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课堂教学反思的策略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大全8篇)

时间:2024-12-23 作者:灵魂曲

通过进行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师可以与同事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教学经验和反思成果。以下是一些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并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课堂教学反思的策略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篇一

纪亚宁

通过学习关于教学反思的课程,我认为任何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学反思有着其现实的意义。

大多数人都认为,高中政治的学法就是以背为主,其实这是对政治课的极大不公,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际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我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只能不断提高素质,增强自身本领。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看似浅鲜明白的道理,学生不能真正体会。教师可以用恰当的“效果”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问”,发生新奇感和探求感,使思想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开展。当然,教师的“效果”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味。例如讲到《政治知识》中“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在的权益”时,提出“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能否答应 信教”的效果;当讲到“我国经济树立碰到 资金困难的效果”时,引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处置”的疑问,学生在剖析中有分歧,但教师停止引导,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同时,要想改变对政治课的以”背”为主的误区,作为政治教师还必须在政治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老师教学要有激情,只有有了激情的老师,才能有生活的课堂。老师必须有亲和力。教学不拘泥教材。更应该高于教材。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采取多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敢于创新,敢于尝试,不怕失败。

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味和教学质量。如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声响、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在视觉、听觉上发生一定的抚慰,惹起学生的留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味,使学消费生剧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构成学习动机;能使笼统的概念具体化,静态的知识笼统化,无序的内容系统化,使单调的哲学实际不再单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记忆。

总之,我们的反思,不仅仅反思我们的课的内容,反思我们的教学手段,还要多多反思学生的接受能力及理解能力,做到有的放矢,做到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异彩纷呈,而课程的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面对新形势的挑战,我们高中政治课课堂教学应怎样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究者。根据本人对新课标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四点:

一、转变课堂教学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学习过程的引导。因此,教师要懂得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掌握知识,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以往的课堂教学大多是一言堂,更多采取灌输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成了接纳知识的容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遭到压抑,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为此,必须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我的具体做法:

课前自学

我先研究新课标,把握重点、难点去认真备课,把本节的知识点以选择题、简答题、探究题的形式设计学案,印发后发给学生,让学生预习、作答。学案设计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2、课堂教学

上课后,让各小组根据预习,对学案进行讨论、探究、解答。对学生通过讨论没有解决的问题,展示在黑板上,言之有理者老师给予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分析解答。最后,老师归纳本节的知识体系,并把本节的重点、难点、易混点做一系统的小节。

这样,课堂教学有以教师为中心转型为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师生、生生多变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共同分享课堂教学成果。

二、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思想政治课在立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例如:我在讲“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提出“西藏实现历史性跨越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因为近几年来,全国电台、电视台、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体都报道过西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大家各抒己见,发言都很积极。然后,我及时进行点拨,新中国成立后,西藏走上了社会主义制度,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从而使西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特别是近年来党和政府对西藏的大力支持和西藏人民的共同努力,西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加深了对这一观点的理解,这样能够培养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政策观念。使他们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目前,我们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包办分析较多,学生参与较少,导致学生面对新问题、新材料束手无策。现在政治课堂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例如:6月20**我给学生时事讲座时,讲到我国南海问题,请同学们谈谈应该怎样解决南海争端问题,如果我国在维权上与其他国家发生摩擦,请你拿一个作战计划。课后同学们写得非常好,小论文充满着唯物论和辩证法,很有创意。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具体说来,课堂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

首先,教师应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有创新型教师。体现创新不仅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来驾驭课堂教学,要保持自己的一桶水常满常新,这样,课堂上才能有效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感知识的双向交流,才能对学生提出的高、难、深的问题进行令学生信服的点拨和说明。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师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其次,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善于“给现象,巧设问”,给现象包括情景、材料、图表和观点;巧设问就是对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问题,特别是热点问题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

再次,课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学生质疑的水平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以诚相见,相互支持的精神,尊重他人的独创见解和创造性言行的集体风尚。

最后,我们要正确认识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消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相反,要求学生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所以,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正确理解,基础知识是各种能力的载体,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能力的培养。

