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对某一类文章或作品中的典型情节和构思进行提取和总结的一种文本形式,它可以为我们写作提供灵感和思路。这里为大家推荐一些范文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最热管理理论论文(汇总17篇)篇一
(一)概念。
财政部发布的《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中,将全面预算管理定义为: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单位的、各部门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从而高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日常活动,实现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全面预算管理反映的是企业未来某一特定期间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财务计划,依据企业的目标利润制定作业指标,以销售预测为起点,随后预测生产、成本及现金收支情况,并编制主要财务报表来反映企业未来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方法之一,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是预算编制。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第一步,逐一分解企业总体预算目标,具体落实到各部门及其负责人。二是预算执行。预算执行是全面预算管理具体实施的过程,它能否顺利完成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成功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需要特别注意,预算委员会需要详细记录执行的情况并且收集预算信息,及时反映给有关负责部门。三是预算调控。预算调控是指当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预算出现较大偏差,原有的预算可能不在适宜时,根据新环境所进行的预算修正。具体而言,它主要包括财务预算协调、财务预算调整、财务预算监控及仲裁等职能,是财务预算的重要环节。四是预算考评。预算考评是对企业内部各责任部门实际执行情况进行的考核与评价。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利润预算管理系统的考评。二是对预算执行者的考核及其业绩的评价。
内部市场化的概念。
(一)概念。
企业内部市场最早可以追溯至工业社会时代,m型结构是企业内部市场的摇篮。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内部市场是指依据市场经济规律,将市场机制引入到企业内部,充分挖掘企业潜力,增强企业活力。它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推动企业内部人才流动等。
不难发现,内部市场化的实质是通过在企业内部引入市场机制,将市场机制与科层机制二者有机结合,以便实现企业内部生产协调成本的较低、协调效率的提高。在企业的交易环境中,在内部市场存在着基于不同利益的经济主体,而交易的对象则是在共计关系中存在的各种中间产品或生产性服务。
如果我们从生产部门和非生产部门的划分来看,生产部门的链条中是在内部市场沟通中实现产品的向下游供给,而非生产部门则是通过服务的供给来从生产部门中获取利益。这些交易行为在类似于市场供给环境中实现价值发现和价值获取。当一个主体所能供给的产品或者服务不能在内部交易环境中实现价值,其便失去了相应的存在价值。
一是正确划分利润中心。内部市场化的核心就是在企业内部引入市场机制,而原各部门和单位是内部市场的主体。划分利润中心的关键在于,责任中心能否确定其成本与收入。具体而言,可根据原企业的“工作流程”或“工作任务”,并充分考虑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以及各部门的经营现状。
二是更新管理技术。企业内部市场化使得管理层协调与监控的难度加大,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管理技术支持系统,以便保证各利润中心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是合理制定内部市场规则。企业在内部市场化机制下应着眼于企业整体战略要求,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结合企业内部实际情况来制定内部市场的交易规则。科学合理的内部交易规则可以保证内部市场的正常运行,防止各个利益中心之间的不正当竞争。此外,内部市场规则制定后,需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实时调整。
四是有效调控全局。为了保证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管理层必须保留对各责任中心的监督权和调控权。一方面,管理层可以不断增强企业文化的感染力,利用企业文化来规范和引导员工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采取内部审计、内部破产等手段来进行监控,保证企业正常有序的运行。
内部模拟市场的全面预算是指依据产品的市场价格,通过销售环节倒推出产品的生产成本,再从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依次向前倒推出每个生产环节的成本,并将此作为预算的指标来进行产品成本控制的一种方法。内部模拟市场的全面预算不同于传统的全面预算,其有如下特点:。
一是成本倒推性。内部模拟市场的全面预算管理各个阶段的预算指标是通过向前倒推而来的,且是固定的上限指标。
二是市场的适应性。内部模拟市场的全面预算管理不是由管理层依据经验制定的,而是通过参考产品的市场价格来确定的。这种成本控制使得煤炭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成本优势。
三是将成本中心改为利润中心。模拟市场的全面预算改变了责任中心的划分方式,将所有与市场直接挂钩的部门或单位当作利润中心,所有与生产直接相关的部门或单位当作模拟利润中心,不断降低成本费用中心在煤炭企业中所占比重,将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绑定在一起,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参与管理的热情,从而有利于实现煤炭企业价值最大化。
四是确定内部转移价格,引入市场机制。不同于传统的全面预算管理,内部模拟市场的全面预算管理引进市场机制,煤炭企业内部的各中间产品以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依据,各单位的内部管理也在不断地改善,积极进行技术革新,不断降低产品成本,追求内部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管理的`方法,将促使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提高。
一是全面性原则。一方面,企业内部每个单位都要成为内部责任单位,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各个单位担负的责任要具体落实,具体到每一个内部员工,从而形成总体责任目标的全员保障体系。
二是差异性原则。对于不同的内部单位,其应承担的责任类别和考核的内容是不同的。比如,内部费用中心的目标是在保证正常经营生产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支出;而内部利润中心则以内部利润最大化为责任目标。
三是权威性原则。公司的预算管理工作是基于科学合理的预算方案,是一项严肃、迫切的内部管理工作,因而应该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当然,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是允许内部各单位与预算委员会之间进行协商,但不能无限度的讨价还价或置之不理,否则会影响整个预算工作的进程,也难以实现对内部各单位的有力约束。
四是设立尽可能多的利润中心。内部模拟市场的全面预算管理将内部各单位分为利润中心和模拟利润中心,尽管模拟利润中心实质上是成本中心,但将成本中心转化为利润中心,有利于了解企业哪个生产环节真正创造超额收益,激发作业环节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是严格执行全面预算管理以及其奖惩机制。无论是利润中心还是模拟利润中心来说,它们被分配的预算指标一般都是超出其正常条件下的完成情况,具有一定的压力。由于煤炭企业的预算指标具有市场适应性,其面临的市场压力会转化到内部各单位、各部门、各员工身上。对于那些能够创新、努力进取完成甚至超越预算目标的单位或个人,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相反,对于不能够完成被分配的预算指标的各单位或个人,应该分析其原因,并给予一定的经济惩罚。奖惩分明的机制是预算工作顺利完成的必要保障。
六是中间产品的内部转移价格参照对应产品的市场价格,不能仅依据管理层经验。对于煤炭企业来说,不同的要素应区别对待。对于那些由公用事业单位直接提供的要素,由于价格比较稳定,可直接以市场价格来确定内部转移价格;对于那些由多家供应商提供的要素,可选取加权平均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对于那些由企业内部自行生产制造的要素,可选取同类要素的市场加权平均价作为内部转移价格;对于那些没有同类产品或市场价格的要素,可按照要素的成本项目累加来确定。
将全面预算与内部市场化结合起来,使预算的执行通过内部市场价格体系、交易结算体系、收入分配体系、仲裁监控体系等实现,使预算执行结果(量差)直接体现为市场(预算)主体的收支,计入其工资分配,从而体现了内部市场化分权管理思想下责权利主体下移、价值链延伸、作业及岗位价值增值的思想。对于改善煤炭企业内部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内部模拟市场下全面预算管理促使管理观念的创新,从而提高了煤炭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效率。内部管理在企业生存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管理理念不能不断创新,企业很难实现其最大潜能。有利于实现企业资金向纵深层次发展,拓展资金管理的内涵,带来资金管理观念的重大创新。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运用生产经营过程中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相结合的原理方法,有利于提高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首先,制定并有效实施相应的内部市场化制度是基础。为了是内部管理达到“规范化、制度化和市场化”,煤炭企业的管理层应当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整体的管理实施方案和具体的实施细则,明确下属职能机构的职责,对企业的内部市场化工作进行详细、合理的分工布局,并完善对应的监管控制系统。其次,成立专门管理机构,配置对口的管理人员。煤炭企业对企业组织架构进行调整适应内部市场化进程,要成立专门的管理委员会、领导小组、市场小组、网络小组等配套机构,形成一套自上而下分工明确、相互合作配合的管理体系。人员配置方面,做到人职匹配、人岗匹配,重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素质。最后,保证信息系统的辅助支持。提供档案信息的基础保障,煤炭企业要对企业上下的记录在案的各类档案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为全面预算管理提供顺畅的信息渠道;要适应时代要求建立信息系统,提高内部市场化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效率。
一方面,煤炭企业内部市场机制下的全面预算管理以预算系统为基础开展,形成“两级预算、三级市场、五个中心”模式,即自上而下的集团公司和下级公司之间的两级预算流程,“集团领导、基层单位管理者、班组员工分别为市场主体的三级市场结构,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费用中心和收入中心五个中心职责分明,分工合作的管理结构。
另一方面,全面预算管理要选择合适的预算编制流程。一般来说,预算编制流程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其中,自上而下模式最先由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根据企业战略和财务状况制定并下达预算目标,然后下级预算单位按照自身能力制定自己的预算方案并上报,预算委员会对方案进行审查,审查合格后下级逐级下达执行。该模式环节简单,集中高效。自下而上模式则先有预算委员会根据企业高层管理层要求制定预算大纲,然后各级单位自己拟定本单位的预算并提交,预算委员会将各单位的预算汇总整合成公司整体的预算方案,并提交给高管层,高管审核通过后方可逐步下达执行。该模式充分掌握各地方单位的真实预算需求。对煤炭企业来说,两种模式各有优劣,应选择成本最小、效率最高的模式。
最热管理理论论文(汇总17篇)篇二
互联网正以其蓬勃的发展速度席卷全世界,它的虚拟商业行动扭转着咱们的糊口方式,和世界经济与社会秩序,它也在极短的时间里造就了如“雅虎”、“dell电脑”、“思科公司”等网络新贵。我国的企业在新世纪来临之际及中国加入wto之后将面临新的市场竞争规则的挑战,要及时遇上潮流,运用电子商务这1新世纪的竞争新利器,将其作为1种企业能力,晋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咱们企业决策者面对于网络经济的到来,将有何作为?管理理念将会产生何种变化?如何调剂?一九九九年上海“财富论坛”给咱们的启示之1即是网络扭转了竞争,扭转了企业的经营模式以及管理理念。
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electronicco妹妹erce,ec),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网络来做生意,是使用电子科技的方式来实现商业目标的法子。它包含信息交流,电子货泉传送,网上信息存取,网络服务器存取技术与设计,信息分级服务,信息目录存取,网上购物,及电视与网络的互动技术等。电子商务整体可以分为两大部份:第1种,是企业与企业间的电子商务(b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
电子商务的特色是:可以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信息,比如美国联邦快递公司(fedex)藉由他们的网站往返答用户的查询,并且使顾客可以在任什么时候候等闲地透过它的网站,精确地追踪自己包裹的所在位置,这样的流程不只比之前更有效力,本钱更低,更让顾客能独立完成1些本来靠员工来协助完成的'工作。
减少了在人员服务上的开支,精简流程后,一样能应付忙碌的业务,在公司业务量沉重时,只需增添网络的频宽,加快电脑的处理速度和贮存空间便可,所以,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心是将钱投入到更多的高科技产品的开发上。
电子商务使消费者以及企业透过互动的进程,使消费者能主动抉择产品规格、品质与价格。美国“dell电脑公司”的网上商店,打破了自八0年代个人电脑产业出生以来所有的营销手腕、流通模式与既定的观念,当传统的电脑营销通路均墨守成规遵循着制造、流通、经销分层负责的同时,dell电脑彻底将此定律洗心革面,从新打造了1个胜利的商业模式,其独特作风在于完整透过网络邮购及电话中心来进行定单及出产的工作,也即所谓接单后出产模式(buildtoorder,bto),有效地去除了流通领域的中间利润,使患上dell的库存本钱,即便节制在接近零的水平,仍然能维持高效力的运作。企业将此新的营销方式引入,其实是1种运作流程再造。
电子商务可以更快更准确地捕捉顾客光临网站的各项数据信息,以此来了解顾客的偏好,预期新产品概念以及广告效果,终究使顾客介入到产品的设计中来,电子商务使患上高质量的、个性化量身定做的产品再也不是富有人的专利。
电子商务不受时空限制,全世界化、全天候的服务使交易更为便利,同时对于于运用电子商务的公司来讲,它的最好效果是强化了与客户间的瓜葛,树立了1对于1客户服务。
对于企业来讲,电子商务不只是1种营销通路以及法子,而是进入了1种新商业模式,1种新兴市场,大家正目击许多立异的虚拟企业,虚拟市场以及虚拟贸易集团的呈现。对于大企业来讲,它使企业具有更有效的方式来面对于竞争的市场;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排除了了许多进入新领域的障碍,患上以迅速成长,美国硅谷中许多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创业胜利即是明证。所以,企业决策者应顺应潮流及早制订适应网络经济的公司战略,同时,咱们注意到网络经济使管理理念也产生了很大转变。
企业在构建网站,提供网上交易,施行电子商务营销策略时,应注意到它的意义毫不是设立网上交易而已经,它的费用也绝非购置电脑软件、硬件等的直接费用,还触及到企业内整个流程的再造,和对于企业经营者、管理者,甚至企业组织成员的价值观、理念所发生的冲击。
传统的市场营销策略可以概括成四p或者六p组合,而电子商务环境下,互联网以现代高新技术正在转变这1状态,网络经济下发生的虚拟组织再也不需要地舆上的销售渠道,也不需要存储清单,不需要大量的办公场所,就能够实现全世界化业务,网络使企业失去地舆疆界优势,竞争已经无地域限制。在过去,企业常常应用地舆的空间及距离创造竞争优势,消费者因无力走遍天涯,货比3家,只有被动选购货物,而电子商务的世界里人们能货比无数家。此外,只要1个挪动电话,1张数据卡,1部手提电脑,人们就能够在任什么时候间任何地点上网工作、学习以及购物,所以企业管理人员应从新评估自己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不是是基于地舆优势,如果属于由地域而构成的优势,应尽快转换,同时运用电子商务技术,开发新的核心竞争优势。
良多企业现在都以客户满意为经营基础,而网络时期,则是那些让顾客觉患上自己做主的企业,才会有服务顾客、完成交易的机会。所以,企业经营者要从协助顾客胜利的角度,站在顾客立场审视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并致力于树立全员协助顾客胜利的共鸣,视客户为主人,不等闲谢绝客户的请求,并运用信息科技强大的资料收拾、计算及互动功能,协助顾客没必要多费力气便能胜利,这是许多经营网站企业胜利的窍门,同时也要注意网上顾客与企业互动时的新鲜感、利便性、速度、价格及服务。
运用电子商务的企业应主动提供更多的客观信息,在网络上营销,产品信息的提供必需客观、中立,防止过度宣扬以及包装,这就需要管理者在企业文化里导入“务实”的价值观,力求表里如-,名不虚传,使组织成员在产品出产,行销进程中树立顾客对于企业的信任以及信念。
导入电子商务后,企业内部运用信息科技,使工作流程自动化,各部门经整合后的信息交流加快,工作效力将大为提高,良多工作将由电脑来接替,企业管理者应从新确立人力资源的价值,关注员工的立异能力,并培育员工具有数字科技所没法取代的能力。此外,管理者应将员工视为顾客那样尊敬,有钻研显示,未来知识竞争的时期,员工具有的知识即是财富,因而愈来愈多的员工今后只是忠于自己的专业,而非企业,企业只有把员工当做顾客,以保持客户的态度与法子对于待员工,员工才能愿意贡献自己的智慧与专业,与企业1同成长。
电子商务依存于网络科技的发展、相干的法律以及法规、金融电子化的发展水平及计算机的利用普及率等因素,它的症结是网络化及金融电子化。我国目前网络利用远不如欧美先进国家,企业间的商业模式大多仍是什物经济,然而咱们应当看到,国内企业间的电子商务正在快速发展。据预测,全世界电子商务(b-to-b)到二00三年将到达一兆三千亿美元,发展潜力无可估计,未来的竞争不是大吃小以及质量、本钱的竞争,而是快吃慢的速度竞争。
最热管理理论论文(汇总17篇)篇三
(一)企业预算体系的构成。
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及层次性,决定了企业预算体系的复杂,它包括了经营、财务、长期投资等企业全方位的计划。
企业的货币形式的全面预算,综合反映了经营中的各财务、资金计划,是企业预算的核心内容,在不同的企业其基本构成是相同的。一般企业全面预算的内容主要包括:经营预算: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期末产成品存货预算、销售及管理费用预算;财务预算:现金预算、预计损益表、预计资产负债表、资本预算。
1、销售预算。销售预算一般是企业生产经营全面预算的编制起点,生产、材料采购、存货费用等方面的预算,都要以销售预算为基础。销售预算以销售预测为基础,预测的主要依据是各种产品历史销售量的分析,结合市场预测中各种产品发展前景等资料,先按产品、地区、顾客和其他项目分别加以编制,然后加以归并汇总。根据销售预测确定未来期间预计的销售量的和销售单价后,求出预计的收入:。
即:预计销售收入=预计销售量*预计销售单价。
