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10篇)

时间:2024-11-13 作者:储xy
简介:百分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最新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10篇)》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百分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最新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篇一

——《再别康桥》导学设计

导学 目标

2.过程方法:反复咀嚼诗歌的语言,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人情美和形式“三美”。

3.情感态度: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爱,对自由的追求,对美的体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高尚情操。

导学重难点

1②是重点;2是难点

导学方法

品读法、探究法

导学总体思路

1.诗歌是在反复品读中自悟出来的,不是靠讲出来的,可让学生在“听读—赛读—演读—评读—背读—写读”中品味诗歌精美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把握诗人细腻而健康的情感,从而在与学生平等对话中挖掘新教材的人文内涵。2.充分运用新课标理念的成果,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创造语文实践的机会,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和语文素养的积淀。3.借助多种背诵提示,激活学生思维,力争当堂成诵。

课前 准备

①按照课后网址上网检索相关学习资料;②印发有关徐志摩生平和创作的简介和评论。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理念

设疑激趣

2. 播放歌曲《再别康桥》后问:这首优美的歌曲的歌词是谁写的的呢?他就是被林语堂先生称作“情才”和“奇才”的诗人徐志摩。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近诗人,和诗人做一次亲密接触吧。

1.优美的诗境和乐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求知欲。

拨妙

析疑1.出示徐志摩的照片(投影1)和剑桥的图片(投影2)时:【旁白】瞧,他面容清瘦,气质优雅,多情的双眼略带些梦幻,料想这文弱的外表下,隐藏的必是一颗善感的而细腻的心。瞧,这座桥,风景秀丽,遐尔闻名;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2.简介作者的生平和创作(投影3)后:【解说】可惜诗人英年早逝,给诗坛带来莫大的遗憾。下面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触,去康桥河畔走一走,领略一下那儿的秀丽风光,去触摸一下被梁启超誉为“一个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的徐志摩的心灵轨迹。3.播放动画《再别康桥》(配诗歌原文,无朗读)

【画外音】这首诗像一首忧伤的小夜曲。诗行在参差变化中见整齐,音节跌宕起伏,旋律轻柔舒缓,叠字的运用同时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4.教师配乐范背全诗或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的朗读录音后:【解说】刚才同学们说黄磊之所以能读得声情并茂,感人至深,主要在于他很好的把握了作者的感情而且自己的感情也很投入。现在,大家想不想挑战一下黄磊?就这首诗歌的诵读要领与学生交流(投影4)

首先,要把握诗歌的节拍;其次,韵脚字要拖音;再次,要把握轻读和重读。

听读

2.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优美的图景可以激活学生欣赏美进而创造美的艺术细胞。播放课文歌曲,可让学生从另一个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能营造诗一般的意境氛围。

5.学生演读后:

【解说】很多同学感受到了康桥的一草一木都包含了诗人无限的深情。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文学作品中,我们把这种凝聚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叫做意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是用意象组合的方式渲染了一种孤独、悲凉的氛围,把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曾说:“康桥的美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它是全世界最美的一条河。”诗人正是选取了云彩、金柳、青荇、拜伦潭、星辉等一系列特有的意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演读

评读

二、精读剖析,感悟旨趣、品意境:

析疑

6.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就立意、选材、剪裁几方面提问,而不要揪住细枝末节不放。(深入到学生中,与其展开讨论)

板书学生普遍感兴趣的或弄不懂的问题(例如):

①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④ 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⑥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⑦既然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为何又说“但我不能放歌”?【解说】刚才大家畅所欲言,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不就是未了捍卫自己心中别人无法体验的康桥么?鲁迅曾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说每个人在感受事物时都会有一些自己独特的体验。现在我们既然已经把握了作者的感情,而且也有了自己的独特体验,是不是可以挑战一下黄磊了。老师也给你们来点音乐,好不好?让我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诵诗歌。6.播放配乐课文画面(有诗文无朗读)前:【解说】作者写尽了康桥无限景,却道不尽离别无限情。此情此景,情景交融,怎能不令人醉在心头。老师为你们的进步表示祝贺,你们不想为自己的进步鼓鼓掌吗?7.学生分析诗歌形式“三美”时:【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绘画美:诗歌的语言多选用色彩富丽的词语;音乐美:诗歌的音节琅琅上口,错落有致;建筑美:诗歌“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想读

说读6.分小组反复自由朗读课文:①就感兴趣的地方或不懂的地方发问,在小组内自由交流。②每个大组选择一两个普遍性的问题合作解答,推举一人执笔写成60字以上的小研究论文在班上交流。其它组的同学补充,不同观点允许辩论。

②就你最喜欢的诗句略作赏析。

8.学生闭上眼睛想像自己心中的康桥后:

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

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5.“想像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让学生自主赏析突出了其主体性,也体现了建构主义论、接受美学和多元智能等现代教育理论的理念。

8.背诵指导(出示三种背诵的提示:投影5~7)

9.出示古代写离情的诗句(投影8)后:

【旁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人用自己的“才”尽情地抒写自己的“情”,把自己的“康桥情结”融汇在了这首如小夜曲一般优美的《再别康桥》里。这也许是这首诗常读常新,百读不厌的真正原因吧。难怪朱自清先生说“现代诗人应当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

10.出示古代诗词中写“挥手”的诗句(投影9)

11.出示改写后的《再别康桥》(投影10)后:

【解说】一首优美的诗歌就像一曲动人的旋律,令人不由的想要反复吟唱,让我们再次在音乐中品味康桥的美。

12.再现康桥美景和背景音乐,一齐背诵课文。

这或许才是揭开这首诗朦胧面纱的真谛吧。

背读

写读

三、研读评价,揣摩韵味、得精髓:

柳永《雨霖铃》一词中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感觉和《在别康桥》带给我们的感觉有何不同?(中等生及以下回答)

②赏析徐志摩的《莎扬娜拉》(优生回答)谈谈你的总的看法。仔细品味这首诗所体现的“三美”的主张。发挥想象,口头描述女郎的形象和内心活动。11.拓展延伸(课外作业)①摘录有关“挥手”的古代诗句。(中等及以下学生做)②仿照《送友人》,把《再别康桥》改写成一首五言律诗。模仿《再别康桥》,将王维的《山居秋暝》改写成一首现代诗。(优生做)

