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对某个经历或活动的感悟和理解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这些心得体会范文是作者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族区域自治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一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各民族的特殊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国家为了维护和保护各民族的权益,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有关民族事务的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本文旨在通过学习该法,对民族区域自治的切实可行性和合法性有所了解,同时也对我国大家族的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世界观有更深入的认识。
第二段:背景及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法》是一部旨在保护各民族团结合作,共同繁荣发展的法律。这部法律的出现,旨在满足各民族在自我管理、处置和发展中的需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法律基础。如果没有这一法律,特别是其规定的自治内容,很难想象各民族能否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因此,《民族区域自治法》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对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段:自治的实践探索。
自治是多元文化国家的必然选择,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十分多民族的国家,更为必要。《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民族自治提供了明确的法律基础,对各民族在宗教、语言、教育、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特殊需求有明确的保障和保护。自治实践中,各族人民通过自治机构自主管理本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和政治事务,有效地保障各民族的民主权利和群众利益,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和团结。
第四段:既得成果与新使命。
35年的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法》有效地保障了各民族的合法权益,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稳定。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多元文化的融通和相互融合也日益显现出来。同时,新形势下,各民族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需要更多地深化自治制度,将自治权利向更广泛的领域和层次拓展,贯彻落实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宽容的方针。
第五段:结语。
通过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研究,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仅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国家,更是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大家庭,各民族权益应该得到很好的保护,撑起中华民族的天空。当今时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和文明传统是我们共同的宝贵财富。唯有坚定地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落实到位,各族人民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认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文明的重要价值意义,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民族区域自治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人教版第2册第7.2节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对于民族关系有了基本了解也为下一节民族区域自治做了一定的铺垫,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于国家处理民族关系政策的理解所以这一节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学生通过对于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明确的知道我们国家的民族政策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有意识的去关心国家民族方面的大政方针。但是呢因为教授的学生多为汉族所以对于此制度的优越性没有那么直观的感受,学习起来估计有难度。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目标: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能力目标:
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依据:1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含义及内容的掌握对于学生来说不会太难但是对于这一概念的掌握关系到学生对于国家的民族政策的理解并且这是本节的中枢是教材的重点内容。2自治权的内容要着重讲因为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难点:
对于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要加以突出因为绝大数学生是汉族对于民族的一些政策不是有太深的感触所以是个难点。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5)读书指导法。通过引导学生看书归纳出知识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
(6)练习法。通过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教学资源:ppt课件;视频《民族区域自治与中国的繁荣发展》;课堂习题。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在开始之前呢请大家看一则材料并且思考问题(ppt展示材料与问题)。
在民族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今世界,为什么中国各民族能够长期团结和睦繁荣发展?
2平等共同繁荣的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师:同学回答的非常好,大家的思想非常的敏锐。今天我们要接触的呢就是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一框题。首先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民族区域自治与中国的繁荣发展》。大家看了以后呢请同学来谈谈感想。
生:看了视频后觉得国家是日益的繁荣与发展了而中国的发展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定保障作用是分不开的。因为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的保障。
师:非常好,同学们对于国家的发展有自己的很好的见解。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深入的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来具体的分析为什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够为中国的发展与繁荣提供重要的作用。
师: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主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对于含义我们要从内部了解适当的分解加以分析抓住关键词:国家的统一领导自治机关自治权通过对这3个词的把握进而更加深刻的了解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前提:国家的统一领导民族区域自治的要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前提下进行,没有国家的统一领导民族区域自治无从谈起。其次自治机关含义: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机关的特点:自治机关作为统一国家中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具有二重性特点:既是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政权机关,即行使同级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机关,又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少数民族自主管理、当家作主,行使自治权利的机关。
既是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权力机关,又是管理地方行政事务的行政机关。
最后自治权含义:自治机关的自治权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的情况和特点,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的权力。同学们现在有没有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有了了解啊!
生:有。
生:看书或者看ppt。
师:看了上述的内容那我们就一起来总结一下有哪些自治权呢?
