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信仰篇一
信仰是指人们心中最崇高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那里长满青青的小草,绽放着的花朵不时招来拼命拍动翅膀的蜜蜂。那里生长着我们的灵魂。那里是我们不可剥夺的净土。
信仰如同浩渺星空中的北极星,众星围绕,是我们生命的方向;信仰是熊熊燃烧的烈火,不论何时,都给予我们战胜一切的力量;信仰是清泉,不论我们如何狼狈不堪,他总能将我们的心灵净化。
铁蹄踏遍欧洲的拿破仑,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但更让人敬畏的确实他麾下那一名名骁勇的士兵。一句“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道出了他们的信仰,信仰着在某一天,元帅的权杖会出现在自己的背包里,在沙场之上点兵拨将,奋勇抗敌。这是他们的信仰,使他们英勇无畏的源泉,是他们势不可挡的法宝。恐惧丝毫不敢侵袭他们,胜利女神自然也不肯离开这些英勇的将士们。()沙场之上,他们所向披靡,傲视全球。
信仰,是人们生命的支撑,是人们前进时拥有的坚强后盾,他不能像利剑那样刺入敌人的胸膛,却可以让你有力量去划破前方的一层层的围墙。拥有信仰,便如同点燃生命之火,活力不枯,勇气无竭。
马丁·路德金,这位黑人的英雄,全人类的领袖,引导我们来到和平平等的世界,引导我们去采摘和平的花朵去送给不同肤色不同民族却拥有共同信仰的同胞们信仰成为黑人战胜种族歧视,战胜一切不公的力量,不可遭到抑制,更不可被毁灭。正是凭着对信仰的执着,他们感染了更多人,号召了更多人加入了他们的队伍。《我有一个梦想》阐释了他们的信仰,更强壮了他们的信仰,相信平等会来临,相信信仰不会只驻留在精神中。
正是这股信仰,让我们感受到在那黝黑的皮肤下面,炙热的心包着神圣的信仰,皮囊可丢弃,信仰却不能容忍任何一点亵渎,如今,这股信仰也成为我们信仰的一部分,我们愿将他们作为我们最真诚的朋友,成为我们携手共同追求信仰的伙伴。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人们可以在努力中失败,在黑暗中挣扎,但决不可让信仰的光芒受到抑制。
信仰篇二
时光飞逝,物是人非,外婆愈发苍老了。我与外婆待在一起的日子屈指可数。记忆中,我唯一印象深刻的,是外婆的两大信仰。或许这信仰,在我年迈的外婆心中,便是不可抹灭的一簇温暖与希望。
外婆七十多岁了,从未因鸡毛蒜皮的事而与人吵架。谦和、宽容、善良、能干是外婆的特点。邻居中有人爱贪小便宜,今天借点钱,明天拿点油,外婆总是乐呵呵的,有求必应。家人不满,说不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这么算了,但她从不计较。“老天看着呢,种下善因,就得善果,”她喃喃自语道,“人都是有良心的。”后来,外婆生病住进医院,邻居都带了礼物去看她。事后,她拉着家人的手,充满喜悦地说:“看吧,人都有良心的.....”满脸的欣慰与满足。外婆的信仰让她感到幸福。是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又一年寒假,我提早回到外婆家。刚到楼下,就看见已经等了很久的外婆。她苍老了,头发竟变得稀疏且花白得刺眼......我顿了顿,跑向我思念已久的外婆。她轻轻地拍了拍我的手臂,我顿时感到外婆的手虽然松弛而苍老,却饱含着家的温暖。我想到临来时妈妈的嘱咐,就不再说什么。
晚饭后,外婆还是开口问了:“你妈......今年会回来过年吧?”迟疑与小心翼翼,让人心疼。“会回来吧,应该......会回来。”外婆一听,开心地笑了笑说:“都说‘女儿是妈心中的燕,永远飞不远’,她一定会回来的。”她难掩心中的喜悦,开始在屋里打扫起来。外婆的'步子缓慢且笨拙,早没以前的雷厉风行。她老了,但心中永远止不住对儿女的挂念,总独自默默地想着,默默地说着,默默地流泪。
