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校或教育机构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大纲。接下来是一些成功教学计划的案例,希望能给您提供一些灵感和启示。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一
1、整体感知课文,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2、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3、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5、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2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3、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重要意义。
媒体。
可用投影仪展示介绍岩石构造知识的一些画面,还可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岩石从分化再到重新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直观生动的感受。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1、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2、录音机:伴奏带。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你是通过什么来掌握时间的?除了钟表、日历……之外,你还从哪里看到过时间的流逝?……时间除了把它的脚印留在大家刚才所说过的那些地方之外,还把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文章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三、研习课文。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订正: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是课后练习中的一道题,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且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作者用大量篇幅说明岩石被破坏而渐成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生成打基础作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喧宾夺主,而且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这是本文的难点之一,设计此题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运动的规律,从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之二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请结合课文回答。
学生快速测览课文后回答,教师明确: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达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时,像书面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这是文章的又一难点,意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结合课文谈谈“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
讨论后明确:“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或“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之一,意在提高学生对地质科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兴趣。)。
四、欣赏品味。
作为一篇科普作品,本文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从形式到内容再到语言表达等方面尽量靠近读者,使读者愿意读、喜欢读。首先,从形式上看,拟人化的题目,别具一格的题记和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内容生动具体的正文,相互映衬,浑然一体。尤其是选择高土其的《时间伯伯》一诗作题记,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了下文,还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无论人类有史以来,还是史前无人之时。其次,从内容上看,说明具体、全面。如说到山野里的岩石可以记录时间时,顺便提及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介绍岩石生成过程中如何留下时间的踪迹,却先交代岩石的毁坏、分解过程等,不断开阔读者视野,使人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再次,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地运用拟人化的写法,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把“岩石”的被动和无奈表现得令人同情。“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的排比、拟人手法加上极富特点的动词的巧妙运用,把‘“狂风’”“洪水”“冰河”来的情状表现得惟妙惟肖。文中类似的句子随处可见,值得细细品味。
五、课堂总结。
1、总结两节课的教学内容。
2、总结学生的学习表现。
3、总结学习方法。
(课堂总结便于学生对课文h容的整体把握,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用已有的学习方法指导今后的学习)。
六、布置作业。
学完这篇课文,你是否对岩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试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首小诗或散文,抒发一下你的感受。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二
与《食物从何处来》相比,《时间的脚印》所说明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会觉得更加陌生。尽管时间无处不在,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尽管如课文所说时间在自然界留有许许多多“脚印”,但若要到千古的岩石中去寻找时间的踪迹,也还不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所随便可以获得的。因此,阅读本篇课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难,也会生发出一定的求知欲。教学中,要借助于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再借助于生动有趣的说明文字,来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揣摩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学法。
运用编写提纲或编写梗概的方法把握说明的基本内容;,再透过提纲或梗概去分析说明的层次,理清说明的顺序。提纲是文章的“纲”,要显示出文章的骨架。内容梗概应该比“纲”略细致一些,比“骨架”更丰满一些。给这篇文章编写提纲或梗概,要抓住两点:一是抓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段,从那里把握文章的层次;二是抓中心句、关键句,从那里把握文章局部的中心内容。
导入。
本文的标题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导入课文的学习:
1、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
2、你是通过什么来掌握时间的?
3、除了钟表、日历……之外,你还从哪里看到过时间的流逝?
突破。
教学本文,有两个重点需要着力突破:一是说明的层次,二是说明的语言。就层次而言,文章在正式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之前,作了一步一步的导引。开头引用高士其的小诗来扣题,接下来从人们熟悉的记录时间的方法转入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法,再用设问句“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过渡到对岩石的介绍。这虽不是文章的中心内容,但却是必要的铺垫,而且铺垫得极有层次,导引得入丝人扣。对岩石的介绍也一样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先说岩石在运动、在变化,接着分析变化的原因。然后说变化中保存了许多历史的痕迹,而这些痕迹便是时间的脚印。最后指出认识这些历史痕迹的价值和意义。的确是思路清晰,顺序流畅。就语言而言,文章大量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语言活泼生动,从而把死寂的岩石、把抽象的时间也写得情趣盎然。
