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写作中的不足和问题,进一步改进写作技巧。以下是一些经典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
2023年文学概论课程论文范文(21篇)篇一
语言学概论课程一直备受关注,国内研究者们从课程定位、师资队伍建设、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研究,提出了问题,阐明了对策,为课程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直以来,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改革都备受关注,人们从很早就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发现了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且是我们一直以来都没有很好解决的。目前,国内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下的语言学概论课程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性的研究。
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聂志平的《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问题探讨——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文章中对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定位、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与现代汉语区别与衔接、教材与课程体系等方面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曾毅平的《“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文中对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性质、教学的内容、教学语料的选取、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开课时间等方面做了探讨。其中,他认为教学内容可进行一些改变,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可以进行压缩,另外增加语言与认知、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民族等内容;语料的选取方面可充分利用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材料、利用港澳和海外学生语言生活方面的材料以及当代社会语用方面和大学生群体的语言变体材料;教学方法上可以引入讨论和专题调查等方式。关彦庆的《关于“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思考》(2010)一文也从课程定位、课程教学、师资队伍、教材等方面对语言学概論课程的建设加以研究,将其仍定位在基础性、理论性课程之上,提出了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的教学方法。此类的研究还有李树新的《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改革与实践》()、王红梅的《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刍议》(2004)等等。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的研究。
张先亮的《关于“语言学概论”内容与方法的再思考》(2010)一文提出不能一味地追求讨论法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联系课程及学生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联想法、调查法、提问法、实践法等等,其中特别强调讲课的趣味性即通过有趣的例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陈青松等的《“语言学概论”课程中用例选择和使用原则》()一文对于怎样选择教学用例提出了有效、注意、情感三原则,这篇文章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罗耀华等在《“语言学概论”课程创新教学尝试》()一文中提出“启发式教学、点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模式。此类研究在杜道流9、熊赛男等人的文章中也有相关论述。
(3)与现代汉语区别与衔接研究。
大多研究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文章都会提到语言学概论的教学内容与现代汉语教学内容有重合之处,对重合内容该怎样进行教学,也基本上会有一些区分和讨论。将此问题单独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彭泽润等的《“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协调改革研究》(),该文从“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课程地位和教材建设现状分析中,发现两门课程为了更好的教学需要进行协调改革,主要在教学内容上形成互补,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教材中术语规范统一,内容紧跟学科前沿,语料要各有侧重来源。此方面的研究在梁驰华和蔡旭等人的文章中也有相关论述。
(4)教材与课程体系研究。
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材是此课程急需改革的重点之一,许多文章都提出了“现有教材不适应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发展”这一观点,呼吁编订适应新形势的语言学课程的教材。岑运强的《语言学概论教学再探——谈语概教材的编写》()从语言学概论教材的编写上探讨了语言学概论教学问题。他提出教材编写要注意方向问题,要作到面向学校、面向社会、面向应用和面向未来;教材的内容要在不断批判、不断继承、不断发展的语言学史的范围内选择,要选择那些经过历史经验公认有效的,并对汉语研究最为有用的理论;教材采用语言和言语的语言学以及内部和外部语言学双重框架;在编写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新颖性、简明性、实用性和准确性。陈淑萍等的《教学体系构建与师范生语言能力培养——以“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为例》()指出目前“概论”教材建设,主要存在两方面情况:一是缺乏针对性,二是缺乏时代性。师范类院校“概论”教材建设,既要保留以往教材中优秀的内容,又要充分吸收已有公论的现代语言学理论、现代汉语方言以及当代语言研究的新成果,努力使“概论”成为介绍和推广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的阵地;同时还要坚持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的转变。此外,申小龙的《谈“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及纪秀生的《高师语言学概论教学新体系的构建》(1997)等文章也在这方面做了相关研究。
(5)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研究。
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师资问题也是大家讨论的一个重点,师资方面的研究不多,但问题却很突出。如教授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师大多不是来源于理论语言学专业,大多教师兼讲授现代汉语及其他课程,不是专职的语言学教师等等。彭泽润等的《大学“语言学概论”课程问题和对策研究》(2010)针对语言学课程师资问题,提出增加课时和学期、加强师资力量和成立单独的教研室等对策。王健《“语言学概论课程”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2005)中认为语言学概论课程定位不明的表现之一是没有专任教师。张丽《“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指出针对语言学概论课程,未设置语言学教研室,缺乏专业教师,一般由现汉和古汉教师兼任等问题。陆晓华《应用型本科院校语言类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究》(2010)中提出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对启迪学生语言类课程的自主学习,起着导向性引领作用。周翠英《语言学概论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2004)中提出崇高的教师威望是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教师必须做到具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和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崇高的威望等看法。
