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实践论》全文范文一
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邓小平同志曾经也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通过对《实践论》的研读,我联想到其实自己对部门的管理,特别是对干事的培养以及干事们平时的表现是和社会发展中所应遵循的规律事是一样的,即认识和实践
其实在开始管理一个部门的时候也犯过很多的错误,比如会只看到干事的表面,而没有真正的去了解每一个人,只是对他们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而没有上升到理性上去。只是以他们的外表和平时做事情去看待他们,没有真正的去了解每个人,去发现每个干事优秀的方面,精彩的方面。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通过心智的逐渐成熟和对辩证唯物认识论的逐步了解,我不断的调整对部门的管理策略,同时也调整自己的状态,尝试着很多的方案,不合适的逐步该进,合适的留下来,逐步的完善,以得到一个更适合对我们部门干事的培养以及管理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干事们真正做到打成一片,到了什么都说的地步,我才逐渐的了解到每个人的专长和优秀的方面,知道了每个人的精彩,这样也方便了我对干事的管理与培养。同时在对培养与管理方案的逐渐完善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我们不怕错误,每个错误过后,我们会一起找出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那样我们才有了逐步的完善,同时在那个过程中,大家也做到了互相了解,增强之间的友谊,也增强了部门的凝聚力。可谓是一举多得的。这样我才了解到原来实践是这么重要与有效。
精选《实践论》全文范文二
朱熹曰:“知与行,功夫须著并到。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
知和行一直以来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很多人把“知行合一”简单化成为了知道了道理就要按照这个去做,或者进一步者认为不但“知”限制“行”,同时“行”致“知”,这种理解思路就有点“克己复礼”了,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颗明珠,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正确处理认识和实践关系的工具。全文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进入高一级的程度。
《尚书·说命中》:“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我们感知一件事情并不算太难,真正困难的是要去做这件事情,可见实践要是脱离了正确的认识,就会给我们造成阻碍。
“行”离不开“知”。《实践论》教给我们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时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的区别联系。从文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认知的辩证关系: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只有透过现象才能揭示本质,只有通过对感性认识进行概括、抽象才能形成理性认识,离开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不能很好地指导人们的实践。只有反映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才能很好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所以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总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行”推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知外界真理的标准。就现阶段正在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而言,我们就是通过实践,才对新型冠状病毒有了从未知到慢慢认识的过程,随着病毒株的提取,还有病毒基因组序列的采集,我们对它的认识逐渐深入,是实践产生认识,同时实践也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也是实践,通过对病毒的认知,我们采取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又结合实践,总结经验,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我们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抗击充分展示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我们知道:事物是在不断运动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我们要想得出事物之间的真理,只有知道:“知行合一,止于至善”。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需要保持行为的目的和思想一致,到达完美才可以止步,可以通过实践来认知世界,感知一些未知的事物和关系,当然,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存在主观性,只有通过不断的检验,来更新认知,感性和理性认识相结合,我们才能拥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最终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真理,才会随着时间的延长仍旧历久弥新。
当今时代,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通过阅读《实践论》这样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经典著作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启示。同时,我们也能认识到,《实践论》等经典著作中的诸多思想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原因在于它很好地阐述了“知”和“行”的关系,使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能够跨越时代发挥其对现实的指导作用。今后,《实践论》将持续指导党和国家的发展,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建设提供理论基础。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该著作值得我们仔细研读。
精选《实践论》全文范文三
《实践论》是毛泽东在一九三七年七月写作的,主要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毛泽东曾以这篇论文的观点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他写作这篇文章及他的演讲主要是为了反对当时党内教条主义和机会主义的错误,尤其是机会主义。而机会主义的错误是导致中国共产党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三年遭受重大打击的主要原因。因此,虽然这篇文章所论及的主题是哲学上的认识论,但也有着重要的现实的目的。理论论述的同时有着强烈的现实目的和现实意义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点。
按照我的理解,《实践论》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的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先于认识,这是一种符合唯物主义的观点。《实践论》指出,在所有的实践活动中,人的生产活动是人认识的基本来源。人的活动首先是为了生存和繁衍的生产物资生活资料的活动,这是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的生物的共同的特征。人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与外界的自然环境发生联系、与自然发生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人获得了关于自然的认识,了解了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之间发生联系,从而使人获得了关于人和社会的认识。
在这里我想到了海德格尔现象学的观点,毛泽东论及的人类获得认识的过程,其实就是人在与自然和社会的关联和互动中实现的,如果用海德格尔的观点解释,就是人在于外界的事物的“相遇”中(通过实践),事物充分的展开自身,自己展示自己的本质,自己解释自己,从而使人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在这个层面上这两种观点似乎是相同的。但毛泽东的认识论由于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所以对认识的过程的阐述更加的简洁,赋予了人理性认识世界的能力,赋予了人唯一主动的地位。
