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书籍启发和影响的一种记录和表达方式,也是对个人成长的见证。在下面的范文中,作者充分展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和独特的写作风格。
教育教学读后感(汇总18篇)篇一
在这段时间里,我拜读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教授编著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书中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和演绎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让我们充分激活自己熟悉的先前知识经验,去解释、建构它们,生成自己的理解,从而受到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震撼。里面的64条心理效应改变了我以前对心理学的看法(枯燥、抽象、不实用),对我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与点拨,同时也更坚定了我的一种想法:想教好学,除了通透教材掌握业务知识之外,还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即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教育中的各种心理效应,引导孩子饶有兴趣、主动的参与学习,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系列位置效应》告诉我们:
1、老师在课堂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只有最重要的事情才能占据最重要的时间。
2、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钟在找练习本的过程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课后如何玩耍中度过。
3、背诵文章、单词时要经常变换开始位置。
4、每次学习时间不能太长,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
《不要等墙倒塌再来造墙――遗忘曲线》:
遗忘是学习的天敌,如何和遗忘做斗争?最基本的答案就是:复习,重复你所学的内容。德国伟大的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不要等墙倒塌了再来造墙。”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遗忘曲线应用的精髓:及时复习。遗忘规律要求我们学习之后要立即进行复习,加强记忆,并且以后还要再复习几次,但复习时间的间隔可以逐渐增加。
复习就是“温故而知新”,“温故”是形式,“知新”才是最终的目的,要在追溯陈旧中发掘新意。当然,达到“知识”不是依靠机械的重复、简单的记忆,每次重复应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点,这样每次重复才会有不同的感觉和体会,才会获得更深的认识。知识的认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重复中得到升华。
从这个效应中,我体会到了一点,就是说要及时的对我们的教学做到及时的反思,并引导学生有规律地复习。“数学没有新知识”,确实数学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结构上延伸的,是系统的,所以我们可以不断温故,当然重在知新了!
《给学生留点空白――超限效应》:有一些家长经常盲目的对孩子进行许多大而空洞的说教,在短时间内集中火力打歼灭战,在浑然不觉中,孩子的心理已由最初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内疚感发展到对你一而再、再而三的批判的愤怒!造成孩子幼稚的心灵难以承受,“超限效应”就是青少年在受到不恰当地批评时出现“顶牛”的原因。学习上也是这样,下课了,老师仍讲解再三;周末了,班主任仍津津乐道,此时你是不是有冲出教室的冲动。这也是因为超限效应的原因。所以当向学生或孩子讲授知识、布置作业时,在时间以及数量上要注意不要超过孩子可接受的限度,否则不仅达不到教育的初衷,而且会适得其反。
《超限效应》提醒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在任何方面都应该注意“度”,如果“过度”就会产生“超限效应”,如果“不及”又达不到既定目的。只有掌握好“火候”“分寸”“尺度”,才能“恰到好处”,才能避免“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的超限效应。
《奖励的艺术――扇贝效应》提醒我们老师,一定要注意克服由扇贝效应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在一种新行为、新习惯养成的初始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必要的。而当学生的学习或者行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要不断地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
《为了明天更美好――延迟满足》则从另一个角度提醒父母、老师们要关注孩子自制力的培养,让孩子在延迟满足中学会期待、珍惜、克制。
其实去年暑假我已经粗浅的读了一遍这本书,将其中的一些印象深刻的心理效应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感觉受益很大。本假期我再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读得很用心,因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知有一种什么力量总是牵住我的思绪,让我不自觉地就回忆起身边的那些教育案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想应该充分解读这本“教育辞典”,巧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巨大魅力,争取最大限度的实现教育智慧.有了这本书作良师益友,相信我们的心里会更加亮堂一些,我们的工作也会更加有成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教学读后感(汇总18篇)篇二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赏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学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周围的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互相帮助中,他便学会关心他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亲情、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
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积极、乐观、进取、勤奋、坚强、勇敢、好学、豁达、善良、聪明的自我,不是孩子消极悲观自卑,而是外界压抑的结果。多给学生说“我希望、我建议、你觉得、你能行”,尊重孩子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前提。彻底改变评语中“该生”怎么样,写出“你”的特点、对你的建议、对你的期望,要点燃学生心中的信心。不能再出现学生高高兴兴进学校,而一部分学生“双差”而出。
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在培养一个人,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一个要有创造性能力的人。这是教师神圣的责任。家庭教育很重要,但问题是家长缺少教育观念!家长会一定要给家长讲清楚:1、尽量多表扬孩子,轻易不要批评他们,因为他们已经长大。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和进步,不要因为考试失误而责备学生。3、多了解孩子的心理、交往和想法,一定要尊重孩子,家庭成员之间要民主,要谈心,要沟通,但决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4、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不能在别人面前说孩子的缺点,坚决不能给孩子下结论。5、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待人接物、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别人、学会负责。6、一定要给孩子做表率,经常与学校沟通。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知识、尊重社会,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可以作为高一德育培养的目标的主要目标!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教学是一种对话、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教学相长。
教师不仅仅是传知解惑,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知识;教知识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
新教学观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潜力,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会学。这种参与不仅仅是简单的课堂提问!