(6)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方面的研究。
刘淑霞《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0)中提出在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考核中,技能训练、口头语言表达应在总成绩中占一定比例。课堂积极发言者、课外实践论文项目教学法在《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程教学电影摄像技师的劳动者性质——日本电影摄像技新课改下机械钳工工艺的有效性教学的`问题和策教师和技师在职业教学中的有效融合的方法简论我国技师学院法律保障若干问题技师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探析校企结合技师学院的教育机制探析浅谈钳工实习分阶段教学方法浅谈如何提高学生钳工技能浅谈ppt在钳工教学中的应用都纳入考核方式中,最后期终闭卷也要体现出基本知识记忆及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两方面。肖灵《对“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2009)中提出要改革学业评价方式:一是平时学习状况与学习成效的考核,主要考查学生观察问题和应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实践调查、撰写课程论文、课堂反应等几个方面进行;二是传统的考试,考试的内容一部分是教材或老师讲授过的语言学原理,一部分是应用语言学原理分析具体的语言现象。两种考核的最终总和便是学生的成绩,二者所占的比例不应相差太多。考核方式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对平时学习状况的关注,改变学生只关心期末成绩的错误认识,真正从根本上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素质。赵贤德、王红梅等也提到要“改变考试方式,教学检测多样化”。
此外,谢奇勇的《对“语言学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反思》(2010)与冯学民、姜云龙的《语言学概论课双语教学初探》(2010),梁蕾的《地方本科院校“语言学概论”课程的现状和反思》(2012)等都提到了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双语教学问题;申小龙《高校“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文化内涵》(2004)和马慧《试论语言学概论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2009)提出语言学概论课程中应该具有中国传统的人文内涵与意识;李红《对外汉语专业语言学概论课教学改革探微》(2011)从对外汉语专业角度研究了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设置、内容等问题。
针对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的研究文章至少有上百篇,这些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该课程进行了研究,目的都是想让这门课程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简单的以期对后人有所帮助。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黑河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xjg14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23年文学概论课程论文范文(21篇)篇二
摘要: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施工企业如何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为中心,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进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这是事关建筑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后,建筑市场全面开放,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所以建筑企业应树立成本、进度、质量的系统管理观念,将企业的成本、进度、质量管理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与全局,对企业成本、进度、质量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实现管理的创新,在安全、质量、工期保证的情况下,严格控制工程成本,争取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成本,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以具体的建设项目或施工项目为对象、目标、内容,不断优化目标的全过程的一次性综合管理与控制。其内涵就是:自项目开始到项目完成,通过项目策划、项目控制,使质量目标、进度目标、费用目标和安全目标得以实现。鉴于建设项目的一次性,为了节约投资,达到节能减排和建设预期目标的实现,建造符合需求的建筑产品,作为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程项目管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在具体的工程项目管理中注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
工程项目能否在预定的时间内交付使用,直接关系到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发挥。人为因素、技术因素、材料和设备因素、机具因素、地基因素、资金因素、气候因素、环境因素等都对工程项目的进度产生影响。要搞好项目的进度管理,需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建立项目管理的模式与组织构架。一个成功的项目,必然有一个成功的管。
2023年文学概论课程论文范文(21篇)篇三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提出,对我国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创业渠道多、成本低,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已经不存在过高的操作门槛,这给许多传统企业和商家带来了更多机会,同时对于消费者而言也形成了全新的体验。综上所述,计算机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在未来的发展中要一视同仁,忽视任何一方都会带来滞后性。
参考:
[1]黄娟琴,邓小兵.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发展的关系探讨[j].中外企业家,,(14):97.
[2]闫欣敏.关于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发展的关系探讨[j].技术与市场,,(09):310.
[3]秦靖伟.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发展的关系探讨[j].商场现代化,,(25):63.
[4]马青山.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发展的关系探讨[j].数字技术与应用,,(11):201.
