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和手法,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工作或学习的回顾和总结,以下是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
体育训练与教育的紧密联系大全(17篇)篇一
学习能力包括注意力、记忆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计算能力、视觉能力、听觉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完全针对孩子学习所需要的能力,提升孩子的学习效率。现在的孩子智商高,但学习成绩相差悬殊,有些孩子学习成绩能得满分,而有些学生常常得二三十分,为何孩子们之间的学习成绩区别很大呢?原因在于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学习能力训练主要目的是帮助孩子提升学习能力解决上课走神,学习容易分神,精力难以集中,考试粗心,思维反映迟钝,记忆力不强,写作业拖拉磨蹭等学习表现,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会逐渐提高孩子应对学习的能力,学习效率一定会提高。
训练教材主要是针对孩子上课走神、考试粗心、写作业拖拉磨蹭等学习问题,这些学习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已经影响到无数个孩子和家庭,为了帮助这些孩子,学习能力教育专家经过多年研究,并引进美国教育专家的先进理念,结合中国孩子的实际情况,编辑一套行之有效的教材,主要培养中国孩子的感官专注能力、分辨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不足而引起。
学习能力课程设计原理。
学习离不开视觉和听觉,特别是中小学生学习负担重,每天7-8节课,其中课堂需要视觉看黑板上的重点内容,运用听觉专注听老师的讲课。除了视觉和听觉以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其它触觉去学习。
教育专家研究:孩子的学习分为三种类型,即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视觉型的孩子主要通过视觉来学习,观察能力很强,视觉记忆力也比较强,只要看了某事物,就能很快记住,并且记忆的很牢固。而听觉型的孩子注重听觉方面,只要讲给他听,很容易掌握所讲解的内容。触觉型的孩子学习起来需要结合肢体语言来表达。比如老师需要做动作游戏来讲解知识,多展示肢体动作。
中小学生学习能力训练课程是学习能力教育专家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认知理论开发设计而成。课程内容包括了感知中的视觉、听觉及感知肌能运用,并配合其中的训练重点:运用视觉集中、视线追踪、分辨及运用视觉记忆重整事物和运用听觉辨别声音及思维理解力等作为训练项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加强感知肌能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发挥其感官功能,提升学习效能。系统训练课程具趣味性、科学性、针对性训练于一体。
学习能力训练教材特色。
1)设计题型相对比较容易,孩子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训练任务,容易激发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只要坚持几个月时间去训练,训练的目的和效果明显。
2)训练课程内容既帮助孩子纠正学习问题提升学习能力又可以巩固课本内容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3)孩子在上课时是同时启用感官视觉和听觉进行课堂学习,如果孩子的视觉和听觉(注意力、分辨力、追踪力)强则会完全听清楚和明白老师所讲的课堂内容和黑板上提示到的重点知识,则不会容易走神,学习效率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其感官注意力、分辨力、追踪力一定强,学习成绩自然就高。
4)因此只有使感官视觉和听觉同步训练才会使听课效率达到最佳状态,训练才有明显的效果。单一的视觉训练或单一的听觉训练是没多大效果的。这是学习能力教育专家经过多年研究实践得出的经验。
学习能力训练目的1)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容易走神、注意力稳定时间短;
2)视听觉分辨能力差、写作业容易出错、考试粗心;
3)思维反应慢、记忆能力不强、思维理解能力不佳;
学习能力训练效果。
1)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2)注意力不集中、上课走神等现象会有明显的好转;
3)考试粗心、视听觉分辨差等现象会逐渐减少;
4)记忆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升;
体育训练与教育的紧密联系大全(17篇)篇二
活动目标:
1、练习钻爬、快跑、平衡和躲闪的能力,增强动作的协调性。
2、能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准守游戏规则。
活动准备:
1、平衡木两条、拱形门两个、箩筐两个(内放球类),根据幼儿体质条件还可以再设置一些障碍,如踩桩过溪。
2、大灰狼头饰一个。
活动过程:
一、游戏:“小猪过桥”
1.今天天气很好,小猪们要到外婆家去玩。外婆家很远,要走过小桥、钻过山洞才能到达。
2.教师指导幼儿练习“走小桥”、“钻山洞”。
二、游戏:“小猪运西瓜”
1.外婆家到了。外婆看见小猪们可高兴啦,说要把好吃的西瓜送给小猪们吃,请把西瓜搬回家吧!
2.讨论:回家的路很远,如果路上遇见大灰狼怎么办?(外婆说小猪你们看见大灰狼时,要立刻蹲下不动,它就不会发现你们了。)。
3、小猪抱着西瓜钻过山洞、走过小桥,把西瓜一个一个运回家。老师扮演大灰狼,当大灰狼出现时小猪立刻蹲下不动,随便乱动的小猪将被大灰狼抓走。
三、游戏:“切西瓜”
1、西瓜运完了,让我们一起来切个大西瓜尝一尝吧!
2、“切西瓜”游戏:幼儿拉手成圆圈(西瓜),请一名幼儿边走边念:“切、切,切西瓜,绿的皮,红的瓤,我把西瓜一切二,甜甜的汁水四处淌。”念儿歌的同时,用小手在两人拉手处做切的动作,念完“淌”字,全体幼儿四散跑开,切西瓜者抓住一人后,再次开展游戏,被抓者念儿歌,切西瓜。
3、可以组成3-4个小圆圈,同时玩“切西瓜”游戏。
活动评价:
在活动中,幼儿的投入情绪很高,并且幼儿的动作等综合能力得到了练习与进一步的提高。
活动反思:
景:勤劳的小猪们要把西瓜运回家,可是要走过窄窄的独木桥还要钻小小的圈,途中还会有大灰狼出没,小猪们要格外小心,碰到了狼要赶快蹲下,等狼走了才能继续往前走,历尽艰难险阻,小猪们终于把西瓜成功运回家。活动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的,整个活动孩子们的参与兴趣很高达到了预期目标。有一名幼儿因身体欠佳没有参与到活动中。
体育训练与教育的紧密联系大全(17篇)篇三
摘要:体育考生能够被大学录取,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文化成绩要达到分数线要求,二是体育专业分数要达到分数线要求。就体育生自身特点来看,体育专业成绩基本上都能够达标,所以,文化成绩的好坏,对于体育生能否考上大学就显得至关重要。
为了使体育生训练与教学更趋于合理化,我们总结了一套适合体育生特点的教学方法,经过几次高考,证实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且赢得了广大考生和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一、单独成立体育班。
前些年,体育生的来源主要是中考时我校降分数段以后特招上来的;近几年来,有些自身素质不错而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为了加大高考成功的保险系数,也参加到体育队的训练当中,想通过体育高考,顺利走进大学的校门。这样就使得体育生的人数大大增加。
针对上述情况,我校于20成立了第一届体育班,所有体育生高三时被编排到一个班,统一学习、统一训练、统一管理。
二、授课教师的配备。
成立体育班以后,根据我校高三年级以复习为主的教学特点,为体育班单独配备六名任课教师(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六门学科)。这样一来,各学科教师就可以根据体育生的特点,安排复习内容和授课进度,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一)教案的编写。
任课教师认真参考高考大纲,以考纲上75%的基础知识为主,根据体育生的文化情况,科学地编排教案。
(二)授课进度。
课堂上,教师本着让大多数学生听得懂、跟得上的原则,放慢速度,详细讲解。对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单独进行难点知识讲解,对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单独进行课后辅导,保证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
(三)课后反馈。
教师课后认真批改作业,详细填写反馈意见,通过作业了解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的程度,通过反馈信息,给学生指出正确的做题思路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利用辅导自习的时间及时和学生们沟通,随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三、课时的安排。
每天早晨6:00-7:00上第一节早间训练课,上午7:40-11:30上四节文化课,下午2:00-3:40上两节文化课,3:50-5:50上两节训练课,晚上6:30-8:30上两节辅导自习,8:40-9:30上一节自习,这样把训练和学习时间相错开,有序安排,使得学习和训练互不影响。
四、班级管理。
我本人是一名体育教师,20被高三年级聘为体育班班主任,负责班级的训练和日常管理。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和学生们吃住在一起,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通过与他们的接触和交流,我发现做学生工作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及时做好思想工作。
刚开学时,由于体育生成绩较差,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即使再努力,考上大学的希望也很渺茫,所以就想破罐子破摔。我就每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起高考必胜的信心,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和训练当中。
体育加试结束后,距离高考还有一个多月,这段时间有些学生认为体育加试完了,可以放松一下了,学习的劲头不象以前那么足了,上课听讲的效率也很差,我立即给学生们召开了一个名为“高考最后冲刺一个月”的主题班会,强调这一个月的重要性,要求他们要稳住心态,苦学一个月,迎接高考,不要给自己这一生留下遗憾。
(二)随时督促学习。
体育生训练强度很大,在身体疲劳、饮食不规律的情况下,课堂上很容易分散精力,我会不定时地到教室去监督、检查,督促他们上课时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听讲,并随时随机检查各科作业的完成情况。高考前一个多月,我们教练员进行了分工,每节课都有一名教练员到教室和学生们一起上课,主要是提醒他们认真听讲,不要干与学习无关的事,任课教师们也利用加试前的训练时间(下午3:50-5:50分),进行讲授,从而加大了辅导力度。
(三)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们交朋友,关心他们的生活。
体育生大多数是住校生,我们教练组共8人,每天晚上都有一名教练员住在学生宿舍,整晚(夜)值班,督促学生们按时熄灯就寝。因为只有休息好才能保证第二天精神饱满地上好课,训好练。
在平时,我也从未摆过教师的架子,而是和学生打成一片,师生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与自己沟通,谈学习,谈理想,谈人生,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五、结论。
三年来我校体育生高考本一上线率一直处于廊坊市第一,与前些年相比,上线人数有大幅增加,下表就是我校近五年来体育生高考本一上线率对比:
年份。
体育生人数(人)。
本一上线人数(人)。
本一上线率(%)。
年
年
年
21。
25。
27。
32。
44。
9
11。
15。
19。
32。
42.86。
44。
55.56。
59.38。
72.73。
数据充分证明了我校建立高三体育班的决策是正确的,特别是2006年,在任课教师与教练员的共同协作下,高考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本一上线人数32人,稳居廊坊市首位。同时,在2006年高考中,在重点大学上也有新的突破,我班有两名学生被北京体育大学录取,一名学生被天津体育大学录取,两名学生被燕山大学录取。这次的成绩受到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的极度好评。
我校的教学改革尚在实践中,仍需不断完善。我们坚信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将会使体育教学和管理逐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将会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体育训练与教育的紧密联系大全(17篇)篇四
摘要:花样跳绳是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一项创新性教学内容,做好对花样跳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研究,对于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目标,推动小学体育教学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先对花样跳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意义进行阐述,之后分析了小学体育教学中花样跳绳的教学优势,最后对花样跳绳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推广小学体育花样跳绳带来支持。更多体育论文相关范文尽在职称论文发表网。
关键词:体育。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对学生的身心素质锻炼,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素质发展,是小学体育教师的重要教学目标。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来看,他们不适合一些具有难度的体育知识学习,基于此方面认识,找到适合小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意义重大。花样跳绳作为以跳绳为基础的创新性体育教学活动,其不仅适合小学生的身心发育水平,还能够实现对学生创新性能力的锻炼,这对于实现小学体育教育目标具有积极作用,文章以此为基点,对小学体育花样跳绳教学训练内容予以探讨。
1.花样跳绳的教学意义。
花样跳绳作为一项创新性体育教育内容,其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予以开展,能够为小学体育教学及学生的发展带来以下积极意义。
1.1优化体育课程结构。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相比较而言,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项目都更侧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则略显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花样跳绳教学,能够很好的弥补体育教学内容缺少创新能力培养内同的不足,从而实现对小学体育课程结构的优化,为小学体育教学效果的提升带来支持。
1.2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花样跳绳作为以“跳”为基础的体育活动,其需要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真正的动起来,并在动的过程中实现花样跳绳技能学习、思维方式的锻炼以及身体协调性的提升,这能够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带来重要支持。在跳绳过程中,学生需要身、手、脚的协调一致,才能将花样跳绳展现出来。当学生进行跳绳时,他们身体上多出的肌肉、骨骼都会得以调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即实现了身体素质的提升,还能够在身体协调性方面有所提高,这为学生打下了良好的体育学习基础,在帮助学生实现身体素质提升的同时,也为学生以后从事高难度、复杂性的体育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3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也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花样跳绳教学来实现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帮助他们在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带来支持。在实际训练过程中,花样跳绳的基础学习是相对简单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通过花样跳绳收获成功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重要支持。除此之外,花样跳绳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学生在进行花样跳绳训练过程中,会对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行锻炼,让学生在思维水平、认知能力上有所提升,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了支持。所以说,花样跳绳能够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2.花样跳绳的教学优势。
花样跳绳作为一项体育教育内容,想要真正的将其应用于小学体育教学当中,就必须要明确其优势所在。笔者根据对花样跳绳的研究认为,花样跳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具有以下优势:
2.1经济性好。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设施是一项非常大的支出。为了保证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学校每年都需要一定的支出以用于体育教育设施的采买和更替,例如足篮排球、跳箱、体操垫、呼啦圈等等。花样跳绳作为以跳绳为基础的体育活动,其教学活动只需一根跳绳就可以完成,虽然因为跳绳教学的特殊性,要做到授课时每个学生都有跳绳,但因为跳绳的成本较低,所以即使做到师生人手一根,跳绳的教学成本也并不高。当然损耗是不可避免的,但相对于其它体育设施而言,跳绳的补充成本微乎其微。相对而言,花样跳绳既能够实现对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还能够有效节约学校的体育教育成本,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所以出于经济性考虑,开展花样跳绳是具有一定优势的。
2.2创意性好。
