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精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报告汇总一
ok3w_ads("s005");[摘要]毛泽东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对毛泽东诗词进行格律透视,有助于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实事求是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理解其押韵、平仄与对仗的美学价值,从而把学习毛泽东诗词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押韵、平仄与对仗 毛泽东诗词 格律分析
毛泽东在其戎马倥偬、日理万机的一生中,为我们留下了为数不多,但却熠熠生辉的格律诗词,成为我们学习、鉴赏、研究、继承的宝贵文化遗产。有些读者在学习毛泽东诗词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困惑,如有的诗词明显感觉不能押韵,有的好像于格律稍有未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是部分读者的一种误解。总的说来,毛泽东诗词在格律方面是相当严谨的。他生前虚怀若谷,多次请求名家或身边的人帮助修改和指正。由于格律诗词是绽放于古典文化土壤中的一朵奇葩,它难免带上深厚的古文化气息。所以,我们要学好弄通毛泽东诗词,就应该对诗词格律知识有一定了解。为达此目标,我们有必要对毛泽东诗词格律进行一番透视,以加强对其规律性的认识。
一、读音与押韵
我们在朗诵毛泽东诗词时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格律诗词是以古汉语音韵系统作为发音标准的。如果我们按普通话的发音标准来朗诵毛泽东诗词,必然在读音与押韵上陷入困惑与迷惘之中。
(一)仄声平读
1.[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饮茶粤海未能忘,
索句渝洲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
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甚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
观鱼胜过富春江。
此诗中“饮茶粤海未能忘”的“忘”应读wáng;
“风物长宜放眼量”中的“量”应读liáng。究其原因,是因为格律诗只能押平声韵,不能押仄声韵之故。
2.[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此诗中“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教”应读jiāo;
“喜看稻菽千重浪”中“看”应读kān。
(二)kàn(看)与kān(看)
“看”字在毛泽东诗词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这是一个有趣的语音现象。一个简单的“看”字,它在此要读kàn,在彼却要读kān。究竟哪儿读kàn,哪儿读kān,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七律·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此诗中“冷眼向洋看世界”的“看”处于平声字位上,应读kān,其诗谱为+ | — — — | |。
2.[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上阕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
旧貌换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
险处不须看。
此词中“险处不须看”的“看”处于平声位,应读kān,其词谱为| | | — —。
3. [念奴娇·鸟儿问答]
鲲鹏展翅,
九万里,
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
都是人间城廓。
炮火连天,
弹痕遍地,
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
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
雀儿答道:
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
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
土豆烧熟了,
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
试看天翻覆。
此词上阕“背负青天朝下看”之“看”应读kàn,其词谱为| | — — —| |。下阕“试看天地翻覆”之“看”应读kān,其词谱为+ — + | — |。
4.[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此诗中的“暮色苍茫看劲松”之“看”处于仄声位,应读kàn,其诗谱为+ | — — + | —。
5.[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
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
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
一样悲欢逐逝波。
此诗中“巡天遥看一千河”之“看”处于仄声位,应读kàn,诗谱为+ —+| | — —。
6.[沁园春·长沙]上阕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此词中“看万山红遍”之“看”处于仄声位,应读kàn,词谱为| | —— |。
7.[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此词中“今朝更好看”之“看”处于平声位,应读kān,词谱为— —||—。
7.[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此词中“战士指看南粤”之“看”处于平声位,应读kān,词谱为| |— — — |。
(三)以古音入韵
1.[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这首词在读音上使读者感到困惑的是,上半阕中“中国”的“国”与“南北”的“北”,下半阕中“知何去”的“去”与“游人处”的“处”到底押韵不押韵,如果它们押韵的话,怎么读音?按普通话的标准读来,“国”与“北”、“去”与“处”肯定不押韵,但它们是按古音韵发音的,“国”与“北”同属入声部[十三职]部。入声部属于古四声,现代汉语里没有这个声部,当然也就没有这一声调符号。为着叙述的方便,我们有必要设立一个入声调符号“^”它的音值比阴阳上去四声都要短促,大概相当于一个八分音符的音值。它的音位比阴平低半间,介于阴平与去声之间。现在我们回到“国”与“北”的注音上来,我们用汉语拼音法为其注出古音则为,“国(gwe)”,“北(be)”,你看,两个字音里都含有韵母(e),它们押韵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再看“去”与“处”。在《词林正韵》中,“去”与“处”同属[六御]部,均读qu,所以,它们是押韵的。
2.[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上阙“白”与“迫”押韵,“白”读“be”,“迫”读“pe”,下阙“去”、“处”均读“qu”。
3.[碟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六月天兵征腐恶,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
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
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
狂飙为我从天落。
有读者认为此词押韵欠严谨。按普通话朗诵,上下阕皆拗口难入韵,但全词是押入声韵的,在《词林正韵》[十药]部都可找到“恶、缚、角、略、跃、鄂、落”的出处。因此它们的读音依次为“wo、bo、guo、lio、wo、luo”,因此,全词的押韵十分规整,基本上一韵到底,这就是古音韵的美学韵致所在。
4.[恋奴娇·昆仑]上阕
横空出世,
莽昆仑,
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
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融,
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
谁人曾与评说?
