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科学领域篮球活动教案小班篇一
1、初步发现有洞的水瓶与瓶盖的关系,探索洞洞的变化对瓶中水会有什么影响。
2、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清晰记录下实验猜想与结果,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点:能发现有洞的水瓶与瓶盖的关系,探索洞洞的变化对瓶中水会有什么影响。
活动难点
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清晰记录下实验猜想与结果,并进行分享。
一、第一次实验(实验激趣,初试记录)
导入:请看,这只瓶子和常见的水瓶有什么不同?
集体猜测:有洞的瓶子装满了水,会发生什么?盖上瓶盖,又会发生什么?
过渡:光猜还不够,要做实验验证猜想。
操作要求:
(1)两人一组在瓶子里装满水,手提瓶口进行观察。
(2)观察盖瓶盖和不盖瓶盖两种情况,将实验结果清晰记录在纸上。
提问:实验完成,结果和你们的猜想一样吗?你们有什么发现?
追问:哪一组记录一眼就能看明白?为什么?
小结:当瓶子上有洞时,盖上瓶盖不漏水,不盖瓶盖会漏水。大小适中、位置合适、线条流畅、页面整洁的记录方式,就能帮助你们清晰准确地记录下实验结果。
二、第二次实验(二次实验,花样记录)
过渡:看,这只瓶子和之前的瓶子有什么不同?(有上、下2个洞。)
集体猜测:2个洞的瓶子装满水,会发生什么?盖上瓶盖,又会发生什么?
操作要求同上
巡回指导:幼儿是否记录了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幼儿是否能与之前预测的现象进行比较。
提问:通过第二次实验,结果和你们的猜想一样吗?你们有什么发现?
追问:他们的出水情况一样吗?对于这样的发现哪一组的记录更清晰?
小结:不盖瓶盖,2个洞都漏水,上面洞的水漏得近,下面洞的水漏得远;盖上瓶盖,上面的洞不漏水,下面的洞漏水。
三、活动延伸(大胆猜测,无限可能)
此次活动有三大亮点,即自主探索——在活动中教师只是引导及旁观者,幼儿有极大的空间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在活动中教师只是帮助幼儿梳理总结,所有的发现都是通过实验产生;自主记录——在两次操作后,孩子们运用不同的方式将发现的"秘密"自主记录下来,丰富幼儿的记录方式。
本次活动目标度达成度为90%。整个活动通过实验引导幼儿发现洞洞与瓶盖的关系从而探索发现洞洞的变化对水会有什么影响;孩子们基本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清晰记录下实验猜想与结果,并进行表达。
一开始,我设计了三个实验,分别为探究如何让有洞的瓶子不漏水、两个上下位置的瓶子有没有瓶盖的出水情况及平行两只洞瓶子的出水情况,但在几次科学室活动与个别化中我发现让孩子们们自己发现盖上瓶盖水瓶就不会漏水较难,会让他们失去探究的兴趣,所以我将环节进行了调整,变为探索一个洞的瓶子与上下两洞的瓶子盖上瓶盖和不盖瓶盖是否会漏水,难度适中的实验会更好的激发幼儿兴趣。
科学领域篮球活动教案小班篇二
1、在了解平面图纸的基础上,学习比较地图上标示物之间距离的远近关系。
2、发展空间知觉能力。
准备社区建构示意图,方格图纸。
1、出示社区建构示意图,以幼儿园为中心,说一说重点建筑物各在幼儿园的什么位置。
2、出示方格纸,告诉幼儿这是简化的地图,师生共同把建构示意图上的标志性建筑物,在地图上标示出来。
3、找一找,自己的家在什么方位,在哪个建筑物附近。
4、比一比,谁的家离幼儿园近,谁的家离幼儿园远。
1、让幼儿学会按物体的特定规律排序。
2、让幼儿初步理解依次排列的物体之间的传递性关系。
用吹塑纸剪成的各种几何图形或各种自然物,排序板或塑料布,水,海绵,范例,改错卡片,填空卡片等。
1、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范例,发现其排列规律。
2、通过改错和填空,帮助幼儿进一步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
