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范文是在写作过程中,经过反复推敲和精心打磨而成的精品。接下来是一些值得阅读的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自己的总结写作能力。
优秀朱德的扁担的教案范文(13篇)篇一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导书写。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总结课文。
师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总结填空:
这个有故事主要讲了()和战士们一块儿()的事,赞颂了朱德爷爷()的高尚品质,表达了大家对朱德同志()。
二、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
冈:共四笔,同字框加撇.点。
必:共五笔,心加撇。
守:共六笔,上下结构,宝盖头加寸。
2.其他要描红的生字。
劝:共四笔。左右结构,左边“又”中的撇变成点。
记:共五笔。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不能写成“已”。
朱:共六笔。第五笔的撇和第六笔的捺要写得舒展。
产:共六笔。第六笔是竖撇。
并:共六笔。上下结构,第二笔是短撇,下面是“开”。攻:共七。左右结构,第三笔是提。
志:共七笔。上下结构,上面是“士”,下面是“心”。
三、课堂作业。
1.描红练习。
2.扩词练习。
板书:
战士们劝藏。
越敬。
发爱。
朱德赶做写上“朱德记”
优秀朱德的扁担的教案范文(13篇)篇二
1、学会10个字,会认双横线中的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课文,体会到朱德军长在“挑粮”运动中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10个字,会认双横线中的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识字写字;学习第1自然段。
1、介绍课前收集的关于朱德的资料,师补充。
2、板书课题。认识“朱、扁、担”三个生字。
3、全班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给不会读的生字注上拼音。
2、自由读课后生字,在同座互相认读课后生字,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3、全班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5、相机学习第1自然段。
1、出示生字宝宝,认读生字。
2、说说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写后面的生字。
2、学习课文,体会到朱德军长在“挑粮”运动中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1、复习生字。
2、(看插图)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
地势险要。191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习第2—第4自然段:
1、朱德用这根扁担干什么用?(板书:挑粮上山)。
2、为什么需要挑粮上山?自由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板书:严密封锁,粮食奇缺)。
3、说得对。你瞧,朱德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呢!(出示投影)说说你看到的朱德。
回答后出示书中的句子:“他穿着草鞋,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走起路来稳健利落,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也常被他甩得老远。”
师:从”满满”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导用敬佩的语气读。强调“满满的”。)。
师:谁想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师:谁能给他一个评价?(指名评)这个同学哪儿读得好,可以表扬一下他。
4、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为什么战士们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好好读读课文,想一想。(如果朱德不挑粮,可以更加专心研究国家大事;他们希望朱不要过度疲劳……)。
5、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再读读课文,找一找。
师:现在,你能用读表现出来吗?(指导学生读出心疼、关心的语气)。
师:男女生比赛,比一比谁更关心朱德爷爷,更着急地把他的扁担藏起来?
6、真是“藏中见真情”哪!战士们这种情有没有实现?(没有)。
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仍然)。
师:朱德做扁担的行为又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是的,朱德愿意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这就让大家——(崇敬之外更增添了几分干劲)。
师:是啊,朱德爷爷的一个“做”,让我们看见了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这种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大家,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
(出示)(齐拍手念)。
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7、让我们再次朗读第2一第4自然段,感受朱德爷爷的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1、小朋友们,你们看朱德爷爷用扁担送给咱们4个字。(出示“任、切、材、防”)。
2、请你们来观察一下,怎么记住“切”这个字?哪位小书法家愿意讲给我们听—下?
