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作品让人沉浸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追求中,体验人生的真谛。经典音乐是心灵的栖息地,它们带给人们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经典教案全册大全(20篇)篇一
1、提炼关键信息,梳理课文结构,理解说明顺序。
2、通过与所学《中国石拱桥》的比较,感知科学小品文生动说明的语言特点。
3、感悟作者情感,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文章情感为线,贯穿课堂。通过语言品析,感知科学小品文生动说明的语言特点,并通过品味改写,加深对不同风格说明文语言的认识。
课型设计。
自主探究、教师点拨课——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科学小品文,在教师渗透说明文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希望学生能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探究、教师引导将说明新知的学习深入巩固,并拓展运用,了解常规说明文语言与科学小品文语言的差异。希望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由课题“入侵”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直接入题,一方面让学生快速理解说明对象,同时引导学生带着作者的写作情感去感知文章,以情为线,贯穿教学。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并提出默读要求),筛选有用信息,说说从中获得哪些相关知识。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明确,明晰本文的说明顺序。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通过默读锻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要点的能力。问题设置较易操作,旨在面对全体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同时通过对学生回答的板书整理,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
三、阅读比较体味语言。
1、比较《中国石拱桥》与本课,体悟科学小品文语言特点,结合范例引导学生掌握方法,赏读语言,体悟情感。
2、通过将文中平实说明语言的改写,学会运用生动说明的方法。
师方法的引导,品析语言,体味语言的生动性与情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品析的角度,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表达。
四、总结本课体会精神。
教师小结本课所学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培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设计意图】由本文内容的品读,情感的把握,启发学生要关注自然,保护自然。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尝试运用生动说明的写法,搜集生活中的生物入侵者相关介绍性资料,写一段说明文字。
【设计意图】就课堂学习重点进行课外可行性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将感知到的说明方法在练笔中加以尝试。学用结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经典教案全册大全(20篇)篇二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2、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3、体会咏物记叙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指导初读。
1、带领学生认识石榴,观察讲台上的一盆石榴。
2、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石榴。
3、带领学生总结石榴的特点。
4、指导学生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
二、抓住特征,分析课文。
1、带领学生品味描写石榴的句子。
2、带领学生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带领学生重点讨论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喻成是“夏天的心脏”。
三、深入探究,体会感情。
1、给学生发放文章的背景材料。
3、带领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本课小结。
《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向时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第二课时。
一、辐射阅读,体会寄情于景的写法。
1、带领学生阅读《白杨礼赞》片段。
2、带领学生阅读《荔枝蜜》片段。
二、写作练习。
指导学生观察大干世界里的事物,描写其特征,同时练习“托物言志”或“借物。
抒情”的写法。
三、本课小结。
要写好物托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情人;学会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经典教案全册大全(20篇)篇三
2.理解本文借物抒情的特点,学习写景状物的写法。
3.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重点、难点。
l.重点: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2难点:理解本文借物抒情的特点,学习写景状物的写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词的音。
迸溅出beng)忍俊不禁(jin)。
仙露琼浆(qiong)盘虬卧龙(qiu)。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的生词。
(l)迸溅:向外溅出或喷射。
(2)繁密:多而密。
(3)稀落:稀稀疏疏,出现得少。
(4)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5)酒酿;江米酒。
(6)挑逗:逗引,招惹。
(7)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忍俊:含笑。
(8)仙露琼浆:形容鲜美的酒。
(9)盘虬卧龙:回旋地绕像卧着的龙。
3.阅读全文,思考预习提示及课后练习。
课堂教学。
一、导入。
自然景物是丰富多彩、婀娜多姿的。它会令人心旷神怡,会令人浮想联篇,感悟到人生的真谛。读完《紫藤萝瀑布》我们一定会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的生命。本堂课我们主要解决如何读懂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及如何赏析散文语言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老师配乐范读,学生听读思考)。
2.问题设计:。
a.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概括文章内容。
b.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
c.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怎么样的感悟?
3.学生讨论、交流,老师引导、归纳、明确:。
读懂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首先要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概括文章的内容,看看写了什么物,从哪些方面写的,突出了物的什么特点等。如本文写的是紫藤萝,从形、色、态、味几个方面写的,突出了紫藤萝生长的旺盛,生机勃发的特点。文章又插叙了紫藤萝在“十年浩劫”中被摧残的不幸命运,结合下文的议论,我们可以理解作者是要表达“花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幸,但一旦环境改变,它又会勃发出旺盛的生命力”的主题,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其旺盛生命力的赞美。
其次,我们要有写物是为了写人的意识,要注意作者的感情变化,那往往是文章的行文线索。另外,我们在读文章时要多问个为什么。如我们读到作者由“焦虑和悲痛”变得“宁静和喜悦”时,就应该问问:作者为什么“焦虑和悲痛”?又为什么变得“宁静和喜悦”?因为作者写的比较含蓄,要理解她为什么“焦虑和悲痛”,有必要补充写作背景。(课件展示:宗璞一家,在“”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1982年10月小弟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文中为什么要插叙在“十年浩劫”中紫藤萝的不幸遭遇了。原来花的命运正是人的命运的象征。花能够从不幸中走出来,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人难道不能吗?作者正是从花的身上幡然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所以释怀,变得“宁静和喜悦”了。
再次,我们要注意作者对物和人发表的议论,那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和中心。如文中写道:“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是画龙点睛之笔,是文章形神的结合点。我们可以结合文意理解,它的意思是:不幸是生命的必然,我们不要囿于不幸,被不幸压倒,而要珍惜生活,珍爱生命,像紫藤萝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因此文章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三、研读与赏析。
本文以“紫藤萝瀑布”为题,但文章的主要内容显然不仅仅是描写紫藤萝。作者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深受启示,抚今追昔,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写法称之为“借物抒情”。借物抒情,首先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写好物,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紫藤萝的。
1.提问: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紫藤萝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从四个方面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经典教案全册大全(20篇)篇四
1.体会作者向往追求理想生活的思想感情。
2.自然的联想、丰富的想像。
3.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的节奏感与和谐美。
教学时数:两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朗读诗歌,疏通生字,查找、了解作者有关资料。
教师:朗读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星空以其无比的广阔和神秘,引起人们纷繁多姿的幻想,创造出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同学们,面对星空,你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说,诗人的想象最瑰丽,那么,我国现代大诗人郭沫若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到《天上的街市》。
作者简介(学生交流搜集的作者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诗篇《天上的街市》。
1.熟悉诗歌,指导朗读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
2.这种感情基调的诗歌应怎样朗读?
——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3.放录音。听完录音后,再请学生根据听录音的印象试读。老师再明确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
三、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解读全诗。
(一)讨论学习第一节诗。
1.教师范读第一节。
2.“远远的街灯明了”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信息?
——它表示时间是晚上,天已经黑了。
3.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呢?
——登高远望,看到了暗空中无数街灯点缀其间,像是夜空中的无数明星,抬头望星空,无数明星也同样像是地上的无数街灯。这一书,诗人把“街灯”比喻成“明星”,又把“明星”
比喻成“街灯”,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形成一种循环复沓的诗美。
4.有的同学在朗读的时候,往往漏掉“是”字,请同学们想一想:“是”字可有可无吗?(让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诗,寻找语感)。
——“好像”后加一个“是”字,凑足音节,使其更舒展,同时更能表达作者赞赏的口吻。
5.节诗中有两处运用了联想,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思考联想的特征。
——两处联想:街灯——明星明星——街灯。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相关事物的心理过程。
(二)讨论学习第二节诗。
1.请学生个别朗读第二节诗。
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是如何描绘自己的想象物的?
——诗人用“美丽的”来形容街市,用“世上没有的”“珍奇”来形容物品,并用“陈列”一词来说明物品的繁多。
4作者极尽想象描绘这些景物的时候,语气是怎样的?
