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的编写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阅读教学计划范文时,请注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思考和借鉴。
体育教学计划的研究与应用(通用18篇)篇一
摘要:我国现阶段初中体育教学项目还是比较传统,加上受各地体育中考的影响,目前,初中体育教学还是以竞技项目为主。本文旨在通过对几项民间体育项目如跳绳、踢毽、滚铁环等进行一些探讨,从而能够获知这些民间体育项目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可行性。
关键词:民间体育;中学教学;激发兴趣;研究探讨。
1.前言。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为了强壮身体、延年益寿,形成了一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集健身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民间体育项目,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民间体育项目繁多,各自有其特点,有的是全身运动,有的是局部活动;有的注重肌体活动,有的则偏重于精神活动。我认为,如果有选择性地把部分民间体育项目作为我们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或者活动的内容,这样不仅能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更能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使学校体育能够更好的发挥健身、娱乐和教育的功能。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本校七年级1-6班236位学生。
2.2研究方法:实验法和调查法。
2.2.1我于9月至1月对本校七年级1-3班122位学生进行了民间体育项目实验教学,另外4-6班作为对照班按照原来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通过两部分学生不同教学内容后效果的对比,以此来探讨学校体育选择民间体育项目的可行性,为现阶段农村体育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有效的参考。
2.2.2.在进行跳绳、踢毽、滚铁环三个项目测试时,我从1-3班中分别抽取了部分男女学生、测得瞬时心率变化情况。
3.分析与探讨。
3.1在进行对跳绳、踢毽、滚铁环这三项测试时,我采用了增强遥测心率仪来评估运动强度大小的心率指标。跳绳时频率为100次/分,动作形式为单摇,在三分钟内的平均心率男生为164.29,女生为169.96,三分钟踢毽,动作形式不限,平均心率男生为162.12,女生为160.25,三分钟滚铁环,动作形式为正叉滚式,平均心率男生为176.93,女生为175.07。进行以上实验时,一分半钟时的心率已达到较高水平,瞬时最高心率可达200次/分。
3.2运动增强体质的理论依据人体在运动时,机体自我会产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也就是说在合理的运动条件下,符合运动者生理规律的运动,才能达到更好的健身效果。美国运动学专家库伯曾提出只有坚持有氧运动才能真正有效地增强人体健康。研究成果表明,锻炼时运动强度控制在心脏每博输出量最大时,对心肺锻炼效果最好,很多实验证明,运动强度在心率达160次/分左右时,心脏每博输出量最大。从这些理论数据,我们结合以上三项的测试数据,不难发现跳绳、踢毽、滚铁环这几项民间体育项目确实是锻炼身体的有效运动项目,对发展心肺功能、增强体质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我们中学体育教学的对象是身体处于飞速发展的青少年群体,因此我们在选择锻炼方法上可采用间歇锻炼法,或者采用降低练习频率和难度的方法,调整运动强度,使之保持在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最有效的强度内。
3.3我把本校七年级1-3的实验班和4-6的对照班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各形态机能及身体发展指标,除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存在一定的差异外,其他指标均无明显差异。这说明从事民间体育项目的教学,不管安排的比例如何,但对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的效果则是相同的,其次也说明从事民间体育项目的教学与按国家教委规定的《教学大纲》教学,在锻炼学生身体的效果上有着相同的作用,或者说效果更佳。
3.4在1-3班进行民间体育项目教学的实验中,我还发现学生自觉从事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一些平时不太喜欢体育课的体育差生,也对这些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锻炼的时间增加,不仅在学校正常的体育课上练习,课间和课后练习次数,时间也增加很多,学生课后还带动家庭成员一起锻炼,真正达到了积极参与、全民参与的良好效果。跳绳、踢毽、滚铁环等花样繁多,就练习的难度而言,就有很多种不同的练习方法,学生通过各自开动脑筋,创造出各种练习方法,通过相互比较、相互观察,设立自身的练习目标,这样能够满足学习积极向上的心理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够提高上课的效率,达到学校体育运动发展的目的。
3.5民间体育项目最大的优势是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而且有些器材学生可以自己制作,如毽子、铁环、沙包、绳子、牛皮筋等,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这些更贴切地表现出了体育教学本身得情感目标的要求。
3.6当然,我们在选择民间体育项目的时候,一定要有原则。
3.6.1锻炼的效果性原则。我们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良好的情操。所以教师们选用的民间体育项目首先应具有较强的健身价值。其健身性主要表现在能促进学生体格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生理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的发展和适应能力的提高。其次,应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的健康主要指学生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能很好地适应各种角色的'分配。所以,我们在选择项目时既要考虑到学生身体锻炼的效果,又要顾到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的要求。
3.6.2科学性原则。选择项目的科学性原则是指锻炼项目应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和规律。我们选择部分民间体育项目作为体育教学的内容,此时锻炼对象是学生,而处于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性别的学生又有各自的特点,即他们的身体形态结构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以及心理状态都有所不同,所以选择的项目应符合学生年龄和性别的特点,动作的难度和强度不宜过火,不宜进行用力过大的憋气或长时间静止用力的运动,宜进行比较缓和的活动性强的运动,并且些类项目对青少年的身体锻炼应有明显效果。另外,选择项目的动作结构和技术要求应合理、正确,即技术动作应符合人体解剖结构特点,对身体无害、安全可靠、锻炼效果强。
3.6.3趣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指所选择的项目应新颖活泼,易吸引学生,使学生们乐此不彼,持之长久。所选择项目,应新颖活泼,如跳绳可采用不同的练习方法,原地跳和行进间跳,单人跳和体体跳;滚铁环项目可用游戏和比赛的方法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求新和求变的心理要求,让学生在愉快的状态下进行锻炼。
4.结论与建议。
从事民间体育项目的教学,能起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的作用。在教学中还可以培养勤动手、勤动脑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劳动观点,提高学生的相互合作意识和促进集体主义精神,对学生品德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在选择民间体育项目时应遵循锻炼的效果原则、科学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选择合适的民间体育项目,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锻炼效果。另外,建议广大的体育教师在选择此类的项目教学时,虽然对场地的要求不高,但也要注意场地卫生,不要在不平整或过硬的场所地上练习,跳绳时落地动作要正确、合理,避免运动性伤害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藩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9.
[2]彭杰.中学体育(初中版).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4.
[3]李林.运动愉快感与锻炼的心理效应.师院教育,.3。
[4]刘建勋,仲伟国.探索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新路子.中国学校体育,.4.
[5]方建新.当代中国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研究.体育教学,.1.
体育教学计划的研究与应用(通用18篇)篇二
高尔夫运动是一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现代运动,其优美的运动环境,球员优雅的绅士风度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尤其在当代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影响下,高尔夫这项运动有其特殊的文化传承,并且教育价值突出。在美国,部分小学就已经开设高尔夫兴趣课程,从多种角度让儿童体验高尔夫运动的乐趣,部分大学开设高尔夫专业课程或高尔夫社团俱乐部,培养专业优秀人才;在韩国和日本,虽然国土面积有限,但高尔夫运动的普及程度很高,日本国内高尔夫球学校也是备受学员青睐。这些国家将高尔夫文化教育融入到学生培养体系中,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完善的人格特点、高尚的文化修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尔夫文化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和传播,以及专门的高尔夫课程体系建设,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伴随着人类发展、社会进步而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日趋重视。国内外相关学者对高尔夫文化的研究从未间断,基本认为高尔夫文化是以高尔夫运动特征为基础,运动竞赛体制、挥杆技术特点、高尔夫礼仪以及各种球场设施为载体,以其独特的高尔夫礼仪和规则为价值取向,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一)高尔夫礼仪文化。
高尔夫这项运动是苏格兰牧羊人放牧时自创的游戏,后来逐渐演变为欧洲贵族所热衷的运动,其中的“绅士礼仪”和“贵族精神”在发展演化中逐渐形成高尔夫礼仪,它让我们在享受文明、优雅、阳光和具有挑战性运动的同时,塑造自身的.人格修养。在高尔夫球场,不论是职业球员还是爱好者,都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大声喧哗,举止文明,礼貌待人;球员在打球时上身要穿着带领的服饰,下装要穿过膝短裤或长裤,以符合高尔夫着装礼仪;比赛中,球员要时刻为他人着想,例如在他人击球时不应走动、讲话或产生其他噪音,当同组球员的球暂时无法找到时要帮助一起寻找等。遵守高尔夫礼仪是球员行为举止的外在表现,高尔夫球不仅看中球员的技术和成绩,更看中打球者的品德和人格魅力,不能遵守礼仪的人是无法融入高尔夫群体,也无法体会到高尔夫运动的真谛。
(二)高尔夫竞技文化。
高尔夫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运动,真正要战胜的永远只有自己。高尔夫竞技文化包括规则文化、明星文化等。高尔夫球规则是由苏格兰圣安德鲁斯皇家古老高尔夫球俱乐部(r&a)及美国高尔夫球协会(usga)审定,每四年修订印制一次的最权威的行为规范用书,用以维护比赛秩序、指引职业球员和业余爱好者开展赛事的执行标准。它以“为他人着想”、“公平竞赛”和“对球场的保护”三点为基本原则,将高尔夫运动中所倡导的行为规范、行为举止和行为理念,作为34条规则的“法典”基础,形成了贯穿规则全文的精神依据。高尔夫球规则的制定是围绕公平原则展开,以保证每位球员在公平的环境中进行比赛,维护球员应有的权利。例如在比赛中开球时间的安排,开球顺序的先后,打球过程中球员遇到的各种情况和处置方式,球员差点系统等,都从最公平的角度出发,即对违反规则者进行一定处罚,同时又最大化的保护了其他球员相应的权利。球员差点系统,能够让不同水平的高球爱好者同场竞技,体验与高水平职业球员同场比赛的乐趣。众所周知,高尔夫球场面积广大,地形复杂,一场正式的高尔夫比赛只有几名裁判员执裁,并且裁判员很少跟随球员观察比赛,即使出现某种棘手的状况,裁判也很难第一时间到场并给出裁决,这就需要每位球员自觉遵守高尔夫球规则,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形成崇尚礼仪的个人素养。明星文化是竞技体育中所独有的,也可称之为明星效应。“老虎”伍兹因腰伤,在告别球场10个月后回到美巡赛场,参加英雄世界挑战赛吸引了大量观众到场观看,网络媒体也是持续关注这位曾经的世界第一,全球各地的虎迷们通过网络观看了这场比赛,也让这场比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场外,泰格伍兹、麦克罗伊等职业球员代言耐克品牌服饰、鞋帽等,耐克公司推出同款服装和鞋帽备受粉丝们的青睐,购买喜爱的明星代言的产品不仅激励着球迷们对此项运动的热爱,也促使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同时公司也打响了品牌达到宣传的目的。
(三)高尔夫精神文化。
“自律、诚信、替他人着想”是高尔夫运动最重要的精神,也是我们做人做事应该坚持的价值标准。“自律”是指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主动遵守规则,自觉约束行为举止,不受外界影响的行为原则。高尔夫球场面积广阔,裁判无法跟随每位球员执法比赛,整个比赛过程基本是由球员自己遵守规则,按照规则要求的处置程序完成比赛,因此,高球比赛必须要每位球手高度自律,也就是高尔夫运动倡导的自律精神。“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一诺千金,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个人品德修养的体现,人格高尚的表现。高尔夫球比赛是由球员自己记录本人和同组球员整轮比赛成绩,经过本人签字确认后提交记分卡的记分形式,它充分体现了球员诚信做人的道德品质,并激励着高尔夫参与者在日常生活中诚信待人,言行相符。“替他人着想”就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这个道理。高尔夫赛场上处处体现着为他人着想,包括在打球前、打球中和打球后。球员开球前,如果上一组球员没有离开自己可能的开球范围时要耐心等待,打球时要注意自己的挥杆或练习挥杆是否会影响到他人安全,打球后要及时补沙或修复草皮,为下一组球员提供最好的比赛环境等。打高尔夫球是一种生活方式,学打高尔夫球实际就是学做人,一场比赛几个小时就能让自己学习做人的道德情操,讲究自我节制,宽容待人。高尔夫精神赋予了这项运动新的内涵,我想这也是它被称为“贵族运动”的原因之一。
