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赤壁教学设计(案例14篇)

时间:2025-01-05 作者:雁落霞

在进行教学计划编写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需求,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教学计划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专业赤壁教学设计(案例14篇)篇一

1、了解《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方法与技能:深入文本、联系实际,理解苏轼挣扎的方法及挣扎的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苏轼在挣扎中走向成熟、痛苦与乐观并存的积极态度。

1、重点:《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难点:探讨苏轼如何挣扎及挣扎的结果。

本节课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讲,学生通过朗读文本感知、深入阅读文本、回答教师提问、讨论等方法学习。

四、学情了解及前期准备。

本课属于选修本文言文,学生有一定厌恶心理,提前预习的可能性较小。针对这种情况,已提前用一节课对文言知识点进行讲解及对课文内容进行疏通,本节课为本课的第二节时。

(一)导入:以问题“苏轼为何钟情于赤壁?”导入教学。

(本部分由教师提问,学生逐层回答,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黄州、赤壁之于苏轼的意义,及“赤壁三文”的魅力。)。

(二)朗读全文,思考问题:苏轼真的超脱了吗?

(本部分由学生朗读之后感知,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感情。提问个别学生,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上述问题。)。

(三)解读内容。

1、苏轼的思想是矛盾的。

(本部分由学生列举证据说明苏轼是否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而真正投入了山水田园之中;教师加以讲解,列举《东坡志林·雪堂问潘邠老》中的故事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尝试回答,根据学情,学生可能无法答得全面,教师要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讨论。)。

3、学生分享缓解痛苦妙招。

(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如果遇到困难,精神上感到很痛苦的时候,你会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请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下,并说出此招是否有效。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苏轼摆脱痛苦的方法是否有效,从而引出下一部分。)。

4、挣扎的结果。

(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苏轼的方法有没有效果?他得到解脱了吗?然后学生根据课文任选一种方法来评价,写下来。旨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并由此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评价之后,教师进一步进行讲解,将本节课引向最终的结论:苏轼的挣扎是不成功的。)。

(四)对前后赋结尾的讨论。

(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大家更喜欢前后赋哪个结尾呢?旨在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与见解,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

(五)拓展延伸:苏轼告诉我们——。

(本部分引用《苏东坡突围》中的语段,旨在让学生静悟,感受苏轼的精神世界。)。

(六)布置作业:反复诵读课文。

(作业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完内容之后再返回课文,静静朗读,得出自己的感悟。)。

(一)、导入:

请大家翻开课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内容,今天我们深入地对内容作进一步的分析。苏轼在黄州写下了“赤壁三文”,分别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那么,苏轼为何那么喜欢赤壁呢?请在“赤壁三文”中,找出相关写景的句子来。

1、先来看《念奴娇·赤壁怀古》,哪些句子是描写赤壁景色的?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我们再来浏览一下《后赤壁赋》,你能找出哪些是写赤壁景色的句子吗?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赤壁的风景很优美!

2、除此之外,苏轼来这里游玩还有什么原因?

三国时候的“赤壁之战”这里是主战场。

其实,多数历史学家不相信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战的地方,他们认为,苏轼怀古怀错了地方。但是,我们不从历史的角度看,而是从文学的角度看苏轼的情怀,那么大文学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这种魅力在于,在黄州、在两次的赤壁游览中,在这三篇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精神上经历了一次洗礼。

(二)、朗读全文(配乐)。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定**》,他在风吹雨打中非常潇洒地认为:“竹杖芒鞋轻胜马”,所以我们觉得苏轼超脱了,但是经过昨天初步的学习,你们认为,他是真的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不再痛苦了吗?苏轼真的超脱了吗?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朗读一下课文。

(三)、解读全文。

(一)提问个别学生:刚才又朗读了一遍,你的心情怎么样?心情受苏轼的影响,不太快。

乐;刚开始很快乐,后来不快乐了。为什么?你觉得苏轼还痛苦吗?

这是一种感觉,但我们能不能找出一些证据来?哪些语句说明他还想着官场上的那些带给他痛苦的事儿?《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能不能找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前赤壁赋呢?能不能找到?“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游赤壁的时候,苏轼想到了周瑜想到了曹操,想到了他们都能成就一番功业,而自己却处于贬谪之中,这辈子恐怕再也没办法有所成就了,于是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落寞油然而生。这其实是一种对入世的渴望。但是我们知道,这种渴望能否得到满足?现实是残酷的,无法面对现实,于是苏轼又想从庄子的思想中去寻求安慰,进行自我疗伤。所以,他的思想其实是矛盾的。

关于自己的这种矛盾,苏轼自己其实是知道的。《东坡志林》中有一个小短文:《雪堂问潘邠老》。这个雪堂,我们已经在后赤壁赋中见过了,苏轼在山腰上得到了一个废弃的园子,就修筑了墙围上了它,作为房屋。因为是在大雪中建造的,所以在四面墙上绘制了雪景,然后称之为雪堂。这个小文章讲的是,有一天苏轼在雪堂中散步,有个客人来了,问他说:你是个闲散的人,还是个受束缚的人呢?说你是闲散的隐士你却欲望太多,你是个想做隐士而不得的人,你现在像布袋里的刺猬,时不时的的扭动背部和两肋。苏轼听后无言以答。

(二)在矛盾中苦苦挣扎,如何挣扎?

正像这位客人所说的,苏轼就像布袋里的刺猬,不时地挣扎,而我们这篇《后赤壁赋》所表达的也正是苏轼这个挣扎的过程。苏轼是痛苦的,那么他是如何挣扎,如何试图摆脱这些痛苦的,他做了什么事?请大家阅读课文,回答这个问题。(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回答)。

挣扎1:苏轼渴望享受世俗,在世俗的享受中忘却内心的凄苦与郁愤。良宵、佳肴、美酒、好友、贤妻,这就是苏轼选择的世俗之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乃至于酒酣兴高,复游于赤壁之下。或许,这就是乐而忘忧。

挣扎2:这一次的赤壁之游,与三个月前的那一次有何不同?

上一次有没有登上赤壁?

没有,只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而这一次却登上了赤壁,为什么要登上赤壁呢?

就是渴望融入大自然,以此来忘却现实中的苦闷。

而文中有没有写到他登赤壁的过程呢?

诗人提起衣襟,登上陡峭的岩石,拨开茂盛的草木,坐在像虎豹般的石头上,登上形如虬龙似的古树。攀上赤壁上鹘的巢穴,俯瞰下面的幽深激流。

这哪里是普通的旅游观览呢?他是在以对自己身体的折磨来达到忘却痛苦的目的。而且,他还做了一件我们常人在极度痛苦时也会做的一件事,就是“划然长啸”。之后,他回到了船上,任意飘荡。

挣扎3:诗人行文至此,你们觉得赤壁之行结束了吗?(提问个别学生)。

如果结束了的.话,这第三段是不是画蛇添足的多余段呢?

在游完了赤壁后,也可以说诗人是心潮澎湃啊,半夜夜阑人静之时,看见一孤鹤从他的船掠过,之后在梦境中,他遇到了一道士,与道士进行了对话。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那么,他梦见了什么,说明必定是日有所思。

那么,他为什么要想鹤和道士呢?鹤和道士有何象征意义?

(展示鹤的图片),从图中看,鹤形貌出众,高贵优雅。苏轼在《放鹤亭记》中说:“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如此说来,鹤更是超然物外、自由自在的象征,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

炼丹!炼丹实际上就是想成仙,还记得《赤壁赋》中有一句话讲到想成仙的:“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确实,此时的苏轼处境窘困,心情苦闷,在现实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梦鹤仙境”寻求解脱,希望能够像在《赤壁赋》中提到的超脱尘世,遁入仙境。

(三)挣扎的结果。

苏轼的方法有没有效果?他得到解脱了吗?大家根据课文任选一种方法来评价,然后把你的评价写下来。注意要有理有据。

1、世俗之乐有没有让苏轼忘却痛苦?在赤壁上,诗人看到什么景色,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诗人看见了“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赤壁美景,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叹。诗人从七月到十月隔了三个月,再游赤壁,这时赤壁的景色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江山的景象也变得难以识别。作者面对这种变化,不禁感叹,这么短的时间内,江山已经更改,那么人生短暂,年华似水,更是充满了变数。所以,眼前的景象与美酒佳肴不但没能让他忘却痛苦,反而是产生了无尽的感叹。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为什么诗人会忽然感到“悲”和“恐”呢?

我们暂且不去想这个问题。大家说苏轼是不是一个人去游赤壁的呢?

不是,有二客。他们之间关系怎样?

从一起喝酒一起行歌作答一起游赤壁,也可以说称得上是知己吧。

但是登上赤壁这两个人有没有一起?

没有。“盖二客不能从焉”。为什么?

都无法真正懂得,更何况只是好朋友。从这一层来讲,苏轼的“悲”传达出来的观点是可能就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人,注定生来孤独。

而苏轼的恐又是从何而来?他一门心思地想融入自然,但是大自然又给了他怎样的回应呢?

“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自然界用他的凄凉、阴森回应了苏轼,于是他“凛乎其不可留也”。最终,他逃跑了,逃回了船上,这挣扎也宣告失败。

3、鹤化道士,他肯定是对人世间的一切都了然于心,他还来问苏轼:“赤壁之游乐乎”,这很明显有一种嘲笑的意味在里面。而作者自以为洞悉了道士的秘密:“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还“呜呼噫嘻”,颇为得意高兴。但是道士却“俛而不答,顾笑”,最后竟是不见了。由此可见,这鹤这道士也知道苏轼并没有获得超脱。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富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突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轼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不知在哪里了,前方的路又在哪里呢?所以,苏轼迷惘了。

(四)、对前后赋结尾的讨论。

大家还记得前赤壁赋的结尾吗?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大家更喜欢哪个结尾呢?