——极其肯定。从“定然是”一词可以看出来。
5作者这样写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天上是那样繁华富庶,天上的生活当然是无比美好幸福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再次全体朗读全诗,融入自己对诗歌感情的理解,读出韵味。
七.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预习三、四节诗内容。
第二课时。
一、体朗读全诗,回忆旧课内容。
二、讨论、学习第三节诗。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三节。
——诗人由“美丽的街市”“珍奇的物品”想到了天街上应该有人,有人的活动。这“人”就是牛郎织女,进而描写出动态的景物。
3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如何?它与传说中的故事有何不同?
美满。他们骑着牛儿来来往往,他们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天地里。
4诗人这样的想象合理吗?他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造?
——诗人的想象是合理的。他是依据星象来想象的,因为淡淡的银河,看上去确是浅浅的,也不很宽广。作者这样写是要表达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黑暗势力压迫的反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讨论、学习第四节诗。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四节。
2.这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写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
3节中的“闲游”一词能否和上节中的“来往”一词互换?
——不能。“来往”是指牛郎织女骑着牛儿雕过浅浅的天河去见织女。而在天街上悠闲地游逛,只能说是“闲游”,强调“悠闲”
4节诗中有个量词用得很别致,请同学们找出来。
——“朵”
换成一颗的“颗”不更通俗明白吗?
——“朵”字说明了流星如花儿般的美丽,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四、总结分析全诗。
1.这首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
2.——展开的过程是: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生活。
3.这首诗既有写实也有想象,请同学们找出来,并体会各自在诗中的作用。
——第一节写实,后三节都是想象。写实为想象作铺垫,想象则表达了对美好的理想境界的向往。
4作者在想象的时候,多处运用了“定然有(是)”“定能够”“不信”“是”等极其肯定的词语,这表明什么?请同学们根据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性格、气质、诗歌风貌的特征来思考。
——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五、请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再现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奇特的想象。
六、拓展、迁移。
七、布置作业。
做一些有关联想和想象的题目。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经典教案全册大全(20篇)篇五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表达的积极进取、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
2、结合实际体验,感悟生命内涵的丰富性。
教学设想:
(一)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多种形式的阅读(默读、朗读、品读),在自主学习中体会作者积极进取、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
(二)以生动、形象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和体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共同探讨、感悟生命内涵的丰富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进入中学生活,你的人生又翻开了新的一页。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然而,人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第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文章,将引导你体味人生、关爱人生。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课《生命生命》。
(说明:导语设计注意中、小学语文的衔接;并用x饱满的语言使学生入境传情。)。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会文章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初次感知课文,教师提出默读要求:
(1)结合文后注释理解词义。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指导学生学会看文后注释,注意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通过投影复习、反馈文中字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再次默读课文。品读文章,提高读书质量,默读要求:
(1)在文中勾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
(2)找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句子。
学生交流:
1、朗读自己勾画的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并试着有感情的朗读,处理好朗读技巧。
2、交流自己找出的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句子。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
并结合作者的身世,体会文章表达的积极进取、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感悟文章的优美语言和表达的思想内容。
3、齐读课文。
(师):杏林子本人就是一个热爱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而奋斗的榜样。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感受这支生命的赞歌。
在前两次默读、同学交流、语段理解试读的基础上,出声齐读文章,再次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增强对生命意识的体会和认识。
4、出示投影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应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应碌碌无为而羞愧……”
(补充名句,激发学生情感,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感悟生命内涵的丰富性。
1、说。
投影展示五幅图片,教师先示范(选一幅图):
(师):我看到了白茫茫的雪地上,有一串串深深浅浅、歪歪斜斜的脚印伸向远方。我们想到生命是一场艰难的跋涉,那深深浅浅、歪歪斜斜的脚印正记录着我们人生的历程。
其余四幅同学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已有的体验,学生谈了关于生命的不同认识和感受,言之有理,都应给予认可。
2、写。
通过课文、图片、同学们的交流,结合你自己的实际体会,写出你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学生当场写作,并进行全班交流,共同体验生命内涵的丰富性。
老师也交流自己写的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四、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一起欣赏生命。其实欣赏生命的过程,也是在欣赏多姿多彩的自己。尽管只有短短的45分钟时间,老师非常有幸能和同学们共度了一段难忘的生命时光。愿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热爱生命、珍惜时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书写自己人生的篇章。
五、布置作业:
以“生命”为主题的综合性作业:
1、查询有关生命的形成和起源。
2、摘抄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
3、收集珍爱生命的名人佚事。
4、上网搜索感悟生命的精美散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经典教案全册大全(20篇)篇六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部编教材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以亲情为主题,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抒发了同样感人至深的亲情。学习本单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多方面的教益。
作为叙事性散文作品,《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作品集》,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他、照顾他的事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探究,尤其是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他们乐于发言,课堂上能与老师保持良好的互动,与同学积极合作、共同学习。但是也存在情绪不稳、浮躁等问题。鉴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所限,对于特殊境遇下如何体会深沉无私的母爱会有所困难。可能会遇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不够深刻,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等问题。这都需要教师从不同层面给予合适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及存在的问题,我确定了下列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通过母亲的“好好儿活”,分析母亲的形象,理解母爱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引发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的思考。
教学重点:通过对母亲的语言神态等描写的品味,分析母亲的形象,理解母爱的内涵。
教学难点:由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引发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的思考。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的运用: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方法进行教学,以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阅读感知法:遵循阅读的整体性原则,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问题引导法:用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读文本,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启发式教学:以启发、点拨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同时利用小组合作,促进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动。
(二)学法的渗透:教是为了不教,本节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渗透学法。
1、品评赏析法:学习过程中,对文中精彩的语句、段落进行品评、赏析、积累。
2、讨论交流法: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3、小组合作法:随着自主、合作、探究成为语文学习的新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一种新的学习组织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交流学习体会,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五、教学设计。
在对教材和学生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本原则,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配乐朗诵《我与地坛》片段,引导学生体会儿子对母亲的爱,进入主题,这篇书写着母亲对儿子爱的《秋天的怀念》。呈现片段: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设计意图:联系本单元的内容,唤起学生曾有的情感体验,通过朗读,为下文的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情感铺垫。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前提下阅读文章,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
2、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
要求:边读边在文中划出相关的语段,了解文章的情节。
设计意图: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阅读,主动学习,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同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简洁准确表达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分析形象。
通过熟读、品读文章,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以深入理解文章,解读人物。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母亲是怎样“好好儿活”的,分析母亲的形象。
2、母亲是怎样教导我要“好好儿活”的,理解母爱的内涵。
要求:品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并圈出重点词,仔细品味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然后小组一起交流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读、品读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补充背景,增进学生对写作背景的了解,进而讨论交流、分析鉴赏文中母亲的形象,母爱的内涵,增强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以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积累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和分析方法,感悟博大深沉的母爱,突出教学的重点问题。
(四)再读课文,引发思考。
在分析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教师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知识,让学生再读文章,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发思考。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
2、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
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段落,带着感情诵读,思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把握文中“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思考当下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好好儿活”,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问题。
(五)重读课文,知识拓展。
通过学生再读文章,了解文章在叙述方式上的特点,从而拓展知识。
本环节设计的问题是:
1、了解叙述方法——“插叙”
2、文中插叙的内容和作用。
要求: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插叙的内容,思考其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叙事性散文常用的叙述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日常写作中掌握插叙这种方法技巧。
(六)布置作业,读写结合。
1、阅读史铁生的名篇《我与地坛》。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经典教案全册大全(20篇)篇七
教材分析:
本诗创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一次,在桂林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但在“我”的眼中,这不仅仅是一只通常意义上的老虎,而是另一个“我”。那“血淋淋的破碎的爪子”“破碎的牙齿”“铁笼”都使“我”想到了自己的境遇:当时在干校的绝大部分学员都已回京或分配到别的城市,而自己是属于少数不能入京的“分子”之一,心情是异常沉重。正如作者所说:这只虎与我当时的境遇是何其相似啊!而“灰灰的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则深深震撼了“我”,那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发自“我”的灵魂深处,诗人借虎喻人,全诗赞扬的是华南虎,表现的却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教学目标:
1、通过诗歌学习,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鄙弃庸俗,保持高尚独立人格.
2、培养学生通过鉴别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的能力.