销售预算一方面为其他预算提供基础,另一方面,销售预算本身就可以起到对企业销售活动进行约束和控制的功能。
2、生产预算。生产预算的编制要以预计销售量和预计产成品存货为基础。产品的预计生产量可根据预计销售量和期初、期末的预计库存量确定,主要有几个关键环节,一是要预计期初产成品存货,二是要预计期末产成品存货,这要根据企业的销售渠道和销售能力而定,然后计算预计生产量:
预计预计期末预计期初。
生产量=—。
企业产成品存货的预算,要进行统一的计划,目的在于避免过多存货,形成资金积压、浪费;或存货不足,影响销售活动的正常进行,从而给企业带来不利。
3、直接材料预算。直接材料预算是一种以生产预算为基础编制的显示预算内直接材料数量和金额的计划。数量部分构成企业实物数量表示的预算的一部分。直接材料预算要根据生产需要量与预计采购量以及预计原材料存货进行编制,而预计采购量与预计原材料存货的情况,要根据企业的生产组织特点、材料采购的方法和渠道进行统一的计划,其目的是为了在保证生产均衡有序的进行的同时,避免直接材料存货不足或过多,影响资金运用效率的生产效率。预计直接材料的计算公式是:
4、直接人工预算。与直接材料预算相同,直接人工预算的编制也要以生产预算为基础进行。
基本计算公式为:。
预计所需用的直接人工总工时=预计产量*单位产品直接人工小时。
5、制造费用预算。制造费用预算是一种能反映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以外的所有产品成本的计划。为编制预算,制造费用常按其成本形态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两部分。固定性制造费用可在上年的基础上根据预期变动加以适当修正进行预计。变动性制造费用根据预计生产量乘以单位单位产品预定分配率进行预计;而半变动制造费用则可利用公式y=abx进行预计。(其中a表示固定部分,b表示随产量变动部分,可根据统计资料分析而得)。
为了全面反映企业资金收支,在制造费用预算中,通常包括费用方面预期的现金支出。制造费用预算为两个步骤:首先计算预计制造费用,然后再计算预计需用现金支付的制造费用,各自的计算公式为:。
预计制造费用=预计直接人工小时*变动性费用分配率固定性制造费用。
预计需用现金支付的制造费用=预计制造费用—折旧。
6、期末产成品存货预算。期末产成品存货预算有两项基本目的,一是为编制预计损益表提供销售产品成本数据;二是为编制预计资产负债表提供期末产成品存货数据。
其基本的内容为:首先计算预计产成品单位成本,这是根据企业的各种技术和产品设计资料而确定,包含产成品的人工、材料、间接费用以及其他费用的预计,按照完全成本法模拟预计得出;或根据企业生产的历史情况并考虑优化及因素设计。将产品单位成本乘以预计期末产成品存货数量,即可得出设计期末产成品存货金额。
7、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预算。销售与管理费用预算包括预算期内将发生的除制造费用以外的各项费用。它们的编制方法一般也根据成本形态进行。
8、研究开发费用预算。企业研究开发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障,研究开发费用的预算包括研发人员的工资费用和各种材料费用,研究开发费用预算主要反映企业现金支付的计划,为企业现金预算提供数据。
9、资本支出预算。资本支出预算是长期投资计划的反映,主要包括拟投资的现金支付进度及数量计划,综合反映为投资各年的现金流量预计表,是企业编制预计财务报表的重要数据。
10、现金预算。现金预算一般由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现金多余或不足以及资金的筹集与运用等四个部分构成。其基本关系为:
期初现金余额+现金收入。
——————————————————。
当期筹资前可行现金会计—现金支出。
现金多余+资金的筹集。
——————————————————。
期末现金余额。
现金预算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它有利于企业事先对日常现金需要进行计划的安排,如果没有现金预算,企业无法对现金进行合理的平衡、调度,就有可能使企业陷人财务困境。
11、预计损益表。在前几项经营预算的基础上,根据一般会计原则(权责发生。
制),即可编制预计损益表。预计损益是整个预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提示企业预期的盈利情况,从而有助于经理人员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12、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资产负债表反映预算期末各账户的预期余额,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预测情况,是计划综合结果的反映,为企业提供会计期末企业预期的财务状况信息。它们根据企业预算期初的资产负债表;经营预算和资本支出预算现金预算的有关结果,对有关项目进行调整后编制而成。
预算的编制方法。
在预算管理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预算管理经验,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预算方法的不断完善,已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一个预算管理方法体系。下面主要介绍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等几种方法。
1、固定预算。预算按是否可随业务量变动而进行调整,分为固定预算和弹性预算。固定预算,又称为静态预算,是按固定业务量编制的预算,一般按预算期的可实现水平来编制。我们通常做的生产预算、销售预算,是按预计的某一业务量水平来编制的,就属于固定预算。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
固定预算的主要优点是编制较为简便;缺点是实际业务水平与预算业务水平相差较大时,就难以引起预算应有的作用,难以进行控制,考核,评价等,因此,在市场变化较大或较快的情况下,不宜采用此法。
2、弹性预算。弹性预算,顾名思义,是一种具伸缩性的预算。在不能准确预测预期业务量的情况下,根据成本形态及业务量、成本和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按预算期内可能发生的业务量编制的一系列预算。弹性预算主要被用于成本预算和利润预算。
编制弹性预算的基本程序一般为:。
选择业务量的计量单位。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如机械化程度高的企业,更宜采用机器工时而非人工工时,此外还要注意计量单位应易取得和易理解。
确定业务量的范围。业务量的范围就是预期业务量变动的相关范围,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定,但应使将来可能发生的业务量不超过此范围。
按成本形态将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混合成本。
确定预算期内各业务活动水平。
编制弹性预算。
弹性预算有很多优点:它比固定预算运用范围广泛,使预算与实际具有可比基础,使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可有意义和说服力;一经编制,只要各项消耗标准和价格等依据不变,便可连续使用,从而可大大减少工作量。当然,运用弹性预算而不运用固定预算的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运用弹性预算能够在控制了数量变化后,更好地对某个职能部门或管理人员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美国一项对上市公司弹性预算应用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有48%的公司在对生产成本进行预算时采用了弹性预算方法,但仅有27%的公司在对分销、市场营销、研究与开发费用、管理费用进行预算时采用弹性预算方法。这些数据表明,在生产部门中,弹性预算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我国企业运用弹性预算方法并不是很多见,大部分实施预算管理的企业都仅编制固定预算,这说明我国企业预算编制水平是相对落后的。
3、滚动预算。滚动预算又称永续预算,其基本精神就是它的预算期永远保持12个月,每过1个月,都要根据新的情况进行调整,在原来预算期末再加1个月的预算,从而使总预算经常保持12个月的预算期。
滚动预算的编制,可采取长计划、短安排的方式进行,也就是在编制预算时,先按年度分季,并将其中第一季度按月划分,建立各月的明细预算,以便监督预算的执行。其他三季可以粗略一些。到第一季结束后再将第二季的预算数按月细分,依将类推。
滚动预算与其说是一种预算编制方法,还不如说是一种预算编制思想。与传统预算方法相比,优点如下:
(1)保持预算的完整性、持续性,从动态预算中把握企业的未来。
(2)能使各级管理人员始终对未来12个月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所考虑和规划,从而有利于生产经营稳定而有序地进行。
(3)由于预算不断修整,便预算与实际情况更相适应,有利于充分发挥预算的指导和控制作用。
但在实际中,采用滚动预算,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外部条件,如材料供应时间等。此外,不足之处还有预算的自动延伸工作比较耗时,代价太大。
(三)企业预算编制步骤。
预算编制要遵循以下步骤:
1、制定规划方针。即确定预算的总目标及实现目标的一些方针和原则,为预算的制定确定大的方向。
3、制定销售预算。销售预算左右整个企业的所有业务,并且是其他分预算编制的基础。在对关键性假定达成一致后,应当首先编制销售预算。
4、编x制其他分预算。
5、互相协调以确定各分预算的最后定案。
6、对预算进行审核。
二、预算监控系统。
企业预算监控系统包括预算执行控制、预算调整控制和预算反馈控制三个部分。
必要的审批权限。资金监控部分,企业可根据预算管理需要,设置“业务资金预算执行监控付款、收款卡”和“费用预算执行监控卡”。另外,当各预算单位之间发生利益而导致经营业务无法正常进行时,首先应由各预算单位领导之间自身进行协调,协调无效时,报预算委员会主任仲裁,或由预算委员会提交预算委员会仲裁。预算委员会作出仲裁决议后,由预算工作组下达“预算仲裁决议书”给相关预算单位。仲裁决议一经形成,各预算单位必须无条件执行。这便是预算仲裁。
2、预算调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要保证预算的科学性、严肃性与可操作性,对预算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但这种调整同预算的制定一样,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严肃的环节,必须建立严格、规范的调整审批制度和程序。只有下列情况发生时,方能对业已制定的预算指标进行调整:总公司领导交办的追加任务;外贸形式发生重大变化;国家相关政策发生重大变化;预算单位主要管理、经营人员变动;总公司内部调整;突发事件;以及预算委员会认为应该调整的其他事项。
3、预算反馈控制。预算反馈控制包括反馈控制制度和预算反馈报告两部分。为保证预算目标的顺利实现,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级预算单位应定期召开预算例会,对照预算指标及时总结预算执行情况、计算差异、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预算例会按照召开的频度应当形成不同形式的预算反馈报告。
三、我国企业实施预算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预算目标的选择:决策管理与决策控制。在预算的功用中预算管理要为不同的目的服务,而且这些不同的目的对预算管理体系的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必然会产生一个在各个目标中进行取舍的问题,这要求企业根据本企业所面临的特殊环境作出决策。比如在销售预算的制定过程中,销售人员掌握着企业的情况这一专门信息,如果预算仅仅是为了管理决策服务,销售人员就会把他的所掌握的信息毫无保留地拿出来,与各部门进行分享;但如果预算的目的之一是作为业绩评价标准,销售收人数值要在年末时用来对企业销售部门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并由于这一信息的不对称性,销售人员就会对其掌握的信息进行一定的“裁剪”,以不被人识破的前提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销售部门有可能会有意低估未来的销售收入金额,从而有利于其业绩评价。然而如果销售部门低估销售收入,就会相应地造成生产计划数量的减少,而企业的生产就不能达到效率最高的状态。也就是说,决策管理和决策控制两项预算的职能之间存在着冲突,若过分强调预算的决策控制的功能,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决策管理功能的发挥;而若要保证决策管理功能发挥到最佳状态,则无可避免地要放弃决策控制功能。
2、企业最高领导应拥有预算制定、实施的决策权。从我国的预算管理实践来看,预算在很多企业只是流于形式,首先企业领导对企业预算就不是很重视,很多企业只是指定由财务部门完成预算并进行实施,这显然不利于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同时也降低了预算的权威性,造成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对预算并没有切实遵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预算软约束问题。解决这问题的方法之一是让企业最高领导参与到预算的制定中来,并对预算的制定有最后的决策权,这样才能从整个企业的大局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预算方案。
3、设置预算委员会。在西方的许多公司中,除了让企业席执行官直接参加预算管理过程以外,还设置了预算委员会来参与预算活动。预算委员会是由各个主要职能部门的经理组成的,由首席执行官担任主席。这个委员会的工作是,使公司内各部门甚至部门内各员工专门信息的交流更为方便,并使各部门就基础假设达成一致。从根本上说,除非经过预算委员会的审批,否则不能接受一项预算或预测数据。
4、强调预算的广泛参与性。既然企业预算是对整个企业未来行为的规范,就应当让尽可能多的员工参与到预算的制定中来。这样既可以体现出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可以促进信息的更广范围内的交流,使预算编制中的沟通更为细致,增加预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当然,强调预算的广泛参与性的同时,也要注意预算编制的效率,要注意区分各级员工参与的程度,不能一视同仁。具体如何执行要根据企业的规模、管理水平、职工素质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但要明确这些内容必须在预算制度中作出具体的规定。
企业预算管理应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为适合的预算管理模式。并没有一个适用于所有企业的统一预算模式,而是在遵循预算管理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从企业的总目标出发,以成本效率原则为依据,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有效率的预算管理模式。具体来讲,企业应对预算的内容、预算编制的方法、预算执行规定与考核方法等作出选选择。
1、预算内容的选择。预算的内容是指企业应编制哪些预算,对于规模较大、企业经营活动比较复杂的企业应尽量编制全面的预算;对于小规模企业,或者业务比较单一的企业,可以仅就管理和控制的重点编制预算。
如滚动预算和零基预算;而对于预算水平较低的企业则尽量从编制简单易行的预算开始以防引起工作的混乱。
企业在预算管理中应要考虑以下一些行为方面的问题:。
1、认知:人的认知能力是存在差别的,对于同样一件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在预算管理中,可能会存在员工对目标理解及政策认识的差别,因而要求在预算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人的这种认知能力的差别,进行广泛沟通与交流,以使对预算的认知误差风险提前释放,保证全体员工对预算的理解一致。
2、个人目标:每个行为主体个人都是社会环境下的“复杂社会人”,他们都具有各自的个人目标。这要求管理体系除了制定预算外,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或改变行为主体的目标函数,或改变行为主体实现目标最大化过程中的约束条件,促使各行为主体个人目标和预算目标的一致。
3、参与:参与原则是一个被预算制定者经常忽略的原则。人总是存在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对于那些本应参与预算制定但事实上并没有能够允许作为预算制定者一员的人来说,他们很有可能会取消他对预算的通力合作和支持,而相反地,会进行一些消极的抵触。所以,企业预算的编制应当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进来,以保证预算编制的效率。
4、愿望层次与目标:预算的实现被视为成功,而预算未实现则被视为失败。这可以影响到激励和士气。从目标的一般性看,激励是通过提高行为主体的动机力量来实现的,动机力量是指动机的强度,即调动行为主体积极性和激发行为主体内在潜力的力度。因而预算编制在设定目标时,要仔细进行斟酌,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力争使动机力量最大化。
5、借口:在预算的实施中一定要注意实事求是、认真地对待预算的每一个批评,如果确实是预算存在问题,则要对预算进行调整,如果不是预算的问题,而是行事者的行为出现了偏差,则一定要对该行为主体进行一定的惩罚,保证预算的权威性。
6、强加(imposition):如果管理当局“自上而下”地强加预算,那么“在下面工作”的人员可能会抵触它们,不给予支持,或根本就没有热情。
以企业周期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将能使企业在对未来预测时首先明确企业现时所处的周期阶段,根据企业环境和企业活动的周期性规律,对企业的未来环境和状况进行预测,使预算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同时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实现方式是实行周期战略,即以企业周期为基础确定企业在各个周期的发展战略,这就更加要求企业以周期为基础来编制预算。在以周期为基础编制预算时,主要针对的是企业生命周期,因为经济周期、行业生命周期属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而产品生命周期则属于企业经营活动规律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生命周期是对企业整体行为规律的描述。当然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其他几类周期的情况。
(五)企业实施预算管理应避免的一些错误倾向。
1、避免预算过繁过细。有些企业认为,预算作为一种管理控制的手段,应对企业未来经营的每一个细节都作出细致的规定。其实这是一种很危险的倾向,由于预算对极细微的支出也作了琐碎的规定,致使各职能部门缺乏应有的自由,这无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企业运营的效率。所以,预算并不是越细越好。究竟预算应细微到什么程度,必须联系到授权的程度进行认真酌定。
2、避免让预算目标取代企业目标。这是预算管理中的另外一种危险倾向,即常说的目标置换。在这种情况下,各职能部门主管只是热衷于使本部门的活动严格按预算的规定进行,但却忘记了首要的职责是要千方百计地去实现企业的目标。目标的置换通常由两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没有恰当地掌握预算控制的。为职能部门设立的预算标准没有很好地体现企业目标的要求,与企业的总目标方法更直接的、更明确的联系,或者是企业环境变化产生了预算目标与企业总目标的脱离。为了防止预算控制中出现目标置换的倾向,一方面应当使预算更好地体现计划的要求;另一方面应当适当掌握预算控制的度,使预算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3、避免因循守旧。预算管理中存在的另一种危险倾向是因循守旧,以历史的情况作为评判现在和未来的依据。比如职能部门以前年度的日常支出预算的标准,因此职能部门有可能会故意扩大日常的支出,以在以后年度获得较大的支出预算标准。所以,必须有一些有效的预算管理制度来扭转这种倾向,否则预算很有可能变成掩盖懒散、效率低下的主管人员的“保护伞”。
4、避免一成不变。预算管理不能一成不变,要对预算进行定期检查,如果情况已经发生重大的变化,就应当调整预算或重新制定预算,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最热管理理论论文(汇总17篇)篇四