6.“温故而知新。”以学生旧有经验为起点,有助于学生知识的重构,并增加其语文素养的积淀。

6.实行分层教学有利于解决优生“吃不饱”和差生“吃不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

附《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演讲】师:今天的课前3分钟演讲由××同学来讲。 生:演讲( 照稿子念)师:不能照着念,能背就背,不能背可以看一看。(上课铃声响) 这个同学伏在桌上照稿子读,读得极快,大家听不清。 师:完全不符合演讲的要求。第一,他完全是在读,没有达到要求。第二,他的仪容不好,一直伏在桌上。第三,上来演讲最起码的规范是:同学们,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他没有做到。第四,老师说过,第一轮,老师不规定题目,但是有一个默认的前提。应该是大家都认可的公众话题。因此,今天这个演讲要重新做。生:明天不可能。师:后天。明天该谁呢?(李老师在安排)。师:我们今天学习《再别康桥》。这首诗大家读过了,比较熟悉了。在没有学这首诗前,大家对徐志摩有没有了解?生:我看过一些文章,似乎是说鲁迅和徐志摩在文学上是对立的。师:你是在哪里看到的?生:我是听我们老师说的。师:你说的是对的,他们在文学观上是对立的,而且老师年轻的时候,第一次知道他也是从鲁迅那儿了解到的。还有哪个同学?生2:他是新月派诗人。师:这你也知道,真了不起。从哪儿知道的? 生2:从优化设计的。师:很好,有预习的习惯,就是不一般。还有没有?没有了?那老师补充。有一个电视看过没有?《人间四月天》   生(议论后)发言:讲他和三个女人的感情。师:哪三个女人?其他同学补充,生3:(还有其他同学补充)林徽音,陆小曼,张幼仪。师:徐志摩比较风流,只是因为他是文学家,就成了……中国有一个不好的传统,一个人成了名人,缺点也就成了优点。当然,也有人替他辩护,正因为感情丰富,所以写出好作品,我觉得还要应该分开来评价。师:徐志摩怎么死的?生4:飞机失事。师:对。徐对新诗贡献很大,我甚至认为,仅以此诗,就足以称优秀诗人。他还做过许多大学的教授。当时很多人都是二十来岁做教授的,比如胡适等,很有才华,现在找不到多少这样的人。当然他们不会玩电脑游戏,没有读过金庸。 你们看了朱光潜的文章可能比较清楚。一个人不一定写诗但要有诗情。就讲徐志摩这个人可以讲很多,我不想讲很多。我们不能因一些事情否认他的贡献。时间过得越长,对人评价越客观。   同学们课前有没有读过?生(齐):读过。师:大家一起读,看有没有读错的。生(齐):读诵师:停停停!我觉得你们再这样读下去,愧对地下的徐志摩,我听了也很不舒服,这位为汉语羸得声誉的诗人的诗怎么可以这样读。我觉得,这首诗与毛的长沙完全不同。有的同学一开始就读得很重。 我们可以拿读毛的试一试,老师示范。声音很大。大家笑。又拿读再别康桥的语调读长沙。大家又哄堂大笑。  这首诗背景大家不是很清楚,他还写过一篇《我所知道的康桥》我从中摘抄了几段:   师: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在……只见我出神似的(你们想像一下,客观上讲,他的五观不是很英俊,但是身材很儒雅,可以想像一下他在桥上的情景)青苔凉透了我的……难忘昔日的黄昏,像……的山形,衬出……那妙意只可去秋梦边缘抓住。 另一个段落:我常常在夕阳西下时骑着车……日头是追不到的,我没有夸父的……有两三幅画,(我读他的散文觉得上个世纪的白话散文还不是很成熟)一样的神奇。(读到这个我想到了我有新疆的伊宁,水天一色。 我真的跪下去了。(你们听到这个就理解了为什么他对金柳有那么的眷恋)对着那冉冉的金光。满天着艳红的花,在青草里。阳光对……透明似的不可逼似)这个的草甸变成了。不说也罢,说了你们也不可信的。师:在他的心里,康桥是他的精神家园,他是怎样的感情。师:范读开头第一节。   作别-西天的云彩。老师为什么要在这儿停顿。生5:表现一种依依不舍之情。师:对。现在大家齐读。生(齐读)师:声音低缓但无起伏,不过已经比刚才好很多了。刚才我觉得好了一些,至少没有那么野蛮了。(大家笑)这样吧,我们每个同学自己读一读,按你的理解去读。要读,我要看一看。师巡视, 指导一个同学师:读了以后要再读,每个同学都要准备――我是要朗读的,怎么给其他同学朗读。生:自由读。师:这样吧,大家再读一遍,哪儿要停顿,你做上记号。生:(自由读)师:好了,下面请一个同学起来读,读的时候尽量按你的理解,我听你的读就知道你理解了多少,谁愿意起来读?(何举手)何:读。师:停一下。我提个要求,咱们男同学也要争取时间读,徐志摩是个男的。认真听,一会儿要评的。 读错了“似的”,李老师做记录。生:( 读完后)鼓掌。师:读得很好。掌声就能说明问题。但我只给她98分。有两个字读错了。(有同学小声说“河畔”的“畔”读错了)生6:似的师:对,还有一个读音:青春似火,多音字;还有长篙,她读成了hao(一声)师: 再请一个同学起来读。还请一个女同学吧。康×,再别康×!大家笑。生:读。声音较低。读完后大家鼓掌。师:大家鼓掌,说明读得不错。但是我还要问一下,你在读的时候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康×:他有些地方表达……比如说。师:请前一个同学谈一谈怎样处理。生:他的第一段与最后一段是惜别的感情。中间还是比较欢乐的。比如在星辉放歌,欢乐。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要读得重一些,对康桥的感情是很深的。师:刚才你读放歌时声音大。为什么。生:感觉。师:男同学哪一个读一读。我现在点一个同学:请李镇西同学读一读。大家笑。李老师不一定有他们读得好,但我可以说我为什么要这样读。师:读。(读完后大家鼓掌)师:客观地地说,我们三个人谁读得最好一些?(大家齐声)何。第二位是谁,我们两个争亚军。师:下面我们一段一段地一起来读。何和我一起做朗诵指导。 先读第一节。 何你来评价一下?(点头)师:读这一节,哪一个词作基调?生:轻轻的。 师:他为什么不走得壮烈一些?生:他比较留恋。师:我们对喜爱的东西总是轻拿轻放。第一次读得太重。(李老师摹仿)重重的我走了。   第一段再朗诵一下,咱们第一段的朗诵深受何思静同学的好评。 继续。第二节.大家读。( 第二节完)师:何××同学评论一下。哪儿可以更好一些。(何点头)呵呵,以鼓励为主。师:那河畔的金柳,金要重一些。读新娘要读得幸福一些。边示范。 波光里的艳影。读到这儿眼前就要有一片波光。  荡漾,要读得轻柔。(伴以手的动作)  咱们试读一下。生:读第二段。师: 何怎么样。(何:感觉好一些)师: 第三自然段你给大家说说应该怎么读。 何:油油的应该停顿一下。师: 为什么?何:说不出来。甘心重一些。第三句稍微轻一些。师:示范一下好不好。何:示范。师: 读得太好了,就要像她这样读。(师生一起读这一段)师: 怎么样,要及时鼓励,及时评价。 下面一段怎么读,还是何××同学你来吧。 何:天上的虹要读得欢快一些。彩虹似的梦,感情要重一些,声调要高昂一些。(示范一下)。师:好,开始读。齐读这一节。师:下面这一节,我可以做点指导,做得不对,大家评价。 第五节,应该明朗一些。什么叫溯。放歌,要放一些。寻梦,撑一声长篙,示范。  一起来读。生:齐读。师:把书翻过来,我个人认为悄悄句应该慢一些。实在是不忍离去。生:齐读。生l又齐读最后一节。师:后面稍微停一下:不带走一片云彩。下去再读,我们下节课课还是要研读。非常感谢何。下来你们还有什么不太懂的我们再向何讨教。 下课。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篇二

