教案的编写还要注重评价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下面的教案范文中,你将找到一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指导。
三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优质15篇)篇一
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情所代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编选本课的意图是,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这两首古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情感。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秋天的印象,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可以让同学收集一些与秋天有关的古诗句,在课上进行交流。
一、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这两首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四、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
五、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夜书所见》。
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3.看图说话:(出示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感情朗读。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五、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六、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七、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八、拓展活动。
九、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习《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怎么学习这一首古诗。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渎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4)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3.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习有感情朗读。
5.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五、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六、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在用得特别好?
七、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促、忆、异、逢、佳、倍、遥、遍、插,读记、组词。
2.说说要求会写的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同桌互相评点或当堂展评。
八、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见:梧叶挑促织一灯明。
听:寒声孤独寂寞。
感:动客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念家乡、亲人)。
三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优质15篇)篇二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a、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c、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
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
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
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
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优质15篇)篇三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难点)。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引出古诗(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
2.教师板书《登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
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出示图片。
4.介绍诗人王之涣。
5.范读全诗,指导朗读。
1.学生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学生认读“楼”,再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个字。
(1)学生跟着老师范写进行书空“楼”。
(2)说说注意点,并临写一个。
3.学生读题质疑。欣赏图片,了解“鹳雀楼”。
4.了解诗人王之涣。
5.跟着老师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1.学生交流自己学过的古诗不多,它的作用是创设一个诗歌的氛围。
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用时:25分钟)。
2.指导学生读诗句,师生合作画简笔画,理解“白日”“依山尽”。
3.指导学生说说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5.指导朗读,读出诗中描绘的意境。
6.指导想象:如果再往上走,还能看到哪些景象呢?
8.指导学生找到诗中描写这个意思的诗句。
9.指导朗读,理解“欲穷”“千里目”“一层”。
3.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4.想象:假如自己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会说些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6.想象:再往上登,还会看到哪些景物?(如:船只、飞鸟……)。
8.理解“欲穷千里目”的意思,了解“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很远。
9.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理解“一层”指很多层。
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8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依、尽、层”,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并指导临写。
3.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尽”的书写要领。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1.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点。
3.观察老师范写,一边观察一边做书空练习。
4.同桌、全班互相交流,指出书写的优点和不足,并改进。
1.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生字的特点。
2.重点指导“尽”,引导学生抓住汉字书写规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教师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2.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将诗句中描绘的画面讲给家长听。
1.学生从老师的总结中知道:要多动脑筋想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2.学生完成作业,并请家长对自己的作业做出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1.学生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二、理解诗题,知晓诗人(用时:5分钟)。
1.介绍诗人李白。出示ppt资料。
2.板书诗题,指导学生读题,读准“瀑”“布”。识记这两个生字。
3.指导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说题目的意思。
4.出示图片,欣赏庐山瀑布,感受瀑布的形态。
1.听老师介绍诗人李白,了解他的诗歌特色。
2.朗读题目,读准字音。交流识记方法。
3.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4.看图说说瀑布的样子,了解庐山。
教师要教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题目的意思,从而为下面理解诗句打下基础。
三、初读疏通,初知诗意(用时:15分钟)。
1.出示带拼音的诗句,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相机正音:读准“紫烟”。
2.认识生字:相机区别“炉、烟”,学写生字“照、炉、烟、挂、川”。
3.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
5.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范读并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认识生字,交流识记方法,区别“炉、烟”。
3.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生字“照、烟、川、挂”。把难写的字多写几遍。
4.朗读全诗,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韵脚。
5.学着老师的样子读出诗歌的节奏。
1.教师要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在指导生字书写的时候,要发挥示范的作用,要能及时反馈。
四、再读课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用时:15分钟)。
1.指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播放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教师解说。
3.指导朗读第一、二两句诗。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体会“生”“挂”的精妙。是谁把瀑布挂在了山上?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4.指导学生细读第三、四两句诗,理解字词,感受诗歌意境。
(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
(3)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4)“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5)指导学生朗读诗句。
6.指导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7.指导背诵。
1.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欣赏庐山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3.读第一、二两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4.默读第三、四两句诗,图文对照思考交流:
(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高、笔直的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突出瀑布长的特点。
(4)理解“疑”,了解作者的想象。
(5)感受瀑布从极高的地方倾泻而下,体会壮丽的景象。
5.听老师总结。
6.听音乐,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
布置作业:搜集其他描写瀑布的诗歌读一读。
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有关瀑布的其他诗歌,并且读一读。
如果孩子能力强,也可以写一写,还可以为自己的小诗配插图。
三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优质15篇)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qing导入。
1、激发想象:
2、揭题。
3、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
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
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是否讲出重点词的意思。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
4)、熟读成诵。
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熟读成诵,解疑问难。教师还要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在及时的补充及评讲的过程中对古诗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欣赏古诗作好铺垫。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建议,课件二(诗歌审美三法: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我仿佛看到美丽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三(观看美女西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
课件四(观看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不难答出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和我们一样,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
三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优质15篇)篇五
北师大版教材与之前一直教的人教版教材有着很大不同。北师大版教材课文数量多,每篇内容也多,且有些篇目学生较难理解。这学期时间少,语文课又少,新接手一个班级师生需要更多时间磨合、相互适应。我曾经一直为此苦恼该怎样高效高质高情趣进行我的语文教学。今天这节课比较满意,学生学习效率高。
以前学古诗时一般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而且时间比较紧。今天这节课我们一下子学完了《江畔独步寻花》和《游园不值》两首。以前理解古诗时让学生结合注释解决,现在北师大版教材古诗下没有注释。我抓住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边看图边理解古诗的意思。
师:同学们看课本中第一幅插图,仔细观察看图上都有什么?
