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八年级物理篇一
生活中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学中应注意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问题情景.以观察思考开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于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通过探究解决本书中“力的大小跟质量关系”的重点问题,通过让学生利用重垂线观察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利用重心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力的方向及作用点的难点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八年级物理篇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有主动性,而这方面教学方法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会使课堂更有趣!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学校以有的条件,尽量多做实验。在研究光的色散现象时,我利用三棱镜让同学们观察白色光的色散现象。我还从生物实验室借用了试管,让同学们研究敲击装有水的试管时,到底是不是空气的振动发出了声音。还有,在讲究凸透镜的习题时,我利用实验室里的凸透镜让学生们自己观察,并总结实验的结果。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加深了同学们的印象、和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课外,我还要求同学们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己多做物理实验。在学习色光的三原色时,我就要求同学们,利用自制的放大镜(装有水的圆形塑料瓶)观察自己家的电视机的颜色,是否是由红、绿、蓝这三种颜色的色光组合而成的。
首先,我上课时尽量多做演示实验,让同学们仔细的观察。并积极的思考总结实验结论。对错误的结论,并不是马上指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是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毕竟是有限的,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却是很多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多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表扬那些善于观察,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仔细观察过的学生,加以表扬,以鼓励同学们多去观察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如果没有学到过的知识,就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同学间的相互讨论,还有问老师来解决。让同学们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物理的乐趣。
看看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哪些例子。通过学生自己的参与,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将我们所学的知识,再用来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物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噪声,同学们可以利用我们所学过的减弱噪声的三个环节来控制噪声。也可以利用回声,来估测一些生活中的距离。这样,同学们既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又会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热爱,对拥有知识的自豪感,也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刚接触物理,在带给同学们新的知识的同时,也让有些同学产生了恐惧。教师要了解学生对物理的学习状况,要求他们写物理总结,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向。对感到物理有困难的同学,及时进行问题的解决。不让他们的困难和疑惑,越积越多,从而感到物理很难,一点都不懂。从而逐渐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如何时刻提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是每一个老师,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思考的的问题。
八年级物理篇三
《走进分子世界》这一节是《从粒子到宇宙》向物质世界的两极进军。由于肉眼对微观世界看不见,学生在感知这些知识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注意对学生微观分子模型的引导。
在微观模型的选择上根据一些实验现象让学生自己做出答案。第一个是我是用粉笔在黑纸上画线再用放大镜放大,同学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一个个的微粒,并且空隙也能够看的清楚。第二个是把高锰酸钾放入水中,还有第三个是酒精与水的混合,我先是把水中加入了一些红墨水,然后倒入酒精,先是能看到一个分界面,混合之后,也能较明显地观察到体积的减小。这几点,同学们辩观察边分析,然后很自然就选择出模型2,这些对理解分子模型都非常重要。所以同学们一旦对分子模型有了一定印象之后,再后来的分子动理论就能较容易接受了。后面的关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其运动与温度的关系和分子的作用力的实验现象都是很明显,联系知识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举例,学生的兴趣还是很浓的。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感觉时间比较紧张,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还可以下节课再进行拓展。
