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十一篇(精选)

时间:2024-11-19 作者:储xy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篇一

1.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谈谈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2)合作探究阅读并谈谈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牧羊人以非凡的毅力植树造林,种植希望和幸福的坚定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

重点:通过深入阅读,比较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引导学生写出读文后的感受,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的感受。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批注

一、导入新课

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人们的笑声在乡村聚会上荡漾。这美丽的地方在30多年前却是戈壁荒滩,荒无人烟,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这一丰功伟绩是一位名字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用30多年的努力得来的,他就是本课要学习的《植树的牧羊人》中的主人公。出示图片

二、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演示ppt文稿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作者对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精神的评价。

第二部分(第2~20自然段):以时间为顺序,写“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第三部分(第21自然段):赞美牧羊人坚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3.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的几次见面?每一次见面高原上都有什么变化?

明确: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的三次见面。

四、精读赏析

1.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以“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2.写作特点归纳。

(1)对比手法

对比主要表现在“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时所见到的高原上的巨大变化。由寸草不生、奇旱无比、荒无人烟到绿树成荫、溪水潺潺、生机勃勃的对比不难看出老人做出的巨大贡献,突出了牧羊人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2)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中间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详细介绍了“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见闻和感受,突出了牧羊人伟大的形象。

五、拓展延伸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的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知道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下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六、布置作业

请你为本文“植树的牧羊人”写一段颁奖词,字数不超过50字。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篇二

1、积累重要的字词。

2、运用多种方法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结合关键词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3、学习牧羊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慷慨()废墟( )干涸( )坍塌( )

山毛榉() 酬劳( )水渠()戳( )

白桦树( )薰衣草( ) 呼啸()刨根问底()

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干枯,没有水。()

(2)用钱物酬报答谢出过力的人。()

(3)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4)不长草木的地方。()

(5)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

(6)形容性情沉静,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7)比喻相关的事物发生相应的变化。()

温馨提示:默读课文,通过圈点勾画重要的数量词来概括故事(重点读3、8、11、20自然段)。

温馨提示:精读课文,通过圈点勾画重要的叠词来分析人物品质。也可从其他语句勾画。

温馨提示:跳读课文,通过圈点勾画评价性语句来体会作者的情感(重点读首尾段)。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牧羊人的植树行为对你的影响,你今后打算怎么做?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许多这样默默“植树”的人,他们心怀大爱,毅力非凡,创造了奇迹。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

选取一个“牧羊人”写一段话,歌颂他的精神。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篇三

《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彰显了理想的光辉和人格力量。本单元的要求是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关键语句,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清作者思路。本课在阅读方法上主要运用默读,在分析文本时主要采用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本课重在学生自身从文本中获得的阅读体验,因此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自己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引导他们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价值取向。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学习本单元,有助于学生美好品质的培养。再加上本单元课文内容浅显,学生都能从文本中或多或少有所收获,因此本单元侧重于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

摘要: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内容。

解读:默读是七年级学生阅读的一种方法,要在平时的阅读中训练和培养,《植树的牧羊人》一文篇幅较长,适合学生默读,让学生在默读中走入文本,理解、分析内容。

摘要: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解读:《植树的牧羊人》的故事很震撼,语言虽然朴实,但很有冲击力,能给读者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感悟。相信学生能结合自身生活体验从中读出自己的感受,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1.通过默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中心。

3.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重点:通过默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中心。

学案、课件

(一)情境导入

画家,用他的画笔在长长的宣纸上,在大片的空白中,绘出青山绿水,而他远离浮躁,回归自然,孤独的行走在茫茫荒漠中,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漠变为绿洲。这个人是谁?他做出了怎样的壮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植树的牧羊人》。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预习与交流

1、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难点。

2、检测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字词积累。

栋 ( ) 戳( ) 慷( )慨

废墟( ) 坍( )塌 琢( )磨( )

刨( )根问底 微薄( ) 薄( )荷

3、重点词语词义掌握。

慷慨: 不毛之地:

刨根问底:

4、作者及其作品简介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三)初次默读,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

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每分钟进入视野的文字不少于400字,一气呵成读完全文,默读的同时要勾画关键,可参看老师课件提示的信息勾画,并试着概括课文内容,训练用时6分钟。

2. 考考你的记忆力,抢答

课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家庭住址:__________________

家庭情况:_______________

职业:___________

爱好:_______

3. 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参考句式:课文讲述了一个 (主要人物),用了( )年时间,在 (地点) (事件的经过),最终 (事件的结果)的故事。

