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将课程标准与学科特点相结合,制定出的教学活动的详细安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最新必修二历史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一
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智者学派: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他的思想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
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了解但丁、薄伽丘的主要作品。
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
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理解宗教改革的影响。
在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下,千千万万的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3、欧洲启蒙运动。
了解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观点及其代表作。
孟德斯鸠: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a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主张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认为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伏尔泰:代表作有《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等。
a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号召人们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b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度。
c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d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卢梭:代表作有《社会契约论》。
a提倡“社会契约论”
b倡导“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
c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
a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b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c相信主权属于人民,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
d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
探讨启蒙运动的重要影响。
a法国启蒙思想家主张用理性取代专制和愚昧,建立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会;要求获得人的彻底解放,进一步弘扬了人文精神。
b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c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推翻了专制王权,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
d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欧洲范围,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e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新必修二历史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二
1.服饰(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2)近代,中国男子的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3)阶段。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2.饮食结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3.住宅: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习俗风尚:
(1)促使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2)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
5、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
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最新必修二历史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三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公元前475年。1000多年过去了,经过了“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又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新的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二、讲授新内容。
板书: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1、南北重归统一。
提问:为什么说是同归统一?
581年,北周外戚随国公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因怕时运随之而走,去掉“走之”,称为“隋”。于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重新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板书:1.隋朝的建立时间;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提问:南北朝的王朝顺序和重要年代。
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西魏由北周替代。东魏由北齐替代。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时间581年,定都长安。(副板书)。
南朝为宋、齐、梁、陈,都以建康为都,建康就是今南京市。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方。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是灭陈大军的统帅之一。(副板书)。
板书:(581—589—618)。
1隋朝统一的原因。
2隋朝统一的意义。
提问:看图隋朝的疆域四至。(相当于现在中国除去内蒙西藏的领土大小。南边到越南,东边到朝鲜交接,北边到内蒙南边,西边到新疆以西。)。
隋文帝杨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杰出皇帝。领导完成祖国南北方的重新统一。
3.隋朝初年经济繁荣。
1表现:人口、垦田、粮食。
2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结论;隋文帝在位期间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开通大运河(出示《隋朝大运河图》)。
时间:公元605年。解释三点四段五河六省(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
2.开运河的原因(目的)。
3.开运河的意义。
四、隋朝的覆灭。
隋炀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有名的暴君,他为了满足奢侈生活和虚荣心,营建东都洛阳,修豪华的宫殿;沿运河南下游江都;三次对高丽作战。他滥用民力,征发的徭役兵役负担远远超过人民可承受的极限。终于,人民大起义爆发,全国起义农民达几百万,重要的有30多支。隋朝的统治在人民起义的打击下陷于瓦解。隋朝的官吏,也趁机打起反隋旗号。太原起兵的李渊渡黄河占领长安,仿效当年汉高祖刘邦,与民约法,废除苛政,争得政治与军事上的主动权。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杀隋炀帝。李渊即皇帝位,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板书设计】。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时间;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581—589—618)。
1隋朝统一的原因。
2隋朝统一的意义。
3.隋朝初年经济繁荣。
1表现:人口、垦田、粮食。
2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二、大运河的开通。
1.开通大运河(三点四段五河六省)。
2.时间:公元605年。
3.开运河的原因(目的)。
4.开运河的意义。
三、隋朝的覆灭618年。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必修二历史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四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世袭制。
解析:b宗法制是一种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故b项正确。
2.“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集议制度()。
a.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b.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
c.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强化君主个人__。
解析:a从“君臣集议……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可知秦朝集议制度不是君主__,而是有利于皇帝决策时吸取他人意见,故a项正确。