花样跳绳是在跳绳的基础上,根据老师、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进行创新设计的一种跳绳活动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更教师学习到跳绳技巧,还能够学习到教师的创新性思维模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创新性启发,这对于实现小学创新性教育目标带来了重要支持。
2.3不受限制。
花样跳绳能够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得以展开,与其不受限制有着一定的关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花样跳绳不受场地和空间的限制,其不需要足够大的操场和多么宽阔的空间,只要能够扬起跳绳的地方都可以用于花样跳绳的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体育教学的灵活性。在此基础上,花样跳绳还不受时间的限制,教师在完成教学后,学生可以在每一个课余时间都开展花样跳绳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体育训练的普遍性。除此之外,花样跳绳还不受天气的限制,倘若室外环境出现了下雨、刮风等极端天气,教师可以将课堂挪到班级当中来进行花样跳绳的授课,这对于实现体育教学的普及性具有重要意义。
3.花样跳绳的教学训练方法探讨。
从小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程度来看,想要做好对他们的花样跳绳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对以下教学方法的应用来实现教学目标。
3.1示范教学法。
示范教学法是指通过教师的示范来展示花样跳绳的步骤、跳绳变化等内容,让学生更为直观的观察花样跳绳的方法,然后通过记忆和模仿老师的花样跳绳模式来实现花样跳绳的水平的提升。在花样跳绳教学过程中,示范教学法是初级教学方法,其内容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主要针对花样跳绳基础尚不牢靠阶段的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女生的学习效果相对更好,这与女生对花样跳绳兴趣更高,且身体素质更适合跳绳运动有着直接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进行示范教学时,要更多的`关注男生的学习表现,帮助男生克服困难,为他们的花样跳绳学习带来支持。
3.2互动教学法。
互动教学法是以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做好花样跳绳中的互动教学法应用,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意义重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完成基本技巧的教学后,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进行花样跳绳,来让学生体会到花样跳绳的互动性特点,从而激发出他们的花样跳绳兴趣。例如在进行三年(1)班的花样跳绳教学时,我选择蒋萌、王媛节、姚伊琳为代表,来进行双人互动式花样跳绳,学生在观看双人互动式花样跳绳时,一方面感叹三个同学花样跳绳的厉害之处,另一方面都跃跃欲试想要尝试互动跳绳,课堂教学氛围因此而变得浓烈,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3.3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也是花样跳绳当中的一种常见教学方法,其以花样跳绳为基础模式,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花样跳绳游戏,来让学生在游戏当中实现花样跳绳生理的提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实现对学生的跳绳基础技巧掌握,我会采取三个游戏来进行教学。第一个游戏是“点点比赛”。学生通过一次跳绳过程中谁点的点多来分胜负,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节奏感和身体律动性。第二个游戏是“骑车赛跑”。“骑自行车”是跳绳当中的一项基本功,在游戏当中学生以“骑自行车”的方式来进行30米赛跑,看谁先到达终点,以此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性。第三个游戏是“编花”。学生在一次摇绳过程中,看谁编的花最多,以此锻炼学生的滞空性和弹跳能力。
3.4归类教学法。
归类教学法是借助学生已掌握的跳绳技巧,通过跳绳花样的动作进行归类,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由易到难、由简至繁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掌握花样跳绳的技巧,逐渐提升自己的花样跳绳水平,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跳绳技巧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花样跳绳创新,在帮助学生提升自己身体素质的同时,也为他们的创新能力的提升带来支持。
4.总结。
综上所述,做好花样跳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研究,能够在提升学生身心素质的同时,也为小学体育教学进步带来支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确保花样跳绳教学的有效性,一定要做好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让他们主动的参与到花样跳绳学习当中来,在实现身体素质提升的同时,让学生进行花样跳绳的创新,帮助学生在创新能力上有所提高,为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带来支持,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小芳.小学花样跳绳运动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14):83+85.
[2]王俊保.花样跳绳在济南市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4]盖文腾.跳绳在小学体育活动中的开展与实践研究[d].鲁东大学,2015.
[6]李玉龄.跳绳运动对农村初中学生耐力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长江大学,2015.
[7]鲁正荣.小学花样跳绳教学之我见[j].才智,2013,(12):112。
体育训练与教育的紧密联系大全(17篇)篇五
体育学是研究体育现象,揭示体育内部和外部规律的一个系统的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的出现。)。
一门研究体育领域中体育教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一般规律的学科。
通过对体育教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指导如何通过体育活动达到育人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指导各个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学习与教学训练过程的组织实施,研究体育教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与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原则、过程、方法与形式、环境、评价、管理,课程、教材与运动训练的内容、教师与学生、教练员与运动员以及教学与训练的关系等等。
项群训练理论。
专项训练理论。
运动竞赛学。
参赛基本理论。
体育教育训练学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体育课程论专项教学理论与方法——。
概念: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教师组织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研究对象:学校体育的基本原理。
研究内容: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学校体育的结构、目标与功能、体育课程、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过程与原则、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体育教学评价、课余体育、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与法规、体育教师等。
管理的机构:主要由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两大系统构成。
学校体育的目标:
1、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
3、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5、发展学生的运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基本形式:体育教学、课外活动、业余训练。
体育教学论是分科教学论的组成部分,是研究说明体育教学的现象、基本因素、本质以及内在规律的一门科学和学科,其研究对象为体育教学现象。研究内容有体育教学中的学生、教师、目标、内容、过程、环境、方法、评价等8大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各种体育健康知识、技能、身体活动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综合性必修课程。
区别:领域和侧重点不同:体育课程规定“教什么”,重点强调学生的学习范围;体育教学是过程或手段,强调教师的行为。
联系: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体育课程目标与体育教学目标、体育课程内容与体育教学内容、体育课程评价与体育教学评价必然发生紧密的联系。
体育课程论是揭示体育课程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应用性学科.研究对象体育课程现象.研究内容有体育课程目标、体制、开发、内容、设计、实施、标准、评价等8个方面。
概念: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及有效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是广泛吸纳体育社会科学、体育人文科学和人体运动科学多学科丰富营养的综合性科学。
研究对象:运动训练活动。
任务:研究运动训练活动的规律,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科学实施。
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主体内容:运动训练的原则、内容、方法、运动负荷及其安排和组织实施等。当代运动训练理论发展的主要趋向对我们的研究工作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项群训练理论:。
系,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专项训练理论:。
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
研究方法在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位置,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往往决定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主要是思辨性和实证性研究。
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预测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
学科形成:在科学发展中不断分化和整合而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方式是分解派生,即在已有学科的基础上分解派生出新的学科。第二种是会聚融合,包括学科会聚(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会集在一起,共同解决一些复杂、重大的科学和工程问题)和学科融合(不同学科在某些层面、某些方向上融会结合成为新的交叉学科。)两种模式。
体育训练与教育的紧密联系大全(17篇)篇六
1、起源:
体育舞蹈的前身是来自于我们更为熟知的交谊舞,也叫交际舞、舞厅舞、社交舞。交谊舞起源于欧洲,欧洲宫廷舞被认为是交谊舞的基础。14-15世纪,交谊舞在意大利出现,16世纪末传入法国。最初的交谊舞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从内容、形式到动作、姿态,都可以在生产和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
1768年,法国巴黎出现了世界第一家交谊舞厅,由此开始,交谊舞流行至欧美各国,成为人们一种普遍的社交方式。后来经过不断的提炼、加工,吸取各种舞蹈的成果和精华,甚至借鉴体操,技巧和花样划水的一些动作,逐渐严谨和发展,形成了当今流行的交谊舞。
2、发展:
20世纪初,由“英国皇家交际舞专业教师协会”召集了各国的舞蹈专家,对当时的交际舞进行了整理,使各个舞种舞步、舞姿、步法进行分类并加以规范化。
1924年,由英国发起的欧美舞蹈界人士在广泛研究传统宫廷舞、交谊舞及拉美国家的各式舞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美化与加工,于1925年正式颁布了华尔兹、探戈、狐步、快步等四种舞的步伐。总称摩登舞。
1950年,由英国icbd(世界舞蹈组织)主办了首届世界性舞蹈大赛“黑池舞蹈节”,并把规范后的舞蹈命名为国际标准交谊舞,以后每年的五月底,在英国的“黑池”举办一届世界性的大赛。随着这种舞蹈在世界性的不断推广,自身也得到了发展,摩登舞中又增加了维也纳华尔兹。
1960年,非洲和拉美一些国家的了间舞规范加工后又增加了拉丁舞的比赛。国际上存在两个国际体育舞蹈组织:
1.世界体育舞蹈及体育舞蹈理事会---1950年9月22日在英国苏格兰的爱丁堡成立,现有52个会员协会,注册地为英国伦敦。
2.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1935年成立于布拉格,现有79个会员协会,注册地为瑞士洛桑,于1997年获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
国际标准交谊舞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80年代发展较快,先后与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进行交流活动。我国自1986年正式引进后,发展迅速。1991年5月,中国体育舞蹈运动协会成立。从1998年开始,体育舞蹈被列入中国文化部“荷花奖”的评奖单项,从此体育舞蹈事业在中国又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篇章。
日前,世界各国将国际标准舞易为“体育舞蹈”,成为体育运动项目,拥有74个会员国的“国际体育舞蹈总会”于1997年9月4日正式成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会员,2000年成为悉尼奥运会表演项目。
3、分类:
体育舞蹈是以男女为伴的一种步行式双人舞的竞赛项目。
按照体育舞蹈的风格和技术结构可分为两大类:摩登舞、拉丁舞;按照竞赛项目可分成三大类:摩登舞、拉丁舞、团体舞(队列舞)。
摩登舞包括有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探戈、狐步和快步舞5种舞种。拉丁舞包括有伦巴、恰恰、桑巴、牛仔和斗牛舞5个舞种。
这是十个舞种均有各自的舞曲、舞步及风格。根据各舞曲的乐曲和动作要求,主编成各自的成套动作。团体舞(队列舞)包括有拉丁集体舞和摩登集体舞。
二、体育舞蹈的特点、风格;
1、体育舞蹈的特点。
(1)严格的规范性。规范性首先表现在体育舞蹈是一个完整的舞蹈系统,如同中国古典舞和西方芭蕾舞一样,它是经过数百年历史的锤炼,几代人的加工而成的;其次表现在技术的规范性上,它严格到多一分嫌过,少一分欠火。
(2)表演观赏性。体育舞蹈融音乐、舞蹈、服装、风度、体态美于一体,既有观赏的价值又有参与的可能,被认为是“真正的艺术”。
(3)体育性。体育性一方面体现在竞技性,即比成绩,拿冠军,为国争光;另一方面表现在锻炼价值上,它引起人的生理变化是明显的,它是陶冶情操,锻炼体魄的一种极好形式。
2、各个舞种的风格。
一、摩登舞。
1、华尔兹(waltz)。
节拍:3/4。
节奏:每小节有1、2、3拍。第一拍为重音。第二、三拍为弱音。
风格:源于德国。动作如流水般顺畅、象云霞般光辉。潇洒自如、典雅大方。波浪起伏接连不断的潇洒旋转。享有“舞中皇后”的美称。
2、维也纳.华尔兹()。
节拍:3/4。
节奏:每小节有3拍。第一拍为重拍,二、三拍为弱拍。
风格:源于奥地利。舞步种类很少,没有很多花样。在快速旋转的舞步中,和谐的融入反身、摆动、倾斜、升降等技巧,使舞姿显得更加轻快流畅、热烈兴奋,得到大家欢迎。因此作为国际标准舞四个基本舞种的附加舞种而保留下来。
3、探戈(tango)。
节拍:2/4。
节奏:每小节有2拍。重拍在四个半拍上。
风格:源于阿根廷。风格和特征令人难以捉摸,人们把这称之为探戈基调。运步的方向象蟹行、脚法似猫步,行步刚健顿锉,流动中伴以短暂的停顿、动作干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舞步变化莫测、使人眼花缭乱。被誉为“舞中之王”。
4、狐步(slowfoxtrot)。
节拍:4/4。
节奏:每小节有4拍。第一拍为重拍。
风格:源于英国。如同狐狸走路,轻柔悠闲。宽大平滑的步幅、流畅优雅的舞步、严谨的动作、轻松的动态,给人一种懒洋洋,不慌不忙的感觉。
5、快步(quickstep)。
节拍:4/4。
节奏:每小节有4拍。第四拍为重拍。
风格:源于美国。节奏明快,消遥、舞态轻松,洒脱、舞步轻快,自由。在快速的舞步中吸收了芭蕾舞的小跳动作,这些跳步和滑步,使快步舞显得更为灵巧轻快,舞伴间的配合更加默契。显现出很高的技巧性和极富魅力的趣味性。
二、拉丁舞。
1、伦巴(rumba)。
节拍:4/4。
节奏:每小节有4拍。第四拍为重拍。
速度:每分钟28-31小节。风格:古巴人习惯头顶东西行走,以胯步向两侧的扭动来调节步伐,保持身体平衡。伦巴的舞步秉承了这一特点。原始的舞蹈风格,融进现代的情调。动作舒展,缠绵妩媚,舞姿抒情,浪漫优美。配上缠绵委婉的音乐,使舞蹈充满浪漫情调。
2、恰恰(chacha)。
节拍:4/4。
节奏:每小节有4拍。第一拍为重拍。
风格:恰恰恰源于墨西哥。因此恰恰恰和伦巴在胯步的扭动等有许多相似之处,素有姐妹舞之称。但恰恰恰和伦巴的风格又不尽相同。伦巴舞细腻、含蓄、抒情,优美、节奏较慢。而恰恰恰则是活泼、恢谐、热情奔放、节奏较快。
3、桑巴(samba)。
节拍:2/4或4/4。
节奏:每小节有4拍。第二拍为重拍。
风格:桑巴舞源于巴西。它不象伦巴和恰恰恰那样,被称为“地位舞”。它不停地游走、移位、因而动律感极强。舞者踏着有韵律的步伐,不停的前后摆动胯部,配合膝盖如弹簧般的上下伸屈,舞姿如热带的椰林,随风摇曳。沉浸置身于南美洲的异国风情。
4、斗牛(pasodouble)。
节拍:2/4。
节奏:每小节有2拍。2小节为一组。第一拍为重拍。
风格:斗牛舞源于法国,盛传于西班牙,模仿西班牙斗牛士动作的一种舞蹈。男拌如斗牛士般气宇轩昂、钢劲威猛;没有胯部的扭动动作,脚步干净利落,进行曲式的舞曲,给人一种勇往直前的大无畏气概。女拌红色披肩,英姿飒爽,舞姿迷人。
5、牛仔(jive)。
节拍:2/4或4/4。
节奏:每小节有2拍或4拍。重拍在二、四拍上。六拍为一个舞步。
韵律:慢、慢、快、啊、慢。快、啊、慢。
风格:牛仔源于美国黑人舞蹈。二次大战由美国水兵传播。音乐热烈,节奏感强。舞步活泼,跳跃;舞姿奔放、欢快。