设计意图:初次默读,让学生对故事内容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

(四)再次默读,理清情节

过滤性默读,请勾画出在“我”的三次探访中,牧羊人的活动和环境的语句,通过完成下面表格,体会故事情节的进展。

默读要求:用( )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牧羊人活动的文字。

层次内容

环境

牧羊人的活动

一访牧羊人

二访牧羊人

三访牧羊人

设计意图:过滤性默读课文,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信息,从高原上的变化感受牧羊人的品质。

(五)品读人物,写法探究

1.精读文中描写牧羊人的段落,请用“从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他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的句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要求:运用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老师把简洁的词句进行板书。

答案预设: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自信平和、安静、忠厚、不张扬、整洁、一丝不苟、热爱生活、细致、无私奉献、一心一意、不图回报

设计意图:走入文本,从文本中分析牧羊人的形象,避免学生脱离文本的过度解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从牧羊人身上学习优良的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所启发。

2. 这样一位值得尊敬的老人,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方法塑造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选择印象最深刻的或者描写最生动的师生共同品读。

答案预设:

(1)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房间里收拾的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狩猎之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气腾腾的汤。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细节描写)

(2)牧羊人拿出了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动作描写)

(3)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动作描写)

3.细节描写,是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性格、外貌、心理、动作以及环境等一些细微而又典型的情节所做的细腻、具体的描写。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中心。

(六)拓展延伸

品读《语文主题学习》以下句子

1.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愿望。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住下半张脸,只露出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

-------冯骥才《捅马蜂窝》p127

答案预设:动作描写,一个调皮、淘气、跃跃欲试捅马蜂窝的小男孩跃然纸上。

2.“小孩子懂什么!刺绣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技能,她学会了这一套,一辈子的生活就不成问题了。凡是人,都应该学有专长,不要弄得男人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女人不会拿针线,煮饭菜,那岂不是完全成了寄生虫,只能坐以待毙么?

---谢冰莹《两块不平凡的刺绣》p14

答案预设:语言描写,将母亲的自立自强、直爽严厉、泼辣表现的淋漓尽致。

3.老远,我便看见了,看见了她---我的母亲。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

-----林莉《小巷深处》p11

答案预设:外貌描写,传神的刻画出了母亲的饱经沧桑和孤苦无助。

4.那个街道小工厂里的情形像中世纪的奴隶作坊。200多平方米的颓败的大屋子,低矮、阴暗、天棚倾斜,仿佛随时会塌下来。五六十个家庭妇女,一人坐在一台破旧的缝纫机旁,一双接一双不停歇地加工棉胶鞋鞋帮。到处堆着毡团,空间毡绒弥漫。在最里面的角落,有一个瘦小的身躯背对着我,像800度的近视眼写字一样,头低垂向缝纫机,正在做活。

-----梁晓声《母亲,我不识字的文学导师》p19

答案预设: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做工环境的艰苦和恶劣,足以体现母亲甘于奉献、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赏析细节描写的片段,让学生充分体会细节描写能够栩栩如生地再现人物性格;能够生动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能够惟妙惟肖传递人物精神的作用。

(七)学以致用

本文成功地运用细节描写来展现了牧羊人无私奉献、坚持不懈的精神,那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牧羊人呢?(所有的伟大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平凡,父母、老师、清洁工、护林员……都是牧羊人)请你运用细节描写叙写他们的事迹,将他们的精神传递。

(八)小组讨论

古今中外还有哪些人物也有牧羊人的这种精神?

答案预设:居里夫人、爱迪生、李时珍、詹天佑、袁隆平、钱学森、屠呦呦、黄大年、南仁东、塞罕坝林场建设者

(九)汲取精华,砥砺人生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的伟人数不胜数。他们中有的人是这个时代中的中流砥柱,有的人已经离我们远去。他们的人生在选择和坚守中不断升华,他们像牧羊人一样改变着世界、温暖着世界,带着对牧羊人深深的敬意我们走出这篇文章,愿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做一位心存大善大爱的“牧羊人”,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无私奉献把我们的家园建设的更加美好!

