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教案也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尽量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和实际经验相联系。欣赏一些优秀的高二教案,可以让教师从中汲取教学策略和方法。
中班歌唱夏天的歌音乐教案反思篇一
在熟悉曲调的基础上初步学唱歌曲。能根据歌词内容与同伴共同创编表演动作。体验律动的快乐。
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熟悉歌曲旋律。学会用“啦”字哼唱。音乐磁带。
教师变魔术,让幼儿理解歌词。
——看教师用瓷泥变出盘子和碗,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是什么?变成了什么?”
——边看教师制作一边听教师清唱歌曲。
学唱歌曲。
——用“啦”字跟琴声哼唱。
——自己尝试将歌词添入旋律中唱出来。
——学唱2~3遍,用活泼的歌声唱出来。
创编泥宝宝变成小碗和盘子的动作.
——逐句创编:模仿泥宝宝,大家围个圆圈一会儿变小,一会儿变大。
——完整地表演两遍。
中班歌唱夏天的歌音乐教案反思篇二
1.“夏天的歌”:双手张开放嘴的两面,做出唱歌的状态。
2.“知了”:曲臂在侧,同时上下煽动。
3.“热的慌”:双手在脸颊旁快速振动表示很热。
4.“撑开”:双手向上张开。
一位幼儿扮演大树,并摆出不同的造型,另一位幼儿在唱到知了时摆知了乘凉的造型。造型的多样与丰富程度决定着该游戏的难度。
1.初步学唱歌曲,理解歌曲中“知了”、“热得慌”、“撑开”、“凉爽”等词。
2.在教师多次范唱下形成稳定的旋律,使用图谱帮助理解歌词,并在不确定歌词时可以利用图谱帮助自己。通过反思评价歌唱中的困难与不足,逐渐形成自我监控学习进度、自我评价学习效果的品质。
3.双角色游戏,并在“大树撑开树叶伞”和“知了伞下好凉爽”中做出相应的反应,体验游戏的快乐。
4.借助图谱、动作、游戏情景理解记忆歌词并学唱歌曲。
5.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物质准备:
1.黑板
2.歌曲的'图谱
3.绿树宝宝和黄树宝宝、小知了和大树头饰。
经验准备:幼儿要有表现各种事物造型的经验。
1.故事:你们知道“知了”是什么吗?夏天到了,天气可真热呀,知了和鱼儿都很热,他们去干什么了呢?请仔细听一听。
2.范唱1-6:通过教师范唱、图谱等方式
3.唱7:t一t情境表演游戏
执教老师当大树遮阳,配班老师当知了乘凉。(唱到“知了伞下好凉爽”时躲到大树下面)。
4.唱8:t-ts1情境表演游戏
5.唱9-11:t-s1s2ts1-s1s2s1s2-s1s2情境表演游戏
6.挑战1:唱“大树撑开树叶伞”时,绿树宝宝到圆心撑开树叶伞。
7.挑战2:黄树撑伞表演
8.全体幼儿表演唱。
语言活动《夏天的歌》以美妙的小动物的声音为主线,以日常生活中的小动物以及代表夏天的物件为主角,来呈现夏天的景象。在活动中,幼儿通过小动物们的声音来猜猜是什么小动物,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同时也学会了诗歌中动物的叫声。
中班歌唱夏天的歌音乐教案反思篇三
1、通过欣赏歌曲,感受其幽默滑稽的风格。
2、通过观察动作及滑稽语气词的提示,学唱弱拍起歌曲。
3、学习用幽默、风趣的表情和动作演唱歌曲及创编歌词。
1、自制教学图片
2、袜子一只
1、谈话导入,引导幼儿讨论。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小丑吗?小丑模样有什么特点?
(2)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感知并理解画面诙谐、风趣的内容和风格。
教师:小朋友们,看一看老师手中的小丑和你们以前见过的有什么不一样?
2、教师演唱歌曲,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歌词。
(1)教师慢速清唱歌曲,幼儿倾听。提问:歌曲中唱了什么?
