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教案的编写需要从整体规划教学过程,注重教学的主次区分。针对教学难点,采用多种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四年级教案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目标篇一
认识立体图形。
1、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教会学生能够辨认和区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使学生从动手操作中,建立空间观念。
ppt课件、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模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教师拿出准备好的物品,让学生认一认。
2、教师拿出正方体模型,让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物品,找出和正方体形状一样的物品,引出本节要学习的内容。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小组之间合作,通过分一分,摆一摆,了解各立体图形的特点。
(1)教师拿出正方体模型,同学之间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物品,先找一找与正方体形状一样的物品,摆放在一起。说一说正方体的特点。
(2)教师拿出长方体模型,先说一说长方体的特点,有6个平平的面,这些面有大有小,再让学生动手找一找长方体。
(3)教师分别拿出圆柱和球,让学生找一找,并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区别。
2、教师展示不同的生活用品,让学生们再找一找分别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体,进一步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师生一起总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
3、巩固应用,提升能力。
1、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37页第1题。
2、回家找一找家里的物品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
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目标篇二
1. 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工具
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百宝袋中有什么?谁能按照形状分分类。
二、新授课:
1、根据学生分类,板书形状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我们来看一看、摸一摸、来感受一下这些不同的形状有什么特征。
(1)找一找学具中有没有和这些形状一样的,一起找一找有什么特点:
方法:
1、看一看每个面什么样子;
2、摸一摸面有什么感觉,平的还是鼓鼓的;
3、轻轻的推一推、滚一滚,那些能推动,那些能滚动,滚动的方向是怎样的。
长方体,每个面什么样的(长长方方的,每个面平平的)
正方体,每个面什么样的(正正方方的,每个面平平的)
圆柱,面什么样的(两个面是平平的,一个面是鼓鼓的,可以滚动)
球,什么样子,(圆乎乎的,可以滚动)
3、玩游戏,小组比赛
教师说名称,学生分三组,每组一次拍一个代表来比赛,教师先说名称,学生在实物袋子中,找出相应的形状的物体展示,然后教师说特点,让学生拿出来相应形状展示,分小组评比,对的画五角星展示评比结果。(小黑板粘贴展示评比结果)
4、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演示各种图形实物和相应的画出来的图形
5、小组拼一拼摆一摆,
问题一:两个大小相等的正方体能摆成什么形状?
问题二:4个大小相等的正方体能摆成什么形状?
问题三:书上35页做一做。
6、课堂练习:书上37页1、2题
7、作业,下课和同学们找一找教师中哪些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形状。
回家和父母说一说,找一找家中那些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形状。
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目标篇三
1.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1.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有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2 教学难点: 能准确分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工具
情境演示、启发式教学法、 实践操作法。
教学过程
依据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老师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老师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操作学习,感知特点
1. 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2. 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 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 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投影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2. 记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辩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2)学生闭眼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学生闭眼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教师给出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
3. 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巩固练习,强化特点
1. 做一做。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
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稳。
2. 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3. 数图形。 投影出示练习八第2题,问:这个物体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
课后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它们的特征,学会了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四种图形有大量的应用,可以说随处可见。所以说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同学们回家以后,认真观察,看一看有哪些物体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我们要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老师相信你们做得到!
课后习题
第1节 认识图形(一)
长方体:四四方方,有6个平平的面,大小不一样,无法自由滚动。
正方体:四四方方,有6个平平的面,大小一样,无法自由滚动。
圆柱体:直筒筒的,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平平的,在平地躺着能滚动。
球:圆圆的,在平地上能自由滚动。
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目标篇四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看两段动画片,你愿意吗?
生:愿意。
师播放动画片。
动画一:大懒和小懒搬西瓜搬不动就滚。
动画二:三个小猴子抬箱子。
师:大懒和小懒可真聪明呀。小猴子们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生:因为习惯是圆的,箱子滚不动。
师:看来,不同形状的物体有着不同的特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
板书:认识图形。
分一分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的物体,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呢?
生:因为它们的形状是一样的。
师:老师也带来一些物体。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分一分。
课件演示分物。
师:像这样形状的物体就叫长方体,这样的叫正方体,这样的叫圆柱,这样的叫球。
师:你手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吗?请你拿出来摸一摸。
摸一摸学生动手摸。
师:请你说一说你摸的感觉。
生:长方体长长方方的。
生:每个面平平的,每个面不一样。
师:谁愿意再来说一说。
生:正方体四四方方的,每个面都一样,稳稳地。
师:请你来摸一摸。
师:再和同桌说一说。
生:圆柱直直的,两头有圆形,放倒能滚动。
生:球可以到处滚动。
师:在桌子上玩一玩,看看他们是怎样滚动的。
生:圆柱只有放倒了才能滚动,球可以随便滚动。
师:你们说的可真棒。
师捡起学生掉的球。
师:谁的球滚到老师这了?这件事充分说明了球是可以随意滚动的。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各种图形的特性了。现在我就来考考大家,你有信心吗?
生:有。
猜一猜老师从袋子中任意拿出一种物体,请你大声喊出它的名字好吗?
生:好。
师拿出长方体。
生:长方体
师拿出圆柱。
生:圆柱。
师拿出正方体。
生:正方体。
师:你们表现的真好,请给自己鼓鼓掌。
师:下一关:摸一摸。你有信心吗?