3、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4、仔细观察一下,这4个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5、学生说,教师评。
6、学生练写。
小朋友们在课后还可以找一些革命先辈的故事来读一读,增长自己的知识。
板书设计:略。
优秀朱德的扁担的教案范文(13篇)篇三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
师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总结填空:
这个有故事主要讲了()和战士们一块儿()的事,赞颂了朱德爷爷()的高尚品质,表达了大家对朱德同志()。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
冈:共四笔,同字框加撇.点。
必:共五笔,心加撇。
守:共六笔,上下结构,宝盖头加寸。
2.其他要描红的生字。
劝:共四笔。左右结构,左边“又”中的撇变成点。
记:共五笔。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不能写成“已”。
朱:共六笔。第五笔的撇和第六笔的捺要写得舒展。
产:共六笔。第六笔是竖撇。
志:共七笔。上下结构,上面是“士”,下面是“心”。
1.描红练习。
2.扩词练习。
板书:
战士们劝藏。
越敬。
发爱。
朱德赶做写上“朱德记”
优秀朱德的扁担的教案范文(13篇)篇四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
师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总结填空:
这个有故事主要讲了()和战士们一块儿()的事,赞颂了朱德爷爷()的高尚品质,表达了大家对朱德同志()。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
冈:共四笔,同字框加撇.点。
必:共五笔,心加撇。
守:共六笔,上下结构,宝盖头加寸。
2.其他要描红的生字。
劝:共四笔。左右结构,左边“又”中的撇变成点。
记:共五笔。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不能写成“已”。
朱:共六笔。第五笔的撇和第六笔的捺要写得舒展。
产:共六笔。第六笔是竖撇。
志:共七笔。上下结构,上面是“士”,下面是“心”。
1.描红练习。
2.扩词练习。
板书:
战士们劝藏。
越敬。
发爱。
朱德赶做写上“朱德记”
优秀朱德的扁担的教案范文(13篇)篇五
1.会认18个生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谜语,想猜一猜吗请听:生在树上,落在肩上, 干活躺下,休息靠墙. (这是扁担)出示投影。现在我国的农村,有的地方山路崎岖,还有很多东西如水,粮等需要用扁担来挑。在科技不发达的旧中国,更是离不开肩挑手提。说起扁担,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二、揭题:
朱德的扁担 板书 生齐读课题。
三、备学:
1.我能有感情地流利地表演读课文。
2.我会认知生字词。
朱德 扁担 担子 队伍 部队 抽出 抽查 茅坪 山高路陡 敬爱 尊敬
会师 研究 心疼 不料 料事如神
3.我会写生字,还会组词。
朱 扁 担 队 伍 敌 抽 敬
朱( )( )扁( )( )担( )( )队( )( )伍( )( )敌( )( )抽( )( )敬( )
4.内容问题:
为什么朱德又找出一根扁担写上“朱德记”?
四、填写备学评价表。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出示内容问题:
为什么朱德又找出一根扁担写上“朱德记”?
三、交流:
教师:指名一名同学读课文,大家带着问题仔细听朗读,认真思考:别人为什么藏朱德的扁担?从文中哪里看出的?指导朗读。
生:我是从二三自然段中一些句子中看出的,认真读相应的句子。
教师作相应的句子的朗读指导:将山路的难走体会出,将条件的艰苦体会出。将朱德的.辛苦体会出。
生:认真朗读。
生:他是一个能和群众同甘苦,他不把自己放在特殊的位子上的一个人。
四、提升:
当你是一个班干部时,在班里你该怎么做?
优秀朱德的扁担的教案范文(13篇)篇六
学习课文。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听写词语。
2、集体订正。
1、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这一段共有几句话?讲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全班齐读。
2、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你读后会浮现什么情景?请仔细观察文中插图,你感受到了什么?
(2)指名回答,师生评议。
(3)指导朗读,注意读出艰难,辛苦的心情。
3、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1、2句,边读边感悟。
(2)齐读。
(3)自由读第3、4、5句话,边读边悟。
(4)说说为什么起先要藏起朱德的扁担,后来又不藏了?
