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参考,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范文范本有助于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写作能力。范文范本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作用,让学生更主动地去思考和表达。范文范本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它可以帮助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作品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范文范本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写作。范文范本是评价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参考,它可以帮助教师准确评价学生的写作作品。范文范本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不同类型的作文结构和写作方法,从而更全面地掌握写作技巧。范文范本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写作语言和词汇,提高作文的表达能力。范文范本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写作风格,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特色。范文范本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写作风格和特点。范文范本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从而更好地改进和提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学习和借鉴,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加强物资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精选17篇)篇一
经营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耗费总和,是商品价值的主要构成部分,最终要从企业收入中得到补偿,它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至关重要的问题,搞经济不讲成本必然会失败的,过去如此,现在更是如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强化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活力的重要课题。但是,当前企业成本管理中却存在许多问题,造成企业成本居高不下。本文拟就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这一问题的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造成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
1.企业组织机构繁杂,办事效率低下,管理费用开支过大。管理费用是成本费用中的主要大项,管理费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经营总成本。要控制好管理费用就必须建立合理高效的组织机构。企业的组织机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在计划经济下的企业组织机构不可能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样也要求对企业组织机构作相应调整。例如:现代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化,必然会导致会计、审计工作形式的变化,没看相应的专业人员的配备是不可能的。目前,在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仍比较传统,未能随企业环境、技术进步、人员素质的提高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而作相应的调整。管理组织重叠、管理队伍庞大、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现象较为普遍。部门领导看着自己的职工每天在办公室闲聊,或者脱岗等不良现象,无动于衷。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随着多种经营的发展,管理所有的业务活动已力不从心。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总部仍保持着原班人马和原结构,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管理费用和其他开支难以控制,最终必然会导致生产经营成本的失控。
2.企业各个环节控制不力,各方面节俭不够。人们在管理观念上存在一种误区,认为成本管理主要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实际上成本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成本管理牵涉面广,不单是一个财务账的问题,同样也不单是财务部门就能管理好的。必须由财务部门在企业各部门的协同下对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进行控制,才能真正有效地控制成本,切实提高企业效益。同时,我国财务工作的通病是重账表数据,轻实际流程;重财务指标对经营状况的反映,轻对企业经营流程中的财务控制。由于企业实际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与其他部门现实工作的偏离,必然会造成成本偏高。某些生产环节上的漏洞,同样导致成本偏高。再有一点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浪费严重,国有大中型企业尤为突出。当然,企业在这方面也作了不少工作,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效果不明显。由此可见,提高职工素质是当务之急。
3.技术落后,机器设备陈旧。科学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水平,而且可以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当前,我国单位产品所需的能源消耗水平要比美国或日本高出4倍左右,其中主要原因就在于科学技术水平及其转化为生产能力的差异,我国已有不少企业通过科学开发和技术改造来消化原材料价格上涨给成本带来的影响,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但多数企业还没有注意到科技开发的重要性,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满足现状,不求科技进步,这无疑是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5.营销手段粗放,销售费用过高。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营销策略相当模糊,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严重,不少企业的营销观念仍停留在传统的产品推销上,一个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人们对广告的促销作用已从过去的怀疑转变为现有的迷信,又从迷信转变为怀疑。现在某些企业的经营,把广告作为营销的唯一手段,甚至有些是非法广告,把企业形象毁于一旦,更谈不上什么效率而言。还有不少企业领导人,则把营销观念停留在产品观念上,认为产品质量高,就会有市场需求,而面对质量高又大量积压的产品却百思不得其解。
1.建立合理高效的企业组织机构,使其高效率运转降低管理费用。要控制好管理费用,就必须建立合理高效的组织机构,对组织机构作彻底的调整,该精简的必须精简,该调换的必须调换,该分权的必须分权,最终实现科学的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体制。随着企业的向前发展,企业自身要不断调整组织机构,使之保持高效率运转。从成本控制角度而言,科学的组织管理体制,应使财会部门与供应、生产、销售、技术等业务部门在目标上协调一致,需要分权的企业,应建立相应的下属领导单位,重新分配管理职能,使各有关职能适当分布于下属单位,而不能由企业总部独揽大权。
2.认真搞好各环节控制,在职工中树立“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责任意识。明确成本责任,使真正降低了成本的单位和个人得到真实的利益,以形成奖惩机制,将降低成本的直接效果在各个降低成本的环节上显现出来,使下属单位和职工感受到降低成本的实际效果和意义。同时把提高了成本的原因公布出来,从而在成本控制上充分激发和利用人的因素,建立起下属单位和全体员工的自律和相互间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使成本控制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财务问题。加强对可控因素的控制,对于同等条件下,单位成本不同,应从自身管理寻找原因,查找管理缺陷,对于不可控因素则要从别的方面来消化这一因素。
3.搞好技术开发,提高科技水平和效益。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客观情况制定技术改造规划,加强培养科技队伍。依靠自己的科研力量与科研单位、高校院所及其他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开发。多注意对成本影响较大的环节进行技术攻关,用科技力量解决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提高经济效益。开发一项全新的技术,耗资颇巨,但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造,花钱就比较少了,建议企业对自身拥有设备的性能、功能加以改造,这样既可以降低成本又可解决资金短缺的难题。
4.做好投资决策,避免盲目投资,实现投资的适度规模。企业每作出一项投资决策,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和可行性研究,彻底弄清产品的市场容量,避免盲目投资。另外投资必须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结构特点,选择投资领域。企业要善于寻找市场空位,投资才会获得巨大市场,投资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投资能力,选择适当项目,实现适度的投资规模。
5.少量举债,控制财务费用。企业举债必须量力而行,应保持一定负债比率。企业举债应根据企业实力来决定负债能力,选择适当规模的投资项目,防止投资过程中的过度举债,投资规模较大的项目,而又实在是有利可图的项目,可以考虑几个企业联合举办,唯有如此,才能防止过度举债,财务费用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6.以现代的营销手段来武装企业,降低销售费用。打破传统的营销观念,首先,从产品上下功夫,考虑什么样的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现代产品的需求,不只是功能上的满足,还有质量、款式、样式及价格上的满足。生产出符合消费心理的产品才会有市场,这就要求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必须深入细致地进行市场调研,包括产品质量和规模、消费者可接受的价格、可供选择的渠道和促销手段。另外,最主要的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实现真正的高效率生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加强物资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精选17篇)篇二
航运企业是一类特殊的服务类企业,其在信用销售中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首先,航运由于其运输工具的限制使得服务周期较长,在当今市场变化很快的情况下,这是造成信用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次,航运业的客户有相当数量是贸易公司,而贸易公司的贸易额度一般较大,并被迫从事与自己资产状况不符的交易且受市场变化的影响较大,因此,在信用管理中一般认为专业贸易公司是大风险的企业;而航运公司的主要客户大多数是贸易公司,这种风险是航运公司不可避免的,也是航运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中最大的风险因素。第三,航运企业要与很多外国公司进行交易,由于地域、信息传递等因素使得大多数航运公司不能对国外公司的资信状况有较深入的了解,这也是造成信用风险的一个主要因素。从这几点可以看出,航运企业在信用销售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是非常大的。但由于我国航运市场已变成买方市场,航运企业为了在这个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中取胜,又必须对一些大客户或企业的核心客户采用协议付费这种信用销售方式,因此,航运企业的应收账款控制实际是企业的信用管理。
首先,对航运企业来说,良好的客户资信档案和授信制度,是航运企业证明客户资信状况、确立信用标准、规避潜在财务风险、提高企业交易安全性的保证。航运企业应建立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和客户数据库,完善客户信息,并让客户信息在业务、商务、财务部门共享。对老客户支付运费的历史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对新客户的开发,应通过多种渠道(如职业信用评级师、金融机构、分析客户财务报表等)完整和准确地了解客户信息,并以此对客户进行资信评级。在资信评级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客户授信制度和合同审批制度,对不同客户适用不同的信用标准,对不同信用标准的合同适用相应的授权审批制度。另外,客户资信管理和授信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航运企业应及时对客户资信状况和授信制度进行动态维护。通过客户信用管理,将风险控制和管理工作向前移,达到签约前控制运费回收风险的目的。
其次,航运企业应采用合理的应收账款控制方法。应收账款控制的方法分为账龄分析法和信用评估法。(1)账龄分析法。即根据各欠款单位的应收账款拖欠期限的长短和金额划分若干区段,编制“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并实施严密的监督,随时掌握收款情况,确保应收账款发生的期限。对不同拖欠时间的账款及不同信用的客户,宜制定不同的收账政策和方案。(2)客户信用评估法。根据企业制定客户信用的标准和编制基础,信用分析又可分为信用类别分析法和信用等级分析法两种。信用类别分析法,是根据企业应收账款控制与管理的目标,以及“应收账款单位往来明细表”和“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对应收账款的来龙去脉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依照各单位欠款金额﹑欠款期限,以及欠款比重,将欠款客户划分为“abcd”四类,编制“应收账款信用类别表”,区分重点客户和一般性客户,采取不同的催收款策略。企业应根据经营策略采取不同的收款方式和应收账款管理。
1、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
在订立运输合同时,揽货人员应树立风险意识,订立对运费回收有利的条款,尽量避免签订“货物装船后xx天支付运费”或“船舶开航后xx天支付运费”条款;避免在收到运费前签发“运费已支付”的清洁提单;避免签发倒签提单和预借提单。对于资信状况不良的客户,运费支付时间尽量约定在预付运费提单签发之时或之前。在付费人未付预付运费的情况下,可以签发运费预付但对其进行批注不清洁提单,影响付费人的结汇,从而达到督促托运人付清运费的目的。
在租船合同中,应将租船的责任终止及货物留置条款明确地并入提单中,在债务人不支付运费时,对资信状况不良的客户可通过留置货物,保证收取运费的权利。另外,为规避到付运费及预付运费尾数的海上不可抗力风险,可以通过保险对到付运费投保,以保证收取运费的权利。
航运企业应当建立与其经营相适应的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制度和逾期应收账款催收制度。业务部门负责业务台账的设置和应收账款的催收,财会部门负责应收账款的登记﹑结算,并督促销售部门加紧催收。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台账是对企业发生的各项业务内容进行详细记录并反映收款情况的业务统计表。业务部门应设置主管内勤工作的业务人员,专门负责企业业务台账登记和管理工作,具体记录每一客户每一业务发生的全过程,并及时登记收款情况以及和财务部门的交接情况;月末将部门负责人审核后的台账复印件交财务部门,并与之核对收款情况。同时,建立市场调查研究制度,市场业务部门经常性走访客户,收集和整理客户信用资料,并定期编制“客户信用等级表”和“应收账款信用类别表”,检查和分析客户信用状况以及客户信用额度使用情况;对长期往来客户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及时进行更新。财务部门应经常检查和清理“应收账款”,并按月编制“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会同业务部门及相关主管领导,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价,随时掌握应收账款的收款情况。
总之,航运企业必须依靠信用调查和严格的信用审批制度,根据客户信用等级和信用类别采用不同的收款方式,确保运费回收的安全性。对于国外代理公司,一般应寻求国际知名度比较高﹑国际信誉良好的企业合作。条件允许的话,应经常派人随船去了解当地情况,或在代理所在地设立办事处,专门负责与代理的沟通和联络工作,收集整理资料,加强双方的了解,保障货物和账款安全。
确立应收账款的收款原则和方针。收款的具体原则是:谁负责的业务谁收款;对长期重点客户,可建立企业高层领导互访制度,保持经常联系和沟通。收款负责人随时和客户核对往来收款情况,如有不符,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对未收回的款项要查明原因,及时催收,做到每周一清,每月一结;对于可能成为坏账的应收账款应当报告有关决策机构,由其进行审查,确定是否为坏账。
当航运企业发生运费欠收后,不应消极地等待对方付款,应对应收运费进行动态跟踪与分析,并定期统计应收费各客户的余额、账龄及增减变动情况,为评估、调整客户信用等级提供可靠依据。企业还应建立定期就未达运费与客户函证制度,核实未达运费的真实性、完整性并确保诉讼的时效性,防止应收运费体外循环及违法违规行为发生。对已形成的欠收运费,要加大清欠力度,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灵活的催收政策。对远期、近期运费清理回收缓慢或清理陈账未动的'客户,应拒绝再次交易并加大催收力度;对有偿债能力却不履行偿债义务、人为发生赖账的情况应在诉讼有效期内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以避免丧失诉讼权造成损失;对欠款方确实无力支付的,可采取物资抵款。
4、应收账款的收款指标考核。
企业按责任部门、责任人员,下达账款回笼指标,按月考核;在制定收款计划的同时,根据收款目标和进度,确定应收账款收款考核标准,并将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达到收款标准的,企业给予具体责任人奖励;不能完成收款任务的,企业按规定给予责任人经济上的处罚。
5、坏账准备与坏账处理。
坏账是指企业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企业应按“应收账款”月末余额及“坏账准备”账面余额,提取坏账准备,使其保持一定比例的坏账准备数额;同时,对账龄超过2年的应收账款再增加提取0.1%坏账准备,以减少企业的坏账风险。企业每月月末或者每年年末,对应收账款定期进行全面检查,并合理计提坏账准备。企业对于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应当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对于因债务人破产或单位撤销而依法无法追回的,或者因债务人死亡既无遗产清偿又无承担人,或者因债务逾期未履行偿债义务超过两年、经查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按照企业管理权限分级上报,经企业决策层或董事会批准后作为坏账损失处理,冲销提取的坏账准备。
三、应收账款的其他控制制度。
航运企业还应建立对收款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机构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这是应收账款控制与管理制度得以实现的保证。企业监督检查机构或人员应当通过实施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检查收款业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各项规定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首先,航运企业应建立揽货业务预算与报告制度。航运企业在对揽货人员的要求方面应有所变化,较为理想的方式是以揽货人员所收回的运费为评定其业绩的标准,要求揽货人员要对其揽货量进行预算并上报公司备案,同时揽货人员不但要注意所揽到货物的数量,还要注意对方的付款能力。
其次,还要建立客户信用申请制度。一些大货主是航运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因此,为了与稳定的大客户保持长期的合作,就必须给予这些客户一定的信用上的优惠条件,只能采用协议付费这种信用销售方式。一般的客户应向公司申请客户信用额度,由信用管理部门进行客户的资信评估,再确定是否给予信用销售的方式。
最后,实行信用限额审核制度。在信用管理工作中,对客户制定信用限额是一个主要的管理工具,企业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字,就可以将过去较为复杂的管理问题简单化、效率化。长期以来航运企业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做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由于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往往是重权力而不重职能,一旦出现风险问题又相互推卸责任。针对以上情况,航运企业应根据信用数据库中的资料,结合历史数据,由信用管理部门确定客户的信用限额,并报上级进行审核,确定其信用限额。
【参考文献】。
[1]张津毅:试论应收账款的控制与管理[j],会计之友(中),2007,3。
[2]张智勇:如何有效管理企业的应收账款[j],商业会计,2007,6。
加强物资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精选17篇)篇三
淮南矿业集团潘三矿是一座1992年投产,目前矿井生产能力已达到300万吨/年的.现代化特大型国有矿井企业.使用的机电设备已达8000多台(套).潘三矿专门设置了计量管理办公室负责全矿的计量管理和监督工作,并设有专、兼职计量管理人员.目前全矿在用计量器具已达多台(件),其中强检计量器具达700多台(件),分布在矿井上下各个生产和经营管理环节,它们为潘三矿的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生产工艺监测和控制以及经营管理和核算提供有力、准确可靠的数据和技术保证.
