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的写作,可以促进交流和分享,让别人了解自己对作品的观点和体验。然后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示范,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浮生如梦读后感(优秀17篇)篇一
每次想起如何让眼睛更加澄清,脑海里总是会有一个声音在轻轻叮咛,心不蒙尘眼自清,浅浅笑一把。心不蒙尘?这要拿什么去过滤。或者,未等它到达心灵以前就拿一个代替的物品将其吸附吧!那些吸附不了的就用眼镜挡去,原来,眼镜还有这样的妙用,开始庆幸自己的近视了。
有一天,无意中发现,自恋和自怜那样的接近,于是就开始联想了,望见了那些心路上相逢的缘,望见那些道路上相逢的孽,感受到佛祖手中白莲圣洁的气息,感受着经过世俗渲染的菩提。开始真正体会佛祖口中的平静,里面透漏着责无旁贷的疯狂执着。不知是眼镜的作用,还是眼镜上灰尘在作怪,看见的一切总是蒙着淡淡的尘埃。摘掉眼镜,将眼睛挣得大大的,可是看到的确是一团模糊。
无偿的付出一段寂寞与等待以后,就看见了缘分笑着挥手,有意或者无意,都是一段辛酸。缘就是不经意间的一眼,我看见你的微笑我笑了。孽又是缘的延续,又因为多看了你一眼,看到了你的哭泣,于是,我心痛了,陷入沉沦。
红尘笑破了容颜,如沉入永夜的黑色暗礁,涌过其旁的清水,流了浮萍,启了漪涟,多了遗憾,留下了创伤,浓化了暗礁的色泽,融入深深的黑暗。找寻着那些清水的来源,看着漫天绚丽的雨滴,找寻着传说中的那种雨,它是下在梦里的,叫做心雨,曾经努力的探寻,想要找出那流清水中心雨的比例到底是多少,苦求无果,可能是全部,也可能是没有。
若你我不期而遇,沐浴着心雨对望,淋去了那为谁梳妆的半面妆,昙花一现般的失去了那双蒙蔽着尘埃眼睛,恍若顿悟般的澄清,只是无语,享受着淡淡的宁静。那些眼睛上蒙的尘土又复为尘埃,随风洒落,随雨而去。而随之流失的`还有那些尘土强行拉走的纯真,归还平淡,夜凉如水,秋深入悲。待到雨过天晴以后,眼睛又会吸附上什么?无从得知,无从判断,不再猜想,换做大胆的面对。
以后我们不止享有孤独,而且又迎来了残缺,不断的忽略着错过,永远失去了补全它的资格。体验着涅与痛苦的转换,沉沦与新生的冲洗,那些眼睛不经意间涌出眼泪,就成为了祭奠那些将要画上句号的曾经留下的最后印迹。不妨慷慨一把,从身体中释放,减少自身的压力,说不定,那些早已沉淀眼底的污垢也会随之而出。
执着如冰,太在意容易把它握碎,最后被冰渣扎伤。奢望如雪,太用力的握反而加速融化,到最后无处可寻,终是雾,消散在倾城飞花间。酒过如毒,易忘的随酒蒸发,难忘的总是那样容易沉淀,梦已覆霜。抬眼望去,过了一座雪山,又是雪山。
小荷展露在清澈的泉水间,沐浴陈杂而脱俗,又以脱俗的身姿迎接尘世,慢慢沉淀,沉淀在漆黑的污泥中。蜻蜓点水,却在找寻,偶有点缀,激起的是一圈圈的皱纹,荡漾四散,不见归途,竹林渐远,留下一袭深影,消散在云烟升起间。
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若用心做过,待百年以后,是劫是缘,谁来评定,只记得,忘川河上,我看见他人叹息了。
只望红尘羁旅,安暖一世。
时光浅淡,花影微凉,这一世的栀子花开,是你路过我的清浅时光。烟水朦胧的江南隐去了你的模样,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当年伊人白衣素袂裙带飞扬。
透过窗纱眺望,转角迷离的灯火安静的伫立在雨中,无言独自守候寂寞的街道。侧耳,倾听这雨水淅淅沥沥的吟唱,像是时光在耳畔低语。一瞬间,那些被青苔覆盖的记忆,不经意间来袭。
秋风起,心事飘零。在时光的道路上一路走来,脚下凌乱不堪的步伐中,体味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人生的征途,就是我们每到达的一处繁华,穿过的千山万水。然而我却无法想象在这遥远的路途中没有你的身影会有多么惶恐。此时心情恰似无言独上西楼,寂寞深院深几许,梧桐点点细雨愁。
一场秋雨黯淡了谁的忧伤,寂静了谁的心肠,凉薄了谁的过往?当过往渐行渐落,繁华落尽,我所余下的只有无尽的悲凉。
经年里,染一枚花香,拾一段岁月,绘一幅淡泊,万水千山,宁静而致远。经年过后,不管是深深铭记,还是相忘于江湖,相信过,经历过,便是生命中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四时的景物从不因为我们的意识而作出丝毫的改变。季节前进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下。那些远隔万水千山的呼唤,那些永远无法忘记的刻骨铭心,就把它小心的安放在心底不再提起。若是不经意间忆起,只需微笑着,弹奏一曲由回忆奏响的段段时光,沉眠在甜美的梦乡。
烟火人生,红尘一梦。莫叹时光匆匆,岁月深深。人生是一段不能回头的旅行,在旅行中我奢求忘记你,只是希望在红尘羁旅中,握一分淡然而已。