除了阐述生产实践的重要地位外,毛泽东的《实践论》也界定了“实践”的范围。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包括所有的物质生活和政治文化生活。而在这些活动中,阶级归属和阶级斗争是最重要的。每个人的思想都有阶级特征,阶级斗争给人的认识以最深刻的影响。因为人的生产活动是有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所以主要来源于生产活动的人的认识亦然。在马克思主义之前,因为阶级偏见和生产规模的狭小导致了对社会历史的片面的认识,这两个因素被打破后,人类就产生了对社会历史全面科学的认识,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
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存在的疑问:第一,其关于实践的定义是非常广的,这就导致了其可证伪程度的降低,也会导致牵强附会更加容易。无论实践是不是产生某种认识的主要原因,都可以在太宽广的实践的定义中找到一种可以解释这种认识产生的实践,然而这种牵强附会对于发现真相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这部分对阶级和阶级斗争地位的强调,在现在看来是与当时的政治目的有关的。人并不只是在阶级中生活,人的现实生活是多种层次中生活综合的结果,很难确定哪一种因素就是主导性的。就像本人既是男生又是北方人,我爱吃鸡肉这种爱好,很难说是男生这个因素导致的还是北方人这个因素导致的。将所有的思想都与阶级挂钩是牵强的,现在社会中所谓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已经比较模糊了,尤其是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本身对于社会的作用也已经大大降低,思想和认识的发展更难以用这种方式解释。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概念是时代的产物,在现在来说已经不是一个解释事实的很好的概念了。
第三,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推崇和所有之前学术的贬低(认为是片面的),虽然是可以自圆其说之举,但总有循环论证和为政治目的绑架之嫌。
第四,关于生产的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变化从而引发人对社会和人的认识的发展这一过程。生产活动通过生产关系来产生人对社会方面的认识,但生产关系的变化并不是技术和物质是累积的关系,只是由一种生产关系变化到另一种生产关系。而且,社会的认识,或者说除了自然认识之外所有的认识,其产生以后就会有自身的传承和演变,即使这个因素不能说是认识发展根本的因素,起码也是不输给生产发展的因素。
还有一个问题是,认识的变化发展只能依赖于实践的变化吗?认识只能亦步亦趋的跟在实践之后吗?认识,尤其是理性的抽象的认识,一旦产生之后就变成了一种客观的存在,有着自己独立的发展能力,有着自身的传承、演化、发展的逻辑,而并不一定非要仰息实践的发展。认识按照自身的逻辑未必不能够超越实践的发展。逻辑、想象、类比的力量是伟大的。认识本身也是在指引这实践的发展的,所谓知难行易也。美国等国家现代政治制度的实践完全就是在启蒙思想家的理论的指引下发展起来的。当然,这可以解释为启蒙思想家的认识是在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确立扩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本质上还是基于实践的。我承认启蒙思想的创见确实是一种当时的社会现实的互动,是对社会问题、社会危机的一种学术上思想上的回应。但这样的回应起码在一定程度上是思想家和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运动的结果,而且,此后的政治实践是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而非完全由于生产发展的结果。起码在这个制度的创制上,也可说是人的认识的自我发展是主要的因素。
接下来,毛泽东论述了实践才是人们对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在实践中检验错误、认识错误,从而按照实践的结果不断的纠正错误,以致得到正确的认识。这简洁却深刻的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很大一部分认识过程的实质,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比如改革开放的实践,邓小平说过,“允许看,但要坚决的试”,这就体现了这种观点。改革开放的成功就充分说明了这样一种观点和态度的强大力量。
第二部分,阐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
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人对事物认识的第一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方面的认识,看到的是各个事物的片面,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第二个阶段,人在这种感性的直观的认识基础上产生概念,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这是理性的抽象的阶段。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产生出合乎逻辑的结论,从而使认识达到了较高的阶段。人的认识运动是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运动,是在实践基础上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文中列举了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的例子、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认识的的例子和战争(指挥作战的实践和经验)的例子以及很多同志接受工作时表示不了解情况而不敢接手的例子。后两个例子的分析是非常深刻的,而且针对的都是当时的现实情况,对现实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该部分还阐述了人的认识的两种不同类型,即直接认识(来源于自身的实践)和间接认识(来源于他人的实践)。
这一部分在总结了其观点之后,批评了与之相对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的观点。唯理论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经验论认为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两种正好相反的观点都只是说明了认识过程的一个阶段,而毛泽东在《实践论》里论述的认识论同时强调了经验认识和理性对人的认识的重要性。如果建立在可知论的基础上,这种认识是清晰简洁的,揭示了大部分正确认识的过程。在逻辑上也同样可以得到结论,如果得到的认识最后是正确的,那必须是认识的材料(经验得到的)和认识的过程(理性推理)都是正确的。
第三部分,强调利用认识的能动作用改造世界。
认识的能动的作用包括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由感性认识到理论的过程,也就是通过经验的感性的材料得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第二个飞跃是以理性的认识来指导实践的发展,即由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第二个飞跃是第一个飞跃的延续,可以验证第一个飞跃是否是正确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认识与实践的多次反复运动中才能到达正确的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特点。这是由于现实中客观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基于实践的认识也必然随着不断发生变化。因为实践是无限的,所以认识也是无限的。
通过最后一点,毛泽东批评了当时的顽固派、右倾机会主义者和左倾冒险主义者。前者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认识是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认识落后于实践的变化;后者的错误在于认识超越了现实情况的限制。这两种情况都是没有遵循认识紧随客观现实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的结果。
这一部分还论述了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有前提条件的,是与当时的客观情况紧密相关的,真理是没有尽头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知行统一观,反对将实践和认识的分离。
总结起来,我的感想是,毛泽东的《实践论》说出了人类认识的大部分的事实,对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有着深刻而清晰的揭示(这两者通常是不可兼得的),对现实生活有着非常大的指导作用,令人受益匪浅。但任何的正确的观点、理论,任何真理都是有前提的、有它的适用范围的。这也是毛泽东《实践论》中的观点。因此深刻的理解《实践论》的观点在解释哪些认识时是适用的、是最有力的解释,而在哪些方面的解释上却是不合适的、牵强的甚至是错误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算真正的理解了《实践论》。然而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完全弄清楚这个问题,这也是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的。
精选《实践论》全文范文四
实践论读书笔记