实践。
如有可能,去参观自然博物馆、地质博物馆等,或到山野里看看自然界保留的时间的痕迹,并作记录,或写出游记。
探究。
1、根据自己的领会,谈谈文章开头引用小诗《时间伯伯》的作用。
2、课后练习二问道:文章插人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这个练习还可以换一种问法:插入“铜壶滴漏”是否有必要?是否影响文章的上下衔接?删掉这一段是否可以?请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答案当然不是唯一的,同学们尽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的理由。
拓展。
阅读朱自清的散文《匆匆》。
匆匆朱自清。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予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汗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大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乎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大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思考:你能否从《匆匆》的描述中看到时间的脚印?把《匆匆》与《时间的脚印》作比较,看看两篇文章的主旨、写法和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三
时间虽然是没有脚印的,然而时间的踪迹却仍然被记录了下来。读了《时间的脚印》一文后,知道了岩石具有记录时间的功能。沉思之余,感慨良多,回忆自己的学习生涯,察看自己留下的时间脚印,我顿觉时间之宝贵,油然而生一种时不我待的危机感。
我不禁掩卷沉思:时间一分一秒地飞快流逝,好似一条永不停息、奔腾向前的河流,勤劳的人,能从河流中捞取财富和智慧;懒惰的人,只能捞起懊悔和失望。所以时间是公正的,也是无情的。善于抓紧时间、利用时间,会使人变得聪明、智慧,进而为人类创造财富。
从步入学堂到现在已近八个年头,我就像一棵小树,在风吹雨打中慢慢成长起来,这期间,留下的脚印有深有浅,有成绩也有不足。作为学生,大多时候只是机械地完成作业,并没有真正去系统的梳理所学的知识,也没有深刻去分析知识体系中的前后逻辑关系,时间偷偷地在玩耍中溜走了。
回想过去,一幕幕浮现眼前……。
我喜欢绘画,爱好做手工,一幅幅作品寄托着我的`美好愿望,留下我最美好的回忆。
其中一个比赛作品是人鱼故乡,我用了近一周的时间去构思,不管是睡前还是睡后都在思索,甚至有时在梦中还在思索,在构思完成后,便开始动手制作,在经过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多次对作品的主题表达和细节进行修改变动后,终于完成,在不知不觉度过20多个日夜,心里也倍有充实感,最后荣获中学生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特等奖,这段时间留下了坚实的脚印!
静静地思考后,我慢慢懂得了,时间对我们很重要,不珍惜时间,就会失去掌握知识的机会,时间走了,不会再回来。古语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我下定决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课上课下认真消化老师教授的知识,独立高效地完成作业,及时总结。周末时间去系统梳理一周所学知识,充分利用时间,趁大好时光留下自己扎实的脚印。古言有训: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再不能以没有时间为借口,放弃该做的事情。时间,是掌缝中的沙,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就会全都漏光;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抓紧时间去挤,总会有所收获。
快乐的日子让我欣喜,美好的回忆让我怀恋,充实的人生让我自豪;懒惰的日子让我懊悔,荒废的'日子让我唾弃。我要奋起直追,未来的征程上印证我坚实的时间脚印。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四
我读了一本科普读物《时间的脚印》。这本书告诉我们:时间虽然是没有脚印的,然而时间的踪迹却仍然被记录了下来。在大自然的岩石中,在高大或矮小的树木中,甚至在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都有时间的记载。比如说,美丽的雨花石中,就有时间的踪迹。二三百万年前,雨花石是一些卵石、砂砾,经过了长时间的地质运动和河流的长途搬运,使雨花石坚固结实而耐腐蚀,运动中发生的摩擦起了抛光作用,使雨花石变得越来越好看。雨花石漂亮的花纹,记载着奔走了二三百万年时间的脚印。
再比如说,地球诞生已有46亿年,地球上的生物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无脊椎动物让位给有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不断有新的“强者”出现,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到哺乳动物类,此衰彼兴,依次扮演者着地球上的主角。地球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主要是靠当时形成的岩层和所含古生物化石记录下来的。
当然,时间的痕迹实际上要比这篇文章所介绍的丰富得多。的确,时间的脚印在整个地球上处处可见。就在我们身上,也有时间的记载。我们的爷爷奶奶也曾和我们一样是小孩子,但他们脸上的皱纹和头上的白发是岁月和时间在他们身上留下的脚印。看看我们小时候的照片和穿过的小衣服、小鞋子和读过的小人书,再看看我们现在高高的个儿,穿着大大的衣服和读着一本本厚厚的书,不能不让我们感到时间在我们身上留下了痕迹。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五
时间所流逝掉的每一分,一秒,在这个世界上都会留下十分全面且巨大的印记。
时间是没有脚的,但种种迹象却都如实地记录下了它那极具影响力的“脚印”。
简单一些的便是我自身的成长,还有那一年四季景色的不断变化,那珠穆朗玛峰逐年降低的高度,那古老的树桩上一圈又一圈的年轮,以及每天都在感受的日出和日落。
时间的步伐快得有些可怖。
这一点是在我新增的工作上所发现的——帮助父亲与母亲拔去头上那苍白且数目不断增长的头发。余秋雨写到,世界上最可悲的事便是人近中年时在镜子中所发现的自己的第一根白发,那一瞬所带来的悲伤感远比莎士比亚的戏剧都大。
对此我也有些体会,因为不知道何时起,我俨然成为了家中最高的人,这一发现使我惊觉了我的成长与父母的老去。究竟是他们变矮了,还是我长高了?时间也没给我一个准确的答复。
更为直观的是外婆那一头明明仍然乌黑的头发,居然就如同小说般,在一场大病中一夜变得雪白了,时间竟然能做到如此!也不怪我这么惧怕它了。
时间的脚印远比我所写的要多得多,以上所提到的不过是沧海一粟、冰山一角罢了。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六
《和时间赛跑》是一篇清新、淡雅而又略带淡淡优伤痕迹的散文。在这一教学设计中,力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自读自悟来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等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词卡、磁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录音导入,激发兴趣。
1cai播放配乐朗诵《匆匆》片断(第三节)。
2谈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到这个课文标题,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自由读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自学。
(2)教师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
3教师利用词卡、cai课件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4指导学生当堂正确书写生字。
5指名分节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6想想课文讲了哪些事?作者通过和时间赛跑明白了什么道理?(牵引中心句: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7听录音,联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的初步感受。
三、学习1―5小节。
1默读1―5小节,说说这部分讲了几层意思。
2指名读一、二两节。
(1)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事?
