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有一个清晰的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活动。教学工作计划范文10: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计划,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认识的教案反思(精选21篇)篇一
1.让幼儿初步感知正方体,知道其名称和最显著的形状特征。
2.复习几何图形,并练习按特征分类。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1.磁性教具:几何拼图――太空城堡。
图形标记、数字标记、大小标记。
2.正方体大纸卡一张,大正方体一个,积木拼图。
3.幼儿学具:每人一张正方体纸卡、记录纸、笔、积塑(插正方体用)、胶带、绳子、小棒。
一、准备部分。
复习几何图形。
1.辨认几何图形。
师:这座太空城堡由哪些图形组成?
2.练习按图形特征进行分类。
师:请小朋友把相同的图形归在一起。
二、出尝试问题。
1.告诉幼儿今天来认识正方体。(出示正方体盒子)。
2.展开正方体盒子平面纸卡,要求幼儿看一看,(什么图形)数一数(有几个)、比一比(大小如何),感知其特征。
3.提示记录方法。
三、幼儿操作活动,教师巡回了解活动情况。
四、幼儿表达活动情况。
师:(指折成的正方体)它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们一样大的?
五、教师讲解。
通过演示、讲解,让幼儿知道正方体的名称及最显著的形状特征。
1.数一数:有六个图形。
2.看一看:每个图形是正方形。
3.比一比:每个正方形一样大。
4.小结: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
(1)幼儿讲述以上特征。
(2)分辨一下正方形和正方体。
六、幼儿操作活动。
建构正方体,幼儿进一步感知正方体的`特征。用塑料学具,拼装成一个正方体。
师:请小朋友每人做一个正方体的玩具,送给太空城的朋友。
教师巡回指导,幼儿做好后,提示他们检查一下,做的玩具是不是正方体的,有没有六个面,每个面是不是一样大的正方形。
七、集体游戏“拼图”,辨认正方体。
要求幼儿从一堆各种形体的拼图积木中选一块正方体积木,然后去找朋友拼图。
《纲要》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获得有关物体形状、数量等方面的感性经验,并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因此我认为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式,只要能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并能与生活息息相关,有益于幼儿发展就值得去尝试。
认识的教案反思(精选21篇)篇二
1、教学例1,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
(1)、出示我国发行的小面额的人民币的品种,使学生对我国各种小面额的人。
民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么多种小面额的人民币的。
学生自由发言。(如:颜色、大小、图案、图案中的数字等)。
(3)、教师参与把人民币进行分类的活动,认识人民币的单位。
每个学生先将课前准备好的学具(模拟人民币)进行分类,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各自的分类方法。
提问: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1、有的把纸币分为一类,把硬币分为另一类。
2、有的把分币分为一类,角币分为一类,元币分为一类。
老师利用课件并配以音乐展示第2种分类的过程与结果。
a、先展示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1元)。
b、再展示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1角、5角)。
c、最后展示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1分、2分、5分)。
师:各类面值的人民币一共有多少个?
观察上面的人民币,同学们还发现了什么?(每一张人民币上都有国徽,国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代表了我们祖国的尊严!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人民币上乱写乱画,更不能侮辱人民币。)。
3、学生通过给人民币分类观察总结出: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板书:元角分)。
认识的教案反思(精选21篇)篇三
1、帮助幼儿巩固走线,发展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一、走线。
1、幼儿倾听音乐,请男女小朋友分批走线。
2、教师从旁提醒幼儿注意重点,双手张开,脚尖顶脚跟,目视前方。
二、摸一摸。
1、幼儿人手一个圆柱体积木,问:这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
2、幼儿左手拿圆柱体积木,右手食指中指摸一摸。问:积木有几个底?是什么形状的?
3、幼儿回答教师总结。
积木的底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三、找一找。
请小朋友找找看,我们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圆柱体的?