生:内容:1、制订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地方性自治法规。
自主地安排和管理本地方的经济建设事业。
3、变通执行权。
4、自主地管理和发展本地区的教科文事业。
生:少数民族地区能够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发展方针与战略,实现经济的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三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特有的政治制度,也是保障民族团结和发展的法律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法律,旨在解决少数民族在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问题,保护他们的权益和尊严。本文将从学习《民族区域自治法》中获得的心得体会进行探讨和总结。
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为民族地区实行特殊政策、发挥自治、稳定和谐、促进共同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该法的制定和实施,旨在推动民族团结,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发展水平,减少经济、政治和文化矛盾和冲突,促进多民族交流与互动。在应对涉及到少数民族法律问题时,这个法律也起着深刻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法,我了解了少数民族地区中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特点和困境,掌握了在民族地区内开展各项工作的具体方法。如当地政府应当注重一行三会制度、友好对待少数民族、以民之所需为重等等,在实践中我将这些理论贯彻到我的工作中,对我的工作更加明确了目标和方向。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我也发现该法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之处。例如,贯彻实施缺乏严格规范,一些地方在执行过程中缺少权威性、严格性;一些地方的民间宗教和传统文化等仍面临巨大压力;在实施过程中,处理好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还需要更加谨慎和周密。
第五段:结论与展望。
尽管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存在上述不足之处,但是在当前国家内部多样化的现实背景下,该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问题以及其当前的根源,进一步完善和更新该政策,确保其作为维护少数民族权益、促进少数民族和汉族间合作与交流的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展望未来,民族区域自治法将继续在中国特有的多民族国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四
段落一:引言(200字)。
区域自治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发展地方事务,赋予某些地区一定程度的自主权,使其能够自主决策和管理本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事务。作为一个区域自治的参与者,我深刻体会到了区域自治的重要性和意义。在过去的几年中,我所在的地方得到了更多的授权和自主权,正是这种体制改革让我们地区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段落二:政治自治的重要性(200字)。
首先,政治自治为地方提供了更大的自主决策权,使地方政府能够更好地照顾本地区的利益和需求。地方政府更了解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问题,因此能够更准确地制定和执行政策,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其次,政治自治还能够增加公民的参与度和凝聚力。在自治的过程中,公民可以通过选举、参与决策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从而提高了民主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段落三:经济自治的成果(200字)。
经济自治的核心是赋予地方更多的经济管理权力和自主权。这使得地方政府能够更好地挖掘本地区的资源,制定发展策略,引导本地经济的发展。通过自主权,我们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人才进入。经济自治还使得地方政府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工作,提高贫困地区的生活水平,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均衡发展。
段落四:文化自治的推动作用(200字)。
文化自治是指地方有权利保护和发展本地的文化特色和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灵魂和独特之处,保护和传承文化对于地方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自治的进程中,我们地区着重保护和传承本地的传统文化、习俗和语言,加强文化教育和交流,提升地方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这不仅保护了地方文化,也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段落五:总结(200字)。
区域自治给地方带来了更多的自主权和管理权限。它不仅能够使地方政府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区的发展和民生需求,也能够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和社会凝聚力。经济自治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提高了地方居民的生活水平。文化自治则保护了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使地方得以发展独特的文化产业。总体而言,区域自治给地方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地方政府和公民共同努力,发挥自治的优势,实现更好的自我发展和管理。
民族区域自治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五
摘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所具有的政治整合功能可归纳为以民族整合为核心、以领土整合为先导、以价值观念整合为基础、以目标取向整合为前提、以行为方式整合为重点等五个方面的功能。
一、政治整合的涵义。
政治整合也被称为政治一体化。从字面上理解,政治整合是指若干个政治单位结合成一个整体。在一般意义上,政治整合又被理解为地域上的统一与一体化,包括民族主义与民族统一、国际上地区间的整合、国内地区间的整合、国家建设与政治发展、政治稳定以及联邦主义等内容[1]。具体而言,它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政治整合指几个独立国家的结合。“其最严格的定义是指两个或更多的国家合并为一个国家”。由于学术流派不同,对于广义的政治整合的理解也略有区别。功能主义学派关注于行为主体创建的或在其中进行活动的机构和制度。新功能主义者的注意力集中于政治行为主体的行为。如新功能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哈斯把政治整合看作是一种规范的过程,用来使那些处于独特的民族国家环境中的政治行为主体将其忠诚、期望和政治活动归属到一个新的中心,这个中心的机构拥有或要求拥有对在其以往存在的民族国家的管辖权。多元主义学派将政治整合与“和平变革的可靠期望”,而不是与机构联系在一起[2]604。广义的政治整合概念在对欧洲共同体及欧盟的分析中被频繁使用。
对于狭义的政治整合,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从一致的视角,把政治整合作为具有共同政治目标的社会政治力量的统一与联合[3]。第二种观点从冲突的视角,把政治整合作为应对社会分化所带来政治冲突的策略[4]。第三种观点从民族国家建设的角度,把政治整合作为后发国家解决解决政治发展危机的策略。这一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米隆·魏纳。他认为政治整合一词涵盖了民族整合、领土整合、精英与大众整合、价值观念整合以及行为的整合。因此政治整合的内涵涉及了将广泛的人类关系和态度——多样的和单个的文化归属感整合起来,并发展成为一种国族情感;将不同的政治单元的整合成一个拥有政府并可实施权威的地域单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整合以及将公民整合为一个共同的政治过程和将个人整合进入一个有目标行动组织当中等诸多成分[5]52-64。类似的观点还有亨廷顿等人的观点,认为政治整合“也就是政治不以沿着种族、宗教、阶级、文化或领土界线截然分割开的做法为其特点的程度”[6]160。
从民族国家建设的角度定义政治整合,既包容了民族、领土等宏观政治单位的整合,又兼顾了微观政治单位,如价值观念、行为的整合,因而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政治整合在政治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但是该定义也明显存在着过于重视西方民族国家建设的经验,把民族国家作为后发展国家政治整合终极价值目标的嫌疑。实际上,西方民族国家内部也存在着政治整合问题。因而从民族国家建设的角度,对于政治整合的概念还有进一步修订的必要,使之更具有普适性。
参考以上几位学者的定义,笔者倾向于认为从民族国家建设的角度,采用狭义的政治整合概念,意指将一个国家内部差异明显的民族、领土、价值观念、目标取向、行为方式等要素进行有效协调和统一的政治过程。这一概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政治整合是与民族国家建设联系在一起,不仅新兴民族国家需要政治整合,而且老牌民族国家也同样需要政治整合;第二,民族国家内部异质性因素很多,政治整合并不是同质化,而是在保持程度差异性基础上,对于差异性较大的异质性要素的协调和统一;第三,鉴于不同民族国家内部所面临的整合问题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为了使政治整合成为一个有效的分析工具,有必要在定义中选取一组合适的变量,但所选取的任何一组变量都不是恒定不变的,应当随着政治整合侧重点不同而增减;第四,政治整合是一个动态的、全面的政治过程,而不是一种静态的、局部的描述。
鉴于不同民族国家内部所面临的整合问题具有不确定性。为了使政治整合成为一个有效的分析工具,有必要在定义中选取一组合适的变量,但所选取的任何一组变量都不是恒定不变的,应当随着政治整合侧重点不同而增减。根据中国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的特点,以下试从民族整合、领土整合、价值观念整合、目标取向整合、行为方式整合等变量来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政治发展中所具有的政治整合功能。