作者:翁兴怀作者单位:淮南矿业集团潘三矿计量管理办公室刊名:中国计量英文刊名:chinametrology年,卷(期):“”(1)分类号:f2关键词:
加强物资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精选17篇)篇四
我厂目前拥有两条制丝线,其中包括今年9月份验收投产的片烟线,同时还有一条引进美国的二氧化碳膨胀烟丝线,以及进口卷接包设备protos、gdx-2等共计37台套,设备固定资产原值达10亿元,这些先进的技术装备,为我厂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如何发挥这些设备的效益,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管好、用好、修好设备是我们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从4个方面加以论述。
1以达标升级为纲,以贯标为契机,带动设备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设备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是日常管理工作的依据和行为准则,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健全的管理体系和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根本无法进行管理。近两年来,我厂按照国家局和省公司的部署,根据《达标升级考核细则》的要求,健立健全了设备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把设备管理的主要经济指标、设备完好率和设备有效作业率都列入了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年度管理目标中,同时又将这些目标分解到科室、车间、机台,层层签订责任书,责任到人,奖罚兑现,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和追求,有了规章制度就有了行为规范和标准。每个职工都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责任,增强了全员管理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保证了设备的完好,保证了生产任务的完成。
生产现场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是设备管理。设备的现场使用、保养、维修是设备管理工作中极重要的环节,是设备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为了管好、用好、修好在用设备,我厂于今年3月份开始实施了新的设备完好检查办法:设备科分管各车间的联点员与车间设备管理员和润滑管理员一起,以国家局《设备管理达标升级考核细则》为标准,每天对一台设备的零部件、护罩的完整、自动检测功能、安全联锁、电气原件、润滑、保养等10个方面的完好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后做出有设备科和车间设备管理员、润滑员共同签字的检查记录,并要求车间按记录及时进行整改。设备科次日再检查设备的整改情况,整改不得力的车间将在早会上进行通报。设备科每月月底汇总1次全月设备检查情况,设备完好与车间经济责任制挂钩,每月用占车间奖金10%份额的资金来考核其设备管理,严格考核,奖惩兑现。
从目前情况看,检查的效果是显著。
2.1提高设备完好率。
1~10月份我厂设备完好率达98%,与去年同期相比平均提高了2个百分点。其中制丝设备的完好率达到了100%,原来制丝设备容易出现的跑、冒、滴、漏和卷接包设备出现的捆、绑、扎、压现象已基本上杜绝。以前高速卷接包机组的各项汇聚检测功能和护罩安全联锁功能,少数操作工作在操作时为了多开产量,许多功能经常关闭,如protos机组上的烟支透气度检测,b1烟库空头剔除检测,bo小花剔除检测,b1/小花门联锁等等,现在这些不良的操作习惯得到了彻底的改观。
2.2提高设备有效作业享。
1~9月份我厂设备的有效作业率为81.36%,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1.26%。
2.3提高设备的保养质量。
维修工、电工依据一周设备运行记录,对设备进行有目的维修。因为加强了设备保养力度,所以设备的完好、完整、安全运行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2.4设备完好检查经常化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
我厂技改步伐较快,许多设备都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要全部了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每天和设备管理员、润滑员一起的检查,就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程。这样不仅对设备的性能、结构和工作原理有了感性认识,而且对设备的易发故障部位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发现问题后共同探讨、共同解决不但增加了判断,解决故障的能力,而且也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
设备检查的经常化,形成一个闭路循环网络,使设备的现场管理工作忙而不乱,层次分明,达到了保设备、促生产、增效益的目的。
3大力开展职工技术、技能培训,为企业的发展增添后劲。
随着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技术、性能滞后性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及时消化吸收引进技术,提高管理人员的技能,驾驭先进的设备,今年初在全厂范围内开展了“培训年”和“工艺年”活动,力争让每个职工都能接受一次较系统的强化培训,促进操作、维修人员由体能型向技能型、管理人员由技能型向智能型的转变。
如果完全靠厂里培训,肯定会受到时间、教材、管理层次不齐等问题的影响,为了配合厂部的这一活动,我科采取了新的举措,实行每周一课制的互培训法,设备科的科员在周六上午,轮流讲课,把自己所管设备的结构、性能、原理、用途,讲给大家听,互相学习,共同探讨。这样使每一位科员既有当老师展现才华的机会,又有当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机会。当好老师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就得有一瓶水,所以每个科员都认真准备教材,绘制原理、结构图,对设备的工艺流程、检测功能、护罩安全联锁等等进行详细的讲解,教与学都是提高的过程。这种相互培训的方法,不仅节省了资金、形式灵活,而且丰富了知识,受益非浅,有效提高了科员的整体素质和设备管理水平。
4转变维修观点,大力推广点检、状态监测与诊断技术。
先进的技术装备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管理方法。设备的点检制度是一种先进的设备维护管理方法,它的指导思想就是推行全员设备管理,以预知维修代替事后维修。对设备实行预防维修,对于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有效防止设备的失修和过剩维修,使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意义重大,我们针对制丝线上的重点设备和高速卷接包设备如立式打叶机、rc4切丝机、protos、gdx2等,设计了点检报表和点检卡片,维修工、电工和机台操作人员对设备的重点部位进行检查,根据点检数据,我们合理的制订出设备维修更换零部件的周期,从而将设备的异化和劣化消除在萌芽状态。如七车间维修工根据点检报表制定出用于protos烟支透气度检测的橡皮端子,在20天必须更换,否则烟支透气度检测将超标准值。再如膨胀车间热工段的操作工,在点检时发现振动柜电机声音异常,车间维修工、技术人员及时到现场测试,确认是电机轴承,立即停车维修,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在高速机组上推行项修、轮修保证设备不大修,也是我厂近几年来常抓不懈的工作,根据设备实际技术状况和设备交接班记录及点检记录上的数据,科学地制订项修部位及维修周期。我们通常利用生产淡季和节假日,组织集中技术力量,对设备进行局部维修,这样不仅缩短了维修周期,降低维修费用,而且也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由于我厂项修、轮修工作的深入开展,预知性维修能力不断增强,设备动态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有效保证了高速机组终生不大修。
设备是我们企业生产的工具,是实现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管好、用好、修好是保证设备完好的基础,也是我们设备管理同志的天职。设备保工艺,工艺保质量,只有不断地加强设备管理,保证设备完好,改善和提高企业技术装备素质,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加强物资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精选17篇)篇五
目前,一些民营企业领导为了企业的短期经济效益,盲目地追求产值,狠抓产销环节,从而忽视了企业的设备管理,直至设备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影响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时,才会坐下来考虑设备的管理问题。因此要搞好企业的管理工作,企业决策者要从一开始就明白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做到真正重视设备管理工作,同时要明确设备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设备管理的任务就是: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设备进行综合管理,保持设备完好,利用修理、改造和更新等手段恢复设备的性能,提高设备的素质,充分发挥设备效能,保证产品的产量、质量和设备的安全运行,降低成本,促进企业生产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此前提下,在建厂初期就必须树立“产品以质量求生存;企业以设备谋发展。”的指导思想。“产品没有质量就无法生存”这是不容置疑的。企业要发展就要生产,而设备是生产的基础,没有设备就无法生产,没有生产企业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因此设备管理工作是企业最基本的一项工作,必须放在其它工作之上,设备技术性能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产品质量,还关系到生产的成本和效益,更是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因此明确设备管理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二、当前企业设备管理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重大课题。
1、必须处理好经济与技术二者之间的关系。
企业采用何种管理模式都必须与企业自身的实际相结合,也就是要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方式及企业经营运作机制相符合,不要单纯追求先进,特别是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建立自己的企业设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最有效的管理机制就是最好的模式。什么是最有效,能使设备资源的占用发挥最大的功效,设备投资效益最好就最有效的管理模式。,其中包括设备管理全过程中每个重要环节。所谓先进只能是相对而言,最有效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设备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一种资源,是一种而不是全部,其配置也是按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而进行的,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可单纯强调设备管理重要,否则就可能与企业的大目标不一致,而得不到企业决策层的支持和理解,这一点尤其重要,要引起我们设备管理管理人员的注意和重视,这也是当前在部分企业表现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设备管理人员转变观念,调整我们的思维理念。要在企业经营体制改革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协助、支持企业决策层按外部市场要求不断调整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同时也为我们自身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改革是历史的必然,企业的改革是为了适应外部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而改革又是一种各种效益再分配,从古到今,历来如此,是大势所趋,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企业在经营机制改革中,设备管理的地位和职能也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很多企业在改革中将原来的设备部门除消了,与其它管理部合并成一个新的部门,管理职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正是客观的反映了设备及其管理在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中的地位,对这个问题我们应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清醒的认识,积极支持企业的改革举措,不能消极的对待,消极的等待是没有出路的。
现代设备管理的核心是以经济管理为目的,技术管理为手段。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探讨建立企业现代设备管理体制,也学习引进了不少外国的先进设备管理模式,但不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有一个核心的东西,就是建立现代设备管理的目的是什么?往往在方法、技术层面上探讨的比较多,本质的东西反而忽略了,或者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要管好、用好、维修保养好设备”等等。这里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如何才是充分发挥了设备的效能?如何才是将设备管理好了?其核心问题,首先是以最小的投资最大限度满足生产经营需要,也就是首先要合理配置设备这种资源,一但在设备资源配置上不合理或者没有实现优化配置,再要进行调整,往往是十分困难的,在这方面很多企业都有深刻的教训,在这种条件下,去强调追求设备的效能,修好、用好、维修好设备,已远远不能弥补因投资失误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过去,我们在管理实践中也认识到在设备的前期管理中一旦发生投资失误,往往很难扭转设备配置不合理的被动局面,但仅仅停留在就事论事去分析原因,没有从根本上,从管理理念高度上深刻认识这一问题。根本的问题是没有将经济效益放在设备管理全过程的首位,核心地位,而贯穿于设备管理全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这一点讲起来很简单,但在管理实践中要将这一理念自觉的去指导管理活动的每一个具体行为又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所谓现代设备管理核心,就是在设备管理全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使设备资源得到最充分有效的配置和利用,取得最佳投资效益。换言之就是:以先进有效的技术管理为手段,以经济管理为目标,开展企业设备管理活动,这就是现代设备管理的核心内涵。
2、推广应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要与企业自身的实际相结合。
最适宜最有效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为了搞好企业的设备管理,企业决策层和企业设备管理部门都在积极探讨,努力学习,不断的总结各种先进的设备管理模式和方法,很多企业对自身的设备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有些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这次省设协组织的企业调研中,了解到一些企业的设备管理部门(有的企业已不在是单一的设备管理职能,名称也发生了变化,但这项管理职能在企业仍然存在)的领导也在认真思考这一问题:今后企业的设备管理到底应该如何进行?采用一种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比较好?有的企业也将外国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引用到本企业设备管理中来了。