(5)指导朗读。
(6)全班齐读。
1、学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
1、书写生字。
2、朗读课文。
会师挑粮藏敬重。
山下不藏。
优秀朱德的扁担的教案范文(13篇)篇七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朱德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2、引导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三、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朱德的资料或故事、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熟读课文,了解两军会师的背景,学习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读课题。
2、检查生字词。
二、讲读课文。
(一)讲读第二自然段。
1、了解战士们挑粮的原因。
过渡:当时井冈山上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出示朱德挑粮图)师述:(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朱德是在什么情况下去挑粮的呢?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第二自。
然段。(出示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交流。
a因为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所以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
b为了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
(点红:足够的粮食)师问:足够的粮食是指 生:很多很多的粮食。师补充:对了,必须要有充足的粮食。
3)齐读这两句话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2、品味艰辛。
过渡:战士们从井冈山上到茅坪去挑粮食,茅坪是井冈山北面一个很远的地方,到那么远的地方去挑粮,是为了避开敌人。从井冈山到茅坪的这段路程,书上是怎么描写的呢?请一个小朋友来读一读。
1)指名读。
2)(出示山图)师述:请小朋友们来看图,井冈山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主要山峰海拔都在千米以上,山高林密,地势险峻。一般的人是很难走上去的。可以想象战士们从井冈山到茅坪去挑粮容易吗?(生:不容易)。
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到不容易?
a生:我从“五六十里”体会到不容易。(点红:五六十里)。
师:“五六十里”有多远,你们知道吗?(师:不知道,老师告诉你们相当于从江都到扬州一来一回,他们挑粮要用一整天的时间,一般天蒙蒙亮就下山,一直要挑到天黑,可以说是路途遥远。)。
b生:我从“山高路陡”体会到不容易。(点红:山高路陡)。
师:什么是“山高路陡”?(生:山很高,路很陡,直上直下,还很窄,非常难走。)。
3)指导朗读。
师:你能读好这句话吗?自己试一试。
a生自由练读 b指名读(读出挑粮的艰辛) c齐读。
4)师引读:挑粮虽然路途遥远,山高路陡,可是每次挑粮,生齐读:大家都争着去。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
1、(出示朱德图)师:你们瞧,朱德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你看到的朱德是什么样子的?请一个小朋友来说一说。
2、指名说(头上 脖子上 挽着袖子)。
3、师:书上是怎么描写的?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去找一找相关的句子。
4、指名说。
(出示句子: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1)体会“满满”
生:粮食多。粮食重。朱德力气大。挑得很吃力。
b师:女生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读好这个词。(女生齐读)。
2)想象遇到的困难。
生:a扁担压在肩上时间长了,会发麻、会磨破皮,会流血。
b被碎石一绊很容易跌倒。
c累了只能硬撑着或歇一会儿。
d渴了只能强忍着。
e饿了只能吃点野果。
f时间长了,草鞋磨破了,脚上也磨出了血泡。
g遇到下雨下雪,衣服全被淋湿了,路很滑,还有摔下山崖的危险。
b师:小朋友们想象力真丰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生齐读)。
生:a他是军长要起带头作用。
b他并没有把自己当作军长,就当自己是一名普通的战士。
6、1)师引读:战士们都劝他 生:不要去挑。
师:战士们会怎么劝他呢?
生:a你是军长,你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b你别去挑了,累坏了就没人指挥打仗了。
2)师引读:但是他 生:不肯。
师:为什么不肯?他会说些什么呢?
