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需要有合理的时间安排和科学的规划,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专业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设计要点(模板19篇)篇一
一、借助直观,领悟新知。
1.师:(出示中国地图)今年暑假老师准备去四川旅游,谁能帮我在地图上找到四川省?我们属哪个省?在地图上找一找。
提问:江苏省和四川比,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我们所比的大小指的是这两个省什么?(面积)。
师:你还在哪儿听过面积?
预设:生:我们国家的面积很大。
生:水库的面积。……。
2.师:到底什么是面积?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面积的含义。(板书课题:面积的含义)。
二、观察体验,感悟面积。
1.教师摸粉笔盒的表面。
师:生活中到处都有物体,老师拿的物体是粉笔盒,注意看老师是怎么摸是粉笔盒表面的?(老师示范用手掌心摸粉笔盒的表面)。
2.学生活动:
要求:拿起课本,像老师那样摸一摸数学课本的封面,再摸一摸文具盒的上面和课桌的桌面以及身边很多物体的表面吗。
小组同学摸一摸,看一看。
预设生:平平的,一片一片的……。
4.小结:同学们摸的这些面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
5.教师介绍: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6.举例:你能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预设: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数学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课桌面的面积比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大。
……。
(顺便完成想想做做1)。
7.师生小结: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知道,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三、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1.出示封闭图形进行大小比较,发现:封闭图形也有大有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2.比较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3.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第1题。
师生讨论:你能一眼看出下面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吗?
提问: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
(2)学生活动。
师:请同学们按自己的想法来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进行适当的指导。
(3)出示“试一试”第2题要求。
学生按要求操作:画一画、比一比、再说一说。
四、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回归导入情境,学生按要求练习。并再到中国地图上找一些省份,比一比面积的大小。
2.“想想做做”第5题。
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图上可以看到校园里有哪些建筑、有哪些场地,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还能看出什么占地面积大些、什么占地面积小些,是一道比较开放的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比较方法。
预设:学生先分别数出每个图形的面积各有多少个小方格,再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指导学生具体地说一说怎样数出梯形面积,把两个半格拼成整格。
用相同的方格量是比较面积大小的一种方法,用图形有几个方格那么大的方式描述图形的面积,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图形的面积是它的大小,另一方面又为以后用面积单位计量面积作了极好的铺垫。
追问: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
引导学生将周长与面积进行对比,明确周长与面积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4.“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图形,指出各图形的面积与周长,进行认知巩固。与同桌进行交流。
5.思考题。
学生先在小组里说一说解决办法,再组织交流。
独立完成。(课作)。
五、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掌握了哪些方法?你还有哪些收获和疑问?
专业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设计要点(模板19篇)篇二
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十分注意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出现了多种操作方法,如:一部分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平移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一部分学生用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翻转180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公式;还有一部分学生用一个梯形沿梯形的右上角到对腰的中点剪下,翻转180度,拼成一个三角形,推导出面积公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实实在在地给了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蕴含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学生把陌生的知识自主地转化为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了迁移、转化思想。经过课堂小结的点拨,使得这一教学效果尤其明显。
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存在着问题:
这可以从课堂教学中的两个地方看出来:一是在学生进行独立探究时,学生基本上已经有了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这两种转化方法,但是小组代表上来向全班交流时却只说了一种转化方法(另一种是另外的同学补充的)。难道他们组就这一种?还是他只说了自己的方法,而没有交流到本组其他同学的方法?第二点是在小组操作交流时,总有个别学生,自己玩自己的,不愿与人合作交流,可能是小组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合作的欲望未被调动起来。这么看来,显然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的小组合作交流的成效性是相当不理想的!那么如何进行改进呢?我想主要在课堂上教师还是应该进行更多地巡视,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在学生思维停滞住时适时的加以点拨,鼓励所有学生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充分体现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专业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设计要点(模板19篇)篇三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模型(符号例题要求)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提问:
(1)什么叫面积?
2、教师:你知道2平方厘米有多大吗?你怎么想?
要求学生:(1)用手比划大约有多大。
(2)说出想法。(包含有2个1平方厘米)。
那么,6平方厘米有多大?2平方米有多大?你怎么想?
二、探索发现,获取新知。
1、引导探究。
取出一个长方形学具:
(1)请同学估一估,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2)取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排一排、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
这个长方形包含有几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3、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2)公式推导:
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小结:沿着长摆,摆的个数与长的厘米数相同;沿着宽摆,摆的排数与宽的厘米数相同。
说一说: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长的厘米数×宽的厘米数=长方形面积。
这个推断对不对呢?其它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呢?我们自己拿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看。
通过自己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用公式计算:
(3)即时训练: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长15厘米,宽10厘米。
(1)出示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征?这个图形面积是多少?
(2)想一想:怎样来算它的面积?正方形面积公式可以怎么表示?
引导小结并板书: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材78页“做一做”。
2、课本练习十九的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第3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在进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通过计算自己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再由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推导出正方形的公式。通过让学生“做”数学,逐步达成使学生既知道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在大脑中建立起为什么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和“边长×边长”的表象,较好地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并为估算方法的形成作铺垫。
专业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设计要点(模板19篇)篇四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自己动手摆、动脑想和动口说等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发现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我想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你能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2)请你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2、激趣引入:
二、情境导入。
1、出示例2: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让学生利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2、师:是不是每一个图形的面积都可以用小正方形摆出来呢?
