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专业七律·长征读后感(案例20篇)篇一
读了《七律·长征》这首诗后,时我无比敬佩红军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党中央在毛泽东的正确引导下,取得了四次胜利。之后,由于在王明路线的错误引导下,第五次"围剿"以失败告终。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进行长征。党中央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失败走向胜利。
长征全程二万五千里,这期间,红军翻越了连绵起伏的五岭山、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穿过荒无人烟的草地;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经过了11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越了24条大河,最后,穿越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后,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在长征胜利结束以后,毛泽东同志以及其轻快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满怀豪情的《七律·长征》,这首诗浓缩了长征途中的艰险、曲折和悲壮,震撼了我的心灵。
毛主席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声。后来毛主席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朗诵了这首诗。
《七律·长征》这首诗,是我领略了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的气质,更让我敬佩红军战胜艰难险阻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专业七律·长征读后感(案例20篇)篇二
毛泽东主席写的长征,负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读者读了是否也这样认为呢?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长征七律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
反义词。
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足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度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毛主席毕身提倡的一个主题--继续革命的主题。那就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即便在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的草创时期,就曾提出出自“长征”的一个。
口号。
: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手”,它的意义是重大的。犹如诗人毛泽东在夺取江山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志们任重而道远。打了江山还要建设江山,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而且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长征也比喻一个人应一生奋斗,自强不息,冲锋不止,直到生命的尽头。再推而广之于全人类,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场长征吗?由此可以想见这个词语的幅射面,及博大丰富的意义了。在我们中国更是如此,不仅有“新长征的突击手”,还有任何新的领导人出来都要提出新时期及新时期的任务,而新时期就意味着新长征,新长征就是指新奋斗。
我在此仅举一真实的例子,说明“长征”在我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文化语境的魅力。那是1988年初春,我同重庆的一个好朋友李光来往密切,据他说,他的父亲是杨尚昆过世的夫人李伯钊的哥哥。因此杨尚昆来重庆时(当时他任),李光作为亲威拜见了长辈。当他对我谈起此事时,他说(形象是坚定傲气的):“他们(指杨尚昆及老一辈革命家)是老红军,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而我们(指他自己)都正在经历新长征,靠自己在新时期闯出一条路来。”的确李光当时正轰轰烈烈地开办公司,同时也是一个抒情的吉它手和艺术歌曲的热爱者,他对美有一种感受和向往,当他想把这种感受与向往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不禁脱口说出了“我是新长征的突击手”。
让我们再慢一点进入《七律·长征》这首诗具体的美境吧,让我们重温一遍诗人自己对长征之美的解释:“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引自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
这首诗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一开场就道出红军不怕艰难,视万水千山的漫漫征途为小事一桩。在此不仅写了红军不惧自然界的困难,也明显地暗示了围追堵截的敌军更不值一提,对于红军来说,他们只是等闲之辈,不堪一击。
接着颔联、颈联四句从首联所营造的浩大的外在与内在的空间中脱颖而至,进入具象的细部勾勒,诗人从容地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万水千山”。诗人开始习惯自然地运用他精湛的典型毛氏诗艺的剑法,优美而具神奇效果的地理名称以及动词。连继出现“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这一连串的地理名词递进(毛诗特点,前面论及,此不赘述)不仅是交待了故事的递进,也交待了心理感受所引起的层层情绪递进。艺术造型上也显得极为工整,从山再到水。是什么山呢?“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不足挂齿也,其实质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不屑于万般艰难险阻,视之为小事。这个再现的艺术过程中通过行云流水般的对比及夸张来达成的,得来并不费功夫,全仗经年历月的生活观察及艺术修养。那么又是什么水呢?金沙江水拍打温暖的悬崖,意境美妙绝伦,风景本身就如诗如画,作者在此没有正面描写巧渡金沙江的战斗,因当时情况亦是紧急的。1935年5月3日,中央红军干部团在后有强大敌军的追击下在云南禄功绞车渡,仅用七只小船,经过九天九夜偷渡过了金沙江,全歼对岸守敌,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围。对于这次如此惊险的胜利,诗人运用象征主义的通感艺术手法把严酷的战斗隐了下去,却把寒冷的江水写得温暖如春,它正怀以从容不迫的欣喜之气缓缓拍打着夹江的悬崖,诗人得以在江畔流露出胜利的宛若春水般的欢悦。紧接着是冰冷的铁索桥横跨在大渡河上。红军抢夺泸定桥是长征中最英勇、最不可思议的激战,虽不是大规模的人海战,却是显现单独个人的天才精兵之战,铁血亡命之战,旋风般的理想之战,真正堪称红军之鹰飞过了泸定桥。那时,红军刚过了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击的圈子,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刘伯承《回顾长征》)。随即而至的强渡大渡河谈何容易。连太平天国时的一代名将石达开也身败于大渡河,竟是英雄末路,可悲可叹。但红军在大诗人毛泽东的率领下,一举冲桥成功,那就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十八勇士全身武装,攀踏着悬空的寒冷铁索,拿了敌人的桥头堡。后继部队才得以跟进踏桥过了大渡河。对于这一次惊天动地的恶战,诗人仅用“铁索寒”三字便已使场面栩栩如生、英勇激烈了。这二句中的一“暖”一“寒”二字,含有不尽之意味,张弛奔竞,起落生姿,不露拔工而又有天然之光辉。