固体胶,灯管小鼓…。
四、活动总结。
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请小朋友回家找找看,家里有什么东西是像圆柱体的,第二天来幼儿园告诉老师。
让小朋友认识圆柱体,先要让幼儿了解圆柱体是立体图形的,与平面的.圆形是有区别的。然后通过摸让幼儿知道圆柱体的的组成,初步了解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圆形底面,像根柱子,能站起来的,让小朋友只是看着这个积木,小朋友会感觉枯燥,让小朋友找找什么东西像圆柱体,很好的激发了小朋友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加深了小朋友对圆柱体的认识。
认识的教案反思(精选21篇)篇四
1、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认识人民币之间的关系,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4、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培养学生节约用钱,知道如何爱护人民币的良好习惯。
认识的教案反思(精选21篇)篇五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5以内相邻数的意义,感知其多1和少1的关系。
2、能够表达出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彩色串珠、数字拼板、数字胸饰1—5、小房子的卡片每人5个。
活动过程:
1、走线,教师弹琴,让幼儿跟着音乐走线。
2、线上游戏:《好朋友抱抱抱》。
第一轮教师请出6个小朋友,边拍手边念儿歌:一二三,两人抱抱。(找到旁边的好朋友抱在一起)重复两次。第二轮教师可请9或12人一起来玩,边拍手边念儿歌:一二三,三人抱抱。(找到旁边的三个人抱在一起)重复进行两次。
3、回座位。
(1)教师按顺序出示小花形状的数字胸饰1——5,让幼儿认识。
(2)游戏:《小花开门》。
游戏过程:教师先请3个小朋友上来玩一次游戏,给幼儿按顺序带上数字胸饰1——3这三个,站成一排。教师说1号小花开门,带有数字胸饰1的那个小朋友做开门的动作,向前走出一步。教师再提问幼儿:“你们看看1号小花旁边的小花是几号啊?”幼儿回答:“是2号,他们两个是离得最近的”。教师告诉幼儿1和2是两个相邻数。再以同样的方式请出3号小花,3号小花开门向前走出一步。引导幼儿说出2和3是相邻数。(即离得最近的两个数就是相邻数,引导幼儿说出2的相邻数有两个,1和3)。
(3)教师出示彩色串珠让幼儿观察,然后回答相应的问题:“2比1多几?(2比1多1)2比3少几?(2比3少1)2有几个好朋友?(2有两个好朋友)是几和几?(1和3)。
(4)教师总结:像这样,1以上的每一个数都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比它少1,一个是比它多1。(即这两个数就是离它最近的两个数,也就是它的相邻数。)。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5、游戏《找朋友》。
教师可把全班幼儿分为5个一组上来玩游戏,并带数字胸饰,让幼儿记住自己的数字是几。游戏开始,教师可以任意说出一个数字,如教师说“4”,则请带有数字胸饰4的那个小朋友拉着比4多1和少1的两个幼儿一起站出来,(也就是4的两个相邻数请出列)看看谁最快最准,并给予表扬或奖励,并分别报出自己的两个相邻数(5或者3),并说出5比4多1,3比4少1。最后大家一起说出4的相邻数是3和5。(游戏可反复进行)。
本次活动开展得还算很成功的,大部分幼儿在课堂常规方面表现得都是挺好的,能够初步理解相邻数的意义,并能感知其多1和少1的关系,能够快速回答出5以内的相邻数。但经过家长们的反馈,有部分幼儿课堂常规不是很理想,没有完全达到本次活动的目标,掌握得不够理想,这也是本次活动中本人所忽略的细节部分,所以在下次活动中我一定会特别注意这些细节,让活动目标更明确。在以后的每次教学活动中,我一定会顾及到所有的孩子,让家长们满意。
文档为doc格式。
认识的教案反思(精选21篇)篇六
整堂课以购物活动为主线,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充分体现了教师崭新的教学理念。
认识的教案反思(精选21篇)篇七
木偶老人,12个月份娃娃(头戴绿色帽子,身穿1~31 数字衣服的为大月份娃娃;头戴红色帽子,身穿1~30数字衣服的为小月份娃娃;头戴粉红色帽子,身穿1~28或者1~29数字衣服的为二月份娃娃,突出二月份的特殊性),人手一本日历,另准备录音机、《生日快乐》磁带等。