3.比较下列甲、乙两图,由甲图到乙图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央官吏日益增多b.以分权实现集权。
c.尚书省权力d.太尉权力分到兵部。
解析:b甲图反映的是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乙图反映的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下,丞相权力很大,威胁皇权;而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均为丞相,三省之间相互制约,相权一分为三,从而保障了皇权的独尊,故b项正确。
4.《儒林外史》中有一则故事,讲到屡试不中的穷书生范进,得知中举后,竟高兴得发了疯。这反映出作者认为科举制()。
a.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
b.选拔人才注重德才兼备。
c.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d.考试程序繁杂试题艰涩。
解析:a材料“得知中举后,竟高兴得发了疯”,表明科举制使士人的心理发生扭曲,人性得不到应有的伸张,故a项正确。
5.中英《南京条约》第十一款规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中国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两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这说明()。
a.英国开始干涉中国的内政。
b.中国的行政主权遭到破坏。
c.清政府失去了外交自主权。
d.清朝天朝上国观念被打破。
解析:d材料规定突出的是中英来往时人员的平等,打破了清朝的朝贡体系和天朝上国观念,故d项正确。
6.“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这一首歌谣描绘了()。
a.三元里抗英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爆发。
解析:b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金田”得知描绘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故b项正确。
7.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
b.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c.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
d.促使知识分子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
解析:c据材料“直截了当地讲救亡”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故c项正确。
8.18,慈禧册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计划废黜光绪帝,但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义和团运动中,载漪与载勋等利用义和团排外。19,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19,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据此可知()。
a.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
b.晚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沉沦。
c.晚清统治集团发生分裂。
d.义和团运动引发朝廷内争。
解析:b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据材料“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可知晚清政府依附于列强进一步走向沉沦,b项正确;c、d两项材料体现不出。
9.有学者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了,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种不朽的业绩难道不值得我们今天给予热情的歌颂吗?”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a.促进了中国民主思想的传播。
b.__了封建等级制度。
c.是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
d.具有民主革命的一面。
解析:d辛亥革命__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具有民主革命的一面,故d项正确。
10.“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这一事件()。
a.体现强烈的爱国精神。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__君主专制制度。
d.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
解析:a从材料提供的信息看反映的事件是五四运动,结合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彰显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b、c两项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d项是国民革命的意义。
11.右图是冯玉祥在1939年所作的漫画。画上的白话“打油”诗是:“妈妈在前爸爸在后弟弟播种哥哥打寇男女老少齐报国仇多产粮米把倭打走”。该漫画的主旨是()。
a.嘲讽日寇对华侵略b.鼓励发展农村经济。
c.号召百姓积极抗日d.赞扬国共合作抗日。
解析:c该漫画的主旨并不在于嘲讽日本的侵略,而在于号召百姓积极抗日,故a项错误,c项正确;鼓励发展农村经济的目的是抗日,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国共合作,故d项错误。
12.如图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年代尺。适合填入图中空白处的是()。
a.开天辟地b.握手言和。
c.分道扬镳d.走向成熟。
解析:d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故d项正确。
13.该电报(如下)发于哪场战争中()。
粟张,并告华东局,陈邓,中原局:。
齐辰电悉。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应。
军委。
佳亥(9日21—23时)。
a.淞沪会战b.徐州会战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解析:c根据材料可知参战军队为华东解放军、中原解放军,材料又涉及徐州,可知该战役是淮海战役,故c项正确。
14.下面两张历史照片反映的史实共同说明()。
a.中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睦邻友好政策取得重大成果。
c.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d.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政策破产。
解析:d中美建交于1979年,a项错误;美国非中国邻国,b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世界格局未发生根本性变化,c项错误;图片信息共同说明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政策破产,故d项正确。
15.《欧洲历史》说:“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代议制形式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这说明了()。
a.古希腊民主与近代西方民主是完全不同的。
b.雅典民主强调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
c.雅典民主比西方代议制优越。
d.西方代议制是直接民主。
解析:b材料“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反映了雅典民主强调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故b项正确。
16.《查士丁尼法典》序言中写道:“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句话表明()。
a.罗马法可以消除罗马社会矛盾。
b.罗马法是皇帝制定法律的依据。
c.罗马法对近代欧洲法制影响深远。
d.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之一。
解析:d材料强调了法律的重要作用:治理国家、巩固统治,d项正确。a项不正确,罗马法可以缓和社会矛盾,而不是消除;b项错在“”;c项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
17.《欧洲文明扩张史》中说:“从欧洲的总体看,甚至到19世纪下半叶仍远不能说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都实现了英法式的近代民主。而且民主的体制与民主的精神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有了议会制,是说有了民主的形式,不等于说有了民主的内容。”最能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a.1689年《权利法案》b.1787年美国宪法。
c.1875年法国宪法d.1871年德国宪法。
解析:d该题实际考查到19世纪下半叶有民主的形式,而无民主的内容的国家。依据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拥有绝对权力,虽然有议会,但是议会的权力很小,d项正确。
18.19世纪上半期,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社会改造方案纷纷提出。这反映了()。
a.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b.民族主义思潮兴起。
c.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分化d.资本主义走向衰落。
解析:c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一些思想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他们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社会上先后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
