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赤壁教学设计大全(15篇)

时间:2024-12-21 作者:灵魂曲

教学计划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确保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的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为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杜牧的赤壁教学设计大全(15篇)篇一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翻译。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诗文句解。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

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这里的铜雀台,就表现了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很是蕴藉。

赏析。

诗中的大乔、二乔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

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蹂躏,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另外,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

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

杜牧的赤壁教学设计大全(15篇)篇二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3、《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历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4、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两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人发表议论,“东风”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而是含有建功立业各种条件和因素。曲折的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似乎又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5、齐读、背诵。

课后练习:对对子。

出:白对:黑出:来对:去出:美对:丑出:是对:非出:蓝天对:白云。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

2、完成课后练习四。

杜牧的赤壁教学设计大全(15篇)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了解诗的内容。

1、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思是说,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未被销蚀,磨洗一番,可见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诗人从江边泥沙中发现了一柄折断了的剑,经过磨洗后辨认出是三国时的遗物。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

接着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意思是说,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那么铜雀高台会深深锁住二乔,江东二乔也就沦为曹公之妾了。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对于曹操来说,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就表明了曹操要像当年周公那样维护国家统一。据记载,当时曹操进攻东吴,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性,曹操便把战船用铁链连成一片,以免摇晃。当时正是东南风,周瑜采用黄盖之计,用数十艘船载着油脂干柴乘东南风驶向曹营,诈称投降,等到快接近时,点燃油脂和干柴,一举烧毁了曹军战船。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古代著名的战争之一。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战事过程及其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设想。虽然是一个设想,客观的历史现状当然不可改变,但思维方式改变,对于这场战争来说,胜败双方就要改变,历史也就要重新改写。

(五)思考并提示: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沉沙之折戟。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5、诗歌的主旨?

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三、课文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齐读并背诵这首诗。

引导学生边齐读边思考:

1、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烽火硝烟)。

2、你眼前会出现哪些人物?他们都是怎样的形象?(曹操:若胜则横槊赋诗于长江,弦歌艳舞于铜雀,藏娇之缠绵,凯旋之得意。二乔,艳压群芳,顾盼生情。东吴领袖:指挥若定,风流儒雅)。

3、你还看到了谁?(杜牧性格: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自负知兵,常以武略自诩,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

4、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画卷时,杜牧这位风流才俊在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负的脸上写满了抑郁不平。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比较阅读。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如果你是史学评论家,你如何评价“周郎”?

文档为doc格式。

杜牧的赤壁教学设计大全(15篇)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

3、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整体感知:

1、《赤壁》作者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作品有《樊川文集》。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

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三、细读品味:

1、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2、后两句是议论,是第二层,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迁。

四、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五、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咏史诗,写的是三国赤壁之战,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讽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得胜的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兴感之由(借物)——议论感慨(咏叹)。

————借古讽今。

拓展:《赤壁》中杜牧的观点对还是错?

杜牧观点: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也就是说杜牧认为,如果周瑜没有得到东风的相助,就会败北。二乔也会被曹操掠到铜雀台中。其实这句诗是杜牧以史言志之作,杜牧向来关注历史兴替成败,对兵法颇有研究。这首诗借三国故事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评价:

我们认为,赤壁之战虽然有偶然性,但曹操失败也有某种必然性。江东三世基业,不易撼动,西蜀也是诸葛亮和少数民族关系处理得当。三分天下才是大势所趋,所以不赞同杜牧的想法。

赤壁之战曹操的失误:

(1)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关西军一直是曹操的威胁。

(2)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曹操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荆州水军对抗吴军,可惜他错了,赤壁之战前那场接触战证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会索战船,只不过正是因为这样才被敌人火攻。说到底还是水军不济造成的。张辽在庾信的《哀江南赋》中提到:“张辽临于赤壁,王濬下于巴丘”。曹操的主力部队悉数开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荆州水军为主力,进而利用绝对的兵力优势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荆州水军,低估了吴军和长江。

(3)又今盛寒,马无藁草;《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可见战马没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饥饿与瘟疫是困扰曹军的两大难题。这样的部队即使数量多也很难取胜。

