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精选5篇)

时间:2023-10-07 作者:QJ墨客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精选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篇一

甲:好!儿童对作文的构思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这一心理过程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在拥有作文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概括出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再根据它选择所应写出的内容,明确所要叙述的事物之间的正确逻辑关系,以确定先后次序,段落层次。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达这些内容,这就是所谓作文的构思过程。

乙:这就是说,作文的构思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步:一是概括中心思想;二是安排文章结构;三是选择词句表达。这几部分都很重要,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心理活动内容。为了讨论得具体些、深人些,袁老师,我们是不是先集中探索第一步——怎样从材料中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弄清儿童确定中心思想的心理规律。

甲:好啊!什么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文章是信息的载体,作文和阅读的过程,实际就是作者向读者传递信息的过程。文章的这种属性,决定了作者在动笔前必有一定的写作目的,也就是必定有若干信息想要传递给读者。

乙:关于这一点,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写东西,全都有所为。如果无所为,就不会有写东西这回事。”他还指出,即使是专门写给自己看的日记之类,也是想将现在自己了解的信息传递给日后的自己的。如果完全没有信息要传递,就写不出文章来。

甲:是的,文章作者的这种想要传递某种信息的愿望,就是文章“中心思想”产生的根源。在写议论文和一部分记叙文时,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要表达某种思想观点、思想感情,因此,这些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章集中要表达的观点或感情。在写说明文和另一部分记叙文时,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要告诉别人某种客观事物的情况,于是写作目的本身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乙:从儿童作文实践来说,他们文章的中心思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袁老师,您是不是举例给大家谈谈。

甲:可以。心理学研究表明,文章中心思想的形成是一个深入思维的复杂过程,是作者对于感知获得的生活细节、事物的表象等感性材料加工改组的过程。

让我们先看看一位高年级小学生介绍自己作文构思时的体会。

教学片断一

甲:从小作者的自述可以看出,儿童作文中心思想形成的心理过程,一般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孕育。

儿童在生活实践中,通过感知、体验、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采集了各种材料,其中某些事物,某些问题或事例,引起他们的.兴趣,深深触动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使其感动,得到启发,引起联想,产生了想反映事物,表达感受的念头。这时,中心思想就进人了孕育状态。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有所感尚不够清晰,有所思还比较粗浅。

乙:看来,介绍构思体会的那位同学,在参观时,参观后,直到作文前的思想状态都处于中心思想的孕育阶段。

甲:是的。

中心思想形成的第二阶段是——萌生。

作者通过艰苦的思考,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于是在大脑里发生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产生了概括。由于概括,作者从客观事物的现象中“发现”内涵的意义,“悟”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的东西。这些在作者大脑中渐渐明确、突出、凝聚起来,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应运而生了。

这个阶段的特征是朦胧变为明朗,涣散趋向集中,粗浅发展为深刻,一种明确的中心思想逐渐形成。刚才谈体会的那位小作者,在动笔作文前的那番对于确立中心思想的思考,则正是中心思想“萌生”阶段的具体表现。

乙: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根据同样的一些材料,不同的儿童往往可以概括出不同的中心思想。

譬如,陈小平老师安排了这么一次作文训练——

教学片断二

乙:陈老师总结提示得好,同一件事,由于孩子们的认识、情感有差异,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他们的感受就不一样。各人概括出的中心思想也就不一样了。

甲:从这里,我们还可以想到,由于同一个材料中往往含有多种意义,儿童不断挖掘文章材料的内涵意义,最后在自己大脑中常常也会萌生出好几个中心思想。这就必须通过比较、选择、最后确定一个意思为中心思想。这时才能说这个儿童真正确立了中心思想。

乙:这就是说,儿童作文中心思想形成的心理过程,一般包括两个阶段——孕育、萌生。有些儿童,有时会经历三个阶段——孕育、萌生和比较选择。

甲:是这样的。

甲:从对作文中心思想形成的心理过程的考察,我们也可以看出,文章中心思想的形成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生活实践;第二,思想认识;第三,思维概括性。

从生活实践来说,在实践中通过感知、阅读、体验,搜集材料,经大脑贮存是形成中心思想的基础。

乙: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从作文材料中概括出来的。作文材料的贮存越丰富,通过思维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提炼文章中心思想的可能性自然也就越大;而作文材料源于生活实践,这第一个条件——生活实践,确实十分重要。

甲:从思想认识来说,文章的中心思想本身就是一种思想,一种认识。生活实践中的种种事物和现象,在作者感知、贮存和加工的过程中,必然渗透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情感倾向。

乙: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儿童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是形成文章中心思想的决定性条件。

