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者自身思考和感悟的产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读后感,因此每篇读后感都是独特的。接下来是一些读者对作品的真实、感情流露的读后感,希望能够触动你的心灵。
红楼梦读后感人物形象分析(精选19篇)篇一
红楼梦这部小说写了各型各色的人物,那来分析一下人物形象吧。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一起来看看。
在《红楼梦》中,作者为大家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反面形象,那就是凤姐。在她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凶婪、凶残、狠毒、阴险狡诈的阶级本质。可以说通过作者成功的描写,使读者在看到王熙凤的同时也就看到了统治阶级本身。
王熙凤是一个描写的非常生动的人物,她出现在哪儿,哪儿至少就会有热闹。年仅二十岁的她就主持荣国府的家政。在卷首,我们通过冷子兴之口对她的介绍:“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细,竟是个男人不及万一的”“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子也说她不过。”这样对她已有了一点印象,但这些印象毕竟比较淡漠。但她第一次出了场,马上就被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教人再也不会忘却。那是黛玉初次与她的外祖母相见,老祖宗把她的外孙女心肝肉儿地搂着哭叫的时候,就连王夫人、李纨和众小姐都“个个皆敛声屏气,严肃恭整”的时候,却有一个人从后院笑声说:“我来迟些,不曾迎接远客。”仅仅一句话却给人特别鲜明的印象,这句话只是“这一个”凤姐才说的出的。可能贾府众人的感觉都已迟钝了,可我们却和黛玉一样,感觉格外鲜明:“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原来这就是贾母宠爱的凤姐。接着短短的一段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忙人,大红人。因为忙,她迟到了。在短短的聚会中还同王夫人谈了另外两件事。同黛玉讲话也显得很忙:笑着讲两句,马上拿手帕拭泪,又忙转悲为喜,赶忙询问有关情况和布置待客之道。因为红所以才敢这亲放诞无礼,贾母才特别给她加上“泼辣货”这一似贬实褒的称号。这同凤姐喜欢表现自己,事事争风头的性格特点盯适应,作者的浓笔艳抹,把凤姐的露面写得极其鲜明。在接下来,曹雪芹继续在各场合描写凤姐,并一步步地揭示出其性格的其它侧面,如才能、淫威、贪婪、伪善等,通过这样的描写,写出了一个完整活生的凤姐。
作者不仅从正面描写了凤姐,而且最常用的还是通过别人的观察和描述来表现观凤姐的形象。贾府的穷亲戚刘姥姥初见凤姐时的描写,就很好地表现出她的“威”。刘姥姥好不容易才进了荣国府,经过了一番周折后才等到“凤姐”“下来”时,却只听人声未见人影,又经过摆饮,“半日鸦雀不闻”,最后才得到接见。而见到的凤姐却是“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着:‘怎么还不请进来?’待抬头看见刘姥姥已在地下站着,”这才忙欲起身,但“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地问好。”这一段描写的特别精彩,寥寥几笔,足以传神。尤其是她“拨手炉里的灰”的细节写来“追魂摄魄。”这种细节描写虽简洁,但已写足了一个贵族大家庭的管事奶奶对一个穷亲戚的威风。另外,其仆人兴儿对其评论:“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也极其准确地反应了凤姐的性格特征。
从第十二回起,作者陆续通过大段情节的描写来表现了凤姐性格的真实面。“毒设相思局”写她狠毒,“协理宁国府”写她的才干,“弄权铁槛寺”写她的贪婪舞弊。这些描写使得读者越读下去,就越能发现其性格的险暗面。“弄权铁槛寺”,水日庵的老尼姑求凤姐拆散张金哥的婚事,结果凤姐得了三千两银子逼死了一对示婚夫妻。然而就在其利用贾王两府关系使得阴谋得逞后,“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作为起来”,作者的谴责之意非常明显。
凤姐不象贾政、王夫人流戴着“宽厚”、“仁慈”的假面具,她做坏事自觉不而大胆,她曾经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表示自己敢于向任何阻止她做坏事的力量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凤姐的人生哲学大概同曹操相同:“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但人们又绝不会把她同曹操混淆开来。同时贪婪狠毒的天性,凤姐却以女性的美貌和聪明,善于逢迎辞令,把自己隐蔽的更巧妙,更具复杂性。在对金钱的贪婪追求上,她真可谓爱财如命。她瞒着贾琏放高利贷,甚至把丫环仆人们的月钱都挪去放债。后来贾府坐吃山空,钱的确不够使了,机琏便让她去求鸳鸯,她张口就要一二百两银子做报酬。连夫妻之间也这样勾心斗角,可见其的确是贾府崩溃前的蛀虫。
在“五熙凤大闹宁国府”这一典型情节中,作者用了近二回的篇幅全面生动地展现了凤姐性格。她发现贾琏偷娶尤二姐事儿以后,凤姐从兴儿嘴里听到全部情况,针对不同人采取不同对策,对尤二姐先是虚心假意地笼络,骗其入住大观园后,又借刀杀人。而为其“显威”而状告贾琏的张华最后只落得被害死,被灭口的待遇,她的所做所为的确是兴儿一席话最好的验证。
凤姐性格的充分描写,有力地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封建社会的黑暗,作者给王熙凤的“判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已心研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替。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对其还是很婉惜的。凤姐越是能干,就越加速了贾家这座破败大厦的崩塌,而她自己也同归于尽。
总之,这一形象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又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林黛玉是一个比贾宝玉更多一些悲剧色彩的艺术典型。她出身在一个已经衰微的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得很,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敢爱敢恨,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因父母相继去世,她不得不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
环境的势利与恶劣,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直率与锋芒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在这个冷漠的环境中,宝玉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她执著而强烈地向宝玉要求彼此知心、忠于自我的严肃专一的爱情。但两人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因为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又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触及封建家庭的根本利益,毫无调和余地。
终于,林黛玉怀抱纯洁的爱和对环境的怨愤永远地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
贾探春,贾政之女——她没有黛玉的纤细怜人,没有宝钗的乖巧伶俐,没有香云的活泼开朗,却有卓超的才干,过人的智慧,深僻的见解,远大的眼光,这些在第五、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贤宝钗小惠全大体”中精彩地表现出来了。
第五十六回中的探春,以处事的果断干练显示出了她卓超的才干,而宝钗的嬉言却引出了她政治性的言论,真是叫人回味无穷,拍案叫绝!
纷飞蝴蝶绕楼院,暖逐东风扑几回。扇影乱摇忙玉腕,粉痕斜溜湿香腮。偶因游戏间消遣,岂为迷藏暗捉来。恰怪亭中私语久,防人忽把绮窗开。
薛宝钗在《红楼梦》中份演着重要的角色。她是封建各种礼束的守卫者,并且自身深受其害。她在家中与人关系甚好,受众的喜爱。她的性格中有王熙凤为人的圆滑,林黛玉小心和与贾宝玉完全对立的封建束缚的思想。如在每四十八回中,薛姨妈道:“……莺儿一个人,不够伏侍的,不要买一个丫头来你使。〃宝钗道:“买的不知底细,倘或走了眼,花了钱事小,没的淘气。倒是慢慢打听着,有知道来历的人买个还罢了。〃这里表现出她的处事小心。又如香菱向宝钗道:“我原要和太太说的,等在爷去了,我和姑娘做伴去。我又想恐怕太太多心,说我贪着园里来玩,谁知你竟说了!〃宝钗笑道:“我知道你心里羡慕这园子不是一日两日的了,只是没有空儿……,所以趁着机会,越发往上一年,我也多个做伴的,也遂了你的心。〃这里表现出宝钗了解家人心里,为人圆滑。
总之,薛宝钗是个深受封建束缚的人。
红楼梦读后感人物形象分析(精选19篇)篇二
在我十一岁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在孟老夫子的悉心教诲下,正式学习了正规的中国文字。在我开始读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中的《家》时,我才知道有《红楼梦》这部书。草草地结束了《家》的阅读,我就又迫不及待地去找《红楼梦》来读。
由此我才知道《红楼梦》里有荣国府,宁国府,还有四大家族。贾家、王家、薛家和史家,这四大家族。这些家族里面的人物关系十分复杂,根本不可能看一遍就能理解的。所以说《红楼梦》是我这一辈子读过遍数最多的一部小说。
既然要谈《红楼梦》,就必须从四大家族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才能了解其中的奥秘所在。按照一般红学家的规律,就必须从贾家开始谈起。贾家有一位皇帝的妃子,那就是贾元春。
贾元春,《红楼梦》中的人物,即贾妃,贾政与王夫人所出,贾宝玉的姐姐,因生于正月初一所以名元春,后应选入宫,又加封贤德妃,大观园即为其省亲所造。贾家四姐妹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名字连起来暗合“原应叹息”四字。元春的判词: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外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昙花难得开花,花夜开晨即萎谢。所以“昙花一现”这句成语,是用来形容事物一出现就很快消失。
贾元春是贾政的长女,生于正月初一故名为元春,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起初掌管王后的礼职,充任女史。不久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后来,蒙天子降谕特准鸾舆入其私第。书中用了几回篇幅写“元妃省亲”贾府流金淌银之盛,然而,虽然如此,元春却称她居住的皇宫是一个见不得人的去处,可见她在帝皇之家既受极权的管辖也无丝毫人身自由的难以言状的辛酸。
贾元春在书中出场不多,但她既是贾府的政治靠山也是封建家族制造的“金玉良缘”婚姻的支持者。她在一次赏赐礼物给众人礼物的时候,独宝玉与宝钗的相同。这就显示了宝玉择偶问题上的倾向。贾府通过这个贵妃娘娘的关系,促使了贾赦,贾珍,贾琏等人有恃无恐地进行打点进贡,太监勒索,开支日繁。也加速了这个封建家族的衰落灭亡。
书中的第五回中,关于元春的判词,写道: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外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据第九十五回所写,贾元春因病于卯年寅月,十二月十九日逝。享年四十三岁,正应了“虎兔相逢大梦归”,元妃一死,贾府就失去了靠山,大故迭起,所以贾元春贵妃娘娘就像昙花一现,宛如荣宁二府的荣华富贵,盛极一时……贾元春,自幼由贾母教养。作为长姐,她在宝玉三四岁时,就已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后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家为迎接她来省亲,特盖了一座省亲别墅。该别墅之豪华富丽,连元春都觉太奢华过费了!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内。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这次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后暴病而亡。
贾府在四大家族中居于首位,是因为它财富最多,权势最大,而这又因为它有确保这种显贵地位的大靠山——贾元春,世代勋臣的贾府因为她而又成了皇亲国戚。所以,小说的前半部就围绕着元春“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和“省亲”等情节,竭力铺写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但是,“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试看元春回家省亲在私室与亲人相聚的一幕,在“荣华”的背后便可见骨肉生离的惨状。元春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完全像从一个幽闭囚禁她的地方出来一样。曹雪芹有力的笔触,揭出了封建阶级所钦羡的.荣华对贾元春这样的贵族女子来说也还是深渊,她不得不为此付出丧失自由的代价。
但是,这一切还不过是后来情节发展的铺垫。省亲之后,元春回宫似乎是生离,其实是死别;她丧失的不只是自由,还有她的生命。因而,写元春显贵所带来的贾府盛况,也是为了预示后来她的死是庇荫着贾府大树的摧倒,为贾府事败、抄没后的凄惨景况作了反衬。脂批点出元妃之死也与贾家之败、黛玉之死一样,“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不过,在现存的后四十回续书中,这种成为“大过节、大关键”的转折作用并没有加以表现,相反的,续书倒通过元春之死称功颂德一番,说什么因为“圣眷隆重,身体发福”才“多痰”致疾,仿佛她的死也足以显示皇恩浩荡似的。
《红楼梦》的人物中,短命的都有令人信服的原因,唯独元春青春早卒的原因不明不白,这本身就足以引人深思。作者究竟怎样写的,从“虎兕相逢”四个字是无法推断的。曲子中有些话也很蹊跷,如说元春的“荡悠悠,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倘元春后来死于宫中,对于筑于“帝城西”的贾府并不算远,“路远山高”、“相寻告”云云,都很难解通的。这现在也只能成为悬案。不过,有一点,曲中写得比较明确,即写元春以托梦的形式向爹娘哭诉说:“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这岂不是明明白白地要亲人以她自己的含恨而死作为前车之鉴,赶快从官场脱身,避开即将临头的灾祸吗?由此可知,元春之死不仅标志着四大家族所代表的那一派在政治上的失势,敲响了贾家败亡的丧钟,而且她自己也完全是封建统治阶级宫闱内部互相倾轧的牺牲品。这样,声称“毫不干涉时世”的曹雪芹,就大胆地揭开了政治帷幕的一角,让人们从一个封建家庭的盛衰遭遇,看到了它背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各派势力之间不择手段地争权夺利的肮脏勾当。贾探春所说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话的深长含义,也不妨从这方面去理解。
红楼梦读后感人物形象分析(精选19篇)篇三
林黛玉是一个比贾宝玉更多一些悲剧色彩的艺术典型。她出身在一个已经衰微的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得很,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敢爱敢恨,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因父母相继去世,她不得不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
环境的势利与恶劣,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直率与锋芒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在这个冷漠的环境中,宝玉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她执著而强烈地向宝玉要求彼此知心、忠于自我的严肃专一的爱情。但两人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因为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又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触及封建家庭的根本利益,毫无调和余地。
终于,林黛玉怀抱纯洁的爱和对环境的怨愤永远地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
红楼梦读后感人物形象分析(精选19篇)篇四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什么都没要给,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红楼梦人物形象读后感作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他的不满和愤怒。故事讲的是幼年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容后,渐渐爱上了贾的儿子贾宝玉,贾宝玉生来通灵玉,性格倔强。因为冯姐姐用了开关计,贾宝玉用金子娶了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而死。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逃入空门。
我真的为林黛玉感到难过,也为他们悲惨的命运感到惋惜。但考察人物本身没有错,让人讨厌的是封建传统观念。什么样的婚姻是父母决定的,什么样的婚姻适合对方才是真的对人有害。这就是为什么贾宝玉和林黛玉要承受阴阳两隔的痛苦。让贾宝玉遭受这样的欺骗。唉,就算是有石头心的人也会被自己的真情感动。
红楼梦,多少人为之落泪,多少人为之动容!