19.巴黎公社会议决定,在市政厅开设公共食堂。公社委员因时间紧张或公务缠身;就在食堂自己掏钱买定价份饭吃。饭菜的价格和花样都是有规定的,午餐标准1.5法郎,晚餐2法郎,每人只准喝半瓶劣质葡萄酒。就是这样一个公共食堂,也严禁公社委员们的家属使用。材料主要反映了()。
a.公社因财政紧张提倡节俭。
b.公社的公共食堂管理规范。
c.巴黎公社倡导公仆意识。
d.公社实行平均主义原则。
解析:c材料中没有涉及公社财政状况,故a项错误;公共食堂的管理规范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但非问题的本质,故b项错误;材料“因时间紧张或公务缠身”“自己掏钱买定价份饭吃”“严禁公社委员们的家属使用”,说明巴黎公社倡导公仆意识,故c项正确;食堂的饭菜需要委员们自己掏钱,未体现平均主义原则,故d项错误。
20.就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分歧,莫洛托夫说:“当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将来的事情时,列宁回答说:不,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当时“分歧”主要是围绕()。
a.“四月提纲”中的主张。
b.《和平法令》中的规定。
c.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
d.《土地法令》中的规定。
解析:a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存在的分歧在于当时是否需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a项正确。
21.下表是某国际组织资料,该国际组织是()。
成立时间1949年。
a.北约b.华约。
c.欧共体d.不结盟运动。
解析:a根据题目该组织成员国是为了促进欧洲——大西洋地区的民主、法治和福利,可知其成员国为西欧国家和美国,并且其总部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成立的时间是1949年,可以判断该组织是北约,故a项正确。
2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由盟友成为对手;到了80年代之后又谋求合作。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多极化的发展b.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c.两国意识形态的矛盾d.两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解析:d美苏间合作也好对立也罢,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而作的政策调整,国家利益是外交的根本出发点,故d项正确。
2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谈到:“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沦为二等国家、三等国家。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基于此,西欧国家()。
a.积极推行民主改革b.与苏联展开激烈竞争。
c.走上联合自强之路d.努力抢占新的殖民地。
解析:c从材料可知,西欧各国面对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控制逐步认识到必须采取措施改变这种局面。联系所学知识,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开始了欧洲联合的进程,以应对美苏的压力。
24.20世纪60年代,某次国际会议通过宣言,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坚持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这一会议是()。
a.万隆会议b.日内瓦会议。
c.不结盟运动会议d.朝核六方会谈。
解析:c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会上确立了不结盟运动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c项符合题意。
25.当今世界,有人认为存在“新冷战”。那么,新旧“冷战”的基本共同特征是()。
a.美国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b.欧洲成为争夺的前哨阵地。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解析:d尼克松时期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a项错误;欧洲成为争夺的前哨阵地是旧“冷战”的基本特征,b项错误;1991年华约已经解体,c项错误;“冷战”是指采用除武力之外的一切手段来遏制其他国家,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6.无论中外,“分权”思想自古就有,虽然它们的目的和影响各不相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汉代以后,我国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就正式分由不同机关行使,实现了在职能、权力和人员三方面的分离,和现代国家三权分立的方式相似。所不同的是,作为宪政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一部分的分权体制是从总体上以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制约为目的而做出的政治安排,这三种权力的最终来源是人民,而我国古代无论决策执行还是监督都直接或间接地对皇帝负责。
材料二美国第四任总统麦迪逊《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一书评论道:《联邦宪法》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朱雄在《论三权分立原则对美国政治体制的影响》中说:1787年宪法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制衡理论作为宪法的核心,并对其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形成了特殊的“双重分权制衡”政府结构。
材料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1)中国的分权在隋唐时期最为典型的体现是实行了什么制度?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分权和近代以来西方分权的根本不同。(10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及其对美国发展所起的作用。(7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如此分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部宪法的性质和意义如何?(8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一“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就正式分由不同机关行使”及设问中的“隋唐时期”可知是三省六部制;第二小问不同,据材料一“这三种权力的最终来源是人民,而我国古代无论决策执行还是监督都直接或间接地对皇帝负责”,结合所学得出,中国分权服务于皇权专制,西方分权服务于民主制度。第(2)问,第一小问原则,据材料二“形成了特殊的‘双重分权制衡’政府结构”得出分权与制衡原则;第二小问据所学,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回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目的,据材料三“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结合所学分析得出,限制袁世凯权力,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第二小问性质,结合所学得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第三小问意义,结合所学分析得出确保民主制度的实现,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答案:(1)制度:三省六部制。(4分)。
不同:中国分权服务于皇权专制;西方分权服务于民主制度。(6分)。
(2)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或三权分立、互相制约、民主原则等)。
(2分)。
作用:防止了专制,保障了民主;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
(5分,只要能答出相同的意思即可得分)。
(3)目的:限制袁世凯权力,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4分)。
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2分)。
意义:确保民主制度的实现,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分,只要能答出相同的意思即可得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5年初,人民解放军相继解放一江山岛、大陈岛、渔山列岛、披山岛等岛屿,至此,浙江沿海岛屿全部解放。同年3月16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称,如果新中国在台湾海峡扩大战争,美国将使用核武器。
——根据“人民解放军战史”整理。
范围。
——德尼兹·加亚尔、贝尔纳代特·德尚。
《欧洲史·欧洲帝国的结束》。
材料三1955年5月5日起,联邦德国正式成为北约成员国,苏联和东欧成员国对此作出强烈反应,并终于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
(1)材料一反映出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的“转折点”指的是什么?据材料分析出现这一转折的原因。(1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的国际形势。(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美国将使用核武器”可知美国威胁、敌视新中国。第(2)问,“转折点”从材料二“加快和推广非殖民化”等信息可知是指欧洲殖民体系的瓦解;“原因”依据材料中“万隆会议,要求加快和推广非殖民化”“美苏……仇视欧洲殖民帝国”“欧洲之危机”,结合所学来分析。第(3)问,材料三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欧洲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答案:(1)政策:敌视新中国。(3分)。
