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积累和积极借鉴的结果,它们是经过反复修改和完善的,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些范本,发现它们的特点和亮点所在。
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研究活动(模板17篇)篇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散发着经久的香气。静下心来梳理,是本次课例教研活动的收获,也是今后教研活动的启迪。以下是豆花问答网和大家分享的课题教育研究活动。
总结。
资料,仅提供参考,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本学期的课例教研活动基本告一段落,心中的颇多感受,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消逝而淡忘,却像一杯香茶,清香沉淀心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散发着经久的香气。静下心来梳理,是本次课例教研活动的收获,也是今后教研活动的启迪。
教学。
目标中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每一节研讨课后,大家都能坦诚相待,对别人的课堂教学实事求事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评课议课的过程中,从他人的课堂教学中取长补短,并反思自己的教案,进行反复的修改,这其实也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把握教材的能力、掌控课堂的能力都有所提高。这种成长和提高的力量源泉来自于集体的智慧,是集体教研促进了每位教师的成长。
全市课例教研研讨会上,我们欣赏到了两位教师执教的三节课,每位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材处理、教学调控、情感投入等细节处理,都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作用。可以想见,他们的精彩同样都凝聚着集体智慧的力量。课堂上展示的是一个团队的整体水平,甚至是全体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
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此次课例教研的网上研讨阶段,崔老师为我们提出了“如何从“学”的角度研究“教”的有效性”的研讨主题,引发了各位同仁们的热烈讨论。网上研讨气氛空前热烈,大家各抒己见,每个人都从中受益匪浅。通过对主题贴的不断深入研讨,我们对教材的把握更加准确,修改教案和课堂施教时,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有目的地从课堂的有效性进行研究,真正提高了教的实效性。这也许正是达到了举行此次课例教研活动的初衷。对于快速提高教师的整体施教能力,这种扎实有效的大课例教研活动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由此,我也想到了我们的小课题研究活动。课题研究活动也要讲求实效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立足课堂实际,以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情境中存在的,有着明显的需要改进或者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现象作为研究的问题,扎实有效开展研究工作,改进并完善自身的教学。同时把小课题研究与撰写教学反思、教育随笔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以研究促进教学,以研究提高质量。自从进行小课题研究以来,我们确立课题、制定方案小而精,有针对性,从学生的实际中来,为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而立;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在常态的教学实践中扎实有效地实施课题方案,真正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活动,让教师们通过研究个性化地发展自己、提高自己、超越自己,提高整体素质,并让学生从中受益。
我想,这次的教研活动只是一个提升和成长的开始,它对于我们的触动和启示一定会给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及教学研究工作提供新的动力。
本学期我们四年级语文组新老搭档活力四射,金老师永远是我们的重量级搭档,也是我们的开心果,爱华的才华总能给我们新的启发和灵感,老杨和邹的沉稳让全组人沉着赶好每一件事。一个学期来我们几个心相连受相牵,共同走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一、明确职责打造和谐团队我想作为教研组长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那就是做好上传下达这个任务。及时的把学校布置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传达给组内的老师,然后将组内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反馈到学校。教研组长必须以身作则,认真负责地安排好本组的各项工作,必须在每学期开学初,联系新课程的教学要求,结合本科组老师素质能力状况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学期本科组的学习和研究活动计划,建立或完善各项活动制度,从单元、课文的备课和教、学、考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等方面,做好每一次活动的安排,组织好每次活动。团队精神的有无,决定了团队的战斗力的强弱,决定了团队的强弱。团队精神就是学校上下精诚团结、目标一致、协同共进。就如航行于大海的巨舰,有智慧舰长的正确指挥,有勇敢船员的协同配合,在这艘巨舰上每一个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凝聚成劈波斩浪的巨大动力。每一个教师都是教育教学的管理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不论是教师个人进行课题研究还是以教研组或科研所为单位组织的合作研究,都离不开团队精神,都能让我们都能从团队中受益。团队精神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讲都是不可缺少的精髓,否则就如同一盘散沙。一根筷子容易弯,十根筷子折不断,这就是团队精神重要性力量的直观表现,也是团队精神重要之所在。
二、有责任意识让教研成为家常便饭从某个角度来说,责任比能力更重要。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时刻记住自己作为教师的责任,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一个负责任的教师才能释放自己所有的能量,并在学校发展中体味成功的快感:出色地完成学校发展的预期目标任务,得到学生、家长乃至社会的认同和赞誉,帮助学校创响自己的品牌。我们一线教师要想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有效教研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们组的教研活动丰富多彩:有课前的集体备课、也有课后的评课议课、也有针对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主题研讨等等。在开学之初我们就把每一课都分到了个人。平均一个人要主备两个单元。本学期的备课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作了很多改进,比如说将导学案扎实的落实到每一课当中,每个人除了要将所分担的任务完成还有将余下的以修订状态的模式修改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教案,这对每个人来说要求都有很大的提高,同时我们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了自身的业务能力的提升。课前的集体备课,我们没有具体的固定的时间,我们同组的老师习惯于利用平日的一切可利用的琐碎时间来讨论每一课的重难点以及处理的方法,大家想到了什么就说什么,畅所欲言,每个人都很自由地说出自己的观点,遇到不同见解的时候大家就争论一下,这样随时随地的教研的好处就是民主自由而且限度的实行个人智慧的资源共享。
回顾这一学期,我们忙碌着也收获着。在校语文教研大组的指导下,我们四年级语文教研组在“目标引领下的有效教学”这个研修活动主题的引领下,结合本年级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有效拓展丰富积累’为年段研训主题,对有效拓展进行了探索,营造了开放的、适合主体发展的教学氛围,扎实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学习提升。
在研训活动的学习思辨阶段,老师们重点学习了学校总课题《课堂教学提升师生自我效能感的实践研究》方案。我们语文组确定“目标引领下的有效思维”为本学期的研训主题。在此基础上,以备课组为单位,分散学习,在组长的主持下,并根据本年段的实际情况,确定我们组的研训主题为“有效拓展丰富积累”。在确立好年段主题之后,由组长负责搜集学习资料,再次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理论学习,每位教师又根据主题认真撰写了各自的。
心得体会。
在年段进行交流、碰撞。通过学习与撰写心得体会教师们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效地提升了自己的理性认识为实践阶段的操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实践反思。
我们年段的每一位老师认真聆听了听课周安排的公开课。课后,每位老师根据年段研训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认真撰写了听课心得,及时上传到学校校本研训平台上,借助网络研修平台这个载体,使老师们的思考交流更具交互性、即时性,在碰撞中,使自己的认识不断得以提升。
三、
检查督促。
在鼓励语文教师们创造性工作的同时,不放松对其教学常规的指导和监督。本学期我组结合语文教研大组参加宁波和奉化规范教研组评选活动,进行了教学常规检查,内容包括学生作业的批改是否及时、认真,教师是否写教案,是否写教学反思和教后记等方面。从检查的情况来看,全组教师备课都非常认真,教案完整,重点突出,有反思,作业设计科学合理,批改细致准确。检查结果令人满意。
成绩属于昨天,明天的我们将自信满满,扬长避短,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实在更有效。
以小见大。
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研究活动(模板17篇)篇二
一、研究背景。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兴致盎然、积极思考的现象,经常是教师的有效提问引发的。
幼儿科学活动因其科学性、启蒙性、严谨性、探究性等特征,对教师的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学活动中教师有效的提问,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培养幼儿的表现力和自信心,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增强课堂实效性,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1、提问模式化,缺乏“准”度。
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设计,比起其它学科要更准确、更精确。但幼儿教师在活动提问时,特别是在活动的开始部分,常常受到经验和思维定势的影响,来一些开场白。如中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筷子》开头,教师举起筷子提问:“这是什么?你们喜欢筷子吗?”对于中班孩子来说,这样的提问显然是在浪费时间。
千篇一律的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来烘托学习气氛,孩子们为了迎合教师,齐声回答:好,喜欢……在活动过程中的提问也常常是问题多但价值不高。这些问题成为一种套话,废话,对孩子来说多数不需动脑,更没有探究价值,而且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时间,不能真正激起孩子们科学活动的兴趣。
2、提问随意性,缺乏“坡”度。
有些幼儿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忽视幼儿的年龄特征,忽视科学活动的特性,随意性强,想到哪儿问到哪儿,脱离了幼儿的经验和水平。如科学《水家三兄弟》中,教师在活动中的第一句话就是:“谁认识水家三兄弟啊?”。因为是第一课时,问的孩子们一头雾水。孩子们开始发挥了,小草、小花、杯子、毛巾……都来了,离主题越来越远了。活动的结束部分,教师才开始提问水的重要性。水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教师应把握好活动的层次,从易到难,从认识生活中的水再到实验,再到水的三态,才是层层深入的过程。
