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百分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2023年晚风的试讲稿 晚风试讲教案(5篇)》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百分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23年晚风的试讲稿 晚风试讲教案(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晚风的试讲稿 晚风试讲教案篇一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富有田园风格的歌曲。歌曲以“晚风”为题材,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夕阳的晚上”、“树丛中的夜莺在歌唱”……
抒发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歌曲为6/8拍,大调式,由三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曲调优美抒情,委婉动听。第一乐句在弱起小节进入后以平稳的节奏展开,在第1小节和第3小节只作了上移一度的小变化,使得曲调在平稳中稍有起伏,似乎音乐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到了黄昏时刻、当晚风吹来时四周田野一片静谧的情景之中,富有诗情画意。第二乐句在四度跳进后,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旋律由上而下形成了一个较大的起伏,抒发了人们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情景之中象树丛中的夜莺一样快乐的歌唱。第三乐句完全重复了第二乐句的旋律。把赞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得以进一步的抒发。
二、教 学 目 标
1.初步感受晚景,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指导学生以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的第一声部。
3.认识拍号6/8拍,懂得它的含义、强弱规律及指挥图式。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唱会歌曲的第一声部。
2.难点:注意每句的弱起拍,唱准歌曲的节奏。
四、教 学 准 备
电子琴、三用机、磁带。
五、教 学 过 程
(一)组 织 教 学
1.师生问好。
2.复习歌曲《清晨》。要求随着歌曲的录音伴奏演唱。
(二)学习新 课
1.本课主题是朝夕,唱好了“晨”,现在唱“晚”。《晚风》是一首俄罗斯歌曲。听听晚上的景色美不美?——聆听范唱。并谈谈听后的感受。
2.复习已学过的三种拍号:2/
4、3/
4、4/4。它们的含义是什么?强弱规律怎样?怎么指挥?这三种拍号的单位拍都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晚风》的拍号是6/8拍,它的含义是什么? 强弱规律怎样?怎么指挥?
3.复习已学过的三种音符:x x x.以四分音符为一拍,它们分别唱半拍、一拍、一拍半;以八分音符为一拍,它们分别唱一拍、两拍、三拍。
4.全体跟唱第一声部歌谱,注意每句的弱起拍,节奏要唱准。
5.大家流畅地唱好全曲。设问:哪两句的曲调基本是相同的?
6.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7.随着录音范唱轻声地学唱。
8.再学唱一遍,请找出难唱的地方。
9.请会唱的同学或老师帮助教唱难唱之处。
10.教师指挥,随着录音伴奏,全体唱一遍。注意力度记号,以轻柔的声音唱出其晚景。
(三)课 堂 评 价
请学生评价演唱的情况。
(四)课 堂 小 结
学了这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 置 作 业
回去复习这节课所学的内容,预习第二声部的演唱。
晚风的试讲稿 晚风试讲教案篇二
晚风教学反思
篇一:晚风>教学反思
《晚风》是一首富有田园风格的歌曲。歌曲以“ 晚风” 为题材,生动的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象。“ 夕阳的晚上”、“ 树丛中夜莺的歌唱” 等等,抒发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我觉得这一课的教学难点在于指导学生用和谐的声音,有感情地唱好二声部合唱,对于刚上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唱好二声部是有一定困难的。有的学生音准都很难把握,更别说是二个声部的歌曲了,我想只要能让他们感受到歌曲的意境,营造一种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培养他们感受歌曲的能力即可。
首先让学生唱熟两个声部,我根据这首歌曲旋律特有的规律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区别,从而唱准旋律,使学生把握旋律更深入。然后再让学生在我的指挥下逐个乐句的进行两个声部的合唱练习,让合唱难度减小化,让学生兴趣、信心增大化。这样学生在一个比较缓和的学习过程中就可以体会到音乐的魅力了。
篇二:晚风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富有田园风格的合唱歌曲。歌曲以“晚风”为题材,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象。抒发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歌曲为6/8拍,大调式,由三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曲调优美抒情,委婉动听。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感受音乐中描绘的自然界的美丽晚景,体会“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2.唱好二声部合唱,提高二部合唱的表演能力。
在上第一堂合唱课的时候我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让两个声部分别视唱歌谱,然后进行合唱,但是我发现这一教学方式下学生展现出的学习效果不尽人意,尤其是低声部总是会被高声部给带跑。于是在上第二堂课的时候我采用了柯达伊教学中的音阶手势,全班先找准标准音“6”,然后两个声部分别看着教师的手势哼唱单音,这样一来学生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教师的手上,这为之后学看指挥手势奠定了基础。然后我让两个声部看着手势合唱单音,果然学生们的和声效果出来了。之后我采用师生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声部的合唱训练,与此同时另一个声部进行聆听。一节课下来学生们的音准好了很多,虽然两个声部没有进行合唱,但是学生们学会了看指挥手势,聆听对方声部的旋律。最后在上第三堂课的时候我让学生们无伴奏合唱该首歌曲,果然学生们表现地非常好,和声效果非常美!