出示学校足球场和篮球场的图片,问:足球场和篮球场的面积能摆出来吗?为什么?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方法用来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三、自主探究。
1、(1)每个小组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边操作,边填表。
长(厘米)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2)学生动手操作,并计算所摆的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2、让学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3、归纳总结。学生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教师追问:求长方形面积必须知道长方形的哪个条件?
4、反馈练习。
做一做:先量一量,再计算它们的面积。
长=长=。
宽=宽=。
面积=面积=。
5、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6、归纳小结: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7、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四、实践应用。
1、竞赛能手。
(1)门面长2米,宽1米,它的面积是()。
(2)黑板长3米,宽1米,它的面积是()。
(3)一块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0厘米,它的面积是()。
2、智慧冲浪。
足球场的长是80米,宽是8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勤学巧用。
篮球场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半场是多少平方米?
4、估一估。
请同学们任意选择身边的一样物体,先估计物体一个面的面积,并测量长长、宽计算面积,看看哪位同学估计得最准确。
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把收获讲给大家听。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数学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自己体验探索实践的过程”这一理念,课堂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发现规律,提出猜想,验证概括。练习部分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建议在提出猜想之前,利用课件演示长方形的变化,如:一个长方形宽不变,长变长,观察面积的变化;另一个长方形长不变,宽加长,面积的变化,让学生猜想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
专业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设计要点(模板19篇)篇五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掌握运用圆心的距离的数量关系或用圆与圆交点个数来确定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的方法.
(2)了解切线、割线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探索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数量关系揭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难点:利用圆与圆位置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法学法。
教法的'设计情境创设设疑启发引导交流探索创新。
学法的设计观察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创新。
三、教与学互动设计。
1.情境引入。
2.合作探究。
3.得出结论。
4.巩固新知。
5综合拓展。
6布置作业。
1.情境引入。
同学们会各抒己见,老师不要过早的下结论,而是让同学们在下一环节继续探究。
2.合作探究。
在这一环节我让同学们拿出事先做好的圆,让他们小组合作探究圆和圆之间到底有几种位置关系。
老师巡回指导。
3.得出结论。
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在这里我又引导同学们从焦点个数对两圆位置关系进行分类。
为了让同学们理解圆心之间的距离在五中位置关系中和两圆半径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我在这里设计了五种动画课件,教师演示让同学们进行归纳。
4巩固新知。
为了巩固以上知识,我在这里设计了三个简单的练习题,只是简单的应用五种位置关系中圆心和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
为了提高同学的能力,只是简单应用还不够,于是我又设计了例题。因为例题有难度所以需要师生共同完成。
5综合拓展。
为了巩固以上学习的内容我在这里设计一个练习题,希望同学们能够独立完成。
为了提高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这里设计了一个环节,争当小小设计师。这一环节既能提高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提高同学们的能力。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同学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来源于生活,同时课堂变的丰富多彩让同学们能够学着乐乐着学。
6布置作业。
最后一个环节是布置作业,我的说课到此就结束了。
专业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设计要点(模板19篇)篇六
1课时(40分钟)。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有关知识,会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本节课也通过学生拼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观察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进而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学生总结长方形面积公式也比较容易。因此,本节课应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小组合作共同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1、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2、通过学生亲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通过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掌握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
1、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让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自主探究,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理解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长所含的厘米数与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1)教学课件。
(2)每人15个边长1厘米的卡片、每2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卡片。
(3)每4人一张表格。
专业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设计要点(模板19篇)篇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涂色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学生在活动中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的。
3、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和涂色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流程:
一、周长和面积对比中感受面积的含义。
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元和一角硬币,请同学们沿着硬币的轮廓画一圈,想想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呢?(圆形)请同学们来画画吧!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提示一定要沿着硬币的轮廓的边缘来画)比一比,看谁画得好!
在这里感觉我设计的这个环节,学生缺少参与其中的热情,我这个设计还要思考,要让学生充满热情的去画,在教师的引领下,产生积极的数学思考。
2、学生动手画。
3、如果我们画的两个圆是两只小蚂蚁的运动场,你能说说你的发现吗?(这个情境我没有在课的一开始设置。)。
a:大圆的周长长一些,小蚂蚁跑的路程多;小圆的周长短一些小蚂蚁跑的路程少些。
b:一个圆(面积)大些,一个圆(面积)小些。
…………。
这些答案都有可能,因为学生上学期学习周长的时候,描过树叶的周长,所以学生说周长的可能性多一些,关于面积能提到我就顺势让学生涂面积,不提到,我就让学生帮助小蚂蚁铺草坪涂颜色。
4、下面我们用彩笔涂上绿色,帮助小蚂蚁把运动场铺上草坪。
a:涂完后,能从数学的角度去说说涂的感受吗?
b:哪个涂得快些,哪个涂得慢些?为什么?