新教学观首先要求教师要吃透学情,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在什么情况下能发挥潜力!兴趣、方法、习惯、性格、个性、心理品质、目标、非智力因素等都值得重视。
小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唤起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基本的学习行为习惯,懂得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进而掌握基本的知识(知识决不是第一位的目标)。
教育教学读后感(汇总18篇)篇三
在这段时间,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当代出类拔萃的伟大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在此我们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下面来谈谈我读书的心得。
一、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育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爱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二、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他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它让我谨记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努力改进并完善教育方法,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搭建发挥发展才能的平台,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
x
为了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利用假期时间,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三个专业发展方面的目标:1、使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2、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3、热爱、赏识每个学生,发现他们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在这三个目标的指导下,我有选择的读了相关书籍,使我受益匪浅,现在简单地谈谈我读这些书后的感受。
《有效教学方法》中有关促成有效教学的几种关键行为让我深有感触。
2、多样化教学:丰富教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问题。老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能够区分出问题的类型。包括课堂里老师安排的活动和提供的材料要力求多样化,力争达到该节课的教学目的。
3、任务导向:有研究表明,老师用于教授待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如果课堂上师生的互动集中于思维内容,使学生获得学习机会,那么这个课堂上的学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我觉得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简洁而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如看书,独立围绕思考题看,寻求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疑等,都有待于我们的自主运用。
4、确保学生成功率。学生学习的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
读过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的第11条“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条实际是说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才能把知识理解透,掌握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了每一位教师都有过的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你瞧,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还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困难呀。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怎样进行思考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什么呢?这里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的因果关系,新旧知识的联系等。这里是说不管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材料,都要布置一些实际作业。我对“实际作业”的理解是实践性的作业,操作性的作业,知识运用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操作中、运用中思考,掌握知识。
这条建议就是说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学生可以用这些空白来思考自己不理解的知识。这样看来一堂塞得满满的课,也许不是好课,但要张弛有度。
读到《给教师的建议》的29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我也深有启发:
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
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新旧知识,经验,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在第四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过: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
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拢聚他们的注意力,有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这让我从中悟到对每个学生都要充满爱,赏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激励他们。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综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语言的、逻辑的、数学的、空间的、音乐的、身体的和内省的。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学习风格,有些人对视觉反应极敏锐有些人对语言比较敏感,有些人则敏于触觉。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教育教学读后感(汇总18篇)篇四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赏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学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我周围的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互相帮忙中,他便学会关心他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亲情、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完美的世界。
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用心、乐观、进取、勤奋、坚强、勇敢、好学、豁达、善良、聪明的自我,不是孩子消极悲观自卑,而是外界压抑的结果。多给学生说“我期望、我推荐、你觉得、你能行”,尊重孩子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前提。彻底改变评语中“该生”怎样样,写出“你”的特点、对你的推荐、对你的期望,要点燃学生心中的信心。不能再出现学生高高兴兴进学校,而一部分学生“双差”而出。
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在培养一个人,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一个要有创造性潜力的人。这是教师神圣的职责。家庭教育很重要,但问题是家长缺少教育观念!家长会必须要给家长讲清楚:1、尽量多表扬孩子,轻易不要批评他们,因为他们已经长大。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和进步,不要因为考试失误而责备学生。3、多了解孩子的心理、交往和想法,必须要尊重孩子,家庭成员之间要民主,要谈心,要沟通,但决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4、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不能在别人面前说孩子的缺点,坚决不能给孩子下结论。5、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待人接物、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别人、学会负责。6、必须要给孩子做表率,经常与学校沟通。
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知识、尊重社会,学会尊重、学会关心能够作为高一德育培养的目标的主要目标!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教学是一种对话、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教学相长。
教师不仅仅仅是传知解惑,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知识;教知识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潜力是教学的关键。
新教学观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潜力,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会学。这种参与不仅仅仅是简单的课堂提问!
新教学观首先要求教师要吃透学情,要明白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在什么状况下能发挥潜力!兴趣、方法、习惯、性格、个性、心理品质、目标、非智力因素等都值得重视。
小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唤起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基本的学习行为习惯,懂得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进而掌握基本的知识(知识决不是第一位的目标)。