2023年文学概论课程论文范文(21篇)篇四
电气工程(本文所指的电气工程泛指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强电及弱电工程)是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建筑比作计算机,结构相当于计算机的硬件,建筑装饰相当于计算机的外观,通风相当于计算机的散热通风,那么电气工程就相当于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cpu),同时提供所有硬件运行所需的能源。随着建筑智能化的迅速发展,电气工程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工期、投资和预期效果,工程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整体设备的安全运行、节能效果及建筑物投入使用后的使用功能,包括工作、生活在其中的人员的舒适性、安全性、高效性。这里所说的.安全性涉及的范围很广,如电气设备、线路是否存在漏电或火灾隐患,火灾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功能是否完善、运行正常,消防设备、应急照明的供电是否可靠,保安监控系统是否完备等等。
二、电气工程师应具有的责任心及工作能力。
电气工程师应有对所负责的电气工程质量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充分应用自己的专业水平,深入、细致地搞好电气工程的技术、质量、签证、进度、安全等管理工作。
一个好的电气工程师首先要有全面的专业知识,不仅要掌握强电各系统的内容及施工规范,还要有丰富的弱电各系统的知识和经验;同时,还必须熟悉各种有关的设计规范、有关主管部门的正式及“非正式”的规定等,这些比施工规范要多得多,而且涉及面广,更新快。而且近几年兴起的建筑智能化设计,尚无全面的国家级规范和标准,仅有个别子系统的规范和一些地方规范,目前来看,可以把这些地方规范作为设计的参考。
尽管强电各系统的技术已比较成熟,但电气设备、材料及元件种类繁多,并且还在不断改进、更新换代,要想全面掌握各种电气产品的性能,不经过一定的努力、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是很难做到的。
要及时跟上建筑智能化的发展,掌握各系统的技术状况,哪些是成熟的、可应用于工程中。智能建筑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的工程,而且在技术和应用上发展很快,投资比例不断提高,电气工程师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掌握发展动态以充实自己,深入了解和掌握各种建筑智能化系统和产品的技术性能、工程业绩(包括成功和不成功的案例)、投资情况、投入使用后的效果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电气工程师还必须具有综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如工程概预算、招投标、工序衔接及工种配合、各种关系的协调等等。
三、电气工程师在设计审图及图纸会审阶段应注意的问题。
要审查设计图纸是否符合相关规范或有关技术质量标准,设计是否合理和优化。特别是对建筑智能化的设计,要防止盲目求大、求全,应以适用为主,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和投资取得的回报。设计和选用的产品应是开放型的,便于有条件时系统扩展、互联和信息共享。
要根据工程的具体功能情况,明确业主对其项目的定位和需求。应提供意见和建议与业主,及早协调明确要设置哪些系统,以便所设系统与主体工程同步进行,避免主体完工后再上系统,难于施工,剔凿造成对建筑的破坏和浪费。尤其对建筑智能化各系统的设计,因系统综合性强、产品更新换代快、投资风险大,应慎重考虑实施。
要审查设计是否体现了工程的经济性、施工便利性的原则,许多成熟的技术及材料是否在本工程中有所体现和运用。比如对高层住宅的设计,有些部位配电线缆可以不必采用耐火型,供消防用的采用阻燃型即可,可以节省一半的材料费用;尽量用阻燃pvc线管或镀锌电线管取代钢管,既节约投资又可方便施工。很多设计过于保守,变压器容量偏大,导致初期投资增加,投入使用后基本电费过高,只好报停,既麻烦又浪费。
作为电气工程师,应该认真准备并组织好电气图纸会审工作,不能走过场、应付了事,要认真审图,把影响工程质量,使用功能等方面的问题尽量在会审时解决。现在是市场经济,从事工程设计的单位大都人员流动性大,加之有的单位设计项目多,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各专业之间缺乏沟通,图纸中“打架”、不一致的地方多等等,这些问题如不及早提出、处理,影响的不仅是工程质量,还会因返工而影响工程进度、造价,甚至引起纠纷。审图时主要应注意几点:1)高压、通讯、有线电视进户预埋套管的位置、标高是否合理;2)户外如果有照明、闭路监控摄像头(防盗报警探测器、公共广播等,也要预埋合适的套管,避免后期剔凿。3)动力配电、控制设计是否与其他相关专业的要求一致。4)电缆桥架、插接母线、线槽等的位置、标高是否合理及便于安装,避免与风管、水管等“打架”。5)预留套管、洞口是否有合理的平面布置图,标高、尺寸是否标注清楚。6)浴室等特殊场所的电气安全保护是否符合规范及验收的要求。总之,在审图时要做的细致工作还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
四、电气工程的质量控制。
工程的质量是几代人的事,工程建设不同于科学实验,不能有失败,不能拿工程做“实验”。电气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物功能是否正常运行,影响该建筑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一)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电气工程师不能只停留在按图施工的水平,要全面熟悉设计图纸,努力并善于发现图纸中的不足,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对业主而言是维护其利益,对自己也是提高。
好的工程质量是由高素质高水平的施工人员完成的,这就要求施工前要对施工队伍及人员进行考核和评估,并调整好技工和普工的比例。要对技工进行持证上岗,但也不能偏信证件,因为现在假证存在较多,主要还要看实际操作水平。
电气工程师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并严格审查,要求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保证工程质量的各项技术措施,而且应符合经会审的设计图纸及国家现行的有关电气工程的施工及验收规范。