3、诵读品味诗歌,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了解诗中的众多形象所表现的深层意义,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评析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深厚感情及哲理.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解决字词.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画面,学生根据提示说一句完整的话:
虎啸、鱼游、雁翔、万事万物,世界。
二、初步朗读全诗,熟悉课文内容。
1、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营造气氛,学生听读、欣赏、品味,自行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朗读流畅、节奏合理、停顿恰当,语气、语调符合文意.
三、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出示思考题。
2、对华南虎,“观众”和“我”持什么态度?你对“我”与众人行为有怎样的评价?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1、它有着美丽的容貌和强健的形体,但它被囚于人类的牢笼中,远离了广袤的山林——它的精神家园。它本属于大山与森林,属于大自然的自由的儿子,现在却被囚禁在铁笼里,供人观看,呵斥、捉弄,这是一个扭曲生命的环境.
华南虎有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个性.
有关诗句如: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
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2、“观众”对华南虎“砸”、“呵斥”、“诱惑”,冷漠粗暴灵魂麻痹,这是一群没有独立人格自我意识的群体,有时还会助纣为虐;“我”良知未泯,从华南虎身上感到一种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灵魂被震撼而觉醒.
四、深层研讨,评论诗歌内容。
1、朗读诗歌,找出诗中最能震撼人心、表现主旨的诗节.
2、探讨诗歌的主旨.
3、学习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5、联系背景,你是如何理解华南虎形象及“观众”“铁笼”“我”等的象征意义的.
教师点拨:
2、诗人以被囚禁在铁笼中,失去自由还饱受摧残嘲弄的华南虎形象为象征,表现了自己及同类人在艰难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3、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时期,那是个最没有诗意的年代。诗人在干校劳动改造。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四只破碎的虎爪愤怒绝望地把水泥墙壁刨出了一道道深深浅浅的血迹,那不驯的气魄引起诗人灵魂强烈的震撼。回到干校,写下这首诗,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由的追求。在20世纪70年代初,这首诗表现中国正直、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人们,应该都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和鼓励.
4、省略号隐去了“我”的内心活动,“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的“血淋淋的沟壑”唤醒了“我”的内心,迫使“我”作一场灵魂的追问。“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羞愧”一词说明“我”在“不羁的灵魂”面前感到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那滴血的趾爪,那腾空而去的具有动感的形象,既是“我”对华南虎不屈灵魂的膜拜,也是“我”屈辱灵魂的觉醒,它让“我”看见了人类的希望。写这首诗的时候,作者处境同样艰难,华南虎不羁的个性引起了诗人灵魂强烈的震撼,它唤起了诗人追求自由和光明的激情。使诗人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保持独立、健全的人格奋然前行.
5、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囚在牢笼中的华南虎,代表着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与之相对的是禁锢自由,代表邪恶的铁笼。通过两者之间的激烈冲突,表现了诗人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
“观众”“叽叽喳喳”“胆怯而绝望”“可怜而可笑”——这是一群没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在诗中他们只是一群苍白,概念化的符号。他们无耻、卑微、无聊、自以为是,他们是冷漠、市侩,有时还会助纣为虐的群体的真实写照.
“铁栅栏”“铁笼”“灰灰的水泥墙壁”作为对华南虎“专政”的工具,是人类制造出来的色彩阴暗、冰冷无情的囚具。愚昧的大众蔑视老虎向往的“苍苍莽莽的山林”,他们不但对自己囚牢一样的生活境况不自知,而且还想用同样的牢笼囚住,一切生灵。精神的独立,往往被众生当成洪水猛兽,“两道铁栅栏”形象地表现了他们懦弱的心理.
“我”也和其他人一样,隔着铁栅栏来“观赏”华南虎。但“我”毕竟良知未泯,从老虎“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的“血淋淋”的“悲愤”中,“我”感到了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感到了现世众生的人格堕落。“我终于明白”,“我羞愧”,“我离开”,“我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这声音来自“我”的灵魂,它代表了有良知、有思想的人灵魂的觉醒.
六、诵读品味,深入体会感情。
1、朗读指导:
第一、二小节以叙述语气为主,第三、四小节要读出华南虎对人类的轻蔑,读出它内心的孤独和忧愤,更要读出它的抗争,最后一节是作者感情的高潮,要读出作者的羞愧和觉醒后的激愤.
2、学生自由朗读,深入品味情感.
八、巩固拓展。
根据提示自己写一节小诗。
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积累词语.
2、课外尝试写一首小诗,写出你喜爱的一个小动物的形象气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经典教案全册大全(20篇)篇八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认识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3、感受人间至爱亲情。
教学重点:通过父亲这一人物形象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课前准备:学生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放《父亲》这首歌,创设情境。
刚才我们怀着对父亲的崇敬之情聆听了一首为我们的父亲唱的颂歌。听着这优美的旋律,感受着父爱的深沉与博大,我们怎能不去感谢给予我们生命与厚爱的父亲呢?在一篇课文里同样有一位父亲值得我们去歌颂。
板书课题。
二、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学习,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了解情况。
(一)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问题。显示问题。
想一想:
文中情节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的事,如何引出的?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视情节引导:上下文联系起来,具体语句……。
(二)合作探究。
我们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你在阅读时还发现了哪些问题呢?请小组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相互质疑。
小组中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靠集体的智慧战胜一切困难.
灵活安排:。
学生可指名求教,其他学生也可自告奋勇及时求助.
(四)教师导学。
通过刚才的求救及救助,我感受到了同学们思维火花的碰撞,我也遇到了一些难题,大家愿不愿意帮我去征服它们?请大家自由闯关!
显示:。
自由闯关每人仅限一关,聪明的你闯哪一关?
第1关:本文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有什么含义?
第2关:你认为“花”在叙述构思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第3关:你认为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4关:你知道末尾“我”默念的花的含义么?
在这一环节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作简要板书(见板书设计)。
(五)体验与反思。
:谈一谈。
在父亲的影响下,“我”长大了。我们每个人都要长大,都含有父亲的呵护,你的父亲是如何教育你的呢?请畅说欲言。
(六)教师总结。
文中的父亲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我们也体会到了我们的父亲对我们的关爱,那么,就让我们在我们成长的记忆长河中谨记:生活中,有个人叫父亲,有种爱叫父爱。
附:板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经典教案全册大全(20篇)篇九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情感基调,逐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去年母亲节时,德国一个九岁的孤儿,想把自己的爱献给妈妈,却又不知道自己的妈妈在哪里,于是他选择帮助别人,并请求受过他的帮助的`人去帮助更多的人,他想,通过这种爱心传递的方式,总有一天他的妈妈也会成为被帮助的对象的。
这个孩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关爱他的妈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文中的那个孩子也用了一种特殊的方式去关爱他的妈妈。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印度诗人泰戈尔写的《金色花》。
二、走近作者。
(出示幻灯)请一生朗读: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代表作有《新月集》和《飞鸟集》等。
(教师补充:20世纪初,是泰戈尔个人最不幸的时候,1902年,他的妻子病逝,第二年,他的一对儿女相继夭亡,可是他仍然能写出如此充满童趣、充满母爱的文章。)。
三、美读诗歌。
1、初读课文。学生分散阅读,圈点批注不懂的字、词、句,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
2、教师配乐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标注出生字的读音,进一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投影:(1)你听到了一个____________的孩子;
你听到了一个____________的妈妈。请说说你的理由。
(2)你认为该用什么样的语速和感情基调来朗读?
(明确:稍快,喜悦,读出母子之爱和儿童特有的调皮)。
3、由学生推荐三个同学来合作朗读全文,学生听读后点评。教师鼓励其他学生朗读自认为读得好的句子,然后再分角色朗读文中关于母子对话的最后两段(提示:可以想像配以适当的表情和动作)。
四、访美悟美。
(一)、寻美行动――你发现诗歌美在哪里?(小组讨论学习)。
老师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美去感受亲情美和母子的形象美。
(教师小结:泰戈尔通过写母爱的作品来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但他不同于同一时代很多作家的爱,他没把精力投入到揭露社会的丑恶,而是在美的领域里开垦、耕耘,他不是用鞭子去惊醒读者,而是用微笑融化读者,这是因为他的一生都怀着对人类的爱和不泯的童心。)。
(二)、学法积累――通过以上的学习,你一定知道了学习诗歌方法。(学生自主归纳学习诗歌要把握的内容和方法)。
明确:
1、美读诗歌。
2、品味语言。
3、理解内容。
4、鉴赏形象。
5、感受意境。
6、理解情感。
(三)、问题探究――对于这一篇文章的学习,你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的帮助?