(2)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慢速的学说歌词,感知语气词“哎呀”及动作提示的作用。
(3)教师引导幼儿根据教师的动作提示由慢到快的学说歌词。
3、学唱歌曲。
(1)出示教学图片,引导幼儿慢速学唱歌曲。
(2)教师引导幼儿尝试用“嘻嘻”替换“哎呀”,进一步学唱歌曲。
(3)幼儿完整演唱歌曲。
(4)鼓励个别幼儿用幽默、风趣的表情和动作及结合道具表演歌曲。(如:干净袜子)
4、创编歌词。
(1)引导幼儿将有创意的歌词改编到歌曲中去,并练习演唱歌曲。
教师:袜子除了穿在耳朵上还可以穿在哪里?
(2)引导幼儿完整演唱创编的歌词。
小朋友自己做设计师,重新打扮自己,举行一个特别地时装展示会。
中班歌唱夏天的歌音乐教案反思篇四
l在熟悉曲调的基础上初步学唱歌曲。l 能根据歌词内容与同伴共同创编表演动作。l 体验律动的快乐。
l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熟悉歌曲旋律。l 学会用“啦”字哼唱。l 音乐磁带。
l 教师变魔术,让幼儿理解歌词。
——看教师用瓷泥变出盘子和碗,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是什么?变成了什么?”
——边看教师制作一边听教师清唱歌曲。
l 学唱歌曲。
——用“啦”字跟琴声哼唱。
——自己尝试将歌词添入旋律中唱出来。
——学唱2~3遍,用活泼的歌声唱出来。
l 创编泥宝宝变成小碗和盘子的动作.
——逐句创编:模仿泥宝宝,大家围个圆圈一会儿变小,一会儿变大。
——完整地表演两遍。
中班歌唱夏天的歌音乐教案反思篇五
1、引导幼儿初步学习朗诵诗歌,并根据诗歌的格式及夏季的特征大胆地仿编。
2、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和丰富的想象,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3、通过整体欣赏音乐、图片和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4、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特点,能听着音乐游戏。
1、组织幼儿到户外寻找夏天,积累有关经验。
2、图片一套。
3、诗歌录音带。
二:基本部分1、播放诗歌录音,引导幼儿欣赏诗歌《夏天的歌》。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很好听的诗歌,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2、出示图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3、引导幼儿学习朗诵诗歌,帮助幼儿感受诗歌的句式特点。
师:你最喜欢诗歌里的`哪一句话呢?我们一边欣赏,一边想一想。
1)、幼儿跟着老师轻轻地朗诵。
2)、幼儿边朗诵边即兴表演。
4、启发幼儿仿编诗歌。
1)、启发幼儿说说在夏天里你还听到哪些声音,它们分别是怎么样的。
2)、启发幼儿将自己在夏天里听到的声音,按诗歌原有的句式仿编。如:夏天的歌在哪里?叽叽碴碴,在高高的枝头上。
3)、将幼儿仿编的句子,组成一首新的诗歌,与幼儿共同朗诵。
三:结束部分幼儿听诗歌音乐,自由结伴表演,结束活动。
夏天的歌在那里夏天的歌在那里?“瞿瞿瞿”,在绿色的草丛中。
夏天的歌在那里?“知了知了”,在高高的大树上。
夏天的歌在那里?“咕咕呱呱”、“哗啦哗啦”,在清清的池塘里。夏天的歌是太阳帽,是小花伞,是甜津津的冰淇淋,在小朋友乐呵呵的歌声里。
语言活动《夏天的歌》以美妙的小动物的声音为主线,以日常生活中的小动物以及代表夏天的物件为主角,来呈现夏天的景象。在活动中,幼儿通过小动物们的声音来猜猜是什么小动物,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同时也学会了诗歌中动物的叫声。
中班歌唱夏天的歌音乐教案反思篇六
活动目标:
1.感知夏天的来临,体验夏季的主要特征。
2.了解人和动物的多种防暑降温方法。
3.积极思考并尝试解决遇到的问题。
活动准备:课件、笔、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话题
师: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夏天)夏天的季节里藏着好多的小秘密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结合课件,从多方面感知夏天的季节特征