三、如何欣赏体育舞蹈;体育舞蹈欣赏,首先就是要你能够深入去了解舞蹈,去追寻她的过去,她的发展,品味她的现在,尝试去遐想她的未来。不仅仅了解而且还要深入自己去跳跳,才能体会各种舞的风格和特点。正如孙子兵法里所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样我们在对各种舞蹈的欣赏时才有别致的风味。体育舞蹈欣赏是人们观赏舞蹈演出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舞蹈欣赏,就是观众通过舞蹈作品中所塑造的舞蹈形象,具体地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舞蹈作者对这种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记忆中有关的印象、经验,以及一系列的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活动,来丰富和补充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形象,使其更加完整、生动和鲜明、从而能在观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加广阔的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含义。
人们进行舞蹈欣赏这种的审美活动,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也就是说要具有一定的舞蹈知识、舞蹈欣赏水平和认识能力,舞蹈欣赏活动才能正常顺利的进行。所以我们了解舞蹈艺术的特征、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关系、舞蹈形象构成的各种因素,极其产生的过程等,就非常必要了。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现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从舞蹈作品诉诸于欣赏者的感觉特点来看,它是一种综合了听觉(时间性)和视觉(空间性)的表演艺术。舞蹈是在一定的空间(舞台或广场)内,主要通过舞者连续的动作和不断变化的舞蹈队型、画面、以及音乐、舞台美术(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等表现手段来塑造舞蹈的艺术形象。因此,考察和了解作品中各种表现手段是如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人物的思想感情,作品的主题内容是如何表达出来的,这样,我们就有可能加深对于舞蹈作品的理解,更好地进行舞蹈欣赏。
舞蹈欣赏的过程始,终离不开形象,它的理性活动始终和感性活动相结合在一起,因此,舞蹈欣赏也就是舞蹈观众进行形象思维的过程。但是,舞蹈观众欣赏的形象思维与舞蹈作者创作的形象思维的具体过程恰恰相反:作者进行创作首先是从生活的感受开始,有了主观情感的激动,才能获得题材,形成明确的主题,再应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段塑造出艺术形象,而观众欣赏舞蹈作品,却首先从对舞蹈的形象感知开始,通过人物在舞台上的动作极其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使观众受到艺术的感染,产生情感的激动,进而才能体会到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和主题思想。这也就是说,作者进行创作是由把握生活的现实面貌和本质意义以创造形象,而观众进行作品的欣赏,却是由把握形象,以认识它所反映的生活的现实面貌,并进而体会和理解它的本质意义。
总之,舞蹈欣赏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对舞蹈多接触、多看,熟悉了舞蹈,了解了舞蹈,就会逐渐地提高舞蹈的欣赏水平。这正如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所说:“凡抄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园照之象,务先博观。”其意思是说,会演奏上千只曲子而后才懂得音乐,观察了上千把剑而后才会识别宝剑,所以全面观察的方法,务必要多做观察研究。一个人“晓声”和“识剑”鉴赏能力,来自本人的艺术实践和它对事物的全面反复的观察比较。因此我们说,对于优秀的舞蹈和舞剧作品,只有不止一次地反复欣赏、透彻的体会和理解,才能够充分地感受到舞蹈审美欣赏中的艺术乐趣,同时也可以不断的提高舞蹈欣赏水平和加强舞蹈文化的素养。
四、学习体育舞蹈概述课的体会和感受;
虽然体育舞蹈概述课时间不是很长,但对于我来说,仍然相当于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老师的图文视频恰到好处的结合,让我可以算是初步了解的各种舞蹈的特点风格,对体育舞蹈有了个大致的认识。以前看到舞蹈节目,虽然看到的舞蹈的美,得到的却只是感官的刺激。体育舞蹈是作为一种表演性、竞技性舞蹈。舞蹈是美的化身。体育舞蹈艺术的本质,是人类精神的产物、情感的结晶,生命的象征。体育舞蹈艺术的特征是以人体动作作为表情达意、体现生命意识的手段,前者是魂,后者是体,魂依附于体,体展现着魂。
舞蹈的基本属性包括人体动作的表情、节奏、构图三大要素。体育舞蹈是一种有音乐节奏的舞蹈运动。对于体育舞蹈艺术高层次的追求,不能停留在“舞步要踏在音乐节拍上""动作要与音乐相一致”,而要不断的探索节奏的本质,把握节奏性规律,做到“借助音乐伴舞,并利用音乐为展现自身的舞姿服务”。
体育舞蹈是融体育与舞蹈为一体的新型体育项目,它之所以能风靡世界、覆盖全球,必有其独特的功能,除了教育性、锻炼性、竞技性、舞蹈的自娱自乐性等特点之外,还可以将任何几种特点进行组合,从而显示出体育舞蹈的多功能特性。它使人们享受到生活的乐趣,感受到人生的价值。
因此,体育舞蹈以他固有的娱乐和锻炼价值,载入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史册。其特点可归纳为:教育性、锻炼性、竞技性、社交性、国际性、自娱性、娱人性、群众性。或许很多同学学习体育舞蹈概述课,仅仅是为了得到选修的学分。但当自己深入的去学习一门课程或许你会发现颇有感触与收获。
体育训练与教育的紧密联系大全(17篇)篇七
1、大胆探索竹梯的不同玩法.发展攀爬、跨跳等多种能力。
2、体验创造性玩竹梯及游戏的成功与满足。
【活动准备】。
1、小筐子4个。
2、竹梯12个。
3、在墙上贴上许多可摘卸的水果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准备部分。
师:今天,我们要到果园里去帮助农民伯伯干活,我们先来练练本领。
跟着音乐做各种模仿动作:摘果子、收割稻子、摘棉花、抱西瓜、擦汗等各种动作。锻炼头部、颈部、手腕、脚踝等动作,做好准备活动。
二、基本部分。
1、尝试竹梯的多种玩法。
(1)教师提供竹梯,请幼儿探索竹梯的多种玩法。
(2)幼儿大胆尝试,教师鼓励幼儿跨跳平放竹梯、爬平放的竹梯、攀爬竹梯等。鼓励幼儿探索新的玩法。
2、重点难点练习,练习攀爬竹梯。
幼儿合作,攀爬竹梯。鼓励胆小幼儿勇敢攀爬。教师重点指导能力弱的幼儿。
请能力强的幼儿示范。
3、摘果子游戏。
师:刚才老师接到村长的一个电话,他说:有位外商寄来了订货单,需要好多水果,今天下午交货,来不及摘怎么办?(帮助摘果实)。
规则:小朋友要排成4列队伍,幼儿依次出发,要跳过障碍物(跨跳平放竹梯),渡过小河(爬平放的竹梯),爬上梯子去摘果子,将摘下的果实放到边上的竹筐里后,迅速跑回与下一个幼儿拍手,下一个幼儿再出发。比比看那组小朋友果子摘的最快。
要求:一次只能摘一个果实,一个一个依次攀爬竹梯,教师在竹梯旁指导、保护。
幼儿练习两遍。教师点评。
三、结束部分。
游戏结束,放松身体练习。
指导语:今天我们出色地完成了村长交给的任务,帮了农民伯伯的大忙,村长说:谢谢小朋友。
体育训练与教育的紧密联系大全(17篇)篇八
摘要:体育舞蹈发源于欧洲,成熟于英国,由社交舞转化而来,也称交际舞、交谊舞,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变,发展成了一种艺术性高、技术性的表演性的竞技性舞蹈。人们称之为“当代国际标准交谊舞”,亦称为“体育舞蹈”。
关键词:社交,交谊,英国,国际,奥运,体育。
一、体育舞蹈的来源十一、二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将一些民间舞蹈加以提炼和规范,行成了流行在宫廷中的“宫廷舞”,高雅繁杂,拘谨做作,失去了民间舞的风格,只在宫廷盛行,专供贵族习跳和欣赏,是贵族的特权.法国大革命后,宫廷解体,“宫廷舞”也进入了平民社会,成为社会中人人可舞的社交舞.一七六八年,在巴黎出现了第一家舞厅,从此,交谊舞在欧洲社会中流行.这个时候的交谊舞更具有强烈的民族风味,被称为美国学派的社交舞.一九五零年,英国主办了一届世界性的大赛。拥有74个会员国的“国际舞蹈运动总会”于1997年9月4日正式成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会员,2000年成为悉尼奥运会表演项目,2008年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国标舞虽和交谊舞相似,但对舞姿,舞步要求非常严格,一般是两个人一起跳。舞中姿势都已经标准化和分类,国际上有统一的用语,术语用英语口令。
体育舞蹈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原始舞蹈—公众舞—民间舞—宫廷舞—社交舞—新旧国际标准交际舞等发展阶段。体育舞蹈的前身就近来说是社交舞,也称交际舞、交谊舞。
体育舞蹈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24年美国皇家交际舞专业教师协会对当时的交谊舞进行了整理,将各种舞种的舞步、舞姿、跳法加以系统化和规范化。此后,相继制定了“布鲁斯”“慢华尔兹“"慢狐步舞”快华尔兹“快步舞”“伦巴”“探戈”等7种交谊舞,称之为普通国际标准交谊舞亦称为普通体育舞蹈。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变,随着当今科技、文化的发展,交谊舞已经不仅是一种自娱性舞蹈了,而是发展成了一种艺术性高、技术性的表演性的竞技性舞蹈。早在1947年在柏林就举行了首届世界交谊舞锦标赛,1960年拉丁舞也正式成为世界锦标赛项目,这便是体育舞蹈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人们称之为“当代国际标准交谊舞”,亦称为“体育舞蹈”。由于它具有高度艺术性及技巧性,故每年在国际上都有不同地区、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多种比赛,并将列入奥运会表演项目。体育舞蹈可分为两大类,10个舞种。第一大类,为现代舞,包括”华尔兹”“探戈”“狐步舞”“快步舞”“维也纳华尔兹”;第二大类,为拉丁舞,包括“伦巴”“恰恰”“桑巴”“斗牛舞”“牛仔舞”。1964年以后,又增加了新的表演比赛内容,那就是“集体舞”。集体舞是由8对选手,不限舞步的按照一个主体表演,使和谐的配合,出神入化的队形变化,欢快的音乐和高超的技艺达到完美的统一。
二、历史。
英国的“黑池”也成了国际舞的圣地,从1950年起每5月举办一届国际舞大赛——黑池舞蹈节(blackpooldancefestival)。
交谊舞早在二四年的时候,便传入了中国当时的几大城市和通商口岸.到了解放初期,五六十年代,交谊舞在中国还是很流行的,文化大革命中止后,进入八十年代,交谊舞又重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但与世界国标舞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差距.交谊舞,由于受到宫廷舞的影响,其风格为:舞姿庄重典雅,舞步严谨规范,颇具有绅士风度,因而被称为欧洲学派的社交舞.十九世纪初,由于美国的兴起,原来流行在欧洲的社交舞随欧洲移民而传入美国,同时非,拉丁美洲的大量移民也带来了具有浓郁的热带地区风格的民间舞,它们直接来自于民间,没有受到宫廷舞的影响,形式更为自由。
三、包含项目。
体育舞蹈,又称“国际标准舞”,由社交舞转化而来,是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的一项体育项目,是一种男女为伴的步行式双人舞的竞赛项目。分两个项群:摩登舞和拉丁舞,十个舞种。其中摩登舞项群含有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探戈、狐步和快步舞,拉丁舞项群包括伦巴、恰恰、桑巴、牛仔和斗牛舞。每个舞种均有各自舞曲、舞步及风格。根据各舞种的乐曲和动作要求,组编成各自的成套动作。
摩登舞(modern)又译”现代舞"。特点是由贴身握抱的姿势开始,沿着舞程线逆时针方向绕场行进。步法规范严谨,上体和胯部保持相对稳定挺拔,完成各种前进、后退、横向、旋转、造型等舞步动作。具有端庄典雅的绅士风度。曲调大多抒情优美,旋律感强。服饰雍容华贵,一般男着燕尾服,女着过膝蓬松长裙。
拉丁舞(latin)的特点是舞伴之间可贴身,可分离。各自在固定范围内辐射式地变换方向角度,展现舞姿。步法灵活多变,各舞种通过对胯部及身体摆动不同的技术要求,完成各种舞步,表现各种风格。舞姿妩媚潇洒,婀娜多姿。风格生动活泼,热情奔放。曲调缠绵浪漫,活泼热烈,节奏感强。着装浪漫洒脱,男着上短下长的紧身或宽松装,女着紧身短裙,显露女性曲线的美。
1924年,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对华尔兹、探戈等社交舞进行规范整理,从此人们称之为“国际标准舞”;二战后,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又将拉丁舞进行规范并纳入“国际标准舞”范畴,列入正式比赛。至此,国际标准舞成为包括标准舞系列和拉丁舞系列两大类。由于它兼有文化娱乐的内涵和体育竞技的双重特点,以及很强的表演观赏性和技艺性,因此西方舞蹈界称它为“体育舞蹈”,很多国家将它纳入体育的竞技范畴,继而成立了各种体育舞蹈组织,并一致努力于促进体育舞蹈事业的发展。
国际标准交谊舞,不管是哪一个舞种,不管跳的怎么复杂,它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而在这每一步中,都包含着速度、距离和方向。我们把它归纳成“国际标准交谊舞步速、国际标准交谊舞步距、国际标准交谊舞出步方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际标准交谊舞步法三要素。
1、步速:这是指运步的速度,国际标准交谊舞舞步中一个时间概念上的元素。国际标准交谊舞的步速有常步、快步、慢步、超快步、加长步、“静止”步。
快步――快步就是比常步快的步速,一般情况下,一个常步占一个时间段,我们把它称为一个“常步时”,一个快步就是1/2个常步时。
慢步――慢步就是比常步慢的步速,一般情况下,一个常步时为1,慢步时就是1+1。
超快步――这还是以常步为衡量标准,比快步更快的步速。一个超快步只占1/4常步时,甚至更小。
加长步――这是一种特殊处理的步速,它既不是常步,也不是慢步,通常情况下,它是比常步要长一点的舞步,约是1.5个常步时。特别要说明的是:加长的这0.5的步时,或是从前一个常步时中“刮”来的,或是从后一个常步时中“刮”来的。这也就是说,只要有加长步,那么它前面或者后面就会是一个不完全的常步。我们所以不用1.5+o.5来说明加长步,是因为加长步不是1.5常步时,加长步的步时有多长,完全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它的公式是:加长步+不完全常步=2个标准常步。(一般情况下,用慢步再加长,舞步就会显得太滞重,所以,加长步一般就是常步加长)。
“静止”步――这也是一种特殊处理的步速,国际标准交谊舞中没有绝对的静止,只有相对的静止,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看似不动而又感觉在动的舞步。这种国际标准交谊舞舞步通常占2~3个常步时。需要说明一点:“静止”步和造型还不是一回事。
国际标准交谊舞不同的舞种,其基本步法组合在步速的组合上是不同的。一般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平均步速类:例如慢三步,快三步,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南京小拉舞,北京平四舞等等。这一类舞种步速的特点就是一步占舞曲音乐的一个节拍,当然,这个一步指的是在这个国际标准交谊舞舞曲音乐中的常步。整体运步规律上,国际标准交谊舞舞步的步速是平均的。
一类是快慢步速类:这一类舞种的基本步法组合是由快步和常步或者是由常步和慢步组合而成的;有的舞种甚至用快步,常步,慢步三种步速组成。例如:中四步,慢四步,拉丁舞伦巴,东方伦巴舞等等,都是由两种步速组成的基本步法组合;大禹步舞,探戈,狐步舞,则是用三种及以上的步速作为基本步法的形态。总之,这一类国际标准交谊舞舞种,在整体运步规律上,舞步的步速是有快慢的,而不是平均的。
2、步距:这是舞步中一个空间概念上直线度量的元素,它指的是国际标准交谊舞运步中每一步定位的瞬间,两脚间的距离(两脚支撑点间的距离)。国际标准交谊舞的步距一般地分为一步,半步,超大步,碎步,立步。
国际标准交谊舞一步――以中国人的形体平均常数为依据,通常的一步,两脚间的间距是75公分。因此,国际标准交谊舞舞步一步的步距就是75公分。
国际标准交谊舞半步――两脚间间距不足40公分的,我们称为半步。国际标准交谊舞超大步――两脚间间距超过75公分的,我们称为超大步。国际标准交谊舞碎步――两脚间间距小于40公分,并且破常规快速运步的舞步,我们称为碎步。
国际标准交谊舞立步――两脚合并在一起的舞步,我们称为立步。
步距的大小,一是体现每一个舞步是否展示的到位,饱满,恰当;二是关系到前后舞步的展示质量;三是关系到舞伴间的配合效果。在通常情况下,凡是旋转,大角度变方向时,步距就要相对缩小。这个常识要经常念叨,成为一种下意识的技能最好。国际标准交谊舞是舞蹈艺术,不是机械加工,上述的数据都是参考标准,国际标准交谊舞实践中,大家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3、出步方向:这是舞步中一个空间概念上弧线度量的元素。他指的是交谊舞运步中,脚形的变化方向。通常以脚尖,脚跟,脚内侧,脚外侧为参考点变化脚形。出步时脚形方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交谊舞动作的质量。特别是在大角度旋转动作中,脚形方向的正确是旋转角度到位的关键因素。常用的出步脚形方向有直步,横步,切步,扣步。
国际标准交谊舞直步――面向舞程线,双脚并拢,脚尖方向为正前方,脚跟方向为正后方。保持脚形方向前进或后退就是直步前进或直步后退。
国际标准交谊舞横步――以直步为参考点,向脚外侧方向平移的舞步就叫横步。有左向横步,右向横步。
国际标准交谊舞切步――以直步为参考点,向前运步时,动作腿的脚形由直步形态悬空变化成脚内侧朝向前进方向的舞步叫切步。一般切步脚形变化的角度为90度,也有左右两种切步。
国际标准交谊舞扣步――以直步为参考点,向前或向后运步时,动作腿的脚形由直步形态变化成脚外侧朝向前进方向的舞步叫扣步。一般扣步脚形变化的角度也是90度,也有左右两种扣步。
国际标准交谊舞出步方向的脚形变化在交谊舞实践中还有很多细微的具体情况,在180度的每一个点上,都有其具体的脚形方向,但基本上是分属上述四种脚形方向,在此就不细述了。
国际标准交谊舞是一种雅俗共赏,全民参与的舞蹈,从舞蹈体裁的特性上说,国际标准交谊舞的舞步是没有什么高难度舞步的。不管是学舞,还是跳舞,你只要从这步法三要素上去琢磨,再难的舞步都不会难。国际标准交谊舞的身法,手法也可以参考这三要素。
体育训练与教育的紧密联系大全(17篇)篇九
前言:
体育课程对于中学生的意义重大,通过体育课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学体育教学工作较为复杂,需要健全的管理体系作为支撑。对中学体育教学管理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是完善管理,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1.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1课时安排少。
体育教学是初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由于我国一直以来的教育体制都是应试教育,所以体育教育往往不被重视。就目前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来说,大多数学校的体育课数量较少。中学阶段是学生文化课学习的重要阶段,所以文化课占用体育课的时间已经成了一种常态。在不少学校都出现了升学年级取消体育课程的现象,这就导致原本就不多的体育课变得更少。
1.2教学设施欠缺。
目前很多中学的操场都比较大,但是能够在教学上使用的场地有限。都有些学校的篮球场、足球场与田径场都混在一起,既不符合设计规范,又容易在使用中出现安全问题。中学的室内体育场馆更加稀少,很多体育运动都无法开展。在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体育运动场地没有简单的硬化,受天气影响严重,正常的体育教学无法开展。
