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导游词可以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景点的魅力,留下深刻的旅游印象。如何能够写出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导游词,让游客久久难忘?在我们手中是一份精心准备的导游词,希望这能够给大家带来愉快的旅游体验。
2023年技术问题分析方法(模板12篇)篇一
股票投资技术分析方法,经过一百多年的积淀,汗牛充栋,不少投资者学习运用时,无从下手,难得要领;还有一些分析师故弄玄妙,让人云山雾罩。怎样删繁就简学好传统投资技术方法,我的主要看法是:
2023年技术问题分析方法(模板12篇)篇二
摘要:当前,我国的建筑评价过程中,对绿色评价方式的运用还不够完善。尽管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有了一定的框架,然而对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还有待提升。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绿色建筑与绿色建筑技术的内涵,并且指出了绿色建筑评价的方式与手段,从而能够为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的完善提供积极的借鉴,更好地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方法doi:10.16640/.37-1222/t.2016.13.2390前言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我国各行各业中都在积极履行可持续发展目标。特别是建筑行业来说,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以及环境破坏问题已经日益显露出来,因此绿色建筑评价方式与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笔者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方法论的研究,从而能够积极促进我国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使我国积极走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道路。1绿色建筑与绿色建筑技术的内涵所谓绿色建筑,就是建筑施工工程中,应该加强对绿色理念的践行,做到合理利用资源能源,使资源得到一定的节约,促进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减少环境污染,使环境得到积极的保护,以此能够促进我国的资源节约型社会,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能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健康与舒心。而对于绿色建筑技术来说,在施工中,应该合理控制能源质量、水电以及环境等问题,以此能够使建筑得到一定的绿化。对于绿色建筑技术的运用,能够促进节能节地目标的实现,而这也积极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因此,当前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绿色建筑技术的分析与运用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能够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人们营造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2绿色建筑评价的技术与方式2.1准备阶段的绿色评价建筑工程施工前,应该做好准备工作。而在这一阶段,可以积极实施绿色建筑评价,主要针对一些对象类型进行评估,进行绿色建筑评价工作的实施。首先,应该对评价对象的类型进行积极确定。由于评价标准受到不同类型对象的影响。所以,作为相关人员来说,应该,从对象所在的自然环境,以及对象的建筑因素入手,对建筑评价的框架进行积极确定,从而能够将准备阶段的工作做好。2.2评价标准的积极确定对于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来说,主要包括两种:定量标准与定性标准。而对于这两种评价标准来说,有着各自的优缺点。然而,在现实评价过程中,应该对国家标准或者国际标准进行积极借鉴。而如果不能对现行的国家评价标准作为采纳,可以针对当地的现实发展情况,对评价标准进行制定,这一过程中可以积极采纳专家给出的意见等[1]。此外,对于评价标准来说,主要借助标尺的形式,并且能够对当地的发展状态进行合理反映。此外,还要在评价过程中,注重核心方面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应该对数据信息进行积极收集,然后实施测试工作。另外,作为评估人员来说,应该从评价标准出发,分类归纳所收集的信息内容,并且实施定性的判断。此外,在现实的评价中,作为评价人员来说,可以输入相应的设计以及运行过程中的数值,并且以评价标准为依据实施评价,从而能够使评价更加科学、合理。2.3总结阶段的绿色评价这一阶段中,应该综合所有评价层次的结果,借助配合权重系统,计算评价结果。而在这一过程中,对评价人员也有相应的要求,评价人员应该具有相应的资格水平,才能在评价过程中实施规范的评价。而对于评价的结果,应该通过加权累计的手段来计算,综合所有的评价分数,并且针对不同的分数,对绿色建筑的等级进行合理确定,最后,还要对相应的登记证书进行颁发等。3加强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完善当前,我国的绿色建筑的评价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并且评价内容也不够全面。因此,应该加强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完善。首先,应该将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构建起来。而在这工作实施之前,需要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且积极响应环境保护政策,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发展目标,以此才能有效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使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其次,还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针对我国的发展实际,还要将我国相应的法律条文作为发展的积极参考与借鉴,才能使评价标准更加客观,以此能够使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除此以外,要想使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更加完善,使评价标准更加科学与准确,一方面,应该保障评估的准确性,使评估工作具有一定的公正性与公平性;另一方面,还要还要积极从当地的现实状况出发,进行指标体系的制定;此外,还要积极考虑建筑行业的现实发展状况,以此能够在评价过程中,具有全局意识,能够对不同角色的利益进行积极考虑,以此能够促进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发展[2]。最后,在评价过程中,针对评价方法,应该将定性评价积极向定量评价方式转变。作为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大多数都是借助累积的形式进行计算,然后再对总评结果进行分析计算等。但是,随着实践经验的证明,这种方式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对于绿色建筑来说,不仅仅对艺术造型加以重视,还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然而,在生产、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过程中,其中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都有一定的数据,但是这很难进行定量评价,因此,当前应该加强对评价方式的完善,促进评价的科学发展。4结论综上所述,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评价体系的建设。而建筑评价体系的绿色环保也是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于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加强环境保护与资源能源节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增强自身的绿色环保意识,促进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从而能够积极走向绿色环保道路,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参考文献:[1]酒淼,宋凌.绿色建筑使用后评价方法研究思路[j].建筑科学,2015(12):29-31.[2]徐亚军.办公楼绿色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浅析[j].建设科技,2016(04):55-56.
2023年技术问题分析方法(模板12篇)篇三
以人类运输活动所采用的主要驱动力为依据,把运输技术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四个基本阶段;概括地指出了载体技术与路港技术是构成运输技术系统的基本单元,其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运输技术进步;阐述了运输技术体系的内部构成与外部联系;从运输活动的基本矛盾出发,结合当代科技与社会发展现实,对现代运输技术的四个发展方向做了概括性描述.