对施工班组及人员进行工程的总体技术交底,由于施工人员流动性较大,还要根据工程的进度情况分阶段进行交底。明确现行实用的规范及操作规程和顺序。对工程所需的资料表格及相关技术文件、要求、标准做到心中有数。对工程中所有的材料、设备进行考查和确认,为下一步工作创造条件。
根据业主及土建工程的总体进度编制电气工程进度计划、人员计划、机具计划并组织落实,工程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改及补充。
(二)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施工中必须根据已会审后的电气设计图纸和有关技术文件,按照国家现行的电气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地方有关工程建设的法规、文件,经审批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进行。施工中若发现图纸问题应及时提出并处理,不允许未经同意私自变更设计。要求严格坚持执行和落实“三检”制,关键部位,实施旁站监理。
严格推行规范化操作程序,编制符合规范、工艺标准、可操作的质量控制程序。平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资料,特别是隐蔽工程的验收资料及隐蔽签证。未经有关人员在隐蔽验收表上签字,不得进行下道工序,防止监督流于形式。记录好施工日志。
1.主体施工阶段。
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严把电气管材、线盒的质量关,将不合格材料拒之于工程之外。如镀锌钢管的壁厚,厚管不小于2.5mm,薄管不小于1.5mm,镀锌层应完好,pvc管应采用中型以上,一般采用重型管,必须是阻燃型。每次进材料都应填报审表,经监理审查同意后方能用于工程。为不影响结构、保证保护层厚度,预埋电线管不能敷设在钢筋的外侧,管路在同一处交叉不能超过三条,线管不能并排绑扎在一起。管与管、管与盒连接应牢固、紧密,要防止堵塞,绑扎必须牢固。住宅部分的墙体上一般均有开关和插座,墙体定位必须准确。强弱电的线盒间距符合要求。
现在工程设计大多采用阻燃pvc管暗敷,许多情况下往往只注意线管、线盒的审查而忽视了一个小的细节-连接用的胶水。事实上如果胶水不合格,即使再好的材料、再严格的工艺要求也保证不了连接的质量,连接不牢,导致砼振捣时接头脱落。所以要特别注意胶水的质量,最好选用与线管同一品牌的胶水,一般都能符合要求。浇注砼时,要求每台输送泵都有电工跟班,及时处理被压坏的线管、线盒。
要求先对配电箱、线盒内压线做样板,布线整齐、压接牢固,多股线搪锡,然后再全面展开,防止做了大量工作后才发现存在的问题,返工困难,而且影响进度。
接地线的连接,接地端子的预留应符合规范要求;外墙的金属门窗、栏杆防及屋面的金属大件部分防雷作为关键,搞好工序衔接,防止遗漏;设备外壳接地应完善。
要求工作按程序进行,如所有电缆、插接母线、导线、设备必须经绝缘测试合格后方能送电调试,严禁凭“经验”、凭感觉冒然送电。
设备运行调试要按先空载后带负荷、先单体后联动进行。并应先对可调元件如热继电器调整至设计规定值,调试运行还要持续运行规定的时间,验证电气及机械性能的可靠性。
重点检查吊顶内的线路,导线穿管敷设必须符合要求。
发电机自启动、与市电切换,双电源末端切换的调试,尽管实施时比较简单,但往往因为太简单、不重视或各工种之间协调不好而出现问题。(如:有的工程出现过,柴油发电机带不了负荷,只因开关的整定值未按设计要求设定;双电源末端切换箱在发电机供电时无法自动切换,只因二次回路转换开关未打到自动位置;发电机供电回路未核对相序,因相序反了而导致电机反转。)。
消防泵的控制,因涉及降压起动、现场手动、消防控制室手动、自动起动、备用互投等控制,且往往涉及几家安装调试(供货)单位,很容易发生技术上、协调配合上的问题,加上个别设计存在一些小缺陷,影响调试和验收,电气工程师必须提前熟悉设计图纸及厂家提供的二次线路图、控制原理图,及早发现或预见可能发生的问题,并作出处理。这部分调试很关键,有时很小的一点问题就会影响整个消防工程的验收。
总之,在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方面需注意的细节问题很多,要抓住关键点,重点检查和控制。
五、电气工程师在工程造价方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电气工程师未必人人都是造价工程师,但都必须熟练地掌握工程概预算及造价控制方面的有关内容,全面熟悉施工方与业主(总包商)签定的合同条款。
要清楚对同一项目采用不同处理方案后对投资产生的不同影响。电气工程师都要从工程的经济性出发,对电气设计中严格影响工程投资的部分仔细斟酌。
由于全国各地的安装定额均不尽相同,所以根据工程的特点必须熟悉当地执行的定额,防止重复取费。如“陕西安装定额版”中压接铜接线端子,定额内材料费已包括了接线端子的费用,不能另计主材费;室外接地母线敷设已包括了挖、填土方的费用,对户外埋地敷设的接地线就不能另计挖、填土方的费用;路灯、投光灯等的安装已考虑了高空作业因素,不能另取超高系数等等。
熟悉工程量计算规则,定额中对线管、导线、电缆等主材的损耗量已经计算在主材料费用中,损耗率是定额取费时综合考虑的,一般不应做调整。
对已完成的分项工作及时报验,同时进行工程量计量以便支付工程进度款,未经报验的分项工程不能作为工程进度款申请的内容。
电气工程师应注意,报验的分项工作必须真正完成后才可计量工程量,比如灯具安装分项,内容应包括线路绝缘测试及灯具试亮工作,如果只安装完,未测试绝缘或未试灯,均不能进行计量或支付全部款额。
严格遵守现场签证的原则和程序,避免因签证引起纠纷。这就要求一定要全面熟悉施工方与业主(总包商)签定的合同内容,比如合同价内是否已包括了要办签证的项目,合同中对单价、取费的规定,是否有让利(下浮)的规定等。
六、电气工程施工的安全工作。
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对新进场员工要根据工程的特点进行岗前安全培训。要编制针对本工程的安全技术措施及安全组织措施。并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应设专职持证上岗的安全员。
要求施工班组每天上班前要根据当天的工作安排进行安全交底。安全工具及设施要落实到位。电气设备要符合有关临时用电的管理规定。
临时安全用电技术措施应包括下列内容:
1)临时用电系统一般应采用tn-s供电系统。它是把工作零线n和专用保护线pe在总供电电源处严格分开的供电系统,也称三相五线制。它的优点是正常情况下pe专用保护线上无电流,此线专门承接故障电流,确保其保护装置动作。应该特别指出,pe线不许断线。在距离较远的供电干线末端应将pe线做重复接地。