重点探究: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
五、想象练习――“假如我变成了……”
以此为开头写一首小诗或一段。
文字。
六、说话练习――妈妈,我想对你说。
(播放“烛光里的妈妈”mtv,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想哪一句歌词触动了你的心,此时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
七、小结。
教师投影“祝福天下所有的妈妈健康幸福!”师生齐读,结束本节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经典教案全册大全(20篇)篇十
这是初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神话故事,内容浅显,七年级学生正是处于充满好奇、充满想象的年龄,对这篇文章兴趣较浓。在这一课时的学习,老师可调动他们平时的阅读体验,结合生活实践,激发起他们更强的求知欲,去了解神话的特点,品读关键词句,感受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喜悦之情。
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神话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课文中女娲的形象也有了更深的感受。在第二课时,将让学生做一次思维提升,充分发挥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力,并运用课文运用的细节描写的方法,以读促写,尝试改写、续写《女娲造人》的部分片段。
二、教学目标。
1.语文常识。
(1)了解袁珂的生平简介。
(2)了解神话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女娲造人》的相关知识。
2.语言:
(1)理解并积累重要的词语。
(2)理解并积累文中描写生动细腻的词句。
3.阅读。
(1)快速阅读,复述故事情节。对比《风俗通》,确定文章丰富和生发的内容。
(2)朗读品味,把握女娲的形象,体会她的情感。
(3)拓展阅读,体会神话的魅力。
4.写作:
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改写、续写。
三、教学重难点。
1.朗读品味,把握女娲的形象,体会她的情感。
2.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改写、续写。
四、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读写结合法。
五、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快速阅读,复述故事情节。
(二)把握神话特点,对比《风俗通》,确定文章丰富和发生的内容。
(三)朗读品味,把握女娲的形象,体会她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为什么喜欢看神话?故事情节巧妙有趣,运用夸张,想象奇特,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神话是怎么产生的?上古时代,人类文化知识很少,无法解释世界起源(如:天、地的形成、日月星辰的运动变化),自然现象(刮风、打雷、发洪水、干旱等),就通过神话故事来表达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生活的理解。
一言以蔽之: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幻想。特点:想象和夸张。
今天,我们学习袁珂先生《女娲造人》,走进神话世界,体会神话魅力。
(二)作者及《女娲造人》简介。
袁珂(1916—2001),中国神话学家。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其作品被中国、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入选学校课本。
女娲,中国神话传说中造人,补天,掌管男女婚配的神。又称娲皇、女阴娘娘,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问题探究1:速读课文,标注自然段,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来复述故事。
【要点】天地开辟以后,因为没有人类,显得荒凉寂寞,女娲感到有些孤独。她想把世界变得热闹,于是照着自己的模样,用黄泥亲手搓揉,造出了人。小人们都兴高采烈地喊女娲“妈妈”,让她感受到生命的欢乐。但是她工作了很久,双手都捏得麻木了,捏出的小人也不能布满大地。于是她顺手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泥潭,沾上泥浆向地上挥洒。结果点点泥浆也变成一个个小人。女娲觉得这种方法简单省事,越洒越起劲,于是大地就到处有了人。她又想着,人是会死亡的,难道以后还要重新再造?于是就把小人分为男女,让他们婚配,繁衍生息。
【要点】更喜欢课文,因为故事更生动,女娲形象更鲜明,情感更细腻。文中增加了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写:(1)女娲为什么造人;(2)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3)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4)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作者既大胆想象,又合情合理,比如女娲用黄泥造人,我们常把土地比作母亲,而我们民族的肤色也是黄色。
(四)细读课文,朗读品析。
1.问题探究3:自读课文,勾画相关词句,你最喜欢课文补充的哪一部分?从_____________词句中,你读到了一个___________的女娲。
【要点】从4段“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这一神态描写中,我读到了一个可爱活泼的女娲。
从4段“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这一心理描写中,我读到了一个聪明有爱的女娲。
从5段“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及6段“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这一处动作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读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娲。
从9段“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读到了一个慈爱温柔的女娲。
从13段“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读到一个勤劳伟大的女娲。
可在品析时,适时加入朗读,体会女娲情感,把握她的形象。
小结,可见在《风俗通》里的女娲是一个高冷的女神,而经过课文大胆奇特的想象和一些细节的描写后,我们感受到了她不仅具有神性,还具有人性的可爱活泼、聪慧温柔,更有了母性的勤劳、慈爱和伟大,这样女娲作为我们人类母亲的形象就更加鲜明丰富了。
(五)课时作业。
1.把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理解词义。
【参考答案】略。
2.上网或查阅图书,搜集有关女娲的记载。
【参考答案】《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能匠之?”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
《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淮南子•说林训》:“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
《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_水。”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人也。”
《绎史》卷三引《风俗通》:“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从古籍中可知,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把握神话特点,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改写、续写。
2.拓展阅读,体会神话的魅力。
二、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感受了袁珂笔下女娲的慈爱温柔、勤劳伟大、可爱活泼,这位神通广大女神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有了很多我们自己妈妈身上的美好品质,这源自于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活泼生动的描写。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最美的花朵。我相信,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有自己想象的女娲和她造人的故事。这节课就请同学插上想象的翅膀,自己来创作,对袁珂的《女娲造人》进行改写或续写。
(二)问题探究1:提供角度,指导写作。
为同学提供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改写或续写。同学可选择其一,也可自选角度。
【要点】。
改写:1.女娲造人时的心情,及造人前后的情感变化。
2.女娲怎样创造人的身体,赋予他们思想和情感。
3.女娲怎样造更多的人。
续写:想象人类出现以后世界的变化,续写后面的故事。
【方法指导】。
1.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如对人物的外貌、心理、语言、行为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对涉及到的环境、场面、气氛做必要的充实和渲染。
2.多角度想象,可想象几种情况,从中加以选择。既要大胆想象,故事情节设计又要合情合理。
3.改写要与课文中女娲的言行和性格相符,续写要注意前后照应,不要自相矛盾。
(三)课时作业。
1.查找、搜集各民族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看看先民们的想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见教师用书。
2.请同学们发挥大胆新奇的想象,自己寻找文中值得填补的空白点,进行扩写。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淮南子•姮娥奔月》)。
3.课外阅读,推荐一些神话选本,如《山海经》《淮南子》《故事新编.补天》《伊甸园里》《中国神话故事》《希腊神话故事》等。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经典教案全册大全(20篇)篇十一
刚刚迈入中学大门的七年级学生,拥有一颗较为强烈的好奇心。但在学习的重压下,他们却很少为一轮红日而惊叹,很少为一片落叶而感慨,往往对大自然的美熟视无睹。因此,教学本文,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丰富的想像与联想能力,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优美的词句去赏析课文,尽情领略夏天的景色之美,人们的劳动之美,大自然的画面之美,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努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经典教案全册大全(20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3、背诵课文,汲取精神养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二、初读课文。
老师范读,学生勾画生字词。注意句子的停顿。
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_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时/与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学生自由读课文。
听朗读录音,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学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三、精读课文。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难点:(1)词语广才——增长才干。励精——振奋精神。治性——修养性情。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总结交流:
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选2名学生朗读自己的译文,老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3、说说对下列两句话的理解。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4、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志”与“学”的关系是怎样理解的。(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难以学有所成。)。
四、练习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_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作业。
背诵全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经典教案全册大全(20篇)篇十三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初中数学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得到方程:80a+150b=902880.2.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3.合作学习:
4.课堂练习: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当x=2时,y=_。
5.课堂总结: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书写格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
(3)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作业布置。
本章的课后的方程式巩固提高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经典教案全册大全(20篇)篇十四
1.默读课文,能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2.对批注进行再批注,品味文章风趣幽默的语言。 。
3.感受科学研究者专注忘我的工作精神以及对动物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默读文章,运用互评批注的方式,品味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风趣幽默的特点,形成表达完整的语段,并能够独立按要求做批注。
一、导入。
(白板操作)生简要介绍:
1.作者劳伦兹;2.《所罗门王的指环》;3.精彩片段朗读和赏析。
这个片段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其实这本书里有意思的片段非常之多,我们的课文亦取自此书的精华之一,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动物笑谈》吧!相信大家会有更深的了解和体会!