(4)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三国志·曹操传》: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李友松的《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战兵败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虫病。赤壁之战的战场恰恰是当时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而且时间又是血吸虫病的感染季节。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开始的,但曹军在转徙、训练时间是在秋天。曹操水军在赤壁之战战前染上血吸虫病,经过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就发病了,致使大战时疲病交加,不堪一击。而刘、孙军队长期在血吸虫流行的疫区中从事生产、生活,士兵体内或多或少已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是这个观点也有缺陷,曹操水军主要来自荆州水军,这些士兵对血吸虫的免疫力应跟孙刘联军应该差别不大,所以该是其他疫病。

杜牧的赤壁教学设计大全(15篇)篇五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了解诗的内容。

1、词义解释。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诗句的含义:

(教师):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前两句juyi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

接着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juyi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对于曹操来说,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对酒当歌,?..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古代著名的战争之一。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战事过程及其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设想。虽然是一个设想,客观的历史现状当然不可改变,但思维方式改变,对于这场战争来说,胜败双方就要改变,历史也就要重新改写。

(五)思考并提示: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5、诗歌的主旨?

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三、课文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齐读并背诵这首诗。

引导学生边齐读边思考:

1、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烽火硝烟)。

2、你眼前会出现哪些人物?他们都是怎样的形象?(曹操:若胜则横槊赋诗于长江,弦歌艳舞于铜雀,藏娇之缠绵,凯旋之得意。二乔,艳压群芳,顾盼生情。东吴领袖:指挥若定,风流儒雅)。

3、你还看到了谁?(杜牧性格: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自负知兵,常以武略自诩,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

4、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画卷时,杜牧这位风流才俊在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负的脸上写满了抑郁不平。

五、布置作业。

杜牧的赤壁教学设计大全(15篇)篇六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解。

1、折戟沉沙:断了戟没入沙中;戟:一种武器。

2、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

3、周郎:周瑜,吴军统率。

4、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

韵译。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

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

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诗文句解。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

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这里的铜雀台,就表现了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很是蕴藉。

赏析。

诗中的大乔、二乔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

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欺凌,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另外,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

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

杜牧的赤壁教学设计大全(15篇)篇七

目标:

1、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

3、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整体感知:

1、《赤壁》作者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作品有《樊川文集》。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

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细读品味:

1、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2、后两句是议论,是第二层,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迁。

四、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五、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咏史诗,写的是三国赤壁之战,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讽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得胜的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兴感之由(借物)——议论感慨(咏叹)。

————借古讽今。

拓展:《赤壁》中杜牧的观点对还是错?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也就是说杜牧认为,如果周瑜没有得到东风的相助,就会败北。二乔也会被曹操掠到铜雀台中。其实这句诗是杜牧以史言志之作,杜牧向来关注历史兴替成败,对兵法颇有研究。这首诗借三国故事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评价:

我们认为,赤壁之战虽然有偶然性,但曹操失败也有某种必然性。江东三世基业,不易撼动,西蜀也是诸葛亮和少数民族关系处理得当。三分天下才是大势所趋,所以不赞同杜牧的想法。

赤壁之战曹操的失误:

(1)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关西军一直是曹操的威胁。

(2)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曹操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荆州水军对抗吴军,可惜他错了,赤壁之战前那场接触战证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会索战船,只不过正是因为这样才被敌人火攻。说到底还是水军不济造成的。张辽在庾信的《哀江南赋》中提到:“张辽临于赤壁,王濬下于巴丘”。曹操的主力部队悉数开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荆州水军为主力,进而利用绝对的兵力优势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荆州水军,低估了吴军和长江。

(3)又今盛寒,马无藁草;《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可见战马没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饥饿与瘟疫是困扰曹军的两大难题。这样的部队即使数量多也很难取胜。

(4)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三国志·曹操传》: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李友松的《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战兵败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虫病。赤壁之战的战场恰恰是当时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而且时间又是血吸虫病的感染季节。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开始的,但曹军在转徙、训练时间是在秋天。曹操水军在赤壁之战战前染上血吸虫病,经过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就发病了,致使大战时疲病交加,不堪一击。而刘、孙军队长期在血吸虫流行的疫区中从事生产、生活,士兵体内或多或少已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是这个观点也有缺陷,曹操水军主要来自荆州水军,这些士兵对血吸虫的免疫力应跟孙刘联军应该差别不大,所以该是其他疫病。