走前我妈对我说,今年年假就几天,或许不回来了。我每想提起,外婆却又说起她视为真理的那句话:“‘女儿是妈心中的燕,永远飞不远’,怎么会回不来?一定会回来,绝对不会错的.....”她带着些不安瞧着窗外,然后无比坚定地走向客厅中央的佛像前闭目祈祷。外婆不确定我妈是否会回来,但她对那句话却无比坚信,最后从信仰中给予自己力量与希望。
腊月二十九的晚上,我已睡着,半夜听到一阵开门声和交谈声。妈回来了?我跑出去,看见爸妈正在换鞋,外婆站在一边,双手叠在一起,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眼中充满孩子般的喜悦、兴奋与满足,甚至还有几分不知所措。她笑了笑,又不知该说什么,最后只是急忙地走进厨房,快乐地忙碌起来。她一边做饭一边碎碎念,有时停一会儿偷偷抹着眼泪。
是呀,“女儿是妈心中的燕,永远飞不远”,这是外婆坚定不移的信仰。由此,我想起雨果的名言:“信仰是人所必需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外婆之所以一直生活在幸福之中,就在于她心中有着执着的信仰。
信仰篇三
时光的洪流轻而易举的冲破防线,踩踏在黑暗中。汗珠落地,溅碎的,是一地晶莹——题记人生行走的道路似乎总是黑雾弥漫,而信仰,是我亲手点亮的烛火。
每个人,对“信仰”这个词的理解都不尽相同。于我,它是迷蒙雾气的一盏灯,是鼓励我继续前进的动力,是心里最柔软的白月光。
大胆而无畏,敢作敢为。这便是起初的状态。每个人,都张开尚且稚嫩的翅膀,企图同风雨搏斗。怀揣着那份信仰,冲,不怕,哪怕前路坎坷,哪怕风雪载途,也要用无穷的精力,闯出一片天。
有信仰真好。在懵懂不知事的年龄,便有勇气独自上路。音乐男孩王子安,怀揣着自己的信仰,用实力向所有人证明,即使眼睛全盲,照样可以大胆逐着信仰而去。
泪眼迷蒙,满心委屈。似乎总是这样的,满腔热血之际,总有困难接踵而至。将你从翱游的天际,狠狠拉入泥泞的沼泽,一身污垢。想起心中的信仰,又抹干泪水,挣扎起身。
有信仰真好。在前路未知、满身伤痕时,依然能够永怀激情,不管身上添了多少伤,也要从生活咬一块肉下来。宋代词人李清照,经历过种种悲欢离合,看过世间百种磨难,以诗词为信仰,终成一代宗师。
体力逐渐不支,眼前的道路模糊,拼。当一腔孤勇被生活消磨殆尽,当满心豪情被时光冲褪磨完,当在滚滚红尘中身心俱疲,却依旧守着信仰,傲立苍穹。
有信仰真好。在千帆过尽之后,仍旧可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汉朝使臣苏武,历经了世事,看破了红尘。即使被匈奴威逼利诱,也守着自己的信仰,不愿辱没了大汉的颜面。他有信仰,便争得了外朝人的敬重。
哨声响起,冲过了终点线,欢呼声起伏。瘫倒在地上,却满心愉悦。由衷地感谢心中那份信仰,支撑着走到信仰带领着到达的地方,领略到了未瞧过的风景。
有信仰真好。它在迷茫时指点方向,在颓丧时吹响号角,在不知所措时,给予一往无前的勇气。以信仰之名,斩断所谓后路,决绝而不屑同世俗辩理地守着自己的初心。
信仰篇四
种子冲破岩层的禁锢,迎向光明;雄鹰不顾风暴阻遏,飞向云霄;骏马突破缰绳的束缚,奔向原野。而这奋不顾身源于一种信仰,那就是对爱的坚定。
博尔斯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我却认为,只要有爱,人间处处是天堂。因为爱,让我们相信世界是美好的。爱,本就是一种信仰。
对于追星族来说,他们无疑使爱自己偶像的。有人说他们爱得盲目,有人说他们只不过爱那些偶像的皮囊。而事实并非如此。还记得一位资深大龄粉丝曾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他们是我年少时的信仰。或许每个粉丝在起初都因为帅气美丽的脸庞,因为某种突出的特质而迷恋上偶像。但到最后,他们爱的却是偶像带给自己的感动。在孤独无助时给予最温暖的信心,迷茫彷徨时传递最坚强的意志。在粉丝心中,偶像就是黑夜中照照亮前方的明灯,就是生活中最坚定的信仰。爱,是一种信仰,连接了粉丝与偶像。
而在德国,一位美丽的姑娘,用六十年的等待诠释了爱的执着与信仰。