(十)板书设计

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自信平和、安静、

忠厚、不张扬、整洁、一丝不苟、热爱生活、细致、

无私奉献、一心一意、不图回报

创造 奇迹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篇四

1、知识与能力: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2、过程与方法: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1、植树人的精神品质;

2、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一、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二、

(一)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要阅读的过程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坍(tān)塌废墟(xū)流淌(tǎng)缝隙(xì)琢(zuó)磨沉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流淌:液体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二)理解结构

1.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

2.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3.本文的结构对你的作文有何启示?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植树的牧羊人》的基本内容,也深深为主公的精神所震撼,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所写的是真实人和事吗?并请说出理由:

《植树的牧羊人》是作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了解主人公的精神为什么会鼓舞很多人。

(一)理解内容

1.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

明确: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2.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3.“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这几句话表达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

明确: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

4.“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文中所讲的连锁反应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种树成林之后,自然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流水淙淙,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

5.“他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作者这样有怎样的言外之意?

明确:牧羊人一直潜心种树,心无旁骛;战争在毁灭,而牧羊人在创造。

(二)理解形象

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明确:无私、慷慨。

2.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明确:自信,果断。

3.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明确:积极生活,爱整洁。

4.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明确:目标远大而高尚。

5.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

明确:无私,俭朴。

(三)理解主旨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2.本文的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1.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2.你学了本文后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收获?

再读《走一步,再走一步》,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篇五

文本解读的切口,最能显现老师的个性与功力。《植树的牧羊人》是一篇长达三千字的小说。 “长文短教”的设计技巧在于选点切入。肖老师深谙本文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巧妙抓住结构全文教学过程的一个词——“奇迹”,用这一“奇迹”纵横连贯全课的教学内容,带动全篇课文的阅读品析,从而创造了这一堂师生都能引发共鸣的“奇迹”般的课。

肖老师抓住“奇迹”二字,先让学生圈点勾画,引领学生从“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高原变化,老人特征,行文思路,抒情议论”四方面内容理清全文的脉络与布局,以点带面,让学生透过文字见证奇迹的产生。再将切口定在牧羊人完成奇迹的精神支撑的原因探寻上,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阅读相关文段,体会牧羊人要把一个不毛之地变成繁盛葱茏的地方,完成这个奇迹的精神支撑有爱、细心、认真、低调、毅力、安静、专心、舍弃自我、信念坚定,坚持信仰等等,从而理解牧羊人的形象特征。

然后顺势一转:“这篇文章也创造了奇迹,除了老人的精神以外,除了细腻的描写以外,除了高原的变化以外,你认为创造奇迹归功于作者怎样一种写法?”最后这个教学活动,肖老师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精心构思故事,如何运用手法巧妙包装故事,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叙述者——“我”在小说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起的作用。

肖老师在其《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一书中谈到:“我习惯于这样的教学思维:把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一一地罗列在纸上,以‘最需要’原则进行取舍,做出有选择性的要点明晰、线条简洁的组合,寻找最好的教学点,以点带篇,牵一发而动全身,最后引导学生走进小说隐喻的世界和我们的现实社会。”我想,这堂课的三个教学活动正是体现了肖老师独到的教学眼光和对文字高度敏感力,也是他这一教学思维的最好力证。

肖老师上课的拿手好戏是朗读教学中情感境界的创设。这里就不再赘述。这一堂课在朗读设计方面,肖老师也有创新的地方。有四个朗读环节灵动多姿,角度新颖,让学生读出了感动,让听课老师充分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其一,在这堂课中,肖老师巧妙地整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把三个体现行文思路的句子连读,抽取三次体现高原变化的部分文字连读,引起朗读体味的活动。这个朗读细节突出了课文最关键的词句,扩大了教学容量,丰富了学生的思维层次。学生在此能体会到课文的行文脉络和构思手法,重点突出,时间俭省,形式别致。

其二,一学生读完三次高原变化的句子后,老师让其同桌进行评说,老师指出高原在变化,第一次见到高原的文字应读出颓废、失望甚至绝望的心情,读慢些,第二次高原变化应读出惊喜,第三次应读出惊讶震撼的语气。

然后全班同学根据老师这一指导再朗读。这个朗读与品评环节,有非常浓郁的语文味。有这个环节的铺垫,下面进行语言品析活动就很顺利。

再如以下片断:

生(齐读):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师:速度还要放慢。

生: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师:很好。第二次。77页。1910年种的橡树,预备起——

生(齐读):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

师:已经长得——

生:比我都高。

师:再来读。已经长得——

生(更大声,有力量):比我都高。

师:真让人——

生(有力量):不敢相信。

师:很好。再来。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

生(惊喜的语气):溪水。

师:这太对了。看到了什么?