四大名著中,有一本以爱为主线的书。一个清代作家的书,是的,是美丽的“红楼梦。我在这个假期读了这本书。
在书中,我看到了很多生动的人物,比如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聪明伶俐的贾宝玉,谦虚的薛宝钗等等。其中,我喜欢林黛玉,她的才华很高,出口成章,她可以擅长绘画,一个天才!她有一个经典的章节叫林黛玉之花。山坡上,凤仙花和石榴的花瓣纷纷落到地上。林黛玉在别花神的帮助下,埋葬了一些落花。
在红楼梦的梦,这个天赋可以比拟她是我们的,只有一个人-薛宝钗。在诗歌,诗歌,他们都是并驾齐驱,而她只是一个有广泛阅读的章节-宝钗扑蝶。宝钗书面遇到了大蝴蝶,追啊跑,紧抓与否,直到滴翠亭,覆盖香汗累。这部分是非常经典的。
总得发展来讲,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传统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展现了一部错杂的家族社会兴衰史。
贾政的行为与现在的一些父亲十分相似。他们对自己的儿女总抱着极高的期望,刻意保持着距离。若儿女行为更好些,他们不用直接的赞赏,而是用倾向于讽刺的表扬,让人听了也不舒服。也许他们是为了让儿女不致松懈,却浑然不知已伤人心。其次,也许是被家人肯定吧,他们摆出的是类似于上位者的姿态,做事喜欢独断专横,决定的事不容更改,仿佛如此即可体现自己的威严。我不知这有什么意义,也许是为了证明自己有一种支撑家庭的能力?即便如此,这种为父的态度和行为都难以让孩子接受。
所以我希望所有的父亲都可以放下自己的架子,直接坦白地与儿女交流。高高在上的严肃并不会增进情感,反会成为沟通的障碍。只有亲切和蔼的父亲形象才是更为深入人心的。
《红楼梦》这本书相信大家都读过,即使没有读全,也读过其中的片段。这是一部无法形容的书,传奇伟大都不能衬托出这本书的真正的!我将将把这本书读完,我就感觉这是一本我一辈子都无法吃透的书了,自从“红学”形成后,多少代人也没有吃透《红楼梦》,直到现在!
《红楼梦》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属章回体古典长篇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是中国清代伟大的文学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种。种不调和的矛盾。
我觉得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红楼梦》是可以读多次,而每次感受都不一样。
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三年级,当时为了更快的知道最后的结局,书中的诗歌大多跳过了。看完后为书中的人物流下了同情的眼泪,不太喜欢薛宝钗,更喜欢林黛玉。
红楼梦里面有很多我喜欢的人物,比如贾宝玉、袭人……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林黛玉,为什么呢?因为作者把林黛玉写出了与众不同的特点。
黛玉很聪明,琴棋诗画样样俱佳,尤其诗作更是大观园群芳之冠。
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己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比如在第七十六回中湘云和黛玉在月夜作诗,湘云作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下句:“冷月葬花魂。”就表现了黛玉离别时的情绪。
曹雪芹对每个人物的形象刻画都不一样而且清清楚楚的,对比鲜明,这正是写作的妙处,我们要认真学习她的写作方法呀!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古典小说之一,是18世纪中期的一部古典小说。它的高艺术水平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庭的兴衰,一个家庭的大小。主人公是贾宝玉,应该说是一个性格温和,有点刻板的男人。他的柔软有一部分是环境造成的。几乎都是上上下下的女性,而且都是掌管整个家庭的女性。自然,应该说在朱者赤附近的都是黑人。他们家之所以兴盛,是因为他们家有个女人入宫,成了皇帝最宠爱的妃子,所以他们天天吟诗作乐,其中两个不得不提,就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多疑多愁善感,贾宝玉却偏偏喜欢她。她的身体很虚弱,她的祖先不喜欢她。偏偏贾宝玉娶了薛宝钗,林黛玉听了,大怒。贾宝玉揭开西八,发现不是林黛玉,是黛玉死了,出家了。
红楼梦有一种悲凉的气氛,常常让人想哭,里面的诗词太多,不得不让人印象深刻。
那《红楼梦》上落定的尘埃,属于一个王朝,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统治集团——贾史王薛,封建正统,争名夺利,媚上欺下。为贾宝玉发一声感叹,空气急转,将那尘埃掀起,翻转组合成另一种风景,鬼斧神工、天地都运一般,是叛逆,却是进步。
在没有贪婪、败坏的自由天真的大观园内,贾宝玉又抨击“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尊重、怜惜,大观园-女儿国。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我读完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心里有无尽的伤感。
故事讲的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其中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府,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就算贾母再怎么疼她,也无能为力。
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全剧中真正的强者,她从不会在人前为难他人,不与人发生正面冲突。我很佩服她的才华,她也是相当有才智的。她跟凤姐区别在于:凤姐无话不说,而且说话毫不忌讳。《红楼梦》一书涉及了许多人物,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性格,每个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红楼梦》这本书写得真是太好了,故事很令我感动。因为是第一次读,我还有很多内容不是很明白,有时间我还要反复读,认真地去理解书中的含意。所以很推荐大家去看哦!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红楼梦》,它让我受益匪浅。
此书描写了贾家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却生了一个顽劣的公子贾宝玉,他聪明伶俐但行为怪僻。林黛玉是宝玉的表妹,自幼父母双亡,寄住在贾府,她体弱多病但心高气傲,才情过人。宝玉和黛玉俩人情投意合,互为知己,然而却很难在一起。最后黛玉含恨离世,宝玉领悟后出家。
虽然书中主要是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故事,但是我最喜欢的情节是刘姥姥在大观园吃饭。吃饭时,刘姥姥说鸡蛋太滑了,筷子比铁锨还重。刘姥姥还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把众人逗得哈哈大笑。
在这其中,我体会到刘姥姥是一个性格开朗、幽默,又很朴素的人。再看看我,虽然性格开朗,但是不够幽默,是一个比较严肃的人。我要像刘姥姥一样做一个幽默的人,因为幽默在生活当中能带给人们快乐。
红楼梦读后感人物形象分析(精选19篇)篇五
薛宝钗,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的女儿。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表面上看似乎是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但实际上她骨子里却颇有愤世嫉俗的性格因子,她对当时的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
从《红楼梦》对薛宝钗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曹雪芹所塑造的薛宝钗形像,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这一形像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她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然而这一封建淑女形像又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
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这个人物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特别是强加在妇女身上的奴隶道德。她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以至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说的是“混帐话”,并说“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封建说教。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但是也不能因此将她与贾政、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等同看待,一律说成封建统治者。她虽然属于“主子”的阵营,但是,她不但谈不上什么统治权力,而且,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少女,连自己的命运也掌握不了;一切都得听从封建家长的摆布。一方面是“主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处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这就是薛宝钗社会关系的特殊性。正是她的特殊社会地位,决定了她的思想性格与贾政、王夫人、凤姐等的本质区别。那种将薛宝钗与贾政、王夫人等人等同看待的观点是错误的。
性格特点。
薛宝钗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而在这种貌似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她特别注意揣摩和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而对于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出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贾母夸她“稳重和平”;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
在薛宝钗的性格中,确实也有虚伪和矫情的一面。她喜欢讨好人和奉承人。
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她还当着面奉承过贾母。她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风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大去。”结果是贾母大夸奖她:“提起姊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金钏儿投井自杀后,王夫人心里不安。她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王夫人说,不好把准备给林黛玉做生日的衣服拿来给死者妆裹,怕她忌讳,薛宝钗就自动地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交给王夫人。
这—段文字不但是写她讨好王夫人,而且还显示出这个封建主义的信奉者是怎样的冷酷无情。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那一回,写她掣得的酒令牙签上画着牡丹,上有午句诗:“任是无情也动人”。按照封建社会的标准,薛宝钗被称做群芳之冠,但又说“无情”。“无情”,是指她是封建道德的信奉者和实行者;“也动人”,却不过说她的貌美。丸说冷香,可能暗指她非热心人的意思。但“无情”和非热心并不等于奸险。
水亭扑蝶,自然可以看出她有心机。但其目的是让小红、坠儿以为她没有所见那些私情话,并非有意嫁祸林黛玉。借衣金训,也并非有意识让王夫人嫌弃林黛玉。她这样做,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自然也就表现了她的虚伪和自私。她的思想言行所表现出来的虚伪,主要是由于封建道德本身的虚伪。她的头脑里浸透了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淑女。人们从她身上看到的虚伪正是封建道德虚伪的体现。薛宝钗的有心机与凤姐的两面三刀是截然不同的`。
薛宝钗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还表现在她所具有的一些美好的品格。比如,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一来了就说累得慌”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还有一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伯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小姐,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对于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家境贫寒的邢岫烟,也都给过种种帮助。即使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能体贴他们的起早睡晚,终年辛苦的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进益。
作者原诣。
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个形像,绝非仅仅写出一个沽名钓誉的国贼禄鬼和八面玲珑的势力小人;更不是要塑造一个虚伪奸隐的“女曹操”;甚至也不止是塑造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像;而是在薛宝钗这个形像中,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深的感慨: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又痛惜她奴隶般地信奉封建礼教,批判她“随分从时”的处世哲学。因而,他要塑造的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青春少女,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作者对薛宝钗性格的发掘,并没有到此止步,而是用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性格中美好的、健康的因素与陈腐的、窒息的成分之间似乎矛盾然而又是奇妙的统一。
这就是薛宝钗这一典型形像的根本特点。作者对这个根本特点表现得愈深刻,愈充分,便愈是深入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这个少女精神上的毒害和摧残,便愈是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对封建社会批判的深刻性上,这一形像并不比贾宝玉、林黛玉的形像差,只不过前者的毁灭是叛逆者的悲剧,后者的毁灭是殉道者的悲剧。然而,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薛宝钗的悲剧虽然不值得人们同情,但它所显示的批判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曹雪芹横绝一代的卓识,正表现在这里,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一形像的匠心,也表现在这里。只有从这个根本特点出发,才能真正认识这二艺术形像。