四、课堂教学要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穿插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特别是政治课堂更是如此。政治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当前的时事热点,逐步树立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总之,新课改方案已全面推开,新的课堂改革已给思想政治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它既能完成教学目标,又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加强政治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课堂教学反思的策略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篇二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理论学科,其中概念、数学语言、逻辑、数学思想等方面,让学生难于理解。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就必须使教学符合学生的感性思维特征,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激情导入,体验数学课情境之美

学生的情感总是在老师的感染下逐渐萌发的,教师一定要用激情点燃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充满自信、充满热情地学习数学。因而教师要融洽与学生的关系,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入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愉悦、宽松的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一位老师教学“圆”,从童年时代的推铁圈到现在的呼啦圈,从奥林匹克的五环旗说到苏轼笔下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老师充满激情的配乐感怀,使全班学生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老师的“侠骨柔情”感染了学生,他们对生活中的“圆”感到不再陌生,并且有了急切了解更多的关于圆的知识的愿望。于是老师请大家动手制作圆的模型,不失时机地讲授了“圆心”、“半径”、“直径”等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室里始终播放着《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把客观的“圆”演绎成人间情感的故事。

二、在操作中学知,满足儿童好动的心理

小学阶段的孩子好奇、好动。动手操作活动具有具体形象,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之,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先请学生准备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有的拼成了长方形,有的拼成了正方形,还有的拼成了平行四边形。然后让他们观察拼成的图形与原三角形的底高、面积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比看老师拼、摆,听老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这样既符合学生好动的特点,又能发挥学生的数学潜能。

三、创设争辩环节,让道理越辩越明

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在沉闷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只会是“情绪低落”“一筹莫展”。他们在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情绪方面,并不墨守某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营造生动活泼的情感氛围,抓住小学生喜欢争论的心理特点,通过争论有效地刺激兴奋点,一步步地把学生情绪推向高潮,进入角色,这无疑能收到较佳效果。一位数学老师把数学课上成语文教材里的口语交际,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了下面的争论话题:三分之四是不是最简分数。甲方观点:三分之四是最简分数。乙方观点:三分之四不是最简分数。一场激烈的争辩开始了,双方利用最简分数的概念展开舌战。乙方认为,三分之四,分子与分母是互质,符合最简分数的命题,但考虑到三分之四不是真分数,所以一直强调三分之四不是最简分数,而甲方抓住最简分数只要符合分子和分母互质这个必要条件,不考虑最简分数是否是真分数或假分数,向乙方展开攻势。最终,乙方败在甲方有理有据的事实面前,双方最后握手言和,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老师评价了甲方不仅对数学知识把握得很好,而且能通过机智的提问帮助同学理解概念,称赞甲方才思敏捷,能言善辩。接着幽默地夸奖乙方,告诉他们许多事实都是约定俗成的,如果你们发明一项规定:只有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互质时,才叫最简分数,说不定以后教材就变了。并鼓励乙方积极动脑筋,不断探索,数学这门功课就是奇妙无穷,只要你们不懈追求,耀眼的奥数明星也许就会从我们班上诞生。教室里始终洋溢着轻松、快乐的气氛,学生的情感如同决堤的江河,直泻千里,他们的思维在碰撞,激情在燃烧。

四、从生活出发,充分利用生活原型进行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促使他们喜欢学习数学。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以尝试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箱的表面积,并交流计算方法后。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会掌握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整节课学生都兴趣高涨,就连下课铃响了似乎都没人听到。一旦让数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它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五、充分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

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而且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自己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经验,学生就会对数学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通过一些有效的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些知识没有办法直接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但如果不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又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利用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从而达到学习目标。如在教学解决“行程问题”时,因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就可以找来两辆遥控玩具车,让两位学生分别操纵,在教桌上进行演示,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该如何解决。在教学“认识圆柱”时,可先在课前让学生每人设计一个“圆柱”。全班同学放学后都积极行动,用硬纸板、包装盒、彩纸等材料制作起来,不懂的地方向老师请教。在亲自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学到了很多知识,课堂上的踊跃表现让前来听课的教师至今难以忘怀。