蜿蜒曲折的岁月年轮里,夏天匆匆而过,秋天姗姗而来,飘零的落叶,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是否还记得,那年细雨秋风,枫叶残红,随影描绘着我们一起走过的纯真年华。破碎而又凌乱的记忆,铭刻着繁华的缠绵。
轮换的窸窣声响。明日黎明,又将开启一页崭新的时光。
浮生如梦读后感(优秀17篇)篇二
看完《浮》,着实对沈复这人喜欢不起来,也可以说是鄙夷、厌恶。
他身上有着典型的中国文人的清淡闲雅之气。在生活窘迫之时,仍能苦中作乐,游山玩水,或与妻在闺中,时不时会三两好友,吟诗歌啸,抚琴聚谈,饮酒行令。他好热闹,好交友,是个真性情的集出世与入世于一身的人。
但要说真性情,其夫人陈芸才真是不可多得的真性情之人。早年丧父,以一人之力靠女红养活全家,并自学认字,也能吟出句句好诗;但她并不是一个只知相夫教子、知书达理的女子,除了好看的皮囊,还有着可爱灵通的内心。在男尊女卑的.年代,她敢于女扮男装去看庙会,也能想出绝妙的办法为丈夫的赏花会解决难题,而又不失雅致与乐趣,能够宽容主动为丈夫谋妻室,也主动为自家公公寻姬妾,并独自承担家庭的误会,隐忍而善良。
乍看沈一生经历众多跌宕起伏,仍能怡然自乐,可是站在家庭的角度看,妻子被家中父母误会,他无法从中斡旋解释,缓解家庭关系;妻子病重无钱医治,还得自己拖着病体赶工刺绣挣点药费,是沈无能。父亲病重,无钱赶回家中见其最后一面,在父亲生时也未能尽儿女之责,是沈不孝。还有太多的放浪形骸,他的个人精神世界倒是维护得很好,可是未想过一直都是有人在为他负重前行。我并不认为他算得上一个真正的男人。
中年丧父、丧妻、丧子、丧挚友,这一切,何不是因果报应呢?只可惜了这些为其生命承重的人,仍未使他拾起一个男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浮生如梦读后感(优秀17篇)篇三
相传世间有一种生物,名蜉蝣。也名夜夜老,它一梦之间,便是结束,一梦醒来,也是另一个开始的延续。它似浮生,是世间可望之物,也是世间皆可忘之物,蜉蝣,醉在朝生暮死,而我也愿一段记忆似蜉蝣,把曾经的曾经变成未来的开始。我欲成蜉蝣,能在你的浮生,睡一段很短很短的梦。若我醒来,愿有人在我的开始等候另一段故事的开启。
——题记。
放逐的远方,是缘分的结束,还是又一次命运不会好的开始。
如今落叶堆积了好几层,我又踏过这年,来到小时候,被青苔覆盖的石阶,只是那被旧了的月光,从当初的温柔,现在逐渐偏冷。记忆的碎片,是融入时光的尘埃,却起不了一丝涟漪。
我等的人,是笔下还在缱绻的过去,不肯在结局画上句点,用一段文字埋葬曾经。
下一个烟花,绽放在梦之前。除了你,繁华也要沉默在梦中。而这场梦,在夜中得到延续,不过,也只是一时的珍藏。因为那留不住的悲伤,值不得别人去羡慕。
月光似听着风儿的诵经,却又听到朦胧的木鱼声,一直敲打着,似在不甘地问曾经为何放不下。
我以为这一生都在执着你的方向,可现在我只能猜测,谁停留在你的红尘,而谁又曾路过你的红尘。因为往昔的词曲已经说尽,现在就算执手也只能是无言。
冷雨过后,浮生颓了春意,那一地的花香,似在告诉我们,是曾经繁华,还是现在凄凉,都会一念惶惶,陈旧不可皆望。
当往事一一消散,谁的梦还能在故事的尽头徘徊,不肯离去。如果这浮生注定蹉跎,能不能让我轻手为你抹去眉间的哀愁。
总在不经意间,停驻你目光的眼眸,擦出温柔的火花,从此,遇见很美。
我们都曾经念着一世长安,可最后,是希望,也是失望,是忘,亦是不忘。
拉开记忆的序幕,看见你绽放的微笑,若当初我们向山海宣战,如今我们是不是可以十指紧扣,感受彼此怀抱的温度。只可惜,窗外的我,已经没有了等待,再也不会衡量地久天长是多远了。
这红尘,能不能憩息一刻,毕竟走得太久,总会累。天空划落的雨点,。跌碎了我的思念。
韶华的声音很短暂,还没有来得及鉴赏,就已经消散在耳畔。
我想用记忆熬一碗醉生梦死,饮下让人梦一场。
而走过的这一段路,便知道,这浮生也只是一场大梦,没有所谓的望或不望,因为,梦醒终会落尽旧景。若梦中未能相识,就醒来何必说相守,这春意谢后,还有夏风悠然。
结局的选择,是谁的宿命在哼唱这一世的寂寞。独留谁在前世红尘等我,今生我要在红尘等着谁。
我执笔懵懂,还在傻傻写着美好,却不知这浮生峥嵘,只让人做一场幻梦而已。所以不再怕红线的长短,绕不过指尖,得不到白首。因为梦或不梦,都一样,梦醒后还是要继续彷徨。
而如今的我愿意站在人潮里,淹没记忆的悲伤。就算这浮生未能如意,我还是可以放手且看归路。
今夜月亮很凄凉,洒了一地白霜,让人看着一切都是悲伤。
老天为了一曲千古绝唱,纷纷扰扰了多少的爱恋。你梦醒后落下的泪滴,是我一直读不明白的谜题。
若梦如浮生,真的醒不来,就让我死在你的梦中。只是这参不透的红尘,我一直在挑灯夜读。等一世无双的你来给我解说,这弱水有多重,为什么我取不起你的一瓢。
执笔停顿,夜风把窗台的书又番了几页,打断了我的思绪,不禁想起远方的你,是否还在信守天命,继续徘徊梦的边缘。
轻笑几声,最后我把门关上,还有那被月光斑驳的西窗,今夜,梦来不来,都无所谓,我落笔在纸上,以残词吊唁那死去的岁月:
夜色点月明,再把风景览尽,待旧忆。空回望,情不在,怕是苍天多捉弄。从此,浮生如梦,可望皆可忘!