《红楼梦》在塑造人物形像时,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进行反复描写和刻画,以使其突出鲜明外,还绕围这一基本性格特征展开其他方面的描写和刻画,使人物性格更加复杂和丰富。薛宝钗的形像也是这样塑造出来的。
【知识扩展】。
红楼梦读后感。
张爱玲曾这样评价过《红楼梦》——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周汝昌也曾这样评价过《红楼梦》——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从所有中国明清两代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了。
《红楼梦》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呢?我花了半个月的时间研读了一下《红楼梦》,才理解了为什么有那多人钟情于它,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研究“红学”。
就思想内容来说,《红楼梦》有着卓越的成就,在艺术技巧上也有同样的很高的造诣,前几天在网上看过有法国人这样的评论说,《红楼梦》的作者具有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
《红楼梦》这本名著是曹雪芹以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贾、史、王、薛四个家族为背景,并且以贾府家事利益和宝玉的一生为主题,通过对这个封建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的讲述,揭露并深刻批判了腐朽和黑暗的封建社会,并暗示着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趋势。
《红楼梦》第一章就讲了一个神话,在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故五内郁结。到最后石头变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宝玉,我们不知道,只觉得充满着神话的神秘和浪漫的色彩,颇引人入胜。
书中的金陵十二钗是核心的一部分,分别写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十二个奇女子。每个女子都有不一样的命运,她们统统被放在了“薄命司”。
与此对应,在歌曲的最后,宝玉又形象的对其,像欠泪的泪已尽的黛玉,富贵的金银散尽的宝钗,欲知命短问前生的元春,分离聚合皆前定的探春,还有为官的家业凋零的湘云,无情的分明报应的妙玉,欠命的命已还的迎春,看破的遁入空门的惜春,痴迷的枉送了性命的凤姐,有恩的死里逃生的巧姐,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的李纨,冤冤相报岂非轻的可卿。所谓红颜薄命,也就如此了吧。
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罣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王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
红楼梦读后感人物形象分析(精选19篇)篇六
《红楼梦》一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巨著,作者开篇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拉开了《红楼梦》的序幕。本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线索,从贾府这一世代富贵之家由繁盛到衰败的过程中,写出了贾宝玉和一群红楼女子为中心人物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具有一定觉醒意识的青年男女在封建体制和封建家族遏制下的历史宿命。在这部书中,我认为最值得称道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对于笔下的人物,有喜有憎,有爱有恨,他以深入的体察和天赋的灵感为凭藉,表现出人性的丰富、含蓄及其在不同生活状态中的复杂的情形。在这部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是最受人关注的两位女性形象,他们是后世诸多男人心目中的理想伴侣,爱黛玉者有之,爱宝钗者有之,两者都爱者亦有之。那么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个人物到底是什么形象,各具有什么样的独特魅力,令天下男人们倾心呢?下面我就我的看法谈一谈。
一、林黛玉是一个超凡脱俗的理想的不受世俗污染的真善美的化身。薛宝钗是一个世俗的正统的冷利美的世俗佳人的形象。
据书中介绍,林黛玉是天上的绛珠草,她来到世间,不受世俗中封建气息所污染,由着自己的的性灵感受着生活,具有浪漫主义。
林黛玉的真是指她生活的率真,不加掩饰自己的感情,爱耍小性子。例如,贾宝玉去探宝钗,两个人在那里欣赏各自佩戴的宝玉和金锁,这具有“金玉良缘”的预兆让黛玉很害怕。可巧林黛玉也来探视薛宝钗,看见了他们在房中互相欣赏那两件婚姻象征物,她有些吃醋,于是就说:“哎呦,我来的不巧了,”“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言外之意是:既有了我,为什么又来了一个薛宝钗呢?黛玉因为喜欢贾宝玉,因而就不加掩饰自己的感情,流露出少女特有的醋劲。宝玉要吃冷酒,宝钗劝他不要吃,他就不吃了。黛玉借说雪雁说:“也亏你倒听她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她说了你就依她,比圣旨还遵些。”这全是出于一个少女真情实感的流露。恋爱中的少女,一点也不掩饰自己的醋意,任他泼洒,这也正是她性格率真的地方。再如,宝玉挨打,林黛玉心疼宝玉,“两眼肿的像桃一样。”满面泪光。在黛玉看来,心疼就是心疼,不必拐弯抹角,非常率真。
林黛玉的善是指道德上的善。例如,在对待金钏之死,对待贾宝玉祭祀金钏的行动,林黛玉借戏评说:“这王十朋(剧中主角)也不通的很,不管在哪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这江边来做什么!俗话说:‘睹物思情,’天下的水总归一流,不拘那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从这语义双关的戏评里,可以看出黛玉是同情金钏的不幸,这表现出她的善良,但她为宝玉的身体考虑,不必跑出去很远,这又说明她对心上人的关心,同样表现出了她的善良。
林黛玉的美是指它的外表美和品格美。林黛玉的外表美可以从宝玉口中得知:“两湾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魇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样的女子人间少有,天上难寻。林黛玉的品格美是她的清高孤傲,不为世俗污染。由于黛玉具有诗才,因而具有浪漫文人的清高孤傲性格,常孤芳自赏,与人群隔离,接近自然,体验自然远离世俗,在别人所不能捉摸的意境中生活。宝玉认为北静王所赠的鹡鸰香串非常珍贵,转赠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掷于地。在黛玉看来,这俗物仅是烟云罢了,只不过俗人眼中的珍物,对于她来说,精神上的享受才是最珍贵的,这正体现出她的品格美。黛玉的品格美还表现在她对人非常真诚。例如,香菱学作诗,黛玉就教她,告诉她做诗很简单,只不过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香菱做了几首,拿给宝钗看,宝钗说:“都是颦儿把你引的,你本来呆头呆脑的,何苦自寻烦恼,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她瞧去,看她怎么说。”在宝钗看来,香菱根本就不配作诗,她看了都不好,何况才气横流,心高气傲的林黛玉!不料黛玉看了说:“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它缚住了,把这首诗丢开,只管放开胆子去作。”多么真诚的老师,这也体现了黛玉的品格美。
与林黛玉相对应的薛宝钗的冷是指感情上冷漠,缺少浪漫的真情。薛宝钗是现实生活中正统思想的代表,是一个利己主义者,现实不允许她用真情,不允许没有规范,因而她感情冷漠,缺少浪漫真情。她为了做好人,就要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同样是对于金钏之死,林黛玉是同情,而薛宝钗明知道金钏之死在于王夫人,而她为了讨好王夫人,就说:“姨妈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是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旁边玩,失脚掉下去的。她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到处玩玩逛逛,岂有这样大的气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又说:“姨娘也不劳关心,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了主仆之情。”金钏之死宝钗没有责任,然而她为了讨好王夫人,竟然捏造事实,颠倒黑白,,污蔑无辜的死者,这种踩在受害者尸体上往山爬的行为,多么冷漠,无情。
薛宝钗的利是指薛宝钗是一个现实社会中十足的利己主义者。纵观《红楼梦》,薛宝钗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绝不会为了别人去做一点牺牲。在元春省亲回来时,要姊妹作诗,她看见宝玉写了“红香绿玉”的字样,教她把“绿玉”改成“绿蜡”,她的目的是为了为了讨好元春,好借元春之力进宫,并不是为了宝玉。贾母喜欢热闹,看戏的时候她就专点《西游记》这一类闹戏,为了讨贾母欢心,从而喜欢自己。金钏投井而死,王夫人心里懊恼,宝钗为了讨好王夫人,却不惜落井下石。即使她特别同情邢蚰烟,也是为了选中一个好弟媳。最可恨的是,她本来就不爱宝玉,但为了宝玉夫人这一地位,她不惜牺牲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把宝玉的躯壳抢过来。她所作的一切无非是为了自己能顺利地登上宝玉夫人的地位,因为她知道,恋爱在宝玉,而婚姻的决定在于别人。而那个时代,自由恋爱只能是悲剧,为了做宝玉夫人,她就极力讨好宝玉周围人,从而为自己登上宝玉夫人地位铺平道路。
薛宝钗的美是世俗的。她美丽,温柔可亲,是贾府公认的美人,宝玉也常为她的美貌发呆。你看她:唇不点儿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盘,眼如水呆。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她举止端庄,从不像黛玉那样逞强,也不像湘云放纵,更不像宝玉痴迷,她的一举一动都有一个客观的尺度,因为她是世故的人,这就决定了她必须做世俗的佳人。如果她不是世俗的佳人也不会成为宝玉黛玉爱情的阻力。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的时候宝钗抽到一枝牡丹花,题着“艳冠群芳”四个字,附注的诗句是“任是无情也动人。”作者在这里就是觉得宝钗只不过是一个世俗的花王罢了。
二、林黛玉的人生目标是恋爱,追求真爱。薛宝钗的人生目标是做人。
没有恋爱的生活就没有林黛玉的存在。林黛玉用她的整个生涯唱出了一首缠绵哀艳的恋歌。《红楼梦》的作者流着他心上的血,眼中的泪,给她做成了记录,于是这位为追求美好的爱情而丧生的少女便永远生在中国千千万万的人心中、口中。林黛玉似乎不知道除了恋爱外,人生还有其它更重要的生活内容,也看不到恋爱以外还存在着一个客观的世界,她把全部自我沉浸在感情的深海中,呼吸着咀嚼着这里的一切,在这里面酿造着她自己的思想、性格、情绪、嗜好,以及她精巧的语言和幽美的诗歌,以后就在这里面消灭了自己。她为爱生,为爱死。她的恋爱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昼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言和意顺,似膝似漆时期。在书中有一段黛玉在床上歇午,宝玉也来了,两个人躺在一起说着悄悄话……这样美满的场景是很少的。紧接着他们的恋爱进入了迂回痛苦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不但有一个“金玉良缘”的薛宝钗,又来了一个金麒麟的史湘云,这两个有:“金玉良缘”预兆的人物,让贾宝玉时常流连。一个是沉稳、美貌多才的宝姐姐,一个是形神爽朗、谈笑动人的雲妹妹,宝玉在色彩缤纷中眩惑,黛玉在形式威逼下战栗:“宝玉听说史大姑娘来了,转身就走……黛玉问宝玉从哪里来,宝玉说从宝姐姐家里来……”凡是黛玉与宝钗或史湘云中的冲突,在形式上总是变成黛玉和宝玉的冲突。在婚配命定的年代,在“金玉之论”公众所重的年代,黛玉好畏惧,她坚持要赢得宝玉,她随时谛听着有谁的脚步声走进了宝玉身边,随时窥伺着,宝玉的心向谁跳动。在这紧张而痛苦的挣扎中,她们的爱情进入了第三个阶段:“通风透光”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宝玉和黛玉在无数小冲突中终于爆发了大争吵:“别人不知道我的心,还可恕,连她也奚落起我来。”宝玉为了张道士给他提亲一肚子不痛快,被黛玉的话一刺激便忍不住恼怒起来:“我白认得你了!罢了!罢了!”他绝望地说。“你白认得我了我吗?我哪里能够像人家有什么配的上你呢?”于是宝玉脸都气黄了,赌气从颈上摘下通灵宝玉,他说:“什么劳什子,我砸了你,就完了事了!”黛玉就大哭,大吐。通过这次大的争吵后,他们的关系又推进了一步,她们二人互相辨清彼此的内心之后,他们开始和谐了,宝玉对黛玉曾有一次透彻的而肯定的表白:“你放心。”宝玉看见黛玉拭泪,他半天说了这句话。“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你这个话。”“好妹妹,你别哄我,你真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白用心了,且连你素日待我的心也都辜负了,你皆因都是不放心的缘故,才弄了一身的病了,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了。”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亲切,只怔怔的瞅着他……这是一个从未有过的表示了信任。他们的爱情“通风透光”了。在这时候宝玉和父亲的大冲突爆发,宝玉挨打,黛玉哭肿了眼,宝玉派人给黛玉送帕子,黛玉深解其意,在帕子上题诗。从此以后,两个人走向平和的成熟状态中。到此为止,宝玉和黛玉的恋爱也达到了高峰。后来就是宝钗窃取宝玉夫人之位,黛玉为爱情而死,她的人生目标也结束了。
薛宝钗的人生目标是做人。薛宝钗是正统的现实主义的人物,她出身于商业世家,商人的利己主义熏陶了她,给了她计较利害的性格。宝钗可以说是贾府中最会做人的一个,这与她的利己主义是分不开的。例如,同样对于金钏之死,林黛玉同情,而薛宝钗却为了讨好王夫人而不惜诋毁金钏来讨王夫人开心。王夫人要给金钏一套装裹衣服,但王夫人手头没有,宝钗立刻说她有,并且说她不计较什么,让王夫人对她真是爱之有加。通过这件事,王夫人就认定宝玉夫人非她莫属。和王熙凤相处是最难的,在王熙凤眼中的宝钗却是“拿定主意,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这样不讨人嫌的角色。在此看出,宝钗是多么的会做人。尤其是王熙凤病了,探春代管家,王夫人派宝钗参加,这当然是一个难题,可是她能以消极应付的本质取代协助的姿态,做出使一家人都满意的事来。大观园里的人事情弊繁多,危机四伏,宝钗看得清清楚楚,她却从来不给指摘什么,到了“春囊事件”发生而举行大检查,虽然例外地不检查她的蘅芜苑,然而她为了做好人,断定是搬出去的时机了。于是假托母亲有病身体不好无人照看,毫无痕迹的搬回了自己家里去住,从此再不回来。再看一看这个会做人的宝钗是怎样对待她的情敌林黛玉的吧,她很少使用正面攻击,她对于林黛玉随时随地射过来的枪箭,总是忍让,而少还击。然而这位会做人的宝钗除了能从侧面困陷敌人以外,还懂得攻心的办法。她知道黛玉是一个口齿尖利而胸无城府的.人,于是冷静地窥伺着她的弱点。果然有一次黛玉引用了《西厢记》、《牡丹亭》的诗句,被她抓住了机会,她将黛玉叫到自己屋里来:
……笑道:“你还不给我跪下?我还要审你呢!”
