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自己阅读体验的总结和回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身的成长和变化。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你的写作能够有所帮助和启发。
热门罗马史读后感范文(19篇)篇一
正如上一个书评说的,凯撒终究没能把罗马带向帝制,奥古斯都做到了。我之前随便瞄了一眼别人的书评,有写“凯撒=奥古斯都+阿格里帕+梅萨纳斯”。我觉得有道理但也不是这样。有道理在于奥古斯都技能点都不错,除了军事和外交,而军事交给阿格里帕(阿格里帕去世之后又交给了提比略和杜鲁苏斯,可以说是没什么空档期),外交交给梅萨纳斯。这都加在一起,感觉和看上去科技树全部点满的凯撒差不多。但是我觉得奥古斯都也有凯撒没有的东西,很难一下子说清是个什么,暂且就把他说成是做人的圆滑好了。看《罗马人的故事:凯撒上和下》很爽,因为凯撒这个人做的事情比较干净利落,爽快。但是看到《罗马人的故事:奥古斯都》这里,就有时候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了,往往是盐野七生给你阐释一下:“哦,原来他真正想要的是这个”。
正如文章里有一句说的“奥古斯都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合法的“,甚至元老院也欣然接受,但是这么多事情加在一起,回头一看,“诶?怎么这下子权利全部集中在这小子一个人手上了?怎么以元老院的寡头政治就这么变成了帝制?”不论你说凯撒太着急了,还是他的行事风格必然会遭到元老院保守派的抵制,确实是奥古斯都这桶温水煮了元老院的这只青蛙。就这一点上来看,即使凯撒没有被刺杀,往后的路也不好走。
我本能的有失望的反应:“和平是好事,但是写在历史书里难免读起来会有点枯燥吧”。但其实里面有写地方写的还是很有意思的的,倒不一定是和这段历史有关系,纯碎是觉得盐野七生的一些评价挺有意思。为了不加入自己的想法,更是为了偷懒,直接摘录一点点(我发现那一支笔读书真的是一个好习惯,能把好玩的地方记下来,这样就不用逼着自己读的时候记下来了,而是读完之后再倒回去翻,比较方便)
“西方的价值观多半立足于现实,相反,东方的价值观,容易被权势左右。。。在东方,罗马能够成功统治的地方,只限于希腊人管理的地区,因为这两个人拥有相同的价值观”。
“进步主义者认为向上帝宣誓过的婚姻不得解除的基督教的戒律是一条恶法,我倒不这么看。如果对神灵有所敬畏,那么在考虑离婚时,应该要比百无禁忌的人更加小心,深思熟虑,或许在考虑期间会发现不离婚也能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里是关于罗马百年一度的“百年节”“同时,国家向每个家庭发放硫磺和焦油。因为在参加祭祀之前,参加祭祀者需要用硫磺和焦油烧出的烟雾来净身,这种净身方式可真够刺激的”哈哈哈,以前去日本的时候忘了是哪了,闻到硫磺味之后,这可真够刺激的,哈哈哈,没完,看下面说到“少男少女们合唱《百年节赞歌》,我很愿意译出全文,可是诗歌有300多页之长”。
“古罗马人的生死观即不宗教,也不哲学,虽然有些人会将庭院的一角作为死者的墓地,不过他们更喜欢把目的建在路边。碑文中有不少有趣的内容,充分展示了罗马人健康的生死观,抄录一段:‘喂,那个过路人,你不坐下来歇歇脚?摇头。什么,不想歇?别忘了你早晚得来这儿歇着’。
热门罗马史读后感范文(19篇)篇二
由此,还是蛮佩服中华民族,上下经历5000年,到了如今依然算是世界上的巍巍大国,还是蛮自豪的。
厚厚十五册的《罗马人的故事》确实让人望而却步。虽然有很多人推荐,一直也没决心去看。盐野七生是个日本的女作家,以东方人的眼光,叙述罗马如何兴盛,为什么会兴盛,为什么会用很低的税收和很少的军队,就能维持庞大的帝国和平,又是为什么那么辉煌的帝国会烟消云散,是不是所有的帝国都有寿期,必然要走向灭亡。
罗马兴盛是因为罗马吸收了希腊的民主特色,又独创了自己的融合其他民族的特性,开放性、宽容性,他们虽然也有五个阶层,元老院贵族阶层,骑士阶层,公民阶层、解放奴隶阶层、奴隶阶层,但是他们给每个阶层都有流动的希望,只要个人努力就有希望得到提升,对一个共同体来说,当所有人都觉得有希望并为了希望而努力时,整个社会也就充满了活力。
就像秦国为什么会统一六国,是因为秦国通过变法把整个国家变成战斗的机器,不拘一格用人才,依法治国,不管是从事农耕还是参加战斗都可以累功提升社会地位,从而激发人人争先的热情,国家也就充满了活力。
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技术,一个又一个部落并入,使文化也多元化,信仰也多元化,人民也纳入受保护的范围,而不是奴役的地位,这样的同化,这样的开放使得罗马具备了强大的吸引力,使各民族的人以能成为罗马人而自豪。
罗马人信奉多神教,诸神是为了保佑人间的活动的,人间的政治要靠人类的智慧来调整和管理,所以政治和宗教是分开的,没有强大的官僚系统和祭司系统,罗马重视文明,凡是从事教育和医疗的人,不管是奴隶还是行省人都可获得罗马公民权。罗马人这样的胸怀就使得社会稳定团结,消除了内乱因素。
当时的秦国就没有这份气度,假如秦始皇能够把各国的国王及贵族召集在一起组成元老院,共同商讨国是,甚至开辟从政渠道,建设道路桥梁,建设城镇农场,开辟商业贸易,治安保障。假如能够充分发挥这样一大群上层人士的职明才智,我想历史将会改写了吧。而历史没有假如,所以秦国没能长久。
其实我国现在都没能平等对待所有国人。农民工子女上学为什么就不能和生活在同一城市里的人一样,为什么车祸身亡城市人农村人不同价,购房如此,医疗保障如此,养老保障如此……当罗马失去这些罗马特征,帝国就只能衰落灭亡。当罗马把所有人都当成罗马公民,公民就丧失了为国尽责的积极性。当文职武职彻底分开,元老院就丧失了人才库和权力制衡的作用,文官丧失了执政实力,武官丧失了政治统治能力。
当基督教成了国教,神权凌驾在皇权之上,神主宰了人间的一切,宗教介入了政治领域,人民成了上帝的羔羊,主教、教皇成了牧羊人,所有人丧失了自由,只剩服从,战争除了为了领土,为了权力,更增加了消灭异教,消灭异端的战争。内战不断,蛮族入侵频繁并且定居占领,于是帝国就四分五裂,经济潇条,人口下降,国力崩溃,帝国就这样消融了。
热门罗马史读后感范文(19篇)篇三
每一个民族都会追溯自己的起源,而大多数民族的起源也都逃不出神话传说,现在,我们来说一说罗马的起源。
在荷马的《伊利亚特》中,阿伽门农和阿喀琉斯率领希腊军队攻打小亚细亚的城市——特洛伊,这场战争进行了10年之久,在最后,希腊的将领奥德修斯设计了一个巨大的木马,而特洛伊人以为这是希腊人放弃战斗,在撤退前留下的,于是,就把这个木马带时了坚守10年的城门。结果,躲在木马中的希腊士兵在深夜从木马里悄悄地走了出来,潜入城内的希腊人与城外里应外合,攻陷了特洛伊城。
而罗马人将自己与特洛伊战争联系了起来,按罗马人的说法是:在特洛伊沦陷时,特洛伊王的女婿埃涅阿斯带着少数几个家人成功逃离了特洛伊,而这个埃涅阿斯之所以能够逃脱,是因为他是女神维纳斯和凡间的男子所生的孩子,所以,他母亲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儿子和希腊士兵兵戎相见。(这里八卦的联想一下,可不可以由此推断,那个和维纳斯生下埃涅阿斯的凡间男子应该就是希腊人,哈哈哈哈。)。
埃涅阿斯带着家人乘船离开,一路来到了罗马附近的海岸,不久后,当地的王非常欣赏埃涅阿斯,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这样,埃涅阿斯就在这里落了根。埃涅阿斯死后,一直跟随他逃亡的儿子阿斯卡尼俄斯继承了王位。又过了30年后,阿斯卡尼俄斯离开了当地,在另一个地方建造了一座名叫阿尔巴隆迦的新城,这就是后来罗马的前身。