a、b两个问题我到底怎么提好呢,还要结合课堂的生成,也想听听大家的意见。问题a给学生的思考空间更广泛一些。问题b过于直白。
(大圆面大涂得慢,小圆面小涂得快些。这里学生不一定能一下子说出面积这个词语。)。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就象刚才的两个圆形这样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
6、我们来摸摸课桌的表面,说说你的感觉,这个桌面的大小叫做课桌的面积。
看看,说说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面,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总结:桌面、课本封面及其它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7、揭示课题:
问题:这里我的初备是和一笑老师的的想法是相同的,先出示部分概念,这里我没想好怎么揭示这个概念,呈现这样两种形式,还想听听网友的意见。
8、揭示概念:
教师板书:物体表面的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
导入中,我采用的是比较简单的形式,这个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自己的曾经的教学和前几天房间里的一个老师的困惑-----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区分的不好。所以我在对概念的引入从周长入手。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感受,周长是是表示长度的。而在涂面的时候,感受面积的概念是和长度的含义是不同的。学生不一定能表述的很清楚。但是在这画和涂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心已经能充分感受他们的区别。学生在涂平面图形和摸实物的过程中自主建构了面积的概念。
这里面对于周长和面积的区别我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的很多。主要是让学生经历画和涂的对比中去感受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一笑的教学设计我看了。她是从生活中物体的面积导入。更直接一些。我最欣赏一笑老师的二次设计中,给文具盒和橡皮做束身衣,这个部分,充分体现让学生感受物体表面积的大小。我的设计虽然是从平面图形引入,但是这个平面图形也是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抽象出来的图形,我想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并不是完全的抽象的。
二、比较面积大小,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1、说说教室里一组物体的面,并比较一下他们面积的大小。
(1)提问:猜一猜,哪个图形面积大些?
让学生先进行直观估测,和后面的验证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2)找验证策略:
a、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能不能结合学具袋里的学具想出办法来验证?
b、个人尝试(让学生把学具袋里的学具都可以尝试一下,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验证)。
c、小组同学交流,相互说一说。归纳小组的办法。(这里面的交流重在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
d、小组展示验证,全班汇报,并说明理由或想法。
至少可以呈现这样四种方法:折叠、用圆形图片摆、用小方块摆、用透明胶片的格子比较。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反思和评价。
(3)小结: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但验证过程必须科学、准确。
三、巩固练习。
(1)第一个层次的练习我安排了41页的1、2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渗透数格子比大小是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其中第二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直观估测能力,发展空间知觉。
(2)第二个层次的练习我安排了40页的画一画。这里我改了一下呈现顺序。感觉这个题目更有难度一些,接着做41页的3题。3题中的第二个图形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想办法,把两个三角行就可以合成一个小正方形。如果这个地方突破了,后面的4题就不成问题了。
(3)第三层次的练习41页的4题。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面积的含义,同时拓宽学生的思维。
四、全课总结: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面积的知识?
全课的结束,我向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面积的问题。(我就在想,学生会不会提出,我们学校操场的面积那么大,我们怎么能知道他是多大呢,课桌的面积的大小到底是多大呢?)。
专业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设计要点(模板19篇)篇八
教学目标:
2、让学生经历比较几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学生参与画图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红色长方形、黄色长方形、蓝色长方形各一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学具若干,剪刀,直尺,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张儿童画非常漂亮,我想把它装饰一下,都需要什么?(四周加上框,加膜等)四周加上框需要求它的什么?(周长)再给它配上一块玻璃,配多大的玻璃合适呢?还能用长短来表述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看课件比较数学书和练习本封面的大小,一元硬币和一角硬币表面的大小。
4、(课件演示)观察这几个图形,它们的面又在哪里?让学生体会封闭图形才有面的大小。
5、课件出示: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
刚才我们比较了什么?所比较大小的部分有一个名字叫面积。
谁来说说面积指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完善面积的含义)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面积的定义。
(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学生齐读两遍定义。
7、下面这四个图形中谁的面积最大?
(二)、比一比,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1、每人都有三张不同颜色的彩纸,谁能不借助学具很快比较出哪张彩纸的面积最大,哪张彩纸的面积最小。(学生活动)说说用的'什么方法。
2、指名汇报。
3、那么这两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红色和蓝色)。
意见不统一,如何准确地比较这两张彩纸面积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可以借助你们的学具,动手试试。(四人小组活动)。
4、小组汇报,交流反馈比较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5、学生看书,说说书上还介绍了哪些方法?
6、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说说你的理由。
(三)、解决问题。
1、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练习十八第1题)。
2、判断方格纸中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3、判断下面哪个图案的面积大?