作者:王伯鲁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2刊名:中国工程科学istic英文刊名:engineeringscience年,卷(期):4(10)分类号:n03u11关键词:运输运输技术发展方向
2023年技术问题分析方法(模板12篇)篇四
了解和掌握柴油机各系统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对分析和排除柴油机综合性故障有重大意义.总结了柴油机拉缸的.主要征兆,分析了发生拉缸的原因,提出了防止拉缸的工艺措施及发生拉缸故障时的应急措施与维修排除.
作者:陈小红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桥墩镇人民政府,浙江苍南,325806刊名:现代农业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nongyekeji年,卷(期):2009“”(4)分类号:s219.07关键词:柴油机拉缸征兆原因防止排除
2023年技术问题分析方法(模板12篇)篇五
事物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这是自然的根本运动规律。在物理学中,通常在某一物理现象中,对研究对象描述的多个物理量中,当某一个量发生变化时,其他的一些与之相互联系,直接或间接相互影响的量也会随之变化。而这类问题又是高中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基本能力,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解答动态问题的基本思想是:确定描述的是哪类物理问题,在这些问题中用哪些物理量加于描述,而在这些描述量中,哪些是自变量、因变量,哪些又是常量,自变量怎样变化。根据所描述的物理现象或问题,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应用相关的教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结论。
三力作用下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所谓动态平衡是指某一物体(质点)在各个外力共同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由于当某一个或几个力发生变化,使得物体的位置或状态发生缓慢变化的.过程,由于变化缓慢,所以可以认为物体在任意时刻都处于平衡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动态平衡。下面就对三力作用下的动态问题分类归纳如下:
总结,在此类问题中,确定了以恒力有向线段的两端点为两个定点,找到动点则在方向不变这个力作用线上移动规律得到,由动点到两个定点的线段长短变化,找到这两个变力的变化规律。
第二类型,相似三角形法。在该方法处理问题中三力平衡特征是:其中一个是恒力,另一个力的方向变化的同时,第三个力的方向也同时发生变化。该类问题中力构成的矢量闭合三角形与结构中几何构成的三角形存在着相似关系,利用相似比及几何边长变化关系求解该类问题。
2023年技术问题分析方法(模板12篇)篇六
尊敬的领导:
您好!
俺是土建业专的一名xx级应届本科生业毕,通过四年的学习尤其是两年的业专课学习,俺认为己自已基本掌握了道路桥梁施工和设计的一些基本知识,通过在作工岗位上的一段时间实践后能胜任单位安排给俺的作工。
通过三年多的学习,俺的总成绩排在土建业专第三名的位置。各门功课尤其是业专课成绩一般都很优秀,俺想这是三年来己自勤奋、好学并刻苦努力的结果。这种敬业精神俺认为在今后的作工中对于尽好本职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俺顺利通过学大英文四级和六级考试,并且六级取得xx分的好成绩,是俺院唯一的六级成绩在80分以上者。本人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使用fortran77、c语言等高级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上机调试及运用的能力,于1999年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考试(cct)并获得“优秀”证书,同年顺利通过国家二级考试。曾翻译过英文歌曲一首,获上海译文出版社奖《名车志》一本,这说明本人已有相当的翻译能力。此外,还学过一年的德语,具有初步会话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发展提供很大可能。本文信息来源于大学生个人简历网。转载请注明。
在实践方面,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军事训练,使俺在组织性和纪律性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本业专安排的测量实习、道路勘测设计实习以及桥梁工程等各种实习,俺都以认真严肃的态度对待,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并为今后的实际作工奠定了实践性基础。此外,在假期期间俺还担任家教作工,把所学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教学合一。
请给俺一个机会运用俺的所学为贵单位服务,将十六年积累的知识回报于社会。本着“从今做起。以俺做起”的原则,让俺们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致此。
礼敬!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2023年技术问题分析方法(模板12篇)篇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问题线索分析研判,是判定问题线索可信度、可查性,确定问题线索处置方式,拟定初核方案,找准突破口,提高问题线索处置效率、精准处置问题线索的重要方法。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介绍几种常规方法,见教于同仁。
一般来说,问题线索来源有信访举报,巡视巡察、审计、行政执法、司法机关等部门单位移送,以及纪检监察部门自行发现。这几类问题线索都存在繁简不一、真假不辨以及急缓不同等问题,需要我们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研判。
围绕反映人分析研判。信访举报类问题线索,反映人的身份以及反映问题的形式、次数、时间都影响着问题线索的可信度、可查性和急缓程度,分析研判时需多加注意。首先,从反映方式上看,实名信访举报的真实性、可查性一般高于匿名举报,因为实名体现了反映人对问题真实性的肯定和自信,以及敢于承担被查否后不利后果的思想准备。其次,从反映次数上看,通常是连续不断、多次信访举报的可查性强于抱着试试看想法偶尔来访的,更强于电话、网上偶尔匿名举报的。再次,从反映人与被反映人关系上看,身边人日常接触多、交往深,其举报的问题往往是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真实性高于其他人的道听途说。最后,从反映时间上看,遇到提拔、表彰奖励、换届选举等特殊时间段的信访举报,虽然其真实性整体上要低于其他时间段的举报,但是因为举报的问题关乎被反映人职位职级的升降进退、名声的褒奖毁损,所以处置时间较为紧急,不宜暂缓或拖延,而应及时处置并出具结论性说明,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围绕被反映人分析研判。被反映人的任职岗位、职责范围、任职时限,在单位、社会上的口碑,都是问题线索分析研判时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与职务、职责相关联,身居重要部门、岗位的,长期担任领导职务的,身处行政执法、核心业务关键岗位的,由于其职权范围广,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人一旦失去制约和监督,更容易滋生不正之风和腐败。另外,长期在某一岗位上原地不动、即将“到点”离岗离职的,由于可能产生提拔无望、“到点前捞一把”的想法而破纪违法。因此,被反映人属于这些情形的,问题线索往往可查性较强。另一方面,人生活在社会中,总会与人打交道,这就会给人留下印象评价,也能反映一个人的品行。因此,如果能够掌握被反映人周围的同事、监管服务对象对其印象评价,分析研判问题线索时就能做到更加精准。比如,在反映某基层干部问题线索中,有多人提到被反映人“无法无天”“胆子很大”,由此可推测被反映人可能纪法意识不强、观念淡薄,违纪违法可能性较大。
围绕反映内容分析研判。反映内容是问题线索的核心,反映问题的性质、情节、时间等都是决定处置问题线索方式、急缓的重要因素。尽管由于问题线索来源不同,反映问题有的具体,有的较为模糊,但如果能从中梳理出被反映人基本情况、违纪违法时间地点、违纪违法情节等基本信息,那么该问题线索因为明确、指向性较强而具有较大可查性,对于这样的问题线索,则可根据问题性质、情节轻重采取谈话函询或初步核实的处置方式,而一些仅仅罗列违纪违法类型、缺少基本信息,反映问题较为笼统、线索较为模糊的,其真实性、可查性较差。
结合以往案件分析研判。除了围绕问题线索本身进行分析研判外,还要结合本地违纪违法案件多发行业领域、部门单位、重点人群、重要时间节点,以往类似问题线索的处置方式、效果,以及问题的真实性、成案率高低等,必要时,还应当以查阅资料、听取介绍等方式了解情况,更加系统、全面地分析研判问题线索,提高处置问题线索的精准性。
2023年技术问题分析方法(模板12篇)篇八