生:蝴蝶 黄莺。
师:你从能从诗中找到相关诗句吗?
生:千万朵花。
师:真的有一千朵,一万朵吗?
生:不是,有很多,诗人都数不过来。
生:老师,你看诗中说“压枝低”,把树枝都压弯了,说明很多朵。
师:这美丽的景色作者在哪看到的呢?
生:作者站在路边,花都长满了小路。
师:诗中说“花满溪”,“溪”指的是(小路)。
师:你能用一段话说说图上描述的景色吗?
能看着古诗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学习第二首古诗方法相同,教师告诉学生“应怜屐齿,小扣”的意思。
师:同学们看课本中这两幅插图,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异同?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心情的不同。
从课堂效果看,学生对看图比较感兴趣,学习起来较主动。结合看图有助于理解诗意。
三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优质15篇)篇六
雨后的早晨,从香甜的春睡中醒来,推开窗户,扑进的不仅仅是清新的空气,更有那清脆的鸟鸣,淡淡的花香,浓浓的春意。那漂落的花瓣,令人惋惜;那被春雨浸润着的芳草绿叶,令人振奋。那湿润的落花,那鲜嫩的绿叶,似乎把昨夜的春风和春雨又送到了窗前。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这剪辑的“春之声”,正是那“春意闹”的画外音。
高鼎的《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令人陶醉。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着风筝,放飞着快乐,放飞着希望。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生字的呈现。
(1)揭示课题识字。“古诗两首”中,“古、诗、首”是生字,第二首古诗《村居》中的“村、居”也是生字。所以在揭示和理解课题过程中即可指导认读5个生字。可先对“古诗”作简单解释,再结合“几首歌曲”、“几首儿歌”、“几篇课文”等对“首”作简单理解,最后出示两首古诗的题目。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自己借助拼音读古诗,认读诗中的生字。
(3)出示生字条中的生字,引导识记。
2.生字的识记。
(1)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引导学生根据新旧字的联系,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方法识记生字。如:
自—首舍—古读—诗对—树—村睡—眠。
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
3.识字的巩固。
(1)利用课件或生字卡片巩固认读。
(2)读词语巩固生字的识记。如:
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处长见闻。
乡村居住大醉烟花童话散步。
(3)在读、背古诗的过程中巩固生字的识记。
4.写字指导。
本课6个要写的字,各有各的特点,可逐一进行指导。“古”字横要长而凸;“声”字上为“士”字,不是“土”字,应写得上横长、下横短;“多”字上下两部分一样,但要注意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或上下相等;“处”字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包住”
——把捺拖长;“知”字中,口在右边偏下,不能写得太高;“忙”字左边“竖心”的竖要写得垂直且稍长。
(二)朗读感悟。
本课两首古诗,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不要作过多的分析。诗的内容和意境,可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学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
《春晓》诗意含蓄,情真意切。朗读时,速度可稍慢,一边读一边想象,一、三句声音较实,二、四句声音较虚。每一句第二字可适当拉长,稍作停顿,留下想象的空间。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
《村居》较为明快,朗读时可适当将情绪外露,读得轻快、流畅,体现环境的优美和儿童生活的快乐。可在每句诗的第四个字后稍作停顿。注意读好韵脚“天、烟、鸢”。
古诗朗读对字音的要求特别高,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提醒学生对咬准字音要一丝不苟,并让他们反复练习朗读。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两首古诗的背诵难度不大,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用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背诵。
(三)实践活动。
1.课前活动。
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课中活动。
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先分小组比一比,再推选代表在全班表演。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谈话引入。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谁能读准?(春—村)。
板书:春晓村居。
(二)学习生字。
1.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运用“利用熟字学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
2.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字音:翘舌音“诗、首、处”;平舌音“村、醉、散”
(2)字形:
组合:古(十口)眠(目民)闻(门耳)村(木寸)。
居(尸古)烟(火因)童(立里)。
偏旁:诗—讠醉—酉忙—忄。
(3)字义(用田字格中的字作扩词练习):
古声。
多处。
知忙。
(三)朗读古诗。
1.范读。
2.自由读(读对、读顺)。
3.自愿读。
4.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四)理解古诗。