三、小结。
四、图案设计大赛。(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板书设计:
面积的认识。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
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专业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设计要点(模板19篇)篇九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估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2、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投影设备、邮票、口算卡等。
一、基础练习。
1、口算练习。
用口算卡片出示题目。
(1)12×324×216×340×7。
(2)150×2250×3160×2840×2。
注意:(1)回答结果时,语言表达要完整;
(2)抽选部分题,说说计算方法。
2、计算练习。
(1)38×14(2)47×25(3)65×34。
要求: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提问部分同学,检查计算过程;
小结计算方法,算理,格式。
二、专项练习。
1、课文第34页的第10题。
(1)请学生拿出语文书。
(2)打开指定的一页。
教师在课前选定4页,这时指定每一组打开其中的'一页。(一般来说,选出的页面字数较为接近。)。
(3)让学生先后估一估这一页有多少个字,再算一算。
要求:1)先独立完成;
2)小组中汇报,自己估算结果;
3)列出算式,计算。
4)小组校对结果。并对比估算结果,看看取值是否接近,如果误差太大,找出问题,及时纠正。
(4)汇报每一组的计算结果,看看有什么发现。(这时学生会发现这里的每一页字数都比较接近。)。
学生经历了这一过程,使他们懂得因为排版规格一致。所以在同一本书中,每一页的字数相差不多。
2、课本第35页的第11题。
(1)出示情境图。
实物投影出示课本插图或直接打开课本。
(2)认真审视情境图。
请学生认真审视情境图,明白情境图的问题情境,说一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3)讨论。
每人一瓶,35人应该付多少钱,怎么算。(先算一瓶多少钱,再算35瓶多少钱。)。
(4)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5)反馈、矫正。
3、课本第35页的第12题。
这是一道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练习,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4、课本第35页的第13、14、15题。
这类问题学生已经接触过,并已经掌握了,因此不存在难度,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只是第15题,可以请学生口头表达图中的问题情境,说一说已知什么,求什么,是怎么列式计算的。
学生计算的方法可能有:
8×44;
8×9×4+8×8;
8×9×5-8;
8×(9×5-8);
8×(9×4+8)……。
等等,这里不一一列举。只要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表扬,激发求知的积极性。
三、巩固练习。
小黑板的选用作业。
四、作业设计。
“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书对应的练习。
五、板书设计(略)。
专业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设计要点(模板19篇)篇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熟练掌握计算公式。
2、让学生亲历观察、拼摆、验证、交流等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
教学过程:。
一、悬念导入、激发情趣。
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以用长乘宽计算呢?
生:!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规律。
板书课题.
二、合作学习、探讨新知。
1、明确要求,跃跃欲试。
师:现在请大家拿出备好的正方形纸卡和统计表,看清学习要求,然后合作学习.老师想看看谁的表现最棒!谁的发现最多!
2、动手实践,小组探讨。
生:积极思维积极动手,努力探讨新知,准备和其他小组评比。
师:我看每个同学,胸有成竹,跃跃欲试。现在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3、分组汇报,交流成果。
生:我们小组拼的长方形长5宽3面积是15平方分米(都是长方形)。
生:我们小组拼的是正方形面积是3x3=9平方分米。(有长方形有正方形)。
师: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我们小组拼的两个长方形形状不同,面积相等。((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师:能在具体些吗?
生:长6宽2长4宽3,面积都是12平方分米。
师:你的回答很了不起。谁还有不同意见?
生:我们小组拼的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但是它们的面积却相等。
(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你们小组的发现更有价值,继续努力!
生:我们小组拼的图形有七八种,其中有3个图形面积相等!长8宽2、长16宽1、边长是4的正方形。(面积相等的2个长方形1个正方形)。
师:大家真是火眼金睛!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手一定会发现更多的。
奥妙!还有不同发现吗......
4、分析比较,小结规律。
5、激励评价,媒体验证。
生;想!
师;怎么样?看了之后有何感受?
生:好看!证明了我们的研究成果。.....
三、分层优化,升华重点。
1、形成性练习(填空)。
长方形面积=。
的面积=×边长。
2、巩固性练习。
笔算、口算(教材79页)。
3、拓展练习。
猜一猜、想一想、画一画。
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有几种?
四、小结本课。
师:学了这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
长方形面积=长×宽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教学反思:这节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推导出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认为只这一点很了不起。不足的是少数同学还没真正理解两个公式的推导过程,计算不够熟练。有待逐步提高。
专业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设计要点(模板19篇)篇十一
学生已具备知识点是二年级已经会求两位数的近似数,已经学了几百几十加减加几百几十。.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新课导入。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本。
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2、教材习题。
提问:这里接近200的有几个数?其中最接近200的是哪个数?小结:估计时看实际情况,有时候是需要估到整百,有时候需要估到几百几十。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分析与解答。
a、求准确数解答问题。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生: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它等于多少呢?