(2)转折点:欧洲主导的殖民体系瓦解。(4分)。
原因:亚非会议联合反殖,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美苏支持非殖民化;欧洲的衰落(或危机)。(12分)。
(3)形势:美苏冷战,欧洲正式形成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6分)。
高一历史学习方法。
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1)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最新必修二历史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五
广义: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
二、发展演变。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细。
影响: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保护了平民利益。
局限:它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2.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1)公民法。
(2)万民法。
内容: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3.完善:《民法大全》。
时间:6世纪。
过程: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
作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三、主要内容。
1.类型。
形式:成文法、习惯法。
结构:公民法、万民法。
2.核心内容。
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实质。
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四、作用。
1.维系统治。
(1)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
(2)调整纠纷,缓和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
(3)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2.影响深远。
(1)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2)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
(3)近代资产阶级将其作为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最新必修二历史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六
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全日制学习或半工半读。
4、结果: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中的教育。
三、教育的复兴。
教育复兴的过程及表现:
(4)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5)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6)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也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7)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8)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并在西部近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
最新必修二历史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七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增长的归国家所以,由国民共享。
局限性:1.时代局限: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2.阶级局限: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的纲领(因而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根本原因:半殖半封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
19,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19,孙中山根据三民主义原则制订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内容:对外独立,对内平等。
民族主义:一为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一般平民所以。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约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最新必修二历史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八
了解伽利略、牛顿对建立经典力学所作的贡献。
伽利略:通过实验证实,外力并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他还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研究方法),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牛顿:在伽利略研究基础上,英国科学家牛顿确认了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创立了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
a内容: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b特征: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c意义:他把地球上的物体的运动和天体的运动概括在同一个理论之中;这一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后来,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发现了海王星等。
了解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普朗克提出量子论。
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a狭义相对论(19):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b广义相对论(19):认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普朗克的量子论:19,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这一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
理解相对论、量子论提出的意义。
相对论提出的意义: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量子论提出的意义: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相对论和量子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它们的提出,不仅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而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2、进化论。
了解《物种起源》。
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原理被后人归纳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a生物既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进化而来的,它们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b生物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生物为了生存和繁育后代,必须适应或对付周边环境的挑战,还必须与其他种类的生物互相竞争,同时,生物个体之间还存在着本种类内部的竞争。(这一过程中遵循“优胜劣汰”原则。)。
d生物进化学说以自然选择为基础。
3、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
了解工业革命时期瓦特改良蒸机。
a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能适应不同工厂的需要。
b19世纪三四十年代,蒸汽机在欧洲和北美被广泛采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技术的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a电灯使城市的夜晚亮如白昼;b电车使城市居民出行更加方便;c电梯使摩天大楼越建越高;d电话使相隔千里如同近在咫尺;e电冰箱、洗衣机、电熨斗等的使用大大减轻了人们繁重的家务劳动;f电影和电视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
了解二战后计算机的诞生和互联网带来的积极影响。
计算机的诞生: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互联网带来的积极影响:
a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b互联网可以提供文件传输、电子邮箱、聊天等服务,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着改变。