209月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和综合素质是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学校体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国家民族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增强体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一直是学校体育的工作重心,而高尔夫文化在体育教学中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起着积极作用。近年来,高尔夫球在国内高校专业建设中发展迅速,2017年中国大学生高尔夫球锦标赛于2017年11月7日在东方(青岛)生态体育俱乐部启动,这次比赛共吸引来自全国53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34所、高职院校19所)的244名选手参加比赛,其中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深圳大学等知名院校也纷纷派队参赛。从参赛队数量来看,近年来高尔夫运动在国内高校专业建设中发展迅速,专业发展前景广阔;从参赛队所属院校来看,涉及从沿海到内地,东部到中西部高校都有开设高尔夫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这次大学生高尔夫锦标赛对推动高尔夫运动,促进高校高尔夫专业蓬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国家体育总局教科司、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下发《20体育单招管理办法》,其中将高尔夫项目纳入普通高校体育单招统考,成为高尔夫球员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新途径,同时也为高校未来建立专业高尔夫球学院打下基础。除此之外,在广州、深圳等地部分中小学已开设高尔夫相关的课程和课外体验活动,东莞市塘厦镇目前已有6所小学和1所中学开设高尔夫相关课程,高尔夫运动在中小学中推广展开,对我国培养青少年高尔夫运动起到推动作用。体育教育是一个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是对人的身心进行培养和教育的过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把高尔夫文化融入体育教育过程之中,可以培养性格,挑战自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
(一)培养学生诚实守信、遵守礼仪的优良品德。
诚实守信是对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校学生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品质,但考试作弊现象在考试中屡见不鲜,从中反映出部分学生诚信缺失,应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使其在思想上意识到诚信是道德的基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学生既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实践者,高尔夫让我们在享受文明、优雅、阳光而具有挑战性运动的同时塑造了自身的人格修养,球员在比赛中时时刻刻践行着高尔夫礼仪,如身体行为礼仪,主要是以语言表现方式为主,如礼貌性用语等;服装礼仪是在运动中球员穿着符合礼仪要求的服装,是对文化的基本尊重;最后是与周边环境的融洽相处,如遵守球场秩序,保护场地设施,尊重球童和服务人员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高尔夫文化教育的培养,提高学生诚实守信、替别人着想的优秀道德品质,不仅符合教育的目的,同时也培养学生道德情操,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
常打球的人都知道,高尔夫本质上是一项考验球手心理的运动,其中心理因素占到90%左右,属技心能主导类运动项目,心理因素对球员稳定发挥至关重要。比赛中通过适当的放松心情、增强自信心和提高注意的指向性对提高比赛成绩,降低杆数有很大帮助。学生时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但认知水平和自我调节能力有限,他们在日常学习中面临着各种压力时会出现抵触、烦恼、焦躁等情绪,从而产生心理困惑,有时会出现抑郁或心理障碍等问题,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甚至退学等情况发生。学校应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等健康心理品质,引导学生掌握“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等基本心理调节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增强学生挑战自我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高尔夫比赛中,长草、沙坑、水障碍区是最常见的三种障碍,对于每个球手来说,他的每一次击球都面临着挑战,直至最后一推小球进洞为止,因为在球场上球员永远都不知道下一杆会出现什么情况,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挑战自我,同时也在挑战不同难度的球场,即勇于探索的精神。即使在同一个球场,球手每次击球,每次胜利都是对自我的超越和征服,也正是这种成功的喜悦会激起他追求更多成功的力量。明星球员之所以被众人仰望,是因为他们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保持冷静,调整情绪,做出正确的判断,享受战胜困难的快乐。每位学生在漫长的求学路上也会遇到各种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努力拼搏,挑战自我,只有付出行动,迈出坚实的步伐,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学校也应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和锻炼,培养学生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精神,这也正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最好途径。
四、结语。
高尔夫文化融入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完善的人格特点、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同时符合国家对青少年培养的目标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尔夫文化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和传播,以及专门的高尔夫课程体系建设,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风华,肖楠楠,刘洁.高尔夫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以江汉大学学生为例[j].四川体育科学,.
[3]王新华,刘波.对我国体育教学与人格精神教育的思考[j].体育科学,.
体育教学计划的研究与应用(通用18篇)篇三
对于一些运动员来说,由于教练给运动员的任务量过大,训练难度较高,教练、家人给予了较高的期望等原因,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导致在赛前过于紧张或者焦虑。此外,在生活中,运动员也会有许多烦心事,或者由于长时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心理上产生了疲倦,身心疲惫,注意力难以集中。大量的体育训练之后,运动员往往身体过于疲劳,或者在比赛过程中,由于自身处于不利地位,运动员很多不良情绪在内心积蓄,这些状况都严重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成绩的发挥。
1.培养意志力,增强自信心。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运动员,首先要学会忍受艰辛,据此分析,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力是运动员变得更加优秀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根据体育心理学,运动员在支配身体行动时要经过大脑意志的驱使,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有行为动机的形成,然后再对行为的目的性进行明确,随后,运动员要对行动的方式以及进行的战略规划并抉择。最后,为了完成使命,更要不断地克服艰难险阻,出色地完成任务。在运动员的日常训练过程中,要根据上述的行为过程,对成员的各个方面进行培训,做到有针对性地各个攻破,培养运动员的行为动机教育,让他们在思想上有一种更高、更快和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并有针对性地培养运动员的行为意识、更有效的训练,以提高其组织能力,最终培养运动员训练的主动性,让运动员具备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意志品格。例如,在日常的体育训练过程中,教练要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训练中应不断加深训练难度,逐渐增加运动量,同时,还要对运动员提出相应的要求,使他们合理运用自身的意志来完成体育训练任务。当运动员身体疲惫时,教练应该根据每个运动员所能承受的身体负荷,继续增添平时的训练任务,让运动员学会通过意志力的利用来克服困难,对心理与生理上的困难发起挑战,努力克服。这样做,不但能够使运动员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而且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既不妄自菲薄又不骄傲自负,从一点一滴的进步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2.情绪的自我调节。
(1)合理宣泄。人类都有情绪消极、兴奋或恼怒的情况,此时身体里会暂存着一股巨大的负面能量,如果不能释放出去,会严重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如果运动员存在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发挥,也会对他们的身体状况造成不利影响。
(2)适当控制。情绪一般分为正常情绪和不良情绪,针对正常情绪,运动员要学会宣泄,对于那些不良情绪,运动员要学会控制。运动员在训练或者比赛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良情绪,运动员要具备辨别不良情绪的能力,在认清不良情绪之后要尽量避开或者努力去克服。要学会分散自身的注意力,从而使那些不良情绪得到削减和缓解。要学会自我调整,从而使运动员处于心理放松的状态,缓解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
3.训练和比赛中常用的心理调节方法。
(1)音乐放松法。在我国,有许多运动员在比赛之前,由于精神压力太大而精神忧郁,情绪难以控制。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运动员可以通过听舒缓的音乐来缓解情绪,使运动员在注意力集中的同时,保持正常的情绪。
(2)注意力调节法。对于一些运动员来说,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表现优异,但是在比赛之前或者正在比赛的过程中,会有非常大的压力,产生消极情绪或者紧张不安。因此,运动员要学会转移注意力,将这种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比如,和好友聊会天或者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4.教练员的正确引导。
在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教练值得注意的是:(1)对运动员的训练规划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周到,做到训练内容从简单到复杂,训练量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从而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分享成功的喜悦。(2)注重训练的情境教育,在创设情境中,要与艰苦的条件相结合,从而激发运动员的斗志,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使他们具备体育训练的主动性和责任感。(3)在一段时间内要对运动员进行测试,并针对测试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也可以适量地实施一些奖罚制度,从而提高运动员对体育训练的兴趣,调动他们对体育训练的热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竞技的水准也越来越高,它已不仅仅是身体技能的竞争。不过,多年的统计显示,很多运动员由于各种心理原因,在体育比赛中发生了各种状况。因此,运动员要克服心理困难,从而实现体育竞技成绩的有效提高。
体育教学计划的研究与应用(通用18篇)篇四
谈到体育与美育,学者们都主张体育与美育相结合,希望在教学中做到体育与德、智相结合,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我国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继承了我国古代体育与美育相结合的传统教育思想,把体育与美育都列为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分强调德、智、体、美四育并重比较完整地论述了体育与美育的相互联系。体育审美教育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追求的就是让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现代教育中体育绝对不是单纯的身体教育,它是多层面的教育,即与身体有关的生理教育、社会适应能力、精神状态等。在体育教育的过程既要正确地引用审美因素,又要注重学生的精神享受,使其身心和谐发展,将其培养成有较高审美素质的人。审美教育是大学体育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1审美教育能使大学生感受生活、感悟生命。
人类所面对的世界是客观的世界,我们生存的世界是社会和人群。我们对于这两个世界的认识是运用了不同的认知体系:世界—认识—记忆—思考—知识—考试—改造;生活—感受—体验—情感—艺术—欣赏—生存。以前我们的教育比较少地关注学生们内心的真实体验,而今我们教育的目标是:使人获得全面的和谐的发展,获得生命的意义和具有幸福感的生活。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应围绕这个目的,体育教育、体育文化教育也是如此。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除了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肯定,我们还非常渴望寻求我们生活的意义,我们缺乏在生活中去感受、体验我们认知的客观世界和社会人群,缺乏在情感中凝聚感悟,用艺术的眼光欣赏我们生存的世界,寻求人生的意义和幸福感是当代人新的追求和共识。人只要正常地活着,没有感觉能力是不可能的。但是,感觉能力退化,人们变得粗俗、简单,甚至麻木,人类感受和体验的能力正在退化。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话和网络提供了人们交流和表达的无限可能,现代交通几乎消灭了空间的隔阂。所以,离别变得可以轻描淡写,我们就不再稀罕“思念”,但我们每天端坐在视频前,与外界在没有表情、没有肢体动作、没有眼神的交流、没有真实的环境和氛围的关联中,我们的感受能力渐渐变得迟钝,感受空间渐渐变得狭窄,就算“物质极大地丰富了”,没有感受能力,作为“感觉”的幸福又从何而来?人类未来的福祉,是建立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人类能够得到幸福的外部条件;人类未来的幸福,必须建立在人人都能感受幸福,都有能力“感受”的基础之上,这是内因,内因才是关键。而唯一专职用来激发、保持、丰富人们感受能力的东西就是艺术、审美。审美依赖的是心灵的敏锐、情感的丰富和充沛的想象力,而僵化的知识往往可以掩盖和扼杀敏感性和想象力,在这样的教育环境里培养出来的是具有丰富知识却不知人间烟火和人情冷暖的人才,只能培养出具有专门技能但却没有创新精神的“劳动工具”。所以,当前通过艺术欣赏和审美教育,为学生们提供丰富情感体验场所、经历,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想象力,已经成为大学人文索质教育的当务之急。大学体育文化中审美活动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非常需要学生个体亲自参与、体验、感悟的教育教学活动。大学的体育文化的审美教学课程的开设,能为大学生们提供参与、体验、感悟生活,追寻幸福生活和意义的重要途径和舞台。
2.2审美教育能使大学生感知真、善、美。
审美教育与智育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但是,二者并不是没有关联的。审美心理结构和智力心理结构各自都不是封闭的。美育与智育间存在着必然的双向互补的关系。正是这样一种双向互补关系,才使美育能够感知、学习,体会真、善、美。