摘要: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已经在我国已开展多年,但是到目前为止,在广大的小学教师中,或者说是中国目前整个教育的大环境中,都会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存在这样活那样的片面认识,或者是错误的认识。现在,有一些少数的小学教师至今还会只是把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看作是一种时尚,只是一阵风潮,过端时间这个时尚就会退去,而没有意识到这将是小学科学课堂改革的一种趋势,更不清楚实施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唐整合到底是为了什么样的目的,不要只是觉得因为大家都在应用信息技术,或者这是把它当成是因为是上级号召的所以应用信息技术是不得不应用的。还有不少的教师只是把信息技术与科学课堂的整合看作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或者是更有效地帮助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方式。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施为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让小学科学的教学朝着自主、特色的教学方向发展。
现在的小学科学教材中,很大一部分的不足就是总会出现一些离现实,离这个年代都比较远的相应的统计信息,教学的内容有明显的滞后现象出现,落后于时代的进展。在当今的世界上最鲜活的,且最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的小学科学教学素材和教学的内容,由于受到了教材编写的限制,导致作者很难在教材中及时而准确地反映出来。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和信息,不仅能够使小学生们体会到自己所学的内容和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是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在很大限度上调动小学生们对学习科学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小学生们真正的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所蕴藏着的丰富的科学知识。科学课程的内容应该满足社会和小学生双方面的需求。所以,在小学生的科学课堂的材料应选择更加贴近小学生生活的,还要符合现代科学的技术发展趋势的,更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和有利于为小学生们的人生建造知识的大楼为永久基础的最必需的内容。
而我们正是在利用了信息资源和现代化的手段来跨越这个时空的界限。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中来,充分的利用各种的信息资源与现代化手段,引入时代的脉搏,与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更具有这个时代气息、更加的贴近现在的生活和现代的科技发展,要改变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的内容,要让科学教材“活”起来,使得更多的小学生的科学课堂学习置身于现代化的信息化的时代,同时更要拓展教师的科学知识视野。
2.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方式的整合。
现今的世纪是人类社会的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社会本身的主要的特征就是个性化的,多样化的,要关心人,尊重人,一切都要以人作为信息社会的主体旋律。信息化整合小学科学课堂也应该是要有崭新的教学方法和形式的,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手法的尝试,它主要的是摒弃了传统的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为教学的中心的,来对小学生进行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了近年来所兴起的一种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要在教师的认证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体系。信息技术和小学学科课堂的整合教学的教学整体过程中,教师起到的作用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要利用情境,协作和会话等不同的学习环境的要素来充分的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来起到最终达到使小学生能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而建构出来的目标。所以我们要有意识的让小学生自己本身去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或进行社会的调查,把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去,这样不仅能开阔小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丰富小学生的课余知识,并且能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我们要将传统而单调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到多元化的信息技术和学科课堂的有效课程整合的网络信息的领域,信息技术和学科课堂整合的教学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小学生的个体特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所规定的最基本的方面都能够达到标准的同时,在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不同潜能与价值。所以,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课堂方式的进行整合,这样不但可以呈现出一种宽松的研究氛围,还可以努力渗透一些好的教育思想。让小学生学习到,可以通过收集信息,研究信息,整理信息,应用信息和拓展信息的自主的对科学进行探究的过程,还可以进一步的培养小学生科学评价力,小学生的决策的判断力,最终使小学生形成科学要以人为本的意识,老张扬小学生的个性特征。
小学生科学课堂的学习一定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课堂学习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课堂学习的方式。让小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题的学习和活动的过程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小学生科学课堂应向小学生提供充分的对科学进行探究机会,使小学生们在像科学家一样的进行对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和快乐,增长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科学的态度的能力,进一步的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并慢慢的领悟到科学的本质。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可以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中,我们更要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和科学课堂的整合,让小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性的课题研究。
小学生是科学课堂中学习的主体。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索欲,学习科学应该是小学生们主动进行参与的过程。科学课堂的学习必须要建立在满足小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来提供小学生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生科学课堂整合”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下面的问题。
4.1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堂的整合,计算机是辅助工具。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堂的整合后,而计算机要只是作为一种辅助的手段引入到课堂的教学中。并且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的技能的掌握,是需要有一个比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小学生掌握的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欠缺熟练性,主要的还是小学生,这就造成往往会因为相关的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的辅助的教学本身也遇到障碍。
4.2小学生的科学课堂要由需求角度使用计算机。
