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教学设计篇一
这篇课文从教师的角度回忆了自己和毕业班的学生们在学校的最后一天分别时的感人情景,表达了师生之间深深的爱和依依不舍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习新词,了解“搬弄是非”的含义,掌握多音字“系、臊、没”
2、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尝试分段,自己概括每段的段意。
3、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从老师的叙述和对话以及学生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等字里行间体会师生之间的爱和不舍。
4、初步体会侧面烘托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从人物的言、行、色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老师对学生的爱是通过生动、简洁的叙述和对话加以表现,字里行间都含情。学生对老师的爱是通过描写学生的神态、动作、语言表现。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多音字卡片、出示课文句子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2、学生畅所欲言。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词,纠正学生读准字音。
瞌睡(和磕肿、溘然长逝比较)
玳瑁(引导学生阅读小资料)
搬弄是非(解释:把别人背后说的话传来传去,蓄意挑拨,或在别人背后乱加议论,引起纠纷。
系领结(提示多音字:关xì、jì领结)
害臊(提示多音字:害sào、sāo气)
没收(提示多音字:mò收、méi有)
陀螺、热泪盈眶、蜥蜴、簇拥、烟消云散、聊以自慰
2、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
提示学生:
地点:在学校
时间:最后一天
人物:老师和学生们
事件:互相告别的情景。
3、鼓励学生尝试分段,集体交流,每段的段意。
1-9自然段:“我”与学生即将分别,“我”对学生的认识和嘱托。
4、这篇文章叙述的是谁“在学校的最后一天”?
三、学习课文
1、浏览课文,你认为这是一群怎样的学生?
3、从哪些语句让你们感受到这群学生是这样的?用直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在旁边写写批注。
4、小组交流。
5、汇报交流
关于马蒂尼里:(可以作为重点理解)
(如果学生提到他,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描写他的所有语句,进一步了解这个孩子)
①“马蒂尼里及格了。当他看见自己的分数时,还真以为看错了呢。”(马蒂尼里及格了,自己都觉得很意外,看来他经常不及格,是个学习不好的孩子。)
②“马蒂尼里噙着泪水朝我走来,其他的孩子跟在后面,把我团团围住。”(马蒂尼里非常不舍的老师走,他很难过,从“噙着泪水”这一神态描写感受到)
③“老师,”马蒂尼里抽噎着说,“那条蜥蜴是我放在你抽屉里的。” (体会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在离别之际告诉老师也表达了对老师的喜爱)
④“马蒂尼里跳起来,拥抱我,吻我的脸颊,在我脸上留下了唾沫印儿,他们抓住我的手,拉着我的上衣。”(这句话看出马蒂尼里很激动,很喜欢老师,不想和老师分别。引导学生画出描写他动作的词语:跳、拥抱、吻,感受这个孩子的心情。)
⑤“还有马蒂尼里也可以保存一点东西,因为只有他,才会把我的上衣钮扣扯去的。”(这句话看出他很调皮,他很想记住自己的老师,用纽扣作纪念。同时也能感受到老师非常了解自己的学生。)
关于其它:
可以让学生从具体的语句中关注这群孩子的学习情况:(成绩都不太好,勉强及格)
②没有及格的是安东尼里。这孩子花了整整一年功夫用玳瑁铅笔刀在课桌上刻自己的姓。不过,他的速度实在太慢,到现在只刻了“安东”两字。明年,到了新老师的班上,他大概能刻上“尼里”了。
③但今天早上奇奥蒂尼很快活,因为他及格了。9个月来第一次,他爸爸不会揪他的耳朵了。
从具体的语句中感受孩子们的调皮捣蛋。
①我拉开抽屉,把今年没收来的东西发还给他们。其中有奇奥蒂尼的水枪,斯巴多尼的几个笔帽,马尼利的陀螺,还有达尼埃里的5枚极普通的瑞士邮票,而他还认为挺值钱的呢。
②斯巴多尼说:“老在教室后面发出喇叭声的是我。
③马蒂尼里抽噎着说,“那条蜥蜴是我放在你抽屉里的。”
从具体的语句中感受孩子对老师的爱和依依不舍。(指导学生朗读)
①奇奥蒂尼也是热泪盈眶。“没什么,老师,现在我这儿都长了个茧子了。”他挨近我,让我摸他的茧子。“我也有,”斯巴多尼说着,也挤过来。当然,并没有什么腱子,只不过是为了在走之前也想让我拍拍他。
他们都挤在我的教课桌周围,每个人为了挤到我身边来,都有点什么东西要给我看;弄破皮的手指、一点烧伤、头发下的一块疤。
②于是,他们象我的小弟弟似的,紧紧地挨着我,一本正经地鼓起腮帮子,发出一阵喇叭声,像是在向我告别。
③马蒂尼里跳起来,拥抱我,吻我的脸颊,在我脸上留下了唾沫印儿,他们抓住我的手,拉着我的上衣。达尼埃里把那几张瑞士邮票塞在我衣袋里,斯巴多尼把他的笔帽也塞给了我。
这一部分的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除了从学生的表现中能感受到和老师告别时的依依不舍,还从哪些描写中能感受到?引导学生关注第24自然段。
让学生说说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拟人)
让学生谈谈体会到什么?(从“闯进”这个词体会到铃声打断了告别的情景,让老师、同学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他们还不想离开……)
