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精选3篇

时间:2024-11-24 作者:储xy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有关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

当前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使我们明晰了形势,明确了任务。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发展进入全面转型调整的过程。从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从普遍短缺转入普遍过剩,从主要关注价格转向更多关注质量和品牌、信誉,这是一次全面且非常深刻的转型。

面对这一深刻复杂的变化,首要任务是防止经济增长失速。因为随着市场需求水平下降,企业订单数量减少,企业开工率会下降,困难企业会增加。这会使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受到影响,也会增加债务杠杆,增加银行不良贷款。而这些问题又会使消费和投资紧缩,拉动市场需求进一步下降。这些变化循环互动,就可能使经济增长失速,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可能冲击基本民生。XX年以来,我们采取多种措施稳增长,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取得了积极成效。当前消费需求持续平稳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持续稳定在20%左右,成为投资增长的重要稳定器;房地产市场销售形势持续回暖,1月份至11月份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增速已快于房地产投资增速,预示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态势可望结束,等等。综合来看,需求侧趋稳的基础初步建立。

适应经济新常态,更重要的是企业、产业的转型调整,是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只有当企业、产业适应了增速有所降低、要求更高的市场需求之后,企业效益、财政收入、金融债务链条、就业形势等才会处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社会再生产才能进入水平更高的新轨道。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从当前的市场需求特点看,一是从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二是对价格的关注下降、对质量和品牌信誉的关注提高。总而言之,是从强调“有没有”转向强调“好不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引导企业从满足“有没有”的粗放低水平数量扩张,转向满足“好不好”的集约和质量效益型发展。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企业和产业的全面转型调整,异常艰巨复杂,因此,紧密结合当前经济运行的实际,找准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至关重要。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为“十三五”开局之年的中国经济发展确定了行动指南。通过去产能工作,积极稳妥地调整过剩产能,就可以有效提升产业素质,优化要素资源组合;通过去库存工作,把房地产消化库存与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新型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就会促进房地产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去杠杆工作,就可以处理好与过剩产能调整等相关的债务问题,化解金融风险,完善与财产责任相关的机制和制度;通过降成本工作,就可以努力改善企业转型调整的环境,促进转型调整顺利进行;通过补短板工作,就可以进一步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支持新型城镇化、企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筑牢基本民生保障的底线。落实五大任务,形成合力,必将系统扎实地推进企业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必将不断改善经济增长的基础,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第2篇: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

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一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要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积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

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三是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四是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要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要为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

五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会议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美丽中国。

会议强调,对于我们这么大的经济体而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要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注重围绕市场主体需求施策,完善政策实施方式,增强时效性和精准性。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尊重市场规律,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依靠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纵深发展,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潜能。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围绕经济发展和民生急需,推动补短板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消除制约居民消费的不利因素。加强金融、地方债务风险防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更大力度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培育国际经贸合作新增长点。要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多元供给,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第3篇: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要抓好的重点工作时强调,新时代抓发展,必须更加突出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深刻领会、坚决贯彻。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新发展理念是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并实施以来,全党全国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了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我们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美丽中国建设稳步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改革开放迈出重要步伐,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各类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举措密集出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新时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全党必须深刻理解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新发展理念提出的要求是全方位的、多层面的,绝不是只有经济指标这一项,这是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必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紧紧扭住新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来,决不能再回到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的老路上去,决不能再回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搞所谓发展的做法上去,更不能再回到粗放式发展的模式上去。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就要努力提高以新发展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新发展理念五大方面既有各自内涵,更是一个整体,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要树立全面的观念,克服单打一思想,不能只顾一点不及其余。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重大政策出台和调整要进行综合影响评估,不搞“急就章”“一刀切”。政策不能只是挂在墙上,要切实抓好落实,坚决杜绝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能否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检验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一个重要尺度。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必须想明白、弄清楚、做到位。

知行合一,贵在行动。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守土有责的紧迫感将新发展理念进一步落地落实,我们就一定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续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夯实组织基础。

第4篇: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

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大船乘风破浪向前。”这释放出坚定做好经济工作信心的强烈信号,广大党员干部要劈波斩浪,推动社会面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速回归,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活力强劲复苏。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近三年,新冠病毒从德尔塔升级到奥密克戎,我们边防控、边总结、边调整,用精准防控和配合理解顶住了一轮轮疫情冲击。当前是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佳时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在做好个人防护、增强自身免疫的同时,亟需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拼”的温度、“闯”的劲头、“创”的精神,打好年底经济收官战,为来年经济工作开局起步定好主基调。