篇三:晚风教学反思
《晚风》是一首五年级的歌曲,它是一首富有田园风格的歌曲。歌曲以“晚风”为题材,生动的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夕阳的晚上”、“树丛中夜莺的歌唱”等等,抒发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在唱这首歌曲之前,我加大了发生练习的时间,加强了音阶的训练,音阶的训练让学生把音准的基础打牢了,以后每节课都要做音阶的练习。
《晚风》这首歌曲是一首简单的歌曲,但是也存在着难点,那就是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的旋律形成了对比,第二部分的第二乐句3 — ︱3 — 和第四乐句2 — ︱2 — 结尾音是不同的,学生唱时把握不准,不知道哪一句高哪一句低,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备课的时候,就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先将这两句的旋律写在黑板上,作为本节课的一个发声练习,同时也是为后面歌曲中难点的解决做一个铺垫。在课堂上我先用“啦”模唱两句旋律,引导学生听辨不同并模仿视唱,这样在发生练习的时候难点就解决了,这样学歌曲的时候更加轻松,只是发生练习的时候旋律还要要求学生仔细听。用柔美的、有弹跳的声音演唱乐曲,并学习——顿音记号。大部分学生能够感受到,同时也努力的去做了,但是声音还是欠缺了些。我发现学生缺乏表现力,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多去感受、表现自己的情感,我应大力的提倡、培养这方面的素养。
其实这首歌曲是一个二声部,对于五年级来说,二声部比较困难,同学们的两个声部合起来不协和,还容易跑调,一个声部跟另一个声部混在一起,这一点比较遗憾,我想在以后的时间里还要加强学生二声部的练习。做一些二声部发声练习。
晚风的试讲稿 晚风试讲教案篇三
《晚风》教学设计
新桥高翔校区 左佥签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晚风》是一首富有田园风格的歌曲。歌曲以“晚风”为题材,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象。抒发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歌曲为6/8拍,大调式,由三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曲调优美抒情,委婉动听。第一乐句在弱起小节进入后以平稳的节奏展开,在第1小节和第3小节只作了上移一度的小变化,使得曲调在平稳中稍有起伏,似乎音乐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到了黄昏时刻、当晚风吹来时四周田野一片静谧的情景之中,富有诗情画意。第二乐句在四度跳进后,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旋律由上而下形成了一个较大的起伏,抒发了人们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情景之中象树丛中的夜莺一样快乐的歌唱。第三乐句完全重复了第二乐句的旋律。把赞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得以进一步的抒发。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学生在此之前曾学过一些简单的二声部歌曲和一些相关的和声技能训练,学生们对于单声部的旋律掌握得基本很好,但是他们在进行合唱的时候不能很好的控制歌曲的音准及声音的和谐。主要原因是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缺乏这方面的接触和培养。所以我觉得随着五年级合唱歌曲的大量增加,更应该从平时就对学生进行培养,让他们多接触、多聆听、多实践。鉴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能够用和谐均衡的声音演唱歌曲,从而提高合唱的表现能力。
6/8拍的含义和强弱规律对于我校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知识点,但是他们熟知2/
4、3/
4、4/4的含义及强弱规律,因此我设计了运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帮助学生们了解掌握6/8拍特点。并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在了解掌握6/8拍的含义和强弱规律基础上运用连贯、柔美的声音感受并表现歌曲。
(三)教学方式方法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激趣导入、启发、对比、范唱、范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们在观察、总结、听辨、模仿等活动过程中逐步掌握6/8拍的含义和强弱规律,以便于学生们更好的感受、理解、表现音乐,从而提高他们的合唱表现欲望,能够运用和谐均衡的声音演唱歌曲。
(四)课前准备 1自制的ppt,2自编简化的第二声部
3童声演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音乐中描绘的自然界的美丽晚景,体会“音乐与自然” 的人文性,激发学生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体验、分析的过程,总结并掌握6/8拍的含义及强 弱规律。
2、通过模仿、合作的过程,提高歌唱二声部歌曲的表现。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感受、体验6/8拍特点
2、能够运用优美、连贯的声音表现歌曲并做到二声部的和 谐与声音的统一。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观看图片,以《晚风》的伴奏作为背景音乐。将傍晚夕阳西下的图片呈示,用富有感情的语言导入,描述风景,感受体会歌词。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傍晚真正来临了一样,就像晚风轻轻来到我们身边。之后引出晚风中飞来一群翩翩起舞的蜻蜓——第二声部旋律学唱。然后用wu模唱改编后的第二声部旋律,表现蜻蜓在晚风中翩翩起舞,并提示学生蜻蜓是轻轻来到我们身边,简介八六拍,用手势划出两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分别表现6/8拍的强弱弱 次强弱弱的力度。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听辨、模唱音乐,体验6/8拍的特点,总结出6/8拍的强弱规律。并初步感受歌曲的静谧情绪和合唱的演唱形式。
第二环节学习歌曲的两个声部、解决遇到的问题。
在这一环节里学生们有可能会遇到弱起小节和换气问题。为了能够帮助学生们及时解决弱起小节和换气问题,我设计了
活动一: 教师范唱歌曲高声部旋律、引导学生们边打拍边轻声跟唱,(这个环节中他们已经掌握了6/8拍,我们可以将拍子简化成二拍子,学生更容易拍打)通过听、唱,结合歌篇发现弱起小节和换气记号,并解决弱起小节和换气问题。
设问1:同学们仔细观察歌篇中出现的换气记号,它们有什么规律吗?都标在了每个小节的第几拍之后?你能用手打着拍子,试着在第五拍后面换气吗?