此次阅读学习,我主要拜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读后获益良多,也有自己的一些感想。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运用了马克思哲学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当时党内严重错误的教条主义。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名为《实践论》。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原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主要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文章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入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也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感觉如何而定,而是依据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从这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完全统一的,正如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也就是今天被我们常提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实践论》还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正如在过去的十几年学习生涯中,我们学大多数知识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我们当时记得很牢,考试时可以做出绝大部分甚至所有的题目,但是如果没有实践,我们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我们没有和所学的内容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其实回想高考前所学的知识,大多也都忘却。如果立马再来一次,我想我不能出现在今天的校园了。所以实践是重要的,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掌握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实践也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会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来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需要进行不同的实践。这就是我们所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其实机会从来就不是少,只是我们没有做好充足准备,没有在不同状况下进行不同实践的能力。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做好迎接各种挑战的准备,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对于这句话,毛泽东同志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说明认识是错误的,改正之,然后才有机会取得成功。
成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产生的,实践,改进,再实践……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对《实践论》的学习,努力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坚持用崇高理想鼓舞自己,用坚定信念鞭策自己,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
精选《实践论》全文范文五
毛泽东的《实践论》写于1937年7月,当时中国共产党内部存在严重的“左”倾和“右”倾的错误思想,这些错误的实质就是主观和客观相背离,认识和实践的不统一。这些错误一旦扩大将导致中国的革命的严重损失,问题很严重。毛泽东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观点去揭露这些错误,目的就是要达成党内思想的一致,进而来指导中国革命,确保中国革命的胜利。
一、真理的标准和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真理是这样定义的:“真理”是一个认识论概念,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①从其定义来讲真理已经是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是符合客观世界的。真理的标准是衡量某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尺度,从其定义来看这个尺度就是客观的外部世界。这绝对不能和检验认识是否真理性的标准混为一谈。因为“检验”顾名思义就是要把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当然这一点客观世界是永远无法解决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自存的外在客观世界不会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现实加以比较对照,因而无法判明某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②。
从以上的推论,我们得到真理是和外部世界一致的认识,一致性程度和真理是成正比的。那么,怎么样来判断某一种认识和客观世界一致与否,一致的程度有多大。这里就会引申出另外的一个问题――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这当然不是由客观世界来完成的,这个上一段做过相应的论述。既然不是由客观世界来检验,那么检验的标准是什么呢?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这是由实践的特点和真理的本性决定的。实践具有的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这两个基本的特征使其承担了检验认识具有真理性的标准。普遍性很好理解,人们时时刻刻在进行生产活动的实践,这种实践贯穿于我们生活的始终。马克思所说的直接现实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实践本身就是直接的现实;二是实践可以使得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理论变为直接的现实,并检验它与客观世界是否符合和符合的程度。直接现实性有点抽象,举个很好理解的例子:回到家了,你很想吃妈妈做的红烧肉,但是在看见真正的红烧肉之前你对它只是一个印象,想象着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味道等等,等到这盘菜直接放到你的面前你就真正的感觉了它。这就是实践可以把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理论变为直接的现实。
二、逻辑证明和人类的感性经验活动在检验认识真理性过程中的作用
逻辑证明在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在数学和科学的领域中,逻辑证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拿数学的例子来说,“在一个平面内,三角形中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个定理是靠逻辑推理来证明的。虽然大家都说这一公理是通过人们许多次的实践活动来证明的,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否认逻辑证明在数学领域检验认识真理性比实践具有更加直接的作用。这样的验证是很简便的,节省大量时间使得我们可以去从事其他的事情。当然了,我们学生所接受的书本知识也是同样的道理。书本上的知识从其本质来说是人类通过无数次的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精华,我们后代直接进行学习。
其次,我们来谈人类的感性经验活动在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中的作用。我们都知道人类的认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怎么样检验感性认识的正确与否?大家肯定会回答:当然是感性经验活动。大家都说颐和园的十七孔桥是非常漂亮的,只要你亲自去一趟便知道真伪了。但是,感性经验活动只是使用于判断非常简单的认识正确与否,它不能也不可能代替实践的作用。感觉经验在一定的条件下很可能是错误的,比如说我们看到的筷子插在水中就变弯了,其实它仍然是直的;我们看见的晚上的月亮在不停的移动,其实是我们所处的地球在自转而已;第二,相对于理性认识来说,感性认识有了自身的许多局限性。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到了感性认识是对于事物的现象方面、事物的侧面、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而理性认识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在联系。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更是性质上的差别。③所以说,归根到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的标准。
三、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过程