第一诗节: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最后一个诗节: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学习,并——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并于1923年他成立了新月社。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徐志摩《吸烟与文化》)

在剑桥。1921年秋天,他认识了人艳如花的才女林徽因。

徐志摩曾三次来到康桥,第一次是1921年1922年在这里学习,第二次1925年4月重游,归国后写敬文《再别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8月,写下了《再别康桥》。

正是康桥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参阅这些材料,回答问题,第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校时的万千离愁,却连用三个“轻轻的”,结尾的诗节连用两个“悄悄”谈谈你的理解。

二、母校从来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徐志摩笔下的康桥非常有持点,他既没写旧日的老师和同学,也没写教师和书本,而是写了那条美丽的康河(为什么),写康河哪些景物有怎样的美(选一例赏析)

1、河代表深情的回忆。

2、写了康河的金柳、青荇、清泉、青草、星辉、夏虫。

3、小小的细节承载了无尽的纯美,至情至性,天然灵动,小巧藴藉。明妩深情,青春伤感,潇洒飞扬。

“金柳”意象极美,“柳”这个经典意象跨越千年的风韵,婀娜妩媚过唐诗文词。带着《诗经》最初的文化印记和情感烙印“惜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柳,如今在英伦的剑桥的河畔美丽而舒展,就像诗人曾经的金色的年华和绚烂的爱情,“金柳”真是神来之笔,诗鬼李贺曾有“嫁与春风不用媒”的诗句。“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新娘”集世间所有的娇美、惊艳、幸福和爱恋,是康桥河畔最焦点的焦点。

“青荇”也同样来自诗经的河洲水湄,来自诗三百的第一章:“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在中国传统的意象中,在古老的吟唱中“荇菜”是当之无愧的“爱情草”,而“青荇”和“金柳”紧紧呼应,“金”对“青”,一热一冷,一闹一静,参差对照,别具别致,“柳”和“荇”是世间最诗意最多情的意象,开篇已为整首诗做下了铺垫、意境。

金柳的艳影,青荇招摇,所有的青春往事,欲说还休,浓入淡出,淡出浓入,相得益彰。

而“软泥”和“油油”作者描摹的功力入木三分,力透纸背,泥是软的,柔的,象征青春的一段美好的忧伤,真是彻骨。

“清泉”一节已达到了“花非花,雾非雾”的境界了。

榆树阴凉,清泉、天上虹、浮藻,彩虹梦交织在一起,惝恍迷离,交相辉映,意趣横生,彼此映照,梦耶非耶,诗已由现实走向梦幻,诗境与梦境难舍难分,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真是梦语、艺语、痴人语。

“寻梦”联结上诗的两大部分,挽结诗的现实与梦境,白昼与黑夜,具体与抽象,视觉与听觉,多彩与纯色,热闹与冷静,有声与无声。

“寻梦”撑的是一支“长篱”,“长篱”古朴自然、灵动、巧妙,散发着怀旧的情愫,旧日的情怀。

“青草更青处”是化无形为有形,“青”字的叠用有强烈的暗示和象征作用,回到青春,回到大学,回到初恋。

“放歌”到“不能放歌”情感的抒发的百转千回中积蓄,在一波而三折中凝聚反复的冲撞中,是“悄悄”的别离的笙箫,这种深情,天地可鉴,日月可证,即使小小的“夏虫”也放弃了聒噪,和整个的康桥一起交汇成一种大沉默,在这种大沉默中有千钧的离愁,有万千的别愁,无尽的思念。

三、徐志摩是“新月派”诗人,“新月派”讲究诗歌的三美:音乐美、建筑美、色彩美,再次朗诵这首诗。

思考一下《再别康桥》除了新月派主张的“诗歌三美”之外,还有怎样的美

提示:灵动之美

深情之美

潇洒之美

静谧之美

梦幻之美

拟人之美

青春之美

朦胧之美

轻盈之美

淡然之美

真挚之美

四、读徐志摩的诗《偶然》加深理解徐志摩式的潇洒作别。

五、诗外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篇三

教学过程 :

朱光潜那篇《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的文章大家读过了没有?

有一些要求读的可以在语文自习以及周末来读。这个星期我先不做其他的检测,下周再来。(关于优化设计)

今天的课前演讲由**同学来讲。

不能照着念。能背就背,不能背可以看一看。(上课铃声响)

这个同学伏在桌上照稿子读,读得极快,大家听不清,哗然。

李老师评论:完全不符合演讲的要求。第一,他完全是在读,没有达到要求。第二,他的仪容不好,一直伏在桌上。第三,上来演讲最起码的规范是:同学们,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他没有做到。第四,李老师说过,第一轮,老师不规定题目,但是有一个默认的前提。应该是大家都认可的公众话题。因此,今天这个演讲要重新做。:明天不可能。李老师:后天。明天该谁呢?(李老师在安排)。

今天我们接着讲《再别康桥》,有的人批评我,那天讲采桑子重阳时提出一个问题,上下片为什么要互换?没有下文。老师问,哪个同学知道?有没有同学想过这个问题?想不通啊,这样,我们再想一想,我们以后找时间交流。

一个同学:我看过一些文章,似乎是说鲁迅和徐志摩在文学上是对立的。

李老师:你是在哪里看到的?

同学:我是听我们老师说的。

李老师:你说的是对的,他们在文学观上是对立的,而且李老师年轻的时候,第一次知道他也是从鲁迅那儿了解到的。还有哪个同学。

同学二:他是新月派诗人。

李老师:从哪儿知道的?

同学二:从优化设计的。

李老师:还有没有?没有了?那李老师补充。有一个电视看过没有?人间四月天。

同学三:讲他和三个女人的感情。

李老师:哪三个女人?其他同学补充,

同学三:(还有其他同学补充)林徽音,陆小曼,张幼仪。

李老师:徐志摩比较风流,只是因为他是文学家,就成了……中国有一个不好的传统,一个人成了名人,缺点也就成了优点。当然,也有人替他辩护,正因为感情丰富,所以写出好作品,我觉得还要应该分开来评价。

李老师:徐志摩怎么死的?

同学四:飞机失事。

李老师:对。徐对新诗贡献很大,我甚至认为,仅以此诗,就足以称优秀诗人。他还做过许多大学的教授。当时很多人都是二十来岁做教授的,比如胡适等,很有才华,现在找不到多少这样的人。当然他们不会玩电脑游戏,没有读过金庸。

你们看了朱光潜的文章可能比较清楚。一个人不一定写诗但要有诗情。就讲徐志摩这个人可以讲很多,我不想讲很多。我们不能因一些事情否认他的贡献。时间过得越长,对人评价越客观。

同学们课前有没有读过?