2)设置漏电保护器,应坚持三级保护和“一机一闸、一漏一箱”的原则。漏电保护器的选择应符合国标gb6829—86《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要求。施工现场的总配电箱和分配电箱应至少设置两级漏电保护器,而且两级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和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合理配合,使之具有分级保护的功能。漏电保护器应装设在配电箱电源隔离开关的负荷侧和分配电箱电源隔离开关的负荷侧。设备的机旁开关箱内的漏电保护器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应不大于30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小于0.1s。使用潮湿和有腐蚀介质场所的漏电保护器应采用防溅型产品。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应不大于15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小于0.1s。且与其控制的固定式用电设备的水平距离不宜超过3m。
3)特殊场所应根据有关要求使用相应安全电压等级供电。安全电压指不戴任何防护设备,接触时对人体各部位不造成损害的电压。我国国家标准gb3805--83《安全电压》中规定,安全电压值的等级有42、36、24、12、6v五种。同时还规定:当电气设备采用了超过24v时,必须采取防直接接触带电体的保护措施。
4)电气设备的制造、安装及防护、安装位置、配电分级、导线选择及布线、接线等均要符合临时用电规范要求。电气设备应由专人操作及负责维护保养检查。并留有记录。
5)电气设备的操作与维修人员必须由经过培训后取得上岗证书的专业电工完成。各类用电人员均应掌握安全用电基本知识和所用设备的性能及操作规程。
临时安全用电组织措施应包括下列内容:
1)建立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用电技术措施的编制、审批制度,并建立相应的技术档案。
2)建立技术交底制度。向专业电工、各类用电人员介绍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用电技术措施的总体意图、技术内容和注意事项,并应在技术交底文字资料上履行交底人和被交底人的签字手续,注明交底日期。
3)建立安全检测制度。从临时用电工程竣工开始,定期对临时用电工程进行检测,主要内容是:接地电阻值,电气设备绝缘电阻值,漏电保护器动作参数等,以监视临时用电工程是否安全可靠,并做好检测记录。
4)建立电气维修制度。加强日常和定期维修工作,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并建立维修工作记录,记载维修时间、地点、设备、内容、技术措施、处理结果、维修人员、验收人员等。
5)建立工程拆除制度。建筑工程竣工后,临时用电工程的拆除应有统一的组织和指挥,并须规定拆除时间、人员、程序、方法、注意事项和防护措施等。
6)建立安全检查和评估制度。施工管理部门和企业要按照jq59—88《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定期对现场用电安全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7)建立安全用电责任制。对临时用电工程各部位的操作、监护、维修分片、分块、分机落实到人,并辅以必要的奖惩。
8)建立安全教育和培训制度。定期对专业电工和各类用电人员进行用电安全教育和培训,凡上岗人员必须持有劳动部门核发的上岗证书,严禁无证上岗。
总之,随着建筑智能化的发展,电气工程在建筑工程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涉及专业及领域更多,技术更新更快,也将更加复杂,要想把此项工作做好管好,电气工程师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和学习,与时俱进。
2023年文学概论课程论文范文(21篇)篇五
摘要:
专业能力素质的获得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地方服务项目等项目化培养方式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动手能力的锻炼。实证证明,项目化培养方式不但使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得到较为明显的提升,又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己课堂知识学习中的不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了显著性提高,从而全方面提升了学生专业能力素质。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力素质;项目化。
新建本科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地方服务,办应用型本科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系统质量提升必须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专业能力素质的获得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专业能力形成的同时,通过不断内化、升华后形成的专业素质将会极大提升所培养人才在其专业领域的职业适应性与职业选择的自由度。在对学生能力素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服务地方项目中选取、设计一定的子项目,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训练中获取“知识”,获得一定的能力,从而又可以让其了解自己课堂知识学习中的不足,促进其课堂学习。同时,须依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知识为载体,以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内实训、“两节一赛”为平台,实施专业能力素质培养,并强调社会问题分析能力、政策解读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的培养。
一、实施专业能力素质项目化培养的必要性。
1.从专业的角度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决定了须通过项目化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的主要特点,然而这一应用型人才培养却在现实中受着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国内公共管理实践的不成熟性、公共管理环境难以模拟性、仿真性训练系统实效不足等,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项目化能力素质培养,建立一系列的按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目标要求展开的项目体系来完成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培养具有必然性。