6、面对这样一群调皮捣蛋、学习不好的学生,老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这又是一位怎样的恶老师呢?用曲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写写批注。
7、集体交流
关于老师说的话:
①好啦,孩子们,咱们在一起已经两年了,待一会儿下课铃一响,咱们就该说“再见”啦。
②孩子们,铃声一响,你们就要走了。我呢,不再教书,要搬到另一个城市去,所以咱们再也不能见面了。
引导学生体会老师说这些话时的不舍和对学生的嘱托,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⑤“再吹一次吧,斯巴多尼。”
⑥“那就吹吧,我们一起吹。”
引导学生体会老师说这些话时对学生的关爱和不舍。
斯巴多尼的奶奶一定会来。这位老太太一见我,总要说:“谢谢你,谢谢你,先生。”而且每次看见我总要吻我的手。
奇奥蒂尼的父亲也准会来的。他是个壮实的小个子,老远就跟我打招呼。
这些语句表达了家长对老师的尊敬,从侧面烘托了老师教学认真、严厉、慈爱、关爱孩子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了解侧面烘托的表达方法。)
关于老师的感受:(文章的最后三段)
不管怎么样,我还有聊以自慰的东西:达尼埃里的瑞士邮票和斯巴多尼的笔帽。还有马蒂尼里也可以保存一点东西,因为只有他,才会把我的上衣钮扣扯去的。
等我回到家里,如果我做了什么后悔的事,那就是不得不洗去脸上的唾沫印儿。
引导学生从这些语句体会老师想要留住学生的记忆,珍惜和学生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的那份爱与不舍。
四、整体回顾
2、是啊!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老师和同学们还是分别了。但是这份浓浓的师生情却会永远记在他们的心中!
作业设计:
1、积累好词、好句
2、感受老师对自己的点滴和自己对老师的点滴,写一篇感受。
板书设计:
学生们调皮捣蛋学习不好
依依不舍爱
老师严厉慈爱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教学设计篇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给下列字注音
系( )领结 瞌( )睡 害臊( ) 玳( )瑁( ) 陀( )螺( ) 抽噎( ) 脸颊( )
三、形近字组词
溘( )臊( )噙( )钮( )
瞌( )燥( )擒( )纽( )
躁( )
四、把词语补充完整.
五、回答问题.
2、解释句意。
等我回到家里,如果我做了什么后悔的事,那就是不得不洗去脸上的唾沫印儿。
3、还有哪些句子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爱?
4、学生对老师的爱是从哪些句子中表现出来的?
5、课文中处处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爱,但又没有直接写出来,请体会这种写法。
6、“我”的学生是一群怎样的孩子?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教学设计篇三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运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写作方法的妙处。
2.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引疑推导法;情感体验法。
2.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悟课文中师生难舍难分的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使学生受到爱的教育,懂得珍惜人与人之间温暖、浓厚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读文,体会文中难分难舍的师生情。
教学难点:学心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学生特征分析:
六年级的孩子己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初步具备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分析的能力,而且他们也面临着在学校的最后一天的到来,这样的生活经验能让他们感同身受,谈起体会来更有真情实感,也就能扣住文章的情感脉搏,所以对文章的内涵的理解,对文章的补白也会准确、生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几次提到铃声?结合每次提到铃声时对师生的描写,体会文中蕴含一种怎么样的情感?边读边批注,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2.汇报文中几次提到铃声
三、品味课文:
(一)、第一次铃声
1.指名读,谈体会。
2.理解“待一会儿”的意思
3.指导读
(二)、第二次铃声
过渡:就在我用心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不得不再次提起铃声。
1.指名读,谈体会。
2.重点理解师生的动作和语言,体会文中情感。(预想)
① 孩子们,铃声一响,你们就要走了。我呢,不再教书,要搬到另一个城市去,所以咱们再也不能见面了。
(引导学生体会:老师说这些话时的不舍和对学生的嘱托)
④ “再吹一次吧,斯巴多尼。”
⑤ “那就吹吧,我们一起吹。”
⑥······
(引导学生体会:学生说这些话时对老师的不舍)
1.通过创设情境读、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指导学生读书。
2.引导学生读对家长描写的语句,体会其作用。适时介绍什么是侧面烘托及作用。
(三)、第三次铃声
过渡:家长的尊敬,师生间的浓情,是那样的依依不舍,可正在这时铃声响了。铃声从院子里传来,穿过走廊,闯进每个教室。
1.这是什么修辞方法?作者为什么这样写铃声?