教育教学读后感(汇总18篇)篇五
幼儿语言发展的研究者明确指出:“成人可以促进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基本方式有两种。第一,提供丰富多样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样本。第二,为婴幼儿创设各种使用语言的机会。”幼儿文学作品正是这里所说的书面语言样本在幼儿中以口头语言的形式出现,以此为教材的幼儿园语言文学教育,为幼儿发展提供的机会。
1、向幼儿展示成熟的语言。
首先,从语言文学的作品的学习中,幼儿倾听到较之日常生活更为丰富,也更为规范的语言,从而获得模仿的范例。其次,幼儿文学作品为幼儿奉献出作家精心选择的词汇,为幼儿学习形象化的语言提供了机会,如:”稻穗儿一摇一摇地好象在向花点头“等等。这些语言清楚、准确、具体形象为小朋友表达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提供了模仿的样本。
再者,幼儿文学作品使幼儿有机会倾听不同风格的语言。来自不同国家、民族、区域、阶层的作家所写的作品,在语言上各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构成了语言风格的多样化。从成熟的语言样本——文学作品中,幼儿较易体会到人类语言丰富多彩的面。这也有利于提高他们对多样化语言的适应,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2、扩展幼儿的词汇量。
从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幼儿得到一种特别的机会——通过上下文的语言情景来理解和学习新词,使词汇量有可能迅速增长。如童话《小羊和狼》中,动词运用得很好,踢、咬、抓、摔等动词,幼儿在听故事时根据上下文内容,就能迅速掌握新词的大意,受到幼儿的喜爱。
3、在学习故事童话和儿歌时,幼儿得到他人如何应用语言结构文的暗示,从而产生进行语言游戏的愿望,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和愉快的情绪,如《三只羊》、《三只蝴蝶》的人物和情节。幼儿在表演游戏中就反映出不同环境中运用不同的语言。
4、培养幼儿善于倾听的技能。
乐于倾听,善于倾听是幼儿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重要方面,也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前提条件。在幼儿园里,语言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与幼儿的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为培养幼儿有意识的评析性的,欣赏性的倾听技能创造了机会。
全神贯注的听和有目的的听,这是善于倾听的基本要求。幼儿在听一个有趣的童话或故事时,因其内容本身的趣味性,加上教师采用的教学措施,就能逐步培养幼儿有意倾听的能力,在听的过程中,对听的内容作出归纳,判断的评价,教师在教学中向幼儿提出与内容有关的问题,这就促使幼儿不仅注意听话而且更注意听讲些什么,这能据此作出自己的评价。教师对作品内容的赞美态度,也使倾听者在听的时候产生美的愉悦感,从而使幼儿以欣赏者的倾听方式去理解和接受作品。
围绕文学作品开展的活动,幼儿的口语得到了发展,而且发展了幼儿思维。
1、帮助幼儿形成和掌握概念。
幼儿对于一系列概念的认识是否逐步发展的。幼儿学习了语言才能进行较复杂的思维。在幼儿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要靠语言把获得的感性认识表达出来,或铭记在头脑里,加以巩固和积累形成概念。而语言文学作品却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可供人们反复地听和看,幼儿可以在重复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记忆。学了语言,幼儿能间接地认识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才能对已认识的事物概括分类;才能通过抽象思维认识某些简单浅显的道理。所以,发展语言的.同时也发展了智力,提高认识能力。
2、帮助幼儿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幼儿园的语言文学教育活动,为幼儿创设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各种机会。例如:
假设:文学作品给幼儿许多假设的示范。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是假设的对象,假设他遇上什么事社会怎样了,这是教师经常性命题。童话等幻想色彩浓郁的作品,含有更多的假设。幼儿在尝试编构故事中也发展假设的能力。
推理:文学作品表现的生活都潜藏一定的内在规律,幼儿在大量理解各种作品的基础上,凭借自己的认识尝试运用推理方法,去续编故事、创编故事,由此增强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就是要求在教师启发下,幼儿不但能记忆、背诵现成的语句,而且能理解其意义;能运用推理,认识并未直接感知的事物;能运用抽象逻辑思维去理解无具体形象的抽象道理。
3、帮助幼儿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作品中的人物往往会遇到矛盾,产生问题,比如《金色的房子》《大黑马是怎样找到的》作品本身向幼儿提供了解释建议解决问题的方法。幼儿可以从中得到借鉴。作品中解决问题的办法,将有效地促进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去模拟去尝试。
在社会性和道德发展方面,幼儿园文学教育所产生的作用具体为如下几点。
第一、向幼儿提供了社会性行为的榜样。《萝卜回来了》里的小免和其他动物,他们的言行举止为幼儿树立了仿效的榜样,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讨论和鼓励作出判断,使他们更深入地认识和学习正确的社会性行为。
第二、激励幼儿对文学作品中品德行为进行探讨,幼儿从作品中看到主人如何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通过对照,从中提高自我的能力。无论我们是否有计划在选择作品,语言文学作品中总蕴含着不同层次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学习便使幼儿自己地去思考和讨论。
幼儿的模仿能力较强,分析判断能力比较差,童话故事等给幼儿提供正确进行道德判断的”模特“这样做是对的,那样做是不对的,幼儿在学习中道德判断能力得到发展。
在语言文学教育中,幼儿不仅如何可以得到道德情操方面的美的熏陶,还可以从中感到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艺术风格的美。同时,语言文学教育还可以提供给幼儿参与多种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例如:围绕一个故事的教学我们往往组织其他多种艺术活动。如唱歌、表演、画图、剪贴等,其中表演游戏幼儿通过自选角色,根据故事情节很投入地表演,用语言动作再塑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幼儿因此获得机会去表演的经验。最重要的是通过活动使幼儿获得有关艺术创造的成功感。
艺术想象力是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核心,幼儿在聆听童话故事时,需要调动一切艺术想象在脑海里再现作品所展示的图景,扮演角色进行表演或编故事时,也要张开想象的翅膀,按照作品提供的线索来表现或发展内容,这样就使幼儿的艺术想象力得到充分展开,并有各种机会,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发展。
综上所述,幼儿园的语言文学教育,对幼儿的语言、智力、社会性和道德以及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语言文学教育在上述各方面存在的价值,就是它所有特殊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浅谈幼儿“早期识字阅读”
当今社会,作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早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因此,过高的要求教育方法不当,一个劲地教孩子读书、写字、算题等,由于这些,致使幼儿产生厌倦学习,不爱上学,影响其今后的发展,如果方法适当符合他们的特点,他们就很容易接受,对提高他们的早期识字和阅读都大有益处。下面浅谈几种引导幼儿早期识字阅读的方法作为借鉴。
1、让幼儿轻松学习感受到学习就是“玩”有的家长向老师诉说,他的孩子总是坐不住,一说让他们学习他就不耐烦,坐上一会就溜走了。我认为这些孩子之所以一提起学习就不耐烦,就是因为家长用“学习”这个词把他们吓怕了,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家长常用“学习”这两个字要求孩子把学习当成任务,长此以往,孩子一听到“学习”二字就从内心产生一种厌倦,如果家长改变一下方式,不用“学习”这两个字而用孩子喜欢听的话,如:你很长时间没有和这本书“玩”了,它很想你了,我们来玩认字的游戏好吗?等等。这样幼儿肯定会愉快的接受,因为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在玩,在不知不觉中既学到了很多知识,又养成了学习习惯,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在教孩子中,把“你”换成“咱”效果更好。在平日,很多家长经常对孩子说:“你快看书去,你快识字去。”这句话对孩子直接命令,而幼儿对成人的命令天生有一种抵触心理,如果把“你”换成“咱”结果就会大不相同。如果说:咱们来看这本书吧!这些字很久没有读了,咱们一块读读吧!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大人在和他们一起做有趣的事情,从而愉快的接受,很爱学习。
3、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和物品,进行教学。幼儿对周围环境总有一种好奇感,成人要适时地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认识周围环境和物品。如:认广告牌、路牌、门牌等,孩子吃过用过的食品和物品的包装袋,上面有鲜艳的文字,家长也可以适时地引导幼儿认读。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在一种不经意中,学会读书识字,特别是儿童食品包装袋。幼儿知道食品的名称,只需成人将文字与物品名称对号就行了,是一种非常直观的教具。通过此种方法,还能培养幼儿观察周围环境和阅读的良好习惯。
4、与幼儿一起学习幼儿对大人有一种天生的依赖,他们愿意大人和他们一起学习,愿意大人听他们谈论学习情况,喜欢大人在一旁看着他们学习。如果大人长期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会有一种失落感,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如果大人对孩子的学习表现出感兴趣,听他们讲述学习或者和孩子一起学习,孩子就会被大人学习的氛围所感染,跟着大人一起学习。因此,想要真正使孩子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和学习习惯,请跟孩子一起学习吧!
教育教学读后感(汇总18篇)篇六
