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东坡传读后感200字八篇(通用)

时间:2024-11-15 作者:储xy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200字篇一

一篇令人拍案叫绝的序言,直接便可作为最好的散文去读: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利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建有鸽子的温柔敦厚······苏东坡的一生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在玄学上,他是个佛教徒,他知道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但在气势上,他确是地道的中国人气质······人生最长也不过三万六千日,但是那已然够长了,人生的每一刹那,只要连绵不断,也就美好可喜了,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以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可以维持众生万物······

本书或许不是非常严谨考究的历史传记,因为其中有浓郁的文学成分,虽全书是按苏东坡一生的时间推进而演进,但某些事件和人物常会穿插出现,而且书中有不少一看就是逸事传说之类的东西。值得一提的是,书里面有讲苏东坡暗恋堂妹,这是令人感觉非常奇怪的事情,当时觉得不太可能,后来上网一查,发现有人对此大肆批评林语堂,我不懂历史,也不知这是否是林氏对苏东坡极具八卦色彩的独创观点。其实这样的书,对普通读者来说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还有一点就是:其实苏东坡的一生本来就是一个传奇,这种浪漫的传记写法,非常适合写苏东坡这个人。

苏东坡一生的关键词是:达观,刚毅,慈悲。这三者共存一体,这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后人评他集儒、释、道于一身,这种评价是极高的,就是说他性情思想上,兼具了三教的精髓。他之伟大见于正史,见于他的文学,也见于民众间千载流传的故事之中,我想这是一个中国文人能做到的最高境界。他的一生极其坎坷,但后人不太想用“悲惨”之类的词语去形容,这是因为不管在哪里,他似乎都是快乐的,他说“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从繁华的杭州,到荒凉的岭南,一生之中,他最快乐的时候是在哪里?在我的想象之中,朝云可能就常这么问他,他的回答自然是“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东坡漂泊的一生中,有六个重要地方,我身在杭州,另有五个没去过,如果可能,我真想每个地方都去走一走:

眉山——他出生的地方,一个人杰地灵的小城,蜀地古有有好学朴质之气,又无浮华虚饰之风。

杭州——苏东坡最喜爱的地方,第一次来,他留下美丽的诗文,时而独自在山间寻僧访道,时而又与文人墨客泛舟西湖,正是才学风流最盛之时,他带走了朝云。第二次来,他当了一个很好的父母官,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展现了工程师的天赋,西湖因他的工程而秀美了千年。

常州——他去世的地方,这也是他很喜爱的地方,每次南北流离,都要经过这里,而他唯一购置了田产准备养老的地方在宜兴(当年算常州府)

黄冈——苏东坡被贬黄州,他在这里开荒种地,东坡居士的名字从此而出。在破破烂烂的居所,他吟出“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回”,他在大江之上思考人生和宇宙万物的真谛,写下雄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空灵的前后《赤壁赋》

惠州——中原人谈之畏惧的岭南蛮荒之地,其实也是物产丰饶,终年温暖的好去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惠州流放的岁月里,苏东坡在罗浮山求仙访道(或许他只是为了好玩,比如炼丹),他自己盖房,种果树,甚至学习酿酒······此时的苏东坡,只携一幼子,以及朝云,现在他的伴侣只剩朝云一人,他们的精神之爱升华到了极致,他叫她“天女”······

儋州——千年以前,这里是真正的不毛之地吧···他在这里,依然达观快乐,他说饿了可以吃阳光······

当年我对小鸥说我没偶像,不特别崇拜哪个人,现在想想,倘若真要树立一个偶像,那就是苏东坡了。

苏东坡传读后感200字篇二

国庆七天长假,奉老师之命借来厚厚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本是是想草草读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己被苏东坡命运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对这位中国历最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无限的敬意。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东坡的魅力在于他的单纯和挚真。他自称“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苏东坡的致命短处就是老向别人透露自己的心思,写文章也是发挥自己的见解。他常以己度人,往往看不透别人的内心和本质,在贤妻王弗在世时,常能加以提醒,使苏轼避免了许多错误。王弗仙逝后,影响了东坡一生的“乌台诗案”与其性格有着必然联系。他心直口快,口不择言,又愤世嫉俗,是非过于分明,在言语中,他随时都能吐露真理,不论何事,只要是真,便值得说出口来,不会有太多顾忌,这性情直接制约了他的政治生命。然而,若没有这份单纯和挚真,又哪来的名垂千古、可亲可爱又可敬的苏东坡!一个人想法多了,难免变得复杂而事故,处世便没有那种潇洒与豪放,思想和文字上也难免患得患失,无法抒发本真,而文学甚至世间万物的境界无法四字:返璞归真。东坡做到了。