最新必修二历史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九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音乐与影视艺术》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第24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由“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和“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三个子目构成,主要介绍了19、20世纪音乐发展的背景、各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二、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高中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经建立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导。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说出19、20世纪音乐与影视艺术发展的相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总结、问题探究等,锻炼和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人类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四、教学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主要的音乐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难点】。
19、20世纪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各流派特点。
五、教学方法。
过渡语: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表格归纳法和小组讨论法等。
六、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我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
课程伊始,我会与学生互动,询问同学们周末都有哪些休闲娱乐活动?引出音乐、电影和电视。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生活入手,拉近了大家日常生活和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好的投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1.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首先引领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19世纪世界历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引发学生对19世纪音乐发展背景的思考。学生能够回答出工业革命、殖民国家的扩张、美国南北战争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19世纪音乐的发展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讲浪漫主义音乐时,我会多媒体出示《浪漫主义音乐概况》表格,让学生自主学习,对表格进行补充完善。学生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就能够了解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
紧接着我会多媒体展示一组《天鹅湖》剧照,吸引学生的兴趣,然后简单向学生介绍民族乐派。
【设计意图】通过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回顾,能够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性;表格的运用,能够使零散的知识更具系统性,方便学生的记忆。
2.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首先,展示20世纪世界音乐发展变化的相关史料,学生阅读思考发展变化的原因。其次,介绍现代主义音乐,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填写表格的形式进行。最后,学生依据课前准备的当代音乐发展的相关资料,就当代音乐发展的趋势及走向繁荣的原因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的基础上,我进行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形式,把音乐发展各流派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既简单实用,又突出了这一重点知识。史料的运用,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
3.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这一部分知识点的线索脉络较为清晰,且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愿望较为强烈。因此在这一部分我完全采用学生自学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充分突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我只在必要时刻进行引导和点拨,让学生着重理清影视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设计意图】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能有极高的参与性,更容易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新知。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内容的方式,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互相分享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音乐。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达到课虽下,趣仍浓的特点。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必修二历史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十
“感悟自然”是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二板块中的一篇文章。教材在这一板块提供的材料是两篇著名的文言文《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要求学生能够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与虚词,能够理解作者借住自然景物而激发出的对人生的感悟,加深学生对人生的理解。这一专题主要学习方式为文本研习,共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谛听天籁”通过对散文的语言,意蕴的研习,引导学生体会自然之美,激发热爱自然之情。第三板块“湖山沉思”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和重要性。
设计思想:
有道是“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个人认为背诵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文言中所有的知识点,如实词、虚词的把握,句式的分析,都离不开背诵。情境的理解、内蕴的分析,通过背诵也基本可以解决。而高中语文教学中,背诵是学生最头痛的一个环节。本节课就是想化整为零,把背诵变成一件轻松的事,让学生在背诵中既了解了文言知识点,又体会了作者的人生感悟。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教师在整个课堂中只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
教学目标的分析:
《赤壁赋》是一篇千古传诵的美文。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有三点:一,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二,熟读并背诵全文。三,在了解写作背景前提下,通过背诵体会苏轼借自然景物传达的人生感悟,学习他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准备:
重要实词、虚词检测的卡片,《赤壁赋》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设计:
总体描述。
本课计划用1课时完成,课前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苏轼的生平、轶事等材料,课前借助手中的工具书能疏通全文,并标记出各人独自解决不了的难点及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同时了解“赋”这种文体。
具体展示:
一,认识作者。
目的是知人论世,主要由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一下苏轼的生平、思想、主要作品及其风格,在“乌台诗案”介绍中教师可指引学生重点说说黄州经历。
二,解题。
学生谈“赋”这种文体,教师可以强调本文作为散文赋的特点,作者把散文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赋里来,“体物”与“写志”浑然一体,由景生情,由情入理,不事雕琢而水到渠成。
三,朗读课文。
放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朗读中的字音、句读及感情的变化,比照自己的阅读,找出差别。
听完录音,齐声朗读一遍。
四,解疑。
根据预习,提出自己没能单独解决的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五,检查。
学生没有问题了,拿出卡片就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点做一个检查,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包括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而”的用法,特殊句式及难以翻译的句子。)。
六,背诵。
首先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再次熟悉文章。
接着通过问题引导全文的背诵。
1,本文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用原文的话回答。
板书:时间人物事件。
学生齐读,背诵。
2,苏子游赤壁看到了怎样的景色?有怎样的心情?