七、充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数学规律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究、掌握并运用数学规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如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小明家有黑山羊8只,绵羊5只。一共有羊多少只?学生肯定立即回答是13只。这时再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顺势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设计一个“骑圆形轮胎的自行车”比赛(其中甲骑的车轴在圆中心,乙骑的车轴不在圆中心)的情境。先让学生猜一猜,哪种自行车骑得快?为什么?接着用课件展示比赛,结果,乙虽然使出了浑身解数还是落在后面,甚至几次摔倒,而甲却轻松获胜。这一生活情境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认识圆的特征――“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做好了铺垫。

八、充分利用生活情境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训练,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才能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采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课堂的生活情境。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更便捷地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把4根小棒用线捆成一个长方形,在带领学生测量、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后,随手一掌把这个长方形打歪了,有的学生肯定先是一愣,然后就会突然醒悟(长方形一歪,不就成了平行四边形吗),很多学生立即联想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这样使得整节课学生学得轻松而有效。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真实再现了现实生活,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让教学回归实践,回归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很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课堂教学反思的策略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篇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实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新课程改革中,在丘广辉主持人的领导下,教研组秉承“立足教研,服务教研”的理念,展开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为一线教师展开教学研究、教学实践提供了示范、交流、研究的平台,同时也让我们青年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持续改革高中教学方式、方法。下面我就对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四十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所以,我认为,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

一、把握时代脉搏使政治课永远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多年的尝试我认为时事政治教育能够水乳交融地“化”时政知识于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如2015年安徽劣质奶粉坑害儿童事件的曝光,我国海尔集团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世界具有影响力的100品牌之一”,可引入必修一《经济生活》的教学中说明相关的理论观点,同样必修二《政治生活》的相关例子也可随手拈得,闹得沸沸扬扬的联合国改革,我国实行的轰轰烈烈的党的先进性教育,只要我们有心,具有时代性的例子比比皆是。与此同时还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水平轻松愉快地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不但仅漂亮的装饰而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开放式教学

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早已明日黄花。必须持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展开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辩论赛。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的水平,辩证思维水平表达水平,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树立准确的观点。

(二)专题讨论。活动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使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水平、表达水平,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共同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使用所学的经济、哲学、政治、文化的基本原理分析。师生双方通过平等探讨、畅所欲言、沟通思想,从而就某一问题达成准确理解,澄清模糊理解纠正错误理解。如在学因果联系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展开了“克隆技术将会把人类带往何处”,让学生在对克隆技术利弊的分析中,潜移默化的树立了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和把握因果联系,提升活动的预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三)组织学生制定理财方案。活动目的:让学生使用高一经济生活所学的股票、债券、储蓄等知识,结合家庭经济收入或个人零用钱制定一个理财方案,培养学生使用经济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水平,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学们回家后和家长商量如何把家里的经济收入实行最有效的投资,每一种投资方式的有缺点是什么。不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很多家长改变了对政治课的传统看法,一直认为这些活动非常好。

(四)开辟“时事论坛”,高一高二每堂课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使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水平、表达水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由学生自己准备和主持,要求使用所学经济学、哲学原理分析同学们注重的社会热点现象如: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东和平进程、三农问题、经济结构调整、树立准确的金钱观、就业观等。

三、质疑导思激活思维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很多看似浅显明白的道理,学生未真正领会。教师能够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例如讲到《政治生活》中“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时,提出“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是否允许信教”的问题;当讲到《经济生活》中“我国经济建设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时,引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解决”的疑问。让学生在分析中有分歧,而教师则实行引导,从而让学生得出准确的结论。

四、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所以在教学中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除常规方法外,还要求教师尽快掌握体现时代性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并运于教学过程之中。而这个点在政治课教学中体现更为明显、要求更为迫切。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是照片、图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或者通过师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通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了生涩与呆板,也达到使学生学会对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如,学习“公司的经营”这个内容时,先用多媒体展示海尔集团的经营状况,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达到对学生有效地实施教学的目的。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教师要持续进步,就要持续反思、反省。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持续反思,发现问题,持续改进,才能持续提升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才能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一名青年政治教师,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而学校所创立的丘广辉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了名师教学示范和辐射作用,让我们青年教师多听骨干教师的示范课、专题讲座、通过教学研讨等形式,促动我们的专业成长,更让我们在教学中有了更深的反思,从而持续探索,力争使自己的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课堂教学反思的策略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篇四