民族区域自治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六
第一,它必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第三,民族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意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今后,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这一制度在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已被我国宪法确认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其主要特点有:
(1)民族自治地方时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是整个国家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
(3)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民族区域自治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七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重要性日渐凸显,这让我们深深地认识到了法律的基础地位。在学习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启示和体会。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心得体会。
作为中国特有的法律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法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内,不仅西藏、广西等较为多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就连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地区也纷纷行使该法的规定,因此,掌握《民族区域自治法》不仅是学习法律的必经之路,也是了解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的重要途径。
第二,合理的自治区制度能够保护民族自治权益。
《民族区域自治法》以民族自治权为核心,为全国各民族提供了法律保障,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深入研究《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自治原则和制度,能使我们更加了解民族自治加强和发展的方向,能够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参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
第三,坚定少数民族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随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少数民族在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坚持少数民族自我意识,才能真正得到全民族的尊重,才能更好地保障少数民族的正当权益。因此,在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中,我们需要发扬民族团结、大公无私的精神,坚定少数民族自我意识,为民族和国家的团结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四,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仍需努力。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经济建设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民族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发展程度却远不如其他地区,因此,建设确实需要加强。我们可以从《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得到许多启示,如积极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等,要运用好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第五,法规学习是提高法律素质的必备途径。
学习《民族区域自治法》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法律制度,还能显著提升我们的法律素质。同时,法规学习也能提高我们的信息素养,让我们更加熟练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因此,在学习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理论学习,还要注重实践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我们的法律素质。
综上所述,《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学习对于我们了解和熟练运用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高我们的法律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民族区域自治法,不仅能提高我们的科技水平,更能增进我们对民族地区的理解与关注,用法律的力量为祖国的团结进步和发展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民族区域自治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八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二)能力目标。
1、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学习我国的民族制度问题。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9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可以看出,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我国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80页图表,看看自治机关有哪些自治权?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主要有: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等。
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感情结合起来,自觉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内部事务,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间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自治机关能够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学习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对于维护和实现民族地区人民的权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有重要意义。
课余作业。
民族区域自治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九
区域自治作为现代社会管理的一种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推崇。本文将围绕区域自治这一主题,探讨其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区域自治为不同地区的居民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权和管理权,推动了各地的发展和创新,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通过总结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问题,为建设更和谐、稳定的社会作出贡献。
第二段:凝聚共识,拓宽思维。
区域自治的第一步是凝聚共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探讨和交流,找到各方共同关心的问题,并就解决这些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只有建立起共识,我们才能在自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同时,区域自治也需要拓宽思维。我们不能仅仅固守旧有的观念和经验,而应该放眼未来,积极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制定更加合适的发展规划。
第三段:加强监督,确保公平。
区域自治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确保公平和公正。在自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对自治机构的监督,避免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同时,要建立起有效的监管机制,确保各地区在发展机会和资源分配上的公平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区域自治真正为人民服务,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公平。
第四段:加强合作,实现共赢。
区域自治需要各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不同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和资源利用存在差异,为了实现共同发展,各地区应加强合作,共同解决共性问题。例如,在经济发展方面,各地区可以互相借鉴经验,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在环境保护方面,各地区可以共同制定政策,共同推进绿色发展。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推动区域自治的良性发展,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五段:加强法治,确保稳定。
