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熟悉各种写作技巧和规范,使我们的文章更加规范、准确、有条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云南地方文化论文(专业22篇)篇一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它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出现,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包括直接因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形态,如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同时也包括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从传统服务业改造和衍生而来的服务业形态,如金融、物流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工业的发展是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条件。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靠信息科技、人才等与知识相关的要素投入的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由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向更多地依靠智力支持和科技进步转变。
2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互动关系。
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许多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生产者服务业的活动,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没有制造业的发展,他就失去了需求的来源。通过对美国投入产出数据的分析表明,用于制造业部门的生产者服务增加很快,约占整个生产者服务产出的48%;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生产者服务业的有力支撑。许多生产者服务部门,如金融、保险、电信、会计、技术服务、咨询、r&d、物流等,都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门。生产者服务能够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因此,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对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制造业中间投入服务的增加,正在使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密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之间出现了“耦合”现象。二者相互提供支撑,也日益交织,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日趋高度化。
3现代服务业对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推进作用。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现代服务业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巨大,而且资源环境约束小,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靠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来换取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2)制造业服务化倾向体现在现代服务业中。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企业融资到产品的设计、营销等各方面都会有现代中介服务机构为其提供服务。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利用现代服务业所提供的各种帮助,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全面了解到国内外市场变化的动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专业化的服务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风险发生的几率,而且可以使企业专注于发展生产,集中力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倾向也体现在,制造业部门的产品的服务性上以及随产品一同售出的知识和技术服务等。
(3)生产者服务业是产品价值链中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有资料表明,产品价值构成中,有高达75%~85%与生产者服务活动有关,计算机市场上增值部分的60%―70%来自软件和维护服务。因此,有效率的生产者服务是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
(4)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其精髓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并使制造业能级提升。要建设制造业基地,必然要以发达的服务业作为重要的支撑,尤其是专业化分工深化后,产业链的运转对由制造业延伸形成的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显著增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在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下加速制造业升级,实现整个第二产业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关键环节,是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进一步地,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打破产业结构的空间限制和工业化水平的束缚而获得超前发展,有可能使产业结构演进次序或演进规律发生新的变化。
(5)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中间投入服务)服务业,正在成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货物商品竞争能力的`关键投入,更是企业构成产品差异和决定产品增值的基本要素。产品差异来自于一个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运输、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个性活动,而这些活动中的每一项又都有助于企业取得相对成本优势,增强产品竞争能力,树立企业形象。服务能够引导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
4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总体规模小,发展水平落后。从全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看,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中国服务业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以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200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0%以上的水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在45%左右。另一方面,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较低,2003年底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29.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50%左右水平。
与其他产业相比,我国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差别很大,发展的不平衡对服务业整体的提升会产生影响。另外,受现有基础和一些传统因素的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还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务业满足巨大市场需求的供给压力仍然相当大。(2)服务业内部部门发展不合理,结构失衡。从总体上看,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落后,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而保险、金融、咨询、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仍然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的结构。而目前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内部结构中,新兴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已经明显超过传统服务业的比重,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这个发展趋势也较为明显。
(3)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还有很大的体制性政策性制约因素。我国长期以来的工业化政策,忽视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发展缓慢,服务业发展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导致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同时,国家对现代服务业的一些行业(如邮政、电信、金融)的准入限制,使非公有制经济很难进入,导致这些行业缺乏竞争,经营机制僵化,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
(4)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现代服务业对工业的支持是综合的、配套的、快速反应的体系,能有效满足制造业的服务需求。设计、生产、营销、配送、支持产品等是制造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其中,服务业的效率对整个链条的效率影响很大。因而各个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都把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通用汽车的利润来源构成中服务所占比重在90%以上。但由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制造业产前、产后服务体系跟不上,致使整个服务链条脱节,影响了制造业的效率。服务的低效率,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日益融合,更多地表现为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渗透,特别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直接作用于第二产业的生产流程。在发达国家,多数企业已经把服务业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加以重点培育。因此,我们要在战略高度上认识服务业,积极发展服务业。
业比重逐步上升,附加价值提高,加工制造环节附加价值比重下降。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服务外置化趋势的发展,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单纯靠扩大加工规模降低成本的空间不断缩小,附加价值越来越有限,只在制造环节下工夫,依赖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走为跨国公司“代工”的路子,发展战略上会受到很大局限。因此,在我国打造国际制造业中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的国际趋势,把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技术咨询、广告营销、金融中介等相关新兴服务业,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作为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其次,积极培植生产型现代服务业,加速经济增长。传统服务业要提升,新型服务业则需要培植。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是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因此,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就必须与工业实现“捆绑式发展”。随着世界逐步进入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单纯的加工制造业将逐渐失去竞争力,利润空间也不断萎缩,要突破这种局面,就应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服务业上来。近年来,制造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等服务业的支撑。所以,应在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研发中心、公共数据服务中心、产品设计创意中心等特色产业载体的建设,加快发展软件服务业,发挥信息服务对经济发展具有的倍增效应。
再次,以产业协调发展为前提,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与第二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明显滞后,要合理定位布局,加快载体建设,加大内外资引进力度,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加快发展与新型城市化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服务业体系。
服务业活动是工业企业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服务业与工业像唇齿一样相互依赖着。拥有日益增多的专业化厂商并以人力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特征,工业企业通过购买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能够使社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源源不断地参与到工业生产过程。因此,服务业是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引进工业生产部门的推进器,它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这些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桥梁。但在我国,本应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多由企业自身完成,大量可以通过社会分工节省成本的机会没有被恰当地利用。当既有的服务业需求(如广告、会计、咨询顾问、信息系统、银行投资与市场调研等)变得日益复杂时,专业化的服务便显示出其远大的发展前景。相形之下,附属于企业内部的服务部门则是一个成本中心,虽然他们也与外界的服务企业较量,但实际上却很难产生竞争的压力和动机。只有当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专业化服务企业变得更加专业和更具效率时,才会使企业认识到与专业服务企业合作与协调的好处。服务业的开放以及由此带来的服务效率的提高,将使以往由企业内部自行提供的服务逐渐分割给专业服务企业,有助于改变工业企业将所需要的服务内部化的倾向,有助于企业整个生产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0)。
2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j].财贸经济,2004(2)。
3郑吉昌.服务业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与前景[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2)。
4李江帆.新型工业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j].经济学动态,2004(1)。
5李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占领未来产业制高点[j],信息空间,2004(6)。
云南地方文化论文(专业22篇)篇二
当前,社会体育文化生活的一种发展趋势就是发展体育文化产业,不久的将来可能要成为主流产业。但是,在挑战和机遇同时存在的大环境下,“十三五”期间,江西省体育局及相关部门明确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通过适合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的方式来应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要求,这是体育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基于此,体育文化产业界如何向文化产业界学习成为支柱性产业,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有鉴于此,该文就目前江西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进行分析,且对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以就教于方家。
1“体育文化产业”内涵及分类界定。
体育文化产业定义为:以体育文化作为资源进行开发,通过无形的体育精神和有形的体育物质进行价值的创造,并提供给社会大众体育文化服务、体育产品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按照结构层次可将体育文化产业进行分类:一类是体育文化产业的本体产业;二类是直接为一类产业服务的产业;三类是间接为一、二类产业服务的相关产业等。以这种方式分类的体育文化产业,是以体育文化活动为源头进行生产、加工、运营和开发而形成的从上到下的产业链。
云南地方文化论文(专业22篇)篇三
现如今信息文化已经逐渐与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图书馆本就是属于主要的信息服务机构,因此在新的信息背景下必然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它服务的内容和方式都需要紧跟时代潮流,实时的调整自己的服务营销政策,这样才可以抓住机遇,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优势,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也使图书馆能够满足更多读者的要求。
一、高校图书馆建设服务营销文化的必要性。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长久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又被称之为是高校的心脏,它不管是在高校的教学还是科研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使用,高校的学生的教师所面临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图书馆和新信息技术结合的新名词不断出现,比如复合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和图书馆2.0等,这些都表明了图书馆已经跟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调整了自己的服务内容和形式,但图书馆已经不再是用户核心信息服务的提供者,也不再是首要的信息源了。oclc面向成员图书馆推出了一项调查,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以搜索引擎作为信息查询起点的用户已经上升到了84%。其他相关的研究数据也显示:正在大学就读或者是将来就读大学的人,经常使用网络,所以他们并不了解图书馆。尽管很多高校的图书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资等提供数字化的服务和资源,但是知道的用户却很少,图书馆当前所发挥的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学生自习室。因此图书馆想要取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要和网络进行激烈的竞争,使用户更加的信赖。当然想要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图书馆和其他的非营利性或者是营利性的企业是相同的,也需要利用各种各样的工具来宣传和推广自己的服务。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高校的一些图书馆就已经开始关注服务营销了,而且也产生了不少的成果。但是对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却不多,这对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有不良的作用。
二、新信息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建设的含义和意义。
(一)新信息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建设的含义。
营销文化是从商业领域延伸过来的概念,一直到近些年才被应用到非营利性的服务机构。在商业领域对服务营销文化界定的概念有很多,但是得到广泛认同的一个概念是:营销文化其实就是整个组织共享的统一的价值观和理念,它是整个企业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最主要的目的是帮助员工更好的把握企业的营销行为,再为员工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和具体的标准。尽管对服务营销文化概念的界定有很多种,但是归根结底都离不开这几点:营销文化的核心是营销形象、哲学和营销理念等。所以对于图书馆而言,其服务营销文化就是在图书馆具体的营销服务过程中的`一系列营销形象、理念和相适应的制度与规范等。