生:有。
师:请你拿出小组的学具袋。老师说一个名字,你就拿出这样的物体。
师:请你拿出一个球。
生:拿球。
师:请你拿出一个长方体。
生:拿出长方体。
师:请你拿出一个正方体。
生:拿出正方体。
师:刚才每个人都按照老师的要求摸出了物体,你们可真棒。
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目标篇五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深化对相关立体图形的认识。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增强学生在三维立体图形与二维平面图形之间正确进行转换的能力,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体会立体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教学重点: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丰富学生对相关立体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设计理念:本节课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列表、观察、操作、想象等一系列活动,意在培养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拓展与延伸”部分的思考题让学生根据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先猜一猜,再摆一摆,加以验证,融知识性、趣味性与挑战性于一体,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二、整理与反思
三、练习与实践
1.(出示透视图)说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特征以及各字母的含义。
根据学生的口答,列表整理。
名称特征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圆锥
提问: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从正面、上面和侧面分别观察这几种形状的物体,你能把看到的图形画下来吗?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学交流)
1.下图是一个长方体展开图的前面、下面和左面。画出展开图的另外3个面。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辅导
出示学生的错例,进行辨析
2.从下面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部分,要折成一个棱长2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怎样剪?设计不同的方案,在图中涂色表示。
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交流
观察、画图、交流
学生画图
辨别说理
设计方案并涂色
分组交流
3.下面的图形中哪些不能折成正方体或长方体?
4.以下面的长方形或三角形右面的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立体图形?先想一想,再连一连。
5.出示一些用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要求学生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形状。
6.李兵用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了一个长方体。右边分别是他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图形。(见p.102第4题)
(若有学生能够直接进行推想,则帮助他们说清楚思考的过程。)
7.用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从正面看到的形状如图。摆一摆,并分别从上面、左面看一看。
想一想,选一选,有困难的可以利用模型折一折
各自在图中连一连,
说说连线时的思考过程
观察画图
根据图形画出长方体,再判断从左面看到的是哪个图形。
分组活动,探索不同的摆法
四、课堂总结你能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收获吗?
五、拓展与提高p.102思考题
提问:你们是怎么想的?
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目标篇六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还小,知识面窄,生活经验不足,构成了概念教学中的障碍。作为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纯粹的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6~18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体会“面在体上”。
(2)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动,只管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嫩个识别这些图形。
过程与方法: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找一找,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化形象为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并能识别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体”与“面”的关系,知道面来自于体。
【教学准备】
学生:一盒积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识,导入新课
老师出示实物(牙膏盒、魔方、水彩笔笔筒)。请同学分别来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谈话:同学们都带来了一些积木。请拿出相应的物体,向大家介绍介绍它的名称,好吗?
这三位好朋友呀看到我们的小朋友这么热情,所以又给我们带来了几个新的图形朋友。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提问:你们认识吗?(学生口答后,把图形卡片贴在黑板上)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操作领悟,探究新知
1.摸一摸。
谈话:刚刚我说今天的这些朋友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它们带来的,可它们到底藏在哪里呢?请你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手中的积木,看谁先发现其中的奥妙。
学生在几何体上找图形,教师巡视。
组织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摸这些物体面的感觉。
2.画一画
谈话:刚才我们分别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面上找到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如果它们能从物体上走下来跟大家见见面,那该有多好啊!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请小朋友在小组内商量商量。
谈话:小朋友想的办法都很好,下面就请小朋友像老师那样把这些图形画下来。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再组织全班交流。
3.找一找
谈话:其实我们生活的周围就有很多这样的朋友,只是我们平时没注意罢了。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的,哪些物体的表面是正方形的,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的。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操作练习,巩固新知
1.围一围“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组织反馈。
提问:你是怎样围的,怎样想的?
追问: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圆吗?(帮助学生体会圆的边是弯曲的,在钉子板上围不出圆)
2.画一画“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画出的图形。
3.涂一涂“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你能用三种颜色分别涂下面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吗?请小朋友们按要求涂上颜色,并数出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学生在小组内完成涂色,并填表。
组织全班交流。
4.游戏。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随着音乐的节奏,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形,把它们分别放入相应的盒子里。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五: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长方形正方形圆
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目标篇七
教学目标:1、复习变换图形位置的方法。
2、能按要求对图形进行平移、旋转以及放大缩小的操作。
3、复习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4、运用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进行一些简单的设计。
教学重点:按要求对图形进行平移、旋转以及放大缩小的操作。
教学难点:按要求能很准确地对图形进行平移、旋转以及放大缩小的操作。
设计理念: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图形的轴对称以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掌握相应操作技能。运用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进行一些简单的设计,通过这样的设计活动,进一步体会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整理与反思一、复习图形变换的方法:
提问:你知道变换图形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平移、旋转)
决定平移后图形位置的关键是什么?
(1、平移的方向2、平移距离)
决定旋转后图形位置的关键是什么?
(1、旋转的方向2、旋转的角度)
怎样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而只改变它的大小?
(按比例放大或缩小)
学生回答
指名回答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
练习与实践一、指导完成第一题
提问: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小结: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先判断给出的几个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集体交流校对,突出对称轴的条数。
(第一个图形是五条对称轴,第二个图形是一条对称轴,第三个图形是三条对称轴,第四个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二、指导学生完成第二题
集体讨论:怎样画出图a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小结:先以虚线为对称轴,描出上半部分的对称点,再顺次连接各点,就可以得到图a的另一半。
提问:图形b怎样进行平移?