(2)这部分的生字新词比较多,请大家小组合作解决,如果仍有困难,请提交全班讨论。
(3)你想用什么方法学习这一部分?(引导学生采用“读―悟”法来自读自悟。)。
(4)指导学生用“持续”“与其……不如……”造句。
(5)从一、二节中找一个词来概括这部分的感情基调。(忧伤)。
(6)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价他人的朗读。
3齐读一、二两节。
4默读三、四两节。
(1)画出你最难理解的句子。(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2)先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然后在小组交流、讨论。
(3)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中的爸爸是怎样解释的?
(4)文中的小作者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5)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6)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平时生活中,你有过这种感受吗?
(7)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四两节。
5自读第五节。
(1)说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谚语的意思。
(2)你在平时课外阅读中还收集了哪些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成语?全班交流。
(3)“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滋味?(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6说说看,你平时是怎样珍惜时间的?今后,你准备怎样珍惜时间?
四、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句段。
3收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故事等。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西场实验小学。
最新文章:。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七
1.筛选信息,感知课文内容。
2.寻找关键,理清文章思路。
3.赏析妙点,探索表达之趣。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表达之妙,是本文学习重点。
2.理清文章层次探究章法之妙,是难点。
教学创意。
本教学设计着眼于学法实践,在阅读中,通过“发现、赏析、创造”的方法进行语言探究式阅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年春节档最热门的电影,当属科幻片《流浪的地球》,大家都看了吗?
它讲述的是地球的未来,太阳即将毁灭,地球必须去寻找新的家园。今天,让我们循着时间的足迹,去探寻地球的过去,一起学习《时间的脚印》。
板书课题。
二、感知内容与层次--说发现的话。
这是一篇很有趣味的说明文。
知识链接: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1.浏览,圈点勾画,本文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呢?说说你的发现。
交流。结论:这些知识都是围绕着“岩石”进行的介绍。
板书:岩石。
2.跳读,发现三句话,这三句话具有以下特征:。
独立成段;。
具有提示内容的作用;。
分别介绍了“岩石”的三个方面。
交流,结论: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板书:记录时间。
岩石的形成。
保存痕迹。
研究意义。
小结:从课文内容的角度来看,本文内容丰富,结构清晰。
这是从大处着眼的趣味。
三、鉴赏语言与表达--说赏析的话。
1.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赏析一个句子。
每1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赏析:这里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这里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这里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朗读。读出其中的情味。注意读出轻重。
每1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1厘米岩层记载的时间长;岩石形成的过程漫长、不易……。
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一个段落。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说说语段的生动性。
这是一个以描写为主的语段。
这一段描写了石头的变化过程。
这一段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用词很生动:“带着、旅行”,表示一种目标,一个目的,一个方向,说明了这些泥沙身负使命。很有情味。“冰河爬来了”,说明岩石的形成是一个很艰辛的过程,十分不易。
3.从文段结构的角度赏析一个文段。
从局部看,是总分结构,都是先总说,再分说。
请找出三处表示总说的句子,用下列两组关联词组成一个句子,保留关键信息,使句子顺畅。
三处总说句: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运动。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第一组关联词:岩石不仅……而且……甚至可以……。
第二组关联词:岩石一方面……另一方面……同时……。
思考:哪一个句子与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最接近?
递进关系:范围或程度上更进一步,强调岩石保留痕迹的神奇。
并列关系:只有前后,没有主次之分。
从语言表达角度看,本文手法丰富,摇曳多姿。
这是从小处着眼的趣味。
四、阅读整理与评价--说有创意的话。
从细处着眼,也很有趣味。
让我们把眼光聚集到标题:时间的脚印。
仅仅五个字也会有无限趣味。
请根据你对全文内容的把握,拟写一个副标题,作为你对课文标题的理解。
五、结语。
时间总是匆匆,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要结束了。但我们所经过的,必将如岩石一样,在生命长河里留下印记,从而构成我们独特的人生。愿各位珍惜!
下课!
教学反思。
语文活动,请给学生一个抓手。
语文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探索语言表达的规律,探索语言文字的魅力。
探索的落脚点是学法实践。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说,学法实践的重要目的就是训练能力,学生在阅读训练中形成了能力,教师就给了学生终身受用的本领。
训练什么呢?