师明确要向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221+239的准确值外,还可以进行估算,然后比较大小。
b、估算解决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1:221大于200,239也大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生2:这样的估算差距有点的,可以把2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大于220,239大于230,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坐不下。
师: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两种方法都是估算,但是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我们在进行估算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c、阅读教材。
d、教材投影板书,师生一起进行书写格式的训练。
e、做一做。
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196+226<441200226196+226<441200230小结:和例题比较,例题是尽管把数据难看小点,和还是大于441,所以座位不够。做一做是尽量把数据看大点做比较,结果和还是小于441,所以座位一定有多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估算出写在鱼身上的得数,再填一填将鱼分别写在相应的框里,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8题。
3、完成“练习三”第13题。根据条件想一想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专业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设计要点(模板19篇)篇十二
本学期继续教学三年级数学,通过两年半的学习,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个别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个别学生懒散,接受力不强,成绩不太理想,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后进生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
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中间、末尾有0的情况)、两位数乘两位数(包括列比较简便的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能笔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能估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百多或几十多,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能说出估计的过程与方法。
能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
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能读写一位小数和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
认识年、月、日,能区分大月、小月,能判断平年、闰年,能计算一个季度、半年、全年的天数。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吨。知道1千米二1000米,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空间与图形:
能指出由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搭成的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比较简单的视图要求拼搭物体。
结合实例感知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平移,能动手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或估计有关的面积。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统计与概率:
结合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限结果是整数)。
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状况。
会用平均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数学思考方面。
经历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分数、小数的过程.学习用数描述、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发展数感。
经历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与估算方法,以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与推理的能力。
在应用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发展抽象思维。
在简单的物体及其三视图的相互转化活动中,在研究平移、旋转、对称现象的数学活动中,进一步感知物体的形状特征及平面图形的变换,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初步具有清晰地表达自己思考过程的能力。
3.解决问题方面。
能应用在本册教科书里学到的运算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能在理解面积含义及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主动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
初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到现实生活中收集和整理数据,能解决一些与平均数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据的重要性,增强统计观念。
增加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能主动与同学共同进行学习活动,积极与同学交流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考与所选用的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能利用估计,判断解决问题结果的合理性。
4.情感与态度方面。
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获得数学知识,初步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教科书里“你知道吗”栏目及其他渠道了解更多的有关数学的知识,体会数学是人类在长期生活和劳动中逐渐形成的方法、理论,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体会数学与人类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教师的具体指导和组织下,能够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
专业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设计要点(模板19篇)篇十三
本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让学生会看日历,知道一年12个月中每个月的天数。在“看日历”的情境中,主要通过学生查阅日历上星期几的过程,让学生掌握查阅日历的基本方法,即:找月份----找日期----找对应的星期几。同时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安排了“找一找”的活动内容,都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日期。“年月日”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时分秒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具有常识性,学生在课堂上虽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已经有很多的经验,通过填写各月份天数的过程,让他们自己发现各月天数的规律,再通过说一说,找一找,练一练,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看日历,并能从中找到我国一些重大节日及其他的相关信息。
(2)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3)知道一年12个月中每个月的天数。
2、过程与方法在体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知识的情感,以及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会看日历。
识记大月、小月。
年历、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导入
1、猜谜语:桌上一本书,三百多来页,读完这本书,家家过新年。(谜底:日历)师:对,日历不仅可以帮我们看日期,还帮我们记录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2、回顾一些有意义的历史事件。(播放课件)师:这里记录事件发生时用了那些时间单位呢?(年、月、日)其实年月日与时分秒一样都是时间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认识年、月、日
(2)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日历或附页1中的日历看看一年是12个月吗?
(3)认真观察20xx—20xx年的日历,看看每月的天数都一样吗?
(4)将20xx-2016年各月份的天数填在表格中,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说给你同伴听)
(5)交流汇报结果。
2、认识大月、小月
(1)介绍大月、小月师: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2月是个特殊月。
(2)请同学们说说每个年份中有哪些月份是大月,哪些月份是小月?
(3)给表中的大月涂上黄色,小月涂上蓝色。
(4)2月为什么不涂色?
(5)数一数:一年中的大月、小月各有几个?
3、记忆大月、小月师:同学们想想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记住每个月的天数?将你的方法说给同伴听听。
(1)只记住其中的一种就可以了。例:记住小月4、6、9、11月,不看2月,其余的月份都是大月。
(2)以7月和8月为分界点:7月前单月是大月,8月后双月是大月。
(3)介绍左拳记忆法。
4、应用巩固
(1)老师出月份,是大月的说红苹果,小月的说青苹果。
(2)下个月笑笑就要过生日了,你能告诉我笑笑的生日是大月还是小月吗?
(3)同学们,你的生日是几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教学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学生再一次经历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对年月日的知识有了更加清晰和系统的认识,一下子将学生的学习推向高潮,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5、布置小组学习任务
(1)从今年的日历中“找一找”
a,日历上共有()个月份,每个星期()天,今天是()月()日,星期()。
b,本月的第1天是星期(),最后一天是星期(),下个月的第一天是星期().
c,国际儿童节是()月()日,星期()。
d,()月()日是教师节,星期()。
e,()月()日是国庆节,星期()。
(2)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重大节日?说给你的同学听听。
(3)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4)课件出示一些重大节日。
6、出示有关时间的谚语,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设计意图】:
提高学生从年历中查找指定日期的能力,也让学生了解一些重要节日,同时提醒学生珍惜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好好学习。
三、师归纳总结
1、说说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2、年、月、日里有很多的奥秘,需要我们不停地去学习,去探究,只要大家有一双数学眼睛就一定会收获数学学习的甜蜜果实。
专业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设计要点(模板19篇)篇十四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简单事物搭配方法,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生活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找出简单事物的搭配方法。
有序搭配,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情境教学,指导操作,直观演示法。
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
白板。
在二年级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他们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但认知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对有序搭配有一定的模糊意识,缺乏理性层面的思考。本节课可以通过迁移来学习本课的知识。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老师是朝鲜族特别能吃辣,你能吃辣吗?能否帮老师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呢?(课件)你看,三个字就有六种排列方法,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一下搭配中还有那些学问?(板书:简单的搭配)。
【本环节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用学生们喜爱的动画人物来创设情境,学生很容易就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试着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美羊羊都有哪些衣服?其中有几件上衣,几件下衣?
生:2件上衣,3件下衣。
师说明:如果一件上衣搭配一件下衣是一种穿法,你最想让喜羊羊怎么穿?