(1)审美教育对象本身的认知价值。审美教育借助于一定的审美对象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审美对象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也具有认识价值。可见,美在具有审美价值的同时,它的外在形式所包含的内涵,在一定范围内跟知识具有同样深刻的认识价值。至于美丽的大自然,则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具有这种双重价值,因为它既是艺术和审美的对象又是自然科学认识的对象。对于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把握,有利于增进对大自然的审美体验和审美理解。而对于自然艺术认识和审美把握,也有助于更加直接而明确地把握客观真理,更加完整、更加全面地认识世界。
(2)审美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智力创造活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探求科学真理和创造发明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这方面,它表现为灵感、顿悟、直觉、想象等。科学研究主要是一种逻辑活动,依赖于人的逻辑思维作用。而非逻辑思维就是灵感、顿悟、直觉和想象等。在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或发明,科学家往往经过长期的冥思苦想而没有所获,而在一个偶然的时刻却灵光闪现,获得了突破,这已为许多科学事例所证实。事实上,科学活动中的直觉,跟审美直觉有某种相通之处,即都是在感性直观中通过想象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领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培根认为审美直觉对于科学具有方法论意义。创造思维能力中的最主要成分是想象力。这里,如果说灵感、顿悟、直觉(包括审美直觉),对于科学创造有重要意义的`话,那么想象力意义则在于它是创造活动中的智力因素,是贯穿于整个创造过程最活跃的角色。这是因为,想象力是人类思维创造性的主要标志。没有想象力就意味着失去了创造力,爱因斯坦之所以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不仅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且是因为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2.3审美教育能激发人的探索精神。
对生活的兴趣是人们热爱生活的前提。一个对某项事物毫无兴趣和感情的人,就不可能对它进行孜孜不倦的追求。兴趣、爱好是人们追求科学真理的原动力。审美教育就是这种精神动力的源泉之一。世界是美丽的,有许多生动、富有灵性的东西,对于那些未知领域的神奇魅力,人们总是愿意花费精力去探求的。
2.4审美教育是实现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
人格是个体的内在心理机制和心理素质的整体组合。知识、意志、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基本的要素。而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以及智力结构、自理结构和情感结构等稳定的心理机制,则是构成“自成统一”的人格心理的基础。人格完善是一个过程,而且要求全面发展。人格就是由知识、智能、道德、意志、情感、审美力等内在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在这种系统结构中,人的全部本质特征,都是人格系统结构中不可分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审美教育在于完善人格,而完善人格则又是由知识、情感、意志品质组成的整体结构,因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过程。美育作为整个教育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体育教学计划的研究与应用(通用18篇)篇五
1.1“轻体育”的概念。
“轻体育”是欧美体育界提出的较为适合大众健身运动的一种新型的体育运动形式。“轻体育”称“轻松体育”或“快乐体育”,它以轻松为主要特征,区别于竞技体育对力量、速度、协调性等方面的要求标准,是每一个正常人都可以从事的体育锻炼形式。[2]可见,“轻体育”是一种不拘形式、不重视输赢只追求在愉快的运动中达到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许多现有的体育活动形式,略作改进,都可以成为“轻体育”活动的形式。而“轻体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更容易唤起中学生的广泛参与,为中学体育教学指明方向,而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2“轻体育”的特点。
“轻体育”具有以下健身特点:一是体能消耗少。近年来,一些体育研究者证实,追求高负荷的运动量、体能极限消耗往往是造成身体伤害的原因。“轻体育”是一种负荷较轻,不追求大运动量,力求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使锻炼者心情舒畅、愉悦的运动;二是运动方式灵活。“轻体育”不拘泥于任何方式,诸如散步、慢跑、跳交谊舞、大众健美操、扭秧歌、练气功等都是“轻体育”的活动内容,参与者可以按照自身喜好随心所欲地选择;三是技术要求低。“轻体育”没有过高的技术与规则要求,只要有健身愿望,就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运动;四是经济负担小。从事“轻体育”大可不必进入专业的游泳馆、滑雪场、健身房,可选择在公园、马路、广场或在家里进行;五是时间要求松。“轻体育”在时间要求上非常宽松,可以利用学习的间歇时间进行,也可以利用茶余饭后的零散时间进行,时间安排可长可短,依照锻炼者自身的体质、兴致、忙与闲等具体情况而定。
2.“轻体育”与中学体育教学。
2.1“轻体育”在中学体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以“运动技能”为特色的体育思想束缚了中学的体育改革。[3]尽管“运动教学”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机能水平有密切联系,但其过程中的枯燥、艰辛限制了学生接受的主动性影响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单调、枯燥的“运动教学”影响了课余体育的开展,“运动”为本的体育观,影响了体育的社会化和终身体育的发展。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从激发学生兴趣、激活课余体育、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出发,努力开拓同样能够增强学生体质而且深受广中学生欢迎的“轻体育”教学领域。
目前,部分中学体育教学存在偏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强调运动竞赛和学生过于依赖外界的扶持,过多活动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内容,既不能适应个体活动的开展,又不适应今后的传承。而“轻体育”在中学学生中具有广泛的基础,如果把“轻体育”教学引入体育课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一定能在中学校园里引起一场深刻的体育革命。作为中学生,体育是他们接受学校全面教育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中学“轻体育”教育,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更好地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
2.3发展“轻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中学体育中开展“轻体育”教育,会使中学生充分认识体育锻炼在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意识到正确利用闲暇时间从事健康文明的消遣体育活动,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并让学生因地、因人制宜,自觉地选择健康、科学、有益的体育娱乐方式和手段,为余暇时间开展体育活动做准备。这无疑会在时间、空间及形式上给体育的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充分发挥中学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究竟以什么为目标呢?简而言之,是以“运动体育”为目标,还是以“终身体育”为目标,长期以来争论不断。尽管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他们的侧重方向是明显不同的。[4]“运动体育”沿袭的是传统体育的教学内容,是以田径、球类、操类等竞技体育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瞄准的是高强度、高技能、高度协调性,是以竞技比赛项目为普及内容,高强度提高运动成绩为目的的,在运动上只有挑战身体极限,才可能用汗水和艰辛换来成绩。这种运动体育虽然无可置疑地在锻炼意志、提高运动机能及身体素质方面有巨大作用,但用身体极限所换取的运动成果未必就对身体的长久健康有益,运动体育对极限的挑战无疑是对身体的一种无形损伤。这种“运动体育”会引发一部分学生的兴趣,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学生而言,未必有效。而“终身体育”是在现代体育视野下的新体育观,它不拒绝“运动体育”,但又开阔学生的课余体育视野,是从兴趣出发,以轻松、愉快、自由、简单的体育活动为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方法和形式,有利于终身体育观念的树立。中学体育的教学改革,不应是在运动体育的僵化模式下苛求兴趣和娱乐,而是应通过扩大体育运动领域,冲破僵化模式,寻求体育教学改革的突破。符合现代快节奏社会生活的“轻体育”和“课余体育”教学,理应成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3.结语。
目前,“轻体育”课程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教材体系,教学中多选择其作为辅助内容,体育院系也没有这方向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使得广大体育教师缺乏对“轻体育”的认识和经验,急需形成一套完备的教材体系。中学引入“轻体育”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体育教学计划的研究与应用(通用18篇)篇六
内容提要:在现阶段的中学体育教学里,大多数学校的体育课常常处于尴尬和被动局面。特别是女生,在生理发展上就处于一种怕苦、害羞的心理状态。所以学生在体育课上产生“逃避”和“烦厌”等现象。因此,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就成为中学体育教学需要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在此,提出了如何运用“诱趣教学”的方法,以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为基础,增强学生体质和心灵健康为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游戏,体育兴趣,诱趣教学。
学校体育的发展,虽然不比语文、数学、英语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们要抓好体育绝非易事,因为它是一项涉及到很多要素的工程,其中体育教学环节,就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它是身体素质锻炼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然而,我国当前的中学体育教育不单是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根据事实情况得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体育自觉性和持久性的重要因素。当学生对体育本身产生兴趣时,就会主动、愉快和自觉地进行学习和练习,较快地掌握运动技术动作。反之,在丝毫不感兴趣的情况下,仅凭纪律和考核让学生被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其效果可想而知。学生的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即使有的学生对运动表现出某些兴趣,往往也是顾及今后体育考核的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间接兴趣。教师如果能认识到这点,在教学实践中有目的地运用“诱趣教学法”加以诱导,提高学生体育兴趣的指向性和持久性,不仅可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也使学生身心健康和提高运动技能,热爱参加体育运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作为东莞市的一名体育教师,我筛选了东莞市某中学高中三年级(1)(2)(3)(4)(5)5个班,男生112人、女生114人,共22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研究时间:2月18日至4月29日。
(3)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对该校男女学生共226名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226份调查问卷,回收有204份,回收率约为90.2%。
2、文献资料法:根据本次研究课题的主要目的和内容,大量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与信息。通过参考,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知识,利用整理前人的研究方法与成果,加以分析解决问题。
3、数据统计处理法:通过问卷调查,把有效回收文件进行各项数据的分析处理。
二、情况调查现状分析。
(1)在现在阶段的体育教学的组织管理出现很多弊端,使得学生对学校教学形象产生负面的印象。比如,学校开设体育课活动只是为了落实课程编排制度,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问题。因此,在体育活动组织和管理方面漏洞百出。通过表1统计得出以下结论是:男女学生对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的组织管理不满意度占总体的绝大部分。
表1学生对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的组织管理程度统计表。
非常满意(%)满意(%)无所谓(%)不满意(%)。
男生8271451。
女生9252056。
(2)在现代的体育教学中,传统教育模式仍然是中学体育教学的主体,主要是以竞技体育作为教学方向。教师通过简单讲解示范等教学方法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与技能。因此,学生往往在教师的统一指令下,疲于听讲解、看示范、反复练习。不去调查学生的对体育的爱好程度,使得学生丧失感受和体验体育的乐趣。整套体育教学过程过分的“教学管理统一”、“教学手段单一”,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然而通过问卷调查,表2统计出学生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是:男生有71%是非常喜欢,18%喜欢,5%无所谓,7%不喜欢;女生有4%非常喜欢,9%喜欢,19%无所谓,68%不喜欢。这数据得出,男生比女生更加喜欢上体育课,也看得女生会有阶段性的生理问题而不喜欢体育课。
表2学生喜欢上体育课调查统计表。
非常喜欢(%)喜欢(%)无所谓(%)不喜欢(%)。
男生711857。
女生491968。
(3)在这教育领域里,作为一名优秀体育教师,不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具有较高的文化底蕴,这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自如、生动讲解、准确示范。使得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吸引学生的运动欲望。同时,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也十分重要,当一位学生喜欢上那位体育老师,他们就会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表3统计出:大部分学生都觉得对体育课不感兴趣,觉得上体育课是干燥无味,内容单调.
