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需要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的特点进行具体制定。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编写的教学工作计划,一起交流和学习。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案(汇总18篇)篇一
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帮聪聪、明明换钱购物活动,引导学生在数学故事中学习身边的数学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力图体现以下几个教学理念:
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方法,找答案,给学生一个
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通过摆、看、拿、想、说、换、比等形式,以及小组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他们在活动中、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案(汇总18篇)篇二
二、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自主性。
三、突出实践性,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条主线,努力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并会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案(汇总18篇)篇三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是在对人民币的认识后,是人民币的再进一步的认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主要有三个:一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二进行简单的计算,三是知道商品价格的表示形式。同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逐渐培养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为了达成以上的一些目标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
一、从学生经验入手直接引入商品价格,在学生回忆商品价格的表示方法中,唤醒学生的思绪,使学生觉得在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在操作中完成进率的换算。进率的换算在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为此我在教学上通过不同的的付钱方法,深刻体会,这样的教学让说不清的关系,在操作讲解中得以内化。学生学了也不易忘记。
三、人民币的计算离不的购物。一年级的儿童虽然年龄小,但对于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是有的。在购物的过程中完成简单的加减计算。
在这节中尽量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
1、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知道物品价格的表示形式。
2、培养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3、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0页。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
调查的商品价格汇报。
二、引导 探索。
1、从一位学生的价格中引入商品价格的表示形式,并对并这种形式的教学。
小结商品价格表示方法,
我们用这种方法来给我们带的物品,写上价格并读一读。
2、假如请你去买某某同学的什么,你怎样付钱?先请学生说说方法。老师在信封里给你准备了人民币(复印),你来试试看?学生操作付钱。
在付钱的过程中,体会进率的换算。
练习3元8角=( )角,26=( )元( )角,
练习书上第51页的练习。
5、创设买恐龙玩具的情境,体会买商品的情景。完成简单的人民币的减法计算。
练习第52页的练习。
三、模拟实践(8分)。
刚才在书上练习时会算付多少钱,也知道应找回多少钱,现在我们用信封里的人民币来买小朋友的物品?先想想,怎样买?停、四人小组合作买对方的物品。教师轮回观察,交流反馈。你们是怎样买卖的?指名2-3对。
四、小结:(2分)。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案(汇总18篇)篇四
《人民币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的知识,这节教学的重点是认识人民币,难点是人民币元、角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后我觉得具有启发和收获的地方有以下方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遵循“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一数学思想,通过观察学生购物的画面,了解人民币的作用,进而引入新课,认识人民币。通过兑换游戏和模拟购物等活动加深对各种面值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自主、合作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让学生自主探究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与热点。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的起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处理教材。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把全班36人平均分成4组,各组围坐在一起。在认识了人民币之后,我让学生自己分一分手中的人民币,有的同学分成纸币和硬币,也有的同学分成分币、角币和元币,我都给予了肯定。整个过程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掌握了人民币的认识,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在数学鉴赏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
数学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操作活动和欣赏中初步体验数学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我制作了超市购物的相关课件,准备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及有关人民币的图片。一幅幅各民族人物的'头像图,一张张名山大川的图片,各种符号……给数学课带来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借助小小的人民币体现了人与社会的结合,在这里不单是知识的传递,而且渗透了文化交流。这个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境增加了数学鉴赏的体验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兴趣。
四、重视动手操作实践,是本节课的又一主题。
根据学习知识的性质特点,这节课我设计了大量的操作活动。如给人民币分类,不同的付款方式等,让学生通过找、认、摸、比、摆,从感性到理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数学”,及时交流,让操作与思维相结合,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五、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本节课我实现了预定的情感目标:在认识人民币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护人民币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用过人民币后要洗手的好习惯,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利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就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案(汇总18篇)篇五
: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二册第50页。
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示形式。
(二)能力目标:通过购物活动,培养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情感目标: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知道爱惜人民币,同时在教学中渗透孝敬老人等人文教育。
:多媒体课件,每个学生准备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习用具和玩具。
生:聪聪、明明(掌声欢迎)。
师:他们有一些问题不太明白,想问问大家,你们愿意告诉他们吗?
1.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按质地分为哪两类?
2.1元=( )角 1角=( )分。
3.一张1元币可以换( )张5角;可以换( )张2角……。
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给予鼓励。
1、情境对话,提出问题:
聪聪:明明,你拿那么多的硬币去干啥去?
明明:奶奶来了,我拿了12角钱,想去买一包小吃给奶奶。
聪聪:拿那么多硬币,要是丢了一个,怎么办?
明明:那怎么办?你们能帮帮我吗?
2、交流学习,解决问题:
师:我们该怎样帮明明呢?大家有什么好办法?
生:可以去换钱。
师:那该怎样换呢?