培根曾经说过:“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马小良。”此次临平一小在3月份开展的教师读书月活动中,每位教师选择一本教育理论书籍进行阅读,应该说,这是一种让全体教师增长才干,增强业务能力的一种活动形式。在这个读书月中,我拜读了加拿大马克斯.范梅南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读了之后,让我受益匪浅。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它也是教师管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独特的能力驾驭课堂,用教学心理对待偶发事件,把握教育契机,都是教学机智发挥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
(1)教师热爱学生,一定要做到对学生公平公正,不分优劣,不分好坏,不分美丑,一视同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品德、成绩、不足、优点、缺点等都要进行全面、准确地分析和肯定,切不可感情用事,有失公平,出现偏颇。学生对教师最反感的是不能公正地对待学生。
(2)要有敏捷的思维和课堂应变能力。教师要能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通过因势利导,通过抛砖引玉,通过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稳定而良好的学习情绪,达到创造灵感的高峰,读后感《《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马小良》。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抓住教学心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同学,把握教育契机利用独特的能力来驾驭课堂,才既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又能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使教学机智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良好的作用。教师既要利用教学机智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又要对偏离课堂内容、误入歧途、有悖教学目标的学生思维及时堵住,做到断流时导,漫溢时堵,堵导并用。
(4)教师的业务素养师实施教学机智的前提。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来讲,数学教师还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我们应该经常性地问自己,对于自己所教的知识掌握到了何种程度,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吗?懂得知识的融会贯通吗?知道知识的后续发展吗?知道知识的`应用价值吗?知道知识的产生背景吗?知道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教给学生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吗?我们还要学习一些高等数学知识,高屋建瓴地解读、参悟教材,掌握数学知识的基本脉络、提高对课堂即时生成的数学问题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因此,只有对所教的学科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设身处地地用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使自己的教学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5)教师必须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一方面,要锻炼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使课堂教学用语具有简明扼要,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等特点,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教师还要锻炼非语言表达能力,要讲究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做到抑扬顿挫,并伴随着适当的表情和手势等,表达一定的知识信息。在课堂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不少的问题和困惑,亟待我们拥有解决问题的实践智慧。通过阅读此书,我发现西方教育科学领域多年来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的光辉,也重新理解和思考教育智慧的意蕴,真是有一种从困惑走向豁然开朗的感觉。
教育教学读后感(汇总18篇)篇七
“用一对很冷的`眼辨别是非,一双很勤的手应对工作,两条很忙的腿踏平前途,一种很自由的心情感受生活。”这里讲的是一种处世态度――客观、冷静;这里讲的是一种工作方法――努力、勤恳;这里讲的是一种奋进方式――勇往直前;……不论怎样去品味这段话,我都觉得哲理很深。这段话是摘自台湾著名作家――刘墉的新作《靠自己去成功》。
《靠自己成功》是刘墉作为一位成功父亲,为女儿走今后的人生之路提的一个警醒,这是对女儿的期盼;是对女儿的鼓励;更是对女儿的谆谆教诲……我也为人女,看了这本书,我对我的人生路有了新的规划,对我崇敬的作家――刘墉有了新的认识。
刘墉,说他是画家,他有近三十多部中外广大读者所痴迷的文学作品问世;说他是作家他的绘画作品多次在各国展出,受到世界的瞩目。于是,“作家”、“画家”、“艺术家”的头衔接踵而至。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人们对于刘墉的评价不够全面。在我眼中,他同样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请注意,在上文中,我在“教育家”的上方加了一对引号,这表明,这里所指的教育家并非是在教育机构里的精英,而另有他意。刘墉的儿子刘轩是哈佛大学的博士生,曾出版四本书;他的女儿刘倚帆擅长绘画、小提琴,曾获得“布什总统奖”。
可见,刘墉在家庭教育方面卓有成效,他同样是位资深“家庭教育家”。在这方面他也一定怀揣绝技。《靠自己去成功》一书正是从侧面揭开了这“绝招“的神秘面纱……本书中记录的大都是作者与女儿之间琐碎的小事,然而在这一件件事的背后,刘墉发)出更深的道理。他的文章就是这样从平实之中显现出深刻的哲理,教女深省,教女奋进。刘墉懂得“避而后谈”。
在“谈独立”这一章节中,作者列举了女儿依赖父母成性的事。在叙述中不难发现,父亲并未因此与女儿发生正面冲突,每次都是以女儿的讲“理”收场。但是在文后,作者提出了“女大应独立”的观点。作者从理论、事实着手,反驳女儿那所谓的“理”。作者的处理方式既起到了告诫女儿的作用,又避免了父女之间的争端。这种先退后进,以理服人的“战术”可以说百战不殆。
刘墉懂得“换位思考”。父女之间存在的所谓的“代沟”是由于他们人生阅历、生活背景的迥异造成的。然而在“谈穿着”里,作者并为因“代沟”而与儿女发生口角。无论是女儿的“露脐装”,还是儿子的“耳环”,作者都是以玩笑待之。仔细品读,在这玩笑中也蕴涵着作父亲的一种态度。这样的玩笑不会激起儿女的逆反心理,也同样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如此以来,本来的一场“代沟战”就覆灭在愉悦的气氛中了。
文中,作者曾站在儿女的角度分析“潮流”这个敏感的话题,他一直表示理解、通融。作者冷静的思考、多角度的分析淡化了矛盾,解决了关键问题。“换位思考”帮助他了解儿女、走近儿女。……教育是一门艺术,刘墉用自己精辟的文字、独特的处世态度诠释了这门困扰着许多家长的艺术。
他也是用《靠自己去成功》一书将自己的“教育家”天赋公之于众,更是用这本书唤醒了那些为教育儿女而彷徨无助的家长和“年少不知愁滋味”的我们,让我们知道,我们都是长有两只翅膀的天使,可以自己飞翔、靠自己成功!
教育教学读后感(汇总18篇)篇八
在学校买教育专著的号召下,我选择了一本《捧着心来不带草去》,起初拿到书之后发现有些失误,这本书原来不是介绍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而是像画书一样,只是对陶行知的生平,经历等进行了介绍,于是我又选择了南怀瑾老先生的《论语别裁》,其实后来才发现这本书还挺有用的。于是这两本书都成了我本学期的重点阅读对象,尤其是《论语别裁》这本书更是让我爱不释手,收获颇多。这本书其实是在认识了于丹,看了她的论语感悟后无意间发现的,读了这本书之后才真正认识到了大家的风范,南老先生对论语的理解让人如沐春风,感觉自然、生动,下面我就谈一谈对这两本的学习和感受。
《捧着心来不带草去》猛一看,实在是让人喜欢不起来,可是仔细一翻一读,还挺有收获的,虽然里面没有我们最需要的教育思想的具体介绍,尤其是没有生动的事例能够供我们参考,可是它让我对陶行知先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因为没有把这本书拿回家去看,所以到现在还有一部分没有看完,不过我已经被他深深地打动了,他所拥有的才干完全可以使自己过上富裕的生活,可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使他放弃了这些物质条件,他选择了办平民学校,给流浪儿办学校,为此他吃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累,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好多老师都迷失了方向,是的,物价的飞速上涨下我们需要提高工资待遇,我们也是人,也要首先有能力生活下去才能讲做出贡献,可是想想我的有些所作所为,尤其是近年来对工作失去了原有的兴趣,老是感觉有些应付,这实在是有些对不起老师这个称号,也对不起国家每月发给我那为数不多工资。要我像陶行知先生那样不计得失去贡献我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可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还是能做到的,我要以陶先生为榜样,好好地为我的学生服务。这本书中虽然没有具体讲述陶先生的什么教育思想,但是也提到了陶先生的一条重点思想,那就是"生活即教育",陶先生更注重学生们的'亲身体验,给学生提供了许多亲自体验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的理解、记忆肯定更深刻,这一点给了我一些启示,虽然我不能像陶先生那样给学生提供那些亲身体验的机会,但我可以尽可能的提供,还有就是在实在不能提供亲自体验的情况下,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生活的体验来理解掌握知识,另外就是重视课外阅读,让学生借助阅读别人的文章来增进各方面的体验。
《论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著作影响了一代一代的中国人,而做了十年语文教师的我居然到现在才开始去阅读它是不是太晚了些呢,不,"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到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只要我醒悟了就好了。《论语》的版本太多了,前一段时间百家讲坛推出的于丹讲《论语》,掀起了一股国学热,我也正是在这股国学热中才开始行动的,经过精挑细选我选择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这套书,拿到这套书之后感觉的确如评论中所说,南老先生的讲解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他结合自己对国学的研究写出了自己对《论语》的理解,另辟蹊径,在很多方面多次为孔子平反,把原来被肢解,被片面理解的论语进行了系统的理解,让人收获颇丰!