“拼”是这寒冬最振奋人心的温度。中共中央政治局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时,提出“要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四个“敢”字彰显经济发展自信,更激励成都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最近成都以文旅和消费为突破口,“热”进全国前三,全面打响经济稳增长“第一枪”。企业拼生产,刚入选“单项冠军”的示范企业昼夜不停;企业家拼发展,“拼抢”首批出海名额,赴欧洲抢订单拓市场;政府拼服务、拼项目,千方百计提振市场信心,多措并举稳住经济基本盘,激活消费场景,帮助困难企业渡过难关。党员干部和群众齐心协力,用善拼敢为的温度抵御寒冬,助力蓉城经济欣欣向荣。

“闯”是这寒冬最风驰电掣的速度。“闯”意味着全力出击,迅速开创新局面,成都积极拥抱开放,跑出经济“加速度”。双流区载满出口商品抵达老挝首都万象,高新区15家先进企业前往欧洲拉开“出海招商、出海引智、出海抢单、出海交流”序幕,专精特新企业联盟前往德国深化合作意向。企业勇闯国际市场、组团出海“抢订单”,表明成都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决心信心。当下,最关键的是党员干部要直击民生痛点、堵点、难点,加强财政、产业、科技等各类政策协同配合,助力企业生产按下“快进键”,推动线下商业“人气旺”、快递物流“加速跑”,用“闯”的劲头跑出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创”是这寒冬最卓有成效的力度。经济发展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尤其需要广大群众发挥首创精神、丰富经济发展模式。“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攀枝花农户开动脑筋、锐意创新,在核桃树下种魔芋,致力打造攀枝花“金魔芋”地理标志和产业品牌,使“土疙瘩”变“金疙瘩”;内江人民种植彩色花菜、绚丽甘蓝等新品种蔬菜,兼顾观赏性与食用性,催热“阳台经济”。实践表明,广大群众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助推经济提质增效。另一方面,企业要激活数字经济,破解数字化转型动力不足、能力薄弱和保障缺失等瓶颈,推动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的融合创新,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激发市场活力,在乡村振兴、都市工业、智能制造业等领域久久为功,用“闯”的精神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第5篇: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

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总结2022年我国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会议肯定了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指出当前经济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要求2023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会议在扩大内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落实“两个不动摇”、吸引利用外资、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五大方面做出了政策部署,并回应社会关切。本次会议中,经济形势定调、宏观政策、扩大内需、产业发展、房地产等5个方面值得特别关注。

一、防疫政策优化、稳增长政策显效等多因素支撑,2023年我国经济“有望总体回升”

本次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总体延续2021年的判断,认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依然较大。但同时指出,2023年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经济具有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优势,会议明确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释放了较为强烈的积极信号。

第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是2023年经济回升的重要基础。本次会议提出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以2022年11月的“二十条”为起点,中央和各地方疫情防控政策持续优化,尤其是“新十条”落地,北上广等多地响应调整,跨区域流动人员不再查验健康码与核酸阴性证明。2023年,在流行期平稳渡过后要素流动和消费场景受限等制约因素有望大力缓解,经济活动有望出现明显回升。

第二,稳增长政策保持较大力度,存量叠加增量政策同向发力。本次会议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提出2023年要突出做好“三稳”(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会议同时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预计2023年将呈现“宽财政”“稳货币”“宽信用”等特点,存量稳增长政策措施将持续显效,增量政策也有望相机出台,助力经济增速回升。

第三,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着力改善市场主体预期。在202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中,“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只是出现在微观政策表述中,而本次会议中,提振市场信心的位置非常靠前,重要程度明显提升。会议明确提出“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两方面值得特别关注。

一是旗帜鲜明地支持民营经济,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民营企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面对疫情持续冲击、成本明显上升、政策调整等影响,民营经济预期转弱、信心不足,民间投资积极性偏弱。根据统计局公布累计同比增速折算,2022年11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3.7%,连续5个月负增长,且跌幅明显扩大,而“非民间”投资持续保持在10%以上的高位。市场也出现了一些不正确的议论。本次会议回应社会关切,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明确从制度和法律层面把平等对待国企民企的要求落下来,为民营经济发展和民营企业壮大注入信心。预计2023年将有更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措施落地显效。