设问2:歌曲的第一小节是一个什么样的小节?这个弱起小节出现在第几拍上?所以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用手打着拍子,心里默数5下,和刚才一样,然后轻轻换气,唱出八分音符的5。
活动二:教师弹奏歌曲低声部旋律、学生边打拍边轻声跟唱
第二环节的设计意图主要是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们逐步掌握歌曲两个声部旋律的同时,引导学生对比歌曲的旋律、体验歌曲的旋律美。
第三环节就是解决教学的难点部分——引导学生们能够将两个声部运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合在一起。
解决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们在模仿、合作、综合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力求做到更好。方法一:老师和学生一起唱高声部,放低声部音乐或老师和学生一起唱低声部,放高声部音乐
方法二:老师唱高声部,学生唱低声部或老师唱低声部,学生唱高声部 方法三:学生分2组,一组唱高声部,另一组唱低声部
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这样反复的练习,使学生们渐渐的能够在唱准自己声部的同时去听辨另外一个声部,逐步提高二声部的合唱能力,并感受到和声的艺术魅力。
第四环节是填加歌词演唱,引导学生们运用优美、连贯的声音更进一步的体验《晚风》的意境,激发学生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让学生们利用高位置的声音轻声朗诵歌词,来理解歌词内容及其主题思想,便于他们在演唱时把握感情表达的分寸。
第五环节是拓展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们了解一些其他的俄罗斯童声合唱,拓展学生的视野,因此我选择了跟《晚风》有些类似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其实对唱好合唱来说,有一个好的“音乐的耳朵”是非常重要的。合唱讲究的是一个整体的合作,只有相互地倾听,求得准确和谐,才能保证合唱的成功。同时合唱时的音准务求准确,这样才能在大家的努力下,共同创造出优美动听的和声,所以每个人对自己所发出的声音,要做到“心”里有数,而这种感觉的建立,有很大一部分依赖于“音乐的耳朵”,要唱得好,首先要听得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听,听录音、听教师范唱、听琴弹奏、听学生唱,在多听中培养自己音乐的耳朵。
晚风的试讲稿 晚风试讲教案篇四
人音版小学五年级音乐上册《晚风》教案
课题:晚风 课时: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用柔和声音演唱歌曲。
2、通过学唱歌曲,认知6/8拍的特点、含义、强弱规律及指挥图式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6/8拍特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创设情境,以趣导入
1、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我们前几节课都感受了描绘早晨的歌曲和乐曲,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感受一 下描绘晚上歌曲。这节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音乐,请你们闭上眼睛来听。听完后告诉老师你们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3 学生:闭眼睛欣赏
老师:请看大屏幕,你们眼前出现的画面是否和老师想的一样呢?那谁能起来描述一下这幅图片呢? ppt展示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这段音乐其实是歌曲《晚风》的旋律。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晚风》这首歌曲。[出示课题]
三、学习歌曲
1、歌曲分析 首先先让我们一起聆听一遍。 介绍歌曲:
歌曲《晚风》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创作的一首二声部合唱歌曲,e大调八六拍。这首歌曲二声部旋律基本上是由三度音程组成,优美流畅,节奏舒缓,且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歌曲风格。歌曲结构为一段体结构、弱起节奏,一共三个乐句,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延伸,第三乐句是第二乐句的重复与补充。
2、词作者简介
乌申斯基(1824~1871)俄国教育家,俄罗斯教育科学的奠基人,提出乌氏论教育的民族性等重要教育思想、对小学儿童教育以及小学教材建设的宝贵意见,对后世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让我们再来聆听一次歌曲,听一听歌曲的节奏有什么样的特点。
提问:什么特点?学生说一说。
4、学习歌曲节奏,感受歌曲节奏美 播放歌曲,体会节奏特点。
(1)聆听高声部旋律,找出节奏特点(2)认知6/8拍的图示、含义及强弱规律
5、感受歌曲旋律美。
(1)播放歌曲范唱,学生轻声跟随学唱。(2)教师教唱,解决学生的难点。
6、歌曲声音处理:
师:“这样的歌曲,我们应该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演唱更合适呢?”