最后二行(即尾联),诗人终于发出出自肺腑的赢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按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的批注:“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晋国所说的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更喜”二字用得好,有婉转回肠之意,喜上加喜之概;“三军”用得妙,这个词语本来就是自然带有古汉语之美,加上按前面毛主席自己的说法是指当时的红一、二、四方面军,这古意盎然的“三军”又凭添了当代汉语之美,岂不是难能可贵,羚羊挂角获了一个双美!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首联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回答的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颔联先具体写山,五岭“逶迤”形容其绵延不断。一个“腾”字写出了它的奔腾之势,但它们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细浪”“泥丸”,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颈联是红军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天险,诗人蔑视了这两处困难,只用了“云崖暖”“铁索寒”写出了这两道天险抢渡成功,其他都没有提及。何等轻松!
尾联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诗人既不叹息过去的困难,当然也不必写出后边的困难。
全诗首尾照应,在结构上十分完美。在开篇就定下了全诗的基调:“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全诗高度概括,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它是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像以及英雄的胆略和气魄的自然流露。
周美翀。
专业七律·长征读后感(案例20篇)篇三
妈妈对我说:“红军过草地时没有东西可吃,只有吃草根。”可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还哪有吃草根这么一说呀?家家户户都是基本上天天吃肉,最不好的也就吃白菜了。想当年红军叔叔多么幸苦呀!
读了这篇课文,我的感触颇深,你也找来读读吧!
专业七律·长征读后感(案例20篇)篇四
读了《七律长征》这首诗后,我感触很大,也让我体会到了一些宝贵的'精神。
《七律长征》记录了红军不畏艰险,为了祖国的未来,与敌人英勇抗争。他们历经了千辛万苦,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的精神多么难能可贵啊!
当年,红军的抗争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同学们,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来成为栋梁,保卫祖国,建设祖国,让祖国变得更加强盛。
专业七律·长征读后感(案例20篇)篇五
读了《七律·长征》这篇作文后,时我无比敬佩红军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红军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引导下,取得了四次胜利。以后,由于在王明路线的错误引导下,第五次"围剿"以失败告终。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进行长征。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长征全程二万五千里,这期间,红军翻越了连绵起伏的五岭山、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穿过荒无人烟的草地;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经过了11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越了24条大河,最后,穿越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后,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在长征胜利结束以后,毛泽东同志以及其轻快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满怀豪情的《七律·长征》。这首是浓缩了长征途中的艰险、曲折和悲壮,震撼了我的心灵。
毛泽东同志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声。1935月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朗诵了这首诗。
《七律·长征》这首诗,使我领略了毛主席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的气质,更让我敬佩红军战胜艰难险阻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专业七律·长征读后感(案例20篇)篇六
长征,这震惊中外举世皆无的两万五千里的军事长征,是中国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中国红军长驱二万五千余里,纵横十一省。长征途中,天上有敌人飞机轰炸,地下有敌人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还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五岭、乌蒙山、大雪山、草地等天险的阻隔,红军要战胜克服这些艰难险阻,不仅身体要遭受超出人类种种极限才能忍受的痛苦,而且还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长征本身是一曲悲壮的交响乐,一首悲壮的诗,一幅悲壮的画。
但是毛泽东写的长征的诗词,却没有刻意描写长征经历的苦难和牺牲,而是洋溢着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连那从浩浩太古以来就独立存在的岷山千里雪,也雪霁日出,阳光映着白雪、红旗,为红军的胜利而笑逐颜开了。这是何等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啊!