可以说,《后赤壁赋》的结尾并不如前赤壁赋那么美好,前赤壁赋,苏轼暂时得到了解脱,在舟中沉沉睡去。由此可见,大家也是希望苏轼能够得到解脱的。

(五)、拓展延伸。

但我们可能没办法体会到他背后挣扎的痛苦,值得安慰的一点是,在这痛苦的挣扎中,苏轼一步步地走向了成熟。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的选段——“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苏轼告诉我们,成熟与年龄没有关系,但却关乎经历。虽然在逆境中的挣扎,并没有使他超然物外,他的内心还是很痛苦的。在黄州四年,苏轼尽管与佛道多有来往,但并没有遁入空门或皈依道教,但是他最终却是以一种现世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迎接生活给他的挑战和磨砺。他的“了悟”就是回到人间,回到人间坚韧而乐观的活着。所以,痛苦与积极并存,告诉我们,一切的挣扎都是值得的。

最后,还是送一首小诗给大家《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歌,感受一下苏轼的心声吧。

(教师与全班同学朗读诗歌。)。

(六)、布置作业:反复诵读本文。

这是一篇适合诵读的文章,大家课后多读,或者可以得到更多不一样的感悟。

专业赤壁教学设计(案例14篇)篇二

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率领、相持、计策、失信、眺望、波浪滔天、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3.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有条理的思维能力。

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遇事多分析、勤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直奔重点,创设情境,用作战图和人物画像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有顺序地介绍本文,并根据疑点让学生展开辩论以完成本课教学。

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讲、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顺序,学习技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理清“火攻”全过程的顺序。

曹操该不该输?为什么?

教师通过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学生自述故事的过程提出疑点,通过讨论来解决难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编顺口溜等方式理清“火攻”这一位的顺序。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使学生畅所欲言,阐明观点,求得最佳理解效果。

同学们,最近班上哪些同学写字有进步?

请一名代表,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1.围绕课题的“战”字想一想,课文会写一些什么内容?

(学生可能提出:交战双方是谁?他们都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交战?交战结果怎样?等)。

2.激励学生积极读书。

教师导语 :我们先把课文读一遍。怎么读呢?自由选择,当读到你愿意读的段落时,可站起来读。(读后,了解读的情况并表扬多读的同学。)。

1.直接了解,开门见山。

教师设问:学这篇课文前,有谁了解“赤壁之战”?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的?

2.设计情境,展现已知。

教师出示作战图和人物画像。

(学生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介绍;也可按时间、地点、人物、力量对比、经过、结果的方式介绍。)。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

2.交流回答。

1.熟读课文。

2.书写生字词。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1.利用兴趣,直入重点。

教师询问:读课文的时候,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

(根据以往对学生的了解,一般学生对“火攻”一仗的过程有兴趣。引导学生在书中找到这一部分,明确阅读范围。)。

2.分组活动,自学探究。

教师启发:“火攻”这一仗是分好几步来实施的。请大家好好阅读这部分,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并说出原因。

3.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时,将说精彩点和读精彩段相结合,使理解与朗读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

4.练习概括,自由创作。

(l)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知道了火攻的每一步都是很精彩的,缺了哪一步都不行,这么好的计策,愿意记住吗?怎么做才容易记呢?(学生可以编顺口溜、编诗歌、概括为词语、编写成短句等。)。

(2)让提出办法的学生领头,自由组成创作编写小组进行活动。

(3)交流汇报,互相启发。

(学生口头交流后,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创作成果写在黑板上。)。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启发:周瑜以3万人打败曹操80万人,这叫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以少胜多)。

2.提出问题,引发辩论。

教师:你们认为曹操该不该输?为什么?请大家展开辩论。

1.积累词语。

这篇课文生动地描述了一次伟大的战役,其中运用了不少成语,咱们办一个“成语栏”好不好?同桌合作,找一找,写一写,看谁写得多。

启发学生:除了课文中现有的成语,也可根据课文中的句子的意思概括出成语。(得意忘形、以卵击石、知己知彼、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骄兵必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

2.欣赏佳句。

让学生读一个自己最欣赏的句子,说说欣赏的内容和原因。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受到什么启发?(一失足而成千古恨;胜败就在转眼间,遇事要多动脑,多思考,多分析。)。

赤壁之战围绕着周曹双方胜败的原因这一中心,环环相扣,一步步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生动地描绘下来,以后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也要注意按一定顺序写,这样文章才会条理清楚。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完成。

2.课后观看《三国演义》影视片或读《三国演义》的其他故事,并总结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专业赤壁教学设计(案例14篇)篇三

苏轼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说文章要写得:“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又在《自评文》里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由此可见苏轼对散文创作的追求以及审美情趣,也可见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自信、自如。后人把他的散文成就和韩愈并提,称为“韩潮苏海”,清代吴德旋评它有“自然超妙”之美,而唐庚称颂“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四篇课文的《赤壁赋》既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之作,又是代表苏轼散文最高成就的一篇经典美文。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情、景、理三者在文中得到和谐统一,一直为历代文人所激赏。

本设计是这篇课文的第3课时。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三个学期的高中学习,精读了15篇的文言,完全具备了理解一般的文言的自学能力,在有注解和字典的帮助下能够自行疏通文意。由于本文是在学习了《归去来兮辞》《兰亭集序》之后学习的,学生对赋体文已有一定的了解,对骈散结合的文字也有很感性的认识。对苏轼生平、思想、诗文也都有所接触了解。像著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初中就已学过,高中又学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这就为学习《赤壁赋》作好了知识的储备。另一方面,高二年级的学生思想正逐渐走向成熟,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理想的探求及在如何面对人生挫折的问题上也有更多属于个人的思考。这是思想的储备。

所以《赤壁赋》的鉴赏教学可以说是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时候。

虽然如此,对没有多少人生经历的学生而言,感受文辞之妙、情景之美尚可以努力做到,但要理解千年之前的苏轼此文在人生哲理上的感悟并能产生一些思想情感的共鸣却还是并非易事。再由于对古代文学审美趣味的隔膜,也会使学生对鉴赏缺乏兴趣,也很有可能把鉴赏变成教师的一厢情愿。

三、设计思想。

《赤壁赋》作为一经典美文不论在语言文字还是在思想文化上对后代散文都颇具影响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品味。但受应试思想影响,文言文教学长期存在重字词轻鉴赏的状况,无形中丧失了从传统优秀文学作品中汲取丰厚营养的机会,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都是一个无形的缺失。也有些教师认为,此文在思想内容上较为艰深,学生很难对它产生兴趣,鉴赏教学很难收到预期效果,吃力不讨好。

首先教师必须带领学生作好充分的鉴赏准备。鉴赏是极具个性化的。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历经千年还能保有它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对它有丰富多元的解读。所以只要学生从文本出发并言之有理都可给予肯定,但我们也知道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还是哈姆雷特,他不能变成林妹妹。所以鉴赏才强调要知人论世,紧扣文本赏读。

由于高二学生对苏轼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苏轼的生平经历思想诗歌作品都已有所接触,教师就可以在这样一个知识基础之上帮助学生去获取更丰富的一些背景资料,甚至也还可以印发一些相关资料,对缺乏阅读主动性或阅读面狭窄的学生尤其必要。所谓厚积薄发,如果学生不能占有较为充分的资料那他的审美体验就可能是单一狭隘片面的还可能是苍白的。他也很难与同伴进行共享。他在课堂上就可能产生孤独疏离感。所以让学生对苏轼及其诗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占有一个较丰富的资料是上好鉴赏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所以,本课第一课时的安排很重要的一块是对苏轼其人及其诗文的补充了解,使原来参差不齐的知识结构有一个相对平等的起点。

其次,教师要习惯于构建一个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学生的个体体验是读解经典最初也是最为珍贵的情感。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构建一个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并使它成为鉴赏课的一种常态,而不是为上公开课而做的一种现场秀,让学生常常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并能与同伴、老师共同分享,那么,学生就可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期盼,在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得到情感熏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并常能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那就正符合了的新课标的精神倡导,使阅读鉴赏成为每位参与者的一种心灵享受。

其次,教师个人的学养、备课的深入与否,课堂情境的创设,情感的激发,问题的设置,适时的导引,学生群体文学的素养都关系着一堂鉴赏课的成败。

品味《赤壁赋》的形象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体悟《赤壁赋》的哲理意蕴,感悟苏轼旷达淡定的人生态度,理解中国文人在人生遭遇挫折时的自我救赎。倡导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整体阅读把握文章基本思路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章语言的鉴赏,揣摩意境,感悟情蕴。

难点:理解宇宙人生变与不变的哲理,理解作者旷放情怀。

一、听配乐朗诵,重新感受《赤壁赋》乐-悲-乐的情感起伏,并在有所模仿下集体诵读。

提示学生,可以多角度鉴赏,如语言文字之精当美妙,意境之美,情思之美,哲理之美,写作技巧(诸如修辞、语言风格、韵律、句式、结构章法等)之美等。要求按段落顺序说,扣住文本谈感悟,以免听者有杂乱感,也避免在鉴赏中养成游离文本走江湖的不良习惯。

以下为教师预设,以作资料备用。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适时补充引导或者随时调整原先的预设。

第一段鉴赏点:

通过形象优美的文字,想象画面之美,感受诗情画意,感受苏轼夜游赤壁的畅快之情。

语言之美:

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兴”读平声,不起之意。这两句朴素简练,恰好与苏轼此时此刻渴望摆脱现实喧闹,寻求暂时宁静的心境是相吻合的。苏轼初游长江时的外界景物与内心的情思,取得了一致平衡的状态。

又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是比拟,将“月”人格化。明月似乎在天际逗留、流连,有情有意的与泛舟之人遥相呼应,更平添了不少情趣、韵味。情景交融。

再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白露”、“水光”都是月亮照射所形成的效果。作者在这里突出表现了在月光笼罩下的水面的状态。这是一种丹青也难描画的、朦胧迷惑之美,空灵、清虚之美。这使作者置身于梦幻般美妙意境之中,产生超尘绝世的主观感受,从而在对自然山水之美的关照中,体验到现实生活里面所得不到的乐趣。

意象意境之美:

抓主要意象“清风、水雾、月夜”想象意境之美。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丰富他们的想象,完善他们的表达。林语堂对此有一段很精彩的描述:

“苏东坡完全是运用语调和气氛写作。……只看到一点点风景的细节,隐在空白的水天内,两个小小的人影在月夜闪亮的河上泛舟。从此,读者就迷失在那片气氛里。”

第二段鉴赏点:

萧声之美:描写箫的声音连用了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怨”“慕”“泣”“诉”四字抓住了箫声的特点,也写出了“哀”的特点。“呜呜然”,直接描摹洞箫的声音。“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是形容洞箫的感情色彩,意思是洞箫声既有哀怨又有眷恋,似乎有人像哭泣,似乎又有人在倾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则是描写这一曲奏完以后,余音尚在婉转的传扬,渐渐减弱,犹如一根细丝柔游,又软又细。“舞”“泣”两个动词都是使动用法。“使幽壑潜蛟起舞,使孤舟嫠妇哭泣。”这是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洞箫声的动人效果。意象选择新奇,将声音感受转化为视觉想象,营造了声色俱美的音画世界。

对个问题的理解可以结合课下注解理解并提醒学生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人喻现象。屈原《离骚》一诗中,“恐美人之迟暮”“众女嫉余之娥眉兮”,就是运用了美人喻。可见苏子在对美人的歌咏中是寄托了自己在政治理想上的追求和苦闷的。联系苏轼当时处境,正处在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困苦,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他在《书《前赤壁赋》后中说:“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傅尧偷的字)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这段跋语,可以了解作者当时深受压抑的心境。那么倚歌而和的箫声的悲凉就不是一个突兀的插入,它不仅与上一段“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一个呼应,更是作者心境的不自觉的流露。难怪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赤壁赋》:“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当然,这种理解,也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路。并不是唯一答案。

第三段鉴赏点:

形象美:

这一段是触景生情。追怀曹操的部分写得雄浑霸气。状千年之景如在眼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作者极言水师之盛、军容之壮衬托了曹操当时志得意满、壮怀激荡、指挥若定的英雄气度。

声韵之美:

结合诵读,由于这里有4个4字句连用,学生容易感受到短促的语句、明快的节奏、连贯的气势对塑造的曹操的形象所起的作用。所以文赋的音韵美可以在这里提出,并结合全文做一个了解。

对比之妙用:

当学生赞赏此处对曹操描写之精彩时,教师可以追设一问:

赤壁一游,苏轼对曹操的追忆赞美,想表达什么的情感?如何解读出来?