生:a我不累,我一定要去挑。
b我是军长,我要带头挑。
7、师引读:战士们见劝不住他,有个同志就把他那根扁担 生:藏了起来。
1)师:朱德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句子:不料,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师:齐读这句话(生齐读)。
2)师: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连夜赶做一根扁担,并在上面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a同桌讨论。
b指名交流。
b他连夜赶做,说明他第二天还要去挑。
优秀朱德的扁担的教案范文(13篇)篇八
《朱德的扁担》是红军长征的时候的故事。这篇文章讲的是朱德在部队时,粮草紧缺,他为了部队有更多粮食,就跟着,部队下山挑粮,还总是走在最前面。尽管战士们不让朱德下山去挑粮,但朱德总会想方设法和战士们一起去挑粮。
朱德是一位不怕艰难、不怕累的'将领。在战场上,他领导着红军战士反日本侵略者;在战场下,他是位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领导人。他为了部队能多补充粮食,自告奋勇的下山挑粮,而且最有劲。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像这位中国革命领导人一样,能以身作则不怕吃苦,好好学习,成为一个好学生。
优秀朱德的扁担的教案范文(13篇)篇九
本单元设计了《要好好学字》、《朱德的扁担》、《梅兰芳学艺》、《大禹治水》《孔繁森》四篇主体课文。《要好好学字》讲的是在革命根据地延安,毛主席教育两位小八路要好好学写字的事;《朱德的扁担》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粉碎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的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领袖的关心和敬爱;《梅兰芳学艺》讲的是梅兰芳小时侯拜师学艺,经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闻名的京剧大师的故事,说明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大禹治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心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孔繁森》讲述了孔繁森收养藏族孤儿,并以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他们上学读书的动人事迹,赞颂了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练习六》围绕本单元内容,设计了对字词句的拓展练习与巩固和口语交际训练。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粹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同时表现出广大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的“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这句话写出了战士们争相挑粮的高涨热情。“可是”承接从井冈山到茅坪去挑粮路程长路难走的困难,是说虽然种种困难,但是战士们都争着去挑。“争”字表现了战士们不畏困难不怕吃苦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
课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革命队伍中官兵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感人场面。课文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革命伟人的鲜活形象。课文最后三句提到“扁担”,与题目呼应,既点明了课题,又深化了内涵。
正确认读只认不写的字,读准字音,理解字义,组词、扩词,正确、规范的书写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能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能正确读出长句子中的停顿;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教学重、难点:读准生字的字音,能规范的书写生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教育。
优秀朱德的扁担的教案范文(13篇)篇十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旨在通过发生在朱德同志身上的一件小事,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朱德的扁担评课稿,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单元设计了《要好好学字》、《朱德的扁担》、《梅兰芳学艺》、《大禹治水》《孔繁森》四篇主体课文。《要好好学字》讲的是在革命根据地延安,毛主席教育两位小八路要好好学写字的事;《朱德的扁担》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粉碎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的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领袖的关心和敬爱;《梅兰芳学艺》讲的是梅兰芳小时侯拜师学艺,经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闻名的京剧大师的故事,说明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大禹治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心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孔繁森》讲述了孔繁森收养藏族孤儿,并以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他们上学读书的动人事迹,赞颂了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练习六》围绕本单元内容,设计了对字词句的拓展练习与巩固和口语交际训练。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粹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同时表现出广大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的“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这句话写出了战士们争相挑粮的高涨热情。“可是”承接从井冈山到茅坪去挑粮路程长路难走的困难,是说虽然种种困难,但是战士们都争着去挑。“争”字表现了战士们不畏困难不怕吃苦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
课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革命队伍中官兵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感人场面。课文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革命伟人的鲜活形象。课文最后三句提到“扁担”,与题目呼应,既点明了课题,又深化了内涵。
正确认读只认不写的字,读准字音,理解字义,组词、扩词,正确、规范的书写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能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能正确读出长句子中的停顿;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教学重、难点:读准生字的字音,能规范的书写生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教育。
想必大家都知道,红军的胜利靠的是人和。如果说,红军在战斗中人人都想着为共产党出一份力的话,那么在抗战生活中,他们也是处处为大众着想的。《朱德的扁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井冈山“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粮很少,仅够群众自用,部队要吃粮、储粮,都得去山下挑。因此,红军战士在井冈山斗争的那些日子里,“挑谷上坳”便成了部队的一项经常工作。
从井冈山到山下的宁冈茅坪,上下足有五六十里,山又高,路又陡,实在难走。尤其是从桃寮到黄洋界那一段路,就是空着手走,也累得够呛,肩上挑着担子,那就更吃力了。因此,每次运粮,总是起早赶路,摸黑回山。当时,朱军长已经四十多岁了,但他总是跟大家一同去运粮,而且每次都是挑得满满的。大家看到朱军长晚上要计划作战的大事,白天还要参加劳动,生怕累坏了他,便劝他不要挑粮,可是朱军长却风趣地说:“吃饭有我的份,挑粮也有我的份!光吃饭不挑粮,那不成了剥削阶级了吗?”