(先在图形b上确定一个点,将这一点向右平移5格,再依次描出其它点,再连接各点)
指导将图c绕o点旋转90度。
小结:先描出图形绕o点旋转以后的各点再连接。
提问:将图d按3:1的比放大时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出示正确画法,集体校对
三、指导学生完成第三题
1、请学生根据要求把圆进行平移。
提问:在平移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可以确定圆心,将圆心向右平移5格
2、画出圆平移后与已知线段所组成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启发学生思考:画出的对称轴与圆和已知线段的关系。
(相互垂直)
四、指导学生完成第四题
1、先让学生按1:2的比画出把一个三角形缩小后的图形。
2、让学生算一算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面积比。
3、引导思考:什么样的比是要求将图形的放大,什么样的比是要求将图形缩小。
指名回答
集体交流总结
学生独立判断
并在书上画出所有的对称轴。
集体交流校对
学生回答
集体交流总结
指名回答,进行补充
学生小结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
集体交流补充小结
学生独立画图,集体订正。
指名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按要求画图
指名回答
学生先画图
独立计算。
学生对比习题,总结结论
实践与创新指导学生完成第五题
1、指出(1)题图中选择了哪两种瓷砖。
2、从4种瓷砖中每次选择两种设计不同的大正方形图案。
3、交流展示
4、全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巩固了哪些本领。
学生回答
学生运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独立设计。
集体交流
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目标篇八
1.在用七巧板拼三角形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些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初步获得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感受所拼图形的数学美。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利用七巧板拼出不同形状的图案。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协作精神与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认七巧板
二、操作讨论,积累经验
1.观察想象,初步操作
在动手操作之前,请你先想一想怎么拼,然后再按照你的想法动手拼一拼,看谁拼的三角形最多。
2.交流方法,对比启思
你使用了几块板?怎样拼的.?
反馈典型情况:(1)只用2个三角形拼摆;(2)用3块图形拼摆。
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小结:我们在拼的时候,既可以全部使用三角形的板去拼,还可以加入其他形状的板去拼。拼的时候,从用2块板拼开始,拼出了所有2块板的,再增加板的数量,就能拼出更多的三角形了。
3.操作交流,拓展创新
现在,老师请大家再次用一套七巧板拼摆三角形,然后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拼摆的。
教师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根据学生使用七巧板的块数分类汇报。
三、回顾过程,总结方法
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般都是先理解问题,然后通过观察、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地验证、完善我们的想法,找到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的方法。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利用七巧板做一些探索。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课后请大家试着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完成教科书第4页“做一做”的内容,看看用一套七巧板能拼出几个长方形。
反思
《七巧板》一课是一节数学活动课,课一开始,我并没有给学生规定内容,而是让学生充分的解放天性,自己动手拼一拼、摆一摆,创造出美丽的图案,在同学们真的活跃起来,兴趣高涨时,我再出示拼摆任务,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的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是一节快乐的数学课。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立体图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目标篇九
教学目标:1、复习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可以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物体位置的关系是相对的。
2、进一步体会确定位置的学习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图中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准确用数对、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图中物体的位置。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确定物体位置的不同方法,体会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位置的特点和作用。让学生用数对、方向和距离来描述平面图中的物体位置体会确定位置的学习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整理与反思提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般是怎样描述位置的?
(用上、下、前、后、左、右主要用来确定现实空间中物体的位置。)
在平面图形上可以怎样确定图形的位置?
(可以用数对确定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
请学生利用语言来描述教室里的一些物体位置
(如:小明坐在我的左边;讲台在我的前面,我的位置在教室可以用数对(3,2)表示……)
确定位置时还应用过哪些知识?
(用东、南、西、北,南偏东,南偏西,北偏东、北偏西……,还可以将方向与角度距离结合起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小结:方向以及把方向和距离结合起来,既可用来确定现实空间中物体的位置,又可来确定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
同桌的学生互说
集体交流
分组讨论
分组汇报
练习与实践一、指导学生完成第一题
1、提问:孔雀园在大门的哪一面?(北面)
2、2、提问:孔雀园在狮虎山的哪一面?(南偏西)
3、3、讨论:为什么孔雀在北面,现在又在南偏西的位置?
小结:物体的位置可以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
位置的关系是相对的。
4、4、同桌的同学用方位词相互说一说平面图上某一景点的位置。
5、让学生用数对描述各景点的位置。
提问:在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在用数对确定位置时要先确定表示该景点所在的列,再确定该景点所在的行。在列和行之间用逗号进行分隔,并加小括号)
二、指导学生完成第二题
出示平面图。
提问: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哪些信息
(如:电信大楼在电视塔的北面;市民广场在电视塔的东面……还可以知道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50000)
提问:要知道市民广场、电信大楼、市政府、少年宫的实际距离可以怎么办?
(必须先量出这几个位置距离电视塔的图上距离,再根据图上距离计算出实际距离)
适时追问:怎样求实际距离?
(可以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列方程解答。也可以用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
让学生量一量,并计算出市民广场、电信大楼、市政府、少年宫距离电视塔的实际距离并将(1)、(2)两个问题填完整。
集体校对
提问:要在图中表示出百货大楼和图书馆的位置,必须明确哪几因素?
(确定方向、角度、图上距离)
适时追问:如何求出图上距离?
(可以根据实际距离和比例尺列比例式解答,也可以用实际距离乘以比例尺进行解答……)
提问:在确定角度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要以南北方向的这条线为0刻度线并确定好方向)
学生独立计算并画图教师巡视适时对后进生进行辅导。
三、指导学生完成第三题
让学生根据提供的2路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图,说说这路公共汽车从红梅新村到淮定桥的具体行驶方向和经过的站点。
指名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同桌学生相互交流
学生自由回答
独立在书上的景点旁用数对表示出来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
新课标第一网
同桌相互交流自己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1)、(2)两个问题
集体交流订正。
学生自由回答
同桌交流自己的方法
指名回答
独立先计算再在书上完成画图。
同桌先互相交流
学生集体交流纠正
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目标篇十
教学内容:教科书105页“整理与反思”的前半部分,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几何体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的认识。
2.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3.运用立体图形表面积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知识正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表面积计算
1.复习表面积的意义。
提问: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拿出立体图形的教具,观察这些形体,一边用手摸一边说出每个形体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的面积。
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联系?