2.从实践层面来看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专业能力素质培养的实践表明通过项目进行培养是一种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从现有的实践层面来看,通过项目进行学生能力素质培养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严格按照“招标—立项—实施—监控—评估”的流程进行活动设计,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资源在院部各项目小组间的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而且有利于加强与政府、社会组织的合作,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培养大学生专业能力素质培养。
3.公共管理专业项目化培养的迫切性目前,怀化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进行了项目化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了合作的平台体系、合作的项目体系、合作的运行机制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为能力素质项目化培养提供了借鉴。受此影响,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中,我们通过校地合作和校地服务初步建立了一些合作平台,这对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实践中却发现短期见习主要以参观为主;实习时,实习单位往往会将大量基础、重复、知识含量低的工作交给学生,学生很难在这种工作中得到真正的专业锻炼。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项目体系缺乏科学设计,项目所涵的内容不够全面,项目运行的机制缺乏。故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进行项目化培养具有迫切性。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素质项目化培养的途径。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技能型相当强的专业,学生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及实训项目参与社会调研实践,储备了较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这些都说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适宜实施专业能力素质项目化培养。为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好地进行项目锻炼能力,我们通过课堂教学—校内竞赛—社会实践三者层层递进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打好专业基础,在校内竞赛中加强专业能力,在社会实践中践行专业技能。具体进行为:
1.加强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贯彻学校“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围绕全面培养学生的公共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进行设置,不仅注意专业基本素养的培养,更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公共能力的培养上,通过英语、计算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养,使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法制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在专业能力的培养上,通过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公共组织学、地方政府学的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认知公共事务的能力、公共组织协调能力、公共政策解读能力及公共行政综合能力等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至少通过一项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更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的养成。在发展能力的培养上,通过应用统计学、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人力资源管理、电子政务理论等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公共管理研究能力和人事行政管理能力。课堂教学中通过较多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管理技能和方法。同时,建立管理模拟实验室,通过公共突发事件处理模拟训练、公共项目策划训练和公务员结构化面试平台训练,让学生在模拟社会活动的实训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形成公共事务、社区事务实务操作能力。
