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绿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及反思篇一
1. 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 体会作品中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学习过程]
(一)简介
1. 文体
著名女作家冰心谈及散文的共性时说,散文,可以“铿锵得象诗,雄壮得象军歌、生动曲折得象小说,活泼尖锐得象戏剧的对话”。散文不管用怎样的表现形式,作者总是要追求他的某种真挚情致的表现。
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散文的表现手法很多。例如: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本篇课文就是这样的一篇典型的散文。
2. 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 年 11 月 22 日),卒于 1948 年 8 月 12 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朱自清有著作 27 种,共约 190 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 1953 年开明书店出版的 4 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 6 册《朱自清全集》。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二)思考
1.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 《绿》的文体有什么特点?
3. 在课文中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
4.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掌握哪些字、词?
(三)生字正音记形。
踞(jù)在 薄(bó)阴 几绺(liǔ) 穹(qióng )门
棱(léng)角 尘滓(zǐ) 皱缬(xié) 什刹(shí chà)
挹(yì)你为眼 掬(jū)你入口 明眸(móu) 善睐(lài)
(四)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
1. 原文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 内容把握
提问一:作者开头使用单句,言简而意密,为什么能有这样的作用?
讲解:作者使用单句开头,注重准确用词,因而做到了“言简而意密”。例如开头的“第二次”就饱含有“曾经有过一次”的意思,而“惊诧”,则是在第一次的“不惊诧”的基础上的感受,“惊诧”的对象,不是某一个景致,而是“梅雨潭的绿”,这样简单的一句,就点了题,设置了悬念,交待了此行到仙岩的次数,还暗示了读者这一次到仙岩同上一次的感受差异巨大。
3. 文段意思
第一部分(1)简介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第二部分
1. 原文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2. 内容把握。
提问一:第2自然段写梅雨潭,主要立足哪两个观察点,作者观察到了什么?
讲解:第2自然段写梅雨潭主要有两个观察点,第一观察点是山边,句子“走到山边”交待,观察到了梅雨瀑;第二观察点是梅雨亭边,句子“我们先到梅雨亭”写明观察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环境。
提问二:作者如何写自己对梅雨瀑的观察?
讲解:写对梅雨瀑的观察,通过所听“花花花花的声音”写梅雨瀑的声势,又通过所见“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写梅雨瀑形态。
提问三:作者在梅雨亭又观察到什么?
讲解:作者在梅雨亭不仅观察到了梅雨瀑,而且观察到了梅雨潭。
提问四:为什么作者在第2段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却写梅雨瀑和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讲解:作者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是为了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这是对后文巧妙的铺垫。
3. 文段意思
第二部分(2)写梅雨瀑与梅雨潭。
绿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及反思篇二
一、说课文题《绿》
二、归属第一册第五单元
三、概说
我说课的文章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绿》,内容是本文的第二课时,我计划把传统的散文分析课变为文学鉴赏课,这种改变的关键是由教师分析变为学生赏析。下面我从教材、学生、教学三个方面阐述这样做的理由,并简要说明教学程序。
四、教材分析
1.散文教学的特点散文和其它文章不同,用分析法教学散文,会破坏文章的整体韵味和优美意境。而鉴赏散文就避免了上述缺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美感,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2.本文特点这篇散文精巧缜密的构思、优美明快的语言极具典型性,很值得欣赏;同时它又篇幅短小、内容浅易,适合鉴赏。
五、学生分析
1.传统散文教学重分析、轻鉴赏,忽视了学生对美的需求和感悟,久而久之,僵化了学生的理性思考,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延伸,更限制了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因此散文教学需要鉴赏。
2.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并且在初中以及高一前段时间,他们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散文,对散文的基本特点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也具备了鉴赏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鉴于以上关于教材和学生两方面原因,我才把本文处理为文学鉴赏课)
六、教学构思
(一).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绿》写于1924年,当时朱先生还保持着\'五四\'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文中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情感,因此应当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促使学生保持健康、乐观和进取的心态。
2.知识目标:结合散文教学特点和本文的特点,本节课要让学生在赏析中体会布局谋篇的技巧和写景的生动含情。
3.能力目标:素质教育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全方位的人材,就语文教学而言,既要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而后两者正是本节课的能力目标。
(二).教学重点传统语文教学把课文仅当作学习的对象是不当的,正确的认识应是把课文当作借鉴的范例,因此不必追求面面俱到,而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所以我把构思和语言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本文题目?quot;绿\',作者为什么不入笔就写绿,在描写绿的过程中又变换了人称,这是本文的难点,需要引导学生弄懂。