罗马人说自己是特洛伊人的子孙,而据史料记载是罗穆路斯在公元前753年建立了罗马王国,并成为了罗马的第一任国王。而特洛伊城沦陷是公元前13世纪前后的事情,那么,这期间就出现了400多年的空白,由此,也可以说罗马人对自己的起源一说,其实是有着漏洞的。
但这些漏洞对于那么久远的事来说,又似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在人类起源这一领域,大多数民族也都是以神话传说来想象、填充那段历史的。所以,罗马人这样做也无可厚非。那么,罗马的第一个国王是罗穆路斯,他是真正有史料记载的真实人物,但对于他的来历,罗马人就又有了想象的空间。据传说罗穆路斯的母亲是一位公主,公主的叔叔在篡夺了王位后,就送公主去做了专门服侍神的神子。有一天,这位公主在河边睡着了,这时,战神马尔斯乘她熟睡之际占有了她,随后,公主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分别叫罗穆路斯和瑞摩斯。
之后,双胞胎被公主的叔叔装进木桶放到了河里,木桶漂到了河边的草丛里。这时,一只狼听到了婴儿的哭声,于是用自己奶救活了两个婴儿。在再之后,这两个婴儿被附近的牧羊人养大。长大后的这两兄弟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于是,杀死了国王,并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罗马。后来,两兄弟发生了冲突,于是,罗穆路斯杀死了瑞摩斯,成为了罗马的第一位国王。
人们说国王被神召到天上去了。
罗穆路斯是罗马的第一个国王,不论他的出生还是死亡都带着强烈的神话色彩,可以说他是罗马历史从神话传说到历史人物的一个节点,在他之前的历史,罗马人只能靠神话传说来填补,但在他之后,罗马就真正脱离了神话传说的时代。
热门罗马史读后感范文(19篇)篇四
可以说,这是我迄今为止读过最厚的一本书,也是耗时最长的一本书。从10月底收到快递开始品读,直到现在,共耗时将近两月余,才将这本书粗略读完一遍。
这本书是来自英国的作家查尔斯·弗里曼的作品,他是一个既具备专业历史文化知识的学者,同时又是一个拥有独特教育方式的教师,根据他的教育经验,他懂得如何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与史学理论,通过用讲故事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在学生读故事的时候,就能够被一点一滴影响着学习历史。
我就是抱着这种学习的态度,来读这本书。我记得中国有句古话叫“学史可以明事理”,我在读中国各朝代历史的时候,总是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去读,但是我这次发现,读古罗马古埃及的历史,并不能用这种态度去读,因为相对于中国的历史而言,地中海地区的历史对我来说,完全是陌生的,除开曾经义务教育中学过的一些就再也没有接触过,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古代地中海的历史也忘得差不多了。
这一次相当于从头开始学习这部古代地中海的文明诞生史,《埃及、希腊与罗马》全书将古代地中海地区的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历史、文学、建筑进行了囊括总结,以艺术、建筑等为媒介,讲述古代地中海沿岸的文明兴衰,探讨西方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西方文明最古老的莫过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最具代表性,作者弗里曼也是以这三者做为研究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切入点,带领读者体会他那种潜移默化的“史学教育方式”,带领读者穿越回公元前5000年领略古代文明的兴衰。
全书时间跨度长,自公元前5000年古文明始,至公元600年古典时代结束止,将这超越了时间界限的地中海世界历史,用文字加以概括总结,述说着跌宕起伏的故事。且内容通过文学、艺术、哲学、建筑、历史、社会学、经济学等多种层面唯独展开,书中也搭配了88幅精美的古文物插图、20幅古代地中海的详细地图、13幅古代地中的特色建筑平面图,让读者能够全面的、重新的发现并了解希腊-罗马-埃及的文明历程。
热门罗马史读后感范文(19篇)篇五
盛极而衰,古罗马与古秦国。
由此,还是蛮佩服中华民族,上下经历5000年,到了如今依然算是世界上的巍巍大国,还是蛮自豪的。
厚厚十五册的《罗马人的故事》确实让人望而却步。虽然有很多人推荐,一直也没决心去看。盐野七生是个日本的女作家,以东方人的眼光,叙述罗马如何兴盛,为什么会兴盛,为什么会用很低的税收和很少的军队,就能维持庞大的帝国和平,又是为什么那么辉煌的帝国会烟消云散,是不是所有的帝国都有寿期,必然要走向灭亡。
罗马兴盛是因为罗马吸收了希腊的民主特色,又独创了自己的融合其他民族的特性,开放性、宽容性,他们虽然也有五个阶层,元老院贵族阶层,骑士阶层,公民阶层、解放奴隶阶层、奴隶阶层,但是他们给每个阶层都有流动的希望,只要个人努力就有希望得到提升,对一个共同体来说,当所有人都觉得有希望并为了希望而努力时,整个社会也就充满了活力。
就像秦国为什么会统一六国,是因为秦国通过变法把整个国家变成战斗的机器,不拘一格用人才,依法治国,不管是从事农耕还是参加战斗都可以累功提升社会地位,从而激发人人争先的热情,国家也就充满了活力。
罗马的宽容和包容从开国者开始,征服一个部落,不把自己摆在胜利者的位置,而是主动和战败民族和平共处,把部落的首领和贵族纳入自己的权力中心,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技术,一个又一个部落并入,使文化也多元化,信仰也多元化,人民也纳入受保护的范围,而不是奴役的地位,这样的同化,这样的开放使得罗马具备了强大的吸引力,使各民族的人以能成为罗马人而自豪。
没有强大的官僚系统和祭司系统,罗马重视文明,凡是从事教育和医疗的人,不管是奴隶还是行省人都可获得罗马公民权。罗马人这样的胸怀就使得社会稳定团结,消除了内乱因素。
当时的秦国就没有这份气度,假如秦始皇能够把各国的国王及贵族召集在一起组成元老院,共同商讨国是,甚至开辟从政渠道,建设道路桥梁,建设城镇农场,开辟商业贸易,治安保障。假如能够充分发挥这样一大群上层人士的职明才智,我想历史将会改写了吧。而历史没有假如,所以秦国没能长久。
其实我国现在都没能平等对待所有国人。农民工子女上学为什么就不能和生活在同一城市里的人一样,为什么车祸身亡城市人农村人不同价,购房如此,医疗保障如此,养老保障如此……当罗马失去这些罗马特征,帝国就只能衰落灭亡。当罗马把所有人都当成罗马公民,公民就丧失了为国尽责的积极性。当文职武职彻底分开,元老院就丧失了人才库和权力制衡的作用,文官丧失了执政实力,武官丧失了政治统治能力。
当基督教成了国教,神权凌驾在皇权之上,神主宰了人间的一切,宗教介入了政治领域,人民成了上帝的羔羊,主教、教皇成了牧羊人,所有人丧失了自由,只剩服从,战争除了为了领土,为了权力,更增加了消灭异教,消灭异端的战争。内战不断,蛮族入侵频繁并且定居占领,于是帝国就四分五裂,经济潇条,人口下降,国力崩溃,帝国就这样消融了。
热门罗马史读后感范文(19篇)篇六
开始读不久,就被罗马的“共和”打动了,天呐,这是一种多么先进又与中国传统完全不同的政体。大致摘录如下:
罗马共和政体中最重要的三部分分别是人民大会、元老院和执政官。通常由元老院拿出方案、人民大会表决再由执政官执行。