学生讨论后发言:
生1:可以换成六张2角的纸币。
生2:可以换成两张5角,一张2角。
生3:可以换成12张1角的纸币,不容易掉。
生4:我可以帮他换成一张1元和2张1角。
生5:多了,多了,还是换成一张1元和一张2角的最方便。
师:为什么?
生3:因为10角=1元,所以12角就是1元2角呀。
教师带头鼓掌。
明明:哦!原来12角=1元2角,谢谢你们。
3、我们帮明明解决了问题,聪聪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帮忙,大家愿意吗?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
4、换钱游戏:4人合作,利用学具互换,老师指导。
5、认识物品价格的表示方法:
明明拿着换好的钱走进了“超市”。(课件出示)。
明明看见这么多的食品,不知道该买什么好?有谁能帮助他?
学生交流后发言:
生1:买一包花生,很香,
生2:我反对,花生比较硬,奶奶吃不动,我认为还是买一包杨梅干好,它比较有味。
生3:我不同意,杨梅干虽然比较有味,但是明明带的钱不够。
教师对此学生的回答,故作惊讶:“哇!你怎么知道不够?
生3:上面有标价。学生得意地说道。
教师笑道:“你很善于观察!依你看,明明买什么好?”
生3:我认为买冬瓜条好,它也比较好吃。
师:同学们讨论一下,他的建议是否合适?
学生汇报:
生1:一包冬瓜条要12元,太贵了。教师笑道:“是吗?”
生2:不对,我认为一包冬瓜条是1元2元。学生一哄而笑。
生3:我认为冬瓜条是1元2角,因为1.20元就是1元2角。”
教师夸奖:你真棒!
教师说明:1.20中有一个小圆点,圆点的左边表示元,圆点右边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所以1.20元就是1元2角,这就是物品价格的表示方法。
师:下面我们来看其它一些物品的价格(课件重出)。
学生说出物品价格后,随机出示相对应的物品价格读法:
(播放录音)聪聪:“明明的奶奶生病了,我也想拿着我的零花钱来买一些东西送给他们。我想买一包冬瓜条和一些糕点要多少钱?小朋友,你们会算吗?”
师:谁来计算一下?
生:1元2角+8角=2元(板书)。
师:谁来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生1:因为1元2角是12角,12角加8角等于20角,20角可以换成2元,所以1元2角加8角等于2元。教师点头。
生2:2角加8角是1元,1元加1元是2元,所以1元2角加8角等于2元。教师竖起大拇指。
师:老师有5元钱,我想买一包葡萄干,够吗?
生:够。一包葡萄干是3元,老师有5元,还要找回2元钱。
板书:5-3=2(元)。
谢谢大家!你们表现真棒!
6、小结:以学生为主,教师给予补充。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朋友,你们想用手中钱去买一些礼物,送给爷爷、奶奶吗?
选四名售货员,学生自由购物。要求买东西时要有礼貌地说:“阿姨或叔叔,你好!我要买一包花生。”买完后要说:“谢谢!阿姨或叔叔再见!”
教师指导操作。
生:好!聪聪、明明再见!
到商店去调查物品的价格,同时拿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两样物品,并做好一些记录。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这节课是数学新课程改革中一个新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参与面广,热情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以及乐于助人的精神。反思整个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力争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方法、找答案。从而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时培养综合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本节课中,教师想方设法创设“融洽”的问题情境,激起矛盾,让学生带着具体问题进入“角色。”如“明明带了这么多钱,要是掉了一个怎么办?”学生提出“换钱”这一好办法。这一情境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依据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不难得出答案,但更多的是产生了:“咦,这也是数学?”这样一个疑问。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引入一种参与问题探索的情境中,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让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探索动机。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帮聪聪、明明换钱购物活动的问题情境,为他们搭设一个生活的“舞台”,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方式给“聪聪、明明”提供了丰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在这节课中热情高涨,可想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那么一点数学知识和技能,而更多的是懂得了如何经济合理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钱,懂得了要孝顺老人等“人文”的东西,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案(汇总18篇)篇六
人民币的简单的计算是本部分第二课时的内容,是我们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及知道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之后所学习的又一内容。
本节课一开始首先创设了购物情景:用白板出示3种气球(圆形、葫芦形、心形),并简单认识了几种气球的形状,让学生从情境中寻找数学信息。这一环节不仅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通过这个环节复习商品价格,培养学生的搜集数学信息的能力。在这一个环节里,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进行计算,而是让学生先自己选择你喜欢的两个气球,然后再提出:一共要多少钱?让他们口头列式。老师板书,这样大大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选择。然后,请大家为他们算一算,如果买某某和某某气球一共需要多少钱呢?激起学生的争强的性格,为解决问题和节省练习时间,充实练习量是很有作用的。最后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汇报和讨论,最后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效果还是不错的。
比如:3元2角+2元1角=
方法二:3元2角+2元1角=32角+21角=53角=5元3角
但是我们还没有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所以第二种方法很多孩子都不会。但是要是在教学上重点强调方法一的话,对于1元3角-5角又可能无从下手。
对于这一块内容最大的感触是: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我对这一块内容的处理是:认识-理解-练习强化,规范解题过程及结果-学完第六单元之后再回顾,方法多样化并总结方法。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案(汇总18篇)篇七