八年级物理篇四
今年秋八年级在11月10、11日如期举行了期中考试,物理在11日下午最后一场,考完后,在单伟组长的组织下,我们备课组为了更快地知道物理成绩,决定在晚餐前就把试卷改完,经过二个小时的饥肠辘辘,挑灯夜战的共同努力,成绩终于出来了。
八(1)成绩,人均分第二名,及格率第一,优秀第二。
昨天我又把我班逐人逐题也分析,其中得分率在50%以下有8、9、10、12、17、18、33、35、36题,得分率在90%以上的有2、3、14、22、24题。
本次试卷由36小题,共70个答点,时间为1小时30分,难度适宜,前三章各节内容都有体现而且分布较为合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基本能答完,并且中考b级目标如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规律作为重点考查,所以说这一试卷是比较有质量的试卷。
本次得分率不高的几题,
一是新情景题:如第8题,在镜子后放一块不透明的木板,那么平面镜怎样?我们平时训练的题是问的是“木板上能否承接到像?”这种新瓶装老酒的题,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出错就难免了;还有17题也是一样。
出现这种问题,还是我平时训练时,讲题拓展不够、发问层次改变不多、学生没有充分理解题意,所以出现只能做原题,不能做变型题。改进方法,1.一题多做;2.让学生充分讨论,暴露思维中的问题,有针对性解决。
二是作图题:其失分主要是女生,这同性别思维是有一定的关系,这也需要在今后教学中改进。
三是计算题:由于是第一次出现公式计算,只在新课时强调了公式的应用,复习中又没有进一步巩固,出现较多的学生出错,这也是情理之中的。改进方法。1.计算题基本格式进一步强调;2.考前挤一点时间把前面重点进一次例题式的讲解,让每一名学生过关;3.组好小组学习之间的合作学习,让每一名学生成为老师的好帮手。
八年级物理篇五
这一节课主要带领大家复习了密度、力、压强浮力的相关知识点。主要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时一个在教学上新的尝试,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时常运用到这些。思维导图的入门相当简单,一张白纸,在里面写写画画就能完成。其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们自己有这样一个意识,自己动手完成课本知识的归纳总结。
在教学中,发现现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缺乏,以及对物理概念的一知半解,甚至连完整的`定义都背诵不下来。很难想象这样一群学生在练习物理题目时的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
由此,在这节复习课中,以这样一个方式呈现出来的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理是一门很讲究逻辑的学科,各个知识点之间不是点状分布,他们是树状的,有其内在的联系。掌握这样的内在联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记忆,更加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思维导图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的,说到底,这不过是一种记忆知识点的方法罢了。加以利用会事半功倍。可并不代表适合所有的学生,可能一些学生有自己的记忆方法,又未尝不可。仅在此提供一种学习的方法而已。
八年级物理篇六
上周接到学校共同体上课的通知,要上《透镜》这节课,当时的心情很是轻松的说…因为去年培训部的老师来学校视察时,我上的就是这节课,当时备了很久。之后又仔细的反思,现在回想起来,思路还是很清晰的。当我打开一年前的教案和课件时,欣喜冲昏了我的大脑,不知不觉中我的思路已经被这些资料囚禁了…于是周末两天的时间,我一直没有再做任何突破和创新!周日上午,我把成型了思路发给了我的两位师傅,感觉自己的任务完成了!
中午的时候,聂老师对我的学案提出了问题!
2.一束光在空气中经凸透镜折射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平行光束b.一定是会聚光束
c.折射光束比原光束会聚一些d.一定是发散光束
3、一束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 )。
a,原来会聚的光发散 b,原来发散的光会聚
c,原来发散的光变得更发散 d,原来会聚的光一定还会聚
纵观我的教学设计,对此类问题的解答几乎没有,于是我开始设计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添加这一步的讲解。想了很久,我决定放弃原有的光学试验箱,改用白纸粘贴在黑板上,直接在黑板上演示。
这样,把实验的空间变大了,并且可以直接在白纸上描绘出光线,非常直观,如下图。
有了上图的作图痕迹,改变光源位置,使光线从焦点处射入。不仅引出了折射光路可逆,而且很自然的实现了焦点处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变成平行光这一知识点。现象很明显!凹透镜同凸透镜,图片就不呈现了。
然后是学生的小试身手,自己练习画光路图,效果比用试验箱要好,因为每次实验之后都有痕迹,对于初学者来说,很方便他们照猫画虎。
接下来就是针对上面2、3题的演示实验,由于视频还没有拿到,没有截图,我就用画板简单的画一下吧。
黑色为放入透镜前的光线,让学生猜想,放入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会是什么样的。学生由于受前面实验演示中特殊光线的影响,大部分认为折射光线会是平行于主光轴的。当我将透镜放入之后,一片惊叹,红色为折射后光线。学生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会聚是这么回事啊…接下来改变光的方向,改换凹透镜,又展示了经凹透镜折射后光线不一定是散开的,也有可能是相交的…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会聚和发散都是相对于原光线而言的!