有些活动提问或过难,或过易,或者零散不系统,缺乏坡度,更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一般年龄较小,各类经验不足,教师若不能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来提问,将大大降低幼儿学习的有效性。
3、问题封闭性,缺乏“宽”度。
对孩子来说,科学活动是最能也最适合培养幼儿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但有些教师往往不会抓住科学活动的特点,在提问时仍然把问题主要停留在知识水平上,习惯把提问作为考察孩子记忆的手段。如:科学活动《参观菜场》中,教师提问:“你喜欢吃什么菜?这些蔬菜你们家是怎么烧的?它是什么味道的`?”把原本很宽的提问思路给局限化了。由于提问的封闭性,不可能让孩子在问答的互动过程中,得到想象力、创造力和探索精神的发展。
4、提问不公性,应答机会不均。
教学中每一个幼儿都是平等的,老师应保证每一个幼儿回答问题的机会和权利。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或习惯性的提问那些“乐意回答”“会回答”的幼儿。有时在一个教学活动中,有的幼儿获得了几次机会,而有的幼儿一次也没有回答到。有些本身自信心就不足的幼儿,会越来越退缩,逐渐成为活动中的旁观者和边缘人。特别是人数较多的班级,难度就更大,问题就更突出,有时教师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1、教师没有抓住科学教学的要点和精髓。
2、教师备课时问题准备不够充分。
3、受执教者教学经验的影响。
4、教师课堂应变能力不强。
5、职业倦怠、态度不端。
6、课堂幼儿人数较多。
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研究活动(模板17篇)篇三
教育研究活动是一种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问题和推进教育改进的重要方法。通过教育研究活动,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教育领域中的问题和挑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成果应用到实践中。这种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促进教育创新和改进,并推动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
我个人参与教育研究活动的体会是,这种活动能够帮助我更加全面地认识到教育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在活动过程中,我不仅从相关文献中获得了很多新知识,还通过与其他教育工作者的交流和讨论更好地了解了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这些经验不仅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也拓宽了我的视野。
同时,教育研究活动也是一个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通过参与研究项目,我学会了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查和数据分析,如何撰写规范的研究报告,并且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于未来的教育工作和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研究活动不仅对个人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于整个教育系统的改进和创新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教育研究活动,我们可以识别出教育实践中的难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可以帮助改进教育的教学方法、教材设计和评估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并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教育研究活动还能够促进教育创新和先进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教育工具和方法层出不穷。通过教育研究活动,我们可以评估和改进这些工具和方法的有效性,进一步推动教育创新和数字化转型。
教育研究活动固然重要,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是研究数据的可靠性和实践的可行性。教育实践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准确地收集和分析数据并不容易。此外,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改进也需要克服许多困难。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首先,加强研究方法的培训,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能力。其次,建立多学科合作和交流机制,利用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最后,加强实践应用的推广和跟踪,通过实证研究验证改进措施的实际效果。
第五段:总结观点,并展望未来(200字)。
综上所述,教育研究活动对于教育工作者的个人发展和教育系统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参与研究活动,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教育领域中的问题和挑战,提高个人能力,并推动教育创新和改进。尽管教育研究活动面临一些挑战,但通过培训和多学科合作,我们有能力克服这些挑战并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展望未来,我期待能够继续参与教育研究活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进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研究活动(模板17篇)篇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初步的环保意识。幼儿的特点是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好奇多问,活泼好动。所以如何在集体活动中凸显环保教育,让环保内容自然地渗透到各科教学活动中去,是我们需要不断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以上几方面的内容谈谈集体环保教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一)集体环保教学活动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
环境布置要让幼儿易于理解,所以,设计时要图文并茂,以画为主,并且运用各种材料,特别是废旧材料。如设计《废旧物品总动员》这个主题活动中,就用平时幼儿喝过的牛奶瓶进行装饰,老师就把这些瓶子用线穿起来挂在墙饰上。还有用幼儿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瓶子做大大小小、高高矮矮地瓶宝宝,放在窗台上,让来来往往的老师和幼儿都能看到我们班孩子的作品,幼儿可开心了,每次家长送他们到教室时,他们总忘不了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家长。
(二)集体性环保教育活动要与大自然作为是最好的课堂基础。
它所激发的情感是朴素的、原始的。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将这些淳朴的情感逐渐引导上升为幼儿对自然的自觉关心和爱护,使孩子们在头脑中产生环保意识的雏形。幼儿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以热爱大自然为基础的,爱得越强烈,认识就越深刻。
在公园郊游时,作为教师就有意地进行引导孩子们观察自然界的美丽景色。当他们悉心聆听小鸟唱歌时,我告诉他们,小鸟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才能有这么漂亮的嗓子;当孩子们被池塘里活泼的鱼儿所吸引时,我告诉他们,鱼儿这么快活的在池塘里无忧无虑地畅游,是因为假山上流下来的干净水使他们有个舒适的家;当孩子们在小树边愉快地嬉戏时,我告诉他们,小树是人们的好朋友,它绿色的叶子就好像空气的过滤器,我们应该保护它,不破坏它脚下的土壤,不随便折断它的枝杈,让它像小朋友一样茁壮地成长。孩子们的环保意识也随之增强。郊游结束后,我们马上组织了一次美术活动——“蓝天碧水大花园”,让孩子尽情描绘心目中的绿色世界。由于孩子们有了亲身体验,所以画出来的图画可谓是五彩缤纷,绚烂多姿:五颜六色的鲜花,绿色成荫的森林,透明清澈的西湖,瓦蓝瓦蓝的天空„„其中有几张图画还溶入了孩子们的美好想象。每一张画画出来的世界都那么美,那么整洁,那么赏心悦目。我把这些美丽的图画集中贴在了一起,请孩子们欣赏、介绍,孩子们兴奋得惊呼起来:“啊!好漂亮啊!真像一个大花园。”我不失时机地说:“我们的地球就像一个大花园,如果我们都来珍惜它,保护它,它就会像这个花园一样美丽。你们愿意保护它吗?”“愿意!”在孩子们响亮地回答声中,我完成了环保活动。
(三)集体性环保教育活动要寓教于乐,将环保教育融入各科教育活动之中目前大多数幼儿园按照语言、健康、科学、艺术和社会五大领域教育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幼儿园进行正规教学活动的时间占幼儿在园时间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教学活动是幼儿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组织环保教育内容,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有权渗透,是提高环保教育效益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1)语言学习:幼儿语言教学中蕴含着取之不尽的环保教育素材。幼儿可在诗歌《春雨沙沙》声中听雨、踏雨、尝雨,在优美童话《美丽的桃花瓣》里扮作桃花享受蜜蜂的无私关爱。故事《小猫的家园》描写了一只失去可爱家园的小猫悲惨的的流浪生活:废水和生活垃圾污泥了清澈的河流,没有了美味的小鱼,没有了温馨的家园„„幼儿们听后流下了同情的眼泪,朦胧中感受到环境对动物生存是多么的重要。儿歌《一二三四五》原来是这样写的:“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打到小松鼠,大家数一数,一二三四五。”为萌发幼儿保护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的意识,老师们将其改编成成:“一二三四五,上山数老虎,老虎数不到,看到小松鼠,大家数一数,一二三四五”早期阅读材料《水》是一首朗朗上口而充满丰富环保教育内涵的诗:“小小的水是泪水,大大的水是海水,跳舞的水是喷泉,健康的水是汗水,肮脏的水是泥沙,静静的水是湖水,甜甜的水是西瓜水,喷涌的水是自来水。”全文图文并茂,在阅读中幼儿既认识了“水”这个字,又了解到水的各种有趣类别,感觉到水与人间存在在千丝万缕的联系。(2)科学教育:幼儿园科学教育中融入了不少环保教育的内容。如:介绍各种各样的车时,要幼儿观察车给人们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大气的污泥,而骑自行车却是环保行为;在认识有趣的电动玩具时,明白不能乱扔废电池;玩各种纸制品时,知道大多数纸的原材料来源于树木,要节约用纸,还要学习回收废纸,学做“再生纸”,在认识“土地”是初步体会到它是动植物生存的基础,树立起保护土壤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艺术教育:在绘画活动中不仅能让幼儿绘画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还能让幼儿从小养成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在手工活动中:可以教幼儿将废纸折成垃圾盒;将可乐瓶经过加工变成响板或拉力器;将一次性的餐盘制作成花盘养葱和蒜等等。这些活动不仅变废为宝,减少了垃圾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还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孩子们不乱丢废物的良好行为习惯;同时还培养了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
(4)环保课程:在将环保教育渗透到以上各个学科的同时,我们还设计了综合性环保课程。如:《可怕的废电池》等,我们先通过一节课让幼儿知道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我们开展了一次废旧电池回收宣传活动。对于这次环保宣传活动,全体幼儿都非常积极、重视,纷纷从家中收集并带来大量的废旧电池交给我们回收统一处理,师生共同制作废旧电池回收箱,并将废旧电池的危害告诉自己周边的人们,使班级性活动带动全园性活动,为保护环境尽了自己的力量,也让更多的人知道废旧电池对环保的危害,明白应该统一回收处理的道理,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通过以上各学科领域中的教学活动,我体会到环保教育的内容纵横交织在各科活动中,而环保教育也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2年1月。