3、帮助幼儿理解序列的传递性关系,引导幼儿观察范例。帮助幼儿理解ab,bc,那么ac。
4、幼儿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幼儿用海绵蘸点水涂在用吹塑纸剪成的几何图形的背面,贴在教室周围的瓷砖墙面等光滑的地方,练习排序。
5、指导幼儿做《计算》幼儿用书第28页。
科学领域篮球活动教案小班篇三
本次次活动是由故事《萤火虫找朋友》而引起的,孩子们知道故事里的萤火虫找寻找朋友的时候看到能发光的电灯、黑夜里动物的眼睛、汽车的灯以为是自己的朋友,所以当时我提出了问题:“除了故事里的这些物体会发光,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会发光?”孩子们带着这一疑问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收集了有关会发光物体的图片,孩子们积极性高,探索的欲望强烈从而就生成了科学活动《会发光的物体》。
1.知道许多物体能发光,了解光的用途。
2.能按照发光物体的基本特性进行分类,对探究发光物体的活动有兴趣。
1.手电筒、电池、电动玩具、蜡烛、火柴、打火机、荧光棒、积木、塑料玩具等实物若干,放塑料筐里。
2.关于会发光的物体ppt图片或课件。
3.分类卡、图片(阳光、月光、星光、闪电光、彩虹光、萤火虫光;火光、灯光、x光、激光、霓红灯、信号灯、红绿灯)若干。小镜子若干。
1.探索、发现各种会发光的东西。
(1)导入:塑料筐里有什么?请小朋友动手玩一玩、看看哪些东西会发光,它们分别是怎样发光的。
(2)师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找出会发光的物体。
2.观看课件引导幼儿讨论,扩展幼儿对光的认识。
(2)幼儿观看课件及图片,引导幼儿了解会发光的物体的基本特性。
a:感知认识各种自然发光体(例如:钻石、夜明珠、太阳、月亮、行星、闪电、彩虹等)
b:感知认识动物发光体(例如:萤火虫、发光乌贼、水母、松球鱼、夜晚动物的眼睛等)
c:感知各种人造发光体(例如:电焊光、火光、灯光、x光、激光、霓红灯、信号灯、红绿灯、荧光棒等)
3.初步学习按照发光物体的基本特性进行分类。
(1)我们知道了,看到了这么多发光物体,这些光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2)师解释什么是自然光?什么是人造光?自然光:自然界存在的可见光。人造光:由人工设计制造的仪器、设备产生的光。动物光:会发光的动物。
(3)幼儿分组操作分类,师重点启发幼儿根据自然光、动物光、人造光进行分类。
(4)小结:每组请一幼儿展示操作分类卡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分?
4.师生共同讨论光的用途,进一步感知高科技带给人们的好处。
(1)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发光的物体,光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
(2)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光的作用。(例如:光可以取暖、照明……。
5.激发幼儿探索光的兴趣。组织幼儿玩“踩光斑”的游戏。
提供小镜子,组织幼儿两人一组玩“踩光斑”的游戏。(感知光的反射特性。)自然结束。
科学领域篮球活动教案小班篇四
1.能自己探索制作“小鸟进笼”游戏,能正确把握小鸟身体的比例。
2.会玩小鸟进笼游戏,发现转动速度与小鸟入笼的关系。
3.体验自制玩具的快乐,感受视觉暂留现象的奇妙。
白色硬卡纸、小木棍、水彩笔、双面胶、剪刀
掌握自制游戏的做法。
知道“视觉暂留”现象的原理。
一、开始部分:
教师给小朋友变个魔术,吸引幼儿探索制作兴趣。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展示“小鸟进笼”游戏用具,请幼儿自由探索制作方法。
(1)在一张硬卡纸上画上小鸟,重点指导幼儿画小鸟时要掌握身体的比例。提醒幼儿给小鸟图上漂亮的颜色。
(2)在另一张纸上画鸟笼,在两张纸的中间夹上小木棍粘贴在一起即可。