杜牧的赤壁教学设计大全(15篇)篇八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讲授法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

一个课时。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了解诗的内容。

1、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思是说,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未被销蚀,磨洗一番,可见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诗人从江边泥沙中发现了一柄折断了的剑,经过磨洗后辨认出是三国时的遗物。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

接着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意思是说,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那么铜雀高台会深深锁住二乔,江东二乔也就沦为曹公之妾了。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对于曹操来说,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就表明了曹操要像当年周公那样维护国家统一。据记载,当时曹操进攻东吴,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性,曹操便把战船用铁链连成一片,以免摇晃。当时正是东南风,周瑜采用黄盖之计,用数十艘船载着油脂干柴乘东南风驶向曹营,诈称投降,等到快接近时,点燃油脂和干柴,一举烧毁了曹军战船。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古代著名的战争之一。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战事过程及其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设想。虽然是一个设想,客观的历史现状当然不可改变,但思维方式改变,对于这场战争来说,胜败双方就要改变,历史也就要重新改写。

(五)思考并提示: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沉沙之折戟。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5、诗歌的主旨?

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引导学生边齐读边思考:

1、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烽火硝烟)。

2、你眼前会出现哪些人物?他们都是怎样的形象?(曹操:若胜则横槊赋诗于长江,弦歌艳舞于铜雀,藏娇之缠绵,凯旋之得意。二乔,艳压群芳,顾盼生情。东吴领袖:指挥若定,风流儒雅)。

3、你还看到了谁?(杜牧性格: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自负知兵,常以武略自诩,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

4、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画卷时,杜牧这位风流才俊在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负的脸上写满了抑郁不平。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比较阅读。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如果你是史学评论家,你如何评价“周郎”?

杜牧的赤壁教学设计大全(15篇)篇九

赤壁杜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他的才华与成就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学界,甚至对世界文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众多的著作中,《赤壁》无疑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不仅描绘了战争的残酷,更展现了杜牧对人生的思考。本文将从我个人的角度,探讨《赤壁》对我的心灵带来的震撼和感受。

第二段:战争的残酷让人思考。

第三段:春色惊人美丽。

在《赤壁》的篇幅中,杜牧描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他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美丽的春天,春色惊人的明媚与悲凉。他的文字在茫茫的江水、远山近岸、云卷云舒中流淌,充满了诗意的浪漫主义。读完《赤壁》,我经常会走进黄昏的田间地头,感受春天的微笑,让内心沐浴在春色的神秘氛围中。

第四段:从爱情到生命的思考。

杜牧在《赤壁》中也描绘了动人的爱情故事。他用一种悠扬优美的语言,描述了红颜薄命的悲情,更深入地反思了生命的意义。他认为爱情和生命一样,都是无法逆转的,都是瞬间流逝。因此,这篇作品不仅仅是一部战争史诗,也是一部关于生命的哲学思考。读完《赤壁》,让我深刻理解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需要我们用心去珍惜和爱护。

第五段:杜牧道尽了人性。

杜牧的文字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和呼唤。他追求人性的美好和道德的高尚,同时描绘了人性的各种欲望释放。在他的笔下,每一个人物都充满了人性的感受,每一个感慨都尽显人性的弱点和缺点。这对我的启示是,我们始终需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去认真思考,去理解和宽容别人的行为和思想,才能真正地理解人性的意义。

总结:

读完《赤壁》,我深深地感受到杜牧文字背后的思考与情感,更为自己的生命和内心得到了洗礼。我们需要通过文学去了解生活,去修炼自己的灵魂,并在阅读过程中发掘出自己的感性和理性。杜牧是一位让人心悦诚服的文学大师,他的文学之路是一条必由之路,是值得我们去跟随和探寻的。

杜牧的赤壁教学设计大全(15篇)篇十

理解苏东坡的情感矛盾。

课型多媒体。

导入。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进入主页面。)。

一位同学读,正音。

齐读,感受文章。

千古:长远的年代。

风流:有文采有功绩。

樯橹:樯,桅杆;橹,浆。这里指北军的战船。

灰飞烟灭:像灰烟那样消失。

华发:白头发。

酹:以酒洒地,用以祭祀。

说说你自己对这首词的感受。

上阙。

描写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字词特点角度修辞基调。

乱险怪形夸张豪。

迈奔放。

穿高峭。

惊汹涌声比拟。

拍水石相击。

卷狂澜奔腾形比喻。

雪水色纯白色。

(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格调高昂。)。

c、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又是具有怎样的情感呢?