区域自治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加强法治。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法治体系,我们才能保障人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在实践中,我们要注重宣传教育,加强法治意识的普及,同时也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一种良好的法治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区域自治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结尾:
通过区域自治的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了自治的意义和价值。自治赋予了人民更多的自主权和管理权,使各地区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和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区域自治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只有通过凝聚共识、加强监督、加强合作和加强法治,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实现自治的目标,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贡献。希望各地方政府和人民能够共同努力,推动区域自治的良性发展,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民族区域自治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十
摘要:民族区域自治是基本政治制度,能够协调民族发展,本文通过行政管理职能机构不完善、缺乏自治意识、经济发展落后,三个方面对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从完善法律制度体系、增强自治权利意识、区域协调发展,三个方面对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创新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由于我国土地面积辽阔,少数民族呈现大杂居、小群居的分布现状,为了能够更好的对其进行管理,保障管理制度能够适应其经济文化特点,需要应用民族自治管理制度,但目前其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难以推动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为了改善这一现状,需要增强管理人员的自治权利意识,并提高管理力度,推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一)行政管理职能机构不完善。
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中,存在行政管理职能机构不完善的问题,第一,虽然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能够推动其经济发展,但目前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存在不完善的问题,部分管理人员滥用其管理权力,导致管理局面相互干涉,降低管理效率,难以保障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工作稳定运行。第二,近几年政府扩大了民族区域管理智能,导致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权力降低,对民族区域自治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另外,部分民族区域存在管理权利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影响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进一步发展。
(二)缺乏自治意识。
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缺乏自治意识,第一,虽然民族区域自治管理干部是由政府选拔的,但部分管理人员缺乏自治意识,将工作重点放在自身发展中,没有在日常工作中发挥出民族自治精神,难以推动民族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二,部分民族区域自治管理人员在接受上级传达工作时,过于注重眼前利益,对影响民族利于的管理制度没有很好的落实,难以推动民族区域进一步发展。
(三)经济发展落后。
在对民族区域进行自治行政管理时,存在经济发展落后的`问题,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了解,第一,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但部分民族区域地理位置较差,经济发展空间较低,导致部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第二,部分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还没有完全落实,甚至部分民族地区教学设备、教学环境难以满足教学需求,无法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导致民族地区具有缺乏人才的现状,难以推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影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一)完善法律制度体系。
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创新,需要完善法律制度体系,第一,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权利是政府给予的,具有一定的派生性,为了进一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需要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其行政权限,保障民族区域自治管理人员能够在以民族为主的前提下管理,使民族区域经济能够进一步发展。另外,在构建法律制度体系时,为了保障其能够满足民族发展需求,需要管理人员先实际考察民族区域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推动民族区域发展。第二,部分民族地区受到历史、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出现了发展滞后的问题,政府需要提高机关建设力度,规范自治行为方式,使其具有规范性的特点。另外,在构建监督机制后,为了保障其能够发挥出其监督职能,需要构建制裁管理责任制,政府部门提高管理力度,对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人员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使民族区域形成公平的社会秩序。
(二)增强自治权利意识。
在对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时,可以应用增强自治权利意识的方法进行创新,第一,由于部分民族区域自治管理人员对自身职能的了解程度不高,没有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导致民族区域难以进一步发展,为了改善这一现状,需要定期开展培训工作,使其能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挥出行自治行政的主体意义,并使其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达到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创新的意义。第二,为了使民族区域经济发展,并带动这一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增强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保障其能够按照法律规定处理问题,推动民族地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另外,民族区域为了能够进一步发展,需要承担部分政府职能,例如:管理人员需要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传统文化保护等方面的责任意识,保障民族地方经济能够进一步发展,发挥出其自身职能[1]。
(三)区域协调发展。
进行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需要区域协调发展,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了解,第一,应用民族区域自治能够平衡政府职能,协调各方关系,推动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但由于部分区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无法应用同一制度进行协调管理,为了改善这一现状,需要构建完善的沟通机制,使民族区域管理人员能够向上级反映发展现状、管理意见,使相关部门在制定决策意见时,能够考虑到民族自治的特殊性,保障相关制度能够满足民族区域发展需求,使管理制度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第二,为了使民族区域能够协调发展,需要处理好民族的宗教信仰问题,需要合理应用政教分离的政策,避免出现不公平对待的问题,例如:民族自治管理人员需要提高宗教政策检查力度,并帮助宗教管理成员,保障管理工作能够满足宗教信仰自由的理念[2]。
三、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具有自治权,但部分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中,将自身利益、发展放在首位,导致民族区域难以进一步发展,为了改善这一现状,需要政府部门明确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的范围、权利,并落实相关制度,推动民族区域管理工作进一步发展。另外,在进行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时,为了避免出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构建完善的沟通机制,推动民族区域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2]刘建辉.论民族自治地方干部民族化的宪法原则[j/ol].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23-30+126[2018-08-03].