从科学小学生课堂的角度需求出发而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要用计算机而使用计算机。要注意强调教师的心理学基础,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的基础,要在已经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来使用计算机,一定要充分的发挥计算机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其它的需求,而只要运用计算机就可以了。
4.3网络知识丰富,但不能直接用于课堂教学。
现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非常的丰富,什么样信息都有,但是这并不等于教师能直接将这些信息用于教学中,这会导致重复的现象较多,质量也会比较低。要是全部由教师来进行自制,这样又会投入过度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且又会受到教师的一定技术水平的限制,不能很准确地表现出设计的意图,这样还会耽误教师本身的教学任务。
结语:
总体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堂的整合,无疑将是这个信息时代中占到主导地位的科学课堂的学习方式,这一定会这个新时代小学学校的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因此,教师一定要积极的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科学课堂整合的教学手段,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好的整合途径。
参考文献:
[1]闫英琪.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内容体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j].中国电化教育.02期。
[3]陶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03期。
2023年技术问题分析方法(模板12篇)篇九
这类故障不常见,有可能是主板故障或cpu故障,造成内存报警,只能用排除法逐一替换解决。
此类故障相对比较严重,在开机自检时主机能够发现内存存在错误缺陷,不能够通过自检,发出“嘀嘀”的报警声,提示用户检查内存。这种故障要把内存插在其他主机上,检查是否有同样的“嘀嘀”声。如果有,就可以断定是内存有问题;如果没有,就可能属于上述第1个或每2个原因。
这种情况内存损坏得比较严重,但是内存芯片表面,金手指、阻容并不一定有明显的烧灼痕迹,有时和完好的内存条子一模一样。不过将此内存插入主板后,主板无法加电。当把电源插入电源插头后,按下电源开关,主机无任何反应,cpu风扇和电源风扇都不工作,电源指示灯也不亮,和没有加电时一模一样。
如果仔细看也许大家就会很快的明白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才好,那么希望大家能够看了以后把电脑内存问题处理好。
2023年技术问题分析方法(模板12篇)篇十
(1)配电盘安装。电箱、电柜以及配电盘的安装过程需要遵循以下相关事项要求,首先施工人员在安装电箱、电柜以及配电盘时,需要能够准确定位其具体的安装位置,还要能够保证内部线路能够达到正确的连接要求,让电力设备能够实现安全有效的运行。在对电箱、电柜以及配电盘进行制作时,要能够选择不可燃烧的材料,并且能够保证各类参数都处在标准的范围之内,还要能够实现牢固安装的要求。箱内所有元件的分布都需要按照图纸的具体结构来进行分布,并且对不同相序之间的划分加以严格控制,按照图纸的要求来对线路界面加以操作。电箱、电柜以及配电盘的金属框架、基础型钢时要能够保证接地的准确性,并设置可以开启的门,框架以及门的接地端之间需要能够使用裸铜线加以连接,并且配置点击保护设备,还要能够让电箱、电柜以及配电盘内部的线路需要达到整齐、无交接无序的现象,保证导线之间实现紧密连接,不出现任何伤芯线、断股的现象。
(2)管线预埋安装。建筑工程低压电气安装过程中需要能够控制好管线的焊接以及预埋质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各不相同,从而容易诱发漏埋、错埋以及没有按照施工规范以及图纸要求来进行等现象。管件预埋的施工过程中,首先要能够引导现场施工人员认真核对预埋件敷设的数量、部位以及规格型号等,并且检查钢管的管口处理、防腐以及焊接等;其次,要能够观察管间的弯曲度、连接、弯曲半径、过线盒、连接盒是否满足具体的规范要求;再者,还要能够对接地装置、设备基础以及接地网的具体施工质量加以检查,测量接地网的具体接地电阻,对于任何不满足设计要求的相关部位需要能够通过接地极数的增加或者其他措施加以补救。
(3)接地装置安装。在进行防雷接地干线埋设时,需要能够保证经过人行通道埋地的深度超过1m,并且需要在管道上方进行沥青敷设。控制接地模块顶面的埋地深度需要能够超过0.6m、接地模块的间距需要超过模块长度的5倍左右,基坑埋设则一般需要控制为模块尺寸的1.4倍左右,并且在开挖深度要求之内对相关指标加以记录。需要能够让接地模块保持在垂直或者水平的位置,并且诶能够对不同上层之间的接触距离加以把握,并集中处理接地模块的所有引线,利用干线来把接地模块进行环路焊接,并且需要保证接地模块和干线的材质能够实现焊接点的一致性。在开展暗敷工作时,需要能够在抹灰层内部的引下线进行固定装置;明敷操作则需要控制引下线不出现弯曲的现象,尽可能实现放置的平整性,还需要使用油漆来涂刷支架的具体焊接位置,做好相关防腐工作。
(4)协调低压电气安装施工工作。在安装低压电气之前,需要能够首先协调不同专业的施工顺序,并对不同施工的重要性加以权衡,从而对不同施工工种的进度进行科学有效地安排,例如在协调给排水施工、土建与建筑工程抵押电气施工相关关系时,需要能够按照以下标准和要求来开展。首先,低压电器的安装质量会对土建工程的具体施工进度产生影响,所以,在对两者的关系加以协调时,需要能够对主次性进行把握;其次,在协调低压电气安装和给排水工程施工时,需要能够对两个不同工种的施工图纸加以研究和对比,因为这两个不同工种的施工图纸之间可以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当给排水管道和电气安装线路管道出现冲突时,需要能够按照一定的施工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管道安装,并且确定具体的安装顺序。
(5)做好低压电气安装质量控制工作。低压电气安装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施工人员质量控制,要能够让工作人员熟悉施工图纸,在施工现场出现任何问题之后需要立刻进行纠正。电气工程系统的设备大都较为先进、管线相对繁琐,因此,在进行阶段性施工之前需要能做好校图以及审工作,并且对修改通知单进行系统的管理,只有做好电气安装质量控制工作,才能够保证整个系统实现正确性、安全性运行。
4结语。
低压电气安装工程在建筑施工项目中扮演着相对重要的角色,作为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在实际安装过程中需要能够控制工程质量,低压电气安装工程质量将会对建筑工程的施工总体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并且与区域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在进行建筑电气低压电气安装工作时,需要能够重视工程质量的管理,并且选择合适有效的安装方法和安装技能,切实做好安装工程的质量检验以及监督工作,从而实现低压电气安装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建筑施工项目的整体性能能够得以发挥。
2023年技术问题分析方法(模板12篇)篇十一
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且辉煌的成果。建筑行业工程施工建设涉及面相对较广,机电安装施工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对其他辅助性安装施工,机电安装施工对整体建筑工程起着稳固性与安全性保障的作用。机电安装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与进度,是工程建设的基本前提与保障。所以,加强机电设备安装施工质量优化工作就尤为重要。
随着我建筑行业的稳步发展与提高,其中建筑机电安装在整体工程施工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实质作用。机电安装在建筑工程中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广泛性与技术性,对工程施工进度的开展与施工质量都有着较大的影响。首先,机电安装的特殊性在于它并不是实体土建工程的一部分,而是相对独立的机电设备安装流程。因此,机电安装施工的质量要求更加严格与重要。其次,机电安装具有一定的广泛性,机电安装施工涉及项目较多,基本包络了整体工程的全部辅助设施,其中重点包括:消防设备、电气设备、电力系统、给排水系统与动力系统等多方面内容。每一项都对整体工程质量起着关键性影响。另外,机电安装还具备相对的技术性,由于机电安装涉及的范围较多,对应设备的专业水平与技术含量的相关要求也同样颇高,对机电安装人员自身的素质要求也更为严格。另外,由于我国当下对机电安装施工队伍的管理程度有限,没能形成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而导致了施工队伍的流动性与变化性较大,为日后工程施工的质量埋下了重大的故障隐患,大大降低了工程的寿命周期并增加了维修成本[1]。
在电气设备方面的通病首先体现在隔离开关安装的过程中,由于在安装中动、静触头没能完全进行接触,使接触面积没能达到相应的接触程度,或者在动、静触头接触过程中接触压力力度不够,有可能是安装人员操作不当或失误,进而造成接触面积出现大量的电热氧化现象,导致在接触过程中造成相应电阻增大,促发了一定的强击电流对触头的冲击,导致了触头的灼伤,大大缩短了触头的使用寿命。其次,在断路器的弧触指与触头的安装等方面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同步性、接触力度过大或者过小、插入流程等相关问题,这些问题极有可能造成触头温度急剧上升,造成触头过热而导致绝缘介质分化,使压力在短时间内突然增大,对断路器的稳定运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因为断电器温度过高而产生爆炸的危险,对安全生产和人员生命安全造成了一定的严重威胁。