同学:读过。

李老师:大家一起读,看有没有读错的。

学生齐读。还没有读完时――

李老师:停停停!我觉得你们再这样读下去,愧对地下的徐志摩,我听了也很不舒服,这位为汉语羸得声誉的诗人的诗怎么可以这样读。我觉得,这首诗与毛的长沙完全不同。有的同学一开始就读得很重。

我们可以拿读毛的试一试,李老师示范。声音很大。大家笑。又拿读再别康桥的语调读长沙。大家又哄堂大笑。

这首诗背景大家不是很清楚,他还写过一篇《我所知道的康桥》我从中摘抄了几段。

另一个段落:我常常在夕阳西下时骑着车 着,,,,,日头是追不到的,我没有夸父的,,,,有两三幅画,,(我读他的散文觉得上个世纪的白话散文还不是很成熟。)一样的神奇。(读到这个我想到了我有新疆的伊宁,水天一色。

我真的跪下去了。(你们听到这个就理解了为什么他对金柳有那么的眷恋)对着那冉冉的金光。满天着艳红的花,在青草里。阳光对,,,透明似的不可逼似)这个的草甸变成了。不说也罢,说了你们也不可信的。

李老师:在他的心里,康桥是他的精神家园,他是怎样的感情。

李老师范读开头第一节。

作别-西天的云彩。老师为什么要在这儿停顿。

同学五:表现一种依依不舍之情。

李老师:对。现在大家齐读。

学生齐读。声音低缓但无起伏,不过已经比刚才好很多了。

李老师:刚才我觉得好了一些,至少没有那么野蛮了。(大家笑)这样吧,我们每个同学自己读一读,按你的理解去读。要读,我要看一看。

李老师巡视。

指导一个同学。

李老师:读了以后要再读,每个同学都要准备――我是要朗读的,怎么给其他同学朗读。

学生自由读。

李老师:这样吧,大家再读一遍,哪儿要停顿,你做上记号。

同学又自由读。李老师在上面也细读体会。

李老师:好了,下面请一个同学起来读,读的时候尽量按你的理解,我听你的读就知道你理解了多少,谁愿意起来读?(何思静举手)

何思静读。(李老师:咱们男同学也要争取时间读,徐志摩是个男的。认真听,一会儿要评的)

读错了“似的”,李老师做记录。

读完后,大家鼓掌。读得很好。掌声就能说明问题。但我只给她98分。有两个字读错了。(有同学小声说“河畔”的“畔”读错了)

同学六:似的。

李老师:对,还有一个读音:青春似火。多音字。

李老师:还有长篙。她读成了hao(一声)

再请一个同学起来读。还请一个女同学吧。康婕,再别康婕!大家笑。

康婕读。声音较低。读完后大家鼓掌。

李老师:大家鼓掌,说明读得不错。但是我还要问一下,你在读的时候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康婕:他有些地方表达……比如说。

李老师:请前一个同学谈一谈怎样处理。

何思静:他的第一段与最后一段是惜别的感情。中间还是比较欢乐的。比如在星辉 放歌,欢乐。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要读得重一些,对康桥的感情是很深的。

李老师:刚才你读放歌时声音大。为什么。

何思静:感觉。

李老师:男同学哪一个读一读。

李老师:我现在点一个同学:请李镇西同学读一读。大家笑。李老师不一定有他们读得好,但我可以说我为什么要这样读。

李老师读。读完后大家鼓掌。

李老师:客观地地说,我们三个人谁读得最好一些?(大家齐声)何思静。第二位是谁,我们两个争亚军。

下面我们一段一段地一起来读。何思静和我一起做朗诵指导。

先读第一节。

何思静你来评价一下?(点头)

读这一节,哪一个词作基调?轻轻的。

他为什么不走得壮烈一些?

同学:他比较留恋。

李老师:我们对喜爱的东西总是轻拿轻放。第一次读得太重。(李老师摹仿)重重的我走了。

第一段再朗诵一下,咱们第一段的朗诵深受何思静同学的好评。

继续。

第二节.大家读。

第二节完。何思静同学评论一下。哪儿可以更好一些。(何思静点头)呵呵,以鼓励为主。

李老师:那河畔的金柳,金要重一些。读新娘要读得幸福一些。边示范。

波光里的艳影。读到这儿眼前就要有一片波光。

荡漾,要读得轻柔。(伴以手的动作)

咱们试读一下。学生读第二段。

何思静怎么样。(何思静:感觉好一些)

第三自然段你给大家说说应该怎么读。

何思静:油油的应该停顿一下。

为什么?

何思静:说不出来。甘心重一些。第三句稍微轻一些。

李老师:示范一下好不好。

何思静示范。

读得太好了,就要像她这样读。师生一起读这一段。

怎么样,要及时鼓励,及时评价。

下面一段怎么读,还是何思静同学你来吧。

何思静:天上的虹要读得欢快一些。彩虹似的梦,感情要重一些,声调要高昂一些。(示范一下)。

李老师:好,开始读。齐读这一节。

下面这一节,我可以做点指导,做得不对,大家评价。

第五节,应该明朗一些。什么叫溯。放歌,要放一些。寻梦,撑一声长篙,示范。

一起来读。学生齐读。

李老师:把书翻过来,我个人认为悄悄句应该慢一些。实在是不忍离去。

学生齐读。

学生又齐读最后一节。

李老师:后面稍微停一下:不带走一片云彩。

下去再读,我们第三节课还是要研读。非常感谢何思静。下来你们还有什么不太懂的我们再向何思静讨教。

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李老师:我看了你们的周记,很失望。我看了你们的随笔,还很失望。作文我还没有看。

一个同学说他三篇都写得好。

(上课铃响)

是这样的,我觉得以后应该先由老师向你们问好。

我们刚才第一节课对这首诗熟悉了一下,朗诵了一下,个人朗诵,集体朗诵。上一节课有些同学问到长篙这个字,到底应该读什么?当然应该读—――篙!(故意拖长)初中一篇课文叫社戏,里面有。所以不要再犯这个错误。这堂课我们要研讨。

我们把这首诗再读一遍好不好?好

何思静起头。

大家齐读。(感觉比上节课好了许多)

李老师:显然比第一节课进步大多了。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从内心里读了这首诗,真的觉得这首诗特别美的同学举一下手。(一部分)能不能请一个同学说一说为什么。

同学一:从我刚听这一首诗以后就特别喜欢。第一我特别喜欢它开头一节和结尾一节。

李老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同学一:有轻轻两个字。我有一个初中的朋友名字里有轻。

李老师:就是说这首诗和你生活中的某一点有相通的地方。

同学一:再加之前后两节写得特别美。

同学二;我第一次是从广告里,轻轻的我来了,请让我轻轻地喝一口,当时画面特别美。第一次读的时候觉得很美,把广告里的画面与这首诗联系起来,觉得特别美。

李老师:你觉得哪一句哪一段哪一节打动了你。能说出理由吗?

同学三:没有举手的同学准备,为什么不喜欢。)我比较喜欢这里的第二段。我开始读的时候,他说金柳是夕阳,我想不通,就通过反复的读找到了感觉,通过联想想象河畔旁边的金柳,金柳是一种丝丝的,构成了一种夕阳斜晖撒在上面,柳枝飘动,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新娘。(李:而且柳树是婀娜多姿的,不能说松树之类)

同学四:我第一次听这首诗是在初中一节诗歌鉴赏课上。我听第一遍就能记住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因为在结构形式上非常相似,而且意境很美,波光里的艳影等都是很美的东西。

李老师:当时徐志摩所见到的是不是只有他写的这些?

还有哪些可能看到?

同学:人。

李老师:咱们说东西。

鸟,建筑,飞机。哪为什么不选这些?