权力的主体是罗马人民,权力机关是人民大会,决策机关是元老院,执行机关是执政官。而执政官通常有两名,两人需要精诚合作同时也互相牵制,并且有任期限制。而这一政体维持了500年之久,就说明了它的稳定性和先进性。
不过,罗马的共和后面仍然被帝制所取代。不能说这就是一种后退,帝制的产生也跟罗马当时疆域过大等等因素有关。而罗马在经历过帝制多少年之后,也仍然走向了衰落。从历史上来看,一个国家总有兴盛和衰微的时候,但这也正是看历史的意义所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本书的核心就在于分析,维持一个国家的统治,除了需要像罗马这样拥有先进的体制外,还需要核心价值观。
什么是核心价值观?比如希腊人的“独立、自由、平等”,但是希腊人有这样高尚的价值观,却缺乏像罗马人那么优秀的体制机制。所以,罗马的君士坦丁会找到基督教,承认信仰基督教的自由,并由迪奥多西将其确立为国教。罗马人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寄予宗教,虽仍灭亡,但其精神与制度在文艺复兴时期重又为当代西方社会奠定了基础。
所谓的“核心价值观”以及“政治制度”,也就是“道”与“术”,“道”虽在上,但“术”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哲学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热门罗马史读后感范文(19篇)篇七
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人文历史的启蒙,但往往不知从哪里学起。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是怎样的?如何进行交通?中国历经了哪些朝代?都有哪些历史特征?古人都喜欢干什么?如何生活?其实有很多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如果方式得当,孩子的小脑瓜也是非常愿意去了解的。
一些明星家庭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在众多的星二代中,嗯哼不仅是个情话小王子,更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霍思燕曾表示,在嗯哼出生几个月的时候,就给他养成了喜欢阅读的习惯,两岁就开始给他增加各种科普性的百科知识。4岁的嗯哼就已知道蕨菜是恐龙时代就有的,还会给爸爸科普太阳是黄色的不是红色的,懂得地球自转,还知道飞机能飞上天的原理。
热门罗马史读后感范文(19篇)篇八
或许是前任皇帝安东尼的太无所做为,罗马帝国经过20年的安稳日子后迎来了多事之秋。奥理略皇帝一上任,先是东边的帕提亚挑起了战事,后来是北面的日耳曼民族,几百年来,这些地方从没有让罗马省过心,一直在不断地打,又不断地谈,但始终没有一个长期的解决办法,这国与国之间的和谐相处真得很难。对帕提亚来说,本来就是发达国家,要与罗马平起平坐,对日耳曼民族来说,是落后一点,但发达的罗马要分杯羹给他们。为了帝国的安全,只能选择战争,战争耗尽了国库,也损耗的皇帝的身体,最后奥理略是死在了前线,不过皇帝的亲征提振士气,赢得了民众的敬佩。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战时,皇帝与自己对话,写成了留传至今的《反省录》,这一著作充满着对果敢、谦逊、仁爱等优秀品质的追求,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学习资料。
然而遗憾的是他的接班人,儿子康莫徳斯,虽然做了刻意的培养,还是没有成材,他没有坚定的信念,也缺乏强韧的精神,以自我为中心。他的行为自然招致反对,于是暗杀活动接二连三,这更加剧了他的疑心,而身边仅有的可信任之人也是阳奉阴违,并利用手中权力卖官,使得帝国歪风邪气上升,最后他死在自己最亲近的几个人手下。元老院也没有好脸,授予他纪录抹煞刑。要说这能怪谁呢?19岁上任,除非是绝顶聪明的人,他又能有多少积淀呢?罗马历史上这种很年轻接班的皇帝基本就没有成功,先皇要是真能反思一下皇帝的接班情况,那历史肯定不会是这样子。
可惜还没有控制住局面,即被禁卫军挑起的事端杀死,仅在位86天。元老院又旋即指定了朱利亚努斯为新皇帝,这下可炸锅,因为新皇帝资历浅,多个边境行省不承认其这件事,并在下面士兵的鼓动下各自宣布自己登基为皇,这下整个罗马帝国乱了,随即进入全面内战,最后用胜者为王来选择谁当皇帝。
自己人打自己人,这是最不忍直视的现实,却一次又一次重演,好在最具智慧的谢维勒赢得最后胜利,他是一个读书较多的人,据说帝国仅有的雅典和亚历山大的两所大学他都念过,他上任后没有杀太多的人,并且稳固了帝国的边境,然而他強化军事力量的作法使帝国权力开始向军事化方向转型,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从此帝国的动荡不断加剧,并开始由盛转衰。
热门罗马史读后感范文(19篇)篇九
古希腊时代是出于童年时期的人类诗意地构筑美丽神话的时代,弗洛伊德曾经说过:“神话是民族的梦。”而古希腊神话便是那世界古典文明中璀璨耀眼的一颗星星。施瓦布写的这部神话,以丰富的想象和鲜活生动的情节,把我带入了古老的希腊,走进了爱琴海文明,让我比较系统完善的了解了古希腊的神话谱系。说句老实话,因为我对神话这些东西没有多大的兴趣,在起初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自己是被自己逼迫着看的,可读到后来,我不得不说我被各种各样传奇般的故事吸引了。这些故事看起来很有意思,很形象,在这里,我主要是想就个人看完这部书后,结合自己曾经看过的中国神话进行一些比较,谈谈个人的想法和感受。
首先从谱系来看,古希腊神话的谱系是系统的,完善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谁和谁是什么关系,谁是谁的儿子女儿等,非常的清楚。宙斯是众神之神,他最为最高的统治者,统治着下面各种各样的神,而且分工明确,血缘关系也相当清楚;而中国神话谱系呢,让我感觉就是一团乱麻,经常把这个人的名字安在那个人的身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神,开天辟地的盘古,女娲,后羿等神,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分工明确的神世界,而且血缘关系也不清楚,经常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且时常张冠李戴。简单的从这个来看,我们就可以发现中西思维逻辑方式的不同。
其次从各种神的塑造上来看。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人同在,他们和普通人一样,都有七情六欲,懂的喜怒哀乐,有着各种欲望和感情,他们不是完人,也一样有着人的弱点和缺点,如最高统治者宙斯他生性风流,到处沾花惹草。他们也随时随意的到人间,和凡人一起生活,所以,读起来给我们的感觉少了一分威严,而多了一种亲切之感,似乎这不是遥不可及的神。而再看中国神话中的神呢,他们都不食人间烟火,随时随地都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时时刻刻注意这自己的品行和德操,一直生活在天宫中,在天上关注着地下的一切。似乎在他们身上,我看不到性格,他们似乎被一圈又一圈的光环围绕着,让我感觉遥不可及。