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研究活动(模板17篇)篇五
教师提问是一种普遍存在且发生频率很高的教学行为,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技能,而是由一系列可观察可分解的技能组成。提问,是引发幼儿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幼儿思考发展的有效途径。提问所涉及到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要点,是组织教学的开端,是教学进程中转换的“关节”,是幼儿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重要的“激活”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学的本质就是交流,教师和幼儿、幼儿和幼儿之间的交流,而提问是构成教学活动语言相互作用的必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提问的有效性,提问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1.有效提问的要求。
1.1问题的预设性;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和良好的课堂互动,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备问题”,即围绕教学目标预设一些有效的问题和提问模式,使问题措词正确、目标合宜。幼儿的一些奇怪想法和问题会在课堂中突然冒出来,这是任何一个教师都无法预料和感知的,但教师不能被这些问题“牵着鼻子走”。所以应把一些重要的问题写到教案当中。这种做法的主要作用包括:在备课时设计一些问题会增加课堂互动的可能性;事先准备好问题更有可能让幼儿聚集于教学的主要目标。
1.2问题的清晰性;如果教师想让自身的提问变得有效,他们必须清晰、简洁地陈述问题。然而很多时候教师提的问题常常无法让幼儿明了教师究竟想要幼儿知道什么、回答什么、怎么回答。清晰的问题包括这样几个特点:使用简洁自然的、明确的与幼儿认知中水平相符合的语言;仅包括幼儿在回答该问题所需的词汇和等待幼儿处理的信息,这些问题是直接与课堂内容或课文主题相关的,而不是“天女散花”般随心所欲的。
1.3问题的启发性;要想使问题变得有效,问题必须具有启发功能,要求幼儿“探求”或思考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并“组织”答案。这意味着教师要避免问一些只有唯一答案或修饰性的(花哨的)问题。即使幼儿在回答“紧随反应问题”时会主动地去探寻他们所学的知识,他们仍然只是在“选择”一个答案而不是在“组织”一个答案。为了让幼儿有更进一步的反应,教师可以重组一下这些紧随反应问题,以期使其具有启发价值。
2.教师的有效理答。
所谓理答是指教师对幼儿回答的应答和反馈,是紧随幼儿的反应。教师的理答反应,直接关系到幼儿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影响到课堂上幼儿的参与是否成功,并影响教师的长期教学效果。提问本身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幼儿回答――教师反馈,教师的理答恰恰是反映教师与幼儿之间互动质量的指标之一。实验表明,有效理答都直接与幼儿回答成正比关系,即教师的理答越是积极主动,越是持肯定、欣赏的态度,幼儿越是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中。
理答可以分4种类型:提供正确答案,追问,转问,澄清。我们主要探讨以下3种有效理答方式。
2.1追问;即向回答问题的幼儿提额外的问题以帮助他们回答正确或提升回答水平。很多时候,要说明原问题的重点或想引导幼儿取得正确或全面的答案时,教师要追加好几个问题。
追问也可用于提升幼儿回答的水平。通常,教师会问一些聚合式、内容性、低认知水平的问题,也可以使用追问以促进幼儿进入高层次的探索过程。常用的方法有:让幼儿解释一下他为何这样回答,让幼儿举个例子来说明他的回答。
2.2转问;即让另一幼儿来回答同一个问题。在幼儿回答错误但又不需要追问时,教师可使用转问。这种理答方式对于成就动机很强幼儿非常有效,他们受到挑战会更加努力学习。但是,转问对于那些很爱面子的幼儿来说,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教师要慎用转问。
2.3澄清;即用不同的术语重新陈述同一个问题。当幼儿无法回答教师的问题时,常常是因为原问题的措词不当,幼儿难以理解。这就必须借助澄清使原问题变得清晰、简单或使幼儿关注问题的关键点,在使用澄清时应避免衍生出新的问题。提问时应避免使用澄清,因为这既是无效问题和低效教师的一个反映。
相对而言,使用追问是一种更好的理答方式,能帮助幼儿获取正确答案,能提升幼儿的思维水平,能增加有效教学的几率。当然教师还要学会用非言语方式进行理答,有时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点头都能起到鼓励的效果。
3.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能力。
3.1充分了解孩子,要精心设问;首先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和幼儿两头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要提问的问题。这些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不仅让幼儿应该知道说、唱、画、想什么,更要让幼儿知道怎么表现。这些问题,应紧密关联,由浅入深,还要抓住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例:为方便他们分清水果大小,老师可以双手各举起水果,举得有高度变化问他们高的大?还是低的大?这样很直观地提问,是适宜幼儿直觉思维的提问)等这样有助于引导幼儿进入学习情境,体会个中妙处,使之有渐入佳境的喜悦感。这些问题,应力求难度适中,太浅显的不必问,太艰深的不宜问,难度较大的可分几步问。总之,要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而把提问设计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3.2善于捕促孩子的信息,适当询问,使活动层层推进;问题往往是教师在备课时事先设计好的,因此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提问量要灵活运用,根据孩子的反应即时调整,围绕教学要求进行适当的追问。而不要在同一层面上反复提问同以问提,要善于通过追问让孩子把行为背后的思考表达清楚。由于教师没有及时追问,因而孩子不能将答案背后的信息表达出来,活动只能按部就班进行,失去了一次跳跃的精彩。所以我们要善于通过提问把个别孩子有价值的经验呈现在全体孩子面前,经此来提升所有孩子的经验,推动整个活动的发展。
3.3提问时教师的积极态度;在一个充满生动有趣的课堂背后往往有一个情绪激昂的教师。如果教师不去充分关注提问时的神态、语气、语调等方面对幼儿情绪影响的重要性的话,那么课堂上的学习气氛就会显得平淡无奇。事实上,教师在提问时持积极的态度对孩子的思维能起促进作用,孩子能从教师愉悦的态度中,得到鼓励和鼓舞,从而增强孩子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师与幼儿、幼儿和幼儿之间的交流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因为交流是教学的本质,而提问又是课堂交流的必要的组成部分,它创生一系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把握适当的度,以启发幼儿思维,提高教学效益。只有那些优化了的课堂提问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我们要善于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因情而异,随机而变,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研究活动(模板17篇)篇六
各学院在本学院设立迎新点,并于9月4日(星期二)15:00前将各项工作安排到位。迎新期间应安排工作人员值班,认真做好各项工作。
(二)新生党(团)组织关系转接工作。
2.各学院要按照校团委要求做好新生团员材料收取、审查以及汇总上报等工作。
(三)新生户口登记以及户口迁移工作。
1.户口登记:所有新生都需登记个人户口信息;
3.学生户口登记名册以及户口迁移材料需在9月20日之前整理完毕并送达研究生院(部)汇总。
(四)新生图像信息采集工作。
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五)开学典礼。
时间:9月7日(星期五)上午8:30。
地点:xx田径场(雨天改在体育馆)。
2.所有参加开学典礼的人员须着装整齐,不得有有违会场要求的言行举止,不得早退。
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研究活动(模板17篇)篇七
活动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被提出来以后就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对活动教学的研究也日益丰富和完善。活动教学从课外活动、专门的课程活动方面已渗透到了学科教学之中,为推进学科教学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以“活动”为知识载体的学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袁运开主编的《科学》(七年级~九年级)教材中除了主体内容外,还安排了“实验”、“活动”、“探究课题”等活动栏目,共有460多项,这为初中科学教学中开展活动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也说明了活动教学是初中科学教学中一种必不可少的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学形式。
在活动教学中,教师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依据,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符合学生心理规律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活动来学习知识,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和活动性体验,主张学生由主动实践、积极探索去发现知识的由来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实现外部的实际操作和内部的思维操作相结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合作意识、科学态度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开展活动教学可以更好地促进初中科学课程的实施,实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活动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坚持以“活动促发展”是活动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命题是:“活动是人的特性,自由自在的活动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从感性的人的活动、实践主体方面去理解人,说明具体的、现实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活动教学对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突出贡献之一,就是它将“活动”引入了教学领域,并将“活动”与“发展”密切联系起来,鲜明地提出“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主张。
活动教学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同时强调人的发展必须以活动为中介和手段,活动是人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原因。也就是说,人的主体性是活动生成、活动赋予,并在活动中实现的。对于个体来说,只有在社会实践和交往活动中才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发展,只有在从事不同性质和不同水平的`活动中才能获得人类的主体意识。活动教学重视活动的独特价值,强调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张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识、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的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参与的、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唯有活动,才提供了学生发展的最佳途径与手段;唯有活动,才能实现多种潜在发展的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定性的转化,发展只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才有望实现。为此,教育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创造出适合学生的真实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重建构,最终实现主体的发展。