2、小组合作。
师提问: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老师都不记不清楚了,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课件出示)有人想出来了吗?有的同学可能觉得,只在脑子里想,想不清楚啊!好,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把你们的想法表示出来。(学生在白板上画)(画图连线、文字连线、图形符号连线、数字连线法、字母表示连线等方法)。
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
3、展示汇报。
选择不同的表示方法在黑板展示,对比,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同学们,你们虽然表示的方式不同,但都找到了所有的搭配衣服的方案,没有重复也没有遗漏。请大家想一想,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有没有好的方法呢?你们试着总结一下。
【本环节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表达思考过程,展示交流,突出有序思考。
4、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记录不同穿法。
课件出示:
1、先选定上装,再搭配不同的下装。一件上衣去搭配三种下装,有三种;再用另一件上衣去搭配三种下装,又有三种,一共有几个三种?列式3+3或者2x3(板书:3+3=2x3=6种)。
2、还可以先选定下装,再搭配不同的上装。一件下装去配两种上衣,有2种;再用一件下装去配两种上衣,又有2种,最后再用一件下装去配两种上衣,还有2种,一共有几个2种?列式2+2+2或者2x3(板书:2+2+2+6种2x3=6种)。
师:从你们的汇报中,我们知道了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思考,但是基本方法是一样的,都是要先固定一种服装,上衣或下装,然后按顺序去一一搭配,(板书:先固定其中一种,再按顺序搭配)。
指学生所画方案,许多同学都找到了六种搭配方案,可我发现同学们有好几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同学们,你们看,大家的方法不同,但是都能不多不少地把所有的搭配穿衣的方法表示出来,他们的一般方法是什么呢?刚才我们已经讨论过了,谁再来说一说。(先选定再…)。
很好,这样去思考问题,就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到所有的答案。(点击课件)我们称之为“有序”的思考。(板书:有序)。
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你喜欢哪个?说一说你的想法。
【本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对比观察中思考,体会数形结合以及符号思想,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看到由具体文字表述、画图表示到用抽象的符号表达的变化过程,体会符号表达的简洁、明确等优点,进一步认识到符号对于进行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作用。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课件出示:
牛奶。
豆浆。
蛋糕。
油条。
饼干。
蒸包。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一题。
看一看,能组成哪些两位数?
十位。
个位。
师:哪些数必须写在个位上?哪些数必须写在十位上?
生:3、6、8必须写在个位上;2、4、9必须写在十位上。
师:那这六个数字能组成哪些两位数呢?说说看。
3、完成练习二十三第4题。
师:明明和聪聪两个小天使真可爱,瞧,孩子们都争着要和他们合影拍照呢!课件出示。
4、完成练习二十三第5题。
5、提高题。
看这节课的最后一道题——1题,?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华打算在妈妈生日那天送妈妈。
一束鲜花和一个蛋糕,有()种搭配方法。
老师想将这道题再增加点难度,不知你们敢不敢挑战一下呢。
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华打算在妈妈生日那天送妈妈,一束鲜花、一个蛋糕和一张生日贺卡,有()种搭配方法。
四、全课小结:
专业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设计要点(模板19篇)篇十五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1、体会面积的意义。
2、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一)拍手游戏。
(二)比一比手掌面。
(一)认识物体的表面的面积。
1、找一找: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找找身边物体的面。你找到哪些物体的面?
2、摸一摸: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物体的面,现在就来摸摸这些物体的`面吧!
3、比一比:同学们,摸了这些物体的面,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物体的面有的大,有的小,我们把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的面积。(课件出示: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4、说一说:谁来说说其他物体的面积?
(二)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1、什么是封闭图形。
2、辨一辨:(课件出示五个图形)师:请大家判断一下。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封闭图形,哪些不是封闭图形?(把不封闭的图形隐藏)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它的面积。(课件出示)。
(三)总结面积的意义。
师:现在你们知道什么是面积了吗?(课件先出示: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再出示: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全班齐读两遍。
(四)基本训练。(课件出示:课本41页练一练第1题。)。
(一)(课件出示)探密游戏,激发比较的乐趣(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大小)。
(二)小组汇报。师: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比较的呢?
(三)师小结比较的方法,比一比哪种方法好。
(一)小小设计师。(课本40页画一画)。
以比赛的形式进行。
1、明确比赛要求,创意要求:在方格中画3个不同的图形,使它们的面积都等于7个方格那么大。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2、小组内交流作品,数数他的作品是不是占七格?然后欣赏他的作品!
3、投影展示作品,交流评价。
4、活动思考:通过这次活动,你发现了什么?(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二)数一数;课本41页练一练第4题。(课件出示)。
专业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设计要点(模板19篇)篇十六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统计知识进行整理,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体验统计的全过程,掌握统计的方法。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使学生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问题,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整理统计知识,进一步体验统计的全过程,掌握统计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空统计表、统计图,实物投影仪等。
一、知识梳理。
师:说说本学期我们都学习哪些统计知识?