古希腊神话中,在对各种神进行塑造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人性,是以人为本的,各种神都被赋予了人性的弱点,让我们感觉这些神是被世俗化的。而中国神话中的神呢,是被道德化圣贤化的,他们在追求一种更高的道德境界,对自己创造的神寄托着自己的希望,将他们完美化。所以,在我看来,古希腊神话是将神人化,而中国神话是将人神化。
以上是我读完这部书后,对于中西神话的一些个人思考和感悟。其实,我们不难从书中发现,希腊神话中还有一样没有出场的东西,却是统治着这一切的最高主宰者,那就是——命运。从很多故事中我们都看到了他们对命运的反抗,他们不屈服于命运,不安于命运,有时候甚至为了逃脱这种既定的命运而恰恰却陷入了这命运之网中。古希腊的众神都威力无穷,却始终被命运的纺锤牵制着。我想通过这些神话故事,通过这些众神,想告诉我们的是,命运对于人拥有绝对的控制性和不可改变性,我们必须服从命运的安排,但又可以在命运允许的最大限度内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去改变世界和自己的人生,去挑战着不可知的命运,在挣扎中展现出独立不羁、艰苦卓绝的精神和蓬勃的生命力。也许这才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吧!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热门罗马史读后感范文(19篇)篇十
作者:青狐蛮妖。世界有多大,就有多精彩。巴黎处在冬日,罗马已经迎来春天。这次玛德琳及其同伴准备躲避寒冷的天气,尽管巴黎天气沉闷,罗马已经鲜花盛开,生机勃勃。在走出巴黎寒冷天气的时候,十一个小女孩都是一脸的沮丧,玛德琳脸上的细部表情依然是欢欣喜悦的——一个令人振奋的小女孩。
在相机被抢走之后,玛德琳奋勇直追那个小偷,丝毫不示弱。追踪的结果是发现了小偷的藏身处,也知晓了内幕,原来小偷是为了拯救那些流浪猫而行窃。坚持原则的玛德琳虽然了解了个中缘由,但对于偷窃这种行为没办法容忍,不料接下来自己竟被当成小偷的同伙和刚刚那个小偷双双被捕。发现玛德琳不见之后,克拉菲小姐赶紧报了失踪人口,两个被当成小偷的孩子居然都是失踪人口,当然是被释放了。了解了其中内幕之后,大家一起想办法拯救那些流浪猫,它们都被全世界的好心人领养回家,有了一个归宿。
世界那么大,也很精彩,这个故事很精彩。世界虽大,善意和好心却稀缺,处在城市之中的流浪猫无处容身,人人都忙于自己的生活,无意于这些可怜的动物,是死是活听天由命。孩子的内心是纯真善良的,它们更接近动物的天性,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能听到不一样的声音,多亏了纯真无邪的孩子们,这个世界增加了美好。又或者这些孩子作为游客从别处带来了不一样的视界和眼光,除了名胜古迹,发现了这个古老城市不一样的东西,所以交流很重要。
热门罗马史读后感范文(19篇)篇十一
第二章,搞了半天罗斯托夫采夫所谓的古罗马“资产阶级”是把旧贵族子弟、退伍战士和释奴拼凑起来自己臆造的一个阶级,相当勉强(p90、91)。虽然这条骨架不正,材料倒是都有血有肉,说罗马垄断葡萄酒和橄榄油生产,以支付进口消费品,我觉得比芬利大人的“消费城市说”靠谱,但把奥古斯都没有经济政策说成是“自由放任经济”,我相信已经被芬利大人驳倒了。译者相当靠谱,把immunitas翻译成“复除”,说关闭雅努斯神庙大门是“偃武修文”,高级。
第4章,说到奥古斯都致力于提高城市化水平,以扩大帝国统治基础,值得注意,“面包和马戏”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能够团结市民。
读了60页《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觉出好来了,确实是体大思精,顺着历朝的政治事件和社会政策来讲,清晰扎实,通过军队阶层分析和都市化这两条线索穿起社会经济变迁,第五章论弗拉维乌斯朝和安东尼努斯朝通过公民身份的渠道将帝国文明计划推广到意大利之外,在各城中培养出一个拉丁贵族阶层,军队的成分也由共和国后期的城市无产者恢复成为有产者和农民。二世纪诸帝的造城运动大大扩充了帝国的统治基础,也改变了欧洲世界的面貌。可惜的是阿里斯提德的作品还没有翻译成中文。
第五章中作者认为意大利此时的工业和商业已经被各行省超过,失去了原先的重要地位。极力称颂各地的工商业发展,但也同意行会collegia的经济职能没有应付帝国派发的政治职能重要。
第六章讲西部诸行省的情况,强调驻军在不列颠、日耳曼和伊利里亚等各地带来的变化,通过军需传播帝国经济模式,另外由于军队成分变得多种族多来源,复员军人在各地方也成了促成罗马化的桥头堡,是军事制度的社会影响。各行省打破葡萄酒、橄榄油的垄断使得意大利的经济地位下降。这两种产物在西方文明早期的地位很值得深究。
第七章最后总结了flavius朝和anthoninus朝的社会经济特点,一是农业至关重要,二是经济作物种植遍及各省,三是土地趋于集中,小农的科学务农方式趋于衰落,第四是乡民居多,但城乡二元分化(p488)。第八章总结这两朝的社会经济政策,弗拉托夫采夫不同意地力耗竭说和人口减少说,认为帝国衰落的主因是因为把国家利益凌驾于人民利益之上,强制性的差派越来越多,真是振聋发聩。古罗马帝国有中国的版图和人口规模,却没有完备的公共管理制度,完全靠征发力役和公民私人负担公共开销。从作者梳理的线索可以看得出来,公共事务从自愿的荣誉责任变成富有阶层的义务,再到谁干谁吃亏,谁干说明谁没本事的强制负担,这种“国家利益优先”的观念从东方和希腊化国家传来,压垮了帝国财政,各种新增的税负被强加到行省城市,又被转嫁到贫民身上,成为沉重负担。respublica能激发的热情越来越黯淡,国运自然转衰。所疑者,“国家利益”或许该说“皇家利益”更准确?第九章进入武力专制的混乱时期,作者将卡拉卡拉的“推恩令”放到皇帝拉拢下层,打击中层贵族和豪门的背景下来谈,有助于理解。
后者发展到最后就是军队变成了帝国的异己力量,成了蛮族取代并压迫公民的渠道。
《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的最后两章真是气势磅礴。第十一章《混战期间的罗马帝国》,作者反对乱世是因为君权与元老院斗争的观点,因此时元老院已无实力。他认为原因在于军队构成变成了农民,他们仇视城市特权阶级,同情农民,故三世纪的乱局反映的是城乡对立。
最后一章《东方式的独裁政体和古代文明衰落的问题》,罗斯托夫采夫认为搞垮了罗马帝国的不是基督教,不是经济衰落,不是奥勒留传子不传贤,不是未能实现代议制,当然更不是什么医学和生物种族的原因。他认为帝国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早先的贵族政体无力维系,元首加共和的精微政治原理难以为下层理解,希腊罗马神话赋予的合法性比不上“上帝-皇帝-臣民”的东方式帝王观粗暴有效。戴克里先之后的皇帝们选择了一条以军事力量无情榨取各阶层的道路,各自治市逐渐失去了自主治理权,文明化的精英阶级沦为下层,这方法残忍有效却让帝国断绝了生机。“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拯救罗马帝国是为了把它变成一个容纳几千万人的大监狱,这样做是否值得”(p722)。
罗斯托夫采夫虽然有俄国革命的心结,采取了虚构的“资产阶级”视角,但问题意识和材料论证都脚踏实地。芬利的攻击只是纠正了几个套用现代经济概念的问题,他们的结论其实是相同的,都认为经济是帝国政治和社会的一部分。罗斯托夫采夫体大思精,从通史角度掷地有声地用“国家利益高于人民利益”视角总结了帝国危机的历史教训,这才是名副其实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啊!