训练发现的能力、鉴赏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归根到底是训练运用语言的能力。
基于以上目标,本课教学体现如下几个特点:。
一、充分的语言训练。
本课的语言训练,着眼于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到几个段落构成的文段,欣赏用词之妙,表达之趣,结构之美,训练充分。
一个“旅行”,体会出目的性,方向感,使命感,使冷冰冰的石头有了温度。
一处对比,暗示岩石形成的过程十分漫长。
最为有趣的,是对文段结构的赏析,用两组关联词分辨其中的逻辑顺序,让十分复杂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学生可见可感。
二、扎实的学法指导。
本课的学法指导是有序的,有效的,因而也是扎实的。
怎么筛选信息?跳读发现,精准指读。
怎么赏析句子?从说明方法的角度,通过朗读的方式;。
怎么赏析段落?看修辞手法。
怎么赏析结构特点?使用不同关系的关联词。
每一个活动都指向一个学习方法。
三、生动的语文活动。
从大的角度看,本课的语文活动主要有三个,说发现的话,说赏析的话,说有创意的话。
所谓的发现,就是筛选信息,明确结构;所谓赏析就是感受语言,学习语言,所谓创意,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出评价。
结构清晰,活动充分。
说明文作为传授知识的特殊文体,为了要把知识讲清楚说明白,作者苦心孤诣,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把复杂的知识讲明白,把枯燥的内容讲生动。学习表达,探究结构,是语文学习永远的任务和追求,说明文的学习,更是如此。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八
有个比人类的年龄再长一些的工具去,且它永远存在,它就是大自然。
古今中外,许多向往世界巅峰的青年人甚至老年人都将自己的意志映刻在了大自然中。
大自然是怎样计时的?
例如,树木的纹路。这一种是比较熟悉的了,想要知道一个树木的年龄,或者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朽木的年龄,首先,先横截树枝,使树木纹路清楚明了,其次就是观察和数出文物圈数,一圈代表相应的年龄段。
再例如,地表的成分。科学家常用这种方法来判定一个事物的年龄。与初中阶段生物学科里面学到的地质学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原始地球是原始大气层,后来慢慢演变成如今的地球儿。每个时期地质和大气成分都不完全相同,通过一个事物(如陨石坑)可测定它是处于什么年代什么时间的。
在我们身边,有一种女性害怕的但能很好判定人们年龄的测时工具——皱纹。
慢慢的我发现,父母眼角的皱纹,从出现到明显,那是一个直击人心的测量工具。
所以啊,我们必须要做到与时间赛跑。人类跟随时间的脚步走向新的时代,情感跟随时间的脚印上演喜怒哀乐,且愈演愈烈。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九
诉说这365天的滋味。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能做的太多了。我们得到的,我们失去的,只有这一条条白纸最请楚。因为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能在这一沓纸条中找到它的位置。而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也许,它早以是过眼眼云,时间是无形的。只有在这纸条中我们才能看到时间的踪迹。看见了吧!时间就是这么特别,特别的纯美。
特别的伟大。是时间编制了童话,是时间创造了神奇。
只有日历最纯朴,它用他那有限的纸张谱写着我们每一个人一年里的全部音符,短短窄窄的白纸条记录着流光异彩的昨天,展现着欢声笑语的今天,憧憬着充满希望的明天。这些表面看来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小纸条。但是,要读懂里面的深意就只有经历了才会知道这是上帝告诉我们的。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经验,时间不可以预示,时间只能实践,只有实践才能让平凡的时间表现出他伟大的价值。日历是时间的记录器,要回想时间就请通过日历来回忆吧。因为看似平凡的日历后面会有那么多那么多的人。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十
时间是无形的,摸不着看不见,却又在岁月之中留下了许多痕迹,而这痕迹正记录了逝去的时间。
时间的痕迹存在于建筑物,存在于大自然的环境中,同时它也存在于生物身上,也就是人的身上。
而时间是如何在人身上留下印记的呢?