怎么办呢?有位红军想了一条“妙计”。有一天,队伍又要到茅坪去挑粮。天没亮,大家都起床了。吃过饭,有的挑着箩筐,有的背着麻包,有的提着布袋,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朱军长也准备动身,便去拿放在墙角里的扁担。奇怪?扁担突然失踪了,怎么也找不到。
朱军长的扁担哪去了呢?原来是红军战士们为了让朱军长在家里多休息一会,故意把扁担藏了起来。谁知大家刚走上黄洋界,朱军长又挑着箩筐,满头大汗地赶上来了。等他坐下来休息时,人们才发现朱军长削了一根新扁担。过几天扁担又不见了,朱军长又削了一根新扁担。而且,在扁担的正中,写上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大字。
从此,朱军长的扁担再没有人“偷”了。
朱军长与士兵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深深地教育了大家。不久,有位红军战士还编了首歌谣:“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合力,粉碎敌人围剿”。每当挑粮爬山累了的时候,红军战士就用这首歌谣互相鼓励。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更激励了红军战士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敌人的信心。
优秀朱德的扁担的教案范文(13篇)篇十一
1、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体会革命领袖身先士卒,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品质,感受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2、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出山路的艰险,挑粮的艰难,读出朱德和战士间的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习第一节的第一句话。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位红军的军长,他的名字叫“朱德”。(板书课题)。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德在革命战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1928年,毛泽东同志带着起义的队伍来到了井冈山,而后,朱德同志带领队伍也来到井冈山,这两支队伍会合在了一起,(把两面红旗合在一起,板画一面大红旗),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井冈山会师,(出示图片)大家看,两支队伍会合了,力量强大了,多么开心呀!读好:会师。
3、读好第一句。
4、板书:扁担 指名读 问:扁担是用来干什么的?(挑东西)。
过渡:朱德是一军首领,带兵打仗,他为什么要用扁担去挑粮呢?
二、学习第一、第二小节。
1、学生自由读第一、二小节。
2、出示第二小节一、二句。交流:
(1)井冈山上粮食不多。
(2)红军要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
指导读好词语:
围攻:敌人派出大军包围攻打,形势多严峻呀!
是呀!敌人在山下把红军团团围住,多么疯狂地举动!
但是我们不能让敌人得逞,必须要粉碎敌人的围攻。
坚守:红军誓死也要保住这个根据地,一定要坚持到底,这就叫“坚守”。
点评:读得意志坚定!
很有信心!一定会成功的!
储备足够的粮食:人是铁,饭是钢,要打败敌人,我们红军还要“储备足够的粮食。”
点评:储存的粮食真多呀!
粮食越多越好!
战士们够吃几个月了!
3、连起来读。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战士们去挑粮,朱德也去挑粮了,大家看朱德军长是怎么挑粮的?
三、学习第三小节。(怎么挑粮的?)。
1、出示图片:说说朱德是怎么去挑粮的?看看他的穿着打扮?(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引导看:箩筐里、额头汗珠、扁担。
读好:“满满一担粮食”
点评:是呀,箩筐里都快装不下了!
多沉哪,扁担都变弯了!真够多的。
3、读好这句话。
4、朱德和战士们挑粮容易吗?(不容易)。
5、为什么说他们挑粮不容易呢?出示句子。
交流:
(1)路远:五六十里 师解释,读好词语。
(2)山高路陡:(看山图)这山又高有直,爬山非常吃力。读好词语。
(3)想象说:大家在挑粮的时候可能会怎么样?
(4)揭示:非常难走。
(5)读好这句话。
过渡:虽然山高路陡,挑粮非常困难,可大家革命热情高涨,争着去挑粮,朱德军长也和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一同吃苦,这就叫同甘共苦,你们看,朱德还是走在最前面呢,这就叫身先士卒。多么感人的一幕呀!让我们读好它。
6、齐读。“从井冈山到……一块儿爬山。”
7、这么好的朱军长,战士们多么敬爱朱德同志呀!
8、出示:越发敬爱那为什么说大家越发敬爱他呢?出示句子,自由读。
9、交流:为什么越发敬爱朱德同志?
