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分享,借鉴他人的优秀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质量。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编写小学教案,以下是一些教学案例与经验分享。
精选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16篇)篇一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联想”、“类比”的思想方法。
一、片头。
(30秒以内)。
前面学习了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本节微课重点讲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并且能初步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
30秒以内。
二、正文讲解(8分钟左右)。
第一部分内容:由三个问题,通过判断分析总结出等差数列的定义60秒。
第二部分内容:给出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数学表达式50秒。
三、结尾。
(30秒以内)授课完毕,谢谢聆听!30秒以内。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一系列的实例让学生观察,从而得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使学生对等差数列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精选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16篇)篇二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等差数列的函数特征;能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决相应的一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从特殊入手,研究对象的性质,再逐步扩大到一般”这一研究过程,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通过阶梯性的强化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索精神;使学生逐步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及时总结的好习惯。
1、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的理解,通项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2、教学难点:
(1)对等差数列中“等差”两字的把握;
(2)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类特殊的数列,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些例子)。
二、新课探究。
(一)等差数列的定义。
1、等差数列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
(1)定义中的关健词有哪些?
(2)公差d是哪两个数的差?
(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探究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法一)。
如果等差数列首项是,公差是,那么这个等差数列如何表示?呢?
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可得:
探究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法二)。
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可得:
将以上-1个式子相加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就是:,
三、应用与探索。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等差数列-5,-9,-13,…,的第几项是–401?
(2)、分析:要判断-401是不是数列的项,关键是求出通项公式,并判断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成立,实质上是要求方程的正整数解。
例2、在等差数列中,已知=10,=31,求首项与公差d.
解:由,得。
在应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过程中,对an,a1,n,d这四个变量,知道其中三个量就可以求余下的一个量,这是一种方程的思想。
巩固练习。
1、等差数列{an}的前三项依次为a-6,-3a-5,-10a-1,则a=()。
2、一张梯子最高一级宽33cm,最低一级宽110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求公差d。
四、小结。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公差;
3、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只需看是否为常数即可;
4、利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去发现数学系规律或解决数学问题。
五、作业:
1、必做题:课本第40页习题2.2第1,3,5题。
2、选做题: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求:1+2+3+???+100=。
精选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16篇)篇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理解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定义,理解倒序相加的原理,记忆两种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体会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引导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已知其中三个量,求另两个值。
教学难点:获得公式推导的思路。
三、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
(板书)“。
2.讲解新课。
问题1“s=1+2+3+4+、、+n(倒序相加法)分小组讨论。
问题2:
”,两式左右分别相加,得,,于是.于是得到了两个公式:和。
3、知识巩固:(1);
(2)。
4、课堂小结。
1.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
(结果用表示)。
2.倒序相加法和分类讨论法的数学思想。
精选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16篇)篇四
3.通过参与编题解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是通项公式的认识;教学难点是对公式的灵活运用.。
用具。
方法。
研探式.
一.复习提问。
等差数列的概念是从相邻两项的关系加以定义的,这个关系用递推公式来表示比较简单,但我们要围绕通项公式作进一步的理解与应用.
二.主体设计。
通项公式反映了项与项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当等差数列的首项与公差确定后,数列的每一项便确定了,可以求指定的项(即已知求).找学生试举一例如:“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公差,求.”这是通项公式的简单应用,由学生解答后,要求每个学生出一些运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题目,包括正用、反用与变用,简单、复杂,定量、定性的均可,教师巡视将好题搜集起来,分类投影在屏幕上.
1.方程思想的运用。
(1)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公差,则-397是该数列的第______项.
(2)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则公差。
(3)已知等差数列中,公差,则首项。
这一类问题先由学生解决,之后教师点评,四个量,在一个等式中,运用方程的思想方法,已知其中三个量的值,可以求得第四个量.
2.基本量方法的使用。
(1)已知等差数列中,,求的值.
若学生的题目只有这两种类型,教师可以小结(最好请出题者、解题者概括):因为已知条件可以化为关于和的二元方程组,所以这些等差数列是确定的,由和写出通项公式,便可归结为前一类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只需把两个条件(等式)化为关于和的二元方程组,以求得和,和称作基本量.
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已知等差数列的一个条件(等式),能否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启发,由这一个条件可得到关于和的二元方程,这是一个和的制约关系,从这个关系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举例说明(例题可由学生或教师给出,视具体情况而定).
类似的还有。
(4)已知等差数列中,求的值.