浮生如梦读后感(优秀17篇)篇四
初读《浮生六记》时,总有一种“沈复几乎配不上他妻子”的设法。细细评味后,才创造芸的才情与心爱若无沈复的慧眼识真和倾情书写,便不能被发掘,更不会被传布,我们也不能经由过程文字一见这两百年前女子的风度。沈复看重芸的文艺风雅,芸恭顺沈复的狷介洒脱,恰是他们的三不雅观不雅观同等才铸就二人几十年如一日的举案齐眉、相爱甚笃。若是沈复要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芸想的是“好男儿志在高官厚禄”,那么两人只需互相嫌弃,互相抱怨了。
沈复与芸的三不雅观不雅观同等、志趣相投无时无刻不表如今《浮生六记》的字里行间里。沈复说芸癖好既与我不异,并且能鉴貌辨色、揣摩眉目,所以我的一举一动,对她使个眼色,她便息息相通,无不办得头头是道。
搬到仓米巷后,因新居风光不如故居,芸时常伤感,又神驰老家丁老家“颇有野趣”的住处,沈复便请示怙恃,携芸来到那儿那里所避暑。芸说往后哪年,当与郎君在这里造一个房子,绕着屋买十亩菜田,招来家丁仆妇莳植瓜果蔬菜,来供给日常家用。郎君画画,我来刺绣,算作品诗喝酒的.资费。如许平民菜饭,终身欢愉,不必方案去远游他处。沈复对这设法深为赞同。
沈复向芸衬着庙会盛景,芸道可惜本身不是男人,去不了。沈复便辅佐出主见,让芸穿本身的衣服扮为男人。芸扮男人没有合脚的鞋,沈复也辅佐:市场上有卖蝴蝶鞋,巨细脚都可以穿,买起来也极随意,且早晚可以当拖鞋用,不是挺好的吗?芸欣然畅怀。
若是说沈复碰着芸是一种荣幸,那芸碰见沈复不也是一种荣幸。在婚姻是怙恃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沈复对芸成心意,便向母亲说:“若为儿择妻子,则非淑姐不娶。”也算是本身夺取来的幸福。
浮生如梦读后感(优秀17篇)篇五
终于认识了“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芸娘。
她清丽素雅,有一种缠绵之态,“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
她生而颖慧,能识字,通吟咏,曾写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诗词佳句。
她能持家,娴女红,靠双手十指刺绣织染,赡养母亲,供弟求学,衣食无缺。
她活泼可爱,穿上丈夫的衣服,画粗眉毛,露出鬓角,戴上帽子,女扮男装,拱手阔步去逛庙会。
她聪颖温婉,生活贫困,一块臭豆腐也能吃出至情至性;拮据陋室,也能营造出“夜半涛声听烹茶”的小情趣。
她洒脱有趣,七月十五闺房饮酒赏月,八月十五沧浪亭秉烛夜游;她能雇馄饨担子为丈夫赏花会温酒,能和男人一样看到美妾品头论足。
人世间美好的爱情都是这样,都是从“那一眼”开始的,然后就有了一切。“遇见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你之后,结婚我没想过别人”,钱钟书和杨绛是这样。“遇见你,就遇见了全世界”,“好像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王小波和李银河是这样。《浮生六记》中,沈复和陈芸也是这样开始的。1775年7月16日,沈复第一次见到陈芸,就满心是她,不能释怀,于是告其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那天,沈复和陈芸缔结了姻缘。
记得书中有这么一个场景:一天深夜,沈复晚归,灯残人静。他悄然入室,但见仆女床边打盹,芸尚未就寝,在蜡烛旁,低垂粉颈,看书等他。仆女催促他们早睡,二人赶走仆女,“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后,沈复戏探其怀,怦怦作跳,俯耳相问:“姐姐为何心跳如舂米?”芸回眸相看,莞尔一笑,“只觉一缕情丝摇人魂魄。拥之入账,不知东方之既白”。人说,眼眸比身体性感,情深之人,夜夜如新婚。
很多人说,生活太枯燥了,在日复一日平淡中,找不到生活的乐趣。那不是生活乏味,那要看,你和谁在一起。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在婚姻道路上,沈复和芸娘平等对待,举案齐眉,不再为无尽物质而索取,只为精神愉悦而存在,他们将柴米油盐过成了风花雪月。
夫妻二人,常珍惜光阴。生生世世,夫妻间常离不开的话题,沈复和芸娘也不离外。沈复曾说:“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芸娘说:“必得不昧今生,方觉有情趣。”是呀,今日最好,别说来日方长。于是,他们特意雕了两方图章,自己的是朱文,芸娘的是白文,都刻着“愿生生世世为夫妇”。二人相约,以这枚图章作为往来书信落款的凭证。