此词“谁人曾与评说”句中“说”应读“xue”,它与“阅尽人间春色”的“色”,与“搅得周天寒彻”的“彻”,与“人或为鱼鳖”的“鳖”为同一组入声字押韵。
(四)隔阙遥押
毛泽东诗词在押韵时有一种隔阙遥押现象。所谓隔阙遥押,就是上阙中的某一韵脚字不能在本阙入韵,却与下阙同一句位上另一韵脚字遥相呼应,共同形成一个新的韵部,因此,我们把它叫做隔阙遥押。请看下面的例子。
1.[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此词上阙“我自岿然不动”的“动”按古音读dèn,与下阙“报道敌军宵遁”的“遁”形成隔阙遥押。
2.[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
此词上阙“要向潇湘直进”的“进”与下阙“霹雳一声暴动”的“动”形成隔阙遥押,都读dèn。
二、平仄与对仗
(一)诗式
在毛泽东12篇13首七律诗中,实际上只有两种形式,即平起首韵式和仄起首韵式。属于平起首韵式的有:[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七律·登庐山]、[七律·答友人]、[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七律·和周世钊同志];
属于仄起首韵式的有:[七律二首·送瘟神]、[七律·到韶山]、[七律·冬云]、[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格律诗是必须讲究对仗的,下面以[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为例展示平起首韵式的诗谱排列方式与对仗关系。
1.平起首韵式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 + — + | | —— a
百万雄狮过大江。
+ | —— + | — b
虎踞龙盘今胜昔, + | + —— | | c
天翻地覆慨而慷。
+ — + | | —— a
宜将剩勇追穷寇, + — + | + — | d
不可沽名学霸王。
+ | —— + | — b
天若有情天亦老, + | + —— | | c
人间正道是沧桑。
+ — + | | —— a
平起首韵式诗谱的表现特征:一是同谱现象突出,a句分别出现在1、4、8句位上,b句出现在2、6句位上,c句出现在3、7句位上;
二是颔颈二联对仗严格。所谓对仗,包含两层涵义,一是诗谱的平仄对立,二是诗句的词型对应,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等。如“虎踞龙盘”对应“天翻地覆”,“宜将剩勇”对应“不可沽名”,“追穷寇”对应“学霸王”。在诗谱上则表现为纵横向上的平仄相间关系。
虎踞龙盘 | |——
天翻地覆 ——| |
宜将剩勇 ——| |
不可沽名 | |——
2.仄起首韵式 [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 + |—— + | — b
故园三十二年前。
+ — + | |—— a
红旗卷起农奴戟, + — + | + — | d
黑手高悬霸主鞭。
+ |—— + |— b
为有牺牲多壮志, + | + —— | | c
敢教日月换新天。
+ — + | | —— a
喜看稻菽千重浪, + — + | + — | d
遍地英雄下夕烟。
+ |—— + | — b
与平起首韵式一样,仄起首韵式的诗谱排列为b、a、d、b、c、a、d、b,也呈现1、4、8\2、6\3、7\5的格局。同时,颔颈二联在对仗上也呈现平仄相反,词型相同的鲜明特征,即
高天滚滚 ——| |
大地微微 | |——
独有英雄 | |——
更无豪杰 —— | |
(二)词中对仗
词的对仗没有格律诗那么严格,比较宽松自由,实际上是一种对偶。
1.平仄对 [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 |——| |
山头鼓角相闻。+ —| |——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 |
更加众志成城。+ —| |——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另一首[西江月·秋收起义]中也有平仄对
军叫工农革命,+ |——| |
旗号镰刀斧头。—|—— + —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 |——| |
农民个个同仇。+ — | | ——
秋首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
2.平声对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 |——
今又重阳, + |——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 |——
胜似春光, + |——
寥廓江天万里霜。
3.仄声对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
喇叭声咽。
|——|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 —— |
残阳如雪。
+ —— |
[参考文献]
[1]刘汉,舒欣.毛泽东诗词对联集观[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
[2]臧克家,周振甫.毛泽东诗词讲解[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
[3]黄志浩,古代诗词创作与鉴赏[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4]羊春秋,等.历代论诗绝句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作者单位:贵州茅台学院 贵州仁怀)
相关热词搜索: 格律 透视 诗词 ok3w_ads("s006");ok3w_ads("s007");
精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报告汇总二
ok3w_ads("s005");
打开文本图片集
梅兰芳迎接共产党解放 上海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清晨,梅兰芳走在上海建国东路上,见许多解放军战士露宿街头,解放军纪律严明的情景让他感慨万千,回家后他对家人说:“共产党的军队确实解放了上海,纪律好极了。”31日,一场欢迎和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的义演在上海南京大戏院举行,承担此次演出的主要是梅兰芳剧团。第一天演出结束后,时任上海市市长、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陈毅到后台会见了梅兰芳,向他致以谢意并邀请他参加6月4日举行的上海各界知名人士座谈会。
说起梅兰芳,他和中共领导人还颇有些渊源。