甲:再说思维概括性。作文心理研究表明:在文章中心思想形成的过程中,其重心和关键是思维。

对作文来说,感知是出发点,记忆是材料库,从感知所捕获的信息或从记忆贮存的信息中,提炼观点,形成中心,主要依*思维概括性。 在实践中,我们不是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吗?参观的地点、采访或观察的对象与所得的材料大致相同,而学生作文的中心思想却深浅有别,这除了他们思想认识水平有高有低外,正反映了他们思维概括性的差异。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篇二

阅读速度与阅读疲劳现象是英语阅读教学中两个被忽视的'问题.为解决阅读概念的界定不够清晰问题,文章对英语教学中阅读速度与阅读疲劳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以“实时阅读速度”和“实用阅读速度”来替代原有阅读速度概念.

作者:肖强作者单位:内江师范学院刊名:内江科技英文刊名:neijiangkeji年,卷(期):200829(1)分类号:h3关键词:阅读速度实时阅读速度实效阅读速度阅读疲劳现象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篇三

甲:好。通过对文章中心思想形成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条件的考察、分析表明:要想使学生作文的中心思想逐步做到明确、新颖、深刻,从根本上说,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投人生活实践,仔细观察,认真体验,不断丰富信息贮存;必须把教文与育人紧紧地联系起来,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高尚的道德志趣。

当然,这样做不是仅仅为了写好作文。这样做,也不能仅仅局限在作文教学中进行。

关于这方面的问题,限于时间,我们就不展开来说了。

我想着重谈谈,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还必须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思维概括性的训练。

乙:为培养儿童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把思维概括性训练提到一定的位置,这的确很必要。

甲:思维发展心理学指出,在概括能力的发展上,小学儿童逐渐从对事物外部的感性特点的概括,越来越多地转向对本质属性的概括;逐渐从对少数简单事物进行概括,进而对复杂事物进行概括。

因此,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从感性材料中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虽然是高年级作文训练重点,但教师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

乙:您说的这一点非常重要,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被一些同志淡忘了。中、低年级作文教学没有概括中心思想的训练任务,但是,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绝不是从高年级才开始的。在低年级说话、写话教学中怎样训练学生概括呢,袁老师,您再谈谈吧。

(二)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概括性训练

甲: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概括主要处于直观形象的概括水平。他们比较注意事物的外观和实际意义,他们所能概括的特征或属性,常常是事物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和属性。教师在训练学生概括时,通常采用联想和比较的方法。

宁老师,您还记得前次介绍的那节观察说话《保温瓶》的教例吗?

乙:记得记得,在那节课中,老师引导学生猜谜,然后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保温瓶,捕捉外部特点,练习说话,挺有特色的。

甲:就是那节课,老师在孩子们基本掌握保温瓶的外部特征后,还安排了两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借助眼前的观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很自然地、不失时机地对低年级儿童进行了概括能力的训练,促进儿童思维概括水平的发展。

教学片断一

(三)中年级儿童的思维概括性训练

甲:小学中年级儿童的概括主要处于形象抽象的概括水平。在这一级水平里,儿童的概括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过渡的状态。

教学片断二

乙:从这一个教学片断看,郭老师指导儿童观察、思考时一共提了五个问题:“课外活动时,同学们是怎么做的?哪一个场面给你的印象最深?你们为什么对那个场面印象最深?仔细看看,一个小朋友摔倒后,同学们都做了些什么?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同学之间的关系怎样?”显然,郭老师训练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叙述具体,但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思考其中所包含的意义,渗透了抽象概括能力的初步训练。

甲:一般说来,小学中年级后期的作文教学都应渗透从感性材料中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训练。可以像小郭老师这样结合指导观察进行,也可以针对儿童的不同发展情况,通过作文的批语,个别谈话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这件事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从这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你为什么特别喜欢他?”等等,搞好由形象概括到抽象概括的自然过渡,为高年级作文创造条件。

(四)高年级儿童的思维概括性训练

乙:思维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几年来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智力活动的锻炼,已经能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及事物的内部联系进行初步抽象概括。他们的概括达到了本质抽象的初步水平,开始以本质抽象概括为主。

甲:您说的不错,正因为这样,所以到了高年级,作文教学才以文章有明确的中心思想为训练重点。但是,即使到了高年级,小学生抽象概括的水平也正如您说的,只是初步的。因此,教师在训练中,要特别善于从具体的感性材料出发,采取种种方式,引导学生由个别上升为一般,使学生逐步学习从感性材料中提炼作文的中心思想。

乙:袁老师,您再举些例子具体介绍介绍吧。

甲:好啊!