(四).教学安排鉴于以上分析,本文拟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后,集中精力朗读和研读,体会作者情感,完成德育目标,并布置构思和语言方面的思考。本节课则抓住两个重点进行赏析,并根据学生课前提的疑问适当调整,完成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五).教学方法鉴赏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的作用则?quot;导\',因此重在点拨,辅之以简明的提问和必要的小结,即可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辅助手段为创设赏析氛围,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采用投影仪、电脑及相关软件。
<
<
绿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及反思篇三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文章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
2、了解并初步掌握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由《背影》中父子间的爱引出对大自然的爱
2、观看朱自清的生平介绍
朱自清,字佩弦,生于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背影》、《儿女》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一是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3、写作背景
《绿》,写于1924年。朱自清在浙江温州省立第十中学教书,他写了一组总题为《温州的踪迹》的散文,《绿》是其中富有特色的一篇。
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没有投身到革命激流中,但他对于中国社会的前途,刻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反映在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只是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我们便能感受到作者的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4、立意谋篇
(1)立意
绿,是生命的象征,青春的标志,希望的所在。作者以“绿”命题,意义何在?
这固然在于写实,抓住了梅雨潭景色独具的特征,同时也是作者明快心境的反映。作者第二次游梅雨潭时,已是秋天。一般文人笔下的秋景,大都悲切凄凉,而朱自清却把梅雨潭的秋色写得“不是春光,胜似春光”。而且文中用了大量充满生命的词语描写绿,如“少妇”、“碧玉”、“女儿绿”等。
(2)谋篇
全文不足千字,由四个自然段组成,结构小巧,布局精美。
第一自然段,用一句话交代了游梅雨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二自然段,写梅雨潭四周景色和潭名由来。
第三自然段,着意写梅雨潭醉人的绿。
第四自然段,与首段紧密呼应。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掌握下列生字词
踞(jù) 薄(bó) 绺(liǔ) 棱(léng)角 穹(qióng)
尘滓(zǐ) 皱缬(xié) 什刹(shí chà) 明眸(móu)
善睐(lài) 挹(yì) 掬(jū)
3、思考问题:
文章以哪个词为文眼,点题?
明确: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第二自然段写梅雨潭,主要立足哪两个观察点,作者观察到了什么?
2.为什么作者在第二段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却写梅雨瀑和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3.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于哪个观察点,看到了哪些景致,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对梅雨潭水绿的审美感受描写得淋漓尽致
4.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
1、第一观察点:山边;观察到了梅雨瀑;
第二观察点:梅雨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环境;
2、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3、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点是梅雨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绿。 对绿的总感受:醉人、奇异、似近似远
(1)拟人
踞、透、扯、送、钻、招引、摆弄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形色、深度)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涟漪)
(2)比喻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荡漾)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波光、软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清澈)
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 (太淡)
(3)对比 杭州虎跑寺的绿壁 (太浓)
西湖的波 (太明)
秦淮河的波 (太暗)
裁你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作用:写梅雨潭的绿美到极点,作者用对比来衬托,说明梅雨潭的绿是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绿得实在恰倒好处。
(4)联想 挹你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
4、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之情。文章从博喻到比较映衬到联想再到转换人称、直接呼告,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
中心意思: 这篇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写作特点:
1、功运用烘托和衬托手法。
2、语言准确生动,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3、运用了许多叠字,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有一种音韵美。
4、新鲜贴切的比喻运用增强文章的美感和表现力。
四、探究学习,拓展思维
参照课文读书动笔示例,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把你认为最为精彩的语句用适当的符号标示出来。
五、作业
阳光习题
古诗文中,带“绿”字的诗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 牧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