专业七律·长征读后感(案例20篇)篇七
这学期刚开学,我们就学习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这首诗,学习过后使我深受感动。
这首诗共八句,讲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走遍千山万水,不惧千难万险。诗中为我们展示了“跨越南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这五幅“征难图”。通过这五幅图高度概括了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老师的讲解过程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喜踏岷山雪”这幅图,使我仿佛见到了这样的画面:那是在1935年,中央红军渡过大渡河北进,遇到了第一座大雪山———岷山。这座山海拔4500多米,山上终年积雪。日落之后到日出之前的时段,到处阴风怒号,漫天飞雪,寒冷异常。山高陡峭,连鸟儿都飞不过去。行军数月,粮食不足,人也筋疲力尽。甚至有的人在冰上摔倒了,站不起来,就永远的倒在了雪上之上。无畏的红军却偏偏要与命运抗争。最终,中央红军翻过了雪山,在北进途中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和我们现在的生活相比,红军当年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到了冬天回家有暖气,出门有羽绒服和棉鞋,可红军翻越雪山时穿的是单薄的衣衫和草鞋。我们现在可以大鱼大肉,有的同学还挑三拣四,可红军翻越雪山时不仅要忍受饥饿和稀薄的空气,还要顶着刺骨的寒风。我们现在自私自利,不懂分享,可红军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不畏艰辛,勇敢地牺牲自我。
通过学习《七律·长征》这首诗,使我明白,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都是由红军当年的辛苦付出以及英勇牺牲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学习当年的红军精神!
专业七律·长征读后感(案例20篇)篇八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关于长征,有这样一些粗略的统计:中央红军在路上一共368天,其中有15个整天用于打大的决战;整个长征途中,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才修整一次,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共翻越了18座山,其中5座山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转战了11个省…看到这些数字,谁不感到震惊呢?红军战士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不怕艰难险阻——高大的五岭山脉、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在他们面前变得像“细浪”、像“泥丸”,他们还勤于思考、英勇顽强的与敌人做斗争,最后终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这是多么伟大的举创!
在生活中,我也会遇到好多困难。有一次,我的作业本散开了,我想钉上就好了。于是我拿来订书器钉了起来,可是刚订了一个钉就摁不动了,原来钉儿卡在里面了。爸妈都不在家,还是自己来处理吧。可是我抠了半天也没弄出来,急是没有用的。于是我静下心来,用小刀慢慢的把订书钉顶了出来。
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时刻激励着我,今后我要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去征服学习、生活上的重重困难,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后把祖国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富强!
专业七律·长征读后感(案例20篇)篇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读着这首《七律·长征》,我的心又一次被强烈的自豪感占据了。是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是每个中国人都引以为傲的。
打开中国地图,标出红军长征所行走的路线,就像是一条红飘带。红军双脚走二万五千里,爬雪山,过草地,这该有多难!据我所知,在长征期间,红军战士们共翻过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走过了660里荒无人烟的草地。如果说长征是“红色之旅”,那么红军战士们就是一枝枝傲霜斗雪的红梅,一片丹心向阳开。
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无数战士倒在了长征途中。据我国统计,红军长征每行走300米,就有一位战士倒下。所以,长征是一曲悲壮的歌,一首悲壮的诗,一幅悲壮的画。可在毛主席的笔下,这一切都是那样平淡无奇。“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何等豪迈的气概呀!
现在,我们要把长征精神放在学习上,翻越学习中的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大河,迎来自己人生中的“尽开颜”!