读这书的感受是先抑后扬,渐入佳境。罗马帝国史很多地方都堪中国社会对观,值得深思。
热门罗马史读后感范文(19篇)篇十二
2月16日,我们坐火车到达罗马。
罗马,浪漫之都更是古迹之都。在这里,无论是大街,还是小巷,随处可见残缺不全的古墙。有的拔地而起,有的野草重生,有的精美绝伦,有的低矮平庸。我和爸爸妈妈举着相机一边拍,一边走,最后走到了饱历沧桑的古罗马斗兽场。
历经超过2000年的峥嵘岁月,古罗马斗兽场仍然孤傲的站立在那里,这是我对斗兽场最初的感慨。的确,这高度超过50米的外墙,令人不禁感叹古罗马人民的伟大和不可思议。走进斗兽场,你就走进了古罗马。斗兽场内部很开阔,据资料,它可以同时容纳五万人进场。我和爸爸妈妈进到里面的看台上慢慢欣赏,内场的平台已经不见了,但是地下的饲养场还在,当时那些狮子啊,老虎啊,豹子啊等等猛兽就在这儿饲养。书上说,在斗兽场建成后,邪恶的统治者曾命令:让野兽和奴隶互相残杀一百天。天啊!在那一百天中,斗兽场内血流成河,有至少5000多条生命战死在这里的沙土上,而那些观众,所谓的贵族,站在看台上开心的`欣赏着,只知道拍手狂笑。在那一百天内,奴隶和猛兽的鲜血竟然把所有的下水道都堵死了,唉,愚蠢又残忍的命令啊!在那儿以后许多的统治者为了自己的享乐,也让多少生命丧失在这里!我想这应该也是古罗马帝国衰落的最主要的原因了吧!
热门罗马史读后感范文(19篇)篇十三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曾经灿烂强大的罗马帝国是如何走向没落的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欢迎阅读!
吉本将自己想象成文明巅峰时期的世故贤哲,因此心智的广度和深度足以涵盖古今和万国。
如果他生活在叔季之世,自己的理解力就会矮化。
如果他不够贤能或世故,愚昧或热忱就会扭曲他的视野。
他的认知图景不难概括:世界充满了杂草和灌木,只有两颗参天大树----古典(希腊罗马)和近代(基督教欧洲)。
前者的自由和荣耀已成绝响,伟大的遗迹只有同样伟大的继承者才能理解,奴隶和蛮族只能自愧形秽。
他身为近代欧洲的绅士,当然是罗马元老最适当的知音。
从罗马和平的极盛之世到穷途末路,世界曾经有过更加伟大的戏剧吗?大幕从两安东尼的盛世拉开,回顾奥古斯都有毒的遗产。
独x者看到凯撒的命运,明白共和国的威灵仍然不可轻犯。
他为了权力的实质,甘心放弃权力的外表,安抚罗马人民的自尊心,却用挖墙脚的方式偷走了他们的遗产。
奥古斯都没有忘记用掺沙子的手段,潜移默化地改变元老院的组成,终于将其变成橡皮图章。
他假装像辛辛那提时代的普通公民一样,为自己的朋友竞选执政官拉选票,可惜这时的执政官已经只剩下主持祭祀和典礼的权力。
罗马的面包与竞技、埃及的财富和资源、日耳曼的大路和辎重都掌握“第一公民的家奴-文官和雇佣军手中。
元首预见到军团专政的可怕,企图用形式上的共和传统束缚他们,然而失去生命的制度只能稍稍拖延不可避免的结局。
随着朱利亚-克劳迪乌斯王朝的灭亡,帝国沦为军团争霸的战利品。
自由已经熄灭,而自由产生的繁荣与强盛如日中天。
严冬的信息内在于果实累累的金秋,人类的一切辉煌无不如此!初期的罗马帝国犹如一棵果核生虫的果子,腐烂还没有到达果肉。
京师在接二连三的宫廷政变和无法无天的屠杀中战栗,外省却享受到久违的和平。
军团在罗马是动乱的力量,在外省却是秩序的维护者。
坏皇帝的暴行危害京师,好皇帝的德政造福外省。
不知不觉间,京师和外省的实力对比发生变化。
维斯巴芗以后,外省的军团战胜了京师的禁卫军。
最初,他们的腐化程度较轻,产生了提图斯和五贤帝,一度使塔西陀抱有希望,也许秩序和自由能在哲人王的治下协调一致。
然而,仅仅基于皇帝个人修养的德政是靠不住的。
康茂德以后,帝国稳步走进下坡路。
塞维路饮鸩止渴,依靠扩军来平定乱世,结果报应落在后裔身上,他们都死在军团手中。
共和国的公民曾经征服世界,帝国的残民只能仰食诸帝剥削外省运来的福利粮。
腐化从罗马扩散到意大利,从意大利扩散到外省;把元老院和罗马人民的政权送给了禁卫军,将禁卫军的政权送给外省军团,最后将全军和全国送给了蛮族雇佣兵。
现在,只有蛮族仍然保存尚武精神。
他们问鼎中原,只是时间问题。
第一个蛮族皇帝马克西明用抢劫城市和富人的手段,充实自己和士兵的钱袋。
骄傲的罗马人终于发现:共和国的最后阴影消散后,东方顺民习惯的命运也会落到他们头上。
然而为时已晚,元老院能够除掉马克西明,却无法阻止军队的报复。
军队拥立的皇帝哀叹自己朝不保夕的命运,等待下一次事变的来临。
在这场游戏中,所有人都是输家。
奥勒良试图利用太阳神的力量恐吓军人,维持一种比较稳定的统治。
东方宗教的力量确实大大增加了,却没能挽救他本人和继承者的命运。
戴克里先试图用四帝共治的手段吓阻未来的觊觎者,因为他们不可能同时除掉四位皇帝;但他自己选择的四位继承人自己火并起来,造成的危害并不更少。
在这个过程中,罗马的官僚体制迅速扩张,吞没了残余的城市自治权。
税收日益繁重,经济日益凋敝,人口日益减少。
最后,戴克里先的继承人之一君士坦丁决定依靠新兴的基督教,击败了所有的对手,重新统一了帝国。
基督教在众多东方宗教中脱颖而出,通过君士坦丁及其子孙征服了罗马,击败了尤里安皇帝的异教复辟,最后又同化了入侵帝国的蛮族,开创了近代欧洲的新文明。
在教会看来,这是神的旨意。
在吉本看来,这是一系列偶然和具体的原因造成的。
例如:皇帝断断续续,不够彻底。
基督教重视团体组织的建设,比一盘散沙的异教更坚强。
他们在历史走向未定的关键窗口期,做出了明智的选择。
诸如此类。
这些解释激怒了作者同时代的教会人士,使本书变成了启蒙主义者和教会论战的中心。
他的论证影响了许多后人,例如《金枝》的作者弗雷泽。
十八、十九世纪有一种流行观念:基督教通过强化社会、削弱国家,对古典文明的衰亡负有主要责任。
这种观点实际上属于吉本引述的罗马异教人士,通过《衰亡史》造成了舆论气候,却不属于作者本人。
他的意思毋宁是:帝国本身就是衰亡,早在基督教已经开始。
政教联盟是君士坦丁延缓衰亡的手段,也是因为基督教的组织力量确实有利用价值的缘故。
教会捏造的历史不可信,在帝国灭亡前和灭亡后叶做过许多坏事,但基督本人的伟大德行和淳朴观念没有什么值得攻击的地方。
共和国在她质朴刚健的青春时期,曾经蔑视一切华而不实的炫耀。
风烛残年的帝国只有乞灵于铺张的形式和昔日的威名,才能延缓在劫难逃的末日。
马克西明只是开端,到哥特人入侵帝国的时代,罗马军团和入侵者的成分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了。
瓦伦斯皇帝听到蛮族兵临城下,且喜且忧。
确实,只要条件合适,哥特人本来是愿意加入皇家军队的。
他们造反,只是因为帝国官吏的虐待。
迪奥多西大帝完全依靠蛮族将领,包括以后洗劫罗马的阿拉里克。
古典时代的政论一向强调:只有自由城邦的公民才有爱国心和尚武精神,波斯、埃及这样的专制帝国注定软弱无力。
帝国取代共和国以来,保守派一再预言灾难不可避免,却无法扭转颓势。
直至金鼓重鸣,北方的巨人践踏永恒之城的侏儒子孙。
直至暮色四合,拜占庭的黄昏将阴影投向西方年轻的大地。
最后,年轻民族的子孙吉本来到断壁残垣之下,感慨万千,发愿以毕生精力为撰写帝国没落的历史。
德性解构者的德性和智慧
意大利曾经是欧洲的长子。
阿尔卑斯山外的各国仍然沉浸在青春的野蛮和蒙昧中,她已经从希伯莱人和日耳曼人的梦中醒来,踏上希腊人和罗马人曾经走过的道路。
他们解构了传统的枷锁和防火墙,解放了自由的才智和无边的欲望,从信仰到理性,从理性到虚无,从野蛮到文明,从文明到软弱。
高贵的希腊人和罗马人走了上千年的道路,聪明的意大利人只用了五百年。
传统将亡未亡、腐朽方兴未艾之际,智慧的烟花升上前无古人的至高点。
智者马基雅维利解构了一切童年的幻想,直面赤裸权力的真相。
他像一位坐在树枝上砍树的樵夫,既感到了自己的强大,又预见了自己的下场。
他的真理不是建构的真理,而是解构的真理。
他虽然能够认识这种真理,但这种真理只能使他绝望。
他的分析已经清楚地表明:意大利各邦的腐坏已经无药可救,国际体系的演变已经将她们送给了山外的列强。
然而身为佛罗伦萨的爱国者,他不愿放弃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最后努力。
他求仁得仁,将绝望的智慧留给不能理解他的世界。
自由与文明的骄子
“幸运之轮永不停息,世界没有公正可言。”《天方夜谭》的作者怀着东方的宿命论,平静地接受自己的命运。
相形之下,麦考莱就是幸运儿当中的幸运儿。
他有充分理由断定:自己生活在“自由与文明”的黄金时代,而且幸运之轮还远没有转到高峰。
他的史书要回顾从奴役到自由、愚昧到文明的关键时刻,这样的题材跟他自己的生活一样令人愉快。