1946年,周恩来到上海主持中共与国民党的谈判工作,住在马思南路107号(现为思南路73号),人称“周公馆”。公馆的南面隔着花园与梅兰芳公馆相望。周恩来在上海工作期间,十分注意与各方面人士的交往,宣传中共的各项政策。梅兰芳作为文化界著名的爱国人士,自然也受到周恩来的关注。周恩来经常让他的堂弟周翕园去看望梅兰芳,同他探讨国内国际形势。同时,周恩来还择机亲自与梅兰芳会谈。周恩来是党内有名的“细心人”,为了保护梅兰芳不受国民党特务的骚扰,他决定通过朋友余贺会见梅兰芳,会面的地点也就安排在余贺家中。见面后,周恩来非常热情、诚恳,他对梅兰芳说:“希望你不要随国民党撤退而离开上 海,我们欢迎你!”梅兰芳深表同意。
上海解放前夕,中共又委派夏衍、熊佛西在周信芳的陪同下一起到梅兰芳的住处拜会,希望他拒绝国民党的胁迫,留在上海迎接解放。梅兰芳被共产党的诚意感动,明确表示:“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失尽民心,我是哪儿也不会去的。”
毛泽东第一次接见梅兰芳
1949年3月,中共中央迁往北平(1949年9月27日更名为北京),身处北平的周恩来没有忘记自己的老朋友梅兰芳。6月下旬,一封来自北平的邀请函送到了梅兰芳的手中。这是一封邀请梅兰芳赴北平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的邀请函,函件的署名是周恩来。不久,陈毅亲到梅公馆看望梅兰芳,以询问的口吻向梅兰芳说道:“周恩来副主席来电话说,毛泽东主席想请您在文代会期间唱几场戏,不知是否可以?”梅兰芳欣然允诺。24日,梅兰芳带梅葆玥、梅葆玖、王少亭等6人赴北平参会。
7月2日至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平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共614人,梅兰芳被推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名义向大会发来了贺电,贺电说:“在革命胜利以后,我们的任务主要地就是发展生产和发展文化教育。”“我们相信,经过你们这次大会,全中国一切爱国的文艺工作者,必能进一步团结起来,进一步联系人民群众,广泛地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工作,使人民的文艺工作大力发展起来。”周恩来到会作政治报告,他强调指出:“文艺工作者是精神劳动者,广义地说来也是工人阶级的一员。”在那个年代,周恩来的这一评价无疑是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极高肯定,也是给他们的一颗“定心丸”。作为会议代表,梅兰芳的心情是非常愉快而兴奋的,他说:“我在会场中看到的是光明、团结,一种活生生新鲜的力量鼓舞着我,使我感觉到逝去的青春又回来了。”
7月6日,梅兰芳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是梅兰芳第一次见到毛泽东。一回到住处,梅兰芳就兴奋地告诉夫人福芝芳:“今天我见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毛主席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令人敬爱。周副主席对每位代表都十分关怀。”会见过程中,周恩来还和梅兰芳“攀起了同行”。他握着梅兰芳的手笑着说:“说起来我们还曾经是同行哩!”这话说得梅兰芳一头雾水。周恩来解释道:“30年前,南开校庆,我们排演了话剧《一元钱》,北京文艺界曾邀我们到京演出。”梅兰芳一下子记起来,兴奋地说:“您在《一元钱》里演一个女子。演出结束后,好像还开了个座谈会。”周恩来笑着说:“对,虽然那是青年时代的事,但我们可以说是同行。”
既然是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而且代表分别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会议期间代表之间互相切磋一下技艺,取长补短,也是会议的一项特色。为此,大会专门组织了演出委员会,先后安排35个文艺团体参加演出。梅兰芳演出了他的名作《霸王别姬》。演出那天,毛泽东身穿短袖白衬衫,在楼下第5排中间位置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演出。谢幕时,毛泽东和大家一道起立鼓掌。演出归来,梅兰芳向家人激动地说:“我一出场就见到了毛主席。说实在话,这个戏我演了1000多场,都没有像今天这样淋漓酣畅。”
文代会即将闭幕,周恩来再一次接见代表。他特意对梅兰芳说:“您离开北平很多年了,还是搬回北平住吧!梅先生原来住的房子,我们会安排腾出来后进行修缮的,希望您能到北平工作。”梅兰芳此前在北平的住址位于东城无量大人胡同,是一所7个院落打通,并配有荷花池、假山花园的大宅子。七七事变后,梅兰芳不与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合作,避居香港。香港沦陷后,梅兰芳蓄须明志,甚至不惜“自伤”,坚决辞去了一切演出,靠绘画谋生。然而家庭和剧团同仁们的生计一直以来都靠梅兰芳的演出收入来维持,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绘画不足以解决生活问题。梅兰芳不得不把北平的这所宅子卖掉,以维持家人和同行的生活。现在周恩来要协助解决他在北平的住处,自然让梅兰芳很是感动,但他表示:“回北平不能再住原来的房子了。因为那个宅院是我自己在抗战时期就已经卖了的,再住进去不妥。政府只要给几间宿舍,能安置下足矣。”周恩来非常赞赏梅兰芳的想法,嘱咐有关方面做好适当的安排。1951年梅兰芳到北京工作后,被安置在护国寺甲1号。这里曾是清末庆亲王奕王府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前做过兵营。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专门进行了修葺,将其改建成一个三合院的住宅。到京后不久,梅兰芳的两个儿子先后完婚,梅家住房就显得有些局促。周恩来知道后找来有关方面负责人说:“梅兰芳先生家来往的客人多,来人拜访连个客厅都没有怎么行?”他嘱咐有关部门在院子的南面加盖了10多间住房,使院子成为典型的四合院,解决了梅兰芳的住房困难。
1949年9月初,梅兰芳接到了全国政协筹备委员会邀请他到北平开会的通知。当时,在全国还没有完全解放的情况下,政协可以说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不仅有政治协商的功能,而且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代表全体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神圣职责。梅兰芳立即赴北平参加了政治协商会议,并在会上发言。他说:“我们地方戏的工作者,在旧社会里面,向来是不被当人看待的。今天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翻身了,做了新中国的主人。”“现在我们既然在政治上的地位提高了,更应自觉,更应努力本位工作,在毛主席领导下,前进!”10月1日,梅兰芳与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开国大典。梅兰芳的心中无比地骄傲与自豪,他真切地感到:过去的“戏子”如今成为新社会的主人,变天了,真的变天了!