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期间,与伊姆加德小姐相识。后来两人产生了感情,但季羡林放弃了这段感情。几十年后,当有人找寻她时,却发现她依然守在那里。她说:“瞧,一切都没有改变,我一直在等他回来。”伊姆加德对季羡林深沉的爱穿越六十年的时空,恒久而耐人寻味。对于她来说,这份爱便是一种信仰,支撑她度过孤寂漫长的时光。
爱是信仰,传递温暖。英国伯明翰经济区建筑工人的为母鹅停工,郑州为患病女孩看病而开通的“绿色通道”,贫困中走出来的天使修女特蕾莎照料贫苦之人的善举……都是因为他们拥有一种信仰,他们相信善良可以传递温暖。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向世人证明爱的价值。
我的眼角常常湿润,或许因为,久在光怪陆离的冷漠世界,终于触动到了心中长久未拨的一弦。而我总是努力地去传递些什么,在举手投足之间,是对爱的敬仰,是为爱而生的感激,更是对爱的信仰。
凡高说,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而我认为,爱之花,开在信仰枝,灼灼其华。
生命如沙砾,聚集时成了沙滩,阳光下有点点碎花,分散时成了流沙,远看亦旖旎如画。而这团结,这自信全部源于一种信仰,那就是对爱的坚定。
信仰篇五
哈佛医学院学生李书仁利用课余时间在酒吧里打工,工作中,她遇到了客人晕倒的紧急状况。经过简单的检查后,她判定客人因气管堵有异物而导致窒息,情况十分危急,唯一的解救方法只有立即实施气管切开异物取出术——一种风险极大,稍有不慎就会留下严重后遗症的措施。然而美国法律规定气管切开术只有拥有执照的医生才有资格实施,其他任何人包括已熟练掌握此方法的医学院实习生都无权使用。李书仁很清楚这一点,她知道无照行医的代价很可能是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终生不能成为一名医生。
相信当这个问题摆在每个人面前时,稍有良知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救!”可是当他们亲历这样的场景,自己的利益真正受到牵扯的时候,人们还会这样斩钉截铁吗?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有所犹豫,这是人之常情。同样,短暂的犹豫之后,李书仁还是冒着极大的风险为病人实施了气管切开术。
果不其然,效果很不理想。在被送到医院,昏迷了几天之后,病患最终恢复了意识,保住了生命,但却永远失去了双手的知觉。李书仁当即被哈佛医学院停课,并移交哈佛惩戒委员会处理。病人家属也在不久后状告李书仁及哈佛医学院。小小的气管切开术引发了一系列不堪设想的后果。有人劝李书仁将责任对给医学院,从而摆脱干系,用牺牲哈佛学籍的方法换取日后成为一名医生的机会。然而在惩戒会议上,李书仁放弃了这套说辞,坦然承认事实,无怨无悔。最终凭借哈佛法学院学生的.辩护,李书仁得以恢复学籍。病患家属最后也撤销了诉讼。我想这美满的结果映证了两个字——信仰。
法律讲究的是“情、理、法”,情和理应该被摆在冰冷的法律条文前。当病患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李书仁的做法完全合情合理,难道就因为没有那样一张小小的执照要受到处罚吗?在古代,有部仁慈的法律叫萨玛利亚人法。这样的案例放在该法律中,施救者是应当受到保护的。不管最终救治结果如何,只要施救者救治病人的意图清晰,在危急时刻则无需商讨,应立即进行救治。虽然与本意不同出现了失误,但是李书仁不顾自身安危的行为看上去很傻,却充满了勇气,遵从了信仰。这样的行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因此堪称伟大。
这个虚拟的故事让我联想到了前不久发生的三名大学生因救落水孩童溺水身亡的事件。很多人认为他们的做法得不偿失,没有价值。可是这些人有没有想过,如果处在困境的是他们,会愿意看到人人无动于衷的残酷景象吗?每一条生命的存在,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生命的价值没有统一的标杆,生命与生命之间也不存在简单的价值可比性。两条生命怎么能用“=”、“<”、“>”这样的符号来连接?三名大学生虽然对危险性估计不足,但是他们的行为遵循了尊重生命,舍己救人的信仰。因此他们的死是有价值的,值得敬重的。