3.归纳表面积计算方法。
互相说说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然后指名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4.引导思考圆柱表面积有没有其它计算方法?结合圆柱表面展开图和圆的面积推导过程,学习小组展开讨论。
5.第3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
二、复习体积(容积)知识
1.复习体积(容积)的意义。
提问: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物体的容积?体积和容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复习体积(容积单位)。
提问: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
让学生用结合实际生活比画出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师:你能说一说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吗?
3.第1、2题。
说明单位换算的方法:在名数换算时,要先看是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还是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再想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然后用相应的方法求出结果。
三、综合练习
1.第6题。
要求说一说解题的每一步求的什么,三道题解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第4题。
配上的这块玻璃是什么形状?它的长、宽各是长方体的哪条棱?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3.第5题。
要求学生合作小组讨论,学生独立完成。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105页“整理与反思”的后半部分,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常见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体会相关体积公式的内在联系,感受探索几何体体积计算方法的一般策略。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灵活应用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理解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相关数学知识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
二、整理与反思
1.提问:你能说一说各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吗?
学生口答计算公式。
2.请大家回忆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想一想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三、练习与实践
1.第7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并解答,重点使学生认识到:填在沙坑里的沙可以看成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长和宽大约等于沙坑的长和宽,高就是填入的沙的厚度。
2.第8题。
学生读题后说说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如由题中已知的圆柱储水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可以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都是6.28分米。
3.第9题。
学生读题后说说解题思路,如根据圆锥的底面周长可以先求出圆锥的底面半径,然后求圆锥形小麦堆的体积,最后求小麦堆的重量。
追问: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计算圆锥体积时不能忘了乘以1/3;最后要将小麦堆的重量改写为“吨”。)
4.第10题。
学生读题后说说对计算机包装箱尺寸的理解,即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长是380毫米,宽是266毫米,高是530毫米,然后计算体积,并将最后结果取近似值。
5.第11题。
学生思考每一个问题是求什么,如:第一个问题是求圆柱的底面积;第二个问题是求圆柱的表面积--一个底面面积加上侧面积;第三个问题是先求圆柱的容积,然后再求水的重量。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2~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能在展开图中找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对的面,能判断一些平面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正方体。
2.通过选择几张合适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包装箱的设计”,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选择出合理的包装样式,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相对的面在不同展开图上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长、正方体的展开图
1.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特征。
2.提问:沿着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棱剪开,可以得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展开图。
(投影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各一幅)
展示学生的不同的展开图,发现规律。
二、围长方体或正方体
1.第12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第一,每种规格的长方形或正方形铁皮都有若干张,无论怎样选择,铁皮的张数都有足够多;第二,焊接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水箱是无盖的,因此每次只需选择5张铁皮。
(2)学生自行选择后进行交流,教师及时评价。
三、
1.出示两只火柴盒,让学生思考,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怎样包装最省料?
2.交流归纳:有三种不同的包装方法,a面重叠(上下叠);b面重叠(前后叠);c面重叠(左右叠)。大面重叠,比较省料。
3.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107页第13题。
(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比较合理的三类方案,第一类,摆2层,每层12块;第二类,摆3层,每层8块;第三类,摆4层,每层6块。每一类的具体摆法都有若干种。
(2)学生完成后教师及时展示学生的方案(可画出每种方案的示意图),做出评价。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目标篇十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100页的“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的1~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与区别。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运用这些公式进行正确计算。
2.渗透转化思想,并能运用这一思想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复习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熟练的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学生回答后出示学过的平面图形。
我们已经了解了它们的周长和面积,今天,我们再来一起回顾一下。
二、整理复习
1.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1)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呢?
(2)那么谁能概括地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
(3)谁来说说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
学生回忆后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1题。
(4)那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5)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呢?它们之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
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2、3题。
2.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我们已经知道了周长和面积的意义,老师这里有两幅图,请你分别比较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出示“练习与实践”的第5题。
学生交流
小结:由此可见周长和面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周长计算公式。
那同学们还记得怎样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指名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4.面积计算公式。
我们已经一起回忆了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学生交流
像这样把新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从而解决新问题,是数学学习中一种很常见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6~8题。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102页的“练习与实践”第的9~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会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进行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2.对新旧知识点的复习和加深学习,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有关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的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都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用字母公式表示出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二、巩固练习
1.第9题。
学生先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再说一说分别怎么画。要注意哪些地方。
2.第10题。
组织学生探索。在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直径是6。面积是28.26。画4个符合要求的圆,每个圆的直径是3,面积也是28.26。画9个符合要求的圆,每个圆的直径是1,面积也是28.26。
引导学生分别计算出各个圆的面积。明确:圆的面积之和占正方形面积的百分比是不变的。
3.第11题。
根据条件进行列举,要提醒学生: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含义是相对的,宽的米数大于长的米数的也要进行考虑。
用16根1米的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最大是多少?
用24根1米的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最大是多少?
学生交流
三、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103页“整理与反思”,完成“练习与实践”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前几节课,我们复习了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从今天开始,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
二、复习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
出示立体图形,分别说一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及各部分的名称。
(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
它们有什么特征呢?
1.复习长、正方体的特征。
小结: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定点数相等,只是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所以正方体可以说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可以用集合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复习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学生讨论圆柱体和圆锥体有什么特征?