黛玉……答道:“你瞧,宝丫头疯了!审我什么?”
宝钗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屋门的女孩!满嘴里说的是什么?你只实说罢。”
黛玉……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拉着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再不说了!”
宝钗笑道:“我也不知道……所以请教你。”
于是宝钗说了一整套做闺秀的大道理,把黛玉教训得垂头吃茶,新下暗服,只有答应“是”的一个字。可怜没有一点城府的林黛玉竟不知道反问她:“你怎么知道那些句子是《西厢记》、《牡丹亭》里的诗句?”接着这种折服工作之后,便是送人参燕窝给黛玉吃,以及种种对黛玉的温慰。于是被她先立威后施恩所降服下来的黛玉便叫她做“姐姐”,叫薛姨妈做“妈妈”。
对薛宝钗从此不再设防了。这个富有政治手腕的会做人的薛宝钗是多么的可怕呀!
林黛玉博览群书,是浪漫文人,为了满足文艺兴趣。薛宝钗学问渊博是为了做现实生活中的正统人物。
红楼梦读后感人物形象分析(精选19篇)篇七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在这种骇世惊俗的思想指导下,宝玉终日“在内帏厮混”,并钟爱和怜悯女孩子,钟爱她们的美丽、纯洁、洋溢的生气、过人的才智,怜悯她们的不幸遭遇,怜悯其将嫁与浊臭的男子,失去了她们的圣洁之美。贾宝玉道:女子出嫁前为珍珠,嫁人后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再老便与污浊男子同流,成为死鱼眼了。他甚至为自己生有一个男子之身而感到无可挽救的遗憾。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则是她的写照。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
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她为落花叹息,她把宝玉引为知己,同看《西厢记》,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她深爱着宝玉,但又感到很难如愿。于是,她因想争取自己的位置但又多次失败而顾影自怜,暗泣于无人之处。
她的内心世界似难捉摸,但也常常将其显露于外。若宝玉“得罪”了她,她便生气,泪水涟涟,甚至为他而生病。表面上这样,其实内心仍是挂念着他,借口去看他。宝玉一病,她为之而伤心,为之而哭泣。但由于封建礼教道德的约束,她不得表白,不得自已,最终在宝钗出阁之日郁郁而死,没能了却自己的心愿。
曹雪芹深爱他笔下的林黛玉,爱她的一切,爱她的笑和泪,爱她的喜与悲。正是由于这种刻骨的爱,才使他将黛玉对宝玉的一段痴情演绎得美丽异常,刻画得入木三分,为世人塑造了一个“心较比干多一窍”、反封建礼教的'光彩照人的形象。
荣府内,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她便是王熙凤。王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作势,两面三刀。她用毒计害死贾瑞,又阴谋逼死尤三姐。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后害了全家。她的个性是泼辣的,文中处处都不忘点明这一点,像她过生日那天,与那淫妇拼命,向老太太求救,足以见得。但毕竟她很能干,荣府上下大小事务都得她说了算,又善于迎合贾母,深得老太太的宠爱。又因此遭到嫉妒。
贾探春,贾政之女——她没有黛玉的纤细怜人,没有宝钗的乖巧伶俐,没有香云的活泼开朗,却有卓超的才干,过人的智慧,深僻的见解,远大的眼光,这些在第五、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贤宝钗小惠全大体”中精彩地表现出来了。
王熙凤因病卧床不起,便由探春、宝钗,李执等人主持家务,此期间,探春查看家中大小帐目,发现发放给各个房的月钱和发放给买办的重叠了,便想出了两全的办法,与宝钗等人商议.“年里往赖大家去,与她们那儿的姑娘闲谈,才知她们吃的笋菜鱼虾,一年还有人包了,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破草根子都是值钱的。”发放月钱重叠之事于贾府已早有弊,可满园子的姑娘丫头无一人能指出个一二三来,探春却从赖大家中得到启发,和自家的情况对比,最后提出好的办法,岂不是足以见她的办事能力和精干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素质。谁怪宝钗说“真真膏粱 之谈!你们虽是个千金,原不知道这些事”而后宝钗又玩笑似的说“你才办了两天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么利弊大事,越发连孔子也都看虚了呢。”探春闻此言,却一本正经地回答“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姬子书,当日姬子云:‘登利禄之场,处运等之界者,穷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如此一番精辟的言辞,岂是一位普通女儿说得出的,非有政治眼光能矣!
《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红楼梦读后感人物形象分析(精选19篇)篇八
(1)她容貌美丽,举止娴雅,是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
(2)她恪守妇道,但也对当时的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
(3)她稳重大方,八面玲珑。她对不同的人自有一套不同的“社交”方式:对贾母、王夫人这样的“权威人物”,她尊重顺从;对大观园的其他姐妹,她表现出的是“宝姐姐”的稳重和宽容;对下人,她又显得平易近人,不端架子。随和,大度;有才华;冷、无情,但“任是无情也动人”。
(1)他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
(2)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3)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
(4)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5)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逆臣”。
(1)王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作势,两面三刀。
(2)她容貌俊美,性格泼辣;
(3)她精明能干,要强逞能;
(4)权诈机变,心狠手辣;
(5)机智幽默,善于奉承;
(6)贪财好利,嫉妒成性;
(1)她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则是她的写照。
(2)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
(3)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
(4)她为落花叹息,她把宝玉引为知己,同看《西厢记》,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她深爱着宝玉,但又感到很难如愿。于是,她因想争取自己的位置但又多次失败而顾影自怜,暗泣于无人之处。
(5)她的内心世界似难捉摸,但也常常将其显露于外。若宝玉“得罪”了她,她便生气,泪水涟涟,甚至为他而生病。表面上这样,其实内心仍是挂念着他,借口去看他。宝玉一病,她为之而伤心,为之而哭泣。但由于封建礼教道德的约束,她不得表白,不得自已,最终在宝钗出阁之日郁郁而死,没能了却自己的心愿。
红楼梦读后感人物形象分析(精选19篇)篇九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二、薛宝钗:金陵十二钗之一,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是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她恪守妇道,但也对当时的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稳重大方,八面玲珑。她对不同的人自有一套不同的“社交”方式:对贾母、王夫人这样的“权威人物”,她尊重顺从;对大观园的其他姐妹,她表现出的是“宝姐姐”的稳重和宽容;对下人,她又显得平易近人,不端架子。随和,大度;有才华;冷、无情,但“任是无情也动人”。
三、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逆臣”。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五、探春:有主见,精明能干,还有远见。她没有黛玉的纤细怜人,没有宝钗的乖巧伶俐,没有湘云的活泼开朗,却有卓超的才干,过人的智慧,深僻的见解,远大的眼光。
六、迎春:贾迎春是贾赦与前妻所生的,排行为贾府二小姐。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二木头”的诨名。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
贾宝玉
贾宝玉是《红楼梦》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的各方面特点,深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使他因自己生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另一方面,少女们的纯洁美好又使他觉得只有和她们在一起才称心惬意。他也曾被送到家塾去读四书、五经,但家塾的内容和风气是那样的腐朽败坏,那些循着这个教育路线培养的老爷少爷们是那样的庸陋可憎,他对于封建教育的一套,在感情上就格格不入。他很少接触做官的父亲,畏之如虎,敬而远之。家长从小把他交给一群奶娘丫鬟。那些围绕着他,各以一颗纯真的心对待他的丫鬟,才是他的启蒙老师。丫鬟们的深挚纯洁、自由不羁的品格感染着他,她们由于社会地位所遭到的种种不幸也启发着他。在贾宝玉的直感生活里,她们和那些以世俗男性为主的居于中心统治地位的势力,在每一点上都形成鲜明的对照:聪明和愚蠢,纯真和腐朽,洁净和污浊,天真和虚伪,善良和邪—恶,美好和丑陋。贾宝玉在这样的环境里,逐渐形成自己思想感情的爱憎倾向。
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同时,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对于封建礼教,除晨昏定省之外,他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全然否定。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亦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庭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忌家族的利益。他爱林黛玉,因为林黛玉的身世处境和内心品格突出集中地包蕴了生活环境里所有女孩子一切使他感动、使他亲爱的客观与主观的特征。他和林黛玉的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反之,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成为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的支持力量和推动力量。这个以叛逆思想为内核的爱情,遭到封建势力的日益严酷的压迫。按曹雪芹原来的安排,林黛玉将泪尽而逝,贾宝玉将在她去世之后与薛宝钗结婚。薛宝钗的性格和婚后的生活使他彻底绝望,他终于弃家出走,回到渺茫的虚无之中。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并不是一开始就定型了的,作品着力描写了他性格发展成长的历史。他生活在罪恶腐—败的贵族环境里,不可避免地沾染着一些贵族公子的恶劣习气和腐朽观念,这些坏的东西和他性格中好的倾向并存着。但随着生活中他所见闻的重大事件给予的刺激和教育,随着他在卷入现实矛盾时精神上所受的挫折和打击,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恶劣的东西就慢慢减少了,清除了,他的叛逆思想性格渐渐坚定了,成熟了。他对待身边的女孩子们的态度,同情和亲爱始终是主导的方面,但在最初也带有一些腐朽、邪—恶的成分。秦可卿之死、秦钟之死,林黛玉身世的飘零、身为贵妃的姐姐内心的悲苦,使他开始认识到在男女关系方面尊重与玩弄、纯洁与腐朽、美好真挚与罪恶虚伪的区别,从此他对两性关系逐渐表现出严肃态度,对自己所在的社会表现了深一层的反感。他曾以为天下女孩子的眼泪都要送给他。他爱林黛玉,但遇着温柔丰韵的薛宝钗和飘逸洒脱的史湘云,却又不能不眩目动情。为着他感情的游移不明,林黛玉以血泪和生命对他不断地施加影响,使他从苦痛的体验中逐步摆脱社会势力和贵族恶习对他的纠缠和吸引,使他的性格趋于纯化,头脑趋于清醒,思想感情趋于稳固与坚定。
列事件之后,他不但永远抛弃了打骂丫鬟的行为,也使他的叛逆思想大为加强,认识更加深刻。从此他对被压迫、被糟践的女孩子的同情体贴之心,更为深切周到、无微不至;而且在对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命运认识加深的基础上,进而对她c遣煌乃枷胄愿懙氖抵视辛死斫猓佣谔壬嫌?了分明的取舍,如对于林黛玉和薛宝钗、史湘云,对于晴雯和袭人、麝月,心里有了亲疏的区分。以这种思想认识为基础,才有“诉肺腑”的情节,他对林黛玉的爱情从此成熟巩固,生死不渝。
封建势力的另一次镇—压是王夫人发动的抄检大观园:逼死晴雯、司棋,撵走芳官、四儿,大观园最终转入冷落凄凉之境。这主要是,封建势力要摧毁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扫荡一切违背礼教、妨碍贾宝玉走上封建正路的因素。可是贾宝玉目击晴雯等的悲剧和大观园的劫难之后,抛掉对封建势力的唬想,他用血s嵝闯傻摹盾?蓉女儿诔》,无异于一篇叛逆到底的宣言书。
林黛玉:字“颦颦”,名号“潇湘妃子”。林妹妹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却只有黛玉美的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更能生动贴切些吧。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