生(惊喜的语气):溪水。

师:这两个字一定要读出惊讶感。一起来读读看。我在这个,预备起——

生(齐读):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

肖老师极尽所能地用朗读来让学生感受语言,习得语言。这个教学片断强化了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力,并将教学活动引入文本深处。学生通过这个朗读片断,就学会了通过语气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我”见到高原变化后的心情。学生再读其他作品时,就能够注意文字的语气从而把握作品。

第三处设计巧妙的是结合板书,让学生用“只有……就”的句式来齐读奇迹背后的许许多多——“只有爱才能创造奇迹。只有细心才能创造奇迹。只有认真才能创造奇迹。只有舍弃自我才能创造奇迹。只有坚忍才能创造奇迹。只有毅力才能创造奇迹。只有安静才能创造奇迹。只有低调才能创造奇迹。”肖老师就此小结:“这个人这么多优点加起来,就成了上帝,就成了奇迹。所以同学们,任何一个奇迹的背后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构成。”这个教学环节就完成对牧羊人形象的多元解读,深化学生对牧羊人精神品质的理解。

第四处设计巧妙在课堂结束前,全班齐读前一课《纪念白求恩》的最后一句话:“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通过这句话来高度概括牧羊人他宁静淡泊、通达从容的高贵品质,我以为,是非常有力量并且深入人心的。此刻结束全文,让听课老师也感动肃穆。

把教材用好,是老师对教材最好的理解。用教材最低的要求,就是把编者的意图付诸自己的教学。这堂课中肖老师根据教材中预习提示二的要求,先要求学生默读第三次见面的文段,让学生做好圈点勾画。一般老师要求学生圈点勾画前,会先指导学生按哪些方面内容去进行圈点勾画,但肖老师却不急不缓地先问学生勾画了哪些重点词句,再问为何勾画这些句子。最后归纳出大家所圈点勾画的句子原来是按“高原变化,老人特征,行文思路,抒情议论”四方面内容进行的。最后要求学生按照这种方面圈点勾画前两次见面的句子。

这个教学环节先后顺序的不一样,效果完全不同。前者学生只学会了画句子,没有思维。后者则让学生还原自己勾画这些句子的理由,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倪文尖教授曾说:“小说教学固然可以带给学生很多东西,但小说教学关键的是使学生学会如何阅读小说。读法总有一定之规,而且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学会之后可以用于其他小说作品的阅读。读法是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授之以渔”,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长远的影响。”根据这一阐述,我以为,肖老师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花了接近20分钟,是值得的。提炼规律,以点带面,简化教学头绪,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教给学生一把叩开文本的钥匙。

一言以蔽之,这堂课从学生听写词语、概说课文开始,一步步走向文本深处,学生的视界与文本的视界交接、碰撞、交融,从而建构知识,获得智慧,提升能力,最终实现了高品位的教学价值。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篇六

围绕音乐《孤独的牧羊人》,让学生感受这首作品的欢快活泼诙谐的情绪,并能根据音乐进行各种创编,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提高学生体验音乐作品的能力,强化学生内在的音乐听觉感受,培养学生开朗活泼的性格,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以音乐审美中歌曲本身的内在美为中心,融洽音乐、电影、创编、表演、评价等教学活动为一体,有机达到教学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在《do re mi》的音乐声中学生进教室,师生问好

2、师:请学生观赏一段影片(播放《音乐之声》片段,介绍美国音乐故事片)

从影片的故事情节上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孤独的牧羊人》。

师:这些歌曲组成了影片的精彩部分,其中还有一首歌曲也非常好听,它是上校家里来了几位客人,家庭教师玛丽亚带领着孩子们表演的一段木偶剧,非常的诙谐、动听,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教案《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3、播放《孤独的牧羊人》:听了歌曲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1、自主学唱歌曲

师:边听老师弹一遍这首歌的旋律,你们仔细地观察曲谱,并用"来"来轻轻地跟唱一遍。

2、听曲范唱,并轻声跟唱。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听一遍《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曲,并试着把歌词唱出来。(播放课件)

3、歌曲中最有特点的是哪一句?("来咿奥都")"来咿奥都"是谁的歌声?讲解美国乡村歌曲演唱的特点。

4、播放歌曲,感受美国乡村音乐的特点。模仿歌曲,并在"来咿奥都"处拍手。

1、小组编排表演,教师指导。(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对歌曲进行创编。在这里要引导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特长,表演不仅仅局限于肢体语言,还可以以多种形式表现歌曲)