民族区域自治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十一
为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学习医疗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医疗安全。不断提高医技人员的能力素质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升服务品味为核心,加强医院内涵建设、能力建设和医院管理,逐步健全完善医院管理制度,建立规范有序的医院运行机制,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促进医院快速、健康发展。根据我院医疗核心制度培训计划,对全院医技人员进行了十三条核心制度理论学习.。.大家充满热情,专心听讲,认真记录。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奠定良好基础。
十三项核心制度的内容:1、首诊负责制。2危重病人抢救制度。3、术前讨论制度。4、吧病历书写制度。5、医师查房制度。6、医师值班与交接-班制度。7、会诊制度。8、病例讨论制度。9、死亡病例讨论制度。10、查对制度。11、临床用血制度。12手术分级制度。
13、分级护理制度。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逐条培训,大家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对规范我们的就医行为,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起到了极度的推动作用。会后进行了考试。应培训人员25人,参加培训25人.25人参加考试,最高分97分,最低分87分,平均分91.52分,考试合格率达100%。
安底中心卫生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民族区域自治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十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资料。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其中,自治区相当于省级行政单位,自治州是介于自治区与自制县之间的民族区域,自治县相当于县级行政单位。
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地位,原则上是依据各自治地方的地域大小和人口多少决定的。自治区与省同级,自治州与地级市同级,自治县与县同级。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组成和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或者单行条例规定。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实行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负责制,分别主持本级人民政府的工作。
民族区域自治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十三
第一条本规定所称爱国卫生工作,是指以消除危害健康因素,改善校园卫生环境,提高师生卫生素质和健康水平为目的,由政府组织,全员参与的社会卫生活动。
第二条爱国卫生工作实行政府组织、属地管理、群众参与、科学管理、社会监督的原则。
第三条设立学校爱国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负责本校爱国卫生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实施有关爱国卫生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制定规划,组织和协调本校的爱国卫生工作;
(三)组织动员全体师生员工参加健康教育、环境清理、除害防病、创建卫生单位等爱国卫生运动。
第四条认真履行社会卫生工作职责:
(二)加强对废弃物收集、清运的'监督和管理;
(四)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按照国家规定开设健康教育课,建立学生健康档案;
(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科学卫生保健知识宣传;
第五条实行爱国卫生月制度,每年四月份为爱卫月,重点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卫生问题。
第六条教育师生员工养成良好的社会卫生规范:
(一)不随地吐痰、便溺、乱扔杂物、乱倒垃圾;
(二)不破坏绿地、树木;
(三)不破坏环卫设施;
(四)不在禁烟场所吸烟;
(五)不携宠物进入公共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六)不从事其他有碍社会卫生的活动。
第七条各类公共场所应建立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配备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室内外卫生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八条校园道路两侧、操场,食堂周边设立垃圾容器和供排水设施,配备保洁人员,建立卫生保洁制度,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
第九条采取综合措施,改善环境卫生,消除老鼠、苍蝇、蚊子、蟑螂等病媒生物及其孳生条件,具体管理办法按《如皋市除四害工作管理办法》执行。
第十条积极开展吸烟有害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具体管理办法按《如皋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规定》执行。
民族区域自治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十四
---学习与探究之一。
课程标准: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了解,明确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的保证。
2、搜集资料并识读地图,了解我国各民族分布区域及建立省级民族自治区的大致情况,考查学生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归纳能力。
3、演讲擂台赛的形式,旨在对学生进行包括口头表达能力、独立应对能力在内的多种综合素质的考查,同时,通过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过程,提高阅读历史文献资料的能力,培养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
4、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旨在塑成公平竟争的意识,营造平等、团结、民主、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
5、通过对我国民族知识领域丰富的了解,确立基本的民族观念,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立场,焕发出民族意识和情感,摆脱狭隘的民族观念,增强国家统一的历史责任感。
活动过程:
由主持人致发言词,宣讲竞赛规则和竞赛程序。
由学生演历史短剧:解放前的少数民族生活状况。
进入活动的主题:演讲擂台赛。
共分五小组,各小组的忠心发言人进行演讲,阐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以及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介绍各省级民族自治区建立、发展情况,对所代表的少数民族的历史起源及发展进行简单的介绍,介绍其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如节日、服饰、艺术等,以此展现56个民族的共同开拓、共同塑就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评委根据各小组成员在擂台赛中表现进行打分,设置多种奖项。
最后,在歌曲《爱我中华》的音乐背景中,主持人总结,正是56个民族汇聚在一起,交融相处,声声不息,共同铸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保障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保证。今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在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功立业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十五
一、首诊负责制1。
二、三级医师负责制1。
三、分级护理制度2。
(一)特级护理2。
(二)一级护理2。
(三)二级护理2。
(四)三级护理2。
四、查房制度3。
五、查对制度3。
(一)临床查对制度3。
(二)输血查对制度4。
(三)手术查对制度4。
(四)发药查对制度5。
(五)医技检查查对制度5。
(六)供应室查对制度5。
六、术前讨论制度6。
七、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6。
八、危重病人抢救工作制度7。
九、死亡病例讨论制度7。
十、交接-班制度8。
(一)医师值班、交接-班制度8。
(二)护理值班、交接-班制度8。
十一、临床用血管理制度9。
十二、医疗会诊管理制度10。