学生从正面、上面和侧面分别观察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可提醒学生根据这个长方体正面和上面的图形,先摆出或画出这个长方体,再根据摆出的形体判断从左面看到的图形。
三、综合练习
1.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出另外三个面在展开图中的位置。
2.第2、3题。
第2题着重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折一折。
第3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转一转,从而根据长方体的长和宽推想相应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由三角形的底和高推想相应的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
3.第5题。
学生拿出学具盒中的小正方体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教师还可以请学生画出从前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图形。
4.完成思考题。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
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目标篇十二
第10课时(总第19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知识要点】
1.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2.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的方向;
3.用数对表示物体的具体位置;
4.比例尺的知识
【新旧教材差异】
这部分知识旧教材中没有安排,新教材增加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比较系统地综合地运用各种描述的方法描述并确定物体
的位置,体会用不同的方法确定位置的特点和作用;能综合地运用比例尺的知识确定物体之间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在复习中训练并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识图、作图的能力。
3.在复习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利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发展学生对
数学积极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建议
1.教学p.110“整理与反思”,主要复习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在组织学生讨论“我们学过哪些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以及“在确定位置时,还应用过哪些知识”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在讨论和教师的引导中进一步明确确定物体位置的不同方法,体会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物体位置的特点和作用。
2.在完成p.110-111的“练习与实践”时,第1题先让学生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动物园中各景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再让学生用数对描述上述关系,帮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以及物体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第2题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平面图用方向和距离描述图中建筑和场所的位置,再让学生根据给出的两组方向和距离在图中确定百货大楼和图书馆的位置,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方向和位置综合确定位置的方法,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第3题根据提供的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图,说说公共汽车行驶的方向和经过的站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确定位置的学习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三、知识链接
1.位置与方向(教科书二上p.56例题,p.58例题)
2.认识方向(教科书二下p.45例题,p.47例题)
四、教学过程
(一)交代学习任务
谈话:同学们,我们今天复习“图形与位置”。
板书:图形与位置
(二)整理与反思
1.我们学过了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
2.请大家利用我们教室里面的物体,用上、下、前、后、左、右来描述这些物体的位置?
3.请大家利用我们学校和学校周围的物体,用东、南、西、北来指明物体的方向和位置?
大家还记得用数对的方法表示吗?
(1)用数对表示三角形三个顶点a、b、c的位置。
5.练习:(五下p.16练一练)
7.练习:(六下p.57练习十二的第1题)
(1)少年宫在学校的北偏东方向()米处。
(2)科技馆在学校的北偏()方向()米处。
(3)新华书店在学校的南偏()方向()米处。
(4)邮局在学校的南偏()方向()米处。
8.刚才我们复习了把方向和距离结合起来表示物体的准确位置,这里的距离都是已知的,但有的时候需要我们计算,这时又需要用到什么知识?(比例尺)
9.练习:(六下p.57练习十二的第4题)
根据下面的描述,在平面图上表示出各场所的位置。
(1)红光中学在中心广场南偏东45度方向800米处;
(2)胜利小学在中心广场南偏西60度方向600米处;
(3)体育馆在中心广场北偏西30度方向500米处;
(4)在中心广场北边700米处修一条红旗路,穿过中心大道,并与中心大道垂直。
(三)练习与实践
1.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全班讨论。讨论时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错误或不够准确的表述。还要提醒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时,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2.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全班校对讨论。提醒学生注意:量图上距离时要中心点到中心点,计算实际距离时数字比例尺可以转换成线段比例尺,使用量角器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两个重合。
3.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全班讨论。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复习,你对哪些知识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习题精编
1、用数对表示点a、b、c的位置。
2、
(1)用数对表示图中三角形三个顶点a、b、c的位置。
(2)如果把三角形向右平移4格,你能用数对表示出平移后三角形三个顶点的位置吗?
(3)把三角形绕c点顺时针每次旋转90。,先画出第一次旋转后的图形;再分别画出第二次、第三次旋转后的图形。
(4)用a1、a2、a3分别表示a点旋转后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再顺次连结a、a1、a2、a3、a,看看是什么图形。
3、算一算,填一填。
(1)书店在区政府()面()米处。
(2)银行在区政府()面()米处。
(3)图书馆在区政府()偏()()。()米处。
(4)人民会堂在图书馆()偏()()。方向()米处。
4、下面是新建地铁2号线的行驶线路图。
(1)地铁2号线由市医院向北偏()()。的方向行()千米到达中心广场。
(2)由中心广场向南偏()()。的方向行()千米到达少年宫。
(3)市立小学在体育馆()偏()()。的方向()千米处。
5、下图是一个战斗机的雷达屏幕,每两个相邻圆之间的距离是10千米。
(1)友机a在他的南偏东30。方向40千米处;
(2)友机b在他的南偏西30。方向40千米处;
(3)敌机c在他的北方60千米处;
(4)敌机d在他的北偏东60。方向50千米处,在图中表示出这四架飞机的位置。
6、根据图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1)电影院距中央广场多少米?
(2)汽车站在中央广场南偏东60。方向1200米处,请在图中标出汽车站的位置。
(3)“奥体大道”与湖北路垂直相连,在湖北路西、南京路以北,与南京路相距1000米,请作图表示出“奥体大道”。
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目标篇十三
教学内容:教科书97~98页“整理与反思”前半部分,“练习与实践”第的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直线、射线和线段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3.感受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加深对直线、射线和线段、角等特征的认识,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量角器量角、画角,理解垂直与平行的关系,画垂线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将对小学里学过的几何初步知识进行系统复习。
今天我们先用“画一画”的方法复习线和角。
二、复习线段、射线和直线
1.用两点画线:根据已知的两点,你能画怎样的线?看看你画的线有什么特点?