1.3师资力量较弱。
受教育体制影响,很多中学不重视体育教学,进而也就忽视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很多学校都缺少专业素质较强的体育教师,有些学校甚至是由文化课教师来教体育课。这就导致其专业能力不足,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有的体育老师自身就不重视体育课程,没有高度的教学热情,不能在教学中进行创新,导致整个体育教学较为落后,学生丧失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
就目前中学体育教学的管理人员来看,大部分学校都具有独立负责体育教学的管理人员。其主要组成为体育教师,还有部门教研室领导,有些学校还包括一些校级领导。体育教学与文化课教学相比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对完整的管理人员队伍有较高的依赖性。为了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对管理人员应该进行合理调配。但是有些中学没有配备相关的体育教学管理人员,不能对体育课程进行有效的监督,这就导致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力度不足,阻碍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2体院教学管理制度现状。
规章制度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条件,是体育教学管理的有力保障,能够约束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各类影响因素。就目前中学体育课程管理制度现状进行分析,大部分学校都没有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或者制度不完善。有些学校在制度管理中花费了一定的精力,但是与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中学体育教学中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管理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责任界定,进而对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产生不利影响。有些学校建立起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是划分不够细致,使得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体育教学管理是中学教学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极为丰富。对管理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包括制定目标、编写大纲、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开展、教学成果评定、安全监督等。大部分学校在体育教学内容管理中都能够对大纲和内容进行重视,而教学评定和安全监督则被大多数学校忽略。教学评定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客观评价,应该在教学管理内容中占有重要地位。安全是一切活动的根本,所以应该予以高度重视。这就需要对教学管理内容进行完善,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教学管理的开展就是为了第一时间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对各方面因素进行协调,从而让教学目标顺利完成,所以教学效果管理就是对教学管理进行衡量的重要依据。據研究表明,目前的教学管理效果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不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管理人员水平欠缺、管理制度不完善、领导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些原因综合导致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到影响,使得教学管理工作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3.1提高认识程度。
领导对体育教学管理认识不足是目前较为普遍的客观存在问题。要想保证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首先要从根本上提高认识,从提升领导对教学管理的重视程度开始。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让领导认识到体育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明白体育教学管理在中学教学管理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领导的认识得到提升,就会对体育教学管理加以重视,更加支持管理工作的开展,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开展体育教学管理工作。进而带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其得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3.2完善管理制度,提高队伍建设。
在体育教学管理中,要对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教学管理的责任进行明确,此外,还要对义务进行划分。保证体育教学管理中的责任与义务都明确、细致,为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在具有较完善的管理制度之后,还要建设起水平较高的教学管理队伍,对其业务能力进行提升,使得教学管理制度落到实处,提升体育教学水平。对管理队伍人员的专业素养进行提升,能够保证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3.3调整管理内容,重视管理效果。
目前我国中学生教学管理的内容非常繁多,但是管理中存在分配不合理的情况。教学评价和安全监督被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忽视,在未来的体育教学管理中,要加强这两项内容的重视程度,加大教学评价与安全监督的管理力度,保证体育教学管理具有良好的效果,促进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课程对于中学教学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重要环节,目前体育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因为体育教学管理的缺失。就目前中学体育教学管理进行分析,领导不重视、制度不完善、内容不完善都导致体育教学管理不能有效落实,从而影响体育教学活动。所以,在体育教学管理中要采取对策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保证体育教学管理能够有效实行,为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2]刘发让.前一学校体育管理[j].晋东南师专学报,1995.2。
[3]黄敏.中学体育教师课堂常规管理行为研究[j].益阳师专学报,.3。
体育训练与教育的紧密联系大全(17篇)篇十
摘要: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和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升学生的整体体育能力显得十分重要。拓展训练是适应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法,通过拓展训练的应用能够推动学生个性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更好地适应体育教学的要求。因此高中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应用方面内容进行分析与探究,并提出一系列拓展训练的应用对策,希望能够促进高中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
拓展训练,是一种有效训练方式,同时也是新兴体育运动。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学生的心理抗压性提出更强大的挑战。拓展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心理;拓展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毅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拓展训练模式引入高中体育教学,将给学生带来新的活力,也实现高效体育课堂的需要。
拓展训练是指通过专业训练机构对人们所开展的一种野外生存训练,其通常会将山川、大海、森林等自然环境作为依托,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而达到陶冶人们情操、磨练意志、完善人格等目的。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是锻炼学生思维品质和毅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健康成长能够起到有利的作用。拓展训练的形式有很多种,不同的形式所带来的效果不同,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培养人们团队合作、积极主动、开拓创新等精神。其形式有雷区取水、信任背摔、毕业墙、流水线等。例如,雷区取水:在一个直径为五米的深潭中放置一盆水,队员需要运用一根绳子,在不接触到水的状况下取得其他成员的救命宝物。主要目标在于增加队员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得队员们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精神,共同努力达到最终目标。二、高中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的意义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着升学考试,往往学习的压力较大,学生会感到身心疲累,长时间沉浸于学习中身体素质容易下降,心理抗挫折能力也较弱,而开展拓展训练,则能够通过该种训练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使得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得以提升。因此拓展训练对于学生来说,意义非凡。[1]一是有助于推动体育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能够促进教师采用自然化的形式进行体育运动的组织,这就能够要求体育教学的多样化,教学资源丰富,同时采用拓展训练能更好地对学生的身体进行锻炼,促进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二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高中生通常是处于青春期,具有较强的叛逆心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较差,同学之间缺乏相互交流与沟通,因此对于学生的整体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而开展拓展训练,能够使得不同的学生相互组合进行任务的完成,一起努力,共同取得成果,这就能够推动同学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高中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类型有很多种,但是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高中体育教师的拓展训练技能比较薄弱,因此加强对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化技能培养具有必要性。高中学校应当注重体育拓展训练,并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该方面的培训,可以聘请一些拓展训练方面的专家,或者与其他学校合作,引进一些该方面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校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使得教师能够对拓展训练的项目流程、内容、保护工作等等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如此体育教师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拓展训练的.开展,推动拓展训练起到良好的效果。
高中体育教师在进行拓展训练准备的时候,应当针对于学生的特点和年龄特征合理进行拓展训练项目的选择,确保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得学生能够通过拓展训练取得一定的成果。同时,还应当使得拓展训练有一定的深度,让学生感受到拓展训练的意义和乐趣,在推动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同时进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不断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促进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效提升。[1]这里教师可以将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引入到教学中,在教学的过程中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力,不断超越自身的潜力,达到下一个阶段的水平,然后推进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比如,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信任背摔项目、毕业墙项目、流水线项目等等,让学生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感受更多的乐趣和正能量,推动学生思想品质的有效健全。如,毕业墙项目的具体实施主要是:准备一面结实的木板墙,高度为四米,组织全班学生在没有任何器材的情况下逐个翻越墙壁。通过该种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奉献和服务精神,增强学生自我定位与管理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共建高效团队,这对于学生后期的成长与发展来说是受益无穷的。
(三)做好教学安全性的管理。
由于很多拓展训练项目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教师应当做好教学安全性的管理,增强安全意识。在开展拓展训练的时候,应当确保所采用的流程符合规范,并教导学生注意安全,树立安全防范意识,严格避免学生不按规定进行训练的开展。同时,教师在选择拓展训练项目的时候,应当对其进行全面地分析,尽量选择那些危险系数较低的项目,确保学生能够安全完成项目。同时,还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合理引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使得学生能够尽情发挥自身的优势,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四)做好拓展训练与传统体育教学的融合。
高中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并不是一味地进行拓展训练项目的运用,而是要确保在遵循传统体育教学形式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项目的融入,使得拓展训练能够与传统体育教学形式相互融合,不断促进学生体育学习项目的丰富,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因此要求教师合理对两者的结合点和相同点进行寻找,使得体育教学的内容不断创新,赋予教学更多的活力,才能够推动拓展训练取得更好的效果。[2]比如,由于高中体育课程的时间不多,可能很多学校会每周安排一节,学生往往得不到全面的训练,如果教师直接开始举办拓展训练,很多学生会因为运动强度太大而受不了训练。这时教师就可以先组织学生开展几次热身运动,比如开展一些体操练习等。这样不仅仅能够使得拓展训练与传统体育教学有效地融合起来,而且还能够增强拓展训练的有效性。
三、结语。
当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学校已经逐渐开始引入拓展训练,通过拓展训练项目的运用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凝聚力,不断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辛艳军,于友先.素质拓展训练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教育,2018(1).
[2]寇莉娜,李喜文.拓展训练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运动训练学,2016(3)。
体育训练与教育的紧密联系大全(17篇)篇十一
自19世纪以来,实证主义研究在社会哲学领域一直处于主导地位。针对这种状况,阿尔弗雷德舒茨(alfredschutz)从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出发,打破了实证主义的束缚,独辟蹊径,运用胡塞尔现象学的观点和方法,革命性地构建了现象学社会学理论体系。舒茨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世界”与“自然世界”等同和按照自然科学模式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做法。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是实证主义所说的“社会事实”,而是社会事实的意义;他主张社会学应置身于生活世界中,对互为主体性的人们的微观互动过程进行研究,认识社会的结构、变化和性质。故他也把自己的现象学社会学称为“生活世界构成的现象学”[2]。舒茨用“社会世界”“日常生活世界”之类的术语来概括人们生存并进行日常活动的具体社会环境。按照舒茨的观点,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每一个正常人都必须通过社会行动和有意义的沟通而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舒茨的现象学理论内核就在于揭示“生活世界”中的每一个正常人,即“我”“他”是如何相互理解、沟通并达成一致的。因此,笔者将以现象学理论为逻辑起点,以舒茨的社会现象学理论为支撑,对我国大学体育的教育功能进行独特视阈下的探讨与研究。
1.2类型化、社会化及其教育的现象学解读。