夫妻二人,做盆景园林。穷不可怕,茅屋陋室,也能山水丘壑,园林花香。没有花圃园林,夫妻二人,捡回精巧石子,一块一块地垒,也能在小院里垒出一个小假山;没有上好的花瓶,可家里鲜花不断。他们夏采芙蓉,秋藏菊花,花未枯萎,新花就已重新插上。一年四季,房间里永远有花香。
懂生活的人,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把日子过得精彩绝伦。真可谓: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烟霞俱足;会心不在远,蓬窗竹屋下风月自赊。
生活原本琐碎,与其被岁月的疲长所累,失去声响,不如选择有趣的人,发现有趣的事,去过有趣的生活。唯有美好的东西才能抵抗生活中的沮丧和困顿,唯有讲究趣味的生活才能悦纳自己,滋养身心。
且看芸娘如何泡茶?在夏月荷花初开时,芸娘用小纱囊撮少许条状茶叶,置花荷花花心,次日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且看芸娘如何制作腐乳?取当年芝麻扎出的油,加少许白糖,然后把卤瓜捣烂,拌入腐乳,取名双鲜酱,味道极其鲜美。
且看芸娘如何整理陋房?夫妻二人租住乡下老妇人家,芸娘买来白纸,糊上四壁,纸窗竹榻,焕然一新,又在房屋四周,编织篱笆,沿篱笆遍栽菊花。月亮映池,虫鸣四起,夫妻二人,穿着凉鞋,拿着芭蕉扇,就着月光,相对而饮,然后坐在竹榻,听邻居老人讲因果报应事,人间欢乐,莫过如此。
这就是生活,无需多金,只需用心。《浮生六记》中,沈复和芸娘向往的生活,也不过是:建筑宅院,绕屋买来十亩菜园,寻来仆人、老妪,栽植瓜果蔬菜,以供日常家用。君绘画,我刺绣,换得银钱,作为写诗喝酒之需。布衣菜饭,一生欢喜,不用作远游之计。这就是普通人的家常生活,这就是一屋、二人、三餐、四季,只要真心热爱生活,就不会有时间和物质的局限,生活也能过的惠而不费、趣味盎然。
读罢此书,给我最深的体会是:活得有意义,不是活得久,而是活得有感受。当一个人对人世百态充满好奇,柴米油盐的琐碎,也能兴致勃勃的过;一蔬一饭的平淡,也能有滋有味的活,这就够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和有趣的人在一起,在烟火萦绕的日子里,活出诗意,在白天黑夜的底色中,活出多彩;和有趣的人在一起,慢慢来,不慌张,做有趣的事,浪费有趣的时光。
愿我们的身边,都有一个“芸”。
浮生如梦读后感(优秀17篇)篇六
难得过个无所事事的周末,偷得浮生半日,读完了浮生六记。
说是六记,其实只读了四记,另外两篇在历史长河里不知道飘哪儿去了。
忘了在哪儿看见一句,林语堂说芸娘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抱着“到底是怎么个可爱法,还能比我可爱吗”的心理翻了翻这本书。
看的比较不囫囵吞的是卷一的闺房记乐,和卷三的坎坷记愁。
一篇讲的是少年不识愁滋味,赌书消得泼茶香。青梅竹马,得偿所愿,每日谈诗论画观花赏景,鸾凤和鸣举案齐眉。
另一篇讲的是人生在世不称意,他生未卜此生休。被赶出家门,穷困潦倒漂泊异乡,父亲儿子妻子相继去世,兄弟为了财产与他反目,愁绪满怀无释处。
作者写的倒是丝丝入扣,有感动有叹息,但情感上不知道怎么评价。
芸娘固然是可爱的。爱诗词歌赋,也擅长烹饪女红。心灵手巧,无论是插花还是开party都能别出心裁。温柔贤惠又古灵精怪,恪守封建礼教之余,也会穿个男装跟老公出去旅游。
看上去简直完美,唯独一点我不喜欢,闲着没事儿还去给老公物色姬妾,最后那姑娘背叛约定,她也因为各种情感上的打击郁郁而终。
试图站在当时的时代和环境去理解这件事儿,奈何我实在已经进化完全,理解不能,既然真心实意的爱了为什么还能跟人分享。或许这才是男人们如此推崇芸娘的原因吧,直男们不切实际的幻想,呵呵。
作者沈复,就更不知道怎么评价了。
一开始年少求学,与芸娘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也倒美好。成年之后只能看见他终日靠着家里的庇荫吃喝玩乐,被赶出家门之后穷困潦倒,不去想想怎么养家糊口,竟然还继续附庸风雅…完全没有对妻子儿女以及人生最起码的担当。
花了那么大的篇幅写了自己和妻子如何伉俪情深,还照样在出差的半年流连青楼。与妻子第二次仓皇出逃,竟然连儿子和女儿都顾不得了。把女儿匆匆许配给表哥家的儿子做童养媳,托人给儿子找了个地方谋生,后来儿子早夭,沈复想的是,芸娘不能延续后代了,为啥是芸娘没有后代了呢,因为别人又送给他一个小妾呗。
看到最后这句,真是恶心的我连早饭都差点吐出来。
陷入纠结。
感动过人们的这些句子和故事,到底是真是假。
写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苏东坡,后来又说唯有朝云能识我。
冒辟疆这个始乱终弃的大渣男,竟然还有脸写出个《影梅庵忆语》。
这个人生啊…仔细琢磨琢磨就觉得特别不堪。
所以,今天你丧了吗?