实践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这一过程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和轻松。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是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检验认识是否与客观世界相一致和一致的程度的。
首先,我们得确定实践的对象,就是说实践来检验什么认识。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的的初期,我们学苏联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认为这样的道路可以取得革命的胜利;其次,根据实践的计划来实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依据城市包围农村这一理念来进行革命;第三,分析结果。在实践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现:这条道路在中国的这种特殊的国情下是行不通的。分析结果这一步是很关键的,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来分析现在的结果取没有取得最初的预期效果。但是我们并不能果断的说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就是谬误,取得了最初的效果才是真理。这是因为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过程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其本质尚未充分暴露)。④由于实践中发生了之前完全没有预料到的问题,致使我们的实践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第四,就是要根据分析,重新制定计划。就拿城市包围农村这一路线来说,中国共产党经过了失败后,也从其中得到了教训,改正了自己的思想使其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转为“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取得了革命的初步胜利。毛泽东所谓的“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最后,就是要把重新调整后的计划再次付诸实践,进行如上的过程,这样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就会更加的深刻。这个过程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以上就是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的唯一的、根本的标准的几点理解。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实践观,恩格斯称是“包含着新的世界观萌芽的天才的第一个文件”,可见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在整个哲学史上的重要作用。在通过这篇文章我更进一步的明确了:真理的标准是客观世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逻辑证明和感性经验活动在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活动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实践是其最根本的标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过程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人们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深化自己的认识,进而提高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
精选《实践论》全文范文六
ok3w_ads("s005");朱小凤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实践论》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十分丰富多彩,构成了一个重要的理论结构体系,它的具体内涵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意味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性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最终归宿。首先,实践决定认识的产生、内容。《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p109 这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人的认识, 只有通过从事物质的社会生产活动,才能逐渐了解自热、社会、人和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并得到深化。有什么样的实践就有什么样的认识,不可能说认识是凭空产生的,它的立足点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活动,如:在古代,人们是无法知道手机、汽车、飞机和高铁动车的, 因为那时还没有这种生产实践的存在。其次,实践作为认识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2]p283 过去,人们对社会上的一些所谓“鬼神”的东西感到疑惑,但是随着生产实践的进步,人们逐渐采用科学的态度解答生活中的不解之题。最后,实践是人类认识的目的与最终归宿,认识的目的就是指导实践,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改造与人类生活进步不相适应的因素,更好地造福人们。比如:人们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知识把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虽然实践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但是并不意味着认识没有任何作用。相反 ,人的认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通常会促进事物健康发展,错误认识则会阻碍事物发展。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代表着科学与进步、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人民的利益、代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进步、代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故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份子,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实践决定认识,但另一方面,实践也离不开认识。如果说整个社会进步就是一片大海,那么实践和认识都是水滴,共同融合而为海。有什么样的实践就有什么样的认识,同样道理,不同的认识对实践产生不同的反作用,甚至有时候认识会对实践起决定性作用,“一念之差”就是这个道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们通常所说的评价最终得通过实践来检验,而不是看他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多少。我们对任何人的评价最终都得回归实践,当然,认识的作用也是巨大的,一个人若是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那么他就会对国家、民族和人民作出积极的贡献、 甚至对整个世界作出贡献。因此,要坚持实践与认识的有机统一。
《实践论》对新时代的价值
《实践论》是促进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导向。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3]p282 这充分强调了生产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走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4]处于新时代,我国教育将不能再固守陈规,必须改变以往落后的模式,把实践深度融合高校教育的全过程和方方面面。
《实践论》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观念的有力抓手。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生力军,决定祖国的未来,因此要帮助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来树立实事求是思想观念。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目前,虽然我国高校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就,但是部分大学生存在着脱离实际、空谈理想。“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这充分强调大学生既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也要实事求是,大学生要通过自身的艰苦奋斗去实现人生理想。青年大学生正处于大有可为的年纪,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必须坚持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讲套话、空话,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坚定原则、敢于指出错误。党的十九大以来,强调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而这些时代新人又必须得具备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可违背事物的客观事实。大学生是思想上最具有活力的群体,时时刻刻要秉承实事求是原则从而为国家、民族和人民献出一份力量。