在管理方法和维护修理技术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反映在设备产品自身的技术含量上,同时也反映到管理方法中来了。如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故障诊断检测技术等,都在设备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这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如何在本企业进行推广应用,在什么时间、什么条件下、哪些领域内进行推广应用,这也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在学习引进先进的设备管理方法和技术问题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要结合本企业的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突出经济效益,只有最有效,最适宜的方法和技术才是最好的方法和技术。“最实用最有效的技术才是最好的技术。而最先进的技术并不一定是最适用的技术。”人造卫星很先进,但给我们发一颗人造卫星,不如给我们发一辆小轿车,原因不是它不先进,价值不高,而是不实用。衡量好不好的标准是实用不实用。在设备管理中应用和推广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同样要应用这一理念,衡量其好不好的标准是能否给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投资效益比大就是好方法、好技术,值得推广应用,反之就不值得推广应用,或者是当时的时机、条件还不成熟。
新方法、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还存在一个时间及领域问题。今天不适宜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方法,不等于明天仍然不适宜推广应用,在这一领域不适宜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方法不等于在另一个领域也不适宜推广应用。
如何判断确定推广应用某项新方法、新技术的时机,唯一的标准就是效益,也就是说,效益是检验一项新方法、新技术是否适宜推广应用的唯一标准。白猫黑猫,只有能捉到老鼠的才是好猫。
我们讲新方法、新技术,一般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新,过去没有或者与传统方法、已有的方法比较是新的;第二是先进,代表了前进的方向,是在已有的方法或技术基础上,经过总结提高,克服了旧方法或技术存在的缺陷、弊端,与旧的方法或技术比较更有效更完善。
但任何一项新方法、新技术又往往不是唯一的,
在同一个时期,可能推出多种新方法、新技术,这些新方法、新技术又是在不同的条件和环境条件下总结创新的,各有利弊,很难用一个标准去评价其优劣,如“设备综合工程学”、“全员生产维修(tpm)”“设备综合管理”、“状态维修(tbm)”、“可靠性维修(rbm)”等,还有“设备管理信息技术”、“数控技术”、“设备状态监测技术”、“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等新技术应用,既反映了新的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在设备管理领域方面的具体体现,又反映了任何一种方法和技术应用均不是唯一的。这些新方法、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都要在企业的经营环境具备一定条件下,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对企业适宜的企业设备维修体制,如可靠性维修体制。这种设备维修体制从管理理念上分析,是当前一种很先进的设备维修方式,通过提高和保证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来展开设备维修管理活动,提高设备资源的占用效益,这种维修体制对连续性流程作业或者对人的生命安全、对生产工作、对生活秩序、对经济效益有重大影响的作业环境及条件下,效果会十分明显,但对单机作业,断续运行的设备、企业生产能力过胜或故障停机后不会产生全局性影响,对经济效益没有很大损失或影响甚微的环境条件下,采用这种设备维修模式就可能不是最有效的模式,相反的,还会因为采用这种模式而使设备维修成本明显上升,而经济效益却没有提高的状况。
对一些先进的管理技术,如建立在采用先进的数控与测试技术基础上的设备状态检测和故障诊断技术,它包含了当代属前沿技术领域的新技术。但这种先进技术,只有应用到设备价值很高,地位又很重要的场合,效果才会显著。应用到价值不高,地位又不重要的场合环境下。就有可能没有明显的经济技术效果,甚至没有采用传统的监测诊断方法,如摸、闻、听、看更实用、更便捷。
推广、应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还要与自身的基础条件相一致。这主要是指人的素质即管理基础,在企业员工而且是多数员工素质还没有达到必要的水平。管理基础还不具备时,强制推广,应用一些超过自身条件、不符合实际的先进方法和技术,不但不能提升自身的水平和效益,相反的,还可能使投入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以上几点都反映了推广应用任何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和环境。实事求是的选择最有效的最实际的方法和技术,这才是最好的、最适宜的。
3、正确处理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认真对待传统管理方法和技术的继承问题。
对于创新的设备管理新方法、新技术,我们要积极的进行推广、应用,但对传统的由我们的前辈们经过长期实践而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设备管理方法和技术也要继承。有了新的方法和技术不等于传统的方法和技术都过时和落后了,有一些传统的方法和技术不但没有过时,应用于我们当前的管理还是十分有效的。因此我们还是要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对仍然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应认真的继承和发扬,积极的在设备管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如、“巡回检查法”、“十字作业法”、“例行保养制”、“点检制”、“四懂三会”、“示板管理”及“摸、闻、听、看”状态监测诊断方法、喷镀工艺技术、“镶嵌技术”、“刮研技术”等等传统方法和技术,仍然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很广泛的应用领域,在有些环境条件下和有些企业内,应用上述设备管理方法和维修技术产生的经济技术效果仍然很好,更容易被维修与操作人员所掌握和和应用,更有利于普及及推广。目前在我们国家,企业设备资源配置,在很多企业普通设备还是占多数,而对多数普通设备,“摸、闻、听、看”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方法比采用高技术含量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方法更经济,更便捷。在设备的维修保养方法上,“巡回检查法”、“例行保养法”等仍然是十分有效,也很便于设备操作人员掌握的方法,完全没有过时,这些方法和技术我们为什么不去发扬和继承呢?所以,对于先进的方法和技术我们要积极的去推广应用。而对仍然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和技术也同样要认真的发扬和继承。
4、认真重视设备管理基础工作。
基础工作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近年来,各个企业和部门,都在不同程度上学习和应用各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以推进管理现代化水平,其中也包括我们设备管理。现代化技术装备确实需要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去进行管理。但是我们学习应用先进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同时,不要忽视一个根本性问题,这就是设备管理基础工作,任何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都不可能是空中楼阁,都要建立在良好的基础上。
基础工作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起点,没有健全,完善的基础工作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管理。前段时间,在省设协组织调研中,我们看到有一个企业采用了大量先进技术来提高企业生产工艺装备技术水平,一些主要生产装备已经实现了现代化,但在调研时,我们也同时发现这个企业的设备管理基础工作还比较粗放,现场管理比较混乱,管理水平特别是管理基础工作与装备水平不同步,管理明显滞后,不久就听说这个企业出现了重大事故。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仅有现代化装备,而不具备与现代化装备相适应的现代设备管理体制,特别是没有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基础管理,即使具有了先进的技术装备也不能充分发挥先进技术装备的效益来,相反的,还会使企业的经济损失更大。
我们再来继续探讨现代设备管理的基础工作,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而往往正是常见的问题,反而引不起人们的重视,所以基础工作就是我们工作中时刻离不开又与我们具体工作行为密切相关的行为规范,每一项工作每一项行为,作什么,如何作,要达到什么标准,都要明确、具体、最终将我们每项工作,每个环节有机的串连成一个整体,首尾相接,环环相扣,纵横形成网络,而且是一个闭环,没有盲点,任何一项工作结果都可以追溯到源头。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使我们的设备管理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要实现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这也是设备管理实现现代化的基础。
将健全设备管理基础工作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健全设备管理基础工作并将其落到实处,变为我们的实际作业行为,这实际上还是个理念、意识问题。对每个企业而言,在设备管理中,说没有制度、没有标准,这不符合企业实际,关键是不是认真贯彻落实到行动上。所以问题主要不是硬件存在问题,而是软件尚存在问题,特别是在不折不扣的执行上,存在的问题更突出。如原始记录,基础数据,设备运转工时,故障停机时间,设备维护、保养部位,设备技术状况,设备点检记录等等。这些都是对设备进行经济技术分析时最基础的原始记录和数据资料。但我们往往在记录统计、填报时,不认真,不准确,不完整,不真实,完全失去了这些原始资料数据的意义,这时不论你用如何先进的方法和技术对这些资料数据进行处理,都不起作用,相反的还可能产生很大的欺骗性。
我们有的企业,正在生产作业现场开展“6s”(整理、整顿、清洁、素养、安全)活动,以及我们设备管理中的“巡回检查制”“例行保养制”等,这些管理方法中都规定有明确的内容、程序方法以及标准,只有严格按规定的内容、程序、标准去实施,才有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我们往往走了形式或者没有严格按标准实施,必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或者不能完全达到预期效果。我们突出这个问题的目的,不是说我们企业当前的设备管理工作一无是处,只是想通过这种现象说明,很多管理方法与技术,往往不是应用的方法和手段不正确,而是没有认真全面按这种方法去做,中间掺了水分,因而效果才不好。关键要解决意识问题。这是在推行现代设备管理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才是方法和技术问题。我们也不能等意识问题解决了,再去推广应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二者可同时进行,但在主次关系上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现代设备必须用现代的方法和技术去管理它,而现代的管理优势必须由人去实施,对一个刚刚才学会加减法的人让他直接学习微积分,是跟本不可能学会、学好,同样,没有树立符合外部市场环境要求的现代管理理念,只是在管理方法上做文章,也不可能得到良好的效果,这也是我们在推行设备管理现代化时,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所以,我们要提高企业的设备管理水平,建立现代设备管理体制,必须首先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用一种时兴的讲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否则,要真正实现设备管理现代化,将是十分困难的。会使管理滞后于装备硬件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在这个问题上,应引起我们设备管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加强物资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精选17篇)篇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构成企业生产力要素之一的机械设备是企业进行生产的主要手段,也是企业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物资基础,诚然,企业要振兴和发展,就要有精良的设备和不断强化设备管理,保证设备完好率,对于生产力三大要素“人、机、物”中的“机”的研究,已被越来越多的建筑施工企业家所认识和重视。
笔者依据长期从事建筑施工管理的实践经验和学习掌握的机械设备管理理论知识,拟对建筑施工企业设备管理这一课题,撰写本文抒之己见,旨在探讨和商榷。
一、建筑施工企业的设备管理,要结合施工企业的特点,立足于升华企业群体设备管理意识。
施工企业不同于其他工业企业,因此建筑施工企业的设备管理,它具有自身的特点。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是:施工地点分散、不固定,人员设备流动,工序之间要求衔接紧,需要工种配套、多工种联合作业。况且露天高空、交叉作业多,受季节影响大。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必须根据本企业的特点,扬长避短。采用管理大批量生产,按工艺专业化组织的设备管理方法来管理施工企业的设备,显然是行不通的。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建筑产品投资多、体积大、生产的周期长,而且产品不能流水线式的大批量生产。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施工企业的机械动力设备,要按施工对象组织专业化设备,进行设备管理。升华形成企业群体设备管理意识,导向实施严格设备管理。这是施工企业设备管理的不容忽视的工作内容。
意识产生需要,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导向行为,这是连锁反映,密不可分的。意识是先导,只有意识高,需要才能明确,动机才能坚定,行动才能快速,这是现代心理学揭示的基本规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建筑产品向地上高层和地下深层发展已成定势。靠手推肩扛的手工劳动和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已经不现实了。施工项目要低耗、优质、快速的交竣工,必然要选择投入高精尖施工设备和管理好这些先进设备势在必行。提高企业群体设备意识,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这对强化“全员设备管理”是极为重要的。
设备推行承包,定岗、定人、定机,专机专用。这是沈阳市建筑施工企业在长期的设备管理中总结出来的一条成功的实践经验。
建筑施工企业大型、中型、小型设备并存,高大设备多,施工设备经常随着施工地点的变动而搬移,设备移动频繁,给设备管理带来了困难。沈阳市所属的建筑施工企业设备管理采取承包、专机、专人、专用负责制的办法,使操作者和维修者与机械设备更紧密的连接起来,把责任(操作者,维修人员的责任)和权利(操作者使用权)及奖金(操作与维修人员的奖金)三者紧紧的挂起钩来,设备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公司与基层项目经理部设备实行了承包。项目经理部与操作者签定了“设备承包责任书”明确规定了承包与发包的责任及承包人的奖惩内容。项目经理部每月按设备承包考核检查内容进行月检查。月设备检查实行百分制,100分为满分,90分为及格。月设备检查得满分操作者有奖。月检查设备达不到承包考核及格视情节罚款,按设备承包责任合同兑现。
设备承包调动了广大操作者的积极性,扭转了过去只管操作,不管维护保养,只顾抢工程工期,硬拼设备的现象。精心操作,精心保养设备,象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设备,已蔚然成风。