1.师:夏天的太阳照在身上有什么感觉?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吗?(火辣等)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讲述。
2.师:夏天里的天气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幼儿讲述)听……(点击课件)什么声音?(雷声和雨声)是的,夏天的天气多变,常会有雷阵雨。
3.师:除了夏天的天气多变,小朋友的穿着有变化吗?(都换上了短袖、短裤和凉鞋)
4.师:夏天的小草、大树有哪些变化呢?(小草长得更高了,大树的树叶长得更茂密、更绿了)夏天里什么花开放?(荷花)
5.师:你们喜欢吃水果吗?在夏天,有一种水果“绿绿的皮,红红的瓤,甜甜的'汁”它是什么?(西瓜)对啦,甜甜的西瓜也成熟了。
6.师:夏天的小动物和小昆虫可忙碌了,瞧,它们来了,你们认识它们吗?(幼儿尝试说出动物和昆虫的名称)
7.师:夏天的太阳真热,晒到身上火辣辣的,可是有一位奶奶和叔叔们还在烈日下辛苦地工作呢。(引导幼儿关心夏天工作的人们)
三、再次结合课件,了解人类防暑降温的方法
1.师:夏天的天气很热,叔叔都中暑了,那怎样才能让自己不中暑,变得凉快呢?(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自由回答。)
2.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进行统计。
3.师点击课件,并小结:可以扇扇子、进行一些玩水的游戏、多吃瓜果、吹电风扇,开空调、在树荫下做一些安静的事情、常洗澡、多喝冷开水、吃点冷饮和冰激凌等等。但在夏天里,冷饮和冰激凌我们能吃多多的吗?为什么?(提醒幼儿少吃冰激凌,注意身体健康)
四、讨论动物的防暑降温的方法
师:夏天里,不光我们懂得防暑降温,动物们也很聪明,它们也想出来好多的办法给自己降温呢?瞧,它们是谁?它们是用什么方法防暑降温的呢?(幼儿讲述)
五、活动延伸
中班歌唱夏天的歌音乐教案反思篇七
1.感受乐曲中的速度变化,并用相应的动作表现音高。
2.了解音乐的强与弱,用声音与动作表现强弱,表达歌曲的情绪,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正确地使用乐器,学会看指挥,能整齐地齐奏和轮奏。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各种乐器若干,大雨小雨的录音、大鼓、小鼓。
1.幼儿听音乐《进行曲》,按节奏合拍的拍手走步进入教室。
2.感知音的强弱,老师敲大鼓和小鼓,幼儿用动作表现出大鼓的声音和小鼓的声音。
3.放录音,大雨和小雨的声音。引导幼儿发现鼓声的强弱变化,请幼儿讨论,生活中哪些声音有强弱变化,如:马跑远的声音,近了强,跑远了弱。
4.歌曲:《大雨小雨》
(1)放录音启发幼儿回忆下雨时的情景,并让幼儿学一学大雨小雨的声音。
(2)老师范唱全曲,幼儿欣赏,感受乐曲的强弱变化。
(3)利用整体都唱的方法,重点辅导幼儿唱不准的句子,吐字要清楚,要唱出强弱的变化。
(4)老师和幼儿分角色唱。
(5)老师再次范唱,幼儿欣赏,用声音大小的变化来表现大雨小雨,把歌曲唱的生动,即富于艺术表现,幼儿可随着音量的大小变化做出相应的动作。如:强音时拍手,跺脚,弱音时可拍腿,拍肩。
5.节奏乐《小号手之歌》
(1)听音乐让幼儿练习拍的节奏、强弱。
(2)教给幼儿正确使用各种乐器。
(3)幼儿自选各种乐器为乐曲伴奏。
注:拍手一铃鼓、响板、小铃、沙球;脚一钗,由老师打或能力强的幼儿。
幼儿学习时先分部,后集体,鼓励幼儿按音乐的节拍大胆的敲打乐器。
6.音乐游戏:(抢椅子)游戏玩法:全体幼儿每人一把椅子在圈上坐好,圈里也有一名幼儿坐在椅子上。
游戏开始,幼儿都在椅子上面坐好,曲一:中间幼儿蹲,外圈站,反复几次后到里圈幼儿到外圈的任一位置上全体幼儿侧转身。曲二:听音乐双手叉腰脚做小碎步顺圈走,当音乐突然停止时,所有的幼儿马上抢外圈的`椅子,只有一名幼儿没有抢到(受罚),也可让他表演节目或当中间人,游戏重新开始。