今天要先表扬自己,同时再跟自己提一个要求。表扬:根据教材,推测出了隐藏在显性知识点后的隐性思维要求,这是教材解读上的进步。要求:重视课程标准,重视教师用书。这两类书,应该熟读精思,利于教学重难点的掌握。
关于解决人民币“正好”问题,我的思考
一.学生需要有的基础:能够正确计算人民币的简单加减法计算
二.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1,理解“正好”就是不多不少,正好等于多少。
2,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有序排列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需要掌握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为以后用有序排列的方法解决后续更复杂问题,打下基础。
三:网络直播课堂后,学生家庭作业出现的情况:
1.直接勾选出答案
2.直接只写出一个算式
3.把所有可能用算式表示出来了,但没有说最后答案。
关于解决人民币“正好”问题,教师用书要求
教材解读:
1.让学生继续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重点在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罗列和尝试——调整策略.
2.在阅读理解环节,知道“正好”就是所买物品价格总和为16元。
3.尝试和罗列是解决问题最基本的两种策略。这里重点教学调整的方向性和罗列的有序性,指导学生有序思考。
4.“做一做”巩固所学的策略,让学生体会有序思考的优势。计算不是重点,重在策略,只要学生能够有序思考,并找到一种结论即可。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数据进行教学。
对比发现,自己确实有些许进步,表扬表扬,哈哈。感性激动之后,还需要理性总结,才能进一步成长,随将感想记录如下:
今日看到这个问题,能够思考到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关键,是自己的一大进步。但能够有这个进步,源于对教师用书的重视,同时曾经在三年级讲过类似的问题。由此可以,教师用书的重要性以及对小学数学1-6年级教材熟悉的重要性。
思考中意外发现:数学教学的很多理论,方法是在不断的利用并逐步升级的过程。想起了两年前备考招教,一个前辈给我建议:“把整个六年的书,都放在一起,抓一个知识点,然后把每一册出现的这个知识一起看,更利于你对教材的把握”。但那时,心浮气躁,未曾实施,计划接下来要去试着这样做。
附今日狂想曲:
(一)
目标: 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得到重视,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获得成就感,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觉得自己很重要。在有限的时间,给更多不同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计划方案: 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分4个周期,每周一总结。记录每节课提问学生的次数,以及提问学生的个数,可以录制音频的方式记录。整理下自己每节课,每周,会提问多少学生,为在课堂上给孩子更多展示机会做准备。
(二)
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计划:为我的学生也是为我自己建立一个数据库。每节课后,以类似本文的模式记录自己的课后反思以及学生易错点。从而促进自己对教材及学生的更深的了解。便于以后,制定出更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方案,并形成自己的工作常规。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案(汇总18篇)篇八
本节课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的第二课时,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帮聪聪、明明换钱购物活动,把整节课编成了一个故事,把知识穿成了串,溶于故事中,从而引导学生在数学故事中学习身边的数学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力图体现以下几个教学理念:
针对一年级学生争强好胜,乐于助人的特点,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呈现给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故事,以故事激趣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我力争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方法,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这一理念。让学生通过摆、看、拿、想、说、换、比等形式,以及小组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他们在活动中、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
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条主线,努力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并会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案(汇总18篇)篇九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二册第50页。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示形式。
(二)能力目标:通过购物活动,培养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情感目标: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知道爱惜人民币,同时在教学中渗透孝敬老人等人文教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个学生准备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习用具和玩具。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
生:聪聪、明明(掌声欢迎)。
师:他们有一些问题不太明白,想问问大家,你们愿意告诉他们吗?
1.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按质地分为哪两类?
2.1元=( )角 1角=( )分。
3.一张1元币可以换( )张5角;可以换( )张2角……。
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给予鼓励。
二、结合情境,自主学习:
1、情境对话,提出问题:
聪聪:明明,你拿那么多的硬币去干啥去?
明明:奶奶来了,我拿了12角钱,想去买一包小吃给奶奶。
聪聪:拿那么多硬币,要是丢了一个,怎么办?
明明:那怎么办?你们能帮帮我吗?
2、交流学习,解决问题:
师:我们该怎样帮明明呢?大家有什么好办法?
生:可以去换钱。
师:那该怎样换呢?