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
还在政协会议期间,周恩来告知梅兰芳,希望他能担任即将成立的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并告诉他“这是由我们政务院直接任命,而不是由文化部来任命的”,梅兰芳接受了这一任命。
1951年3月,梅兰芳奉命到北京商谈筹建中国戏曲研究院的相关事宜。24日晚,戏曲研究院的几位领导开会讨论函请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为中国戏曲研究院的成立题词。梅兰芳的名气最大,与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触也最多,这件事就自然地落在了梅兰芳的肩上。为此,梅兰芳在荣宝斋专门订裱了白宣纸的册页,分送各中央领导同志。
3月下旬,毛泽东派时任中南海怀仁堂会场布置科科长的钟灵送来亲笔题词,宣纸的左面写着“中国戏曲研究院”,右面写着“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笔锋墨彩浓重,充满了龙腾虎跃的气势。梅兰芳发现不是送去的册页,就问钟灵:“我们的纸,大概不好,所以换了?”钟灵说:“主席写的时候,我在旁边。第一次是写在原来的册页上,写完了,不满意,就另换纸写,又不满意。这是第三张。”“主席给人题词,常常写几张,然后从中挑一张。”梅兰芳听了很感动,说:“从写字这件事上,可以推想出毛主席处理党和国家大事是如何反复思考,谋定后动,我们必须学习他老人家这种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周恩来也送来了题词:“重视与改造,团结与教育,二者不可缺一。”
4月3日,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大会在北京大众剧场隆重举行,毛泽东的题词放大后制作了座屏,摆放在会场的显眼位置。这既是毛泽东对中国戏曲研究院的希望,也体现了毛泽东对整个文艺工作的思考。
毛泽东称赞梅兰芳表演创新
梅兰芳是推陈出新方面的大师。他不断改进京剧表演艺术,在继承吸取前辈艺人表演艺术的同时,又对京剧剧目、唱腔、舞蹈、服饰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创新,处处体现出他的匠心别具。对于这些改革与创新,毛泽东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1951年2月16日是农历年的除夕,梅兰芳率剧团到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首长演出,当时所演剧目为《金山寺·断桥》。在剧中梅兰芳饰演白素贞,梅葆玖饰演小青。毛泽东也来观看了节目,他看得很仔细。第二天是大年初一,梅葆玖继续在怀仁堂演出,梅兰芳则在台下看戏。周恩来遇到梅兰芳时说:“昨天看老一辈艺术家,今天看青年一代。你来看戏,一定很高兴吧!”梅兰芳连连点头称是。此后,在休息室里,毛泽东见到梅兰芳,对他昨天的表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说:“昨天你演的白娘子扮相与众不同,通身是白,唯额头上一个红缨,想得很妙。”梅兰芳十分感动,回家后对妻子说:“毛主席看戏可真仔细!这么多年,从未有人谈过白娘子的扮相。的确,我是费了很多时间来研究,才改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1953年,梅兰芳预定在怀仁堂招待晚会上演出《游园惊梦》。演出前3天,毛泽东派钟灵到梅兰芳家中借汤显祖原著《牡丹亭》。梅兰芳说:“《牡丹亭》传奇,经过几百年来艺人和昆曲爱好者的修改剪裁,和汤显祖的原著已有很大的不同。我用的就是流行的《遏云阁曲谱》,没有单本。”钟灵说:“请你把《遏云阁曲谱》交我带回,等你唱过了送还。”他还告诉梅兰芳:“主席正在看《舞台生活四十年》(著者注:梅兰芳所著自传体回忆录)第一集中的《游园惊梦》一节。”过了几天,毛泽东遇到梅兰芳时,对他说:“你扮演杜丽娘,深刻有诗意。”
周恩来鼓励梅兰芳赴日演出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梅兰芳是享誉世界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早在新中国成立前,他就前往美国、日本、苏联、波兰、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家进行演出和文化交流,并多次接待外国友人的来访,成为当时中国的“一张名片”。新中国成立后,西方世界从政治、经济上对我进行严密的封锁。为了打破中国同世界的隔离状态,我国主动与世界各国人民开展广泛的文化交流,以增进友谊和了解。梅兰芳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有益工作,多次前往苏联、波兰等社会主义国家演出,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使节。
1956年初,周恩来约谈梅兰芳,请他率队前往日本演出。此时,梅兰芳在思想上有些顾虑,他认为自己早年为了反抗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坚持罢演多年,现在反而要送上门去给日本演出,岂不让人耻笑?周恩来看出他心里有些疙瘩,便请他吃饭,做他的思想工作。周恩来说:“发动侵华战争的是一小部分军国主义者,他们是历史的罪人。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受害的不止是中国人民,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我们中国访日代表团到日本演出,是演给日本人民看的,是为了发展中日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中日人民世代友好了,才能防止悲剧再次发生。”他还说:“你曾两次去日本演出都引起轰动,日本人民也熟悉你,这是很好的基础。去日本演出,是政治上的一件大事,也是艺术交流的重大事件。访日代表团所负的责任是打开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大门。文化和经济是两个翅膀,现在文化打先锋开路。这次一定要打胜仗,接着我们的经济团体也将前往。”梅兰芳听了周恩来的一席话,心里一下敞亮了,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1956年5月,应日本朝日新闻社等团体的邀请,以梅兰芳为团长的访日京剧代表团赴日。在其后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代表团先后到访东京、大阪、奈良、京都、神户等地,演出了《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白蛇传》《三岔口》等经典剧目,引起轰动。所到之处 “中日友好”“东京——北京”的欢呼声不断,从而在艺术上打开了日本人民的心扉,搭建起了中日人民友好的新桥梁。
周恩来愿意介绍梅兰芳入党
在与中共领导人和普通党员的交往中,梅兰芳深切地感受到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于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他的夫人福芝芳回忆说:“兰芳参加革命后,曾经对我说:我希望成为一个共产党员,但现在还不够条件,要进行思想改造,我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思想改造是非常重要的。”
1957年夏,梅兰芳突然接到参加中国戏曲研究院党委会议的通知。他有点莫名其妙,自己不是党员参加什么党委会呢?到了会场梅兰芳才知道,这是一次讨论程砚秋入党问题的党委扩大会议,除了机关党委委员外,还吸收了多位党外艺术家参加。以前梅兰芳作为“四大名旦”之首,事事都走在前面,是众人的表率,这次反倒落了后。这下,梅兰芳坐不住了,会后努力反省自己在工作和思想上的不足。福芝芳回忆说:“1957年兰芳赴西北演出,离京前他表示,这次巡回演出归来,准备申请入党。回京后,兰芳积极写入党申请书,写自传。”
周恩来知道梅兰芳想要入党的消息后,很是关心,多次和梅兰芳谈心,提高他的思想认识。毛泽东也从思想上对梅兰芳要求入党给予关心。1958年春,在中南海的一次演出中,毛泽东和梅兰芳有过一次谈话。毛泽东说他看过梅兰芳在旧社会赴上海举行义演时的剧照和写给萧长华的信。毛泽东说:“从你写给萧长华的信,可以看到艺术家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戏德。而我们共产党讲的人才标准,归根到底也是德,先德而后才。从又红又专的角度看,德和才是互相依存的。”梅兰芳听了很受教育。入党前夕,周恩来曾向时任中国京剧院党总支书记的马少波说:“1957年程砚秋同志入党,我做了他的介绍人,今年梅兰芳同志入党时,如果他有此要求,我也愿意做他的介绍人。”马少波为此征求了梅兰芳的意见,梅兰芳恳切地说:“总理关心我,我很感动,总理做砚秋的入党介绍人,我也感到光荣。但是我想文艺界像我们这样的人很多,如果大家入党都由中央领导同志做介绍人,那中央领导的负担就太重了。我是一个普通的演员,最好找最了解我的同志做我的入党介绍人。当然,最了解我的是您和张庚(著者注:时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同志了。您两位是两个院的党委负责人,可以经常帮助我!做我的入党介绍人,最合适不过了。”马少波把梅兰芳的想法向周恩来做了汇报,周恩来赞许道:“梅兰芳同志思想境界很高,真是一个好同志!”