世界上时时刻刻都有着生命的诞生。生命会逐渐成长,就如人一般。人的身高便留下了时间记录,一个人从幼年时期渐渐成长,在时间的记录下,骨骼发育完全,人的身高也就逐渐增长。照片是我成长的见证,原来不到一米多高的孩子,现在却长到一米六多,这便记录着时间的痕迹。而成长到老年时,由于不再生长,有些年龄大的老人弯腰驼背便会变矮,就如我的爷爷奶奶,这也印证了“时间不饶人”的道理。
“岁月是把杀猪刀”,说的是无情的时间留下的痕迹,看看人的皮肤变化就知道这句话说得很形象。刚出生的婴儿的皮肤是细嫩红润的,而随着成长皮肤会渐渐变化,到了中老年,皮肤会变得粗糙松弛而没有光泽,这是长时间操劳留下的痕迹。翻到自己父母以前的照片,那本来年轻的皮肤增添了几分沧桑,同时也留下了几道皱纹,这正也是时间留下的印记。
时间的印记也会在人的头发上显现出来,年轻时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经过岁月的打磨,头发由黑变白,同时也渐渐变得稀疏了。这正显现出来时间的印记和岁月对人的无情摧残。
眼睛是人用来见察事物的器官,也是人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也有着时间的印记。眼睛包含着一个人的文采与品质,就如那些有着丰富知识的人,眼晴总是炯炯有神的,一眼就可以看出他的人品,而些无所事事的人,还有一些老人,眼睛一看就是无神暗淡的。这便是时间留下来印记,更是一个人是否努力过的证明。
时间会在一切东西上留下印记,它却从不会停下脚步,所以我们也要更加珍惜时间。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十一
时常在想,时间走过人生会不会留下脚印。古人说“光阴似箭”,漫长的时间也是转瞬即逝,像在箭在紧绷的弦上突然射出,除了留下一阵风,没有留下任何东西。
坐在大树下的石头上乘凉,一阵阵风穿过树叶,吹走夏天的闷热,树叶被风吹的摇晃,不满的呼呼叫着。站起身来,踮起脚尖,仰着头扯下最低的一片树叶,重新坐在石头上,本站用手轻描着树叶的边缘,略显刺手。突然想起,似乎几年前,这棵树还是比我还矮小的小树苗,现今却长的比我还高大。好像抓住了时间,原来时间的脚印在一棵小树的成长上。
在一处废旧的房屋,屋外的泥土都长着高过人腿的野草,屋子窗户玻璃破碎,木门都腐烂破旧,里面还能看到橱柜上摆着一些瓶瓶罐罐,地上堆着垃圾,四处黑漆漆的一片,到处是尘土,好像呼吸谈吐间都有灰尘穿过。依稀想到之前爷爷奶奶说这里是旧的家,住在这里时我才不到一岁,小爸说在这房屋居住时经常逗小时候的我玩,我小小一只坐在桌子上被小爸推倒再扶起来,小爸说像“倒翁”一样,轻轻一推的摔了。虽然我很无语,但是这温馨的画面与现在破旧的房屋形成一个对比。好像抓住了时间,原来时间的脚印在房屋的破旧上。
翻开历史书,从原始时代到夏商周,春秋战国到秦两汉,隋唐到五代十国,两宋到元明清,再到现在。每一位皇帝的更迭,或是昏君,或是明君;每一次版图的变化,或是扩大版图,独占一方,或是缩小版图,几近破国。历史上的人物辉煌或破败的一生都被几笔带过。好像抓住了时间,原来时间的脚印在历史的变迁上。
时间不是像风一样来无踪去无影,它的脚印在任何地方都能寻得见。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十二
杰出的著作并不是靠能量,只是靠坚持不懈来的。
——题记。
成长的经历就如这满天的飞雪,终会从大家指缝中一点点的流走。只有那一个清楚强有力的脚印,印在了内心深处。
夏日傍晚,静坐在窗前看夕光溶化的山,火一样的云,渐渐地暗下来。风从手掌心边的一片叶子上吹起,远去了,带到鸟翼温婉的声响。我勤奋从窗外的风景取回心绪,再次每日的钢琴练习。
蓦然回首,六年时光悄悄地逝去,充斥着自信心的我做了一个胆大的决策——九十级一次性考过。
想像是幸福的,实际的脚印,要我感受到什么是惨忍与苦味。几十页的曲谱令我目不暇接,繁杂的音符、难找的节奏整得我焦躁不安。一小时出来,仍是错误百出,没多哪些进度,连考的期待基本上幻灭。
缓缓热风吹过我的面颊,低沉地扔了曲谱,重重的合上琴,打开电视机,正巧是郎朗的演奏会。他的琴声宛如行云流豪放洒脱;又如又高又大的山峦一般起起伏伏;更恰似天籁之音婉转柔长,将创作者的情感表达得酣畅淋漓,曲声很长时间萦绕在我的耳畔。
他是怎样保证的?我网上去追寻郎朗的脚印。
原先,郎朗每日练琴,最少七、八个钟头,他的取得成功并不是不经意,更并不是一蹴而就,只是根据勤奋好学勤练和长期性的坚持不懈获得的。
我再次开启钢琴,不断地训练,逐渐显出琴韵来。苦恼如乌云一般消融失散。
三月飞逝,考级的那一天如期而至,考试场中,六首曲子一气呵成我极致地考过去了九级和十级。我又自信满满,热情四溢,如同李白常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人生就像马拉松,获得胜利的重要不取决于一瞬间的暴发,而取决于中途的坚持不懈。若要取得成功,再苦再累,还要坚持不懈走下来。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十三
时间会留下脚印吗?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更替,河水流逝,大自然的变化,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这篇课文就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钟表”,述说着远古的故事。阅读时,要注意本文的说明层次,看看作者是怎样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的。
掌握下列词语,注意加线的字的读音:
腐蚀浑浊山麓粗糙龟裂海姑石烂。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然而,时间仍然被记下来了。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真的有“海姑石烂”的时候。
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创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积下来的结果。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堆得厚了,对下层泥沙的压力也逐渐加重,泥沙中的水分被压出了许多,颗粒与颗粒之间压得很紧,甚至可以有分子间的引力。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根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因为水面是平的,如果湖底也是水平的话,那么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沉淀物就也是水平地分布着的。
当然,如果海洋或湖泊的底是倾斜的话,那么沉淀物堆积的面也就随着倾斜。在湖边、海边形成的岩石就常常是这样的。
岩石生成以后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样子。由于地壳的运动,原来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了,但是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还不致打乱,根据这些我们仍然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做“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离开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做“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实际上,地球上的记录比这篇文章所介绍的还要丰富得多,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
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或者楔形文字更困难些。但是,不管多么困难,我们总有办法来读懂它。而在读懂以后,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例如,“寒武纪”以前形成的古老陆块内藏有许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练习。
一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
三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语言生动有趣。试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2.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3.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4.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十四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3、体会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两件物品)。
同学们知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它们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谁能说出他们的作用?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除此以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它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印》。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特别是“龟裂”和“楔形”。(齐读)。