(先独立画线,然后互相说一说各自的发现再填在表格里)
指出:线段、射线和直线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和直线都是无限长的。
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2、3题。
三、复习角
刚才,我们复习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知识,接下来用同样的方法来复习角。
1.让学生自己画一个任意角。
让学生过一点画两条射线,说一说这两条射线组成了什么?(板书:角)
你能说说怎样的图形是角吗?(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叫做角。)
2.画不同的角:从一点引两条射线画不同的角,并将角分类,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角种类多,并交流各种角的特征。
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5题
4.量角
尝试完成练习与实践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量角的方法:顶点与中心对齐,一条边与0刻度线对齐,从0度起读出另一条边指向的刻度,就是角的度数。
每位同学任意画一个角,先判断是锐角还是钝角,再测量,同桌互相检查和指导量角的方法。
四、复习垂线和平行线
1.任意画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画两条直线,并研究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4题。
学生交流
五、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六、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97~98页“整理与反思”后半部分,“练习与实践”第的7~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平面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
2.感受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复习
请大家回忆,我们学过哪些围成的平面图形?如果把这些平面图形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
引导: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分为一类,由曲线或由曲线和线段共同围成平面图形分为一类。
学生画出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在画出的圆中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二、复习三角形的知识
1.三角形的概念。
我们已经学过三角形,请同学们自己画出几种不同的三角形。教师巡视。
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这一特性?
想一想三角形的高指的是什么,怎样画一个三角形的高。
2.三角形的分类。
同学们刚才画了几种不同的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不同?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
(两种标准:按角分类,按边分类。)
按照三角形中角的不同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它们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
(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每类三角形的三个角各是什么角?我们学过什么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3.出示三角形的集合图
提问:你是怎样理解上面这个图形的?
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9题
第8题让学生先独立选一选,再要求说说选择时是怎样想的。
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填一填,再指名说说计算时的思考过程。
三、四边形的复习
1.四边形的概念。
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自己画-个四边形。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教师可以用准备好的活动的平行四边形进行演示。正方形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
2.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题
提醒学生要借助工具规范地作图,再指名说说具体的画图过程。
四、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和思考题
第10题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分割图形的方法,并试着分一分,再通过交流和评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分割方法的特点。
思考题可以先让学生在图中画出相应的线段,再数一数三角形一共有多少个,并说一说这些三角形各是什么三角形。
五、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六、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目标篇十四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的“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加深对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理解,进一步明确有关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体会整数与小数、小数与分数、分数与百分数的内在联系。
2.让学生体会到数在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方面的价值。
3.发展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分数和小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整数、小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学过了哪些数?举例说明
(1)追问:-1、-2…是整数吗?
判断:a、自然数都是整数b、整数就是自然数c、负数比0小d、负数都是整数
填空:个一千是一万;一亿里面有()个千万;30是由()个万组成的;49个亿、49个万个49个一组成的数是()。
3.回顾分数的意义
(1)你能想到哪些用分数表示信息的例子?
(2)谁来说说分数的意义?你对单位“1”是怎样理解的?
(3)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交流
4.回顾小数的意义
(1)举例什么样的数是小数?你认为小数与分数有怎样的关系?
(2)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5.回顾百分数的意义
(1)你能想到哪些用百分数表示信息的例子
(2)百分率、百分比
二、巩固练习
1.完成83页的第1题
学生填写在书上
2.3.7元=()元()角0.45时=()分
4000千克=()吨200秒=()分()秒
3.完成84页的第3题
先说说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指出:“23:00”不表示数量的多少
3.课后完成84页第4题
学生交流
三、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新课标第一网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数的认识的复习
关于数的认识的复习
教学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因数与公因数、倍数与公倍数、奇数与偶数、素数与合数的含义。巩固读数与写数的方法。
2.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联系和综合。
3.使学生感受新知识获得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整除中的有关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反思
1.结合第5题练习。
让学生说说正数与负数、
分数与小数、
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2.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一写,
再让学生适当小结写法。
3.完成第7、8两题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怎样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学生交流
4.结合第9题小结
(1)读表中各数,并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怎样读。
(2)改写与求近似数的区别
(3)适当小结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二、练习与实践
(1)读出下面的数。
4003400340033043000000
指出:读整数时,每四位一级,每级按个级上的数读,并读出级名“万”或“亿”。
(2)写出下面各数。
三千五百
三千五百万三千五百
十二亿三千五百万
注意:每个数中“0”的个数。
三、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数的认识的复习
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目标篇十五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出示例3(四年级一班9个男生1分钟跳绳成绩记录单)
师:从这张记录单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可能想到跳绳最多的是8号182下,最少的是4号90下等)
师:7号男生跳了110下,你觉得他的成绩处在这组同学中的什么位置?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想到什么办法?小组间互相讨论讨论。
2、学生小组讨论。
交流想法。(可能有:算出平均数117下,比平均成绩差;把他们排名次,处于第三名)
师:为了更好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我们需要认识一个新的统计量--中位数。(板书课题)
3、自学课本,初步认识中位数。
师:对于中位数,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课能想到什么是中位数?怎样求中位数等?)
师:书上80页就有这样的介绍,想了解吗?打开书去看看。
师:合上书本,你还能告诉我:什么是中位数吗?我们怎样找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呢?(学生可能回答:先把这组数据从大到小排列,然后找到正中间的数。)
师:是不是一定得从大到小排列,可不可以从小到大排列?
师:注意观察,假如我们把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你发现什么?