学生说一说,教师指导体验。
7、完整的演唱歌曲。
四、拓展延伸
老师:现在我们来欣赏另外一首俄罗斯经典歌曲《山楂树》,听一听有什么感受?3 学生:欣赏
老师:同学们,他们唱得好不好听? 学生:好听
老师:他们之所以唱得好听,是因为演唱者使用心在演唱,这样才能打动人,感染人,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唱起《晚风》这首歌曲,让我们的歌声更加优美动听。3 学生:演唱
五、自我评价
同学们,愉快的音乐课马上要结束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小结下课
晚风的试讲稿 晚风试讲教案篇五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使音乐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方法进行教学,体现教学以审美为核心,以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为指导思想,通过合唱教学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音乐的兴趣和合作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根据音乐新课标所倡导的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用更加富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音乐课堂,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打下良好的基础,使童声合唱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培养学生在声乐、乐理、节奏、和声、情感等多方面的音乐素
质,增强学生协调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歌曲《晚风》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创作的一首二声部合唱歌曲,e大调八六拍。这首歌曲二声部旋律基本上是由三度音程组成,优美流畅,节奏舒缓,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歌曲风格。歌曲结构为一段体结构、弱起节奏,一共三个乐句,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延伸,第三乐句是第二乐句的重复与补充。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学生在此之前曾学过一些简单的二声部歌曲和一些相关的和声技能训练,学生们对于单声部的旋律掌握得基本很好,但是他们在进行合唱的时候不能很好的控制歌曲的音准及声音的和谐。主要原因是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缺乏这方面的接触和培养。所以我觉得随着五年级合唱歌曲的大量增加,更应该从平时就对学生进行培养,让他们多接触、多聆听、多实践。鉴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能够用和谐均衡的声音演唱歌曲,从而提高合唱的表现能力。6/8拍的含义和强弱规律对于我校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知识点,但是他们熟知2/
4、3/
4、4/4的含义及强弱规律,因此我设计了运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帮助学生们了解掌握6/8拍特点。并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在了解掌握6/8拍的含义和强弱规律基础上运用连贯、柔美的声音感受并表现歌曲。
(三)教学方式方法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温故而知新、启发、对比、范唱、范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们在观察、总结、听辨、模仿等活动过程中逐步掌握6/8拍的含义和
强弱规律,以便于学生们更好的感受、理解、表现音乐,从而提高他们的合唱表现欲望,能够运用和谐均衡的声音演唱歌曲。(四)技术准备 1自制的ppt歌篇 2自制的《晚风》不同声部的伴奏音响 3自制的有关俄罗斯的人土风情的短片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音乐中描绘的自然界的美丽晚景,体会“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学生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体验、分析的过程,总结并掌握6/8拍的含义及强弱规律。通过模仿、合作的过程,提高歌唱二声部歌曲的表现能力。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感受、体验6/8拍特点
2、能够运用优美、连贯的声音表现歌曲并做到二声部的和谐与声音的统一
四、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播放《小白船》的音乐引导学生听辨音乐的节拍,并鼓励学生用动作表示强弱规律。
设问:《小白船》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强弱规律是什么?
这一环节的计意图主要是温故而知新,通过对3/4拍特点的复习来为学习新知识6/8拍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从拍号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播放歌曲。
设问:同学们看这首名叫《晚风》的俄罗斯歌曲是几拍子的?凭借你的经验你能说说这个拍子的含义吗? 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它的强弱规律是怎样的?边听音乐边模仿老师拍击6/8拍的强弱规律,(可做一些声势训练)你能总结出6/8拍的强弱规律到底是什么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听辨、模唱音乐,体验6/8拍的特点,总结出6/8拍的强弱规律。并初步感受歌曲的静谧情绪和合唱的演唱形式。
第三环节学习歌曲的两个声部、解决遇到的问题。
在这一环节里学生们有可能会遇到弱起小节和换气问题。为了能够帮助学生们及时解决弱起小节和换气问题,我设计了
活动一: 教师范唱歌曲高声部旋律、引导学生们边打拍边轻声跟唱,通过听、唱,结合歌篇发现弱起小节和换气记号,并解决弱起小节和换气问题。
设问1:同学们仔细观察歌篇中出现的换气记号,它们有什么规律吗?都标在了每个小节的第几拍之后?你能用手打着拍子,试着在第五拍后面换气吗?