所谓类型化,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释他们自己的.行为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行为所运用的方式。类型化是现象学里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阿尔弗雷德舒茨将它看作“首先是关于人际事物的常识性的经验形式”,而理解则是人们借以反映彼此意图的方式[3]。根据现象学的理论,当某一个体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时,该个体将会本能地对其他个体的行为进行某种意义的诠释与解读。不仅如此,该个体还会认为其他个体对自己也会进行某种意义的诠释与解读。在这种语境下,各主体之间的相互意识中的主体间性就逐渐演变成为类型化的经验。需要注意的是,当人们社会化时,人们就习得了类型化知识并形成应对典型情境的特定行为。所谓社会化,就是社会在生命个体———人类中的内化。具体来讲,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等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的社会文化的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在现象学里,由于类型化被看作是存在于整个社会文化中的行动基础,并且在此类型化中,人们的各种知识被认为是同质的、重复的,因而为人们所共享。从类型化的逻辑出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客观的社会结构、社会规范以及各种类型的社会文化活动等都可以被看作是在意识中存在的类型化知识。只有当人们了解和掌握这些共同的类型化知识之后,才能进行相互沟通和理解。正因为如此,人们彼此的沟通与互动才成为现象学关注的焦点和核心。
2现象学视阈下的大学体育教育功能。
目前,国内学界对“体育”一词的定义尚存在争议,但一致认为体育是通过参加各种运动来实现的,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4]。正如我国近代著名体育家方万邦所指出的那样:“体育本身并不是一个目的,而只是一种方法,或是一种工具,尤其可用为达到教育目的的工具。”从更高的层次来看,体育具有文化的各种特质,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文明的传承。以此为前提,笔者认为,大学体育的教育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文化性的教育功能;其次是参与性的教育功能。
2.1大学体育文化性的教育功能。
大学生的社会化,实质上就是由一个生物人转变、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并逐渐适应社会的过程。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则是一个通过多种体育手段培养大学生并使之社会化的过程。事实表明,在传承体育文化的高级阶段,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体育文化,对于我国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大学体育取向不同,它们所依附的体育文化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也就存在互异。故在这种语境下,大学的体育文化较之于技术和技能而言,对大学生的教育影响更大。因为它不仅影响大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同时通过培养他们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思想观念,能为其终身体育打下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途径和方式,还可以使优秀的体育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曾将体育文化的这一功能概括为“美和尊严”。如果从这一维度出发,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大学体育文化给予大学生的不仅是文化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且也有人文方面的陶冶。例如,当他们在体育比赛的开幕式上观看优美的体育艺术表演时,或者在体育大赛中听到运动健儿夺冠时奏响的国歌时,大学生的灵魂不仅可以得到净化,而且可以得以升华。
2.2大学体育参与性的教育功能。
我国大学体育教育形式多样,主要形式有四种: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队训练以及体育竞赛[5]。从实施过程来看,大学体育对学生的教育功能不仅贯穿于校内体育课程、体育教学和体育比赛等环节,而且还延伸到课外体育活动以及校外体育(包括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等)活动等环节;从管理角度来看,—个完整的大学体育教育包括体育教学活动的决策过程、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等多个环节。但无论哪一种形式、哪一种环节,都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由此可见,大学体育的参与性教育功能贯穿于整个大学体育教育的过程中。现象学理论认为,社会个体之间彼此沟通并进行理解的核心,就在于情景中的互动与共享的类型化知识。实践证明,在大学体育的教育活动中,无论是学生与学生,还是学生和老师,乃至学生与家庭成员或社会成员,时刻都是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着沟通与互动。在这些沟通与互动的过程中,大学生们不仅了解了体育游戏规则,同时还习得了社会秩序的约束;不仅学会了运动技能,还培养了社会生存能力;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还积淀了许多的社会经验;不仅通过直观理解扩大了视野,还通过感性思考升华了书本知识。他们参与体育教育活动的过程,就是获取类型化知识的过程。
2.2.1社会交往能力的习得。
从长远来看,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是为了将来能够成功地扮演社会职能中的某一角色。高校显然担负着把学生从家庭推向社会的功能。毋庸置疑,大学中的同伴群体是学生在家庭之外的重要而又亲密的群体,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正因为如此,作为大学生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和手段的我国大学体育,理应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设定为重要目标之一。研究发现,大学体育教育活动中的参与行为,为这种同伴群体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大学体育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性决定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互动性,并且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与他们之间互动的广度与深度呈正相关;而这种参与性又正是培养他们社会交往能力的基础和保障。需要强调的是,在大学体育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以促进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国内外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大学生在被动参与体育教育活动时,其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远比积极主动参与的大学生所受到的教育影响小的多,其社会交往能力也比后者更为逊色。
2.2.2社会秩序的内化。
从终极意义上看,教育具有两大目标,即技能的传承与秩序的内化。相比较而言,秩序的内化更为重要。作为大学生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和手段的大学体育,将运动参与作为其重要的目标之一,充分证明了体育在技能的传承与秩序的内化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无论是在体育课程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还是运动队训练以及体育竞赛的过程,大学生在这些体育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参与,即为按照特定的规章制度或者秩序,与各种人物角色积极互动的动态过程。研究发现,这种参与对大学生进行权威关系的处理与内化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通过体育教育活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都会明显增强。甚至可以说,正是通过这些参与性极强的体育活动,才使得大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习得较多的社会秩序性知识。通过四年的体育教育活动,大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这些社会秩序,更为重要的是将之内化,并在他们以后的各种行为中体现出来,进而成为社会上素质良好、遵纪守法的优秀公民。这不仅能改善师生关系,而且能为大学生顺利融入社会,进而为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来自于《体育研究与教育》杂志。《体育研究与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3大学体育教育活动的特征。
事实证明,大学体育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过程。如果将大学体育教育过程看作是通过视觉来观摩教师的示范活动或者其他同学的练习活动,以及通过观赏运动比赛之类的体育活动过程的“玩”,或者通过自身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过程的“练”,那么对于学生而言,“练”比“玩”更为重要。在“练”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很多的体育游戏规则,更好地进行体育活动或参与体育比赛,而且可以获得许多类型化的社会游戏规则,即社会经验,并且能够在社会互动中获得与个人角色相关的许多内容,使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得以极大地提高。研究发现,对于要通过社会化而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在体育教育活动中,让他们以各种角色参与互动过程比单纯的视觉观赏更重要、也更有情趣。因为大学生通过体育教育活动在习得多种社会秩序与文化知识、积累文化经验和提高群体互动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同时,还在各种体育教育活动中让知识视野得到拓宽、让身心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使人生观和理想得到升华。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个别学生来说,大学体育还具有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治疗或矫正作用。这对于其以后的人生道路或者人生目标的正确定位都是至关重要的。
3.1类型化社会知识的习得是大学体育教育的本质。
现象学理论认为,个人内化社会、适应社会的过程,也就是获得并表现社会中各种类型化知识的过程。体育活动的参与性与文化性是大学生获得这些类型化知识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大学生处于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大学体育对其产生的教育功能,也就是体育教育活动可以促进其获得各种新的类型化知识。换言之,大学体育教育的本质就在于使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获得新的类型化的社会知识,从而为其顺利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研究表明,以文化为导向的大学体育教育活动与以技术为导向的大学体育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不同的影响。以技术为导向的大学体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学习兴趣与运动技能的习得,为终身体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和恒久的动力引擎;而以文化为导向的大学体育则可以满足学生对体育精神的渴求以及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认可与继承。而这二者的合力又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社会化需求,使他们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世界”或“社会世界”无所畏惧充满热情,从而形成积极地参与和改造世界的美好愿望与坚强信念。众所周知,奥林匹克精神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它所要开创的人生道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的基本原则的操守为基础。因此,回归逻辑的起点,我们可以发现,大学体育教育的本质与我们所提倡的奥林匹克精神具有极高的契合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大学体育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学生习得类型化的社会知识,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指导下,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开创自己奋斗的人生。
3.2“入世”是大学体育教育活动的动机和目的。
社会化意味着大学生要从心理、行为和精神等各个层面上融入社会,即“入世”。现象学认为,与“入世”相对的行为即为“出世”,就是指为逃避社会压力、缓解心理紧张进行放松的躲避现实社会的各种行为。从本质上来看,与成人通过体育活动进行放松、休闲的目的不同,大学生在体育教育过程中的沟通与互动,实际上就是一种类型化知识的构建与获得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化的过程,这种过程正是“出世”的前奏。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大学这个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中,大学生需要获得诸多的社会知识为其进入社会做储备。基于这种情况,他们对通过体育教育活动参与社会互动并获得社会知识更加感兴趣。在这里,其体育活动具有获取社会化知识的重要介导功能,即具有强烈的“入世”导向。课题组进行的大量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与此相反,体育活动对于成人而言,其躲避日常世界、缓解社会压力的“出世”功能则更为明显。鉴于此,从大学体育教育活动的根本动机和目的出发,其内容与安排,应尽可能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社会需求,从而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体育训练与教育的紧密联系大全(17篇)篇十二
大学体育教育经历很多发展阶段,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为一种承载着复合型功能和价值的大体育教育系统。
1.人文精神、心理、人格培养与训练的功能。其一,人文精神的培养功能。大学体育教育不是单一的肢体技能训练,通过各项体育项目的学习与训练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规则意识、组织意识、责任意识、吃苦精神与竞争精神等等,促使学生现代公民素质与意识的训练与提高。同时,通过体育理论课程的拓展,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品质等方面进行教育[2],其二,心理与人格的培养功能。各项体育运动项目能够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毅力等,这些项目的开展,能够极大地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3],提高大学生克服各种困难和迎接各种挑战应具备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三,训练思维的功能。大学体育教育课的开展,能够促使学生学习一些体育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通过体育技能训练,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规划统筹力、反应与观察力等等。
2.健身功能。这是大学体育教育的本职功能,主要是对学生的身体运动方法和技能进行训练,教会学生各种科学强身健体的方式方法,最终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3.休闲与娱乐功能。关于这一功能,主要随着各种竞技比赛的出现,大学体育教育活动能够对一般观众具有休闲与娱乐的作用,当然也成为体育爱好者的休闲与娱乐方式之一。
4.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能够增强高校竞争力,能够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声誉,也是一所大学彰显自身办学特色的亮点之一。
二、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由于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内外等方面的原因,整体上发展得还不是很理想,在高校发展系统中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4],具体说来如下:。
1.从学校层面来看,大学体育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视度不够。其一,学校对大学体育的重视度明显不够,导致大学体育处于整个高校发展系统的中边缘化的位置,导致各项投入明显不够。其二,大学体育指导思想与经济社会生活存在脱节的地方,尤其是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的理念、全程体育教育理念宣传建构不够。其三,大学体育教育的软件和硬件建设不够,包括师资建设、体育教育所需的各种设施、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等等均存在问题。
2.从学生层面来看,大学生普遍对体育教育课不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由于大学体育教育的考试价值取向,导致学生很多时候是应付性地上课,忽略了体育课的健身功能;学生对体育教育的关注点往往停留在体育考试层面上,很难真正端正学习体育课的态度和目的。其二,由于就业、专业学习、交友等原因,导致学生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了这些上面,相反,大学生对大学体育教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其三,在观念上,大学生对体育教育课程的理解还处于一种小体育观的状态,认为体育就是单一的身体训练,对人的其他素质训练作用不大。正是由于这样,导致当代大学生体质发展与健康非常不理想,凸显了大学体育教育模式和价值取向存在一些问题。