也就是说这些景物最能体现他的情感,也就是说他们的情感最能通过这些景物来体现。这就是意象。比如金柳就是意象,不全是柳树,带上了作者的感情。包括长沙里的鹰等。他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为一种指向,截取眼前的景物把他放在眼前来表现。无数这样的意象组织起来的叫意境。

这里面哪些是意象。

柳,,,,,等等,包括云彩。他所写的是康桥,康桥在英国。他避开了当时的科技,写了云彩等,这些恰恰是在古典诗词里最容易出现的,这不是偶然的。你如果明白了这一点,读这首诗就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

同学五:我觉得徐志摩写的诗感觉都比较细腻。我读过他的《偶然》,

记不记得?

学生背诵。

还有一首诗读过没有?沙扬娜拉,这首诗感情特别细腻,截取一瞬间的感受。

同学五:当时,我在母校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特别不想离开。

这样吧,临近的同学交流一下,最喜欢哪一个词,哪一个句?

学生讨论,李老师指导。

李老师:好了,还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感受?那么有什么新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来。有没有?我有几个地方不理解,但我不问,还是你们问好一些。

同学六:我不懂第四节,虹是五颜六色的,很美,清泉是一个颜色,为什么?在网上有一个教师就提出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很有科研价值。

同学七。很好解释。本来很清澈,上面有许多东西, 五颜六色倒映在水里。

同学八:我觉得主要是为后面做铺垫。如果他直接去说,跟后文不太搭配。这样写,给人一种想象空间,用虹来形容梦想,还是很美的。

同学九:注释上写,梦是指作者的愿望理想 ,也就是说,他希望自己的梦是五彩的。

李老师:我是这样理解的。我记得有一个网友,他的解释我同意。第四节,你把分号,破虹恰好是他想到了。把分号去掉。你还可以想象一下。还有,余霞里,,,,,是他的倒影,恼人的秋波又泛起。他的倒影在细碎的波光中被打碎了,多美呀。还有什么问题。

同学十:第四段最后一句。我觉得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让我联想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如果是黄河,我可以理解为爱国。我不明白,他为什么愿意在国外的河里做一条水草。

同学十一,这只是他的主观想法。我想鲁迅当时可能无心,后人按在他身上。本来鲁迅写文章可能有想那么多。徐志摩在写这话的时候只是表达对康河的喜爱。

其他同学呢?

我今年八月份是我第三次去丽江。我真想写再别丽江。我喜欢丽江,大家会不会说,李老师怎么不爱家乡啊。我也到过欧洲,写了四万字游记。我很爱欧洲,但我还是回来了。爱祖国和爱地球上的每一片土地可能不矛盾。徐对母校的爱与对祖国的爱是不矛盾的。徐也是爱国的,也写过许多抨击黑暗的文章。资产阶级比封建进步得多。徐甚至愿意做一条水草,而且还是死在祖国的天空上。不要太狭隘地理解。还有没有有问题。

没问题我就问了。

同学十二:他为什么要放歌?

同学十三:不能放歌。

哦你问的是为什么不能放歌。

我觉得我不能放歌,是说他不是马上就要走了,他要回味以前的生活,给人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

李:在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完全忘情了。感情到了高潮。但是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是要离去。离别。要走了,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谁阻止,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悄地走。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李老师研究了很久。他吹了没有?可能吹也没有没有。但笙箫是有声的,为什么要说悄悄。他是说静,还是喧闹。

同学十五,正像是鸟鸣山更幽。有声更显静。

李:我也如此,可以想象一下电影里如何表现。不管他吹没有,反正都是悄悄的,即使有,心里很宁静。为什么,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 而这种宁静,刚好与心里的宁静是合的。还有没有问题。没有我就要问了。

好像没什么问题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这首诗为什么很美,还可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除了意象美,还有音韵的美。读第一段。新诗押不押韵有争议,但如果押韵要好一些。而且大家知道这首诗写得比较早,那时候新文化运动不久,能写这么好,不容易。有人研究这首诗的韵是变化的。大家自己读一读,把韵脚划出来。读,读才会体会出来。

李老师:他每一小节是不是都是押韵的。哪一小节没有押韵?怎么押的?24句。据讲,徐志摩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押韵的,押方言诗,举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李老师用成都话读,是押韵的。所以我看到这首诗就想到流沙河是有道理的。

好,我们再读一次,又有进步了。

何思静领头。同学齐读。

李老师:不错。那么何思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在李老师再读一遍,看李老师有没有进步。假如何思静同学能够得100分,李老师能够打多少分?我要超过她,得120分。

李老师朗诵。

读得很好。大家鼓掌。

李老师:多少分。

一个同学。100分。

我觉得还是有一个句子有问题。第四段的最后一句。沉淀,读重了。

同学一:我从小学四年级就读过,不太喜欢。虽然我不能否定他意境美,但是我觉得他写这首这首诗的感情特别细腻,不像一个男人写的,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豪放的。

李,你喜欢诗,但不是喜欢这种风格,假如是李清照写的,你可能会喜欢。但是你要知道。男人也有细腻的一面。

还有没有?

我是这样想的,不喜欢这首诗是允许的。我不能说,你怎么不喜欢,我扣你操行分。但是不喜欢诗就不正常了。我知道我们班上不喜欢诗的人不少,我们可以不会写诗,但要喜欢。

下面给同学介绍一首徐志摩的沙扬娜拉。

泰戈尔大家知道不知道?是美国人还是印度人?印度人。

昨天晚上我找到大学时的日记,一首一首地抄。

我读一遍。这是徐陪泰访问日本时写的。

李老师读。

李老师:就是这一个画面,不胜凉风的娇羞,很美的。下课。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篇四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1、体味诗中的意象美。2、体味诗中的情感美。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1先粗读一遍,“粗知大意、得其梗概”即可2、细读全文,直到文章的哪些地方应当特别注意,应该深入揣摩。3、再品读一遍,咀嚼、消化。要深入体会含蓄蕴藉的意思,要透彻理解精微细致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培养健康而成熟心灵的激情。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1、意象的把握。

2、诗情的领悟。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再别康桥

自古江南多才俊,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性情温厚才气横溢的现代诗人——徐志摩。先请大家谈谈你所了解的徐志摩。

活动2【讲授】再别康桥

二、背景

1、关于志摩

2、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2年归国后,徐志摩在现实的中国为了生活苦苦挣扎。1928年当他第三次欧游,第二次游历英国剑桥时,站在曾经梦想飞翔的康桥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欢乐。作者感慨万千,后来在归国途中写下了这首感怀的离别诗篇 。

3、作者其他名诗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转瞬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是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

三、品读

情境营造:《再别康桥》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欣赏配乐朗读,营造氛围。

老师范读,深入情境。

学生齐读,体会感情。

四、细读

(1)依依惜别,恋恋不舍,难舍难分等。

(2)“作别”表明是离别时分。

诗歌开头连用三个“轻轻的”;“ 轻轻的走”“ 轻轻的来”“ 轻轻的招手”。写出了此地此景让人不忍离去更不忍打扰这份宁静安详,心中充满了无限依恋,可又不得不离去的无奈、感伤。