设问2:歌曲的第一小节是一个什么样的小节?这个弱起小节出现在第几拍上?所以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用手打着拍子,心里默数5下,和刚才一样,然后轻轻换气,唱出八分音符的5。
活动二:教师弹奏歌曲低声部旋律、学生边打拍边轻声跟唱 活动三:学生分组分乐句用竖笛分别吹奏高、低两个声部的旋律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还积极引导学生们在感受歌曲旋律美的基础上运用连贯柔美的声音表现歌曲的旋律。第三环节的设计意图主要是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们逐步掌握歌曲两个声部旋律的同时,引导学生对比歌曲的旋律、体验歌曲的旋律美。
第四环节就是解决教学的难点部分——引导学生们能够将两个声部运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合在一起。
解决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们在模仿、合作、综合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力求做到更好。
方法一:老师和学生一起唱高声部,放低声部音乐或老师和学生一起唱低声部,放高声部音乐
方法二:老师唱高声部,学生唱低声部或老师唱低声部,学生唱高声部 方法三:学生分2组,一组唱高声部,另一组唱低声部
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这样反复的练习,使学生们渐渐的能够在唱准自己声部的同时去听辨另外一个声部,逐步提高二声部的合唱能力,并感受到和声的艺术魅力。
第五环节是填加歌词演唱,引导学生们运用优美、连贯的声音更进一步的体验《晚风》的意境,激发学生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让学生们利用高位置的声音轻声朗诵歌词,来理解歌词内容及其主题思想,便于他们在演唱时把握感情表达的分寸。
第六环节是拓展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们在《晚风》的旋律中了解一些有关俄罗斯的人土风情,拓展学生的视野。
其实对唱好合唱来说,有一个好的“音乐的耳朵”是非常重要的。合唱讲究的是一个整体的合作,只有相互地倾听,求得准确和谐,才能保证合唱的成功。同时合唱时的音准务求准确,这样才能在大家的努力下,共同创造出优美动听的和声,所以每个人对自己所发出的声音,要做到“心”里有数,而这种感觉的建立,有很大一部分依赖于“音乐的耳朵”,要唱得好,首先要听得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听,听录音、听教师范唱、听琴弹奏、听学生唱,在多听中培养自己音乐的耳朵。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评价方式
本课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教师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对于学生的评价和自评安排在课后。
(二)评价量规 评分表
七、教学设计的特点
教学设计特点的说明着重于创新性,可以和自己以往的教学设计比较,也可以和他人的教学设计比较。篇幅在300—500字之间。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肤浅认识,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篇二:牧童说课稿
小学五年级古诗《牧童》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牧童》。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今天我将以浅薄而又真诚的见解,谈谈我对《牧童》这一课的教学构想。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预期和反思”这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和学生的学情,以及古诗教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诗通俗易懂,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还不能深刻地体会到。虽然本节课学生只能经过二十分钟的预习,而且手中无任何工具书,但因为本诗字面上的意思比较浅显,所以在课上,我淡化了对诗意的讲解,直指重难点。从今天的课堂来看,学生抓关键词语的能力还不够,品词析句能力也有些欠缺。
三、说教法和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将作详细阐述。
四、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音乐引入,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悠扬的笛子独奏《小放牛》,让学生欣赏。随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由以前学过的古诗《所见》引出课题《牧童》,并板书。这样的安排,简洁明快,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一种笛声所特有的美感,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读写 “蓑”字,突破读写的难点。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鼓励学生,不仅要读懂诗意,还要想象画面。“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的主体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
(三)抓重点词,悟诗中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中情境。
1、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想象“卧”,感悟形象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诗中一个“横”字、一个“弄”字、一个“卧”字,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在品读第一二句诗时,我抓住一个“铺”字,引导学生感受原野的碧绿、茂盛,有一个学生感受到草原的平坦,可以说是超出我预期的课堂生成的意外之喜;聚焦一个“弄”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学习乐器的经历换位思考,感受牧童弄笛的轻松、自在;品味数词“六七里”“三四声”,感受原野的辽阔和笛声的悠长。学生在品味这些关键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意趣,用心灵捕捉了诗的意象和境界,慢慢地将古诗读胖读厚了。在这个环节中,我还通过对字词的品析,自然无痕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而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感悟意境和感情朗读可谓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第三四句诗意思比较浅显,加上配有课文插图,学生感悟画面不是难点。我从“卧”字切入,引导学生思考:牧童会怎么卧?他为什么不脱蓑衣就“卧”?这样,牧童悠然自得、自由随意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以上的教学设计,我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通过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2、跳出这首诗,以一带三,感受“牧童”情怀。站在一首诗的角度,看中国人的“牧童”情结,显得比较单薄。怎样把诗读透读厚,我选择了拓展阅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一共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拓展性阅读: 第一方面:是学习诗的前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之后,第一次引入栖蟾《牧童》中的前四句,同样感受牧童所在环境的美好和那份自在;——这次读是以主带次地读。