3.2配电箱安装方面。
在配电箱安装方面。首先,主要存在配电箱箱体电焊开孔过大或过小,加之配电箱箱壁较厚影响导线进入箱体,配电箱机箱内缺少相应的设施部件等问题。在进行配电箱固定安装时,通常都是固定安装在混凝土墙壁之上,安装之前没能对分线盒内的垃圾与杂物进行有效清理,使相对的导向处于混乱随意搭放状态,没能进行整齐有序的绑扎成束。在选定安装配电箱具体位置时,在固定配电箱时没能使其保证平整的垂直效果,导致箱体倾斜,大大影响了安装后的使用效果。安装完成后没能对配电箱进行及时的调整与校对,对于相关记录填卡工作没能落实到位。
3.3管线配线等材料选购方面。
管线配线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材料的认同选购与施工投入两方面。首先,在材料的选购中存有一定的盲目性与跟从性。没有结合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对所需材料进行合理标准的选购与投入。另外,在选购材料构成中经常出现跟从性选择,只是单一片面地认为市场上性能最好价位最高的管线配线就是最好的材料,造成了大批材料与工程施工需求严重不符的局面,对施工安装进度造成了一定影响。在材料的施工投入过程中,个别施工单位从自身的经济利益角度出发,往往以旧充新、以烂充好。在施工过程中毫无底线地降低材料成本,使管线配线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甚至为以后造成重大安全人身事故埋下伏笔。
4.1加强施工技术控制。
首先,应该加强材料的认同与选购工作。相关材料质量的保证是机电安装施工中的基本保障。所以,相关施工单位应该加大对材料采购的把控力度,通过结合工程施工现场所需材料的.实际情况。进而对市场进行全面考察,选择既质量过硬又符合施工要求且经济实惠的施工材料,不仅保证了机电安装施工的质量,也大幅度降低了企业的施工成本,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了相对保障。其次,要大力度加强对机电安装设备质量的管理工作。在进行机电安装施工作业中,需要大量的机械设施与相关设备配合作业,其设备自身的质量就非常重要,直接对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造成影响。应该指派专门的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不定期的检查与保养,如发现故障立即处理解决,保证施工设备的正常使用。另外,在安装电力系统、给排水系统与电气工程等方面的设备时应该严格重视,对设备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一定充分了解掌握,避免产生严重的安全生产事故。
4.2配电箱施工安装管理。
配电箱施工安装是机电安装施工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电力系统的运行与相关设备的正常工作。首先,在安装之前安装人员应该对配电箱的基本信息充分了解掌握,对其功率性能、标准高度与宽度等相关资料都应该清楚明白。在安装过程中应该将钢筋与机箱整体进行全覆盖式焊接,进而增强机箱的稳定性与坚固性。安装中安装人员应该将具有支撑效果的物体放置于配电箱箱体内部,使其存在一定的支撑效果,防止其他因素原因导致配电箱发生变形。对配电箱整体施工完成之后,相关安装技术人员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对配电箱进行检测与调整,利用相关仪器对配电箱的电路与电阻进行测试与检查,待各项指标完全符合标准后方可投入使用与运行。
4.3电气设备方面的预防措施。
首先,机电安装施工人员在电气设备安装前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各线路与触头的连接点认真细致检查,确定在无漏电与沾水的情况下进行安全施工作业。在隔离开关安装过程中,应该使动、静触头保持合理的接触面积,对接触压力的力度释放点严格控制,使其不会出现电热氧化现象,进而保证触头节点的安全。其次,应该注意断路器弧触指与触头在安装施工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相应技术控制好触头热度,保证绝缘介质的完整与压力冲击的稳定,进而避免了相关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进而加强了电气设备安装方面的稳定性与安全性[2]。
5结论。
综上所述,机电安装施工已经成为整体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我国机电安装施工中存在诸多问题与通病,通过对通病的总结与分析,结合现阶段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运用科学、合理的安装施工技术,及时高效地对其通病进行处理与优化,使其安装施工质量不断提升,进而为日后的工程建设奠定坚实的保障基础。
【参考文献】。
2023年技术问题分析方法(模板12篇)篇十二
“三农”问题是关系到中国整体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我国人民能否真正步入小康社会进而进入富裕社会的核心问题,值得我们长期关注和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三农”问题,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三农”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因此,要切实解决“三农”问题,首先就必须对“三农状况”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并积极实施,从而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
国家从2000年开始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农民除交纳农业税和农业税附加外,不再承担其他任何收费,2004年又宣布5年内取消农业税,2006年全部取消农业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并不意味着农民负担重的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农业税减免后,地方政府还面临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县乡财政减少,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差距变大;农民收入增加存在不确定因素;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面临冲击。减免农业税之后,可极大地减轻农民负担,但在乡镇财政无法充分满足公益事业建设资金需求的情况下,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将举步维艰。除此以外,国家财政支出历来向城市倾斜,而忽视了农村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忽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致使本来应该由国家财政负担的如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费用由农民承担。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如果国家不调整财政支出政策,不把该由国家财政负担的项目承担起来,农民的负担依然很重。
低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且呈逐年下降的态势。到2001年,如果把城镇居民享受的福利待遇计算在内,城乡居民的收入比大致是5:1,而且,这种差距呈现扩大化趋势。同时,农村的地区差距也是非常大的,1990—2001年,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47.9%上升为66.1%,中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则由52.1%下降为33.9%。[2]农民收入增长长期滞缓,东西部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已严重地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1)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格局与中国当前的整体财政格局不相适应。