板书:风水月喜。
学生自由朗读,想象当时的景象,体会作者心情,分层背诵。
板书:悲。
苏子又是如何展现这个“悲”的呢?
明确: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
找出具体诗句子,连读三遍。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默记这个句子。
5,客之“悲”原因是什么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必修二历史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十一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所选教学内容特点,阐释设计思路及其理论依据。
1.教学内容分析。
2.学情分析。
3.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技术设备等说明。
1.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2.要求叙述准确、可测量。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应把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表达清楚。
教学过程既可以采用表格式描述,也可以采取叙事的方式。如教学设计已经过实施,则应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将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以及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如教学设计尚未经过实施,则应着重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描述清楚。
1.教学过程(文字描述式)(略)。
2.教学过程(表格描述式)(供参考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1.评价方式力求灵活多样,具有可操作性。
2.评价内容全面反映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
最新必修二历史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十二
1,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搜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通过在活动课准备过程中和活动课上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人都发现和肯定自己的价值和学习潜力,增强自信。
2,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历史学科的“过去性”和“借鉴性”,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历史文化熏陶,促进学生为国家,民族强大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通过活动课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的音乐素养、文学素养、美学素养极其各学科的整合能力,使他们在生活中了解历史。从一个侧面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革命斗争和人民的精神风貌。
本节活动课的内容属于艺术系列,活动形式是欣赏活动课。
1,教师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活动课的要求,说明本次活动课分为搜集、整理和视听、表演两个阶段。
2,在学生搜集、整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按照中国革命发展的重大历史阶段对资料进行分类(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改革开放后等)进行筛选(所选的歌曲必须是与历史有关,能够反映时代的主题,具有明显历史特征的歌曲)。
3,根据全班学生的整体兴趣爱好,个人特长,性格特点,性别比例等把学生分成6个活动小组,使各小组确定自己的主持人,选定表演的歌曲、演员,写好歌曲的串词。(历史活动课不是历史兴趣小组,因此一般来说应是全员参与)。
4,教师在掌握6个小组活动内容的基础上,选定活动课的主持人,准备好与歌曲内容相一致的音像资料,从各方面给学生活动创造一个身临其近的活动氛围。
全员性——力争使全班学生全员参与。
兴趣性——采取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时代性——歌曲要反映历史的时代主题。
自主性——发挥学生“自主,自理”的作用,教师只是指导者和倡导者。
1,各小组演出时,注意把背景音乐,词曲介绍,歌唱表演,伴舞等多种表演手段调配好,以求最佳的活动效果。
2,各个小组在表演时要针对歌曲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表演完毕后请同学回答,以增强活动的互动性,整个活动历史味要足,要歌唱历史、展现历史、感受历史、回归历史。
3,各个小组之间的节目衔接要自然、紧凑。
[教师激趣导入]你还记得幼年时学唱的歌谣吗?你知道长辈们为之动情的歌曲吗?历史在谱写着歌曲,歌声在凝聚着历史,好的歌曲能够唱响时代的主旋律。让我们和着岁月的的旋律,去学唱,去欣赏昔日感人肺腑的歌曲,去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今天我们历史活动课的主题是——《乘着歌声的翅膀穿越历史的天空》。
[主持人串词]岁月流失,歌声难忘,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我国人民都创造了大量动人心旋的歌曲,重唱这些歌曲,心中涌动的是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以歌编史,以情咏史更是我们今天活动课的追求。下面请第一小组的同学带领大家在歌声中去回顾“五四”运动那壮烈的一幕。
[第一组学生活动]合唱歌曲———“五四”纪念爱国歌。
视屏准备——通过大屏幕播放“五四”运动的资料片段作为背景,屏幕上展示歌词““五四”爱国的血和泪,洒遍亚东大陆地,雄鸡一鸣天下白,同声击贼贼胆悸-----”
穿插问题——1、你知道“五四”运动发生的时间和背景吗?