薛宝钗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她是宝、黛、钗爱情悲剧的主人公之一,而且还在于这一艺术形象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以及这一形象的创新性。
对于薛宝钗这一人物形像,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尊薛而抑林,有的则尊林而抑薛。前边所引邹弢与其友许伯谦因争论激烈而“几挥老拳”的故事,就是一典型事例。即使到今天,仍然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而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有人则认为,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同一人物形像,竟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则固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同时也说明这一形像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那么,到底怎样看待这一人物形像呢?首先必须摒弃个人的偏见和爱恶,而从作品的描写刻画中进行具体分析。
从《红楼梦》对薛宝钗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曹雪芹所塑造的薛宝钗形像,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这一形像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她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然而这一封建淑女形像又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
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这个人物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特别是强加在妇女身上的奴隶道德。她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以至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说的是“混帐话”,并说“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封建说教。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但是也不能因此将她与贾政、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等同看待,一律说成封建统治者。她虽然属于“主子”的阵营,但是,她不但谈不上什么统治权力,而且,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少女,连自己的命运也掌握不了;一切都得听从封建家长的摆布。一方面是“主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处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这就是薛宝钗社会关系的特殊性。正是她的特殊社会地位,决定了她的思想性格与贾政、王夫人、凤姐等的本质区别。那种将薛宝钗与贾政、王夫人等人等同看待的观点是错误的。
薛宝钗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而在这种貌似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她特别注意揣摩和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而对于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出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贾母夸她“稳重和平”;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
在薛宝钗的性格中,确实也有虚伪和矫情的一面。她喜欢讨好人和奉承人。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她还当着面奉承过贾母。她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风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大去。”结果是贾母大夸奖她:“提起姊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金钏儿投井自杀后,王夫人心里不安。她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王夫人说,不好把准备给林黛玉做生日的衣服拿来给死者妆裹,怕她忌讳,薛宝钗就自动地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交给王夫人。这—段文字不但是写她讨好王夫人,而且还显示出这个封建主义的信奉者是怎样的冷酷无情。“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那一回,写她掣得的酒令牙签上画着牡丹,上有午句诗:“任是无情也动人”。按照封建社会的标准,薛宝钗被称做群芳之冠,但又说“无情”。“无情”,是指她是封建道德的信奉者和实行者;“也动人”,却不过说她的貌美。丸说冷香,可能暗指她非热心人的意思。但“无情”和非热心并不等于奸险。水亭扑蝶,自然可以看出她有心机。但其目的是让小红、坠儿以为她没有所见那些私情话,并非有意嫁祸林黛玉。借衣金训,也并非有意识让王夫人嫌弃林黛玉。她这样做,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自然也就表现了她的虚伪和自私。她的思想言行所表现出来的虚伪,主要是由于封建道德本身的虚伪。她的头脑里浸透了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淑女。她认为按封建道德规范去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是最道德的;所以她很自然地做到了“四德”俱备。人有说薛宝钗是“大奸不奸,大盗不盗”,恐伯就是指的她对封建道德的忠实情奉和执行;因为这种道德本身就是虚伪的。她得到了贾府上下的放心,并最后被选择为宝玉的妻子,也主要是她这种性格和环境相适应的自然的结果,而不应当简单地看作是由于她或者薛姨妈的阴谋诡计的胜利。那种认为薛宝钗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意识地有计划地争夺宝玉的看法,既不得合书中的描写,又缩小了这一人物的思想意义。事实上,她的性格特点并非奸险,并非事事时时处处都有心机,而是她按照封建正统思想去做,而且做得又是那样浑然不觉。那样如鱼得水。人们从她身上看到的虚伪正是封建道德虚伪的体现。薛宝钗的有心机与凤姐的两面三刀是截然不同的。
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深的感慨: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又痛惜她奴隶般地信奉封建礼教,批判她“随分从时”的处世哲学。因而,他要塑造的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青春少女,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作者对薛宝钗性格的发掘,并没有到此止步,而是用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性格中美好的、健康的因素与陈腐的、窒息的成分之间似乎矛盾然而又是奇妙的统一。这就是薛宝钗这一典型形像的根本特点。作者对这个根本特点表现得愈深刻,愈充分,便愈是深入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这个少女精神上的`毒害和摧残,便愈是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对封建社会批判的深刻性上,这一形像并不比贾宝玉、林黛玉的形像差,只不过前者的毁灭是叛逆者的悲剧,后者的毁灭是殉道者的悲剧。然而,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薛宝钗的悲剧虽然不值得人们同情,但它所显示的批判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曹雪芹横绝一代的卓识,正表现在这里,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一形像的匠心,也表现在这里。只有从这个根本特点出发,才能真正认识这二艺术形像。
《红楼梦》在塑造人物形像时,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进行反复描写和刻画,以使其突出鲜明外,还绕围这一基本性格特征展开其他方面的描写和刻画,使人物性格更加复杂和丰富。薛宝钗的形像也是这样塑造出来的。
薛宝钗这个封建淑女的典型,除了她作为封建礼教的信奉者、执行者和殉道者这一基本点之外,她的性格还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
薛宝钗不仅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而且天质聪慧,博学宏览。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成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如元妃归省时,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的指点,以及对湘云问“棔”树的解释。她对艺术创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发表过精辟的见解。如她在论画时指出,艺术家在创作前必须心中先有丘壑,才能对素材进行精当的剪裁和处理,才能达到真实地再现生活的目的;她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要“各出己见”,“不与人同”,“要命意新奇,另开生面”,她反对跟着别人脚踪走去的摹拟和模仿的见解,无疑是颇有见地的。显然,在这些地方,作者是将自己对艺术的独到见解赋予了这位才华出众的少女。
她自己的诗歌创作,也颇具特色。在大观园的诗人中,只有林黛玉可以跟她抗衡。在多次诗歌比赛中,她是经常夺冠的。她的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这样,作者又赋予薛宝钗的形像以浓郁的书卷气和优美的诗人气质。在这些地方,作者对她是赞赏的。
薛宝钗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还表现在她所具有的一些美好的品格。比如,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一来了就说累得慌”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还有一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伯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小姐,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对于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家境贫寒的邢岫烟,也都给过种种帮助。即使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能体贴他们的起早睡晚,终年辛苦的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进益。
薛宝钗在宝、黛、钗爱情婚姻中的态度和作用,历来是分析宝钗这一形像的重要内容。在一般读者的心目中,钗、黛是一对情敌,有人甚至认为,宝钗为了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费尽了心机;是她“欺骗了宝玉,害死了黛玉”,爬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她简直成了破坏宝黛爱情的元凶和杀害林黛玉的刽子手了。我们从作品的描写中,得不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看到的是生活的和艺术的真实。
贾母传宝黛二人吃饭,二玉因闹了别扭,黛玉竞一人先走了。宝钗使劝宝玉陪黛玉一起去吃饭;宝玉当时说了一句:“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事后,黛玉多次在宝玉、宝钗面前重复这句话,可见二人的谈话都被黛玉背后偷听去了;这种情况书中还不少。可以这样说,钗、黛关系的紧张,并不是宝钗要与黛玉争夺宝玉引起的,而是黛玉为保护自己的爱情而处处防范的结果。相反,宝钗对宝、黛的亲近,倒是采取了明智的回避做法。关于这,书中有多次明确的描写。说宝钗为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处处监视宝、黛,陷害黛玉,是不符合书中描写的实际情况的,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但这并不是说宝钗对宝玉毫无感情,她对宝玉是有爱憎之意的;且时有流露。但由于封建道德观念的严重束缚,使她连黛玉那样痛苦曲折地表达自己伤感情的勇气也没有,在她看来,婚姻大事完全决定于父母之命,媒婆之言,如果表现出任何一点主动的意图和行动,都是伤风败俗的可耻勾当。薛蟠说她爱上宝玉的话,因太伤了她的廉耻;气得她“整哭了一夜”。事实上,宝钗对宝、黛二人的亲厚,往往表现出一种局外人的超然态度。当宝钗听到有人开他们二人的玩笑时,常常添上几句凑趣;有时自己也开他们的玩笑,并未表现出拈酸吃醋的形景。这就是钗黛和好前、她们在爱情问题上的态度。