表3学生觉得体育老师上课情况调查统计表。
非常有趣(%)有趣(%)无所谓不感兴趣(%)。
男生571474。
女生69481。
(4)教师通过认真设计教法和理解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造出和谐的课题气氛,这也是发展学生兴趣的直接原因。通过问卷调查,提出用游戏或球类等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体育教学,从表4统计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参与。这说明即使是自己喜欢运动的项目,如果缺少新颖,也有学生不愿意参加运动。
表4对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体育教学的参与情况调查统计表。
非常积极(%)积极(%)一般(%)不参与(%)。
男生382545.50.5。
女生192158.62.4。
(5)体育教学长期受社会和学校的文化知识影响,不能正确的理解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重要性。以及一些学校只看重升学率和文化的合格率,过度的强行学习文化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表5统计得出:课外活动不能开展很大的问题出在学校和班主任的身上,特别是受升学的压力影响,造成了学生不少的身体和精神问题。
表5学校不能正常开展体育活动,自己认为原因是什么?统计表。
学校不重视(%)班主任不同意(%)体育场地器材不够(%)其他(%)。
男生3050164。
女生2748916。
通过人体的规律发展,可以看出中学生正处于个性心理和身体发育的不平衡阶段,使得他们对体育的兴趣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一部分人有运动基础,由于对某项运动感兴趣而发展为爱好,从而能积极参加该项运动。但也有不少学生由于个性及运动能力上的差别,对体育运动一无所长,更没有兴趣可言,这些学生缺乏自我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从中学生自身的个性心理特点看,他们的兴趣很广泛,锻炼动机不稳定。
此外,体育场馆设施也有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引导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积极性,鼓励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诱趣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育不单是传授体育知识和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包括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在现阶段学校的课程安排里,对体育的目标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对体育教师的授课技术就没有一个规范化的制度,只有教师本身有创新的探索精神,把一般的体育活动学习内容进行不一般的教学,那教学效果就会得到成效。而诱趣教学法,就是通过以同样的教学内容,使用不一样、新颖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授课,利用艺术性的教学方法诱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体育游戏诱趣。
体育游戏是我们教师授课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通过游戏贯穿授课的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奠下基础,在每堂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要根据学生的爱好、习惯来设计和选择游戏内容,赋予每个游戏趣味性,能够吸引所有参加游戏的学生自始至终,全力以赴地参加活动。中学阶段的男学生有强烈的好胜心,女学生有个性的`审美观。教师要利用不同人群的学生心理特征,灵活多变地抓住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不同的教学比赛,设计一些趣味性较浓,竞争性较强,审美观较雅的游戏来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
2、动作示范诱趣。
体育教学中,每个动作的技术要领都是由一个个动作环节连接起来的,而教师在授课时的动作示范是传授知识必不可少的过程。教师的示范动作的正确、完美能够激发学生的模仿欲望,能使学生积极配合教师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动作的动机。比如一节篮球课里,教师示范投篮动作时,动作示范做得正确又潇洒,投篮命中率有高。这样就会引起学生崇拜、模仿,学生的求学欲望就强。这样就达到了诱趣的效果,提高教学效果。
3、语言诱趣。
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信息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语言传递所表达课程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语言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语言表达要有艺术性,利用简练、形象、幽默及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让学生对自己有信赖感和亲近感。将学生的这种感情有效地转移到体育兴趣上来,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4、新颖教法诱趣。
中学体育课,往往是技术上的学习,内容枯燥无味。怎样使同样的学习内容,利用不同、新颖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授课?是我们作为体育教师长期研究的问题。要诱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就要根据实际的教材和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学生的心理平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篮球是大部分学生都受欢迎的项目,在技术和战术上加以指导,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位置,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运动中。
5、合理布置场地器材诱趣。
学校的场地器材是学生学习的客观物质,体育学习离不开体育道具和环境。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科学合理地布置练习器材,使场地整洁、线条醒目,器材整齐有序,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美感和安全感,诱发参与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在体操课,我们可以在跳马旁边放上保护垫,给学生感觉很安全的心理反应,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1)在教师用的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学生也积极参加体育课,身体素质也发生了变化。通过表6统计可以得出:大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都明显提高,少数没有变化,总的来说达到“诱趣教学法”的目的。
表6你觉得你的身体素质有变化吗?统计表。
有明显变化(%)变化不大(%)没变化(%)。
男生82144。
女生75196。
(2)在体育课上,教师要根据学生对各个体育项目的兴趣和特长,设计教学方案,因材施教。通过表7计可以得出:大部分学生都能各尽所长,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但还有少数学生还不能,说明在教学方法上还有一些不足。
表7体育课上你能发挥你的优势和特长吗?统计表。
能(%)不能(%)没有特长发挥(%)。
男生81316。
女生701218。
(3)有些学校的器材设备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可以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用废旧的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砖头、木板、竹竿代替球网等。通过表8计可以得出:绝大部分的学生能接受。
表8你是否接受自制器材设施在体育课上使用?统计表。
能(%)不能(%)。
男生973。
女生982。
(4)“诱趣教学法”的运用提高了学生体育兴趣,感受体育的成功与失败,提高心理素质和社交能力。通过表9统计得出:学生很自信、乐观,对自己的评价很满意,达到教学目的。
表9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方面考虑,你觉得你?统计表。
很健康(%)一般(%)不健康(%)不知道(%)。
男生9720.60.4。
女生971.810.2。
五、结论与建议。
(1)综上所述,通过此次对东莞市该中学高中三年级5个班上体育课的现状的调查,可以得出现在中学生对学习体育锻炼结论出以下问题:
1、体育教学能否实现预期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自身素养。
2、学校开设的体育课活动的组织管理还不够妥善,传统单调、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学生惧怕体育课,逃避体育课,讨厌体育课。
3、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以及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对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也有影响。
4、体育教师对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理解不够彻底。对“诱趣教学法”的运用缺少认识。
(2)在此提出一些建议:
1、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
2、学校要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并完善组织管理。
3、教学手段和方法刻意求新,合理安排体育游戏,这对学生全面发展无疑有着重大的实现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6月.
〔2〕金林祥.教育学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月.
〔3〕张焕庭,赵兴中.心理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
〔4〕孙汉超,秦椿林.体育管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6月.
〔5〕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月.
〔6〕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年6月.
体育教学计划的研究与应用(通用18篇)篇七
摘要:在教学课堂引入体育游戏是很重要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本文分析了体育游戏教学法的作用,还进一步探析了体育游戏在高校体育教学课堂的运用和组织策略,希望能促进体育游戏教学法的应用推广。
关键词:教学;体育游戏;高校;兴趣。
自国家推行素质教育政策以来,高校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是体育教学工作者和相关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在高校体育教学课堂引入体育游戏是重要且广泛运用的教学手段之一。体育游戏具有目的性、教育性和趣味性等特点,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开展时应结合教学目的,做到有组织、寓教于乐,要能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1.调动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更注重体育项目的技术动作讲解,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也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体育游戏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会增加教学环节的趣味性,灵活的教学方式能缓和上课的紧张气氛,吸引充满朝气、个性张扬的大学生,使得他们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熟练掌握特定项目的技能,体育教师会让学生反复训练,过程枯燥容易让学生感到疲惫厌倦。如若穿插体育游戏,不仅能让消除学生的疲惫感,增加其上课的兴趣,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2.能强化体能训练,强身健体。
有好的身体,才能有更好的学习状态和精神面貌。进入大学之后,相比于紧张枯燥的高中生活,大学生有更多的空闲、自主支配的时间。但目前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很多学生花了太多课余时间宅在宿舍,长期缺乏运动锻炼会导致大学生的体质变差,免疫力下降。大学里的体育课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集体学习运动技能、锻炼身体的良好氛围。但强身健体需要长期的训练过程,传统的体育课形式单一枯燥,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容易产生疲惫感、注意力不够集中,难以保证体能训练的效果。在体育教学课堂上结合体育游戏,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兴趣,还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运动量。例如,很多高校都会给大一新生开设武术、军体拳、太极等体育通选课,这些项目经常需要学生反复练习某个固定动作,而且形式上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如果体育教师能组织分小组表演,或者在教授武术动作时联系生活实际,组织学生学习一些防身术,这些都能使学生更积极参与体能训练,还能提高他们对课程的重视,从而强化他们的体能训练,达到增强体质的教学目的。
3.帮助学生更有效率地掌握某些技术动作。
体育游戏是有目标、有组织的集体性活动,不仅有娱乐性,还能寓教于乐,有很强的教育性。其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还能设置各式各样的游戏内容和规则,比如有锻炼心理素质的游戏,还有测反应速度的游戏,还有技能类的游戏,能帮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掌握某些运动技术动作。比如,像是乒乓球、网球这种运动,光是发球环节,就需要花好几节课反复讲解训练,学生也要反复地练习。对于新手来说要在有限的课时里完全掌握这项运动,还是很有难度的。如果教师在能在讲解动作要领后,安排一小段时间组织学生之间开展用球拍运球的游戏比赛,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负欲,在游戏的过程中再重复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或许能将学生对游戏的热情转移到教学内容的学习上,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促进素质教育的推进。
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走出填鸭式、单一课堂教学的误区,给学生减负,让学生能快乐地学习,更有效率的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全方面发展。以往在一些初高中的升学班,像是体育、美术、音乐之类的课程,经常会被安排成语数外课程的自习课。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这类课程也跟着受到了重视。体育游戏作为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还能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结合体育游戏,学生的集体纪律意识、健康意识、合作竞争意识都能得到提高,有助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优秀品质培养,促进其智力提高。体育游戏营造的是轻松自在的学习环境,更多地考虑了学生的偏好和接受能力,还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记忆力。
准备活动一般分为两个部分:普遍适用的准备活动和特定项目的准备活动。普遍适用的准备活动是指对所有运动项目都适用,一般是指简单的热身活动,指导学生活动手腕和脚踝,或者是组织学生绕操场等体育场地慢跑,刺激学生的神经兴奋性,帮助其尽快进入训练状态。因为这些活动简单繁琐,缺乏新意,难以长期保证学生的积极性。针对这类准备活动,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热身动作的要求,选取一些相应的体育游戏,比如可用听数抱团代替慢跑,可以在徒手操中结合合适的流行音乐,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响和接受程度作适当调整。所谓特定项目的准备活动,主要是指特定运动项目的韧带、肌肉、关节的准备动作,这些活动的目的是防止学生在某些运动强度大的项目中受伤,比如足球运动需要注意脚关节的热身,排球运动需要注意手部活动。体育教师可以结合训练内容选择合适的游戏来做辅助性练习。比如可用跳山羊游戏代替反复弹跳运动,短程的接力赛锻炼爆发力。这些都不仅能保证准备活动顺利开展,还能防止出现教学内容枯燥的弊病。
一般来说,在课程开始之前,最开始都会组织学生纪律。这个部分最主要的工作时组织学生集合、分配教学器材。在课程开始之前,需要组织学生集合到一处,常规的做法是吹口哨,这个过程中,由于操场场地大人多,而且往往存在好几个班级上课,很难在短时间让学生集合起来并快速进入训练状态。如果体育教师能在设置些报数游戏,这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课程学习。体育器材的使用频率不尽相同,所以新旧程度也不一样。在分配教学器材时,可以分组开展一些小游戏,表现好的'小组能优先挑选器材,这样能激发学生的胜负欲,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随着课程的开展,学生慢慢开始接触到课程内容的重点部分,所以更加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但越到后面,学生的耐心也逐渐消磨。中间部分一般会教授一些动作技能,如果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好,很难保证教学效果。这种情况下,想要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其能主动参与训练,体育游戏就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课程中间部分,老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选择一些与课程基本技能相关的游戏,对于球类运动的教学,可以穿插一下分组对抗赛,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但值得注意的是,体育游戏只能起辅助性作用,不能本末倒置,不能占据太多的课程时间。
4.课程尾声体育游戏的运用。
教学内容逐项落实后,课程也就到了尾声,这是最轻松的一个部分,但也不是不重要。这个部分最主要的目的是消除学生的疲劳,保持学生的学习热度,培养学生课余时间积极锻炼的意识。体育游戏能缓解学生紧张的神经,还能为课程画上一个圆满轻松的句号。这阶段的游戏应尽可能缓慢,动作幅度小,有助于平静情绪。
三、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游戏的组织策略。
1.合理选择体育游戏。
在课程的不同阶段,合理选择不同的体育游戏是非常重要的。选择游戏的最大的原则是不能和教学内容相悖,也不能本末倒置,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首先老师应要结合教学项目来选择游戏,比如在准备活动阶段,针对特定项目的准备活动,自然是要选择与该项目的技术动作相关的游戏。其次是应该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在设置游戏难度时应参考学生的反馈意见,尽可能游戏内容要做到新颖,健康。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有趣味性,这是在高校体育课程运用体育游戏手段的初衷,也是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的最主要因素。可以选择一些分组竞争的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胜负欲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另外还可以尽可能考虑到场地和器材的限制,保证学生的安全。
2.体育游戏的实施开展。
选择好游戏的内容和规则后,接下来就是在不同阶段组织开展体育游戏。首先,老师应该给学生清楚讲解游戏的内容和规则,重点强调学生注意安全,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如有必要还可以亲自为学生做示范;在确定学生了解了游戏规则后,就是正式组织游戏了,如果用上了器材,老师应根据活动场地和教学器材数量来合理分组,分组时既要结合学生的意见也应该考虑到实力的均衡。在开始游戏之前,可以组织一下热身运动,帮助学生熟悉准则,还可以结合游戏开展情况适当调整规则。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安全,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应该及时制止并做紧急处理,在游戏结束后,可以鼓励学生交流游戏心得。
3.体育游戏效果的评估。
游戏效果的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正值血气方刚的年纪,胜负欲比较强,在评定游戏胜负时教师应该尽可能公平公正,注意保护学生的心理,表扬获胜一方也要肯定失败一方的参与积极性,鼓励其总结经验。游戏胜负的评定可以由教师来做,也可以选取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担任游戏裁判,老师应全过程关注学生的游戏过程,确保游戏评定的公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体育游戏,不仅能提高学生上课的热情,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增加体质和免疫力,而且从长远看,还有助于推动国内高校的素质教育。运用体育游戏手段能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应该结合课程不同阶段的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合理选择、组织开展体育游戏。选择的游戏规则和内容应该尽可能健康积极、符合教学内容,在游戏开展过程中要保证学生的安全。通过体育游戏有助于促进大学生集体意识、健康意识、竞争合作意识的增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全方面的个性发展,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5]秦兴波.论如何利用心理社团开展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d].苏州大学,2015.