东坡的魅力在于他不拘小节的醉态。他酒量甚浅,却极为好饮。他曾言“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然喜人饮酒,见客举杯徐饮,则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闲居未尝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置酒,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他几乎逢酒必醉,并以此作为评价朋友的一个重要因素“常因既醉之适,方识此心之正”。醉态的东坡更为有趣,往往倒地便睡,或偎依在朋友怀中,待天近黄昏,才踉跄着回家。有心事的人从不敢酣醉,没有那份无愧于天地的坦然,哪有醉态可掬的东坡居士。文人多好饮,酒能助其找到灵感,但诚如李白、苏轼者,却无几人,李、苏二人的酒量都很差,但正是这份钟爱与坦荡,才有了万古流芳的瑰宝。却对酒杯浑似梦,试拈诗笔已入神。

东坡的魅力在于他强烈的好奇心。他擅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宋诗,与弟子黄庭坚并称“苏黄”;他擅宋词,乃豪放词派开山鼻祖;他擅书法,乃宋朝“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首;他擅绘画,与文同、李公麟、米芾并称当时;他擅中药,对药材的了解更胜当时郎中;他擅炼丹,与沈括共著了《苏沈良方》;他擅瑜珈,堪称我国最早一批瑜珈习练者;他擅酿酒,精通各种酿酒技术;他擅工程,由他组织修建的“苏堤”至今仍是杭州一大景观……人,生命毕竟有限,在世一次,能有一项成就已属难能可贵,而仅仅经历65个春秋的苏东坡却将“全才”这词语,无限放大到极致,堪称前无古人后绝来者,这不仅源于他的天赋和才华,更源于那颗好奇心。好奇心每个人都有,苏东坡的可贵在于他的好奇心并不是“三分钟热血”,而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所以他才能坚持下去,并且取得一定成绩。也正是因为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心,才使得他对人生有着如此深刻的喜爱,才使他不至于如其他心灵脆弱的文人般消极避世、甚至自寻短见,才有了如此多的经典传世。

东坡的魅力在于他的凛凛浩然之气。他一生刚直,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作为“元祐党人”的首领,却浑然不知党派为何物,他丝毫无利己之心,权利之欲,否则以他的名气和才能,政治前途无可限量。遇到不平之事、厌恶之人,他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无论当政的是王安石领衔的雷厉风行的新党,抑或司马光为首的因循守旧的旧党,他都极为恪守自己的准则——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他这种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备受后人推崇和膜拜,然而,带给带给家人和朋友的却是忧心和焦虑:令人不知应当因其大无畏的精神而敬爱他,抑或为了使他免于旁人的伤害而劝阻他、保护他。他身上那种气来源于道德,非人力所能扼制,亦不会因外物而有所改变。

东坡的魅力在于他对待亲友的至诚。苏东坡性格呈多面性,既是乐天达观随遇而安,有时又激烈而固执,他不会受别人影响,而且你无法和他辩论,他往往急躁,灰心丧气,喜怒无常。这种人往往不相容于时代,会在不经意间得罪很多人,嫉妒、敌视、不屑他的人不可计数,然而这种人却是值得交而且是能交到真正朋友的人。欧阳修、梅圣俞、张方平、司马光、文同、米芾、李公麟、黄庭坚、秦观、苏辙、曾巩、惠勒、参寥、佛印,包括晚期的王安石都与他有极为深厚的交情。东坡最重感情,无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所以才有诸多感人作品的传世。诗人大都多愁善感,在东坡身上体现的更加明显。没有对爱妻王弗的沉痛怀念,哪有“不思量自难忘”的发人肺腑;没有对兄弟兼挚友苏辙的深切思念,哪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中秋绝唱;没有对好友的至诚留恋,哪有“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的入木三分……如此至情至性又才华横溢的人物,着实“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苏东坡的魅力说不完,苏东坡的故事道不尽。他犹如上天贬谪下界的文曲星,光耀着中华文化史;又似一个理想的完美主义者,激励着后世之人。有诗为赞:

文苑百花齐放,词坛毕力独擎。承先启后竟无争。博学出刻苦,妙笔本天成。淡看乌台淫雨,醉拂赤壁清风。迁谪苦乐一从容。飞鸿谙荏苒,晓梦是人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200字篇三

苏东坡,本名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东坡先生”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欧阳修曾这样评价青年时的苏东坡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他的话果然应验,苏东坡死后的十年之久,无人再谈论欧阳修,大家都讨论苏东坡,即使当时他的著作在遭朝廷禁阅,也有人冒险暗中偷读。“东坡先生”文章纵横恣肆,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放,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有“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之美誉。