绝对主义的洪水已经吞没了旧欧洲的自由,人类的希望系于英格兰的孓遗。
上帝如果在这时赐给英格兰一位圆滑狡诈的君主,或许她将永远无法解脱厄运。
然而,得天独厚的岛民得到了詹姆斯二世。
他迟钝、执拗、不识时务。
国教派-托利党为他赶走了辉格党,镇压了蒙茅斯公爵。
他却为了复辟天主教和专制统治,将自己最可靠的柱石扫地出门。
当内战的死敌托利党国教徒和辉格党清教徒联合起来迎接奥兰治亲王时,他的王朝就像冰山一样瓦解了。
亲王复活了伊丽莎白的新教联盟,遏制法兰西霸权,挽救了欧洲的自由或多国体系,将罗马元老院失落的权杖奉送给威斯敏斯特的绅士们。
“统治吧,不列颠尼亚。”“英格兰永远不会做奴隶。”
英国学者爱德华·吉本撰写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共六卷,3200多页。
记述了罗马从公元2世纪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的历史。
罗马帝国衰亡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0年至476年,即安东尼去世至西罗马的灭亡。
第二阶段为527年至800年,查士丁尼复兴东罗马帝国到查理大帝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第三阶段为9世纪初东罗马帝国恢复国势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为土耳其人攻陷。
我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读完。
吉本说:身处登封到极无上盛世的人士,要想从安逸享乐的环境,发觉潜在的衰败腐化因素,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长久以来天下太平无事,加上罗马政府重视传统,慢慢使得帝国受到毒害,丧失原有的活力,人们的心智逐渐降到低劣的.水平,天才的火花逐渐熄灭,就连尚武精神也逐渐无遗。
设若我们能够体会委婉的比喻,知道人类就古代的标准而言已日趋矮化。
罗马世界到后来全是一群侏儒,等到北方凶狠的巨汉破门而入,才会改善这个矮小的品种。
他们重新恢复大丈夫气概的自由精神,经历十个世纪的变革,艺术和科学才得以成长茁壮。
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很多,其基本原因有:人口的减少,风气的败坏,阶级的斗争,商业的败落,专制的体制,繁重的税负,连年的战争。
全书的主题可以分为三个重点:第一是文明社会,也就是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生活等各方面的综合研究,可以细分为帝国的扩张与防卫、元老院 和皇帝权力之争、军人干政、自由权利、经济问题等。
第二是蛮族入侵,包括蛮族之区分、入侵的方式和时程、重大战争的影响等。
第三是宗教信仰,主要是讨论基督教的建立、发展的过程、异端和分裂、政教争执、伊斯兰教兴起和十字军东征等。
几点启迪:
关于信仰:最初的罗马人信仰多神教。
公元四世纪罗马把基督教定为国教之后,基督教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壮大。
这得益于基督教有信仰的热忱,来世的憧憬,神迹的传闻,严格的德行,教会的体制。
正因为有这些特点,使得基督徒具有不屈不挠的勇气并把他们的勇气团结起来,发挥不可抗拒的威力。
有人说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是基督教的发展壮大和胜利带来的结果,我却认为,正是由于基督教的教义和自律,使得社会道德腐朽堕落的罗马帝国依然能够延续2000多年的历史。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信仰,失去道德,没有敬畏,忘乎所以,为所欲为,就会穷奢极欲,腐朽堕落,就会失去方向,很快就会走向灭亡。
信仰给未来以憧憬,给现实以解脱。
关于权利:权利的取得有继承、选举、暴力等方式。
皇帝与元老院、贵族与平民、执政官与平民官、教皇与教徒、军队与官僚等等他们一直处于权力之争中。
当各方达到制衡时,社会才会稳定下来。
权利是靠实力说话的,在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的年代,往往谁掌握军队谁就有话语权。
在最混乱的时代,往往是军队的首领登上皇帝的宝座。
同时,权力也是双刃剑,宦官奴才虽然地位低下,但可以随意暗杀皇帝。
当罗马国力衰弱时,蛮族就会随意占领罗马,屠杀百姓,依靠的是自身的实力。
权力有时候是靠不住的,因为权力的行使,依靠的是自己拥有的真实实力,当你没有实力的时候,你就会变成傀儡任人摆布。
权力其实是个变量,会随着你自身实力的变化而变化的。
当你的权力超越你的能力的时候,就会走向反面,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关于变革:每一次社会变革都存在着很大的危险性,必须时刻提放野心家阴谋得逞。
当有人用理想主义煽动民众的时候, 我们一定要警惕,因为他会永远告诉我们这个社会一下子就会变好,矛盾立即会得到解决。
但现实社会往往不像说的那样简单,理想是个好东西,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
当现实中的一些技术性因素没有那种理性的力量,一点一点的去解决的时候,理想这个东西往往会走向它的反面。
那些带有政治理想的精英,他们为了获得权力,他们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的行为往往发生一些偏转,当这种偏转一旦发生,他们往往就不是为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利益,而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煽动x众,撒下一把火种,在民众之间制造相互残杀,血流成河的悲剧。
因为社会变革有其自身的规律,很多时候很多矛盾不是一天就能解决的。
必须坚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才会逐渐完成社会的改革和变局。
一提到在欧洲历史上叱咤风云千余年的罗马帝国,想必人们便会下意识的想到英勇善战却又拜倒在美人裙下的恺撒。
诚然,恺撒是一位天才的将领,卓越的统帅,在他的治下,罗马军队为共和国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恒久光荣。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罗马之所以能在强敌环伺的中欧控制西方文明长达十几个世纪,所依赖的并不是在最初几百年间攻克的辽阔疆域,而是强有力的政治和社会体制。
这后者,自然应该归功于罗马帝国的实际开创者,奥古斯都大帝,即屋大维。
很多人以为屋大维不过是凭借着恺撒的声望轻而易举地登上帝位的,其实不然。
恺撒被刺之时,作为其养子的屋大维才18岁,正在阿波罗尼亚的军队中,无论从地位、声望、势力上,都远远比不上恺撒的同僚,雷必达和安东尼。
那么,这个不及中国弱冠之年的年轻人,是如何击败声誉卓著、势力庞大的两位前辈,登上罗马帝国的至高宝座的呢?除却恺撒的余荫影响之外,更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个人的才华和努力。
屋大维外表风度翩翩、温文尔雅,性格冷静而敏感,极富洞察力和政治手腕。
创业初期,他深知自己羽翼未丰,断然不是雷必达和安东尼的对手,因此不遗余力地扬起恺撒养子的大旗笼络军队,更以同样的身份与上述两位前辈结盟。
他们通力合作,历经数次苦战终于剿灭了刺杀恺撒的卡西乌斯和布鲁图斯,血洗了罗马城尤其是元老院。
在利用一次偶然的政治事件巧妙地踢开雷必达后,他开始了与安东尼长达数年的周旋。
看准了安东尼流连于埃及艳后的怀抱致使军纪废弛的时机,屋大维在长期的厉兵秣马下当机立断,倾尽全力在希腊大败安东尼,随后不给他的敌人留下一丝喘息的机会,乘胜挥师埃及,彻底消灭了安东尼及其情人克利奥帕特拉的势力。
创业不易,守业尤难。
舅公兼养父恺撒被刺的情景历历在目,怎能不让性情敏感的屋大维夙夜担忧?他清楚的知道恺撒的被杀并非来自强大的权力而主要源于可怕的夸耀,于是便终其一生对元老院保持相当的敬意,对人民许诺以古老的自由。