教师:这是年历老爷爷,他有12个调皮的孩子,现在不知躲到哪里去了,请小朋友帮老爷爷找一找。
幼儿帮年历老爷爷找月份娃娃,找到后按从小到大顺序进行排列。
1、认识月份。
教师:老爷爷告诉我一个秘密,他的12个孩子都有一个名字。教师按顺序介绍12个月份。
引导幼儿把月份娃娃按颜色分成两队,排出大的月份、小的月份。教师指导幼儿看相同颜色的月份娃娃身上的衣服,看看各是几天,从中知道大的月份每月有31天,小的月份每月有30天,二月份有29天或28天。
2、认识星期。
幼儿分小组集体操作。
教师小结:一般来说,每个月份中的红色数字代表星期六、星期日,也就是我们的双休日。一个月中有4个星期,每一个星期有7天。此外,国家法定的节日如国庆节、儿童节等也用红色数字表示。
3、引导幼儿感知日历与年历的不同处。
教师:老爷爷把他的12个月份娃娃编在一本厚厚的书里,现在请小朋友打开它,看看老爷爷的孩子是不是都躲在里面。
幼儿翻看,知道日历中有12个月份。教师指导幼儿翻看每一页,知道每一页上的数字代表一天。
教师小结:印有一年的月份、星期、日期、节气等的印刷品称为年历。把一年中的每一天都用一页纸来表示,上面印有年、月、日、星期、节气、纪念日等的本子称为日历。
请幼儿找出自己的生日在日历中是哪一个月的哪一天,谁找得最快就和这个月的月份娃娃交朋友。
教师播放乐曲《生日快乐》,请在某一月份出生的幼儿到该月份的月份娃娃那儿去过生日。
请幼儿回家后在日历或年历中找一找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的生日。
《纲要》指出幼儿数学活动的内容应从幼儿身边取材,以幼儿身边的日历说起让幼儿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和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初步认识日历,在操作中了解一年有12个月,不同月份有不同的天数。对日历感兴趣,初步感知时间概念,懂得珍惜时间。发展推理能力。
这对于我们班孩子来说是一个还没有接触过的新知识,为了能让幼儿的还子们学的开心有趣于是我以今天是什么年的问题引出主题。果然还子们的积极性一下了高起来了 。接着我以小兔子不明白的问题让孩子们的帮助解决。你带的日历是那一年的?20xx年、20xx年、20xx年、虎年、兔年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回答着。你是怎么知道的?孩子的小眼睛可亮了:我的日历最上面有数字20xx的就是20xx年。我的日历上有好多小兔子的我就知道是兔子年。一年有12个月这一点大多数小朋友知道,可是对于每个月有不同的天数、认识几月几日他们还从来没有学习过。
在接下来的“找节日”环节中,当我说出节日后,小朋友首先要反应是几月几日,接着在年历中找出来。在找的过程中,孩子们找得都对的,而且迅速还很快!可是我发现这样能力弱的小朋友得不到锻炼了,于是我说:请几个孩子到老师的日历上来找。这下,孩子们更积极了。
整个活动下来,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要想小朋友学得开心,首先老师必须带动学习气氛,让每个小朋友都在不自主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只有大家都参与了,老师教得开心,小朋友学得也开心。
认识的教案反思(精选21篇)篇八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日历,学会看日历。
2、了解日历在生活中的运用及作用。
活动准备:
多种不同的日历。
活动过程:
一、出示日历,引起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好多东西,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日历)。
1、和幼儿一起说说日历的样子。
2、引导幼儿观察日历师:日历里面有什么?(数字、文字等)。
二、深入认知老师这里有一本日历,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有什么秘密?
1、认识年份。
师:这是哪一年的日历?(20xx年)。
2、认识月份。
(1)一年的第一个月是几月?最后一个月是几月?12月过完后就表示一年结束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2)那一个月有多少天呢?这些小数字会告诉你。
一年有12个月,有的一个月31天,有的30天,二月有28天。
3、学习。
认识的教案反思(精选21篇)篇九
(1)师与生换钱。1张5角可以换()张1角。
1张1元可以换()5角。
1张1元可以换()1角。
2张1角是几角?