1.自读《春晓》、《村居》。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3.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五)感悟欣赏。
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六)扩展活动。
有条件的班级可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五、资料袋。
1.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享年52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和李白、杜甫的称赞。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
2.高鼎。
清朝诗人。
3.风筝。
风筝源于我国,又名风鸢、纸鹞,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鲁班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算是风筝之祖了。五代时李邺在宫中,以线放风筝为游戏,并在鸢头上挂竹哨,当风筝升空,风吹竹哨,发出动听的筝鸣,“风筝”一名便由此而来。
到了唐宋,放风筝十分盛行,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诗中写道:“西楼一夜风筝急。”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南宋苏汉臣的《北事通》都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放风筝的场面。
明清时风筝渐趋全盛,制作精巧。慈禧太后曾叫民间风筝艺人魏之泰做“女寿星骑仙鹤”的风筝。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描述了一群天真活泼放学归来的儿童在春风、春光中放风筝的场面,读后令人叫绝。
三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优质15篇)篇七
江上秋风动客情。每逢佳节倍思亲。
知有儿童挑促织,遥知兄弟登高处,
夜深篱落一灯明。遍插茱萸少一人。
胡令能。
逢头稚子学垂纶,
测坐霉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三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优质15篇)篇八
山行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山行。
诗人:杜牧朝代: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古诗赏析。
三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优质15篇)篇九
一、结合三首古诗,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夜泊:不识:可怜:
君:白日:吟:
二、填空。
1.《枫桥夜泊》的作者是代。这首诗描写的是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哀愁。这首诗描写的是季节,时候,在对愁眠,“客船”上的`“客”指的是。“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话的意思是。
把比作。抒发了作者之情。
3.“千里黄云百日熏,。莫愁前路无知己,。“这首诗的作者是代。
三、读读诗句,先理解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啼:渔火:
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铺:瑟瑟: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莫:知己:识:
四、连线。
《寻隐者不遇》唯见长江天际流杨万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松下问童子李白。
《鹿柴》空山不见人贾岛。
《小池》孤帆一片日边来。
三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优质15篇)篇十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的夏日童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的夏日童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学生交流:夏天,我最喜欢(干什么)。
2、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学习一首写小孩情趣的诗,它叫--。
板书课文题目:《池上》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荷花池上)。
二、初读全诗,了解大意。
1、教师:《池上》这首诗非常容易读,愿意自己把它读通吗?
2、请学生自由读古诗,在难读的字下面作上记号。
3、教师:把你认为难读的字告诉同桌,请他教你读。
4、教师:你认为哪些字难读,能提醒一下同桌吗?(“撑”、“艇”、“萍”都是后鼻韵。)。
6、抽读生字卡片,读得好的同学教全班读。
7、指名读全诗、互相评价。
8、齐读全诗。
三、再读古诗,读出停顿。
1、教师范读,请小朋友用“/”标出诗的停顿。
2、与老师标出的停顿对比一下,看自己是否标正确。
3、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4、请能正确读出停顿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5、全班齐读。
四、细读古诗,品味情趣。
1、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是谁?在干什么?允许学生多元解说,只要说得有理就行,说得不对的不要忙于否定,引导学生在自读古诗中得到答案。
2、自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意。如有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讨论解决。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借助图画、实物帮助理解;也鼓励学生互相帮助。
过渡:小孩撑小艇干什么?讨论:从“偷采白莲”你想到了什么?