(二)新信息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建设的意义。
1.使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营销意识得到提升。
国内高校的图书馆基本上都属于非营利性的机构,因此不管是员工的工资还是图书的购置等基本的运营费用都是来源于学校或者其他方面的财政拨款,而拨款的金额则是和学校对图书馆的重视程度以及学校的招生规模息息相关,与图书馆的服务效益并不直接产生关系。这就导致了很多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营销意识十分薄弱,必须要加强高校服务营销文化的建设,通过对服务营销理念的培训和思考、营销形象的设计、建立一些具体的规范制度等,逐渐提高高校图书馆人员的服务营销意识。
2.使高校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意识得到提升。
服务营销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为用户提供更加满意的服务,因此对高校图书馆而言,加强服务营销文化的建设就需要高校图书馆做到比之前更加的重视自己的用户,即高校的学生的教师,要对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一系列的调查和了解,然后再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来调整具体的内容和形式,让自己提供的服务可以更好的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因此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营销意识得到提高,增加对用户需求的了解,然后再借助于各种途径来使图书馆的服务得到极大的宣传。
三、新信息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
(一)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的理念。
营销理念又被称之为营销哲学,它对具体的营销活动起到了指导作用,而且也贯穿了整个营销活动,因此营销理念是否正确会直接决定着营销的成效。根据r.singh博士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图书馆的服务营销理念可以大体上分为三个类型:首先是高度市场导向的图书馆,他们把用户当做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核心,经常从用户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其次是中度市场导向的图书馆,主要是把图书馆作为营销活动的中心,所考虑的重点也是图书馆的营销效果和服务成本之间的平衡;最后是低度市场导向的图书馆,基本上不会有实际的营销方面的具体措施。其实这三个类型基本上包含了当前图书馆的三种营销理念,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确实十分困难的。第一,服务理念有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第二,图书馆在不同的工作中会选择不同的营销理念。
(二)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的形象。
服务营销的形象就是提供服务的一方所为用户提供的那些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印象或者是事物的综合体。而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建设的服务形象就是高校的师生对图书馆综合服务的评价和印象的综合。在新的信息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虽然借助于新信息技术调整了自己的服务形式和服务理念,比如大力发展数字馆藏等,为用户提供移动图书馆服务等,但是因为没有采取正确的服务营销策略,在很多的用户看来,图书馆并没有发生什么根本性的变化,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树立起新的服务形象,比如是知识和信息的集散地、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等。高校图书馆要充分的建设数字图书馆,这样用户在互联网上可以获得的资源在图书馆可以很方便的找到。另外要彻底的扭转“图书馆的工作就是图书借还”的形象。学校的图书管理员也要注重自身的言谈举止和着装形象等,这样可以打造出更高层次的形象。
三、新信息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建设的具体策略。
(一)高校图书馆服务品牌的营销策略。
现在信息发展迅速,企业的生产和服务也都逐渐迈入了全球化。对于企业而言,它们之间的竞争就是品牌之间的竞争,而且品牌已经成为了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图书馆的服务营销来说,服务的产品是无形的,所以用户更加注重的就是品牌的好坏了,图书馆应该建设好自己的品牌服务,实施切实可行的服务营销品牌策略。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是信息服务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普通的生产企业一样,更加重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第二,要树立起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品牌,通过各种方式把图书馆推介出去,让图书馆的资源、设施以及优势和特色数据库等都让用户感受到,使图书馆的声誉和形象进一步的树立,建设信息服务的品牌。第三,要做好品牌的保护和创新工作。图书馆的品牌创新主要是通过各种营销开发和人力资源开发等实现的,以此来提高服务产品的信息度。
(二)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策略的创新。
高校图书馆本就是提供信息服务的机构,因此它所面临的信息市场也是瞬息万变的,而且还要面对着很多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读者,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关注用户实际需求的变化情况以及可能会面临的社会挑战。而且还要在这些挑战发生之间及时的做好应对措施,快速做出反应。对于营销服务来说,创新是最根本的,因为只有不断的创新才可以密切关注到用户需求的变化,进而开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新服务。图书馆服务营销策略的创新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
1.用户的服务需求需要进行创新。
图书馆用户服务需求创新就是要和用户建立起良好的互利互惠的关系,然后再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图书馆也可以及时的得到用户的反馈信息。另外还需要对图书馆内部的管理进行创新,使服务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比如图书馆可以培训信息服务的对象,使其信息的能力和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还需要掌握检索的技巧和方法,使用户的需求动机被进一步的激发出来。
2.开发出新的服务产品。
为读者提供新产品来满足他们不断变化的需求,这是图书馆全部经营活动的核心工作。所谓提供新的服务产品就是要注重信息服务产品的开发,做好以读者为服务的核心,研究读者在获得信息服务之后所得到的反馈,而且也要及时的调整图书馆的经营目标,让用户可以最大限度的满意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3.对读者的不满要足够的重视很多的企业发现与消费者之间的亲密接触可以获得大量的市场信息,而且还可以得到一些反馈的信息,进而为企业带来十分可观的利润,而且也发现对企业提供的服务不满意的客户,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抱怨,而且还有一些忠告和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企业进一步的改善服务、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新产品的开发都十分的重要。
(三)高校图书馆要做到服务差异化。
当前读者的需求正在变得也来越个性化,和市场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因此对于图书馆而言也需要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不然图书馆就会失去大量的读者,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图书馆需要对提供的服务产品进行进一步的划分,也要对服务对象进行细分,从而根据不同读者的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差异化服务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服务模式要做到差异化、服务技术、服务概念和服务传播等都要做到差异化。另外差异,还可以表现在自己有而竞争对手没有,或者是竞争对手有,但是本馆所提供的服务更加优越,差异还可以表现在与竞争对手有差别的做法。
四、总结。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更加多样化。高校图书馆传统的地位受到挑战,因此必须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起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从而使其得到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云南地方文化论文(专业22篇)篇四
论文摘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特殊场所,自其产生以来,一直都是知识传播以及各种文化、思想、理念汇集、交流、碰撞、融合、创新的重要场所。而各种学术的或非学术的报告会则是各种思想、理论、观念交流的重要平台。目前许多高校举办各种报告会数量很多,但总体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培育和繁荣高校报告文化,以增强报告效果、提高师生科学人文素养以及促进整个校园文化建设。
论文关键词:高校;报告文化;培育。
高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是各种文化的聚集地,是社会的“思潮码头”,是各种创新的发源地,也是各种前沿思想、理论、观念交流的平台。而高校进行这些思想、观念交流的形式之一就是举办各种报告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报告已经逐渐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报告文化繁荣与否,会直接影响报告所取得的效果。目前各高校举办报告会数量很多,但总体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本文针对这种状况,试图在分析高校报告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通过发展高校报告文化,增强报告效果,提高师生科技素养和人文内涵,促进整个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探讨。
一、高校报告及其作用。
高校的报告会数量很多,类别也很多,本文按报告的主题,大致将高校报告分为以下几种:学术报告、形势报告、思想政治报告、健康教育报告、文学艺术报告等。学术报告主要是以各学科领域内的前沿问题、最新成果、发展趋势或者新的、潜在的研究方向、好的研究方法为主题所作的学术讲座。它与高校的发展目标、科研、学科和人才培养均有着紧密的联系。各种学术报告既可以使师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避免重复研究,又可以给师生带来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大量的信息,以激发师生创新思维能力,拓宽研究领域。这样既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又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学校的办学水平的提高。形势报告主要是针对当前社会经济、政治、教育、就业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和态势所作的分析或预测的报告。形势报告可以使师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当前国际、国内社会的新情况,提高对政治、经济的敏锐度,重新定位,找准自己发展的立足点。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对大学生的培养应该是以成人和成才并重为原则,因此,思想政治报告、健康教育报告和文学艺术报告也是培养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此类报告可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二、高校报告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大部分高校都已充分认识到了“报告”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各高校每年都会举办不少报告会,并且举办报告会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但是从总体来说,目前许多高校尤其是那些发展还不够成熟、完善的高校,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个良好的报告文化氛围,报告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还没有在高校的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听报告者方面看,许多教师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狭窄的专业空间,并未真正认识到学术报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甚至把听报告的过程当作是自己紧张工作之余休息的过程,更不注重在报告会上和专家互动交流。
(2)从部分报告组织者方面看,组织报告带有任务观点的思想态度。有些高校给各二级单位下达指标,要求在一学期或一学年内必须要组织一定数量的报告。有些二级单位领导为了完成任务,就会把报告的组织工作任务化、简单化,随意请来所谓的专家组织几场报告,这种报告自然是无质量可言的。
(3)从报告人角度讲,有些专家只善于闭门研究,可以把自己的学问做得很好,在某个学科领域有声望、有权威,但缺乏演讲表达的能力或不懂报告的艺术。所作的报告或者是“阳春白雪”型,或者是“空洞乏味”型。这种报告自然也就收不到好的效果。
(4)缺乏有力的经济和政策支持。任何事情的顺利进行都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条件,专家的聘请和报告会所需的场地、设备以及学校对校内专家举行报告的理解和支持等都需要学校给予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一般来讲,学校比较重视外聘专家主讲的大型的报告会,而对于一些小型的、二级单位主办的或由本校专家学者主讲的报告会则重视不够,缺乏相应的经济政策支持。这样既会影响报告的效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科研人员作报告的积极性。
(5)报告内容不够丰富。从对部分高校的调查统计来看,高校所作报告主要以学术性报告居多,其他类型的报告相对较少。应该说高校对于学术报告的定位本是无可厚非的,这是由高校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但是笔者认为,学术报告固然重要,而其他报告在营造报告文化氛围和提高师生综合素质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在大力举办各种学术报告会的同时也要进一步重视形势报告、思想政治报告、文化艺术报告等其它类型的报告。
三、培育良好的高校报告文化,提高师生科技素养和人文内涵。
为了切实增强报告效果,更好地发挥高校报告活动在高校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培养中的作用,高校应该把培育良好的报告文化作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目前在我国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现象,办学者存在着相对重视“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习俗文化等“软件”建设的倾向。[1]而高校报告文化恰恰也是人们的观念、制度以及习俗等文化的集中体现。下面笔者就就如何发展高校报告文化加以探讨。
首先笔者对什么叫“文化”进行简要的分析。“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的动词“colere”,即耕种土地,由此被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文化概念首先是由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于1871年提出来的,他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此后,各种对文化的定义层出不穷,目前已达两百余种,本文所讲的“文化”主要是指人们在教学科研中形成的一种兴趣、一种习惯、一种氛围。因此本文将高校报告文化定义为在高校里自觉形成的各种思想文化观念进行碰撞交流,不断产生新理念、新观点和新思想的浓厚氛围。
随着高校的发展,高校报告已成为一种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繁荣与否,将直接反映一个高校学术生态、大众理念改善和更新的速度,反映高校综合发展的步伐,也反映高校对新观念新理念的接收融合和创新发展的程度。培育良好的报告文化的核心就是要形成好的报告氛围,即在高校里,人们既有强烈的听报告的欲望,又有许多能满足这种欲望的高质量的报告,同时专家也有愿意与人交流,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或者教学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展示给他人。笔者认为,培育和发展高校报告文化需要重视以下几点。"。
1.以“宁缺毋滥”为原则,认真组织好每一场报告,形成报告的品牌效应。
报告的质量高低是能否吸引听众的前提条件。只有认真组织好每一场报告会,把好每一场报告的质量关,才能在报告和听众之间形成良性循环,逐渐使报告产生品牌效应。正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阅江论坛”和“金针讲堂”,凭借一次次高质量的精彩报告,就已逐渐产生了这种效果:举办一场报告会只需在网站和公告栏发出报告信息,师生便会积极主动地去参会、听报告,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请人做报告易,找人听报告难”的尴尬状况。
而要组织好报告会,首先,要发掘好的报告主题。主题的好与坏是决定报告成败的关键。所谓好主题,就是要能以时代为依托,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既能兼顾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又广受师生欢迎的主题。这些主题或者是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或者是科学研究成果、经验、方法的推广介绍,或者是考研、出国、就业等学生迫切需要得到指导的问题。总之,这些报告,应该能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才是好的报告。而好主题的确定,则需要建立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充分的调查,才能知道师生之所需,解师生之所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千年不变的黄金法则。
其次,好主题要配上好专家,也就是要找对报告人。前面笔者提到有些专家虽然学问做得很好,但不一定能做好报告,因此在选择报告专家的时候同样必须要调查研究、充分了解,聘请国内外既德高望重,又善于表达、善于交流的专家来作报告。因为只有那种既具有渊博的知识、独特的见解又有艺术家般风趣幽默的演讲口才又平易近人的专家才会对听众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报告才会取得好效果。找准了主题和报告人了,报告会也就成功了一大半了。
第三是要选取最佳报告形式。采用好的报告形式无疑会对具备上述两个条件的报告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要有好的报告形式,就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改变以往灌输式的上说下听的模式,可以根据报告内容,灵活采取有效的形式。如果报告内容适合所有师生,则可组织大型报告会;如果报告的专业性很强,则可在小范围内进行,或者采取座谈的形式。而不管采用何种形式的报告会,都一定要重视互动交流环节。因为这种交流往往会使人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许多智慧的火花往往就是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产生的。新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也可能是在这种偶得的灵感中形成的。一般报告会虽然也会安排互动环节,但这个环节往往是被匆匆安排在主讲人结束讲话之后的极短的时间内,主讲人和听众往往还没有真正进入交流状态,主持人就宣布因为时间关系报告会到此结束了。这样就使得重要的互动环节流于形式也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报告效果,同时也会扼杀听众的积极性。
2.培养和保护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高校报告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要培养师生听报告或作报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文认为组织高质量的报告会是首要条件,此外还要采取一些其它措施。
(1)实行报告制度和激励机制相结合的原则。万事总有个开始,有好的开始,才会有好的结果。虽然有好的报告,但如果不去听,就不会感受到报告带来的巨大好处。因此,在师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听报告或作报告的习惯之前,制定相关的报告制度和激励措施是有必要的。
学校可以对校科研机构、各院系部门、学术带头人等都作出相关规定:要求在一个学年内必须组织一定数量的报告会,并作为年终工作量考核的一项内容。对广大普通教师和学生则既要求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必须听取一定数量的报告,同时也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报告的形式展示给他人。对于受学校资助去参加学术会议的师生则要实行报告制度,即必须把参会后获得的一些新的思想、观念、学术热点或个人感悟等以报告会的形式向校内师生及时传递。当然,举办这些活动时,学校要给予场地、设备乃至资金等相关方面的支持。对于在组织报告方面成绩突出的单位或个人要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如果一个学校从上到下、从单位到个人都参与了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报告会,则无论是从主观还是客观上都会促使人们对各种报告会的接受和认可。有利于逐步形成浓厚的报告文化氛围。