2.分手在即,孩子们满腔的情感瞬间迸发,化成他们最直白的动作······(师引读)
3. 谈体会,创设情境读。
(四)、最后三个自然段
2.(引导学生体会老师的感受、心情)
四、课堂总结: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老师和同学们还是分别了,但在分别的最后一天、一堂课、一分钟、一秒钟,沉淀是份浓浓的情感,这份情感永远记在每个人的心中,因为他们共同渡过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在学校的最后一天》。
爱、不舍 尊敬
学生————老师 ———— 家长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教学设计篇四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激起学生内心共鸣,进而理解他们对“我”的依恋与不舍,感受师生之间真诚的爱与关怀。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读,感受学生对老师深深的依恋与不舍。
教学过程:
师:六年的小学生活匆匆而过,还有一个多月我们将告别亲爱的校、老师、同学,踏上新的人生征,今天让我们提前来到最后的一课,齐读——在学校的最后一天,我们将各奔东西,这是在学校的——最后一天,这是谁在学校的最后一天?——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天,也是谁在学校的最后一天——老师在学校的最后一天。(四次齐读课题,从不同的点深入情感体验)
生:这篇课文写了在学校的最后一天,老师和学生分别时的情景。
师:能抓住主要人物概括内容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师:在上一节课中,我们还知道作者在述中用了手法介绍了自己的一群学生,请同学们快速找到这一部分,听老师的提示朗读。(引读课文2——5自然段)
师:这是一群怎样的学生?
师:可就是面对这样一群学生我们的老师却有不舍,这所有的不舍化作了一句勉励的话,请同学们细细读课文,勾出这句话,读后批注上感受。
生读出所勾句子,课件出示:中学的老师要严格得多,你们要继续努力学习,做个好学生。我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我对你们说的都是心里话,记住我的话吧!
生一带感受读这个句子,读懂了这是老师对自己学生的一份期望。
评:你联系了上下文理解,所以理解得更深入。
生二带着感受读这个句子,重点读出“一定不会忘记”
评: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将你感受到的读出来。
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师:这是我的告白更是我的承诺,读——中学的老师要严格得多,你们要继续努力学习,做个好学生。我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我对你们说的都是心里话,记住我的话吧!
师:虽然我们不再见面,但我怎能忘记你们?读——中学的老师要严格得多,你们要继续努力学习,做个好学生。我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我对你们说的都是心里话,记住我的话吧!
师:未来的日子里,当你偶尔想起我时,请一定记住——中学的老师要严格得多,你们要继续努力学习,做个好学生。我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我对你们说的都是心里话,记住我的话吧!
师:听到这番话,面对这位曾经朝夕相处的老师,孩子们更是依依不舍。从孩子们的那写表现中能看出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勾出相应的语段。
生:马蒂尼里噙着泪水朝我走来,其他的孩子跟在后面,把我团团围住。我从“噙着泪水”中体会到学生对老师的不舍。
生分别读出四个句子,课件出示。
师:你真会发现。眼泪最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内心的不舍。请你与同桌细细读句子,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处谈谈各自的体会。
生汇报自己所勾出的语句:
生一:马蒂尼里噙着泪水朝我走来,其他的孩子跟在后面,把我团团围住。
师:此刻马蒂尼里双眼润湿了。是什么触动了他的心弦?
生:正是因为对老师的感激,因为他过去的成绩并不好,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也不会有他的今天,所以他现在才会如此难过。
师:真会揣摩人物心理,你帮他说出了心里话,读懂句子背后的意思。
还有那些谁见打动了你?
师:奇奥蒂你为什么会热泪盈眶?