(1)碧绿的荷叶,映着雪白的荷花,实在太美啦!小孩忍不住喜爱之情才去偷采白莲。
(2)小孩担心别人不让采,就悄悄地采。
(3)看出小孩很顽皮……(偷采和偷盗不一样)。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读出小孩对白莲的喜爱之情,读出小孩的顽皮。第三、四句“解”可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就是“知道、懂得”的意思。“踪迹”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就是“行动留下的痕迹”。“浮萍”可借助图片和资料来理解。“一道开”用想象画画的办法理解。
4、讨论:从“不解藏踪迹”你想到了什么?
五、指导有感情朗诵全诗。
1、读出节奏、抑扬顿挫。
2、读出情感。
六、背诵古诗,拓展交流。
师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描写荷花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再掀情趣。
1、教师引导学生从古诗《池上》的朗诵中转入另一首体现夏日情趣的古诗--《小池》:夏日,可爱的小娃撑着小艇偷采白莲。而杨万里这位大诗人却对夏日的荷花池情有独钟呢!不信,一起去瞧瞧!
2、课件出示画面(与课文中插图相似的更美的荷池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我看见了,听见了。
3、引出古诗《小池》:诗人杨万里可别有一番独特的发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古诗,正确识字。
1、学生朗读诗句,对于在自学过程中用铅笔标出的认识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朗读:同桌互读互考。如果发现同桌读错了,一定要教同桌多读几遍。
3、引导学生全班齐读,齐读之后轮读。考查学生是否都会读了。
4、学生读生字,教师检测。
(1)学生自由读。
(2)重点抽读,用生字卡片抽读,主要抽读“泉、流、爱、柔、荷、露、角”7个较难认的字。
(3)抽读重点(抽学困生读)。
(4)全班齐读。
5、导学:我们已经认识了生字,让我们再来读读古诗,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次自由地大声朗读古诗,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
6、学生自由练习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读诗节奏,纠正字音。
7、导学:下面我们开展一次朗读比赛,比一比读古诗的时候,谁的声音最洪亮,句子读得最正确、最流畅。
8、学生先在小组内两两赛读,最后选出一名优胜者,然后每组派一名优胜者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选出你认为读得的选手。
三、熟读成诵,感知大意。
1、教师导入:同学们朗读得很棒,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背诵得最快。
2、学生自由背诵。
3、教师抽背,表扬背诵得好的同学,鼓励背诵稍慢的同学。
5、美丽的画,需要同学们动情的朗诵来衬托,让我们一起尽情朗诵吧!
四、指导书写。
1、呈现“首、无、爱、角、采、树、尖”7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4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
3、学生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4、班级展示。
五、积累诵读。
1、教师导言:(充满激情地)这首诗写的夏日可真美呀,短短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这么美的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夏日的诗吗?(引导学生扩展背诗,激发其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三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优质15篇)篇十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羊跪乳,鸦反哺。人之情,孝父母。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晴对雨,地对天,旷野对平原。山川对草木,碧海对桑田。
山青青,水潺潺,溪流对山涧。何处春朝风景好,谁家秋夜月华圆。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谣指杏花村。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知春—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唐韩愈。
踏春—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五代-蜀韦庄。
惜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唐李绅。
咏春—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山西民谣。
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送孟东野序》唐韩愈。
木落知寒近,山长见日迟。——《淮阴夜宿二首》唐孙逖。
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今来曰宙。——战国-鲁尸佼《尸子》。
钟不敲不鸣,路不铲不平。人不劝不善,事不为不成。
三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优质15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通读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了解《长歌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初读课文。
1.读通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对照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标出不懂的地方。
3.小组内简单交流。
三、学习《长歌行》。
1.导入新课。
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哪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2.交流自学结果。
(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4)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背诵《长歌行》。
附板书:
长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和《出塞》,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长歌行》。
2.三国以后,魏国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他有个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总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的话就杀他的头。曹植又气又恨,轻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七步诗》。
3.教师演示诵读动画。
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1.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归纳学生问题,集体讨论。
曹植写这首诗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师引导: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曹植的这首诗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比喻意义。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联系前边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1.录音范读。
2.学生练习朗读。
五、练习背诵。
六、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出塞》。
2.向别人讲述《七步诗》的有关故事。
附: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三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优质15篇)篇十三
《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建议。
学习本课,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还可先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来体悟课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再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难点。
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古诗的配乐曲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彩笔及画纸。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会写“诗、村、童”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村居》,背诵古诗《村居》。
3.理解古诗《村居》,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体会诗人对春光的赞美之情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三、激趣导入。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大家跟随老师一起吧!(板书课题:村居)。
四、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学习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
2.(出示风筝图,上面带有生字)大家瞧,这些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生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in”。
“堤”的声母是“d”,不是“t”。
3.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齐读生字)。
4.自读古诗,想一想: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5.小组交流。
五、品悟古诗。
(一)学习第1、2句。
出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1.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发现的。
2.学生自由读第1、2句。
3.你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
4.你能把你看到的景物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第1、2句)。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5.瞧,早春二月里,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仿佛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里,在春风中轻拂堤岸。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你们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指名读)。
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生汇报)。
7.这么多美妙的感受,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两句诗的。(生齐读第1、2句)。
(二)学习第3、4句。
出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你能读好它吗?