2、小组展示表演。

3、小组相互评价,教师总结。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篇七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其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

本文原名《植树的男人》,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1、慷慨:大方;不吝惜。

2、琢磨:思索;考虑。

3、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4、造就:①培养使有成就;②造诣;成就(多指青年人的)。

5、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6、沉默寡言:形容性情沉静,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7、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

8、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9、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

第一部分(第①段):运用议论,对牧羊人这一形象进行高度概括,提挈全篇。

第二部分(第②一?段):记叙和描写了牧羊人通过植树,使废墟变绿洲的伟大壮举。

第三部分(第?段):通过议论,揭示主题,表达对老人的赞美之情。

1、课文第一段运用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议论。在文章开头做精要的议论,用“慷慨无私,不图回报”“难得的好人”对下文出现的“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进行高度的概括,起到了开宗明义、提挈全篇的作用。

2、“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比喻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比喻。把“狂风呼啸”比作“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阿尔卑斯山地狂风肆虐、荒凉的特点。

3、作者为何对所观察到的阿尔卑斯山地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这里细致的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突出地展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最初的特征——荒凉,为下文故事的展开铺设大的背景环境。

4、课文第5段侧重于哪一方面的描写?有何作用?

本段侧重于对牧羊人居住环境的描写。这与他周围荒凉、破败的大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牧羊人居住环境充满生活气息的特点,展示了牧羊人的人物性格。

5、第⑩段的“他停下……盖上泥土。”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动作描写。通过“停”“戳”“放”“盖”等动词,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牧羊人种橡子的娴熟动作和认真的特点。副词“轻轻”,写出了牧羊人的小心翼翼,仿佛在关照一个婴儿,写出牧羊人的专注和认真。

6、在11段中插叙有关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家庭情况有何作用?

此处插叙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家庭情况,丰富了文章内容,便于全面了解牧羊人的生活及家庭背景,体现其生活的孤独和艰辛,展现其顽强的毅力和伟大的壮举。

7、如何理解“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本题运用句子深层含义分析法。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给人类带来毁灭、灾害的战争的厌恶;另一方面表达了对牧羊人通过植树,给人们带来绿色、生气这一做法的赞美。

8、第15段的“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中,“毁灭”和“创造”各指什么?

“毁灭”是指人类对这片土地的破坏;“创造”是指牧羊人在这片废墟上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植树的行为。

9、“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句中的“几乎”“从没”“只有”三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几乎”说明看望次数之多,充分表现了“我”对“这位植树的老人”的敬佩之情;“从没”充分体现了老人的坚强毅力和无私奉献精神;“只有”强调困难之大,间接赞美了老人的伟大壮举。

10、最后一段的议论具有怎样的作用?

此题可用记叙中议论作用分析法。文章结尾处的精要的议论,起到了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表达了对老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本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坚持,种植大片树林,把废墟变成绿洲的故事,抒发了对牧羊人这一壮举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同时表达了希望人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共建绿色地球的美好愿望。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小说的三要素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篇幅长短可以分为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篇八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课是一篇著名的绘本故事,作者虚构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突出人物品质,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全文以叙事为主,展示牧羊人改造荒原的努力,最后以议论点题。这种议论与叙述的有机结合,使文章生动感人,值得悉心体会。

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过渡到初中,基础较为薄弱,但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充满兴趣。教师应循循善诱,步步引导,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品读文本,交流互动。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牧羊人的情感。

2.通过品读文章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品读重点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一、导入。看图片,对话导入

二、默读课文,探寻奇迹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牧羊人生活的这片土地出现了怎样的奇迹。

明确:原先,这里是一个无边无际的荒野。

然后,这里像一块铺在高原上的“地毯”。

后来,这里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沃土。

三、跳读课文,走进奇迹创造者

1.再次默读课文,说说,奇迹创造者是怎样一步步把荒漠变成绿洲的。

例句:(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在仔细盖上泥土。

(2)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棵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

(3)他说,这块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总结:他是有信念、执着坚持、慷慨无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

2.圈点勾画出“我”对牧羊人评价的句子,体会“我”对他的情感。

四、寻找身边的“奇迹”创造者

根据【链接】说说你的看法,并分享给你的小组。

五、小结:愿我们都能做这样的牧羊人,种植希望、播下幸福,成为“奇迹”的创造者。

六、作业布置:写一写,你知道的“奇迹”创造者 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一个你身边的牧羊人。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小片段。