活动教学通过坚持以发展为本,在活动中促发展的基本教学指导思想,将活动观与发展观辩证统一起来,并使之成为构建活动教学体系的灵魂。活动教学重视活动在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必然重视学习者学的活动。很显然,在实践中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指导思想,将使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活动开展的方向,进而向着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方向转变。
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研究活动(模板17篇)篇八
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快乐天地,它可以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时光,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可以从小接触集体生活。孩子刚进入幼儿园,从刚开始断断续续的口语表达不清楚慢慢地成长,到能用清晰的语言来沟通,能用清晰的语言与老师间互动。这个期间孩子的语言发展相当快,模仿能力也比较强,所以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用各种方法提高幼儿的语言技能。除了在语言上的培养外,教师还要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幼儿户外活动,幼儿安全教育活动,不断丰富幼儿在园的生活,让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感受到开心、快乐。同时,老师的教育活动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幼儿期正处于学习使用语言的最佳时期。幼儿园的语言教育,应该以言语教育为手段,以一日生活为途径,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和机会,灵活、随机地引导幼儿的语言活动。使他们乐意地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帮助他们积累运用语言的技能,培养幼儿初步的听说能力以及交往技能,进而使幼儿在品德和思维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幼儿期的语言学习与发展,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与运用的关键时期。幼儿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素质,才能表达思想,吸收知识,才谈得上今后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的孩子的语言正在发展中,教师要用一切的方法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幼儿幼儿胆子小,特别是上课时面对老师的提问就说不出话来,那么教师应该给予帮助和鼓励,让他们大胆的发言,同时,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教师授课方式,传统教育中只重视教师讲,忽视幼儿的口语表达,这对幼儿语言的发展是个大大的阻碍。还有些教师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把教学重心放在教幼儿识字方面。另外,在口语表达方面也只注意到简单的对话与重要或模仿,体现不出对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育中,教师要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的能力,用爱贯穿到与幼儿的接触中,让幼儿快乐无忧的成长,这样幼儿才会大胆的与老师、小朋友之间的沟通,勇敢的发言,从而提供语言表达能力。
怎样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呢?首先,我们教师必须先丰富幼儿的生活,再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宽松的谈话氛围;在日常谈话中、在家庭中时刻注意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作为教师必须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其次,幼儿的语言学习仅靠语言课及相应的语言活动还远远不够,教师要培养幼儿语言能力参透到各种活动之中,比如,在美术教育中如何发展幼儿的语言,在音乐教师中、在数学教育中如何发展幼儿的语言,通过个学科语言参透其中,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更为优势。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活教育课程论。新《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而幼儿园的各项活动都是以游戏为主的。游戏是孩子的生命中迸发的激情。孩子爱玩游戏,尤其喜爱户外游戏。户外是一个开阔的天地,也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有学者指出,幼儿园有必要把孩子的兴趣引向户外,让孩子接触户外自然,充分体验户外活动的快乐。
户外活动是由儿童自发自主自选的,没有任何功利目的,能带给儿童快乐,能满足儿童需要的流动,而不是由教师死死规定的,不是所有的活动都是幼儿喜欢的,只有按照他们自己的喜好选择活动游戏情感才能得释放能,梦想变成了“现实”能力得到了锻炼„„伴随着游戏活动,让他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户外活动的虽然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却不是现实生活的真实照搬。孩子们往往往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认知水平反映生活,因此活动游戏只是一种假想的非真实的装扮行为,完成不必苛责游戏物为与生活原型是否一致。随着孩子经验丰富和认知的发展,这种一致性会自然加强。教师在安排户外体育活动时应注意户外体育游戏的挑选和统筹安排,增加活动的趣味性,还要合理地安排幼儿的活动量,这才不会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
在幼儿园安全工作计划中永远是安全第一。幼儿园的根本是安全,只有在安全的基础上,才能谈得到教育,谈到多种模式,只有安全,孩子们才能开心地在幼儿园成长。幼儿园应十分注重对幼儿的安全自我保护教育,因为幼儿园的幼儿年龄较小,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极易发生意外伤害。如何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提高幼儿的生存质量,已越来越成为家庭、幼儿园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的问题。因此,让幼儿学会自我保护必不可少,因为看护、爱护不如自护,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仅有保护幼儿生命安全的责任,同时要及时检查幼儿园的设备、设施,更重要的是要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安全指导、教育,提高幼儿保护自己的能力,帮助幼儿树立一定的安全意识。
(一)、让幼儿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学习和巩固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
(二)、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幼儿形成自我的意识。
(三)、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
(四)、通过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让幼儿学习和巩固自我保护的技能。
(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园一致教育。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家长的信任、支持、与宣传。一所幼儿园办得好不好光靠幼儿园自己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家长的带动及宣传也很关键,那么如何做好家长工作,使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合力的作用下获得更为理想的发展。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一点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幼儿园的教育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支持、才能得到好的效果,然而要让家长自觉自愿、乐意和老师合作,共同教育,必须取得家长的信任和家长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
首先,在孩子入园时,就要热情接待每一位幼儿,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次抚摸,就能让家长感受到你对孩子的关爱。
其次,教师必须要以平等的态度以朋友的身份来对待家长,在园家交流中,老师很多时候处于主动地位,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我们必须在尊重家长的基础上做到“三心两意”,即耐心、虚心、诚心、真心真意、一心一意。听取家长的合理建议,努力营造一个平等、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
再次,对家长交待的事一定要尽力解决,不能言而无信,对家长交待的事情,一定要及时反馈。如家长早晨来园交代:“我家欣欣身体不好,今天提醒他多喝水,”“有的说,今天我们家天天有点感冒,拿药来了,中午你给他吃上,并多注意孩子”面对这些家长,我们首先要很肯定地对家长说:“您放心,我会特别留意的”,同时把家长交代的事情,全写在家长放心记事本上,以来我们工作忙的时候确实会忘记,另一方面让家长真正放心。下午离园时,主动向家长说说,也可把反馈情况及在记事本上,让家长阅览使家长真正信任。
总之,要想提高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教师要做多方面的努力,要了解孩子,爱护孩子,知道孩子的爱好与需求,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很好的条件,教师还要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态度,并且积累教学实践的经验,提升自己的知识智慧,为教育事业做出很好的贡献。
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研究活动(模板17篇)篇九
教育研究活动是教育工作者提升教育质量、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关于教育研究的专题研讨会,通过与其他参会人员的互动交流和专家的指导,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研究活动的重要性和价值。以下是我对这次研讨会的体会和心得。
教育研究活动的核心在于探索和提升教育的有效性。通过研究,我们能够深入了解教育问题的本质,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教育研究活动还能够帮助我们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经过这次研讨会的学习和交流,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研究活动对于提高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在研究活动中,适当的方法和技巧对于研究成果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次研讨会上,我了解到了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例如问卷调查、观察研究和实验研究等。这些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进而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和建议。与此同时,我还学到了一些研究活动的技巧,例如如何选择研究对象和样本、如何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等。这些技巧能够帮助我们在研究中更加高效地获取和理解信息。