在这里添加这么一个环节,用时3分钟,但是却省去了今后习题课上枯燥无味的长篇大论,很直接很生动的给学生感官的认识,认知效果和记忆效果都很好。
最后一个环节是讨论透镜对光线作用的原理,按照袁老师的教学建议,我是这么引出的――其实,我们本节课研究的透镜,就两个三棱镜的组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结合透镜对光线作用的光路图,你们能否总结出透镜对光线作用的原理?(要求用小白板展示)
这个环节,学生的表现超出了我的预想,五个小组全部完成了任务,学生很兴奋。只是我对小白板的使用有些生疏,抹杀了这个亮点!
总体流程就是这样,下面我反思一下本节课的不足和可以改进的环节。
1.教具的组装问题,从图片可以看出,我自己搭配的器材比较简陋,而且激光笔和偏光刻接触不好,很容易就不亮了。
2.今天天气非常好,太阳光很足很足,导致教师拉上窗帘关上灯还是很明亮,使得演示实验的光线变弱,没有昨天准备时那么清晰。这应该是备课时问题考虑不全面,以后我会注意。
3.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还是有些乱,上课的时候有些紧张--、有待加强!!!
1.上面的演示实验其实可以放手给学生自己来做的,没人一组器材,自己在白纸上画光路图,印象会更深刻。积极性会更高!但是由于教具资源有限,做不到每组一套!
2.小组合作的问题也很多
a:各层次的组员没有全部发挥出各自的水平;
b:组长过于强势,部分组员有旁观迹象,为参加活动;
c:女生过于强势,对其他组员的一件置之不理,使其他组员弱化,没有达到合作的目的;
d:小白板的使用有待加强,我比较生疏。
对于小组合作,应在每一节课中进行调整,监督学生的合作情况,给予纠正!
八年级物理篇七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
三、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八年级物理篇八
初二学生由刚接触物理的新鲜感转瞬就到了迷茫期。他们对一些概念似是而非,看似简单不值一提的问题往往出错,考试总得不到高分,学生、老师、家长都表示出不同程度的`担忧。如何使学生对物理保持长久的兴趣,轻轻松松学好物理,真值得我们反思。
结合本学期的教学,我在加强引导学生理解的同时,也强化了一些记忆技巧,使学生能通俗地理解一些较难弄懂的问题,教学上取得了一点点突破。一下是一些常用的技巧性经验,供大家参考。
学习了声音的特性后,如何快速理解音调的高低这一概念,我借助空玻璃瓶,装不同量的水,通过敲击和吹气使其发声。学生听音,辩别音调高低,引导学生明白:敲和吹时是什么物体发声;发声的物体大小长短有何变化;对音调有何影响。最后得出:敲击时,主要是瓶子发声,水多对瓶子的振动阻碍大,瓶子振动慢,音调低,反之,音调就高。而吹气时,主要是空气柱发声,水少时,空气柱短,振动快,音调高,反之,音调低。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暖水瓶灌水时音调的变化,来判断水位的高低,加以对音调的巩固,效果较好。
物态变化学习后,我引导学生画物态变化示意图,强化熔化、汽化和升华要吸热;液化、凝固、凝华要放热。学生以“熔汽升――吸热,液凝凝――放热”加强印象。
在长度测量、画平面镜成像图的练习中,学生很容易忘记估读和把平面镜成像画成实线,我充分利用上课师生问好的时间,组织学生反复朗读“测长度要估读”,“画虚像用虚线”使学生形成条件反射,看到测长度立即想到估读,看到作图就想到虚实。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充分利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特点,巧妙解决了蜡烛烧短后,光屏上像的升降问题。我要求学生把这根光线看成“跷跷板”,蜡烛烧短向下,光屏上的像向上,反之就向下。同时强调,凸透镜向上,“跷跷板”向上,像也会向上。学生豁然开朗,永远不会忘记了。
针对凸透镜成像难掌握的情况,我通过实验,巧妙总结: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并强化理解物近的“近”以焦点为参照物,不管实像虚像只要物体靠近焦点,像就变远变大。只是在焦点以内时,靠近焦点时,物体距透镜较远。
总之,我们用心教学,多注意学生思想,巧妙利用一些顺口溜,就可以化难为简,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利于他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