七、板书:

荒地 绿洲

(对比)

(执着、乐观 )老人

八、教学反思:本课是一篇小说,虽然小说以人物为中心,可本文语言较为简单,可不必一个一个句子分析。本课以“奇迹”为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整个过程较为连贯。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篇九

1. 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2. 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3. 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难点: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一、导入

同学们,假如你面对这样荒凉的土地,你会做些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见证一位牧羊人是怎样把这里变成洋溢着幸福的绿洲。

二、检查预习

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

3. 检查学生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1)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医生。他生前最后一句话:“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

(2)背景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片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原。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孤独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地,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作者为老人的见识、胸怀、坚持而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做纪念。

三、整体感知

1. 大声朗读一遍课文。

2. 阅读课文后思考: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四、细读分析

1.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赞扬牧羊人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2. 第一次遇见牧羊人的时候“我”看到了怎样的环境?

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这些直接描写牧羊人的细节内容,从正面刻画了牧羊人的性格,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个积极生活、态度认真、勤劳不懈、坚韧执着的人,凡事一丝不苟,不愿马虎度日。

3. 牧羊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既描写了“我”在干涸的高原上喝了“甜丝丝的井水”后的特别感受,侧面表现了牧羊人的自信、平和和不易。也暗示了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富饶丰美。

4. 分析下列句子的含义。

(1)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体现了牧羊人安静、忠厚、不张扬的性格特点。

(2)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动作描写,“爬”“戳”“放”“盖”这几个动词写出了牧羊人一丝不苟、执着忘我的劳动情景,同时也展现了植树过程的艰难。

(3)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语言描写,写出了牧羊人的慷慨无私。

(4)“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语言朴素简单,仿佛在不经意之间“随便”道出了自己多年来执着地坚持义务植树信念的简单原因,更表现出牧羊老人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的可贵。

5. 再见牧羊人时,环境有什么变化?

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牧羊人改养羊为养蜂并且一直坚持种树。默默无闻长期奉献的精神让人敬佩!

6. 体会下列语句的含义。

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把白桦树比喻成少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树的活力、有生命力,表明了牧羊人的不懈追求初显回报。

7. “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穿插于故事内容之间的这些议论,恰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文章不仅仅是关于植树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尤其令人震撼。

8. 最后一次相见的环境又有什么变化?

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充满生气,富饶,幸福,舒适

9. 1945年六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

划线句子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讴歌牧羊人的坚毅、无私和伟大。

10. 作者在第17段说“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你能找出文中最能印证“奇迹”的具体描述吗?

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五、深入探究

1. 一个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充满了生气、富饶的乐园。学习课文后,你能说说到底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他这样做吗?

2. 布菲老人长期义务植树,“把这片荒原变成了绿洲”,行为令人称赞。生活中类似“种树”的行为也有许多,你怎样看待这些事?

坚持身体力行和贯彻美好的品德,便能将各处的“荒地”变成同样的“沃土”!生活中,辛勤耕耘默默“种树”的人很多,他们可能就在我们的身边,万千道德模范、最美普通劳动者,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辞辛苦,协作拼搏,共同为“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六、分析艺术特色

1. 抓住特点写人物。

文章抓住老人的语言、外貌、动作、细节等描写将植树老人平凡、孤独、安详、执着、无私、慷慨的性格生动具体地表现了出来。“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语言描写);“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动作描写)等。

2. 分清主次定结构。

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首次见面的第一印象,文章不惜笔墨,对牧羊人进行了全方位的细致描绘,同时,对高原恶劣环境的描写堪称细致入微,这是伏笔,为下文突出高原的变化之大巧设铺垫。所以详写。第二、三次见面,则突出地描写了牧羊人艰辛植树的情景,还有高原环境的巨大变化,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升华文章主旨而略写。这样的结构安排,主次鲜明,主题突出。

3. 叙议结合显主题

本文通过讲述者“我”一段跨越三十多年的回忆,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男人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尤其令人震撼的是文章不仅仅是关于植树的故事,更是一种象征——“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如果一个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七、拓展延伸

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

原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已于20xx年10月因病逝世。他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下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去世前,他把当地20万元个性贡献奖全部捐出,价值3亿元的林场也无偿上缴给国家。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八、达标检测