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故垒”句具体话怀古的时、地、人。

d、上阙末句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

1、名称:词的全名为,又称、长短句、琴趣、乐章等。

2、分类:按字数分有、长调(92字)。按节数分有、三叠、四叠。

3、流派及代表词人: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代表词人、姜夔等。

(略)。

杜牧的赤壁教学设计大全(15篇)篇十一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1)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2)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试从即小见大的角度进行赏析杜牧的《赤壁》。

[答]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这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8、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既指自然界的东风,又指促人成功的机遇,诗中的周郎指周瑜。

9、这首诗是咏史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10、请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锅二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的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此句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醒。也表达了这样的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11、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12.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13.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2分)。

12.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两种答案任答一种均给2分。)。

13.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杜牧的赤壁教学设计大全(15篇)篇十二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的诗,是晚唐诗坛一大成就,晚唐诗人中只有李商隐能够与之相比。他有巨大的政治抱负,却处于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种抑郁情怀;他有绝世才华,而且性格豪俊,这又使他的抑郁情怀没有走向消沉凄恻。这些都影响着他的诗的风貌。他的诗,往往立意高远,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丽。”(罗宗强、卢盛江《赤壁》赏析)。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可见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前两句写兴感之由。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从而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诗人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会重写。铜雀台,曹操所建,上居姬妾歌伎,是曹操暮年行乐处。二乔,指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都是东吴美女,大乔是孙策之妻,小乔是周瑜之妻。试想天公如给曹操作美,他当会在取得横扫南方的胜利后,拥江东二乔于铜雀台,弦歌艳舞,以享受缠绵之春色,当是何种得意气概。可见在这里,二乔的命运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一反传统看法,他不以成败论英雄,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是因某种机遇,即时势造英雄,难怪人们感慨,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杜牧不愧是风流才子,善写闺情恋意,把这种表述方式用于庄重的史论,而且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展现了杜牧特有的风韵情采。

如果对这首诗的理解,仅局限于这种认识,那未免肤浅啦。明显,赤壁横遭惨败的曹操身上,有诗人的影子。结合时代背景、诗人的遭际,不难感受到诗人的抑郁不平。诗人分明在说,只要有机遇,自己就能成为“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自己就能大有作为。

杜牧的赤壁教学设计大全(15篇)篇十三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过往留下记忆,今昔载入青史。那段壮阔激烈的赤壁之战,那段樯橹灰飞的豪杰历史,一点一点地拓印年华的记忆,一丝一丝地嵌入岁月的年轮。

——题记。

楔子。

我们可以嗅着墨香去品读三国的强手如云,

我们可以攥着书页去领略历史的波澜壮阔;

我们时而神采奕奕,

时而热泪沾襟;

我们在怀想:“东风若与周郎便”,

我们在猜测:“铜雀春深锁二乔”……。

漫长的时光隧道里,周瑜奋战着,小乔在微笑。

然而,杜牧却在一旁悄悄地自叹生不逢时。

久远的光荣历史中,诸葛亮谋划着,刘备在点头。

继而,杜牧提笔写下了《赤壁》。

第一章灰飞烟灭。

建安十二年末,严寒隆冬。

浓重的雾气像揉搓过后的雪霜。

凛冽的温度从地表下植入了根系,以冷峭的姿态向人们不断侵袭。

未曾料想,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惊心动魄。

未曾料想,眼前的一切安定都是在为爆发而积蓄力量。

周瑜定下破曹之计,踌躇满志。

他的脸上泛着自信的光芒,雄心的膨胀促使他的声音愈发地响亮。

他在激动着,为自己而激动,为即将出战而激动,为即将打败曹操而激动。

没有人可以体会这种感觉,那种不可言状的动容,发自内心,面向自己。

他下达了命令,黄盖用苦肉计诈降曹操。

大战就在眼前。

东南风起,黑色的天空把紧张的气氛一下子渲染开来。

大风卷袭了原有的安定与平静。

满载引火药物的小船突入曹军水寨。

周瑜抱着必胜的信心绽开笑颜,他盘算清楚了一切,甚至连曹操大败时的神态、动作、语言都料想得一清二楚。他思考着:曹操会侧着多少角度来沉思,会紧皱着眉头愤恨什么。而自己,又会以怎样的形式来庆祝“赤壁之战”的胜利。