教学片断三

甲:你看,在听录音、回忆事件的过程中,孩子们按照钟老师的要求,边听边思考,从事件中逐步概括,掌握了主要内容;逐步抽象,认识到工人的高尚品质,并从中领悟到一些重要的道理。显然,抽象概括能力得到了比较切实的训练。

乙:这个教例确实能给人以启发。

甲:第二,关于命题作文训练。如果题目中没有显示中心思想,教师进行指导时,要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先在记忆的库房里选择材料,再从感性材料里概括、提炼思想,而不是首先去想表达什么中心思想。

根据学生所选取的材料,怎样引导他们抽象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呢?

黄克润老师在指导作文《记一个熟悉的人》时,这样点拨、诱导学生——

教学片断四

甲:这个学生开始想写爸爸,只是因为爸爸没在家过年,家里冷冷清清,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了。他敬佩爸爸,可又感到几分难过。这时,这位学生的认识不清晰,还停留在现象上。上课时,黄克娴老师先引导他从爸爸没在家过年这件事联想开去,然后又启发学生从联想到的许多件难忘的事中概括、抽象,认识爸爸的高尚品格。这样,文章的中心就变得清晰、明确、深刻了。在这思考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得到了发展。这样的训练是具有心理学意义的,是扎实的。

再则,黄老师直接指导点拨的虽然是一个学生,但起了举一反三的作用。在老师的引导下,几乎全体学生都参与了整个过程,从而受到启发,得到训练。

乙:在命题作文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黄老师这个作文指导课的教学片断确实能给人以启发。我记得,不仅如此,她在作文讲评课上的一些做法也很有道理。

譬如,黄老师有时选择几篇在确立中心思想上有独到之处的作文念给大家听,或者再让这几个学生来说说他们是怎样逐步确立中心的。有时选择一两篇在概括文章中心思想上不够好的,组织集体讨论,顺着作者的思路,指出如何再深人一步想一想,中心思想就明确了,有新意了。这些做法都能使抽象概括能力较低的学生在实例的启发下,较快地赶上来。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篇四

甲:好。通过对文章中心思想形成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条件的考察、分析表明:要想使学生作文的中心思想逐步做到明确、新颖、深刻,从根本上说,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投人生活实践,仔细观察,认真体验,不断丰富信息贮存;必须把教文与育人紧紧地联系起来,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高尚的道德志趣。

当然,这样做不是仅仅为了写好作文。这样做,也不能仅仅局限在作文教学中进行。

关于这方面的问题,限于时间,我们就不展开来说了。

我想着重谈谈,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还必须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思维概括性的训练。

乙:为培养儿童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把思维概括性训练提到一定的位置,这的确很必要。

甲:思维发展心理学指出,在概括能力的发展上,小学儿童逐渐从对事物外部的感性特点的概括,越来越多地转向对本质属性的概括;逐渐从对少数简单事物进行概括,进而对复杂事物进行概括。

因此,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从感性材料中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虽然是高年级作文训练重点,但教师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

乙:您说的这一点非常重要,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被一些同志淡忘了。中、低年级作文教学没有概括中心思想的训练任务,但是,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绝不是从高年级才开始的。在低年级说话、写话教学中怎样训练学生概括呢,袁老师,您再谈谈吧。

(二)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概括性训练

甲: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概括主要处于直观形象的概括水平。他们比较注意事物的外观和实际意义,他们所能概括的特征或属性,常常是事物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和属性。教师在训练学生概括时,通常采用联想和比较的方法。

宁老师,您还记得前次介绍的那节观察说话《保温瓶》的教例吗?

乙:记得记得,在那节课中,老师引导学生猜谜,然后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保温瓶,捕捉外部特点,练习说话,挺有特色的。

(三)中年级儿童的思维概括性训练

甲:小学中年级儿童的概括主要处于形象抽象的概括水平。在这一级水平里,儿童的概括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过渡的状态。

乙:从这一个教学片断看,郭老师指导儿童观察、思考时一共提了五个问题:“课外活动时,同学们是怎么做的?哪一个场面给你的印象最深?你们为什么对那个场面印象最深?仔细看看,一个小朋友摔倒后,同学们都做了些什么?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同学之间的关系怎样?”显然,郭老师训练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叙述具体,但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思考其中所包含的意义,渗透了抽象概括能力的初步训练。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篇五

原本用于描述语言功能性障碍的'“失语”一词,自上个世纪以来不断被移植到了文化与文学领域,本文主要论述我国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即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

作者:童艳玲作者单位: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岳阳,414000刊名:希望月报(上半月)英文刊名:hopemonthly年,卷(期):2007“”(10)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