(2)推广采用学术交流新模式——学术月,增强学术氛围。学术交流在高校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学术报告在高校各类报告中占着主导地位,因此通过增强学术交流的氛围,有助于提高师生对报告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高校报告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增强学校学术氛围的一种有效形式就是采用“学术月”的学术交流模式。[2]近年来,地区性、专门性的学术月活动已在一些地区和高校出现,在高校范围内对学术月的探索和实行,上海财经大学是起步较早,也是效果较好的一个先例。上海财经大学“学术月”活动的经验值得其他高校学习推广。其具体做法是:校科研机构从学校发展的全局出发,构建全校性的学术交流平台,统筹全校的学术交流活动,把一年中的某一个月确定为学术交流月。在“学术月”里,主题就是学术交流,内容就是集中地、大量地举办各种高质量的学术报告会和研讨会。各院系必须提前向校科研机构报送“学术月”活动计划,然后由校科研机构负责对所有活动计划进行统筹管理、安排和宣传,各院系要广泛动员、积极参与,要确保所有教学科研人员和广大学生都能参与到“学术月”的各种学术活动中来。同时也要把“学术月”工作情况作为评估、考核院系及学术带头人工作绩效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术月”活动的开展,既有利于学术理论的交流与创新,又有利于增强学校的学术氛围,从而极大地推进高校报告文化的发展。
(3)坚持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把“双百”方针落到实处。1956年5月26日,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向各学科领域的科学家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系统地阐述了党中央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他强调:“我们所主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一经提出,就在科学文化领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思想活跃起来了,自由讨论的风气也浓厚了。当前有许多高校确实很好地贯彻了这个双百方针,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开辟的“双百亭”,东北师范大学推出的“双百论坛”都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自由进行思想文化交流的机会和平台,既开阔了师生的知识视野,又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良好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交流的氛围。但是还有许多高校虽然也喊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却并没有把这个方针贯彻落到实处,集中体现为学校没有为广大师生搭建出一个真正可以自由交流的平台。一个学校如果不采取具体的措施,不开辟一些实际的论坛,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将成为一种空话,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因此,要提高高校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促进高校报告文化的发展,还必须要创造条件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四、总结。
当好的高校报告会所需要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同时具备的时候,高校的报告文化也就形成和发展起来了。而高校报告文化的形成和繁荣,也必将迎来高校报告会的春天。
云南地方文化论文(专业22篇)篇五
摘要:高校是先进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第四大职能。目前,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推进和统一战线工作的不断深入,高校统战对象广泛投身于地方文化发展。如何在“统战”视域下,调动先进人力、物力,进行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发展机制建设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新契机、新动力。
关键词:统战;高校;地方;文化。
高校是高水平科研、教育和资源的拥有者,也是先进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第四大职能。高校发展到今天,既有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能力又肩负服务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2015年1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对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发展提出新要求,文件指出“把高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和辐射源,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高校拥有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要充分发挥校内资源,服务地方文化,必须从“统战”的视域下重新审视高校资源,建设高效、有力的服务机制。“统战”视域下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即以文化大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高校资源,发挥党外知识分子联系广泛和人才荟萃的优势,通过与地方建立合作关系,为服务地方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双方通过密切联系,加强高校对地方文化发展的了解,调动高校一切力量为地方文化发展建言献策,为实现地方文化大发展服务。
一、国内国外齐动员。
近年来,高校通过基地建设、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与地方机构和个人建立联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在服务地方建设、文化发展方面受到社会认可。但是,我国高校对地方文化服务和参与程度普遍不高,资源调配力度不大,高校与地方文化合作有很大的发展和完善空间。高校与地方在资源共享、共建上缺乏统筹规划与科学构建,大量优秀高校资源闲置,文化融合度不高,文化创新与建设发展缓慢。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推进和统一战线工作的不断深入,高校统战对象广泛投身于高校、地方文化发展。高校有大量党外知识分子、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他们学历较高,拥有广博的知识,较独立的思想言论和理论分析,他们既处于高校文化圈中,又借助高校的文化引领功能作用于地方文化。“服务”是世界公认的大学第三项职能。服务地方是西方高等院校的传统使命。特别是在美国,早期的大学推广运动、城市学院和赠地学院等方式的产生加强了高校与地方的联系,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面向区域发展需要,直接为社会服务、为社区服务。到20世纪90年,美国高等教育孕育出独特的相互作用大学,其核心精神就是“以他方为中心”,实现与社会的资源共享。高校采取一系列措施主动与社区合作,在文化建设方面,通过共同建立双方使用图书馆、戏剧、音乐、舞蹈及影像艺术等活动设施,达到文化资源共享;通过校办电台、电视台及报刊帮助教师向社区公众传播科学文化,实现科技资源共享。高校师生跨越国籍、信仰、党派的界限,积极参与到地方社区文化发展之中,推动地方文化发展,同时为我国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二、“三管齐下”建机制。
为确保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发展质量,提升高校服务水平,必须在“统战”视域下审视高校服务活动现状,做到“调动人才、使用资源、服务大众”三管齐下,主动出击。
(一)调动人才。
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特别是众多党外教育、科研人员是高校参与创建地方文化的重要智力资源和优势力量。高校统战对象有较高的民主意识,爱国热情,同时拥有专业背景和全球化视野。建立“统战”视域下高校服务地方文化机制,首先要根据高校党外人士特点,进行服务队伍建设。第一,坚持服务的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调动统战对象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积极性,引领党外人士自觉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第二,注意服务的专门化,高校统战对象均为某一领域专门人才或专家学者,能够更科学、准确的.服务地方文化,充分发挥专业专长,提高服务水平,杜绝人才浪费。第三,注重服务的多元化,高校有大批拥有出国、归国人员和外籍专家学者,注重文化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文化成果,在吸收国外文化精华的同时与地方文化相结合,提升地方文化水平,体现文化发展国际化、多元化趋势。
(二)使用资源。
建立“统战”视域下高校服务地方文化机制,要调动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机制运转提供设备支持与服务平台。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等公共设施是高校建设的基础设施,同样也是高校与社区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源保障。首先,阅读是获知文化的重要手段,图书馆是重要的公共阅读场所。“在美国,大部分城市社区都有图书馆,平均50%的居民办理了借书证;德国的汉堡拥有52个社区图书馆;日本每5.3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1]与国外社区图书馆建设相比较,由于经费投入、管理制度、社会关注度等方面原因,目前我国地方图书馆较高校图书馆建设相对薄弱。“据有关部门统计的资料显示,我国1000余所高校拥有藏书6亿多册,公共馆仅为4亿册;高校馆拥有网络版电子期刊的65%,公共馆仅为28.6%;高校馆拥有联机数据库的30%,而公共馆仅为2.9%”[2],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文化资源优势。其次,我国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其中资源利用率是关键,高校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提高高校设施的利用率是地方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设施逐渐对外开放,并在地方文化中发挥作用。青岛大学图书馆的“服务青岛行动计划”;新疆大学图书馆对外办理借阅证措施;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科技图书馆密切合作;北京18家高校的19所博物馆共同组建的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等均为地方文化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再次,网络扩大了高校服务的空间,实现高校文化服务的延伸。进入21世纪,网络飞速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高校服务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就必须加强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网络平台是高校与地方共享资源,实时互动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诸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重点大学已经拥有健全的对外宣传网络,日浏览量多达10000多次。总之,在实现资源共享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高校与地方双方权益,一方面保障高校正常教学和学生活动不受干预和影响,采取错峰或网络平台建设等方式服务地方文化;另一方面拓宽资源共享范围,改变思路,增强资源利用率,使先进文化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三)服务大众。
高校在“统战”视域下服务地方文化亦要关注服务对象的广度,一方面高校统战对象内因其特殊的专业知识逐渐显露出对社会普通大众的文化引导性特征,部分统战对象承担了政府智囊团职能,扩大高校文化服务的影响力和作用。另一方面,高校进行文化服务时,需特别注重与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少数民族人士等校外统战对象的合作与交流。高校文化服务工作要做到与时俱进,实时更新,在服务手段和方法上提高适应性,增强前瞻性,紧跟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坚持把促进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和作用。综上所述,在“统战”视域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先进力量,调配一切可以运用的资源,加强高校与地方间的联系,进行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发展机制建设,必将为我国地方文化健康快速发展贡献巨大力量。
参考文献:
云南地方文化论文(专业22篇)篇六
市场经济体系在我国已初具雏形,但就文化产业、体育产业来说,存在的问题还不少,这种情况的产生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不无关系。江西省位于中国的中西部,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都不能跟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相提并论,因此,新兴的体育文化产业在我国能有现在发展实属不易。为能够继续稳定、可持续的发展体育产业,目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局限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体育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进程不平衡。
江西的省会南昌,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完全可以就现在国家对体育产业的政策成立体育管理公司,或成立与体育的相关俱乐部、企业等机构。目前,由于我国体育文化管理体制存在不小的问题,就现在的投入和产出来讲、与实际情况并不太适合,因此,社会资本在体育文化产业方面的有效作用可能会受到影响。同时也制约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良性发展。地理位置的不同和项目发展的不平衡使整个江西省的体育文化产业结构无法均衡,进程也明显受到影响。显然,体育运动项目进入市场的程度就是其最为突出的表现,这与每一项体育运动项目自身特征不无关系,如项目的观赏价值、普及程度、广告效应等。以三大球为例,一直以来都是大众的热门项目,因此发展的也比较好。而一些冷门项目,譬如冰雪项目、垒球、棒球运动因为受地理条件、场地限制、传统习俗等影响发展的就不好,抑或正在形成市场。
2.2品牌因子:品牌特色欠缺。
江西省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各民族间的人文差异导致不同区域的`体育文化各具地方特色。因此,整体掌握全面发展体育文化产业的同时、在微观上对符合不同区域特色的体育文化产品进行深度的开发,尽可能的使其成为微观强势、同时这也是有力地推动宏观体育文化产业总体发展的保证。
2.3人才因子:创意人才短缺。
人才,是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要有专业的人才对其进行运作,体育文化产业才能科学、有序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有些高校开设了与体育文化产业有直接关联的学科专业,如体育管理、体育经济、体育市场营销等,甚至有些院校还开设了与体育文化产业有间接关联的学科,如现在开展较好的休闲体育、体育新闻等专业。然而,尽管我们已经开设了不少与体育产业有直接关联或者间接相关的专业,从表面上看给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培养了不少对口的专业人才,但事实上仍然有许多体育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缺乏既懂体育又懂经营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这对整个区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制约的作用。
2.4体育文化产业资源很匮乏、体系不健全。
目前,市民对公共体育文化基础设施的需要还远远得不到满足,这需要政府及体育有关部门对其大力支持,其中最重要就是物力投资,当然人力资源的支持也不可或缺。而江西省目前还没有比较成熟的体育文化产业的资本市场,因此,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来源也就比较单一。
2.5发展政策法规不完善、欠缺执行力。
调查发现,江西省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一个标准,即在法律法规方面对整个行业统一的经营管理标准,同时迫切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体育文化产业方面的保障性政策,这样可以一箭双雕,发展的同时还培育体育文化产业,并能有效防范问题的产生、矛盾的激发。产权归属争执的问题,如体育文化产业中衍生文化产品的产权归属问题,以及如何有效监管体育文化产业的传播等,都需要国家政策作为保障,甚至要通过法律、法规来进行监督。
3体育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策略。
江西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变化进程中,为满足更多居民在体育文化方面的需求,体育产品、体育服务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
3.1调整构建成熟理性的城市体育文化消费结构。
目前,体育文化产业体系在江西省还没有健全,因此,市民在进行体育文化消费时缺乏指导性的标杆,这是江西省体育文化产业结构不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江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大众的可支配收入也随之增多,当然,伴随而来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人们对体育文化产品的需求就日趋迫切,会有意识地关注、控制在体育文化方面的消费行为,因而,对江西省市民体育文化消费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
3.2培养品牌意识,树立江西省特色的城市形象体育文化品牌。
体育文化产业要在江西省更快更好地发展,就要对体育服务、体育文化产品进行定位,也可以是体育文化产业其它形式方面拥有独特的产品,从而塑造具有竞争力的体育文化品牌。江西省在培养体育文化产业品牌意识时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体育文化品牌的塑造,才能抢占市场先机,同时也能代表江西的城市形象,在全球一体化的国际浪潮中,如果产品没有树立品牌,根本无法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品牌的塑造,不但可以快速占据市场份额、获得经济效益,同时整个城市的软实力还能得以提升,还能塑造城市的新形象,一举三得。
3.3建立专业人才储备库,合理运用行业内的销售和管理人才。
目前,江西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点是合理运用体育产业方面的专业人才,充分给予专业人才广阔的平台,不能只停留在培养和引进人才这个层面。在实践中,要让他们多参与其中,只有这样,理论和实践才能有效结合,专业人才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一定要避免“人才易有、人才难用”的情况发生。在人才能力提升方面,我们政府或者企业在经济条件和时间可以的前提下,应该要加强与其他区域的交流与合作,这可以自我优化和主动翻新我们的专业人才。
3.4优化配置江西省体育文化资源,着重开发创新新的资源。
江西省就现在的体育文化资源配置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第一产业在被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加强体育文化产业的投入,选择性的扶持、引导大型体育文化企业的发展,高效、充分地利用市场这个平台,弥补在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政府应该全力支持并且大力鼓励部分企业投资到体育文化企业,这样,就可以大大拓宽筹集资金的渠道。总而言之,现有的体育文化资源要得到保护,同时还要不断的开发创新新的资源,这是保证体育文化资源持续供给的有利保障。
3.5加强法规建设。
根据江西省的实际,建立与健全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使之要符合本国实际情况、同时又要与国际体育产业和国际体育文化产业,当然,还有国际体育市场的规模接轨,在推动体育文化产业成长,开展国际性、跨国体育服务时应该遵循国际惯例。
参考文献。
[1]周莹.对提升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6):25.
[2]唐景丽.湖北体育品牌运营路径及投融资策略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论文..
[3]闫旭峰,李康全.弘扬体育文化,建设体育强国[j].中国体育报.(12):2.
[4]吕清轩.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新路径探索——机遇体育产业集群角度[j].现代商贸工业.2011(3):1.
[5]徐建国.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的优势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26):79.
[6]游战澜,彭芳.武汉城市圈体育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支撑研究——以产业集群理论为基础[j].湖北体育科技.(5):15.