《实践论》是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心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民主平等、公正法治、和谐有序的一种社会局面,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实践探索。实践探索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实践探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重要基础,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也会促进我国实践探索的发展。两者构成了一个生动的命运共同体。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憧憬“大同社会”,人人有饭吃、人人有田耕、人人有衣穿、人人平等。今天,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开启征程,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党高度重视进行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以力求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能盲目进行,而是得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客观事实,充分地进行实践调查和研究,总结经验和教训,以求稳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实践论》是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实践论》一文中对实践与认识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证,指明了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决定着人们的认识活动。实践的需要而产生人们的认识活动,而人们认识活动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探求事物的本质、规律,从而使人们的认识不断获得新的发展,以及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从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正确的科学的理论,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进步而进步,我国的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创新发展最终是基于社会主义社会实践活动。简言之,社会实践的新开展,是科学理论创新的源泉。[5]科学的理论大厦是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实践论》中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阶段。”[6]p296-297 这句话是对人类认识规律的科学概括,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实践论》在中国革命、建设实践中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实践论》同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和国家承担着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使命,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无数艰难险阻,既面临新时代的重要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重新学习《实践论》,将对我们推进这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3.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2.
[4]全国教育大会[n].人民日报.2018.9.
[5]王垒.《实践论》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j].党史博采(理論),2012(08).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297
相关热词搜索: 实践论 主要内容 新时代 ok3w_ads("s006");ok3w_ads("s007");
精选《实践论》全文范文七
《实践论》一文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1937年7月的论文著作。现收集于《毛泽东选集》中,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章。
时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革命战争即将到来。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人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人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
这两类人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于1937年7月毛泽东写了《实践论》这篇文章。毛泽东曾以这篇文章的观点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演讲,目的在于揭露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观点,教育披着马克思主义迷惑广大群众的同志,使他们理论联系到具体的革命实践中来。
《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即“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全面系统地阐和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首先,文章阐明了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及实践在认识地位中的地位。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艺术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人所参与的。
所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位,认为人的实践一点也离不开、排斥一切否认实践的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并且,“无论从认识的源泉,认识的发展动力,还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来看,都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总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其次,文章阐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指出认识过程要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和由理论到实践两次飞跃。实现两次飞跃之后,认识运动“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因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无限的,是阶段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再次,阐述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强调绝对真理是有的,但它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并着重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和认识真理的道路。”提出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任务,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了实现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的任务”。
此外,文章还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指出通过实践来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行了高一级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