新公共管理是在传统科层体制的公共行政已经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信息社会的发展背景下诞生的,并迅速蔓延世界其他国家。它主张在政府公共部门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效率,强调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公众满意度。
(一)倡导顾客至上的全新价值理念。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主张顾客导向原则,公民是享受公共服务的“顾客”,倡导公民即顾客,以顾客满意为宗旨。认为政府的责任是按照公众的需求向社会提供服务,只有顾客驱动的政府才能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对公共服务的评价,应以顾客的参与为主体,注重换位思考,通过顾客介入,保证公共服务的提供机制符合顾客的偏好,并能产出高效的公共服务。
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管理应广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成本的节省。主张通过竞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将有限的行政资源从生产效率较低的地方转移到生产效率高的地方去,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只有竞争才能迫使政府对顾客的需要变化作出迅速反应,促使其以竞争求质量,以竞争求效率,广泛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创新运作方式,更有效率的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三)讲究“结果导向”,实施绩效目标控制。
追求效率是公共行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实行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与之签定绩效合同,并根据绩效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新公共管理根据交易成本理论,重视管理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关注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主张对外界情况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求作出主动、灵活、低成本、富有成效的反应。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顾客导向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
一是准确掌握员工思想动态。由于员工的年龄、思想觉悟、文化程度等均有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深入基层,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把准员工的思想脉搏,对员工的思想变化进行深入分析,针对每个员工思想的不同情况和特点,采取不同形式进行教育和做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的放矢。二是积极解决员工实际困难。员工的很大一部分思想问题是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引起的,因而在做好有关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要从群众最关心、与群众切身利益最密切的问题入手,深怀爱民之心,善谋富民之策,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解决职工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才能增强组织思想工作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把思想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进一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三是善于采取措施激励人心。人的内心深处,总是渴望得到关怀、重视、尊敬和信任。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政治敏锐性,善于发现员工的先进思想,运用激励手段,及时总结,大力宣扬,用摸得着看得见的具体事例去教育引导员工,另一方面要有伯乐之眼光,善于发现政治立场坚定,党性修养、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高,综合素质较为全面的员工,纳入政工干部储备程序,积极培养和选拔人才,形成政工干部成长长效机制。
(二)思想政治工作也要充分发挥竞争优势。
时代日新月异,社会高度开放,思想多元易变,被教育者的思维、眼界、知识储备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已逐渐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一是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单一,个别领导干部创新意识不强,做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新思路、新观点,不会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教育媒体。二是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僵化,找不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找不到能引起干部职工共鸣互动的话题,脱离职工思想变化、业务工作,与热点难点问题结合不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越来越多的管理职能从政府分离出来,这些分离出来的公共管理职能需要相对成熟的第三部门来承担。因此,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对政工人员的考核和考评,实现能者上、庸者下,能进能出的人才流动和竞争机制,加强政工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计划。另一方面要实现业务外包,加强与高校、专门培训机构等联袂,通过理论宣讲、辅导报告、座谈交流等形式,积极运用多媒体教育手段,组织干部职工系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以及综合素质。而政工组织就要从具体的说教工作中脱离出来,做好配套服务,定好标准、定好性质、做好考核,将传统僵化刻板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做到有声有色,做到有血有肉。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结果导向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也要重视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改进组织的绩效。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一讲了事,也不能依靠开开会、读读文件等走过场的模式,要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与培训人员和机构以及被培训员工签定绩效合同,运用标杆管理、平衡记分卡等确定考核标准并根据事先确定的绩效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产出和结果,关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流程所能带来的产出的效率和质量,根据绩效反馈的成果以及外界情况的变化和需求作出主动、灵活、低成本、富有成效的反应,并将绩效反馈的结果作为组织和个人年度考核的一个组成部分。
最热管理理论论文(汇总17篇)篇五
摘要: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民工是一支不可或缺的新型劳动大军。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民工就业问题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社会缺乏温情、政府主导力量发挥不足以及农民工个体技能难以满足岗位需求等使农民工的就业受到严重的现实冲击。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完善社会支持网络,加强企业、社区和社会组织的支持,能有效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拓宽农民工就业途径。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农民工;就业;途径。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和社会安定的根本。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形成一股“民工潮”。作为城市快速发展中的重要人力资源,农民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就业是民生之本”,对农民工就业途径进行深入探析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全民素质的提升,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基于此,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拓宽农民工就业途径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引入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理论概括,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取得巨大成就。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领域,新公共管理理论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公共管理理论以现代经济学及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理论基础,并以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依托。它主张在社会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来改善行政绩效[1];在公共管理中注重转变政府的职能,以授权和分权的管理方式来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新公共管理的着眼点是人,必须从根本上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只有在充分尊重人和满足人各项合理需求的前提下,公共管理活动才能取得成效,全新的管理观和发展观才能形成。
(一)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合作管理。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作为特殊的经济行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效率较低的原因主要在于缺乏积极的竞争机制。因此,它主张用市场的力量来施加积极影响进而来改造政府,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以缩小政府规模,提高政府工作效率[2]。换言之,政府在加强公共服务宏观管理的同时,可以放开一些公共服务市场,充分借助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让用人单位、社会组织、社区等各方共同参与,可以有力地推动合作管理,从而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以弥补自己财力和服务能力的不足。
(二)以顾客为导向,促进人本管理。
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以顾客为导向,奉行顾客至上的价值理念。它认为政府是以人为本的服务提供者,政府应该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关注顾客的需要,提供回应性服务,这就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重新进行了定位。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公共管理理论要求政府在制定政策和制度、协调利益关系时,要围绕服务这个中心来开展工作,把服务理念贯彻到正确对待顾客的每一项工作中去。在实际的工作中,政府的各项措施和改革都应紧紧围绕顾客来开展,重视公众的需求,以提供全面优质的公共产品、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为其第一要务,将公众的高满意度作为政府追求的目标。
(三)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民主化管理。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的工作重心在于制定政策,而不是监督整个政策的执行。政府应致力于创造平台,建立与公众沟通的对话机制和公众民主参与的决策机制,确保公民的广泛参与,注重公共服务供给过程的公民参与性,实现政府与民主的互动与公平。也就是说,政府可以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和协商,制定出能代表广大群众利益的政策,通过组织各种活动鼓励公众参与,形成政府与公众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氛围,以便使政策得到最有效的贯彻执行。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利于缩小政府规模,减少开支,有利于政府专注于公共政策的制定、监控和评估,进而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效率。
二、当前农民工就业遭遇的现实冲击。
据统计,全国农民工总量28,171万人,比上年增长1.5%。其中,外出农民工16,934万人,增长0.3%;本地农民工11,237万人,增长3.4%。[3]而每个农民工都期望凭借自己的能力实现温饱,获得升迁。现实却远非如此。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农民工经常会遭遇到种种不公和不幸。
(一)农民工就业遭遇的现实冲击。
1.农民工就业岗位层次较低。
由于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较低,缺少相应的技术以及法制观念,因此在劳动市场缺乏竞争力。大部分农民工只能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他们从事的'多是低技能和体力型的“脏、累、苦、险”的职业,如泥瓦匠、搬运工等。
2.农民工工资待遇差。
据报道,农民工月平均收入由1690元增加到3072元,年平均增长12.7%。[4]但是这个数字是平均水平,还有一部分农民工收入要明显低于统计数字。农民工的工资多数是由老板与用工单位自行决定的,并无制度性保障。
3.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较普遍。
由于被排斥于城市的保障体系之外,部分企业欠缺社会责任感,长期沿袭“需要就招工、不需要就解雇走人”的用工模式。[5]农民工很难进入到正规的职业体系中来。他们是一种临时工性质的就业,是从劳动力的市场交换中获得劳动收益,基本上享受不到实质性的福利保障待遇[6],让农民工没有安全感和稳定感。
(二)导致现实冲击的原因。
1.政府主导力量发挥不足。
政府的宏观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直接制约着农民进城就业。目前,农民工进城就业能力普遍偏低,虽然农业、教育和工会等部门都在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工作,但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管理。另外,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工群体的排斥也成为农民工就业无法保障的机制障碍。
2.社会缺乏温情。
尽管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城乡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形态之间的反差,以及企业和社会对农民工的歧视和偏见,严重影响了各项涉及农民工的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的落实。
3.个体知识技能难以满足岗位需要。
目前我国农民工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普遍较低,与岗位需求形成明显差异。在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过程中,农民工较低的知识技能无法适应新的劳动市场的需要,这已经成为农民工增收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极大障碍。
农民工就业问题关系到经济的持续增长、城市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李总理曾多次指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通过信息咨询、技能培训等手段逐步把农民工引向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加大服务业吸纳农民工就业能力,加快农民工就近就地创业就业。”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中国国情,提高农民工就业竞争力,增强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
(一)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1.政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保障农民工顺利就业。
一方面,政府应以农民工为导向,完善法律法规,提高执法水平。政府要在法律上明确其基本权利与社会地位,取消对农民工就业、创业的限制性规定,保障他们与城镇居民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为农民工就业、创业提供宽松政策支持。同时逐步放宽户籍限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农民工在城市也能拥有购房、医保等公民权利。另一方面,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对吸纳农民工就业较多的行业、企业实行税费减免和财政补贴,为企业营造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2.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协作的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6]。
重视农民工培训是坚持以顾客为导向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政府应该转变职能,构建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信息服务平台。政府应及时公布对农民工的培训政策和培训安排,帮助他们有效地参与培训,并为他们提供法律法规上的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另一方面,引入市场机制,改革农民工培训模式。政府要积极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竞争参与服务和培训,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建立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民工培训机制。培训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加强校际、校企及城乡间的联合办学,强化产学研结合。