注意“而今安——在——哉?”一句的在情感充分蓄势后的折落寄慨。“安在”倒装句,即“在安”,“在哪里”之意,结合朗读音调的处理,理解“固一世之雄”与“而今安在哉?”之间巨大的情感落差,理解从中传递出的人生虚无、壮志难酬的悲慨。

提示学生回忆《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就可以更明确被命运无情的抛到黄州赤壁的苏轼,为什么会毫不顾及赤壁的真假,一而再、再而三的抒发对赤壁一役英雄的赞叹追慕。实际上,横槊赋诗的曹操、英姿勃发的周公瑾,正寄寓了作者报国疆场的热望,也引出了壮志难酬的苦痛。其实是怀古而伤今。

接着用“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一句将现实的苦闷悲伤推到眼前,与上文追怀历史人物的举首高歌、逸怀浩气形成强烈对比,正如赤壁词中写公瑾“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与“早生华发”的对比,都蕴含了深痛的悲慨。(“况”,何况。退一步的说法,渔樵,作动词,打鱼、砍柴;侣、友为意动词,以鱼虾为侣,以麇鹿为友)。

清人金圣叹曾评:“游赤壁受用现今无边风月,乃是此老一生本领,却因平平写不出来,故特借洞箫呜咽,忽然从曹公发议,然后接口一句喝倒,痛陈其胸前一片空阔了悟,妙甚!”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而他是多么想使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使人生永驻,岁月常在,甚至获得永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然而,“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是理想与现实之冲突的悲哀。

对于一个已经四十四岁的人来说,时间是多么宝贵,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这种困境,“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写出了在有所悟得之后的惆怅。宇宙永恒与人生短暂的矛盾。“哀”“羡”二字是作者情感的直接体现。

第四段鉴赏点:哲理之美。

这是难点。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视具体情况做充分的导引。带领学生理解作者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道出内心的痛苦挣扎,并在极度痛苦中进行自我救渎,得出宇宙人生变与不变的哲思之美,体现面对生活苦难精神困境能自我超越的超逸旷达情怀。

上段因景而议。本段苏轼的反驳,也是借着景物来表明道理,叫做借景明理。

教师设问:本段与上一段有什么联系?末段“客喜而笑”,喜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再设问:那么苏轼何以能化悲怨为旷达,对宇宙人生有了一种通明洞达的观照呢?

这里就要用到知人论世的方法。

显然传统儒道释思想给予苏轼以强大的精神支持。苏轼年少读《庄子》时,就曾说过:“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他觉得《庄子》所讲的道理,是自己一向心中所想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两句话本身就是从《庄子》里边来的。庄子《德充符》“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庄子看待人生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整体,由此派生出天人合一等死生齐寿夭的思想观。苏轼以老庄的思想为武器,作到“进退得丧齐之矣”“此心安处是吾乡”。

凭借这样一种通达的反思,他终于走出了人生的困境,找到了与自然的乃至与自我心灵的和谐,获得了内心的圆满宁静。

这里当然有与世无争、自我宽慰的成分。但苏轼的精神却从天上回到了人间,从幻想回到了现实,从出世转向了入世。无疑是人生困境中的积极而乐观的应对。

最后一段写到“客喜而笑”。千年以来,苏子的阅读者谁不发出会心的微笑?

为了更好的理解苏轼的旷达情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联系学过的诗词来思考。

如可以联系赤壁一词的结尾,“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里一样有自嘲、自笑,但诗人终于在悲慨中找到超脱,“一尊还酹江月”含蓄道出一种跟高远的天地,跟江水与明月的一种结合。同样,《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收尾处也发出了既知“此事古难全”后,由己及人的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化解了难全的矛盾,诗人不仅与明月达成了谅解,更重要的是与自己达成了谅解。

还可联系补充阅读的《定风波》一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如果说上阙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仍不免带着另一种形式的抗争之意“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则找到了苦难中心灵的平和宁静,回归了生命的恬静自如,找到了生命的真谛。

清朝张伯行在《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八)写读《赤壁》一文:凭吊江山,恨人生之无寄;流连风月,喜造物之无私。一难一解,悠然旷然。

当然,教师要允许学生对苏轼在其中流露的虚无消极的情绪有不同的看法,并引领学生在课外对苏轼做更深入更丰富的解读。

三、小结。

纵观全篇,我们不仅可以领略文学之美,可以体悟哲学之理趣,还可以感受苏轼旷达淡定的人生态度。作品虽然流露了一些虚无消极的情绪,曲折反映了他对坎坷命途的愤恨,但更主要地表现了他追求自我救渎自我超越的精神。作为一位中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文人,大致都会有儒家式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天下之志,苏轼在经历一场生与死的磨难以后对人生、生命、功业的顿悟,是人生境界升华的产物,在《赤壁赋》里他将这种顿悟的深邃哲理与诗意的境界、无垠绵亘的时间长河,与浩渺茫然的空间四维,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赢得千年不衰的魅力。

四、作业。

印发两篇文章给学生,以做拓展阅读。

1.阅读《后赤壁赋》一文,在景物描写和思想内容上与《前赤壁赋》可做一比较。(《后赤壁赋》文略)。

2.阅读下文,以“也说苏东坡”为话题写一篇随笔。字数不限。

喜欢苏东坡(节选)。

方方。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可人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也是凤毛鳞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酒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诗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人同类作品"之最"。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大爱苏子诗文,每日读之不肯放手,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却佩服和仰慕,再无话可说。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得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

七、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首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是一个孜孜不倦的学习者、研究者,在教学的生涯中不断的充实自己、提升自己,这样,教师才有可能立足新课程改革给自己提供的广阔的舞台,跳出自己的舞蹈。在设计这样一堂阅读课时,由于课堂是完全开放的,学生会从各个角度提出他们极具个性的问题,教师知识储备的丰富与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课堂之外必须作足功课,本设计力求在有限的篇幅里体现这一想法。同时,在课堂上,教师不仅是一个师长,还必须是学生的同伴、朋友,是学生最好的倾听者,最后,才可能是他们最信赖的引领者。那么,营造一个平等的和谐的课堂环境也是上好一堂鉴赏课的必备条件。最后,在课程目标制约下的阅读教学,学生是学习阅读,通过一次次探寻文本的意义来提高阅读能力,虽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这个共性就是文本的原意,文本的价值取向。所以鉴赏要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在探寻文本意义的同时,体现个性化阅读,不能颠倒。

八、点评本设计努力体现了课程改革思想,在具体的阅读鉴赏教学过程中擅长构建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也为自己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阅读对话教学平台。正如作者所说课程改革首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提升自己,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左右逢源、应对自如,才能在新课程的舞台上跳出符合“标准”的舞蹈。对《赤壁赋》这一文本的研究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是本设计的一个亮点。教学中能够处理好文本的作者意义与阅读者的个性理解这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处理好多元与一元、个性与共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既不离开文本又能有所延伸拓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情感储备,在对《赤壁赋》的见仁见智的鉴赏交流中,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的兴趣得到激发,共同分享了审美乐趣,受到情感熏陶,加深了对《赤壁赋》的理解和体验,还能引发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再一次验证了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最终指向的总是对人类心灵的关怀的观点。

专业赤壁教学设计(案例14篇)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了解诗的内容。

1、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思是说,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未被销蚀,磨洗一番,可见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诗人从江边泥沙中发现了一柄折断了的剑,经过磨洗后辨认出是三国时的遗物。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

接着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意思是说,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那么铜雀高台会深深锁住二乔,江东二乔也就沦为曹公之妾了。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对于曹操来说,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就表明了曹操要像当年周公那样维护国家统一。据记载,当时曹操进攻东吴,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性,曹操便把战船用铁链连成一片,以免摇晃。当时正是东南风,周瑜采用黄盖之计,用数十艘船载着油脂干柴乘东南风驶向曹营,诈称投降,等到快接近时,点燃油脂和干柴,一举烧毁了曹军战船。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古代著名的战争之一。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战事过程及其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设想。虽然是一个设想,客观的历史现状当然不可改变,但思维方式改变,对于这场战争来说,胜败双方就要改变,历史也就要重新改写。

(五)思考并提示: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沉沙之折戟。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5、诗歌的主旨?

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三、课文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齐读并背诵这首诗。

引导学生边齐读边思考:

1、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烽火硝烟)。

2、你眼前会出现哪些人物?他们都是怎样的形象?(曹操:若胜则横槊赋诗于长江,弦歌艳舞于铜雀,藏娇之缠绵,凯旋之得意。二乔,艳压群芳,顾盼生情。东吴领袖:指挥若定,风流儒雅)。

3、你还看到了谁?(杜牧性格: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自负知兵,常以武略自诩,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

4、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画卷时,杜牧这位风流才俊在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负的脸上写满了抑郁不平。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比较阅读。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如果你是史学评论家,你如何评价“周郎”?