2、诗人在离别之时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岸边金柳。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中,“柳”与“留”谐音,传递出作者留恋不舍的情怀。夕阳西下,落日余辉斜照在树干树梢上呈现金色,同时金色比黄色更显高贵、灿烂、夺目,写尽了杨柳的富丽妩媚。作者用柳树来喻新娘,年轻貌美的女子,柔滑的肌肤,婀娜的体态,一如随风摆动风情万种的枝枝柳条,美丽万分,姿态。谁能抛开自己貌美的新婚妻子?谁能忍心别离自己挚爱的山水花草?然而离别终究还是近在眼前,那就再驻足停留,多看几眼,让它的美永驻我心。

(2)水底青荇。河水清澈见底,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一切都是那么的惬意。轻柔的水草好像洞察了我的心思,在水中召唤着我,而我此刻也希望自己能化身为水草,永远沉浸于康河,依偎着康河,长久地生于斯长于斯。

(3)榆阴潭水。在在康桥求学期间作者常常在康河上白天撑篙,夜里荡舟。

拜伦潭倒映着天上的虹,天上的虹是静的,水中的虹是动的,给天上虹赋予了动态的美。那清泉已然不只是潭水,而是沉淀着彩虹般五彩斑斓的梦境,揉碎了在水波荡漾间遍布潭中。美好的梦啊,那是作者曾经对学业的进取,对爱情的追求。

3、离别在即作者做了什么事?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寻梦。

再回母校,曾有的对事业,对人生,对爱情的诸多美梦,如这一船的星辉一样繁多、璀璨。撑篙再去寻觅,水波星光交相辉映,流连其中的诗人似乎又回到过去,忘记了要离开的事实。

放歌。

诗人快乐的心情达到极致,似乎只有高歌才能把这种难以言表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

沉默。

可是诗人最终也没能唱出心底的喜悦,要离别的事实印在心中,拂散不去。美好的过往已是历史,诗人无法轻松,幻想去寻梦不得已又回到现实,情绪也因此而低落。离别时的沉默是人世间最深的感情,悄悄吹起离别的笙箫,空气中布满惆怅,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我此刻的离别之情,在本该喧闹的时节保持了沉默。今晚的康桥寂然无声,无声中又蕴涵了很多无法言表的离情别绪,将作者怅惘的心情推到极致。

诗人热爱康桥,依恋康桥,可以同她分享快乐,却不愿、不忍让自己最心爱的康桥与自己一起共同体验痛苦、体味伤悲,所以满怀惜别之情带着理想幻灭后的感伤选择悄悄离开,连一片云彩 都不带走。我对你千般柔情、万种情思,你的一点一滴在我心中都是如此神圣美好,因此,我把所有的美都留给你,让你继续在美中鲜活地存在,而我打点伤悲独自离去,这就是我对你的爱。爱不是占有,是成全。

五、课堂小结。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篇五

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教学重难点】

1. 把握和分析意象。

2. 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作者。徐志摩,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

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三、 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

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作者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接下来,作者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

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4、请同学们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甘心”二字饱含的幸福感。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这里的“虹”原来是“彩虹似的梦”。

2、作者的“彩虹似的梦”实现了吗?没有,被“揉碎”了。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梦被揉碎了,情感怎么样?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此时的伤感。

3、请一位同学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揉碎”的伤感和“彩虹似的梦”的无奈。

六、诗人的“梦”让他重回昔日在康桥读书的梦,这昔日的梦真的美好得像彩虹似的吗?进入第五小节。

1、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撑着长篙的感觉,向前,向更深处漫溯,忘记了时间,撑到星辉斑斓的时候,于是在那里放歌。多么自由自在啊!多么美好啊!这就是徐志摩所提倡的“自由与美”。

2、请一位学生朗读,指导其读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1、诗人不能停留在昔日的梦,因为要离别了。诗人写了“笙箫”,修饰词是“别离的”,诗人此时是忧愁的。

2、诗人写了“夏虫”,修饰词是“沉默”,为何诗人要沉默?

首先,夏虫也不堪离别的愁绪,故“沉默”了,不再“欢叫”了。其次,诗人希望离别的方式是静悄悄的,恰如作者在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写到了的。

3、那诗人为何在开头和结尾采取同样的形式呢?有何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特殊形式,回环往复会使诗歌有音乐美,感情浓厚。

八、请同学们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适当师范指导。在读书声中结束。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篇六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

1、写作背景与诗的抒情基调

2、抒情主人公与作者的关系

1、艾青简介:原名蒋海澄,1910生于浙江金华现代著名诗人,《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礁石》《我爱这土地》。

他出生时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克父母的命”,被送到一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回家读书,但受到冷遇,只准称父母为叔叔婶婶,正如他所说:是在冷漠和歧视的空气里长大。1932年被捕,在冰冷监狱里,看见晓雪飞舞,想到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挥笔写下这首悼念讴歌之作。

2、解释词语

典押,典当。

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注意抒情基调,感激与怀念,对黑暗世界的诅咒。

大堰河我的保姆

本文是一首抒情诗,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等于作者,但由于诗中必有我,抒情主人公有作者的影子,或者说,往往就是诗人自己。

作者从哪些角度对大堰河进行塑造

第2课时

1、分析大堰河的形象

2、分析诗歌的表现特点

1、学生讨论回答

2、明确:

a、通过精细描写大堰河怎样在地狱般的环境里,默默进行无休无止的各种劳动;°劳作之后,体现对诗人慈母般的爱,在流尽乳法后,又到地主家承担各种繁重的劳动;排比句式,像特写镜头,写出她的勤劳、纯朴和善良的品质,她劳作时含笑,说明她为了自己一家而活着,不计较劳累、辛苦,深爱自己的乳儿,一种宽厚品格跃然纸上。在表现她蒙蒙善良宽厚性格的同时,渗透着对其命运的深切同情(指导研读4.7小节。)

通过描述大堰河悲惨的一生,抒发了对其真挚的怀念和热情的赞美(牢房阴冷,晓雪飞舞);同时,在叙述悲惨一生的同时,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旧世界。

1、是抒情诗,但在叙事中抒发强烈的感情:如第4、7、8、11小节的叙述,抒发了同情、怀念、赞美、爱戴的感情。

2、修辞手法:

大量反复:表现特有的感情,使诗句一唱三叹,增强表达效果。

多次排比:既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也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总之,反复、排比更有助于表达强烈浓厚的感情。

在抒情上的不同特点:

1、《词二首》: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大堰河》:间接、直接抒情,借事抒情。

2、表现手法:前者,想象联想,借助神话来抒情;

后者,排比、对比、反复来抒发强烈情感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篇七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 问答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使用:录音机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入 。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 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二、 作者及背景简介 (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 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可能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 意象的选择新颖,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一种清新飘逸之感。

五、赏析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

指名一名同学单独朗读。(带着感情的)

教师评价:读的很美,为什么呢?因为同学对诗歌的感觉到位。这首诗歌本身很美。《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的。他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㈠音乐美。

明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板书:回环往复)

2、韵律和谐。

启发:①《雨巷》是压韵了的,而且是一韵到底,那么这首诗压韵了没有?(有)

②请同学找出韵脚。韵脚为:来,彩 ;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③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板书:韵律和谐)

3、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㈡建筑美。

1、 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7)

2、每一节有几行?(4。显得很匀称)(板书:节的匀称)

3、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不一样。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有八个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板书:句的整齐)

㈢学生默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诗歌中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六、绘画美。

㈠找出意象。

1、好。同学们看看,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

2、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节,我们先来看第2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㈡金柳。

--因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

3、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

--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4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调不合。

夕阳中的新娘带着忧愁?新娘?忧愁?