学生讨论后发言:
生1:可以换成六张2角的纸币。
生2:可以换成两张5角,一张2角。
生3:可以换成12张1角的纸币,不容易掉。
生4:我可以帮他换成一张1元和2张1角。
生5:多了,多了,还是换成一张1元和一张2角的最方便。
师:为什么?
生3:因为10角=1元,所以12角就是1元2角呀。
教师带头鼓掌。
明明:哦!原来12角=1元2角,谢谢你们。
3、我们帮明明解决了问题,聪聪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帮忙,大家愿意吗?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
4、换钱游戏:4人合作,利用学具互换,老师指导。
5、认识物品价格的表示方法:
明明拿着换好的钱走进了“超市”。(课件出示)。
明明看见这么多的食品,不知道该买什么好?有谁能帮助他?
学生交流后发言:
生1:买一包花生,很香,
生2:我反对,花生比较硬,奶奶吃不动,我认为还是买一包杨梅干好,它比较有味。
生3:我不同意,杨梅干虽然比较有味,但是明明带的钱不够。
教师对此学生的回答,故作惊讶:“哇!你怎么知道不够?
生3:上面有标价。学生得意地说道。
教师笑道:“你很善于观察!依你看,明明买什么好?”
生3:我认为买冬瓜条好,它也比较好吃。
师:同学们讨论一下,他的建议是否合适?
学生汇报:
生1:一包冬瓜条要12元,太贵了。教师笑道:“是吗?”
生2:不对,我认为一包冬瓜条是1元2元。学生一哄而笑。
生3:我认为冬瓜条是1元2角,因为1.20元就是1元2角。”
教师夸奖:你真棒!
教师说明:1.20中有一个小圆点,圆点的左边表示元,圆点右边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所以1.20元就是1元2角,这就是物品价格的表示方法。
师:下面我们来看其它一些物品的价格(课件重出)。
学生说出物品价格后,随机出示相对应的物品价格读法:
(播放录音)聪聪:“明明的奶奶生病了,我也想拿着我的零花钱来买一些东西送给他们。我想买一包冬瓜条和一些糕点要多少钱?小朋友,你们会算吗?”
师:谁来计算一下?
江西省赣县城关实验小学 曾 缨。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案(汇总18篇)篇十
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示形式。
3、培养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知道爱惜人民币。
教具、学具准备:
模拟人民币,挂图,物品。
复习导入:
2、按质地分办哪两类?
1元=()角1角=()分。
一张2角可以换()个1角。
讲授新课。
1、老师拿了14个1角的硬币去买书,你们觉得这样方便吗?谁能帮我想一个好办法?
(换钱)怎么换?小组讨论。
可以用10个一角去换1张1元,2个1角换一张2角。原来12角=1元2角。
请学生填空:3元8角=()角26角=()元()角。
你是怎么想的?
2、同桌利用学具互换人民币。
3、黄老师在商场中看到了价格牌上是这样写的:笔记本1.50元(问这1.50元是多少呢?)。
4、看其它文具的价格,把对应的用线连起来。
本子0.50元5角。
墨水3.00元35元。
书包35.00元7元8角。
尺子1.20元3元。
彩色笔7.80元1元2角。
5、如果我要买一本本子和一把尺子,你们会计算吗?
如果我用10元去买一瓶墨水,该找回我多少钱?
实践活动:
让学生分组利用学具来进行买东西的实践活动。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案(汇总18篇)篇十一
小数第二册第57页例5,例6及“做一做”第1,第2题。
1.初步学会人民币的简单的计算,掌握计算的方法。
2.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购买小件商品的问题,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进一步加强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4.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和“用数学”的情感,培养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有关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统一单位的计算方法。
多媒体课件,每个学生准备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喜欢逛超市吗?那就由老师带着大家去超市逛一逛,但是售货员阿姨说了想逛超市必须先回答问题,请看:(课件出示)
(1)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
(2)开火车做题,其他学生打对、错。
1元=( )角 4元=( )角 7元=( )角
20角=( )元 40角=( )元 50角=( )元
10角=( )元 80角=( )元 9元=( )角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教师给予鼓励。
售货员阿姨说咱班的同学回答的真好,都可以进入超市。继续学习有关人民币的知识------简单的计算(一)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那么老师带着大家去糖果专柜看看,大家喜欢吃糖果吗?请看课件展示。
熊大带了1元2角想买自助糖果,怎么办?(板书:1元2角
)
即1元2角=( )角。请同学回答,并说明想的过程。
老师讲解并板书:1元2角=( )角
因为 1元 = 10角
10角+2角 = 12角
所以 1元2角 = 12角
让全班同学读两遍。
师:还有谁要换钱,请先算好能换多少个1角。
出示3元9角=( )角,让学生先讨论在回答。
师:糖果虽好吃,但不能多吃哟!