2.项目化的专业技能比赛我校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和比赛,如“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读书节”、“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三下乡”活动,以及各种社团组织的活动。我们结合校内各种比赛,围绕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力素质培养这一目标设计出适合的项目内容,合理制订培养方案和竞赛计划,健全专业技能竞赛实施机制,建设“全开放”实训室,搭建技能竞赛平台使得活动和竞赛内容最大程度涵盖专业理论和实践系列课程内容,活动和竞赛命题在反映教学内容的同时,特别注意将竞赛训练与提前组织培训相结合,集中强化培训和赛后分析评价反馈相结合,通过学生按照“招标——立项——实施——监控——评估”的流程取得申办权,给其配备较强的专业辅导老师以完成学校的比赛。通过突出专业特色,将最能够体现专业特色的基本技能作为竞赛主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项目策划、社会调研报告、公务员礼仪比赛、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大赛、公共部门危机管理模拟大赛等,“以赛促学”,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专业技能竞赛,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提升,也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塑造出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
3.项目化的校地合作校地合作、服务地方,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有之义。既然地方本科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那么,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实施专业训练。校地合作、服务地方则为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平台。通过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可以把大学的专业教育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零距离结合起来,怀化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国家统计局怀化调查大队、怀化市人社局、溆浦县人社局、沅陵县人社局、怀化市民政局、鹤城区民政局、鹤城区城市办等单位积极合作,建立起“一个中心、两个基地、三大民调、四个平台”的校地合作模式,以项目化的形式扎实推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例如,与鹤城区城市办、学院岭社区共建“雷锋之家”系列活动,既包括“雷锋书屋”、“雷锋文化大舞台”、大学生社区挂职锻炼计划、“圆梦行动”、基层党组织结对计划等志愿者服务的校地服务项目,也包括“爱晚行动”、“关爱青少年蒲公英计划”、社区创新管理项目等政府购买服务的校地合作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深入,使学生掌握政府工作程序、了解行政改革的发展趋势、锻炼了社区事务处理能力和公共事务实务操作能力。通过项目化的校地合作项目,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运用、检验、践行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在实践中发现自己专业所学的不足及能力需要发展的方面,从而更好促进未来的专业学习及自我提升。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素质项目化培养的实证分析。
1.实施项目化培养对综合专业素养的实证分析研究素养方面,学生通过已学公共管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小组根据项目撰写项目实施方案,学生学会了协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专业研究素养,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例如,自2013年实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力素质培养项目化以来,共获得校级以上奖项148项(2011级—2012级),其中12级2班谭同学在2014年湖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铜奖,12级1班李同学申报“雷锋之家”志愿者服务站获得2014湖南省德育实践项目省级立项、申报2014“走读湖南乡村文化”获得省级立项,12级2班郭同学申报2014“走读湖南乡村文化”获得省级立项,11级1班阳同学于2014年、12级1班李同学于2013年分别获得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省级立项,这些成绩都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取得的前所未有的突破。同时,学生通过项目实践中,也深深地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纷纷加强课堂学习和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在28人次分别考取人力资源管理师、会计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心理咨询师、导游证、商务英语、社会体育指导员等证书。而与之对比的是,2008级—2010级获得校级以上奖项95项,但省级奖项很少,也只有几位同学考取了职业资格证。通过专业能力素质项目化培养后,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大大促进了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提高了高校教学质量,能有效实现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2、实施项目化培养对学生成绩的实证分析(1)频率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2013年实施项目化培养以来,对比项目化培养实施前的08级、09级、10级学生的学习习近平均成绩和项目化培养实施后11级、12级学生学习习近平均成绩。08级、09级、10级学生的学习习近平均成绩分别为76.5394分、76.9158分、78.0835分(三项平均77.1796分),而11级、12级学生的学习习近平均成绩分别为78.2046分、78.1202分(两项平均78.1624分),说明实施项目化培养后学生的平均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同时,08级、09级、10级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准差分别是6.8072、7.1864、6.5444,而11级、12级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准差分别是5.4291、4.7485,说明项目化培养实施前学生学习成绩的离散程度更大。