2个5分可以换()个1角。
1角可以换()1分……。
(2)生与生换钱。(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同桌分别拿两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进行兑换。(学具中的模拟人民币)。
(3)学生独立换。(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小结:通过换钱活动,我们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
板书:1元=10角1角=10分。
认识的教案反思(精选21篇)篇十
《认识钟表》一课是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首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让学生说一说在哪儿见过钟表,不仅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我们要学习的是生活中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结合“小胖的一天”的生活情景,这些环节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探究去发现。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抓住学生年龄特征,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带给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用心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潜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让学生说一说:你早上大约几时起床?晚上大约几时睡觉?每一天你是几时到学校?你明白下午我们几时放学?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实践潜力。同时也能较好地帮忙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透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当时针指在几,分针指在12时我们就读几时;当分针指在6,时针指在两个数的中间我们就读几时半。透过教学使学生还了解到钟表的后面有好几个钮,能够开时、定时的;钟表上除了有分针、时针外,还有秒针。
不足之处: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因此个别学生在认识几时和几时半时会有混淆。还有就是我请学生拨钟时,让他说一说你是怎样拨的,学生的表达不够清楚,还有的同学会说,但是动手就好像有困难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潜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潜力和语言表达潜力。
认识的教案反思(精选21篇)篇十一
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书本数学只是生活数学的一种提取、概括和应用,给学生学习生活数学提供了一种视野,搭起了一座平台,任何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通过教师的艺术加工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学时我队对教材进行重组,创设了生活情境,即学生熟悉的、自己班男生25人,女生17人这一生活情境着手,通过让学生提出能够说明男女生人数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激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7分之25又可以说成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5比17,让学生初步建立起比的概念,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并丰富他们新的经验,又通过解读大量生活中的比,让学生大量的说甲是乙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甲和乙的比是几比几的语言,欣赏了生活中的“黄金比”更深入的了解了比的内涵。
认识的教案反思(精选21篇)篇十二
教科书第64—66页的内容。
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角。感知角是有的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3、让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一、游戏导入,感知角。
1、引出角。
谈话:同学们,在平面图形的王国里,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
(学生纷纷举手。)。
指一名学生上台来摸。学生摸出后,加以激励。随后提问:如果让你们来摸你也能摸出来吗?(生齐答:能!)。
师:你们都这么确定能摸出圆来,请问有什么窍门吗?
(学生答:因为别的图形都有角,可是圆边上都是滑滑的,没有角。)。
师:同学们真有办法!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角”,角也是平面王国里的一个成员。(板书:认识角)。
2、找角。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除了圆,其余的图形中都有角,那么我们就先拿出三角形,请你把角找出来。
指名学生在三角形上找角。
(学生找角只摸顶点。)。
教师示范指角:刚才同学们摸的是角的一部分,正确的摸角方法应该是这样的:(教师从顶点出发摸两条边)。
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重新摸三角形的三个角。
师:现在让我们到生活中去找找角吧!
二、建构模型、抽象角。
1、抽象角。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师:同学们看一看,你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学生自由的找角,并全班进行交流。)。
师:将这些物体面上的角移下来就成了数学上的“角”。(教师边说边点击课件从剪刀、三角形、闹钟上抽象出角。如图:)。
2、画角。
师:(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下面看一看老师怎样画角?先画一点,再从这点出发画两条直直的线,再在里面画一条弧线,就成了角。(教师分别在黑板上画出以上三个角。)。
3、角的组成。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画的三个角,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全班交流得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教师板书:如图)。
边
边边。
顶点顶点顶点。
边边边。
4、练习。
判断:出示“想想做做”的第1题。
判断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在追问:你能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吗?
5、做角“想想做做”的第2题。
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操作,指名到视频展示台上操作,全班交流操作情况。
三、操作探究,比较角。
(1)谈话:我们的这个新朋友真的很调皮,它还会变化呢!
教师再转动分针和时针,使夹角变小。
提问:现在这个角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角怎么样?(板书:角有大小。)。
(2)课件出示例题2中的三个钟面。
让学生比较那个角最大,那个角最小,并说说是怎么比较的。
全班交流汇报。(学生可能是观察边叉开的程度,也可能数格子,都肯定鼓励学生。)。
2、做角活动。
(1)谈话:角有大小,那么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用准备好的材料做活动角。
(2)同桌每人做一个角,比一比谁的角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发现凭观察难以比出大小的角,让这两位学生上台全班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用重叠法比较。
多媒体课件演示用重叠法比较的过程,让学生观察。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4)引申。
a、“想想做做”第3题。
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角?(剪刀、扇子)引导学生把扇子和剪刀慢慢打开或合拢,观察扇子和剪刀中角的大小的变化。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b、“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明确题意。
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你发现折出的角中,那个最大?那个最小?指给同桌看。
四、全课总结,拓展角。
1、谈话: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那个图形?