1959年3月16日,经过中国戏曲研究院党支部大会讨论,通过了梅兰芳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7月1日,梅兰芳入党宣誓仪式在中国戏曲研究院会议室举行。当天的《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梅兰芳等人入党的消息。毛泽东知道后,即委托秘书打电话向梅兰芳表示祝贺,体现了他对梅兰芳的关怀和爱护,也体现了党对待艺术家的政策精神。
周恩来评点梅兰芳新戏
1959年,梅兰芳65岁了。3月,中国京剧院召开了一次会议,专门讨论梅兰芳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演出剧目。原本京剧院所定的剧目为《龙女牧羊》。会上,梅兰芳提出因年龄和体态等原因,不适合演龙女。他拿出了豫剧《穆桂英挂帅》的剧照,表示这个戏表现的是穆桂英晚年的生活,而自己早年常演穆桂英青年时代的戏,对这个人物熟悉,也比较有把握,建议将豫剧改编为京剧,作为献礼剧目。他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但人们心中还是有一些顾虑的。既然是“挂帅”,在舞台上是要披蟒扎靠、戴帅盔、插帅旗的,光这些行头就有几十斤重,对于一个65岁的老人来说实在是一个太重的负担。梅兰芳行不行?人们心中不能不打个问号。
经过紧张的剧本撰写、唱腔、服装、舞台设计等工作,5月25日,这出戏在北京人民剧场与观众首次见面,这是梅兰芳在新中国成立后排演的第一出新戏,剧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表演和唱腔艺术也有很大创新。舞台上,梅兰芳一招一式准确细腻,层次分明,干脆利落,唱腔则高亢清越,吐字清晰。一连几场,场场爆满,受到观众好评。周恩来也看了这出戏,并到舞台上与演员、乐队一起合影。他对梅兰芳说:“这个戏很好,看得出是你舞台生涯40年的集中表现,也是你老年的代表作。在表演上,我没有意见,不过,我听见台词里说敌人是‘安王’,是否可以改为‘西夏王’?”梅兰芳回答:“您这个意见,提得太好了,以后就改为‘西夏王’。”
周恩来对梅兰芳的表演是非常信任的,多次在不同场合对他的戏曲基本功表示了赞赏。1961年6月,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审看戏剧《杨门女将》后,不无遗憾地表示:“这出戏如果能由梅兰芳同志加工,可能更好些。”
周恩来关注梅兰芳身后事
1961年7月,梅兰芳突然感到胸口不适,被紧急送往北京阜外医院救治,被确诊为急性冠状动脉梗塞合并左心室衰竭症。
8月4日,正在北戴河开会的周恩来闻讯后赶回北京,到医院探望梅兰芳。他对梅兰芳说:“我在北戴河开会,听说你得了心脏急病,住院治疗,特地赶来看你。”梅兰芳感激地说:“这大热天,惊动您,我心里很不安。”接着周恩来坐在床边给梅兰芳号脉,他说:“我懂一点中医,你的脉象弱一点,要好好静养,好在你会绘画,出院后可以消遣。”梅兰芳惦记着原定去新疆演出的事,对周恩来说:“这次新疆有一条铁路落成,约我去参加庆祝通车典礼,飞机票都买好了,可是怕走不成了,真是遗憾。”周恩来安慰他说:“等你病好了,愿意到哪里就到哪里,国内国外都可以去嘛!但是你现在的任务是养病,一定要躺在床上。希望你早日恢复健康。”周恩来怕谈话太多,会累着梅兰芳,便起身告辞。梅兰芳想撑着身子坐起来,周恩来轻轻地按住了他,说:“心脏病,就要躺在床上静养,不要起来。”随后,周恩来对医生们说:“你们要用心护理,要尽一切努力挽救梅院长的生命。”周恩来临走时又对梅兰芳说:“我明天回北戴河,下次回来再来看你。”
在医生的精心照料下,梅兰芳的病情一度好转。但是8月8日,梅兰芳的病况突然恶化,虽经全力抢救终告无效,于5时许与世长辞,享年67岁。周恩来知道后即派陈毅副总理赶到医院,代表他慰问家属。陈毅喟然长叹:“梅兰芳先生是一代完人。”
其后,梅兰芳治丧委员会成立,周恩来亲任委员会主任,陈毅等61人为成员。10日,北京各界2000余人在首都剧场隆重举行梅兰芳追悼大会,陈毅主祭并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表示哀悼,对梅兰芳的家属表示慰问。政府决定为梅兰芳举行国葬,天安门和新华门下半旗致哀。按照周恩来的指示,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等有关单位组成了梅兰芳纪念活动委员会,确定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发行梅兰芳舞台艺术纪念邮票;举办梅兰芳舞台艺术展;编辑记录梅兰芳生前活动影片;再版梅兰芳的著作等。对梅兰芳夫人的生活,政府也做出了安排。
如今,梅兰芳生前居住的护国寺甲1号已被改建为梅兰芳纪念馆。距离纪念馆不远,繁华的金融街与风格古朴的平安大街交会点上,矗立着一座民族与现代风格融于一体的建筑,这就是梅兰芳大剧院。人们以这样的方式传唱着一位戏曲艺术大师的故事,缅怀着伟人与艺术家的交往点滴。
相关热词搜索: 梅兰芳 周恩来 情谊 交往 毛泽东 ok3w_ads("s006");ok3w_ads("s007");
精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报告汇总三