2.引导幼儿玩游戏,双手来回搓动小木棍,即会出现小鸟入笼现象。
三、结束部分:
在玩的过程中发现手的转动速度与小鸟入笼的关系,体验视觉暂留现象的奇妙感受。
鼓励幼儿在美工区寻找材料,制作更多的同原理游戏,投放到益智区,探索不同游戏转动的秘密。
科学领域篮球活动教案小班篇五
通过对本班幼儿的观察,发现幼儿对科学探究游戏活动兴趣浓厚,在开展大班“水”主题过程中,有一天我听到孩子们在说掉进水里很可怕,有小朋友说到掉进沼泽里比掉水里还可怕,还有小朋友说沼泽跟水差不多,就是有泥,但是会吸人……沼泽为什么会“吸人”呢?孩子们的问题问倒了我,为了一探究竟,我决定带着孩子们一起探秘沼泽为什么会“吸人”,经过查阅发现沼泽是一种非牛顿流体现象,可是这一科学现象如何介绍给孩子们呢?我想起了芬兰stem教育中的“现象教学法”——基于现象的学习。
1.在探索传递水和淀粉的方法中感受非牛顿流体的神奇现象。
2.初步了解非牛顿流体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3.喜欢参与探究活动,与同伴合作完成挑战。
活动重点:发现非牛顿流体的神奇现象和特征。
活动难点:大胆探究,能运用观察、对比等方法解决问题。
经验准备:前期接力游戏经验
一、开始部分:观看视频,请幼儿大胆猜测,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播放非牛顿流体的视频,请幼儿观看并猜想:你觉得这是什么?
二、基本部分:幼儿分组探究活动材料
1.请幼儿观察材料水和玉米淀粉,摸一摸,闻一闻,说一说,了解实验材料的特点。
2.幼儿分组操作用玉米淀粉和水制作粘液(非牛顿流体),引导幼儿观察粘液(非牛顿流体)的神奇现象。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3.幼儿交流新发现,教师小结。
小结:对它没有用力的时候它就是液体状态,但是当你对它用力的时候,它会变成固体状态一样坚硬。
三、游戏:在游戏中探索传递粘液的方法,体验粘液(非牛顿流体)的现象。
1.教师介绍游戏规则,大胆探索非牛顿流体的特点。
游戏规则:
(1)四人一组,请小组之间商量进行接力传递的方法(1分钟)。
(2)采用接力的方式运送粘液(非牛顿流体),每个人在传递过程中尽可能不让粘液流失,将粘液运送到对应量筒中。
(3)在规定时间内比一比哪一组往量杯里运送的黏液最多,地面上的粘液最少。
2.幼儿自由结组商讨传递方法。
3.进行游戏预赛。
4.幼儿开始游戏(拍照记录个小组的游戏状态)。
5.请幼儿分享完成游戏的方法,其余幼儿动手验证方法。
6.教师利用照片进行小结,颁发奖励。
小结:小朋友们通过合作共同完成了我们的比赛,在比赛中用到了很多方法,很多好方法也分享给其他小朋友。
四、结束部分:利用图片和视频回归生活
为幼儿揭秘粘液就是“非牛顿流体”,引导幼儿了解生活中的非牛顿流体现象,并播放视频,观察发生的现象,感受生活中科学。
小结:其实非牛顿流体也存在我们的生活中,当我们探究它后,可以发现生活中的神奇,也可以帮助到我们,现在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在沼泽中越使劲挣扎陷得越深吗?在沼泽中越使劲,沼泽的反作用力就越大。
五、活动延伸:
请幼儿找一找生活中非牛顿流体的存在和运用,下次分享给大家。区域中小朋友也可以试一试用其他材料能不能制作出非牛顿流体。
本次活动幼儿兴趣浓厚,探究比较充分,在活动过程中能较好完成活动目标和重难点,教师的语言应再简练些,本次活动只是作为一个开始,后续可以在区域中以及生活中根据幼儿兴趣继续开展活动。本次活动材料对于幼儿新颖,幼儿有玩水的直接经验,有看过家里包饺子和面的间接经验,但是本次活动重点不在于幼儿去理解非牛顿流体的科学原理,而是去感受和探索他的神奇现象,从而培养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探究的能力,方便幼儿在生活中去发现和探究,从而利用自己的发现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幼儿园大班科学《多变的结果》优质课视频+ppt课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