生:他也舍不得自己的老师。
师:此刻奇奥蒂尼满含的热泪快要夺眶而出,可这热泪里是诉说委屈吗?
生:不是!
师:而是——
生:是对老师的感激
师:这是充满爱的感激。
生三:“老师”马蒂尼里抽噎着说:“那条蜥蜴是我放在你抽屉里的。”
师:什么是抽噎?
生:上气不接下气的哭。
师:刚刚还噙着泪水的马蒂尼里此刻哭到什么程度?为什么会抽噎?
能感受到它的伤心吗?请你再读一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马蒂尼里抽噎着,他心中纵然有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谁来帮帮他?
生模仿的马蒂尼里语气向老师道歉。
师:看着你眼里的泪水,我已经原谅了你的一切。你将歉意化在了行动中,我真欣慰!
师:斯巴多尼此刻早已泪水涟涟,还有谁愿意来读一读?
师:平日听来古怪的声音,此时却温暖了许多,我也想走进那间教室,走进那群孩子和老师。我们一起用朗读,来靠近他们。
师生配乐朗读这一部分。
生:它们都是在写流泪但是好像越来越伤心了。
师:同样流泪,作者却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进行描写,这正是作者写作的精妙之处。请同学们分为四组分别用朗读带我们走进这些文字。
师:从这一幕幕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充满了爱心)板书:爱
师:可是此时,我只能将爱藏在心底,因为我不得不与孩子们说再见。
或许此刻得你在即将离开学校之际,在即将奔赴新的征程之时,也会怀念起过往的点滴岁月,和老师共度的时光,和同学共享的成长,或许千言万语已涌上心头,让他们从你手中的笔尖流出,写下你们最想对老师说的心里话。
生沉浸在回忆之中,写下对老师所说的心里话。
师:天下无不散的筵席。但至少可以相信,我们也会象文中的老师那样,在离别之际用彼此的爱去温暖大家,让我们永远铬记——齐读课题:在学校的最后一天!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教学设计篇五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以时间为顺序组织全文,空间也比较集中。文中,作者恰当地运用了顺叙与插叙相结合的方法,把当时的情景和记忆中的一些片段巧妙地融为一体,使文章既富于变化,又浑然天成。本文作者回忆了自己教书生涯的最后一天和小学毕业班学生们依依话别时的情景,描绘了师生离别时的动人场面,表现了作者对学生的热爱之情。特别是离别时的情景生动感人,场面描写细致入微。本文表面看起来是记叙在学校的最后一天课堂上发生的一些事情,实际上是作者教书生涯情感的总结与积淀,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肯定。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马上就要面临离开母校、离开小学老师。因此学习本课,可以让学生提前感受离别情景,更珍惜时日不多的小学生活。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的精神实质,能自主读书,大胆质疑,但对文章的写作方法、特点掌握不够,老师要加以指导、点拨,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要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感悟师生难舍难分的感情。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并尝试小练笔。
五、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小学六年马上就要过去了,还有一个多月,我们就要跟母校、老师、同学告别了,想象一下,在我们小学毕业那一天,会是怎样的场面呢?(学生畅所欲言)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意大利著名作家乔万尼.莫斯卡写的《在学校的最后一天》。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介绍作者。
3、认读本课生字词。
4、指名读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质疑,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文中有哪些地方让你印象最深?找出来读一读。
二、品读感悟
1、文中处处都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爱,但又没有直接写出来,找一找,读一读。
2、小组合作交流。
跟小组内同学交流体现老师对学生的爱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3、全班交流。
文中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含蓄地表达了师生之间深厚的感情。
语言描写如:“中学的都是要严格得多,你们要继续努力学习,做个好学生。我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我对你们说的都是心里话,记住我的话吧!”、“吹得不错呀,斯巴多尼!”、“那就吹吧!我们一起吹。”从这些语言描写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嘱咐。
动作描写如:我揉了揉他的头发。
这些细节描写体现都是对学生的深厚感情。
4、最后一个自然段含蓄地点明作者的情感,起什么作用?