3.政府要立足国情,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民工多渠道就业。
首先,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民工就业的根本举措。政府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努力地培育农村市场,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让农村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其次,以农民工为导向,鼓励农民工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政府应以农民工的需要为导向,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出台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提供小额贷款等资金支持,在创业审批上给予简化和帮助,为其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再次,完善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政府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多方收集就业信息,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渠道及时发布供求信息。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把剩余劳动力安置到位,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建立起劳动力市场需求与用工单位顺利对接的沟通平台[7]。
(二)构建社会支持网络,进一步促进农民工就业选择。
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和援助能促进农民工有序就业。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能够为农民工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平台,促进他们形成健康的职业意识,确保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
1.企业的支持。
企业是解决我国农民工就业的主渠道。一方面,企业可以实行人性化管理,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关爱农民工,通过提高其就业能力来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机率,从而有力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另一方面,企业应转变思维方式,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企业要重视劳动者,重视劳动者的素质,加强对劳动者的人性关怀,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同时逐步改善和提高农民工待遇,积极解决劳动关系中不和谐的问题,保证农民工就业的持久有序。
2.社区的支持。
社区应营造让农民工融入当地社会的软环境,保障农民工就业。目前,社区已经成为社会支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城市,社区可定期开展各种有益的社区互动活动,增进城乡居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开展城市文明生活和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自身就业能力,从而提高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建立农民工就业服务网站,定期发布就业信息,并提供职业介绍、政策法律咨询等服务;建立农民工结构、技能等信息登记,建立就业状况档案,作好就业推荐和劳务服务工作等。
3.组织的支持。
当今社会,社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为农民工的就业及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社会组织(指我国正式登记的社会组织,涵盖教育、文化、劳动、民政、法律、慈善等领域)不仅可以为我国农民工的就业提供物质支持,还可以引导农民工积极参与经济建设,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社会组织可以联合企业定期组织举办招聘会,积极促进农民工就业和再就业。媒体组织也可以以优惠价格,刊登农民工就业信息,同时广泛宣传农民工就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农民工就业再就业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视角对农民工就业进行探析,目的在于促进农民工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只有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到农民工就业这一工程中,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营造保护、关爱农民工的社会环境,促进农民工多渠道就业,也才能让农民工对城市建设注入更多热情。
参考文献:。
[3]中华人民共和国2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4]人社部.20农民工平均工资3072元[eb/ol].。
[5]年就业形势分析[eb/ol].。
[6]李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j].新视野,,(5):46-48.。
最热管理理论论文(汇总17篇)篇六
互联网正以其蓬勃的发展速度席卷全球,它的虚拟商业行为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世界经济与社会秩序,它也在极短的时间里造就了如“雅虎”、“dell电脑”、“思科公司”等网络新贵。我国的企业在新世纪来临之际及中国加入wto以后将面临新的市场竞争规则的挑战,要及时赶上潮流,运用电子商务这一新世纪的竞争新利器,将其作为一种企业能力,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我们企业决策者面对网络经济的到来,将有何作为?管理理念将会发生何种变化?如何调整?19上海“财富论坛”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即是网络改变了竞争,改变了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
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ec),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网络来做生意,是使用电子科技的方式来实现商业目标的方法。它包括信息交换,电子货币传送,网上信息存取,网络服务器存取技术与设计,信息分级服务,信息目录存取,网上购物,及电视与网络的互动技术等。电子商务总体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种,是企业与企业间的电子商务(businesstobusiness),也可说是企业上下游供应链之间的关系,利用电子商务连接供销双方,使合作更加紧密;另一种是企业与顾客间的电子商务(businesstocustomer),顾客可由网上充分了解产品的相关信息,用信用卡购物,再由配送系统负责送货,甚至以网络来运送信息产品或服务。可以说电子商务将彻底改善交易的选择性及服务。
电子商务的特点是:可以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信息,比如美国联邦快递公司(fedex)藉由他们的网站来回答用户的查询,并且使顾客可以在任何时候轻易地透过它的网站,精确地追踪自己包裹的所在位置,这样的流程不只比以前更有效率,成本更低,更让顾客能独立完成一些原本靠员工来协助完成的工作。
减少了在人员服务上的开支,精简流程后,同样能应付繁忙的业务,在公司业务量繁重时,只需增加网络的频宽,加快电脑的处理速度以及储存空间即可,所以,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心是将钱投入到更多的高科技产品的开发上。
电子商务使消费者和企业透过互动的'过程,使消费者能主动决定产品规格、品质与价格。美国“dell电脑公司”的网上商店,打破了自80年代个人电脑产业诞生以来所有的营销手段、流通模式与既定的观念,当传统的电脑营销通路均墨守成规遵循着制造、流通、经销分层负责的同时,dell电脑彻底将此定律脱胎换骨,重新打造了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其独特风格在于完全透过网络邮购及电话中心来进行订单及生产的工作,也即所谓接单后生产模式(buildtoorder,bto),有效地去除流通领域的中间利润,使得dell的库存成本,即使控制在接近零的水平,依然能保持高效率的运作。企业将此新的营销方式引入,实际上是一种运作流程再造。
电子商务可以更快更准确地捕捉顾客光临网站的各项数据信息,以此来了解顾客的偏好,预期新产品概念和广告效果,最终使顾客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中来,电子商务使得高质量的、个性化量身定做的产品不再是富有人的专利。
电子商务不受时空限制,全球化、全天候的服务使交易更加便利,同时对于运用电子商务的公司来说,它的最佳效果是强化了与客户间的关系,建立了一对一客户服务。
[1][2][3]。
最热管理理论论文(汇总17篇)篇七
建筑企业必须坚持劳务层和管理层的分离,由劳务密集型向管理密集型转变。由于建筑产品固定性与施工生产的相对流动性,决定了建筑施工企业必然要走向两层(管理层和劳务层)的分离和转化。这在更深层次上是因为建筑产品虽然具有固定性的特点,但组织施工生产中必需的生产要素以及他们的占有方式和支配方式都是相对流动的本质所决定的。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按照不同地域,不同的项目需求来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以及各种资源。与此同时,项目构成的层次性,投入产出的经济性,组织施工的社会性更确定了项目本身必然要求项目部构成人员相对稳定,施工队伍视需要随进随出。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就是这个意思。
两层分开的目的是形成机制灵活,形式多样,适应性强,有竞争能力的新的企业组织业态,力争使建筑施工企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逐步形成“项目管理科学化、劳务管理基地化、施工队伍专业化、后勤服务社会化”这样一种新的组织结构框架,完成企业由劳务密集型向管理密集型的转变,使各类企业通过对建筑市场的细分,以不同层次进入市场的不同领域,占领市场,向专业化方向不断发展。
2.企业各结构层的关系。
深入研究企业层,项目层,作业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建立企业新型项目管理机制的理论基础。不管是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还是新型的民营企业,都必须深入研究企业层,项目层,作业层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下项目管理的新型项目管理机制。即:公司总部为企业战略决策管理层,项目经理部为建筑产品的项目管理层,劳务分包和专业施工者为施工作业层。
企业层的主要功能是:研究制定企业的战略,建立实现这种战略的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企业的核心资源,建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塑造企业的核心文化,获得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项目层的主要功能是:依据企业的战略要求,实施建筑产品施工主体的管理,实现项目的目标。
作业层的主要功能是:依据自身资源优势,专业化特征,贯彻执行项目管理的具体要求,接受项目层领导和控制,实现项目的具体目标。实践中,必须要正确处理三者之间关系,建立新的适应企业发展的项目管理机制。
3.项目经理部的组织结构形式及其定位。
3.1坚持以矩阵式为主的项目组织结构形式。矩阵式组织结构是指项目管理与专业职能部门的矩阵关系。即按照“精干、高效、优化组合、动态管理”的原则,设立强有力的项目经理和精干有效的项目经理部。矩阵式组织结构的两个方面是企业总部的常设专业职能部门和项目部。这两个方面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即项目经理是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各专业职能部门是从业务管理的角度来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
施工合同签订,企业法人确定项目经理人选后,项目经理根据项目的需要设置项目经理部各岗位人选。在组织过程中,项目经理和部门协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受二者的双重领导。在项目结束后视情况决定留用,解聘等。
3.2项目经理部的定位。项目经理部的定位应该根据项目的需要,企业的项目管理机制来定位。在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的企业中,应该坚持“一次性”的定位,项目经理部是一次性的施工生产临时性组织机构;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中心;项目经理是一次性的授权管理者。这三个“一次性”的目的是真正做到组织机构层次减少,人员配备精干高效,管理对象直接到位。
4.项目经理负责制。
不论是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还是采用项目经营承包的管理机制,项目经理都居于项目管理的主导地位,因此,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是十分必要的。就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的企业来说:项目经理负责制是以项目经理为主体的施工项目管理制度,是项目管理的基本制度,也是实施项目管理的关键。项目经理负责制的内容包括:企业各层之间的关系,项目经理的地位和素质要求,项目经理的责、权、利,项目管理的目标管理体系等。项目经理对项目管理的基本要求:根据企业法人的授权范围,时间和内容对施工项目自开工准备之竣工验收,按照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在规律和现代管理方法,实施全过程,全面的管理。
5.项目经理职业化建设。
5.1加强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的力度。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知识方面的需要,今后将重点搞好项目经理的培训和继续教育,特别是wto基本知识,国家新版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条文,信息化管理,计算机应用,以及国际工程承包与国际项目管理等的培训。目的是不断提高项目经理的知识层次和整体管理素质,使其真正成为具有一定技术水平,懂法律,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高层次,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人才。
5.2使项目经理的职业化建设向市场化发展。实施项目管理者市场准入制度,填补了工程建设领域执业资格体系的空白,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利于项目管理人才与国际接轨和实现项目经理的职业化建设向市场化、专业化发展,按照规定我国建造师分为两级:一级和二级。
6.项目成本核算制度的发展。
项目成本核算制是有关成本核算的原则、范围、程序、方法、内容、责任、成本要求的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工程项目成本核算制度,这是企业推行项目管理的一个重点核心问题。推行项目管理必须坚持“企业是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中心”的原则,合理划分企业与项目的职责、权限和经济利益。
7.项目施工现场管理。
项目部要加强现场管理,严格执行《建筑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施工现场管理与质量和安全管理都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管理的基点,它是直接反映企业管理水平的窗口,是项目经理进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管理形成建筑工程产品的重要场所。把企业形象战略的基点定位于现场,把施工现场管理视为企业的“窗口”,是市场竞争的需要。
8.企业项目管理机制发展的主要途径。
企业项目管理机制发展的基本途径包括:强化项目管理,坚持三个结合,实现企业运营主体的三个升级。
8.1坚持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从本质上讲,企业改制和项目管理体现了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项目管理的调整和生产力发展关系,项目管理的推行将为企业项目管理机制改革创造条件,并巩固和发展企业改革成果;企业机制改革将为项目管理注入动力,促进项目管理水平的小断提高,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保证。
8.2坚持项目管理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项目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要服从于企业管理的总体目标,综合协调与监督控制;但又由于企业的基点是项目,企业必须为项目创造良好的运作条件,提供优质服务,促进项目管理的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青林,项目法施工指导,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刘新梅,工程经济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3]张三力,项目后评价,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最热管理理论论文(汇总17篇)篇八
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学科的分支已得到广泛承认,至今尚未形成一套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针对管理会计对每个会计主体如何确定目标信息,并如何将会计信息运用到管理中,向企业管理层提供简单有效的信息并达到一定目标进行论述。管理会计的本质可描述为:是指为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通过对成本等信息的加工和再利用,为高层管理进行有效的决策提供信息,并对企业和内部各责任单位的日常和未来的经营活动进行规划、控制、评价和考核的一个管理信息子系统。虽然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学科的分支已得到广泛的承认,但至今尚未形成一套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管理会计落实到每个会计主体时,应该管什么,做什么,为管理层提供什么样的信息都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我个人而言,认为管理会计在处理业务时就是能看的见,摸得着,工作重点突出,职责明确,操作方便,以更好的实现企业目标。
管理会计是为内部决策和管理服务的,必须用一定的形式,通过一定的途径传输给服务对象。管理会计应当像编制财务核算说明书一样,编报管理会计经营管理建议书,实际是以财务核算说明书为依据转换为有效管理信息的一个过程。财务核算说明书涵盖的内容较多,管理会计不能将所有内容一一转换为有效管理信息,但每个会计主体在确定管理会计基本目标初期,应先从财务核算和财务职能反映的最基础信息和即时信息着手,编制建议书。