文档为doc格式。

专业赤壁教学设计(案例14篇)篇五

1、了解《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深入文本、联系实际,理解苏轼挣扎的方法及挣扎的结果。

3、学习苏轼在挣扎中走向成熟、痛苦与乐观并存的积极态度。

1、重点:《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难点:探讨苏轼如何挣扎及挣扎的结果。

本节课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讲,学生通过朗读文本感知、深入阅读文本、回答教师提问、讨论等方法学习。

四、学情了解及前期准备。

本课属于选修本文言文,学生有一定厌恶心理,提前预习的可能性较小。针对这种情况,已提前用一节课对文言知识点进行讲解及对课文内容进行疏通,本节课为本课的第二节时。

(一)导入:以问题“苏轼为何钟情于赤壁?”导入教学。

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本部分由教师提问,学生逐层回答,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黄州、赤壁之于苏轼的意义,及“赤壁三文”的魅力。)。

(二)、推进新课:

1.介绍作者: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像》(去世前两个月所写,自嘲政治事业的无成。但从中可以了解,苏轼文学上的盖世功业却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2.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三)、整体感知:

1.识读:请学生朗诵课文,辨字形、字音。

第三段:叙述夜逢孤鹤和梦会道士两件事。

明确:?内容:月、水、风、舟。

景物。

色彩:淡雅朦胧。

外貌、神态。

整体效果:人与自。

人物。

活动。

然之间是那样和。

(体现出来的感情)。

谐亲近。

(四)朗读全文,思考问题:苏轼真的超脱了吗?

(本部分由学生朗读之后感知,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感情。提问个别学生,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上述问题。)。

(五)解读内容。

1、苏轼的思想是矛盾的。

(本部分由学生列举证据说明苏轼是否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而真正投入了山水田园之中;教师加以讲解,列举《东坡志林·雪堂问潘邠老》中的故事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尝试回答,根据学情,学生可能无法答得全面,教师要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讨论。)。

3、学生分享缓解痛苦妙招。

(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如果遇到困难,精神上感到很痛苦的时候,你会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请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下,并说出此招是否有效。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苏轼摆脱痛苦的方法是否有效,从而引出下一部分。)。

4、挣扎的结果。

(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苏轼的方法有没有效果?他得到解脱了吗?然后学生根据课文任选一种方法来评价,写下来。旨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并由此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评价之后,教师进一步进行讲解,将本节课引向最终的结论:苏轼的挣扎是不成功的。)。

(六)对前后赋结尾的讨论。

(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大家更喜欢前后赋哪个结尾呢?旨在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与见解,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

(七)拓展延伸:苏轼告诉我们——。

(本部分引用《苏东坡突围》中的语段,旨在让学生静悟,感受苏轼的精神世界。)。

(八)布置作业:反复诵读课文。

(作业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完内容之后再返回课文,静静朗读,得出自己的感悟。)。

(一)、导入:请大家翻开课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内容,今天我们深入地对内容作进一步的分析。苏轼在黄州写下了“赤壁三文”,分别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那么,苏轼为何那么喜欢赤壁呢?请在“赤壁三文”中,找出相关写景的句子来。

1、先来看《念奴娇·赤壁怀古》,哪些句子是描写赤壁景色的?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再来看《赤壁赋》,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我们再来浏览一下《后赤壁赋》,你能找出哪些是写赤壁景色的句子吗?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赤壁的风景很优美!

2、除此之外,苏轼来这里游玩还有什么原因?三国时候的“赤壁之战”这里是主战场。

其实,多数历史学家不相信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战的地方,他们认为,苏轼怀古怀错了地方。但是,我们不从历史的角度看,而是从文学的角度看苏轼的情怀,那么大文学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这种魅力在于,在黄州、在两次的赤壁游览中,在这三篇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精神上经历了一次洗礼。

(二)、朗读全文(配乐)。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定____》,他在风吹雨打中非常潇洒地认为:“竹杖芒鞋轻胜马”,所以我们觉得苏轼超脱了,但是经过昨天初步的学习,你们认为,他是真的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不再痛苦了吗?苏轼真的超脱了吗?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朗读一下课文。

(三)、解读全文。

这是一种感觉,但我们能不能找出一些证据来?哪些语句说明他还想着官场上的那些带给他痛苦的事儿?《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能不能找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前赤壁赋呢?能不能找到?“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游赤壁的时候,苏轼想到了周瑜想到了曹操,想到了他们都能成就一番功业,而自己却处于贬谪之中,这辈子恐怕再也没办法有所成就了,于是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落寞油然而生。这其实是一种对入世的渴望。但是我们知道,这种渴望能否得到满足?现实是残酷的,无法面对现实,于是苏轼又想从庄子的思想中去寻求安慰,进行自我疗伤。所以,他的思想其实是矛盾的。

关于自己的这种矛盾,苏轼自己其实是知道的。《东坡志林》中有一个小短文:《雪堂问潘邠老》。这个雪堂,我们已经在后赤壁赋中见过了,苏轼在山腰上得到了一个废弃的园子,就修筑了墙围上了它,作为房屋。因为是在大雪中建造的,所以在四面墙上绘制了雪景,然后称之为雪堂。这个小文章讲的是,有一天苏轼在雪堂中散步,有个客人来了,问他说:你是个闲散的人,还是个受束缚的人呢?说你是闲散的隐士你却欲望太多,你是个想做隐士而不得的人,你现在像布袋里的刺猬,时不时的的扭动背部和两肋。苏轼听后无言以答。

(二)在矛盾中苦苦挣扎,如何挣扎?正像这位客人所说的,苏轼就像布袋里的刺猬,不时地挣扎,而我们这篇《后赤壁赋》所表达的也正是苏轼这个挣扎的过程。苏轼是痛苦的,那么他是如何挣扎,如何试图摆脱这些痛苦的,他做了什么事?请大家阅读课文,回答这个问题。(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回答)。

挣扎1:苏轼渴望享受世俗,在世俗的享受中忘却内心的凄苦与郁愤。良宵、佳肴、美酒、好友、贤妻,这就是苏轼选择的世俗之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乃至于酒酣兴高,复游于赤壁之下。或许,这就是乐而忘忧。

挣扎2:这一次的赤壁之游,与三个月前的那一次有何不同?上一次有没有登上赤壁?

没有,只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看看这几句是什么意思?诗人提起衣襟,登上陡峭的岩石,拨开茂盛的草木,坐在像虎豹般的石头上,登上形如虬龙似的古树。攀上赤壁上鹘的巢穴,俯瞰下面的幽深激流。

这哪里是普通的旅游观览呢?他是在以对自己身体的折磨来达到忘却痛苦的目的。而且,他还做了一件我们常人在极度痛苦时也会做的一件事,就是“划然长啸”。之后,他回到了船上,任意飘荡。

挣扎3:诗人行文至此,你们觉得赤壁之行结束了吗?(提问个别学生)如果结束了的话,这第三段是不是画蛇添足的多余段呢?在游完了赤壁后,也可以说诗人是心潮澎湃啊,半夜夜阑人静之时,看见一孤鹤从他的船掠过,之后在梦境中,他遇到了一道士,与道士进行了对话。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那么,他梦见了什么,说明必定是日有所思。

那么,他为什么要想鹤和道士呢?鹤和道士有何象征意义?

(展示鹤的图片),从图中看,鹤形貌出众,高贵优雅。苏轼在《放鹤亭记》中说:“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如此说来,鹤更是超然物外、自由自在的象征,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

炼丹!炼丹实际上就是想成仙,还记得《赤壁赋》中有一句话讲到想成仙的:“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确实,此时的苏轼处境窘困,心情苦闷,在现实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梦鹤仙境”寻求解脱,希望能够像在《赤壁赋》中提到的超脱尘世,遁入仙境。

(三)挣扎的结果。

苏轼的方法有没有效果?他得到解脱了吗?大家根据课文任选一种方法来评价,然后把你的评价写下来。注意要有理有据。

诗人看见了“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赤壁美景,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叹。诗人从七月到十月隔了三个月,再游赤壁,这时赤壁的景色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江山的景象也变得难以识别。作者面对这种变化,不禁感叹,这么短的时间内,江山已经更改,那么人生短暂,年华似水,更是充满了变数。所以,眼前的景象与美酒佳肴不但没能让他忘却痛苦,反而是产生了无尽的感叹。

可能是因为攀登的过程太艰险了,他们也无法理解苏轼的行为。而往更深处去想,在乌台诗案的整个过程中苏轼的那些焦灼那些艰难那些担惊受怕郁郁不平,这些东西哪怕是至亲的人都无法真正懂得,更何况只是好朋友。从这一层来讲,苏轼的“悲”传达出来的观点是可能就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人,注定生来孤独。

而苏轼的恐又是从何而来?他一门心思地想融入自然,但是大自然又给了他怎样的回应呢?

“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自然界用他的凄凉、阴森回应了苏轼,于是他“凛乎其不可留也”。最终,他逃跑了,逃回了船上,这挣扎也宣告失败。

3、鹤化道士,他肯定是对人世间的一切都了然于心,他还来问苏轼:“赤壁之游乐乎”,这很明显有一种嘲笑的意味在里面。而作者自以为洞悉了道士的秘密:“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还“呜呼噫嘻”,颇为得意高兴。但是道士却“俛而不答,顾笑”,最后竟是不见了。由此可见,这鹤这道士也知道苏轼并没有获得超脱。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富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突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轼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不知在哪里了,前方的路又在哪里呢?所以,苏轼迷惘了。

(四)、对前后赋结尾的讨论。

大家还记得前赤壁赋的结尾吗?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大家更喜欢哪个结尾呢?可以说,《后赤壁赋》的结尾并不如前赤壁赋那么美好,前赤壁赋,苏轼暂时得到了解脱,在舟中沉沉睡去。由此可见,大家也是希望苏轼能够得到解脱的。

(五)、拓展延伸。

但我们可能没办法体会到他背后挣扎的痛苦,值得安慰的一点是,在这痛苦的挣扎中,苏轼一步步地走向了成熟。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的选段——“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苏轼告诉我们,成熟与年龄没有关系,但却关乎经历。虽然在逆境中的挣扎,并没有使他超然物外,他的内心还是很痛苦的。在黄州四年,苏轼尽管与佛道多有来往,但并没有遁入空门或皈依道教,但是他最终却是以一种现世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迎接生活给他的挑战和磨砺。他的“了悟”就是回到人间,回到人间坚韧而乐观的活着。所以,痛苦与积极并存,告诉我们,一切的挣扎都是值得的。

最后,还是送一首小诗给大家《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歌,感受一下苏轼的心声吧。

(教师与全班同学朗读诗歌。)。

(六)、布置作业:反复诵读本文。

这是一篇适合诵读的文章,大家课后多读,或者可以得到更多不一样的感悟。

专业赤壁教学设计(案例14篇)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教学重点:

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诵读法,教师讲解法。

第二课时:讨论学习法。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览相关材料《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浅谈苏轼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3、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按平均水平分为若干小组(4-6人之间)。说明: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收集材料,学会整理材料,养成预习的习惯,初步感知课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作者和解题: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

教师明确: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说明:这一步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筛选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课前所学,得到认可,激发兴趣。

三、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四、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说明: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

五、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检查学生有无动笔勾画)。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说明:此步骤重在倡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在语感上进行强化,促进课文的背诵。从读到理解文意,再从理解文意到背诵,、落实教学目标。

六、第四环节: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再细读,小组讨论)。

学生按四组展开讨论:

1、文章写了怎样的景?