九、作业

搜集与植树相关的故事或口号标语,与同学们分享。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篇十

1、锻炼默读能力,以较快的速度默读全文,把握文章整体内容,理清文章叙事思路。

2、通过细致阅读,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知牧羊人精神内涵。

3、理解牧羊人精神的现实意义,懂得做一个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人。

锻炼默读能力,快速把握文章大意及思路;理解牧羊人形象,感知牧羊人精神。

理解牧羊人精神在今天的现实意义,懂得做一个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人。

制作学案、课件,准备可擦式答题板(5个),准备闯关奖励的小星星(约50个)。

导语:一个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在荒原上种树,凭自己的一双手,种出了一片森林,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让我们一起走进让·乔诺的绘本故事《植树的牧羊人》,认识这位在作者心里和上帝一样伟大的牧羊人。

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及课文相关资料。

闯关预热:分组,解说闯关规则。(1分钟)

关卡任务:以较快速度默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根据默读,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

(谁)在( )(哪里)几十年如一日的( )(什么事),把荒漠变为( ),让住在这里的人过上了( )的生活。

时间:5分钟

文中着重写了“我”几次见牧羊人?(在文中找出三见牧羊人的时间,据此找到三见牧羊人的相关段落,用自然段序号标示出起止。)

时间:3分钟

三见牧羊人,“我”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默读相关段落,找关键词来概括。)

时间:8分钟(此关任务结束后,展示绘本中的对比图片。)

作者是怎么评价这位牧羊人所做的事?(从文中找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时间:2分钟

作者为什么这样评价?——为什么说这是“最了不起的奇迹”“上帝才能够做到的事”?(学生独自思考后,小组讨论,一人记录组员的答案,用最简洁的词句写在答题板上。)

时间:3分钟

你觉得文中哪一句话最能够概括牧羊人的精神?

(开头第一段的句子,抓住“长期观察”、“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给世界留下许多”、“难得的好人”等关键词。)

时间:3分钟

任务:牧羊人被评为“感动世界的好人”,请小组合作为牧羊人写一则颁奖词。

时间:6分钟

(任务完成后,各小组安排代表朗读作品,评选出最佳作品。)

闯关结束,根据每组获得的小星星的数量,确定冠军小组。

作为孩子,我们暂时可能没法像这个牧羊人一样为地球创造一份奇迹,但我们的双手,是不是也可以为改善地球环境做点什么?

(多媒体展示当今社会人们破坏环境及环境恶化的相关图片,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现在和将来能为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主动承担一点什么,培养他们勇于担当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时间:5分钟

(3分钟)

(1分钟)

课外阅读《植树的牧羊人》原著(绘本)。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篇十一

12月2日在南京金陵中学的河西分校召开了“创新与坚守——钱梦龙语文教学研讨会”。对于钱梦龙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应是创新与坚守并重,应是在坚守钱梦龙语文教育思想后的创新。会议的主题是:实实在在练本领,简简单单教语文。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是钱梦龙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本次会议,肖培东老师上的《植树的牧羊人》的课例可以说是很好地解读了本次会议的主题,也很好地践行了“创新与坚守”。

钱梦龙先生的教育思想,倡导的是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题地位地彰显。一切的学习活动应该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应关注学生的“学”。学生到底在课上“学”什么,培东老师给了很好地诠释,这就是语文学习的方法。在这节课上,培东老师主要指导了学生默读该怎么读,要边看书边进行圈点勾划。“圈点勾划”时,什么地方该“圈”,什么地方该“划”。都在课文的阅读中,在课堂上一一进行了指导。

达芬奇曾说:简单是终极的复杂。要做到“简简单单地教”,课堂之外,就不能简单。记得培东老师曾经说过,他在飞机上的阅读。坐三个小时的飞机,《卖白菜》这一篇课文,就读了两个小时。其间,不停的勾划,划出那些想教的句子,又一次次的否定。即使是课后练习,也要有感情地去读一读。一节课的设计,能做出几个教案来,再比较、选择、整合。是呀,培东老师经常四处讲课,事先并未接触过学生,如果没有这样繁复的备课过程,如何得来课堂上的那些灵动?