《苏东坡传》分为四部分论述其一生: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和流放岁月。“东坡先生”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从诗词中,就可以体会到他为人乐观开朗,洒脱坦荡,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去对待人类间的悲欢离合与自然现象中的月圆月缺;在《江城子》中缠绵悱恻,深情告白亡妻,“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杭州通判,在逆境中坦然自若,寄愁绪于湖光山色,为自己解脱苦闷,表现出淡然旷达和随意而安的人生态度;“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即使暮年,依旧壮心不已,直抒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在他的诗词中还能看到与弟弟辙俩人之间深厚的手足之情。在人生顺逆荣枯过程中,兄弟二人忧伤时相互慰藉,患难时相互扶持,时时互赠诗文以表思念之情。辙为人处事冷静机敏,稳健实际,轼意气风发,倔强任性,经常向兄长忠言相劝,兄长颇为受益。轼对辙而言,不仅为兄为同学,更是良师。他写过一首诗:“我少知子由,天姿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辙也在兄长的墓志铭上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而父苏洵深沉严肃,对事对人从不通融假借,正好将二子随时勒抑,不得奋鬣奔驰。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三人经常吟诗作对,相互学习,其乐融融!这份真挚的父子兄弟情也成为了“东坡先生”日后仕途失意时强大的精神支柱。

东坡先生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在逆境中越挫越勇!处逆境而自强不息令人敬仰。其一生轻松愉悦,壮志凌云,才气纵横不可抑制。一时骅骝长嘶,奋蹄蹴地,有随风飞驰,征服四野八荒之势。但也颇为坎坷,也许他的才华令上天嫉妒,于是给予他一路拂逆。读后感·但正是这一路的艰辛挫折,使他一次又一次登上艺术的巅峰,终成时代的大家。回首望去,细细品来,正是生命中的那些坎坷,磨砺他的意志,丰富他的人生,激荡他的思想,更加凸显他品性高尚与人性的光辉!

东坡先生是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他的数次流放让他更加接近那些平民的生活,体会普通百姓的酸甜苦辣。他所处的时代接近北宋灭亡,腐朽的根源正是朝中那些只图自己利益、沉溺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的人。东坡先生虽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孤身一人,难以与庞大的政治团体抗衡。但这并不代表他会丧失为百姓服务的信念,他不断向朝廷上书,请求免除因王安石新法所造成的欠款,并放粮救济因洪涝造成的饥荒。他心怀天下苍生,为官一方,令后人敬仰倾佩。

他是诗人,是散文家,是画家,是书法家,是美食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佛教徒……东坡先生是个说不尽也道不明的人。回读此篇,自恨读书尚少,孤陋寡闻,未能将满腹崇敬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未能将对东坡先生的爱慕敬仰之情写于文中。这本《苏东坡传》仅是认识东坡先生的开始,来日方长,我会更多地接触东坡先生的诗文,继承他的思想,像他那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乐观豁达,在公安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与考验洒脱淡然,在顺境中顺其自然。总而言之,得之坦然,矢之淡然,争其必然。努力做一个正直有为、积极进取的人民警察!

苏东坡传读后感200字篇四

每个人骨子里都有这样的情结:想拥有一两知己,既不是夫,也不是妻,更不是情人,而是居住在你精神领域里,一个可以说心里话,心灵取暖的人。正如鲁迅所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世当以同怀视之。所以俞伯牙得钟子期、管仲得鲍叔牙,都是三生有幸的。在这世间,他们的精神不再孤苦无助,反倒多了一丝只知己间独有的默契与快乐。然知己于当世倘不能得,唯有等待,哪怕历史悠悠,待洗尽铅华之后,总有一人会在彼岸,席于天地,净水烹茶,静候斯人。正如陶潜静候苏东坡、而苏东波则静候林语堂般,明明纵跨千年,面色陌生,却在茶色俨俨,雾气迷蒙中,似遇见了多年不见的老友。这样的隔世知己,一颦一笑间熟悉又默契,让人心神顿时舒坦。

为死人立传,写“死”容易写“活”难。泛读历史上的人物传记,大都生硬乏味,评述公式化。为名利而书者,自然粗糙造作,他们硬生生的将人写“死”了。而另一波立传者,似乎看到了将人写“死”后的无趣,于是更重传记的情趣表达,乃至文学趣味全面压倒了史实精神。这样做的后果,确实为我们呈现了一位活灵活现的名人大家形象,只是这名人早已是立传者笔下精雕细刻后的文学人物,这名人的名字是要加引号的。

能将文学趣味与史实完美结合,不失偏颇的传记文,古有司马迁的《史记》、今有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和唐明浩先生的《曾国藩》。司马迁撰写《史记》,在查阅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又“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故所著之书兼具史学与文学价值。今人要写活“死”人,一方面要有好的文字功底,充足的史料,另一方面还需立传者对人物兴趣颇浓,至少在精神上,两者有共鸣,甚至是知己。唯此,立传者才会竭力去了解人物的所有方面:才华、作品、喜怒哀乐。并为其忧乐,伤怀,真真写出金圣叹所言的“借他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泪”的境界。