摘要:教学管理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到高校自身管理制度的正常运行和学生的发展,因此一定要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社会学;问题;对策

高校的教学管理是高校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它不可避免地受高校的运行环境以及内部各种管理制度的影响,因此将其放到高校这个整体的关系网中,以社会学的角度及社会学中的知识理论看待高校的教学管理,我们发现高校的教学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下文就这些问题进行详细地分析与探讨。

一、高校教学管理现状

为顺应时代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新型全面的复合型人才,高校的教学管理进行了多次革新,在管理体制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调整,但是教学管理仍旧存在许多的根本性问题,例如管理模式与管理原则受原有管理体制影响较深,并没有做出很大的改变。

1.教学管理内容较为笼统

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对各专业的管理较为统一与专制,不论是管理的原则还是管理的内涵或是管理模式都存在这一问题,也就是说,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没有将校内的各专业分别进行管理,而是采用了统一管理的方式。对各专业的区分不够就会出现管理不公平以及脱离实际的情况。要知道,不同的专业都有其自身的发展需求,在管理规则以及评判标准等方面并不能足一而论,如果教学管理统一化,就会让各学科的发展失去均衡,失去特色。但是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统一化问题还是较为严重,例如在一个综合高校的学科管理规划中,并没有考虑到不同专业的发展要求,在教学管理规划中没有为其设置专业化的管理制度,而是仍旧以原有的管理思维与管理方式进行统一管理,忽视了各专业之间的差异性。

2.行政化管理的特色明显

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在经过一系列的变革后,其本质的管理思想与管理理念并没有改变,依旧使用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对各专业进行管理。行政化管理模式的最大的特点,便是缺少人性化。讲求管理的效率性,这无疑为各专业的教学工作与发展提出了许多的限制,并且容易忽视教学管理体制与专业发展等多方面的关系,太过注重效率,为专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限制,也容易让专业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相脱节。换句话说,行政化的管理会斩去专业的许多枝节,太过注重成长的效率反而会失去其它的许多东西,诸如专业的文化特色以及潜在的文化效应等。此外行政化的管理缺少人性化,不能为各专业以及学生的发展创造出更有利的空间,具体表现在高等学校的管理缺少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以及辅导,在教育管理队伍中也鲜有心理教师,大多数负责管理的教师缺乏相应的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基础性知识,并且管理人员自身也没有认识到心理学、教育学等基础管理知识的重要性,在长期的效率管理理念的影响下,管理教师的思维也渐渐的行政化,进而加重了当下教育管理的局限性。

3.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独立化

教育管理工作独立化,即管理本身与管理对象之间相互独立,缺少沟通与交流,缺失互动,这一管理问题表现在多个管理环节中。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是以骨干管理队伍为主,管理中涉及到的一些工作,例如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计划、教学目标、专业与学科的设置、课程结构的设计与调整以及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协调等教学内容多是由中心骨干人员协商制定,很少与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协商交流,这样的教学管理颇有专制的意味。专业的发展以及专业的教学都是由骨干人员确定,限制了专业的个性化发展,并且在这样的管理程序上,骨干管理队伍对整个教学活动都进行了控制,虽然可以保证管理的效率,但是却容易忽视一些细节问题,导致专业发展的不均衡。此外在教学计划以及教学环节等内容的的制定过程中,忽视了民主参与的环节,也忽视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就会使得基层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参与性较低,没有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高校教学管理目标的丰富化与多样化也就难以实现。

二、高校教学管理优化策略

1.社会学角度下的高校教育管理

在社会学中,有对“场域”这一概念的分析,并且这一概念也是遍布社会学研究理论的核心概念,在学术中对“场域”有这样的解释: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是一个构型。正是这些位置的存在和他们加强于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机构之上的决定性因素之中,这些位置得到了特殊的界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学中对场域的定义以及场域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即场域是以各种形式表现出的社会网络,可以说场域的本质就是这些社会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而站在社会学的角度去分析高校的教育管理,我们能分析出高校教学管理的结构关系以及大的管理网络,用社会学中的理论知识去认识、去分析高校各专业的教学工作以及教学管理,可以得出,各专业都有其各自发展的特色,有着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有着适合自身发展的逻辑以及特定化的需求,并且各学科、各专业都有着各自的规则,与其他的专业以及学科有着明显的区别。简单来说,就是经济专业的教学与发展的规则以及需求并不适用于艺术专业的教学与发展,当我们对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以及高校教育管理有了上述基本的认识之后,对于高校教育管理的优化策略的分析也就更加容易。