在研究活动中,合作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与其他研究者的合作和交流,我们能够相互学习和借鉴经验,共同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和能力。这次研讨会为我提供了与其他研究者交流的平台,我通过和他们的交流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研究经验和方法。此外,专家们还定期组织小组讨论和研讨会,让我们有机会跟专家们面对面交流,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与权威专家互动的机会,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研究结果。
通过参与这次研讨会,我深刻意识到教育研究活动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研究是从问题意识和探索开始,需要耐心和毅力,也需要不断地修正和改进。在以后的研究中,我将更加注重研究的方法和技巧的运用,更加重视和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我还会积极参与更多的学术交流和研讨会,与更多的同行共同进步。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我能够做出更多对教育事业有益的贡献。
总结:
教育研究活动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我们能够深入了解教育问题的本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次研讨会中,我学到了教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通过与其他研究者的交流和合作,我也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通过这次研讨会的学习和交流,我对教育研究活动的意义和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制定了更明确的计划和目标。
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研究活动(模板17篇)篇十
教育研究活动是教育工作者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通过开展研究活动,我们可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积极参与教育研究活动,并从中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心得体会。
首先,教育研究活动需要系统的规划和准备。在开展研究之前,我首先明确了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并搜集了相关的资料和文献。通过系统的规划和准备,我能够更好地掌握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从而提高研究效率和成果的质量。
其次,教育研究活动需要注重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在进行教育研究时,我采用了多种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例如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通过这些方法,我能够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并根据数据的分析结果来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教育研究的基础,只有基于准确的数据和客观的分析才能做出科学的结论。
第三,教育研究活动需要开放的心态和持续的学习。教育研究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没有终点。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保持着开放的心态,积极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并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我能够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视野,从而更好地开展研究活动。
第四,教育研究活动需要注重实践和反思。教育研究不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实践的指导。在研究活动中,我尽可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验证和改进我的研究成果。同时,我也注重对研究活动的反思和总结,总结经验教训,并不断改进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实践和反思是教育研究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实践和反思才能不断提高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最后,教育研究活动需要合作和分享。在过去的研究活动中,我深感研究活动需要与他人的合作和分享。与他人的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减少重复工作,并共同促进研究的进展。同时,研究的成果也应该及时分享给他人,通过分享和交流,可以得到更多的反馈和建议,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
总之,通过参与教育研究活动,我深感到研究是一项不断探索和学习的过程。在未来的教育研究活动中,我将继续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并与他人合作和分享,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研究活动(模板17篇)篇十一
近日来,通过学校组织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自己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读本的学习,我对群众路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党员要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来次“大扫除”,以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目的。
作为一名新时期教师党员,该如何将群众路线实践教育与现在的本职岗位进行结合才能满足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需要?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把握好新时代背景下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要不断学习政治理论和教育教学理念,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因时、因人、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要注重教书育人,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加强业务学习,增强科研意识和改革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要增强创新意识,在工作和实践中与同进成长,在学生的前面,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成为教改的先行者、示范者。
作为一名教师党员,应该做到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根据教育教学的发展状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创新。同时,要注重教书育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行业责任感。
二、爱岗敬业,踏实工作,争做务实教师。
作则,无私奉献,为人师表,以党性铸师魂,以党风促教风。在工作中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路线和政策,让自己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使自己走对路,不走偏路,端正自己思想。
对待任何一件小事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将教学工作做的尽善尽美,在工作中努力做到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不图虚名,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把学校和年级交予的任务落到实处。
三、要有奉献精神,关注学生的诉求,增进师生情感。
好话易说,好事难做。话说多了也就成了敷衍,所以,在我看来,要走好群众路线就必须重点落实在行动上来。教师党员有自己的合法的正当的权益,但是当个人利益与学校利益发生矛盾时,作为教师党员应该以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能牺牲个人利益。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端正行为,自觉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保持共产党人良好形象。
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责任是一种奉献,一种使命。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重要内容,真正反映一个党员教师的思想品德和精神风貌。因此,党员教师必须强化忧患意识,爱岗敬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立足平凡的岗位,恪守神圣的职责,执政为民,与时俱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刻苦钻研业务,以敢于负责的精神、锐意进取的品格,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以实际的业绩走在群众前列。
生规划。尽量抽出时间参与到学生举办的活动当中去,比如专业竞赛、社团活动等,增进同学生之间的感情。
四、应以教人者先教己者的精神,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对待任何一件小事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将教学工作做的尽善尽美,在工作中努力做到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不图虚名。要充分尊重学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立平等,密切的关系,一个有良好师德的老师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要用自己的信念、理想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感染。一个有良好师德的教师应站在学生和家长的立场及处境是思考问题,把学生和家长的意愿与发展需要摆在第一位。这样的老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喜爱和支持。
总而言之,作为教师党员,通过这次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明确努力学习提高的方向,感受到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推进课程改革为载体,以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契机,端正教育思想,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要拿出吃苦耐劳的精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新理念适应新形势,认真抓好落实,切实解决好学生和家长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做到教好书,育好人,身体力行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2015年4月10日
3
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研究活动(模板17篇)篇十二