在新《纲要》中提出,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观察者。而事实上老师常常是将自己预先设计好的东西去教授给幼儿,幼儿会了就算达成目标了。就像刚开始我只一味的要求幼儿学唱歌,而忽视了幼儿是不是对这首歌感不感兴趣,忽视了唱歌的形式幼儿是不是感兴趣。此次活动,我能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充分的发挥了观察者的作用,当我发现幼儿对单一的唱歌不感兴趣时,我就及时调整,通过音乐游戏,调动孩子的运动觉,让孩子们在感兴趣的形式中,在动作的过程中自然的学唱歌。结果孩子不但很快掌握了这首歌,而且唱歌的时候还特别开心。
中班歌唱夏天的歌音乐教案反思篇八
设计意图:
歌曲《夏天到》旋律活泼欢快、内容形象生动,问答式的歌词描绘了一幅极富童趣的夏天场景。歌词内容浅显易懂,音乐情绪活泼欢快,非常适合中班的小朋友演唱。
中班幼儿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音乐形象与情绪的感知必须借助于多种感官进行感知,因此,本次活动我采用多通道感知、情境对唱等方式,引导幼儿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曲内容,感受歌曲情绪,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歌唱活动,并能够倾听同伴的歌声、协调一致地演唱。
活动目标:
1.感受三拍子歌曲的强弱节奏,学会用愉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并初步学习对唱。
2.进一步感知夏天的有关特征,懂得夏季卫生的重要。
3.学会歌唱本首歌曲。
4.能跟着节奏打节拍。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理解歌曲的性质和主要内容,学会用愉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活动难点:能倾听同伴的歌声、协调一致地对唱。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开展《快乐的夏天》主题活动,了解夏天的主要特征。
2.物质准备:关于歌曲的图片、歌曲磁带。
教学方法:
1.根据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我采用视听唱法,引导幼儿在观察生动形象的图片,充分地刺激幼儿的视觉,用语言和音乐熏陶帮助他们轻松地理解歌曲内容,熟悉歌曲旋律。
2.根据“先行组织者理论”,采用难点前置的方法,引导幼儿感知歌曲的强弱节奏,并分段学唱。从幼儿熟悉的雷声、蛙声入手,引导幼儿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节奏,同时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歌曲。
3.根据幼儿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对唱的方式,引导幼儿倾听同伴的歌声,学习协调一致地进行演唱。
教学活动是老师和幼儿共同表演的舞台,而幼儿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表演”以及活动中所呈现的一切都必须为孩子自然的学习服务。因此,我在本次活动中注重幼儿自身的学习和体验,采用体验学习法和多种感官参与法,引导幼儿在体验中学习,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看一看、听一听、学一学、唱一唱等多种感官的活动,学习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激发兴趣。
幼儿:夏天到了。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幼互动的关键是为幼儿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激发幼儿积极回应老师的提问,开放性的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思维,主动回忆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夏天的知识。在这个问题中,隐含了前半段歌词的内容,巧妙地借助图片所展示的图像,帮助幼儿理解并熟悉前半段歌词。同时,也为幼儿熟悉歌曲节奏做了铺垫,自然地引出了本活动的重点内容:通过模仿雷声和蛙声感知三拍子的节奏强弱。
(二)欣赏感知歌曲前半段