孔子是个大教育家,可是这套书的二十个篇章中并没有单纯的教育思想篇章,更多的是在告诉我们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要说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哪些教育思想,我想应该就是某些小篇章某些对话中所透露出来的吧!首先,它告诉了我们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是做人做事。这让我想起了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的一句话--你们来学校,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还有比学知识更重要的,那就是学习做人。我一直都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这句话不知是什么时候自己总结出来的,反正从总结出来之后我就经常给学生说这句话,今天我终于给自己的这句话找到了依据。是呀,如果我们的学生知识都掌握的不错,可是却没有什么能力,更没有善良、爱心等这些重要的东西,那他的知识不如没有,一个有知识高智商的人,犯起罪来会更可怕,所以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教学生做人,在本学期的教育中我更加注意了这一点,因为现在的孩子看得多,听得多,懂得多,这可不是在夸他们啊,真正有用的他们没有去看,去听,去懂,相反却在不该操心的地方学得快,学得多,早熟得很,而这个班上有个孩子在这方面表现得更突出,而且还带出了一拨好事者,尽管这个孩子脑子挺聪明,但是在我这里却几乎得不到表扬,因为她做人太失败,还自我感觉良好,带坏了班里一些脑子比较够用的孩子,像这样的孩子即便在脾气很好的,很注重启发学生的孔子面前,我想得到的打击也会不少,因为实在是太不讨人喜欢了。
说到启发学生了,这里就要引用孔子的为数不多的教育之句了,那就是"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孔子告诉我们教育学校要启发,启发之前要让他发愤,而后再启发,然后还要引起他的怀疑,才能会去研究,才能取得成绩。而这一方面正是我平时做得不好的地方,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多去研究如何使学生发愤,如何更好的启发学生,并引起他们的怀疑,而不是让他们信服我所说的一切。
本书中还有一处讲教育方法的句子,就是"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意思是说:诸位,你们以为我讲学问,还会保留秘密,不传给你们?我绝对没有丝毫隐瞒,所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你们做学问,为什么都不懂呢?孔子的意思是说,我不会像有些老是那样留一手,我的学问很简单,本身就是教材,表现在平时做人、处世、言行间。这一部分读完后,我可真有些后怕,其实这个道理我也懂,只是有时会忽略掉,看到那句"表现在平时做人、处世、言行间",我不由自主就想到了自己经常在学生面前大发雷霆,这种行为不正是给了学生一个反面影响,让他们慢慢地变成容易发脾气的人嘛?好可怕,有时发脾气是难免的,也是应该的,可是经常这样粗暴地处理一些事情不但效果不好,而且还起到了反面教材的作用,这可是今后要加以改正的地方呀!
关于《论语别裁》还有不少收获,还有下册没有来得及看,以后再交流吧!作文。
教育教学读后感(汇总18篇)篇九
近期我学习了《让教育教学回归“人的本位”》,“让教育教学回归‘人的本位’的意义是什么?是希望通过提供一个新的教育教学评价的视角(手段层面的意义)和对教学教育本制度理解(内涵层面的意义),最终落实到学生和教师的解放上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上(目的层面的意义),具有系统的意义。
一、它是教师和学生获得解放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
总觉得很多老师们的教学显得非常“拘束”,被考试束缚住了,被教材束缚住了,被教学进度束缚住了,以至于学生的情绪无暇顾及、学生在课上的智慧没有时间展示,学生学习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没有时间解决……教师和学生双双被各种束缚紧紧捆绑,课堂教学怎么可能有生命的活力!只有当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时候,只有教育教学回归人的本位的时候,只有教育教学回归人的本位的时候,教师和学生才能获得解放。
二、它是实现“教学的教育性”的根本途径所在。让教育教学回归“人的本位”,不论是关注学生人性的丰富性还是尊重学生人性的本质,归根到底是要将学生作为一个丰富而独特的人来培养,更确切地说,就是要讲学生人性的丰富性和人性的本质特征也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
三、它为教育教学评为提供了另一个重要视角。建议今后研究课堂需要从两个视角进行分析:一个是知识的理解,另一个是人的其他丰富性内涵的发展。
一直关注和实践“人的本位”教育理想,却总是“被考试束缚住了,被教材束缚住了,被教学进度束缚住了,以至于学生的情绪无暇顾及、学生在课上的智慧没有时间展示,学生学习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没有时间解决……”近日,教材进度完成的差不多,发现时间还比较充裕,给自己的课堂足够的空间,发现语文课堂是那么得幸福美好。
放慢脚步,很真诚地鼓励他们的努力结果,收获的不仅是孩子们好心情,更收获了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收获孩子仔细认真的学习态度,收获孩子精益求精的勤奋学习精神。
放慢脚步的课堂属于每一个人,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其中,收获其中,都是幸福的。
教育教学读后感(汇总18篇)篇十
做教师这些年,可能性格所致,一直以一种淡然对待这份工作,不为利益、荣誉所动,但心中始终有一份责任,那就是让我的学生在经历初中阶段的人生成长中没有遗憾。
翻开《做卓越的教师》一书,从目录上看,似乎是一部做卓越教师的"全兵法书":"教师专业发展的六项修炼"、"做幸福的教师"、"做会育人的教师"、"做会上课的教师"、"做会写作的教师"、"做会当家长的教师"…每一个题目都让我想尽快了解里面的内容,于是静下心来,慢慢翻阅、品味。
教育永无止境,教师的成长永无止境,这是我读《做卓越的教师》一书最大的收获。翻开首页,一段段文字让我对教育,对教师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教育是打造卓越灵魂的事业"中,作者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渴望事业的成功、渴求人生的卓越、渴求生命的辉煌,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这才是吧国家和民族引向腾飞和强盛的教育!"高瞻远瞩看教育,如果作为教师没有这样的思想和意识,就不能培养出雄心壮志的学生,就不能引领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努力!
"什么是最糟糕的伤残?了无生气、不负责任、欠缺野心和渴求,这才是真正的伤残!""走进学校,你们要学习怎样成就伟大的梦想和人生的卓越,而不是学习平庸!""如果我们不停的朝前走,就会不断的满足,就会快乐幸福,"人生的乐趣就在于前面永远有梦想和希望在等待我们去收获!教书育人自古以来经久不衰,她的魅力就在于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样也是培养人思想的发展与创新,对人的本质的弘扬和价值的升华!
"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的感情也会消融。"爱与教育形影不离,有了爱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读《做卓越的教师》,像这样的收获还有很多很多。
在《做卓越的教师》中,引用了一个个短小精悍、富有哲理的故事,小故事大道理,给人很多启迪、启示、引导、督促。
读《做卓越的教师》,如同听一位富有思想又极其有演讲水平的朋友的演讲,一会儿激情澎湃,一会儿娓娓细语,一会儿谆谆教诲,。
当轻轻扣上这本书时,突然有种感觉:文字是如此的奇妙,当有序的排列后,它就会变成一种思想,产生无穷的力量,成为一种动力,催人努力、催人奋发!