浮生如梦读后感(优秀17篇)篇七
指尖波动起涟漪,心不可收拾的凉,凉的僵了唇。心似要被冰冻,我用手掌划去那薄雾,努力不想让眼朦胧,更不愿让她看见我的泪水。
团聚,一眨眼人去楼空,名利,应知道只是梦,生命里过客来去匆匆。我们能牢牢抓住谁?再见或许只能在那短暂美梦中,再睁眼寻觅,你我早已已飘散人海中,已失了影踪。
幸福,捉不到是朦胧。情意,猜不透轻或重。哭泣时,也莫问是谁的辜负,擦去眼泪,别让痛苦流下一生泪痕。纵使流落在几番风雨中,也要坚守自己心中的梦!纵使世事常变,历劫磨难重重,情还被苍天作弄。谁能够说声,此心此生不变动!
分别,何必哭着送,人生,不应当只是梦。浮动的人生里,我们总有离世的一天。能做的只是当再回头时,一切悲欢都能被笑说,轻松的放下恨仇不满。情绪会波动你的人生,但是,别让人生因这些波动而激起疯狂的浪花。淹没脆弱的心窝,让你在迷糊里再次波动。
童年,笑容里是性真。青年,握手里是血腥。风吹起白发,浮动在额间。不变的蓝天,可否还会谈起儿时的天真。可否还会细数奋斗里的阴暗。可否还会回味曾经流泪的感动。情仍还在,心是否还温暖?泪还在流,滑落脸庞可否还会痛?浮生如梦,莫问我的心在哪一朝冷却。它已流落在几番风雨中。
我忍住着泪水,在这孤独的风中走,其实我这一生只是梦?再回头,心已停止动,沉浮一生爱如梦。
浮生如梦读后感(优秀17篇)篇八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8个字足以概括沈复的一生,这么兜兜转转一大半辈子,也许沈复在著《浮生六记》前都有没想到,在他低谷时三个至亲接连离世,没有人能与分担哪怕一点点的痛苦。从翩翩公子到潦倒人生的转折,又何尝不是人生在世,如梦一场。
但沈复的文字从未有一丝仓促,他是一个单纯了一辈子的人。
这梦的前半段沈复笑着。他遇到一心上人,以为会与他共度后生。这芸娘吴侬细语,这芸娘浮动暗香。他与沈复过着清贫,但却波澜不惊的生活。
但是陈芸最终也因为公公的误会,而与沈复一起被逐出家门。毕竟陈芸是清代的女子,也避免不了封建传统。在长辈训斥与误会时,多将不与长辈争辩看作孝顺,那只要一有猜疑,被逐出家门是绝对的'。从被逐出家门起,似乎他们的命运就逆着走了。他们本不是有钱人,后来因种种境遇不得不卖书画为生,但他们用慧心将生活过出清甜的美感。
这梦的后半段沈复不住的惊呼。他在梦里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苍凉,什么叫做“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么一见倾心,那么不离不弃,即使在妓船上也要寻觅一个与妻子相似的女子。虽然清代没有一妻制,但沈复仍然只爱陈芸一人,那么深情那么真实。“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这是沈复对陈芸说的最后一句话。于是他醒了,他触摸床上每一个角落,没了,没了一丝茉莉香,苦笑着点点头,继续回味“来世”二字。
《浮生六记》有着落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散漫,庭园梦境的从容,布衣蔬食的质朴,比李白的浮生若梦多几份哀思与从容。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沈复也是。每一个的人生都如一场梦,梦里都有跌宕起伏的故事,这故事里有乐有苦,有悲有喜。乐苦相间,悲喜交加,方为戏梦人生。
浮生如梦读后感(优秀17篇)篇九
是黄昏的时候,天边的晚霞映满了天空,如红绸子一样的精灵在天空中舞蹈,苍穹上偶尔飘过几只纸鸢,却早远离故土独往翱翔。
我自天空往下,荡着碧波的湖水熠熠闪光,如今一般良辰美景,奈何天却回不到过往,那时无忧虑,我记得溪边的独角亭,是高高翘起的——做金枝,亦做凤凰。如今的日暮时分,爹爹说李家娘子不输的气节,我亦未输。小厮扶我上船,依稀记得那时低喃:“若有三分酒性,为雅而致,尚不亦繁忙,自行便可。”
可我实际是已经忘了回家的路,记忆里隐隐约约的印记,但不清晰。
看着波光粼粼的湖面,荷花开得正旺,我已多番欣赏,但总觉得不够,不管是海棠、红芍、桃夭、白兰,我总觉得比拟荷花少了一份韵味,欣赏荷而自饮酒,我发觉脸颊烧红,有溢泪灼眼,是欢愉。
泛舟湖面,看着荷花朵朵艳丽,外红内白,渐渐往里变浅——鲜红、桃红、微红、浅红,由纯白变成晶莹的白。看着看着,越看越美,竟是不小心将船划入了荷潭里,我看着左右围满的荷花,去丝毫不是进退两难的苦恼,只有满腔的欢乐。
恰是这之间的间隙,惊起了欧鹭扑闪着翅膀正飞,全然没有平日的惊恐,倒是愈发可爱,看着它们在天空中划过完美的弧线,又落在水面溅起波澜。远处亦是一片红色,那鸥鹭便在红色中沉淀,融为一体了。
时光前行,那些曾经如此贴近我心的,已渐渐薄成一片谲色的暖意,暖却带着绵长的伤感,深深的隐藏在心底,是谁也触碰不得的珍宝。
纵使今日再想,依旧笑音浮现;纵使今日再思,依旧美好欢愉;纵使今日再念,依旧往如昨夜。
浮生如梦读后感(优秀17篇)篇十
《浮生六记》是一本很可爱的书。“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是当下人们对被心爱的偶像“圈粉”过程的高度概括,我觉得用来形容我与这本书的相遇也很贴切。
我读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年9月推出的彩绘本,装帧非常漂亮,护封的人物工笔彩图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一古代男子坐在案前,一女在旁拎起餐盒盖子,是书中沈复夫妇定情的“共啜桃花粥”图。书中的插图也是同样风格的工笔彩画,精致淡雅,此乃“始于颜值”。于是很少主动读文言文书籍的我决心把这本书带走,就算在书架上摆着也赏心悦目。