(1)大家劝他不要去挑粮,他不肯,藏了扁担还连夜赶做一根。
(2)为什么劝他不要挑粮?(工作忙)朱德同志忙些什么?(自由说)。
(3)角色扮演:老师扮演朱德,学生演战士们来劝一劝朱德,让他不要去挑粮了。
(4)有没有劝住他?(没有)于是一位战士偷偷地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
师:对,“朱德记”就表示这根扁担是朱德的。
四、总结:
现在,这根扁担就珍藏在军事博物馆。过了这么70多年,当我们来到军事博物馆,看到朱德的扁担,我们还会想到朱德同志穿着草鞋、戴着斗笠,和战士们一起翻山越岭挑粮的感人画面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根特别的扁担“朱德的扁担”。(齐读)。
由于低年级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起步阶段,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因此产生的问题多数也是零散的,没有太多的探究价值。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为其逐步培养的。在教学《朱德的扁担》这一课时,我通过“多读课文”的方法,引导孩子自己感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旨在通过发生在朱德同志身上的一件小事,让学生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而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难度似乎大了一点。因此,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介绍朱德这个人物以及他在课文中所处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再接着讲读重点段落(第三段)。表现朱德高贵品质的两个关键成语我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感受,自己提问来突破这个重难点的。“以身作则”学生能在引导下,自己说出来,这使我十分兴奋。可见二年级的孩子知识面还是很宽阔的!“同甘共苦”通过一步一步地引导,也让学生在自己的“读”中逐渐感悟、理解和掌握。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目的是让学生不同的个体真正走进文本,获得与众不同的感悟,促进语文能力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实现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
优秀朱德的扁担的教案范文(13篇)篇十二
今天是我们学校一年一度的爱国宣传日,我们老师给我们讲起了革命故事。
语文老师提着笔记本电脑,打开多媒体。他说:“我今天给大家讲个故事,这个故事叫做《朱德的扁担》”
在井冈山时期,红军和国民党对峙。国民党于是对井冈山进行封锁,朱德为了革命,就和其他同志们一起挑粮食。一张巨大的图片这事被投影在黑板的白色幕布上,上面是一位中年人在挑粮食。中年人穿着灰色军装,帽子上有一个鲜艳的五角星。在脖子间,有一条白色的毛巾,那个中年人正在用它擦汗。接下来另一张图片被投影到上面。那个中年男人正在和其他也穿着灰色军装的人讲话。语文老师说:“朱德要和其他同志比赛……后来,其他同志担心猪的身体。毕竟,朱德晚上要处理公务,白天要和他们一起挑粮食,多累啊。这个时候,一个小同志站出来,他大胆的把朱德的扁担偷走了。”“那朱德爷爷怎么办啊?”我们一起问到。这个时候,有一张图片被投影到屏幕上。上面是一根扁担,在扁担的身上写了三个大字“朱德记”。“这就是朱德朱爷爷的处理方法,他重新用毛竹做了一根扁担,并在上面写字。从此,朱德的扁担再也没有消失过。”老师说道。接着,老师他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拍下的照片给我们看,其中就有这根扁担。
历史正在书写着21世纪,透过照片,我们依然能从中感受到朱爷爷那份爱国情怀。他用自己的人生,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家园。而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爱国人士,才让我们的祖国说得更加强大、繁荣。
优秀朱德的扁担的教案范文(13篇)篇十三
《朱德的扁担》一文讲的是1928年发生在井冈山关于朱德挑粮的一个故事。全文没有一句对话,但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革命领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德。
1、课前播放歌曲,意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2、出示朱德挑粮画面,让学生说说看到的朱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从说中感悟挑粮的多、沉、重,体会朱德挑粮的.艰辛。
3、观看动画片并结合语言训练,教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把学生置身于故事所在的背景中,使得学生把自己当作是故事中的一员来参与。参与其中的艰辛,参与其中的心理过程,这样不但有助于教学的开展,而且也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加的感同身受,激发学生对革命领导人的尊敬与热爱。
4、拓展延伸这样的课后练习的设计,可以使学生以这课堂的学习为起点,积累更多的知识。这也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