然而在这时,曹操对一切浑然未觉。

黄盖的船恰到好处地熨帖着水面,顺着水的缓缓流动,“黄盖投降”的口号距离曹操越来越近。

曹操的脸上有抑制不住的喜悦,得意的笑容蒙蔽了原先的冷静。

船渐渐驶近,曹操才发觉了一丝可疑,但已经来不及了。

冒着熊熊大火的船向曹军的船冲来。

水面有了波澜,平静的局面被硬生生地打破。

此时的夜色浓重得让人无法辨析。

神秘的风向把危险写满了整个黑压压的天空。

曹军的大小战船被铁环牢牢地锁住。

倏忽之间,风助火威,火乘风势。

迅速蹿升的火苗瞬间点燃了曹军的所有船只。

跳水逃生的士兵纷纷窒息而死。

来不及逃生的士兵只得活活地被烈火烧死,留下的只有骨灰,融进掺着大火的水中。

几十万大军顷刻瓦解。

曹操在多人的掩护下逃出了重围。

他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无力地把原先手中紧紧握住的铁戟,扔在一片风沙之中。

东南风肆虐地搅乱这一天的宁谧。

熊熊大火,灰飞烟灭,赤壁之战最终周瑜获得了胜利。

那把遗留下的铁戟,沉睡在历史的风沙里,我们可以透过时光的罅隙,清楚地看到它的存在。

第二章杜牧自叹。

杜牧来到赤壁,站在吹动的风沙之中。

未能得到赏识的他万念俱灰。

流动的江水在他的眼中也写满了前行的无奈。

他坐下,双手撑在泥沙里,头无力地垂着。

突然,微小的风加重了势力,哗哗地吹拂起来。

瞬间,风沙狂舞。

杜牧已经无暇去观察眼前的一切,哪怕是灰飞烟灭在他看来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手在沙中无趣地翻动。

忽然,他的手一下子从沙子里缩了回来。

沙子的深处仿佛生存着某个外表尖利的生物。

扎到的手瞬间撕破了表皮,流出几滴血。

流血唤醒了杜牧的消沉,他回到了自己原始的状态,那个从不停止吟诗作赋的文人,那个从不停止探究事实的学者。

僵死的意识被突然唤醒,呈现着一种宛若新生的状态。

他像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拨开尘沙,继续进行自己曾经对生活的执着。

乍然,他的眼前出现一把铁戟。

拨开沙子,铁戟的样子展露了出来。

已经折断的下部写满了历史的沧桑。

然而,未被锈蚀的表面仍可辨认出是前朝的遗物。

洗净磨亮之后泛起亮光,折戟焕发出了战场上应有的光彩。

曾想何时,是哪一位三国英杰用这铁戟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目睹了赤壁之战的灰飞烟灭。

曾想何时,是哪一位爱国先贤用这铁戟在刀光下锐意进取,刷新了三国年代的辉煌记忆。

他暗笑自己生不逢时,断不可怨天尤人。

于是,这位唐朝的文豪转身题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的赤壁教学设计大全(15篇)篇十四

我曾去过花红柳绿的遗爱湖,去过五彩缤纷的万达广场……但是我今天要去的是历史悠久的东坡赤壁。

一来到东坡赤壁,你就可以看到那些重重叠叠的石头堆成的.门,这便是东坡赤壁的正门了。我们沿着用鹅卵石铺成的小路来到了小桥,小桥是用木头做的,弯弯的像一道彩虹一样架在湖面上。桥下,碧绿碧绿的湖水,真像一面晶莹剔透的镜子,小鱼在水中悠然自得的玩耍着。