出乎一些人的意料之外,这一对“情场冤家”终于和解了,而且是以黛玉主动认错,承认“往日竟是我错了”而导致和解的。有人认为,这是阴谋家薛宝钗的胜利,幼稚的林黛玉上了当。果真是这样吗?请读渎“秋雨夕闷制秋雨词,金兰契画剖金兰语”那一回吧。宝钗确实征服了黛玉,但那不是用的阴谋诡计,而是用她忠诚信奉的封建礼教。从这件事中,黛玉看出宝钗并未拿她的“行为失检”作话柄,到处张扬,大作文章,而是真心地劝,说她,开导她,因而消除了“疑癖”,主动作了和解的姿态,此后,通过“薛姨妈爱语慰痴颦”等章回;进一步描写了她们友情的发展。她们的关系亲密到“竟比别人好十倍”的程度,连宝玉都感到奇怪,“暗暗纳罕”。作者写出了二人友情的建立和发展,就十分明确地排除了对宝钗形像——同时也即对作者的艺术构思——的误解,宝钗不是拨乱其间的小丑,更不是破坏宝留爱情的元凶。她和黛玉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这样,就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扼杀宝、黛爱情的真正元凶——封建统治者。最后,在薛、林二人当中,贾府统治者选中了薛宝钗,黛玉因此“泪尽而逝”。那么,能否据此断言,这是薛宝钗阴谋诡计的胜利,而林黛玉是阴谋下的牺牲品呢?前边的分析已经作了否定的回答。事实上,贾母等人所以选中了宝钗,是喜欢她“品格端方”,“稳重和平”,而决非她玩弄了什么阴谋诡计的结果。如果把宝玉与宝钗的婚姻说成是宝钗煞费心机造成的“金玉良缘”,恰恰否定了封建礼教戏害青年的幸福和生命的罪恶。事实是,婚后宝玉“悬崖撒手”,出家为僧,宝、黛、钗三者的爱情婚烟纠葛,到头来都是一场悲剧——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和信奉者的双重悲剧——尽管二者的意义不同——却都是悲剧,真是所谓“干红一哭”,“万艳同悲”。《红楼梦》婚姻悲剧的意义正在这里,它所批判的封建礼教的罪恶的深度也正在这里;这个悲剧;并非仅仅是性格的悲剧,爱情的悲剧,而更是一个社会悲剧,时代悲剧。薛宝钗这个艺术形象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意义,并不亚于宝、黛二形像。
红楼梦读后感人物形象分析(精选19篇)篇十
贾迎春。出身有争议,因是作者多次删改未定稿所致。贾迎春这个人,性格太懦弱,老实无能,又怕事。一味地退让,任人欺侮,做诗猜谜也不如其他姐妹,确实没什么可圈可点的。东西被下人偷了,她不追究。探春、平儿要出面替她讨回公道,她竟然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气。”最后,被她父亲贾政嫁与孙绍祖,拿她抵债。不到一年,就受虐待而死。
现实生活中,因为这种人一开始就把命运交给了别人,希望有这种性格的人,遇到的都是好人。读书时,遇到好老师;工作时,遇到好领导;感情上,嫁与好老公;家庭中,遇到好公婆;生活中,交到好朋友。而当你碰到这种人的时候,请善待他们。以前的我和贾迎春很相似。不同的是,贾迎春天性如此,而我是受原生家庭教育所致。可惜,我碰到的某些人,并没有善待我。所以,现在的我***有理,一反到底。双方都很痛苦,但又无可奈何。
贾惜春。生性孤僻,性情冷漠,心冷嘴冷。抄检大观园时,她的丫头入画因私传东西受到处罚,她下定决心,不但不替自己的丫头求情,还催促撵走自己的丫头。家族没落后,再看到元春、迎春、探春的悲惨命运,让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剃发为尼,缁衣乞食。不过,贾惜春有艺术细胞,不善做诗,但很能绘画,曾受贾母之命,画《大观园行乐图》。
王熙凤。心狠手辣,做事决绝。特点是刚口、辣手、心机、欲望、嫉妒,结局是悲剧。但是,作为一名管理者,还真要学习凤姐。她干啥想啥,心无旁骛;善于思考,发现问题;管事管人,有板有眼。还有个人主张,有改革理念;打击违规违纪,惩治首犯;划定责任范围,赏罚分明;恩威并施,不怒自威。
刚口就是好口才。举几个例子,大家也学学,我也通过写来加深这种口才表达能力。
王熙凤初次见林黛玉:“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到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一下夸了贾母、林黛玉和三春,以及三春的父母们。
逛大观园的时候,贾母说她小时候摔了一跤,头上落下一个疤,一个窝,凤姐马上就说:“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出些来了。”一个伤痕,却成为讨吉利的了。随机编出来的,还那么自然,应变能力和口才能力不得不让人佩服。
邢夫人要讨鸳鸯,贾母气得乱颤,凤姐不慌不忙地说:“谁教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得水葱儿似的,怎么怨得人要?我幸亏是孙子媳妇,若是孙子,我早要了,还等到这会子呢。”这真有点奇兵突出,贾母气也消了,空气也缓解了,又有说有笑了。
因为凤姐的口才好,所以不要得罪这种人,你若跟她翻脸,什么坏话她都说得出来。这是生活启示。
辣手。王熙凤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我是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她不讲情面、不避锋芒,做事雷厉风行,为达目的又不择手段。甚至达到赶尽杀绝、不留后路的地步。根本没有恻隐之心。而且要斩草除根,对于落有把柄的张华父子,一定要想办法弄死他们。
心机。王熙凤利用心机,杀死了两个人,一个是垂涎于她美色的贾瑞。多少可以说贾瑞是咎由自取。本来嘛,失足少年,拉一把还是可以救的,而且贾瑞只是思想失足,并没有伤害人的具体行为。就好比现代许多人的精神出轨,那又怎么样,很正常啊。可是凤姐却是要把贾瑞置之死地,以泄心头之痛,未免过于毒辣。另一个就是尤二姐。这个嘛,就是凤姐的问题了。当时的社会,男人娶个小妾,很正常。可惜,凤姐做不到,不但做不到,还要害死她。通过一系列手段,贾母也不喜欢尤二姐,让掌权者首先不支持尤二姐。知道内情的,又碍于凤姐的声势,不敢说出来。在尤二姐面前,凤姐假装表现得很好,让尤二姐为凤姐说了许多好话,当贾琏问起,也不说破事情,宁愿自己一人担着。最后,尤二姐郁郁而终。贾琏发誓要报仇。所以,妇女同胞们,当你的男人要纳妾时,你可不能阻挡,不然男人也会报复的。啊,不对,现代还没放开二房,应该这样说:妇女同胞们,给男人一条路,也就给自己一条路,哈哈。
欲望和嫉妒。这个不但凤姐有,几乎所有女人都有。欲望好理解,要房,要车,要钱。嫉妒也好理解,要帅,要才,要体贴。自己的男人不能比别人差。只是,当女人对男人提出要求时,男人也可以同样对女人提出要求。只有门当户对,共同进步,才是上上之策。
贾巧姐。巧姐出生在农历七月初七,也即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凤姐觉得日子不好,让上了年纪的刘姥姥取个名字,一来上的年纪的人,见多识广;二来,不怕你恼,庄稼人,毕竟辛苦些,用你取的名字压压秽气。巧姐的结局,正应了这个巧字。其实,刘姥姥不但给巧姐取了名字,还帮板儿娶了老婆。真是个好姥姥。
李纨。李纨是金陵名宦之女,后嫁与贾珠,贾珠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单亲带个孩子,不容易啊!青春守寡,心如死灰,是封建淑女,标准的节妇,妇德妇功的化身。后来,通过诗社,恢复了青春朝气,把大观园治理成青春女儿的净土和乐园。李纨的管理偏宽松,有点无为而治,大家都不知道是谁在管家。贾兰长大后,战死,她自己抑郁而逝。
红楼梦读后感人物形象分析(精选19篇)篇十一
荣府内,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她便是王熙凤。王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作势,两面三刀。她用毒计害死贾瑞,又阴谋逼死尤三姐。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后害了全家。她的个性是泼辣的,文中处处都不忘点明这一点,像她过生日那天,与那淫妇拼命,向老太太求救,足以见得。但毕竟她很能干,荣府上下大小事务都得她说了算,又善于迎合贾母,深得老太太的宠爱。又因此遭到嫉妒。
红楼梦读后感人物形象分析(精选19篇)篇十二
在《红楼梦》中,作者为大家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反面形象,那就是凤姐。在她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凶婪、凶残、狠毒、阴险狡诈的阶级本质。可以说通过作者成功的描写,使读者在看到王熙凤的同时也就看到了统治阶级本身。
王熙凤是一个描写的非常生动的人物,她出现在哪儿,哪儿至少就会有热闹。年仅二十岁的她就主持荣国府的家政。在卷首,我们通过冷子兴之口对她的介绍:“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细,竟是个男人不及万一的”“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子也说她不过。”这样对她已有了一点印象,但这些印象毕竟比较淡漠。但她第一次出了场,马上就被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教人再也不会忘却。那是黛玉初次与她的外祖母相见,老祖宗把她的外孙女心肝肉儿地搂着哭叫的时候,就连王夫人、李纨和众小姐都“个个皆敛声屏气,严肃恭整”的时候,却有一个人从后院笑声说:“我来迟些,不曾迎接远客。”仅仅一句话却给人特别鲜明的印象,这句话只是“这一个”凤姐才说的出的。可能贾府众人的感觉都已迟钝了,可我们却和黛玉一样,感觉格外鲜明:“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原来这就是贾母宠爱的凤姐。接着短短的一段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忙人,大红人。因为忙,她迟到了。在短短的聚会中还同王夫人谈了另外两件事。同黛玉讲话也显得很忙:笑着讲两句,马上拿手帕拭泪,又忙转悲为喜,赶忙询问有关情况和布置待客之道。因为红所以才敢这亲放诞无礼,贾母才特别给她加上“泼辣货”这一似贬实褒的称号。这同凤姐喜欢表现自己,事事争风头的性格特点盯适应,作者的浓笔艳抹,把凤姐的露面写得极其鲜明。在接下来,曹雪芹继续在各场合描写凤姐,并一步步地揭示出其性格的其它侧面,如才能、淫威、贪婪、伪善等,通过这样的描写,写出了一个完整活生的凤姐。
作者不仅从正面描写了凤姐,而且最常用的还是通过别人的观察和描述来表现观凤姐的形象。贾府的穷亲戚刘姥姥初见凤姐时的描写,就很好地表现出她的“威”。刘姥姥好不容易才进了荣国府,经过了一番周折后才等到“凤姐”“下来”时,却只听人声未见人影,又经过摆饮,“半日鸦雀不闻”,最后才得到接见。而见到的凤姐却是“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着:‘怎么还不请进来?’待抬头看见刘姥姥已在地下站着,”这才忙欲起身,但“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地问好。”这一段描写的特别精彩,寥寥几笔,足以传神。尤其是她“拨手炉里的灰”的细节写来“追魂摄魄。”这种细节描写虽简洁,但已写足了一个贵族大家庭的管事奶奶对一个穷亲戚的威风。另外,其仆人兴儿对其评论:“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也极其准确地反应了凤姐的性格特征。
从第十二回起,作者陆续通过大段情节的描写来表现了凤姐性格的真实面。“毒设相思局”写她狠毒,“协理宁国府”写她的才干,“弄权铁槛寺”写她的贪婪舞弊。这些描写使得读者越读下去,就越能发现其性格的险暗面。“弄权铁槛寺”,水日庵的老尼姑求凤姐拆散张金哥的婚事,结果凤姐得了三千两银子逼死了一对示婚夫妻。然而就在其利用贾王两府关系使得阴谋得逞后,“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作为起来”,作者的谴责之意非常明显。
凤姐不象贾政、王夫人流戴着“宽厚”、“仁慈”的假面具,她做坏事自觉不而大胆,她曾经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表示自己敢于向任何阻止她做坏事的力量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凤姐的人生哲学大概同曹操相同:“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但人们又绝不会把她同曹操混淆开来。同时贪婪狠毒的天性,凤姐却以女性的美貌和聪明,善于逢迎辞令,把自己隐蔽的更巧妙,更具复杂性。在对金钱的贪婪追求上,她真可谓爱财如命。她瞒着贾琏放高利贷,甚至把丫环仆人们的月钱都挪去放债。后来贾府坐吃山空,钱的确不够使了,机琏便让她去求鸳鸯,她张口就要一二百两银子做报酬。连夫妻之间也这样勾心斗角,可见其的确是贾府崩溃前的蛀虫。
在“五熙凤大闹宁国府”这一典型情节中,作者用了近二回的篇幅全面生动地展现了凤姐性格。她发现贾琏偷娶尤二姐事儿以后,凤姐从兴儿嘴里听到全部情况,针对不同人采取不同对策,对尤二姐先是虚心假意地笼络,骗其入住大观园后,又借刀杀人。而为其“显威”而状告贾琏的张华最后只落得被害死,被灭口的待遇,她的所做所为的确是兴儿一席话最好的验证。
凤姐性格的充分描写,有力地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封建社会的黑暗,作者给王熙凤的“判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已心研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替。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对其还是很婉惜的。凤姐越是能干,就越加速了贾家这座破败大厦的崩塌,而她自己也同归于尽。
总之,这一形象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又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红楼梦读后感人物形象分析(精选19篇)篇十三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有段话,“解脱之道,存于出世,而不存与自杀。出世者,拒绝一切生活之欲者也。彼知生活之无所逃于苦痛,而求入于无生之域。当其终也,恒干虽存,固已行如槁木,而心如死灰矣。若生活之欲如故,但不满于现在之生活,而求主张之于异日,则死于此者,固不得不复生于彼,而苦海之流,又将与生活之欲而无穷。故金钏之堕井也,司棋之触墙也,尤三姐,潘又安自刎也,非解脱也,求偿其欲而不得者也。彼等之所不欲者,其特别之生活,而对生活之为物,则固欲之而不疑也。固此书中真正之解脱,仅贾宝玉、惜春、紫鹃三人耳。”
在贾府芸芸女陴中,紫鹃并不是作者着墨最多的,在太虚幻境里,没有属于她的册子,甚至在整部《红楼梦》中,曹雪芹没有给她以完整的容貌描写。她的事迹,大多都是围绕黛玉的生活而展开的,没有自由的独立活动。