教育教学读后感(汇总18篇)篇十一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从教几年来,所教学生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遇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也尽一一体会,总结过去,甚感工作越来越难做,学生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有时真想不明白,为何有人对教育却还津津乐道,珍爱有加,师生关系如此融洽,每天工作得如此潇洒和轻松,自己的认真和负责为何就不能起到与别人相同的结果呢。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搞教育同样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教好书,育好人。孔夫子教育学生成效卓着,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对颜回、子路、曾参等学生的性格特长、思想状况了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相通相印,息息相关,只有这样的教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
反思过去,自认为责任心强的自己对自己的学生又了解多少呢,是否真和学生打成了一片,是否常与学生聊天、谈心,是否关心到了每一个学生,无论其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好坏,是否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学生是否真愿意同自己作心与心的交流,是否自己真成了良师益友。我想,以上这些除某些在每学期的教学计划和工作总结中偶有提及外,真正落到实处的还相差太远,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听话、懂事,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完成作业,期末考试考个好成绩,如此,教师、学生、家长皆大欢喜,所以“很有责任心”的自己会在班上制定出许许多多的“不准”和“禁止”,有时还用相互监督的方法来检查不准和禁止的落实情况,结果却与想象中的相差甚远。
总体看,班级的纪律似乎被管好了,可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却大大减退了,热情少了,积极性没有了,总体成绩也不见上涨,学生在课外活动时的好奇、好动、好玩、好积极思维的特点不见了,而作为教师的教学难度也就更大了,上课不活跃或太活跃,有问题也不问了,这种课上得实在难受,是谁让他们变成了这样子,是我们自己,无数事实告诉我们,要教育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这就如同园丁养花,首先必须了解花的习性,医生治病首先必须了病人的病情一样。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长期以来,辩证法已在对待学生身上不起作用了。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理论,是在总结先进教师的工作经验和少年儿童的心理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提示出来的教育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教师凭借这些理论的显微镜,常常能发现许多经验认识不到的学生心灵上的闪光点。
教育教学读后感(汇总18篇)篇十二
在假期我认真读了“学会为人生护航”这本书,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对后进生的教学更有了比较清晰地教学思路。下面便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一般来说,这些学生的自尊心是很脆弱的,经受不住刺激,渴望老师对自己“以诚相待”,不歧视,不讽刺,不打击,不揭短。他们有一个怕遭冷落的共同心理。因此,只有对他们抱有诚挚的爱,平等的尊重,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热爱学生,融洽的师生感情是转化后进生的思想基础和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爱生的情感投射到学生心里。比如,在数学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时,随之对他们投去一个充满信任的、亲切的目光,一张和蔼可亲的笑脸等都会在他们心中掀起波涛。老师心中有他们,他们心中才会有老师,师生感情上的一致性,会引起双方信息的共振,此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教学效果最佳。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理解困难、思维能力差,因此根据教材的不同特征,教法上要不拘一格,灵活多变。讲课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尽量降低学习坡度,分散难点,给予模仿性练习的机会。还要加强变式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情况及时得到反馈。讲授速度要适合他们的接受情况,讲课语言应尽量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另外特别应加强直观教学,凡能利用直观教具的应尽量利用。提问时应该选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评价时,特别应注意他们的进步处和闪光点,及时予以鼓励,耐心鼓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物去说明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去解答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从这些学生常见又感兴趣的事物中提出他们没有想到或解答不了的问题,能有效地激发求知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对于数学作业,应以课本为主,不搞偏题、怪题,不搞题海战术。题量要适中,可以结合学生能力,不搞一刀切,作业数量和难度可作适当调整。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解题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数学题目千变万化,但其规律和类型都是有限的,引导学生抓解题规律,用规律指导练习是搞高质量,减轻作业负担的根本途径。
由于种种原因,学困生的学习不仅仅是来自于学业本身,还有可能来自于外界的各种压力,这其中就不乏有教师的“一笔”。所以教师一定要调整好心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身边的学困生,重新寻求一种教育方法,使这些孩子能够早日重拾学习的信心与乐趣,绽放出和别的孩子一样灿烂的笑脸!
教育教学读后感(汇总18篇)篇十三
今天,于明老师在磨课中为我们上了一节教学研究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听完课,有以下三点感触颇深,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课堂向课前开放。
新课程的标准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课前预习的好,课上同学门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同学们所领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纵观本课,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上展开的。我们可喜的发现,学生对这种课堂向课前开放的预习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
二、有效利用学习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如引入新课部分,学生收集的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壳等实物让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初步的认识;“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王花八门,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再如,在学习长方体的特征时,教师利用切萝卜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长方体面、棱、和顶点的特征,然后出示任务学生自主探索,探究的空间非常大,其原因也是有长方体特征的探索过程为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习方法。
本课中,教师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比较突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探究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也是本堂课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于老师曾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非常感谢于老师为我们所做的精彩展示。
建议:对于长方体的长宽高,教材中介绍: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边分别叫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中只要让学生明确就可以了,我认为没必要做具体的强调。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
总结。
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本节课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知识建构过程。
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出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动手实践: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猜想,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想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我力求让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让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获得发现,在激烈的讨论中明白道理,在愉悦的合作中享受成功!
教育教学读后感(汇总18篇)篇十四
孙维刚,一个我非常敬仰的传奇式的中学数学教师,上个世纪80-90年代,在他执教的北京22中学,他用他的智慧和汗水和他的学生们一起创造了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又一个神话:带领全班学生(一个都不落下)三年学完初中高中全部数学课程;第三轮实验所带共40人的教学班高考时全部上线,其中39人上本科线,38人上重点线,22人进清华北大,占55%;辅导的学生在北京市数学竞赛、全国数学竞赛频频获奖;更有突出学生严君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金奖;学生经常争先恐后的学做活雷锋,做好事不留名……。
近读孙维刚老师的著作《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徜徉于孙老师的文字,常常被孙老师那质朴的“大幅度普遍提高学生素质,为造就中华民族栋梁之材,打下良好基础”的教改实验理想所感动,为孙老师那孜孜以求坚持不懈的教改实验行动所折服,还常常为孙老师那“信马由缰”式的文学、外语、逻辑推理兼容的课堂教学喝彩。
在《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孙维刚著)一书中,孙老师这样讲述他的教改实验的理念:“我们更新观念,通过实验一套教学和学习上崭新的做法,探索出教学和学习上一条崭新的道路。一切围绕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一切围绕提高思维水平,将德智体融熔一体紧密结合,学生的智力素质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普遍提高。”
书中指出这套教学和学习上崭新的道路的具体做法主要是六个方面:站在系统的高度传输和接受知识;更着重对哲理的发现和汲取;让学生做课堂的真正主人;题不在多但求精彩,学会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从初一年级开始提倡和指导学生开展问题研究,练习写论文;保证学生充足的睡眠。
细细想来,的确是这样的,应该说孙老师所说的这六个方面紧紧围绕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的中心目标,抓住了开发一个人的大脑潜能的要害。站在系统的高度传输和接受知识,就是要把教学内容放在数学知识网络系统中去,注重把握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要孤立的去认识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并且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更着重对哲理的发现和汲取;题不在多但求精彩,学会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则时时处处体现着如何通过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训练大脑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思维更加缜密,大脑更加灵活;从初一年级开始提倡和指导学生开展问题研究,练习写论文,则从基础教育的`初级学段就开始引领学生以研究者的态度开展学习,更是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的高层次要求;而为了实现这一宏大目标,孙老师课堂上引领学生自己想、自己讲、自己问、自己答,真正做到了“把舞台让给学生,自己退居幕侧”。
孙维刚就像一座山峰,让我们陡生高山仰止、望而却步之感,为我们广大教师作了标高,那么,我们能从孙维刚老师身上学习些什么,该怎样学习孙维刚老师,这是我深深思考的问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应该做怎样的教师?从《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一书我读出了这样的感悟:
“选择了教育,就等于选择了奉献。”是每个老师都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可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给教育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很多老师也就只把执教当作自己安身立命的一种职业,而孙老师则是全身心地投入,一心一意为自己的教育,一心一意为自己的学生。因为一次意外的早晨迟到,孙老师自己罚自己,为的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绝对以身作则”;因为误会了学生而批评了她们,当着全班40名同学和近80位家长的面向这两位同学鞠躬赔礼道歉;孙老师因膀胱癌住院手术,个人前途生死未卜的情况下,仍牵挂着几个纪律不太好的学生,一次次地给他们写信勉励他们“坚守诺言、磨砺意志”。每每读到这些故事,我都热泪盈眶,。