云南地方文化论文(专业22篇)篇七
中国高等教育当中,音乐教育不可或缺,它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升、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养成具备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对民族音乐教育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发展进行探讨:第一,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第二,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第三,民族音乐教育渗透到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措施。根据这三个方面的分贝阐述和讨论,主要是为了让读者认识到民族音乐教育,继而感受到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然后对民族音乐加以重视,旨在为民族音乐教育提供借鉴,综合各方力量为民族音乐教育提供更加完备的发展条件。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民族音乐。
我国高校教育在教育改革中不断进步,课程设置也向着更加契合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的方向不断发展,音乐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中的一大重点,也需要逐步完成其完善和更新,人文教育的被重视,让音乐教育取得了很大发展,教师素质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也有提高。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音乐教育仍旧存在一些问题,许多高校以西方音乐为主的教育模式尚未改变,因此,要想让民族音乐教育逐步发展起来,首先需要在高校教育中重视民族音乐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传统音乐的过程中,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振兴。
1、弘扬传统文化。
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不仅给中国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途径,也让外国文化更广泛地传播到中国里来,就音乐方面来看,西方音乐和音乐理念传入中国,形成目前备受年青一代青睐的流行音乐,就高校课堂而言,许多西方音乐观念和教学方式也带入中国音乐课堂,这样,让学生对外来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受。但是,这样重视外来文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非常稀少,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缺失,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里无法展现其精彩。因此,高校音乐课堂中带入民族音乐,能够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中国音乐,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帮助中国文化更好地传播和发展,达到弘扬中国文化的目标。
2、提高教学质量。
相比西洋乐,民族音乐的唱法所包含的内容和方法更加复杂多样,每一个唱法中都蕴含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其唱法的训练分布在表演方式、情感模式、声调选择、留白技巧等各个方面。民族音乐讲究声腔的选择和节奏的精确,细微的差别带给听众不同的感受,在对民族乐近乎苛刻的学习中,会对教学起到更好的作用。
3、提升学生素质。
当今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更加全面,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都需要得到展现,为了达到培养人才的目标,也为了高校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契合,各个专业教育都应该做出自己的更新。音乐教育像是人体构造当中的折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民族音乐在音乐课堂中的加入,不仅对音乐课堂的完善和发展有积极意义,而且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重要作用。首先,民族音乐的加入完善了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使课程结构更加完整;其次,学生在上课期间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可以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乃至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在未来的职业当中产生灵感,在帮助他们扩宽就业和创造机会的同时,使民族文化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再次,对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的课程能力增强,而且增加了他们对民族事物的审美能力。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
1、学生音乐基础差。
我国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理念当中重视素质教育的发簪,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大进步,但同时也带来许多弊端,因为素质教育的广泛发展带来的就是应试教育,因此,美术音乐一类课程得不到学校教师的重视,高校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这些课程的学习非常不足,初等教育中对学生应试能力的重视让学生对文艺课程非常忽视。学校、教师、家长一致的行为导致大部分学生缺乏对艺术的审美能力相当缺乏。长此以往,大学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便存在一些基础性的障碍,这样子不仅影响学生音乐欣赏的发展,也对学生心理构建有所阻碍。
2、学校课时较少。
我国自小学开始的课程设置里诸如音乐美术这样的课程都非常少,应试教育之下,语文数学等科目成为学校的主要科目,而美术音乐课程每周只有一节,甚至有时候还会不上或者被占课。而高校的音乐教育仍旧延续了这样的做法,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课时非常少,而且因为各方面条件不足,学生对这门课程也很难提起兴趣。课时少让学生对音乐审美有缺失,而西方音乐理念与中国学生教学、生活环境的不符合让学生一时难以融入其中,无法对其音乐提起兴趣。因此,民族音乐的加入会让学生开始接触我国传统文化,而这些都与他们的家庭、生活等有着丝丝联系,让学生产生兴趣,在音乐课堂上也更具有求知欲望,如此才能使这门课程更快地朝着民族、特色、完善的方向发展。
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是人类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事物,生活之余,音乐可以带给人类很多不同的感受和体会。高校学生作为一群即将踏入社会的中坚力量,对他们心智的培养和能力的培养是高校的教学责任,对音乐的学习和审美能力培养是课堂上教学环节进行的主要方向,因此,教师在讲述音乐时,需要在作品中加入中方和西方两种风格,让学生自己感受,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更加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该音乐作品产生的年代和社会背景,在了解这些之后,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更加清楚音乐创作的来源和创作的方法,在了解本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音乐产生更为深入的了解,学生对音乐越来越深入的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高校学生作为未来我国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主体也是他们。我国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课堂的渗透,有利于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国传统音乐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感知和了解。传统音乐的初步形成在于人们真实情感的迸发,它只是先辈们在表达自身情感的时候,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对此,要想在课堂上达到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音乐感知力运用良好。高校教师在教学中仍然要以引导和启发为主,传统音乐对中国学生长长的渊源能够带给他们不一样的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到:第一,教师要根据传统音乐的意境和情感等,引导学生自己先体会音乐,感受传统音乐带给他们的感受,在这样自行的感知之后,教师可以设置分享环节,让学生对自己的感受加以阐述,以期待引起学生们的共鸣或者各抒己见。第二,音乐课堂不仅仅局限于对音乐的感知,也需要学生对音乐专业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尤其是对音乐节奏、乐理知识的掌握,只有在专业知识的支撑下,学生才能达到对音乐整体的学习和认知。第三,增对目前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在西方音乐、流行乐和中国传统音乐中找到平衡点,鼓励学生自行创作,将传统音乐元素加入到音乐创作当中,达到对音乐全面的学习,这样也能带给学生更多的创作灵感。
3、加强教师的音乐素养。
传统音乐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渗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不仅需要国家和学校的支持,更加需要教师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因此,选取一些优秀的教学师资是学校应当首先考虑的事情。要想让传统音乐更快更好地走进高校音乐课堂,对教师应当有这样的要求:第一,教师应当对中国传统音乐非常熟悉,传统音乐博大精深,只有教师做到对它的全面了解,才能够有信心和能力带给学生不一样的音乐教学体验。第二,教师应当具备创新能力。新的音乐和新的风格不断在社会中涌现,在这样信息资源广泛的社会当中,音乐以不同的形式快速涌入学生的世界当中,传统音乐要想在这样多样的音乐中占到一席之地,需要教师将传统音乐不断创新,这样的过程中,既达到对传统音乐的学习,也能够满足学生对流行乐等的学习需求,由此形成新型的音乐教学模式,对传播传统音乐产生更加积极的意义。将中国的传统音乐教学与当前高校的音乐教育相结合,必须有强大的教师团队才能够实现。
今天,社会的全面、多面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更加重要,中国教育更应该借此机会大展中国之特色,作为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音乐教育应当担负起这一重任,因此,音乐教育中渗透民族音乐教育是必然的趋势,不仅可以传播民族文化,也可以在国际上展现中国风采。在传统音乐教育的基础上,高校音乐教育完成对各类音乐教育的吸收和拓展,对目前我国大力发展文化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当前高校学生全面发展自身能力、提升综合素质非常重要。即使目前民族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教育尚不能达到完全的融合,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民族音乐的大放异彩是大势所趋,因此,学校、教师、学生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这些民族音乐的魅力,为传播民族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1]地方高校音乐鉴赏课渗透民族音乐教育探讨[j].娜响.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7).
[2]地方高校音乐鉴赏课渗透民族音乐教育探讨[j].尹娜.求知导刊.2014(12).
云南地方文化论文(专业22篇)篇八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本世纪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为此,一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云南工业取得了巨大发展,不仅基本建立起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而且支柱产业得到加强,大企业不断培育,名优产品不断涌现,新兴产业茁壮成长,对推动全省经济结构调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城市化、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云南省工业发展还存着布局不合理、企业规模偏小、结构矛盾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装备水平低、名牌产品不多、市场竞争力较弱、经济效益不够理想、环境压力较大、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等问题。这既说明云南的工业化还应加快发展,又说明云南工业发展不能再走传统粗放型发展道路,而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第二,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第三,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要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第四,新的工业化战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缓解云南省日趋突出的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云南省是我国自然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人均拥有的资源量及折算经济价值都位居全国前列。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很重,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产业链短,资源的产出率、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低等资源浪费等问题突出,乃至资源破坏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云南省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这种以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助于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自然资源的循环使用和循环替代,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实现云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遏制并从根本上消除云南省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随着云南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广度不断扩大。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侵入等原因,云南省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并已从单要素的破坏发展到多要素的综合性破坏。同时,生态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生态系统呈现由结构性破坏到功能性紊乱演变的发展态势。目前,云南省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方式是末端治理。这种治理方式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压力。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提高云南省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措施由于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云南省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资源利用效率低,成为云南省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差的一个重要原因。云南省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支柱产业大多为资源型的产业;二是工业加工程度低,产品以资源型产品和初级产品居多;三是整体工业技术水平落后。实践证明,单纯的消耗自然资源和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威胁着云南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化、科技化的要求有助于促使经济建设从主要依靠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型,向追求科技进步、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型发展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体上看,未来云南省资源不足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也将日益严峻,这一切说明了云南省人口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基本状况不会改变,非再生性资源储量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越来越大的矛盾不会改变,人民群众对保持良好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不会改变。从长远来看,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人口资源和环境资源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社会公平,缩小城乡、工农及地区之间的差别,有利于使云南省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
1.政策措施方面云南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出台了多项措施,促进工业转方式、调结构,主要有:《云南省“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新兴科技与传统产业融合的指导意见》、《加快锗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铟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云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建立云南省重要稀有金属产业发展省级协调机制的通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等,这些都为云南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保障。
2.发展环境方面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正确领导下,全省各地各部门对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认识不断提高,全社会高度重视工业、突出抓好工业、大力支持工业、合理大办工业的工作格局正在形成,工业经济发展的氛围日趋浓厚。全省上下对工业经济发展规律和态势的把握更加系统深入,工业经济科学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各级政府管理创新、职能转变步伐加快,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政务环境、商务环境、服务环境明显优化。
1.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当今社会信息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正在大步向前推进,信息技术产业已跃升为全国第一大支柱产业,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云南推进工业化必须与信息化有机结合,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样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云南省应抓住桥头堡建设的契机,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把云南省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通信枢纽、区域信息汇集中心和贯通南亚大陆与印度洋海缆相连的陆路国际通信通道。其次,要进一步加大对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大力支持信息化相关支撑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再次,要切实加强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先进装备制造、化工、有色等主导产业的普及应用。最后,要提高社会领域信息化水平,加强无线电管理和网络信息安全,全面提升我省经济和社会领域信息化水平。
2.加快有利于新型工业化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科技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高新技术是综合实力竞争的`焦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云南推进新型工业化就必须把科技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树立科技兴产业、科技兴企业的思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向工业转化,加快工业自主创新步伐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培育创新基地、创新企业和创新人才,加大工业研发投入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全面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3.加快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传统工业化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使发展付出了沉重代价,云南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时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路子,应树立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安全环保的理念,促进工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抓紧研究制定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相关技术政策、技术导向目录,以及国家鼓励发展的节能、节水、环保装备目录。组织编制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造纸等高消耗、高污染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纲要。实施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创新行动,突破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技术“瓶颈”,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从而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4.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产业。传统工业化往往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而我省最具比较优势的是劳动力资源。当前,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省第九次党代表会提出“把城镇上山和农民进城作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有效举措”。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的提高往往伴随着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云南每年有150万左右农民劳动力需要转移到城镇就业,每年有10多万应届大中专毕业生需要就业,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推进新型工业化就要充分发挥我省人口多、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弥补资金和技术力量的不足,在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改善和提升劳动密集型工业,促进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这对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5.加大培养、引进和使用适应新型工业化的人才工作力度没有一批高层次的科技、管理、创新型人才,我省工业经济要实现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就无从谈起。各级工业经济主管部门、企业家们要把培养、使用、吸引人才作为振兴云南工业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来抓。按照党和政府对人才工作的界定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将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及农村实用五类人才的培养、引进为工作重点。一是加快自主培养,采取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在校学习与工作中学习相结合,政府部门与企业事业单位培训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努力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二是创新引进模式,努力为人才引进创造引得来、留得住、能发挥作用、能成长壮大得良好环境。三是用好用活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四是完善制度建设。按市场要求,建立有利于人才流动的机制,降低人才流动的成本,使人才在流动中实现价值最大化。
云南地方文化论文(专业22篇)篇九
近来我国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步伐日益加大,随着越来越多海归人才引入国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众多高校研究生培养体系逐步向欧美国家看齐,其培养模式日趋与国际接轨,经济学研究生培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地方院校由于在资金投入、师资力量及生源等方面国内985和211高校存在较大差距,与国内名校相比研究生培养的差距在逐步拉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河北大学作为地方高校的一员,近年来河北大学经济类研究生培养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招生专业不断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如何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提高培养质量,缩小与高水平名校的差距,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为深入了解经济类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状况,尤其是从学生角度发现现行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在多次研讨,并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系列调查问卷。并于6月-12月,在河北大学组织了一次在校研究生教学状况调查,涉及,,2012三个年级9个专业,样本量204。通过对问卷的数据进行处理后,分析目前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类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学习动机和投入不足。
(1)研究生以就业为导向,普遍对专业缺乏兴趣。研究生入学动机和专业选择动机决定了学生在研究生期间的目标和时间分配。本项调查显示,研究生入学的动机占最大比重的是“为了取得学历,找个好工作”,在总样本中的比例高达39%。第二是“为了成才,实现自我价值”,占到24%,而“对科学或学术研究感兴趣,希望探索真理”只占到总样本的9%。在是否对本专业及科学研究感兴趣的调查中,研究生平均兴趣度为3.25,处于不感兴趣区间,而且“非常不感兴趣”的人数占很大比重。这充分表明了现代研究生在校期间缺乏学习兴趣,攻读研究生不是为了学术而是为了工作。
(2)课余时间分配的非专业倾向。在学习过程的统计中,充裕的课余学习时间本是研究生提高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宝贵时间,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各专业研究生在课外时间分配中,“备考各种资格考试”成为占比最大的选项,最大的占用课外时间多达70%以上,考证人数占总样本的98%。在专业课学习中,学生选出的不太符合及不符合的选项中包括“阅读专业文献”“旁听其他专业相关课程”和“经常阅读外文文献”。在与导师的交流频率和参加学术报告频率的统计上,各个专业平均频次分别为1次/2.5周、两月一次。总体来说,研究生对专业和课程学习兴趣不高,投入精力不足,这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有深刻影响。