《中国文学史》独有一章记叙苏东坡,且多数是颂扬他的文学功绩。然史学上的苏东坡是单调片面的,稍微认真钻研,就会发现,苏东坡这个人的内涵实在太丰富了。林语堂在记中说:他是一个太有性情、太多才多能的人。他既是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还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还是一个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仅仅这些仍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为了写活苏东坡,他读过苏东坡的札记、七百首诗及八百通私人书简,参阅了的书籍资料多达一百二十四种。是的,林语堂可以说是今人最了解苏东坡的,这种了解是孜孜不倦,饶有兴趣的。如同热恋之人,总会想尽办法在对方身上极力的探寻与研究,以便知其喜好,对症下药,达到心灵与精神的完美契合。正是因为林语堂对苏东坡的了解,所以他笔下的东坡,拥有着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数见的。

东坡精于古典文化,儒释道娴熟于心,并在其身上完美的融合体现。儒家的入世思想是“主心骨”,激励他对功名孜孜追求,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逆境之中,老庄哲学、佛理禅趣是他的.“宽心药”。于宦海沉浮,人生挫辱中,他清楚的看到政治斗争中不可避免的阴暗,卑琐和险恶,感受到人生的无奈。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又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正是儒释道三者的融合才成就了他的风光霁月,使他高高超越了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

东坡喜作画、好书法且自成一派;他善作诗词,嬉笑怒骂,喜怒哀乐皆可入墨。不论是“奋厉有当世志”的希冀,还是“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的向往,无不体现了崇高的事业追求与家国情怀。也有“不思量,自难忘......”,离奇凄艳,充满令人迷惘的音乐之美,对亡妻的一片柔情与厚意尽显。

林语堂先生评价苏东坡属于“不忙不快乐”的那一类人,我分外赞同,尤其体现在为官期间。他恪尽职守,爱民如子;关爱囚犯,帮助窘迫书生;替百姓治理河道,兴水利工程。时逢大旱,为了替百姓求普降甘霖,他斋戒沐浴,亲写祈雨文,虔诚备至。任职颍州八月有余,时值荒年,东坡亲眼目睹了难民流离,遍野哀嚎。夜不能寐,总想着对那些难民得帮助他们一点。他一针见血的指出了社会“丰凶皆病”的罪恶本质,甚至宁愿冒着再次被贬谪的风险,仍要站出来指摘王安石变法的恶果,多方努力,一番作为除疾救民。这样的苏东坡虽饱经忧患拂逆,颠沛之苦,却更趋旷达洒脱,心忧黎民。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苏东坡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拥有一颗别样的禅心。

林语堂先生不愧为东坡的铁杆粉,对东坡最为了解。他得了东坡精神之髓,故《苏东坡传》一书写的深情饱满,评价独到简练,字字穿透我心。我想,字字珠玑的背后,必定是他对东坡的钦佩与钟爱。苏东坡生前能活得尽才尽气,死后亦有林语堂这样的知己写书立传,何其有幸!

传记文妙笔生花如此,也就无怪乎本书被评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了。

苏东坡传读后感200字篇五

接连三天,阅读《苏东坡传》。印象中,这是一本失而复得的书。还是刚毕业时,爱书的当时还读中学的兄弟买了这本书,送给了我。而当时,恰好有同学到家玩。于是,在同样爱书的我这里借书阅读,似乎也成了她进步的表现。

把那本新到手的《苏东坡传》给她,千叮万嘱一定要归还。

不在同一地点工作的同学,毕业之后就如纷飞的风筝,哪还有聚会的时间与机会。于是,如越来越淡的同学情一样,那本《苏东坡传》也就永远地借走了。我相信,那本书在那个还算长得漂亮的同学那,一定也很是孤独。因为在我看来,那位女同学也许是看不懂苏东坡的。

于是,每想起那同学,《苏东坡传》也就条件反射般地在眼前。好几次与她聚首,没有说起那本书。但苏东坡情节,还是时时影响着我。

再次购买《苏东坡传》,是网上看到推荐书目后。然后还是麻烦兄弟,网上购买。

好事多磨。本应快递公司送到家的书,却要求家人去市中心自己取。而他那几天工作又特别忙碌,让市里的一位朋友去取。朋友取书后又去了外地。等朋友从外地回来把书送到家的时候,已是十多天后。

当时正在读也是让兄弟买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大家的作品,与以往看的书有明显的不同。高屋建瓴,学贯中西,深入浅出是什么样子,从书中终于大致了解。遗憾的是书中许多都是摘录论语等的章节,才疏学浅的我,应该能看懂实在却看不太懂。于是转换战场,捧起了《苏东坡传》。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一样,大家的作品,读之味道的确不一样。

这是一本作者用英语写就而通过译者翻译成汉语的书。而书的主人公却近千年前的很中国的人物。真的很有感慨。

对于林语堂这样大家的佩服,更是增加了理由。因为是英文写作,大概作者考虑到读者以西方人居多,于是在写作过程中,他尽可能的少写有关同人不同的名、字。而在文中,把苏东坡、苏辙等与西方作家的比喻,对于好的诗词与著名品牌的小提琴作比较,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宽阔的文学视野。

对于书中人物苏东坡的喜爱,作者在自序中也有所表示。首先是在举家搬迁转辗的过程中,都把有关收集到的苏东坡的资料带着,一直计划着要写一部苏东坡传。而对于资料收集之全,肯定是非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其实,作者说,在书房中,有居室中有这样的一位诗人,画家,哲学家陪伴自己,将是多么幸福的事。于是我想,因为自己的最终购得这本《苏东坡传》,这本书也将进入我的书房,那么,我是拥有林语堂那种与智者相邻的快乐了!