孙老师告诉我们要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教材。这就要求我们要潜心钻研教材,真正做到通透理解、掌握教材,理解教材的前后章节的编排意图。真正俯下身子扎扎实实做学问。从《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中,我们看到,每解一道精彩的典型例题,孙老师不但会思考有没有多种解法,通过这些解法能够得出什么规律,还要反反复复思考这些解法之间有怎样的联系,研究这些解法怎样融会贯通起来,统一到一个最本质最简捷透彻的方法上。正是这种不断的琢磨钻研,使得孙老师的教学总能高屋建瓴地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让我们也向孙老师那样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学会钻研,善于钻研。
要想让自己的教学也像孙老师的课那样“缤纷多彩又清澈贯通”,就不仅仅要研读教材、教学方面的专业书籍,更要多读能够颐养生命的富含哲理的文学、哲学书籍,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知识底蕴,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各方面的综合素养不断提升,使自己的教学更具“人格魅力”。
应该说,现在的老师还是很注重向名校名家学习的,应该说也有很多老师在一线的教学中还是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的,但做老师的我们更多的情况下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教师个人的专业化成长,特别是理科教学的老师更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少提笔写下自己的教学心得体会。我想这也正是有很多很优秀的一线教师没能成长为教学专家的主要原因。因此,我想说,让我们也像孙老师那样,把我们的教学也经常注意思考总结,让我们的教师也一步步走向成功。
教育教学读后感(汇总18篇)篇十五
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积极、乐观、进取、勤奋、坚强、勇敢、好学、豁达、善良、聪明的自我,不是孩子消极悲观自卑,而是外界压抑的结果。多给学生说“我希望、我建议、你觉得、你能行”,尊重孩子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前提。彻底改变评语中“该生”怎么样,写出“你”的特点、对你的建议、对你的期望,要点燃学生心中的信心。不能再出现学生高高兴兴进学校,而一部分学生“双差”而出。
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在培养一个人,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一个要有创造性能力的人。这是教师神圣的责任。家庭教育很重要,但问题是家长缺少教育观念!家长会一定要给家长讲清楚:
1、尽量多表扬孩子,轻易不要批评他们,因为他们已经长大。
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和进步,不要因为考试失误而责备学生。
3、多了解孩子的心理、交往和想法,一定要尊重孩子,家庭成员之间要民主,要谈心,要沟通,但决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
4、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不能在别人面前说孩子的缺点,坚决不能给孩子下结论。
5、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待人接物、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别人、学会负责。
6、一定要给孩子做表率,经常与学校沟通。
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在培养一个人,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一个要有创造性能力的人。这是教师神圣的责任。
把微笑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传递给每位学生,把和谐的微笑送给每一位学生。
一段时间以来,我认真拜读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启发的是陶行知先生的两段名言:
1、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与以往传统教科书有很大改变,多以学生生活、活动为主,但是每个学校每个年级的学生认知情况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也不同。教材内容是死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来创新教材,自主创新“活教材”,以实现创新教育。
2、“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就是要鼓励学生敢干、善干,敢于动手,善于动手;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习、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也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历久弥新。他的思想与我们今天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陶先生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及挥出来。"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彻底的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让我们的学生走上创造之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谓极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无不闪烁着创造的光芒。相信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在新课改中的渗透与运用,会让课程改革更好地发挥出实效,促进新课改的推进。
最近读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从这本书中,我领悟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现在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面对难教难管的学生,我们教师往往是抱怨,发牢骚,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时做一些无关的事情。我们往往容易对这群学生失去信心,产生厌恶情绪。可以说,当前职业学校的师生关系比较紧张,教师不爱学生,学生也不太尊敬教师。
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保证。那么如何改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职业学校教学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呢?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真诚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教师都喜爱成绩好的学生,而爱表现不佳的学生却是不容易的。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责、批评,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关心。虽然这种爱有时毫不起眼,但它有助于师生间理解桥梁的建立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和一问一答式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听课,“死读书,读死书”。新课改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来进行。
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方式改革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认为要想真正激课堂教学,单纯在方式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必须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有所作为。
总的说来,教师和学生既是师生关系,又应该是朋友关系,否则,师生之间难以作到真诚相待。师生之间有了和—谐的关系,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提高。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用爱心去教书育人,那我们收获的将是一颗颗诚挚的心,筑就的将是祖国的栋梁之才。
教育教学读后感(汇总18篇)篇十六
本学期我读了《中小学现代教育教学模式评述》一书,这本书中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杜威教育思想的介绍讲解,增加了我对教育思想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丰富了我的教育思想。
通过对这本书粗浅的学习我的教育思想在一下几个方面得到了“洗礼” :
首先是教师自身素质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每天早晨五点到八点从事写作,白天则亲自上课,听课和当班主任,晚上整理笔记,思考一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几十年如一日。教育这项工作是复杂的,教师必须深入学习研究好教育心理学,以良好的专业素养来教育学生,指导教育教学。
其次是对待学生方面。我认识到教师是没有权利判定任何一个学生是“无论干什么都不行” 的人,“是一个笨蛋”。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教师要在课上尤其是课下走进孩子,去了解每一个孩子身上的发光点,帮助孩子去看到,并将它发展到最好。教师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
最后是教育教学方面。我们要坚持学习教育理论,认真学习前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丰富我们的教育理论知识。同时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应用学习到的理论,并不断的反思总结。坚持听课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任何人都有其值得学习的地方,又因为我是新老师,学校里的每一位老师都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所以要坚持听课虚心学习并能学以致用。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认真学习教育教学著作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认真听课虚心学习,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及时反思。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并在教育教学中逐步改变对学生的传统观点,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寻找每一个学生的发光点。
教育教学读后感(汇总18篇)篇十七
在这段时间里,我拜读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教授编著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书中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和演绎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让我们充分激活自己熟悉的先前知识经验,去解释、建构它们,生成自己的理解,从而受到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震撼。里面的64条心理效应改变了我以前对心理学的看法(枯燥、抽象、不实用),对我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与点拨,同时也更坚定了我的一种想法:想教好学,除了通透教材掌握业务知识之外,还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即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教育中的各种心理效应,引导孩子饶有兴趣、主动的参与学习,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系列位置效应》告诉我们:
1、老师在课堂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只有最重要的事情才能占据最重要的时间。
2、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钟在找练习本的过程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课后如何玩耍中度过。
3、背诵文章、单词时要经常变换开始位置。
4、每次学习时间不能太长,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
《不要等墙倒塌再来造墙——遗忘曲线》:
遗忘是学习的天敌,如何和遗忘做斗争?最基本的答案就是:复习,重复你所学的内容。德国伟大的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不要等墙倒塌了再来造墙。”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遗忘曲线应用的精髓:及时复习。遗忘规律要求我们学习之后要立即进行复习,加强记忆,并且以后还要再复习几次,但复习时间的间隔可以逐渐增加。
复习就是“温故而知新”,“温故”是形式,“知新”才是最终的目的,要在追溯陈旧中发掘新意。当然,达到“知识”不是依靠机械的重复、简单的记忆,每次重复应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点,这样每次重复才会有不同的感觉和体会,才会获得更深的认识。知识的认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重复中得到升华。
从这个效应中,我体会到了一点,就是说要及时的对我们的教学做到及时的反思,并引导学生有规律地复习。“数学没有新知识”,确实数学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结构上延伸的,是系统的,所以我们可以不断温故,当然重在知新了!