紫鹃,原名鹦哥,是贾母与黛玉的丫鬟,书中有交代“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的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雪雁。贾母见雪雁太小,一团孩子气,王嬷嬷又极老,料黛玉不遂心省力的,便将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鬟,名唤鹦歌者与了黛玉。”
紫鹃,即紫色的杜鹃,此名为黛玉所取。杜鹃鸟善啼,其声悲切,相传它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其心忠贞,其意深郁。杜鹃鸟千百年来一直是悲愁的象征,被誉为“天地间愁种子”。它的啼声寓意着思乡与怀友之情。杜牧曾作《杜鹃》诗“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至今衔积恨,终古吊残魂。芳草迷肠结,红花染血痕。山川尽春色,呜咽复谁论?”这名字也暗示了紫鹃与黛玉超于主仆亲如姐妹的关系。
紫鹃,即紫色的杜鹃,此名为黛玉所取,新雅中更见深意,也寓意着二人的亲密,彼此在惺惺相惜中怜爱,在平淡生活中相互照顾,用心关爱。
林黛玉虽然出生宦官之家,可是到他父亲林如海,家业已经衰败,母亲去世后,她寄居在贾府,继而父亲过世,她实际上已经丧失了一切依靠。寄人篱下,依人而活的命运捉弄,让心高气傲的她有着太多的敏感和自尊,以致她的气量显得有些狭小。她不安于这种命运,但又无法摆脱这种命运,在贾府这“一颗富贵心,两只体面眼”的眼里,她不是什么“正经”主子。所以除了贾母疼爱外,别人只不过是应景儿,府里还有人嫌她,敏感的黛玉自然心知肚明,所以“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而在此中,一心一意服侍她又一心一意为她着想的便是紫鹃。
在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中黛玉同宝钗、宝玉一起赏雪,雪雁到梨香院给黛玉送手炉。黛玉便含笑问道:“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雪雁道:“紫娟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素日身子弱,禁不得冷”这是众人都知道的,尽管紫鹃没有在黛玉身边,但她时时为黛玉着想。这份情感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而紫鹃与黛玉的关系,无疑是相当好的。待遇和紫鹃之间不想普遍意义上的主仆关系,而是更接近于姐妹,类似于知己。黛玉待她如同姐妹,睡在一起说些体己话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这在其他主子和丫鬟之间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日常的用药用汤中,紫鹃所表现出来的细致耐心,体贴周到,更是紫鹃良好品质的冰山一角。更难能可贵的是,紫鹃身为仆人,在生活上对黛玉的体贴细心,尽显聪慧和可人的本质,在精神上更是黛玉的忠实呵护着与支持者。
整部《红楼梦》中,谁敢明着说黛玉的'不是?也只有紫鹃罢了。宝玉与黛玉发生口角,紫鹃不但敢于说黛玉“太浮躁了些!”说“姑娘倒有七分不是了”。而且敢于在宝玉前来赔不是,黛玉一气之下说“不许开门时”。紫鹃又批评黛玉说“姑娘又不是了,这么热天毒日底下,晒坏了他如何使得呢?”边说边给宝玉开门,巧妙的化解了二人之间的矛盾,使他们重归于好。
黛玉一心一意爱着宝玉,紫鹃最是清清楚楚,她很清楚黛玉与宝玉存在着某种不确定的因素。她明白,在贾府内,在贾母没有明确挑选黛玉作为宝玉的配偶时,唯一可行的办法便是利用贾母对宝玉的宠爱,让宝玉在众人面前公开承认他以选中了黛玉以此将贾母等人的注意力凝聚在黛玉身上,认可木石前盟。
在“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苦心的紫鹃用一句“妹妹回苏州老家去”的谎言,逼出宝玉说出了“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的海誓山盟。这一试,在荣国府掀起了轩然大波。袭人兴师问罪,贾母怒目责骂,而紫娟却毫无怨言。紫鹃不仅不生气,还笑着为黛玉分析形势:“我倒是一片真心为姑娘。替你愁了这几年,无父无母无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人?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健朗的时节,坐定了大事要紧。俗话说‘老健春寒秋火热’,倘若老太太一是有个好歹,那时虽也完事,只怕耽误了时光,还不得称心如意呢。……所以说,拿主意要紧。姑娘是个明白人,岂不闻俗话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试玉”的成功,使紫鹃对宝黛的爱情充满了憧憬与信心。她热切的期盼着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并抓住一切时机,为促成这一婚姻的美好归宿而努力。
在同一回章目里,宝钗来看黛玉时碰巧薛姨妈也在,谈笑间,薛姨妈说出了将黛玉定于宝玉的话。“这时候,紫鹃也忙跑来笑道‘姨太太既有这主意,为什么不和太太说去?’”她明知道薛姨妈只是说说而已,也知道薛姨妈满心策划要将宝钗嫁给宝玉,紫鹃什么都知道,但还是不愿错过这个机会。即使她明白薛姨妈未必真心,但他还是为黛玉做了一次努力。此时的紫鹃是个未出嫁的姑娘,他为了黛玉的幸福和终生依靠,也不顾出场是否合适,身份卑不卑贱。
遗憾的是,宝黛的爱情的结局注定是一场悲剧,紫鹃的努力也只能付诸东流,贾母与王熙凤合谋,采用“调包计”(尽管这是高鹗违背曹雪芹的原意而篡改的),对宝玉说娶的是林妹妹而暗中取薛宝钗,消息败落后,黛玉心碎肠断,几次昏迷。在黛玉病危期间与待遇朝夕相伴的只剩下紫鹃一人。紫鹃骂贾母“竟这样狠毒冷淡”、恨宝玉“真是冰寒雪冷”。然而面对整个封建宗法制度,紫鹃除了悲愤之外,唯有尽自己所能照料好病在旦夕的黛玉。
黛玉香消玉殒,紫鹃选择了“独卧青灯古佛旁”度己残生,或许是亲眼目睹了宝黛悲剧的她心灰意冷、或许是要在晨钟暮鼓中继续为黛玉超度……就像王国维所说,固此书中真正之解脱,仅贾宝玉、惜春、紫鹃三人耳。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曾对人才作过一番评论,他将人分为四种:德才兼备谓之“圣人”、德才全无谓之“愚人”、德胜于才谓之“君子”、才胜于德谓之“小人”。紫鹃堪称君子,她用她的真心真意,解读了一个站立的人该如何守护人性的真善美。诠释了她的存在给场悲剧抹上的人性光辉。
红楼梦读后感人物形象分析(精选19篇)篇十四
在外形,孙少平是一个坚忍的奋斗者,在内心,他又是一个精神家园守卫者。
他身上拥有着善良、宽容、孝顺的优秀品质。中国儒家文化中的“孝”和“义”都在他的身上有所体现。虽然他还在上学,但他总是尽最大的能力去为家里做些事,奶奶的眼不好,他就早上起来和妹妹兰香一起去收集露珠,让奶奶回来滴。在莫不相识的女工小翠受到工头的欺凌时,他像一个义士一样站出来主持公道,并且把自己拼命赚来的血汗钱给了小翠,让她逃离苦海。在大亚湾煤矿中,当王世才死后,他帮助慧英嫂走出丧夫的悲痛,帮助她整顿家务,照顾孩子。虽然用拳头回击了安锁子对慧英嫂的侮辱,却在安锁子面临危险的时候,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他。
对待爱情,孙少平总是那样纯洁高尚。最初爱情懵懂时,因为与郝红梅有着相似的境况,在潦倒的生活中彼此之间带去些温暖。但这毕竟不是爱情,是彼此之间的怜悯,成了少年感情上的慰籍和精神上的支柱。一旦失去,青春的激流打起的浪头也可以渐渐平伏。跛脚女侯玉英从少平救自己后,对他产生了好感,并且勇敢的表白了自己的心意。即使孙少平对她不会产生爱情,但他也没有藐视和嘲弄跛女子的一片热情,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温暖和感动的心情。
如妹妹般的金秀也因少平所具有的强健的体魄和坚定深沉的性格而爱上了他,但这都不是孙少平所追求的爱情。孙少平追求的是最纯洁、最纯粹的爱情。在他看来,出于怜悯、感激甚至崇拜的倾慕都不是爱情,真正的爱情是在人格、灵魂完全平等的基础上的契合和沟通。孙少平不仅不鄙视自己的出身并认为这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他内心有着这种朴素的平等意识。这些内在气质、精神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晓霞。共同的文化素养和平等的观念使得他们能够心有灵犀互相交流,慢慢建立起了属于他们的感情世界。孙少平和田晓霞尽管在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上可以说存在天壤之别,但是他们超越了世俗的隔阂,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平等的交流中,他把她当成人生的伴侣。
红楼梦读后感人物形象分析(精选19篇)篇十五
刘姥姥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历来众说纷纭。张欣伯在《再谈刘姥姥》一文中十分鄙视刘姥姥,认为曹雪芹十分熟悉这种“打抽风”的人物,也深深厌恶这种“打抽丰”的人物,所以笔端带著嘲笑……他是刻意糟蹋刘姥姥的。尤其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时候,作者写他装疯卖傻,磕头跌跤,更把“打抽风”的种种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张欣伯以为曹雪芹是厌恶“打抽丰”的人,所以刻意糟蹋刘姥姥,而把刘姥姥二进荣府时的各种表现都视为丑态,认为是曹雪芹故意丑化刘姥姥,这样的批评除了作者本人没有真正读懂《红楼梦》外,还说明作者就是一个看不起乡下人的纨绔子弟。
傅述先在其所作《红楼梦的神话与幽默》一文中,则对刘姥姥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如果笑能给林黛玉那种悲剧美人很多快乐,刘姥姥是很乐于变成可笑的人。……大观园中的山水花木,鸟兽虫鱼,集结了人类智慧的结晶,而贾宝玉和林黛玉却感到一种不完美。在这个人间天堂画龙点睛,使他最生动地大放光明,却是那个土头土脑的刘姥姥。这位农村老太太从田野走进大观园,给大家带来了朗笑的阳光,使花园的生机常青……”傅述先对刘姥姥推崇备至,以为刘姥姥为大观园带来阳光,使花园的生机常青,弥补了大观园的不足。
这样的说法似乎过誉了,因为刘姥姥的确为大观园带来短暂的欢笑,但仍不足“使花园的生机常青”。傅述先接着又在《欲海与情天》一文中说:在刘姥姥进大观园之后,有一种新的发展:黛玉哭得更少,笑的更多,她和宝钗的关系变得更和谐,我们甚至可以把这种改变看成小说情节的关键……。这似乎又将刘姥姥的地位拔得太高,刘姥姥在《红楼梦》一书中的确有其不可或缺的地位,但把它视为小说情节的关键,则有过度拔高之嫌。
红楼梦读后感人物形象分析(精选19篇)篇十六
二、薛宝钗:金陵十二钗之一,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是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她恪守妇道,但也对当时的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稳重大方,八面玲珑。她对不同的人自有一套不同的“社交”方式:对贾母、王夫人这样的“权威人物”,她尊重顺从;对大观园的其他姐妹,她表现出的是“宝姐姐”的稳重和宽容;对下人,她又显得平易近人,不端架子。随和,大度;有才华;冷、无情,但“任是无情也动人”。
三、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逆臣”。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五、探春:有主见,精明能干,还有远见。她没有黛玉的纤细怜人,没有宝钗的乖巧伶俐,没有湘云的活泼开朗,却有卓超的才干,过人的智慧,深僻的见解,远大的眼光。
六、迎春:贾迎春是贾赦与前妻所生的,排行为贾府二小姐。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二木头”的诨名。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
红楼梦读后感人物形象分析(精选19篇)篇十七
要评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首要的当数男主人公贾宝玉了,作为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作者曹雪芹在其身上着力最多,寄托也最深,他其成为中国小说史上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甚至人人还说这一形象所影射的就是曹雪芹本人。但据我看来,这一典型形象绝非作者的实灵自作,而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同类型的人物加以概括,并揉合了自己的想象,经过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完美艺术形象。
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有两首《西江月》,是这样描写宝玉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有些读者在读了这两首《西江月》后,就此认定了宝玉是一个不求上进,只爱脂粉的孽根祸胎。但其实不然,这两首《西江月》是从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出发,所反映的是封建大家长对宝玉盼着他中举,扬名以继承地主阶级事业的"良苦用心"。而作者正是借《西江月》寓褒于贬,充分概括了在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亮点---叛逆性格。
词中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其实就是说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封建家长为他规定的读书应举,结交官场,遵从礼法,经帮济世的人生道路,而是鄙视功名利禄,厌闻"仕途经济"的学问。他甚至认为那些和朱理学之类的儒家著述,"都是前人无故生事"是"杜撰"出来的。至于八股时文更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是"拿安诓功名混饭吃的"。他把封建统治者奉若神明的儒家道学批评的一文不值。基于此种想法,他"杂学帝搜",宁肯去读《西厢记》《杜丹亭》这类被封建卫道者视为邪书的"小说淫词",也不去读《四书》、讲八股、听"仕途经济"的"混帐话"。
他对读书上进、为官做宦的世俗男子,有着强烈的憎恶和轻蔑。