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读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3、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文中的重要语句,读后完成下列填空题:
从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4、那么,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举例回答。教师小结: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三、质疑并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提问: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为什么要接着写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我觉得这一部分可以删去。对此说法,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但须言之成理。
四、课堂反馈。
1、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作者却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说说你的具体感受。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就使无形的时间有形化了,既生动形象又很准确。
2、本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除了可以把岩石比做时间的脚印外,还可以比作什么?请大家拿起笔,把想到的句子写下来,全班交流。学生发言。
3、教师引导:我也想了几个比喻,可能不如同学们写的好。我说一说,作为抛砖引玉好吗?岩石是历史的证人。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岩石是内蕴丰富的书。
(同步播放幻灯)。
4、再次讨论,学生发言。
五、结语及课外作业。
1、岩石是时间的脚印,她讲述光阴的故事。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勤奋学习。最后,让我们齐读高士奇爷爷的诗《时间伯伯》。
2、课外作业:在课后阅读、搜集、了解一些有关岩石、地球的知识。
【学生提问备案】。
1、“砾岩”是什么东西?(播放岩石分类表)。
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分为沙石岩和泥石岩,砾岩是沙石岩的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鹅卵石,和今天我们见到的雨花石,都是砾岩的一种。砾岩体积较大,内部有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质地较硬,称为“砾”;在“砾”和“砾”之间,有质地较细较软的岩石。它们紧挨在一起,形态有点像公园里的鹅卵石小道。当砾岩中较细较软的部分松动,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就脱离开来,经过长期的水流搬运、冲击,被不断地磨圆,最后沉积在河床的底部。
2、什么是化石?(播放地质年表)。
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骸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像石头一样的东西。三叶虫是生活在距今约5.7亿年前的寒武纪的海洋生物。
3、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是什么意思?(播放地质年表)。
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是地质学上的一种时间划分,是依据生物、气候的演化来划分的。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十五
陶世龙。
预习提示。
时间会留下脚印吗?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更替,河水流逝,大自然的变化,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这篇课文就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钟表”,述说着远古的故事。阅读时,要注意本文的说明层次,看看作者是怎样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的。
掌握下列词语,注意加线的字的读音:
腐蚀浑浊山麓粗糙龟裂海姑石烂。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然而,时间仍然被记下来了。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真的有“海姑石烂”的时候。
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创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积下来的结果。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堆得厚了,对下层泥沙的压力也逐渐加重,泥沙中的水分被压出了许多,颗粒与颗粒之间压得很紧,甚至可以有分子间的引力。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根据计算,大约3000~100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因为水面是平的,如果湖底也是水平的话,那么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沉淀物就也是水平地分布着的。
当然,如果海洋或湖泊的底是倾斜的话,那么沉淀物堆积的面也就随着倾斜。在湖边、海边形成的岩石就常常是这样的。
岩石生成以后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样子。由于地壳的运动,原来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了,但是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还不致打乱,根据这些我们仍然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做“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离开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做“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
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实际上,地球上的记录比这篇文章所介绍的还要丰富得多,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
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或者楔形文字更困难些。但是,不管多么困难,我们总有办法来读懂它。而在读懂以后,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例如,“寒武纪”以前形成的古老陆块内藏有许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练习。
一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
三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语言生动有趣。试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2.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3.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4.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四学完这篇课文,你是否对岩石有了更深人的了解?试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首小诗,抒发一下你的感受。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十六
国庆期间,我和朋友去新华书店看书。到了那里,朋友直接去了书架,我却去了文学书架,拿起一本《巧克力味的暑假》的书看得津津有味。过了一会儿,朋友跑过来对我说:“你去漫画书看看。有很多《阿衰》!”我心想,我不想看漫画!但是她把我拖到了漫画书的架子上。我翻了几页,实在没兴趣。我只好对她说:“我真的不喜欢看漫画书!”她听着,低下头小声说:“哦!”我回到文学书架,拿起书读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她跑过来对我说:“那边的点读机好像很有意思!要不你看看?”现在我无奈地对她说:“我只想安静地读一会儿。”她听了,脸红着跑开了。过了一会儿,父亲来接我回家,但那本书我还没看几页。我整个下午都去哪里了?唉.