总体来看,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是不断增加的。但是,国家财政预算内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间教育投入形成了以下格局:中央和省级的教育投入主要用于高等教育,较少用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投入的职责基本上由基层政府承担,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县乡政府承担。中央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只承担补助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责任。我们应该看到,对于这种格局,基层政府和农民承担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这种分级办学体制在加重了基层政府和农民负担的同时,在客观上也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农村与城市之间以及地区之间义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延续乃至扩大。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县级政府对本地农村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要求教师工资由县级政府负责统一发放。后来,中央又进一步强调指出,农村义务教育要实现从主要由农民承担转到主要由政府承担、政府的责任从以乡镇为主到以县为主两个重大转变。这种转变对解决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看到,中西部地区相当一部分县、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财力薄弱,基本上是“吃饭”财政,由县级政府负责统一发放教师工资仍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2)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薄弱,广大农民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
我国许多地区乡村卫生服务机构设施条件差,经济效益较差,难以吸引高素质的卫生人员。政府卫生预算支出在城乡之间的分配极不合理。由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不足,许多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必须通过收费弥补服务的成本,影响了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项目的开展,导致近年来部分地区儿童计划免疫任务不能完成等问题。一些农村地区职业病和环境污染所致疾病明显上升,对农民健康造成新的威胁。目前,广大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基本上处于自费医疗的状态。由于缺乏医疗保障体系,农民的医疗费用大幅度上升,明显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残、因病返贫的问题在贫困地区十分突出。
(3)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很多社会保障项目基本没有建立。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在城镇,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相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还很薄弱。农村目前还是依靠以集体土地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家庭保障模式,农村社会保障仍然是以国家救济和乡村集体办福利事业为重点,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一定范围进行改革试点以外,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
在我国,农村人口占据总人口的绝大多数。我国农村人口多,但可耕地面积少,且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由于一家一户的自然经济的耕作方式,农业科技含量低、现代化程度低,导致农业生产的效益不高,农民仅依靠从事农业生产很难养活全家老小的生计,因此,从事其他行业、外出打工也就成了农民的必然选择,这实际上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样一个社会大问题。
但就当前看,有许多因素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并采取措施着力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取得更大成效。具体制约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城乡二元结构制度的制约。虽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农民就业和流动的束缚逐渐减少,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人口流动仍存在许多障碍。二是外来人口对本地劳动力转移的冲击。外来人口对工资的要求低,苦脏累的活都干,因此,企业主往往选择这些外来人口做工,使本地的人员就业造成一定压力。三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技能单一,给就业造成了一定困难。目前,我国农村绝对剩余劳动力至少有1.5亿,青壮年农民中有1/4的文盲和半文盲。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以文盲和半文盲、老弱病残为主,转移这部分劳动力难度较大。
近些年中央一直号召大力调整农业结构,而对于农民来说,就出现了“种啥啥多,卖啥啥贱”。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次原因是农业增长开始面临需求约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急剧下降,这必然会在整体上影响农产品需求的扩张。农业的需求约束除了受长期的消费结构的变化影响以外,还受短期的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近几年大量工人下岗,农民的收入下降,他们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需求就会受到影响。农业一旦进入了消费需求约束的阶段,农业政策制定就面临着两大难题:第一个难题是通过增加农产品的产量来增加农民收入会变得越来越困难;第二个难题是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来提高农民收入的潜力也会越来越小。
除此之外,我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还不高,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还很差,相当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农业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大部分地区还是传统农业,农业科技队伍比较薄弱,农业基本建设近年来受到很大削弱。
(二)“三农”问题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农”出现的这些问题,必然会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 对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又低,导致人均收入水平低,受教育程度低,而这些反过来又造成农业技术水平低,生产率低,这样就陷入了了一种恶性循环。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两大重要生产部门,农业长期滞后于工业的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就不可能协调发展。强大的工业是不可能建立在贫弱的农业基础之上的。
2. 对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速度上不去,农村穷,农民苦,就不可能形成旺盛的社会需求,缺乏需求推动的生产是持久不了的。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能够达到城市水平,或者只要能够达到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一半,那么我们的市场容量就要扩大几倍或者更多。那么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就会上几个台阶,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就会得到很大提高。
3.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农”问题的出现如不及时得到解决,必然会使城乡差距拉大。这种城乡差距会引起越来越强烈的不公平感,而这种不公平感积聚起来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全社会的安定。同时,也会影响我们现代化的进程。
“三农”问题并不是一个全新的问题,而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它的产生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后天政策的失误。