刚才我们学会了换零钱,但老师还想换些整钱,你们能帮帮我吗?那如何换整钱呢?
18角=( )元( )角
1元=10角 8角
让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说说26角=( )元( )角。
大家想不想去下一个专柜看一看?售货员阿姨说了想看必须进行闯关,请看第一关;
5元5角=( )角 14角=( )元( )角
2元8角=( )角 69角=( )元( )角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教师给予鼓励。
孩子们,你们回答太精彩了!看来大家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而且会进行人民币的换算,你们可真棒!
(3)教学例6
看这是气球专柜,漂亮吗?展示气球,看这有圆形气球、桃心气球、笑脸气球、小花气球和小天鹅气球。
出示例6的情景图
师:从图中你们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请学生起来说说)
师:从图中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然后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并回答可以解决,不合理之处,教师纠正。)
师:刚才你们提出很多的数学问题,老师挑出三个问题来解决。
三个问题:
(1)、买一个圆气球和一个爱心气球,要多少钱?
师:你们能自己列出算式吗?请在练习本上完成。列出算式后,请同桌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汇报。)
板书:5+8=13角
师:在日常生活中,当满10角时就转化成“元”,所以13角=( )元( )角。
板书:13角=1元3角
小结:单位名称都是“角”,可以直接计算。
(2)买一个笑脸气球比一个花朵气球贵多少钱?
师:谁能用响亮的声音读题目?
师:“贵”是什么意思?(贵是多的意思,贵多少就是多多少。)
师:你们能自己列出算式吗?请在练习本上完成。列出算式后,请同桌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汇报。)
板书:1元=10角 10-6=4角
师:为什么把1元换成10角?
生:1元减6角,它们的单位不一样,只有单位一样的时候才可以计算,因此1元换成10角。
小结:单位名称不同时,要先转化相同单位名称,再计算。
(3)买一个笑脸气球和一个天鹅气球,要多少钱?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板书:1元+3元1角=4元1角
师:谁来用响亮的声音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
生:1元加3元等于4元,再加1角,所以等于4元1角。
小结:进行人民币的计算时,一定要注意单位名称!(全班读一读)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元和元相加减,角和角相加减。
你们想去自己挑选生活用品吗?请看第二关:
9角-2角=( )角 7角+6角=( )元( )角
4元+8元=( )元 5角+1元3角=( )元( )角
(4)出示教材第57页“做一做”第二题
请你选出你想买的两个日用品,向大家展示并说说它们的价格是多少。根据你拿出的这两个日用品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请2个学生说一说。
三、知识运用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课件出示练习)
四.课堂总结,揭示课题
师:今天大家逛超市逛的开心吗?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同学们,我们现在认识了人民币,会花钱,但是我们不要胡乱花钱,因为我们家里的每一分钱都是爸爸妈妈的血汗钱,我们要做一个节约的孩子。
板书设计
简单的计算(一)
1元2角=12角
18角=1元2角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案(汇总18篇)篇十二
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二册第50页。
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示形式。
通过购物活动,培养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知道爱惜人民币,同时在教学中渗透孝敬老人等人文教育。
多媒体课件,每个学生准备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习用具和玩具。
生:聪聪、明明(掌声欢迎)。
师:他们有一些问题不太明白,想问问大家,你们愿意告诉他们吗?
1、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按质地分为哪两类?
2、1元=()角1角=()分。
3、一张1元币可以换()张5角;可以换()张2角……。
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给予鼓励。
聪聪:明明,你拿那么多的硬币去干啥去?
明明:奶奶来了,我拿了12角钱,想去买一包小吃给奶奶。
聪聪:拿那么多硬币,要是丢了一个,怎么办?
明明:那怎么办?你们能帮帮我吗?
师:我们该怎样帮明明呢?大家有什么好办法?
生:可以去换钱。
师:那该怎样换呢?
学生讨论后发言:
生1:可以换成六张2角的纸币。
生2:可以换成两张5角,一张2角。
生3:可以换成12张1角的纸币,不容易掉。
生4:我可以帮他换成一张1元和2张1角。
生5:多了,多了,还是换成一张1元和一张2角的最方便。
师:为什么?
生3:因为10角=1元,所以12角就是1元2角呀。
教师带头鼓掌。
明明:哦!原来12角=1元2角,谢谢你们。
出示:3元8角=()角6元4角=()角。
26角=()元()角78角=()元()角。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明明拿着换好的钱走进了“超市”。(课件出示)。
杨梅干葡萄干冬瓜条花生糕点。
1.50元3.00元1.20元2.00元0.80元。
明明看见这么多的食品,不知道该买什么好?有谁能帮助他?