(一)院内会诊制度10。
(二)邀请院外会诊制度10。
(三)应邀外出会诊制度11。
(四)会诊管理制度11。
十三、新技术准入制度12。
十四、病历书写与管理制度13。
(一)病历书写规范13。
(二)病历质量控制14。
(三)病案管理制度14。
(四)电子病历规范17。
十五、手术分级管理制度17。
附:厦门市医学会手术分级标准20。
(一)神经外科手术分级20。
(二)骨科手术分级21。
(三)泌尿外科手术分级25。
(四)胸心外科手术分级27。
(五)整形美容手术分级30。
(六)妇科手术分级32。
(七)产科手术分级33。
(八)计划生育手术分级34。
(九)眼手术分级34。
(十)口腔手术分级36。
(十一)外科学分类39。
(十二)心内科介入手术分级43。
(十三)耳鼻喉科手术分级43。
一、首诊负责制。
1.首诊负责制是指凡到医院就诊的病员,首诊的科室和医师对病员的检查、诊断、治疗和抢救均应承担责任的制度。
2.首诊医师应对所接诊病员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做好病历记录,根据规定履行相应报告制度。经检诊后,如属本科疾病,首诊医师应负责处理;如诊治困难,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指导;如不属本科疾病,或者同时存在其他专科疾病时,应及时请求会诊,除参加会诊的专科同意转科外,首诊医师应负责对病员继续进行处理。
3.首诊医师下班前应与接-班医师做好床头交-班,共同检诊病员,并做好记录后方能下班。
4.首诊医师对急、危、重病员,应根据抢救制度立即实施抢救,如不属本科疾病,应一面抢救一面请他科医师会诊。被邀请的医师,应立即赶到现场,明确为本科疾病后应接过病员按首诊医师的责任进行抢救。
5.经检诊或抢救后需要住院治疗的急、危、重病员,首诊医师应负责向病房联系,病房不得拒绝收治。如收治有困难时,应向医务部或院总值班报告,协调处理。
6.凡决定收入院或转院治疗的急、危、重病员,首诊医师应根据病情以及转院相关规定,指定医护人员护送入病房,或转送他院。
二、三级医师负责制。
1.医院实行医疗组长、主管医师、经管医师三级分工负责制,受聘的三级人员原则上由主任(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担任,可实行高职低聘,必要时也可低职高聘。
2.医疗组长在科主任领导下,对本组的医疗质量负责,具体指导下级医师,解决疑难病例,审查新入院和急危重病员的诊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治疗,组织急危重病例的抢救,检查医疗护理工作,听取诊疗护理意见,改进和提高医疗质量,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完成医院交给的相关工作。
3.主管医师受医疗组长领导,负责本组病员的诊治和指导下级医师工作,具体对本组病员定期进行系统查房,对新入院、急危重、诊断未明、治疗效果不好的病例进行重点检查与讨论,听取医护汇报,倾听病员意见,修正病历记录,应邀参加会诊,决定出院计划,检查医疗护理工作,制订持续改进措施,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完成各级交给的相关工作。
4.经管医师受医疗组长、主治医师和总住院医师领导,负责分管病员的诊疗工作,认真执行查房制度,及时接管新进病员,按时完成住院病志,制定初步诊疗计划,征询上级医师意见,接受上级医师指导,实施各项诊疗措施,监督医嘱执行情况,分析各项检查报告,观察处理病情变化,据实做好病程记录,主动征求病员意见,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同时负有指导实习、见习和进修医师工作的'职责,完成科室交给的教学、科研任务和各级交办的相关工作。
三、分级护理制度。
(一)特级护理。
1.病情依据。
(1)病情危重,随时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
(2)各种复杂或新开展的大手术后的患者。
(3)严重外伤和大面积烧伤的患者。
2.护理要求。
(1)除患者突然发生病情变化外,必须进入抢救室或监护室,根据医嘱由监护护士或特护人员护理。
(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保持呼吸道及各种管道的通畅,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3)制定护理计划或护理重点,有完整的特护记录,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
(4)重症患者的生活护理均由护理人员完成。
(5)备齐急救药品和器材,用物定期更换和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二)一级护理。
1.病情依据。
(1)重症患者、各种大手术后尚需严格卧床休息以及生活不能自理患者。
(2)生活一部分可以自理、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2.护理要求。
(1)随时观察病情变化,根据病情及医嘱定期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重症患者的生活护理应由护理人员完成。
(3)定时巡视病房,随时做好各种应急准备。
(三)二级护理。
1.病情依据。
(1)急性症状消失,病情趋于稳定,仍需卧床休息的患者。
(2)慢性病限制活动或生活大部分可以自理的患者。
2.护理要求。
(1)定时巡视患者,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按常规给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协助、督促、指导患者进行生活护理。
(四)三级护理。
民族区域自治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十六
一、首诊负责制1。
二、三级医师负责制1。
三、分级护理制度2。
(一)特级护理2。
(二)一级护理2。
(三)二级护理2。
(四)三级护理2。
四、查房制度3。
五、查对制度3。
(一)临床查对制度3。
(二)输血查对制度4。
(三)手术查对制度4。
(四)发药查对制度5。
(五)医技检查查对制度5。
(六)供应室查对制度5。
六、术前讨论制度6。
七、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6。
八、危重病人抢救工作制度7。
九、死亡病例讨论制度7。
十、交接-班制度8。
(一)医师值班、交接-班制度8。
(二)护理值班、交接-班制度8。
十一、临床用血管理制度9。
十二、医疗会诊管理制度10。
(一)院内会诊制度10。
(二)邀请院外会诊制度10。
(三)应邀外出会诊制度11。
(四)会诊管理制度11。
十三、新技术准入制度12。
十四、病历书写与管理制度13。
(一)病历书写规范13。
(二)病历质量控制14。
(三)病案管理制度14。
(四)电子病历规范17。
十五、手术分级管理制度17。
附:厦门市医学会手术分级标准20。
(一)神经外科手术分级20。
(二)骨科手术分级21。
(三)泌尿外科手术分级25。
(四)胸心外科手术分级27。
(五)整形美容手术分级30。
(六)妇科手术分级32。
(七)产科手术分级33。
(八)计划生育手术分级34。
(九)眼手术分级34。
(十)口腔手术分级36。
(十一)外科学分类39。
(十二)心内科介入手术分级43。
(十三)耳鼻喉科手术分级43。
一、首诊负责制。
1.首诊负责制是指凡到医院就诊的病员,首诊的科室和医师对病员的检查、诊断、治疗和抢救均应承担责任的制度。
2.首诊医师应对所接诊病员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做好病历记录,根据规定履行相应报告制度。经检诊后,如属本科疾病,首诊医师应负责处理;如诊治困难,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指导;如不属本科疾病,或者同时存在其他专科疾病时,应及时请求会诊,除参加会诊的专科同意转科外,首诊医师应负责对病员继续进行处理。
3.首诊医师下班前应与接-班医师做好床头交-班,共同检诊病员,并做好记录后方能下班。
4.首诊医师对急、危、重病员,应根据抢救制度立即实施抢救,如不属本科疾病,应一面抢救一面请他科医师会诊。被邀请的医师,应立即赶到现场,明确为本科疾病后应接过病员按首诊医师的责任进行抢救。
5.经检诊或抢救后需要住院治疗的急、危、重病员,首诊医师应负责向病房联系,病房不得拒绝收治。如收治有困难时,应向医务部或院总值班报告,协调处理。
6.凡决定收入院或转院治疗的急、危、重病员,首诊医师应根据病情以及转院相关规定,指定医护人员护送入病房,或转送他院。
二、三级医师负责制。
1.医院实行医疗组长、主管医师、经管医师三级分工负责制,受聘的三级人员原则上由主任(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担任,可实行高职低聘,必要时也可低职高聘。
2.医疗组长在科主任领导下,对本组的医疗质量负责,具体指导下级医师,解决疑难病例,审查新入院和急危重病员的诊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治疗,组织急危重病例的抢救,检查医疗护理工作,听取诊疗护理意见,改进和提高医疗质量,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完成医院交给的相关工作。
3.主管医师受医疗组长领导,负责本组病员的诊治和指导下级医师工作,具体对本组病员定期进行系统查房,对新入院、急危重、诊断未明、治疗效果不好的病例进行重点检查与讨论,听取医护汇报,倾听病员意见,修正病历记录,应邀参加会诊,决定出院计划,检查医疗护理工作,制订持续改进措施,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完成各级交给的相关工作。
4.经管医师受医疗组长、主治医师和总住院医师领导,负责分管病员的诊疗工作,认真执行查房制度,及时接管新进病员,按时完成住院病志,制定初步诊疗计划,征询上级医师意见,接受上级医师指导,实施各项诊疗措施,监督医嘱执行情况,分析各项检查报告,观察处理病情变化,据实做好病程记录,主动征求病员意见,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同时负有指导实习、见习和进修医师工作的'职责,完成科室交给的教学、科研任务和各级交办的相关工作。