如果你是角,你打算怎样介绍自己。指名学生作角的自述。
3、实践作业: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找一找,摸一摸。
一、生活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游戏的导入引出“角”,然后教师点题说明本节课就来认识“角”,从生活实际引入,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得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有一种亲切感,不是突如其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同时因为他们对角并不陌生,也就增加了学生学习新知的信心。“摸角”和到生活情境中“找角”以及后来的“做角”给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学会展现自己并有机会展现自己,在实践中探索新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愿意尝试的勇气和实践探索的精神。
二、科学性与准确性的完美统一。
“角”对学生并不陌生,“摸角”便是检验学生对角的认识程度,学生头脑中的角是一个模糊不确定的概念,让他们摸就是让他们知不足。虽然只摸了顶点,但得肯定他们的摸法有可取之处(摸的是角的一部分),然后再引导他们如何正确的进行摸角。这样的设计既照顾到学生的心理,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又使他们在放松自然的情绪中来科学的认识角,明白数学中的“角”是区别与我们先前所认识的“角”的。而在摸角的示范上教师也作了推敲,从顶点出发摸两条边,在画上小弧线。这样的做法并不是随意之举,因为教师们都知道:角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的平面图形,画射线就得从顶点开始。在后来的画角中教师也渗透了这一点。之后再让学生说一说摸边时的感觉,得出角的两条边都是直的。
三、系统性与拓展性的无痕渗透。
从游戏引入角到实际摸角,然后让学生在例题情境中找角,并运用正确的方法指角,紧接着从物体中抽象出数学中的角(出示角的抽象图)。一切过渡的自然而巧妙。然后再通过画角、对比,认识角的共同特点: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并且两条边必须都是直直的。最后再通过判断、做角进一步巩固角的概念,使学生在头脑中初步建立角的模型。这里充分体现了知识建构的系统性,虽然是很简单的教学内容,却蕴伏了许多的数学思想。正确的摸角方法、画角方法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为以后更高一级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抽象出的三个角蕴伏着“锐角、直角、钝角”的概念,拓展了角的外延,为下节课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我们的课堂并不局限在“40分钟”,而是给了它更大的拓展的空间。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延伸;向高段学习延伸。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学内容简单并不意味着教学的设计简单,如果我们将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就大错特错了。因此,我们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应多研读教材,多系统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多研究学生,这样才能把握低年级的教学特点,使我们的教学更艺术,使学生的学习更便捷。
认识的教案反思(精选21篇)篇十三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就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通过分苹果明确一半是怎么得来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一半”。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大量的实物:如分苹果、分桔子、分橡皮泥等的操作使学生初步形成1/2的表象,再进行小组内交流1/2的意思。使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圆形纸上折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4比1/2大,于是教师就动态演示:把1/2和1/4剪下重合比较,于是学生就直观的认知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这样,使学生主动的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因而,在一开始就从“分苹果”入手,让学生拍手表示结果,当最后分到半个时候,同学们面面相觑。这时,让学生通过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一半”,这样诱发了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好胜心理强,在学生认识了分数后,让他们自己折出几个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几个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又例如在认识了分数之后的练习,让学生说出分数,有的脱口而出,进而让学生上起争论,在这一环节中既强调了“平均分”的概念,又对优生来说是一个提升。
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在真正上这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陷。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如:在出示半个苹果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半个”苹果,这里是新颖独特、妙趣横生。但这里老师并没有强调用什么数去表示“半个”,体现不出文字、图形与数学符号之间的转换,这样学生就注意不到不同表达方式中教学意义的相似性。又如:在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之后,出示大圆的1/2和小圆的1/2。让学生去比较,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分数比大小要在单位“1”相等的情况下才可以。这一点,对于刚接触分数的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
认识的教案反思(精选21篇)篇十四
这节课我主要通过三个部分让学生认识时、分。
第一部分是认识时,第二部分是认识分,第三部分是认识时与分的关系。主要通过钟面一圈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五个小格,总共有60个小格。时针走一大格就是一小时,分钟走一小格就是一分钟。通过动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分钟走一圈就是时针走一大格,从而感受出一时等于六十分。整节课的思路是很清晰,但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动比较少。
动手操作感受的环节设计的不是很好。学生参与面不够全面。整节课对学生的关注仍然不够。没有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三个环节过渡的不是很自然。课堂语言也不够规范。表现在提问上和对学生的评价上。今后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情境来提问,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能活跃课堂。有些东西不一定要通过总结性的话呈现出来。
教学也应有层次性。可以设计些拓展延伸的环节。最后课堂小结不能丢。总的来说,这节课的不足有很多。向前辈们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认识的教案反思(精选21篇)篇十五