一、以现金流为导向建立现金流预警点。
现金流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企业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数量。通过现金流动的动态,可以把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全面、系统及时的反映出来。在目前经济底迷,资金紧张形势下,管理好企业资金如何流入企业、流出企业、在企业内部如何流动并在企业净现金量达到那个点时要进行筹资活动则显的优为重要。
现金流量表由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三部分构成。一是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分析,在企业经营正常,购销平衡的情况下,将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购进商品、接受劳务付出的现金进行比较,比率大,说明企业销售利润大,销售回款好,创现能力强。二是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分析,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基本为负数,因为当企业扩大规模和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些投入会在项目投资建成后未来现金流入得以弥补。三是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分析。管理会计应根据这三种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建立现金流黄色预警和红色预警,当这三种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未负数时,说明企业的现金流入弥补不了现金流出,此点应定为黄色预警点;当这三种活动产生的负数现金流已超过本企业的非付现成本时,说明企业资金链将会出现或即将出现断裂,此点应定为红色预警点。当企业现金流达到黄色预警点时管理会计就应当向企业管理层提供合理的融资渠道、融资方式、融资金额,以防企业在出现资金链断裂时,手忙脚乱,束手无策局面。
二、掌握税收优惠政策将税收优惠落到实处。
75万元。如果这个企业发生研发费用费用化支出100万元,利润总额不变,则应缴纳企业所得税62.5万元,减少税负12.5万元,相当于这个企业所有人员工作一天所创造的利润。这样就能使管理层实实在在了解到享受和不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之间的差距,积极主动布置相应工作。
企业在不同的时期,管理者需要的信息是不同的,在资金短缺时,需要管理会计提供现金流和融资方面的信息;在有利于本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出台时,需要管理会计提供如何享受税收优惠方面的信息;当某个时期成为历史时,管理会计就应将这个时期确定的目标信息淘汰,确定新的目标信息。
我国目前建立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成果较少,实践也是参差不齐,总之,管理会计是把会计信息运用到管理中,提高企业内部管理决策水平,在我国企业面对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必须加强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这也是管理会计生命力强大的原因所在。
最热管理理论论文(汇总17篇)篇九
21世纪,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时代,是高科技大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大提高的时代,这种大环境,将推动会计发生相应的重大发展。
1、会计具有重要地位。
一般人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广泛运用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在各方面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代替了会计人员的'手工劳动,不需要现在这么多的会计人员,这些多余的会计人员,应从会计的核算工作转向会计的管理工作,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更好地为发展经济服务。在这种条件下,会计更重要。
会计是千秋大业,凡有经济活动的地方,都需要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使用计算机进行核算只是改变了核算的手段和形式,但不可能改变核算的内容和要求。相反,核算的内容范围扩大了,要求提高了,信息需要加强了。更需要在新的条件下,以新的、更高的要求对经济进行会计核算。所以,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在会计工作中,由于使用计算机而富余的会计人员,不是无事可干而失业,而是要不失时机地转向会计的管理工作。当会计核算工作由于使用电子计算机而发生变化时,会计人员一方面应拓宽会计核算范围和深化会计核算工作,另一方面应将主要力量和精力,集中于会计管理工作中,用知识进行管理,使会计管理工作达到现代化的水平。会计核算工作的变化,是会计工作进入新阶段的机遇,是发挥会计工作作用的新起点。
2、会计的重心在管理。
会计工作不等同于会计核算工作,它包括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管理工作两个方面。
会计是否有管理职能,还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会计就是会计核算,不是算帐,就是一个会计信息系统,不具有管理职能。
[1][2][3][4]。
最热管理理论论文(汇总17篇)篇十
电子政务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公共管理的运作方式以及社会的民主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的运作效率,电子政务的开启也增进了公用组织以及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交流。面对信息化的发展,公共管理理论要研究如何利用信息化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并且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水平,这就是新时代背景下公用管理的发展方向。
公共管理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使得政府公共管理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政府将以前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揽的方式逐渐的改变,将一些公共职能转化为社会公共职能,政府的决策都要以社会的公用利益为目的的,促进公用管理的多元化的方式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公共管理的研究中,我国应重视公共管理的全球化研究,推动理论的革新与发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公共管理职能要有效的维护我国国家的主权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要积极的参与全球化的政治议题,使我国的公共管理进一步的发展并不断的完善化,并且使用社会的发展。
最热管理理论论文(汇总17篇)篇十一
编者按:
本文主要从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中、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比较;未来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探讨的方向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对财务本质的继续讨论、对于财务的职能,提出财务的两种职能、三种职能、四种职能、六种职能等观点、金融市场上信息的有效性、证券投资组合收益和风险的衡量办法、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理论、中、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差异、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对象是财务活动本身、建国以来我国财务研究的重点放在财务关系上、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紧紧结合其经济、金融理论的发展、当前我国财务管理理论对财务关系的研究是必要的并应当进行下去、财务管理中加入量化方法、将资金的概念进一步扩展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
世界经济发展变化对财务管理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现有的财务管理理论尚不能满足财务管理工作实践的需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较滞后。通过我国与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比较,谈一下我国未来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方向。
在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第一阶段,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在关于企业财务本质、经济核算的实质、客观依据、考核指标体系、国民经济核算和专业核算与群众核算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的资金理论、成本理论、财务与会计的关系等问题取得了很大进展。
在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第二阶段,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从以下方面入手,并取得了了很大成就:。
(1)对财务本质的继续讨论,提出财务本质“价值分配论”、“价值运动论”、“本金投入与收益论”等。
(2)关于财务的职能,提出财务的两种职能、三种职能、四种职能、六种职能等观点。
(3)关于财务调控机制。
(4)关于财务的主体。提出作为企业财务主体的,应当是企业本身。
(7)从产权角度对财务管理的研究。
(8)关于宏观财务或国家财务,即将国家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与作为社会管理者所具有的不同经济权利及责任的学说。
(9)关于财务理论体系,即讨论财务理论体系的构成。
(10)关于预算管理。
(1)有效市场理论。说明的是金融市场上信息的有效性,即证券价格能否有效地反映全部的相关信息。
(2)证券投资组合理论。这一理论给出了关于证券投资组合收益和风险的衡量办法。
(3)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该理论用于对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价值的评估。
(4)套利定价理论。该理论提出了一种比资产定价模型理论更为通用的定价学说和方法,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扩展,将资产的定价从单一因素模型发展成为多因素模型,这样就更好地适合了现实中的复杂情况。
(5)资本结构理论。负债企业的价值等于无负债企业的价值加上负债所带来的节税利益,而节税利益的多少依所得税的高低而定。当节税利益与财务危机成本、成本相互平衡时,便是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
(6)期权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研究的是期权签出方补偿价格的确定问题。
(7)股利理论。股利理论是关于企业采取怎样的股利发放政策的理论,分为股利无关论和股利相关论两类论点。
从以上的概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差异,这表现在:。
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对象是财务活动本身,着重研究资金筹集、投资行为(主要在市场上)和股利分配,研究工作偏重于财务管理实务。研究的内容是这些财务活动如何开展,具有哪些规律,如何去做会更好。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财务活动中的财务关系和财务概念,研究工作偏重于财务管理的上层建筑。研究的内容主要为:财务关系应当是怎样的;财务管理应当建立哪些概念,这些概念应当如何表述,相互关系如何,等等。
从财务研究的客观环境看,建国以来我国财务研究的重点放在财务关系上。而西方国家财务研究没有过多地关注企业的财务关系,最近美国的会计造假,冲击了关国的经济,这引起了西方学者对其制度建设的重新审视。当前西方经济学,包括获得诺贝尔奖在内的各类经济学说,研究和解决的主要是其经济运行中的实际问题,很少涉及社会经济制度,这与其当前的财务理论研究是一致的;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之前和建立之初的经济学说,主要论述的则是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
从财务活动的实践来看,由于我国的经济制度处于变动和建设之中,经济活动不稳定且无序,这使我国的财务理论研究不可能像西方的研究者那样针对一贯性的财务活动进行研究,这是中、西方财务研究对象和内容存在差异的另一个原因。
从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提和惯性来讲,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紧紧结合其经济、金融理论的发展,与其经济、金融理论相辅相成,水乳交融;这既是西方财务理论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其他任何国家财务理论发展的必要前提。我国的经济理论与西方经济理论不同。首先,我国传统经济理论主要围绕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展开,研究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其次我国传统经济理论所运用的基本是宏观的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很少有微观的和定量的研究。
从研究方法看,西方财务理论研究较多地采用实证的方法,我国财务理论研究则完全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
(1)就研究方向而言,当前我国财务管理理论对财务关系的研究是必要的并应当进行下去,但应有相当部分的力量转移到对财务实务的研究上来,以使我们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更多地结合,更好地指导现实财务活动,发挥解释和预测功能。实际上,目前已经有不少研究者注重了对财务实务的研究,比如对企业预算的研究即是一例。
(2)就研究方法而言,需要在进行规范研究的同时,下更大的力气开展实证研究,以增强研究的可靠性。为什么实证研究重要?关键在于它是建立在较为可靠的依据之上,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可验证性。应当说,我们并非没有进行财务管理的实证研究,只是研究的量和研究面较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也越来越具备了开展财务实证研究的条件,这种研究方法的大规模推广不应该太迟。
(3)财务管理中加入量化方法。随着运筹学、数学等为财务管理提供基础工具支持的学科的发展,从而为企业理财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量化财务模型提供了支持,如定量预测、滚动预算、风险决策及不确定性决策等。特别是当跨国资本经营目标确定后,财务管理就要运用价值管理的方法,将经营目标进行分解、量化,做出实现经营目标的规划,为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与融资,优化跨国资本存量和流量,防范与控制外汇风险提供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此外,旨在防范风险、提高效率的财务控制方法和包含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的指标在内的财务分析方法等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以满足新的环境对于财务管理的要求。
(4)加大推行财务预算管理方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克服过去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消极依赖心理,要根据多变的市场状况,从企业战略目标出发,进行财务预算管理。财务预算管理通过编制财务预算表来规范和矫正企业的经济行为,把企业内部各部门,生产经营各环节有机联系起来,其目的是以预算求平衡,以平衡求发展,使企业经济行为更科学、更合理,从而实现财务目标。
(5)建议用资本代替资金。资本是进行商品生产和流通而垫支的资金,它从货币资金垫支开始,经过运用、耗费、收入、分配几个阶段又回到原垫支的货币资金形态,并在这一过程中带来资金的增值。资本与资金的区别主要在于:其一,资本是能够带来增值的价值,增值是资本内在的本质要求;而资金只有在成为资本后刁有增值性。其二,资金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财产物质的货币表现,其外延过于广泛。
(6)将资金的概念进一步扩展。关于资金,有这样一些定义:“资金是国民经济中物资价值的货币表现”;“资金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物资运动的价值形式”等。这两种表述虽略有不同,但以财产物资形态作为资金存在的物质内容这一点是相同的。随着我国对知识产权的日益重视,知识、人才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经济活动中,大量存在着以专利、专有技术、商誉、商业秘密、人力资本投资入股的现象,如果我们这时还把资金概念限于是财产物质价值的货币表现,而资本作为财务管理客体,就不能包含上述内容。这显然是与客观经济现实不符的,也是缺乏解释力的。因此,这里认为,资金的内涵必须进行拓展,我们把资金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价值的货币表现”。这样,在客观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以专利、专有技术、商誉、商业秘密、人力资本投资入股的现象都能迎刃而解。客观经济环境的改变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变化致使资金范畴扩大,而资金概念理论上的突破又进一步推动财务管理对象的扩大。
(7)风险管理成为重要的内容。无论是筹资还是投资,都必须重视风险管理。在融资方面,筹资渠道是日益增加,其品种将丰富多彩,特别是风险投资基金将成为主要的筹资渠道。企业财务管理者应首先识别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再对各风险因素进行估计和评价。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例如敏感分析法,盈亏平衡分析法,概率分析法等,确定不同风险的存在,估计风险的大小及今后发展趋势,结合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比较、分析、权衡得失,选择最佳方案,以较小风险取得较大收益,并采取一系列防范、保全、补偿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桂芝,朱洪友.财务管理国际化新动态[j].森林工程,20xx,(3).
[3]@杨淑娥.财务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xx,(1).
[4]@刘志远.高级财务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8).