生: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学生小组交流整理。
师归纳(板书):
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两个事物,便于比较。
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
二、统计知识的应用、内化。
1、统计表。
师:下面我们就用所学的统计知识来解决身边的一些问题。
师: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你们都打算到哪里度过呢?就让我们来统计一下吧。出示:
海洋公园。
市民广场。
儿童乐园。
男生(人)。
女生(人)。
合计(人)。
(动手操作完成表格)。
师: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教师摘录问题)。
师:这些问题你会解决吗?(人)。
学生解决问题。
2、统计图。
师:请你根据统计表,完成下面统计图。
(要求:独立完成,同桌交流,相互评价并回答问题)。
海洋公园。
市民广场。
儿童乐园。
(1)想去()的人最多,()的人最少。
(2)如果你是老师,你准备带全班同学去哪里?为什么?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综合应用。
独立完成书本p127题15。
反馈----交流-----评论。
三、总结升华。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专业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设计要点(模板19篇)篇十七
年、月、日是较抽象的时间计最单位。也是较大的时间计量单位。在此之前学生己经掌握了时、分、秒三个时间计量单位,并且己经在生活中有了年、月、日的感性经验。因此,教材特别注意联系实际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及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以及相互关系。教材还向学生介绍了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帮助学生记忆每个月有多少天的方法。
从而引出全年天数的计算方法。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明确一年中各月的天数和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关键是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人月天数的记忆规律和闰年的判定方法及规律。
学生在学习年、月、日之前已经学习了时间单位时、分、秒。并且是在学生掌握了它们的单位换算以后来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年、月、日的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比较感兴趣。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景。从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现人月天数和闰年判定的规律。要引导学生广泛搜集有关年历知识的有关信息。拓展学习资源。
1.知识与技能: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会自主探求规律,记忆每个月的天数。粗略知道置闰的根据。初步学会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结合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师准备电脑课件。学生在课前准备5张年历卡(哪一年的都可以)。1980年至2000年2月份的天数统计表。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请同学们猜个谜语:最长又最短。最多又最少。又最宝贵的是什么?
(教师出示一份年历)问:这是什么?年历有什么用途?
今天是哪一年几月几日(学生说时教师板书年月日)?
对于年、月、日的`知识你们知道了哪些?你还想知道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呢?
二、拟订目标,确定方法。
同学们各扦己见后确立研究方案: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分类记录。
【设计意图】:在研究之前。让孩子先掌握研究的方法。便于梳理孩子的思维。使他们有条理地进行研究。
三、自主探索,展开过程。
1.认识大月、小月。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年历。仔细观察,并且要在组内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并记录下来。
小组展示汇报研究成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并根据每月的天数分类、命名。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研究材料,便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小组的优势。对小组的结论。教师进行总结并予以积极评价,情感上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结论上让学生获得成功感。12.分析2月的天数引出平年、闰年的概念。
小组讨论汇报。学生可能说平、平、平、闰,平、平、平、闰也可能说三个平年。一个闰年。三个平年。一个闰年……也可能说4年里有一个闰年。
根据同学们的观察。初步发现。判断一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好像与4有关系。
根据同学们的观察。初步发现。判断一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好像与4有关系。
小组讨论:闰年、平年年份除以4结果有什么不同?
师生交流得出闰年的初步判断方法。
【设计意图】:平闰年的规律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和发现的。它是充满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良好的数感。
判断下面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电脑出示)?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3.1900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通过计算,同学们可能说1900年是闰年,这时教师打开万年历(课件)看一看(学生会说:为什么会是平年呢?)。
自学解疑:让同学们打开课本第83页。看一看“你知道吗?”并一边用课件演示“地球绕日”的动画。一边讲述有关的知识。引导学生明确整百数年份的特殊性,得出“四年一闰。百一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规律。,【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猜测、验证、质疑释疑等教学活动,一让学生亲身探索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再用科学事实解释平一年、闰年现象。充分体现尊重科学事实、渗透科学意识的教学指一导思想。】一3.引导学生探索记忆每个月天数的规律,计算每一年的l天数。一请大家想个办法,怎样才能又快又准地记住每个月的天数呢一(观察、讨论、探究后汇报)?一学生可能会发现总结出以下方法:一拳头记忆法。
(2)7月前单、8月后双的是大月。除2月外。其余的是小一月(分组法)。
(3)一、三、五、七、八、十、”传。三十一天永不差(歌诀法)教师鼓励同学们用自己认为好记的方法来记忆。
让学生很快计算出平年和闰年各有多少天。看哪组想的方法巧妙?
计算完后请同学讲一讲为什么平年、闰年相差一天?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记忆,不但能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真正实现学生自主个性化的进行学习。
四、总结运用,拓展创新。
1.如果连续两个月是62天,这是几月和几月?60天呢?61天呢?
2.小亮的爷爷60岁时。只过了15个生日。你能说一说这是怎么回事吗?