阅读这本书,对于宋朝那个历史时期的那场战争,终于有所明白。而对于王安石的变法,也知道了大概。是的,不是所有的变法都能够如计划那样都是朝着好的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方向走的。而王安石变法,大概就是如此。青苗法,兵役等,也许这样的改变的确能够使国家国库充裕起来。可是,破坏的却是广大老百姓的利益。于是,苏东坡的一生,就永远地被卷入了王安石变法的另一面,建议皇帝破除新法,让老百姓过上原本的应有的还算有家的生活……

因为变法,欧阳修,司马光,苏东坡,苏子由……那么多的志士仁人,被王安石所领导的变法派而打击。而两派的斗争,真的是六十年风水轮流转,不是这方人士遭贬,就是那方的人员被流放……这样的斗争,何时是休?好在那个朝代的皇太后都是一些有惠眼的女性,虽然他已经看破一切,希望自己如陶潜一样寄情于田园,让苏东坡终于在人生过程中有一段那么辉煌的时光。为朝代,为百姓,为朝庭做了有益的事,进有益言。

苏东坡的一生,其实到过许多地方做官呢:徐州、杭州,密州,黄州……甚至,他把他年老后安居的地方选择在宜兴,由这些地理位置来看,苏东坡还真与大家很近呢。说不定在宜兴的某一处游玩时,也是近千年前苏东坡看中的归隐的地方呢!

而西湖之有苏堤,原来是苏东坡在杭州做太守时,发现西湖中有一种水草,破坏了湖中的水质,影响了杭州百姓的生活饮水。于是带领大家清除水草。清除的水草无处放,就想到了在西湖中建堤,既为这些水草找到合适放置的地方,同时还可以方便人们在西湖的出行。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举措。

然而这样的好事,在一些奸臣的眼中却成了苏东坡醉心风景的证据……

一辈子做官,苏东坡后悔吗?我想大概是有点的。有多少次,到一个地方,当他正好建好居室,想长期在此居住时,一纸皇恩圣旨到。于是,他不得不继续迁移,就如候鸟一样。只是到哪里,自己是没有决定权的。而有时候,到哪里怎么走,水路不审陆路,还得向皇上申请……真是想不到,那个时代的生活,真是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率土之兵,莫非皇臣啊!

应该是苏东坡不是政治斗争中的老手,可是凡是政治斗争其结局必定是两败俱伤。年老体弱之时,他还被贬到琼州,那个野蛮之地去生活,而此时妻子都已先后去世,陪伴他的只是其中的一个儿子……而当他最终获释可以回到他选择的安居地方可以归隐时,他的身体却不再给也机会了……

《苏东坡传》,能够了解宋朝那个朝代历史的书,能够找到那个朝代许多智者,知道他们许多事情的书,一位大家写的不朽的书。

苏东坡传读后感200字篇六

林语堂著,张振玉译的《苏东坡传》展现了北宋的一大文豪"东坡居士"苏轼的曲折的一生,展现了一个天才的成长历程,更为读者展现了一位参透世事奥秘的传奇人物的心路历程,给读者面对困难和逆境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为读者领略生命的本质与奥秘提供了思考方式,此外,由于林语堂先生是用英文写的《苏东坡传》,我想,这本书定能帮助国外的读者不仅更好地了解苏轼,而且更好地了解中国式智慧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苏轼是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词人,散文家。他既有"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的大气磅礴的作品,又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柔和清新的笔墨,既有和僧人道士同游的欢快与放浪,又有做一方之父母官是为人民担忧的辛苦,此外还有"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率意洒脱之笔。苏东坡用一只生花妙笔描绘着自己的色彩斑斓的一生。