最热管理理论论文(汇总17篇)篇十二
酒店以实现经济效益为目的。在市场竞争中,酒店管理者应具备全局观念,既按照市场规律制定酒店的经营计划,又自觉地遵守国家的宏观调控。
一、酒店上至高层决策者,下至基层服务员,都应树立全局意识。
高层管现者由于岗位的原因,在全局意以方面比基层员工更重要。酒店应着重培养基层员工的全局意识,树立为酒店整体发展服务的思想。“以酒店为家、以员工为亲人”也是大局意识的表现。酒店每位员工都应为酒店的整体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前台服务人员.还是后台工作人员,都应把酒店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不能过分强调个人利益,防止部门“本位主义”思想。
二、国际酒店业竞争的加剧和酒店业自身存在超前性的特点。
酒店管理者应时刻保持与国际接轨,第一时间将国际上最先进的软件、硬件转化为本企业发展的生产资料。同时,还应积极研发、自主创新。实现酒店在各方面的突破,保证酒店绝大多数员工能够接受先进思想、理念、技巧及能力的培训,提高酒店的整体竞争力。
三、紧扣市场观念。
(一)了解市场酒店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就要对环境进行充分了解和分析,了解国内外酒店业的变化规律,把握发展趋势,掌握最先进的管理和服务。对竞争对手的数量、实力、发展方向及动态进行深入了解,对市场的普遍性和个性需求进行分析,把握市场需求和变化规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二)积极面向市场对市场需求的把握才是市场理念的精华,酒店经营效益的实现最终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前提。市场需求的分析主要是对消费规模、消费能力、需求动向、风俗习倔以及消费结构等进行分析,通过提供适销对路的酒店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三)努力开发新市场不断开发新市场不仅是对酒店经营管理提出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明智的酒店管理者对“如何将蛋糕做大”比“如何将蛋糕分得更均匀”更钟情。新市场的开发首先是开发尚未满足的酒店商场,酒店管理各应创造各种条件满足这类市场的需求。其次是开发尚未开发的市场,酒店管理者应积极进行引号,倡导新型消费,生产新产品,满足新需求。
四、人本理念。
人本理念就是在酒店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员工与员工、员工与客人之间要和谐、尊重、理解和支持。人本理念对于酒店管理智特殊的意义。—方面,酒店效益通过客人的认同来实现,酒店经营管理中强调“宾至如归”也是人本理念的体现;另一方面,员工是酒店的重要资源,酒店应曹重员工、理解员工、爱护员工、体贴员工,充分发挥员工工作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对员工进行人性化管理。
(一)树立“宾客至上”的意识酒店效益如何,取决于客源状况,所以,酒店必须树立“客人就是上帝”“客人永远是止确的”等服务理念。这就要求酒店管理者要认真分析客人的需求。根据客人的需求提供适销对路的酒店产航。酒店不仅要满足客人的现实需求,还要努力挖掘并满足客人的潜在需求。在不断满足客人需求的同时,提升酒店的整体形象,保证酒店稳定的客源。
(二)树立“员工第一”的意识员工是酒店产品的主要生产舌.产品质虽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素质。员工素质是酒店拥有稳定客源的重要保证。“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客人”成为酒店管理的重要思想。这要求在润店管理中,把员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对员工负责,把员工的个人发展同企业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实现员工在酒店的土人翁地位。“宾客至上”与“员工第一”的矛盾,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考相辅相成,酒店在经营上要坚持“宾客至上”,在管理中实施“员工第一”。
五、服务理念。
服务是酒店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酒店产品具有生产与消赞同步进行的特点,客观上要求酒店产品的质量必须保持稳定的水平,因为产品一旦出现问题就很难补救。这既充分显示酒店服务的独特性,也说明了强化服务理念的重要性。
(一)强化质量意识酒店要牢固树立服务质量是酒店生命线的思想。酒店要建立强有力的质量保障体系,制定和执行质量目标、标准和服务规定。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生产,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客人的需求。树立全员服务质量意识,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酒店服务质量与生产。
(二)专业化意识随着酒店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细分越来越细。酒店作为行动密集型的企业,专业化发展方向和专业化意识也越来越强。首先,高科技的应用,使得酒店在设备设施的使用维护和管理上需要专业化的员[队伍。其次,酒店管理、酒店营销、酒店服务、酒店培训等酒店管理的内容越来越细,专业酒店管理公司、专业酒店策划、专业酒店培训机构的设立,表现出专业化的趋势。所以,酒店经营管理中应该越来越重视树立专业化意识。创新是—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把创新理念融入现代酒店管理中,是酒店发展的必然要求。酒店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是酒店发展的内在要求。酒店管理者只有在观念上不断创新,才可能进行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目标创新、技术创新、结构创新、环境创新以及文化创新,才会在不断发展中寻求一条适合自身的发胶之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热管理理论论文(汇总17篇)篇十三
近年来,石油行业都非常重视引进和吸收pmp项目管理的理念。该油田技术服务公司较业内业务单一的专业服务公司存在业务范围广、专业跨度大、项目类型多和资源整合难等情况,在项目管理上暴露出许多不足:重视具体项目运作,缺乏多项目统筹;项目生命周期管理完整性不够,应急和风控不到位;项目管理与产业特点契合不够,不重视对项目类别的规律总结;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匮乏,理论水平低下等。这些都促使公司更加重视项目运转规律研究,并依照规律开展项目管理工作。
二、pmp理论应用于项目管理的具体实践。
公司项目管理团队在pmp理论指导下不断探索,准确分析投资、基建和经营等类型项目的特点,控制过程管控节点并制定针对性管控措施,把握项目的类别特征、制约因素、生命周期和知识领域等维度,构建多项目(多类型)的项目管理机制,如图1所示,最后形成具有自身产业特点的分类项目(单项目)管理和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体系。图1项目管理实践组织结构示意图1.探索项目类型化管理的可行性。在项目管理的公司层面,公司在安全生产部设立项目管理岗位,作为公司项目管理的专职机构统筹协调公司多项目监控、协调和考核等职能。公司注重将产业特点纳入项目管理理念的范畴,根据项目类别和规模等特征,探索专职项目组管理模式以加强项目管控能力。通过类型化项目管理实践,总结同类项目管理关键节点,探寻不同类型项目管理的共性,先后区分生产经营类、设备投资购置类、大型基建及改造类等项目类型,并有针对性进行重点管理。例如:以注聚工程建设项目为代表的生产经营类项目,充分融合项目管控要素与过程管理;以连续油管项目为代表的设备投资购置类项目,追求投资效益最大化的成功试验;以人工举升作业支持中心建设项目为代表的大型基建及改造类项目,严把合规质量安全关(详见图2)。图2基建项目ipmt+epc+工程监理三级管理示意图2.成立项目管理专门机构。公司成立项目管理办公室履行项目管理统筹机构职责,与公司安全生产部合署办公,具体职责为:协调项目所需资源,履行过程监控职能,作为多项目管理机制的核心,考核项目实施质量。3.细化完善项目管理制度体系。公司成立项目管理办公室和项目组的同时,将组织机构建设经验制度化,更重要地是把握项目的.类别特征、制约因素、生命周期和知识领域等维度,完善了项目管理制度体系。根据组织机构成立的实践,完善了项目组组建、关键岗位任用、行政管理和档案管理等制度;根据项目类别特征,细化了投资项目、经营项目和重点设备项目等项目管理制度;关注项目时间、质量和成本等制约因素,编制了质量、预算执行和费用、hse等项目管理制度;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了计划、开工、进度、施工、竣工和报告等管理制度,强化项目管理渗透项目运作全过程。
1.具体项目高效按期完成,保障公司生产经营。自以来,公司所有项目均按期保质完成,各类项目增效降本,未出现延期现象。同时,因为项目统筹的增强,在有限资源的基础上,为公司承揽更多项目提供可能,甚至有专利、课题和技术体系的收获。例如,连续油管项目合计投资2.46亿元,较初期预算3.07亿元,节约成本20%,从列入生产建设计划到采办结束进度提升5%。2.创新项目管理模式,实现了项目归类管理制度化和全。生命周期管理项目管理办公室作为公司统筹多项目管理的专门机构,实现了公司层面对多项目计划的安排、资源统筹和项目支持。公司形成以《公司项目管理办法》为总则,涵盖类别特征、制约因素、生命周期和知识领域等多个维度,包含17个具体管理方法为指导核心的项目管理体系。公司探索形成了针对项目类别和规模等特性的管理模式。3.提升公司项目管理水平,培养一批合格的项目管理人才。随着公司项目管理体系逐渐完善和各类项目实践,项目管理水平得到提升。项目类型化管理普遍推广,而且为项目管理后评价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标尺,实践结果证明了pmp理论对公司项目管理实践的适用性。一批具备专业素质的项目管理人才在实践中得到成长,其中有近40人取得了pmi资格认证。项目经理在完成项目的同时,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职业发展路径更加通畅。
四、结语。
公司在pmp理论指导下把握项目的类别特征、制约因素、生命周期和知识领域等维度,建立了针对性的类型化项目管控措施,形成多项目(多类型)的项目管理机制,形成具有自身产业特点的分类项目(单项目)管理和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体系。该实践是项目管理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是基于产业特征和pmp理论的具体应用,对类似石油技术服务公司的项目管理具有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projectmanagementinstitute,ieee.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冯连勇.世界大型油田服务公司发展趋势分析及对中国公司的建议[j].石油大学学报,(4):1-5.
[3]钟峥.石油企业管理知识读本[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最热管理理论论文(汇总17篇)篇十四
摘要:建筑工程行业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呈现出加速前进的趋势。现阶段我国的建筑行业由于技术的进步已逐渐接近成熟,建筑工程项目也在不断向规模更大、结构更复杂以及先进技术运用更多的方向发展。而与此同时,上述变化也导致了施工安全问题逐渐加大,由安全事故所引起的各种损失也更为严重。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项目的预期收益,也影响着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对于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对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效率以及投入产出理论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对两者的融合方案进行了探讨,希望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投入产出;工程项目;理论融合;安全管理效率。
1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效率概述。
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十分关键,它不仅可以保证工程的进度,保证项目施工的正常进行,还可以减少安全事故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工人的生命安全。因此,企业务必要对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给予足够重视,努力提升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不能因为担心成本增加而在安全防范措施的施行上有所疏忽或者减少必要的投入。但另一方面,虽然安全管理十分重要,企业也不能盲目的一味地进行安全建设,同样要对投入的成本进行仔细的斟酌和权衡。在安全措施方面投入过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会影响到企业的预期收益,导致资源的过度投入和浪费,这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如何对安全管理投入的多少进行合理把握,从而进一步提升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效率,是很多企业所面临的一大困境。
2安全管理投入理论内涵分析。
2.1安全管理投入概念的界定。安全管理投入指的是在工程施工中,管理人员在预防事故的发生、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处理、减少事故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方面所投入的各种资源,其目的是为了保障项目施工的安全,降低事故发生所带来的危害。建筑工程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投入具有很大的必要性,虽然该投入不像在质量和进度等方面的投入那样可以给企业带来较为明显的效益,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到效果,但它却是企业建筑施工项目的最为重要的一道保障,可以极大地消除安全隐患,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这也是对企业利润的一大保障。2.2安全管理投入相关的经济学特性分析。在进行安全管理的投入时,有必要对所投入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优化资源分配方案,从而使较小的资源投入带来较大的安全保障效果,为企业降低成本。因此,有必要对投入的资源进行经济学方面的分析,从而对其经济特性有较好的了解。安全管理投入的经济特性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收益不确定性。由于安全事故的发生与否属于概率性事件,其所造成的损害同样也是不确定的,这就使得安全管理投入的收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投入的多寡并不会直接对项目收益造成影响;第二,保障性。该特性指的是安全管理投入在施工项目中实际所起到的是一种保障作用,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事故发生的几率,并不能完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出现;第三,有效产出的确定性。虽然安全管理投入并不能直接带来明显的效益,但它在减少工程项目中的安全隐患以及降低安全事故所带来的损失方面的巨大作用是可以确定的;第四,边际效益降低性。该特性属于一般的经济学范畴,在此指的是当安全管理投入达到一定程度时,再对其进行增加所带来的效益将会出现逐渐降低的态势,即安全管理投入存在最优值,可作为企业在把握安全管理投入力度时的参考。2.3安全管理投入辐射范围的界定。在现阶段,由于计算方式的缺陷,使得安全管理投入的估算只能包括直接性的投入成本,而不能将间接的投入成本进行反映,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安全管理成本的准确性大大降低。另外,在安全管理的成本投入中,不仅包含了在对事故进行预防和处理时的费用,还要包含事故发生之后所造成的财产等的损失以及为减少该损失所投入的费用,这样一来才能将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所有费用都囊括进来。2.4安全管理成本体现主体项目分析。安全管理的成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备和设施的购买费用。在实际施工中,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有时会需要购置一些特殊的安全防范设备,从而抵御管理失误或者自然环境所带来的风险;第二,相关机构和部门的费用支出。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相关部门在进行安全管理时难免会产生一定的费用,这对于安全生产来说是必要性支出,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第三,信息系统费用。在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安全管理中引入了信息系统,这一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信息系统的信息收集、分析、风险监控等功能,极大的保障了施工安全。
3安全管理产出理论内涵分析。
3.1安全损失的组成项确定。工程项目在发生事故时所产生的安全损失主要分为两类: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前者又包括了直接性和间接性损失,直接性损失指的是事故直接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属于事故带来的最主要的损失,是相关部门应给予足够重视的地方,而间接性损失则指的是相关设备的损坏所带来的维修费用或更换费用的支出,属于较次要的部分。无形损失的度量比较困难,它对于企业的影响无法用实际的数字进行表现,一般指的是企业为了提升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而采取一定措施所支出的费用,其特点表现为:获利空间的减少、信誉的受损、施工生产率的降低以及心理上的影响。3.2安全管理产出辐射范围的界定。安全管理的产出主要是在事故发生时及发生后所造成的安全损失的大小,包括上述的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当安全管理水平较高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无形的效益,例如提升企业的信誉,从而间接增加了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4投入产出理论与安全管理效率融合的分析。
将投入产出理论与安全管理效率进行融合,即将安全管理投入与安全管理产出之间的比率作为安全管理效率的值,从而可对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首先要对投入和产出进行一定的计量和合理的评价,通过将整个工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进行统一核算来计算投入总成本,再根据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以及安全损失的衡量等对所避免的安全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估算,可求得安全管理产出的大小,其次是计算二者的比率,得到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效率,最后可得出各组成因素间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现代建筑行业的工程项目安全管理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关系到工人的安全和企业的财产,还对整个行业甚至社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本文对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效率以及投入产出理论进行了仔细分析,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周智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蔡守华,周明耀,叶志才.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估方法[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
[3]李舒亮.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效率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最热管理理论论文(汇总17篇)篇十五
一、全员成本目标管理的特点。
第一,全员、全过程、全方位。
全员成本目标管理是全员参与、以成本目标为导向、对生产经营全过程实施全方位控制与优化的一整套成本控制方案,它要求从每个经营活动的开始就体现成本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每项支出性价比的控制理念,直至整个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第二,源头控制,过程控制。
全员成本目标管理是强化了从“头”开始的过程控制,要实现以操作控制指标来保证经济技术指标的完成,来保证财务指标的完成。
第三,动态指标,持续优化。
全员成本目标管理强调了“建标、对标、追标、创标”,要求在各个环节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
“标”是动态的,体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工作理念。
没有标准的要建标准,有标准的要达到更高的标准。
在与国内先进看齐的同时,更要与国外的先进企业比高低,当然也可以和自己的过去比进步,使整个成本管理工作都处在不断改进、提升的过程中。
第四,目标管理,持之以恒。
只要企业经营,成本目标管理就始终处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中。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持续推进和完善管理机制,总结在优化管理和“建标、对标、追标、创标”中好的、成熟的经验,不断提升成本控制管理能力。
二、持续推进全员目标管理的关键环节。
第一,领导重视,全面认识。
全员成本目标管理涉及到企业各个层面,深入到企业各个成本单元,只有领导重视,全面宣传、发动,在企业上下形成一种氛围,一种文化,以创造企业效益最大化为宗旨,建立起“经营成本费用”的新理念。
第二,完善指标体系,实现动态更新。
建立完善、动态更新的指标体系是开展全员目标管理的难点。
与全面预算管理相比,各层次成本单元的指标体系组成更为细化,控制点继续向基层延伸,将操作控制指标与经济技术指标挂钩,经济技术指标与成本费用指标关联,形成源头有指标,过程有跟踪控制,目标值在不断提升的动态循环机制,使成本管理得到持续改进。
第三,及时有效地信息反馈。
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使全员成本目标管理的过程控制落到实处,实现实时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给责任人进行改进,把握住过程中的各个关键点。
利用信息化手段,将目标成本管理和企业生产、经营、销售各环节都连接起来,各种数据都能够在同一个平台进行交流、传递和使用,各种指标的联动性程序化、表格化,过程控制和结果的考核自动化,形成闭环上升的运行轨迹,以满足建标、追标,持续改进的要求,也为成本管理考核评奖提供依据。
第四,严格考核,促进有效运行。
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考核监督机制,使管理模式形成闭环而达到“上升”运行。
第五,夯实基础工作。
各项指标参数的准确、可靠获得非常重要,它关系着全员成本目标管理是否能够取得实效。
完备计量设备、规范统计计量方法应该是做好此项工作首先要考虑的一项基础工作,以保证各项指标的真实、可比。