二是优化平台企业定位,支持平台企业发展。相较于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报告中要求“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本次会议对平台企业给出了明确的支持信号,要求“在常态化监管下,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积极鼓励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创造就业,尤其是灵活就业新形式;有利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潜能;有利于技术升级,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突破数字经济领域“卡脖子”瓶颈。

第四,低基数是2023年经济回升的重要条件。面对乌克兰危机、疫情多发散发、房地产市场下行等超预期因素冲击,2022年我国经济恢复程度总体偏弱,前三季度GDP增长3%,这为2023年经济增速回升提供有利条件。

二、政策稳增长力度不减,强调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第一,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提高赤字率和优化组合各项工具值得期待。在“三重压力”依然较大、外部环境对我国经济影响加深的背景下,宏观政策稳增长的任务依然较重。从会议表述上来看,2023年财政政策仍将是政策发力重点,优化组合各项工具值得期待。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

从赤字率来看,“加力提效”这一表述与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一致,2018年会议后次年财政赤字率上调了0.2个百分点。2023年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需要加大财政支出力度推动经济恢复增长,预计赤字率可能会提高至3%甚至以上。

从专项债来看,2016年以来,地方政府债务杠杆率持续上升。2023年从财政发力需要角度来看,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规模可能仍然较大,但专项债进一步扩大的空间有所不足,大幅增长的可能性较小。

从其他财政或准财政工具来看,政策性金融工具等有望继续加大力度,同时,按照会议指示精神,2023年可能会通过加大贴息支持来放大贷款规模,从而撬动社会投资。

从财政政策发力主体来看,考虑到2022年以来地方财政压力加大、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突出,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下沉,做好基层‘三保’工作”。 2022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近9.8万亿元,规模为历年来最大,预计2023年中央财政仍将是政策发力的重点,中央向地方转移支付金额将在2022年基础上只增不减。

第二,货币政策精准有力,持续支持实体经济恢复。本次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较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更加积极。从会议表述来看,“有力”和“精准”将是2023年货币政策的两大特点。一是“总量足够”。2023年货币政策仍将以宽松为主,力度上将不会弱于2022年,总体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M2、社融增速有望保持在两位数以上,进而为实体经济创造稳健略宽的融资环境。二是“结构精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仍将是重要抓手,继续“精准”引导资金流向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持续支持房地产等薄弱环节。

第三,优化政策实施方式,推动形成政策合力。较之于以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的表述,本次会议对于政策之间协调配合、政策实施方式方法等方面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会议强调“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要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增强全局观,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等。这一方面是由于在2022年宏观政策稳经济力度空前,包括财政政策减税降费、扩大专项债结转额度,货币政策降息降准、推出直达工具、央行上缴利润、政策性金融工具大幅扩容等。在此背景下,2023年的政策增量空间相对有限。因此,要通过加强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来充分发挥好存量政策的效用。另一方面,近年来,在推动“双碳”目标,规范平台经济、教培行业发展等方面出台了许多调控政策,但由于政策出台过急过快、缺乏综合考虑等原因,导致了局部地区停电、加剧年轻群体失业等问题。本次会议强调的加强政策间的统筹协调,加强一致性评估,优化政策实施方式等内容,也可以看作是对近年来宏观政策协调性不足给经济平稳运行带来影响的一次纠偏,防止未来在政策调控过程中再度出现“合成谬误”。

第四,注重政策可持续性和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2022年以来,经济下行、减税降费等原因导致财政减收严重,同时防疫、扩大投资、保障民生等领域财政支出强度较大,财政收支压力不断增大,部分地区地方财政债务风险突出。2023年,在要求财政加力提效支持经济恢复的同时,会议还特别提出“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等。这表明,一方面,2023年宏观政策在延续支持力度的同时,也将更加注重留有空间,尤其是下半年经济回升势头相对稳固后,政策支持力度可能进行相机调整。另一方面,2023年地方政府通过城投融资平台等方式进行融资的难度可能上升,融资规模相对受限,这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形成制约。