2.高校教育管理优化策略

首先,从社会学角度分析,高校本身就是一个完整并且庞大的场域,高校的各项管理之间都存在庞杂的联系,这些错综复杂的网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关系网,高校的教育管理也被包含在了其中,而构成这个关系网的因素有很多,学生、教师、管理层、专业,并且这些因素既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系统的网络,但是又相互区分,在区分之间形成多个小的关系网,即场域。在这些分化出的关系网中,也有明确的上下级以及职责之分,他们围绕着教育管理工作进行着管理或是被管理,围绕着的教学工作进行着指导或是被指导,可以说秩序井然、脉络清晰的场域是高校开展教育管理的.重要前提,因此优化高校教育管理的第一个措施,就是在高校教育管理这一关系网中正确找到管理过程与管理效果的均衡点,也就是说,高校的教育管理应该将具体的管理环节与长期的管理目标与管理效果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校的教学管理是保证高校一切教学活动以及管理活动正常运行的前提,是促进高校长远发展的有效方式,因此一定要有效利用这一促进方式与手段,并对其进行适当地调整,让高校的教育管理更好地为基层教师以及学生做出引导,使其更加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发展,并且最大程度地适应高校场域中的各项关系结构,例如部门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专业与整个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行政与后勤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只有调整好各种关系,才能让教育管理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此外,社会在发展,高校中的许多工作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因此高校的教育管理也应该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并不是消减,而是在原有关系网络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因此关系网络也就更加复杂,教育管理工作的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距离也更加地遥远,路径也更加复杂,很容易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失去了管理的目标,在此背景下,高校的教育管理更应该理清具体的管理环节与管理目标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开展个性化的管理。前文已述及,各学科都有自己的特色与发展的规则,有其特定的发展需求,因此优化高校教育管理的第二个措施,就是开展个性化的教育管理。为此,就需要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要分析清楚教学目标的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管理计划与管理措施,丰富高校教育管理的内涵,不同专业的教学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确保教育管理的公平化,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与管理环节,为基层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与学习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可以说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政策是高校教学活动高效开展的前提条件与基础的保障,基于此,就需要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以学生与教师的发展为根本,将学生与教师的发展放在教育管理工作的中心地位,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在校园内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推动学生与教师的全面发展。总而言之,高校教育管理的优化应从多方面着手,除上述优化策略之外,高校教育管理的优化还需要改进高校教学管理的制度,变专制化的管理为人性化的管理,从专业与学生发展的需求入手,为校内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此外,高校的教育管理还应该朝着更加民主化的方向发展,在制定教育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政策时,多与基层的教师交流,开设民主参与通道,倾听学生的建议,让教育管理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4]苏鹏,王妍,史晨曦.当前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求知导刊,(7):70.

[6]孙忠梅.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社会学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

[7]高凯.大学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冲突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课堂教学反思的策略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篇五

一、从管理学视角分析当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

(一)互惠共生

理念对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的影响共生是指所有成员在组织内通过互利机制有机地组合起来,共同生存发展。共生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因这个系统而获得比单独成长更多的利益,即“1+12”的共生效益。当前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大多还是按传统的讲授课程来进行,相当一部分教师只重视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大多数老师孤立地看待某一门课,并希望通过这门课把本专业的知识讲全讲透,事无巨细,却发现课时不足,有些内容学生欠缺了,负责任的教师往往就希望增加内容、增加课时。片面强调自己的课,认为自己上的课最重要,既不考虑别人的课如何配合自己,也不考虑自己课的内容是否最洽当,如何才能更好地与后续课程配合,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补充知识积累,起不到“1+12”的作用,就更不要说协助学生日后的提高与发展了。