钱梦龙老师曾说过:“如果说这些年,我还上了一些好课,那是我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可是作为老师,我很清楚,要想能利用学生的聪明才智,那么首先,这个老师就应该是睿智、博学的。培东老师也说过:“这些年,都在很自觉地读书、写文章,写与语文有关的事、天天写反思,及时地反思。安静下来细细地品读文章。”大家公认培东老师的课是“灵灵动动的”,而这一点靠的还是老师阅读的深度与广度,是“简简单单的教”背后的“复杂”。

下面的一段《植树的牧羊人》(初一)的课堂实录的片段,能很好地印证何为“实实在在地学”,何为“简简单单地教”

师:再看看预习提示二,大声的读出来

生:读课文,注意做些圈点勾划,可以圈出关键词,划出重点语句,标出段落层次。

师:咦,预习提示二告诉我们学这篇文章的方法,八个字:第一,默读课文;第二,圈点勾划。请把这八个字圈出来,现在我们就懂了,这篇文章怎么学。那你看,文章这么长,哪一次见面内容相对短小些······(生答:第三次)那好,我们就默读第三次,并圈点勾划。

(学生读书)

师:三个段落都看完的,请举手·····那好吧,我们再等等······(学生举手示意,已经读完)好的,请这位同学说说,你勾划了哪个句子?

生:我划出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辛福生活,都源于这位·····”

师:为何划这句话?

生:“一万多人”写出了人的多,“幸福都源于这位老人”是对这位老人的赞美

师:对,既然文章是写这位老人,所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这个老人评价的语言就应该勾划出来,因为他和文章的主旨有关。因此,勾划句子不是乱划的。凡是遇到抒情议论的句子,一定要划出来。(停顿)那你来说说,你划出了哪句

生:我划出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这句话写出了老人植树前后,这里的变化。

师:讲得好,课文既然讲的是老人在荒原上种树,那么荒原的变化要不要划出来?

生:要

师:那好,气度一下刚才这位同学读的这句话

生齐读

师:所以,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划出显示高原变化的句子。这位同学举手了,你划出了哪个句子?

生:“1913年我来时的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的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那些废弃村子一点一点重建起来”这句话用村民的幸福生活,反衬出牧羊人做的贡献之大。

师:你读的这么多也是在写什么?

生:高原的变化

师: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写高原的句子这么多,那我们是不是给它全部划出来?这时是用划好还是圈好?

生:(沉默)

师:划好还是圈好?圈!圈出关键词就可以啦!所以不是每一个句子都要划出来,这样,我们又学会一个方法了。这个男生,你说说,你画的句子,重复的就不说了,高原变化的句子就不说了

生:“每当我想到这我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

师:这是文章最后一段,这两个句子是干什么?

生:这是文章主旨,也是议论抒情。

师:对老人的议论、赞美,是吧?

生:是的

师:这位同学,说说

生: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这位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这句话告诉我们,“我”见老人的时间之长

师:诶,这句话其实是我见老人的时间,交代了行文的思路,所以,“行文思路”的句子,也要进行勾划,为什么要划“已经87岁了”?

生:这样可以表现老人身体硬朗

师:对,这是写老人特征的句子。这样我们就明白了:这篇文章圈点勾划,默读的时候,要圈什么,划什么?来一起来说

师生:高原变化、行文思路、抒情议论,写牧羊人特征的句子。好现在用这个方法,默读前两次见面。

这一段看似简单的教学,只是教会学生默读时应该圈点勾划的读书方法,在课堂上却用时11分钟,从中不难看出,老师的指导是具体而实在的。这一教学环节的入口,找的是预习提示,可见教材的利用是充分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默读,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圈点勾划”,教师以教材为蓝本,在课堂上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了这一语文学习的方法。记得钱梦龙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就是要教会学生读书。这节课,真正地落实了钱梦龙先生的“三主”教育思想。不仅契合了本次大会的主题,也为与会教师展示了语文课可以“简简单单”教出“语文味”。

相关范文推荐

    小班安全教育教案及反思通用(三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

    大学生就业计划书引言六篇(汇总)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计划吧。什么样的计划才是有效的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计划书怎么写才比较好,我

    开学第一课教案反思中班汇总(五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

    2023年大班暮江吟教案 暮江吟教案幼儿园十四篇(大全)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

    2023年元旦汇演校长讲话稿 元旦校长讲话串词五篇(通用)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

    最新员工租房补贴申请书八篇(通用)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

    外科工作总结评语实用(6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是时候写一份总

    最新多媒体课件制作心得体会(11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

    智子疑邻主题5篇(大全)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

    2023年退学申请书1000字(精选六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