3.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师队伍素质、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育模式等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在教育观念和理念上,要么传统式的教师主导,要么是学生自由式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很多大学体育教育课显得无所适从。其二,体育训练上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不够,很多体育教师强调要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对学生的体育心态和体育创造力等等方面重视不够。其三,大学体育教育课上的教育内容,很多是重复高中的体育教育,同时注重体育技能实际操作,对体育理论的系统讲解不够,没有真正让学生在大脑中建构起系统化的体育科学知识;同时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训练力度不够,忽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观察反应力等的培养。其四,大学体育教育方式方法显得很不灵活,包括体育教师的知识话语系统不生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沿袭教师讲解的教授方法,学生个性化和自由化的训练不够;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大班式的上课模式和放羊式的体育教育现象时有发生;教师的教育方法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性兴趣不强,导致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效果不理想;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导致师生互动式的体育教育方式还用得不够。其五,大学体育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处于课堂教学为主的状态,第二课堂体育活动开展得不够,现代化的复合式体育教育模式还没有形成。其六,体育教师数量有限,培训力度不够,学历与职称不高,综合素质整体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在人文素质方面还欠佳。
三、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鉴于以上我国大学体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我们务必要主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全力推动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发展[5],力求大学体育教育发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为高校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全力谱写大学体育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1.从制度和观念上彻底改变大学体育教育的边缘化状态。要真正落实这一点,其一,我国高校必须要从政策和制度上着手,把大学体育教育作为学生毕业考试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知识技能进行全盘考核检查,力求从国家和学校层面的制度建设上,将学生的体育发展状况纳入四年大学学业的考核体系;同时积极推动和支持学生的各项体育社团和活动,力求从学校层面就形成一种重视体育发展的导向。其二,大力宣传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在广大学生中树立起科学的大体育观念,彻底改变大学生对体育教育的漠然、不关注和无兴趣的现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大学体育教育中来。
2.加大体育教育的各项投入,全力提高大学体育教育的软件、硬件设施质量与数量,努力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工作积极性,增加必备的体育设施和场地,引进先进的体育教育软件,力求推动大学体育教育从物质到精神上的现代化发展。
3.转变师生的体育教育观念与理念,积极推进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其一,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单一重视体育技能的训练与教育转变到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兼顾人文教育。其二,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教育的理念。大学体育教育只是大学生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引导时期,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务必要树立终身体育教育的理念。
4.借鉴和吸收西方先进的大学体育教育模式,积极改革我国目前单一的体育教育模式,不断创新大学体育教育模式,努力形成多元并存的大学体育教育模式[6],积极推进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开展俱乐部形式的体育教育活动[7]。
5.加大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力度,积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结合我国的实际,形成现代化的复合型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真正建立起集群式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和注重大学体育教育的复合型功能和价值的教学内容。
6.加大大学体育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发展力度,科学建构大体育教育模式,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进行整合,积极吸收其他专业学科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努力建构现代化的大体育教育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本文来自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杂志。《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体育训练与教育的紧密联系大全(17篇)篇十三
为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顺应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应体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反映21世纪社会发展对新型教师的新要求,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通过加强通识教育课程、整合学科专业课程、拓宽教育专业课程来逐步构建结构合理、面向未来、综合性与一体化的课程新体系。
一、重视通识教育课程,增强全面性。
小学教师对小学生的启蒙是全方位的,小学教师应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具有宽厚的文化底蕴和较强的艺术修养、人文修养与科学精神,以适应21世纪小学教育对高素质师资的迫切要求。因此,应重视通识教育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为其打下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促进各种素质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
1.加大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
根据师范类学生培养特点,特别是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特点,可以适当增加公共必修课的比重。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通识教育课程,认为广博的通识教育知识是未来教师从事教学的必要条件。根据唐松林的研究,国外的通识课程在整个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例为美国40%、日本37.7%、德国33.3%。借鉴国外经验及国内的教学实践,根据我国师范教育培养的特点,应当大力研究通识课程结构,设置更适合专业发展需要的通识课程。设置的公共课程所占总课时的比例至少应达到30%。普通教育课程的设置要在原有政治、英语、计算机和体育课程的基础上,调整课时比例,增加课程内容。注重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教学内容,增强基础文化科学知识的课程内容,强调文理渗透,强化综合素质教育。
2.增加通识教育课程的门类。
为了培养精于素质教育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必须增开素质类课程,构建以德育类课程、工具类课程和素质类课程三位一体的通识教育课程新模式。一是改革德育类课程的教学,实行“理论讲授+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减少政治课的学习时数,加强社会实践,通过指导师范生参与社会实践,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来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二是通过强化工具类课程来加强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增开一些新的工具类课程,如外语、计算机、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等。三是增开素质类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开设的课程可以包括中国近现代史、人文科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外国文学、中国文化、实用写作、科技发展史等内容。还可以开设一些美学艺术类的课程,如美学概论、艺术思潮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使学生整体素质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二、整合学科专业课程,增强综合性。
学科专业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和基础,教师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世界各国小学教师培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小学教师必须从事多门课程的教学,每一位教师不仅能胜任一个班级的几门主要学科的教学,还应具有指导多种课外活动的能力。再加上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综合性,现代小学教育强调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新型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课程改革也要与学科的发展趋势相适应,体现综合性,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我们应按照少而精、博而通、深入前沿的原则和思路,重新选择和确定学科专业课的基本内容,对学科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应注意学科知识内容的综合,形成综合化的知识结构,培养教师洞察、剖析、选择、整合和迁移的能力。如大学语文、大学数学等课程,避免了学科知识划分过细、每一部分都力图自成体系的弊端,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对本学科知识进行模块式重组,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小学教师的学科知识强调博而通,应简化课程内容,主干课程要少而精,更新课程中的陈旧知识以及实用性和基础性不强的知识,反映该学科的前沿内容,使课程内容体现出时代的强音和可持续发展的特质。为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宽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走上工作岗位后,在任教学科上有广泛的适应性,同时在某一学科领域有较深厚的功底,学有专长,每个方向的学生在扎实掌握本方向的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2~3门的相关学科的内容,本学科内部以及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形成内在联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适应跨学科教学的需要,为他们将来成为小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
教育类课程是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院校,师范专业区别于非师范专业的重要标志,是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教师职业专门化程度的重要保证,体现了教师教育的特色。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认知方面的偏差,教育类课程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而开设门类少,且学时数在总学时中所占比例一般只有15%左右,从国外教育类专业课程比例来看,德国是25%、英国是25%、法国是20%,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实际情况差距甚远。因此,应提高教育专业课程在总课时中的比例,大约占到总课时的20%~25%左右。作为教育类课程,既要为学生的发展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从而开设教育概论、中外教育史、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又要注意结合未来小学教师的工作来设置课程,开设儿童心理学、小学语文(数学或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现代教育技术、小学生心理辅导、德育理论与班主任工作及小学班队工作原理与实践等课程,增加教育理论教学及技能训练的力度。
2.增强教育类课程的适切性和实用性。
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最好不断线,每学年、每学期都有此类课程,使学生在系统连贯的学习中形成丰厚的教育理论素养,为学生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教育科研能力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尤其要注意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时代性,摒弃一些陈旧的内容,介绍教育改革的动态和发展新趋势,反映当代新颖的教育理念,加强与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联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一般教育理论的泛泛传授,激活知识在践履层面的活力,加强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的整合,如关注学生教育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和提升等。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增强工作后的适应力与创造力。
四、强化教育实践课程,增强连贯性。
教育实践课程是具有综合实践性的重要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见习和实习,是教师职前教育的必要环节,对于学生理解小学教育,熟悉小学生,巩固专业思想,学习与掌握教育规律、培养教育教学和初步的教育研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必要的环节。
1.延长教育实践的时间。
小学教师的经验知识只有通过教育实践才能获得。国外教师教育都很重视教育实践这一环节。在集中实践方面,美国大约为一个学期;德国非常强调教学实践,并且规定两年见习时间;法国将教育实习系统化制度化,安排了熟悉性实习、陪同实践实习、责任实习。英国更是把实践看成重中之重,与地区小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有累计32周的教育实习。相比之下,我国小学教师课程方案的教育实践环节比较薄弱,教育实践课时偏少,而且形式单调(一般只安排6~8周的教育实习),开设时间晚(一般安排在第七、八学期),短暂的实践不能使师范生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特性形成深入的认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课程改革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因此,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是切实可行的,笔者认为教育实习的时间达到英国的一半———16周左右是可行的。
2.采用连贯性实习的方法。
实践中可采取连贯性实习的方法。连贯性实习是一个贯穿于高师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教育实践活动。其内容安排随着年级的递增而渐趋复杂,且低高年级的实习内容能连续和继承,最终熟悉、掌握教师职业的全过程。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课要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始,直到毕业,应贯穿于整个学程,分散到每个学年,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在不同时段开展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教育理论知识的同时,深入小学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以增加教育理念学习的针对性,又可以使认识与实践的结合走向深化。从学生入学起,每个学期应安排一周见习(分散与集中相结合),重点在于体验和见习,使学生在大量接触专业课程期间就能对将要从事的教育活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第七学期安排10周教育实习,使学生对小学教育工作及其改革发展有一个整体的、持续的了解,使他们毕业后能顺利任职。通过连续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调查等方式,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的交替进行促进二者的融合,加深学生对教育实践的感悟和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教育实践性知识,为他们成为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当代研究型、反思型、专家型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他们一毕业上岗就能成为一名骨干教师,缩短其专业成长的周期。