小桥旁的凉亭外种了许多花花草草。有的花儿含苞欲放,像一位位小姑娘不敢把脸露出来;有的半开着,好像小姑娘用细嫩的手指捧着脸。美丽极了!凉亭旁一樽大诗人苏东坡的石像十分高大醒目。

顺着台阶拾阶而上,便是二赋堂。二赋堂西南有酹江亭,亭内嵌有清康熙皇帝临摹元代人书法家赵孟頫的手书《前赤壁赋》书贴石刻和历代名人石刻。亭西的坡仙亭内有苏轼亲笔草书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靠别黄州时所作的《满庭芳。归去来兮》等石刻。

啊,东坡赤壁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这里的风景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

杜牧的赤壁教学设计大全(15篇)篇十五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研究唐诗的朋友曾经跟我说过:唐朝诗人多数爱吹牛。因为凭借军功升职的机会比凭借文笔升职的机会大得多,因此很多诗人都幻想能以军功实现人生抱负,浪漫情怀一升起,笔下就不免有些浮夸,书生也想“谈笑静胡沙”,书生也能“上凌烟阁”,做“万户侯”。可最终也就写下几句诗而已。不过,这当中也有例外,杜牧就是例外。

杜牧是军事发烧友,曾经为《孙子兵法》做过注,并且这项工作得到了军事界的认可,被列为注解《孙子兵法》十一大权威之一。

而且,人家小杜真不是动动笔杆而已,还真能为一次具体的战役出谋划策。唐武宗年间,藩镇军阀刘稹谋反,朝廷正为之焦虑间,小杜马上向宰相李德裕献策,建议奇袭叛军,而且他的建议很具体,具体到了该调动多少部队,该调动什么兵种,例如“精甲兵五千,二千”。李德裕用小杜之计,果然平定刘稹之乱。

从这个背景来看,杜牧写的《赤壁》不是吹水之作。他从江底捞起的古代兵器联想到公元三世纪那场决定历史命运的赤壁大战,满腹韬略的他不由得鄙视起三国周郎来,都说你周公瑾了不起,在我杜某人看来,这场胜仗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无非是气候因素的突变所致,跟周郎的韬略没多大关系。否则,东吴的两位美眉,早就被曹操接到铜雀台上去了。言下之意就是说周郎和杜牧相比,不过尔尔。杜牧确实有用兵之才,可惜机缘不对,只能在扬州寂寞地与烟花相伴,史上少了一位杜将军,多了一位杜才子,杜牧固然寂寞,大唐文化却因此不寂寞。

相关范文推荐

    国旗下演讲诚信的演讲稿(通用19篇)

    在国旗下,我们发自内心地呼喊,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终身。以下是一些关于国旗下的故事和经历,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感悟。无论身处何地,都要始终牢记国旗下的使

    小马运粮心得体会大全(18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路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小马拉松是一项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和参与的健康

    药店的个人工作总结及计划(优质17篇)

    月工作总结是为了反思过去一个月的工作表现而写的一份综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回想这几个月,内心不禁感慨万千,打xx

    大学的调查报告(优秀22篇)

    一份优秀的调查报告应该有清晰的结构、精确的语言和详实的数据支持。通过阅读这些调查报告范文,我们可以了解不同问题的调查方法和研究成果。《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正式

    体育跳绳教学工作总结(模板15篇)

    通过教学工作总结,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和参考。在体育课学习的基础上,为了使

    燃气客服年度工作总结(专业16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月工作总结案例,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观点。明年,对于我个

    绿色环保的活动方案范文(18篇)

    通过制定活动方案,我们可以预见到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进行应对措施的规划。在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活动方案的案例,希望对大家在制定活动方案时有所帮助。

    房屋转让协议书样品图(通用18篇)

    转让可以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可以实现风险的分散和利益的最大化。以下转让范文中的案例可以启发我们在转让过程中的思考和决策。经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协商一

    事故私了赔偿协议书(实用14篇)

    在商业交易过程中,合同协议是确保双方权益和义务得到保障的重要文件。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合同协议模板,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改。____年____月____日上

    小学五年级开学第一课的心得体会(模板15篇)

    写心得体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提高自身素养。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这个暑假,我将原声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