周五同学借给我一本书,好美!周末带回家看。厌倦了作业,我拿起书看。看着看着,忘了时间,忘了还有一大堆作业等着我。最后,所有的作业都在周日完成了。
其实我们可以避开这个“小偷”。比如写作业的时候特别想看同学借给我的书,但是又担心写不完作业。这时候我不得不想:写完作业再看还不晚!这样可以避免被小偷偷走。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十七
说到化石时,本文提到了琥珀化石、长毛象化石。老师介绍一则小资料和琥珀、长毛象化石的来历,听后你与此文的说明的内容和方法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小资料:琥珀化石只是化石中的一种。其实,化石有许多形态,有石质化石、煤化石,还有奇异的“冰冻化石”呢。
琥珀化石的来历:远古时,一只小昆虫正在树枝上休息。它不知道危险正在向它逼近。树脂粘住了小昆虫,将它埋进树脂的“坟墓”中。经过沧桑变化,裹着小昆虫的树脂被埋入土中,又经过漫长的岁月,树脂变成化石,这就是琥珀化石。
冰冻化石:在距今1万多年前,现在属于俄罗斯的广阔土地上,生活着许多长着长毛的猛犸。一天,一头猛犸在暴风雨中跌下山崖,被埋进了厚厚的冰雪之中,冰冻起来。当这头猛犸被科学家发掘出来时,它身上的毛发皮肤都还完好如初呢。
(一)明确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方法,知其作用。
2.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复习说明文的特点。
在大家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重申强调: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一种文章体裁。它要求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等特征以及事理作客观的、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以知识。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采用小组争答的形式,看哪位同学答的快而准:
(1)从写作意图上看,说明文的目的在于说明事物,使人对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关系、功用等得到较清晰的了解;记叙文则通过写景、状物、写人、记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教育人的目的。总之,说明文要授人以知,而记叙文要以情感人。
(2)从文章主要内容上看,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为主要内容,说明文则是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
似”和“神似”,笔触细腻,而说明文中的描写,只是以达到将具体情形解说清楚为限度,绝不作过细的描写。
3.再次细读本文,着重思考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本文的写法特色和语言运用上的特色。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找出本文所举实例,结合用实例说明的内容,理解举例这一说明方法在本文的作用。
(1)说明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时,举钟表、日历为例,意在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起笔,引起人们关注大自然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
(2)说明岩石能够记录时间之前,举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计时装置为例,为下文展开科学知识的说明做铺垫。
(3)说明岩石被破坏的原因时,以我国建筑兰新铁路时几分钟内炸掉一个山头为例,说明人的作用。
(4)说明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有着丰富的记录时,举出长毛象、琥珀等化石。
(5)说明化石是历史的见证人,帮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时,举出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能告诉我们“在离开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记'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潮湿的,这是叫做'石炭纪'的时代”;“象”和“犀牛”都长了长长的毛,说明了“第四纪”冰河的来临。
(6)说明读懂岩石的记录,不仅使我们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则举出“寒武记”以前形成的古老陆块内藏有许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
本文所举实例均为典型举例,即举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说明事理。
此外,本文的列数字说明虽然次数不多,却是以让人认识到漫长的时间中大自然的变化。如“大约3000~100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在离现在大约六亿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
2.请同学们就自已印象深的写法发表高见。
讨论明确:
(1)开篇引用出自高士其《时间伯伯》的四句诗:“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一下子使读者的思绪从现实中激扬起来,感叹时间的魔力,同时产生追寻“时间的脚步”,了解它的踪迹的兴趣,真是别开生面,独具匠心。
(2)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十八
说到化石时,本文提到了琥珀化石、长毛象化石。老师介绍一则小资料和琥珀、长毛象化石的来历,听后你与此文的说明的内容和方法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小资料:
琥珀化石只是化石中的一种。其实,化石有许多形态,有石质化石、煤化石,还有奇异的“冰冻化石”呢。
琥珀化石的来历:远古时,一只小昆虫正在树枝上休息。它不知道危险正在向它逼近。树脂粘住了小昆虫,将它埋过树脂的“坟墓”中。经过沧桑变化,裹着小昆虫的树脂被埋入土中,又经过漫长的岁月,树脂变成化石,这就是琥珀化石。
冰冻化石:在距今1万多年前,现在属于俄罗斯的广阔土地上,生活着许多长着长毛的猛妈。一天,一头猛妈在暴风雨中跌下山崖,被埋进了厚厚的冰雪之中,冰冻起来。当这头猛妈被科学家发掘出来时,它身上的毛发皮肤都还完好如初呢。
(一)明确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方法,知其作用。
2.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复习说明文的特点。
在大家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重申强调: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一种文章体裁。它要求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等特征以及事理作客观的、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以知识。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采用小组争答的形式,看哪位同学答的快而准:
(1)从写作意图上看,说明文的目的在于说明事物,使人对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关系、功用多得到较为清晰的了解;记叙文则通过写景、状物、写人、记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教育人的目的。总之,说明文要授人以知,而记叙文要以情感人。
(2)从文章主要内容上看,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为主要内容,说明文则是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
(3)从文章的表达方法看,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抒情和议论。说明文则主要采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抒情。说明文中的叙述,一般只用概述的方法,叙述是为说明服务的,因而不能运用艺术想像和夸张,叙述的重点必须与说明要点一致。说明文中也有描述的方法,但不同于记叙文中的描述。记叙文中的描述,讲究“形似”和“神似”,笔触细腻,而说明文中的描写,只是以达到将具体情形解说清楚为限度,绝不作过细的描写。