今年9月9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15周年纪念日。在此前后,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著名文学评论家朱向前的新作《诗史合一: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引发读者热议。
朱向前说,每一个从“毛泽东时代”过来的人,心中都有一个“毛泽东情结”——不管你是否承认,也无论你如何评判。
他说:“我讲毛泽东诗词,纯属无心插柳,歪打正着,然而这并非刻意为之的研究却一发而不可收,从课程中的一个章节,发展为一个专题,发展成听众数万并登陆权威电视媒体的系列讲座,最后整理出这本书。”
该书可分作两个部分:一为“朱向前解读毛泽东诗词”,另为“毛泽东诗词鉴赏”与“附录”。鉴赏与附录中的文字出自两个年轻人之手:朱寒汛执笔的“赏析”和刘常的“笺释”——由此,该书还具备了一种“代际对话”的性质。
所谓“另一种解读”,当然首先指书中朱向前对毛泽东诗词的整体解读,它是作者的“个人化”解读;同时出于讲座的需要,其循循善诱、潇洒放达又恭谨委婉的文风,使之成为了面向公众、面对你我的一次恳谈与交流。若从学术的角度作“正解”,“另一种解读”当指文章采用了“跨学科”的批评方法,从文学入手阐释毛泽东的精神传统,或言从历史与文化的视角,阐发毛泽东诗词与人格之魅力。
书中所展示的“解读”有两个重要特色:其一,诗史合一,知人论世;其二,自创体系,独出机杼。延承中国文论“知人论世”之传统,作家主体与艺术文本互为参照、历史批评与审美批评相结合,是朱向前一以贯之的批评个性。书中广征博引,纵论古今,有史料钩沉,亦有生活趣闻:以史论诗,以诗论人,诗与史合一,人与诗互文。
不拘一格的“原创性”常常是朱向前批评文字的力量所在,且在《诗史合一》中,作者更推崇和持守“深入浅出”之原则,在史料发掘与理论阐释中有提升亦有辨析,保持了批评和景仰的均衡,以之引发读者的思索与回应,还原一个人性真实而又“千古一人”的毛泽东。书中对毛泽东个体人格之“三个侧面”的归纳阐释,对毛泽东关于文章做法之“神气”说的解读与领悟,对当年田中角荣获毛泽东手赠其写满眉批的《楚辞集注》之“深意”探幽、“旧典”新解,对毛泽东诗词特点的阐发,乃至对长征途中统帅三军的“马背诗人”推敲苦吟之神态的想象和描述,皆传递出作者“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研究态度和写作激情。
丰富而新鲜的史料,犀利而深邃的见解,职业且独具个性的艺术眼光,集合成《诗史合一》一书的基本品质,该书的特点及其带给读者的惊喜无疑是多层面的。作者共搜寻、厘定了104首毛泽东诗词,正式录入本书有76首(组),是截至目前公开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中收录篇目最多的。一批诗作的初稿或发表前的未定稿收录在赏析文字之后,“初稿照录”无疑是全书的一个亮点。有精选的历史照片和书法绘画点缀其间。另一个颇为有趣的特点是,朱向前的两位合作者均为“80后”的青年作者,他们在飞扬的文字中,投入了自我的激情,也展示了独立个性,使得对毛泽东诗词之精神境界、艺术成就的探寻,在该书文本之内即构成了“代际”间的对话与交流。
朱向前曾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就毛泽东诗词作过一次演讲,演讲结束时,有老者与青年踊跃登台,用传统评剧和美声唱法竞相演唱毛泽东诗词,为此作者叹曰:“我觉得讲座之所以受欢迎,主要归功于毛泽东和毛泽东诗词本身的魅力,在广大中国人民心中,毛泽东和他的诗词是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
精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报告汇总四
历史将记住毛泽东作文800字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题记
名人,历史记住的人,人民该感恩的人,壮志的人,那个带领中国走向解放的人,那个站在天安门前大声宣布新中国解放的人。他又是谁?是一个丈夫,是一个父亲,也是一位主席。
纵观中国发展史,外战——内战——外战——内战,哪一刻离开了他?井冈山会师时,他提出“从农村包围城市”的方法。获得了胜利,再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他带领红军转移,开始了长征之路,遵义会议他又重新商讨内部,制订了新的制度,还记得否,他也曾豪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他的确不似成吉思汗,他带领着人民崛起,历史,该记住他,也必须记住他,人民也必须感恩他:毛泽东。
那年朝鲜之战,打到鸭绿江,中国派志愿军征战朝鲜,他的儿子毛润之也死在这场战争中,这场战争,中国胜了,朝鲜胜了,可他,既胜了,也败了。胜了战争,败了父亲的责任,可作为一个父亲,一位慈爱的父亲,当他得知毛润之战死沙场时,他的心受到了震惊,可是当朝鲜人民因毛润之的牺牲,向将润之葬于朝鲜,他答应了。最后,他连润之的尸体也不曾见过,这样为国的伟人,历史,有什么理由不记住他?人民又有什么理由不感恩他?