由于沈阳市所属的施工企业推行了设备承包和专人,专机负责制。有利于设备操作者熟悉和掌握设备的性能及各部件运行情况,因而能使操作者及时发现设备隐患故障,排除操作不安全因素。这对防止设备发生事故和故障、降低设备事故和故障停机率,减少维修费用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小型设备开动率达到90%、设备完好率达到95%以上。
实践证明,施工企业推行设备承包和专机、专人负责制,人随设备走,是强化施工企业设备管理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设备安全操作规程”,是操作者必须遵守的规定和章程。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设备的不断更新,先进的设备不断被投入到建筑施工生产中来,原有的“设备安全操作规程”满足不了需要,这就要求施工企业的设备管理要在抓落实的基础上,及时着手对原有的“设备安全操作规程”进行科学的归纳、提炼、充实和完善。制订符合更新后的先进设备需要的,达到技术和安全要求的、科学的“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并力求使其易背、易记、利于操作者掌握,以适应技术进步和深化设备管理的需要。
设备维修是设备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建筑施工企业的设备管理应严格执行“设备维修制”,除日常维护修理外,必须按规定期限进行大修、中修、小修。施工设备一定要避免超期使用。目前施工企业超期使用设备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这是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该报废的陈旧设备,不能带病进行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建筑施工企业设备的安全运行。
“经济核算制”也是施工企业设备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施工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建筑施工企业技术素质,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施工企业设备的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已提到了设备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这就要求施工企业认真研究设备的投资效果和积极贯彻“经济核算制”。
由于施工企业的特点所决定,高大设备大都存放或工作在露天,受到风的吹扑、雨的洗刷、阳光的暴晒及季节冷热的变化,使其腐蚀。这对设备维护,保养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建筑施工企业要严格执行“清洁、润滑、紧固、调整、防腐”十字维护制度是提高设备搬运移动频繁,移动后的机械设备要按规定标准要求进行组装、紧固、调整;露天高大设备要按要求,按部位、按规定时间进行注油润滑。这样才能保证建筑施工设备的正常使用,减少设备的有形磨损。广泛开展红旗设备评比活动,按季节要求有计划地定期组织设备大检查,是强化设备管理的有效方法。开展红旗设备评比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对爱护设备,精心保养和操作,成绩显著者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
根据季节要求,有计划定期组织设备大检修、边检查、边整修,提高和改善了设备管理,设备完好率逐年上升。
在改革,开放、搞活的形势下,要求施工企业设备管理现代化十分迫切。建筑施工企业的设备管理由传统管理向技术经济型的综合管理开始转轨。从技术、经济和管理三个方面掌握设备管理知识,是管好现代化设备的客观要求。
首先,必须加强对设备管理干部进行现代化设备管理方法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其次,对操作人员、维修人员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技术、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理论水平。设备操作人员应做到“四懂,三会”即懂结构、懂原理、懂性能、懂用途、会使用、会保养、会排除一般故障。锅炉、塔吊、压力容器等高大、关键、精密设备的操作者必须通过培训考试合格,发给“操作证”后方可上岗操作。设备维修人员必须进行技术培训,掌握设备的原理,对设备进行预防性维修,减少因故障停机和损失。建立和完善各项设备运转记录,操作人员必须按要求填写,做到齐全准确。操作者与维修人员必通设备运转及修理情况,保证施工设备及时排除故障,安全使用。
以上浅谈了建筑施工企业设备管理需要把握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都是主要的。除此之外还要推行全员、全面、全施工生产过程的设备管理,形成专管成线,群管成网。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建筑施工设备管理效果。(作者单位:沈阳市苏家屯区城市建设管理局)。
加强物资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精选17篇)篇七
【论文摘要】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往往会利用应收账款来扩大销售,但由此造成的呆账、坏账大大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经营,甚至带来资金链断裂造成了企业破产,因此企业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势在必行。
【论文关键词】应收账款;赊销;措施。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债权。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为了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营销手段层出不穷,除利用产品质量、价格、品牌、售后服务等手段之外,赊售商品也成为企业扩大销售的手段之一,相应产生应收账款也不断增加。合理的应收账款能扩大企业销售,提升市场占有率有,降低库存开支从而使得企业的营业利润增加。但是作为企业营运资金的组成部分,过多的应收账款会使企业的资金流逐渐枯竭,同时过高收账费用和坏账率更会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纵观中国企业的发展史,即便是首屈一指行业巨头都面临过应收账款造成的危机,上市公司中期报告显示,上半年上市企业应收账款总计14939.79,同比增长34.38%坏账准备计提比例低于6%,如此巨额的应收账款,能不能盘活变现,将关系企业的生存发展。
二、应收账款存在问题的原因。
企业应收账款之所以高居不下,笔者认为应从内、外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内部原因分析。
1.企业重销售轻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卖方市场早已转变为买方市场,“酒香还怕巷子深”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了扩大企业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在规模、技术、成本等方面不具备竞争优势的情况下,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又不得不作出相应的让步,如采取先发货后付款的方式,在给予现金折扣的同时还延长信用期,使产品的应收账款从数量和时间都增加了,不仅收账费用增加,而且坏账也增加,虽然从短期来看利润增加了,但是长远而言利润水平不增反减,更不用说其营利的质量。
2.企业内部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不明确,考核不到位。企业对于销售部门工作职能的界定仅限于市场,想法设法提高市场占有率,但是并未建立应收账款的催收制度,货款不能及时回笼。同时对销售部门的考核主要是当期销售量和销售收入,这使得营销部门缺乏销售与回款相应的约束机制。再加上财务部门对各客户的欠款信息不及时反馈,使销售回款指标没有真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由此造成各部门的责任不明确,周而复始,应收账款数额也就居高不下。
3.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存在漏洞。企业对往来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估是从源头上扼制应收账款增加和形成坏账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很多企业为了占领市场,往往缺少自我保护意识,常常忽视应收账款的“事前”与“事中”控制,不建立客户资信调查档案,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制定存在漏洞,且得不到及时修正,所有的这些都使企业的应收账款平均收款期延长,资金占用数额增加,坏账损失率增大。
(二)外部原因分析。
1.购买方未及时付款。应收账款到期后,购买方未付款的情形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没有能力付款。没有能力付款又具体分为:(1)购买方临时资金周转困难暂时不能付款,但是其以后的经营财务状况表明企业有能力还款;(2)购买方企业经营不善,濒临破产、清算。第二种购买方有款不付。购买方缺乏信用,故意拖欠货款。购买方可以免费利用这部分资金进行投资再投资,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收入,而得到的惩罚仅仅是信用名声不好。
2.社会信用机制尚未完善。整个社会的信用问题,追究其原因,有其历史的一方面,但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短,经济立法不健全”,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可乘之机恶意诈骗货款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执法上,受地方保护、关系网及执法人员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惩罚力度不够,这也是造成应收账款存在的原因。
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要在分析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对症下药,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共同努力。
(一)从企业自身的角度。
1.企业应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企业利用应收账款是为了减少库存、扩大销售,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而变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从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就能在应收账款管理上化被动为主动。首先企业必须加强市场衔接,及时开发研制新产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其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降低产品成本。企业通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从工艺设计、产品性能、产品寿命、服务等各方面,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从而扩大了产品的销售量。市场地位变了,企业在业务往来中变被动为主动,在客户的选择上,有目的的选择那些信用品质好,赖账可能性极小的客户,同时,做到应收尽收,加速资金的周转,降低了资金的机会成本,达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2.完善赊销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
完善赊销制度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建立内部业务的制约制度,销售业务按照其业务流程可以分为授权、主办、核准、执行、记录和复核等六个操作环节,不同环节的职权进行分离,从而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减少不良销售的产生。其次要建立严格的赊销审核制度,杜绝人情赊销。再次对业务人员的赊销权实行限额管理。明确限定业务人员的每次最高赊销额、年度赊销总额等。最后,建立赊销责任制。主管部门根据企业计划期的经营目标,制定应收账款限额和坏账损失限额,并分解下达到各责任部门。责任部门及责任人对应收账款承担终身责任制,每笔应收账款都应有明确的责任人。
在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上,首先应建立客户信用评价机制,即要对客户的信用资质进行评估,据以评价客户等级,决定是否给予赊销及其相应的额度。对客户的信用标准的评定通常采用“5c”评估法,具体可结合对客户商业信誉、偿债能力、财务状况、资信状况、担保等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评判。其次,企业要采用合理的信用条件,主要包括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信用期过短,不足以吸引顾客,在竞争中会使销售额下降;信用期过长,对销售额增加固然有利,但只顾及销售增长而盲目放宽信用期,所得的收益有时会被增长的费用抵消,甚至造成利润减少。因此,企业必须慎重研究,确定出恰当的信用期。
应收账款发生以后首先要加强会计核算工作。具体而言,首先必须正确记录每一笔赊销业务,并且建立应收账款台账,详细记录应收账款的客户名称、信用情况并予以跟踪。其次要做好日常清点工作,认真审查核对明细余额及内容,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再次可以建立应收账款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科学、规范化的管理监督,使企业赊销管理部门能够随时掌握各种信息。最后,企业的财会部门应按赊销客户区域进行应收账款明细核算,并定期统计应收账款各客户的金额、账龄及增减变动情况,对应收账款实行动态管理,对客户反映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企业主管领导和销售部门,为评估、调整赊销客户的信用等级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也能了解赊销总情况,从而把赊销风险降到最低。
4.完善跟踪、催收制度。
应收账款一旦形成,企业就必须考虑如何按期足额收回的问题,首先应当完善应收账款的跟踪制度,对应收账款的账龄做足分析,按照不同的账龄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一般而言拖欠账款时间越长,账款催收的难度越大,成为呆坏账损失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对这一部分应收账款应计提相应较高的坏账准备,从而正确反应企业的损益情况。同时对于过期对方又无力偿还的账款,企业应将其纳入管理的重点,研究调整新的信用政策,努力提高应收账款的收现效率。对尚未到期的应收账款,也不能放松监督,以防发生新的拖欠。
应收账款到期后,不能被动的等待回款,要完善催收制度,首先从催收手段上,可视拖欠时间的长短、收账费用的高低采用电话、传真、上门催收、诉诸法律等手段催讨账款。其次催收时不能一刀切。根据跟踪信息分析客户的经济状况,若客户遇到暂时困难,企业应尽量帮助客户渡过难关,如修改信用条件、延长付款期、转债权为股权等;若客户濒临破产,再努力也无济于事,应及时向法院起诉,以便在破产清算时获得部分清偿。
(二)从社会的角度看。
1.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我国是一个人情信用历史悠久的国家,但是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因此需要政府来主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快建立对失信者的惩罚机制,这是克服信用不足,建立信用监督体系的核心。对那些不遵守行业操守,自身就不守信的企业,要予以严惩,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人人守信用减少坏账的出现。对信用良好的企业,可建立激励机制,在经济活动中要开辟“绿色通道”给予优先和优惠。
2.要加大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制度普及教育的力度。要在全社会营造“诚实守信”的舆论环境,大力倡导“明礼诚信”,增强全社会遵守信用规则的自觉性。
3.扩宽应收账款变现渠道。建立应收账款转让市场,企业可将应收账款有条件的转让给银行或者企业,以此转移应收账款,变现回收部分应收账款。
加强物资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精选17篇)篇八