三、将扩大内需放在首要位置,推动消费优先和投资强化

2022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环境“动荡不安”且“影响加深”。全球经济高通胀、紧货币对需求的抑制作用逐渐显现,我国出口增速由正转负。未来,全球经济将由“滞胀”向衰退演变,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大概率在2023年上半年陷入衰退。根据IMF的最新预测,2023年全球GDP增速为2.7%,较2022年下降0.5个百分点。国际需求将持续收缩,导致我国出口增长继续承压。在此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

第一,将推动消费回升作为扩大内需的首要任务。原因在于:一是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居民收入下降、预期转弱、场景受限,消费受到较大冲击。从2020-2022年三年平均增速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3%(11月累计金额,下同),远低于2019年的8%。2022年前11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下降0.1%,大幅拖累经济增长。二是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0%,是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只有消费稳经济才能稳。此次会议将消费放在优先位置,是2023年稳经济的关键任务之一。三是最终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会议提出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在具体领域方面,明确提出“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预计2023年这些消费领域将出台更多鼓励政策。此外,在平稳度过疫情流行期后,疫情对服务消费的影响有望明显减弱,我国服务消费,如文旅、医疗、育幼等仍有扩容空间;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如新零售、在线文娱的潜力将随着技术进步得以释放。

第二,继续发挥投资托底作用,注重激发民间投资活力。2022年疫情反复、散发,对市场主体信心造成扰动,民间投资增速下滑。基建投资发挥托底作用,新能源、农田水利、社会事业、新基建等领域资金和项目加速落地。2023年仍将重视投资的拉动作用。一是继续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会议提出“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预计2023年政策将通过优化财政工具组合、提升项目前期工作质量、扩大使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方式,继续保持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和项目审批落地节奏。二是提升民间投资活力。本次会议提出“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一方面,未来我国将发挥重大工程牵引作用,筛选具备一定收益水平、条件相对成熟的项目,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另一方面,将继续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利用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以及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支持和引导民间投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发挥长远着力点的系统性作用。主要聚焦两个方面:一是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为扩大内需提供重要支撑。会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现代化都市圈和现代化农村可以提供新型消费场景,就业形势稳定为稳定消费提供重要保障。二是深化改革,增强内需发展动力。会议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供给侧打通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提高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不仅可以有效满足现有需求,还可以创造和引领新的需求。

四、产业政策强调发展与安全并重,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一,产业发展注重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升级双轮驱动。关于产业发展的着力点,本次会议明确提出“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指明了2023年产业发展的两大抓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方面,结合二十大报告中的相关部署,预计未来在政策持续推动下,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重点领域快速崛起;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将成为区域、产业发展重要引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方面,结合二十大会议报告来看,未来主要聚焦两方面:一方面,统筹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完善促进新型工业化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另一方面,推动我国传统产业不断向中高端迈进,通过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传统产业领域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同时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第二,产业安全性的重要程度显著提高。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无论是二十大报告还是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展安全性的重要程度均明显提升。二十大报告单列一章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行全面部署。本次会议强调“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并在产业政策中突出强调“要发展和安全并举”。产业发展安全是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一方面是我国应对“卡脖子”领域、战略性物资等断供风险的关键,另一方面也是预防产业外迁、突发事件冲击等的重要手段。在具体措施上,预计未来我国将花更大力气掌握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在极端情况下的保障能力等,并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更加强调产业链完整性、安全性。同时,相关产业政策的实施也将更多考虑实体企业承受能力,防止部分政策调整导致产业链脆弱性增强。

第三,发挥科技、金融等要素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推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发挥科技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论断,并提出要形成“教育-科技-人才”的创新生态。关于科技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次会议强调“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未来,在金融支持科创领域方面,政策有望进一步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运用投贷联动、投保联动、投债联动、科创基金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卡脖子”等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改造升级、现代服务业和数字经济等新动能的支持力度。

五、房地产支持政策力度加大,同时做好相关风险防范和处置

第一,供需两端持续支持房地产市场回暖,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2022年二季度以来,房地产需求端政策大幅放松,三季度以来,“保交楼”、房企融资支持等供给端支持政策持续出台,但当前房地产市场依然低迷。对此,本次会议提出从供需两端继续加大对房地产行业支持力度。