3.再次细读本文,着重思考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本文的写法特色和语言运用上的特色。
(三)教学过程。
1.找出本文所举实例,结合用实例说明的内容,理解举例这一说明方法在本文中的作用。
(l)说明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时,举钟表、日历为例,意在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起笔,引起人们关注大自然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
(2)说明岩石能够记录时间之前,举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计时装置为例,为下文展开科学知识的说明作铺垫。
(3)说明岩石被破坏的原因时,以我国建筑兰新铁路时几分钟内炸掉一个山头为例,说明人的作用。
(4)说明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有着丰富的记录时,举出长毛象、琥珀等化石。
(5)说明化石是历史的见证人,帮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时,举出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能告诉我们“在离开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记’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潮湿的,这是叫做‘石炭纪’的时代”;“象”和“犀牛”都长了长长的毛,说明了“第四纪”冰河的来临。
(6)说明读懂岩石的记录,不仅使我们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则举出“寒武记”以前形成的古老陆块内藏有许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
本文所举实例均为典型举例,即举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说明事理。
此外,本文的列数字说明虽然次数不多,却足以让人认识到漫长的时间中大自然的变化。如“大约3000-100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在离现在大约六亿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
2.请同学们就自己印象深的写法发表高见。
讨论明确:
(1)开篇引用出自高士其《时间伯伯》的四句诗:“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一下子使读者的思绪从现实中激扬起来,感叹时间的魔力,同时产生追寻“时间的脚步”、了解它的踪迹的兴趣,真是别开生面,独具匠心。
(2)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
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很好理解,古往今来都有可圈可点的方式。但是岩石怎样记录时间,而时间又能在岩石上打下怎样的烙印,这里面包含着怎样的知识和奥秘,真是令人急欲弄清楚。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人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能体现作者构思的巧妙。
(3)依据事物内在联系进行说明,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十九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3、体会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
同学们知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它们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谁能说出他们的作用?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除此以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它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印》。
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特别是“龟裂”和“楔形”。(齐读)
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读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3、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文中的重要语句,读后完成下列填空题:
从()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4、那么,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举例回答。教师小结: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提问: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为什么要接着写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我觉得这一部分可以删去。对此说法,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但须言之成理。
1、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作者却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说说你的具体感受。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就使无形的时间有形化了,既生动形象又很准确。
2、本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除了可以把岩石比做时间的脚印外,还可以比作什么?请大家拿起笔,把想到的句子写下来,全班交流。学生发言。
3、教师引导:我也想了几个比喻,可能不如同学们写的好。我说一说,作为抛砖引玉好吗?岩石是历史的证人。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岩石是内蕴丰富的书。
(同步播放幻灯)
4、再次讨论,学生发言。
1、岩石是时间的脚印,她讲述光阴的故事。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勤奋学习。最后,让我们齐读高士奇爷爷的诗《时间伯伯》。
2、课外作业:在课后阅读、搜集、了解一些有关岩石、地球的知识。
1、“砾岩”是什么东西?(播放岩石分类表)
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分为沙石岩和泥石岩,砾岩是沙石岩的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鹅卵石,和今天我们见到的雨花石,都是砾岩的一种。砾岩体积较大,内部有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质地较硬,称为“砾”;在“砾”和“砾”之间,有质地较细较软的岩石。它们紧挨在一起,形态有点像公园里的鹅卵石小道。当砾岩中较细较软的部分松动,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就脱离开来,经过长期的水流搬运、冲击,被不断地磨圆,最后沉积在河床的底部。
2、什么是化石?(播放地质年表)
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骸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像石头一样的东西。三叶虫是生活在距今约5.7亿年前的寒武纪的海洋生物。
3、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是什么意思?(播放地质年表)
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是地质学上的一种时间划分,是依据生物、气候的演化来划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