物流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有时追求规模的扩张,就将应收账款作为一种营销手段,放宽应收账款的管理。这样,应收账款急剧增加,资金链就会有断裂的风险。于是,有的物流公司开始细分客户,针对不同的客户制定不同的应收账款政策,形成自己的一整套信用管理体系。
首先,物流企业要确定合理的信用标准。对客户的信用标准的评定通常采用“5c”评估法对已获资料进行分析。对符合标准的客户可以采取放宽应收账款的政策,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客户尽可能减少与其发生赊销行为,这样既能保证维护优质客户,又能减少企业坏账的产生。
第二,采用合理的信用条件,主要包括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等。信用期限是企业为客户规定的付款期限。现金折扣是指物流企业对客户提前付款而给予的价格上的优惠,虽然现金折扣又会减少企业的收入,但附加现金折扣可以促使客户早日付款,从而减少企业应收账款的平均收款期。
第三,建立恰当的信用额度。信用额度是物流企业根据客户的偿付能力给予客户的最大赊销限额,任何一个客户都有其的偿付能力的限制,一旦超过这一界限就会大大增加产生坏账的机率,因此它实际上就是企业愿意对某一客户承担的最大风险额度,确定恰当的信用额度能有效地保证销量的同时防止由于过度赊销并超过客户的实际支付能力而使企业蒙受较大的损失。
总之,企业在制定信用政策时,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都要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选取较好的一个方案,即要求保证增加的收益要大于增加的应收账款的成本,不能为了扩大销售盲目放松信用政策,也不能为了压缩应收账款而拼命提高信用政策的标准。
如下为某知名国际物流公司,总公司结合信用管理政策,为分公司制定的应收账款管理的具体措施。
支持部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审查,就是法律风险评估,主要审查合同条款有没有法律陷阱,是否公平,万一不能合作后,退出的风险和退出成本有多高,比如余款和押金怎么收等。三个部的部长和两位正副总经理共同组成合同管理委员会,对于合同都是一票否决,就是任何一个委员否决,都无法签合同,除非重新与客户沟通,争取调整相应条款以使公司的利益和风险得到最大的保障。
事中评估。一般是在合同执行三四个月后进行,通过各部门组织的跨部门评估小组对该客户进行综合评估,对于价格偏低导致毛利贡献不理想的客户,总公司一方面检讨自己成本控制是否有效,另一方面对于确实没有合理毛利贡献的客户,就果断停止合作。在合同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根据客户的业务量和信用情况授予一定的信用额度,并随时对客户信用情况给予监控。如果应收账款达到这个额度而客户没有及时付款,就必须督促客户付款并停止向该客户提供物流服务。
事后跟踪。在应收账款的管理上,总公司规定较高的坏账准备金提取率,也迫使经营人员和财务人员尽量防范于未然。按照总公司坏账管理制度,业务发生超过三个月尚未收回的应收账款就算逾期账款,需要提取30%坏账准备金,预期6个月的坏账准备金提取率高达50%,也是最高的提取率,预期9个月以上,就算是死账。如果分公司出现逾期账款,总公司财务中心也会向分公司的管理层施加压力,要求尽快追款。
危险信号提醒物流公司加速收款。
人算不如天算。总有一些例外情况出乎于公司的信用政策监控之外,但有些信号值得物流公司注意。
当欠款客户的办公地点由高档物业向低档物业搬迁;频繁转换管理层、业务人员,离职人员增加;受到其他公司的法律诉讼;欠款客户财务人员经常性的回避;付款比过去延迟,经常超出最后期限;经常找不到欠款客户负责人或负责人发生意外;欠款客户开出大量的期票;欠款客户的开户银行转换过于频繁等等。当欠款客户出现以上危险信号时,物流公司就要采取果断、迅速的应变措施,可以降低应收账款的回收风险。
若客户确实遇到暂时的困难,经努力可东山再起,物流企业可帮助其渡过难关,以便收回账款,一般做法为进行应收账款债权重组:接受欠款客户按市价以低于债务额的非货币性资产予以抵偿;改变债务形式为“长期应收账款”,确定一个合理利率,同意用户制定分期偿债计划;修改债务条件,延长付款期,甚至减少本金,激励其还款;在共同经济利益驱动下,将债权转变为对用户的“长期投资”,协助启动亏损企业,达到收回款项的目的。如客户已达到破产界限的情况,则应及时向法院起诉,以期在破产清算时得到部分清偿。
加强物资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精选17篇)篇九
众所周知,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赊销产品或服务而形成的应收款项,是企业流动资产的一个重要项目,根据调查,目前我国企业中应收账款已经占到流动资产比例的40%-50%之间了,而且逾期一年以上的账款占很大的比例,触目惊心,因此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经营活动中日益重要的问题。
在这里我想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企业会出现这么多的应收账款呢,很明显,赊销是解开问题的钥匙。
赊销是很多企业老总比较感兴趣的词语,因为它能够带来很多好处:
1、扩大了销售,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减少库存,降低存货风险和管理开支。
我们知道企业持有存货,相应的要追加管理费,仓储费和保险费等开支,相反如果企业把存货变成应收账款则没有这方面的烦恼。
当然应收账款是把双刃剑,我们在得到上述一些好处的同时,相应的也会为应收账款的存在付出一些代价,其弊端主要表现在:
1、费用的增加。
2、企业周转不良。
3、呆账。
作为一个财务咨询顾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了我工作的全部,应收账款的存在就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知道一个企业在正常的经营中,假如不发生应收账款一般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否认赊销能带给企业销售上的好处,但是基于上面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也不能盲目的相信赊销是解决企业经营上的灵丹妙药,那如何在应收账款存在带来的好处及引起的弊端中寻找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就成了我应思考的问题了,确切的说是找到一个解决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情况下应收账款在流动资产中所占比例过大问题的方法,根据我以往做咨询的实践经历和参考国际上的一些成功经验,这里我提出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解决应收账款在企业流动资产中所占比例过大问题的办法:
1、建立应收账款自动记录系统。
2、尽早开具销售发票。
3、修改支付佣金的付款条件。
4、鼓励客户采用自动清算系统付款。
5、给予客户现金折扣。
6、对应收账款分类。
7、收缩对客户的授信额度。
8、对应收账款的回收加强管理。
在实践的过程中,企业可能会或多或少的碰到这样的客户,假如你不催收,他就不会还款,所以对这类型的客户,企业应该采取积极的督促收款措施,当然要加强应收账款的监控,首先是要强化会计核算和监督。
加强物资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精选17篇)篇十
关键词:
应收账款;风险研究;防范与控制。
现代企业面临的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原因除了信用交易意外,还有就是企业自身的认识问题。如果企业经营管理者不能够对所产生的应收账款风险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么就很容易在企业内部产生财务危机。
(一)应收账款风险定义。
应收账款风险是指企业的应收账款受到市场上的不稳定因素的影响,给应收账款的收回带来了阻碍,从而导致企业不能够及时或者足额收回数额巨大的应收账款。简而言之,应收账款风险是企业不能够及时和足额收回应收账款而造成的潜在的和实际的损失。
企业应收账款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回收金额风险和回收时间不确定性。应收账款回收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指应收账款的对手方超过商定的付款期限,而使赊销企业面临损失的风险。回收数额上的风险,也可以称为潜在坏账损失,是指企业无法收回全部的应收账款,而使部分或全部的应收账款成为坏账的风险。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会加大企业资金的占用和增加资金成本,严重的会是企业财务陷入困境,甚至失灵。而应收账款一旦成为坏账、死账,就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应收账款风险对企业产生的影响。
回收时间和回收数额上的不确定性,是企业在短时间内积攒的应收账款数量难以及时消解,从而给企业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
第一,大量占据流动资金,影响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企业在为客户提供商品、劳务、技术以后,所应得的款项却不能够及时的收回,就会成为企业的应收账款,如果企业不能对应收账款进行有效地管理或者对逾期不能够收回的款项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会使企业的收入与支出不相符合,扰乱企业的正常财务计划。应收账款长期不能收回或者被占用,将会直接影响企业资金的正常流动,给企业的正常经营产生影响,也因此会阻碍企业的壮大。
第二,虚增经营成果,隐藏企业的潜在损失。我国企业准则规定,企业需要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确认收入,在进行信用交易时,通过信用交易获得的收入需要计入当期收入,而企业的通行做法却是将其当成实际的现金流,从而虚增了企业的现金收入。企业账面上存在的应收账款,其不能够收回的绝对数量必然要增大,而企业每年提取的坏账准备是一定的,这样一来提取的坏账准备不能够覆盖实际产生的坏账损失,这样就会虚增企业的经营成果,隐藏了企业的损失,也会使企业的风险同时隐藏,为日后的发展埋下隐患。
第三,一定时间内收入与支出不相符合,增加损失。信用交易可以在短期内增加企业的市场销售,为企业创造大量的潜在利润,但是这些收入并没有实际流入企业,由于销售的实现,使得企业需要缴付相应比例的税费,使企业的资金流出,增加企业的损失。
第四,增加企业机会成本。大量的应收账款等于存在于企业内部的流动资产,但这些资产收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不能够自由的流动,这样就会成为企业的闲置资本,增加了机会成本。企业手中的流动资产或者现金周转速度越快越能够增加企业的盈利,但是由于企业没有可以有效利用应收账款的手段,使得应收账款成为流动资产中的“固定资产”,企业丧失了大量的盈利机会。总之,由于资金被大量的占用,加大了企业的机会成本。
第一,完善信用管理组织,强化应收账款管理。应收账款风险涉及的主要就是信用风险,因此首先高度重视信用风险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强化管理。信用风险作为一项具有普遍性、复杂性、高难度性的风险,在管理上需要保持专业化,因此需要组建特定的部门或者组织进行管理。企业组建的信用调控部门,需要保持足够的独立性,充当各部门之间沟通的桥梁。信用调控部门的需要做的工作是:收集、分析、整理客户信息,建立信用档案;风险分析与预测,调整对客户的应收账款额度;制定相关的信用管理政策等。一个独立完整的信用调控部门可以成为连接企业各部门的桥梁,从而使管理更加科学。
第二,合理布局,优化经营策略。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企业应仔细分析自身所处的经营环境,从客观上评价自身综合实力,从而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策略。稳健经营是绝大多数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期望,为达到这样的期望,企业就必须在产品、服务上做出相应的改变,提高质量、强化个性化服务。在提高商品、劳务、技术的质量上,可以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创新产品品种等方式,向市场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或提供名副其实的高质量的劳务和技术。
第三,加强内部控制,强化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于应收账款风险的管理仅仅在从外部推进是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困难局面的,因此还需要从内部推进,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强化日常管理。具体来讲,企业需要实时掌控应收账款的量、时、价等信息,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加大评估考核力度,将发现的问题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企业应该根据自身业务量的大小定期对应收账款进行核对,以便及时发现应收账款风险,同时将核对的结果传递给对手方企业,保证双方信息的一致。
第四,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及销售回款责任制。除了在措施上保证应收账款的安全以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使对应收账款风险的管理形成常态。对于营销政策的制定,应该改变原来的销售、回款两条线的管理策略,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评估考核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
企业通过上述措施强化对应收账款风险防范和控制以外,还可以通过采取合理的规避措施,转嫁应收账款风险。
第一,信用。信用保险是保险的一个险种,是权利主体将与之有债务关系的对手方的信用作为保险对象,向第三方机构(主要是开设信用保险的保险公司)投保,以保证在债务人信用违约时,债权人能够获得相应的补偿。对于企业来说,信用保险第三人的介入,是对债权人利益保障机制的一种加强,可以使企业更加保险、专业的开展自身业务,并且有效保障应收账款的收回。对于外贸企业来说,信用保险不仅可以保障企业出口安全,而且通过金融机构的支持,增强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并且由于信用保险的介入,企业可以较为便利的获得的贷款支持,可以提前预知客户的风险水平,从而降低交易风险。
第二,保理业务。保理是指与开展保理业务的金融机构之间形成的一种契约关系。根据契约关系,卖方企业、供应商、经销商等将其现在或将来的应收账款的回收权转让给转让给保理商,保理商针对该企业的应收账款,为其提供应收账款融资、应收账款账户的管理、应收账款的催收、以及为收回应收账款所提供的各项担保等。与信用保险相比,信用保险只是企业为其信用业务购买的保险,该业务的所有权还在企业自身手中,而保理服务是一种债权转移交易,在企业与保理商进行了保理业务之后,部分或者全部债权就相当于出售或抵押给了保理商,企业就相应的简化了自身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保理业务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化,保理业务与信用保险逐渐融合,形成了现在的信用保理业务,在信用保险业务中,保理商通过保理业务,向企业提供更高比例的比率,降低企业的损失,从而实现三方共赢的局面。
第三,转移风险的其他工具。转移应收账款风险出了上述措施以外,还包括要求应收账款对手方提供相应的担保,如第三方担保、信托担保、资产抵押担保等,通过这些方式的担保,可以使企业在无法正常收回应收账款的情况下,通过追偿的方式,从第三方手中索赔或者通过抵押物的拍卖来获得弥补应收账款的资金。其次就是将应收账款出售,这里的出售包括两种,一种是完全出售,也就是将应收账款以买断的形式出售给专业机构,第二种就是保留应收账款的所有权,以抵押的方式从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前获得资金,待应收账款收回以后,再进行还款。这几种风险转移工具在实践中都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并逐渐被企业所接受。
结束语:
应收账款风险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风险,只要有信用交易的存在,应收账款风险就会存在。对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研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与前瞻性的研究课题,也是国际风险管理学术研究的热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信用交易比例将会越来越大加大,应收账款风险问题会日益得到企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潘启卉.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基本对策[j].蚌埠党校学报,(2).