作为一名政客,他仕途不顺,但在被贬谪之际仍能淡然处之,为民谋利。在王安石强力推行变法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必要性及变法的合理性,但是他也看到了变法急于求成和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的弊端,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操之过急,更像是一次革命,强度过于激烈,必然会遭到保守势力的拼死抵抗,而且变法在某些情况下并没有切合农村与农民的实际情况,而且由于王安石的过于自信及用人不当,变法是极难成功的。苏轼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当时变法一派的势力如日中天,他被认为是变法的反对者,名列"元祐党人碑"之首,后世永不得被朝廷录用。后来变法失败,守旧一派上台执政,废除一切新法,这种行为显然是十分愚蠢并且对国家有害的,所以为了大宋王朝的吏治民生,苏东坡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力陈新法之尚存可取之处,又为守旧党人所不容,仕途依旧坎坷,令人唏嘘不已。但是苏东坡就是苏东坡,而非寻常之人,他在杭州之时就修建湖堤,造福一方百姓,被贬于琼州之时,教书育人,大力发展当地的教育,使琼州的文化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可谓"功莫大焉",也体现了他的务实与爱民如子。

苏东坡并没有局限于文学,他是一个兴趣广泛,在很多方面都有突出成就的人。比如他在佛理,道法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在《赤壁赋》中其"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观点包含佛教的世界观;在绘画方面,他也绝非等闲之辈,开创了文人画的先河;他也曾致力于在杭州和广州兴修水利,造福一方百姓;他也曾与百姓共同劳动,一起耕耘,留下了"东坡肉"的美谈(也可以说是美食);在医学方面,他还研究草药,成为公认的权威······

林语堂先生似乎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王安石的性格缺陷,及极狭小的心胸,我认为很有道理。正是因为他的性格上过于执拗,在他当权之时,几乎所有的事物都由他一人的意愿决定,正所谓"兼听则明",而这位"拗相公"几乎不听,可以想象一下他的消息是有多么的闭塞,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忠正贤良和仗义执言的大臣都一个一个离他而去,他的身边聚集了一批才不副位的爱对他俯首帖耳的小人,而有才华有思想的士大夫基本上都没有和他站在一起,一方面是因为"拗相公"的脾气和胸怀,另一方面是因为利益。"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利益决定选边站的位置,反对派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因为王安石的新法严重触犯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才拼死抵抗的。而王安石并不仅仅是因为受到神宗皇帝的青睐就能够变法的,本质上变法是皇帝的工具,用以集中权力的工具,因为在他之前的皇帝给他留下了一大批能臣,比如韩琦,范仲淹之流,这些大臣有的是三朝元老,位高权重,可想而知当时刚刚即位的神宗皇帝难免会有权倾于下的担忧,正如他的祖先宋太祖曾经"杯酒释兵权",神宗皇帝选择了在自己为太子之时就跟随自己的王安石,对当时是"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的王安石委以重任,让他全力变法,其实在皇帝的眼中,王安石使他的一个有力的身边,替他驯服老臣,神宗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皇帝,坚持推行新法20多年,瞅着机会,差点灭掉虎踞在赵宋王朝西北部的西夏,而他的权力,毫无疑问,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变法,来自于王安石,王安石虽然性格执拗,毕竟在神宗身边那么多年,神宗的意思还是应该了然于胸的,否则根本就不可能有他的戏。然而当时的苏轼年轻气盛又身在庐山之中,可能更多地是仗义执言据理力争,真是"拗相公"遇上了"拗相公","针尖对麦芒",而王安石后面有皇帝,于是东坡就被贬了。好在随着时光的流逝,东坡也越来越豁达开朗,最后到了接近仙人的地步,也许王安石的存在是他成长的必要条件之一,真所谓"福祸相依".

苏东坡传读后感200字篇七

诚如杨绛先生读《围城》时所说,这本书我也是锱铢积累的读完,颇觉文字平实清新,而由此回忆苏东坡的一生,便觉如一卷鸿篇巨制的画作,徐徐展开,让人为之倾倒,为之敬佩,华丽而不妖娆,恢弘却也质朴。

记得在网上读到过一句话: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而后又偶然读至一句诗: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忽觉异曲同工之妙。急切的查来,会心一笑,哦!是苏轼的!似乎也只能是苏轼的。

此书由林语堂先生所著,从苏东坡的出生讲起,描绘了他的一生。他是本书的灵魂,这毫不言过,作者在书中也说到“苏东坡自有其迷人魔力。就如魔力之在女人,美丽芬芳之在花朵”而他的魔力自我看来该是时时的乐观,对真的无限追求,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亲射虎看孙郎的豪情壮志,但又有历尽千帆时的心静如水,不思量的凄婉……他似乎是说不完的,他的丰富,他的饱满,他的复杂,他的单纯,他的学富五车,他是这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存在,他一生追求着真善美,甚至有着飞蛾扑火般惊心动魄,或许正是这样,在这个需要我们三思而后行的世界,才如此狂热的热爱他,珍视他,追逐他。

苏东坡如今的家喻户晓,大多来自于诗文,而我看来,他的文章贵在一个“恰”字。何为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不多不少,刚刚好。苏轼的文章正是如此,他从不会像而今的我们一样,伏在案头不知如何下笔,半天写不出来个题目,苦思冥想憋出几百字来交了了事。他从来都是行云流水,行至心头一亮之处,便笔走龙蛇一作,适逢其会,猝不及防。文章练达,立意深刻,一字不多,一字不少,让人读之朗朗上口,眼前一亮,颇有胜读十年书之感,而又绝不晦涩难懂,这便是文章之恰。如《赤壁赋》中最后一句“不知东方之既白。”全然写出苏子之率真任性洒脱之天性,而“不知”二字又描绘出他物我两忘之崇高境界。文章戛然而止,又怎会不让人瞬间悟其所旨,大汗淋漓,拍手称快!