2、歌词中的贼指的是什么人?
3、“五四”运动的结果怎样?
4、今天,我们应该学习五四青年的什么精神?
全班活动——略。
[小组串词]五四青年那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激励着,鼓舞着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中国的富强、独立而奋斗,1924年,国共两党携起手来,走上了共同反帝反封建的征程。一首国民革命歌在北伐时响彻大江南北,表达了革命者满怀信心,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请欣赏歌曲“国民革命歌”。
最新必修二历史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十三
整体把握近代史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整合教材,理清思路。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回答日本侵华的原因学生看书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理念。
阅读课本,结合课本知识回答问题,教师及时引导,总结。
学习英雄任务的崇高品质,理解民族的凝聚力对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树立热爱和平,为正义而战的观念。注重概念理解。
学生看材料分帮助学生树立国际意识,培养学胜利探究四:历史的反思板书设计争,引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来分析。材料:抗战胜利后,重庆的一家报纸上登出一则谜语,“抗战胜利的原因”,打一个古代人物的名字。结果刊登出来的应征谜底有屈原、苏武、蒋干、毛遂等。思考:1、上述谜底分别是如何解释抗战胜利原因的2、你认为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用多媒体展示:屈原:屈服于美国的原子弹——强调美国对日本的打击;苏武:苏联的武力——强调苏联最后参战的作用;蒋干:强调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的作用;毛遂:强调共产党和毛泽东的作用但所有这些,都没有能反映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是因为——(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胜利的原因:1)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2)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的抗战;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抗日战争已经结束60多年的时间,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时至今日,日本是怎样看待这段历史的,多媒体播放小泉、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教科书美化侵华历史。还存在有:钓鱼岛问题、日美安全合作问题、东海油田开采问题、遗弃在华化学武器问题等。问题思考:面对这些问题,作为中国人该如何应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记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胡锦涛)板书提纲:抗日战争一、日本野蛮侵华1、原因2、侵华事件3、日军的滔天罪行二、全民族的抗战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2、国内战场:正面战场、敌后战场3、国外战场: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三、伟大的胜利1、胜利的意义:2、胜利的原因:
析,讨论后回答。
生多角度、全方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问题为背景,组织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学生回答依据史实控诉日本的罪行,正视历史、以史为鉴,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捍卫世界和平。
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树立理性爱国主义情感。小结四、历史的反思:以史为鉴,面向未来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5年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也做出了巨大牺牲,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
最新必修二历史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十四
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初期的历史史实;了解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了解日本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
激发学生仇恨法西斯的情感,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血染卢沟桥
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新授课
多媒体
(出示图片)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1932年日本又建立伪满洲国,东北地区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这只是日本野心的一小步,它的最终目标是整个中国、亚洲、甚至世界,因此,“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1、知道抗日战争初期的历史史实。
2、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3、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
4、铭记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
1、迅速默读课文p74——78页内容,了解本课所学的两事件。
2、完成“导学案”中“自求新知”的内容,可以求助于同学和老师。
3、思考、讨论、回答:
1)日军为什么首先进攻卢沟桥?