三、分级护理制度。
(一)特级护理。
1.病情依据。
(1)病情危重,随时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
(2)各种复杂或新开展的大手术后的患者。
(3)严重外伤和大面积烧伤的患者。
2.护理要求。
(1)除患者突然发生病情变化外,必须进入抢救室或监护室,根据医嘱由监护护士或特护人员护理。
(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保持呼吸道及各种管道的通畅,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3)制定护理计划或护理重点,有完整的特护记录,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
(4)重症患者的生活护理均由护理人员完成。
(5)备齐急救药品和器材,用物定期更换和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二)一级护理。
1.病情依据。
(1)重症患者、各种大手术后尚需严格卧床休息以及生活不能自理患者。
(2)生活一部分可以自理、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2.护理要求。
(1)随时观察病情变化,根据病情及医嘱定期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重症患者的生活护理应由护理人员完成。
(3)定时巡视病房,随时做好各种应急准备。
(三)二级护理。
1.病情依据。
(1)急性症状消失,病情趋于稳定,仍需卧床休息的患者。
(2)慢性病限制活动或生活大部分可以自理的患者。
2.护理要求。
(1)定时巡视患者,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按常规给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协助、督促、指导患者进行生活护理。
(四)三级护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民族区域自治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十七
现行宪法第四条第三款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宪法的这一规定,确立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国人大于198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根据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出的具体规定。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民族自治地方,并设立民族自治机关,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自治权,使实行自治的民族的人民自主地管理本民族地方事务的制度。
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首先是民族自治,即中国范围内的少数民族的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的各民族在地位上应当是一律平等的,但是,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导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事实上的差异,同时,各少数民族又具有自身的民族特点。因此,为了既促进少数民族地方的发展,又顾及少数民族的特点,在保证国家统一的前提下,由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是一种有效的政策和制度。同时,民族区域自治又是区域自治。少数民族必须在民族自治地方范围内行使自治权,而民族自治地方必须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根据少数民族聚居区范围的大小,建立不同行政级别和地位的民族自治地方。民族自治以区域为基础,既不同于脱离一定区域的“民族文化自治”,也不同于离开少数民族的“地方自治”,而是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民族自治。对于散居的少数民族,国家同时采取了其他方法保障他们的平等权利,照顾他们的民族特点和民族习惯。
民族区域自治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民族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标志。正因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与汉族地区相比较,既有一定的特殊性,客观上又有一定的差距,国家才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允许民族自治机关除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行使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广泛的自治权。
(三)聚居的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的主体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因此,在民族自治地方需要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机关是我国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在政权的性质、组织和活动原则上与一般行政区域的国家机关完全相同;同时,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机关并不都是自治机关,只是其中的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才是自治机关。
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行政区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
首先我们需要明晰一下民族自治地方的概念。民族自治地方是指我国境内少数民族聚居并实行区域自治的行政区域,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民族乡不是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机关不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这是为了维护我国法制的统一。根据宪法,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人民政府的其他组成人员以及自治机关所属工作部门的干部,也要尽量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员。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也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因此,它的组织原则与其他地方国家机关一样,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要服从国务院统一领导。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除行使宪法规定的一般行政区域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行使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方面广泛的自治权,主要包括七个方面:。
(一)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条例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并结合当地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的有关管理自治地方事务的综合性法规。其内容涉及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组织原则、机构设置、自治机关的职权、活动原则、工作制度等重要问题。单行条例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自治权范围内,依法根据当地民族的特点,针对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而制定的法规。注意,根据宪法第一百一十六条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看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主体仅限于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而不包括人大常委会。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二)根据本地民族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