第二方面:学习“笛弄晚风三四声”时,为了理解“笛弄”的内在含义,我补充了雷震 《村晚》中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让学生感受到牧童吹笛的自得其乐;在学习了“不脱蓑衣卧月明”以后,再次补充栖蟾的诗句,让学生感受“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的牧童“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的自由洒脱——这是诗间互补地读。
第三方面:最后完整地呈现栖蟾的《牧童》,雷震的 《村晚》和课前提到的袁枚的《所见》,学生通过诵读积累同题材的古诗。——这是将诗揉合在了一起,以点带面地读。
这些诗句的拓展性阅读不是平行式的,更不是简单的叠加式的,而是通过以主带次,以点带面的形式实现了诗句、诗意、诗境等方面的比照,从而达到了古诗间的互识、互补与互证的目的。
(四)、探诗中人,品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这对学生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自然,也是学习诗词的难点之处。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引入诗人吕岩的资料,先由八仙过海的传说,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然后由诗人的生活背景和个人境遇,体会诗人对自由、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我本来还预设将中国古诗词中的牧童情结作一点提示,因为时间关系,这个环节就省略了。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简洁明快,一目了然。“自由自在、悠闲”二词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最后想稍微挖掘一下古诗背后的深意,因为时间关系,只点到为止,未完成既定板书设计。
六、说预期效果和教后反思
课前,我预期的效果是学生能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练背诵;深入理解文本,与关键字词对话,想象其中的画面,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从今天的课堂表现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能入情入境地读诗,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有部分学生能创造性地表达。学生的朗读水平也有明显提升。经过多遍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应该已能脱离文本背诵古诗了,但是因为课前估计不足,对课堂的节奏把握不够精准,致使检查背诵这个环节没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
谢谢大家。篇三: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叫xx,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第二单元八音和鸣中的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简介: 本课主要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上荡漾,花影在两岸摇曳的江南美景。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无限美妙的世界。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主要的乐器是琵琶、筝、箫等。它原是一首琵琶古曲,原名为《夕阳箫鼓》、《夕阳箫歌》等,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郑觐文、柳尧章首次将其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并改名为《春江花月夜》。之后,经过许多艺术家的精雕细刻,这首乐曲已成为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2、学习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从三维目标出发,我确定了本科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让学生熟悉我国民族乐器的音色,了解民族音乐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2)、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春江花月夜》培养他们民族自豪感和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以及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3)、能力目标: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欣赏水平。
另外我将本课的学习重点放在了解琵琶、箫、筝的音色以及表现力(琵琶、箫、筝是这首乐曲的主要乐器,也是我们民族管乐队中的重要乐器。掌握和了解它们的音色和表现力,对今后的民族音乐欣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及重点欣赏其中的“渔歌唱晚”(它是全曲的高潮部分)难点便是学生对乐曲的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取了结合画面欣赏音乐的方法促进对乐曲的理解。)
教具:为了更好的完成本科的教学任务,我选用了多媒体课件、音响资料来辅助教学。
3、分析学情: 我就本节课特点分析一下本课的学情:
学习的内容,我的课堂设计以学生参与为主,尽量避免对乐曲进行单一的知识性讲解,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收集材料、讨论、等手段,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主动地学习。
二、说教法
根据学生和音乐的特点,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主要是:
(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有个性的联想,开发创新思维。音乐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只有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有个性的联想,才能进一步的提高对音乐的理解,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往往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是不同的。所以鼓励他们展开有个性的想象,只要确实是根据音乐想象的,都是正确的。这样不但能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还能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促进创新思维的促进对音乐的理解。
(2)、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音乐,促进对音乐的理解。
(3)、音画式教学法:根据音乐,我在电脑里放置一些符合本曲意境的几幅江南夜景画,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具象的画面,让学生结合画面来理解音乐,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让他们知道音乐有丰富的表现力。
三、说学法
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根据老师的启发和引导,我认为学生可用
(1)讨论法(可以更好的激起他们的兴趣,通过教师简要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纠正错误、片面或模糊的认识。此法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2)分析法
(3)想象法等来学习理解本篇课程。
四、说教学程序
1、音乐导入,营造情境。
(1)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中国古曲,这首作品大家都似曾相识。只是有的同学虽然听过到却不知道他的名字,下面我们带着几个问题去欣赏这首曲子:①这首乐曲主要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景?②这首乐曲用主要乐器是什么?