他放弃危险的执政官一职,转而一步一步地摄取保民官、监察官以及大祭司这些最尊贵而且最能博得人民爱戴的官位,并安于“第一公民”的盛誉。
他极其审慎地使用着自己的权力,尽力不去冒犯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的共和思想,却逐渐地越来越严密地控制着帝国的各种最高权力。
到了其统治的后期,虽然没有皇帝的名号,但罗马的人民,已经基于长年来的巨大爱戴而习惯于服从稳坐宫廷中那位拥有最高权威的人所下达的一切命令了。
当然,在小心翼翼地巩固着自身地位的同时,作为一位有着远见的政治家,屋大维也为帝国的稳定做出了很多富于建设性的工作。
早年的军旅生涯让他深切地感受到,经历了数百年的东征西讨,罗马的疆域已经空前的广大,不能再进行盲目的扩张。
于是他在军事和财政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精心计划的改革,建立了驻扎在边境而不得干涉内政的常备军和专用来保护自己的禁卫军,并以怀柔政策对待罗马漫长边境线以外不安分的蛮族——这一政策在后续诸帝中也有很好的延续。
他还大量兴建神庙、剧院和道路等公共工程,使得罗马的宗教、贸易、邮政和交通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总之,他的大量工作,都直接促进了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时代、从对外扩张到对内发展的转型,并使得罗马文明在各项方面都达到前无古人的辉煌和鼎盛。
赞曰:中国各朝多以开国太祖最为尊贵,同样的,奥古斯都大帝亦无愧于罗马帝国最伟大君主的称号(尽管他从未自称皇帝)。
在他漫长而光荣的一生中,无论是巩固自身地位还是巩固罗马权威的作为,都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惊人地体现了中国先哲老子所言“夫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原则,终成一代英主。
热门罗马史读后感范文(19篇)篇十四
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罗马坐落在意大利半岛中部的第伯河谷,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礼仪风俗。
1、服饰礼仪。意大利人在正式社交场合一般着西式服装,尤其是参加一些重大的活动十分注意着装整齐,喜欢穿三件式西装。
在婚礼上,新娘喜欢穿黄色的结婚礼服。
2、仪态礼仪。意大利人说话时喜欢靠得近些。他们不喜欢在交谈时别人盯视他们,认为这种目光是不礼貌的。
3、相见礼仪。意大利人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后,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教名。妇女结婚后,大多姓丈夫的姓,也有个别人用男女双方的姓。
意大利人在社交场合与宾客见面时常施握手礼,亲朋好友久后重逢会热情拥抱,平时熟人在路上遇见,则招手致意。
4、餐饮礼仪。意大利人在制作菜肴时讲究色香味,其风味菜肴可与法国大菜比美。他们十分欣赏中国菜,不论男女都喝酒,常饮的品种有啤酒,白兰地等,特别爱喝葡萄酒。意大利人请客吃饭,通常是在饭馆里,有时也会在家中宴请亲朋好友。他们请客时往往茶少酒多,在正式宴会上,每上一道菜便有一种不同的酒。
5、喜丧礼仪。意大利人信奉天主教,因此婚礼大多由神职人员主持,在教堂中进行。但在一些地区仍保留着古老的求爱习俗,例如西西里地区的男青年如中意某位少女,常会在清晨或夜晚邀几位好友来到少女家的窗下,弹起吉它,唱起情歌。
6、旅游礼仪。到意旅游的最佳季节是每年的2-5月,9-11月。在意旅游期间,到零售店购买东西时要注意,他们的商业准则是买卖双方处于平等地位。
饮食习俗。
富庶的家庭一般都有专门的厨房,内置贴面的长条型石头或砖砌的多眼炉灶,灶口为半圆形,食物可以直接放在上面烹制或放在三角架上烹制。最初食物只是简单地被煮熟、烤熟或炸熟,到了罗马帝国时期,烹调已经被视为一种艺术而变得精妙绝伦。用牛奶和蜂蜜烹制食物已经逐渐变得很平常,富于想象力的食谱开始广为流传。一个好厨师,应该是制作博泰拉和法斯米娜的专家,能配上肉或鱼烹制出多种水果、肉类和蔬菜馅饼,还应该能使用各种不同的器具和模具制作出一种外表看上去与原材料完全不同的菜肴。当然,最精美的菜肴从未替代过那些几乎很少或不需要加工的食物,比如鸡蛋和橄榄,或者如小扁豆、粟米、葡萄、松子、榛子和椰枣等,它们通常都是宴会的头盘。
根据保存在古文献中的食谱,罗马人在菜肴中大量使用香料(特别是花椒)和蜂蜜,这表明罗马人喜欢“酸甜”、辛辣和含香料的食物。
晚饭是罗马人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后发展为拥有精美菜肴的社交宴会。早餐是小事一桩,面包、奶酪或前一天剩下的食品就够用了。午餐甚至更马虎了,通常是到小酒馆买点吃的在大街上就吃了。公共饮食场所出售香肠、鱼、小扁豆、水果、面包圈、蛋糕尤其是酒。
宗教文化。
意大利原有本土宗教,相信在自然物体内有一些精灵或神明控制人类的命运,如森林之神、花神、灶神、门神等等。前三世纪开始受到古希腊宗教影响,便开始信仰希腊人所信仰的神祇。共和后期和帝国时期,来自中东和小亚细亚的信仰,如埃及的生育及繁殖女神伊色斯,小亚细亚的大母神,以及一些其他的神秘宗教,也得到古罗马人的信仰。
帝国时期,--教(公元1世纪)开始发展,教义倡导平等博爱、相互扶持,吸引大批社会底层的人民和奴隶信仰。由于拒绝接纳罗马信奉的诸神明、不愿将罗马在世的皇帝视为神明,故受罗马政府的打压与迫害。随着罗马帝国国势走下坡,内部与外部危机的出现,不少上流社会的贵族亦改信为--徒。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的米兰敕令,--教得到合法地位。狄奥多西一世在392年颁下诏令,独尊--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热门罗马史读后感范文(19篇)篇十五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叫《罗马人的故事》。这本书很详尽的讲了古罗马的历史。虽然我现在还没有看完,但是我发现了古罗马在当时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与他们的习俗非常有关。
我注意到,很多民族在征服了其他国家或者民族之后,做法都出奇的相似。有的国家劫掠一番之后就带着大批的战利品离开了,有的国家还会掠夺一部分人民用作奴隶。但是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并不能使战争带来的收益最大,他们放弃了一样很大的资源,就是土地。古罗马的人民在各个大小战役中,给予战败国本国的公民权,或者通过缔交“拉丁同盟”的方式来扩张自己的版图。但是我认为,罗马能从一个蕞尔小国,发展为如此庞大的帝国,善于同化别的国家只能说是表面上的原因。究其根本我认为是当时罗马人开放包容的内心。
早在罗马王政时期,罗马人包容的传统就已经被打下了。当开国君主罗慕路丝死后,继任他的就是刚刚被同化入罗马的外邦人—努尔。自此之后,直到王政时代结束,罗马王的位置经常会给并非罗马本土的人。后来罗马王政虽然陨落了,但是罗马人的开放包容保留了下来。一直持续到后来的罗马共和国时期,也就是罗马开始统一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岛的这一时期了。
罗马人不仅给予战败国本国的公民权,而且甚至允许他们持有双重国籍。而且平等对待所有的民族,就连修路,也会为新加入罗马同盟的城邦而继续延长。这些种种举措,不仅使罗马得到罗马联盟的爱戴,更使得西西里岛的叙拉古等城邦直接投靠了罗马联盟,最后才进一步赢得了布匿战争的胜利。
这种思想,也为罗马带来了强大的凝聚力。他们包容所有来投奔的民族,所以所有人都将罗马视为自己的母邦。有着与之共存亡的决心。所以在汉尼拔接连大破罗马军队之后,罗马还会有前仆后继的公民自愿参军。
这包容的思想,一直延续到罗马帝国时代以前,我认为这就是罗马可以打败迦太基,日耳曼等众多强国的原因。
热门罗马史读后感范文(19篇)篇十六
今天,我终于把《希腊神话》看完了,我很高兴!