专业七律·长征读后感(案例20篇)篇十
读过《七律·长征》诗词后,我又看了一些有关长征的故事,在脑海中加深了对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经历和伟大意义的认识。对革命前辈浴血奋战为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感到深深的敬意!深感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长征过程中,前方有敌人堵路,背后有几十万的追兵,天上有敌人的飞机,地面有敌人的车炮,在环境险恶,缺衣少粮的情况下,工农红军穿着草鞋爬雪山,忍饥挨饿过草地,强渡乌江、金沙江、四渡赤水,在艰难中磨砺意志,依靠崇高理想和团结的力量,依靠人民群众,化解一个又一个危险,不断战胜装备精良的敌人,从弱到强,从困难中走向胜利,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
长征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革命前辈顽强拼搏和对待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传家宝,永远激励我们前进。当我们在学习上碰到背书难、作文难、计算难、背英语单词难、体育运动中跑步、跳高难等困难的时候,就要想到长征的前辈们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献身精神,我们就应当振奋精神,培养顽强拼搏的意志,勇于向困难挑战,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革命先辈。
都说长征是播种机,它不但播下了革命火种,而且播下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在伟大祖国的温暖怀抱中磨练顽强意志,继承老一辈不畏困难的优良传统,努力克服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要经得起挫折的考验,做一个坚强的人,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
专业七律·长征读后感(案例20篇)篇十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我读了这首诗,感触至深。
红军战士们在长征的行程途中,遇到了种种艰难困苦,历经了常人难以忍受的折磨,踏遍了水流湍急的大渡河和金沙江;连绵起伏的山岭;天寒地冻的雪山和茫茫无涯的草地等等各种天险的阻隔。但他们心中充满奋斗的心情,满腔的热血,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英勇地与敌人作斗争,他们还勤于思考,巧与敌人做周旋,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许多困难。有一次,我在放复读机,不知怎么了,突然放不动了,原来带子卡住了。我又急又气,使劲拽。但转念一想,这样会把带子拽断。于是,我静下心,慢慢的取,经过一番周折,我终于取出来了。我悟出一个道理:遇事不怕困难,要克服它才行。
我还从诗中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体会出红军战士们有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们不仅在战场上无不流血牺牲,而且还要面临环境的恶劣,粮食的不足,但是红军战士却依然开开心心地过着每一天,我非常敬佩他们。
现在,我们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历史,不能忘记勇敢的红军战士,更不能忘记国家的新中国的创始人。如果没有他们的指挥作战,没有他们的辛勤工作,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的一天。因此,我们要珍惜这得来不易的美好时光,好好学习,不能浪费光阴,虚度年华,用努力来迎接自己人生的“尽开颜”。
长征,谱写了一首悲壮的交响曲和一曲悲壮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悲壮的画,我要把长征铭记在心,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
专业七律·长征读后感(案例20篇)篇十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艰难地前进,经过长途跋涉终于胜利到达了陕北。长征不仅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五年级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七律长征》,从课文中学习到,回首起七十年前那漫长的征途,红军队伍的脚印踏遍了十一个省份,进行了三百多次的战斗。勇敢地冲出敌人的重重包围。长征队伍宛如一把锐不可当的箭,永远向前进。两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穿越荒芜人烟的地区,开创了中国革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奇迹。尽管路途有多么的遥远,征途有多少的艰辛。但他们仍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不怕牺牲,不屈不挠,积极进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如今,我们的生活虽然富裕了,但我们不能忘记先烈们的丰功伟绩,长征精神依然鼓舞着我们每一个人。
作为初中生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顽强的毅力,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然而我们能做更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我们也不能陶醉在祖先创造的业绩中了,而是要自强、自立,创造属于我们的明天。这是我们一定要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同学们,当你沉溺与网络游戏,浪费大好时光的时候;当你留恋于武侠小说,不思进取的时候;当你吃着洋快餐,为明星疯狂的时候。想想长征吧,想想那些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浴血奋战的那些人和事。如果说老一辈的先烈们所面临的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民主政权的话,而我们新时代的青少年们所面临的,则是用我们的勤劳和智慧使我们的祖国阔步迈入世界经济列强国的行列,这关系到每一位华夏子孙的命运。作为即将担负国家建设的青少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远大理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一次充满艰辛的长征,这是时代赋予我们青少年新的长征!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
长征精神是一种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的精神,告戒我们青少年要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它的精神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长征给我们的启示,不仅仅是一个军队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乐观,勇往直前的精神就能成就事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只要有了长征精神,就一定能成功。让长征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并且铭刻在每个人心中!