2.苗娟.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研究[j].通讯,2011(2).
加强物资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精选17篇)篇十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下,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兰尖铁矿是我国大型露天铁矿之一,也是攀钢生产的主要原料供应基地,面对采场作业条件差、设备型号多,资金紧缺,原材料、备品备件和动力费的不断涨价,使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等严重困难,在1999年强化模拟市场核算管理,深挖企业内部潜力,向管理要效益,实现利润545.74万元,全矿各项管理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年终评比时,夺得了攀钢(集团)矿业公司开展的社会主义劳动竟赛活动“效益”、“安全”、“质量”和“设备”四个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建立和完善模拟市场核算“四大体系”
在世纪之交的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在关键时期,迸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兰尖铁矿迈进市场经济新体制,跨入21世纪,实现新的发展目标的可靠保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观念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财富,是一种亟待开发的资源,也是企业制胜市场的法宝。因此,兰尖铁矿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站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角度上去思考、去强化模拟市场核算管理,在全员积极理解、支持和参与的情况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便全体职工牢固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成本意识和效益意识。在观念上由产品计划型向经营效益型转变;在企业管理上,以财务管理为龙头,模拟市场核算为主线,充分发挥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地位的作用,按照以资产经营责任制为主,模拟市场核算为辅的原则,狠狠抓住降低成本不放松,改进和带动各项管理工作上新台阶,真抓实干,把降本增效的重点放在苦练内功、对标挖潜上;在财务管理上,由过去事后算账转变为事前有预测、有计划,事中有动态控制,事后有总结、分析和考核,养成先算账、后干活的好习惯。为适应内部模拟市场核算工作的需要,建立了四大体系,即目标成本保证体系、内部模拟市场价格体系、内部模拟市场核算体系和内部模拟市场奖惩分配体系。真正把市场竞争机制引人到生产经营中,坚持“责、权、利”对等原则,以成本、产值、利润为衡量标准,推动了内部模拟市场核算工作的深入开展,促使会矿职工思想观念的转变,增强了职工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和成本意识,充分调动了职工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为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确定模拟目标成本,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为了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利用价值形态,兰尖铁矿对生产经营、资金和成本指标进行全面预算和管理,使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处于预算的控制之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归根到底就是价格在起决定性作用,其基本构成就是成本加利润。所以,必须把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连接起来,只有把市场竞争压力引人企业内部,才能增强全矿职工市场竞争的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因此兰尖铁矿在确定成本目标值和利润考核值时,始终把矿石的盈亏平衡点作为最高封顶线;按当期的市场价格,采用“倒推法”,即收入-利润=成本,确定模拟目标成本指标,通过层层倒推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将产值、成本和利润指标分解并落实到各单位,各单位只能降低成本,决不能超过成本控制线,只有把成本、利润指标落到实处,全面硬化内部核算指标,才能降低成本。不但要把市场信号换成模拟目标成本,实行模拟目标成本管理,而且还要逐步建立标准成本管理制度。
三、认真开展模拟市场核算,强化四级成本核算管理。
为了加大学邯钢经验的力度,使其达到真抓实干,不走过场,务求实效的目的,在1999年初,首先从建章建制入手,强化了模拟市场核算管理,用制度规范全矿模拟市场核算工作。其次,边摸索、边总结、边完善、边修改模拟市场成本核算方法。对矿、车间、工段、班组(机台)四级模拟成本核算的职责与任务,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和规范,形成了全员、全过程成本控制的立体网络,从而使内部模拟市场核算达到了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强化基础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根本。在模拟市场成本核算工作中,始终把加强基础管理放在首位,及时清理、修订、完善、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制订合理的消耗定额,内部执行优质优价来促进各工序产品质量的提高。随着模拟核算的不断深化,班组成本核算尤其重要,因为,班组是企业的细胞,它是各项经济指标的直接承担者和最基本的核算单位。所以,完善班组基础工作是当务之急,必须在各班组配备兼职核算员,举办模拟成本核算培训班,明确核算内容、核算办法,制订内部模拟市场核算实施细则和奖惩考核办法,促使职工加强了责任心,主动性得以发挥,由过去“只管干,不管算”向“干什么、管什么、算什么,先算后干、边算边干”的观念转变,真正形成了责、权、利相结合的统一体。
四、降低工序成本,向管理创新要效益。
优化生产环节是降低矿石生产工序成本的关键:
l、加强物资供管工作,降低采购成本。采购成本是产品成本的原始投人,它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产品成本的积累,而在我国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国家统一的市场价格体系已被打乱,原材料、备件采购市场处于无序状态,加之企业内部采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任意采购的违纪行为时有发生,导致企业采购成本居高不下。针对这一问题,兰尖铁矿采购的材料、备件决定由物资部门统一管理,并建立健全内部价格运行及监督体系,成立价格领导小组,实行审批权、采购权、保管权、验收权、发放权分离,物资与财务分离,广泛、深入对市场行情作好调查,货比三家,广开采购渠道,对采购物资实行最高价格限额,不断降低采购成本,使质优价廉的材料、备件投入生产。充分发挥物资供管效能,提高物资的利用率,减少材料、备件的投入,从而降低了产品成本。2、加强能源管理,努力降低能源消耗。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能源在产品成本中属于可控部分,加强能源管理,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3、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效率。牢固树立设备是“本”的思想,设备运行的正常与否,是维持和扩大矿山再生产的可靠保证。一是以制度规范设备管理行为;二是增强设备操作人员责任心和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三是强化设备的现场管理与维护保养,严格执行“点检定修”“三精心”的设备管理制度,防止设备事故,以最优的技术状态来保证设备的安全和高效运行,从而提高设备效率。4、加强质量管理,降低质量成本。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提高矿石质量,是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5、加强安全管理,降低安全成本。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坚持“安全”是最大节约的原则,安全是降本增效最有效的措施。
五、降低期间费用,减少非生产费用开支。
成本的核算,忽略了对期间费用的控制,为期间费用留下了空间。因此要进行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必须加强期间费用的管理。首先,财务科将期间费用的每个子项目,划分为可控费用和不可控费用,将可控费用的差旅费、办公费、修理费、机物料消耗、电话费等,分解量化到每一个相关的费用部门,指标落实到科室和车间,形成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管理局面。其次,严格考核,将期间费用指标切实与责任人挂上钩,实行奖惩逗硬,从而,加强了期间费用的管理,减少了非生产费用的开支。
六、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作用。
在推行模拟市场成本核算管理过程中,将模拟成本指标分解落实到各车间(队,的有关负责人,制订了资产经营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并对各单位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实行成本否决制度。目前,就个别单位而言,由于单位负责人任期目标短期化,决定了企业行为的短期化,从而淡化了会计监督工作,搞虚假成本,当考核指标能够完成时,核算就留一手;完不成时,就随意调节成本,把会计工作仅仅当做调节效益的一种工具,使各单位会计监督失去了职能作用。因此,由模拟市场目标成本向标准成本管理过渡,便会计监督有的放矢。标准成本管理制度是一种控制成本的管理方法,是成本计划、计算和控制的有机结合,它由标准成本、差异计算和差异处理三部分组成。它通过事先制定产品的标准成本,计算和分析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并对差异进行处理,找出成本控制的重点,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而模拟目标成本管理的指标是依据历史资料和对现有生产经营指标的.估算,从上到下进行分解,各管理层一般都留有机动的指标以防意外,给经营成本、掺假行为以可乘之机;而标准成本管理的指标则是用先进的工程实验等科学方法测算,从上到下进行归集,上下必须一致,通过大量差异分析,对高出或低于标准成本部分,可以监督其是否有乱挤乱摊成本现象。对过去已经发生的虚假成本,应当结合实际情况作出明确处理,以确保成本的真实性;从而发挥会计反映和监督作用。
七、从严治矿,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企业管理,充分发动群众,实行全员、全过程的成本动态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突出一个“细”字,狠抓一个“严”字,以“严字当头,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一丝不苟,铁面无私”的办矿方针,作为企业从严治矿的“纲”。这是市场竞争严酷性在企业内部管理上的体现,是一个现代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兰尖铁矿方方面面的管理都在“严”字上做文章,从“严”字上找出路,从“严”宇上增效益,邯钢的倒推法,认真实行成本“否决”制度,关键是坚持了严格的考核。如果不认真执行成本“否决”制度,模拟市场核算就会流于形式。邯钢实践经验证明,成本“否决”能降本增效,因此,成本“否决”必须坚定不移。这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秘诀。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就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作为法人实体,就要独立地承担民事权利和义务,作为竞争主体,就要独立地去市场搏击,其根本任务就是追求经济效益,就是要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和效益。因此,要逐步建立“交够国家的,留足企业的,剩下就是职工的”的分配模式,只有这种“工效挂钩”,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八、培养高素质、管理型的会计人才。
文档为doc格式。
加强物资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精选17篇)篇十二
摘要企业的成本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正相关关系,所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就需要通过良好的成本控制制度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可以通过严格产品成本费用标准,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以及建立良好的奖励机制来鼓励员工创新生产技术,提高单位产品的经济效益来间接地促进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
加强物资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精选17篇)篇十三
企业的成本是企业生产商品,提供服务过程中总的费用支出,它构成了企业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的基本前提。
通过控制成本,可以有效地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所以说,从这样一个角度而言,企业要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首先要采取措施降低单位成本。
通常认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一个企业实体衡量自身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指标,它为企业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发展资金支持。
通过比较单位产品的劳动消耗和最终的产品的销售营利来最终确定企业经营效果的盈亏。
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要想赢得生存和取得良好的发展地位,首先就是需要有供企业发展的动力支持,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利润的积累,构成企业发展的新的一轮的资金运动的起点。
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所在。
企业要想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就必须想方设法降低单位产品的劳动能耗,做到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这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谈论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问题,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就是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产品和物质财富,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促进生活经济水平的提升。
毫无疑问,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所以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赢得发展,获取经济效益,必然需要降低成本,强化对企业产本生产成本的管理。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在产品的开发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工作,诸如产品的预测、计划、控制分析等等,其目的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具体而言,笔者认为从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来看,企业产品的竞争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企业人才的竞争,因为无论是产品的管理还是效益的提升,最终都是依靠管理人才的管理意识来提升相应的管理效能的,从成本的.角度而言就是要强化对成本的管理。
而强化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强化对成本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笔者认为,成本意识还必须体现在合理地组织生产,合理地分配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提高单位成本的使用效率等等。
通过先进的生产技术的引进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和环境进行考虑,都要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换言之就是要对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行良好的管理。
三、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及其措施分析。
我们已经知道,降低企业的成本,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更好地融入到市场经济的竞争之中。
对于企业发展而言,笔者认为,强化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加强成本管理是节约耗费的重要途径。
加强物资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精选17篇)篇十四
成本是产品销售量和销售价格受限的条件下决定利润的唯一因素。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
成本管理的主要的重要性在于:(1)成本管理能够提高企业成本核算水平,从而能够保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得到提高;(2)成本管理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能够降低产品成本;(3)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可以通过成本管理来实现;(4)成本管理也能够使得员工的成本意识的提高。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许多企业采用降低成本的手段来使自己从这竞争中脱颖而出。
降低成本能够促进企业价格竞争能力以及企业安全边际率的提高。
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降低固定成本的比例始终是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之一。
由此可见,企业要想在现今的市场中顺利发展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即成本管理,可见,成本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极其重要。
二、现代企业造成成本较高的原因。
1.企业组织机构繁杂,管理费用开支过大,办事效率低下。
在成本费用中,管理费用是主要项目,而经营总成本直接受管理费用的高低的影响。