但若从真正“读”书算起,就不是始于颜值了,而“陷于才华”和“忠于人品”有点过于笼统,我想具体分享一下这本书打动我的过程。
“思《关雎》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妇于首卷。”全书的第一卷名叫《闺房记乐》,追忆作者与妻子陈芸相遇相知,伉俪情笃。这特别的开篇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少女心,读的时候觉得字里行间都迸散出粉色泡泡,感叹着古代情侣的“糖”(秀恩爱的情节)怎么也这么甜。上文提到的“共啜桃花粥”一幕也是出于这一卷:沈复年少时随母送亲,结束后感到饥饿,芸便悄悄牵着他的袖子到房间,拿出藏着的暖粥小菜。这时芸的堂兄进来了,笑着调侃这对小情侣:“刚刚我要粥的时候你说没有了,原来是留着给未来夫婿呀。”
成亲后的两人更是“耳鬓相磨,亲同形影”,面对新婚后的小别离,“桃李争妍之候”在沈复眼中也“恍同林鸟失群,天地异色”,得知可以返家时立刻“喜同戍人得赦”;两人志趣相投,芸常常陪着丈夫“课书论古,品月评花”。当沈复听到妻子说“爱李(李太白)心深”“有启蒙师白乐天先生”时,也要强地将自己与两大家并列:“我的字是‘三白’,是你的丈夫,你跟‘白’字怎么这么有缘?”发现意外的小默契是爱人之间的专属游戏;当然两人相处中也会有分歧和摩擦,沈复认为自己性格爽直,而妻子“迂拘多礼”,但还是被她的恭敬待人之心影响,自己不知不觉间也常使用“岂敢”“得罪”之类的词语。虽然每一卷的篇幅都不长,但这些“糖”遍布了第一卷的字里行间,在之后的记叙中也能偶尔觅见。
我最喜欢的是这个细节:家庭之内,或暗室相逢,窄途邂逅,必握手问曰:“何处去?”。我觉得写恋爱剧本的编剧都可以好好读读这一卷,学习一下怎样给观众“发”细腻动人又舒服自然的“糖”。
要沉下心去读文言文著作并不容易,甜蜜的爱情或许只够支撑着我读完第一卷。能让我继续读下去的,是贯穿整本书的清新奇妙、质朴真挚的语言风格和自然流畅、引人入胜的叙事手法。
俞平伯为此书写序时说道,它不像信手写出的日记,也不像精心结撰的文章,“明明是天开的图画,然仿佛处处吻合人工的意匠”。这也是说出了我的读后感。从全文的角度来说,看似只是把自己的经历按顺序写下来一般,但又不似流水账般草率随意,作者会有意无意地在文中埋下悬念、伏笔的大小钩子。如在开篇便有一句暗示陈芸命运的“不知夭寿之机,此已伏矣”;卷一结束后简单提及的芸为丈夫纳妾未果,“竟为之死”;还有在《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后卷三的名字《坎坷记愁》,都勾起我再探究竟的好奇心。
而从语句段落的安排来讲,竟让我读出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文言文难读,景物环境的的描写难读,但当我读《浪游记快》一卷时却津津有味。作者的用词简洁又形象;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间又相互推进;时常会引用传说和运用比喻的手法增强趣味性。这些描写不会让你感觉乏味,有时我习惯性跳过一些段落,但又会强迫自己倒回去,反复读两三遍,我不想错过词句中暗藏的“惊喜”:如山中那块“可鉴人形,能鉴前生”的石头、送小沙弥肉馒头的小插曲等。在写景的段落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几句:“出南门即大海,一日两潮,如万丈银堤破海而过。船有迎潮者,潮至,反棹相向,于船头设一木招,状如长柄大刀,招一捺,潮即分破,船即随招而入,俄顷始浮起,拨转船头随潮而去,顷刻百里。”场面壮观,画面感极强,见字如身临其境,叹为观止。
最后,我欣赏这本书呈现的生活态度。有夫妻间的患难与共,芸被公婆厌恶,被逐出家门,沈复选择与妻子一起搬出去住,尽管生活变得贫苦,两人相互扶持,不离不弃;有朋友间或萍水相逢的真情相助,芸的朋友不忘幼时疾病相扶之誓,租房子认识的老妪在困难的时候给予陪伴与帮助;有个人与生活之间的相处与调解,顺境与逆境各有活法,大自然是始终不变的精神归宿。生活顺遂时,在家剪枝插花,夜里携爱侣赏沧浪风景,夏日则租田间小屋避暑,闲时与友人寻访名山大川;不如意时,在郊外树下与三五知己饮酒赋诗同样快活,跟随朋友在外经商、工作的奔波途中也能遇见别样风景,偏僻无名的山河、院寺也能发现可爱之处。因为始终与大自然有着亲密的联系,作者身上散发着独特的豁达的气质,他可以是儒雅的文人,体贴的丈夫,可以是豪爽的朋友,爱好游历的旅伴,可以是“肆无忌惮,牛背狂歌,沙头醉舞”的自然中人。
浮生如梦读后感(优秀17篇)篇十一
做个有趣的人真好,有趣的人相互陪伴过有趣的日子更是美妙。浮生六记实际上主要描写的是生活的游历,是自传体散文,而作者将自己游历的所见所闻分享给了大家,但其实存稿并不完整。
沈复之所以成为我们熟知的“沈复”,不仅仅依赖于他自身的才华、深情、意趣,很大程度上,还归功于他的妻子芸。
“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此段描述已足见芸的魅力。
在那个时代,芸不仅能打理好家里的事务,还能做女红养家、自学识字,陪沈复赏花赏月、吟诗作对,把清贫的日子过的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她心地善良,心路活泼,感性风雅而不失缄默沉静,难怪林语堂先生说她是“中国文学里最可爱的一个女人”。反倒是沈复,半生游学,却一直碌碌无功,甚至多次意气用事陷家庭于困境,始终未能给芸稳定富足的生活,四十一岁的芸终在深深的遗憾中客死他乡。
沈复遇到芸,是幸运;芸遇到沈复,是幸运,也是不幸。他们相遇,是中国文学的幸运。