体育教学计划的研究与应用(通用18篇)篇八
现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精神水平也会相对应的发生变化,对身体健康的问题更是注意。目前,在我国教育蒸蒸日上的同时,如何提高当代学生身体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了我国当前教育的一项重要问题。运动心理学课程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合理的锻炼身体,对学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对学校的体育发展和改革都有重要的意义。
运动心理学主要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的行为规律,并将其应用于运动情境中的一门科学。运动心理学主要包含竞技体育、校园体育及锻炼身体等三个方面。在运动心理学中,主要以研究心理因素如何会对人的运动表现做出影响及体育活动如何会对人的心理造成影响。
运动心理学最初的研究对象只专注于对运动员的心理进行研究,目前,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经不断扩大,并且可以通过学校的体育课程对学生在体育课上课过程中心理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运动心理学,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成长。现如今,运动心理学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大众健身领域,特别是对社会心里和体育道德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已经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并且得到大力的推广。从而使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断问世并且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1]。运动心理学继承了心理学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做法,系统的对人们在体育运动中的心里活动进行研究,形成了独特的研究体系,对体育科学和心里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现如今,在许多的世界比赛中,运动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差距不大,但是对于胜方来说,其取胜的秘诀就是在比赛过程中,心理承受压力的能力比对手强,能够战胜自我,超常发挥,用强大的心理去战胜对手。因此,在世界的许多国家,都比较重视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和心理调节,使运动员能够在竞技比赛时保持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还能够拥有良好的心里状态,从而能够在比赛中脱颖而出。
运动心理学是心理学和体育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体育运动素质一个全新的重要因素。例如,心理因素可以对运动员的体育素质进行鉴别,并且可以决定一场比赛的成败。杰出的运动员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专业技术水平,心理的兴奋性是一场比赛胜负的关键所在。新西兰生理学博士petersnell指出,在许多奥运会比赛过程中,参赛选手的生理能力及技能水平基本上是一致的,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取决于其心理状态,心里因素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所在[2]。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离不开运动。因此,在培养人们运动能力的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其进行体育教育。无论是谁,体育天赋如何惊人,在对其培养的过程中都要对其进行体育教学,只有从体育教学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人们才能够在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发现体育运动的奥秘所在,懂得体育运动的真谛,使人们受益终生。
(一)内心活动作用。
通过对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可以知道,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会受到体育运动的影响,将自身置于体育情境中,并能够产生丰富且复杂多样的心理状态。然而这些心理活动的出现既会对其心理上产生影响,由于体育运作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因此,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内心的需求和活动模式是体育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3]。
(二)负面心理特征的转变。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成为了我国教育界的主旋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更要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热点和主要方式。在素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针对学生的特点对其提高相应的培养教学,促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力。素质教学是现代教学领域里一项全新的教学方式,并且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体育教育中,教学质量是导致学生心理状态收到影响的关键性问题,并且还会对学生的记忆力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在现代体育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体育心里教育可以使学生能够在运动技能和身心健康等方面都能够得到提高。
(三)知识技能掌握。
在现代体育教育中,主要让学生能够掌握专业的体育运动知识及运动技能,并且在严格、科学、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并且在体育运动的同时能够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升,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促进作用。体育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运动成绩得到提升,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要求。
在现代体育教育中,有许多的问题都会涉及到心里学知识,由于运动心理学是心理学和体育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在现代体育教育中,运动心里学起到关键性作用。运动心理学通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可以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心里特征和个性特征,从而能够总结出相对应的教学方案及体育活动项目,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体育教学计划的研究与应用(通用18篇)篇九
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来说,中国体育文化由文化方式、文化载体、文化精神和文化制度四个要素构成。从文化结构主义层次来理解,卢元镇在《中国体育社会学》一文中认为:“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总和。高校体育文化是以高校这个特定环境为依托,以体育为纽带的体育及相关的文化活动。具体包括体育活动、体育场馆等物质文化;体育竞赛规则、体育法规等制度文化;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价值观等精神文化。时代性和民族性是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代烙印和民族特点。”
1.2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旨在培养与造就一代具有审美感受能力、审美鉴别能力、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新人。审美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也是美学的主要内容。这种双重性决定了审美教育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所谓审美教育,就是以美学理论教育为中心的审美理想、情趣和素养的教育实践。审美教育实践,包括美学理论教育、艺术鉴赏教育、审美教育、情感陶冶教育,等等。其中,以美学理论为指导的情感、体验、感悟的教育尤其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的情感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审美教育的结果。在美学史上,美学家特别关注情感教育。在他们看来,审美教育就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感情教育。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在他看来,人们之所以提倡美育,在于使人类能在音乐、照片、图画、文学里找回他们遗失了的情感。在蔡元培先生之后,著名美学家朱光潜也竭力主张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认为美感教育的功能,在于修身养性,等等。人们一旦进入了这个审美领域,情感就会得到净化,精神就会得到升华,情操就会得到光大。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感教育可以说是审美教育的本质所在。审美教育是审美与教育的辩证统一。在审美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们既可以获取美的享受,获取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又可以得到情感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审美是美育的前提,教育是美育的归宿。而审美教育的目的,乃是通过完成审美教育任务而达到的。审美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审美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体育教学计划的研究与应用(通用18篇)篇十
摘要:每个学生之间对于授课内容的接受水平存在差异,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很少能顾及到这种差异,难以保证学生们都能从教学中得到提高。基于此,教学过程中应该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该文主要是分析了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提出了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希望有利于今后分层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教学;高中体育;分层教学法。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需要革新的不仅是课程内容,还应该注意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一些重要的问题就突显出来了,比如同班授课的学生很多,学生之间在身体和心理素质上的差异很大,传统的统一教学方法难以满足教学要求,所以突显出了分层教学方法运用的重要意义。分层教学法换句话来说就是因材施教,就体育教学而言,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兴趣偏好及接受水平等多方面的情况,教师根据现有教学资源,为学生制定出适合他们的体育教学和学习计划,进行分层次培养。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进而能提高教学效率。
体育教学计划的研究与应用(通用18篇)篇十一
摘要:中学生的德育工作,是现代教学的重点工作。本课题重点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中学德育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同时进一步指出了案例教学法在中学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提升中学德育教学水平提出科学的建议及对策。
一、引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的教育事业得到快速进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现在教学的伟大目标。周恩来总理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教学的改革进入新的台阶,经济全球的发展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中学德育教学工作变得滞后缓慢,目前德育教学已经成为许多学校形式上的课程,没有得到重视。现在许多中学的德育教学,并没有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担任,而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师担任,例如某中学的德育课程是由体育教师担任,或者由美术教师担任,这些教师的不是学思想政治教育出身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德育方面的专业知识比较缺乏。国内德育工作滞后,主要是现在中学德育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目前国内的德育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陈旧,大部分教师都是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给学生讲授大量的德育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相关理论,很多教师布置大量的德育作业给学生做,甚至是让学生去背诵各种的的德育理论等方式。中学生是一个充满生活与活力的群体,对于过多理论缺乏兴趣,在课堂中他们更希望听到相关的故事。案例教学的应用十分普及与广泛,但是现在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运用在高校教学中,在中学方面的运用依然比较少,尤其是在中学德育方面的应用是比较少的、本课题重点探讨了案例教学在中学德育工作的应用意义,同时进一步分析与探讨了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为提升案例教学水平提出科学的建议及对策。
1.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中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对于中学生来说,充满乐趣的课堂才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teaching),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例如教师在讲授团队精神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用里约奥运会的女排团队精神,尤其是女排从小组第四出线之后,面对强势的`巴西、荷兰以及塞尔维亚,都没有畏惧,因为团结、坚持不懈的女排精神始终支撑着她们,最终她们克服一切困难,站在最高的领奖台上。通过女排的案例,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团队精神的深入理解,并将这种精神深深的刻在内心深处。
2.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减轻中学教师的教学压力。这些年,社会上曝光了许多中学教师出现了各种精神崩溃的现象,这都是由于中学教师的压力非常巨大。一方面教师的压力来源于社会生活中,教师由于收入较低,社会地位不高,如今房价物价的上涨,许多中学的生活经济压力非常巨大,这种压力无形中会影响到教师的情绪。另外一方面,教师的工作压力也非常巨大,不仅体现在目前中学升学的压力,例如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等压力,而且体现在教师职称方面的压力,如今很多中学教师要评中级、高级等职称,这样的压力非常巨大,包括论文、教学以及科研方面的压力。德育工作方面的教学压力很大,如果仅仅是通过日常的理论教学,教师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效果很明显。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减少教师授课的时间。案例教学,有助于教师收集各种教学素材,为各种教学活动储备资料。3.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过去的教学方法,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德育课程书面成绩,但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是不明显的。而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些有趣复杂的案例,让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案例教学法,教师会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学生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案例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在小组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更重要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通过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1.完善德育课程案例素材。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始尝试案例教学法,但是案例教学法的效果不明显,追究其本质原因,主要是德育课程方面的案例素材比较简单。例如教师要给学生讲授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经常都是运用孔融让梨的故事进行传授。在讲授坚持不懈的精神,都是运用“铁柱成针”的故事。因此,德育教师要收集更多的案例素材,一方面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例如《三字经》《千字文》等。另外一方面可以从西方文化中进行收集,例如古希腊神话、古罗马故事。德育教师将这些案例收集并且整理好,可以成为以后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2.加强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案例教学法,虽然能够给教学带来很多的好处,但是对于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要求非常高。纵观目前很多课堂,教师无法调动学生进行案例讨论,一些中学生在课堂中出现大声吵闹的行为,一些年轻教师难以掌控课堂,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因此,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加强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可以邀请相关的专业名师给教师进行培训,提升教师的应变能力与组织能力,加强对教师进行课堂制度的培训,让教师时刻记住课堂纪律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3.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注意事项。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首先教师要对本班学生深入了解,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避免整个小组的学生性格相似,这样不利于营造课堂气氛。其次,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善于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制作微课,有助于学生课后学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教师对收集的各种案例进行筛选和处理,尽量使用最合适的案例辅助教学,保证教学的质量。
四、结语。
总的来说,案例教学法在现代中学德育教学发挥着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德育课堂的兴趣,同时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复旦,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中学教师应该进一步完善与丰富德育课程案例素材,加强中学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的培训,在案例教学法中实际操作中,应该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最后使用合适的案例辅助教学,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晓婷.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华夏教师.(07).