以上属于对数列的项进行定量的研究,有无定性的判断?引出。
4.研究项的符号。
这是为研究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所做的准备工作.可配备的题目如。
(1)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问数列从第几项开始小于0?
(2)等差数列从第________项起以后每项均为负数.
三.小结。
1.用方程思想认识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四.板书设计。
1.方程思想的运用。
2.基本量方法的使用。
4.研究项的符号。
精选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16篇)篇五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等差数列的函数特征;能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决相应的一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从特殊入手,研究对象的性质,再逐步扩大到一般”这一研究过程,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通过阶梯性的强化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索精神;使学生逐步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及时总结的好习惯。
1.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的理解,通项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2.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类特殊的数列,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些例子)。
二、新课探究。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
(1)定义中的关健词有哪些?
(2)公差d是哪两个数的差?
探究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法一)。
如果等差数列首项是,公差是,那么这个等差数列如何表示?呢?
探究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法二)。
将以上-1个式子相加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就是:,
三、应用与探索。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等差数列-5,-9,-13,…,的第几项是–401?
(2)、分析:要判断-401是不是数列的项,关键是求出通项公式,并判断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成立,实质上是要求方程的正整数解。
例2、在等差数列中,已知=10,=31,求首项与公差d.
解:由,得。
在应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过程中,对an,a1,n,d这四个变量,知道其中三个量就可以求余下的一个量,这是一种方程的思想。
巩固练习。
1.等差数列{an}的前三项依次为a-6,-3a-5,-10a-1,则a=()。
2.一张梯子最高一级宽33cm,最低一级宽110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求公差d。
四、小结。
公差;。
3.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只需看是否为常数即可;。
4.利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去发现数学系规律或解决数学问题.
五、作业:
1、必做题:课本第40页习题2.2第1,3,5题。
2、选做题: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求:1+2+3+???+100=。
精选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16篇)篇六
2、数学能力:通过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类比学习,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的能力;
归纳――猜想――证明的数学研究方法;
3、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类讨论,函数的数学思想。
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如何通过类比利用等差数列学习等比数列;
难点:等比数列的性质的探索过程。
1、问题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一类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
问题1:满足什么条件的数列是等差数列?如何确定一个等差数列?
(学生口述,并投影):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要想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只要知道它的首项a1和公差d。
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和d,那么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板书)an=a1+(n-1)d。
师:事实上,等差数列的关键是一个“差”字,即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第一次类比)类似的,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2: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数列。
(这里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法,对于“和”与“积”的情况,可以利用具体的例子予以说明: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和”(或“积”)等于同一个常数的话,这个数列是一个各项重复出现的“周期数列”,而与等差数列最相似的是“比”为同一个常数的情况。而这个数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等比数列了。)。
2、新课:
1)等比数列的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公比。
师生共同简要回顾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的方法:累加法和迭代法。
公式的推导:(师生共同完成)。
若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q和首项为a1,则有:
方法一:(累乘法)。
3)等比数列的性质: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等比数列的性质。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发现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之间似乎有着相似的地方,这为我们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提供了一条思路:我们可以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通过类比得到等比数列的性质。
问题4:如果{an}是一个等差数列,它有哪些性质?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例子,寻找规律,如:
3、例题巩固:
例1、一个等比数列的第二项是2,第三项与第四项的和是12,求它的第八项的值。――。
答案:1458或128。
例2、正项等比数列{an}中,a6?a15+a9?a12=30,则log15a1a2a3…a20=_10____.
(本题为开放题,没有的答案,如对于{cn}:2,4,8,16,……,2n,……,则ck=2k=2×2k-1,所以{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2k-1项。关键是对通项公式的理解)。
1、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以及它的性质,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不仅学到了关于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由类比――猜想――证明的科学思维的过程。
2、作业:
p129:1,2,3。
教学设计说明:
1、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首先作为等比数列的第一节课,对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性质是学生接下来学习等比数列的基础,是必须要落实的;其次,数学教学除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科学的研究方法,等比数列是在等差数列之后学习的因此对等比数列的学习必然要和等差数列结合起来,通过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的类比学习,对培养学生类比――猜想――证明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有利的。这也就成了本节课的重点。
2、教学设计过程: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通过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类比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3)等比数列的性质;
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探求思路,一方面使学生回顾旧。
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联想,为类比地探索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奠定基础。
在类比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之后,再对几个具体的数列进行鉴别,旨在遵循“特殊――一般――特殊”的认识规律,使学生体会观察、类比、归纳等合情推理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之后,探索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又是一个重点。这里通过问题3的设计,使学生产生不得不考虑通项公式的心理倾向,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使学生主动完成对知识的接受。
通过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比较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等差和等比的相似性,为下面类比学习等比数列的性质,做好铺垫。
等比性质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通过类比。
关于例题设计:重知识的应用,具有开放性,为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精选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16篇)篇七
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是获得推导公式的思路.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
问题(幻灯片):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公差为,由学生讨论,研究高斯算法对一般等差数列求和的指导意义.思路一:运用基本量思想,将各项用和表示,得,有以下等式,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似乎与的奇偶有关.这个思路似乎进行不下去了.思路二:
上面的等式其实就是,为回避个数问题,做一个改写,两。
于是得到了两个公式(投影片):和2公式记忆。
公式中含有四个量,运用方程的思想,知三求一.例1.求和:(1);
(2)(结果用表示)。
解题的关键是数清项数,小结数项数的方法.例2.等差数列中前多少项的和是9900?