2.培养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生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及研究生对学习与科研的精力投入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应当加强对研究生的管理。从本次问卷调查所反映的情况来看,研究生认为在学习与管理上的自主性不足,自控能力差,认为学校的管理制度有待改进。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3)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研究生的行为缺乏有效引导。
3.学习环境方面存在问题。从河北大学调查问卷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学校的硬件条件及学习环境打出不太满意的评价,主要问题有:。
(1)缺乏产学研的机会。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未制定支持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倾斜政策和鼓励措施,学校培养人才长期性和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紧迫性的矛盾客观存在。因此产学研合作各方需要在这方面进一步加强协调。
(2)缺少学术交流机会。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的机会,取决于是否有必需的经费、是否有能力邀请到举办高水平讲座的专家学者、研究生是否有进行学术交流的意识。这对于培养单位与研究生来说,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二、研究生培养机制和培养方案改革的思路。
1.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工作。总体来说,地方院校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对本科生的培养。与本科生培养相比,研究生培养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与此相应对研究生培养与管理方面的人力、物力投入远远不足。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要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视程度。我们应深刻认识研究生培养对于学科发展,以及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意义,急需切实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力度,将研究生培养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2)认识到研究生培养与其他高水平学校的差距,提高紧迫性。
(3)坚定信心。只要我们推进相关改革,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并扎扎实实地贯彻执行,研究生培养质量会有大的提升。
2.对现有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1)加强研究生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训练。对于现有研究生课程结构调整,强化加强研究生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训练,开设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经济学中的优化方法等课。
(2)对现有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统筹和凝练。要组织力量,进一步凝练各二级学科的方向课,打破专业的界限,实行专业课选课制度,使得各专业学生可以跨专业选修课程,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课程总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学生可以选修的课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3)加强研究生教学环节的组织与管理。借鉴本科生教学和课程管理的方法,加强对研究生教学环节的组织和管理。一是完善各门课程教材、教学大纲、网络资源建设。二是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对研究生课程教师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各项评比和考核,研究生课程应与本科生课程同等对待。三是规范和完善课程考核的管理。规定基础课和方法课程考核应有书面考试为主,并增加期中考试环节。各方向课和研究性课程,可以以课程论文形式考核。降低以课程论文作为考核方式课程的比重,加强对学生的督促。
3.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的环境。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相应规章制度不完善,以及一些规章制度流于形式,缺乏淘汰机制,是导致研究生松懈,在学业投入时间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1)建立中期综合考试制度。在第三学期末,山学院统一组织中期综合考试,考试科目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考试方式为笔试,三门考试均及格者方为合格。如果有两门科目同时不及格者,学院将劝其退学;若有一门不及格的科目,可在第二年重新补考一次,补考仍不及格者,予以退学。综合考试合格后,进入准备开题阶段。进一步严格开题环节、预答辩环节和最后答辩环节的把关,建立淘汰机制。
(2)在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实施研究生教制度。在笔者实际调查了解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均在研究生的主要课程中推行助教制度,助教在年级研究生中选拔。尤其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院研究推行的助教制度最为完善,各门课程每周都安排习题课时间,山助教讲解每周布置的习题,补充正课没时间讲解的预备知识是提高研究生课程质量的重要环节。
(3)创设良好学术氛围。学院积极创造条件,为研究生举办更多的高水平学术报告,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与到学院教师的学术活动和科研课题中,将研究生作为科研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
云南地方文化论文(专业22篇)篇十
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是指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有关文化产业的论文,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摘要:文化产业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发展唐山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唐山经济转型中重点支柱产业,在区域内使文化产业发展各要素合理配置,形成强劲的竞争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分析了唐山文化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提升文化创意、设计服务质量,实现“文化+”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唐山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关键词:发展路径;综合创新;“文化+”融合;产业联盟。
作为现代社会的高端产业形态,文化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消费结构升级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不仅是发达经济体转型升级的主导方向,也是促进后发地区转型发展的重要推手。唐山作为传统资源型城市,其发展已进入一个历史新“拐点”,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是唐山新常态下实现新发展、建设国际化沿海城市的重要途径。
1唐山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唐山地处环渤海湾中心地带,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且位于京、津等大城市半小时经济圈内,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唐山市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依托丰富的工业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文化资源,以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实现约125亿元,占gdp比重约2%[1]。
1.1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框架基本确立。
一是组建了领导机构。2007年成立了唐山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增设专门编制成立文产办。2011年又成立了市长任组长的“文化立市”领导小组和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二是完善了政策。先后印发了《中共唐山市委办公厅唐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省委宣传部等14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唐山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文件,为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三是加大了扶持和考核力度。完善了土地、金融、税收、人才等相关优惠和扶持政策。从2011年开始,将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列入对各县(市)区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实行文化建设指标与经济建设指标同步考核。
1.2矿企转型发展,文化产业发展迅猛。
唐山因煤而建,因钢而兴,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随着唐山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力度的不断加大,一大批从事矿业、钢铁、焦化等行业的矿企积极拓展发展新空间,打造竞争新优势,纷纷转型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涉及文化旅游、影视剧拍摄、精品图书出版、综艺节目演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如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启新1889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重点园区,项目相继成立和投入使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3县域文化产业异彩纷呈。
唐山传统地域文化资源深厚,“冀东三枝花”、唢呐花吹、玉田泥人等传统民间艺术在全国影响广泛。自2012年以来,在五届全省文化产业“三个十”评选中,共有迁安(两次)、滦县(两次)、丰南、迁西、遵化5个县(市)区入选省文化产业“十强县”;滦州古城文化旅游产业园、唐山陶瓷文化创意中心、遵化旺年鸿红木文化博物馆、迁安思文科德金属印刷包装基地等4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被评选为省文化产业“十大重点项目”,入选数量居全省首位。
1.4文化产业品牌主题鲜明。
成功举办2016年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累计接待国内外重要嘉宾1.5万人次,先后有350个外商团组来唐山考察洽谈。借势引爆旅游、会展、文体等产业快速发展,旅游接待人数和总收入分别增长30.6%和41.2%。
2唐山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唐山市文化产业发展总体势头强劲,但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先进地区相比竞争力偏低,与唐山奋力争取“三个走在前列”,加快实现“三个努力建成”,建设国际化沿海强市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多问题和不足。
2.1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较低。
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相对较小,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作用发挥不够,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及影响力还较低,到2020年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任务还相当艰巨。
2.2文化产业集中度不高。
从结构上看,包装印刷、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等业态约占到全市项目总数的70%以上,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几乎没有,文化产业项目普遍存在内容雷同、缺少特色的问题;从项目规模上看,全市3000多家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大规模的企业还较少,缺乏影响带动作用强、具有支撑作用的龙头企业。
2.3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低。
唐山市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然而文化创意人才缺乏,文化资源利用停留在原始文化层面比较多,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方面与消费者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如长城文化带、唐山风情小镇等项目,虽彰显了浓郁的唐山地域文化,但文化产品的创新升华和二次开发乏力,创意产品开发投入不足,名片式宣传推介力度还不够大。
文化产业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唐山市要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业占gdp比重,使之成为唐山经济转型升级中的支柱型产业,就必须创新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在区域内使文化产业发展各要素合理配置,培育产业集群态势,形成强劲的竞争力。
3.1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拆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大产业政策完善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
文化产业发展是集制度、技术、产品、市场、组织等多重创新为一体的产业综合创新,多层面的创新,它们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可有效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唐山地区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
3.3创新文化产业集群机制,提升整体竞争力。
文化产业集群可以把与文化内涵相关联的机构、组织、艺术创作工作室等集中在一个空间里,使各类文化和社会资源相互渗透、互补合作,产生整体辐射力,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从唐山市近年文化产业发展态势来看,各类生产要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例如2016年唐山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占地506公顷,集政府和民间力量投资33.63亿,园林辉宏、精美,以时尚园艺、绿色环保、低碳生活为主题,彰显了都市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文化盛宴。
但调研显示,94.32%自助游的外地民众不了解唐山美食,96.41%的游客不知道欣赏精美骨质瓷的店铺,98.47%的游客不知到哪里能欣赏到唐山皮影、乐亭大鼓等唐山特色文化。这一结果表明,唐山地区各类文化要素和社会资源的整合与综合利用亟待提高。因此,极有必要成立文化产业联盟,以整合行业要素、产业力量,加强交流合作。同时要完善人才市场和激励机制,切实保护知识产权,积极孵化多样化(包括微小型)文化产业,形成有政府驱动、企业凝聚力强的产业集群,使社会资源高度融合,产生整体效益,提升唐山市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
3.4推进科技创新,提高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质量,实现“文化+”融合发展。
李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部署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会议中指出:“促进(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可以催生新业态、带动就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且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等一、二、三产业相关密切,对提升行业产品和服务品质,增加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3.5坚持文化项目管理创新,培育壮大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龙头企业。
项目建设是发展的生命线,实现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城市提质和民生改善,离不开一个个的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的支撑。以培育壮大新的文化业态为重点,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壮大文化产业综合实力。要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不断壮大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2016年唐山年鉴[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
云南地方文化论文(专业22篇)篇十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给云南咖啡企业营销活动带来了改变。本文结合移动互联网营销的相关知识,对云南咖啡营销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對云南咖啡的移动互联网营销策略提出建议。
移动互联网;云南咖啡;营销策略
社会的发展造就了科技经济的快速崛起,在崛起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捷在这里移动互联网便是新社会科技力量的重要产物之一。移动互联网的诞生,不仅给人类的通讯方式带来了诸多的便捷,例如,打电话、qq电话、微信通话更是在现在社会的4g手机上,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多种信息的查询以及搜索,因此,更是让一些高科技与便携性相一体的智能设备更加深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简单来说,移动互联网营销就是基于移动端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结合互联网技术,将网络看作一整个营销媒介,把企业的品牌理念、产品、服务等传递给消费者。移动互联网营销借助的主要手段是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如二维码、微信、短信群发、彩信、wap等等。
智能手机的出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带来了一场营销领域的变革,正快速催生移动互联网营销的兴起。移动互联网营销是借助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采用无线上网技术进行产品营销的一种新型营销模式。具体地说,它是吸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用户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浏览企业产品广告信息和购买企业产品,并提供各种服务来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和用户忠诚度的一种营销模式。移动互联网营销有效融合了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以移动终端为营销平台,与广大移动终端用户进行信息互动,并借助移动网络向用户传递个性化即时信息,以实现产品营销的目的。移动互联网营销为企业创造了通过基于情境与地点的个性化定制内容来建立或转变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崭新机会。企业对持有移动设备的消费者进行移动营销,不仅即时、快速、便利,而且还有助于企业与消费者建立一对一的关系。
现在,人们对移动互联网的概念,不仅仅是局限于虚拟网络,更是将其切合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之中。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应用于移动互联网之中,因此在提升互联网综合性能的同时,各种智能设备的性能提升也总是在潜移默化之间完成,所以说二者是相依附的关系。即智能设备依附于智能互联网的发展。因此,借助移动互联网的营销,也已经成为当下时兴的营销方式之一,技术之间的融合性通过移动这个媒介进而搭建平台,进而去与广大的消费群体进行沟通互动是最方便、快捷、有效安全的方法。
云南省作为我国少数的出场咖啡数量最多的省市之一,因为其独特的地形地貌,湿润多雨的气候以及人们农产生活方式都给云南出产的咖啡豆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质条件。也正因为此,让云南省出产的咖啡豆,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远超国内其他省市。从十几年前开始,云南省出厂的咖啡豆已经占领我国咖啡出口产业的主导地位,而国内大多数的咖啡产品也都大多采用云南所出产的咖啡豆。因此是国内的咖啡制品无论是口感上还是色泽上都远超一些其他国家进口的咖啡制品。与此相反的是,即使云南的咖啡豆质量上是毋庸置疑的优秀,但是云南的咖啡产业发展却并不快速。以下几点,便是我个人根据所调查出来的资料,逐层分析所得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分别从产品的多样性,生产渠道的不完善行以及品牌营销的落后性,三个方面来综合叙述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产品欠缺多样性
云南独特的地形、合适的日照、降雨量等原因使云南咖啡拥有特别的口感、良好的质量,云南咖啡口味浓郁但并不苦涩,咖啡香味浓烈,还略带果香味。云南咖啡的生产和销售的咖啡产品类型太过于单一,虽然云南咖啡的质量上乘,但是其咖啡生产基地只是以简单粗略的原料加工为主,销售的也大多是速溶咖啡份原料和半成品。
云南咖啡的产品包装不够创新,在国民经济飞速上涨的今天,消费者在购物时对产品的包装也非常看重,云南咖啡的产品包装数十年如一日,且整体色调偏暗,不能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外观的需求。
(二)渠道固定且效率低
云南咖啡目前只有生产者—经销商—零售商—消费者这一种类型的线下销售渠道,非常单一。在移动互联网营销快速发展的时代,不同的营销方式不断涌现,但云南咖啡仍坚持传统的网点营销渠道。它只向消费者提供产品,不了解消费者,也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传统营销渠道因为只提供给消费者已有的产品,并不能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向其销售产品,产品从生产者手中传递到消费者手中要经过好几道程序,所以,云南咖啡的单一营销渠道效率很低,而且还会产生许多不必要的成本。这些成本都会变成消费者的。
(三)品牌意识薄弱、营销观念落后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可以帮助产品品牌传播到全国甚至是全球,云南咖啡品质优良,但并不对产品品牌进行营销,不能使品牌深入消费者内心,仅仅想要凭着良好的产品质量将产品销售到全国或者全球却是非常难的。云南咖啡的品牌知名度不高,归根结底是因为其品牌意识薄弱,对品牌的宣传不到位,消费者不能感受到云南咖啡的品牌文化和品牌个性。
我们几乎都经常喝到云南咖啡生产的咖啡制品。在贸易发达的今天,我们也能喝到外国进口的咖啡产品。但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国内云南咖啡豆所生产的咖啡产品与国外进口的咖啡产品相比,我们心中的天平出于客观的角度更多的是倾向于国内的咖啡。也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有类似于这样的体会,才在近些年掀起国内咖啡制品的浪潮。因为我们熟知,云南咖啡豆所生产出来的咖啡制品,除了名气不如国外的知名品牌之外,并没有什么在享用中欠缺的地方,而在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今天,因为云南咖啡产业经营营销状态不佳,营销体系的不完善,使得云南咖啡在国际上的呼声并不是很高,甚至可以说是无人问津的一种状态,进而在名声不响的前提下,其咖啡制品的销售数量也不尽如人意。本文针对以上三种问题的产生,结合实际云南咖啡产业的具体情况,在未来的咖啡产业中,应该着重发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分析。
(一)延长产业链,增强消费者体验感
结合市场调研,延长产业链,有助于云南咖啡增加产品种类,尽可能地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使云南咖啡进入消费者的内心。不僅销售速溶咖啡份原料,还可以将咖啡豆精细加工进行销售,将咖啡豆进行研磨,制作成挂耳咖啡进行销售,生产销售咖啡饮料。云南咖啡的目标消费者为年龄在20岁-35岁之间的需要咖啡进行提神或显示个人身份,感受精致生活的学生和白领。因此云南咖啡的所有系列产品要设计符合目标消费者审美的时尚、潮流、高品质的新包装。
设计开发咖啡作物种植和收获、处理咖啡豆、研磨咖啡粉等园区,不仅对产品设计移动互联网营销方案,还对体验园区设计移动互联网营销方案,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宣传,吸引消费者购买符合自己心意的咖啡产品以及进入园区体验。
(二)线上线下相结合,增加渠道类型
云南咖啡之前采用的传统营销渠道在现如今这个生活便捷的社会很少能将产品传递到目标消费者手中。云南咖啡线上渠道可以节省大量的渠道中间的费用,能够以高质低价赢得消费者的忠诚。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增加,有助于云南咖啡开辟线上营销渠道。云南咖啡选择在天猫、京东、唯品会等电子商务平台开设品牌旗舰店对其产品进行销售,可以将产品销售到全国甚至全世界,而不局限于小范围企业可以触及的地方,扩大销售范围,增加销售量;抖音、快手、微信和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开设官方账号,对品牌产品进行宣传,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增加消费者黏性。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渠道不仅可以提高云南咖啡的知名度,扩大云南咖啡的销售范围,增加销量,将云南咖啡卖到全世界,还能满足消费者计划之外的咖啡需求。
(三)塑造品牌形象,加大品牌传播力度
云南咖啡必须与市场的需求、消费者的立场相结合,但由于市场变化很快,因此品牌形象也将不得不是新的。云南咖啡必须有一个合适的形象,并使其广泛传播。
利用移动互联网营销的优势和特点,对云南咖啡进行宣传和推广,利用各种传播媒介为云南咖啡的传播提供助力。在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qq等社交媒体上进行宣传和推广,也可以与这些社交媒体上的大v、红人合作,让意见领袖对云南咖啡进行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还可以与地方政府合作,提高品牌的公信力和权威感,使消费者更加信任云南咖啡品牌。结合移动互联网,整合各种营销手段,将云南咖啡品牌传播得更远,使其拥有更高的知名度。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用,当前社会正快步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及新媒体传播工具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也正在快速颠覆传统的营销环境,并催生移动互联网营销的快速崛起;以微信营销、app营销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营销模式正成为广受企业重视和青睐的主流电商营销模式,企业只有往移动互联网营销模式转型,顺势而为才能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云南咖啡必须因势利导,转变经营理念,快步与移动互联网融合,在传统营销的基础上,重点采用微信营销、app营销和微博营销等移动互联网营销新手段进行茶产品的营销与推广工作,以迎合时代发展的新趋势,云南咖啡在产品质量方面具有优势,“国货”近些年正在崛起,其移动互联网营销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因此,云南咖啡若是想要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品牌形象,增加销量,通过不断创新,增加新产品,结合移动互联网对云南咖啡的产品及品牌进行营销,辩证地看待移动互联网营销策略,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可以为云南咖啡博得一个好的发展。
因为这次论文的撰写,让我体会到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缓慢,这仅是生活在大千世界当中的我们身边的一个小小的例子,在他不代表全部中国现代化产业的同时,却在另一个方面映射出我国某些中小企业乃至大型企业商品销售经营并不客观的原因所在。也正因此,让我们通过这个事件,更加明白现在社会趋势经营的重要性。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21世纪,借助网络狐互联设备所兴起的企业不计其数,也正是人们对网络技术的高度依赖与信任才使得网络营销的经营理念适用于国民大众。因此,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改变一个产品现有的不良经营状态,最快速高效的方法便是结合深入人心“产品”的结合,利用互联网在生产生活之中的广泛应用,进而来提高某样产品的销售数量,深知是通过移动互联网将其名声传播到海外市场,进而扩大消费群体。
[3]魏巍.大数据时代移动营销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云南地方文化论文(专业22篇)篇十二
马:
李:各位家长、各位来宾、亲爱的小朋友们:
上午好!欢迎参加教育机构第十一届幼儿毕业典礼暨中班艺术班汇报演出。我们代表教育机构全体员工,对各位的参与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
李:庆祝又一批未来国家的栋梁即将走上人生的另一个舞台。怎样庆祝呢?