那年反围剿失败,也带领红军转移后方,开始长征,横渡大渡河,攀越铁索桥过草地,越雪山,他吃过草根,喝过雪水。他也不言一句苦,反而激励,鼓舞红军。最终,在他的带领下,红军成功到达遵义,于是有了遵义会议,有了后来更为细密的制度。这样一个人,历史们该记住他,也必须记住他。人民,也必须感恩他——毛泽东。
他有征战沙场的豪气,也有和蔼可亲的一面。那是正隐蔽在一个村庄中,那时,能议论他的人不多,还记得,有位村民来他所住家外磨豆腐。他不但不怕暴露,还将自己都舍不得喝的好茶给了村民喝。这样和气的人,历史,该记住他,也必须记住他,人民,也必须感恩他——毛泽东。
毛泽东,是一位名人,一位铭人,一位明人,历史,记住的人,人民,该感恩的人。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后记
精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报告汇总五
ok3w_ads("s005");摘要 :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探讨。而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曾经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就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具有一致性的。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一致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不仅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也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之间是坚持和发展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因为它们之间在哲学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及实践效果、理论成果及理论效果等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一 、研究现状
张星炜教授在《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几个问题》中指出:两者之间是坚持和发展的关系。这里的坚持,指的是坚持了毛泽东思想的全部基本原理;这里的发展,主要指对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的补充、丰富和完善。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以及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关系,则是三层关系:一是继承;二是纠正;三是创新。肖咏冰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起点和主题》 一文中指出,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为基础,以对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总结为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毛泽东思想为直接理论渊源,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和毛泽东思想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刘林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定位》一文中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不仅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而且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进行了突破或创新。一是慎重对待马克思理论中一些过时的或者不够准确的观点,做出新的科学结论;二是对马克思主义过去设计到但没搞清楚的一些问题,作出了科学阐发;三是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提出了以往马克思主义者没有提出的新理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创新和特色,也正因此才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对两者的关系问题又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探讨,并且认为两者在哲学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及实践效果、理论成果及理论效果等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二、哲学理论基础的一致性
从哲学理论基础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都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认为,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既然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是人们思考着、改造着的唯一的现实世界,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它是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教训,强调要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说话、办事时,借用中国古典成语“实事求是”,并赋予了新的内涵。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它内在地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针对当时出现的否定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邓小平明确地指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从而指明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针对“两个凡是”的左倾错误,邓小平还尖锐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并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这样,邓小平就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辩证地统一了起来。
200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科学论断。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是具有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关系。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前提和条件,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的目的和归宿,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共同统一于社会实践中,体现在与时俱进中。这也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在哲学基础上具有一致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毛泽东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邓小平在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当作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江泽民在探索“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时,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在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时,指出新世纪新阶段必须全面贯彻执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些都体现了对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和尊重,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三、实践基础及实践效果的一致性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也成为中国爱国者孜孜以求,终身奋斗的目标。由此,一场轰轰烈烈的争取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活动拉开了序幕,中国人民走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洋务运动、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中国社会各阶级、各种势力都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都做出了各自的尝试和努力,但最终都失败了。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已经实现,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的建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扫清了障碍、创造了根本前提,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新纪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本质论,明晰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一国两制”构想,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逐步走上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迈上了新的台阶。同时,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还牢记邓小平的“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的政治嘱托,认真思考“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党的建设得到加强,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得到提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保证。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在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全党和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了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
由此可见,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而作为这一伟大实践所取得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指导着这一实践过程,在实践上开辟了两条道路,即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辉煌的成就。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取得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实现了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完成的。因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及实践效果是一致的。