本题实质是反用公式,解一个的一元二次函数,注意得到的项数必须是正整数.三.小结。
2.公式的应用中的数学思想.
精选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16篇)篇八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等比数列性质请同学们类比得出。
1、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联系着五个基本量,“知三求二”是一类最基本的运算题。方程观点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2、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常用的方法使用定义。特别地,在判断三个实数。
a,b,c成等差(比)数列时,常用(注:若为等比数列,则a,b,c均不为0)。
3、在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小)值时,常用函数的思想和方法加以解决。
例1:(1)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30,前2n项和为100,则前3n项和为。
(2)一个等比数列的前三项之和为26,前六项之和为728,则a1=,q=.
例2:四数中前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后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首末两项之和为21,中间两项之和为18,求此四个数。
例3: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奇数项之和为44,偶数项之和为33,求该数列的中间项。
精选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16篇)篇九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联想”、“类比”的思想方法。
一、片头。
(30秒以内)。
前面学习了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本节微课重点讲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并且能初步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
30秒以内。
二、正文讲解(8分钟左右)。
第一部分内容:由三个问题,通过判断分析总结出等差数列的定义60秒。
第二部分内容:给出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数学表达式50秒。
三、结尾。
(30秒以内)授课完毕,谢谢聆听!30秒以内。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一系列的实例让学生观察,从而得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使学生对等差数列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4篇《高中数学数列教案:等差数列》,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精选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16篇)篇十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
教学过程。
等比数列性质请同学们类比得出.
【方法规律】。
1、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联系着五个基本量,“知三求二”是一类最基本的运算题.方程观点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2、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常用的方法使用定义.特别地,在判断三个实数。
a,b,c成等差(比)数列时,常用(注:若为等比数列,则a,b,c均不为0)。
3、在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大(小)值时,常用函数的思想和方法加以解决.
【示范举例】。
例1:(1)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30,前2n项和为100,则前3n项和为.
(2)一个等比数列的前三项之和为26,前六项之和为728,则a1=,q=.
例2:四数中前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后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首末两项之和为21,中间两项之和为18,求此四个数.
例3: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奇数项之和为44,偶数项之和为33,求该数列的中间项.
精选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16篇)篇十一
1、这节课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了四则运算及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学生已具有的初步的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求未知数x)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2、这节课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应用题做了准备,为后面学习分数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比例等内容时要直接运用,这节课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之一。
1、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很感兴趣,这对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潜力。
3、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生对方程的理解在思维水平上有较大差异。
1、结合具体图例,进一步理解等式不变的规律,会用等式不变的规律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1、本节课的重点是: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等式的性质;掌握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
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什么叫解方程?
2、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个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的不变规律是什么?
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
今天我们就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
1、电脑出示课件例1。
2、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要求盒子中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该怎样列方程?我们怎样解这个方程?
3、探究怎样解方程。
利用天平让学生进行探究,怎样才能使天平左边只剩下x,而且保持天平平衡?
(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从两边各拿走3个玻璃球,天平仍然平衡。)
4、知识迁移。
把刚才天平的做法用到方程上,也就是方程两边怎样做,方程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板书+3—3=9—3
x=6
5、追问: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
(因为方程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就是通过等式的变化,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6、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7、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怎么验算呢?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并验算。(x=6是方程的解)
8、学生练习:解方程(x+21=32 x+41=50)
9、学生讨论交流:解x+a=b这类方程的思路是什么?
10、如果方程的两边同同时加上同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为什么?