二、阅读课文,提出问题。
1.请大家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并思考:要学好这篇课文,我们需要弄清楚哪些问题呢?
(6分钟,生阅读勾画课文)。
2.生根据阅读及理解的情况,自主提出需要学习的问题。
(经过开学以来的学习,以学生自学能力,大致提出的问题类型应该是围绕“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和“为什么写”这几个板块。)。
3.生提出问题,师当堂板书:
生1:本文的题目----动物笑谈如何理解?
(由于该题目比较简单,学生已可以回答,所以直接提问并明确《动物笑谈》的题目含义——谈论与动物有关的趣事,及题目的作用。)。
生2:劳伦兹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
生3:文章写了哪些趣事?
生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生5:作者是怎么写这些与动物有关的趣事的?
4.整理排序:我们应该先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
明确:先解决生3的问题“写了哪些趣事”——应先分析“写了什么”,再考虑其他。
三、问题化学习:概括事件。
1.迅速阅读文章,概括“有趣的场景”。
要求:(1)语言准确简洁;(2)突出“有趣”。(生速读勾画,师巡视指导。)。
2.生分别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四个有趣的场景。师适时点拨引导,生相互补充。
明确:学母水鸭叫声,屈膝爬行;。
为唤回可可,在公众场合模仿鹦鹉难听的鸣叫声;可可咬掉老教授身上的扣子,整整齐齐各排一堆;可可把鲜艳的毛线缠到门前的柠檬树上。
3.思考:作者对于这四个场景,用的篇幅笔墨是一致的吗?明确:有详有略,作者根据行文的重点和主旨决定详略。
四、问题化学习:品味细节。
1.接下来解决哪个问题?为什么?
明确:应该学习“作者是怎么写这些与动物有关的趣事的?”——进一步应解决“怎么写的”。
2.作者是如何活灵活现地展现这些有趣场景的?明确:细节描写。
3.自主学习:再读课文,寻找喜欢的细节描写,并进行品味赏析。
4.小组讨论交流及展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以同桌合作的形式,共同赏析,分享交流成果。
(约三对学生上来合作读、赏喜欢的细节,并操作白板进行批注。)。
五、问题化学习:语言风格。
明确并板书:清晰干净、生动传神、富有幽默感。
2.针对他语言的诙谐幽默,你还能找出文中的其他语句来进一步证明吗?
六、问题化学习:探究作者及拓展延伸。
2.思考:学习本课,我们可以受到什么启发?
明确:我们要平等对待和尊重其他生命。越走近自然,才会越热爱和敬畏自然。
在这一点上,劳伦兹的体会是最深刻的。3.生齐读劳伦兹的话:
“你对大自然知道得越多,就会更深刻、更持久地为它的真相所感动。”
——康拉德·劳伦兹《所罗门王的指环》。
七、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的梳理和回答,学会了概括内容、品味细节,并由文及人,探究了作者的语言风格和精神境界,还收获了思想启迪。希望大家今后都能以这种问题化探究的形式来走进每一篇课文,相信一定会有更长足的进步!
八、课后作业。
1.课后练笔:写一个与动物相处的场景(模仿劳伦兹的语言风格)或写写本课的读后感。
2.拓展阅读:《所罗门王的指环》。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经典教案全册大全(20篇)篇十五
1、通过诗歌的学习,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鄙弃庸俗,保持高尚独立的人格。
2、培养学生通过鉴别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的能力。
3、诵读品味诗歌,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的学习。
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的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一课时。
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形象成为古今中外人们所描绘、抒写的素材,请向同学们展示你手机的猛虎图。咏虎诗,成语。
同学们展示的猛虎图,咏虎诗和成语使我们具体感知了老虎的风采。虎,以它的威猛、高贵的气质震撼人们的心灵,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一只华南虎的内心世界,感受这种震撼。(板书课题)。
学生听读、欣赏,自行正音,品味语气、语调,把握节奏、重音。
(1)小组自学,学生自由朗读,初探课文。
*课文中的华南虎处境如何?这是一只具有什么样的的个性的华南虎?它的个性有哪些诗句可以表现?勾画出来。
*对华南虎“观众”和“我”持什么态度?你对“我”与众人行为有怎样的评价?
*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提出疑问,全班讨论。
(2)组织讨论,深层研讨。
*教师简介背景,提供深层理解的材料。
华南虎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朗读诗歌,找出诗中最能震撼人心、表现主旨的诗节。
*探讨诗歌的主旨。
诗中的“观众”是个怎样的群体?代表专政工具的“铁笼”禁锢的仅仅是一只华南虎?
联系背景,你是如何理解华南虎形象的象征的意义的?
*小结讨论内容。
(3)诵读品味,深入体会感情。
(1)联想和想象练习。
以《华南虎的自白》为题,根据诗意展开想象,表现被困的华南虎的心路历程。
华南虎谈谈它们的区别和文章的感情,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尝试写一首小诗,写出你喜爱的一个小动物的形象气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经典教案全册大全(20篇)篇十六
《金色花》是泰戈尔《新月集》的代表作品。这是一篇散文诗,这是一篇表现着浓烈的、圣洁的母子之情的抒情诗,这也是一篇寄托着泰戈尔对逝去的亲爱的妻儿的缅怀诗。借助母子形象歌颂圣洁之爱是《新月集》里不少作品的共同主题。教学中,深入文本细处,通过比读手法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言之精美,通过抓住人物语言引导学生更细致地解读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对“爱与被爱都同样幸福”的理解与实践,并以篇带类,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新月集》。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儿化音。会读会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找出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的句子会说出其蕴含的母爱的伟大深沉。
1.掌握朗诵技巧,通过有表现力的朗诵读出人物形象。
2.通过比读法品味语言,更细腻地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3.初步了解泰戈尔《新月集》。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有表现力的朗诵读出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最后一段。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资料助读(ppt呈现)。
1.文学常识--散文诗。
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
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有诗的意境,给读者以美和想象,内容上保留了散文性细节;形式上,有散文的外观,不分行,不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通常形式短小灵活。
2.作者介绍。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被誉为“印度诗圣”。他是印度国歌的作者。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影响很大。19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诗集代表作:《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吉檀伽利》。
二、远望《新月》。
《新月集》的第一版的序言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ppt呈现)《新月集》把我们“带到秀嫩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里去。我们只要一翻开它来,便立刻如得到两只有魔术的翅膀,可以使自己飞翔到美静天真的儿童国里去。而这个儿童的天国便是作者的一个理想国。”
诗人把儿童比作“新月”,预示儿童就像新月那样纯洁和宁静,美好和天真。
《新月集》创作背景:(ppt呈现)。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尚、最纯洁的爱。没有人会想到写《金色花》的时候,是作者个人最不幸的时候。19,他的妻子病逝。第二年,他的一对儿女相继夭亡,这些不幸笼罩在他身上。对他的打击真的太大了!可是他通过作品把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他的作品满含着对生命的爱,对孩子的爱,对自然的爱,对所有一切的爱。