不仅如此,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史湘云劝他:"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宝玉听了十分逆耳,忙说:"姑娘请别的妹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贾玉玉的叛逆精神不仅表现在他坚决不肯走封建主义人生道路,还表现在他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大胆地提出了挑战。当然,在他的性格当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也就是对于世俗男性的憎恶轻蔑以及与之相反的对于女孩子的特殊亲爱和尊重。在第二回中,他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为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后来随着宝玉逐渐长大,他的思想也日趋成熟,他又发现"女儿"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又有女儿由出嫁前的"无价宝珠"到出嫁以后变成"死珠"再最后竟变成"鱼眼睛"的看法。这表明,他在成和或逐渐认识到在封建社会中受压迫最深的就是女孩。因此,他在行动上才表现出了对女儿不同一般的温柔体贴。
再有,样宝玉极其轻视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贾环既是他弟弟,又是庶出,"他家规矩,凡做兄弟的都怕哥哥","须要为子弟之表率",但宝玉却是"不要人怕我",所以贾环他们并不甚怕他,甚至得寸进尺还想割害死他和凤姐。即使被贾环有意用滚烫的蜡油烫伤,他还在为贾环打掩护。他还对仆人没有主奴界限,直接破坏封建秩序。对茗烟"没有没下,大家乱玩一阵,""撕扇子千金一笑"使晴雯转恼为笑;金钏受辱身死,宝玉念念不忘,不顾给凤姐过生日这等大事,偷偷跑到郊外冷清之处洒泪祭奠。
还有,就连宝玉追求的爱情婚姻也是建立在这种反叛思想的基础上的。他早已将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昭然明世,他在梦中叫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甚至拉着袭人的手把对黛玉的满腔情都倾诉了出来。
因此,也有人说贾宝玉这个形象所体现的是初步民主平等思想。但毕竟,他的思想还是有一点狭碍的。例如,他不敢与封建制度彻底的决裂;他从来不敢和封建家长正面发生冲突,对抗比较消极;还有当他苦于找不到思想出路时,就产生了想死,想"化烟化灰"的虚无空幻的思想。
林黛玉这个人物在读者心中的影响与贾宝玉几乎是等同的。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另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每次读完《红楼梦》,她都能引起我的深深思考,她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但同时在她身上又存在不少弱点。
因为林黛玉的家世、出身,她在最根本点上所表现的是一个贵族阶级的小组。在探春理家之后,黛玉评论说:"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算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o六十二回)可见她对于自己是属于贵族阶级,对于与自己休戚相关的贾家贵族的命运也是异常关心的。当湘云等人说一个扮小旦的伶人模样很象林黛玉时,她是很气恼的。"黛玉冷笑道....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二十二回)这里不仅是由于她使"小性儿",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她在自己和社会地位低贱的人们----例如伶人---之间划下了一道深深的鸿沟。从而认为把自己与这类人相比,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这里,她的阶级优越感表现的很突出。
另一方面,她的性格中虽然存在着叛逆因素,但也并不是说她就一味地与封建阶级抗争。在宝玉的叛逆思想与封建传统观念冲突,矛盾最激化的时候----宝玉挨打时,黛玉却在宝玉被打后劝她:"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三十四)在这里,黛玉劝宝玉时所凭借的是怎样的一种想法呢?还有,她偶而说了两句《牡丹亭》和《西厢记》的曲文,被宝钗听到了,宝钗就对她作了长篇封建论教的说教。黛玉对此不但没有反感,而且"心下暗服"(四十二回)从此变得眼宝钗非常亲密。那么这里黛玉又是凭借怎样的一种思想来对等待宝钗的劝告呢?显然,在黛玉性格中,封建传统观念是与叛逆因素并存的。
林黛玉的性格与她所生长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由于她出身在贵族世家,自幼受父母的痛爱,因此养成了她贵族小姐的性格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在她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也就是她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由于生活在思想最先到达的,思想环境比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钟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后由父母早丧,她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本也难站"的贾府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奶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黛玉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但同时,险恶的环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事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大家长。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尖埃。无视"温柔郭厚"的封建规范的存在。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揭露和嘲讽。我们常说,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直接反抗封建礼教。薜宝钗曾经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她才华横溢,写诗做赋不让须眉。而且她还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好,最爱看诸如《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她的这种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去劝说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已"。他们的这种共通点也成了他们爱情的共同基础。
但可悲的是宝黛玉之间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充许他们之间的爱情存在的。于是嫌弃她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为由,一次次地向她们的爱情发出警告。从"金玉良缘"到"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再到"晴雯之死。"最终在"抄检大观园"时达到了爱情的毁灭阶段。在这场灾难中,司棋、芳官、四儿等先后做了牺牲品。就连"眉眼儿象林妹妹"的晴雯也在重病时被强赶出了大观园,最后含屈而死。这里封建势力彻底抛弃黛玉的讯号。从此黛玉的状况每日愈下,就连重病将死也乏人问津。美好的理想最终是毁灭了,黛玉赢得了爱情却无法得到美满的婚姻。
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打动了读者,令人同情。但这个形象同时又是鲜活的。她那纷繁复杂的性格,明显的弱点,和敢于反抗、追求爱情的鲜明个性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使我们感到,她就我们所熟识的人,是为我们深深喜爱的人。
红楼梦读后感人物形象分析(精选19篇)篇十八
1(翠翠、爷爷)。
翠翠: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了她对爱的执著。
(边城)中的主人公翠翠,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生的化身与极致。这个湘西少女,是渡船老人的外孙女,祖孙俩相依为命,长期生活在山水间、渡船上,青山绿水与古朴的环境造就了翠翠清澈透明的性格,她美丽、热情、纯真,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又从小常看着老人向那些困惫的旅人赠饮一杯凉茶,甚至不收过渡者的赏钱,过着勤俭、宁静的生活。随着岁月的更替,翠翠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作者细腻地展示了这个少女情窦初开时充满爱的心灵,她喜欢看迎送新娘的喜轿,爱在头发上插朵野花,乐于听人唱歌,因为在一次龙舟竞渡时邂逅船总的儿子傩送,从此暗暗倾心。
至此,作者向读者展现了翠翠的青春的觉醒和萌动,朦胧的憧憬和少女羞涩的美妙心态,表现人类感情中极为美好的一面。而在傩送远走,渡船老人又溘然长逝后,翠翠怀着对老祖父的伤悼之情和对恋人的思念,守着渡口,虽有失落,但依然抱着期待,尽管傩送“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采”,翠翠仍一如既往,因循着传统的方式,平和地生活着、等待着。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特别是通过这一人物在爱情生活中的态度,描绘出人世间一种纯洁美好的感情、讴歌了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祖父: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
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子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士兵死于暴病,女儿为之殉情,他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出落成了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从此,在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
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
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
小说正是通过老船夫这个典型人物的描述展现亲子之爱的人情美。
2(天保、傩送)。
大老(天保):天保个性豪爽,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一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在而死。
这篇小说对天保的刻画不多,但这个人物的性格却同样鲜明地突现在我们的面前。他爱翠翠,但无法让翠翠同样爱上自己,当得知弟弟也爱着翠翠,便怀着十分复杂的感情退出了角逐,既表现出浓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着失败的落寞。从他对老船夫的冷冷的神情和生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矛盾和痛苦。为了爱,他孤独地外出闯滩;又为着爱,孤独地客死他乡。在这里,天保所需要的也是社交需要,对弟弟,他需要保持亲情和融洽的关系;对翠翠,他需要异性的爱。
二老(傩送):傩送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纠葛中。最后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希望,只能孤独地离开伤心之地。最后死于意外,也许正是他孤独的归宿。
傩送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着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飘泊到什么地方。
傩送的形象是勇敢。他是一个心地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是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著地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天保、傩送兄弟的共同特点:两人都是船主又都是船手,哥俩忠诚的爱着翠翠,对待爱情都有谦让的美德,当自己的幸福与别人的发生矛盾时,能忍痛割爱,成人之美。
红楼梦读后感人物形象分析(精选19篇)篇十九
刘姥姥初进荣国府,作者通过她的眼睛,从俭真的角度出发,以她所熟悉的'农家田舍,对比贾家的雕梁画栋,富丽堂皇,衬托出封建贵族家庭的豪华,显示出天壤之别的贫富悬殊!
智谋过人。
刘姥姥一出场就显得见识不凡,她虽然是一个长年累月在家没经过世面的乡下老太太,但比那务农为业只会唉声叹气的女婿狗儿强得多了。为改变女婿王家当前的贫困状态,刘姥姥给女婿狗儿出谋划策,要去有一星半点瓜葛的荣国府攀亲告债。
知恩图报。
刘姥姥自从得到贾府接济后,据她自己讲生活大有好转,接近了小康之家了。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一旦度过了难关,就扛着新摘下的瓜果菜蔬,进城答谢。
刘姥姥是一个很有智慧的民间老人,在大观园表现的很无知很粗俗但是其实是故意的,投贾母所好,很会察言观色,是为了改善家计来贾府攀亲戚的,事实上她做的很成功,讨得了贾母的欢心,得了很多财物,改善了家境,我认为她是一个大智若愚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