三、对持续推进全员目标管理的设想。
第一,完善组织机构,大力宣传降本减费,建设企业成本文化。
全员成本目标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提高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在全体员工中形成自觉降本减费的`行为习惯。
可利用各种宣传渠道营造成本管理的氛围,大力宣传自身好的做法,更要宣传其他企业的先进经验和观念。
第二,细化指标,建立科学、合理、先进、完善的指标运行体系。
在全面预算管理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在制定指标体系上下功夫。
在指标的选择上,考虑总部要求的同时,结合自身的情况,特别是班组的指标选择一定要合理、完善,不可求全求多,切实考虑班组对指标的可控性,同时兼顾对企业整体指标的影响,不能主观臆断。
在指标值的确定上,可以选择国内外以及自身的最好水平,但要兼顾先进性和当前水平,可以制定一个目标计划,采取自身对比、循序渐进的方式,以保护和激发基层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同时应该考虑客观条件变化的不可控影响,及时修正指标值。
第三,强化过程控制,建立系统的、动态的评价体系。
一是要制定考核评价标准和考核细则。
在已有的全面预算考核评价的基础上,增加控制指标的考核。
在考核中要偏重进步指标的考核,鼓励操作人员精心工作,与自己的过去比较更能激励工作热情,推动指标的提升。
二是强化过程控制,科学合理评价执行结果。
没有科学合理的考核兑现,就发现不了真正的问题,激励和约束就没有实质性内容,管理就形同虚设,“全员成本目标管理”也就会缺乏生机和活力。
在建立了考核指标体系的同时,着力实际执行过程监控,实时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判断,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是强化考核激励的及时性,以放大激励的效果。
针对基层班组的考核激励,必须着眼生产经营活动的结果对企业经营的贡献情况,并及时反馈到各班组,将对其的奖惩也一并反映到班组,最大程度的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
第四,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全员成本目标管理平台,提高控制水平。
全员成本目标管理要跟踪的数据很多,要实现实时的过程监控,提高控制水平,就必须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全员成本目标数据平台,按照监控、评价管理的需求固化在平台中,实时抽取数据并实现分析判断,特别是对操作控制指标的监控,要能够实现自动的采集和分析,对异常问题或差异情况进行预警提示。
平台上要健全指标体系,实现当前对标参数的自主选择,体现指标的动态提升环节,分配权限、指定专人进行指标的确认和提升操作,完善指标差异追溯分析和反馈方式。
要建立班组实际参数与平衡后参数差异的专门分析和评价,落实到真正的责任主体,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在责任主体与领导层之间要能够形成实时的沟通机制,以提高问题解决的速度。
第五,加大计量手段的投入,规范统计及核算口径,夯实管理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任何事情都必须有坚实的基础做支撑。
准确计量和规范统计核算就是做好全员目标成本工作的基础工作,要通过持续努力,把基础打牢固。
应加大计量仪表的投入,包括企业内部计量的完善,才能更快的促进各装置指标的提升。
而相同的统计和核算方法,才能使企业间的对标工作开展的有意义。
公司总部主管部门应牵头制定相关标准和做法,包括对标的范围,指导各企业确定科学合理的追赶目标。
总之,推行全员成本目标管理,要动员企业方方面面的力量,从上到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对企业供产销全过程进行成本控制和管理,包括投资项目的源头管理,建立成本控制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施全员成本目标管理,从而实现成本费用的最优化。
最热管理理论论文(汇总17篇)篇十六
我国财务软件产业,历经十几个年头,在各方人士的关心和不懈的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成为了我国软件产业中的佼佼者。但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我们更应该关注它未来的命运及其前景,特别是在新世纪所面临的全球和国内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大好时机下,如何抓住有利机遇,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将是全体财务软件工作者光荣的使命。
1、当前以纳米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核心的高技术革命正在推动人类进入一个新的文明阶段,其中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将推进信息化和信息化进程,也对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变革需求。
2、当前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并购、重组已经成为我国近年来经济生活中常见之事。并购、重组使企业结构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呈现出极大的动态性,为此,也需要企业定信息化的道路来加强动态管理。
3、我国即将加入wto,的民族企业地域竞争的优势将逐渐淡化和消失,民族企业如何面对全球统一市场,如何面对强大的国际竞争者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也对各类管理软件,特别是财务管理软件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
4、it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使企业能够在一个全新的、统一的高科技信息技术的环境支撑下来建立和实施企业管理。如何紧跟it技术是促进企业信息化和发展财务软件产业的永恒主题。
5、在经过了上一个世纪的洗礼,特别是在世纪之交之年,我国进入了一个管理和网络年,人们已经强烈地感受到了加强管理是使企业乃至一个国家走出困境的重要法宝,而已经架构起来的网络环境更需要相应的良好的应用软件的安装、运行和支撑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同时,这也为我国软件产业,包括财务软件产业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遇。
6、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随着该政策的有效实施,财务软件产业将迎来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
1、财务软件产业普遍缺乏资金投入,融资渠道不够畅通。
2、多数财务软件企业的规模较小,在国际市场中缺乏竞争力。
3、财务软件生产过程中,缺乏对软件产品生产质量管理机制的料学运作,致使软件质量不稳定,低水平重复开发时有发生。
4、对财务软件所依托的财务模型滞后,多数财务软件的模型仍是基于传统手工模式的翻版,不能满足经济变革对财务工作的需来。
5、财务软件和财务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不够,直接了财务软件产业的发展。
6、财务软件市场管理比较薄弱。例如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企业信息化进程效果不尽如人意,财务软件的销售量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于是财务软件厂商们为了市场份额,展开了价格大战,把软件产品的价格压低。价格压低的结果是使软件厂商和用户利益双方受损。一方面,软件厂商们没有得到应有的利润,而影响了软件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软件产品的低价格使用户也得不到应有的售后服务,而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7、财务管理人员队伍普遍存在知识老化,不能适应网络经济时代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需求,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使用财务软件和信息系统,直接影响了财务软件的使用效果和财务软件产业的发展。
8、会计制度体系的变革和会计研究的滞后是制约财务软件和财务信息系统的模型进行创新设计的重要瓶颈,影响了财务软件产业的发展。
上述;有些是发展中的问题,有些是政策性的问题,还有些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底蕴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新世纪我国财务软件产业的发展方向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加强财务软件产业的管理。开发、研制、实施各种管理软件产品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支持各行各业加强现代化管理。而软件产业本身也需要加强管理,这些管理包括政府机构和行业的宏观管理和调控,软件币场的规范化、产业化管理,软件产品的质量管理,软件项目和系统实施的工程管理和人才培训管理等。
2、开发资本币场,加大软件对软件产品研发的资金投入。由于软件是一个高的产品,它的开发需要依靠人的智力资源。因此,必须有高投入才能开发出好的产品。若资金投入不到位,人力知识资源的使用就不会到位,也开发不出高品位的软件产品。特别是我国著名的财务软件及企业管理软件供应商多数是民营软件企业,随着它们规模的日益扩大,仅依赖企业内部积累和信贷的方式来筹集资金,远不能满足高科技企业产品研发、人才引入等所需资金的再投入。因此,开发资本币场、疏通融资渠道、加大企业对软件产品研发的资金投入,以促进财务软件产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3、加快财务软件企业的联合和重组,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目前,我国多数财务软件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缺乏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了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需要创建能利用资本市场的大型软件集团企业。为此,应提倡财务软件企业间,乃至财务软件企业与管理软件企业、其他软件厂商、系统集成商的强强联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软件企业集团。
4、加强对传统的体系、会计制度体系和会计实务体系的概念创新,以促进财务软件研发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挖掘。
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振兴科技,发展产业的永恒话题。但在软件产业中,我们的创新太少了,被媒体和it界炒得沸沸扬扬的mrp、erp、asp、crm等都是舶来品,唯一值得骄傲的是“会计电算化”这个口号,它曾经领导了上一个世纪财会界20多年的信息革命。但仔细想来,它所涉及的目标、和也仅仅体现了西方发达国家信息化道路的第一、二阶段,即面向事务处理的独立信息系统阶段的有关目标、内容和方法。而“财务”这一提法和内容也是发达国家近年来把管理系统全面向internet平台转移的产品更新换代中的一部分。因此大力培养财务软件研发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发展民族软件产业的生命线。如何增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表示有三个层次,它们是:概念的创新、技术的创新以及运行和实施模式的创新。首先是概念的创新,新的财务软件需要有新的思维和新的概念,例如,财务软件所依托的财务模型极需要用新思维和新概念来突破手工模式和传统会计制度体系等的制约进行创新设计。
为此极需要首先对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会计制度体系和会计实务体系进行概念的创新,以支持对财务软件研发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挖掘。其次是技术的创新,只有技术的不断创新,才能使软件产业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诱导出新的生产和竞争。财务软件的技术创新包括it技术、管理技术的和两者结合技术的创新、最后是运行和实施模式的创新,它包括制度建设、人的行为规范、管理机制和组织结构等的创新,运行和实施模式的创新可促进对财务软件的应用达到理想的境界,提高企业的理财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稳定财务软件的应用市场,从而推动财务软件产业的发展。
5、切实加强财务软件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近几年来尽管有很多财务软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的认证,但由于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对软件企业和软件工程的针对性略显欠缺,真正实施起来难度较大,致使财务软件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建议可参照适合于软件企业的国际标准即cmm来建立财务软件企业的质量认证体系。
6、加强企业对财务软件应用和实施财务信息化的管理。为了提高财务软件的实际应用效果,必须加强企业对财务软件实施工作的科学管理,为此需着手开展如下工作:
(1)用软件工程的方法实施财务信息化。
(2)建立与财务管理工作有关的基础工作的规范体系。
(3)建立财务信息系统的审计体系(信息系统的评估和监控体系)。
(4)建立11环境下的内部控制体系。
7、推动信息咨询业和财务软件服务业的发展。由于企业实施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企业在对财务软件应用和实施工作中,不仅需要企业方的努力来加强对实施工作的科学管理,同需依靠专业咨询队伍和财务软件供应商的技术服务支持。大力推动信息咨询业和财务软件服务业的发展,也是本世纪发展财务软件产业的重要措施之一。
8、加速会计教学改革的进程,培养新一代的财务管理工作者。在网络环境下,传统观念下的财务工作者将同时成为财务信息工作者,他们不仅要完成常规的财务管理工作,同时也要协助it人员建好、用好、管好财务软件信息系统。为此,现有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加速知识更新,提高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但更为重要的是应着眼于造就一代新人,使他们真正成为网络经济环境下的理财能手和财务信息工作者。为此必须加大对会计学的教学改革力度,将古老的会计学和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活力、生机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信息产业将成为发展经济的先导产业,具有极大的潜力。而信息产业中的软件产业,包括财务软件产业将成为推动社会信息化,完成信息革命的核心产业。
最热管理理论论文(汇总17篇)篇十七
有史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管理日益成为人们社会活动的基本内容之一,并且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管理是重要的生产力”,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人类“群居”的社会性与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从一开始就赋予了管理的必然性与能动性,从而也就决定了管理学的科学性与适合性。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研究辛亥革命以来中华民族追求与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管理行为、活动、观念、理论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既属于现代管理学的学术范畴,又与一般管理学不同,有着自身必要与明显的学科特征。
所谓管理,即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拥有的基本要素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既定目标的活动与过程。就管理的实质内容看,理论层面可主要概括为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等基本职能,实践层面则可以通过战略与决策、配置与协调等管理传导作用而体现为一系列具体的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与过程。一方面,管理是相对于组织的目标性与绩效性;另一方面,也是相对于组织由于分工的存在而需要合作、协作以及相应的划分与组合。马克思曾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这种职能就是管理。例如,单独的演奏者是自己指挥自己,而合奏的乐队则需要统一指挥。这里,指挥对于乐队而言,其实就是一种具体形式的管理,他的行为与方式就是确保乐队的合奏能够协调进行并实现预期目标的必要条件。一个没有指挥的宏大乐团很难合奏出优美和谐的乐曲。同理,很难想象在没有管理的情况下会产生古代中国的万里长城和秦兵马俑、古埃及的金字塔以及古希腊的城邦制度等。历史到了今天,管理越来越体现为生产力现代化的必然,同时,也越来越成为生产关系时代化的内涵。管理不但是科学、是艺术、是素质、是能力,而且是软实力(基础国力、国民素质)、是软环境、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第三配置方式(另有市场方式与计划方为、是更重要的生产力。
管理活动是很复杂的社会活动,受到若干因素(包括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但是,管理又有自身的规律与特征。认识管理的规律性和把握管理的特征,正是管理学的任务,是管理者的基本功,也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基本条件。管理行为与活动的规律性及其特征,实际上就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学科特征的客观依据。
(一)管理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深刻指出:“资本家的管理不仅是一种由社会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并属于社会劳动过程的特殊职能,它同时也是剥削社会劳动过程的职能,因而也是由剥削者与他所剥削的原料之问不可避免的对抗决定的……因此,如果说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内容来说是两重的—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资本的价值增值过程,—那么,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形式来说是专制的。”可见,管理既有同生产力、现代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基本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与生产方式的生产力相联系,管理的自然属性体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人们的共同劳动决定了管理的必要性,是生产社会化的必要条件。共同劳动的规模越大,劳动的社会化程度越高,管理也就越重要。第二,管理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具有特殊作用,只有通过特定的管理才能具体实现劳动过程中各种要素的配置以及各种关系的协调,使实现组织目标必需的各种要素优化组合,有效发挥各种要素的作用。与生产方式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卜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另一方面,管理实质上又体现着特定的人际关系,说到底是人们之问的利益关系。
管理的两重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管理的自然属性不可能脱离一定的生产关系或社会基本制度,有内容而无形式。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不可能孤立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单独存在,有形式而无内容。另一方面,管理的自然属性要求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生产关系和组织形式与其相适应。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必然对相应的自然属性产生影响并发生作用。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具体的管理行为与活动包括与之相联系的管理理论是特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产物,必然与一定的生产力及相应的生产关系密切相关,因而具有地域或国别特征。中国现代管理理论自然与中国特定生产力的状况、特征、水平以及生产关系的性质、特征、体现相联系,从而必然具有自身的学科特征。
(二)管理是社会现象与文化现象的统一。
一般而言,管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共同的活动,二是一致的目标,体现为多样性与目的性的结合。也就是说,管理相对于共同活动具有社会性,相对于一致目标具有文化性。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既是组织的灵魂,也是管理的精神支柱。社会性与文化性是管理活动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由此,对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而言,其社会性直接、具体体现为相应的生产关系;其文化性直接、具体体现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而必然深化其学科特征。
(三)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管理的科学性意味着任何管理都有其内在逻辑性,管理是科学,并且具有普遍性。客观存在着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原则和方法,有一整套独立于其他学科的,反映客观管理过程一般的条件、内容、特征、演变以及规律性的理论体系,即管理科学。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的普适性与有效性的前提与基础。因此,从总体而言,管理是有逻辑性、程序性、目的性的活动;管理的艺术性意味着管理活动中管理主体相对于管理客体的权变性与灵活性,强调管理者必须适应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熟练而又灵活地运用管理的相应原则与方法,形成有个性的管理技能、技巧,从而在管理的大舞台上不断演出一幕幕既生动又活泼的“好戏”来!可以说,管理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实践;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技巧;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特别是当今社会,管理越来越注重人性、关系、环境、伦理以及多样化、自主化、具体化,实践与悟性是把握管理真谛的钥匙。由此,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特征不言而喻。
(四)管理是目的性与绩效性的统一。