(借助母子形象歌颂圣洁之爱是《新月集》里不少作品的共同主题。这一背景的介绍有助于理解泰戈尔借助作品所传达出的对逝去的亲爱的妻儿的深情缅怀,也有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即理解作品的最后一段。)。
活动一:读一读。
1.齐读课文。
选几位学生评价全班齐读效果。
教师点拨文章朗读的整体基调:温馨、活泼、亲切、甜蜜。
2.深情朗读。
每位学生先挑自己喜欢的段落自由地读。
选几位学生朗读他喜欢的段落,追问,为什么喜欢这一段落(把朗读和文意理解融为一体),并根据其朗读情况作有针对性的指导。
注意:教师指导过程中,适当穿插教师范读和集体朗读。
朗读的目标是:要能读出画面、读出形象、读出情感。
关于读出画面:
文章的画面感很强,画面之间可以做稍长一些的停顿,以给人想象和回味的空间;每一个画面呈现时要能读好轻重、缓急、起伏,以突出镜头感,如第一段中,“高枝”、“笑嘻嘻”、“新叶”、“跳舞”等都可以稍作强调。
关于读出形象:
孩子的形象比较容易把握,要读出孩子的天真、调皮、活泼、撒娇来。
(文中出现了“笑嘻嘻”、“暗暗”、“悄悄”、“小小”等叠词,要读出孩子说这些词语时的天真调皮的语调。)。
母亲的形象是圣洁的、温婉的、慈爱的,要能用舒缓的语调、舒展的情绪读出一个做祷告、读圣书、爱孩子的圣洁母亲的形象。
关于读出情感:
读出孩子在调皮中对妈妈的爱和依恋之情。
读出妈妈说“你这坏孩子”时的丰富的含义。
活动二:说一说。
思考:孩子为什么要变成金色花?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座交流。再全班交流。
适时地穿插金色花图片及介绍。
(ppt呈现)金色花,又译作:“瞻波伽”或“占波”,印度圣树(菩提树,树叶呈心形)上的花朵,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金色花在印度受到大人小孩的喜爱和敬重。菩提树在印度又被称为“幸福树”。
参考:
金色花,是圣树上的花朵。作者想象孩子变成金色花,象征着孩子的圣洁可爱,也象征着母爱的光辉给孩子的影响。孩子变成了金色花,就变得隐匿起来,为妈妈做的事情就变得悄悄的、不留痕迹的,这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表现对妈妈爱的回报。
借助这样奇特的想象,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无所不能的小精灵,他可以把自己变成花朵,散发出幽香,为妈妈遮阳,又可以把自己变回来,回到妈妈的怀抱。他有神的能耐,更有神的品行--善与爱。孩子是一个活泼的、调皮的、懂得被爱与爱的幸福的一个小天使形象。
人们常常用花来称呼孩子,因为孩子活泼、美丽、纯洁、可爱。金色花,受到印度人民的喜爱,孩子希望自己能让妈妈喜爱。
活动三:品一品。
此环节为深度解读,是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深层挖掘。这是教学难点,要注意做好铺垫和引导。
深度品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ppt呈现)“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为什么不告诉呢?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这”指代什么?如何理解“同”?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座交流。再全班交流。
对于最后一段中的人物语言“我不告诉你,妈妈!”,有两种理解:
1.只是孩子一个人说。
分析:
他不告诉妈妈,这是孩子的天真调皮的表现。他爱妈妈,用儿童的方式、悄悄地回报妈妈的爱,但又不愿让妈妈知道,于是用与妈妈捉迷藏的方式。他自然不会告诉妈妈,也许他正为自己的机灵而得意呢!
2.妈妈与孩子一起说出。
提倡采用第二种理解。但不要强求学生放弃他的第一种理解。
分析:
不难想象,妈妈会模仿孩子的口气来说。生活中,也许孩子经常调皮地逗妈妈,妈妈对孩子的性格、脾气已经很熟悉了,他的一言一行其实妈妈都是心里很有数的。于是,在孩子又一次调皮时,妈妈也会脱口而出这一句话。或许,两人说完后,会因为这样的默契而同时开心地大笑起来。这是多么温馨、活泼、甜蜜的时刻。妈妈了解孩子,理解这份童心,也满足了孩子的童趣,并和孩子幸福地享受这份童趣。这样的妈妈是真实的、可爱的。这样的理解也许更贴近泰戈尔创作的本意,这么温馨、幸福的画面谁说就不会是在他的家里常常发生的呢?(板书:童心)。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这”究竟指代什么?第一可以理解为指代母子的一问一答,正好是先“你”说再“我”说;第二可以理解为是指两人同时说的,“这”指代的内容就是“我不告诉你,妈妈”。)。
(“同”,第一个理解,相当于英语里的“and”,这样就是母子同说“我不告诉你”了。第二个理解,跟,与,相当于英语里的“with”,这样就是妈妈问,孩子答了。)。
第二种理解,学生也许想不到,或者不会一下接受,教师可以穿插介绍自己生活中的默契、理解而又幽默、充满温情的例子。
小结:
学会通过理解人物的语言来把握人物形象,尤其是要学会通过理解具体情境中的人物内心来把握形象。
这首散文诗表现的是一种理想中的母子之爱,甜蜜、默契,欢乐而神奇,甚至带有一种宗教色彩,是那么的圣洁。彼此的理解和关爱是母子深情的前提。(板书:理解、爱)。
活动四:比一比。
这一环节是一个有创意的比读设计。
比较苏教版和人教版两个版本教材课文文字上的细微差别。分析选用不同词语的效果。此环节采用的方法是侧面入手,正面解读。
教师朗读与学生不同版本的《金色花》,学生边听读,边在自己的课本上做记号。
读完后学生提出两个版本的不同之处,朗读、对比、分析。
不同之处有:
“变了一朵”--“变成了一朵”;“笑哈哈”--“笑嘻嘻”;“空中摇摆”--“风中摇摆”;“新生的树叶”--“新叶”;“母亲”--“妈妈”;“你做祷告”--“做祷告”;“花的香气”--“花香”;“我便要投我的”--“我便要将我的”;“小影子”--“小小影子”。
重点分析:
“变了一朵”--“变成了一朵”:要使句意准确,不能有歧义。
“笑哈哈”--“笑嘻嘻”:前者笑出了声音,与文意不合;后者的“笑”更有孩子气和调皮味,给人一种偷乐的感觉,同时与后文中的“匿笑”呼应。
“空中摇摆”--“风中摇摆”:前者是主动的行为,表现孩子的天真活泼;后者是被风刮的,被动的。
“母亲”--“妈妈”:前者太正式,不太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实际;后者口语化更亲切,且与后文的用词风格一致。
“花的香气”--“花香”,“新生的树叶”--“新叶”:后者“花香”“新叶”更精致、凝练,符合诗歌的语言特征。
“小影子”--“小小影子”:前者是客观表述、只是表现出“小”这个特点;后者显得小巧、灵动、可爱,叠词“小小”的使用又增加了亲切感和韵律感。
小结:选词用句精致、确切,可以更好地表现文章中心,抒发情感。在比读中,提高我们的语言敏感度和欣赏能力。
四、近观《新月》。
《新月集》里有许多写母子故事的作品,通过阅读这些充满童趣、充满母爱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己亲爱的妻儿的深深怀念,也感受到作者对儿童的爱,对幸福生活的歌咏。
《新月集》里的很多诗歌以“质朴的语言”表达出“真挚的情感”,尤其是不少诗歌里的想象更是奇妙独特。我们试着阅读、体会其中的一篇。
印发《花的学校》《恶邮差》《同情》等。
联读欣赏《花的学校》。
学生齐读。
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说说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分析:
这首散文诗修辞手法丰富,想象非常奇特,语句活泼有灵气,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小节,写出了孩子很得意的形象,这种得意是因为他觉得他读懂了那些从地底下花的学校里钻出来的花儿们的心思:他们在渴求妈妈的拥抱!从这首散文诗里,我们读到了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也体会到了一个孩子对母爱的理解,更感受到了一个中年男子对在天堂的妻儿的怀念和祝福。这就是真实的泰戈尔。
五、顺势小结。
从《花的学校》中,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者把诗集命名为《新月集》的意图,儿童就像新月那样纯洁和宁静,美好和天真。是的,用儿童的目光去观察生活,永葆一颗童心,用诗歌把对生活的爱记录下来,你就是一个有诗心、有诗性的人,你必将拥有诗意的生活。愿大家都诗意地活着!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新月集》。
《榕树》《告别》《小大人》《著作家》《恶邮差》《同情》《英雄》……。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经典教案全册大全(20篇)篇十七
2.培养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理解有序数对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难点: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学习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一位居民打电话给供电部门:"卫星路第8根电线杆的路灯坏了,"维修人员很快修好了路灯同学们欣赏下面图案。
2.地质部门在某地埋下一个标志桩,上面写着"北纬44.2°,东经125.7°"。
3.某人买了一张8排6号的电影票,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分析以上情景,他们分别利用那些数据找到位置的。
你能举出生活中利用数据表示位置的例子吗?