俗话说:“头顶三尺有神灵。”这神灵正是我们心中的信仰。他是我们的道德约束,是我们的行为准则。是信仰让李书仁可以坚定信念,成就梦想;是信仰让三名大学生义无反顾,舍身为人;是信仰让人们的行为更加坚定,更有价值,让生命彰显更动人的魅力和更震撼的伟大。
信仰篇六
有一种信仰,穿越时空。有一种信仰,历久弥坚。
是谁第一个用结绳记事,是谁在甲骨上刻下图腾?是谁丹心留汗青,是谁笔墨舞千秋?文学——这息息相关、不可分割而组成的人类文明,从远古的源头流淌到我们脚下,流淌到我们的笔尖,流淌到我们的心间。那是智慧的光芒,精神的火焰,更是信仰她的我们心头滚过的一阵阵热浪。
岁月流转,沧海桑田,总有一种信仰,如神在泥人背里插上的脊梁,坚韧挺拔,那就是我们共同的信仰——文学,它是“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熏陶,它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谓叹,它是“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古一梦。
当敲击键盘替代了笔在纸上的舞蹈,当装订的书变成一页页点击的网页,当远古的编钟声响化做一张张闪亮的光盘,我们相信,文学的长城坚不可摧,它蜿蜒着,从亘古延伸向远方,那是因为一直有一群忠实的执着的建筑者在添砖加瓦。
因为心怀着这样的信仰,才让我们在行色匆匆中不至于丢失了自我;因为文人的豪放,才让我们在物欲横流时能坚守着追求。渗透在字里行间血与泪,让我们彼此心手相握,让我们彼此默契无语。
这是我们的信仰,也是我们的梦想。当第一滴文学的甘露滋润了我们干涸的心田,一粒粒种子就深深埋在了那里,等待着春华秋实,迎接着岁月荣枯。
我希望这是一座桥梁,凌驾长空;我希望这是一个舞台,宽广无限;我希望这是一架灯塔,彻夜不灭。也许它仅仅是江河上的一叶小舟、双脚下的一方泥泞、手提的一盏小桔灯,但是我们相信,即使是小舟也能载着我们从此岸到彼岸,即使是方寸之地也能展示我们动人的舞姿,即使是小桔灯也能引领我们从黑暗走向下一个黎明!因为信仰,我们坚守。因为梦想,我们同行!踩着这方寸土,提着这盏桔灯——一起出发!
信仰篇七
回首,祖先父辈的青春韶华中仍有一名为“信仰”的炬火,燃烧着生命;而今,青年人似乎不再有能为之献以热血的“信仰”放大了自我。这看上去似是种“自由”,实际上,却是一种迷失。
没有了信仰的青春,又岂会热血依旧?信仰之于青春,可以是对国家的热爱,对梦想的执著,对自我的坚守。当今迷惘的年轻人,徘徊于日新月异的街头巷尾,每日形色匆忙,却像极了行尸走肉,物质消磨了坚守,现实摧毁了执著,萎靡退去了激情,殊不知,青春正飞速逝去,哪怕在青春逝去前的最后一秒,我们亦应警醒,奋力抓紧。
信仰让人真正的生有可依。曾看过中央美院院长许江的一个画展,画作主题皆为“葵”,他为画作的注言提到,葵的气质最符合其年代之青年的形象。作为中国第一批大学生,他有过荣誉,也下过乡,经过人生之起伏便终于意识到“支撑着人活下来的,终还是信仰”,就像那葵花,对阳光的执著使它凋谢后奋力重新燃起生机。相较而言,我们这一代人又依靠何者生存呢?我们阅祖辈之《新青年》,闻父辈之《青春万岁》,却鲜有人真正敢于为了梦想付出一切。
去年曾有篇报导,写的是公务员竞争愈发激烈,而求职者竟多为名牌大学毕业生的高材生,个别职位甚至出现“千人竞一职”。当下的年轻人,苦读二十余载,却依旧没有自己心中独特的,刻意为之奉献的梦想;又或许“生活上的安定”迫使青春烈火提早熄灭。在物质的诱惑人,年轻人逐渐失去了奋斗的方向;在科技高度发展的社会中,年轻人自以为解脱于思想之桎梏,终得自由,殊不知“迷失”之至。
北大中文系开学典礼的学长致辞中提到,“最令人恐惧的是我们不再相信了。”而对于尚于青春中的我们,最可怕的的确不是现实,不是未来将至的苦难与挫折,而是我们不再相信,梦想胜于“甘于平庸”,风骨胜于媚骨,不再相信只要有热情,我们就能创造自己的世界。而这份“相信”,正是之于青春,之于人生最珍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