11、学生尝试解方程:x—3=9
12、学生讨论交流:解x—a=b这类方程的思路是什么?
13、小结:解x+a=b这类方程的思路。(根据等式的性质1,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实际上是加了什么就减去什么,减了什么就加上什么,两边同时进行。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1、填一填(出示课件)。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运用等式不变规律1解决问题实际问题。
2、书上“做一做”第1题(1)题
3、巩固尝试:解方程(出示课件)。
让学生独立完成会用等式不变规律1解方程,强调验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利用课余时间小组内探究像32—x=10这类方程可以怎样解?
练习十一第5题一二行,第6题一行。
精选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16篇)篇十二
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其教学的生长点是整数乘法。然而,“按整数乘法相乘后怎样得到原来的积”,则需要经历一个严密的推理过程,教材安排两次探究活动:第一次在例1,思考虚线框里三个箭头以及上面的“×10”“÷100”的意思,扶着学生经历推理过程;第二次在“试一试”,让学生在三个箭头上面的括号里填数,并写出左边竖式的积,独立进行推理。在两次探究以后,比较各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发现“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得出在积里点小数点的操作方法。同时通过归纳推理的方式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进行小数乘整数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在日常的生活中以及进一步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乘、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小数乘小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学生有了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积、商的变化规律,以及小数乘整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等基础,就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运算规律的理解,提高应用四则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1.理解小数乘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2.初步培养学生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精选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16篇)篇十三
教材第3-4页例3。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明确算理,探究算法
出示例3情境图,说说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个问题并请学生先看第一个问题)
(一)探究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算理算法
1.求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我们可以怎么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从上节课的整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类推)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3.学生进行尝试(可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想法)。
4.进行交流反馈
重点反馈描画涂色的想法,并在学生讲解后,教师再利用课件进行讲解巩固:
5.得出结果
6.猜想计算方法
精选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16篇)篇十四
1.进一步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数学知识的方法,感受数学的形式美。
3.在有趣的探索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体会并掌握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和蕴含的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课件出示题目: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1548÷43= 326+1856÷29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计算器,学会了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算式中蕴含的规律。(板书课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题3。
2.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展示学生完成的作业。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教师:将下面两题分别和第一题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小组内和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发现:被除数相同,除数乘2,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2,除数乘3,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3。
4.运用规律。
(1)提问:根据发现的规律,你能直接填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进行填写。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填完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
(3)组织汇报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1.完成教材第42页“练一练”。
让学生先用计算器算出前三题的得数,再直接填出后面几题的得数,最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所写的得数是否正确。
2.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7题。
(1)引导学生观察题目左边的算式,说说算式中的规律。
(2)根据左边算式中的规律,直接写出右边算式的得数。
(3)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精选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16篇)篇十五
数列是中、高职数学知识的重要内容之一。我选择的课题:《等差数列》是“数列”中的一个重点内容,这部分内容在对口单招高考中的能级要求是理解。通过对生活实例和内容的分析,建立等差数列的模型,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感受等差数列模型的广泛应用,并利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对象分析。
我校对口单招学生是在接受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经历了中考之后分流到我们学校的,他们的数学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也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待进一步加强,存在畏难情绪等。针对这些情况,我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的直觉感受和已有经验,结合生活实例,精选一些典型的、适合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去讲解概念和定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内容安排。
本次参赛内容为一个单元:等差数列;在等差数列中又包括:1.等差数列的概念(1课时);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1课时);3.等差中项;4.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1课时)。所选内容来源于教材和数学学案。