而“恰”之来源除了文章排布之巧妙与拿捏之感外,更重要的,是要与文章内容产生极其深刻之共鸣,你对它有独到的见解,有深刻的理解,甚至只是简单的喜爱,你要想写它,愿意写它,有一种极其强烈的感觉告诉你:快,快把它记下来,写出你内心的想法,快!于是,你写出一篇文章,你想你所想,记你所记,就算文字并不华丽优美,但这时你已经赢了,因为朴实无华的真情实感总比虚无空洞的修辞丽藻要好得多。有些文章使人读来美则美矣,毫无心意,便是此因罢了。

苏东坡之伟大,更在于其思想的高度与其远见卓识。同在一叶扁舟之上,共遇人生之磨难,凡人只能感其生命之渺小短暂,苏子却能跳脱孤舟,跳脱赤壁,跳脱人生,站在宇宙之外悟出:世间万物,皆为永恒。如此大家,怎能不让人佩服!而对于王安石之变,大多人认为苏轼在其中充当了所谓保守派,其实不然,正因为其思想的不保守,使得他看得更远,才促成了他行为上的保守。在王安石变法的一开始,他便看出王安石心中充斥的极权主义,他一上台,便开始清除异己,他的新法,他的初衷是好的,但似乎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从未站在国家与人民的角度去思考,苏轼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知道这样的变法不会成功,更会危及国之根本。他的赤子之心让他成为了世间万民的辩护人,于是这位百姓的辩护人便毅然站到了王安石的对立面,甚至于他赖以生存的朝廷的对立面,与世间万千芸芸众生共进退。

韶光滑过指尖,他人生最辉煌,最伟大的时刻到来了。在人生中还有比幸福和成功更重要的,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这在他经历王安石变法后被贬至黄州的岁月里充分体现了出来。他不再是苏轼,而是那个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东坡居士。他站在田间,头戴斗笠,手扶犁耙,击牛角而吟咏,他开始诵读佛经,修炼瑜伽,他不再理会世间浮躁,官场纷杂,若为官一方,便造福一方,他真正的平静下来了,那种由心灵发出的平和安宁,使他开始探寻生命的真谛,开始拥有真正广大的胸襟,开始真正的宠辱不惊,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他在贬谪惠州时写道: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如此平静豁达,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即使远贬海南,也能与美女笑谈“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这是对他人生最美好的定义,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吧。

也许我们都想做一个苏东坡那样的人,而在我们如今看来,至少在我们现存的社会体制下,又有些理想主义化。他天资聪颖,身陷红尘,却又遗世独立,他将本该官场纷杂的一生活成了一首诗,我们也许做不到,但我们可以做一个“苏东坡式”的人,我们学他的行文流水,乐观旷达,学他的赤子之心,崇尚真善,更有他的敏而好学,孜孜不倦。我相信这个过程是很美好的,是一种全身心的焚香沐浴似的虔诚与洗礼,因为这世间在没有比向着美好出发更美好的了。

苏东坡传读后感200字篇八

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繁衍,那颗闪耀着豁达乐天之精神的“火”星灿烂夺目。

一直很喜欢苏东坡的诗词。读罢林语堂《苏东坡传》更是对苏东坡的处世观及人生态度敬佩不已,我想苏东坡的诗词之所以为人称赞流传至今,更多的是因为其中蕴含着苏东坡独特的人生思想。写传记不如写小说那样可以天马行空,必须要对史料有详实的考证,对人物要有清楚的认识。即便是这样,林语堂对资料的剪裁取舍恰到好处,加之一些艺术技巧和想象力,使作品超越于干枯的史料之上,使苏东坡的形象活脱脱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富有充沛的生命与活力。