3.丰富教育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国外教师教育都很重视教育实践这一环节。一些发达国家在培养小学教师的过程中尤其重视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不但时间长,而且形式灵活,内容丰富。近几年来,英国的教育专业训练课程出现了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校教育工作生活体验”替代单一教学实习的趋势。在学校工作体验中,除了传统的教学实习外,还包括去中小学参观、听课、进行个人调查、测验学生、试验学习材料;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小组教学和课堂教学等。我们应借鉴外国的经验,采取多种形式的实践方式,结合教学内容安排必要的见习活动,可采取观看优秀教师上课实录或到小学实地观摩、学生接触基础教育实际、参与小学教学实践等方式。教育实习除安排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之外,应开展教育研究实习,要求学生对小学教育教学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通过开展教育调研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教育调研的课题纳入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开展课程设计、课件设计和教学情境设计活动,并将其纳入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
体育训练与教育的紧密联系大全(17篇)篇十四
摘要:
关键词:
一、训练特点。
每周训练五天,每次60-80分钟,根据计划安排,一次大运动量的训练总跑2200―2500米,小运动量是2000米左右,每周在跑道上练习四次,另外一次为一般身体训练和轻力量的综合练习。
中小学生训练量的大小,不仅要看跑了多少米,更重要的是要看训练对运动员所引起的身体反映及完成动作的速率,运动员生理指标的变化和造成疲劳的程度。
具体如下:
1、脉搏指数:训练中的平均脉搏重复达到最高之后,不能在规定的间歇时间内恢复到准备活动后的水平。
2、速度指数:重复进行速度和速度耐力练习时,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并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训练中轻微头晕的出现和动作协调性降低。
4、面色和眼神的观察:面部和唇色正常的红润消失;眼睛的光泽减弱。
二、训练手段。
(一)跑的基本练习与专项能力相结合,重点发展动作的快速能力和提高、发展、保持速度的能力。
(1)、各种跑的辅助练习。
30―60米的高抬腿跑,后蹬跑,单脚30米连续跳,后折腿跑,快频率的小碎步跑等。
(2)、速度练习。
在准备活动后体力充沛时开始,要求每次以最大的能力跑,并保证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后再进行下一次练习。
1、20米快速跑+20米降速跑×4-6组。
2、30米快速跑+30米降速跑×4-6组。
3、20米快速跑+20米保持+20米降速跑×4-6组。
4、30米快速跑+30米保持+30米降速跑×4-6组。
5、60米快速跑+20米降速跑×4-6组。
(3)速度耐力训练。
众所周知,一个人用最大的'速度去跑,是维持不了多久的。但是,却可以用自己的中速度或较高速度跑较长的一段距离。关键在于必须具备较高的绝对速度和正确的使用这种速度。强度太低就会失去速度因素,而不在一定速度基础上进行训练,速度耐力就很难有较高水平的发挥。因此,每次以自己80%的速度进行练习,并严格控制休息的时间。
1、150米×6。
2、250米×6。
3、400米跑道上进行50米快,50米慢交替跑练习。
4、100米+200米+400米+200米+100米跑×2。
(二)身体练习。
(1)腰腹及肩带力量训练。
(2)持轻器械2-3分钟的摆臂。
(3)肩负轻器械提踵快速跳。
(4)肩负轻器械原地弓箭步。
(5)俯卧快速10秒剪绞腿臀大肌练习。
历经约40天的训练,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体育训练与教育的紧密联系大全(17篇)篇十五
本文试从课余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关系、课余体育训练与学校体育关系及课余体育训练价值展开分析研究。
学校体育训练与竞赛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它工作对象是少数具有运动特长或运动天赋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采用竞技训练方法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和水平,对这些学生实施“精英教育”。长期以来体育界把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与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联系在一起;然而普通大、中、小学学校真能成为国家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吗?它在实现学校这一目标有多的现实意义,很值得我们探讨。虽然,我国大部分在国内、国际比赛中夺取优异成绩的运动员都启蒙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1],但启蒙不等于培养。课余体育训练只是为竞技人才的选拔提供一个选拔的平台的功能,我国竞技人才的培养体系并没有真正把普通中、小学作为它的组成部分,只是把普通中、小学学生作为它的选材基地。一旦发现可造之才就会使其脱离中小学的课余训练而纳入各级的体育运动学校、各级专业运动队进行专业系统的训练。如果要说课余体育训练真的具备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功能的话,也仅存在于国家布点于个别大、中、小学学校的体育训练基地,极其不具有普遍性。如果真以为各级专业运动队输送多少人才来评价课余体育训练的成绩的话,绝大部分的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是失败的体育论文体育论文,一事无成的。由于现行的竞技体育开始走“体教结合”之路,普通大中、小学更多担负的是此类运动员学生文化学习,而不是竞技能力的打造。因此他们除了具有运动学校、各级专业运动队队员身份外,还具有挂靠所在大、中、小学学生的.身份。当然他们亦有资格代表所在学校参加校外各类的比赛,并轻易地取得出色的竞技成绩,为校争光。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并不是所在普通中小学培养出来的,而是由体育运动学校或各级高水平专业运动队所培养出来的。从某一角度来说,他们有充当“枪手”,学校有“请枪”的嫌疑。若普通大、中、小学通过他们获得的荣誉鼓叫自己的学校体育工作如何出色;或这类运动员身份的学生在国内外大赛披金戴银,学校而利用媒体大肆宣传自己为国家竞技体育作出极大的贡献;此中给人以自欺欺人、欺世盗名之意。
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课余体育训练对学生来说不具普遍性,其面对的是少数具有运动特长与天赋的学生,属于高层次的体育教育;其要实现的是学校体育总目标之一的“提高少数学生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1]。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好坏对学校学生整体体质的增强、运动技能的提高所起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对整个学校体育任务完成、目标的实现远次于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论文怎么写论文格式模板。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更多是基于学校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而不是基于学校体育的需要,表现出极强的工具性、手段性。
从理论上讲,课余体育训练较之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其不应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可在现实的工作中,因其能成为学校的“面子”工程和“功利”的争逐场,很多学校对课余训练过分厚爱,很多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以课余训练为主,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为次。这种本末倒置“错位”现象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很多学校目前是要据课余训练的需要配备所需专项特长师资,而不是根据教学的需要,使得不少学校的师资配备不合理,制约着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落实。很多学校为了参加校外各类体育比赛取得荣誉而将本来就捉襟见肘的体育经费用于竞赛,使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缺粮”。学校之所以如此重视课余训练,是为了在校外各级体育竞赛中能获得优异的成绩,而这些都是源自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的考虑。
3.1通过训练以求获得优异体育竞赛成绩提高学校知名度。
各级校际间的官方比赛它能为各个学校提供一个展现体育水平的舞台。各学校都想在此舞台上披金戴银打败对手塑造一个体育强校的形象,并借此宣传学校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较高的竞技水平体育论文体育论文,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3.2通过训练以求获得优异体育竞赛成绩彰显学校体育工作的成绩。
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对外窗口,很多学校都试图通过这个窗口让兄弟学校和体育主管部门借此窥探到本校体育工作的成绩。虽然课余训练不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但是,很多学校都想通过训练以求获得优异竞赛成绩并借此论“英雄”。这就使得很多学校偏离学校体育工作的轨道狠抓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以图彰显学校体育工作的成就。
3.3通过训练以求获得优异体育竞赛成绩彰显“政绩”邀功论赏。
摘要和较易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学校课余训练与竞赛受到校领导和相关人员重视“热棒”,把其作为学校体育工作中心来抓的关键所在;使得学校体育在实践中不是践行“素质教育的方针”而是践行“功利”性的方针,扭曲学校体育三大部分的正常关系,这严重影响学校工作的健康、正常发展。
4结语。
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对部分有运动天赋和运动特长的体育“尖子”实施的“精英”教育,以图实现学校、领导、体育教师的功利性目标。而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其不具有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的功能。学校体育不能以课余体育训练主导体育师资的配备、经费分配;不能把[:请记住我站域名/]把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工作的重点,把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把在次要的位置,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
体育训练与教育的紧密联系大全(17篇)篇十六
估体系、原则、实施途径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在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方兴未艾。各地的实验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缺少理论指导,难以形成稳定的模式。而且,由于专家、学者、心理教育工作者各持己见,以至于心理健康教育称谓也不一致,有的称“心理咨询”,有的称“心理辅导”,有的称“心理教育”等。因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关系到这项教育工作的开展、深化、发展和完善。本文为此目的,发表自己的一孔之见,以就教于同仁。
一、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构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重在教育。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置,大致有医学模式、咨询辅导模式和教育模式三大类。医学模式重在治疗和重建;咨询辅导模式重在探讨心理问题及其处置;教育模式重在教育、预防和发展。现在不少中学采用咨询辅导模式,以心理咨询来取代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否妥贴,需待商讨。心理咨询重治疗,处理已经发生的心理问题,因而是被动教育行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注意治疗,更注重预防和发展,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势。医学式、咨询式认为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就是解决学生已出现的心理问题,当学生有了心理问题再去寻求“药方”,具有不少缺陷。
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成一种“教育模式”,优点首先在于它充分发挥了“学校”及其“教育”的特点。所谓“学校”的特点,指它拥有良好的育人环境、有严密的组织领导系统、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有学生群体、有一定资金和设备。所谓“教育”的特点,是指它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成其心理健康发展,而不是零散、片面的、非系统、不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目标不仅仅在于治疗,还重在预防与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区别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
其次,这种教育模式是立体式、全方位的。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从初一至高三的每一个心理发展阶段,心理特征和出现的心理问题都不尽相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根据每一阶段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除了解决个别学生已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学生群体普遍出现的典型心理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制定计划、作出周密安排,使学生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受到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有意识、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不要拘泥于某一种途径,譬如德、智、体、美、劳各育都是教育的途径。当然,也可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独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总之,要形成立体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在学校展开,但它也需要在家庭和社会进行。学生很多心理问题的发生,源于家庭和社会,如父母离异、家长教育方式不当、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等等。如果不能取得家庭和社会(特别是学生生活的社区)的支持和配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很难奏效的。这在国际上有成功的经验,如美国、日本,他们是学校、家庭、社会(社区)齐抓共管,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因而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应该是单向的,靠学校单方面着力,而应是多方位的,以学校为主,家庭、社会(社区)一起参与,共同努力。
二、全方位、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点。
下面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评估体系、原则、实施途径等方面分析该模式的特点。
目标。这个模式要实现的目标具有层次性。
第一层次,预防性。在学生未出现心理问题之前,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能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或避免心理疾患的产生。
第二层次,治疗性。及时矫治学生的心理疾患,排除其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心理康复。
第三层次,发展性。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使其具有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内容。这个模式的内容具有实用性与针对性。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常受到这些问题的困扰:(1)学业问题。如升学受挫、考试焦虑、成绩不理想、需要休学等。(2)人际关系问题。如交际恐惧,与教师、同学关系不良等。(3)青春期性问题。由青春期的性成熟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如性幻想、自慰、对性成熟的焦虑等。(4)择业问题。如人生目标模糊,对未来社会生活感到恐惧、茫然,缺乏就业心理准备等。除此之外,还有来自家庭方面的一些问题(如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等)以及个人身体的疾患而引起的心理问题。因此,要针对这些问题,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表一)。
表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年级主要内容初中一年级入学心理适应教育;学习动机教育;学习兴趣激发。
;人际交往心理教育.