专业七律·长征读后感(案例20篇)篇十三
《七律·长征》这首词浓缩了长征途中的艰险、曲折和悲壮,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七律·长征读后感,希望您喜欢!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我读了这首诗,感触至深。
红军战士们在长征的行程途中,遇到了种种艰难困苦,历经了常人难以忍受的折磨,踏遍了水流湍急的大渡河和金沙江;连绵起伏的山岭;天寒地冻的雪山和茫茫无涯的草地等等各种天险的阻隔。但他们心中充满奋斗的心情,满腔的热血,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英勇地与敌人作斗争,他们还勤于思考,巧与敌人做周旋,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许多困难。有一次,我在放复读机,不知怎么了,突然放不动了,原来带子卡住了。我又急又气,使劲拽。但转念一想,这样会把带子拽断。于是,我静下心,慢慢的取,经过一番周折,我终于取出来了。我悟出一个道理:遇事不怕困难,要克服它才行。
我还从诗中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体会出红军战士们有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们不仅在战场上无不流血牺牲,而且还要面临环境的恶劣,粮食的不足,但是红军战士却依然开开心心地过着每一天,我非常敬佩他们。
现在,我们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历史,不能忘记勇敢的红军战士,更不能忘记国家的新中国的创始人。如果没有他们的指挥作战,没有他们的辛勤工作,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的一天。因此,我们要珍惜这得来不易的美好时光,好好学习,不能浪费光阴,虚度年华,用努力来迎接自己人生的“尽开颜”。
长征,谱写了一首悲壮的交响曲和一曲悲壮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悲壮的画,我要把长征铭记在心,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
今天,学习了毛泽东《七律。长征》这首诗,我感触颇深。
长征,这震惊中外举世皆无的两万五千里的军事长征,是中国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中国工农红军长驱二万五千余里,纵横十一省。长征途中,天上有敌人飞机轰炸,地下有敌人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还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五岭、乌蒙山、大雪山、草地等天险的阻隔,红军要战胜克服这些艰难险阻,不仅身体要遭受超出人类种种极限才能忍受的痛苦,而且还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长征本身是一曲悲壮的交响乐,一首悲壮的诗,一幅悲壮的画。
但是毛泽东写的长征的。
诗词。
却没有刻意描写长征经历的苦难和牺牲而是洋溢着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连那从浩浩太古以来就独立存在的岷山千里雪也雪霁日出阳光映着白雪、红旗为红军的胜利而笑逐颜开了。这是何等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啊!
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凭借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相结合的长征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开始了扬眉吐气的日子。在长征诗中,我领略了中国共产党人豪情万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感受到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和艰辛曲折,体会到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长征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要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去征服学习、生活上的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大河,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读书,决不能浪费光阴,虚度年华。迎来自己人生的“尽开颜”。
作文。
后,我无比敬佩红军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红军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的正确引导下,取得了四次胜利。以后,由于在王明路线的错误引导下,第五次"围剿"以失败告终。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进行长征。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长征全程二万五千里,这期间,红军翻越了连绵起伏的五岭山、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穿过荒无人烟的草地;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经过了11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越了24条大河,最后,穿越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后,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在长征胜利结束以后,毛泽东同志以及其轻快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满怀豪情的《七律·长征》。这首词浓缩了长征途中的艰险、曲折和悲壮,震撼了我的心灵。
毛主席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声。1935月10月,毛主席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朗诵了这首诗。
《七律·长征》这首诗,是我领略了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的气质,更让我敬佩红军战胜艰难险阻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专业七律·长征读后感(案例20篇)篇十四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专业七律·长征读后感(案例20篇)篇十五
《七律长征》记录了红军不畏艰险,为了祖国的未来,与敌人英勇抗争。他们历经了千辛万苦,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的精神多么难能可贵啊!