书中有一章是“神、鬼、人”我觉得描写得非常有意思。苏东坡在早期为官时,适逢大旱,苏东坡心急如焚,决心以自己对神灵的虔诚为百姓祈雨,他亲登秦岭主峰,上表皇帝为太白山神恢复爵位,以求神明垂怜;他带着百姓千里迢迢取回池塘中的龙水龙水顶礼膜拜诵读祈雨文,神明仿佛有求必应雷声隆隆恩泽普降暴雨连下三日,庄稼都又挺了起来。此时最快乐的当属苏东坡了,为此还将后花园的亭子改名为“喜雨亭”,并著《喜雨亭记》记叙其之喜悦。从此事件中我们不难感受苏东坡与爱民如子与民同乐的一片赤诚。当然作为那个时代的人认为祷告是必须的,乃至于他在做其他各县的太守时仍会祷告,他相信神明必然会尽其所能为人消灾造福。因此,林语堂在这个时候对他喜欢的苏东坡不由得调侃上几句称“苏东坡是火命,因为他一生不是治水,就是救旱。更因为他一生都是精力旺盛,简单说来,他的气质,他的生活,就犹如跳动的火焰,不管到何处,都能给人生命温暖,但同时也会把东西毁灭。”这就是“火”星苏东坡,这正是他生命之火,他的生命总是充满着激情,尽管会奔波劳累,却充满快乐。

苏东坡的仕途并不一帆风顺,一生曾多次遭贬官贬职。他的政见也与当时执政发生冲突。但这些都不影响他作为一名乐天派的天性。依旧执己之见,与“拗相公”王安石起矛盾。这本是一段坎坷严肃的历史,但经林语堂之笔,这段“王安石变法”就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从中也体会到更多苏东坡关于人生观,生命意义的思考。写到变法的具体内容时有很多条款是关于税收,土地之类的经济问题,林语堂仿佛变身为一名经济学家判定王安石变法的好坏,大概是对苏东坡过于喜爱,林先生时不时与苏先生融于一体,像是王安石成了自己的政敌。当然,他也承认王安石做事很认真积极并不任情放纵,也是迫不得已,但想法过于激进极端。林语堂称其为困于雄心而不能自拔的人,成为自己梦想的牺牲者,王安石甚至觉得有控制文人学者思想观念的必要,他以前像王莽,往后则像希特勒,因为他一遇到别人的反对,则暴跳如雷——现代的精神病学家,大概会把他列为患有妄想狂的人,如此短小精悍,不失幽默的评价实在令人回味无穷。

相比之林语堂对苏东坡,王安石两人为官处世的的评价,苏东坡的豁达,乐天;王安石的激,有为,都深深印在读者的脑海之中。

当王安石为政事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苏东坡被贬黄州。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与友人下几盘围棋,种上一些庄稼,过着恰如神仙般的生活。也正是由于这种洒脱自由的生活使苏东坡的精神发生变化。乃至文风由原来的讽刺,尖锐变为温暖,亲切。留下大量的精品《念奴娇》,《记承天寺夜游》及我尤为喜欢的前后《赤壁赋》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很难看出是一种官方的监禁,而是苏东坡十分享受这种快乐生活的表现,这是他的超越和人生的感悟,但这是适应,不是妥协。面对强大的政敌,面对恶劣的环境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即便是处于柔和的山水田园风光之中,他从未停止过对生命的思考,“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矣,而又何羡乎?”这两句我十分喜爱。那种与世无争,享受每一秒每一刻生活的苏东坡就这样豁达乐天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无论自己是世间哪颗微粒,都不重要,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所在。林语堂这样说他:“他是个佛教徒,承认生命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之间存在躯壳之间的形式,却不肯接受人生的苦难,重担。”“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

我读这本书是出于对苏东坡的喜爱,而林语堂写这本传记也是因为他喜欢苏东坡。一个近代作家去描绘一名几千年的文人,用林语堂自己的话说:“并不困难。”因为活着的人,他的未来会有许多未知性,而论一个已然去世的诗人如苏东坡,因为读过其诗词书简,多多少少都知道些。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喜欢的人。而这种喜欢是因为我们拥有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或者正向往着拥有苏东坡这样的处世态度。

这本传记中,我们所感受的不仅是苏东坡的人格魅力,也有他所传递给我们的生命的取向和定义。“一蓑风雨任平生”苏东坡生命的真实写照,谱写出豁达乐天之生命乐章。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高中家长评语100字 高中家长评语简短(模板九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

    市场调查报告的主要部分是(7篇)

    报告,汉语词语,公文的一种格式,是指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报告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报告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告范

    早教老师的自我介绍 亮点汇总(五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早教老师的自

    文体活动策划方案怎么做 文体活动策划书(三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方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方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方案

    街舞社团招新策划书模板(十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

    工程合同协议书 工程合同免费(8篇)

    在生活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协议,签订签订协议是最有效的法律依据之一。相信很多朋友都对拟合同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合同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

    初一语文教学工作总结个人(优质十篇)

    总结不仅仅是总结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研究经验,发现做好工作的规律,也可以找出工作失误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是非常宝贵的,对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与指导作用,在今后工作中

    2023年教科室工作总结题目 教科室工作总结新颖大全(十篇)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总结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

    二年级数学工作总结上半学期通用(十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

    语文学科教研组工作总结汇报精选(十篇)

    总结不仅仅是总结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研究经验,发现做好工作的规律,也可以找出工作失误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是非常宝贵的,对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与指导作用,在今后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