(中间的数还是102,中位数不变)
师小结:也就是不管从大到小排列,还是从小到大排列,只要把一组数据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后,正中间的一个数就是中位数。(板书)
4、初步应用中位数。
师:同中位数比,你觉得7号男生的成绩怎样?(比中位数高,在这组同学中他的成绩应该算是中上等。)这与他得第三名的情况很符合。
师:为了便于比较,老师把这组数据制成了这样一幅统计图。看:蓝线表示?(中位数)红线呢?(平均数)
师:把这些数据同蓝线比,怎么样?同红线比呢?(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据高于平均数,大部分数据都低于平均数,与中位数倒比较接近)
师:想不想研究得再深入些?为什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比中位数高得多呢?可以先自己想一想。再同你的同桌说一说。
(有两个数特别大,把平均数给拉高了)
小结:是的,像这样,一组数据中存在着特别大的极端数据,平均数往往就不能很好的表达这组数据的整体状况,这时用中位数表示更合适。
5、研究了男生的跳绳情况,我们再来看看女生的跳绳成绩。
出示四年级一班10个女生1分钟跳绳成绩单:
师:你会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吗?试一试。有问题吗?
师: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把这组数据从……你发现?都是从……吗?……)
(104+102)÷2求的实际是什么?
师:这些女生的平均成绩会是多少呢?会不会象刚才那样平均数会比中位数高呢?你是随便猜的,还是有根据的?事实会是象他说的那样吗?让我们算一算吧。
(平均成绩98下,比中位数低)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
师:老师也把这些数据绘制成了统计图,从图中我们清楚的看到这个极低的33一下,把平均数拉低了。
师:你觉得要表示这组女生的跳绳水平,用平均数还是中位数更合适?(中位数)
师:看来,当一组数据中存在特别小的极端数据时,平均数也会受其影响,这时还是中位数能更好地反应他的整体特征。
6、回顾总结。
根据学生回答,完善板书。(单数个数据正中间一个数
双数个数据正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三、巩固应用,体会不同。
(1)小练习:抢答中位数是多少
19896888680(88)
86293300305308310(302.5)中位数有时也可以是小数
这两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继续抢答:3035283480
出现问题,怎么回事?(没有有序排列)先排序,再找中位数。比比哪组找得快。
2830343580(34)
再来一次,比比谁完成得快?
89786067762968866179
29606167687678798689(68+76)/2=72
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2、老师在我们六(2)班上课时,也给他们做了这道题,还给他们用秒表计了时,这里有其中一组同学完成这题的用时情况:
6秒44秒39秒42秒45秒46秒
我们分工一下:1、2组负责找平均时间(37秒)3、4组负责找中位数(43秒)
为什么平均数比中位数低?这里,哪个统计量能更好地表示他们用时的整体情况?
其实,那个做得特别快的同学做错了,你猜他大概错在哪?
所以,老师决定不把他的时间统计在内。他们这组的用时情况应为:
44秒39秒42秒45秒46秒
现在,1、2组负责找中位数,(44秒)3、4组来算平均数。(43.2秒)
学到这里,对于中位数和平均数,你有话想说吗?
(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会被极端数据拉高或拉低。所以,当一组数据中出现极端数据时,往往平均数就不能很好地代表普遍水平。而中位数这时就显得比较有优势。)
四、总结提高,课后延伸
其实,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都有着优点和缺点,在统计领域,聪明的人们巧妙灵活地利用他们的优点,避开缺点,让统计变得更合理,更科学。除了平均数和中位数,还有其他的统计量也在发挥着它们的作用,如果你想知道,课后不妨去找找这方面的资料,相信你同样能在统计领域中探询到无穷的奥秘!
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目标篇十六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4、结合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考考你的观察力。
2、动画引入:
蓝猫三千问,08年什么大事?森林里举行运动会。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哪些熟悉的图形?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
蓝猫:这两个场地的`面积有多大?
师:有哪些办法?
生1:用面积单位去摆。
生2:可以计算。用长乘宽,我是预习的。
师:你能从摆面积单位的过程中,发现面积计算的方法吗?我们今天来研究。
板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主动探究
(1)提供生:透明方格纸、1平方厘米正方形纸块、尺子和一张印有六个图形的纸。
师:请自己选择材料和工具,想办法求出六个图形的面积,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作业纸:
长度单位:厘米
1号图(横放):长5宽32号图(竖放):长4宽2
3号图:正方形边长24号图:正方形边长3
5号图(横放):长4宽16号图(横放):长6宽4
(2)学生个体活动,然后小组交流。
师:每人在组内交流你选择了什么图形,用什么方法得到了面积。小组内选择一人记录,一人汇报。
汇报:
第1组:用透明小正方形纸覆盖在2号图形上,2号图形是长4宽2,有8个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再覆盖在6号图形上,6号图形是长6宽4,有24个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
同时另一生记录在黑板上。
师: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很简单。
师:也是这样做的举手,有不同的吗?
第2组:用小正方形摆在第1个图形上,横着摆一排5个,竖着摆了3个,一共要摆15个小正方形,面积是15平方厘米,同样方法摆第4个图形。
师:(指图1)为什么只摆7个?
生:因为一排5个,竖着摆3排就行了。
第3组:用尺子画图1格子,长是5画5格,宽是3画3行,一共是15个小正方形,面积是15平方厘米。
师小结:刚才用透明小方格去量,用尺子画格子、用小正方形去摆,知道了这些图形的面积。
(3)比较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数方格的。
师小结:长是几,就是有几个这样的面积单位,宽是几,就有几排这样的面积单位,长方形面积就是含有面积单位的个数。
(4)长方形面积单位和什么有关?又有什么关系?