(二)破窗理论

对防患于未然至关重要美国心理学家菲力普辛巴社的“破窗理论”实验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出现都是一种信息的传达,这种信息将导致不良现象的进一步扩大发展。如果忽视这种行为、反应缓慢或纠正力度不够,就会纵容更多的人争相模仿“去打烂更多的窗户”,极有可能演变成泛滥之势。我们不难发现,破窗理论已折射到课堂教学管理领域。有些教师在其课堂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可能一开始的“破窗”不多,但因为没有加以关注并及时修补而导致更多的人打破更多的“窗户”,于是“破窗”多于“好窗”变得司空见惯了。例如,有些同学在课堂教学中说小话、睡觉、接电话都是一个个碍眼的“破窗”,这是因为开始时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没有采取有效手段对这种行为进行干预和遏制,以致后来越来越多的学生被这种现象同化。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就对说小话的同学以温馨、妥帖的`方式加以规劝和制止,那么势必会使学生养成课堂学习的良好习惯,营造一个安静、有序、温馨的课堂教学环境。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警觉,关注那些看起来是偶然、个别、轻微的“过错”和细小矛盾,并及时加以解决,以免更多的问题和矛盾接踵而来。

二、管理法则对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工作的启示

(一)课堂教学需要温情管理

南风法则给我们这样的启示:高校课堂教学管理要和谐、健康地发展,必须提高管理“温度”,善用“温暖”法则,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而不是填鸭式教学。同时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高职院校对课堂内的学生应实行温情管理。所谓温情管理,是指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亲近和信任他们,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找出问题的答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课程作用、知识点的价值和意义,帮助他们制定职业发展规划,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索。在以知识技能传授为重点的同时,强调课堂教学管理工作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刚性管理制度中糅进柔性管理的元素———“人情味”,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堂里的关爱和温暖。比如能叫出每位同学姓名的老师,往往课堂教学环境更和谐。课堂教学管理关系顺畅,教师就可以赢得学生真心的追随,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式的知识研究探讨模式。

2.温情管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聪明才智。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实行温情管理、处处关心学生需要,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将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根据自身知识缺陷,补足欠缺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管理将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有勇气接受挑战性的任务,提升创新能力。

(二)共生共存,相互支撑

任何课堂教学管理依托于课程来实现,一个专业内部,各门课程互为支撑,有的课程间是前后铺垫,有的课程间是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是一种发展趋势和策略。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要注重共生效应的影响。首先,师生之间的共生效应。课堂教学管理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互为影响。教师教学水平高,课堂管理手段强,课堂影响力强,就算学生本身条件差一点,也能教出较好的效果;如果学生配合得好,班级学习气氛浓,课堂上积极学习思考,也可以弥补教师经验的不足,促使教师积极钻研,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管理的方式方法。其次,课堂教学管理与课程之间的共生效应。任何课堂教学管理都要依托课程存在,有些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在学生中间认知度较高,绝大部分学生都有认真对待的心理预期,自觉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一种学习氛围,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管理效果;另一些非核心课程或是公共课程,学生认识不足,不够重视,这就要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管理水平改善学生认识,提升对课程意义的理解了。所以,课堂教学与课程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三)注重细节,学会控制破窗理论的核心是建立行为规范、告知违规后果和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我们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1.建立人性化的课堂教学管理标准。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应向学生明确什么样的行为是被肯定和被倡导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妥当、不受欢迎的,使师生明确各自的行为准则。课堂教学管理环境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维护,因此课堂教学要建立更加透明、可行的服务规范,约束师生的行为,从而达到良性促进、激励的目的。

2.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有了“破窗”不要紧,关键是发现后,要及时修复。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破窗”,主要包括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出的噪音,教师教授课程中学生不理解,课程安排不合理,课程间过多重复,甚至是甲乙老师对同一个问题表述不同,都能产生“破窗”。比如,发现了讲小话的同学,教师可运用目光交流法,用锐利的目光与学生交流,使学生受到触动,收敛不良行为,起到心理震慑作用。因此,应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问题,找到症结所在,利用课堂教学管理技巧解决问题。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日常管理工作应注重这些管理法则的应用,这不仅可以拓宽看待问题的视角,提升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改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而且能使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稳步前行。