“等我回到家里,如果我做了什么后悔的事,那就是不得不洗去脸上的唾沫印儿。”作者极想留下一些学生的东西作为永久的纪念,所有以前没收的东西现在都还给了学生,唯有唾沫印儿是学生主动给的,作者极为珍惜,舍不得洗去,这个细节含蓄表达出了老师对学生的不舍,也能从另一个角度看出学生对老师的热爱。这一细节的描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拓展延伸
文章中师生之间真挚的情感让人感动,含蓄的表达带给了我们心灵的震撼,小学六年里,你遇见的老师中有让你特别难忘的事吗?尝试着选一件最难忘的事,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吧。
四、情感升华
板书设计:
关爱 嘱咐
不舍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教学设计篇六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运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写作方法的妙处。
2.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引疑推导法;情感体验法。
2.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悟课文中师生难舍难分的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使学生受到爱的教育,懂得珍惜人与人之间温暖、浓厚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读文,体会文中难分难舍的师生情。
教学难点:学心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学生特征分析:
六年级的孩子己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初步具备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分析的能力,而且他们也面临着在学校的最后一天的到来,这样的生活经验能让他们感同身受,谈起体会来更有真情实感,也就能扣住文章的情感脉搏,所以对文章的内涵的理解,对文章的补白也会准确、生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几次提到铃声?结合每次提到铃声时对师生的描写,体会文中蕴含一种怎么样的情感?边读边批注,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2.汇报文中几次提到铃声
三、品味课文:
(一)、第一次铃声
1.指名读,谈体会。
2.理解“待一会儿”的意思
3.指导读
(二)、第二次铃声
过渡:就在我用心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不得不再次提起铃声。
1.指名读,谈体会。
2.重点理解师生的动作和语言,体会文中情感。(预想)
① 孩子们,铃声一响,你们就要走了。我呢,不再教书,要搬到另一个城市去,所以咱们再也不能见面了。
(引导学生体会:老师说这些话时的不舍和对学生的嘱托)
④ “再吹一次吧,斯巴多尼。”
⑤ “那就吹吧,我们一起吹。”
⑥······
(引导学生体会:学生说这些话时对老师的不舍)
1.通过创设情境读、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指导学生读书。
2.引导学生读对家长描写的语句,体会其作用。适时介绍什么是侧面烘托及作用。
(三)、第三次铃声
过渡:家长的尊敬,师生间的浓情,是那样的依依不舍,可正在这时铃声响了。铃声从院子里传来,穿过走廊,闯进每个教室。
1.这是什么修辞方法?作者为什么这样写铃声?
2.分手在即,孩子们满腔的情感瞬间迸发,化成他们最直白的动作······(师引读)
3. 谈体会,创设情境读。
(四)、最后三个自然段
2.(引导学生体会老师的感受、心情)
四、课堂总结: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老师和同学们还是分别了,但在分别的最后一天、一堂课、一分钟、一秒钟,沉淀是份浓浓的情感,这份情感永远记在每个人的心中,因为他们共同渡过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在学校的最后一天》。
爱、不舍 尊敬
学生————老师 ———— 家长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教学设计篇七
本文教学,我不仅完成了课前预设的教学任务,还引导学生在毕业前,即将离开母校时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了一次自我批评、自我教育,提高了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
本课作者从教师的角度回忆了自己教书生涯的最后一天———和小学毕业班学生们在学校的最后一天的感人情景。文中作者通过回忆,再现了他那群上课不爱听讲,爱搬弄是非,爱打瞌睡,爱刻字,爱搞恶作剧的学生。这不由使我思考,中外儿童在天性上并没有太大差别,他们和我的学生一样既调皮又可爱。
为了引导学生跟文中的孩子们的表现做一下对比,反思自己言行。我让学生先给文中的孩子分类,然后看看自己是归哪一类的,同学们个个积极主动。有好几孩子主动承认爱往桌面刻字;还有两个学生问我自己最近总是上课不专心该怎么办?最让我吃惊的是王雄同学竟然主动揭发自己是爱搬弄是非的人。他可是个向来不愿接受批评的人呀!他敢主动承认错误,正视自己的缺点,真是让我意想不到。我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勇气和决心远远比书本中的知识和技能更有价值。
今天上午,青阳教育办小学素质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组在王书记的带领下莅临我校参观指导,并进行教学常规检查。听取了吴校长的工作汇报后,他们分组查阅资料、实地查看,接下来分头到各个班级进行听课。
今天我教学的是第八主题单元“告别童年”中的课文《在学校的最后一天》。这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主要回忆了一位外国老师在教书生涯的最后一天和小学毕业班的学生们依依话别的情景,描绘了师生离别时的感人场面,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先让孩子们抓住课题中的“最后”质疑——“这在学校的最后一天跟以往的日子有什么不同?”“师生们在学校的最后一天离别的场面是怎样的?”“这最后一天里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什么情感?”……接着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并学会复述课文。