二。概念确定。
有序数对:用含有两个数的词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各个数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利用有序数对,可以很准确地表示出一个位置。
1.在教室里,根据座位图,确定数学课代表的位置。
2.教材40页练习。
三。方法归类。
常见的确定平面上的点位置常用的方法。
(1)以某一点为原点(0,0)将平面分成若干个小正方形的方格,利用点所在的行和列的位置来确定点的位置。
(2)以某一点为观察点,用方位角、目标到这个点的距离这两个数来确定目标所在的位置。
1.如图,a点为原点(0,0),则b点记为(3,1)。
2.如图,以灯塔a为观测点,小岛b在灯塔a北偏东45,距灯塔3km处。
例2如图是某次海战中敌我双方舰艇对峙示意图,对我方舰艇来说:
(1)北偏东方向上有哪些目标?要想确定敌舰b的位置,还需要什么数据?
(2)距我方潜艇图上距离为1cm处的敌舰有哪几艘?
(3)要确定每艘敌舰的位置,各需要几个数据?
[巩固练习]。
1.如图是某城市市区的一部分示意图,对市政府来说:
结合实际问题归纳方法。
学生尝试描述位置。
2.如图,马所处的位置为(2,3).
(1)你能表示出象的位置吗?
(2)写出马的下一步可以到达的位置。
[小结]。
1.为什么要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没有顺序可以吗?
2.几种常用的表示点位置的方法。
[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44页:1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经典教案全册大全(20篇)篇十八
一、导入: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升空大约70秒后爆炸,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这架耗资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转瞬间销于无形。“挑战者号”爆炸后,美国全国上下悲痛万分,纷纷哀悼;全世界也为之震惊,各国元首纷纷发表讲话,对死难者家属和美国人民表示慰问。当时美国总统发表了全国性的电视讲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充满力量的演讲一真正的英雄。(里根,美国第49届、50届总统。)。
二、整体把握文章思路:总—分—总。
(1)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1一4自然段)。
(2)追忆七位英雄(5一13自然段)。
(3)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向太空进军(14—2l自然段)。
全文蕴涵着两种思想感情:悲痛,英雄已死,对人类,对亲人,对朋友都是巨大的损失;力量,我们不能停留于悲痛,而应化悲痛为力量,沿着英雄的足迹继续前进。(主题概括:这篇演讲词哀悼了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
三、概括七名宇航员的事迹或性格特征。
1迪克•司各比机长:探索太空不畏危险。2迈克•史密斯:为祖国屡建战。3朱蒂丝•莱恩尼科:笑对工作,乐对人生4埃里森•奥尼佐卡:充满梦想,建立了难忘业绩。5罗纳德•麦克耐尔:坚毅。6格里高利•杰维斯:不忘为母校争光。7科里斯塔•麦考利芙:以勇气和探索精神荣获全国人民的教师荣誉。
共同点:勇敢、坚强、勇于献身、有开拓精神。
四、问题探究:
1.演讲者提及女教师麦考利芙的时候,为什么说她“凝聚了整个国家的想像力”?
3.里根总统所宣扬的美国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怎样看待这种精神?
答:此为例证明美国历就有这样的传统,不怕失败,开拓进取,也为下文号召大家“重新振作起来,忍受着磨难,不断前进”做好铺垫。
[1、一是代表全国人民的总统,二是作为人民中的一员。因为是总统,所以他要代表人民说话,要赋予演讲以普遍的意义;因为是人民中的一员,所以他并没有把自己的位置摆得比别人高,而是与人民一道,共同仰视这些真正的英雄。代表人民,与大家一起共同仰视英雄们,讲出大家的心声。
五、“挑战者”号遇难背景材料补充。
爆炸发生40秒钟之后,内斯比特代表肯尼迪航天中心主任史密斯向人们悲痛地正式宣告:“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已经被炸毁。
航天中心发射基地笼罩在极度悲哀中,最初那些为“挑战者”号顺利升空欢呼的观礼台上的人们,其中有许多是宇航员的亲人。他们看到爆炸时从“不可能”的惊愕中醒悟过来后失声痛哭。宇航基地的工作人员们也悲痛欲绝地抱作一团,哭已经不能表达他们当时的心情。
观众席上最痛心的,要算是女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芙的父母了。“天啊,这不是真的!”母亲格雷斯仰望蓝天,泪如泉涌。父亲科里根首先觉察到意外的不幸事件,把手臂紧紧地搂在妻子肩膀上,老泪纵横。曾为女儿感到高兴和自豪的心情顿时被失去女儿的揪心痛苦所替代,巨大的悲痛像电流一样袭击着这对年迈的夫妇,他们在寒风中战栗着、哭泣着。
在看台上的麦考利芙的丈夫和他九岁的儿子以及六岁的女儿,也都泪眼模糊,难以自持。刹那间,他们就失去了妻子和母亲……这天麦考利芙所在的康科德中学的所有学生都守在电视机旁,等待着他们的老师……他们兴高采烈地议论着老师这次历史性的航行。当“挑战者”号发射时,学生们兴奋地欢呼起来,情不自禁地为自己的老师鼓掌……可是,不幸的事发生了。最初,他们几乎同时叫:“这决不是真的!”
曾和麦考利芙竞争宇航员的一万多名中小学教师和他们的学生也从电视中看到了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场面。“太空课”没有了,师生们全都陷入了极度的难过悲痛之中。
当“挑战者”号的碎片正纷纷扬扬撒向大西洋时,美国总统里根正同他的高级助手们共进工作午餐。副总统布什和国家安全顾问波因德克斯特急匆匆地冲进来,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了众人。
里根总统的第一反应是:“是女教师乘坐的那架航天飞机吗?”
布什表情严肃地说:“是的。”
所有人都中止了午餐站起来,随里根总统来到离那儿最近的总统书房,打开电视观看这次事故的录像新闻。
起初,这位总统被残酷的现实“震惊得一言不发”,脸上充满了忧虑、焦急不安和悲痛的表情。后来,里根对记者说:“我当时根本摆脱不掉遇难者家属的形象。”
而里根夫人南希则失声惊呼:“天哪!这不可能!”