课堂教学反思的策略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篇六

第一,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有效进行的保障。

这在教学阶段最初就要开始严格实施。如迟到、在课上随意走动这些现象都应杜绝。因为这不仅是个人的问题,一个学生迟到,在课上乱走动都会分散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师的上课情绪。因此,惟有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学习氛围,才能保证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教师的教学形式要花样百出,尽量避免单调地重复。

我想大家一定都有这样的体验:一首新鲜出炉的流行歌曲,大家都会广为传唱,但当你听了几十遍、上百遍之后就会感到厌烦。对学生而言,自觉的维持有效注意力的时间是比较短暂的,一些学生上课一段时间后就开始心猿意马,思维不再跟上教师的步伐。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变个花样进行教学,就等于重新激活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比如教师变换着采用小组读,男女生分开读,分角色朗读,个别检查读等形式,学生就会比较容易接受,甚至乐在其中,取得的效果自然比较明显。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足工夫,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开发出各具特色的教学形式,来不断激发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对学生的关注,与学生的互动很重要。

对中小学生来说,如果一堂课只是教师只顾自个儿拼命地讲,学生静静地听,那么毫无疑问,这堂课一定是不成功的。每个人都喜欢被别人关注的感觉,所以,需要给学生足够多的关注。即便是教师在讲课时,也要时不时地用眼神扫视全班。你会发现一些上课走神的学生通常会比较心虚地看看老师。这时候,老师可以用眼神多盯着他们看一会儿,或是给他们一个手势,或是故意提问他们,或是边讲课边走到他们身边停一会儿。让他们知道老师随时都在关注着他们,他们自然就会比较认真一些。

上课时,还要经常和学生保持积极的互动。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内容设计不同的问题,多将游戏、角色扮演等引入课堂,抓住学生爱玩的心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互动的过程应坚持少批评,少纠错,多鼓励,多表扬,让学生喜欢与老师进行互动。当学生无意识地沉浸在教师设计的互动环节中乐不思蜀时,教学就成功了。

小学教师教学反思

今年是我第一次教数学,与我一起任教四年级的老师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心里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当然这是一次锻炼的机会,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我力求使教学结构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年级组长对我的教学也起了很大的帮助,经常和我讨论教学和互相听课,也使我很快的走上了数学教学的正轨,一个学期即将过去,下面谈谈这学期在教学上的得与失。

一、教学方法有待提高。

本学期有幸参加了数学教研活动,但不管是上公开课也好,还是平常的“常态课”,我始终有一个感觉,自己对课堂如何把握、对怎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对如何准确严密的使用数学语言等许多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在对教材、教法、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的处理以及和学生的融合等方面。

二、课堂上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本身就是一门很严密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是什么就是什么。我所存在的问题就是在课堂上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想,有些问题需要合作学习,然后探讨得出结论的,我缺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我担心放手让让他们去做了,他们会太自由,从而讲一些不着边际的东西,导致完不成教学任务。其实正确的做法就是应该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我知道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动的,他们喜欢“玩”,有时候不防让学生也“玩一玩”数学。

三、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接触,我发现我所任教的班级中有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课堂纪律得不到保证。这个学习态度包括他们平时上课的表现和对待作业的态度。有些学生对自己参与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无所谓,上课吊儿郎当,想听就听,不听就干自己的“事”,做小动作、找旁边的同学讲话,自己不认真学习还影响其他同学。还有一部分同学对待作业马虎大意,缺乏良好的解题习惯,在审题上不够细心,解题时书写不够规范。当然也不乏有一些所谓的“懒汉”,课堂作业不及时完成,回家作业漏做甚至不做的是大有人在。虽然经过一个学期苦口婆心的教育,有部分同学已经改观了,但还有一部分“屡教不改”的,纪律也好了些,希望在最后的复习阶段,他们能有所转变。

四、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

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好表率。小学生很会看样,他很会关注老师怎么做,我经常听到有学生说“老师说话不算话,答应我们的事自己没有做到”。是啊,教师可能是因为工作忙或其他原因,疏忽了学生,但这样的事情不能出现太多,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当然也不要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该完成的作业,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能让学生有拖拉的不良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反思的策略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篇七