马:有嘹亮的歌声,优美的舞蹈,还有动听的童真稚语,这就是五彩斑斓童年时光。
李:今天的活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育机构第十一届幼儿毕业典礼,第二部分是儿童艺术团中班艺术班汇报演出。首先进行的是教育机构第十一届幼儿毕业典礼。
云南地方文化论文(专业22篇)篇十三
对于现代气象业务,公共气象服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公共气象服务与预报预测、综合观测是有差别的。我国当前的气象服务体系主要包含决策气象、大众气象、专业气象和科技气象四部分。该服务体系体现出了气象服务的公众性,它是为政府、社会各个行业以及社会公众服务的。在我国的气象大会上曾明确指出,公共气象服务代表了气象科技服务的公益性。
2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现状。
2.1气象部门的实际能力难以满足需求。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政府以及一些行业对气象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使气象服务在内容和范围等方面不断拓展,比如风险评估、灾情收集、对气候资源的预报和评估、预警发布、农业气象服务等。由于我国一直将气象部门定义为公共服务部门,所以,社会各界对公共气象服务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我国对气象部门这一事业单位的经费投入和人员编制是有限的,气象部门在人力、财力和技术方面无法获得更多的支持,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明显不足,这严重制约了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因此,大众需求与实际能力间的矛盾会随着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而更加突出。
2.2大众需求与服务缺位的矛盾。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各企业及个人对公共气象服务有着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电力、交通等领域,对气象部门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面对用户的需求,气象部门难以找到专业人员来执行,导致用户的需求得不到响应。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专业化、精细化的气象服务队伍,且已有服务队伍的服务水平较低,一直无法有效解决气象部门所提供的信息不专业、气象科技服务缺乏科技含量等问题。
2.3公共气象服务与科技服务的矛盾。
目前,保证气象部门的稳定发展和提高气象单位职工待遇仍然是气象科技服务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此形势下,公共气象服务在发展中面临着气象服务行业公益性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对于气象科技服务行业而言,保障和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气象科技服务所创造的收益。而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人们获取气象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样,互联网上的服务内容越来越丰富、覆盖面越来越广,这些都会使我国当前的有偿气象服务陷入两难的境地。因此,很多气象部门面临着提高本行业的公益性与保证气象科技服务收入这两方面的矛盾,这也会对公共气象服务股票的走势造成影响。
3.1制订公共气象服务政策。
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永远无法满足大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因此,气象部门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制订公共气象服务政策。此外,还要根据气象服务行业的特征,确立公共气象服务的内容和范围。在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下,根据现有的服务需求,分类气象服务,将面向政府决策、面向公众需求作为气象部门公共气象服务的目标和宗旨,将国家改革事业单位的总体趋势作为参考,明确公共气象服务的任务和责任,从而规范气象部门的行为。
3.2加强公共气象服务的体制建设。
公共气象服务的体制改革应与我国改革的总趋势一致,体制环境也应与我国的整体环境相适应。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必须明确公共气象服务的理想体制;从可操作性方面看,要保证公共气象服务的体制模式与事业单位的改革相符合。
3.3加强公共气象服务的运行机制建设。
公共气象服务的运行机制要以过渡体制模式为导向,与公共气象服务的目标模式的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并根据不同的运行管理机制区分公共气象服务的类型。气象单位要将公益性的气象服务作为促进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核心任务,将气象服务所创造的社会效益和大众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作为有效发展的评判标准,不可将气象部门的收益作为发展目标。此外,针对一些专业的气象服务,要加强市场激励体制的建设,采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
4结束语。
随着公共服务行业改革进程的加快,对于气象部门而言,必须创新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机制。只有探索出更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共气象服务体制,才能促进其长远发展。
云南地方文化论文(专业22篇)篇十四
年份。
最高分。
平均分。
最低分。
录取批次。
生物技术。
2017。
529。
517。
505。
一批。
烟草。
2017。
536。
514。
491。
一批。
水利水电工程(卓越工程师班)。
2017。
521。
510。
500。
二批。
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班)。
2017。
520。
509。
498。
二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017。
517。
508。
499。
二批。
动物科学。
2017。
536。
507。
478。
一批。
植物保护。
2017。
527。
502。
477。
一批。
建筑学(五年制)。
2017。
515。
502。
488。
二批。
工程造价。
2017。
513。
502。
492。
二批。
经济学。
2017。
504。
499。
494。
二批。
水利水电工程。
2017。
506。
499。
492。
二批。
土木工程(水利学院)。
2017。
509。
499。
489。
二批。
数学与应用数学。
2017。
515。
498。
482。
二批。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017。
506。
498。
490。
二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17。
506。
496。
485。
二批。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2017。
511。
496。
481。
二批。
能源与动力工程。
2017。
509。
496。
483。
二批。
城乡规划。
2017。
512。
496。
481。
二批。
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学院)。
2017。
512。
496。
481。
二批。
英语。
2017。
500。
494。
487。
二批。
电子信息工程。
2017。
503。
492。
482。
二批。
电子商务。
2017。
501。
492。
482。
二批。
农业水利工程。
2017。
503。
492。
480。
二批。
工程管理。
2017。
498。
492。
485。
二批。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2017。
506。
491。
476。
二批。
应用化学。
2017。
500。
490。
479。
二批。
车辆工程。
2017。
501。
490。
479。
二批。
农林经济管理。
2017。
503。
490。
476。
二批。
农学。
2017。
500。
489。
478。
二批。
环境工程。
2017。
495。
486。
477。
二批。
网络工程。
2017。
496。
486。
476。
二批。
土木工程(特有民族班)。
2017。
507。
486。
466。
二批。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2017。
500。
485。
470。
二批。
食品质量与安全。
2017。
494。
485。
476。
二批。
动物医学。
2017。
500。
485。
470。
二批。
风景园林。
2017。
497。
484。
472。
二批。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2017。
497。
484。
470。
二批。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2017。
496。
484。
472。
二批。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2017。
495。
484。
473。
二批。
土地资源管理。
2017。
498。
484。
470。
二批。
动植物检疫(植物检疫)。
2017。
497。
484。
470。
二批。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017。
497。
484。
470。
二批。
食品科学与工程。
2017。
497。
484。
470。
二批。
环境科学。
2017。
497。
484。
470。
二批。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2017。
497。
484。
471。
二批。
茶学。
2017。
499。
483。
467。
二批。
森林保护。
2017。
494。
482。
470。
二批。
工业工程。
2017。
493。
482。
470。
二批。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2017。
494。
482。
471。
二批。
园艺。
2017。
495。
482。
470。
二批。
旅游管理。
2017。
493。
482。
471。
二批。
生态学。
2017。
492。
481。
470。
二批。
农村区域发展。
2017。
491。
480。
470。
二批。
公共事业管理。
2017。
486。
480。
475。
二批。
越南语。
2017。
490。
480。
470。
二批。
种子科学与工程。
2017。
488。
479。
470。
二批。
园林。
2017。
485。
478。
470。
二批。
酒店管理。
2017。
485。
478。
471。
二批。
草业科学。
2017。
497。
478。
460。
二批。
农业资源与环境。
2017。
484。
477。
470。
二批。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2017。
484。
477。
470。
二批。
蜂学。
2017。
494。
476。
459。
二批。
泰语。
2017。
482。
476。
470。
二批。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2017。
480。
475。
470。
二批。
水产养殖学。
2017。
488。
474。
460。
二批。
粮食工程。
2017。
477。
474。
470。
二批。
农学(特有民族班)。
2017。
472。
463。
454。
二批。
农业水利工程(特有民族班)。
2017。
477。
462。
448。
二批。
动物医学(特有民族班)。
2017。
470。
458。
447。
二批。
电子商务(高职本科)。
2017。
472。
451。
430。
二批。
食品科学与工程(高职本科)。
2017。
478。
450。
423。
二批。
风景园林(高职本科)。
2017。
477。
448。
420。
二批。
农学(高职本科)。
2017。
470。
446。
421。
二批。
园艺(国际园艺管理)-中荷学生交流项目。
2017。
470。
446。
422。
二批。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创新管理)-中荷学生交流项目。
2017。
471。
446。
422。
二批。
网络工程(高职本科)。
2017。
459。
444。
429。
二批。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特有民族班)。
2017。
464。
442。
420。
二批。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高职本科)。
2017。
465。
442。
420。
二批。
园林(特有名族班)。
2017。
470。
442。
413。
二批。
园艺(高职本科)。
2017。
461。
440。
420。
二批。
农林经济管理(高职本科)。
2017。
456。
440。
425。
二批。
农林经济管理(国际农商及管理)-中荷学生交流项目。
2017。
455。
437。
419。
二批。
土木工程(土木与环境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2017。
466。
432。
398。
二批。
农林经济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2017。
464。
428。
391。
二批。
云南地方文化论文(专业22篇)篇十五
摘要: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在发展中面临着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和重大挑战。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云南经济出现较好的发展势头,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当前该省农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云南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云南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是2654元,比全国农村居民收入低很多。新农村建设遇到很多障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云南省的产业结构不断的调整和优化,第2、3产业的效益不断提升,第1产业的产值比重也在上升,由1990年的168.13亿元增加到的750亿元,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云南农业农村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3点。其一,云南位于我国的第一阶梯,地势较高,属于山区农业。云南省的总面积是全国面积的4.1%,而山区面积在全省面积中占绝大多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造成交通不顺畅、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产力水平低、科技化水平低等不良后果,从而使云南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但是云南省丰富的水资源和物种资源又是它得天独厚的优势,生产了一些名贵的农产品和一些珍惜的物种基因,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打好了基础。其二,云南省位于我国的西南部,与邻国的交界线有4000多km,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广泛,形成一种资源互补,资源共享的良好形势,有利于该省经济的迅速发展。其三,因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云南省已经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服务业。
2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云南省的农业基础脆弱。
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地质构造疏松,地势高,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在发展和科技投入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制约比较多。
2.2云南省独特的地貌形式引起交通闭塞,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有很多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严重影响了云南省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在由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换过程中的产业化机制还不够成熟,分散经营的传统经营模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3科技投入少,农民文化素质不高。
是制约云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另一桎梏,云南省的科技队伍量较少,科研水平落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产销服务脱节,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发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4总体投入不高且投入渠道单一。
一是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效益低,不能提供充足的资金带动农业发展。二是农民缺乏投入产出比的'意识,多数地区的农民知识投入能维持一般再生产的量。三是投资机制不健全,股份制、引资渠道机制并没有建立。四是优于支持农业的款额被挪用,挤占。
3.1加快产业化发展,扶植特色经济。
云南省位于我国的西部边陲,虽然存在一定的发展弊端,但也具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其区域优势,我们需要扶植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畜牧业、花卉、旅游等一些具有特色的产业,同时大力引进一些新品种,合理改造产业结构。再加上云南省地区差异明显,城乡差异大,可以在不同地区重点扶植一些有区域优势的产品,增加农产品的档次。