[2]刘尚.案例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6(03).
[3]梁俏娟,罗刚.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运用[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02).
[4]谢冰,曲文娟.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高专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3(05).
体育教学计划的研究与应用(通用18篇)篇十二
摘要:本文主要基于当前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针对当前部分中小学生存在的感觉综合失调现象,采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展开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融入感觉统合训练的实验研究。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感觉。
统合训练自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推进下,小学体育教学逐渐进入到崭新的层面上来,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极为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将学生的兴趣培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推进。再加上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变,我国当前儿童的健康问题也随之提升到日程上来,在这一宏观环境之下,感觉统合训练作为一项有效的举措,已经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中,同时也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果。
1感觉统合训练的基本认识。
1.1感觉统合训练的概括。
当前,国际上所实行的感觉统合训练是以体育游戏为主,使得孩子们能够在游戏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从而在轻松的情景中玩耍。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培养儿童触觉、平衡觉,还能够进一步调节其手眼协调能力。通过恰当而有效的感觉统合训练,能够使孩子们的感官朝着正常的方向发展,使得儿童身心潜能与智力得到开发,增强身体素质,也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行为。
1.2对小学生实施感觉统合训练的必要性。
从现有数据上来看,我国的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并不是很乐观,并且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层面,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都不及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在某些环节上存在着显著的差距。从国内外的实践经验上来看,实行感觉统合训练,能够与当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相契合,当然,这也与我国的教育体系完善相符合。研究表明,结合一定的感觉统合训练,能够帮助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得到更好的发展,尤其是对前庭刺激性的输入,不仅改善儿童大脑感觉的组织协调,也能够优化动作协调能力。与此同时,从感觉统合训练中,儿童本体感觉与掌管这些功能的神经将会进行多次统合协调,而在身体各方面的多次的协调作用下儿童身体运动协调性、注意力的集中、情绪稳定性和阅读困难等问题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感觉统合训练,并不单纯局限于单一的领域中,还能够对儿童的大脑、心理及身体等方面进行综合训练。在儿童参与训练的过程中,全身心都能够得到锻炼,深刻影响到其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从时间阶段来看,小学时期是儿童接受感觉统合训练的最好时期,因为在心理学上来看,人一生中,第1个是非常重要的神经发展与完善的时期。所以,处于儿童时期的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其在大脑的发展上具有非常明显的发展性与可塑性。因此,对学龄前的儿童,尤其是处于小学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融入感觉统合训练,意义必然是显著的。
体育教学计划的研究与应用(通用18篇)篇十三
近年来,随着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的增加,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人们已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它的产生既是现代大学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主动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展现,也是现代大学对原有办学理念和发展路径反思与改革的成果。因此,越来越多的新建本科院校将自己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相对于普通高职和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加强对基础课程的学习,尤其是高等数学。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为其成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建设就成为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了。
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的是应用性和技能性,强调一定的基础教育、强调一定的后续发展。而高等数学是大学理工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是工程和管理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高等数学处于各专业教学序列龙头地位,它不但对后续课程产生影响,更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产生深刻、持久的影响。因此,高等数学有着其它课程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较普通本科和普通高职中的高等数学教学,应用型本科中的高等数学教学应有所不同,不仅要有普通本科教学中理论的严谨性,还要讲究高等数学的应用性。这种不同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把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放在了首位。作为科技基础的数学,其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培养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为保证高等数学教学对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积极作用,应该尽可能的自编或者合作编写适合本校的应用型的精品教材,使得教师的教学有所依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高等数学教材的编写中,应充分体现“重视数学基本理论,突出数学的应用性、实践性”的基本思想,不仅为学生的后续的专业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还要为学生解决生产和工程技术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工具和方法。
应用型本科人才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高等数学这门课程的理论坚实,即理论的科学性很强,但是内容讲解不宜要求过深。具体地说,一个正确的理论放在那里,需要教师把它说清楚,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理论,灵活应用该理论,至于这个理论的来龙去脉、构成学派等,在教学中只需适可而止,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高等数学教学,我们应该注重理论如何能够转化为实践,如何应用到实践中去。
我所任教的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是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创业型大学,在这所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中,有两点非常值得借鉴:
(一)开展数学建模,理论联系实际。
数学建模是数学知识和应用能力共同提高的最佳结合点,是启迪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培养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科技战线的生力军,他们要出科技成果,并且千方百计促进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数学建模能力对他们是必不可少的。
学院积极开展数学实验,强调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工具来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参加数学模型的研究,每年都要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经历了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将生活变成数学,将问题实际解决。为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工程化,加强高等数学与专业的联系。
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要为专业服务的,每一个专业问题,只要涉及高等数学的,都可以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来解决,使得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数学思想无所不能。这样就会使得让学生切实领悟到高等数学课程与实际问题以及专业课学习的紧密联系。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联系各专业的特点和需要,有目的的挑选、设计一些工程任务,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充分的发挥余地,让学生在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自行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点评,加深印象。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理论以后,可以用这些知识继续解决专业中的问题。例如,在学习曲率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任务:在磨削弧形工具时,如何选取砂轮的直径,使得磨削效率最高。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专业,选用不同的工程任务。如对电气专业的学生,可以布置引力、流量、环流量、通量与散度等方面的工程任务;对于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布置工程任务时应偏重在变力沿直线做功、转动惯量上。
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使教学更好的贴近实际,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基础。
我国以前所提倡的教育是精英教育,目的是培养尖端人才。随着高校的扩招,现在的高等教育不再一味地追求如何致力于培养精英,而是进入了大众化阶段。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贴切社会实际,面对国家大量需要各种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现状,大量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教育的目标发生变化,相应地,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应该随之变化。高校的教师队伍中,既需要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也需要有“双师型”的教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首先应是个合格的高校教师。从从业资格上看,应取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从教师的职务、职称来看,应该是合格的教育者,并具备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能力。“双师型”教师能够通过参加某个专业的高级专业研讨会、亲身社会实践、进行行业调查和专业分析等一系列活动,从高等数学对专业的社会适用性、高等数学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调整、专业的变化方向及高等数学的实践教学创新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做出较大的贡献。
社会需要是导向,专业培养是尺度,我们应该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做好基础学科课程———高等数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建设,为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
[2]徐庆军,田英翠.浅谈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8(04).