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是一级地方财政,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凡是依照国家财政体制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都应当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安排使用。
(四)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
民族区域自治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十八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教学重点/难点。
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6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可以看出,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范畴。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不属于民主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体系。
我国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问题3、什么是自治权?包括那些方面?
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80页图表,看看自治机关有哪些自治权?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主要有: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等。
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感情结合起来,自觉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内部事务,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间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自治机关能够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课堂小结。
(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3.教学用具。
民族区域自治心得体会(精选19篇)篇十九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民族区域自治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1952年,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发布,民族区域自治开始全面推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明确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地位。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进一步以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固定了下来,使民族区域自治进入法制化轨道。党的十五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新修订的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党的十七大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与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194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解放的.中国蒙古族聚居地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全面推行民族区域自治。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1958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
目前,我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还有1200多个民族乡。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0%以上。自治地方的数量和布局,与中国的民族分布和构成基本上相适应。
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它们在行使同级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拥有自治权:
一是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中国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都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则全部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所属工作部门的其他组成人员中,依法合理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干部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目前,全国少数民族干部总数达290多万人。
二是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截至底,民族自治地方共制定现行有效的自治条例134个,单行条例418个。民族自治地方根据本地的实际,对婚姻法、继承法、选举法、土地法、草原法等法律的变通和补充规定有74件。
三是享有自主发展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等多方面的权力。如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民族自治地方还有权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自主安排、管理和发展本地方经济建设事业,自主管理地方财政,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按照“慎重稳进”的方针,因地制宜地开展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各民族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实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以及组织实施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对口支援行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温饱基金”、“天然林保护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都将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党和国家还专门出台加快新疆、西藏、宁夏、青海、广西、云南等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门文件。
据相关部门统计,20,包括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个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3个多民族省在内的民族地区gdp总量达306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17.3倍,年均增速10.2%。南昆铁路、南疆铁路、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开工建设,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普遍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国家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自1984年10月开始实施,经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三审通过的修正案草案于202月28日公布实施。其特点为: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对于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有充分保障;在经济体制、财政、金融、税收、外贸、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等方面的条款可操作性强;对民族自治地方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扶持力度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