合理高效的组织机构的建立能够促进管理费用的很好控制。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组织机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经济体制与在计划经济下的企业组织机构是适应不了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要与企业组织机构相协调。
目前,尤其是国有大中型设置的企业管理组织机构还是比较传统,并没有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环境的变化、人员素质的提高而作相应的调整。
一些较大的企业,由于多种经营的发展,企业中的许多业务活动无法进行较全面的管理。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机构还是保持着原来的结构,从而难以控制管理费用和其他开支,致使生产经营成本的无法控制。
2.企业各环节控制不力,各方面节俭不够。
在很多人的意识中都会觉得成本管理主要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其实不然,成本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因此,成本管理并非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它也不是只有财务部门进行参与就能够做好的,它涉及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的部门,只有各个部门能够结合对成本管理进行有效的控制,那么才能真正的有效地控制成本,从而使得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除此之外,我国的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与其它部门的实际工作相偏离,那么成本偏高是必然的。
另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浪费的现象是非常严重的,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表现的尤为突出。
虽然实际工作中,在这方面也都做了一些措施,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其实员工素质的提高,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尤其是制定合理绩效考核制度,才是最有效的措施。
3.技术落后,机器设备陈旧。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需要科学技术的帮忙,而生产成本的降低同样也可以从科学技术方面入手进行。
技术水平是体现一个企业经营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企业经济效益的有力保证。
虽然我国有些企业已经通过科学技术来减少原材料价格上涨给成本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但是还有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对现状缺乏认识,不追求科学技术的进步,从而使得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逐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4.企业财务费用较高。
我国企业的负债较重,压制了企业的生机,员工的利益也得不到保证。
资产负债率较高是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高的负债导致较高的财务费用。
而企业高负债、高费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企业近年来由于不断的扩张产能,资金需求量较大,一直保持着相对较高的贷款额度;(2)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公司财务费用增加形成较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是针对原因一进行分析的。
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费用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
1.建立合理高效的企业组织机构,使其高效率运转降低管理费用。
实现科学的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体制是控制好管理费用的基础,具体需做到建立合理高效的组织机构或者调整现有的组织机构。
从成本控制角度来看,在目标上,科学的组织管理体制的作用就是实现财会部门与业务部门相协调,总分机构要适当的分权与授权,因此相应的下属领导单位要建立起来,对管理职能进行重新分配,实现各有关的职能要适当分布在下属单位,避免企业总部独揽大权。
2.认真搞好各环节控制,正确树立职工节约的观念。
对成本责任进行明确,从而使得降低了成本的单位和个人得到真实的利益,将降低成本的效果显现在各个降低成本的环节上,并且实施奖惩机制,能够使职工感受到成本降低的益处。
在成本控制上,对人的因素进行充分激发和利用,使得下属单位和全体员工的自律和相互间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建立起来,使成本控制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财务问题。
加强对可控因素的控制,对于同等条件下,单位成本不同,应从自身管理寻找管理缺陷,从其他的方面来消化不可控因素。
3.搞好技术开发,提高科技水平和效益。
技术改革规划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同时还要加强培养科技型人才。
企业应该对影响成本较大的环节进行技术攻关,从而使得成本降低,提高经济效益。
如果是完全开发一项新的技术,那么成本会很高,但是改造原有设备,其成本费用就会减少很多,因此企业对现在所拥有的设备的性能和功能加以改造,那么就会使得成本降低能够实现。
4.适量举债,控制财务费用。
企业举债必须量力而行,应保持一定负债比率。
因为如果企业通过举债获得的资金所创造的利润连债务成本也负担不了,企业就会面临相当大的还款压力,甚至被逼破产。
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决定负债的能力,选择适合的投资项目。
企业在做投资决策之前,对于市场调查和可行性研究一定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使得盲目投资行为被避免。
企业要善于寻找市场空位,只有这样投资才会发挥其巨大的作用,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能力来选择投资项目,以免投资导致的过度举债,对于有利可图但是投资较大的项目,可以联合几家企业一起进行投资,这是防止过度举债的较好的方法,而且还有效的控制了财务费用。
另外,企业在销售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并学会运用现代先进的销售手段,例如电子商务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降低销售费用。
首先,消费者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不仅仅只是满足消费者的功能需求,还要在质量、样式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只有生产出适合消费者的产品,此产品才能够占领市场,因此,市场调研显得尤其重要;其次,要树立好企业的良好形象,保证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赢得客户的认可,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使得企业经济效益也得到提高。
四、结语。
成本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综合性的管理,成本与企业盈利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竞争能力提高的关键还是在于成本,它和企业未来的命运息息相关,现代化的制造企业,一定要转变观念,在增加顾客价值的同时,要尽可能地降低生产及运营成本。
因此,对企业来说加强成本管理是目前最为重要的课题,需要企业中的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来进行合理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真正有效地提高。
参考文献:
加强物资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精选17篇)篇十五
摘要:财务人员管理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深入剖析财务数据,分析数据要有理有据,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要通过量价分析等手段找出深层次的问题和原因,发现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潜力和不足,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是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管理,努力提高企业财务人员整体素质重要手段。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方法。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企业财务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
各单位要加强企业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按照《公司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提出的“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客观公正、诚实守信”的要求,教育企业财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带头遵守和执行财经纪律,维护企业正常的经济秩序,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业务培训是提高财务人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各单位要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制定培训计划,扩大培训范围,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档次,按照《会计法》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要求,组织多种经营财务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最新的财经法规,开阔视野,更新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为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各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企业财务人员管理力度,一方面按照公司的相关规定,大力清理不符合岗位聘用标准的在岗财务人员,整顿队伍作风和纪律;另一方面要按公司统一要求,严把企业财务队伍的入口关,对于符合聘任条件的财务人员,实行考试上岗制度,成绩不合格者坚决不予聘任。同时,要严格规定,任何企业不得外聘财务人员。
四、组织开展定期轮岗降低财务管理风险。
各单位要组织监督企业财务人员定期轮岗,除出纳人员定期轮岗外,企业的财务主管人员和会计人员也要实行定期轮岗制度,至少三年轮岗一次。
五、突出核心业务,全面梳理优化,确保财务流程设计有效、执行有力。
(1)全面梳理所有业务流程。公司结合机关部门业务分工及职责范围,按照“简捷、简单、效率”的原则,财务处对财务系统所有的内控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和修改,确保做到标准统一、管理规范、控制清晰、执行有力。
(2)核心业务流程重点优化。在全面梳理所有财务流程的基础上,财务处确定了两个核心业务流程,即资金管理流程和预算管理流程。对两个核心业务流程,财务处以减少内控管理层次,缩短内控管理链条,达到集中统一管理、分级分工负责为原则,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完善,确保核心业务流程达到设计有效、执行有力。
(3)重新制定和再造新的流程。为更好实现“平稳、均衡、效率、受控、协调”的目标,财务处结合自身业务范围和职责特点,重新制定和再造新的流程,堵塞管理中的漏洞,充分发挥财务监督的职能,从而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六、突出两条主线,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推进预算管理模式,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1)抓住两条主线。一是抓住增强财务风险防范能力主线。通过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优化业务流程,建立管理体系。完善事前控制、日常管理和事后监督反映机制,有效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提高财务控制能力;二是抓住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主线。以投资、资金、资产管理为突破口,拓展经济活动分析与评价领域和深度,积极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参与决策管理,发挥财务部门作为经营管理中心的调控作用,有效堵塞管理漏洞,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2)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推进预算管理模式创新工作。牢固树立预算管理思想,深入研究预算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预算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权威地位,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形成完整预算管理思想。以管理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生产预算、投资预算、专项费用预算为重点,在提高各项预算的协同性上下功夫,以单元资产核算评价体系为基础,科学评价单元资产自然状况和运行状况,动态评价作业过程变化对投资成本的影响,建立从预算编制到执行结果考核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立涵盖投资、生产、成本、资金等多方面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推动全面预算管理向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转变。继续优化成本支出结构,按照体现效益增长和投资回报的原则,采用零基预算和平均先进消耗水平相结合的方法从源头上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建立单井预算标准体系,重点突出综合效益和效果评价。进一步完善费用核定标准,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完善预算管理机制。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是预算制定和调整的最高权力机构,公司的预算分解、执行、差异调整和预算外开支,必须经公司预算委员会审批后方可执行,提高预算管理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管理地位。
(4)强化预算控制措施。建立预算执行全过程、全员监控机制,强化预算执行重大差异分析报告制度。预算内事项要按照业务管理规定,规范操作。预算外经济业务要按照授权程序,经有效审批后调整预算指标,纳入预算方可实施。重大预算外经济事项实行预算管理委员会集体审批决策制度。
(5)加强专项预算管理。对措施增产、安全环保等专项资金预算,建立项目评价论证制度,认真开展项目优先工作,建立专项资金管理台帐,完善跟踪制度,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先治.财务分析[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加强物资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精选17篇)篇十六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各行业间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激烈的市场竞争力,促使企业的经营管理防止逐渐从传统的扩大规模,转向了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企业由粗放管理型发展为集约化管理。结合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工商管理培训,提升企业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使之可以更好地进行企业管理工作。因此,依据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企业思考如何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综合能力,是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发展现状。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企业工商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的发展,由于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与社会需要不符合,无法促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下去,甚至导致企业陷入发展危机。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企业工商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日常发展。结合当前企业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不难发现在企业中,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培养课堂体系上存在不足、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问题,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发展现状不容客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如果企业不能有效的改善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发展问题,将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深入探究解决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培养课堂体系上存在不足、工商管理人才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企业必须在短期内需要解决主要事项。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企业受传统工商管理模式的影响,在企业工商管理培训中,由于企业管理者对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意识不足,企业管理层习惯性忽略工商管理培训,企业管理层领导对工商管理培训活动的不重视,常常导致工行管理培训工作很难顺利的开展。加之企业对工商管理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培训师资相对落后、工商管理培训方式单一、培训考核方式滞后等问题。企业在实际的发展中,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培训队伍,工商管理培训活动就不能向企业及员工传授先进性的教学内容,也无法向企业提供可靠的参考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很难确保工商管理培训取得实效。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企业就很难扭转工商管理培训的发展趋势,为企业未来的发展留下潜在的威胁。其次,工商管理培训考核的方式相对滞后,相关管理人员不能针对企业工商管理培训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的研究如何开展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在简单的考核标准下,很难提高工商管理培训的整体水平,对企业的发展也不会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完善工商管理培训工作的发展。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重视工商管理培训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工商管理培训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帮助企业管理者及时的掌握相对先进、科学的管理理论及管理手段,并促使企业可以切实的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从而使企业管理水平从整体上得到提升。我国大多数的`企业,在管理工作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企业的管理者虽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却缺少一定的专业化理论与技能,再不提高其自身管理理论技能的基础上,难以确保企业可以持续、健康得发展下去。在企业具体的实践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强化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建立优秀的工商管理师资队伍都是企业发展工商管理培训工作的重要策略。