四、教学总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
(2)理解等差中项的广义概念,能灵活运用性质巧解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了解数列在实际生活和生产方面的应用,并能利用数列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建立数列模型以及应用数列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数学基础。
五、主要教学理念。
1.任务引领。
任务引领教学法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中心,把学习过程任务化,让学生在实施任务中训练技能,构建理论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充分的机会自行处理实施任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到“所学即所用”。
2.以生为本。
学生是个体独立学习和小组协同学习的积极参与者,也是学习活动的评价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给予适当的建议,并适时进行指导,以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与能力的发展。让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再通过学生交流展示,教师点评的方式,从而使学生真正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
3.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课堂活动主要参与者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组成学习小组,小组成员或小组之间相互启发、通力合作、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
六、主要教学策略。
1.做好课前预习沟通,让每位学生都能信心十足的上好数学课;
2.重视课前预习,使教学过程顺畅进行;
3.采用课堂教学结合梯度式任务单的形式完成教学;
4.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5.主要采用“任务引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
6.采用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激励性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积极进取。
七、资源开发。
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
2.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制作教学课件和动画辅助教学。
教案目录。
教案一。
教学内容单元一等差数列任务一等差数列的概念授课学时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会求一个给定等差数列的首项与公差。过程与方法经历等差数列的简单产生过程和应用等差数列的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积极思维,追求新知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等差数列的概念教法、学法情境教学法、讲练结合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设备、常规教学手段教学设想本课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概念,在讲概念时,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概念,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概念来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整个过程以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为主,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准备1.教师认真备课、制作课件、布置预习单。
活动教师。
活动设计。
意图课前。
探究单。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5分钟)。
美国。
6.0。
6.5。
7.0。
7.5。
10.0。
英国。
5.5。
6.0。
6.5。
7.0。
7.5。
中国。
43。
44。
45。
46。
独立思考,并写出这三个数列。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每个数列的特点。
通过具体问题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
活动一。
板书定义及注意点,用彩笔画出关键词任务驱动,引导学生理解概念,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抽象、概括、论证的思维过程任务2:下列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若是,写出其首项及公差。
(1)2,5,8,11,14;。
(2)-2,-2,-2,-2,-2,;。
(3)1,0,-1,0,1,0,-1,0,……。
(1);(2)。
独立思考后完成。
巡视并记录存在的问题,然后给出指导。
通过这两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概念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活动二。
思考交流。
(4分钟)等差数列的定义,怎样求一个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归纳总结1.归纳总结;
2.引申到下一节课巩固本堂课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于问题的概括能力、语言组织能力。
课堂。
检测单。
(10分钟)。
1.已知下列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填出所缺的项,并求其公差。
(1)7,3,,,,…;。
(2)5,,,,25,…。
(1)2,9,16,23,30;。
(2)。
(3)-1,-1,-1,-1,-1.
独立思考后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各自的完成情况。
巡视并记录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答疑并校对答案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课后。
巩固单。
(1分钟)【巩固单】“一点通”p10第2、3题;
【思考单】书本p9“问题解决”
【预习单】预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一节,并完成预习单。必做。
选做。
必做。
学习评价。
自我激励。
同伴激励。
教师激励。
自我评价。
观察点。
优秀。
良好。
继续努力。
知识的掌握情况。
方法的掌握情况。
数学日志:
同伴评价(小组成员)。
观察点。
优秀。
良好。
继续努力。
计算能力。
同伴语录:
教师总评:
板书设计。
突出重点。
shapemergeformat教学反思精益求精本节课通过生活中一系列的实例让学生观察,从而得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学会求等差数列的公差,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使学生对等差数列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也使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这节课从生活中的数列模型,各国的鞋码问题引入,进而提出有待探索的问题,这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观察,逐步抽象概括得出等差数列定义,强化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
这课各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引导分析细致、到位、适度。如:判断某数列是否成等差数列,这是促进概念理解的好素材,学生在经历过程中,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通过任务驱动,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讨解决问题为途径,以相互补充展开教学,总结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合理有效,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通过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对本次教学设计做了以下几点反思:
1.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抽象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注重将抽象具体化,帮助学生认识并实践。本次设计正是以学生身边的具体例子入手,将内容生活化从而激起学生兴趣。
2.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应用。数学也不例外。运用学习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学习最终的目的。数列作为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具有丰富的实际应用背景应该好好抓住机会让学生体会到数列的重要性。
3.针对我校学生的基础差问题,只讲基础题型,难题少做或不做,反复练习。让他们体会会做题的成功心情并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教案二。
教学内容单元一等差数列任务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授课学时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熟悉和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运用通项公式求解相关参数。过程与方法通过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运用,渗透方程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讲练结合,做好探究性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使学生明确等差数列与一般数列的的内在联系,从而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解决相关问题教法、学法情境教学法、讲练结合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设备、常规教学手段教学设想本课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及应用,由等差数列的递推公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式子特点、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等方式归纳得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准备1.教师认真备课、制作课件、布置预习单。
活动教师。
活动设计。
意图课前。
探究单。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5分钟)。
学生独立思考并写出相应的数列。
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列中归纳出每一项与首项、公差之间的关系。
活动一。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10分钟)设等差数列的公差是,则,
请学生回答,并板书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引导学生了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由来,培养学生的归纳猜想的能力。
活动二。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运用。
(15分钟)任务1: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是1,公差为3,求其第11项。
任务2:求等差数列-13,-9,-5,-1,…的第56项。学生独立思考后完成。
校对答案。
(4分钟)知识层面总结: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思想方法总结:不完全归纳法;方程思想归纳总结1.归纳总结;
2.引申到下一节课培养学生对于问题的概括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课堂。
检测单。
(1)若,求;。
(2)若,求;。
巩固单。
(1分钟)【巩固单】书本p13“练习”
【思考单】书本p13“问题解决”
【预习单】预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一节,并完成预习单。必做。
选做。
必做。
学习评价。
自我激励。
同伴激励。
教师激励。
自我评价。
观察点。
优秀。
良好。
继续努力。
知识的掌握情况。
方法的掌握情况。
数学日志:
同伴评价(小组成员)。
观察点。
优秀。
精选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案例16篇)篇十六
师:在动物园的另一角,有一只小蚂蚁饿急了,正在找东西吃呢。忽然它看见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很想吃,可在它周围有许多方格,怎样才能吃到苹果呢?请看图,这儿有提示:蚂蚁往右走几格,再往上走几格到苹果处。我们一起来帮帮小蚂蚁好吗?(老师演示,让学生明白题意)
师:这只小蚂蚁又发现不远处还有一个香甜的香蕉呢,请小朋友自己去帮助小蚂蚁,好吗?你可以看提示(2)
师:这只小蚂蚁的胃口可大了,它还想吃到可口的小青虫和脆甜的鸭梨呢!该怎么办呢?同桌两人可以商量商量蚂蚁该怎么走,然后再画出来。(展示不同的方法)
4、说一说,他们各住在哪里?
5、综合练习(上、下、左、右、前、后、位置)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6页内容及练习一的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进一步体验和深化位置概念。
2.能准确地确定和表述物体所处的准确位置,建立较强的位置感,为今后建立较好的空间观念打基础。
3.让学生在多种活动的参与中体会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在数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能准确地确定和表述物体所处的准确位置,建立较强的位置感。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导入新课。
师:从这个“点指”游戏中我们明白了耳朵、眼睛等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其实任何物体都有它们的位置,那么在生活中如何确定他们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位置。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探究位置
师:经过一周的评选,我们的假期作业终于评出了两名优秀的作业,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生:想
(生四下寻找发现无法确定)
师:为什么不能一下就猜出是哪位同学?
生:因为第五组有4个同学,而且每一组都有第4个同学,所以无法确定是哪一个同学
(生自由回答)
师:既要说出在第几组,又要说出是第几个。(板书)
师:他们分别是第五组的第3个(冯铭思)第2组的第4个(韩嘉悦)
生汇报后发给学生奖品,并及时鼓励。
师:按我们现在的座位,同学们看一看,班级一共有几组?
生:一共有6组
师:谁来数一数 生数一数
师:习惯上我们都是从左往右数这是第一组、这是第二组……
请各组同学记住自己是哪一组的,听老师的口令
请第一组的同学挥挥手 请第二组的同学跺跺脚
请第三组的同学拍拍肩, 请第四组的同学站起来转一圈
请第五组的同学笑一笑, 请六组同学拍拍手
师:最近咱班的王爽学习上很有进步,你能说出他的位置吗?
生:王爽在第6组第2个
师:第四组第一个同学请起立(张墨焜)
师:谁是老师的好朋友,请你告诉我你的位置。
(生自由回答)
师:你的好朋友是谁?请小组的同学猜一猜
(生小组合作)
师:请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你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把第5页的内容填上。
(生自由活动后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板书
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板书,齐读板书内容。
三、巩固练习
(出示做一做)
根据第一行第2个是猴子这个条件,谁知道狗在第几行第几个?
师:你还能提出 什么问题?
生自由提问
2、星期天小明去看电影,他买了一张8排13号的电影票,他拿着票走进电影院发现有两扇门“单号门”、“双号门”,小明看了看手中的票想:“我应该进哪扇门呢?”哪位同学能帮助他?(出示教科书第8页第4题)
学生分组讨论怎样帮助他。
(我们看单号或双号,只看票上是几号,不用看是几排)
生:先找8排再找13号
师:小明和小丽是好朋友,一个是8排13号、一个是8排12号,他们会坐在一起吗?
生:不会(因为电影院的座位比较特殊,把的在的单号排在一起,从中间往右次是1、3、5、7……所有的双号排在一起,从中间往左依次是2、4、6、8……中间号,向两边逐渐扩大,所以他们不会挨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