教师提问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的作用,很早便引起了人们关注。国内外对教师提问已有许多相关研究,从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到课堂提问艺术与教师提问策略,更有从语言学的角度谈教师提问的研究,但是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师提问中的信息传递及提问者和提问对象之间发生的信息传递的过程基本没有研究。
当教师面对的对象是尚处在身心发展极不成熟的幼儿时,教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功效呢?相比其他学科领域,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特点,教师又如何才能通过提问起到激发幼儿的数学兴趣,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作用呢?本文作者带着问题以非参与式观察、访谈法,对武汉市9所幼儿园中27位幼儿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了研究,获取了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用信息交流的理论对所获取的教学互动中的师幼对话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
一、信息交流理论与教学中的教师提问。
信息交流理论在信息技术、传播学等领域都有较为广泛的运用。信息以多种形式存在,它来往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甚至是人与机器之间,不管信息如何变换,传递信息都离不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信息的交流有它的规律性。
在传播学的研究中,利用传播模型来简化和抽象传播过程,把握传播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用传播模型来解释教育中的信息传播过程,要抓住信息传递的五个基本要素:第一,要有信息的发送者,即信源;第二,要有信息,并且必须通过加工,把信息变换成便于传递和接收的形式;第三,要有传递信息的中介和渠道,即信道;第四,要有信息的接受者,即信宿;第五,要有反馈,信息的接收者要向信息的发送者进行反馈,信息的发送者还要适当的对接收者的回应做出反馈,并不断循环,以达到信息交流的效果。
信息经过编码即经过信息加工,由信源即信息的发送者发出,沿信道传递,到达信宿即信息的接收者,经过译码被信息接收者所接收,接收者将信息反馈给发送者,发送者再经过整理重新发出信息,以此循环。这是信息交流的基本流程,即是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
发送者对所有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以后,传递给接收者。而接收者自己的感受范围中可能有,也可能没有部分的或全部的接收信息。接收者有意或无意地将反馈传送给被发送者。发送者传给接收者的消息代表发送者在两方面消息中的选择,一方面是接收者传给发送者的,另一方面是发送者从自己的感受范围对消息进行抽象得到的。反馈不仅可以接收者到发送者,还可以从发送者到接收者。
那么,幼儿园数学教育动态的教学中,信息交流是怎么实现的呢?教师将知识和信息编码送出去,通过一系列语言或非语言的行为传递给幼儿,幼儿又反馈给教师,教师再根据幼儿发出的信息重新处理和变换,发出新的信息,不断循环。这样就形成了教师与幼儿的信息交流系统。
但在教学过程中,幼儿作为最初的学习者,其身心发展还不够健全,还不具备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的方式也有限。基于此,在幼儿与教师的信息交流系统中,更多的依赖于教师的主导性。教师要能控制好这个信息交流系统的每一个要素,把握好信息运动的规律,克服信息交流中的障碍,时刻考虑如何灵活的加工信息和如何更好的传递信息,才便于传递并让幼儿易于接收。
(一)教师对数学学科知识的准确掌握不够重视,对信息的加工不够细致。
教师对数学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理顺,对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比较模糊。比如在教学中如何区分开“数的形成”与“数的组成”如何理解“数的守恒”的概念等等。教师对数学知识本身概念之间的区别有所忽视,在提问中指向不明,幼儿这样回答那样回答都算对,很容易影响幼儿形成正确的认识,教师的重新更正又容易影响幼儿的积极性。教师未能实时确保对于信息的掌握准确无误。
(二)对幼儿的特质研究不够充分,没有充分把握好信宿的特点。
教师提问的语言单调,比较生硬,不够形象,缺乏趣味性,很难吸引幼儿的注意。比如在认识相邻数的活动中,“4的前面是几?“4的后面是几?”等提问很难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教师提问的内容多数从数学知识本身出发,比较抽象,很难让幼儿建立起与己有经验的联系,缺乏与幼儿生活经验的联系,对幼儿的思维特点和习惯把握不够准确。教师未能把握好接受信息的信宿即未充分结合幼儿的特质,做有效地针对性的提问设计,不易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缺乏提问艺术和经验,信息传递技巧有待提高。
调研发现,直接指向确定答案的提问运用比较普遍。比如“是不是?”“有几种?”“是什么?”“等于几?”等这样只需要幼儿做简单确定性回答的枯燥重复的问题,多数幼儿能齐声回答,看起来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是这些问题并不能启发幼儿的思考。同时,教师在问题设计上考虑不够周密,逻辑不够清晰,层次不够清楚,问题过难或过于简单的现象也比较常见。教师提问的弱点会给信息的流通带来障碍,让信息不能更好的传递给幼儿。
(四)教师对幼儿的反馈不够积极有效。
教师在提问后,缺乏对幼儿的积极有效地反馈。有时过于简单刻板,有时因为幼儿的想法奇特,而无法灵敏地做出反馈,有时甚至因为赶时间或者精力有限而忽略部分幼儿,没有对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总体来讲,教师在个别指导时的反馈往往比在集体教学时的反馈更积极有效。低效的反馈会影响幼儿对信息含义理解的准确性。
以上这些带有障碍的信息交流,不仅不利于幼儿理解教师的提问,而且不利于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容易造成幼儿逻辑混乱。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在教师与幼儿共同形成的这个信息交流系统里,造成交流信息的障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发出信息的信源,接收信息的信宿,传递信息的信道,任何一方面的状况不良,都可能致使信息要么不能发出,要么不能接受,要么在传递过程中变形、走样、损失、中断。要顺利地传递信息、交流信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扫除种种障碍,从多方面努力。加之幼儿这一方,对信息、对自我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整个系统是否能良性运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做的努力了。
(一)提高对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对信息进行适度加工,确保信源的准确。
信息本身是信息交流的基础和前提,信息如同“血液”在其中流动,教师首先要确保对信息的加工准确、充分,才能保证传递给幼儿的信息是准确无误的,保证信源的可靠。
概念是人们认识任何事物的第一步,有时是直接从概念入手,有时是从表象中建立概念。数学中有很多概念,这些概念有时是独立的,而多数是相互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的。作为一名幼儿数学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掌握数学学科知识,理清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理清先后顺序,在教学中,每次交代清楚一件事情,只有做到自己理解清晰,才能运用各种方式让幼儿获得正确认识。
以下从一个案例来分析:
在某班数学活动《找朋友》中,教师先扮演鱼妈妈,小朋友扮演鱼宝宝,边念儿歌边游戏。“小鱼小鱼游啊游,向上游,向下游,找条小鱼做朋友。
教师:“看一看,是不是所有的小鱼都找到朋友了?”
当游戏结束以后,教师出示一只手套,问“老师拿的是什么?”幼儿回答“手套。
教师“对!手套,几只手套呀?”幼儿回答“一只手套。’’教师“对!一只手套。
教师又问:“那我又拿出一只手套,放在一起,我们现在可以怎么说?”幼儿回答:“两只手套”
教师:“对!两只手套,那我们还可以怎么说呀?”……。
此时发现没有幼儿会说教师希望的答案“一双手套”,但老师随后又做了提示“我们可以说一双手套”。
随后出示筷子、袜子,引导幼儿说出一双筷子、一双袜子。幼儿依然没有像老师期望的那样去回答是“一双筷子,一双袜子”。
该教师此段教学提问,实际是想让幼儿学习两两配对子的方法判断数的单和双,了解单双数的概念。但是我们发现,在这段引入中,教师拿出手套、筷子、袜子的同时,不仅出现了数的单双的概念,同时还出现了单位“双”的概念。而事实上,许多幼儿在这个阶段还分不清这两个“双”概念之间的区别,于是,有的幼儿回答是两只筷子,有的回答是一双筷子,还有的幼儿甚至说的是两双筷子。这些可能是教师未能预料到的。所以,在此一并引入单位“双”的概念实际上是干扰了幼儿对数的“双”的概念的理解。
可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没有对要传达给幼儿的信息做充分的推敲,提出合理的问题,如果问题在讲授的内容中无法推衍,幼儿当然就找不到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答案,而无法作答了。
数学知识的内容之间是有逻辑联系的,有一些概念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教师可以根据各点在逻辑上的联系,对信息本身做仔细的推敲,细致的加工,然后在不断的问答过程中将所有知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井然有序的系统,使得提问与讲授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逻辑联系相适应,同时也体现出了知识结构的整体框架。当然,数学中出了概念还有许多其他丰富的内容,教师只有做到对这些内容充分推敲和加工,才能确保信息交流的前提。
(二)充分考虑信息接收者的特点,设计适合幼儿的提问,确保信宿能有效地接收信息。
信息通过加工传递给信宿时,信宿的接收表现出选择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幼儿接收信息的效果不仅有个体差异,而且还因整体智力发展水平都不够成熟,存在选择性接收教师传递的信息的现象,如何能保证信息交流的有效性,这对信息的发出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信息交流的参加者之间存在的许多差别也会给信息交流带来障碍。
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时,信源和信宿的位置要经常改变,只有在发信者和收信者所使用的语言具有共同性,交流才能实现。幼儿教师应该使用幼儿可以理解的语言或符号,尽量站在幼儿的角度,用儿童化的语言向幼儿提问,确保幼儿能够有效地接收信息。比如设计拟人化的问题“5的好朋友有几个呀?”“排在他前面的好朋友是谁呢?排在他后面的又是谁呢?”提问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运用面部表情,如微笑、眯眼睛、咧嘴、皱眉头等等,对信息做补充。教师的声音还可以抑扬顿挫,并以点头、摇头、耸肩膀、打手势等动作辅助,充分表现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感情,尽量让语言生动活泼、有趣味,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更好的理解。
数学本是源于生活,但是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这就需要幼儿教师运用智慧的头脑,利用幼儿身边的物品和环境来进行数学活动,让孩子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例如,在学习5以内的数数之前,教师可以让幼儿数数滑梯旁的台阶,可以像这样的提问:“请你数一数,你爬了几级台阶才到滑梯上呢?”当教学活动结束以后,教师还可以提出要求:“请你回去以后,数一数你们小区滑滑梯的台阶有几级?”让幼儿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积累一些经验和必要的技能。让幼儿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影子,让他们发现原来数学与自己的生活原来是很亲密的。
(三)提高提问艺术水平,保证信道的畅通。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信息交流方式,这是信息交流的艺术。讲究这种艺术,信息交流的效率就高,效果就好。这里的信息交流艺术主要是谈教师的提问艺术。
对于幼儿来说,要使传播的信息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才能使幼儿短暂的注意力得以保持。