2、文章写了怎样的情?

3、文章写了怎样的理?

4、总结情、理、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七、课堂演练,强化双基(略)八、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1)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态度。参考:《永遇乐》、《虞姜人》、《江城子?密州出猫》、《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后赤壁赋》等。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3)寻找材料,看古人(主要是陶渊明、李白等)的人生观。

第二课时。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苏轼在他许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仅以“月”为例,有哪些?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进行分析(以下为节选):?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永遇乐》)?夜闲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猫》)?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

2、课文中都有哪些月亮?与前面同学们搜集的有什么异同之处?(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3、学生分析苏轼描写月亮的变化发展过程。讨论明确:以被贬黄州为界,被贬前,他是一个愉悦轻松、激情满怀的苏轼。明月高在景中呈宁静、轻松之态。到他密州时,到达极致,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喷薄欲出。“月”成了祥乐、宁静、澄澈、优秀、高洁、圆满、理想的化身。被贬后,他的心态发生大转变。出现在景中的月也是静的,然而却是孤寂的“静”。冷清的“静”。甚至让人产生羽化登仙的虚无感、人生如梦的飘渺感。苏轼由“会换雕弓如满月”的豪情状态轻而为“抱月而长终”的遗此独立。但苏轼毕意是大家,总能于逆境中化解苦闷,随缘自适,超脱放旷。说明:这一部分重在提高学生研究分析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锻炼,并且通过提供解读的平台,培养学生“知人论文”、“知人论世”的能力。

二、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待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将原先的四组分为两组,分别从客和主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明确:苏轼将儒与道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

2、三位学生分角色朗诵全文。一读旁白,一读苏子,一读客。读出课文情感的变化。3、结合诗歌单元《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超越。学生展示自己事先搜集好的材料,并结合相关分析,得出: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参考)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参考)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参考)说明:利用小组讨论,减少任务量,加大课堂的容量,并且通过竞争激发了兴趣。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对情感的体悟。同样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古人人生观的理解,通过对比感受人的多姿多彩,感受传统文化的神奇。

三、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也就是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1、苏轼这番话看起来很超脱,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虚之感,所以所谓的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

2、不这么认为。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因为当时他被流放到这偏远的黄州,又几乎丧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

3、他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别的,陶渊明是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他是真正厌世。苏轼的思想从本质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娇》中拿周瑜比,现在与曹操比,都是感叹人生短暂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有所作为。

4、认为听任自然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苏轼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顺乎自然积极去适应现实,在现在竞争社会中,要立足于社会,我们同样要积极地去适应现实,投身到激烈的竞争中去。

5、在现代社会,“一毫而莫取”的观点显然行不通,你不去争取,只有被别人“吃”掉。

6、理解是断章取义了,他说这话有前提“苟非吾之所有”,如果用这种态度做官,那现在会少很多贪官,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作为成语现在还用,如果说是对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破坏,显然是不对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于清风、明月,所以不至于破坏生态。

小结:同学们不是只停留在读懂字词句上,而是立足于时代来评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今天我们学习《赤壁赋》,我们不仅走进了作品,也走近了苏轼,感悟到了一种人生的美。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余秋雨先生写给苏东坡的一段话,和大家互勉。

学生齐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说明:通过生生之间心灵的碰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对他人关注的意识,利用优美的文字唤起对人生的感悟。

四、请学生给本课做个结语出现的精彩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结合苏轼的词,分析词中所蕴涵的对人生(生命),对苦难的理解。写一篇评论文章800字以上。参考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定**》、《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等三。

专业赤壁教学设计(案例14篇)篇七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

1、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了解诗的内容。

1、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思是说,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未被销蚀,磨洗一番,可见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诗人从江边泥沙中发现了一柄折断了的剑,经过磨洗后辨认出是三国时的遗物。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

接着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意思是说,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那么铜雀高台会深深锁住二乔,江东二乔也就沦为曹公之妾了。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对于曹操来说,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就表明了曹操要像当年周公那样维护国家统一。据记载,当时曹操进攻东吴,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性,曹操便把战船用铁链连成一片,以免摇晃。当时正是东南风,周瑜采用黄盖之计,用数十艘船载着油脂干柴乘东南风驶向曹营,诈称投降,等到快接近时,点燃油脂和干柴,一举烧毁了曹军战船。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古代著名的战争之一。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战事过程及其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设想。虽然是一个设想,客观的历史现状当然不可改变,但思维方式改变,对于这场战争来说,胜败双方就要改变,历史也就要重新改写。

(五)思考并提示: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沉沙之折戟。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5、诗歌的主旨?

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三、课文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齐读并背诵这首诗。

引导学生边齐读边思考:

1、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烽火硝烟)。

2、你眼前会出现哪些人物?他们都是怎样的形象?(曹操:若胜则横槊赋诗于长江,弦歌艳舞于铜雀,藏娇之缠绵,凯旋之得意。二乔,艳压群芳,顾盼生情。东吴领袖:指挥若定,风流儒雅)。

3、你还看到了谁?(杜牧性格: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自负知兵,常以武略自诩,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

4、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画卷时,杜牧这位风流才俊在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负的脸上写满了抑郁不平。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比较阅读。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如果你是史学评论家,你如何评价“周郎”?

专业赤壁教学设计(案例14篇)篇八

理解苏东坡的情感矛盾。

课型多媒体。

导入: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进入主页面。)。

朗读全文:

一位同学读,正音。

齐读,感受文章。

疏通词语:

千古:长远的年代。

风流:有文采有功绩。

樯橹:樯,桅杆;橹,浆。这里指北军的'战船。

灰飞烟灭:像灰烟那样消失。

华发:白头发。

酹:以酒洒地,用以祭祀。

课文分析:

说说你自己对这首词的感受。

课堂检测。

1、名称:词的全名为,又称、长短句、琴趣、乐章等。

2、分类:按字数分有、长调(92字)。按节数分有、三叠、四叠。

3、流派及代表词人: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代表词人、姜夔等。

专业赤壁教学设计(案例14篇)篇九

故事,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一般咏史诗的写作手法都是借古讽今、咏古抒怀。

二、作者。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和李商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齐名,并称“小李杜”。

三、请学生朗诵,纠正字音。

四、释义。

一截折断了的铁戟沉没于水底沙中还没有完全腐蚀。

我把它擦洗干净认出是三国赤壁的遗物。

如果不是东风相助周瑜,

美丽的大乔和小乔早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

1、诗的第一句告诉我们什么,作者为什么要从一只折断的戟写起?

因为这是一首咏史诗,所谓的咏史诗是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

故事,来抒发情怀的诗。折戟与古代的战争有关,而作者又是在赤壁这个地方发现的这只折戟,把它洗干净辨认之后,很自然的就让作者联想起几百年前曾在此处发生过的那场战争,从而引起作者下文对历史的感叹,为下文对赤壁之战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在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与周郎便”这个句子中,“东风”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还含有一个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军的典故。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典故是怎么回事,播放视频。

作者说,如果不是东风相助周瑜,美丽的大乔和小乔早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大乔小乔分别是东吴掌权者孙权和周瑜的妻子,铜雀台是曹操的后宫,里面有他从全国各地网罗而来的美女或歌伎,供他寻欢作乐,什么情况下大乔小乔会被锁近曹操的铜雀台呢,对,假设赤壁之战中东吴灭亡了,孙策和周瑜的妻子,这两个大美女,就可能会被曹操掳走,所以,大乔小乔的命运其实是暗示了东吴的命运,作者说美丽的大乔和小乔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其实意思是说东吴也灭亡了,那么事实上东吴在赤壁之战中东吴灭亡了吗,作者认为之所以赤壁之战中东吴没有灭亡时因为什么?东风帮助了周瑜火烧战船,大败曹军,也就是说,作者认为,东风的到来为吴蜀联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提供了一次什么?机遇!好,从这里我们可以分析得出,本文的作者认为,赤壁之战中吴蜀联军的胜利,不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实力,而是机遇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当时没有东风,没有那一次机遇,周瑜的火攻之计就不会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

联系作者自身经历。

要想获得成功也要靠机遇阿,这句话不仅是说周瑜,其实也是在借说周瑜来说自己,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除此之外,诗人好像还想告诉我们: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身上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殆尽,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戟,诗人无法平静,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这两句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一、体裁七言绝句。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片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1)这首诗以地名为题,实为怀古咏史之作。诗人借一把沉沙的折戟发表对赤壁之战的看法:当时周瑜如不得东风之助,战争的胜败,吴国政权的存亡都会成为未知数。诗人讥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胜得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了独特而戏谑的议论。

(2)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这两句的主要作用并不在此,它本身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殆尽,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戟,诗人无法平静,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这两句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3)史学家们在论赤壁之战这场关系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大事件时,基本的政治倾向常常是同情吴蜀,杜牧一反传统的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从不被人怀疑的地方提出疑问,发表议论,反映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首先,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战争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其次,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虽不是钟鸣鼎食般的生活,但未受过半点穷。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这给了自幼好学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学功底,早在他参加科举考试之际,就曾以一篇《阿房宫赋》传诵于文士之间。太学博士吴武陵击掌称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门直荐。杜牧确实有才华,而且政治才华出众。他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气息已一去不返,诸帝才庸,边事不断,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溃堤,大唐之舟外渗内漏。杜牧死后不过数年,农民起义便如风起云涌,再过五十年,江山易帜。“请数击虏事,谁其为我听”,杜牧的才能,湮没于茫茫人海之中。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周瑜。诗人题咏“赤壁之战”这一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却从一件“折戟”写起,这是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两句,这两句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抒发了诗人慨叹时势造英雄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拓展。

《赤壁》中杜牧的观点是对是错?