供给端方面,本次会议指出,“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同时,“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预计未来,供给端支持政策在加大房企融资支持力度的同时,长租房建设、房地产发展模式转型等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也将继续成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重点,不断推动住房回归居住属性和民生定位。一方面,加快推动房企转型,逐步转变高周转高负债模式;另一方面,加强保障房体系建设,坚持租购并举,形成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住房制度。

需求端方面,本次会议指出,“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总体来看,政策思路仍是坚持“房住不炒”,释放合理需求。预计未来,销售端政策有望继续加码,房贷利率、首付比例下调等政策可能配合生育等其他政策,继续进行结构性调整。

第二,继续做好房地产行业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2022年下半年以来,“烂尾楼”风波持续发酵,政策通过出台2000亿保交楼专项贷款等方式加大力度保交楼、稳民生。2022年11月,“金融16条”出台,从开发贷款、信用贷款、信托贷款、债券和信托融资等表内表外各类融资渠道对房企融资予以积极支持。目前,“烂尾楼”风险以及部分房企的信用风险正在逐步化解,但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并未完全出清。因此,本次会议强调“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这与2022年四季度以来的房地产救市政策思路一致。未来,预计在做好“保交楼”房地产纾困基金、“三支箭”等政策支持的基础上,更多针对房企融资支持的政策有望出台,尤其是针对头部优质房企的政策救助力度有望继续加大。

第6篇: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

岁末年初,总结工作成果,谋划工作布局,这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道必答题。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总结了2021年经济工作,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了2021年经济工作,释放出了鲜亮的进展信号。立足新进展阶段,贯彻新进展理念,构建新进展格局,当务之急要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才能沉着应对各种压力与挑战,迈出开局之年的新步伐。

思想认识要有客观性。经济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推动和深化的过程。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既要全面总结过去一年来的工作成就,不断增添进展自信。在决战决胜之年,面对严峻冗杂的国际形势、艰难繁重的国内改革进展稳定任务特殊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们经过艰苦努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三大攻坚战取得确定性成就,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实现重要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放眼全球,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进展信念,要有砥砺奋斗的壮志豪情,这也是做好明年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在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还面临着更多挑战。既有疫情改变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也有经济恢复基础不坚固性,明年世界经济形势仍旧冗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等,我们要发挥自身进展优势,补足进展短板,要从经济社会进展大局出发,结合地方实际,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客观分析和科学推断,既不能止步于现有成果,也不能被临时的困难所吓倒,而是要增添忧患意识,坚决必胜信念,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进展。

应对挑战要有规律性。各级领导干部既要擅长化解经济社会进展中的各种矛盾问题,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进展,也要擅长在日常工作中增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要擅长从纷繁冗杂的事件中去总结和提炼带有规律性的阅历做法,并以此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方向与指南。在这一次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特殊强调了规律性的认识,并总结提炼出了5个根本性的规律认识。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选择的根本前提,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科技独立自强是促进进展大局的根本支撑。这5个根本既是今年以来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定海神针〞,也是指导“十四五〞开局起步的阅历法宝。我们要发挥这些规律性认识的作用,融入到2021年的经济社会工作谋划之中,也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探究总结出更多的规律性认识。对于各级领导干部而言,要强化政策理论学习,要增添政治意识,擅长用政治的目光来分析经济进展问题,擅长用规律性的阅历来化解各种风险挑战。

政策推动要有延续性。把握珍贵的时间窗口,迈出新征程的新步伐,既要结合国际国内进展实际做出准时调整,也要保持政策的持续性。不能今年一个样,明年一个样,更不能为了克服眼前的困难就实行政策“急刹车〞,尤其是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主动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主动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敏捷精准、合理适度。保持宏观政策的持续性既是一种进展自信,也是确保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的根本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到宏观政策保持延续的重要性,做到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才能更加有效地维护中国经济进展的强大动能,让中国经济这首巨轮驶向更宽阔的将来。

第7篇: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

一、交上满意答卷,踏上新的征程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党中央统筹实施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的宏观政策,在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下,通过保持战略定力、准确研判形势、精心谋划部署、果断采取行动、付出艰辛努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载入史册的答卷,同时也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多内外部不利因素依然存在,尤其是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全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因此,宏观政策必须继续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急转弯”。2021年是启动“十四五”开局之年,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起始之年,做好财政经济工作十分重要。我们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省委经济工作会、市委财经工作上的安排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财政部门要自觉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认真履职尽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作出积极贡献。