2)你对“南京大屠杀”有何认识?请同学们一步一步完成,老师相信你能行!时间6分钟。
先学:
1)学生开始自学,教师巡视,教师指导并初步检查导学案的填写情况;
2)小组长进行详细检查,导学案的填写情况。
3)并检测自学情况。
后教:
1)观看图片,回答两道思考题;
2)学生质疑,学生解答。
3)总结板书
4)教师总结:七七事变,日本开始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开始全面的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让我们看到了日本法西斯的凶残本质,而今日本极力掩盖、歪曲这一史实,让我们中国人时刻警惕日本法西斯势力的复活,防止它给中国和世界人民带来灾难,我们青年学生更要树立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信念,为强大中国而奋斗。
当堂训练:
1)先做多媒体设计的习题;
2)再做导学案中的训练题。
最新必修二历史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十五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过程: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商品输出,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依赖夺取的更多的特权,加紧对中国商品输出,并打入内地市场,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逐渐地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2)表现:a、农产品程度有了一定发展,并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b、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c、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阶段表。
阶段时间原因表现影响认识。
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a.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
b.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c.洋务运动的诱导。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初步发展从甲午战争到一战前a.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实业救国”的推动。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短暂春天。
b.“实业救国”的影响。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d.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b.国民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发展显著,民族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萎缩抗战胜利后(1945—1949)a.美国的经济掠夺。(《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新二十一条”)。
b.官僚资本的排挤。
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国统区的工业体系趋于瓦解。
最新必修二历史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十六
1.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和隋朝灭亡的基本史实。
2.通过分析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能运用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阶级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分小组讨论探究隋朝灭亡的原因,提高历史问题探究、分析及表达能力。
2.通过展示电子地图,学生能更为清楚的把握隋朝灭亡的形势。
隋朝速亡,如秦朝一样是由于暴政,隋末农民起义战争一举推翻了隋朝的残暴统治,充分显示出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巨大作用,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主人以及培养自身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隋炀帝的暴政。
隋朝灭亡的原因。
小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归纳法等。
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电子地图)。
环节一:导入环节。
教师通过一首描写扬州以及隋炀帝的诗导入:
学生回答:隋朝,隋炀帝。
教师总结:对,是隋炀帝。田中的荒冢就是整修前的隋炀帝陵(图片展示),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拥有平陈伟业的隋炀帝死后只有半亩田作为葬身之地呢?隋朝的治乱衰亡给后人留下了哪些经验与教训?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我们这节课的第三目,隋朝的灭亡。
(板书:第1课隋朝的灭亡)。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隋炀帝的暴政。
学生回答:隋炀帝暴政。
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展示隋炀帝图片)。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隋炀帝恶暴政主要表现在建东都、开运河、下江都、征高丽。下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隋末年,去感受那段历史。按组内异质,组间同的原则把学生质分成四组,让其模拟修东都的民工、征高丽的士兵、开运河的农民和隋炀帝下江都时拉龙舟的纤夫。发材料,看完后每组选取一名代表,把所见所闻表述出来。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讨论、表述,教师点评总结隋朝灭亡的具体原因(隋炀帝的暴政,四个方面)。
刚才我们按照不同的身份,一起感受了那段历史,隋炀帝短短几年,连续大规模建设,对内大兴土木、对外穷兵黩武,繁重的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大量的劳动力用于非生产上,导致劳动力空前缺乏,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其结果必然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致使农民揭竿而起,爆发农民起义。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隋末重要的农民起义。
(二)隋朝的灭亡。
ppt展示《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结合图片与课本叙述,学生说出几个比较重要的起义(山东长白山、翟让李密瓦岗军)。
教师总结:611年,山东长白山农民首先举起大旗,揭开了全国农民起义的序幕,各地纷纷响应;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是当时最强大的一支农民军队伍,在中原消灭了大量隋军,切断江都与洛阳的联系,隋炀帝被困于江都,不能控制全国,给隋朝以沉重打击,隋朝的灭亡已不可避免。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历时三十八年的隋朝统治到此便告结束了。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所以,治国必须要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范文,只有稳定,社会才能发展。后来的唐太宗接受隋亡教训,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就是我们后面要学习的内容。
环节四:小结作业。
最新必修二历史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十七
1.服饰(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2)近代,中国男子的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3)阶段。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2.饮食结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3.住宅: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习俗风尚:
(1)促使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2)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
5、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
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6、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
(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3)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7.交通: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1)中国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19天津有轨电车,1924上海公共汽车。
(2)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代。
最新必修二历史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十八
1、全国解放前夕,国统区经济趋于崩溃的原因有: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
2、“一五计划”的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特点是:同时并举。
4、“一五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5、“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6、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7、三大改造的意义是: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9、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0、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1、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
12、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_**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13、1967、1968年国民经济呈下降趋势的原因:“_**扩展到经济领域。
14、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15、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必修二历史学习方法。
改善记忆效率的策略。
必修二历史学习技巧。
寻找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掌握历史单元特征和发展趋势,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些知识点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如要理解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经济发展的原因时,主要是“生产技术的提高”、“经济政策的调整”、“社会秩序的安定”、“民族融合的加强”、“中外经济的交流”、“人民辛勤劳动”等;讲经济发展的表现,主要是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中外经济交流几个方面去总结。
最新必修二历史教学设计范文(19篇)篇十九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