杜牧观点: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也就是说杜牧认为,如果周瑜没有得到东风的相助,就会败北。二乔也会被曹操掠到铜雀台中。其实这句诗是杜牧以史言志之作,杜牧向来关注历史兴替成败,对兵法颇有研究。这首诗借三国故事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评价:

我们认为,赤壁之战虽然有偶然性,但曹操失败也有某种必然性。江东三世基业,不易撼动,西蜀也是诸葛亮和少数民族关系处理得当。三分天下才是大势所趋,所以不赞同杜牧的想法。

赤壁之战曹操的失误:

(1)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关西军一直是曹操的威胁。

(2)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曹操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荆州水军对抗吴军,可惜他错了,赤壁之战前那场接触战证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会索战船,只不过正是因为这样才被敌人火攻。说到底还是水军不济造成的。张辽在庾信的《哀江南赋》中提到:“张辽临于赤壁,王濬下于巴丘”。曹操的主力部队悉数开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荆州水军为主力,进而利用绝对的兵力优势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荆州水军,低估了吴军和长江。

(3)又今盛寒,马无藁草;《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可见战马没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饥饿与瘟疫是困扰曹军的两大难题。这样的部队即使数量多也很难取胜。

(4)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三国志·曹操传》: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李友松的《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战兵败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虫病。赤壁之战的战场恰恰是当时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而且时间又是血吸虫病的感染季节。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开始的,但曹军在转徙、训练时间是在秋天。曹操水军在赤壁之战战前染上血吸虫病,经过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就发病了,致使大战时疲病交加,不堪一击。而刘、孙军队长期在血吸虫流行的疫区中从事生产、生活,士兵体内或多或少已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是这个观点也有缺陷,曹操水军主要来自荆州水军,这些士兵对血吸虫的免疫力应跟孙刘联军应该差别不大,所以该是其他疫病。

专业赤壁教学设计(案例14篇)篇十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及豪放词的特点。

能力目标:

(1)抓关键语句,提高学生鉴赏和评价的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诵读和背诵。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在词中寄托的情感,感悟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审美目标:领悟、感受到苏词豪放旷达的特点并作出简评。

教学重点:

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一、导入新课。

古代诗歌的学习,关键在于品味出诗歌之美最根本的办法是读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二、朗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看注释,叙情形:长江向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军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如画,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健、英气勃发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上阙:描写了赤壁奇景。

下阕:怀念周瑜,抒发感慨。

三、品读重点语句,探究有关问题: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有气势“淘”淘汰、湮没。

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2、赤壁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的?

明确:气势磅礴。

(乱石)穿空险峻雄伟。

(惊涛)拍(岸)――巨浪冲击岩石。

卷起千堆雪声势浩大。

千堆雪比喻巨浪。

这几句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描写赤壁雄伟壮丽的奇景。

作者特意把周瑜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写,显得气势豪迈。

五、归纳:

2、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六、评价《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音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专业赤壁教学设计(案例14篇)篇十一

理解苏东坡的情感矛盾。

课型多媒体。

导入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进入主页面。)。

朗读全文。

一位同学读,正音。

齐读,感受文章。

疏通词语。

千古:长远的年代。

风流:有文采有功绩。

樯橹:樯,桅杆;橹,浆。这里指北军的战船。

灰飞烟灭:像灰烟那样消失。

华发:白头发。

酹:以酒洒地,用以祭祀。

课文分析。

说说你自己对这首词的感受。

回答下列问题:

上阙。

描写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字词特点角度修辞基调。

乱险怪形夸张。

豪迈奔放。

穿高峭惊汹涌声比拟拍水石相击卷狂澜奔腾形。

比喻。

雪水色纯白色。

(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格调高昂。)。

c、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又是具有怎样的情感呢?

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故垒”句具体话怀古的时、地、人。

d、上阙末句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

(是啊,“江山如此都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展示人物脸谱〉在诸多英雄中,作者选择了谁作为咏诵的对象?)。

下阙。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

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补充: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后。)。

项目周瑜苏轼。

年龄24岁47岁。

婚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都督团练副使。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就。

基调感奋感伤。

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感奋与感伤)?

(结合苏轼的生平思想来看: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眉山人。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希望能抵制外辱,立功疆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结果被新派官员弹劾诽谤朝廷,捕之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一度迁为翰林学士。又贬惠州,远徙琼州。终逝于常州。)。

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逝者如斯夫”,人生美好却短暂,于是有人叹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人借酒消愁,“与尔同消万古愁”;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场游戏一场梦”。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感伤超脱。

比较阅读。

展示《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归结这两首词的共同特征,即豪放词的特征。

角度特点。

思想积极、乐观。

意境高远、壮阔。

风格奔放、洒脱。

课堂检测。

1、名称:词的全名为,又称、、长短句、琴趣、乐章等。

2、分类:按字数分有、、长调(92字)。按节数分有、、三叠、四叠。

3、流派及代表词人: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代表词人、、

本教案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

专业赤壁教学设计(案例14篇)篇十二

1、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能疏通诗歌的基本内容。

2、能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3、能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4、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导入新课。

以苏轼的《赤壁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展示思维导图)。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生活在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刺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播放音频)。

1、老师播放范读音频,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指名读。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三)解题。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解读诗歌。

1、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

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3。品析诗歌。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诗人从江边泥沙中发现了一柄折断了的剑,经过磨洗后辨认出是三国时的遗物。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意思是说,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那么铜雀高台会深深锁住二乔,江东二乔也就沦为曹公之妾了。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对于曹操来说,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就表明了曹操要像当年周公那样维护国家统一。据记载,当时曹操进攻东吴,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性,曹操便把战船用铁链连成一片,以免摇晃。当时正是东南风,周瑜采用黄盖之计,用数十艘船载着油脂干柴乘东南风驶向曹营,诈称投降,等到快接近时,点燃油脂和干柴,一举烧毁了曹军战船。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古代著名的战争之一。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战事过程及其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设想。虽然是一个设想,客观的历史现状当然不可改变,但思维方式改变,对于这场战争来说,胜败双方就要改变,历史也就要重新改写。

(五)分析诗歌。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

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5、诗歌的主旨?

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三、课文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齐读并背诵这首诗。

引导学生边齐读边思考:(展示图片)。

1、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烽火硝烟)。

2、你眼前会出现哪些人物?他们都是怎样的形象?

(曹操:若胜则横槊赋诗于长江,弦歌艳舞于铜雀,藏娇之缠绵,凯旋之得意。二乔,艳压群芳,顾盼生情。东吴领袖:指挥若定,风流儒雅。)。

3、你还看到了谁?

(杜牧性格: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自负知兵,常以武略自诩,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

4、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画卷时,杜牧这位风流才俊在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负的脸上写满了抑郁不平。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比较阅读。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如果你是史学评论家,你如何评价“周郎”

(这首诗热烈地赞美了周瑜在这场决定性战役中的不朽功绩,并且通过战争场面的描写,使周瑜英雄形象跃然纸上。胡曾是直接陈述历史,表达对英雄的热情赞颂。称颂周瑜巧用火攻大破敌人的智慧。)。

专业赤壁教学设计(案例14篇)篇十三

文赋是介于散文和赋之间的一种文体。一篇好的文赋语言摇曳多姿,情感浓郁,哲理丰富。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对话中探讨了人生哲理的意蕴。因此学习本文必须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我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而朗读比默读更能有效地刺激大脑皮层,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感。一个学生对一篇文言文理解到什么程度是可以从他能否在节奏和语调上读好这篇文言文中看出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够背诵前两段的内容。

另外如何既做到文言文阅读字字落实,又能对作品文化内涵的'理解与发掘呢?对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如让学生在充分自我预习的基础上互相就文章的字词质疑、释疑,教师只需对一些过难的字句进行必要的解释。在这一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提问并让学生自主解决,教师仅作补充和引导。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撬起来。”所以我们教师千万不要小觑学生的学习潜能,只要对他们提出一定要求,让他们掌握一定方法,他们就可以学得更好更高效。对于书下有着详尽解释的文言文,确实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精力时间由老师逐字逐句串讲或者是让学生站起来一人一句翻译。学生之所以觉得上文言文枯燥想睡觉是因为他们觉得授课方式单调。而分小组合作学习则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而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程度好的同学可以临时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于是一些简单的字词问题就可以由学生自行解答了,至于大家都不理解的字句则由老师来讲解回答,这也正是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但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有不少,如部分学生惰性很强,完全依赖小组其他成员,课前预习不充分,以至于上课时提不出任何问题,这不是都懂了,而是不懂得地方太多了的缘故。如何调动这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知人论世”是读懂文章的必要方法,所以让学生掌握好这把钥匙是尤为重要的。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对写作背景作了充分介绍,所以学生在理解文章思想内涵时显得不是很困难。

专业赤壁教学设计(案例14篇)篇十四

1、了解《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方法与技能:

深入文本、联系实际,理解苏轼挣扎的方法及挣扎的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苏轼在挣扎中走向成熟、痛苦与乐观并存的积极态度。

1、重点:《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难点:探讨苏轼如何挣扎及挣扎的结果。

本节课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讲,学生通过朗读文本感知、深入阅读文本、回答教师提问、讨论等方法学习。

本课属于选修本文言文,学生有一定厌恶心理,提前预习的可能性较小。针对这种情况,已提前用一节课对文言知识点进行讲解及对课文内容进行疏通,本节课为本课的第二节时。

(一)导入:以问题“苏轼为何钟情于赤壁?”导入教学。

(本部分由教师提问,学生逐层回答,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黄州、赤壁之于苏轼的意义,及“赤壁三文”的魅力。)。

(二)朗读全文,思考问题:苏轼真的超脱了吗?

(本部分由学生朗读之后感知,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感情。提问个别学生,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上述问题。)。

(三)解读内容。

1、苏轼的思想是矛盾的。

(本部分由学生列举证据说明苏轼是否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而真正投入了山水田园之中;教师加以讲解,列举《东坡志林·雪堂问潘邠老》中的故事作进一步的说明)。

2、《后赤壁赋》中,苏轼如何挣扎?