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情况下,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并存。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维持着简单的再生产。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侵入,小农经济逐渐瓦解。但是直到解放前,中国的农村还是处于小农经济的阶段,从而形成了封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传统农业与近代工业,传统农村与少数较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在这种二元结构中,城乡之间的关系实质是剥削被剥削的关系,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城乡之间的交换是不等价交换。剪刀差的不断扩大,使农民创造的大量财富流入城市的资本家手里,不断增加的人口与有限的耕地形成尖锐矛盾,战乱和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使农村经济凋敝,大量的农民破产,外出谋生。农村的.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新中国建立以后,为了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我们决定走工业化的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走这样一条路就需要资金,除了当时一些友好国家的支援,我们主要通过内部积累,而内部积累就只能是农业提供。在以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主要通过从农业、农村、农民索取来实现资金的积累。应该说,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使我们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一个初具规模、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为我们后面的发展打下了比较好的工业基础。但也无可否认,这条道路以损害农业的发展为代价。它挤占了用于农业的资金,压缩了人民的消费特别是农民的消费,阻止了农民向工业领域的转移,造成了农村大量的隐性失业。使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的特征日益明显。
这种城乡二元结构后来因一些政策失误而不断的得到强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升学和就业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
首先是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将人们分为农业和城市人口,两者之间有严格的界限。农转非的途径也很少。为了转成非农业人口,为了离开农村,贫穷的父母可以节衣缩食供养孩子读书,孩子也可以几次三番地参加升学考试。这种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人为地造成了不少两地分隔,影响了工作的效率,浪费了国家的资金。这种户籍制度尽管在保持城乡秩序的稳定上,在社会治安的维持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制度阻碍了劳动力的转移,人为地把城乡分为两个不同的世界,把城乡、工农这种二元结构固定化,从根本上阻碍了市场化的发展,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是城乡分割的升学和就业制度。有了城市户口,就意味着可以在城市上学,就业。城市的教育水平高,升学率高,还可以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城市里的就业机会比较多,而且工作条件好,待遇高。而为了保持这种差别,就连升学录取的标准城乡也不一样,城市的录取标准低,而农村的录取标准要高,把许多优秀的农村青年拒之门外。
最后是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范围还很窄,尤其是对农村就更少了。实际上,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更多倾向城市。一旦是城里人,特别是国家编制的人,只要好好工作,不犯错误,基本上一生由国家保障。城里有很好的医疗团队,又有公费治疗,有病应该不用太担心。除去不治之症,一般不会有大问题的。但是农民则没有那么多保障了,一切几乎都得靠自己。所以农民不敢生病,生不起病,小病抗着,大病抗不过,就有可能是这个家庭陷入贫穷的开始。
“三农”问题出现的原因还有很多,但究其历史原因和政策制度失误是其主要原因。认识和分析了产生“三农”问题的原因以后,探讨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就变的十分必要。从长远来看,加快城镇化建设,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是“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所谓“解放农民”,就是把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鼓励他们从事非农产业,也鼓励他们迁入城镇;所谓“投资农民”,就是投资于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这包括教育、卫生和医疗、计划生育等公共服务,提高他们发展的能力和从事非农产业的就业能力;所谓“转移农民”,就是帮助农民从农业中转移出去,从农村地区迁移出去,创造良好的人口流动、迁移、居住的政策环境,赋予他们自由选择工作、选择居住地点的权利,平等、友好相待;所谓“减少农民”,就是把减少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作为各地区重要的发展目标,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人均收入,最终才能“富裕农民”。
我们要走城市化道路,首先就要对城镇化的含义有一个大致了解。城镇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比重逐渐减少,城镇人口逐步增加,这是城镇化的一般表现形式;二是乡村文化向城市文化发展,城市文化在全社会的主导地位日益提高,乡村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小,这是城市化的文化特征;三是社会从业人员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从业人员逐渐减少,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逐渐增多,这是城市化的最本质特征,也是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和决定性因素。
城镇化能否快速发展,关键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副产品的供应能力;二是城镇的就业容量。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多,各级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组织和引导农民向城市转移。城市也要取消对农民工进城的各种限制,同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第三产业,为农民工进城务工创造良好的环境。根据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城镇总人口要达到7.5亿左右,总量要超过农村人口。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城市化的前提和关键必须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农民工进城务工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就业,否则即使进城,也会因为无法生存而被迫离开城市。城市要大力发展工业及第三产业,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同时,也要鼓励乡镇企业创造条件往中小城市集中,充分利用城市的各种资源条件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积极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到企业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城市化进程。
其次,彻底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取消以往“农转非”式的户籍迁移方式,实行按属地和职业划分户口类别,以身份证为唯一合法有效证件的自由迁移、登记制度,即由户籍出生地的申报、批准制改为属地的登记制,允许居民在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城市之间自由流动,只要他在某地能够谋生发展,就给予户口登记。一些只有城市居民才能享受的待遇逐步取消,或者与外来工一样享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户籍的自由流动和自由登记。