二年级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挫折心理教育;青春期性心。
理教育.
三年级应试指导;心理疾病防治;“学习心理”知识教育;挫。
;人际交往心理教育.
二年级“学习心理”知识教育;异性交往心理教育;情商教。
育;自我心理障碍的排除;挫折心理教育.
三年级“学习心理”知识教育;职业选择心理教育;挫折心。
理教育;应试心理指导;社会适应心理教育;自我心。
理障碍排除.
评估体系。评估体系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通过评估,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为学校改进工作,提供依据。评估的操作是由上级行政部门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领导的教育督导机构、科研团体和机构,按照设定的指标进行评估。(表二)。
原则。全方位、立体式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遵循下列原则来进行。
(1)普遍性原则。即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这个原则的根据有二:其一、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等的影响,其心灵普遍需要受到关怀。一些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关怀已经反映出有心理问题的那部分学生,这是片面的。有些学生的心理障碍在测查时未被检查出来,并不意味着他就没有潜在的心理危机存在,只是还不够严重而已;还有的学生由于羞怯或对教育者不信任故意掩盖了自己的心理问题。因此,需要受到关怀和教育的不是部分学生,而是全体。其二、面向全体学生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我国从事这项工作的专职或兼职人员数量不多,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进行教育,工作面相当狭小,会贻误对许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达不到普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有的学校将工作重心放在个别学生的心理矫治上,这是救火人员式的教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实上,中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普遍存在一些共同的心理问题,教育者既要重视个别学生的问题,更要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教育和矫治,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表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附图{图}。
注:本表未列出权数和评价标准,具体实施时应该详细规定。
(2)情感性原则。所谓情感性,指教育者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遵循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满腔热情地关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教育者只有热爱学生,才能热心去做关怀学生心灵的工作,这是教育者的一种美好而崇高的职业感情。爱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爱可以化解学生心头疑惑,爱可以增强学生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教育者尊重学生,才能和学生建立起信任、合作的关系。学生才愿意敞开心扉,教育者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计划。相反,教育者如果不尊重学生人格,讥笔、歧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就根本不可能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甚至使其心理障碍更加严重,伤害学生的心灵。
(3)疏导性原则。即教育者要循循善诱,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对于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教师要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利用各种机会因势利导,将他们沉郁在心中的种种不愉快的感受疏泄出来。一个人内心的极度不良情绪,如悲痛、愤怒、忧郁等,就如同健康人体内的毒素,不及时渲泄、疏通,就会抑郁成病。如果教师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有心理问题学生,学生极易产生对抗情绪,压抑在心头的不良情绪越积越多,无法得到疏通,往往就以扭曲的方式渲泄出来,如攻击他人、损坏东西等。这使本来就有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这样的结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相悖的。教育者首先应找出学生的心理症结所在,分析其产生的缘由,给学生讲明道理,让他们以正当的方式渲泄出不良情绪,逐步疏导,消除心理障碍。
(4)预防性和发展性原则。即心理健康教育应重在预防,通过优化学生心理品质,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尽量避免或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心理治疗的效果再好,也只是补救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还在于防患于未然,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其心理自我调适能力、防御能力、承受能力。当然,我们不能把预防误解为阻止问题的发生,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我们无从预料,也无法阻止。关键是我们能够通过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尽量避免或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一旦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由于他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自我调适能力和承受能力,也能自我调控。所以说预防与发展实际上是同步的,都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实施途径。根据模式的要求,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
(1)开设心理卫生课,或在生理卫生课中增加心理卫生的内容,称生理心理卫生。从初一年级开始就要有系统地通过心理卫生课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常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提高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这种课应贯穿整个中学阶段。开设心理卫生课既有系统性强、普及面广的特点,又有长远性特点,它使学生受益终生。
(2)编写心理健康指导读物。教育行政部门应有计划地组织人力编写和出版心理健康教育的参考书,供中学生们课外阅读,如四川成都十二中就联合省内十多所中学编写了一本《中学生心身指导》。
(3)开展心理咨询。每个学校设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指导,解决心理困惑,治疗心理疾患。当代中学生的心理自我保健意识日趋加强,有了各种不适应症和心理问题后,常常主动找心理咨询医生解决。据上海青少年心理门诊部反映,近年来,高中生独自来找心理医生已经很常见,这类就诊者已达20%(注:《上海青少年自找心理医生》,《教育文摘周报》,1995年5月24日,第2版。)。这说明中学生对心理咨询有着强烈的需求。
(4)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以教学为主,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将它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来进行教学,在各科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尤其是学习心理方面的常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心理规律,从而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5)利用信息传媒体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在发生着变革。世界各国都已注意到了在教育领域中利用信息传媒体教育,它可以传输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美国提出了“教育技术行动”,就是要把美国所有的学校和教室都联到信息网络上。这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如果我们利用它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者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互联网上找自己最喜欢的教师进行心理咨询;重症、难症还可在网上找到各专家诊治;通过互联网可以向其它同伴倾述心中的烦恼;优秀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讲座也可放在互联网上,让更多的学生看到。这是一个高效率的途径。
(6)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整体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学校教育途径外,还应改善学生的生活环境,创造健康的教育环境。学生二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学校以外度过,很多的心理障碍源于家庭和社会,单靠学校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应该与家庭、社会联手,取得他们的支持、帮助,营造一种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系统、大氛围的心理健康教育。社会的各种传媒要向中学生宣传心理卫生知识,限制一些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娱乐场所,杜绝各种黄色录相、书籍。每个社区设学生心理健康关心委员会,举办短期培训班,向家长普及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总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学生特点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它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实践上进一步去探索、完善。
体育训练与教育的紧密联系大全(17篇)篇十七
现阶段我国已具备发展体育产业的经济条件,只是因为人们体育意识及体育消费观念的滞后,影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高校的公共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终身体育锻炼观念及体育消费意识等方面均可发挥重要作用,对促进我国体育产业(注:本文所讲的体育产业主要指竞技体育表演业和体育服务业)的发展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对如何创新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进行了研究。
在现代经济社会条件下,体育已被赋予丰富的经济文化内涵,体育产业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产业。体育及体育消费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具有较强的社会性。第一,人们体育意识的加强、体育兴趣的培养、体育欣赏能力的提高、体育消费观念的引导等已不再是一种简单自发的个体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与后天的教育息息相关。第二,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将从大众化的群众体育活动逐渐向追求个性化服务与高端享受的体育消费活动过渡。我们应该与时俱进,站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大视野下,重新认识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与社会的关系,认识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与体育产业的关系。高校的公共体育教育教学不应该成为社会体育文化(包括体育产业活动)的“孤岛”。我们要树立“大体育”的观念,采取开放的心态,以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为己任,主动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以此为立足点,创新高校公共体育的教育教学。
三、以体育赛事欣赏为媒介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创新教学方法。
体育运动项目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切入点,也是体育产业中竞技体育表演业的相对独立项目。人们以运动项目为基础来参加体育活动。专业运动员与体育业余爱好者的区别仅在于体育运动技能的高低有所不同。进一步,职业运动员以体育运动为职业,成了竞技体育表演业中的“演员”,体育爱好者则是“观众”。竞技体育表演业的发展既要有“演员”又要有“观众”,高校的公共体育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热爱体育运动项目的“观众”。传统体育教育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是,我们一厢情愿地想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演员”,强调运动技能的传授,结果弄得学生丧失体育兴趣与热情。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习动机有关。一切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兴趣与爱好无疑是重要的内在驱动力,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根据体育认知、体育情感、体育行为的辩证关系,把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放在第一位。高水平精彩的竞技体育赛事的欣赏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方法。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一场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赛事(例如nba、世界杯足球赛等)已经大大超出体育本身的范畴,是一场集真、善、美于一体的盛宴。nba球员的精彩扣篮、世界杯足球赛中一次酣畅淋漓的射门得分等无不给无数体育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根据美学原理的有关知识可知,通过移情作用,审美的欣赏不是对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一个自我的欣赏。学生对赛事中体育明星的欣赏可以寄托个人的情感,容易激发对该体育项目的兴趣。所以我们应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根据教学实际,以精典赛事的欣赏为媒介,首先教会学生欣赏各具体比赛项目的必要知识,提高学生赛事的欣赏水平;然后在美的感召下,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激发他们的体育热情。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单独或与社会体育产业经纪公司合作引进一些高水平的体育赛事——特别是一些比较普及的项目(如篮球、乒乓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等),对学生进行体育赛事文化及体育美的熏陶,培养学生体育消费意识。湘潭大学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之,把竞技体育赛事融合到体育教育教学中,以体育赛事欣赏为基础,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很好地把体育产业文化与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与体育消费意识的双重作用。
四、以“选项制”为基础打破行政班级授课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定伴随着个性化。根据多元智力结构理论,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与空间感知智力有关,而且每个人的智力结构是不同的。学生的体育兴趣及体育运动天赋存在着个体差异。传统的体育教学以行政班级为单位,采取“批量生产”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低下,存在严重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例如,在教授篮球运动技能时,班级中某些学生由于身体条件的原因,可能对此兴趣不大,但对乒乓球感兴趣,这对我们的组织教学带来挑战。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公共体育的教学管理模式。我们可以根据各院校的体育设施和师资力量等具体条件,把以前“大杂烩”式教学内容,以一个个项目为基础(例如,篮球、排球、武术、健美操等)“碎片化”,跨院系、跨专业打破行政班级授课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取自己相对喜欢的项目进行学习,实行“选项制”。这样可以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学习力”,提高学生学习体育运动项目的热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湘潭大学率先打破传统“公体课”的教学模式,实行了“选项制”。经过几年的实践,反响强烈,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我省许多本科院校纷纷前来湘大取经,推广公共体育教育教学的“选项制”管理模式,但高职高专院校在此方面几乎未有所突破。理论与实践均证明,“选项制”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同时能与体育产业文化实现很好的契合,可以一举多得,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
五、以学生体育社团为基础创新教学的组织形式。
学生体育社团一般都是由爱好共同项目的学生自发组成,这种组织形式打破了班级甚至年级界限。在社团的组织下,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自主性与积极性非常强。但在传统体育教学管理模式下,很难发挥体育社团的优势。一方面,社团的学生渴望得到专业老师的指导以提高运动技能,但老师只能在课余进行指导,无疑增加负担;另一方面,正常课堂内的教学,老师又不能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的兴趣组织教学,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如果推行公共体育教育教学的“选项制”,就能自然地实现体育教育教学与学生体育社团的对接。“选项制”模式下,选取了某些项目的学生,自然可以自愿参加与相应项目有关的体育社团。社团内一群“志同道合”的学生能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运动技能,强化对该体育项目的兴趣。简而言之,以学生体育社团为基础,制定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教学的组织形式,能使体育课堂的时空范围得到扩展,充分自由地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性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灵活性,更加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六、以校园内部模拟俱乐部形式创新教学的评价模式。
传统体育教学的评价方法简单僵化。受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影响,只注重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评价;没能很好地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不能适应现代体育综合发展的需要。现代体育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植入竞技体育职业化的体育产业文化,我们可以借用职业运动的俱乐部组织形式,在“选项制”的基础上,把选取同一项目的学生,分成若干个校园内部模拟俱乐部。对于某些项目(如篮球、足球等)的评价,可以随机在模拟俱乐部抽取队员组队,采取俱乐部对抗赛形式进行整体评价,同时还可把个体评价与整体评价结合起来,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也可以评为“最具价值球员”。与传统评价方式相比,这种评价肯定更具科学性与趣味性,而且可以与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设计出很多具体的评价方法,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总之,采取内部模拟俱乐部形式,创新教学评价模式,能巧妙地把体育产业中职业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融合起来,对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七、结语。
高校的公共体育教育教学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存在广泛联系,我们不能孤芳自赏,应该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所贡献。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下,创新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所提的几个环节的创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核心是围绕体育运动项目做文章,以运动项目为载体在学校局部范围可进行教育教学创新,在社会全局范围内可实现体育教育教学与体育产业文化的融合,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