(带着问题欣赏,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欣赏质量,还能提高他们想象能力和促进创新思维的开发。要求学生有个性的联想可以与众不同,只要你确定是根据音乐想象的,就是正确的。往往音乐是中性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不同,再说,本来《春江花月夜》就是一首古曲,是后人给他取的名。)
2、由学生回答引出讲解主要乐器,结合图片和音响资料认识和了解它们的音色以及表现力。
认识乐器并了解它们的音色
①琵琶:是民乐中的弹拔乐器,有丰富的表现力,往往表现一些气势磅礴的场面。有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接着放有关琵琶音色方面的音响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琵琶的音色,加深印象。)
②箫:音色悠扬动听,往往表现柔和的月光。(放有关箫音色的音响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箫的音色,加深记忆。)
③筝:音色明快,往往表现流水,有著名的独曲《高山流水》。(放有关筝的音响资料,加深印象。)
3、展示教师对这首乐曲的感受。(是我根据音乐找到的一幅画,并朗诵诗句,促进学生的理解。)
五、理性欣赏
因为刚才一开始就进行了没有任何提示下的欣赏,让学生有了初步的印象,现在必须系统的、理性的欣赏。让学生结合画面和老师的讲解来理解音乐。
1、展示乐曲的题目《春江花月夜》。
2、介绍《春江花月夜》
3、欣赏
①主题:江楼钟鼓。主题是全曲的基础,一切音乐都是由主题变奏而来,因此要熟悉主题旋律。让学生看谱子听音乐(节奏自由的散板,具有引子的性质。琵琶用弹挑、轮指等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拟了阵阵低沉的鼓声,而萧和古筝奏出的波音则犹如远处钟声回响,水面碧波荡漾,把日落前江面恬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得那样细腻。将这段音乐命名为江楼钟鼓是十分恰当的,而且在散音中引出了全曲的主导音型:6-126 55 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为全曲主要旋律的出现,预作渲染。)②月上东山(在这段中出现了全曲的主要旋律,这段曲调优美如歌,旋律线如波浪般进行,显得格外柔美与和谐。形象的表现了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出没的美丽景致。琵琶、二胡、古筝、洞箫齐奏的音色是那样协调一致又富于典雅的色彩。末尾的洞箫吹奏的婉转呜咽的旋律导入了深远的意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联翩...)
③风回曲水 利用琵琶的滚奏、轮指来演奏,表现了岸边的花草、垂柳在晚风的吹拂下,婆沙起舞,频频点头的情景。
④花影层叠
⑤水云深际(它是在主题旋律基础上变化而成的,有一种富于动态的格调,这一曲调有低胡等乐器奏出,浑厚低沉的音色不禁使人联想到江面上浊浪推拥、连绵起伏的景象。而后段由洞箫演奏的在一系列后半拍上打音的旋律则好象水鸟在云际鸣叫、飞翔,一会在浪花中嬉戏,一会在高空中翱翔,自由自在,富于生气。这段音乐异常鲜明地刻画了天水共长,一望无际的江面的意境,使全曲情绪由优美而转向壮阔。)
⑥渔歌唱晚(琵琶的领奏好象渔夫一边摇撸一边歌唱,而其他的乐器在每句最后长音的齐奏,又如船上众人的应声和唱,把人们尽兴夜游的欢乐情绪表达得生动有致,也为乐曲增添了诙谐、活跃的气氛。)⑦洄澜拍岸
⑧桡鸣远濑
⑨欸乃归舟(是全曲的高潮段落,旋律有慢而快由弱而强,乐器由少而多,逐一加人,使得曲调紧凑有力,激动人心,这段音乐描绘小船向归途划去是欢乐的浪声响彻江面,达到了情绪的顶峰。岁后音乐在快速中陡然而止,又回复到平静、轻柔的意境之中,然后转入尾声。)⑩尾声(飘渺、悠长,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情画意之中,只有最后轻轻的一声锣音,把人们从沉醉中唤醒,方才感觉到音乐的结束。)
六、让学生讨论:
船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江面上由静到动,又由动到静,江水拍打着江岸。
1、这段音乐主要是用什么乐器来表现这个场面的?
2、是怎样表现的?(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琵琶、箫、筝的音色以及表现力的了解。最后老师总结。①琵琶在力度上由弱到强,在节奏上由缓慢到激烈,表现了船由远而近,越来越多,最后整个乐队加入,表现了江面上人们玩耍打闹的情景。②筝有力的划奏与乐队时强时弱的音响,形成江水拍岸,浪花飞溅的景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谢谢!篇四:5下《牧童》说课稿
《牧童》说课稿 09201234 周燕飞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内容是古诗《牧童》。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因为诗既可以言志,诗也可以传情。常吟古诗,不仅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
在教学《牧童》这首诗时,我是这样来分析和设计的。首先,认真分析教材和学情 《牧童》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第十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首古诗。为唐代诗人吕岩所作。诗人通过描写牧童晚归时和休憩时的情景,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也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较多的古诗学习经验,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也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对一些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情感还比较难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牧童生活对于在城市里成长的小孩而言距离较远,特别是那种自然放松的生活状态。学生不太容易能体会到,所以,要通过教师运用感性而直观的语言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其次,明确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由于《新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诗词的教学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所以,根据大纲要求并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牧童》,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牧童生活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体会作者对这种生 活状态的向往。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第三,选择适当的教法和学法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并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中,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及其重要。为了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此外,古诗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读是基础、悟是关键。所以,我采用“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让学生在读中悟情,以情促读,最终领会诗意,融入诗境。第四,设计教学过程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复习导入,说牧童
上课伊始,我先在黑板上板书“牧童”两个字,让学生展开联想,并进行交流。有学生会联想到一年级时学习的《所见》,也有学生会联想到《清明》一诗中的牧童。在背一背,比一比的活动中复习学过的牧童形象,并引出今天所要学习的《牧童》。这样的安排,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明确了牧童形象的一般特点,为理解牧童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生活打下基础。
(二)由字及句,明诗意
在这一环节中,我运用点词成句的形式将“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有机结合在了一起。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按三读的要求(即一读字正腔圆,二读抑扬顿挫,三读诗中意境)朗读了全诗,并基本上做到了“熟读成诵”。所以,我将用说一个词,让学生背一句诗的方法检查他们的朗读情况。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我要点这个词,从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中情境。一品“弄”。感受牧童吹笛嬉戏的的意味和玩风逗弄笛声的情趣。我会让学生就这句诗提出有疑惑的地方,如“笛子怎么会逗弄晚风呢?”让同学相互合作交流理解,引导学生明白是晚风让笛声时断时续,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弄”字,不仅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还让人感受到了牧童愉快,舒畅的心情。把牧童一种很悠闲很怡然自得的姿态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二抓“铺”,感受原野的茂盛和广阔。我会先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老师为什么要点这个“铺”字。说说“铺”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基本上能体会“铺”的一望无际,从而感受到原野的广阔,但较难体会出“铺”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所以,我会先让学生给铺组组词,从铺地毯中引导学生感受原野的平缓舒服之美。并让学生通过边朗读边想象,运用语调的变化和语速地快慢来表现出原野的茂盛和广阔。