本册教材第七单元安排的认识钟表主要有以下内容:(1)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有2根针,分针又细又长,时针又粗又短;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2)学会了认整时的方法,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3)学习了认大约几时了,也就是快几时了和几时过一点儿。(4)学会了简单的时间计算,1小时前是几时或再过1小时是几时。(5)在钟面上画指针,能区分出分针长,时针短。
本单元内容整理复习时,我先让学生同位合作,边翻看课本边想一想本单元学习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特别好,基本上这些知识点都想到了,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做到这一点真的很不容易了。
回顾本单元的教学,主要是注重通过让学生动手拨时间,来加深印象,巩固认识本单元的知识点。我们班的家长统一用班费给每个孩子买了一个钟表模型,认识钟面,认识整时,都是借助钟表模型形象的完成的。学生认识了整时后,我让学生同位合作,反复的在钟面上拨整时,一人说一人拨或是一人拨一人认读。认识大约几时的时候,我说一个时间,也是反复的让学生拨,播完后同位再比较有什么不同,例如9时过一点儿,有的学生分针指到1,有的学生分针指到12和1之间,总之,我给学生总结:几时过一点儿,分针一般是过了12,在12和1之间,指到了1也可以,但是一般最多不超过1,超过了1就不是过一点儿了。快几时了,分针一般也是差一个大格到12。我还布置学生回家和家长一起拨钟表认时间,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浓厚。
通过反复的拨钟表练习,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掌握非常好。
认识的教案反思(精选21篇)篇十六
教学前,我首先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认识比》是在学生已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相关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这个单元的的起始课。教材安排了牛奶杯数与果汁杯数的比洗洁液配比路程与时间的比三个生活情境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使学生认识比。备课时我反复斟酌:学生初次接触比,难免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要学习比,比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在1、2两个例题中,比的必要性不容易体现出来,学生可能感觉没必要用到比。其次对学生也进行了思考: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习基础以及学习方式方法我发现,他们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六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的阅读、理解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有意识设计自学、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应该改进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要善于调动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能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对所设计的教学问题和有关知识点没有深入地思考和预设,有时显得空间过大,使学生的思考失去针对性、方向性;有时又因为没有提得很到位或明确,使得学生在思维的影响下,回答和思考的问题背离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的教案反思(精选21篇)篇十七
本单元两个课时的设计都能体现出新教材的教学理念,通过多媒体的手段以及道具模型,通过听一听、看一看、认一认、说一说、拨一拨、写一写、画一画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教学目标,从整个单元的教学效果来看总结了以下几点:
在教学整时时,我抓住学生年龄的特征,采用了现在最深受学生欢迎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儿童节目中故事人物贯穿整节课,在课堂上出现卡通人物作为教学元素,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而在认识钟面后的环节是认识整时,这一环节是本课重点,我设计了卡通人物懒羊羊出场,由于是学生心目中喜爱的人物,他们会注意情境图上的每一部分,包括钟面,这是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实际而设计的。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懂得不要懒床,给学生渗透了珍惜时间的情感教育,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碰到了以下问题:首先是在介绍钟面知识时没有介绍钟面有12个大格;当在讲授认读整时时,许多学生用日常口头语把几时说成几点,甚至把“几时”说成“几点时”出现两个单位,我并没有去认真思考如何把这个错误及时纠正;其次没有把认整时的重点讲透,我应该把“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好好地渗透到学生中去,而我只用一两句话就略过了,对于中下生还是没有掌握好;最后在讲解读写整时时,没有把冒号左边和右边分别代表什么意思没有交代清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不断的努力,向有经验的老师取经,改善我在课堂上的不足之处,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有效。
而半时比整时学习起来更难一些,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在于把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来,运用观察与操作相结合的活动方式,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体验感悟半时指针位置的特点。我把电子多媒体走进课堂,以“守株待兔”的故事为线索展开,讲解“8时已过,分针再走半圈就是8时半”,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学生联想、推测得出9时半、10时半、12时半,由已有知识生成新知识,既发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又体验到半时是由整时发展而来的。吸引了学生与教师的目光,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在本课教学中,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并充分考虑到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有效地的实物投影,通过让学生亲手拔一拔、画一画、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练习设计遵循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读时间、写时间、画指针等内容,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多侧面积累感性认识,再上升为理性认识,感受数学的力量。
本节课由于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索性,教学中设置了许多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学生数学学习过程,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良好教学的效果。从整个单元来看,学生们都在轻松愉快中度过,并且我也比较重视操作的能力培养,把枯燥抽象的时间转化在形象直观的模型钟面上,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认识的教案反思(精选21篇)篇十八