《给学生留点空白——超限效应》:有一些家长经常盲目的对孩子进行许多大而空洞的说教,在短时间内集中火力打歼灭战,在浑然不觉中,孩子的心理已由最初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内疚感发展到对你一而再、再而三的批判的愤怒!造成孩子幼稚的心灵难以承受,“超限效应”就是青少年在受到不恰当地批评时出现“顶牛”的原因。学习上也是这样,下课了,老师仍讲解再三;周末了,班主任仍津津乐道,此时你是不是有冲出教室的冲动。这也是因为超限效应的原因。所以当向学生或孩子讲授知识、布置作业时,在时间以及数量上要注意不要超过孩子可接受的限度,否则不仅达不到教育的初衷,而且会适得其反。
《超限效应》提醒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在任何方面都应该注意“度”,如果“过度”就会产生“超限效应”,如果“不及”又达不到既定目的。只有掌握好“火候”“分寸”“尺度”,才能“恰到好处”,才能避免“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的超限效应。
《奖励的艺术——扇贝效应》提醒我们老师,一定要注意克服由扇贝效应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在一种新行为、新习惯养成的初始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必要的。而当学生的学习或者行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要不断地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
《为了明天更美好——延迟满足》则从另一个角度提醒父母、老师们要关注孩子自制力的培养,让孩子在延迟满足中学会期待、珍惜、克制。
其实去年暑假我已经粗浅的读了一遍这本书,将其中的一些印象深刻的心理效应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感觉受益很大。本假期我再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读得很用心,因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知有一种什么力量总是牵住我的思绪,让我不自觉地就回忆起身边的那些教育案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想应该充分解读这本“教育辞典”,巧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巨大魅力,争取最大限度的实现教育智慧.有了这本书作良师益友,相信我们的心里会更加亮堂一些,我们的工作也会更加有成效。
教育教学读后感(汇总18篇)篇十八
自从当了老师,真正从事这个职业以来,我一直不断的在找机会提升自己。看有关教育方面的书籍便成了我的业余爱好之一。
从教10多年,真正从事小学班主任工作已有三年多的时间,感触颇深。对于教育方面的书籍更是求知若渴。
在课余时间,我认真地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理论》节选,主要讲的是民主化管理和科学化管理两方面内容。魏书生的教育教学理论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读完这本书,我真的是热血沸腾,心中的敬佩之情不觉油然而生。感觉这也正是我一直所追求,一直想达成的梦想。
在书中,我了解到,魏书生担任实验中学校长与书记兼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承担两个班的语文教学,还担任教育局的局长,一年平均外出开会4个月,从不请人代上一节语文课,他学期之初即进行期未考试,一学期教材他用30多课时就讲完了;他不批作业,不改作文,但他的学生在升学成绩却能比重点中学平均高7.8分……面对这令人不敢相信的事实,我真的深深的震惊了,这怎么可能呢?因为我之前是教中学英语的,我知道教中学文科的艰辛。
仔细研读他的理论之后,我觉得他的成功在于他很好的运用了民主和科学这两大管理理念。
魏老师用“承包责任制”的方式,将各项班级日常工作细化,承包给个人,专责管理,从而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大好局面。这不仅强化了个人的责任心,还充分激发了班级各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形成了强大的团队合力,集体推进了班级的各项工作。他不仅在管理上民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民主。我在书中也深深的感悟到了,要想真正的实现民主,就必须真正的做到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能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特别是对待后进生,他的方法很好。人都是有差别的,遗传、后天环境、家庭条件、性格等等,都会造成个体的差异。作为老师,要承认并允许学生之间有差异,要看到他们的优点,激发出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成绩靠后的学生慢慢地进步。在魏老师的眼里,后进生的意思就是"后来进步的学生"。他把语文就得8分的学生都教及格了,真是太神了。
在书中,魏老师说,“在采用这些方法时,自始至终都要有民主的思想,都要有为学生服务,尊重学生,同学生一起商量教学改革的态度。如果是思想上有很强的自我中心意识,不尊重学生,主观片面地压制、强迫学生,那么,多好的方法也都会被用糟的,都不会收到好效果的。”我想这正是关键所在吧!
我们常常慨叹,现在的学生不好教,不爱学习···我想可能是我们的方法用错了。
更让我佩服的是,魏老师把民主和科学紧密相连。不仅以“德”治班,更是以“法”治班。在他带的班级中,制定的法规就有30多项,语文教学中的34件事都精心地按时空顺序做了周到的安排。从班长的职责,到科代表的职责,从废品的承包责任制到所有物品的具体负责人,无一不显出他管理方法的精心与细致。他的一日常规,一周常规,学期常规,学年常规,看了让人钦佩不已。正因为工作安排如此细致,又能有一套监督检查系统的保证,所以才使得“规矩”说了算,才使得班级管理能照章行事,从而才形成了良好的班集体。把又苦又累的班主任工作干得轻松,干得快乐,并干出成效。
看了魏老师的书,我真的受益匪浅。从中也悟出了一些管理班级,管理学生的理念,并试着实行,也有一些成果。我从一名中学英语教师转型做小学班主任,真的很茫然,很无助。魏老师的书,可以说是我在班级管理中的指路灯。比如,我也把“承包责任制”应用到了班级卫生清扫工作中。这样做真的很有效果,虽然我们是刚入学的孩子,但学生们很快就能够自己认真的并且很彻底打扫班级和分担区的卫生。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我逐渐的把这种方法应用到班级物品管理和摆放,个人卫生,课间纪律,就餐纪律等各方面管理中。效果很喜人,学生很快就走上了正轨,做得比一些大学生都要好。
在管理中,我也借助了“民主”的理念。我发现学生的资质有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别,应不同对待。我发现我们班有一个叫李明晨的学生特别不愿意说话。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他就一言也不发。我就多次找他谈话,也询问家长和其他学生关于他的情况。通过了解,我知道他是一个特别自卑不自信的一名学生。我就在上课时有意识的叫他回答一些特别简单的问题,他用很小的声音回答出来了,我就大声的表扬他,并让全班学生为他鼓掌。慢慢的,他有了自信,虽然还没有其他学生那么阳光,但也有了进步。看到学生在进步中逐渐成长起来,我真的很欣慰。
我所面临的教育之路还很长,我已经这样在探索中走了10多年了,并还将要继续走下去,我会不断的去感悟,去学习,去研究。结合我校,我班的实际情况,走出最适合我和我的学生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