三学“卧”,感受牧童悠然自得、自由随意的生活。三四句的诗意比较简单,加上配有课文插图,学生感悟画面不是难点。从“卧”字切入,引导学生思考:牧童会怎么卧?他什么时候 “卧”?这样,牧童悠然自得、自由随意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在这个环节中,对三个最能体现全诗意境字词的品析,从而自然无痕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而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感悟意境和感情朗读可谓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三)以一带三,悟诗情
“诗贵言志”,古诗抒发了诗人许多美好的情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和作者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我分别引用了雷震 的《村晚》和栖蟾的《牧童》作为扩展阅读的材料,帮助学生架起一条通往古诗情感的桥梁。
在理解“弄笛”的内在含义时,我补充了雷震 《村晚》中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让学生感受牧童吹笛时的那份随意和放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牧童生活的悠闲自在、无拘无束,我引用了栖蟾的诗句,让学生感受“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的牧童是何等的“无是亦无非”。最后在此基础上读出诗中人,即作者所发出的“何人得似尔”的感慨,理解诗人对安然自乐,自由洒脱的生活的向往。
最后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快,一目了然。由“弄”和“卧”引出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两个词既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又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精华。
这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篇五:《卖木雕的少年》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卖木雕的少年》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风吹拂的夜晚,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也衬托了卖木雕的少年美丽的心灵。本课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而是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内容上。课文还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组,要注意让学生积累并学会使用。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以及新课标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里特征,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会认“尼、驮”等11个生字,会写“卖、售”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18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清课文顺序,了解课文大意。4.学习第1-4自然段,体会瀑布的壮观和木雕的精致,积累四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并能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运用。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生字、词的学习并积累四字词语,教学难点确定为在具体语境中理解、积累并使用文中的四字词语。
四、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让学生动脑、动口、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2.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3.采用课件演示法教学。课件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
此外,在教学中还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
五、说学法指导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的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课十分注重以下两点: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指导学生自读、自悟。
2、在教学中,进行一定的拓展练习,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六、说教学流程
1、谈话导入
首先教师谈话导入:小朋友,你曾经到过什么地方旅游?引出到非洲南部游览一番。然后观看瀑布的视频片断,并交流看后的感想。借机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发生在这个大瀑布的不远处,那里有许多出售木雕工艺品的人,下面让我们来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读题,提问。
【本环节的设计,采用课件引入新课,首先课件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从心底喜欢上文本中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让学生提问,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
维空间,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2、初读课文。
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读课文,接着教师检查学生的读书的情况,抽读生字卡片、词语,然后让学生分自然段读一读课文,读完后留时间让学生评价。
【本环节让学生初读课文,借此来巩固学生的生字词。而且让学生自读、互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倾听能力。】
3、再读课文,我以“非洲南部的什么景物吸引了众多游客去观光游览呢?”这一问题让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经过交流得出是瀑布和木雕吸引了游客。然后通过“瀑布、木雕又是怎么样的?”请小朋友用()标出来,并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本环节让学生在读读标一标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4、品读课文的重点词句,加深体会。
指名说瀑布是怎样的,边出示:
①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
品读这句话,理解“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感情朗读这句话。
然后是指名说木雕是怎样的,边出示:
②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品读这句话,理解“构思新奇”、“栩栩如生”,再出示投影图片,让学生观看。最后感情朗读这句话。
【有了自读和全班齐读做基础,配以图片欣赏,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③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想到朋友的叮嘱,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地挑选。
让学生自己读读这句话,再理解“琳琅满目”、“各式各样”,并进行想象说话,然后播放投影图片让学生观看,再进行感情朗读。【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加强了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联系生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训练。】
五、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1、摘录4字词语
2、课后找找中非友谊的相关资料,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