当年,红军的抗争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同学们,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来成为栋梁,保卫祖国,建设祖国,让祖国变得更加强盛。
专业七律·长征读后感(案例20篇)篇十六
今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从1921年的南湖游船到今天,在这90年的风雨岁月里,共产党创造了无数奇迹。读了《七律.长征》这首诗后,我心中感慨万千!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革命先烈们为了建立新中国,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共产党员的英勇无畏、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是党和祖国的希望,我们要去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少年儿童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在当今和平年代,我们应当尽到自己的责任,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好好学习,将来为社会服务,报答党的恩情。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我们作为小市民都积极配合创建工作:在放学高峰期,红领巾监督员们认真维持公交站台的秩序;在公交车上,我们主动给需要帮助的人让座;在校园里,我们随时捡起地上的小纸屑……我校还开展了“现代社会还需要国学经典吗”主题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向全社会宣传国学经典,为文明城市的'创建打下了基础。
共产党正领导全国人民走向新的未来,我们要听党的话,跟党走,在党的光辉下茁壮成长!
专业七律·长征读后感(案例20篇)篇十七
妈妈对我说:“红军过草地时没有东西可吃,只有吃草根。”可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还哪有吃草根这么一说呀?家家户户都是基本上天天吃肉,最不好的也就吃白菜了。想当年红军叔叔多么幸苦呀!
读了这篇课文,我的感触颇深,你也找来读读吧!
专业七律·长征读后感(案例20篇)篇十八
长征,这震惊中外举世皆无的两万五千里的军事长征,是中国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中国工农红军长驱二万五千余里,纵横十一省。长征途中,天上有敌人飞机轰炸,地下有敌人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还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五岭、乌蒙山、大雪山、草地等天险的阻隔,红军要战胜克服这些艰难险阻,不仅身体要遭受超出人类种种极限才能忍受的痛苦,而且还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长征本身是一曲悲壮的交响乐,一首悲壮的诗,一幅悲壮的画。
但是写的长征的诗词,却没有刻意描写长征经历的苦难和牺牲,而是洋溢着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连那从浩浩太古以来就独立存在的岷山千里雪,也雪霁日出,阳光映着白雪、红旗,为红军的胜利而笑逐颜开了。这是何等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啊!
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凭借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相结合的长征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开始了扬眉吐气的日子。在长征诗中,我领略了中国共产党人豪情万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感受到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和艰辛曲折,体会到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长征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要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去征服学习、生活上的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大河,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读书,决不能浪费光阴,虚度年华。迎来自己人生的“尽开颜”。
专业七律·长征读后感(案例20篇)篇十九
关于长征,有这样一些粗略的统计:中央红军在路上一共368天,其中有15个整天用于打大的决战;整个长征途中,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才修整一次,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共翻越了18座山,其中5座山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转战了11个省…看到这些数字,谁不感到震惊呢?红军战士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不怕艰难险阻——高大的五岭山脉、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在他们面前变得像“细浪”、像“泥丸”,他们还勤于思考、英勇顽强的与敌人做斗争,最后终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这是多么伟大的举创!
在生活中,我也会遇到好多困难。有一次,我的作业本散开了,我想钉上就好了。于是我拿来订书器钉了起来,可是刚订了一个钉就摁不动了,原来钉儿卡在里面了。爸妈都不在家,还是自己来处理吧。可是我抠了半天也没弄出来,急是没有用的。于是我静下心来,用小刀慢慢的把订书钉顶了出来。
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时刻激励着我,今后我要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去征服学习、生活上的重重困难,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后把祖国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富强!
专业七律·长征读后感(案例20篇)篇二十
读了《七律·长征》这篇作文后,时我无比敬佩红军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红军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的正确引导下,取得了四次胜利。以后,由于在王明路线的错误引导下,第五次"围剿"以失败告终。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进行长征。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长征全程二万五千里,这期间,红军翻越了连绵起伏的五岭山、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穿过荒无人烟的草地;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经过了11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越了24条大河,最后,穿越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后,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在长征胜利结束以后,毛泽东同志以及其轻快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满怀豪情的《七律·长征》。这首是浓缩了长征途中的艰险、曲折和悲壮,震撼了我的心灵。
毛主席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声。1935月10月,毛主席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朗诵了这首诗。
《七律·长征》这首诗,是我领略了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的气质,更让我敬佩红军战胜艰难险阻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