不是新娘带着忧愁,是离别……反正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

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4、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

--不是。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㈢青荇。

1、我们再看到第三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2、“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同学们可以想象下,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㈣清泉。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2、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㈤绘画美。

上述三节诗,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明、色彩绚丽的特点。很美。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荡漾”“招摇”“揉碎”“沉淀”, 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七、品味五、六节。

1、请大家看到第五节和第六节。齐读。这两节的感情相同吗?

--不同。第五节兴奋欢快,第六节失意低落。(两个词:放歌/沉默)

2、第五节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

3、但是诗人放歌了吗?(没有。) 你怎么看出来的?(但我不能放歌。)

4、我为什么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谁阻止,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因此这一节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

5、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这一句把“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审美效果。

--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的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因此是诗人自己沉默了。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八、品味第一节和第七节。

--轻轻地--脚步轻。

--唱三叹。连用三个,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体会到诗人会康桥的感情之浓烈。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

3、请男生齐读第一节。再请女生齐读最后一节。

--表现作者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突出作者的洒脱和飘逸。从作别到不带走,一步一步产生一种离别的美。不像其他的离别诗那样依依不舍,那样的沉重。感情是轻快的。

5、最后一节为什么又不说“轻轻的”而又变成“悄悄的”?

--避免重复

那怎么不是其他的,如“静静的”“慢慢的”“默默的”?

--受上节影响,“悄悄~~今晚的康桥”而且都是叠字,产生种音韵美,承上节而来,读起来一气呵成,章法严谨。

九、课外拓展。

所以,康桥是徐志摩灵魂的故乡,我们通过这首诗能感觉到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与康桥永不分离的感情。下面我们来欣赏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全班同学齐读)

1、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

2、诗一开始,就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一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对立的意象恰当地重叠在一起,使我们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

3、接下来,就的互道珍重,我们体会到诗人的那种离别之情。。

4、大家看看这一句:“甜蜜的忧愁”,忧愁怎么会是甜蜜的呢?

--甜蜜和忧愁在感情上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这样写使诗歌的情感更加饱满。

5、这首诗是谁别谁?(诗人别日本女郎)

日本女郎的名字是什么?(沙扬娜拉)

她的名字还有其他的意思吗?

--“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翻译。“沙扬娜拉”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

十、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再别康桥

音乐美--韵律和谐,回环往复

新格律诗 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

绘画美--金柳,青荇,清泉

副板书: 云中鹤、南湖、诗哲 新月派

第二课时: 再别康桥

金柳 (比喻) 新娘

绘画美 青荇 (拟人) 招摇

清泉 (暗喻) 虹

副板书:轻轻地--悄悄地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篇八

1、了解徐志摩生平、创作及新诗有关知识;

2、分析本诗意境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

3、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教学重点:

分析品味本诗所体现的“三美”艺术主张和意境之美。

教法设想:

习兴趣。

2、 一课时完成。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投影徐志摩照片)

导语:屏幕上是一位极富才情的诗人,他面容清瘦,气质优雅,多情的眼略带些梦幻,在这文弱的外表下,隐藏的是一颗善感而细腻的心。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徐志摩)对,他就是被林语堂先生称作“情才”是“奇才”的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19xx年进北大学习,1918年去美国,后拜见了哲学家卢梭,去剑桥研究生院学习,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北大、清华、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授。1923年与闻一多、胡适、梁实秋发起“新月社”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对白话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24年泰戈尔访华,他主动担任翻译,并随他访日,同年,他认识了陆小曼,并与1926年结婚。他曾是北京《晨报》的副主编、《新月》诗刊的主编。1928年重访伦敦,7月在哲学家罗素家逗留一夜后,一人悄悄来到剑桥访友,可谁都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静静地等着他。11朋乘船回国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这首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康桥”就是我们现在所余的“英国剑桥大学”的简称。“康桥”是当时的译法。“剑桥”以它学术上的成就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也以自己优美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

代表作: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等。

散文集:《落叶》、《自剖》、《秋》、《巴黎的鳞爪》等。

小说散文集:《轮盘》

日记:《爱眉小扎》

(可在讲些徐志摩去留学的主要目的,想在中国建立英国似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想当类似美国国务卿的政治家。后又弃政从文的原因:一是受到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二是离婚与失恋的影响。)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读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让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的诗歌世界,去品读他的《再别康桥》。

三、品析“三美”

1、分析诗的音韵、节奏和结构,体会“音乐美”。

本诗的结构:大家不难发现,首尾是呼应的,有同有异,富于变化,但又反复强化那特定的情绪和格调,尾是首的复沓,但又不是简单重复,是感情经过激荡而又沉淀后的再现,或是另一层面的递升。一如交响音画中的“a--b--a”式的曲式结构,是“呈现——展开——再现”的艺术体式,反复营造那“浓得化不开”的深深情味。

2、分析段落、句子,体会“建筑美”

3、 抓住具体意象,体会“绘画美”

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曾这样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它是全世界最美的一条河。”的确,康桥的美是令人向往的。诗中选取了一系列特有的意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①提问:你认为诗中什么意象,最具有绘画美,试举例赏析:

②本诗的意象,从金柳、青荇到潭水星辉,色调搭配是明快的,并且远近交错,俯仰结合,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再看这些事物本身也不是凝滞不动的,都具有跃动的生命感。诗人用了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如“荡漾”、“招摇”、“揉碎”等等,使整个画面变成动态的图景,一种活力的气韵流动在其间,给人以立体的审美感受。

③这个立体的如画般的诗境中,诗人的动作,如“招手”、“撑”、“挥一挥”等词表明,诗人在这“画”中也不能自禁地沉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景在动,诗人在动,主客互动,物我相融,到了“相看两不厌”的程度。甚至,他要化作一条水草,永远生长在康河里,生长为康河的一部分,永远招摇着生命的美丽!

(学生活动: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回看全诗,这色彩绚丽、温韵可人的意象,这整齐和谐、错落有致的形式,这音节和谐,全韵通畅的营造出了“这一个”的徐志摩式的艺术境界,形成了徐志摩式的清新脱俗的意境美。

四、拓展迁移

在徐志摩的诗作中,还有一些玲珑精致的小诗,也很能体现诗歌的“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这里我提供两首徐志摩的小诗供大家欣赏品味。

小组合作品味诗中所体现的“三美”(任选其一)讨论交流后推举代表作简要发言。

五、播放《再别康桥》歌曲,结束全课

2、  学生齐读课文。(齐读前,教师布置读慢点,品味诗中所描绘的形象)

齐读后讲:本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着一个可以画的出的画面,它们都描写 了什么呢?同学们在认真回味,看诗中有几节在描绘康桥的景色?描绘的是什么?品评一下诗中的意味。

3、  讲析课文: (边提问边板书)

金柳——水草(或“青荇”)——清潭——乘船漫游

讲析:首先,诗人避开一般别离诗的告别的对象。我们的古诗有“桃花潭水深三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何愁前路无知已,天下何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写的高远深切,可离别的对象都是人。本诗则不然,诗人告别的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补充板书)轻轻的作别——金柳(新娘)——水草——清潭——

同学们齐读第二段,同时思考问题。

第二课时

提问:若将第二节的“金柳”真化为“新娘”,是一个什么画面?