2.自由读这两句古诗。
3.在这么好的春光里,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4.村子里的孩子也和大家一样喜欢这美妙的春天吗?他们在干什么?(分组交流)。
5.你们能配合画面,说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吗?(分组交流,尝试练说)。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归来早”“忙趁”体会孩童欢畅的心情。
6.读了这两句诗,你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生汇报)。
7.你们的想法都很有意思,你们能将自己的想法融进诗里读出来吗?(指名读)。
8.想不想加入他们放风筝的队伍中去呢?这样吧,让我们朗读古诗,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吧。(生齐读第3、4句)。
六、背诵古诗。
1.早春的山村,草长莺飞,杨柳依依。孩子们也将自己心爱的风筝放飞。多美的春景图呀!它不仅吸引了诗人高鼎,也迷住了大家。我相信这首古诗你们一定能背下来。
2.集体配乐吟诵。
3.生自由背。
七、指导书写。
指导写好生字“诗”“童”“村”,重点写好生字“童”。
1.看“电脑小博士”的笔顺顺序,学生认真观察笔顺顺序、笔画写法。
2.指名反馈。
“童”字是上下结构,共有12画,可组词为“儿童、童年”。
3.观察田字格中的“童”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找到关键笔画,再通过课件演示,提醒学生“立”的最后一横最长。)。
4.教师范写3个生字。
5.学生描红并临写3个生字。
6.师生评议。
八、梳理板书。
三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优质15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句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次山中”看峰、认识事物的不同,理解诗句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并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一、读诗题,老师作简要提示,理解诗题,简介作者。(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二、初读古诗,自学检查。
思考:
1、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
2、诗人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三、深入理解诗句。
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理解“寻”、“闻说”。
理解诗意:“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理解“缘”。
诗人为什么“不畏浮云遮望眼”?
3、读古诗,说说诗人写这首古诗有什么用意?
四、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大意。
五、指导朗读。
六、练习背诵。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一、介绍诗人“苏轼”,回忆学过的苏轼的诗,导入新课。
二、解题:西林壁,即西林寺的墙壁,西林寺在庐山北麓。
三、理解诗意。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意:从正面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雄伟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诗意:看不清,认不准庐山真实的雄伟山势。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见庐山的一部分,不可能一眼看到庐山的全貌。
3、齐读古诗,指导朗读,评议。
四、思考:
1、哪些诗句写景?哪些诗句说理?
2、“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你对此还有什么理解?
一、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写诗的用意。
六、练习背诵。
七、拓展延伸:
1、补充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比地读一读,增加积累。
说说自己登山观景的体会。
三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优质15篇)篇十五
教学内容:
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
课前透视: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俺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俺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同学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同学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沛了解同学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同学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同学对优秀保守文化的热爱,丰富同学的积累。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信息资料: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给同学展示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习劳动效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同学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俺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
(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同学,在感受画面后,启发考虑,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对话平台。
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身的理解。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与他人交流字词的理解,相互促进,提高学习古诗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同学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同学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
(想像古诗的画面,加上课件的直观效果,使同学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同学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背诵。
(同学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同学在反复的诵读中,初步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优美。)。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同学认读。
2、同学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同学评价。
4、同学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写字训练要给同学展示的机会,体验胜利的快乐,促进同学乐于写字。)。
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同学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同学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复习。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
(活泼多样的复习方式,使同学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同学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2、按自身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同学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同学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尝试让同学自学,培养同学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同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细读。
1、同学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同学评点。
4、同学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提高阅读的质量。)。
诵读。
1、出示课件,让同学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4、背诵展示。
(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同学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
写字。
1、出示生字:枫、于。同学认读,
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同学练习。小组点评。
(观察、交流能协助同学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同学的写字能力。)。
练习与拓展。
1、出示课后“俺会填”,引导同学填写。
2、诵诗会。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身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将积累的效果展示出来,体验学习的快乐,对他人也是个促进。)。
伴教锦囊。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示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绩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描写秋景诗两首。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书河上亭壁(寇凖)。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