3.2根据市场化调整农业结构。
农业市场化指根据市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及其产量,改变因产业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农业生产效益低,农产品过剩或者不足等现象。其核心和实质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这是当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是根据市场需要,调整农、林、牧、渔业在农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大力发展饲料加工,扩大水产养殖面积,种植安全营养的植物;另一方面体现在农业产业链上,实现产销一条龙,这样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盲目所带来的弊端,改善分散经营引起的不良后果,增加对市场预见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3.3扶植乡村工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了加快云南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必须加快发展非农产业,实现农业、商业和工业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发展私营经济,在不同地区建立私人工业园区,培养私营大户来带动小型私营经济的发展。二是重视小城镇的建设,鼓励农民相互交流,进镇进城从事非农产业,既可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加快小城镇的发展速度。三是多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企业协调并重,以创造出更多的生产资本。
参考文献。
1毛玉刚.中国农业演变之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范小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与农业固定观察点工作重点[j].我国农村研究,2001(28)。
云南地方文化论文(专业22篇)篇十六
饮食体现文化,文化融于饮食。云南省饮食文化可追溯夏商时期。千百年来,这一“俗”文化不断发展,不断沉淀,饮食与文化早已相互渗透、密不可分。饮食体现了云南的文化,文化反映着云南的饮食。民以食为天,人民的社会生活最离不开的是一日三餐乃至多餐。因此我们要慎重对待。
二、适时开展饮食文化旅游。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得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已经成为中国许多省份的支柱产业和替代产业。如何把云南省宝贵的饮食文化资源同动态的旅游活动相结合,做到既弘扬饮食文化,又发展了旅游产业,使之更为特色化,这就涉及到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问题了。
20世纪90年代初,云南省旅游处于一个高峰时期,刚刚发展起来的云南旅游形式一片大好,这个落后的少数民族大省给世界耳目一新和感受。饮食作为一个吃的概念是古老的,但作为一个旅游的概念却是新的。专项旅游的发展给我们的饮食文化也提供了一个舞台,而这个舞台本身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云南省的饮食文化不仅是吃这么简单,更有许多文化藏于其间。其中,吃的顺序是云南省传统饮食文化发展的基础,也是云南省旅游发展的'潜力所在。
三、把握饮食文化开发的几个原则。
(一)“俗文化”中求趣。
在云南省饮食文化中,很多是由“俗”文化组成的,在云南的饮食习俗中,人们的“趋吉”心理表现尤为强烈,不少年节和喜庆之日的食品都带有祈求平安幸福、向往进步光明之意。中国传统节庆多用“吃”来纪念或庆祝,因此出现了大量与之相关的食品。如有些地区除夕之夜吃鱼,往往只是作为一个象征,鱼作为宴会的最后一道菜,端上桌后谁都不吃,寓意这尾鱼是今年剩下来留给明年的,表达了人们对“年年有余”和家业发达的渴望。因此,在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要牢牢把握这原则,它能让一道普通的菜肴富于韵味,从而吸引旅游者更拥护它。
云南饮食文化发展了几千年,从原始蒙昧时代到两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形成了富有云南省特色的形形色色的饮食习俗。弘扬饮食文化的传统特色也就是发掘其内在的文化思想。中国人赋予饮食的强烈文化意义,单从平平淡淡的菜名就可以略窥一斑。如手撕鸡肉烂饭、老鼠稀饭,老鼠干、蛆虫稀饭、鹌鹑肉汤等等。所以在推出特色旅游饮食文化产品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把握这些传统的文化特色,弘扬民族文化,进而提高更多人的文化素养。
(二)创新中求规范。
饮食文化事实上包含着传统文化和边缘文化(也就是平时所说的野史)两部分。对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也存在传统饮食文化旅游和边缘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之区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无论是传统开发还是边缘开发,都要注重在创新的过程中强调一定的规范,避免在某种因素下盲目地求效益而忽视了文化本身带有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开发饮食文化旅游的很大目的是为了弘扬云南省的文化内涵,即希望通过吃的途径将云南省几千年的饮食文化传给更多的人,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因此,开发者要充分地在饮食旅游文化产品种表达他们的愿望和意见,规范地遵守开发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原则,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结合。
(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是21世纪旅游开发最重要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在合理利用文化资源,不超过其承载力的前提下,对旅游目的地的民族地方的民族地方特色充分挖掘,进行旅游包装后推向市场。对于食品而言,从表面上来看,似乎与生态资源的保护并没有太大的联系,而实际上,食品原料的采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自然环境的良好与否,保护好环境,才有可能拥有更多的原料提供给食品的生产。
总而言之,云南饮食文化带有很强的民族色彩,具有浓厚的文化性,是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推出的理想品种。同时也是近几年来才把它作为一个文化旅游的产品单独开发。就它的发展状况而言,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我们要结合各方面的因素,认真的去研究,让它为云南省的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云南地方文化论文(专业22篇)篇十七
首先,这一点希望大家清楚,教育部门并没有说云南农业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云南农业大学是几本只是民间说法(某大学在某省是第一批次招生的话,就说该大学是一本大学,在第二批次招生的话,就说该大学是二本大学,既有一批又有二批招生的,通常也认为是二本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在云南是第二批次招生,所以我们说云南农业大学是二本大学。
如果你不是云南考生,云南农业大学在你所在的省份是本科一批招生的话,你也可以说云南农业大学是一本大学。
云南地方文化论文(专业22篇)篇十八
论文摘要:教育部推进的质量工程建设工作为高等院校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展示平台。但相对于重点大学而言,地方高校由于自身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在项目申报工作中存在着较大的劣势。如何在劣势中找寻“相对优势”,进行先期投入,集中建设,是摆在地方高校面前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应确立培育的理念,并从培育机制的必要性、基本原则、基本内容、监督评估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质量工程;培育机制。
自扩大招生规模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规模增长过快,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专业设置与结构不尽合理,硬件设施不足,师资数量不足,教师队伍整体教学与科研素质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等。因此,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于首次提出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又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提出包含六大类建设项目在内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质量工程以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改革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质量工程充分考虑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系统性和复杂性,确定了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引导性的项目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以调动广大高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质量工程的实施,对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形成重视教学、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和管理机制,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应当看到,质量工程建设工作为高等院校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展示平台。但相对于重点大学而言,地方高校由于自身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在项目申报工作中存在着较大的劣势。笔者认为,建立质量工程培育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高校建立质量工程成果培育机制的必要性。
一方面,对于地方高校而言,由于受学术地位、经费投入、科研实力、教师及学生层次等因素的影响,与国家重点大学相比,在竞争中总体上处于劣势翻。
同时也应该看到,从20至今,一些地方院校经过多年积淀下来的优势与特色项目基本已经申报完各级各类质量工程项目,在今后的申报中竞争力将进一步下滑。因此,即使仅从项目申报成功率的角度来看,对拟申报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育也将十分有利于地方高校在劣势中找寻“相对优势”,进行集中建设,提高成功率。
另一方面,对于绝大多数地方高校而言,教学工作均是立身之本。因此,通过对各类质量工程项目的培育工作,不但可以为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培育后备梯队,同时可以调动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参与本科教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已申获质量工程项目和培育项目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从而促进其本科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二、地方高校质量工程培育机制的基本原则。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质量工程项目培育宜采取遴选、建设、考评、滚动的机制,列入培育计划的项目应以立项的目标责任制的方式进行管理,一般坚持以下原则。
1.建立分级培育体系的原则。学校构建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体系,并在三级建设体系的基础上开展分级建设。列入培育计划的项目原则上应为校级或省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同时各地方高校在推荐申报省级、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时,原则上应从入选培育计划的项目中遴选。
2.注重助优扶强、补缺补弱的原则。对入选质量工程培育计划的建设项目,应按照国家级、省级评选标准查缺、查弱,重点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学校本科教学基本建设的优势和特色项目,在这些优势和特色项目中充分挖潜,整合资源,重点培育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项目,并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育和建设,使得入选项目尽快具备申获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基本条件,提高项目中选的成功率。对于已经获得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学校还应加强对此类项目建设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3.发挥集聚效应的原则。应当看到,质量工程是一项系统化的建设工程,各分项项目互为建设条件和基础。例如,教材对于精品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而精品课程又是申报名师的重要影响因子,名师又可以增强教学团队的竞争力等等。因此在选择培育项目时应注重发挥集聚效应,对优势和特色项目进行系统化的培育和建设,以形成优势特色项目群,增强各分项项目建设成果之间的相互支撑作用。
三、地方高校实施质量工程培育计划基本措施。
1.明确组织领导机构。地方高校应成立专门的质量工程培育管理机构,负责各建设项目的申报、评审、立项、培育指导、中期检查、经费管理、结项等工作。学校质量工程推进办公室及时向各教学单位提供质量工程项目申报评选信息,为各教学单位质量工程建设提供培育建设方向指导,并根据学校落实质量工程的总体规划,通过立项的形式,对初步具备申报省级、国家级质量工程条件的项目,按照相应评审标准,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先期投入,重点培育建设。 2.设立质量工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列入培育计划的项目进行建设工作,以保障培育计划的顺利实施。学校可以参照项目的类别、培育的级别、现有的基础条件等诸多因素,制定不同的经费扶持额度标准。对于需要进行较大硬件投入的项目,根据实际需要及经济状况另行配套经费,支持和鼓励全校各教学院部对质量工程项目进行主动投入。对于经费相对不足的高校,也可以采取先行投入,先行建设,申获后扣除的办法。即,先由学校根据培育项目的类别和级别的不同垫付一定数额建设经费,待该项目经过培育建设,成功申获省级或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资助时,从上级拔款中扣除学校先行垫付的部分经费。
3.确定培育的层次。一般而言,笔者提倡三级质量工程建设体系,即国家级、省级、校级。但从培育的角度分析,笔者认为培育计划项目最好按级别划分为国家级、省级两个层次。即将有可能申获国家级、省级各类质量工程项目的列入培育计划,这些项目一般应来源于校级项目。对于不是校级的质量工程项目拟申报校级的,建议二级学院(系)自行培育。
4.科学评选培育对象。培育对象的选择将直接关乎培育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评选方式,建议应设立专门的质量工程项目评选专家委员会,遴选有质量工程项目评选、建设经验的专家作为评委,以保证评选的权威陛。在评选标准上,应根据培育的类别和级别,以国家、省的评选标准作为培育对象评选的基本标准。在评选方式上,宜采用比对的方式进行,例如,某课程拟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那么可由该课程组按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标准,逐项对比本课程的建设情况,找出优势与特色、缺点和不足,由专家进行评议,如差距不大,经过建设有较大可能达到国“看得见,摸得着”的原则。需要说明的是,在确定培育计划时,应特别注意各类项目全国分布情况,对于已布点较多的项目,应适当考虑暂缓建设,如对教育部已暂停申报的精品课程等。
5.培育对象的立项式管理。对于已列入培育计划的项目,应根据项目类别、级别、现有基础等因素,为其确定项目完成周期。在此基础上,要求项目组形成完整的项目建设计划书,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诸多任务纳入其中,如教学论文发表计划、教学改革项目申报计划、教材出版计划、教学成果奖培育计划等。经过专家论证通过后立项建设。
6.培育项目实行中期检查制度。项目培育进入中期阶段时,由各负责人提交项目建设中期报告与阶段性建设成果,接受专家组的检查审核。对检查合格的培育项目可按计划培育进度继续建设;对未按时完成培育任务,工作进展不力的项目进行限期整改,限期整改仍不合格的项目可予以撤销。
7.培育项目实行结项验收制度。培育项目完成培育目标并申获相应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认定为完成培育目标直接通过结项验收;培育项目完成培育目标但未申获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经学校质量工程培育计划评审委员会验收通过,可以继续申请培育计划项目立项,但原则上每个项目不能超过两轮。对于新建学院、新办专业,学校可视具体情况适当延长培育周期。