钟表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认识钟表》这一单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有不同程度的接触,有些学生会认读,并掌握本单元所要求的内容,有些同学对钟表的知识不会,在课堂中学生是第一次认识钟表与时间。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了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
认识钟面时,让学生认识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有哪些数字,怎样排列,然后利用课件闪动,如果只是单纯地通过视觉去感知,让学生形成表象是不够的。我在教学时希望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能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因此让同学们每人课前准备一个钟面的学具,学生在看一看,亲手摸一摸、拨一拨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同学们通过观察钟面、拨动转钮会发现:秒针走得最快、分针走得比较快、时针走得最慢;分针比较长、时针最短;秒针最细、分针比较粗、时针最粗;小朋友还知道了三根针走的方向。
总的来说,这单元教学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认识的教案反思(精选21篇)篇十九
《比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和比的应用》的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比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和比的应用》这一节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本课的教学设计是“男女生人数的比较”“速度与国旗的长与宽”三个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男女生人数的比较”“速度与国旗的长与宽”等情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下面谈谈我的教后反思:
一、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创设有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与自己生活环境、已有知识经验密切相关、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创设如下情境:“如果把我们班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放在一起比一比,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后发现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体会同类量的比;再设计了“速度”问题,让学生体验不同类量的比,从而感受比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了解“人体上有趣的比”,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这些情境都是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关注自身的教学行为。
主要表现在: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第二、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多媒体来演示,注意数形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情境,使学生对比的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在实践中能够自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比如这节课中,课堂上出现了“球赛的比分是不是比”,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确今天所学习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而体育比赛中的比分,是一种比多少,也就是差比,并不是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比。
三、关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学生的学习要有方向,而如何把握这个方向,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引导适时、到位,学生就能控制自己,随着学习内容步步深入学习。
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我不能很好地处理、引导、回应,对学生的评价的语言也不够丰富。
问题归因:
出现这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对这堂课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对学生能出现的一些问题预想得还不全面,不够到位,我的专业知识还不够丰富,这些不足都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改进。
教学重建:
如果我再教学这一内容,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应该加强师生、生生之间互动,提高互动的质量,使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教师必须要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敏捷的教学机智,非凡的驾驭课堂和学生的能力,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每一堂课中的思索与积累。
在今后教学中,我会带着批判、审视的目光,结合实践对理论加以检验,并且在反思性检验的过程中,使自身的经验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努力提升驾驭课堂、捕捉信息,资源重组等能力,做一个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
认识的教案反思(精选21篇)篇二十
关于动物的卡片,挂图。
1、从图片上和挂图上让幼儿进一步认识它们的`名字及特征。
2、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3、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探索与实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小卡片。
1:组织幼儿做手指游戏,安静入座并向小朋友们问好。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3:教师学动物叫声,出示卡片,让幼儿说出名字及特征。
4:让幼儿模仿动物叫,并说出它们的名字及特征。
在本课堂中,幼儿从卡片中,叫声中感知,并进一步认识动物名称及特征。
由于时间匆忙,有点过快,没有注意孩子的接受情况。但是整体感觉很好,整个课堂中,孩子们表现得很棒,个别孩子表现不好,我应多学习,实践,让课堂上更轻松一些,活跃一些。
认识的教案反思(精选21篇)篇二十一
同学们真棒,不但学会了很多知识,认识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还能自主购买商品,懂得了要爱惜人民币,爱护人民币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下一节课,我们还将进一步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以及人民币简单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