所有的管理都具有目的性,所有的管理也都讲求绩效性。没有目的性的管理必然无所适从,不讲求绩效性的管理自然一派混乱。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同时也特别讲求绩效性的管理,才是现代管理,也是科学管理。现代科学管理不仅管理者具有明确、切实、可行的目的性,而且这种目的性也被组织成员所认同;不仅管理者实实在在抓绩效,而且成为组织的全员行为。只有组织的目的性与绩效性统一的管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管理。由此,这正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特征所在。
(五)管理是配置与环境的统一。
现代管理是与现代化大生产以及现代市场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资源与要素的配置不能不是现代管理的重要方面与内容。与此同时,自然资源与生产要素又与环境密不可分,管理的一系列特征、原则与规律既是客观环境的反映,又是随着客观环境的发展与变化而发展与变化的。这里,环境是自变量,管理是因变量,既尊重、注重客观环境,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又有管理的动态性与灵活性,综合性与创造性。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权变管理”就是管理这一基本特征的理论概括,其基本要义与理论基础就是把握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浪漫主义、唯心主义,讲求唯物性、逻辑性、发展性、辩证性。简言之,环境是配置的约束,管理是环境的函数。由此,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学科特征的客观性得到理论支持。
社会存在的管理及其管理理论有多种形式,各种管理与管理理论既有共同之处,也有自身的特点。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与一般管理学、西方管理理论、企业管理、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等既存在共同之处,也有自身特征,把握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特征,对于更好地理解与掌握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作为正在拓展中的新研究领域,与其他相关管理学科最大不同点在于:一是关于中国的,以现代化和谐社会为要旨,不是普适性的;二是关于现代的,以辛亥革命为开端,不是全程性的。从学科属性考虑,还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区别不同学科的关键在于各自研究对象的不同。如经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实现“最小、最大”,亦即稀缺资源的效率与利益问题;而管理学研究的根本问题则是如何把握“用人、分钱”,亦即组织资源的配置与绩效问题。可见,经济学与管理学各自有着自己特定的研究领域与专门的研究对象,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有特色的理论主线,有一系列涵义明确的基本概念与核心范畴,以及有经过实践验证其正确的系统性原理与原则。最重要的是,人们的社会活动对该学科的需要及其对于人们社会活动的指导意义。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是管理学的分支学科,有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如客观性、实践性、真理性、发展性、系统性、指导性等。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与时问跨度远远小于一般管理学,限定在中国的范围内以及辛亥革命后。由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与一般管理学在研究对象方面有共性,因而同属于管理理论;也由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与一般管理学在研究对象方面的差异性,因而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与一般管理学又不属于同一学科,具有相对独立性。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目的在于归纳、概括、总结并指导我国现代化实践过程中的管理行为与活动。管理行为与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多面性及多层次性决定了管理理论内容的综合性,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关乎各种不同类型的组织及其各种不同内容与方式的社会活动,也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逻辑学、法学、文学、心理学、生理学、统计学、会计学、运筹学、信息学、数学等多学科密切相关。这种综合性包含着很强的概括性、科学性与应用性,因而既是多个学科的综合化,又是多种学科的边缘化。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存在的意义首先在于实践,在于应用。如果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不付诸于实践与应用,就是空中楼阁。我们说管理理论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其本意就在于:科学是相对于实践而言,艺术是相对于应用而言。没有实践,无所谓科学;没有应用,也就无所谓艺术。在这里,科学的含义是指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艺术的含义是指管理者能够熟练地运用管理理论,并且通过巧妙的技能(素质、能力、方法、技巧絮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管理的倍加效应往往是通过管理的科学与艺术实现的。说管理是环境的函数,就是在强调管理理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同样如此。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在我国现代化的实践与应用中大有文章、大有空问、大有作为。
软科学(社会科学)是相对于硬科学(自然科学)而言的。所谓管理理论是软科学,一方面是指管理在现实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完全精确化、定量化,也就是说,在给定条件下有时不一定能够得到确定或预期的结果。因为影响管理效果的因素太多,而且许多因素又是无法事先预知的,或者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管理主要是与人打交道,在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管理中,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包括心理因素既不可忽略又难以精确测量,诸如人的思想、情绪、个性、作风、特点、习惯等,以及人际关系、组织文化、管理方式、领导作风等都是影响管理绩效的重要因素,但又都是模糊量,我们只能尽力使其确切或精确。另一方面,是指管理还有类似于计算机软件的功能与效果的涵义,也就是说,在管理活动中,同样存在着“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前者主要是指实实在在存在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后者主要是指权力、信息、行为、过程以及管理活动所引发的效应、变化等无形因素。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属于软科学,并不意味着其科学性与实践性就可以打折扣,也不意味着其缺乏理论性与原则性,而是其具有较大的能动性、灵活性与弹性特征。
(一)特定性与限定性的统一。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特定性是指其研究对象的环境与条件,即其研究对象的空间性仅为中国,而不是泛指世界各国或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因而不同于一般管理学或其他的国别管理学;限定性是指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从时问性考虑仅以辛亥革命为上限与开端,之前的中国近代管理思想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研究过程中可能涉及,但以辛亥革命之后管理理论的研究为转移,因而也不同于中国管理思想通史以及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和中国近代管理思想史。也就是说,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因而其研究对象的环境与条件是特定的,研究的起点与范围是限定的。
(二)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在从实践中来、为实践服务的过程中,积极借鉴各国管理实践与理论成果,借助于相关知识与方法,不断提炼、概括、总结现代管理的规律性并通过理论化的形态加以体现,从而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同时,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在总体上属于应用学科,紧密联系实现现代化的管理实际,以服务现实、指导实践为学科取向是其重要特点。考察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确实是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以及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应用学科,它以现实的政治与经济体制管理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中国富民强国过程中的管理经验与教训,解决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努力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是其最重要的学科目标。正是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使得中国现代管理理论能不断地从现实实践与理论发展中丰富、完善自身,从而获得内在的强劲动力。
(三)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管理具有两重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一方面,管理普遍存在于一切社会协作生产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具有自身的一般规律,使得管理活动和方法具有可学习和借鉴性。另一方面,管理是特定历史环境与条件的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必然体现出生产资料占有者的意志,使得管理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性质,使得管理活动和方法具有特殊性。因此,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又可以把现代管理的方式与方法归纳概括为两个层次,即实质方法与技术方法。实质方法是由于社会属性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采用的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管理方式,必然体现该社会的特定生产关系,包括法律手段、政策手段、思想政治手段等,如战略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等;技术方法则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但与社会生产关系属性的相关性不大,可以为不同社会制度的人们共同采用,如计算机与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普遍应用。对于管理实质方法,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必须充分注意国情的不同和把握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其体现为管理的特殊性;对于管理技术方法,应该积极借鉴和吸收,其属于管理的一般性。也就是说,由于管理的二重性,某些管理方法、技术乃至理念也是可以超越社会制度的不同而具有普适性的。
(四)综合性与专门性的统一。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在社会发展史、中国经济史、中国管理思想史、企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行政管理学、非营利组织管理学以及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等基础上,借鉴管理学、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与体系设计,同时吸收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财政学等其他学科知识与方法而形成的一门新学科,具有明显的借鉴、交叉、嫁接、融合等特点,具有综合性;与此同时,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在创建与创新过程中,又有自身明确、独立的研究对象;有相对必要、稳定的研究任务与研究方法;有自己确切、系统的概念链条与基本内容;并且有在研究规范、逻辑结构、核心概念、理论主线等若干方面独到的特点与风格,具有专门性。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主张积极借鉴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先进成果,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决不能脱离我国特殊的基本国情。由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是在一个较短的时期里开展起来的,缺乏必要的基础理论积累,易于出现纯学术化的“管理主义”倾向,即仅仅把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看作是一种特定的管理学,而切断或割裂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内在联系。这种倾向是十分有害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还应该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不仅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也要解决“为谁做”的问题;不仅要回答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管理事务和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的“管理”问题,同时更要回答“为何做”和“为谁做”的“公共”问题。
(五)规范性与实证性的统一。
作为以实际应用为主要学科取向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突出强调经验、概念与认识的说明与证实,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事实、过程、经验的分析与归纳,提出相应的假设或有待验证的判断、命题或理论,并由事实、过程、经验证实或证伪所提出的假设、命题或理论,这实际上包含着研究的规范性与实证性;在客观反映、描述与归纳、分析的基础上,解释相关现象及其规律,并运用经过证实的概念或理论对相关的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进行预测,从而回答管理活动与过程中提出的“为什么”“是什么”等问题,这又是一个规范性与实证性统一的过程。因此,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规范性与实证性统一的科学。同时,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作为与广大人民群众、现代化事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管理理论,必然涉及模式选择、价值判断等问题,所以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不仅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实证问题,还要提出“应当如何”“必须如何”的规范性问题,把价值分析与判断作为研究的重要方面。
(六)宏观性与微观性的统一。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不仅包括组织、企业等各类微观管理,也包括国家层面的宏观管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与国家的宏观政策、法律制度、社会文化管理等方面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国家的制度设计、治理模式、政府职能等直接影响其研究的深度、广度、内容与水平;在微观管理层面,则更多地强调管理的技术因素(当然,环境条件以及组织文化会对管理的风格与方式等产生重要的影响)以及权变原则。当然,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也具备一般管理理论的基本特征,如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也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内容与要求。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无管理的组织,也没有无组织的管理,不是管理别人就是被别人管理。学习、掌握、改进和完善管理的理论、模式、内容、方法关系到组织目标的实现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管理出效率,管理出利益,管理是科学,管理是重要的生产力。要掌握并提升管理技能及管理理论,就要学习、认识和深化现代管理的理念、内容、特征、原则等,培养管理素质,增强管理技能,提高管理效率与效果。这些,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都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分不开。
(一)有利于国家与社会的治理。
中国古人很早就显现出杰出的治国智慧,古语云:“服人者,以德服为上,才服为中,力服为止。”其精辟之处,在于高度概括出了管理的意义与精髓,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伦理道德。古往今来,在治国理论和社会管理实践中,以德服人是最高境界的协调艺术,也是最有实效的管理经验。中国人讲求修身、齐家而达到治国安邦,平治天下,实质是强调国家与社会的治理与和谐。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墨家等都在相当程度上推崇以德治国: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重视法律在政治和社会中的作用,实际上是肯定法在管理中的作用。虽然,诸子百家各家各派各有各的主张和提倡,但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经过时问与历史检验的、方方面面的管理知识与理念,都与国家与社会的治理密切相关。同样,西方国家历史上积累下来的管理学有价值、有意义的理念与经验也是与国家与社会的治理密切相关,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二)有利于履行职责与提高绩效。
组织管理是在有确定目标的、具有精心设计的结构和协调功能的有机系统内,并且是在与外部环境相联系的特定社会实体中进行的,是同组织成员一起,并通过一系列相关者使组织活动完成得更好、更有效的行为与过程。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细化和具体化,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日趋提高,管理就更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管理的基本内容首先是履行职责。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卜,管理实际上就是要制定目标与方针,通过相应的传导与配置,实施既定的战略与决策,从而达到最佳绩效并充分达成组织目标。换言之,管理就是依据组织目标,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设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按层级、按部门、按职能分解落实,及时有效配置资源和协调关系,并促使各方面、各环节同心协力履行职责和义务,以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个过程本身既是一个履行职责、有效管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增强管理能力、提高管理绩效的过程。完整、准确、适当地把握与落实管理技能与管理理论,既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管理能力,也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管理绩效。
(三)有利于培育素质与增强效能。
五、结语。
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特征来说,不再像传统管理学那样更多地将自己限制在组织内部或企业管理范围内,而是把研究范围扩展到宏观领域,包括政府职能和社会治理方面;在内容结构方面,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由“两个层次”发展为“三个层次”,即增加了传导层次,并且把配置概念引入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在研究重点方面,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从以往管理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的研究转到重视环境、战略、传导、配置与项目、绩效的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中国现代管理理论重视规范研究,注重量化与案例方法的应用,广泛吸收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和政策分析等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手段。因此,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离不开更开放的学术视野和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概而言之,既要从西方相关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基本内容之中吸取经验、教训与营养,更要充分吸纳国内多种意见、看法与争鸣,从而把整个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发展,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卜的全面而充分的学术交流、讨论与创新的基础上,使其理论成果能够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服务。
相信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定会为现代管理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注入持久的活力,从而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理论、中国声音。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成熟,必然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