《浮生六记》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个章节是“闲情记趣”,原来日子真的可以过成诗,而这首诗真的可以和钱没多大关系,实为惊艳。
真遗憾,我喜欢画画却不会画画,真想作一本插画版的《浮生六记》,把沈复和芸的才情意趣都画下来。
浮生如梦读后感(优秀17篇)篇十二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浮生如梦读后感(优秀17篇)篇十三
观看傅老师的《如梦令》后,我觉得这堂课教学思路清晰,语言精练,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设计,分散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一开始傅老师就以旧带新,让学生通过通过诗与词的对比,一下子就把词的特点抓住了,词有词牌名、句子有长有短等,教学中渗透词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来了诗与词的知识。
接着是多重诵读,感知词之味道。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诵读)。
1、小结:同学们,古词是用来吟唱的,(板书:吟)除了读准音,还要注意好词句的节奏和停顿,这样就能读出词的味道,我们一起来合作吟一吟。(师读前两个字)。
3、小组赛读:同学们吟得真好,带着这样的`节奏,我们小组来赛一赛,大家可以任意选择一种吟诵方式,看看哪个小组吟得好。
4、展示。
傅老师的这堂课中还有很多的亮点,但我认为最大的优点是处处在为学生创设“情境”,中间有语言、音乐的渲染,让学生先用自己的理解说说每句词的意思。同时她还利用文本多处空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出示“溪亭日暮”“藕花深处”、“惊飞鸥鹭”这些词语后,让学生读后想象,并用笔描述出来,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之后教师通过播放乐曲吟唱这首词,使学生的兴趣马上浓厚。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如梦令》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更是提高语文素养一个重要途径。
听了傅老师的课后,还有最大的一个感触是品读《如梦令》后,拓展阅读了李清照的《声声慢》《夏日绝句》《怨王孙》《一剪梅》《永遇乐》等宋词,通过创设情境读,师生共同读,学生齐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读感受李清照高兴时和忧愁时的心情,感受词的字少内涵丰富,这也是我应该学习的。
浮生如梦读后感(优秀17篇)篇十四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读三遍《浮生六记》,怔怔之久,感动着前人的一段恩爱悲欢。
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羡慕着他们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真挚恩爱,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们一生平凡却心胸磊落,超然脱于俗尘。
沈复,生活初是小康,但后家道中落,虽为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他与妻子陈芸虽在饥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却志趣相投,彼此恩爱。但最后,夫妻二人却天人永隔,满是凄惨。就在陈芸去世让沈复再找一人时,沈复说:“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
通读后,不觉中发现,另一种想法却涌上心头。
沈复作为一介书生,虽然娶了聪明又有情趣的芸作为妻子,但他自己却在家中不懂得如何处理与亲人之间的关系,窝窝囊囊,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最终落得自己都被排挤出门,与芸四处飘泊,无所依靠,外出借钱,半路差点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苟活。
卷一卷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为生活的点缀,却无法成为主流。那些让人看起来羡慕不已的闺房之乐,在缺少衣食的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在《坎坷记愁》中写到沈复二人投奔夏氏家中。淳朴的夏氏虽嫁了农民,但丰衣足食,生活稳定,一家人其乐融融。相比芸,聪明的芸嫁给了沈复这个才子,却遭到家人的排挤,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尽了艰苦。
芸最终去世了,沈复以“夫妻恩爱不到头”来做自我安慰,但陈芸去世的真正原因,他并未在自己身上找过。朱奇志点评曰:“芸之早夭,谁致之耶?大户人家,是非众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无情,此其二也;三白迂阔,不善生计,此其三也。三白作此荒唐论,不知是糊涂还是敷衍?”