四、理论成果及理论效果的一致性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90年奋斗历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毛泽东就具有与其他领导人不同的特质,那就是善于从中国的国情来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他勇于与党内教条主义进行斗争,在1938年就创造性地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⑩正是在“中国化”原则的指导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观点,形成了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胜利,使中国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它主要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这一根本问题,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恢复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方面,邓小平根据当时的世界形势,作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的判断;另一方面,又根据当时的国情,作出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这两个判断,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提供了现实依据。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三个历史性的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这三个历史性的转变带来了我国经济与社会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和发展,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新的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重要理论结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它主要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可见,就理论成果的产生而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就理论成果的效果而言,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进程,并取得辉煌的成就。所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成果及理论效果上,也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光明日报, 2007-10-25.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1031.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7,114,143,364.
[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7.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11.
相关热词搜索: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 研究 一致性 ok3w_ads("s006");ok3w_ads("s007");
精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报告汇总六
毛泽东诗词中的博大情怀分析
他的诗词创作贯穿了革命斗争的一生,其诗词体现了他独特的情怀、人格和政治理想,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内涵,是一卷珍贵的文史篇章。本文重点浅析毛泽东诗词中的博大情怀。
特殊的创作方式有利于促成使人博大情怀的形成。井冈山是毛泽东马背写作的起点,由此出发而开辟了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因而是那些文人书斋写作难以比拟的。它可以用炮声来代表历史发言:“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西江月・井冈山》)它可以用怒气来宣示历史正义:“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有一句词:“战地黄花分外香。”他的诗词往往从侧落笔,并不直接写正面的战争攻守,而是写战前的意志、战间的行军和战后的感受,也就是说,他不是简单地作战争的宣传,而是独具只眼地发现人类历史中的战争美学形态,战争里的人文气象。他撷取的是映衬和升华着战地碧血的审美黄花,气度轩昂而从容。
毛泽东一生所作的诗词,寄寓着诗人浓郁的中华情结。青年毛泽东自从投身革命、以身许国,就达到了无我无家的境界。他从青少年起就有“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昵昵儿女语。”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毛泽东的诗词浑厚深沉,大气磅礴,就是由于它们扎根于人民的深厚土层。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秋末,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写下的一首词。作者少年壮志,独立桔子洲头,面对苍茫秋色,滔滔江水,不禁浮想联翩。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和受奴役受苦难的人类,青年毛泽东心系普天之下老百姓的疾苦,发出类似屈原的“天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了他与众不同的献身祖国不逐名利的英雄壮志和愿为天下先的普世情怀。
《菩萨蛮・黄鹤楼》(1927春)写于大革命失败前夕。毛泽东登斯楼并没有怀愁悲己,却沉重地嘘出心忧天下之叹,情系国运民途。词的格调沉郁苍凉,但却空阔大气,前面表达了毛泽东在革命低潮时期的苦闷,但结尾处一扫沉郁迷茫,英雄气长,陡起振奋,展现了词人的博大情怀。
诗言志,词发心声,毛泽东诗词中抒写的雄心壮志、博大情怀,讴歌的革命精神、斗争性格,既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精神的阐发和弘扬,更是毛泽东的思想和人格的集中体现。
从南昌起义,到后来的秋收暴动、井冈山斗争、瑞金红色政权及三次反“围剿”、长征,毛泽东于戎马倥偬中也诗兴大发,留下了十多首小令,谱写出一阕阕革命战争的绚丽史诗。《清平乐・蒋桂战争》、《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等篇,再现了早期革命战争的场面与声势,许多词句气势非凡,显示出诗人不惧艰难险阻,坚毅刚强,顶天立地的英雄气魄。《西江月・井冈山》《采桑子・重阳》《七律・长征》等篇章好句俯拾即是,无一首不充满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逸志豪情。“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起句不凡,造语奇特。
精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报告汇总七
毛泽东
一九二三年底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
苦情重诉。
眼角眉稍都似恨,
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
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人有病,
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
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
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
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
和云翥。
精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报告汇总八
ok3w_ads("s005");蔡接谋
1927年7月底,宋任穷(时名宋韵琴)所在的湖南工农义勇军第四团队,奉命奔赴南昌参加起义。当他们的队伍赶到南昌附近时,地下党便派人来告知了他们,因势态发生了变化,我党已于8月1日提前起义,并叮嘱他们,南昌起义已经失败,为保存实力,共产党所掌握的各支军事力量要尽快撤离南昌。于是,宋任穷所在团队立即执行命令向浏阳方向撤离。当他们行至江西的铜鼓县时,宋任穷奉命去南昌向江西省委汇报工作,请示下一步行动方案。
到南昌后,宋任穷发现南昌的白色恐怖非常严重,而他当时只有18岁,从未进过大城市,这次到南昌,感到很新奇,每天都出去看一看,并暗地观察街上的情况。偌大的南昌城一片恐怖气氛,几乎天天都有杀共产党人的布告,这和“马日事变”后,湖南长沙“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漏掉一个”的反革命暴行没有两样。
几天后,江西省委派人来与宋任穷接头,很快他便见到了省委书记汪泽楷并向其报告了情况。汪泽楷听了宋任穷的汇报后拿出一封信来对他说:“你就不要回浏阳了,另有任务,赶紧带上江西省委这封密信去萍乡一带追赶毛泽东的部队,将信亲手交给毛泽东。”宋任穷二话没说就接受了这项任务。临行前,汪泽楷又拿出100个银圆交给宋任穷,作为他路上的盘缠。宋任穷嫌太多了,只拿了60块银圆。
宋任穷怀揣着汪泽楷交给他的密信急急上了路,经过长途跋涉,于9月21日到达了江西上高,并于次日下午来到离万载边界几十公里的地方。他从当地老百姓那里得知工农革命军已经开往莲花时,没做半点停顿便往莲花方向追赶。尽管他不知道这封信的内容,但他猜得到这封信的分量,肯定是一封非同寻常的信,因而把这封信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9月25日傍晚时分,宋任穷到达莲花县城。真是无巧不成书,他在街上碰到了原浏阳工农义勇军中的一些熟人,得知他们也是刚到莲花不久,于是,便由他们带着去见到了原中队长欧阳辉,欧阳辉立即找来了参谋何长工。何长工听宋任穷讲了大致情况后,便马上带他去见了毛泽东。到这时,宋任穷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长吁了一口气,激动地说:“你就是毛委员?总算找到你了!我是江西省委书记汪泽楷派来找你的,他让我带给你一封信,并嘱咐我要亲手交给你。”
宋任穷小心翼翼地从内衣里把信取了出來,双手交给了毛泽东。又把江西省委给他的银圆除用去的极少数外,所剩全部交公。收下信后,毛泽东要工作人员递上一杯水给宋任穷,关心地问道:“辛苦了!你是怎么找到这儿来的?”宋任穷将沿途的情况一一地向毛泽东述说。毛泽东听后说:“不容易呵!你完成了一项光荣的任务,向你致谢!”
毛泽东展纸细读汪泽楷的来信。信的大概意思是:江西省委希望毛泽东能带领部队到赣西的宁冈去,那里有我们党领导的袁文才部和王佐部两支农民革命武装,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有利于部队安顿下来,然后从容地同敌人周旋。因此,我军可以在以宁冈为中心的罗霄山脉中段即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觉得信中所言理由充分,道理深刻,于是他抬头看了看还坐在一边歇息的宋任穷说:“小宋同志,听口音你像是湖南浏阳人,你对隔你们浏阳不远的江西井冈山熟不熟悉?”
宋任穷一听连忙回答说:“井冈山我熟得很呐,前两年我跟师父玩蛇卖艺,走遍过井冈山的村村寨寨。”
毛泽东一听立即来了兴趣,于是两人畅聊起来,宋任穷把井冈山的风土人情,山川地貌向毛泽东聊了个遍。
与宋任穷的聊天结束之后,毛泽东立即把前委的几个委员找来,传达了江西省委的指示,随后也表明了自己同意和准备执行省委指示的态度。最后委员们都表示,同意接受和执行江西省委的指示。
次日,部队开拔,宋任穷也就这样随着秋收起义部队,跟着毛泽东委员一起向井冈山挺进。10月7日,毛泽东率部到达井冈山北麓的茅坪,自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在协助毛泽东挺进井冈山这件事情上,宋任穷功不可没,只是他低调得极少对外提及。
革命战争年代的宋任穷
相关热词搜索: 井冈山 密信 挺进 ok3w_ads("s006");ok3w_ads("s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