(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尝试回答,根据学情,学生可能无法答得全面,教师要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讨论。)。

3、学生分享缓解痛苦妙招。

(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如果遇到困难,精神上感到很痛苦的时候,你会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请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下,并说出此招是否有效。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苏轼摆脱痛苦的方法是否有效,从而引出下一部分。)。

4、挣扎的结果。

(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苏轼的方法有没有效果?他得到解脱了吗?然后学生根据课文任选一种方法来评价,写下来。旨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并由此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评价之后,教师进一步进行讲解,将本节课引向最终的结论:苏轼的挣扎是不成功的。)。

(四)对前后赋结尾的讨论。

(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大家更喜欢前后赋哪个结尾呢?旨在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与见解,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

(五)拓展延伸:苏轼告诉我们——。

(本部分引用《苏东坡突围》中的语段,旨在让学生静悟,感受苏轼的精神世界。)。

(六)布置作业:反复诵读课文。

(作业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完内容之后再返回课文,静静朗读,得出自己的感悟。)。

(一)、导入:请大家翻开课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内容,今天我们深入地对内容作进一步的分析。苏轼在黄州写下了“赤壁三文”,分别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那么,苏轼为何那么喜欢赤壁呢?请在“赤壁三文”中,找出相关写景的句子来。

1、先来看《念奴娇·赤壁怀古》,哪些句子是描写赤壁景色的?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再来看《赤壁赋》,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我们再来浏览一下《后赤壁赋》,你能找出哪些是写赤壁景色的句子吗?“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2、除此之外,苏轼来这里游玩还有什么原因?三国时候的“赤壁之战”这里是主战场。

其实,多数历史学家不相信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战的地方,他们认为,苏轼怀古怀错了地方。但是,我们不从历史的角度看,而是从文学的角度看苏轼的情怀,那么大文学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这种魅力在于,在黄州、在两次的赤壁游览中,在这三篇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精神上经历了一次洗礼。

(二)、朗读全文(配乐)。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定风波》,他在风吹雨打中非常潇洒地认为:“竹杖芒鞋轻胜马”,所以我们觉得苏轼超脱了,但是经过昨天初步的学习,你们认为,他是真的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不再痛苦了吗?苏轼真的超脱了吗?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朗读一下课文。

(三)、解读全文。

这是一种感觉,但我们能不能找出一些证据来?哪些语句说明他还想着官场上的那些带给他痛苦的事儿?《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能不能找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前赤壁赋呢?能不能找到?“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游赤壁的时候,苏轼想到了周瑜想到了曹操,想到了他们都能成就一番功业,而自己却处于贬谪之中,这辈子恐怕再也没办法有所成就了,于是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落寞油然而生。这其实是一种对入世的渴望。但是我们知道,这种渴望能否得到满足?现实是残酷的,无法面对现实,于是苏轼又想从庄子的思想中去寻求安慰,进行自我疗伤。所以,他的思想其实是矛盾的。

关于自己的这种矛盾,苏轼自己其实是知道的。《东坡志林》中有一个小短文:《雪堂问潘邠老》。这个雪堂,我们已经在后赤壁赋中见过了,苏轼在山腰上得到了一个废弃的园子,就修筑了墙围上了它,作为房屋。因为是在大雪中建造的,所以在四面墙上绘制了雪景,然后称之为雪堂。这个小文章讲的是,有一天苏轼在雪堂中散步,有个客人来了,问他说:你是个闲散的人,还是个受束缚的人呢?说你是闲散的隐士你却欲望太多,你是个想做隐士而不得的人,你现在像布袋里的刺猬,时不时的的扭动背部和两肋。苏轼听后无言以答。

(二)在矛盾中苦苦挣扎,如何挣扎?正像这位客人所说的,苏轼就像布袋里的刺猬,不时地挣扎,而我们这篇《后赤壁赋》所表达的也正是苏轼这个挣扎的过程。苏轼是痛苦的,那么他是如何挣扎,如何试图摆脱这些痛苦的,他做了什么事?请大家阅读课文,回答这个问题。(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回答)。

挣扎1:苏轼渴望享受世俗,在世俗的享受中忘却内心的凄苦与郁愤。良宵、佳肴、美酒、好友、贤妻,这就是苏轼选择的世俗之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乃至于酒酣兴高,复游于赤壁之下。或许,这就是乐而忘忧。

挣扎2:这一次的赤壁之游,与三个月前的那一次有何不同?上一次有没有登上赤壁?

没有,只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看看这几句是什么意思?诗人提起衣襟,登上陡峭的岩石,拨开茂盛的草木,坐在像虎豹般的石头上,登上形如虬龙似的古树。攀上赤壁上鹘的巢穴,俯瞰下面的幽深激流。

这哪里是普通的旅游观览呢?他是在以对自己身体的折磨来达到忘却痛苦的目的。而且,他还做了一件我们常人在极度痛苦时也会做的一件事,就是“划然长啸”。之后,他回到了船上,任意飘荡。

在游完了赤壁后,也可以说诗人是心潮澎湃啊,半夜夜阑人静之时,看见一孤鹤从他的船掠过,之后在梦境中,他遇到了一道士,与道士进行了对话。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那么,他梦见了什么,说明必定是日有所思。

那么,他为什么要想鹤和道士呢?鹤和道士有何象征意义?

(展示鹤的图片),从图中看,鹤形貌出众,高贵优雅。苏轼在《放鹤亭记》中说:“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如此说来,鹤更是超然物外、自由自在的象征,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

炼丹!炼丹实际上就是想成仙,还记得《赤壁赋》中有一句话讲到想成仙的:“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确实,此时的苏轼处境窘困,心情苦闷,在现实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梦鹤仙境”寻求解脱,希望能够像在《赤壁赋》中提到的超脱尘世,遁入仙境。

(三)挣扎的结果。

苏轼的方法有没有效果?他得到解脱了吗?大家根据课文任选一种方法来评价,然后把你的评价写下来。注意要有理有据。

诗人看见了“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赤壁美景,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叹。诗人从七月到十月隔了三个月,再游赤壁,这时赤壁的景色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江山的景象也变得难以识别。作者面对这种变化,不禁感叹,这么短的时间内,江山已经更改,那么人生短暂,年华似水,更是充满了变数。所以,眼前的景象与美酒佳肴不但没能让他忘却痛苦,反而是产生了无尽的感叹。

可能是因为攀登的过程太艰险了,他们也无法理解苏轼的行为。而往更深处去想,在乌台诗案的整个过程中苏轼的那些焦灼那些艰难那些担惊受怕郁郁不平,这些东西哪怕是至亲的人都无法真正懂得,更何况只是好朋友。从这一层来讲,苏轼的“悲”传达出来的观点是可能就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人,注定生来孤独。

而苏轼的恐又是从何而来?他一门心思地想融入自然,但是大自然又给了他怎样的回应呢?

“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自然界用他的凄凉、阴森回应了苏轼,于是他“凛乎其不可留也”。最终,他逃跑了,逃回了船上,这挣扎也宣告失败。

3、鹤化道士,他肯定是对人世间的一切都了然于心,他还来问苏轼:“赤壁之游乐乎”,这很明显有一种嘲笑的意味在里面。而作者自以为洞悉了道士的秘密:“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还“呜呼噫嘻”,颇为得意高兴。但是道士却“俛而不答,顾笑”,最后竟是不见了。由此可见,这鹤这道士也知道苏轼并没有获得超脱。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富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突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轼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不知在哪里了,前方的路又在哪里呢?所以,苏轼迷惘了。

(四)、对前后赋结尾的讨论。

大家还记得前赤壁赋的结尾吗?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大家更喜欢哪个结尾呢?可以说,《后赤壁赋》的结尾并不如前赤壁赋那么美好,前赤壁赋,苏轼暂时得到了解脱,在舟中沉沉睡去。由此可见,大家也是希望苏轼能够得到解脱的。

(五)、拓展延伸。

但我们可能没办法体会到他背后挣扎的痛苦,值得安慰的一点是,在这痛苦的挣扎中,苏轼一步步地走向了成熟。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的选段——“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苏轼告诉我们,成熟与年龄没有关系,但却关乎经历。虽然在逆境中的挣扎,并没有使他超然物外,他的内心还是很痛苦的。在黄州四年,苏轼尽管与佛道多有来往,但并没有遁入空门或皈依道教,但是他最终却是以一种现世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迎接生活给他的挑战和磨砺。他的“了悟”就是回到人间,回到人间坚韧而乐观的活着。所以,痛苦与积极并存,告诉我们,一切的挣扎都是值得的。