学生交流后发言:
生1:买一包花生,很香,
生2:我反对,花生比较硬,奶奶吃不动,我认为还是买一包杨梅干好,它比较有味。
生3:我不同意,杨梅干虽然比较有味,但是明明带的钱不够。
教师对此学生的回答,故作惊讶:“哇!你怎么知道不够?
生3:上面有标价。学生得意地说道。
教师笑道:“你很善于观察!依你看,明明买什么好?”
生3:我认为买冬瓜条好,它也比较好吃。
师:同学们讨论一下,他的建议是否合适?
学生汇报:
生1:一包冬瓜条要12元,太贵了。教师笑道:“是吗?”
生2:不对,我认为一包冬瓜条是1元2元。学生一哄而笑。
生3:我认为冬瓜条是1元2角,因为1.20元就是1元2角。”
教师夸奖:你真棒!
教师说明:1.20中有一个小圆点,圆点的左边表示元,圆点右边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所以1.20元就是1元2角,这就是物品价格的表示方法。
师:下面我们来看其它一些物品的价格(课件重出)。
学生说出物品价格后,随机出示相对应的物品价格读法:
杨梅干葡萄干冬瓜条花生糕点。
1.50元3.00元1.20元2.00元0.80元。
1元5角3元1元2角2元8角。
(播放录音)聪聪:“明明的奶奶生病了,我也想拿着我的零花钱来买一些东西送给他们。我想买一包冬瓜条和一些糕点要多少钱?小朋友,你们会算吗?”
师:谁来计算一下?
生:1元2角+8角=2元(板书)。
师:谁来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生1:因为1元2角是12角,12角加8角等于20角,20角可以换成2元,所以1元2角加8角等于2元。教师点头。
生2:2角加8角是1元,1元加1元是2元,所以1元2角加8角等于2元。教师竖起大拇指。
师:老师有5元钱,我想买一包葡萄干,够吗?
生:够。一包葡萄干是3元,老师有5元,还要找回2元钱。
板书:5-3=2(元)。
谢谢大家!你们表现真棒!
以学生为主,教师给予补充。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朋友,你们想用手中钱去买一些礼物,送给爷爷、奶奶吗?
选四名售货员,学生自由购物。要求买东西时要有礼貌地说:“阿姨或叔叔,你好!我要买一包花生。”买完后要说:“谢谢!阿姨或叔叔再见!”
教师指导操作。
(课件出示)聪聪、明明:小朋友,今天你们可真棒!下次我们还向大家学习知识,好吗?
生:好!聪聪、明明再见!
到商店去调查物品的价格,同时拿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两样物品,并做好一些记录。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这节课是数学新课程改革中一个新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参与面广,热情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以及乐于助人的精神。反思整个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力争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方法、找答案。从而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时培养综合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本节课中,教师想方设法创设“融洽”的问题情境,激起矛盾,让学生带着具体问题进入“角色。”如“明明带了这么多钱,要是掉了一个怎么办?”学生提出“换钱”这一好办法。这一情境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依据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不难得出答案,但更多的是产生了:“咦,这也是数学?”这样一个疑问。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引入一种参与问题探索的情境中,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让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探索动机。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帮聪聪、明明换钱购物活动的问题情境,为他们搭设一个生活的“舞台”,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方式给“聪聪、明明”提供了丰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在这节课中热情高涨,可想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那么一点数学知识和技能,而更多的是懂得了如何经济合理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钱,懂得了要孝顺老人等“人文”的东西,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新课标要求教师提供学生广阔的合作交流空间。学生在“帮明明挑选物品,认识物品价格的表示方法,”时,所有的同学都投入到激烈的讨论中去。对于他们的每一种想法,教师都及时启发、引导和鼓励,同学们在交流中对同一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从而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所发现,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总之,本课为学生搭设了自主探索的舞台,很好地把握了学生主动思维的契机。宽松的教学时空,到位的师生角色,使课堂充满了情趣、机智,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案(汇总18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示形式。
3、培养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知道爱惜人民币。
教学重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模拟人民币,挂图,物品。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2、按质地分办哪两类?
1元=()角1角=()分。
一张2角可以换()个1角。
讲授新课。
1、老师拿了14个1角的硬币去买书,你们觉得这样方便吗?谁能帮我想一个好办法?
(换钱)怎么换?小组讨论。
可以用10个一角去换1张1元,2个1角换一张2角。原来12角=1元2角。
请学生填空:3元8角=()角26角=()元()角。
你是怎么想的?
2、同桌利用学具互换人民币。
3、黄老师在商场中看到了价格牌上是这样写的:笔记本1.50元(问这1.50元是多少呢?)。
4、看其它文具的价格,把对应的用线连起来。
本子0.50元5角。
墨水3.00元35元。
书包35.00元7元8角。
尺子1.20元3元。
彩色笔7.80元1元2角。
5、如果我要买一本本子和一把尺子,你们会计算吗?