[3]于海波.工程实用数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
体育教学计划的研究与应用(通用18篇)篇十四
1.1研究背景。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明确指出其培养目标为: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1]。因此我国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关键词为“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同时也为作为体育专业主干课程的体操教学规定了人才培养目标。
res博士于1972年提出感觉统合理论(sensoryintegrationtheory),并据此研发出针对感觉统合失调(sid)儿童的感统训练方法以来,感统理论及其训练方法就被广泛地运用到国际儿童教育领域。而在我国,感统训练教育模式则是一种方兴未艾的儿童教育活动。
1.2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在教育领域中,行动研究不囿于某一学科的主张或某一种理论知识,而主动容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实践问题、提高行动质量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特别重视实践者、实际工作者对实践和实践问题的认识、感受及经验”2]。该研究则是为解决上述问题所做的一次体操教学行动研究,同时该研究也旨在融合跨学科知识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体育专业体操教学内容的内涵化发展,由此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2教学行动研究的实施。
2.1实施对象。
此次教学行动研究的实施对象为温州大学体育学院、、级入学新生,6个体操教学班,共120人。
2.2前期准备。
(1)凝练相关感统理论:感统理论包括感觉统合基本知识(概念、内涵、发生机制等)、感统失调(表现、成因等)、感统训练(操作手段、遵循原则等),感觉统合理论涉及脑的功能发展、学习和学习障碍的`矫正3个层面[3]。体操教学融入感统训练,并非是对爱尔丝博士庞大感统理论的深入细致学习,而是抽取其教育理论之精华,融会贯通于课堂教学行动中。人体有视、听、嗅、味、触、前庭与本体7种主要感官,在体操教学活动中能够充分利用并有效发展的是后种,即: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体操教学融入感统训练的行动研究理论假设为:通过体操教育可以有效刺激人体触觉、前庭觉与本体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青少年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
(2)购置感统训练器材:感统训练有专门训练各种感官的教学器材,通过这些器材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游戏活动,输入较强的感觉刺激,诱发顺应性反应,由此增强和改善大脑接受与输出信息的整合功能。根据此次教学行动研究,有计划性地购置了各种感统训练器材,包括万象组合、大滑梯、小滑板、独角凳、过河石、触觉球、大陀螺、a字架组合(含横、竖抱筒)、1/4圆、平衡板、跳条、17件体能训练组合、8件触觉平衡板等专用器材。
2.3实施过程。
(1)理论导入:该部分以理论课的形式,对学生分别讲授了感统训练相关理论、感统训练器材介绍、体操教育与感统训练的相关性等,使学生充分了解感统训练融入体操课堂教学的可行性与现实意义等,为随后的教学行动研究奠定理论上的基础。
(2)感统训练器材的学习与使用:该部分主要集中在体操课堂教学前半部分(约15min),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了解各种训练器材的功能(如万象组合可以训练本体觉并强化精细动作策划能力、大滑梯小滑板组合可以刺激前庭觉与本体觉发展、触觉球可以有效发展触觉与前庭觉等)、操作方法及其注意事项(如大陀螺的转速控制、大滑梯小滑板组合的保护手法等)。体操教学时段为一学年共128课时,通过有计划地安排,实验班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感统训练器材的使用方法。
(3)运用体操技术动作拓展感统训练方法:该部分主要集中在熟练掌握某个体操动作或技术之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研究“某个体操动作和技术如何促进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体操器材如体操垫、双杠、单杠、平衡木、肋木、跳箱、山羊、跳马等发展其他感统训练形式与方法,使感统训练与体操教学融会贯通,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与目的。如通过讨论,研发出“双杠两杠间四肢轮换攀爬”(有效发展前庭觉与本体觉以及手眼脚的协调)“单杠悬垂波浪摆动”(有效发展本体觉与前庭觉)“双杠横向滚动”(可以有效发展触觉、前庭觉与本体觉)等体操融合感统训练的练习形式,在丰富体操教学内容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创新精神。
(4)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当下问题:该部分主要运用在体操教学考核环节,以课后作业形式,采取分组讨论、集体创编、成果展示的模式。通过该环节,创设出相应的问题情境,通过集思广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融入感统训练的体操教学活动。由于都市化进程的加剧与“小家庭“生活模式的形成,青少儿户外活动空间的锐减以及剖腹产儿童的增多,诸如“身体运动协调障碍”“空间结构与知觉障碍”“前庭平衡功能障碍”“触觉防御障碍”等问题日益增多,有效解决当前青少儿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是感觉统合教育重要解决的热点。通过前期学习与训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融入感统训练的体操知识以此解决这些当下问题,无疑可以进一步拓宽学校体操教育价值并赋予学校体操教学的新视角与新途径。
3教学行动研究的成效分析。
体育专业体操教学融入感统训练的教学行动研究历时3年,涉及体操教学6个班级,参与实验学生人数达到120人。通过系统学习,参与实验的学生基本掌握了感统训练相关理论知识,并能富有创造性地运用体操动作与技术解决当前青少年儿童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在解决“身体运动协调障碍”问题上,融合感统训练的体操练习方法,较之传统的感统训练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温州大学体育学院2012级学生于该学年(?)上学期进行教育实习,在实习的3所学校(初中)的体育课堂中,所有参与此次教学行动研究的学生,均能有意识地运用所掌握的融入感统训练的体操练习方法,创设出各种身体锻炼形式,在枯燥的体操动作学习中注入丰富的练习形式,极大地激发了任课班级学生练习体操的积极性,取得了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尤其是有实习生为有严重“身体运动协调障碍”的个别学生,设计出较为科学合理的感统训练方案,获得学校指导教师和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4结语。
针对当前体育专业体操教学现状,有学者指出需要“树立体操与人文、健康相融合的体操课程新理念,把‘通过体操练习手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体操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4]。体育专业体操教学融入感统训练,具有可行性与现实意义,不仅丰富了当前体育专业体操课程教学内容,而且进一步促使体操课程教学的内涵式发展。当以矫治“问题儿童“为宗旨的感统训练,发展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感统教育活动时,当感统训练与体育教学两者之间存在教育价值的契合点时,体育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体系需要吸纳感统训练理论的精华,这既是对当前体育教育专业知识体系的一种扩充,也是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必然之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z].教体艺[]7号,2003.6.19.
[3]yintegrationandlearningdisorders[m].losangels:westernpsychologicalservices,1972.
体育教学计划的研究与应用(通用18篇)篇十五
在社会不断进步,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下,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就业情景、教学能力尤为堪忧。社会体育专业是新时代体育快速发展的产物,在就业领域方面目前我国还未有明文规定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这意味着社会体育专业毕业后不仅很难找到工作,而且更加不清楚自己要找什么工作,这种恶循环非常不利于社会体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将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培养作为研究对象,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怀化学院、邵阳学院、吉首大学四所学校社会体育专业各已毕业的50名10级校友和11级50名学生,每个学校各100份,合计400份。还有十位从事社会体育专业的资深教师作为调查对象。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了大量关于国内有关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资料及有关专业书籍,它们为本论文的顺利完成打下坚实的前期基础。
(2)问卷调查法。本文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怀化学院、邵阳学院、吉首大学四所学校社会体育专业各已毕业的50名10级校友和11级50名学生,每个学校各100份,合计400份。还有十位从事社会体育专业的资深教师作为调查对象。本次问卷发放向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怀化学院、邵阳学院、吉首大学社会体育专业的10位教师发放共10份,回收10份,回收率100%;向学生共发放400份,回收388份,回收率97%;有效问卷360份有效回收率为93%,发放形式为网上填写。
(3)数理统计法。调查数据采用数据库开发软件excel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获取本研究的研究资料,并据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3、结果与分析。
(1)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分析。专业能力是指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是进行活动的基本条件。通过问卷调查得知,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专业能力普遍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趋势,所谓的两头小指的是高水平运动员和专业能力差的比较少,中间大指的是专业能力一般占据总人数中的'绝大部分比重。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还应在基础知识、实践能力上面继续提升,但同时也要注重思想道德的培养。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下,企业更倾向于全才而不是专才,专业技能成为求职的唯一评判标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所以,在今后的培养方向中学校应该要更加注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要两手抓、齐头并进。
(2)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学习能力分析。学习能力是指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具有终身就业的机会和能力,主要包括适应变化和自我开发等综合素质能力。在调查问卷中,通过对400位学生课前准备能力、教学能力和课外体育组织能力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课前准备能力应包括四个方面:一、布置教学场地及器材的能力。运用体育教材和体育教学设计能力、准备活动、教案设计,占总比人数的25.8%。其次是学生教学实施能力,它包括合理运用口令、动作示范正确、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指导动作技术到位四个方面,约占总比分的35.7%。课外体育组织能力包括裁判工作、组织竞赛、指导课外活动、带队训练四个方面,约占总比的17%。最后是学习能力不达标的有86人,占总比21.5%。说明在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倾重于对学习能力的培养。
(3)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分析。新课标下,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应具备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前者包括观察、记忆、想象三种能力,后者特指某种特殊活动的专门的能力。社会体育专业教师也应具备以下能力:编制各种教学文件的能力、合理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正确的动作示范能力、纠正错误动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所以说,对未来体育领域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多,所要求学生具备社交、组织编排、语言与书面表达等综合能力越来越全面。
通过问卷调查可知,有40%的同学认为加强学生教师角色意识是学生认为提高教学能力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有26.3%的同学认为培养组织比赛和裁判能力能够提高教学能力,有21.3%的同学认为通过考试加强学生的能力也能帮助提高教学能力,还有6.8%的同学认为开设中小学教材教法对提高教学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据表明,不同的个体对选择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方法也不一样,这就要求广大的社会体育专业老师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其优势。另外,只有3%的同学认为提高体校体育专业师资队伍的素质对教学能力的培养很重要,数据表明湖南省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的素质高,教学质量过硬,但还需注意的是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观察力、表达力等方面之外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1)明确办学思想,优化培养模式。社会体育专业的开展应具有其特色,众多的高校在办学思想上还处于模糊状态,只能按部就班的开展此专业,不能有效的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创办出具有当地特色和具有本校风格的办学思想,这要求各大高校坚决摒弃传统思想,与时俱进,时刻保持危机感,把办学思想放在首位。另外,优化学生培养模式至关重要,当今中国体育人口基数庞大,结构复杂,只有优化培养模式才能明晰社会体育未来的出口,做到精确化、现代化。
(2)完善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应该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长期以来,体育院校对教师专业发展认识不是很清楚,致使各大院校过度重视教授学生学科专业理论的知识,轻视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教授。随着教师专业化的日益发展,丰富教师教育类课程的门类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课程开设上还是以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为主,课程门类比较单一。课程结构的设置要从社会角度、学科角度、学生自身角度三个层面出发。教师教育类课程结构也要从这三个角度出发来设置,既要考虑教师专业化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又要考虑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同时还要注意教师教育类课程自身的内在逻辑关系。
(3)增加课程时数,更新理论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要必须保证理论和术科课程的课时数有条不紊的进行,因为只有通过教学课程时间的累积才能让他们在教授其他人时能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内容,采用不同教法,做到区别对待。更新理论内容方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内容要适应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加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联系,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新教育教学理念融入到教育理论课程中。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2)通过调查得知,社会体育专业预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学生要一专多能才能适应社会发展。
4.2、建议。
(2)学校应多增设与社会工作接轨的核心课程,方便学生毕业后迅速找到与专业接轨的工作。
体育教学计划的研究与应用(通用18篇)篇十六
随着新课标改革制度的发展,我国的体育教育工作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为满足体育教育工作的需求,以下主要结合体育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差异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够给体育教育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并且在长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出体育运动的优势,促进学生意志力的提高以及运动兴趣的提升。以下主要结合几点内容进行简要探究。
体育教学活动和体育训练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体育教学活动的对象是进行教育工作的教师和从中学习的学生。教育工作者负责完成教学活动并且学生从中获取知识。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完成身体锻炼并让学生能够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道德思想观念,为满足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可以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来进行完成。根据体育运动训练的内容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运动训练的主体只在于满足运动员竞技和运动成绩提高的要求,在教练的指导中完成高强度的体育锻炼。运动员必须在教练员的指导下完成高强度的运动训练,组织合理有效的教育活动。教练是整个教育活动的指导者,因此必须负责在运动训练中各方面的具体内容,所以为满足体育训练的要求,教练员可以让运动员来一块制定设计合适的锻炼计划,组织体育锻炼方案。
从两者的概念上我们大致可以对其进行区分,这两者都在体育运动的范畴中并且都属于育人的活动,需要一定的教育场所和器材才能够完成。两者在完成运动锻炼并且承受运动负担的活动中都要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完成。但是究其根本,体育教学活动属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与体育运动训练有着本质的区别。并且对于体育教学活动而言其教学方式和手段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教育工作者和教育计划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一)在本质属性上的差异。
体育教学活动和运动训练在教育活动上属于同样的体育教育范畴,但两者在实践活动中有着很大的区别。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以身体锻炼为主,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希望学生能够在长期的体育活动中逐渐适应努力培养自身的运动兴趣,并且形成具有鲜明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在不同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要选择合适的运动训练并且根据体育教学活动来树立良好的体育活动观念。相对来讲,体育运动训练的本质是给以后的竞技活动做出必要的准备,来确认体育运动员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其根本目的在于让运动员不断超越自身,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具有严重的淘汰性,需要运动员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这对于运动训练活动而言非常重要,能够让运动员不断追求其本身的高素质,达到运动员的极限。