生: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有关。
师:能结合操作中的数据,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号图形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有3个5是15平方厘米。
2号图形长是4厘米,宽是2厘米,面积是8平方厘米。
3号图形长是3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9平方厘米……
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生: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师:都说明了?
生:长方形面积是长乘宽。
师: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是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积。
请生闭眼想象,长是7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多少平方厘米?
长8米,宽5米,面积多少平方米?
师:长方形面积可以怎样计算?
生:长乘宽(师板书)
师:正方形面积怎样算?
生:正方形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
师:你怎么想的?正方形面积为什么等于边长乘边长?
生: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师:正方形是长、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形。面积也可以用长乘宽,也就是边长乘边长(板书)
集体朗读公式。
3、生活中的应用
(1)计算长方形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要求正方形面积呢?
图:举重场、田径场(无数据)
师:要计算这两个场地的面积,要知道什么?
生:长和宽边长
图:两块场地出现数据。田径场:长50米,宽30米举重场:边长8米
生计算。汇报:
生1:举重场面积64平方米,8乘8=64生2:50乘30=1500平方米
(2)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图:蓝球场p99--5求面积。长28米,宽15米生汇报。
(3)奖品:蓝猫书签
师:书签是什么形状?估计面积大约多少平方厘米?
生1:大约是48平方厘米。生2:这个书签大约是45平方厘米。
师:你怎么想的?生:长9厘米,宽是5厘米。
师:你为什么先估计它的长和宽?生:知道长和宽,就能估出面积。
请生测量书签长和宽,计算面积。汇报;长是12,宽是4,12乘4=48平方厘米
(4)主席台背景图:每个小正方形边长是2米。算背景图面积。
生1:将小正方形下移得到长,左移得到宽。
生2:画出长方形长和宽的格子。
4、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目标篇十七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4、结合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考考你的观察力。
2、动画引入:
蓝猫三千问,08年什么大事?森林里举行运动会。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哪些熟悉的图形?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
蓝猫:这两个场地的`面积有多大?
师:有哪些办法?
生1:用面积单位去摆。
生2:可以计算。用长乘宽,我是预习的。
师:你能从摆面积单位的过程中,发现面积计算的方法吗?我们今天来研究。
板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主动探究
(1)提供生:透明方格纸、1平方厘米正方形纸块、尺子和一张印有六个图形的纸。
师:请自己选择材料和工具,想办法求出六个图形的面积,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作业纸:
长度单位:厘米
1号图(横放):长5宽32号图(竖放):长4宽2
3号图:正方形边长24号图:正方形边长3
5号图(横放):长4宽16号图(横放):长6宽4
(2)学生个体活动,然后小组交流。
师:每人在组内交流你选择了什么图形,用什么方法得到了面积。小组内选择一人记录,一人汇报。
汇报:
第1组:用透明小正方形纸覆盖在2号图形上,2号图形是长4宽2,有8个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再覆盖在6号图形上,6号图形是长6宽4,有24个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
同时另一生记录在黑板上。
师: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很简单。
师:也是这样做的举手,有不同的吗?
第2组:用小正方形摆在第1个图形上,横着摆一排5个,竖着摆了3个,一共要摆15个小正方形,面积是15平方厘米,同样方法摆第4个图形。
师:(指图1)为什么只摆7个?
生:因为一排5个,竖着摆3排就行了。
第3组:用尺子画图1格子,长是5画5格,宽是3画3行,一共是15个小正方形,面积是15平方厘米。
师小结:刚才用透明小方格去量,用尺子画格子、用小正方形去摆,知道了这些图形的面积。
(3)比较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数方格的。
师小结:长是几,就是有几个这样的面积单位,宽是几,就有几排这样的面积单位,长方形面积就是含有面积单位的个数。
(4)长方形面积单位和什么有关?又有什么关系?
生: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有关。
师:能结合操作中的数据,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号图形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有3个5是15平方厘米。
2号图形长是4厘米,宽是2厘米,面积是8平方厘米。
3号图形长是3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9平方厘米……
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生: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师:都说明了?
生:长方形面积是长乘宽。
师: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是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积。
请生闭眼想象,长是7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多少平方厘米?
长8米,宽5米,面积多少平方米?
师:长方形面积可以怎样计算?
生:长乘宽(师板书)
师:正方形面积怎样算?
生:正方形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
师:你怎么想的?正方形面积为什么等于边长乘边长?
生: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师:正方形是长、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形。面积也可以用长乘宽,也就是边长乘边长(板书)
集体朗读公式。
3、生活中的应用
(1)计算长方形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要求正方形面积呢?
图:举重场、田径场(无数据)
师:要计算这两个场地的面积,要知道什么?
生:长和宽边长
图:两块场地出现数据。田径场:长50米,宽30米举重场:边长8米
生计算。汇报:
生1:举重场面积64平方米,8乘8=64生2:50乘30=1500平方米
(2)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图:蓝球场p99--5求面积。长28米,宽15米生汇报。
(3)奖品:蓝猫书签
师:书签是什么形状?估计面积大约多少平方厘米?
生1:大约是48平方厘米。生2:这个书签大约是45平方厘米。
师:你怎么想的?生:长9厘米,宽是5厘米。
师:你为什么先估计它的长和宽?生:知道长和宽,就能估出面积。
请生测量书签长和宽,计算面积。汇报;长是12,宽是4,12乘4=48平方厘米
(4)主席台背景图:每个小正方形边长是2米。算背景图面积。
生1:将小正方形下移得到长,左移得到宽。
生2:画出长方形长和宽的格子。
4、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4.2立体图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