最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小城镇。通过撤乡并镇,选择具有地区优势、资源条件好、人口规模大的中心城镇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强化小城镇的管理权,扩大小城镇的管理范围。对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带,采取扩建和并镇的方式,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发挥城市的带动和辐射功能。各级政府及规划部门要充分发挥行政管理职能,科学而合理的进行城市规划,扩大城市规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而目前我国人口基数大、农民多的国情、城市化滞后工业化的矛盾,要求我们采取小城镇与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走郊区城市化,城市郊区化的发展道路。
我国目前把小城镇发展的重点放到现有的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县城和建制镇上面,要形成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机制。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开发;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改革小城镇管理体制,尽快形成符合小城镇经济社会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注意现实生活中的的“城市病”问题。长期以来许多人担心,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会给城市带来很多问题,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从而加剧“城市病”。其实产生“城市病”的原因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不足,是长期计划经济、短缺经济的产物。农民工进城务工固然会给城市带来一些问题,但农民工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对城市做出了贡献,而且这些贡献越来越明显。
加强城镇化建设,还要根据城镇的功能定位和规模,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功能。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加强供电水、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要以人为本,加强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为城镇居民创造健康、文明、安定的社会环境。
以高效农业为基础,以乡镇工业为主体,以商业服务业为纽带,形成一二三产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目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要调整好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的内部关系,大力发展广义农业,多种发展。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实行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改造传统农业的落后耕作方法或作业方法,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逐步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二是继续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拓宽了农村就业门路,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乡镇企业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如高投入低产出、企业负担沉重、行业布局无序等等,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其健康快速发展。因此,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乡镇企业的融资、贷款应给予支持,要打破所有制界限,对任何企业都一视同仁,积极鼓励乡镇企业提高自我积累和扩大生产。要逐步调整乡镇企业与城市企业同构的问题,使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相互补充,形成一种相互补充的产业链条。应积极促使乡镇企业的改革向深层次推进,逐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积极鼓励乡镇企业到小城镇中发展。另外就是要抓好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企业内部素质,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快企业的创新,优化产品和产业结构。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既是第一二产业的补充,又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十分必要的。在农村发展第三产业,应该注意发展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还可以安排更多的就业岗位。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趋势,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活动,这是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是中国城镇化必然要经历的历史过程。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必须取消针对农民工制定的限制性政策,公平对待民工。简化农民外出就业的手续,取消专对农民工设置的各种不合理的证件,清理针对农民工的各种不合理的收费。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完善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在现实生活中,要按照有关方针,结合实际情况,做好有关农民工的各项工作。比如可以为农民工减负,减少各种费用,降低农民工进城打工的成本;完善各种“服务”,建立劳务市场,提供就业信息,加强就业指导与培训,提供法律支援、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服务;可以给农民工一些承包地,农民工一旦失去工作还可以回乡种田,进退有路,无后顾之忧。这些既可以降低了城镇化的成本,也可以加强社会的稳定性。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在科学分析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思想。它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战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目前,城乡分割对立突出的表现为城乡差距过分悬殊。改革开放一个时期内,虽然部分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但公共资源分配严重倾斜于城市,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这种差距的不断扩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如果不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不仅会对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发展形成制约,而且对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也会构成威胁。实行城乡统筹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尽快遏制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既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大计,也是当务之急。我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这一精神的很好诠释。它是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及随后连续重申的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说法一以贯之,是统筹城乡发展,遏止城乡差距拉大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方面体现了党的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也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实施城乡统筹,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这就需要做到三个方面统筹: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协调,把农民增收放到全国人民富裕中统筹安排,形成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