浮生如梦读后感(优秀17篇)篇十五
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以负彼苍之厚。这是写书原因。《浮生六记》的精华是前两记,若无前两记,此书黯然失色。总体来说,全书基调是悲伤的,因为它是沈复悼念亡妻,在穷困潦倒的晚年时光,写的一本小书。其中前两记是记录往昔美好的婚后生活,最后两记养生之道也许并不是他本人所做。沈复生前和死后都没有什么名气,只是后人在书摊上翻到了他的小册子,这本书才得以出版。林语堂先生对沈复文中所描写的芸娘赞赏有加,他说芸娘是天下最可爱的女人。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且不说最后两记是不是沈复本人所做,亦或是佚名作者被后人张冠李戴,单单看前四记,最吸引人的部分也绝对不会是晚景凄凉的沈复对自己懦弱无能的忏悔录,不会是芸娘被逐出家门,终至操劳过度,显出那下世光景,一病呜呼的屈辱史。
感动读者的是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爱情小故事,平淡温馨浪漫的婚后生活琐事。
浮生六记里,芸娘外貌清瘦,削肩长项,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她微露两齿,神态中有一丝缠绵,令人之意也消。
谁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她偏偏却腹有诗书气自华。她喜好读书,读琵琶行,读西厢,读李太白,读杜子美。女工之暇,挨字而认,渐通吟咏。夜间,她观书出神,阅之忘倦。她甚至会写两首小词,生平却未曾得一师点通。无师自通,不可谓不聪明机灵。
她说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激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如此见识,实乃闺中人不能及也。她明白自己足不出户的局限性,她说古文全在识高气雄,女子学之,恐难入彀。唯诗之一道,稍有领悟。她的小人君子论更是可爱:“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无意间;茉莉是香中小人,故须借人之势,其香也如胁肩谄笑。”
她不是那种“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的女子,对于胭脂水粉,她却别有一番看法。“珠乃纯阴之精,何贵?”
她虽迂腐,却是遵从封建礼教女子的德。然而她是儒的表,侠的骨,佛的心肠。她也有其豪爽性情和潇洒态度。比如她愿意同沈复偕游诸山;神诞之际,她女扮男装,鬓为辫,添扫蛾眉,必要躬逢其盛。她愿登太湖,揽其浩渺,如能得见闺中女子不能见之物,也是不枉此生。
芸娘是最贤的妻。她藏粥专待沈复,在沈复临行前,强颜劝勉,代整行装,并嘱咐他:“无人调护,自去经心。”可是芸娘是个不幸的人。三口之家皆仰其供给。她敬上和下,却因沈复的软弱无能,被公公婆婆误解,颜面扫地,被迫出门。最后因为沈复的小妾被人抢走,郁郁而死。
浮生如梦读后感(优秀17篇)篇十六
一直以来就对唐诗宋词情有独钟,尤其对宋词更是偏爱。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名句,都是我非常喜欢的,描写的细腻柔美很有意境,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
宋代词人中,我尤其喜欢李清照,究其原因我想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大多清新脱俗婉约柔美我非常的喜欢,再者她和赵明诚的千古恋情也是我对其人和作品喜欢的重要原因。记得从初中时候起,语文课本里就开始有李清照的作品,一直到高中结束,李清照的`词学了大概有十几首。比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词句现在想起依然能脱口而出,,这都是中学时代太喜欢死记硬背的功劳,其实对于这些精华的词句有好多地方当时的我都不太理解。随着文化知识的积淀,人生阅历的丰富,逐渐的对于李清照的词我有了自己的理解,也就更喜欢她的词了。
浮生如梦读后感(优秀17篇)篇十七
“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但正是因为未来充满了各种变量,生活才变得有意义。只要我们真诚的天性没有改变,我们的目标也没有改变,我们充满希望的期望也没有改变。”
暑假期间,我读了一系列由萨罗双树编写的小说《浮生物语》。整个系列有六本书,讲述了一个树妖在她的酒店里发生的各种爱恨情仇的温馨故事。这是一个无尽的故事,一个迷人的故事。
主人公是一个树妖,出生于十二月,满天飞雪,历史千年。从来没有一个地方能永远停止她的脚步。她开了一家旅馆,名字不停地叫。
不断有老板娘自制的独特茶,叫浮生。每个客人都会喝这杯茶,讲一个故事。或者破碎后结束,或者完美后悄悄分开。温顺、感人、无数的细节构成了这些感人的故事。他们都不同于普通人。可以说他们大多是恶魔。也许这样我就能体会到世界的无奈。
浮生很苦,但品尝后很甜。
当我无聊的时候,我拿起浮生开始阅读。慢慢地,我的`心也随着故事中的情节波动,仿佛身临其境,无法自拔。看了这么多故事,听了这么多人的生活,在蕨类植物的世界里,有泪水,有笑声,敢恨敢爱,这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境界,但作者用笔描绘了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我不得不叹息。
“放”字,只有成长,才能体会到这个词的意思。了解未来,了解命运,真的有意义吗?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现在该怎么办。对于“放”这个词,我的理解是对动物来说,自由是它们最好的归宿,所以放,让它们快乐。我们现在该怎么办?我觉得还是学习。关于理解和被理解,就是作为朋友,要互相了解,才能让友谊更长久。以上是我的经历。总结这些,我还是觉得,在人生的旅途中,还是这样——不尝苦,何有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