如果我用10元去买一瓶墨水,该找回我多少钱?
实践活动:
让学生分组利用学具来进行买东西的实践活动。
屋檐人家-学习库收集整理www.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案(汇总18篇)篇十四
在这堂教学活动中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人民币的认识,理解计算人民币的加、减法的生活应用,加深学生对只有相同单位的钱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认识。因此,本节课的知识点主要有三个:一是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二是知道商品价格的表示形式。三是进行简单的计算。同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要多样化,呈现方式也应丰富多彩。通过深入地学习,我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思路,积极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得、在交流中有所悟。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发展。先是以购物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关于人民币的简单加减法计算。
认识人民币是为了使用人民币,也只有在使用中才会熟悉人民币,才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模拟购物的活动,不仅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而且进一步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体会做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在思维交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不同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了“互补”,达到了共同提高,合作学习的目的,从而取得交流的实效,提高了探究实践能力。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案(汇总18篇)篇十五
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二册第50页。
(一)知识目标:
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示形式。
(二)能力目标:通过购物活动,培养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情感目标: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知道爱惜人民币,同时在教学中渗透孝敬老人等人文教育。
多媒体课件,每个学生准备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习用具和玩具。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生:聪聪、明明(掌声欢迎)。
师:他们有一些问题不太明白,想问问大家,你们愿意告诉他们吗?
1.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按质地分为哪两类?
2.1元=()角1角=()分。
3.一张1元币可以换()张5角;可以换()张2角……。
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给予鼓励。
评析:在教学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声形并茂呈现给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人物,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旧知,又很自然地把学生带进新课堂。
二、结合情境,自主学习:
1、情境对话,提出问题:
聪聪:明明,你拿那么多的硬币去干啥去?
明明:奶奶来了,我拿了12角钱,想去买一包小吃给奶奶。
聪聪:拿那么多硬币,要是丢了一个,怎么办?
明明:那怎么办?你们能帮帮我吗?
评析:创设情境对话,以此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交流学习,解决问题:
师:我们该怎样帮明明呢?大家有什么好办法?
生:可以去换钱。
师:那该怎样换呢?
学生讨论后发言:
生1:可以换成六张2角的纸币。
生2:可以换成两张5角,一张2角。
生3:可以换成12张1角的纸币,不容易掉。
生4:我可以帮他换成一张1元和2张1角。
生5:多了,多了,还是换成一张1元和一张2角的最方便。
师:为什么?
生3:因为10角=1元,所以12角就是1元2角呀。
教师带头鼓掌。
明明:哦!原来12角=1元2角,谢谢你们。
3、我们帮明明解决了问题,聪聪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帮忙,大家愿意吗?
出示:3元8角=()角6元4角=()角。
26角=()元()角78角=()元()角。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
4、换钱游戏:4人合作,利用学具互换,老师指导。
评析:根据儿童争强好胜、乐于助人的特点,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和实用性。
5、认识物品价格的表示方法:
明明看见这么多的食品,不知道该买什么好?有谁能帮助他?
学生交流后发言:
生1:买一包花生,很香,
生2:我反对,花生比较硬,奶奶吃不动,我认为还是买一包杨梅干好,它比较有味。
生3:我不同意,杨梅干虽然比较有味,但是明明带的钱不够。
教师对此学生的回答,故作惊讶:“哇!你怎么知道不够?
生3:上面有标价。学生得意地说道。
教师笑道:“你很善于观察!依你看,明明买什么好?”
生3:我认为买冬瓜条好,它也比较好吃。
师:同学们讨论一下,他的建议是否合适?
学生汇报:
生1:一包冬瓜条要12元,太贵了。教师笑道:“是吗?”
生2:不对,我认为一包冬瓜条是1元2元。学生一哄而笑。
生3:我认为冬瓜条是1元2角,因为1.20元就是1元2角。”
教师夸奖:你真棒!
教师说明:1.20中有一个小圆点,圆点的左边表示元,圆点右边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所以1.20元就是1元2角,这就是物品价格的表示方法。
师:下面我们来看其它一些物品的.价格(课件重出)。
学生说出物品价格后,随机出示相对应的物品价格读法:
杨梅干葡萄干冬瓜条花生糕点。
1.50元3.00元1.20元2.00元0.80元。
1元5角3元1元2角2元8角。
评析: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渴望,希望得到同伴、老师的认可。教师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亮点,给以热情的表扬、鼓励,营造了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在竞争意识的促动下,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个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播放录音)聪聪:“明明的奶奶生病了,我也想拿着我的零花钱来买一些东西送给他们。我想买一包冬瓜条和一些糕点要多少钱?小朋友,你们会算吗?”