明析:夕阳金色的光辉照在岸边的柳树上,那金色的柳条随风飘荡,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水中,像美艳的新娘。这水中荡漾着的艳影,也荡漾在诗人心上。

我们学过了《诗经》中的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人写的这首诗虽说是新诗,可也许是在祖国的古诗中获取了灵感吧!

先让学生描述第三节的画面。

明析: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摇动,似在招呼诗人,诗人宁愿作一株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生于斯,长于斯”啊!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作者对康河永久之爱恋,也反映了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提问:第2至第6节,主要描写了什么?

明析:描写了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描写了康河的美丽与宁静,借此抒发了自己对康河的依恋和柔情。这几节选取康桥有代表性的景色构成意象:一是“金柳”二是绿油油的“青荇”,三是“清泉”,四是“长篙”。

诗人在这美的康河边漫溯,寻梦,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多情自古伤离别,“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从夕阳西下,到满船星辉,诗人在康河已留连多时,但分别是必然的,还是轻轻的来,轻轻的走,悄悄的来,悄悄的走吧,连夏虫也为诗人沉默,免得离人更伤感。最终诗人还是挥一挥衣袖,悄悄地与康桥告别。

明析:表达了诗人不忍惊扰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创造出轻盈、柔和的气氛,更加渲染了不忍离别而又不得不别的气氛,产生了轻柔飘逸之美。

小结: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康河的流水,小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中向往的世界。他说“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徐志摩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他为理想奋斗,一生都在追求爱与美,追求自由,胡适说徐的人生观里只有四个大字:爱、自由、美。他怀念在剑桥学习的日子,写下许多怀念的诗文,他向往的精神家园也体现在他的诗作中。

写作特点:

1、  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2、  绘画美、音乐美。音乐美体现在音节和谐,节奏感强,押韵。

3、  绘景不摹声,哀而不伤。只描绘剑桥的景色来寄托感情,对送行的人和离别时的千叮咛万嘱咐,“执手相看泪眼”的情景只字不提。

总结:徐志摩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奇才”。他虽然没见到哲学家罗素,可罗素的思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与自然相独立的东西。”与他有影响。徐志摩也说:“人是自然的产儿,……但我要没有过康桥的日子,我也不会有这样的自信。我这一辈子只那一春……生命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本文是这一种心境的再现吧!

结合当时国内现实,不少人认为,本诗也体现了诗人理想的破灭,一个进步知识分子的苦闷和彷徨。

作业:背诵这首诗。

补充注释:

荡漾(dàng yàng):一起一伏地动。

蒿   (gāo)       :撑船用的竹竿和木杆。

斑斓(bān  lān) :灿烂多彩。

笙  (shēng)    :一种竹制乐器。

漫溯(sù)       :逆着水流方向随意走。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篇九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使用:相关录像。

课堂教学设计: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诗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胡适说得好,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 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诗歌,就是一篇可堪千古绝唱的经典之作。

《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这首诗当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中国海上。\"康桥\"即\"cambuidge\"(今译\"剑桥\"),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

二、1、教师范读或放配乐录音带。2、指名学生朗读

三、整体构思与思路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教师板书:离别的对象特别)

继续启发: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板书:营造的气氛轻松)

再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意象的选择新颖)

2、全诗共七节。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

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激动不安的安静、娇美的新娘。那新娘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轻柔的随波而摇,像在同诗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谁不想做一条这样的水草呢?一泓闪亮现入诗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转头观望――那是拜伦谭,可在夕阳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淀滨自己的梦!本来就充满梦幻色彩的虹,却也在寻着自己的梦,这自然使诗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此时诗人像又在寻梦,但现实使诗人已不能放歌:离别在即,不能;静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诗人所愿。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

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呼应,又有深入,\"轻轻\"变成了\"悄悄\",物我两眷溢于诗表。

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四、欣赏点提示

①全诗节奏舒缓,但诗人的情感是起伏的,这起伏的深情你能体会吗?

②诗的构思很有特点,你能说出一二吗?

③从诗的构思和流淌的情感中,你能体会出诗人的个性特点吗?

鉴赏:正是因了作者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使得这篇作品更富艺术魅力。大家已经阅读过这篇诗歌多次了,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来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看法,你觉得这首诗打动你的是哪一点?诗歌中哪个地方你觉得写得最精彩?(学生自由谈论)

教师总结:

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音乐美

明确: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五、练词以造  缘像而披诗

――释《再别康桥》之\"招摇\"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诗。其中,我又独独喜欢第三节,原因在于一个\"招摇\"。勿庸置疑,这个词是诗人精心锤炼的结果,它用得如此生动营造了美妙的诗境,与整首诗的情调合谐统一,对抒发诗人的感情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再看\"招摇\"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谓\"油油\"?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来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见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之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明确:《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象,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情绪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初到康桥,它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在其《康桥,再会罢》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剑桥后,诗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种感情表达的更为清晰、鲜明。

给诗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诗人产生如此情绪的康桥,那桥下柔波中的水草怎会不\"招摇\"?诗人怎会不\"甘心做一条水草\"(逍遥的)?诗人又怎忍心打破这安闲自在,打破这康桥留给自己最深刻的东西?所以开始的\"轻轻\"和最后的\"悄悄\"才是最恰当的抒情之语,才觉得这样的语言在整首诗里是这样的和谐。

好一个\"招摇\",且是\"油油的\"\"招摇\",使《再到康桥》境显情出 。

六、学生诵读,并试着背诵。

七、迁移练习: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提示: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温柔”、“娇羞”、“蜜甜的忧愁”准确地传达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的情怀,“不胜凉风”的水莲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终使诗人对日本之行的观感定格在“水莲花”般的少女“一低头”的温柔之中。

八、作业 :1.朗诵、背诵该诗;

2.谈谈你对该诗的独特体验。

附板书:

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音乐美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篇十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教学步骤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解释:康桥=剑桥=gambriage)

然后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书……)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谢榛《四溟诗话》)

1、 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2、 选学徐的其它诗歌。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无需惊讶,更无需欢喜

转瞬间我便消失了踪影

我们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这相互交汇时的光亮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云彩 ……

金柳 ……

青荇 ……

潭水 …… 依恋之情

长篙 ……

星辉 ……

(客观物象) + (主观情意)= 意象

相关范文推荐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十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

    最新再别康桥教案一等奖 再别康桥教案详细教案(六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

    最新再别康桥教学简案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八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九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

    最新再别康桥教案板书 再别康桥教案课后反思(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

    最新《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方案表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九篇)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方案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方案。以下是我给大家收集整理的方案策

    再别康桥教学简案(六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2课时(四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我给大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六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

    2023年中班语言活动教案 抱抱中班语言活动教案(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