3.实践活动:课后每人制作一张2003年的年历卡(2003年1月1日是星期三)。完成后组织班内展评。
【设计意图】:富有情趣的开放性题目,改变并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本节课知识完全是由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中获得的。
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点拨者。整节课的氛围宽松、和谐、民主。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研究”的学习模式。
本节课是用谜语和生活实际导入的,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并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方式既重视了学生间的互助,又给了学生自评、互评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推进了学生学习的社会化进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年历、观察年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活动、自由表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如。在让学生记大小月的时候。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记忆,使学生真正成了探索学习的主人。设计的练习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综合性和灵活多变的特点,使学生了解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道理。
专业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设计要点(模板19篇)篇十八
电影院。(教材第36~37页)。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帮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正确地计算。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经历估算的过程,会解释估算的过程,进而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
教法:引导法、讲授法。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电影院吗?电影院里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借助“电影院”来继续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板书课题:电影院)。
投影出示教材第36页的“电影院”情境图。
师:这幅情境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同桌互相说一说。
二、自主探究。
1.估算的方法。
师:通过观察,我们能知道哪些信息?电影院的座位够用吗?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集体交流。
生1:我们知道看电影的共有500人,这个电影院的座位共有21排,每排可坐26人。
生2:电影院的`座位够用,如果电影院的座位仅有20排,那么电影院里就共有20×26=520(个)座位,520500,所以够用。
生2:我是这样想的,把电影院里的座位想成20排,每排想成25个,共有20×25=500(个)座位,500=500,所以座位够用。
师小结: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先估算出电影院的座位总数,然后把它与学生的总数进行比较。若学生总数等于或小于估算的座位总数,则坐得下;若学生总数大于估算的座位总数,则坐不下。
师:总结一下,座位总数是如何估算的呢?
生:估算时,把座位排数或每排可坐的人数(即每排座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或几十五的数,然后用“座位排数×每排座位数”求出座位总数的估值。
师小结:把已知的数据想成稍小一点儿的数据后,结果大于或等于要求的数据,那么原来数据的结果一定大于要求的数据。
2.计算方法。
师:那么大家一定想知道这个电影院具体一共有多少个座位,那怎么列式呢?
生:把每排的26人×排数21就可以了。(师板书:26×21=)。
师:怎么算呢?
学生既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和同桌交流。
生1:先算前20排共有520个座位,后面还有1排有26个座位,一共是546个座位。
20×26=520(个)1×26=26(个)520+26=546(个)。
生2:我是用上节课学到的列表的方法算的。(教师用投影仪演示列表法)。
生3:我是列竖式算的。
学生叙述,教师板书。
师:太好了,你们的这三种方法都很好,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说说理由。
学生交流。
师:用竖式的计算方法简便易学,大家一定要掌握。
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例2。
师:刚才我们通过估算知道了电影院的座位大致是多少。那这道题怎么估算呢?
学生和同伴讨论,师巡视辅导。
生1:我觉得应该比380多。我是这样估算的,我把12看成10,38×10得380。(师板书:38×10=380)。
生2:我觉得应该比480少。我把38看成是40,40×12得480。(师板书:40×12=480)。
师:大家看一看,为什么会出现两个估算答案?
生:一个是取38的邻近的整数来估算,乘数变大了,所以得数比较大;一个是取12的邻近的整数来算,乘数变小了,所以得数比较小。
师总结:得数应该是在380和480之间。
师:我们用竖式算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
学生讨论、交流,完成竖式计算,教师巡视辅导,然后指名学生板演。
小结:估算可以快速估出得数的大致范围。
三、师生归纳总结。
师:大家一起来总结一下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吧。
生1: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先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分别与另一个两位数相乘,最后把两个积相加。
生2:也可以列竖式计算,先用第二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乘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师:这个计算方法很重要,同学们一定要熟练掌握。
板书设计。
电影院。
26×21=546(个)38×12=456(元)。
答:电影院有546个座位。答:买电影票需要456元。
专业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设计要点(模板19篇)篇十九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实物投影,口算卡等。
一、基础练习。
1、课文联系一中的第1题。
教师运用口算卡片处事题目,要求学生直接回答算式计算结果。回答时,要求语言表达完整。
考虑题目数量不够,增加题目。
(1)20×2030×5012×3040×7。
(2)15×3025×4016×5080×15。
2、补充计算。
(1)28×24(2)42×35。
要求: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选取部分学生板演;
提问算式意义。关注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理解计算中每一层的含义。
然后,教师进行小结。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表扬多种算法带来的新思维。
3、用竖式计算。
185263。
×23×41×42。
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请3人上台板演;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3)教师讲评,及时纠正错误。
4)提问学生,计算过程的注意点。
二、专项练习。
1、练习一的第2题。
“选数填空”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其目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学生自己先填写,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策略。
归纳出:把题中各数的0先暂时省略,再来进行选数填空,最后再补上0。
最后,汇报结果。全班进行订正。
2、练习一的第6题。
这是一道数学趣味题,同样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策略意识。
解决过程:
(1)首先,让学生明白题目的具体情境,懂得要解决什么问题。
(2)要求找到能打开开锁的钥匙,用连线与万宝箱连接。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老师:看谁用最简便的方法,最快找出来。
(4)汇报结果。
3、练习一的第7题。
这是一道判断题,同样引导学生不必计算,运用估算进行判断,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
策略:把因数进行取舍成整十数,然后把结果进行比较。如54×24=4526(错),想:把54看成60,24看成30,60×30=1800,正确结果应该小于1800。
三、巩固练习。
课内外作业。
课文练习一的第3、4、5题,第8、9题。
第3题:主要是时与分的单位换算,这一问题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遇到,没有困难。
第4、5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8题,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解决方法:一是先计算出苹果汁与橘子汁一共有多少箱,再算它们一共有多少瓶;二是先算出苹果汁与橘子汁分别有几瓶,再算出它们一共有多少瓶。这两种算法都可以,且不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
第9题,共有3个小问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启发学生想一想:今后碰到类似的要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解决。
2、小黑板的选用作业。
四、作业设计。
“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对应的练习。
五、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