二、提质增效,更可持续

2021年,国家将降低赤字率,减少专项债券规模,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和安排特殊转移支付,建立实施常态化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适当扩大直达资金范围;省级不再压减专项资金支持县区,诸多因素都将减少中省的转移支付,对我县的可用财力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民生保障、支持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扩大内需等都对财政资金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重点支出和刚性支出压力很大,今年将是近年来财政形势最严峻、收支矛盾最突出、平衡压力最大的一年。财政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中省市财政工作会议和县委十五届十次全会精神,紧扣“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工作要求,围绕政策落实、增收节支、绩效管理、财政改革,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加强财政资源统筹,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三保”支出,确保中省市县重大决策部署落实。

(一)向上盯政策,工作上台阶。

1、关注财政政策调整动向,加强政策研究,了解政策信息,结合实际,优化财政支持方向、重点和方式,提高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等政策的协同性,紧抓中省在减税降费、资金直达、民生兜底、债务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快将政策转化为资金、项目,积极对接争取各类转移支付资金和债券资金,确保全县实现“三保”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支持扩大县域有效投资,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2、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确保上级政策接得住落得实。按照当前中省关于项目资金安排的原则和资金管理办法,必须高度重视全县项目库建设,进一步精细“十四五”规划中的项目编制,认真完善项目前期工作,保证在上级资金安排前,各类项目准备工作安排就绪,确保中省政策落地特别是直达资金下达时,能够有优质的项目进行对接,确保直达资金到位后能够及时启动项目实施建设,快速高效使用资金,彻底扭转过去项目实施慢、资金趴窝,上级考核督办的被动局面。

3、结合政策调整,下大力气争取项目资金。强化部门之间的协作,定期通报研究中省政策动向,分期分批制定争取项目的工作计划,多渠道发力,各部门配合,抓住关键环节、关键时间节点,主动出击、主动作为,把项目资金争取工作做实做细做出成效,理出中省对紫阳的政策倾斜方向,力争项目安排、资金投入上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落实更精准,政策可持续。

1、突出稳中求进,坚持保收入促平衡,进一步强化财政预算管理。统筹财政收入组织管理,坚持落实财税联动工作机制,规范减税降费优惠政策和非税收入征管秩序,切实提高财政收入质量。统筹预算收支科学配置,坚持预算安排与绩效考评挂钩,严控预算追加,硬化预算执行约束。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注重优化支出结构,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持续加强“三公经费”管理,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地位,努力实现年度财政收支平衡。

2、突出优化结构,坚持补短板固基础,进一步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以国家标准为依据,认真落实各项民生政策,足额预算安排、及时拨付资金,保证政策落实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紧盯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短板,着力在落实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政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工作上加大支持力度,解决群众最关切的实际问题,坚持民生导向,持续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民生工程顺利实施,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

3、突出稳扎稳打,坚持聚焦点抓关键,进一步巩固“三大攻坚战”成效。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工作,落实财政支持乡村振兴各项政策。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妥善化解隐性债务存量、遏制增量,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用足用好新增债券,加快债券资金支出进度,提高债券资金使用效益,提高债券资金使用绩效,形成对经济有效拉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色发展为主线,切实扛起财政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政治责任,着力支持生态功能区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发展。

4、突出提高服务质量,着力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扶持。不折不扣落实落细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和各项助企纾困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有效激发企业发展活力。继续发挥小微企业续贷周转金、特色产业贷和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功能,支持中小微企业培育、民营经济发展和营商环境优化。完善农业奖补政策,重点支持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

5、突出资产长期效益,推进资产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扩大资产管理范围,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向国有企业资本管理和扶贫资产管理延伸,从资产管理建章立制、确权登记向抓制度落实、日常管护延伸,夯实资产管理的主体责任,调动资产管理责任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资产的长期连续效益。

(三)向内抓管理,绩效更精细。

加快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推进,建立健全“预算—执行—绩效”闭环运行机制,完善绩效管理全环节操作规程,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推动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1、强化绩效目标管理。绩效目标前置,单位申请预算资金首先要科学合理确定绩效目标,财政会同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后随同资金预算批复到单位,作为财政资金使用方向的领航灯塔。