巧设妙引水到渠成

――生本课堂初探

官斗小学向永发

语文教学贵在巧设妙引(即;巧设疑问、巧设情境;巧妙引语、引领、引导),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时机成熟,继续引导“想了解别人怎么过春节吗?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先生去看看老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好吗?”.设境、引导一气呵成。继而让学生读文,他们便迫不及待的进入课文之中。

学生有了兴趣便有了自我获取意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始终只是一个观察者和引导者。观察他们的读书情况、兴趣情况,适时点拨引出一些问题,再次激发。如本节课学生初知课文内容后便用“和你的过春节相比有异同吗?和北京小孩比比!”.不失时机恰到好处的设问,无疑是在引导学生转向,再次激发兴趣。整节课学生都在盎然的兴趣中获取,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生本课堂教师始终只能是引领者、参与者,而不能是领导者、统帅者。既要放手让学生去学,又要巧妙把握方向,切忌漫无目的地放手。因此,教师要真正理解“引”“领”的深刻内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课堂教学反思的策略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篇八

一、课堂教学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以往比较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课堂教学管理的需要。课堂教学管理作为一种群体性的活动,可以将师生之间在课堂的互动关系充分体现出来。在课堂上,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开展教学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组织教学活动的种种行为,都是课堂教学管理行为。然而教师使用的教学管理行为是否恰当,会对课堂教学管理活动的正常开展以及所取得的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组织的教学活动必须与管理行为相互匹配。从日常的实践教学中可以发现,教师只有具备课堂教学管理能力,其取得的课堂教学管理效果就会更加明显,反之效果就会很差。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管理是课堂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实践的必然要求。

二、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2.1给学生营造适宜的课堂学习环境

为了使课堂教学管理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除了需要制定课堂教学管理制度之外,还需要给学生营造适宜的课堂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管理有序的教学活动中,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有了这样的思想,学生就会将以往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渐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这样教师的教学管理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2.2准确定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建立起来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而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他们可以合理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学习行为的选择,并且要关心每一位学生,并为学生的学习和日后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3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课堂改革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由于人的日常行为会受到思想情绪的影响,同时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经验、接受知识的水平有所不同,这就使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同,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每一个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习惯、学生的实际情况方面考虑问题,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以人为本,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应有的价值和学习的意义。

2.4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地方,课堂是教师答疑解惑的重要场所,每一位任课的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好课堂秩序,以确保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教师有责任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行为进行语言提醒和制止。充分发挥课堂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能够做好学生课堂出勤工作,同时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精心安排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2.5塑造教师的良好形象

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塑造教师的良好形象,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言行举止不能过于随便,当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关系之后,可以和学生成为朋友。(2)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相处,让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当教师能够完全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时,并且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能够感觉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很快的融入到课堂教学气氛中。(3)教师应该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明确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目的,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做些什么,同时,教师还要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学生要有学习的进取心。

2.6对课堂秩序进行规范化管理

对课堂秩序进行规范化管理,是每一位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因为课堂秩序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课堂活动的质量。如果课堂秩序不好,那么课堂教学活动就很难进行下去,也就无法达到课堂教学效率。对课堂秩序进行规范化管理主要是指解决课堂上学生的不良行为等,同时还要对课堂良好秩序有个正确的认识,并将不良行为消除。因此,课堂秩序的维护和有效的管理需要教师与学生能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应该在各个方面引导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让学生逐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一旦学生自律良好品行养成,那么整个课堂教学都会对学生的发展及自我管理有积极影响。

2.7对课堂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

课堂活动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能否在课堂上顺利进行,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活动的管理内容主要是指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合理选择教学活动内容、使用的教学活动方法、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方法、教学活动效果评价等等。由此可见,课堂活动能否生动活泼、吸引学生的注意,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和安排,只有教学活动适合学生学习与发展,才能真正达到课堂活动有效管理的目的。

2.8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气氛是否活跃,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如果课堂教学氛围很低沉,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整节课下来,不仅教师会感觉浑身疲惫,而且学生也会感觉听课听的很累。因此,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意识,必须挖掘学生喜欢的教学素材,教师可以将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因为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某些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上达成共鸣,这样对开展好课堂教学活动,加强课堂教学的管理,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抓好课堂教学管理工作,是强化学生行为的重要力量,同时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都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