《希腊神话》主要讲了古希腊的英雄们和神的故事,我发现里面的英雄们都有一个特点,他们都很勇敢,见义勇为,他们的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就像普罗米修斯一样,不为自己的安危,为人类偷火种,结果被用铁链固定在了悬崖之上,天天被老鹰咬五脏六肺,第二天又长好了,有这样一天又一天的折磨他!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感人的`故事!
我们都要学习那些英雄们那种可贵的精神啊!
我希望大家能没事看一看!
热门罗马史读后感范文(19篇)篇十七
首先,我要感谢作者刘怀宇的小说《罗马.突围》,是她让我知道爱情是伟大的,是可以战胜一切的神圣东西,在这个对于爱情已经失去了过去那种纯情的时代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爱情不是一个人付出,而是俩个人共同去经营,遇到困难站出来一起渡过,快乐的事情就一起分享,当遇见了自己的缘分的那个她时,就是上帝给我的爱情,听着礼堂的钟声,爱情就是愿意生死苦乐永远的和我爱的她在一起,爱惜她,尊重她,安慰她,保护着她,俩人同时建立起美满的家庭。
我发现作者笔下的小说,实际就是在写我们的爱情故事,当俩个人在一起相爱时,他们就是一个整体,天不能毁,地不能踏,我很喜欢作者说的那句:爱情之所以伟大,是我们爱上了爱情的感觉,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去成就了爱情伟大的壮举,爱上牺牲自己来换取同意是在牺牲自己的伟大,爱情就像一朵花,当追求她的时候就像花开时,很美丽很漂亮,当俩个人在一起是,爱情就像春天里的花,一起美丽,一起体验阳光带来的温暖。再后来。爱情就是经营,需要一起经营这朵花,让她继续美丽,不枯萎,不凋谢,永远的在世人面前美丽的绽放!
热门罗马史读后感范文(19篇)篇十八
薰衣草,这种花语为等待爱情的紫色小花,每到七八月间,便迎风绽放,华丽的紫色装饰翠绿的山谷,微微辛辣的香味,混合着被晒焦的青草芬芳,交织成法国南部最令人难忘的气息。在普罗旺斯明媚的阳光下,这股紫色的浪漫气息弥漫开来,越过普罗旺斯的乡间小路,葡萄酒庄园和古罗马遗迹催生了古老的爱情,启迪了梵高的头脑,在这片紫色的梦幻天堂。
【卢克莱修(古罗马诗人、唯物主义哲学家):吾之美食,汝之鸩毒。】beforeyouembarkonajourneyofrevenge,digtwograves.——confucius【孔子:在开始你的复仇之旅前,先挖两个坟墓。
那么,这帮领着高薪没事干的人,工作时间都在干什么呢?如果你猜加拉斯和他的同事以及领导们每天都在上网偷菜,那你就太小看文化人了。这世界上有很多本质上没什么料的学术骗子,靠着剽窃、背景、炒作等等混了个专家或者文化人的头衔,其实当这类人x疼到极点的时候,只会锤蛋自尽。
我想我是一只小鸟,翱翔在天空;穿过古罗马的墙,不带走一丝风霜。----白雨瑶。
如果我是风。
当玛雅文明隐没于未知的空间,当古巴比伦王朝终结于漫漫硝烟,当古罗马斗兽场成为永久的遥想,当古埃及金字塔化身为玄妙的谜团……唯有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即使饱经战乱与炮火的洗礼,依旧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当年,古罗马人在宏伟华丽的浴宫中吹着口哨,认为帝国就像身下的浴池一样,建在整块花岗岩上,将永世延续。
现在人们知道,没有不散的宴席,一切都有个尽头。----刘慈欣《死神永生》。
热门罗马史读后感范文(19篇)篇十九
作为“读书少经常被人骗”的工科男,我从9年前第一次听到这本书,到3-4年前麦高楼下书店刷饭卡买下一套,再到今天很有仪式感地终于看完了盐野七生这套大部头巨作。
回想断断续续读这套书的经历,着实为亚历山大、汉尼拔、大西庇阿、苏拉、庞培、恺撒、图拉真、哈德良等名将的赫赫战功心潮澎湃,也为其惜败或被暗杀而无限惋惜。描绘战争的场景固然酣畅淋漓,但还是有很多其他零星感受,让我忍不住要记录一下,权当对自己的提醒和勉励:
1、胸怀和正直比才智更重要。罗马帝国扩张期采取的善待和同化败者策略,以及罗马公民守信、责任、务实等品质,都是罗马文明走向辉煌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而帝国的衰亡也正是因为与这些背道而驰。
2、只有权谋并不足以支撑一个政权的稳定,磊落谦逊的治理风格也很重要,所谓“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个人的为人处事何尝不是如此,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真正的自信不会追求阴谋。
3、不容异己的极端信仰,自己思想已无法转变,他人的思想也改变不了,那就只有高举正义大旗,肉体毁灭之。
4、树立权威固然可以提高效率,但必须尊重人性规律——任何组织或个人坐拥权威都会变得刚愎自用——因此权威必然抬升了错误决策的纠正成本,最终的出路就是有识之士或欲取而代之的野心家不惜代价颠覆权威,或者权威在时间长河中自我毁灭。也许,牺牲一些效率,弱化人治力量的制度安排是唯一解,但在正确的时间伟大的群体做出正确的制度安排,这真是个运气事件。
总之,盐野七生在书中所包涵的题材非常丰富,从战争到政治再到建筑,甚至专门用一本描写道路和桥梁,良心之作,有机会得连贯着再通读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