2、建立绩效监控机制。组织单位围绕绩效目标运行定期开展绩效监控工作,财政会同主管部门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研判,目标偏离较大的及时纠正,问题严重或者滞留时间较长的及时收回资金。

3、完善绩效抽审机制。组织相关部门对重点项目和重大民生项目进行绩效抽审,促推项目绩效质量提升。

4、落实绩效结果运用。加大绩效信息公开力度,持续推进绩效信息公开,利用好预决算公开信息平台,将绩效目标、绩效评价结果予以公开,以公开促规范。落实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安排预算资金和调整财政支出方向的重要依据。

(四)措施再加力,改革更深入。

1、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健全政府采购制度体系,强化采购人主体责任,持续简政放权,加强政府采购监管,积极推进联合执法和联合惩戒。

2、深化财政监督管理改革。加强单位财务内控管理,规范政府收支行为,严肃财经纪律。积极推动财政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审计监督等贯通协调,加强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查。

3、深化基层财政管理改革。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基层基础建设,提升依法理财、规范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财政所在本辖区的就近就地监管的优势,全面落实财政所的管理责任,将财政资金管理关口下沉,提高办事效率,打通监督“最后一公里”。

新的一年,机遇与挑战并存,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埋头苦干,努力做好各项财政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第8篇: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部署安排中,凸显了“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的鲜明导向,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行动方向。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今年以来,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到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取得重大成效、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改革步伐加快,从推出更大规模减税降费、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等举措提升市场主体活力,到出台外商投资法、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成功举办第二届进博会……改革开放迈出重要步伐,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为我们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提供了制胜法宝。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种种风险挑战,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无论从供给要素还是从需求空间来看,中国经济依然具备中高速增长的潜力。发展潜力不会自动释放,需要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不断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让各类市场主体在科技创新和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第一线搏击弄潮,为我国经济发展增强底气、增添动力。

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关键是牵住改革“牛鼻子”,以重点带动全局。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敢于啃硬骨头、打硬仗,确保干一件成一件。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激发各方面创新活力;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国资国企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夯实制度基础、开掘强劲动力。

开放助推发展,发展呼唤开放。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要继续朝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方向,做好对外开放这篇大文章。既要“引进来”,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降低关税总水平,继续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也要“走出去”,引导企业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健全“一带一路”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发挥好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变革,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促进互利共赢。

改革开放任重道远,闯关夺隘战鼓催征。当前,很多重大改革已经进入推进落实的关键时期,改革任务越是繁重,越要把稳方向、突出实效、全力攻坚。增强必胜信心,善于把外部压力转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大动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范本9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产生感想之后写下的文字,主要作用是用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是一种读书和学习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有关于学习《习近平谈治国

    酒店主管工作计划(精选8篇)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成绩已属于过去,新一轮的工作即将来临,写好计划才不会让我们努力的时候迷失方向哦。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

    发展对象群众座谈会党员发言6篇

    发言稿是参加会议者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发言稿可以按照用途、性质等来划分,是演讲上一个重要的准备工作。下

    元宵节祝福语四字 元宵节四字祝福语(精选8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

    优秀检讨书怎么写 检讨书万能模板12篇

    检讨书的作用不是让我们动笔写了就完事了,而是要我们在写检讨过程中好好反省自己,检讨出我们犯错的原因,在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有关于检讨

    村书记党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4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产生感想之后写下的文字,主要作用是用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是一种读书和学习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有关于村书记党校培训心得

    主题教育读书班学员心得体会精选8篇

    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主题教育读书班学员心得体会,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主题教育读书班学

    2023年发展党员心得体会最新6篇

    党校学习是一种特殊的高水准的学习,突出的是更多的政治理论学习和现实形势教育,包括对近几年来党的创新理论的讲解和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与国内形势介绍比较分析,与我们

    青年干部能力素质提升班心得体会2023

    正身立德、严于律己,做到廉洁从政。在经济社会发展、物质财富丰富、工作环境优化,各种诱惑无处不在的新形势下,青年干部要坚守道德底线,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下面小编

    在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读书班上的发言材料2篇

    通过自学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我更加深刻认识到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有关于在干部学习贯彻党

0.05517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