1.教师以清唱的方式提问:“夏天到了怎么知道?”(即歌曲第一句)展示雷声和蛙声的节奏图谱,鼓励幼儿按图示有节奏地念出后半句歌词,并用动作区分强弱的节奏。
2.欣赏歌曲前半段,教师清唱提问:夏天到了,你心里觉得怎么样?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感受都有所不同,回答可能多种多样。如何提升幼儿对夏天的认识,使他们的学习变得主动而且有意义,需要老师灵活机智的引导。歌曲的前半段与后半段节奏相同,但歌词内容、歌曲旋律有明显的区别,所以我先让幼儿熟悉前半段。
提问:你最喜欢歌曲中的哪一句?请你来唱一唱。
一首歌曲一下子学会有点困难,但让孩子在熟悉音乐后,唱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并不难。并且,中班的孩子已有一定的表现欲望了,让他们当个小老师,他们会争先恐后,使以往枯燥的学唱环节生动起来。当然,孩子如果唱得不是很准确,教师要及时引导,并努力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此环节要特别注意面向全体,尤其是能力较差、胆子较小的幼儿更应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机会。
3.教师与幼儿用问答的方式练习歌曲前半段
(三)整体学唱歌曲
1.教师清唱歌曲后半段,提问:歌曲里还唱了些什么?
出示图片,提示幼儿学念后半段歌词。后半段歌词比较多,幼儿记忆时相对要困难一些,因此,除了图片的提示之外,我还采用教师语言暗示、动作暗示等方式帮助幼儿熟记。
2.用几种不同的演唱方式激发幼儿学唱的兴趣。如:教师领唱幼儿用单音字哼唱旋律;教师和幼儿互相接唱;边做动作边唱等等。孩子对一种表现方式的兴趣不是非常持久,所以我们可以尝试让孩子用不同唱的形式来学唱歌曲。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这样变化的方式很受孩子欢迎。同时,幼儿在学习前半段歌曲的基础上,对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已经有一定的感知,很快就能跟上老师的领唱。
3.分组对唱歌曲(问答式对唱前半段、集体合唱后半段)问答式的前半段歌曲非常适合孩子们进行对唱。在这环节中,我先采用老师与幼儿问答对唱的方式,再请幼儿自由分组进行对唱,随后请个别幼儿与集体对唱……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不同的演唱过程中体验歌曲愉快的情绪,以及三拍子的强弱节奏。《纲要》中指出,老师要培养幼儿大胆的表现自己情感和体验的能力、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所以我采用多种对唱的方式鼓励幼儿表演歌曲,这是孩子领会歌曲的一种升华,也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
(四)活动延伸
夏天到了,小朋友们特别高兴,因为夏天有许多与春天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去找找看,把夏天的这些特别的地方编进歌词里,唱给大家听。
活动的延伸是为了孩子再一次巩固所学到的本领,并给每个孩子都有表现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孩子们在夏天的主题活动中积累了很多有关夏天的知识,也一定能够创编出很多新的歌词,我鼓励他们相互做小老师,学学别人编的新词,既满足了幼儿充分表现自己的需要,也为孩子们巩固歌曲旋律、节奏提供了反复的练习机会。
活动反思:
在新《纲要》中提出,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观察者。而事实上老师常常是将自己预先设计好的东西去教授给幼儿,幼儿会了就算达成目标了。就像刚开始我只一味的要求幼儿学唱歌,而忽视了幼儿是不是对这首歌感不感兴趣,忽视了唱歌的形式幼儿是不是感兴趣。此次活动,我能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充分的发挥了观察者的作用,当我发现幼儿对单一的唱歌不感兴趣时,我就及时调整,通过音乐游戏,调动孩子的运动觉,让孩子们在感兴趣的形式中,在动作的过程中自然的学唱歌。结果孩子不但很快掌握了这首歌,而且唱歌的时候还特别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