在实践调查中,研究者发现有很多提问是单调的重复。过于单调的提问,很容易让幼儿产生疲劳,幼儿注意力也很难得到保持。教师问题提的不好,很容易抹杀幼儿强烈的好奇心。相反,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把问题和学习的机会一起带给幼儿,为他们主动获取新的经验提供发展空间。在设计问题时,多进行启发式的提问,并对幼儿的反应做出积极回应,让幼儿的思维能充分的展开,尽量少进行直接指向确定答案的提问,以免出现看似热闹却不能真正启发幼儿思维的现象。在幼儿遇到困难时,善于用问题逐步启发幼儿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幼儿答案。教师要注意变换形式,只有保持了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才有可能让幼儿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
幼儿教师的提问,不宜过难或过易,要让幼儿能够有效接收教师所传达的信息,幼儿才能给出回答,然后教师再根据幼儿的回答整理信息,进一步发出信息,使师幼之间的信息交流良性运转。所以,教师提问最好是幼儿在经过努力探索之后能解决的问题,正如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蕴含的理念一样。教师可以时而点拨,时而设疑,通过提问引导幼儿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去思考,从而促进幼儿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在问答中,关注幼儿反应,做出积极有效反馈,保证信息交流能良性运转。
反馈在信息交流系统中是交互的、双向的。在信息交流中,幼儿需要得到反馈,利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头脑中的信息链接,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新的信息。教师适当的反馈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线索,为幼儿的判断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对象。教师也可以根据幼儿的反应,反思之前准备的不足,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做出调整。教师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可以帮助幼儿知道问题在哪儿,为幼儿指明方向,重新激发起幼儿的学习动机,能促使信息交流的良性运转。
那么幼儿教师有效的反馈应注意些什么呢?教师要给出有效的反馈,首先要心随幼儿的思维,必须从幼儿的语言、神态中收集信息,了解幼儿的疑惑,才能给予有效地反馈。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能因不理解幼儿的思想或回答不准确而给予否定,忽视或简单应答,应多些包容,少些指责,积极引导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反馈信息寻找时机传播与幼儿期待之间的差距,从而不断地改进提问的方式,达到信息交流的效果。
同时,教师进行反馈时,应注意启发性,帮助幼儿继续思考和探索,而不要因为时间紧或嫌麻烦而直接给出答案,以自己的思考来代替幼儿的思考。在对幼儿做出反馈时,除了口头评价、引导之外,若能辅以亲切的表情与动作,如微笑、抚摸、轻拍、拥抱等,定能更好地调整幼儿的情绪,使幼儿更积极地主动参与到接下来的信息交流中。
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研究活动(模板17篇)篇十三
通过培训学习,留给我最深感触的是:以人为本,唤醒生命力量的教育理念。刘彭芝会长培训中的视频及讲解更加形象地阐释了教育的真谛——激发内在动力。陷入泥潭可怜的马儿被主人放弃,却受到同伴的感召,激发了他内在求生的动力,最终靠着马儿自己的努力而脱离泥潭,重新获得生命。我们是教育人,我们的学生是受教育者,我们该怎样做教育?这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叩问自己的问题。我想,答案就是刘彭芝会长“爱与尊重”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落实与应用。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时刻谨记“爱与尊重”的理念,以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为目标,以提升学生核心发展素养为目标,与同事为伴形成学习实践共同体,在实践中潜心研究;与生为友,以平等的视角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生命力量,让一个个生命绽放出绚丽多彩的光芒;以“内部视角”和“外部视角”多多审视和反思,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与创新,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研究活动(模板17篇)篇十四
0-3岁婴幼儿时期是人生的最初阶段,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更是心理发展的最佳年龄期。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5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在这以后教育还要继续进行,人进一步成长,开花、结果。而您精心培育的花朵在5岁以前就已经绽蕾”。掌握有关0-3岁婴幼儿成长发展的规律和各年龄段发展的特点,就可以以此为依据确定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就能正确地组织各项活动,就能科学地实施早期教育,有利于促进婴幼儿的心理发展。 然而,这一切,在当今时代,在社会上及广大家长中的认识程度是参差不齐的。主要表现在:有些家长认为对0-3岁婴幼儿来说,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生长发育,是长身体,等他们会说话会走路之后再进行教育也不迟,这部分家长主要还没有正确认识到0—3阶段婴幼儿发展的重要性;有些家长认为现在只有一个孩子,一切都应该提供最好的,他们不仅提供孩子成长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条件,并往往从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兴趣出发,这部分家长主要是凭经验对孩子实施所谓的教育,因此他们实施的所谓教育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更多的年轻父母由于他们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而且在婴幼儿的`成长教育过程中又缺乏专门的机构 可以进行指导和咨询,因此未能和婴幼儿一起共同成长,无形中丧失了教育的良机。以上种种表现,究其根本原因,第三条是最主要的,即研究婴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指导父母如何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普及社区0—3岁婴幼儿与其父母的受教育率,使家长和孩子在共同活动中,一起成长,这是当前0—3岁婴幼儿教育的当务之急。因此我园依据本园及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在区教育局《幼儿园0-3岁亲子教育活动的研究》课题组的带领下承担“幼儿园1-2岁幼儿亲子教育”的子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以脑科学理论为依据
英国的一份教育文告中明确指出:“如果你不能加强孩子3岁前的教育,就很难确保他未来的发展。”这也说明0-3岁是孩子潜能开发的决定期。简单地说,潜能开发就是脑部开发。从生理解剖方面讲,新生儿出生时脑平均重量为390克,3岁时增加到1000克左右,而成年人的脑重为1200-1400克。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0-3岁时人的脑发育已达60,是一生中脑发育最快的阶段,这一时期,大脑皮层的抑制机能增强,而且神经兴奋和抑制两个过程趋于平衡。如果能多给婴幼儿一些新的信息、新的刺激,脑细胞便会长出一个新的神经突起,接收的刺激越多,突起的生成就越多,孩子的潜能便越能发挥到极致。
(二)以现代儿童心理学理论为依据 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0-3岁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机,是学习做人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有利阶段。
我国最早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陈鹤琴先生说:“从出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儿童从初生到3岁,是智力发展十分重要的时期,也是个性倾向开始萌芽的时期,神经可塑性大,婴幼儿容易接受影响和教育,并将留下深刻的痕迹,这时良好的教育将使孩童终身受益。
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研究活动(模板17篇)篇十五
多媒体技术,运用多种现代手段,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显示与再现,模拟、仿真与动画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一些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到的过程与现象生动而形象地显示出来。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其传输信息的方式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方式,以全方位方式进行,具有形象生动、信息刺激性强、时空宽广等特点。在幼儿科学教育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育,对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互动性,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一、使幼儿身临其境,激发探索兴趣。
兴趣是推动幼儿感知事物的内部动力,只有幼儿对感知的事物和现象产生浓厚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探求知识,学习技能。3-6岁的幼儿思维直观、形象,需要有具体的事物感知,所以在课件的设计中画面必须生动形象、动态逼真、声音优美、过程制作合理、科学、规范,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认识规律,以便提高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能力。我在课件创作中不断探索,怎样使动物的动态逼真,画面生动形象。以前我一直用动物的移动来显示动态,现在我尝试用移动背景来显示动态。如在《蒲公英的旅行》的制作中,蒲公英飘啊飘,飘过了很多地方,我就把这些背景组合成一幅长长的画面,用移动背景来显示蒲公英的飘动。由于画面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幼儿在活动中注意力集中,兴趣提高了,思考问题时思维活跃,主动参与的能力提高了。
通过实践,使我认识到:要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活动,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有了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才会有主动参与的意识与行为,只有师生、人机――整个教学环境和谐、统一,才能充分发挥人机的交互作用,从根本意义上激发幼儿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活动,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再现事物发展过程,激发观察情趣。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要求幼儿观察的内容很多,但有些内容需要观察的时间很长,如“植物的生长”,受时间上的限制,幼儿的观察是随机的,构建的知识是零碎的、松散的,教师也只能组织幼儿随机地观察,不能在一次活动中真实、完整地展现植物的演变过程,这对幼儿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影响。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把这些知识点完整地串联起来。为了让幼儿切实感受到植物的生长变化,我们和幼儿一起亲自栽种种子,并把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用照相机拍摄下来。在引导幼儿自己照料、观察种子变化的基础上,再和幼儿一起讨论植物生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往,孩子虽然亲自参与了种植、观察种子生长的活动,但在讨论时,由于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后,幼儿对以前所观察到内容的已经模糊,有些已不能够清晰回忆。于是,我就把植物生长变化的照片制作成powerpoint,展示给幼儿看,帮助幼儿回忆自己种植植物每一时间段的情况,加深了幼儿的观察印象。通过活动使幼儿对植物的演变过程有了系统的了解,帮助他们建立了完整、正确的认知结构。