最后,还是送一首小诗给大家《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歌,感受一下苏轼的心声吧。

(教师与全班同学朗读诗歌。)。

(六)、布置作业:反复诵读本文。

这是一篇适合诵读的文章,大家课后多读,或者可以得到更多不一样的感悟。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月工作总结是为了反思过去一个月的工作表现而写的一份综述。在以下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领域和行业的工作总结案例,从中寻找灵感和借鉴。20xx年市环境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某个方面的特长和擅长,为未来的发展做出准备。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第一段:引言(
总结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过去经历的思考省略,有助于我们在未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通过心得体会,我发现自己在决策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因此我决定要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做出
通过个人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弱点,并为自己制定更明确的目标和计划。通过阅读他人的个人总结,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有价值的经验和思维方式。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内
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成果的总结,也是进一步深化对某一领域知识理解和应用的机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对正
心得体会是对于某一特定经历或事件的感悟和思考,有助于我们对自身的观察和思考能力的提升。以下是一些真实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技巧。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总结、梳理和归纳自己学习和工作中的经验,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这里,小芳分享了一篇对于乡村发展的心得体会,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通过工作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为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指导。以下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职场人士的工作心得体会,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借鉴。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将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成果进行记录和分享。在写作心得体会时,范文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范文。第一段:承接大一的基
通过写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在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做出调整和改进。这些范文中的月工作总结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工作的热爱和责任心,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专
通过撰写申请书,我们可以向对方展示我们的能力和特长,增加我们的竞争力,提高申请成功的可能性。掌握优秀申请书的写作技巧,可以通过积累学长学姐的范文进行学习和借鉴。
读后感是一种反思自身阅读过程和心路历程的方式,能够使我们成为更好的读者。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几篇读后感,或许能够给我们更多启示。前不久,我们班再一次举行
培训心得体会是我们对培训课程的一种回应和反思,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读完这些范文,相信你会对
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及时撰写整改报告,以便及时改进和提高工作质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整改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在撰写整改报告时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
更多申请书是在申请工作、学校或基金会等机构时所需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是展示个人能力和经历的重要途径。在阅读申请书范文时,我们可以思考为什么这篇申请书能够成功,从中
写心得体会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分析,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进行总结和概括。下面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精选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心得体会的写作技巧。
在合同协议中,应清晰地规定双方的权益、责任、付款方式等重要事项,以避免后续的纠纷。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合同协议的典型范本,供大家参考。职责:1.三年以上驾驶经验
写心得体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录和加深对于某个问题或经历的认识。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些值得一读的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接下来是一些优秀学生的心得体会分享,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经验。第一段:介绍食堂细节管理的背景和意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体会。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在现代社会,企业的
实践报告的写作要注重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明了,以便读者能够迅速了解实践活动的情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践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在写作实践报告时提供一些有益的
军训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军事训练中跨越困难、磨砺意志、增强体魄的实际体会和心里感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军训心得体会,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彼此在军训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
这本书的情节跌宕起伏,每一次的转折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引发了我对人生实践的思考。接下来是一些读者们的读后感分享,希望对大家在写作上有所启发和帮助。
思考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下是一些写得很细腻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在今天的英语教研活动中,教研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示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我的xx超市的经理,到xx超
读后感是表达个人对于所读内容的理解与感受的一种写作形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优秀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与借鉴。我眼中“成长”是一本书。我从落地时,这本书就
读后感是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形成的思考和感悟的总结和归纳,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籍的内容。在这里,我们分享一些读者朋友们写的优秀读后感,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
通过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分享经验,帮助他人提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通过阅读这些范文,大家可以了解写心得
青春是努力和奋斗的时期,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未来奋力拼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青春总结范文,希望能帮助大家写出出色的作品。梁启超曰:“中国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
在写作之前,制定一个详细的提纲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思路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提纲范文,可以为大家提供有关撰写提纲的灵感和思路。“我”来自雪山,一向想看看冰山以外的世界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回顾自己学习或工作中的亮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依据。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精彩纷呈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灵感和思考。
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和剖析自己的思维逻辑和观点,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考能力。以下是一些常见话题的心得体会示例,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灵感。
月工作总结是对工作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的一种方式。下面是一些经过精选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灵感和参考。人们对于医生的印象都是美
幼儿园教案是教师为了开展教学活动而准备的一份详细计划,对于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幼儿园教案是教师教学的基础和灵魂,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幼儿园教案范文,
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成长和进步。阅读他人的心得体会可以启迪我们的思维,扩大我们的视野。这学期我参加了继续教育学习了《有效教学模式》的培训,
买卖是一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形式,通过价格的形成来实现供需匹配。以下是一些关于买卖行为中常见误解和误导的谣言揭秘,希望能帮助大家理性看待买卖行为。
10.申请书是你与未来机会和发展之间的桥梁,因此要认真对待它们。如果你还不确定如何写一份令人印象深刻的申请书,不妨参考一下以下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灵感。
最后,一篇好的致辞应该具备启发性和鼓舞力量,激发听众的积极性和热情,让他们在发言者的引导下共同追求共同的目标。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致辞的写作规范和技巧,我整理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通过这些范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心得体会
工作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工作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感悟的总结和归纳。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工作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在工作中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提升的机会。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于参加培训课程后的体验和收获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有助于巩固学习内容。培训心得体会是学习和成长的终身伴侣,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
规章制度的存在可以约束人的行为,规范社会秩序,为人们提供公平公正的交往和合作环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规章制度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为了加强本公司员工宿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可以回顾自己的所思所行,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各个领域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作为一名现代人,我们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思考和反思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第一段:引言和背景
合同协议可以是口头形式或书面形式,但书面形式更容易证明和执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合同协议范本,供大家参考借鉴。无论是提供服务、购买商品还是签署合作意向,都可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总结范文都是提高自我认识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写总结时,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通过总结我发现了自己在表达和沟通能力上的不足,并通过加强练
在现代社会中,诚信的缺失会导致信任危机,破坏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下面为大家推荐一些名人名言,这些语句充满着诚信的力量和智慧。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
面对失败,我学会了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样文,为我们的写作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考。第一段:引言(大约2
教师心得体会是教师与同行分享经验、交流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阅读这些教师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和方法。贪念观看,即以个人的私心私欲为出发点观看
社会实践报告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思考社会问题,并从中获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读者可以从这些社会实践报告范文中获得对社会问题的更深层次理解和思考。尽管天气很热,楼梯很高
在工作计划中,我们可以明确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重点,确保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以下是一些幼儿园工作计划的实践经验和总结,供大家参考。本学期我园以素质教育为宗旨,
在更多申请书中,我们可以突出自己的优势和亮点,以提高竞争力。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帮助我们写出更好的申请书。尊敬的大队领导:您好!我是怀着十分复
写转专业申请书时,要注意语言表达准确、逻辑清晰,避免出现错误和模糊不清的表述。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转专业申请书范文,希望可以给予申请者一些参考和借鉴的思路。
在写申请书时,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目的、理清自己的思路,以及将自己的经历和能力与申请的对象紧密联系起来。在这里,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经典的申请书示例,供大家参考借
制作一份精彩的更多申请书需要我们对自己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反思。第三部分随机选取的句子: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申请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尊敬的校领导:我是贵校二年
民主生活会是党员干部进行集体学习、交流、思想碰撞的重要平台。这是一份实践探索的民主生活会总结,对于推动党委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根据区纪检委、区委组织部的有关
心得体会是对过去经验的深入思考和有益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灵感。第一段:引言(
时光荏苒,转眼已至年尾,是时候回顾一下过去一年的点滴,思考明年的目标了。要写好一篇年度总结,参考范文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
心得体会是对于某一事物或某一经历的内心感受和思考,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请大家阅读以下这些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工作心得是对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归纳,是在一段时间内对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成果和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和反思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发现问题并加以改
范文范本是学习和写作的重要资源,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不同领域的优秀作品供参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欢迎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个人基本信息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思考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方式,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
社会实践是将学生从书本知识中解放出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有效方式。下面是一篇社会实践总结报告,希望对大家的社会实践有所帮助。通过自己这几天的切身的体
读书心得是对自己读书过程的回顾和总结,通过写心得我们可以回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收获。以下是一些知名作家和学者的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的阅读和写作有所启示。
服务月可以是学校、社区、企业等组织自发开展的,也可以是政府引导和推动的。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份服务月活动推荐,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创意和灵感。聘用单位(甲方):受聘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成长经历的记录和回顾,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心得体会是人们在某个经历或活动后,对所见、所闻、所思进行总结和反思
对于创业者来说,撰写一份优秀的商业计划书是吸引投资者的关键。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申请者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尊敬的园长:您好!非常荣幸能在---这一平台
撰写更多申请书需要借助丰富的背景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以便更好地突出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想要写一份出色的更多申请书?那就快来看看小编为你收集的一些范文,其中或许有你
党员心得体会是对于党员自身责任和使命的认识和思考的总结。请大家阅读以下党员心得体会,了解党的事业和党员的奉献精神。先锋党员报告是党员对自身工作和思想的自我总结与
运动会的举办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运动会总结是我们回顾和总结活动过程的重要方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参考范文,供大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录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大学语文》是我院为学生开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经历了许多挑战和机遇,现在是总结与回顾的好时机。以下是一些来自各行各业的实际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男:什么东西这么令人激动
家长会可以促进学校的发展和进步,因为通过家长的建议和意见,学校可以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水平和服务质量。家长会的举办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提升了教育
心得体会是对个人成长和进步的一种自我检验和反思,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下面这些心得体会范文中,您会找到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感悟,希望能对您有所启发。
写培训心得的过程可以促使我们思考自己在培训中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彩的培训心得范文,供大家借鉴和学习。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掘自身潜在的优点和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总结,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
代理可以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代理,也可以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代理。代理是指在特定范围内代表他人行使权利或履行义务的一种行为方式。在商业领域,代理可以帮助企业扩大市场
发言稿最好在演讲前多次修改和调整,尽量简化句子结构,增加语言的连贯性和流畅性,提升整体效果。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撰写发言稿,特别整理了一些实用的范文和技巧,供大家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下面是一些写作心得体会的典型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抛光演讲是指对一篇口语稿进行反复推磨,在表
在制定策划方案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希望以下的策划方案案例能够给大家带来启示,提高工作的规划和执行能力。4月28日——5月3日
致辞是在庄重的场合中向人们表达感激、祝福、致敬等情感的一种文辞。通过学习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场合的致辞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们:今天是我公司
自我介绍的目的是让他人对我们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因此在介绍时需要重点突出自己的才能、经历和优势。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成功的自我介绍技巧和写作方法。
优秀作文具有思想深刻、论证充分、结构严谨、选词精确、语言流畅等特点,给人一种耐人寻味的感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作文的范例,从中学习其中的闪光点。
写心得体会可以培养我们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让我们对于同样的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以下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参考材料,希望可以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
简洁地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职业等基本信息,是自我介绍的基本要素。在下面的自我介绍范文中,你可以发现一些有趣和独特的自我介绍方式。嘿,你猜我叫什么名字?几岁?上
编写计划书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动力,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计划书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和启示。:秋天到了,我班
合同协议具有法律效力,一旦签署即表明双方对约定内容的认可和承诺。请浏览以下合同协议样本,为您自己的合同起草提供一些灵感和参考。甲方同意乙方在所属________
范文中的观点独到,论证充分,是我们提高写作能力的好教材。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多学习的资源,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了一批精选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乙方:_________
阅读范文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了解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以下是一些值得参考的总结样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素材。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让这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更多申请书是在申请大学、奖学金或工作时所需要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展示自己的优势和能力。通过阅读这些申请书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类型申请书的撰写方式和
精选范文融合了文学和艺术的元素,独特而有趣,让我们领略到写作的魅力和艺术性。在下面的精选范文中,你可以找到一些优秀作品的特点和亮点,希望能够给你的写作带来一些启
通过制定工作方案,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工作目标,为实现目标制定详细的计划。工作方案是指对于完成某项工作目标所需的具体步骤和方法的细致规划和安排,它是工作的
申请书是一种创造性的写作,可以展示我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以下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更多申请书的写作要求和标准,有助于我们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申请人:____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与思维过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随着高中生活的结束,我们迎来了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深入思考自己的行动和思维方式,从而找到改进和提升的方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启示。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接下来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精选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寒假期间,我有幸到我所在的社区居委会帮忙,进行
新闻报道通常包括标题、导语、正文和结尾等部分,以展示事件的重要信息和背景。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精彩新闻报道选编,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9月10日至16日是我国
自我介绍通常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内容。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经典的自我介绍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写出更加吸引人的自我介绍提
研究生思想汇报是对研究生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的一次检验和展示。希望以下研究生思想汇报范文能够给大家带来灵感和启示,促进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互动和合作。作为一名研究生党
合同协议的签署应遵守法律规定,确保合同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合同协议范文的使用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法定代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