在复述中,有的同学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把整个事件的细节都娓娓到道来;有的同学言简意赅地概括了故事的主要梗概;有的孩子在复述中还能很好地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读书感悟来讲。通过课文的复述,孩子们对师生之间那种依依话别的“感人”“不舍”的场面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
“你能从文中的哪些词、段来体会师生间道别时的这种“不舍”“真挚”“感人”的情感呢?”接着孩子们都能通过的“噙着泪水”“团团围住”“热泪盈眶”“挤”等一些词语和重点句段来畅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这篇课文很贴近孩子们的现实生活,他们不仅从中去体会一位老师在即将与学生告别的不舍、难过、伤感、失落及对孩子们的那种深深的爱,也能感同深受孩子们即将离开母校,离开老师,离开的小学生涯的那种心情。所以,在这节课的最后几分钟里,我也让孩子们想象自己即将离开母校、告别童年的那种心情,并让他们的动笔写下最想跟老师说的真心话。
整堂课很真实、朴实、常态,师生间的交流和谐融洽,孩子们的发言也很纯真很实在,都能深深地体会到师生间那种浓浓的爱。但在课堂上因投入与孩子们对文章内容与情感的交流,却把文章一个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恰当地运用了顺叙与插叙相结合的方法”给忽略了,没能及时引导学生抓住有关句段好好去体会,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练笔中尝试运用。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教学设计篇八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是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展现了成长过程中的精彩片段,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往事的眷恋。这篇课文作者从教师的角度回忆了自己教书生涯的最后一天和小学毕业班的学生们分别时的感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学生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理解新词,了解“玳瑁、搬弄是非、热泪盈眶”等词语的含义,正确把握多音字“系、臊、没”。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师生的动作、语言描写等字里行间体会老师对学生爱。
3.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初步体会侧面烘托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从师生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老师对学生的爱。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侧面烘托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建议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2.学生畅谈。
3.今天,我们就跟乔万尼·莫斯卡一起了解一下他和他可爱的学生们在学校的最后一天的情景!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简介作者)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玳瑁(脊椎动物;可以结合小资料)
搬弄是非(在别人背后妄加议论,蓄意挑拨,以引起纠纷)
热泪盈眶(盈:充满;眶:眼眶。因感情激动而使眼泪充满了眼眶,形容感动至极或非常悲伤)
课件出示多音字:
系(jì)领结) 害臊(sào)
关系(xì) 臊(sāo)气
没(mò) 收没(méi)有
2.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
(板书:教师 学生)
4.想象着这个让人难以忘怀的日子,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这个班集体,去感受他们在离别时情景吧!
(三)朗读交流
1.大声朗读课文并思考,我的学生是一群怎样的孩子?
2.画出相关句子,进行朗读。
3.引导学生朗读品味重点描写的几个学生的句子。
(四)作业
1.积累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对学生和老师的描写,进一步感受师生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精读理解
1.听写词语
2.快速浏览全文,这班学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学生再读相关语句、畅谈体会:
调皮、捣乱、不好好学习、勇于认错、热爱老师……(板书)
就是这样一班学生,离别时老师是对待他们的呢?请找一找,画出相关的语句,体会文章的写法,边画边批注。
3.分小组交流小组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课文中处处体现了老师对这群可爱的学生们深深的爱,
动作描写:
我揉了揉他的头发
(现了老师对学生的深厚感情)
语言描写:
“还有马蒂尼里也可以保存一点东西,因为只有他,才会把我的上衣钮扣扯去的。
(这句话看出学生很调皮,同时也能感受到老师非常了解自己的学生。)
“再吹一次吧,斯巴多尼。”
(引导学生体会老师说这些话时对学生的关爱和不舍。)
斯巴多尼的奶奶一定会来。这位老太太一见我,总要说:“谢谢你,谢谢你,先生。”而且每次看见我总要吻我的手。
奇奥蒂尼的父亲也准会来的。他是个壮实的小个子,老远就跟我打招呼。
……
这些语句表达了家长对老师的尊敬,从侧面烘托了老师教学认真、严厉、慈爱、关爱孩子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了解侧面烘托的表达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这些句子,并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总结拓展
2.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老师和同学们还是分别了,但是这份浓浓师爱和师生情谊却会永远留在他们的心中!
(三)作业
1. 填写完成“我的视角”。
2. 快毕业了,你有什么想说的?把你想说的写下来吧。以
《老师,再见》为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学生 调皮 捣蛋 学习不好
难舍难分
老师 严厉 慈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