三、合理选材,释疑解难。
科技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伸展空间,但并不是每个活动都适合多媒体教学,所以多媒体教学内容的选择、设计必须按照教学的需要,教学目的的需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难点,力求多媒体发挥最大的效能。如在《可爱的小蝌蚪》这一活动中,小朋友在观察小蝌蚪的基础上,对它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蝌蚪形态小,身体的特征用肉眼难以观察清楚,给幼儿的观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借助多媒体,我把小蝌蚪放大近五十倍,让幼儿清楚地观察到小蝌蚪的身上有嘴巴、眼睛,并知道圆圆的并不是蝌蚪的脑袋,而是它的头和身体,它们是连在一起的一个整体,其中眼睛前面是头,后面是身体。幼儿一个个睁大眼睛,看得那么认真、仔细,有效地解决和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满足了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
通过实践,使我认识到多媒体科学教育在应用范围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每个科学活动都适合运用多媒体,我们必须选择其它媒体不能达到,而只有多媒体才能达到目标的题材,释疑解难,充分展露多媒体的优越性。
四、及时反馈,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成了当前教育改革的主题,素质教育中人格的完善,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幼儿期,如果孩子的探索欲望和创新能力被得到充分地挖掘及培养,那么将使素质教育迈出可喜的'一步,对幼儿来说,将是终生受益的。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已进入普通的课堂教学之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其本身的特点(非线性、集成性、交互性)就给教学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能动性,教师可以根据其中不同的交互方式,设计一个个玄关,并设计好反馈,让幼儿自已去发现、探索。如“可爱的小蝌蚪”中,喂食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一个移动交互,画面上一排蝌蚪,一排食物,幼儿可以根据已知的经验,一个个移上去喂,蝌蚪喜欢吃的可以停在那儿不返回,不喜欢吃的随便怎么喂也会退回原位。这样一来,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知道蝌蚪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发现平常观察不到的糠、豆渣原来蝌蚪也喜欢吃,这一发现使他们欣喜若狂,因为这是通过他们的实践、摸索得出的结论。最后电脑博士的一番话引起了幼儿的思考:“哎呀,这个世界真奇妙,这么一个小小的卵,变变变,最后变成了一只小青蛙”“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发现奇妙的事情”“让我们一起去发现自然、探索自然,寻找更加奇妙的东西。”这一番话出自电脑博士之口,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好奇心,增强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同时培养了幼儿的创新精神,因为探索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随着多媒体技术实践和理论的深入研讨,使我对教育技术的概念和本质有了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媒体只是幼儿认知的工具,在活动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怎样利用多媒体新颖的教学手段优化科学教育过程,加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体现教师、多媒体、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多媒体辅助教学为科学活动乃至整个幼儿园教学活动服务,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是我们面临的又一课题。
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研究活动(模板17篇)篇十六
在小学时期,学生的智力和身心仍然处于发展阶段,教师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怎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得学生能够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对小学科学课产生浓郁的兴趣是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师面临的教学挑战。目前,教师开始采用学生自主提问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疑点在课堂上提出来,并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对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科学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以及提问,进一步激发学生刨根问底的学习兴趣具有较为关键的作用。小学科学是一门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进行有效结合的学科,教师采取让学生自主提问的教学形式,进一步拓展小学生的思维,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现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的科学课包含了许多生物内容与物理内容,就小学生来说,科学课具有无穷的乐趣,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兴趣,激发好奇心,从而促进学生逐渐养成探索科学世界的能力。例如,在小学生关于植物生长变化的探究中,教师在课堂上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到树林里观察各种各样的树叶、树根、叶子静脉等,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生长构造,因此学生能够充分地了解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世界变化规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在观察过程中,针对产生的问题进行自主式提问,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为学生进行解答。由此可见,科学课源于学生生活,并且高于生活。小学生通过学习科学课,有利于树立较好的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素养。
二、优化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自主提问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学科具有一定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小学生对世界和一切的科学现象充满好奇以及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进行科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提问,在课程中逐渐形成“发展问题—提出问题—处理问题—积累知识理论”的教学循环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使得小学生将科学知识消化成自己的知识。例如,教师在进行“生的食物与熟的食物”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行提问,有的学生就会提出“生的食物怎么才能加工成熟的食物?”有的学生提出“生的食物与熟的食物温度差为多少”,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生吃的食物有哪些”等等相关问题。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梳理,哪些问题具有价值,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进行讨论探究,并将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与一些具有价值的内容相结合,然后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教师在一旁起到启发作用,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记忆能力,并且促进了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提问只有在教师的积极鼓励与启发中才能得以充分实现,由于一些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害怕提出问题被其他同学嘲笑,或者害怕自己遭受到教师的批评,即使是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疑问,有问题也不敢于提出问题,只能将问题吞回肚子里,长久以来就会对科学学习逐渐失去兴趣。
因此,教师在这过程中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在科学教学中,应该对学生的疑问进行适当引导,并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作答,最后由教师进行相应的评价,与同学们共同探讨得出相应的正确答案。在科学教学中,这种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科学课程的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推动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同时,也进一步实现了素质教育。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自主提问进行有效培养,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启发、鼓励学生提出相应的科学问题,并且在科学课堂引领同学进行积极探讨,共同解决问题。学生在进行自问、提问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鼓励,使学生能够逐渐对科学产生一定的兴趣。教师通过鼓励学生进行有效发问,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研究活动(模板17篇)篇十七
保定的教育已经进入“深水期”,要想有所突破,我们必须要有创新思维。回想我的教学实际,对于创新,我有几点感受就是:我们要以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去引发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多维的创新思维。与此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有科学的批判精神、探索精神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能力。所有这些丰富的思维不能只停留在意识层,也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要想使得真正地实现价值,一定要有强烈的实践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三天的培训让我们看到了刘彭芝会长以及更多的教育先行者们对教育事业的孜孜不倦的无私付出与不忘初心的追梦脚步。
高新区小学将搭乘保定市教育创新发展大会这列快车,秉承“以德育爱,幸福为本”的办学理念;“和谐、悦纳、践行、创新”的校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保定教育创新发展大会精神,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积极对接武汉常青树教育集团,着眼于未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高新区小学的孩子们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