在最初的惊愕过后,里根同国会领袖们商议了一下,决定把原定于当晚发表国情咨文讲话的时间推迟到下星期二,并派布什副总统马上乘飞机飞往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空中心,向死难者家属表示慰问并调查事故原因。正在开会的众议院中断了会议并宣布休会。华盛顿大教堂响起了为死难者哀悼的钟声。
华盛顿沉浸在异乎寻常的肃穆气氛中,没有了喧闹和叫嚷,仿佛进入了白夜。洛杉矶纪念运动场上,重新点燃了奥林匹克火炬,以示哀悼。各地电台连续播放美国国歌。火车、轮船鸣响了汽笛,各大建筑物上的星条旗也徐徐降为半旗……致哀电,慰问电,雪片似的飞向这里。白宫似乎在哭泣,里根总统步履沉重地走到他的椭圆形办公室,在电视摄像机前发表了讲话。他神情忧郁,语调沉重,他用极其悲哀的声音向全国作了电视讲话:“我原计划今晚对你们发表的讲话是就国情咨文作一报告。但是,今天早上发生的事件使我改变了主意。南希和我对‘挑战者’号发生的悲剧深感哀痛。我知道我国全体人民和我一样悲痛。”
他对7名宇航员的不幸罹难表示哀悼,并盛赞他们“大胆勇敢,他们具有那种特殊的风度,那种特殊的精神。这种精神将向我挑战,我也将高兴地去迎接。”
他还向美国全国的中小学生提到了他们尊敬的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芙,他知道这位献身的女教师牵动着全国儿童的心,他说:“我知道这难以理解,不过,像这种痛苦的事情有时是会发生的。”
他向美国和世界沉痛宣告:
“今天是哀悼和纪念之日……”
美国全国上下早已陷入悲哀的浪潮之中。临近中午,知道消息的人们几乎中断了一切活动。繁杂的街头骤然间就比平时冷清了许多,人们匆匆赶路一言不发。许多人守在电视机旁,等待着有关这场灾难的详细报道。伴随着志哀的钟声,无数人流下了热泪。
入夜,从来灯火辉煌的纽约帝国大厦熄灭了全部的灯火,以示哀悼。这个“全美的灾难”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美国原定在1986年将有15次航天飞机的发射,是“太空时代开始后的最重要一年”,现在全部化为泡影。建造“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花了美国纳税人12亿美元,轰然一声巨响使这笔巨资化为乌有。
美国三大电视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和全国广播公司,在1月28日当天用了5个多小时连续不断地报道“挑战者”号爆炸事件,损失的广告费用估计近千万美元。
在这样的灾难中,金钱的损失似乎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了。7名遇难的宇航员代表着一个相同的梦,这是人类探寻未知世界的一个千古大梦。
应该说全世界没有一个人希望这个梦破碎。
所以这不只是一个美国梦,而是一个全人类的梦。
这也不只是一个美国的灾难,美国的悲哀,而是全世界的灾难,全人类的悲哀。
举世震惊。
1月28日当天,联合国和许多国家的领导人纷纷发表讲话或致电里根总统,对“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不幸失事表示同情和哀悼。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向里根总统发出言语切切的唁电:全世界都将为在开拓人类知识边疆中的这一悲剧的牺牲而万分悲痛。
联合国安理会获悉这一消息时正在开会,会议似乎是理所当然地就中止了。大会的全体成员默哀三分钟后,本届联大安理会主席李鹿野代表安理会发表讲话:“对美国航天努力中出现的这一机毁人亡事件感到十分悲痛。”
前苏联莫斯科的居民大多是通过电视台首先得到这一噩耗的,惊愕使他们久久地沉默,一月的寒风席卷着冰天雪地的城市。前苏联官方迅速发出慰问电,并迅速作出决定,把前苏联人在空间探索中发现的金星上的火山口中的两个以美国“挑战者”号的殉难者、女教师麦考利芙和另一名女宇航员雷恩尼科的名字命名,以表示深切的哀悼和永恒的纪念。
细雨霏霏的英国伦敦,人们的心情晦暗得像恶劣的天气一样。撒切尔首相的致哀电发出后,广播电视都纷纷给予了报道。报馆的编辑室纷纷撤下原来的头条,换上最新消息。印刷厂机器飞转,“号外”“快报”飞速地被印制出来。
中国北京,1月29日晚7时,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首次破例打乱编排次序,把“挑战者”号失事的消息放在了头条位置。国家主席李先念当即打电报给里根总统,对宇航员不幸遇难表示哀悼。
1月31日,休斯敦航天中心隆重举行了有15000人参加的追悼大会。里根总统和夫人南希同死难者家属坐在第一排。
乐队奏起了《美丽的阿美利加》乐曲,人们的心头像压着沉重的铅石……在麻省的弗雷明汉州立大学,升起了7个黑色气球。当年,克里斯塔•麦考利芙曾在这所大学取得学位。一千多教职员和学生为她举行了追悼会。弗雷明汉中学教员查尔斯•斯波萨托说:“麦考利芙将永垂不朽,因为她活在人们的心中。”
康科德中学的校园里,一株槭树上挂着一面崭新的美国国旗和7只圆球。一块黄色纸板上写着醒目的蓝色大字:“克里斯塔,我们爱你!”入夜,麦考利芙教过的60多名16岁左右的青少年,拿着60多支点燃的蜡烛,一动不动站在雪地里,向敬爱的老师表示深切的哀悼。
美国教育部部长在追悼会上发表了讲话,他希望学生们要为教师麦考利芙而自豪。里根总统也表示,今后的航天飞机将有“更多的志愿者,更多的平民,更多的教师”。
“挑战者”号的失事,是震撼世界的悲剧,全世界人民为人类航天壮举发生的这一重大挫折和不幸感到悲痛和惋惜。
美国总统里根在追悼会上说:“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沉痛地哀悼我们所失去的7位勇敢的公民,共同分担内心的悲痛,或许在相互间的安慰中,我们能够得到承受痛苦的力量并坚定追求理想的信念。”
“我们今天所说的远远不能够表达我们内心的真实情感,语言在我们的不幸面前显得如此软弱无力……”“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赞颂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愿上帝在这个艰难的时刻保佑大家并给你们安慰。”
人类在征服宇宙的伟大斗争中,从不畏惧艰难曲折,而总是在吸取经验教训后,勇往直前。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经典教案全册大全(20篇)篇十九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本课结合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进行设计,力求使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迅速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童话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其中涉及到的曲折虚构的故事情节和离奇夸张的想象,在小学阶段,学生就学过《丑小鸭》等经典童话作品。理解童话的内容并不难,但是童话内容蕴含的深刻道理以及童话神奇的幻想色彩,却可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快速阅读,在短时间内迅速浏览全文,了解主要内容。
2.学习概括事件,梳理故事情节,提高快速理解和记忆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通过快速阅读,在短时间内迅速浏览全文,了解主要内容。
五、教学难点:学习概括事件,梳理故事情节,提高快速理解和记忆的能力。
六、教学时数: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安徒生照片,创设情境。提问:提到安徒生,你想到了什么?
反馈指导:
回忆学过的童话作品,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出示任务:速读童话,感知主要内容。思考:这篇童话的情节包括哪几个主要部分?分别讲了什么?(要求:在6分钟内读完,边读边用笔画出时间、地点、人物的信息。结合时间和地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人物做了什么事,最终结果怎样)。
反馈指导:指导学生结合事件概括情节。
2.出示任务:投影《皇帝的新装》的故事梗概,学生结合概括的情节以及阅读记忆,找出不准确的地方并修改。
反馈指导:指导学生调动记忆对文段内容提出质疑。
3.出示任务:作者围绕“新装”展开故事、安排情节,如果用一个字概括本文中心内容,你会用什么?(提示:这个字既应该能适用于文中大部分人物,又应符合这篇童话思想内容。)。
反馈指导:指导学生分析贯穿全文的主要线索,“新装”是“欺骗”的象征。(适时板书)。
(三)作业布置。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经典教案全册大全(20篇)篇二十
1.知识与技能:了解命题、公理、定理的含义;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2.过程与方法:结合实例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说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良好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公理化方法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重点与难点。
1.重点:知道什么是公理,什么是定理。
2.难点: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讲解:前一节课我们讲过,要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将探究怎样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
二、探究新知。
(一)公理教师讲解:数学中有些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把它们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我们已经知道下列命题是真命题:
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直线所得的同位角相等;。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在本书中我们将这些真命题均作为公理.
(二)定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举反例来说明下面两题中归纳出的结论是错误的.从而说明证明的重要性.
1、教师讲解:请大家看下面的例子:
当n=1时,(n2-5n+5)2=1;。
当n=2时,(n2-5n+5)2=1;。
当n=3时,(n2-5n+5)2=1.
我们能不能就此下这样的结论: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2-5n+5)2的值都是1呢?
实际上我们的猜测是错误的,因为当n=5时,(n2-5n+5)2=25.
[答案:不正确,因为3-5,但32(-5)2]。
教师总结: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用观察、验证、归纳、类比等方法,发现了很多几何图形的性质.但由前面两题我们又知道,这些方法得到的结论有时不具有一般性.也就是说,由这些方法得到的命题可能是真命题,也可能是假命题.
教师讲解:数学中有些命题可以从公理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它们是正确的,并且可以进一步作为推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三)例题与证明。
例如,有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条定理后,我们还可以证明刻画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命题: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教师板书证明过程.
教师讲解:此命题可以用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因此我们把它也作为定理.
定理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且可以作为进一步确认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
三、随堂练习。
课本p66练习第1、2题.
四、课时总结。
1、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为真命题的命题叫做公理.
2、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它们是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