(二)在内容上的差异。
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容较为丰富,我国的体育教学内容主要是将不同种形式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达到教书育人目的。为满足教育教学活动的需求,各级学校需要将体育教学的内容列入到教学大纲中,它们能够包含体育卫生环境观念以及教育基础知识理念,并且让教育教学活动通过锻炼的形式不断充实学生的身体。运动训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运动训练活動的需求进行专门性的组织训练。为满足运动训练的需要,教练员需要结合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制定合适的训练方案,并且训练活动的内容也是极为丰富的。在整个运动场地中所包含的训练内容也是有很多个角度的,包含身体、技能以及技巧等方面的训练。所有的训练项目都需要为专项的训练项目所服务。为构建良好的体育运动训练活动,各组织单位需要在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完成运动员的针对性指导训练。
(三)在方法手段上的差异。
体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身体,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体育活动计划,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因此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容较为丰富,教学课程的标准较为低下。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进行繁重的学习活动过程中,需要满足可操作性的教育活动要求,达到真正的体育活动的适应性发展。而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体育教学活动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方案。体育教育的方式多半要随着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而变化,在进行运动性的教学时,要能够让教育方案适应普遍性的教育规律,并且在达到体育教学训练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基础教育素质。让体育教学能够真正简单易懂便于让学生们掌握。而运动训练则是符合普遍性的规律,训练必须要能够让运动训练具有更多的专一性,因此更多的将任务转向知识技能的培养方面。为构建良好的体育教学方式,可以采用知识和运动相结合的手段进行发展。并且对于体育教学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上。运动训练更加具有一定的直观性。运动训练的方法有语言法、练习法以及直观法。
例如在课前运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适当进行跑圈运动训练,可以以两三圈为限。否则就会让学生在课堂运动中丧失斗志身体疲惫。因为学生如果承受太重的体育训练就会导致超出学生本身的负荷,难以进行以后课堂中的体育活动。而运动训练则不同,其需要教练员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让运动员始终维持高强度的训练,才能够不让身体的肌肉松弛而失去其作为运动员应有大的身体素质。
(四)在运动负荷上的差异。
对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而言,两者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运动负荷。但是因为体育教学活动和运动训练本质上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教师和教练员在制定任务时有着很大的不同,两者的运动负荷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身体素质,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本身所需求的运动负荷较低,并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做出相应的调整。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自身的身体状态并结合身体素质及时做出合适的计划,因此体育教学的运动负荷相对比较低下,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身的身体素质并安排适合的体育锻炼。而运动训练则不同,其目的在于促进运动员在体育锻炼中努力发挥自身素质,并按照运动训练的需求来达到高强度的运动负荷。这就要求教练员在进行运动计划的制定时,必须要考虑到运动员本身的身体素质,并针对其实际情况做出高强度的运动训练。相对而言,运动训练的运动负荷是相对较大的,并且为了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量教练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运动计划做出更加高强度的运动。
五)在运动场馆和器材上的差异。
体育教学活动对场馆和器材的要求和体育运动训练有着很大的区别。体育教学对场馆和器材的要求要更加偏向于安全性,因为体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重点在于不断增强学生的身体达到发展身心的重要目标。场馆和器材的数目不够充足,安全性不能够得到保证,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教学活动就会一直流于表面,这对于体育活动来讲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活动中,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来增加运动场馆和器材。运动训练场对场馆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保证其场馆内的所有器械都能达到使用的.标准,不会因为器械本身的问题影响学生们的锻炼效果,更不会影响到学生们的身体健康。高校不单单对体育器材有极高的要求,对学生们运动的场地体育館也有相应的要求。运动训练在体育馆和使用器材都合格的前提下才能正常的开展体育活动,所参加体育活动的比赛规则也要严格符合国家教育部的要求。运动员在参加专业的体育运动时想要发挥更高的身体素质,就要依靠强有力的运动器材,运动器材要更加偏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专项训练以及身材的培养。而对于体育教学活动来讲,如果不能保证运动器材的安全性,那么将会很难顺利开展教学活动。运动训练对场馆和器材的要求是高标准的,符合运动规则的比赛要求。
例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体育器材多半是简单的单杠、双杠、篮球框等,没有太多的运动难度,能够让学生从中锻炼自身。学生通过简单的体育锻炼就可以获得更为强健的身体。而运动锻炼则需要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器材,其对运动员本身是一种很大的考验。运动员需要通过强力的锻炼来从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教练员也必须在其中通过详细计划的制定帮助他们提高专业的运动技能。
(六)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差异。
体育运动训练更加注重技能的多样性,体育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承担者,教师必须能够掌握田径、篮球、排球以及足球等多个基础的体育项目,并且对于体育知识及技能的培养以及方法上有着不同的内容。体育教育工作者通常将目光投放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提高上,并且让学生掌握多方面的体育技能。在此基础上,学生同样要具备一项能够考验学生全面素质的体育运动。被教育者的身体素质和接受水平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在进行体育训练时需要通过合适的教学方式来获取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案。相对来讲在运动训练中教练则要培养运动员运动技能的单一性,但是技能要更加多样化。运动训练的目的和方法都要求教练能够采用专项的知识技能进行专业化的培养,并融合多种专项运动训练内容的方案进行训练,让运动员能够充分在体育训练活动的基础上加强自身,并且教练员可以通过专业的知识技能来培养运动员,促进他们专项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方式,来获取相对完整的专项训练工作,并且在运动训练和运动器材的选取上更加注重专项训练。
体育教育本身是教育者承担教育工作的任务,而被教育者通过教育者的教育方案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其重点放在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为促进学生整体运动素质的提升可以依靠体育教学进行完成。而运动训练则相反,其需要教练员帮助运动员来提高整体素质,并且在训练中提高专项运动的活动水平。两者之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差异无疑是很大的。
三、结束语。
结合体育教学活动和运动训练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来明确两者之间相互独立的观念。正确认识到体育教学活动和运动训练之间的差异性,并且体育教学活动要能够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采用多层次训练手段。改变体育教学的训练方式,让学生能够深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去,体会到运动的乐趣。
参考文献:
[3]张军.体育运动训练基本原则及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09):155+157.
[4]董传升,孙夕鹭,赵宏雯,张麟寰.基于体育认知差异性的体育院校非体专业学生体育理论教学过程设计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09):94-100.
体育教学计划的研究与应用(通用18篇)篇十七
3.1体育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现状。体育专业学生分为体育教育专业、休闲体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和体育舞蹈专业等,他们进入大学校园通过两个途径,一个是通过全国高考,另一个则是通过体育类的单招考试。前者文化程度比后者高,但有些学生来自于农村,对计算机操作相对于陌生,而通过单招考试的学生大部分经常打游戏,所以对计算机操作比较熟悉,但他们也仅限于完游戏等娱乐方面的应用,对于网络基础知识和常用的office软件中word、excel,powerpoint在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之前,很少有同学掌握其基本的操作。
3.2体育专业学生计算机技能构成。为了提高体育院校计算机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及时调整计算机的教学思路,设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方法等,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被社会、企业所接受,我们对包括体育机关、运动队、体科所、学校和体育企业等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体育专业学生在实际应用计算机时主要应该具备三方面技能结构:基础应用技能(文字录入、硬件维护、办公软件应用(word、excel、powerpoint)、高级应用技能(visualfoxpro程序设计、photoshop图像处理、flash动画制作、电子裁判网页制作、企业网络规划设计与组建维护、网站开发)等以及综合技能(计算机的自主再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基础应用技能主要侧重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基础操作和基本软件工具的使用,可以对今后从事的计算机应用工作起到辅助和支持作用;高级应用技能主要侧重高级软件的技能培养,为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工作奠定基础;综合技能主要指在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具有多种能力,如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4结论。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能力,是我们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学生未来发展水平的高低。体育专业教育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体育领域计算机应用人员的的素质水平。本文针对体育领域的企事业和中小学体育教师对计算机相关能力的实际需求,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工作,从体育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意义、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目标、进行了体育院校学生计算机技能的构成研究,指出了体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参考文献。
[2]王齐.浅析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之策略[j].科技信息,.31:141.
[3]谢志伟,田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培养策略[j].中国新技术新产,2010.3.
体育教学计划的研究与应用(通用18篇)篇十八
在此前的体育教学中,往往出现仅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提高,却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心理等各方面还不成熟,这种教育模式很明显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在教育过程中,特别是体育与健康这门特殊的学科,将德育教育有机的融入体育教学中,确实提高中学生道德修养水平,成为一个有着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理人。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课程特点将德育教育融入进体育活动中,在教学中要做到有计划、有组织地展开教学,注重教学中的细节从而保障德育教育的效果。严密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合理的教育方法,能使学生得到深刻的教育,影响到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看似枯燥的队列练习,却对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能力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课前检查器械的使用情况、服装分配以及活动训练中的安全措施,开展安全教育,这些细节我们也不能忽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对体育器材的爱护使用,培养爱护公物的良好行为习惯,遵守社会公德意识;通过小组配合的形式,指导学生发放、整理体育器材,增强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遵规守纪的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田径项目是一项又脏又累的活动项目,很多学生不愿参加这项目的练习。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带头完成田径项目,锻炼学生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
(一)体育教师发挥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体育教师更是有着一些独特的人格魅力,在体现力与美的同时,还要注重师德修养。在初中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健全,体育教师注意不能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方法解决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出现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思想和认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于学生的榜样作用,也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慢慢体会到教师的魅力,使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向正确的方向有序的前进。
(二)加强课堂教育。
课堂常规学生应遵守的基本规范,也是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因此在日常体育课堂上应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在服装、请假、考勤和期末考核等方面制定统一、严格的规章制度,使学生在遵守纪律的同时养成服从指挥、自我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师还要注重体育优生的培养,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即做教师的小帮手,又能督促和及时反馈德育培养融合的效果。例如,有些学生常常以病假做借口拒绝参加体育锻炼,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考勤管理,并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开展学习大会,通过宣扬优秀运动员的光辉事迹激发学生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对在体育活动中表现优异、参与热情高的学生进行表扬或奖励,从而调动其他学生参与锻炼的主动性。
(三)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做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评价体系中教师也要充分考虑评价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具体实施中应善于抓住时机,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表现,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或批评教育,避免出现评价滞后,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及时性。例如,有些同学主动在课前和课后收发体育服装、安置体育器材,對于这种学生教师要及时加以褒奖,号召其余学生学习这种乐于助人、不怕吃苦的精神;对于学习能力不高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在加强教育的同时要善于发现这些学生的闪光点,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特长的一面,及时发现很重要,进行鼓励和表扬要恰当。
体育比赛是测试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通过参与比赛项目可以提高学生将课堂学习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的能力。体育比赛或体育游戏通常有着自身的比赛规则和行为规范,参与其中会让学生明白集体对个人的行为要求,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规范和自我约束的良好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或课后组织篮球、足球比赛,这些运动项目要求队员要严格遵守比赛规则,服从裁判,同时要团结协作。在比赛中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激情,在此基础上贯穿德育教育,培养成正确的竞技态度形成正确的胜负观念,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找出问题所在,从思想态度和技战术水平上入手,加强集体意识的培养,勇敢拼搏,胜利要以德服人,失败要以情感人,将德育教育进行到底。
四、结语。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平还不成熟,需要家长、教师以及社会的帮助和指导,才能健康成长。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教师不仅仅用语言感染学生,更多利用身体力行,作为中学教育的关键课程,要求体育教师将德语教育贯彻到每一细节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张慧珍.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体育教育,2013(72):117~118.
[2]郭东文.浅谈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j].德育天地周刊,2016(25):140~141.
作者简介:胡兴浩(1979.08—),男,汉族,江苏海安人,本科,初级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中学体育课的内容与形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