1.进一步加强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
不断的社会实践工作表明,传统的工商管理培训课程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企业发展提出的要求与标准。进一步加强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成为企业发展工商管理培训工作的重要策略之一。在当前社会科技迅速发展的前提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渗透到工商管理培训课程中,工商管理培训工作必须与时俱进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在企业工商管理配培训中,应积极的应用信息化进行实践探究,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信息资源,通过多媒体专业设备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此外,为了改善传统工商管理课程的单调与乏味,可以创新工商管理培训的方式,通过分组讨论或者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培训,激发参与者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可以更好的接受工商管理培训的相关课程。最后,在进行工商管理培训中,还应重视工商管理理论内容的培训与指导,强化工商管理理论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重要性,使参与者都能够重视工商管理培训活动进行的目的。因此,进一步加强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对于提高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水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工商管理工作,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企业工商管理培训能否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得到有效的落实,是进行工商管理培训工作的关键问题。强化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必须让企业的管理者意识到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端正其对工商管理培训工作的态度。强化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需要落实到企业具体的细节工作中。在进行工商管理培训工作之前,企业应针对管理层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态度进行实际调查,使管理层人员能够在明确了解工商管理培训活动对企业长期发展会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再进行企业工商管理培训活动,使工商管理培训中有效的措施,能够切实的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其次,工商管理培训活动也要注意企业员工的接受态度,加强在企业内部的宣传活动,提高企业员工对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意识,促进企业员工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建立优秀的工商管理师资队伍。
建立优秀的工商管理师资队伍,保证培训教师的专业素质。在企业内部建立教师审核制度,考察教师在工商管理培训中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授课经验方面是否符合工商管理培训的要求。在录用审核通过的培训教师的过程中,鼓励教师积极的组织培训活动,并鼓励其继续进行专业深造,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及时了解企业管理方面的全新动态与发展成果,为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并在长期的工作中,帮助企业引进更多的专业优秀人才,促使企业可以建立优秀的工商管理师资队伍,为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奠定坚实的基础。建立优秀的工商管理师资队伍,是对企业工商管理培训效果的一种切实保障。因此,建立优秀的工商管理师资队伍,是企业发展工商管理培训工作的重要策略。
调整工商管理培训模式,加强培训的考核力度,可以进一步完善企业工商管理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模式如果只采用单一的培训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企业人才聆听的模式,单调、乏味的培训模式,可能会使企业人员失去参与工商管理培训的积极性,被动的接受工商管理培训的课程,造成工商管理培训效率低的严重问题。调整工商管理培训模式,加强培训的考核力度,还应尝试采用笔试的形式,适当加入专业技术的考核内容,通过考核参与者接受培训后的成绩,通过考核成绩合理的将参与者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并针对划分的考核层次,制定不同的工商管理培训方案。其次,企业还应定期对职工进行主题为“如何看待企业进行工商管理培训”的问卷调查,时刻掌握职工的最新思想动态,结合员工提出的具体问题,对工商管理培训方案与课程进行完善,力求工商管理培训活动能够符合企业职业的心理特征、个性特点。从而激发企业职业积极的参与到工商管理培训活动,久而久之,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职工的专业能力及职业道德,促使职工综合工作能力获得一定的提高。
为了更加有效的开展工商管理培训活动,企业领导以身作则,进一步加强对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企业职工重新审视工商管理培训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实际的工商管理培训活动中,企业领导应积极的发挥带头作用,积极的参与工商管理培训的相关活动,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加入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意义。使职工可以通过良好的企业文化熏陶,切实感受到企业对工商管理培训活动进行的重视程度。其次,在定期进行的工商管理培训活动后,领导还应积极的组织每个参与者进行培训总结,形成一定规模的学习交流活动,鼓励大家积极针对工商管理培训活动的优点、缺点进行发言,不断的提高工商管理培训的效率。因此,业领导以身作则,进一步加强对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对于工商管理培训的效果,会发挥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在市场发展中的空间,加强企业工商管理培训,为企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促进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成为关键事项之一。企业定期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活动,会推动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结合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活动,并逐渐提高工商管理培训质量的可行性建议,从而达到优化企业管理工作问题的发展目标。因此,结合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深入探究工商管理培训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作用,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空间而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邱国荣.论提高工商管理培训技术的着力点[j].中国成人教育,(10).
[2]朱亚兵,王丽娜.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以普通财经类院校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01).
[4]ssmanagementanimportantpartinthedevelopmentofenterprisetransformationanalysis[j],2013(03).
[5]thenbusinessmanagementtrainingimprovethelevelofenterprisemanagement[j].journalof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belowtheten-day)managementandscienceandtechnology,(7).
加强物资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精选17篇)篇十七
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血液,是财务管理的集中表现,资金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是一项必须常抓不懈的工作,资金管理的好坏不仅是衡量一个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且直接影响到一个单位的经济效益,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近年来,由于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工程垫资越来越多,拖欠工程款居高不下,资金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地制约了业主的生存和发展,弱化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现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现状,就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问题作简要论述。
1、工程垫资与工程拖欠款较大。近年来,随着建筑市场施工队伍的急剧膨胀,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僧多粥少的形势加剧,使得一些建设单位在工程发包时,提出某些不利于施工企业的要求。其中,垫资被作为一种普遍手段,成为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和考查施工队伍实力的重要条件,有的工程项目垫资资金甚至超过50%。作为施工企业,为了在建筑市场中抢占一席之地,以满足“养家糊口”的需要,往往会承诺建设单位的垫资条件。企业一旦为某项工程垫资,则会身不由己,或者丧失先期垫资应获取的收益及承担垫资损失,或不得不继续垫资施工,但这样的垫资工程,完工后垫资款则可能转变成拖欠款。一般来说,拖欠款是以垫资为前提的,如果没有垫资,就不会有大面积的拖欠和长时间的存在垫资。因为摆不脱垫资的困惑,也就难以解除拖欠的压力。
2、资金管理水平低、使用效益差。尽管每个企业都可能制订了资金使用计划和各项费用开支计划,但多数企业不能做到按计划控制,导致计划的可操作性差,有的甚至将计划束之高阁,形成计划与实际的严重脱节,使企业的资金管理变得盲目,影响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其原因有两方面:客观上因受市场经济等因素影响,有许多意想不到但又必须支出的项目,增加了各种费用的实际支出数。主观上却是一些单位领导和管理人员没有切实有效地抓好计划控制这一关键环节。主要表现在:1)盲目购置固定资产,超过了企业的资金承受能力。一些施工企业迫于形势和生存发展的需要,为承揽一些“高、难、精”的工程项目,不顾企业实际购置精良先进的专项设备。2)管理费等非生产性开支加大。由于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各个标段的细分,导致追踪信息、差旅费、招待费等非生产性开支逐年上升,管理成本逐年加大。3)银行账户多,资金分散。由于点多线长,上一个队伍就必须开一个银行账户,有的甚至一个单位多头开户,致使资金分流沉淀,造成浪费。4)对外投资缺乏控制。在对外投资中,没有事先对投资项目的概况、投资方向作政策分析、发展前景预测、财务获利评价、风险评价及可行性分析,盲目投资,造成资金浪费。5)备用金管理不善。备用金管理工作作为资金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往往被人们忽视,有的甚至不把它纳入资金管理工作的范畴,致使备用金余额日益增长,有的个人借款甚至达几十万元,从而造成了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
二、如何加强施工企业资金的管理和控制。
1、从管理机制上,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强化资金预算管理。
施工企业要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审批、监督、考核的全面预算控制体系,
预算范围由单一的经营性资金收支计划,扩大到生产经营、基建、投资等全面资金预算。预算主体包括企业内部各独立核算单位。预算编制采取逐级编报、逐级审批、滚动管理的办法,预算一经确定,即成为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定依据,不得随意更改。针对施工企业的特点,实施资金预算管理应遵循以下程序:第一,自下而上逐级编制资金预算计划。第二,自上而下,通过一定的会议形式审批预算。公司职能部门对所属单位的预算计划,通过收集整理,确定公司下月财务预算,改“用后算”为“算后用”。第三,执行严密的预算调整程序。原则上,各级预算一经批准确定,不得更改;但因特殊事由,须调整的,应遵循严密的审批制度。第四,建立严格监督和考核制度。资金管理的实质就是对各个环节现金流的监督与控制,也就是对施工生产、任务承揽、设备购置和基建投资等过程的现金流采用预算管理和定额考核,实行动态监控,量化开支标准。在编制资金预算时,本着轻重缓急的原则,将营运资金区分为生产经营资金和非生产经营资金。生产经营资金包括承揽任务、项目施工和正常管理费所需资金,是保证生产经营的必需资金,应按照企业内部各个所属单位年度、月度计划,统筹调配,保证这部分资金供应,不得挤占或挪用。非生产经营是跟生产经营相对联系不太紧密的资金,这部分资金须本着节俭、必须、适度的原则,力求压缩总额开支。
2、从监控制度上,进一步加强资金周转各环节的可控性。
这是对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补充。企业要树立“钱流到哪里,管理、监控就紧跟到哪里”的观念,将现金流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高度重视企业的支付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严把现金流量的出入关口,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各个环节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严格管理。施工企业监控的重点应包括:一是资金收入方面:应收款项是否应收未收或缓收;在建项目资金是否及时回笼;已完工项目是否及时撤场;处置资产的审批及款项收回等,当期的实际资金收入与预算收入差异及原因。二是资金支付方面:应付款项是否存在支付风险;大额资金的立项、审批、支付是否合规;当期的实际资金支出与预算是否存在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施工企业应立足工程项目高度分散的现实,探索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的做法,积极规避财务风险。一是建立、完善内部结算中心制度,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及时调剂余缺。建立结算中心制度,严格控制多头开户和资金账外循环,实现了内部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和有效监控,对分支机构做到了“你的钱,我看着你花”。结算中心一个口径对银行,下属单位除保留日常必备的费用账户外,统一在结算中心开设结算账户,可以发挥结算中心汇集内部资金的“蓄水池”作用。二是与银行协作,探索、实施“网上银行”结算方式。目前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已推出了“网上银行”业务。“网上银行”可以将本系统的资金高度集中。将企业各分支机构在各地的资金汇兑业务虚拟在一个总账户下运行,减少了跨省同行资金调度,减少了提前汇到异地银行的沉淀资金。“网上银行”能及时提供企业的资金动态和存量,有利于资金决策,加强了对资金的统一调度和调剂能力,降低了财务风险。
4.从经营理念上,瞄准目标市场,找准市场定位,强化全员参与的成本管理意识。
资金管理的范畴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在经营理念上,企业必须细分市场,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发挥企业的优势,从源头加强控制,科学合理地筛选投标项目,而不是饥不择食,不分良莠,有项目就跟踪,见标就投。另一方面要从支出上加强控制,中标的项目必须强化全员全方位的成本控制,消灭亏损项目,配合以上各项措施走精细化管理的路子。综上,施工企业要适应市场竞争,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保证企业资金流的良性循环。在资金管理上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从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入手,努力使资金运动的各个环节处于可控状态,优化资金结构,盘活沉淀资金,加大监控力度,规避资金风险,提升财务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