四、正确认识培育机制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质量工程培育机制不能仅仅以是否申获相应的国家级、省级培育项目为唯一目标。列入培育计划并入选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固然成绩喜人;但对于经过建设教学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由于其它各种不确定因素未能入选国家级、省级的培育对象也不能盲目认为该项目未完成培育任务。事实上,如果某一项目组,在学校政策的扶持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教学和科研的标志性成果丰厚,课堂教学效果突出,学生反响较好,对本专业或本院(系)的教学建设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虽然它没有完全完成既定的争取国家级或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目标,但我们仍应认为对该项目的培育是相对成功的。正确树立这种培育观念,不仅能够避免地方高校步人为了申报而申报的误区,也可以促进已申获的项目和正在培育的项目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其示范和带头作用,促进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云南地方文化论文(专业22篇)篇十九
人的一生就是要尝遍世间所有味道,拥有世间所有的情感,获得人间最珍贵的情谊。对于身着绿装、臂戴国徽的生活有着无数的幻想。我知道,一定很累。
天气很炎热,但与教官、同学们休息时吹过的风很凉爽。我们与教官从第一次见面一起度过了魔鬼的七天。教官的部队训练教导了我们这群放荡不羁的少年,让我们明白如何去做一个中国人,一个爱国、乐业、尊师、感恩的人。
第一次与家相隔十万八千里,只身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与一群素不曾谋面的人睡一张床上,那种感觉就像在小黑屋一样让人喘不过气。军训是真的有意义的,不仅能够增强国防力量,而且也磨炼了青少年的吃苦意识。教官把部队里的战友情深切的传授给了我们,把我们的心紧紧捆绑在了一起,让我们明白我们是一个集体。
20日那天,我终是没能低过那炙热的太阳,身子再也熬不住了,感觉天空都暗了,与教官报告完之后,就再也看不清眼前的世界了,只剩一副空躯麻木的向前走着,眼前一片昏暗。失去知觉的身体摇晃的摆动着,我只想找到让我能够歇脚的地方。我伸出双手,到处摸索,像一只折了翼的小鸟,受伤却无处可落脚。双耳也渐渐失鸣。突然就感到一双双温暖的手扶住了我,带着我一步步向前走,突然觉得这个陌生的城市有了一丝温暖。
人情也并不冷淡。
军训使得我们彼此了解,在这极苦的训练中多了一些甜味是老师给予的关心、同学的温暖、教官的教导。这期间使我对时间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做事也不再像之前那样拖拉,这对于今后的高中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也教会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让我们适应快节奏的高中生活。
从小学到大学,我先后经历了三次军训,这次是为期最长、影响最大的。为何这样说?因为,虽然这次军训为期九天,但它教会我的恐怕不只是那稍息立正的军式训练,“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一切任务,争取一切荣誉。”我的思想开始转变,考入大学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人生中有好多的关口要过,有好多的责任等我们去抗,又有好多的义务等我们去尽。大学只是万里长征中的第一步,那种“船到码头车到站,兵器入库马放南山”的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都是不建康的。
军训不仅仅是对我们的身体的考验,“还铁还硬比钢还强”。在我们军训中我们军人、学生一家人,了解不少的军中生活,体会到了军人的艰辛,感受到了军人的豪迈气概,他们肩负着保卫国家的重任,苦中的乐,教官说:“当兵后悔二年,不当兵会后悔一辈子”。
军人的奉献精神和大公无私深深的打动我们每个人,我们的新生班主任给我们讲解生活中要注意的事项,为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做准备,辅导员教师像大哥哥一样照看着我们。在这里有酸楚的泪水,有苦咸的汗水,有飘扬的歌声,有欢乐的笑声,这些就像不灭的音符跳动不已,我们是充实的,我们是快乐的,苦与累已化作美与甜,军训——我们不后悔。
云南地方文化论文(专业22篇)篇二十
(合)现在开始。
李:首先由请教育机构董事长、校监讲话。
马:幼儿园生活瞬息即过,但它将是孩子们瑰丽人生中最浓丽的一抹色彩!由请小朋友致词。
李:幼儿歌曲联唱。
马:家长致词。
马:幼儿歌曲联唱。
李:校监颁发毕业证。
宣布毕业典礼结束,中场休息十分钟。
二、同一片蓝天大型幼儿歌舞汇报演出。
马:
李: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家长、老师、小朋友们:
下午好!欢迎参加晶晶教育机构第十一届幼儿毕业典礼暨同一片蓝天大型幼儿歌舞专场演出。我们代表晶晶教育机构全体员工,对各位的参与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
马:艺术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晶晶为让孩子们从小就得到艺术的熏陶,学会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对幼儿实施艺术教育。
李:今天这些未来的艺术家将用最美丽的艺术语言抒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爱、生活的爱。
李:晶晶教育机构同一片蓝天大型幼儿歌舞演出。
合:现在开始。
结束:马:晶晶教育机构同一片蓝天大型幼儿歌舞演出到此结束。
李:童年,一生中最快乐、美好的时光。
马:祝愿小朋友们在知识的海洋的尽情的遨游,成为未来新型国际化人才。
李:祝小朋友们天天快乐!健康茁壮的成长!
云南地方文化论文(专业22篇)篇二十一
考生类别。
录取批次。
最低分。
省控线。
云南。
理科。
本科二批。
507。
445。
云南。
文科。
本科二批。
523。
495。
福建。
理科。
本科二批。
424。
352。
福建。
文科。
本科二批。
452。
403。
甘肃。
理科。
本科二批。
454。
435。
广东。
理科。
本科二批。
470。
402。
广西。
理科。
本科二批。
439。
333。
广西。
文科。
本科二批。
512。
400。
贵州。
理科。
本科二批。
452。
365。
贵州。
文科。
本科二批。
524。
457。
海南。
理科。
本科二批。
562。
543。
海南。
文科。
本科二批。
605。
577。
河南。
理科。
本科二批。
484。
447。
河南。
文科。
本科二批。
492。
458。
黑龙江。
理科。
本科二批。
446。
369。
湖南。
理科。
本科二批。
481。
439。
湖南。
文科。
本科二批。
509。
476。
江苏。
理科。
本科二批。
326。
315。
江苏。
文科。
本科二批。
329。
325。
江西。
理科。
本科二批。
498。
445。
江西。
文科。
本科二批。
508。
450。
内蒙古。
理科。
本科二批。
397。
346。
山东。
理科。
本科二批。
500。
451。
山东。
文科。
本科二批。
505。
474。
山西。
理科。
本科二批。
476。
438。
山西。
文科。
本科二批。
491。
460。
四川。
文科。
本科二批。
534。
480。
浙江。
理科。
本科二批。
494。
439。
浙江。
文科。
本科二批。
513。
462。
重庆。
文科。
本科二批。
505。
435。
相信看完以上信息,云南农业大学是几本您已经心里有数了,估计您还想知道云南农业大学是985和211吗?根据教育部门的信息显示,云南农业大学不是211大学也不是985大学。云南没有985大学,以下是云南211大学名单:
序号。
学校名称。
学校类型。
1
综合。
我省今年依然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模式,建议考生认真分析各高校往年录取分数情况,按学校层次从高分到低分呈梯次填报。从以往的情况看,我校录取线通常高出省控线10-30分,且第一志愿就能录取完毕。因此,考生在选择专业志愿时,一是要试着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期望;二是要了解拟报专业的就业现状及前景,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建议同学们选择应用型、技术型专业;三是我校录取的考生进校后还有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建议考生填报时允许专业调剂,以便我们在录取时尽可能安排相近或相关专业,不至于失去就读机会。另外,在录取期间请考生保持通讯畅通,并主动加强与学校招生办公室的沟通联系。
为进一步深化我校学分制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本科生在一年级学习结束后,学习成绩优秀者,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申请重新选择专业,具体实施办法按照《云南农业大学关于优秀本科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暂行办法》执行。
为进一步深化“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从2009年开始,我校在水利水电与建筑学院(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土木工程专业)实行“专业招生,大类培养”政策,即考生按学院专业填报志愿被录取后,入学时不确定专业但入学后按大类进行培养,在学院内统一编班,学习相同课程,前一两年主要对专业设置及研究方向有一个基本认识,完成基础学习后,到第四学期再根据自己的成绩以及学业规划,选择学院大类下设的专业方向。同一学院的几个专业被“浓缩”到一个学科大类里,考生报考学院的任何一个专业,就等于选择了几个专业,相当于增加了对不同专业的选择机会。
云南农业大学位于春城昆明,北依龙泉山、东傍盘龙江,毗邻著名风景名胜昆明黑龙潭公园,是云南省省属重点大学。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为优秀,2009年、2013年、2014年省委省政府依托学校教育管理资源分别创办了云南农村干部学院、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学院。2013年12月,经科技部、教育部审核批准建设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云南地方文化论文(专业22篇)篇二十二
摘要:本文以中美高校青年教师发展机制比较为研究内容,从高校青年教师发展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三个维度,系统比较不同制度、不同体制背景下青年教师的发展状况,旨在从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青年教师发展特点出发,比较分析并借鉴美国高校的成功做法,提出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具体措施。
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直接带来的是高校教师队伍的年轻化。据教育部教育事业统计报告显示,截至月,我国40岁以下高校青年教师为149、7万人,占我国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62、79%[1]。这表明,青年教师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破解高校青年教师发展问题,不断创新高校青年教师发展机制,是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高校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是国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当前,创新高校青年教师发展机制,既要探索和研究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新路子,又要借鉴和吸收他国等域外相关成果,着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结合青年教师特点的长效机制。有鉴于此,笔者选取中美高校青年教师发展机制比较作为研究内容,力求探寻并提出适合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具体措施。
中美高校都非常重视青年教师发展,为便于解读,笔者从相关要素、聘任机制和培训机制三个方面,来描述中美高校青年教师发展运行机制。
1、中美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相关要素比较。
2、中美高校青年教师聘任机制比较。
内容发现,两国高校对青年教师的界定和理解,实质是中美教育制度和教育体制的体现,美国以工作年限确定青年教师,贯彻的是终身学习思想,高校服务青年教师发展,体现的是以人为本思想,青年教师发展深受实用主义理念、成人学习理念、个人自由主义理念和学习型组织理念影响,揭示的是美国青年教师个性化要求。我国以年龄为标准确定青年教师,符合传统文化特点,高校指导青年教师发展,贴近我国教育实际,青年教师发展深受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影响,是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逐步与国际接轨的有力佐证。从表2可以看出,两国高校建立青年教师聘任机制都基于一定的历史传统和现实需要。美国聘任青年教师立足具体、多元和优秀,一般不在本校毕业的博士生中聘任教师,聘任条件可操作性强,聘任程序自始至终体现出公正、公开和公平,既有组织保障,也有具体落实,特别是在聘任青年教师的管理上,尤为体现出多元和优秀,好的青年教师可获得终身聘任制,不称职的青年教师随时可被解聘。我国也建立了一套相对成熟的青年教师聘任机制,既有组织程序,又有具体落实和制度实施,对提高高校师资质量、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相比较而言,美国高校坚持“优秀和多元、不在本校毕业生中聘任教师、实行双轨聘任制”等措施,值得我国高校借鉴和参考。从表3可以看出,美国高校青年教师发展培训称之为发展项目,包括新教师适应项目、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项目、青年教师的个人辅导项目等。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发展培训称之为发展活动,包括新教师的岗前培训、青年教师的在职培训和研修、青年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的调适等。两国高校青年教师发展培训的理念区别,直接带来的是项目设计及活动实施的差异,探索我国高校青年教师长效培训机制,首先需要我国高校培训管理部门转变观念,从管理转向服务,以青年教师为本,通过拓宽培训渠道,改进培训模式,更新培训内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青年教师发展培训;在此基础上,需要青年教师主动转变培训观念,变被动为主动,从“要我培训”变成“我要培训”,通过高校个性化、订单式培训,确保自己乐于接受培训,主动接受培训。
美国联邦政府、各州和高校对选聘的新教师和在职青年教师,均制定了相关政策,提供资源和条件,从制度、组织机构和经费等方面保障青年教师的发展。而我国能够结合青年教师发展的现状和特点,从政策与制度的厘定、组织机构的运行以及经费的投入等方面,着力为高校青年教师发展提供保障。
当前,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发展已成为高校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能力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既是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现实要求。这里,笔者从教学能力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两个方面来比较中美高校青年教师发展评价机制、美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评价主体多元,涉及到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同事,为教师提供多方面反馈,评价内容涵盖教学各个环节,评价结果能够及时反馈给教师,并保存在教师档案中,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重要参考。在此基础上,美国高校采取了相应的激励措施,除民间机构的奖励,校内一般有校、院、系三级激励制度,如促进教学发展的奖金项目,用来表彰教学表现优秀的教师,其突出业绩在职称晋升中还占据一定比重[8]。我国高校大多建立的是与评估体系相对应的内部评价机制,评价主体是高校,尚没有建立政府、社会、行业等多种主体参与的多元主体评价制度,高校教学评价大都依托教务部门开展,主要形式为领导听课、同行评议、学生评教和教学督导等,没有构建起以内部质量监控为主的整改监督与回访机制。在目前情况下,借鉴和吸收美国高校的一些做法,适时对我国高校青年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能力评价,能够推动以重视教学与追求卓越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文化建设,形成青年教师积极投身教学、钻研教学的文化氛围。研究表7内容发现,有效解决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发展问题,重要的是加强顶层设计,构建青年教师发展制度,通过制度落实保证高校青年教师得到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一是积极营造青年教师发展的学术环境和宽松氛围,建立必要的支持系统,在组织机构、职称晋升、经费使用等方面向青年教师发展倾斜;二是在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前期,合理安排青年教师的课时量,避免青年教师长期超负荷运转,引导青年教师安心教学,激励教师发展[9];三是深化学术评价体系改革,解决“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远”等问题,克服“评价指标单一化、评价标准定量化、评价方法简单化、评价结果功利化”等倾向,引导青年教师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做到教学和科研的有效互补和融合,实现“以教促研、以研助教、教研相长”目标;四是青年教师要根据高校的定位和发展规划,扣好在高校发展的第一粒扣子,主动融入高校,并结合自身实际,利用现有资源条件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活动,争取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
四、结语。
青年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关乎高等教育的希望和未来。关心高校青年教师发展,前提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和高校实际的发展机制,着力推动高校青年教师工作朝着更有思想的方向发展;关心高校青年教师发展,关键是用科学发展的标准去评判青年教师的日常行为,用时代进步的眼光去关注青年教师的内在要求,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博采众长,积极探索符合青年教师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发展机制,着力推动高校青年教师工作朝着更有作为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