师:谁来计算一下?
生:1元2角+8角=2元(板书)。
师:谁来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生1:因为1元2角是12角,12角加8角等于20角,20角可以换成2元,所以1元2角加8角等于2元。教师点头。
生2:2角加8角是1元,1元加1元是2元,所以1元2角加8角等于2元。教师竖起大拇指。
师:老师有5元钱,我想买一包葡萄干,够吗?
生:够。一包葡萄干是3元,老师有5元,还要找回2元钱。
板书:5-3=2(元)。
谢谢大家!你们表现真棒!
6、小结:以学生为主,教师给予补充。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三、实践活动,感悟数学:
师:小朋友,你们想用手中钱去买一些礼物,送给爷爷、奶奶吗?
选四名售货员,学生自由购物。要求买东西时要有礼貌地说:“阿姨或叔叔,你好!我要买一包花生。”买完后要说:“谢谢!阿姨或叔叔再见!”
教师指导操作。
评析: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品德教育。
四、总结知识,反馈信息:
(课件出示)聪聪、明明:小朋友,今天你们可真棒!下次我们还向大家学习知识,好吗?
生:好!聪聪、明明再见!
五、课后延伸,体味数学:
到商店去调查物品的价格,同时拿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两样物品,并做好一些记录。
评析:
布置课后实践作业,既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又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知识面,同时也为下一节课做好了准备。
总评: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这节课是数学新课程改革中一个新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参与面广,热情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以及乐于助人的精神。反思整个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力争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方法、找答案。从而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时培养综合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案(汇总18篇)篇十六
简单的计算这节课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的第二课时,教材在认识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它们的十进制关系的基础上,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本节课教学力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呈现给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故事,以故事激趣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学生通过:摆、看、拿、想、说、换、比等形式,以及小组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他们在活动中、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
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并会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在学生知道了人民币间的换算的基础上,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了解商品价格的表示形式;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在教学中,本课通过创设情境,帮聪聪、明明换钱购物活动,把整节课编成了一个故事,把知识穿成了串,溶于故事中,从而引导学生在数学故事中学习身边的数学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
根据儿童争强好胜,乐于助人的特点,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使儿童喜爱的人物在屏幕上亮相,做到绘形绘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条主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都是为了给学生创造机会,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
教师力争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方法,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案(汇总18篇)篇十七
在备这节课的时候就在犹豫是由圆角分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去导入,还是如果你去买一元的东西有几种付款的方式去导入。经过思考我采用了第二种导入方法。
第一节我在一一班上课,很明显用第二种导入方法,孩子们的回答多种多样,本来我们这节课只需要用到角与元的换算关系,有的孩子完全沉溺在怎么能回答更多的付款方式,把分都用到了,虽然孩子们对以前的知识有了很好的巩固,但是对于本节课需要该着重从哪方面来思考我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觉得这类方式对于孩子的基本换算的思维方式弄得复杂化了,导致做一做只有一半的学生可以快速的写出来。
下课后我去问胡老师,胡老师在一二年级的'教学经验很丰富,很明确了指出了问题,在第二节课的时候我听取了胡老师的建议,采取了第一种导入也简单明了,孩子们对于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有了明确的认识,学期起来也兴趣比较高。
经过这次反思我觉得每一节课都有每节课所要突出的重点,有时候我们生怕孩子们对上一节课的内容掌握不好,又因为想把课堂设计的更丰富一些,重点内容太多,想讲解的东西也太多,导致了主要内容不突出,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还特别容易把他们绕进去,在以后的备课中要删除繁琐的东西,让课堂的脉络更清晰一些。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案(汇总18篇)篇十八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人民币以及会简单的换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在上课之前了解到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经验,也有一部分学生从没接触过钱,要掌握存在一定困难。新课之前设计了一个说说有多少钱,让学生知道元加元,角加角,分加分,为后面做铺垫。由于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我创设了一个连贯的购物场景,在气球区里我充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把问题充分暴露出来,让学生自己找出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在第2个当中出现1-6=4(角),还有出现6-1的。突破重点和难点,同时还提出了该问题的另一个说法,花朵气球比小年气球便宜多少钱?在第3问钟,有出现把3元1角换成31角计算的,我也给予充分肯定。做一做的生活用品区中,有学生出现找错价格的,也恰好暴露,这又是一个提醒要注意的地方。由于在展示学生作品的时候用的时间较多,后面的食品区就没时间逛了。但整节课下来,学生的状态都还不错,把在进行计算的时候中的问题充分展现,自己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提醒要注意的地方,体现了学生为主的思想。在提问的环节很多学生都提出了不少问题,并能解答。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在学生展示的时候,下面的学生听得不是很认真,这就需要多进行这方面的组织教学。让课堂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