(2)方差分析利用spss软件对项目化培养实施前08、09、10级与项目化培养实施后11级、12级进行显著性检验分析。由表2可知,经过计算,方差f=1.452,ff(1,1239),学生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0.000),故实施项目化培养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具有非常显著性的影响,实施项目化培养十分有利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通过项目化培养的实施,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激发了自己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结论。
1.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构建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采取课堂教学、项目化的专业技能培养和项目化的合作育人平台相结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项目化的专业技能培养初步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项目化的合作育人平台通过校地合作项目使学生完成书本知识到实践知识的结合,再由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缺乏与不足,回到课堂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的完善,以利于今后走入社会从事相关工作。
2.实施专业能力素质项目化培养的实证表明,通过专业能力素质项目化培养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相对于项目化培养实施前,具有显著性差异,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标准差明显减小;学生积极投入项目化专业技能培养上,在校内外活动中取得的成绩比以往较为显著的进步,不仅参加面增加,而且档次也提高较快(省以上奖项增多)。
3.通过实施专业能力素质项目化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专业素养的提升,有力推动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达到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2023年文学概论课程论文范文(21篇)篇六
1.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与报告、参考文献及部分授课录象等内容在学校网站上开通,并逐步将部分课堂教学及自学的助教、助学课件上网开放,不断更新各类资源,使精品课程资源得以更充分地为社会所共享;而且网络24小时开通。
2.与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公司签约,开展合作,在教学中引入真实的案例和实训环境,共建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
3.学校共出资100万余元配套经费,用于电子商务实训室、国际商务实训室的设计开发。
4.师资队伍得到进一步加强,课程负责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并引进两名研究生教师。聘任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子商务公司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5名.
1.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以教材建设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扩充为重点,体现本课程的特色;提倡和推行直观教学,加大课程的网上开放度,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努力实现互动式网上教学和推动学生自我主动学习。
2.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提高课程组教师的创新能力和业务水平;促进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计划每年安排两名教师到公司定岗,获取双师素质。
3.教学录像的上网。计划于xxxx年度完成全部理论与实训课程教学内容的录像,并上网。
5.进一步推进与阿里巴巴等公司的合作。将真实的案例和实训环境引入教学。
2023年文学概论课程论文范文(21篇)篇七
[摘要]文章探析了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从中发掘存在的各种问题,在这些问题基础上进行相应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期为有关研究人员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教学改革管理学课程高职高专。
随着社会对需求型人才的革新,推动了高职高专的迅猛发展。依据国家有关部门对高职高专的教育目标精神,高职高专必须要树立新的培养方向,将高素质、高技能及应用型作为培养目标。在这种形势下,怎样才能够体现与把握职业教育的特色,如何才能展示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特色,通过课程教学改革途径展示时代的新需求,这是相关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这种形势下,研究高职高专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具有实际意义。
一、高职高专管理学课程特征。
各种课程由于所处位置不同自然具备不同的特征,管理学课程在高职高专中自然也有其自身的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性。管理学不是一门单一学科,而是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的产物,不但具备经济管理类基础理论课程,也是高职高专学校其他专业的必修或者选修课,为其他专业研究和学习提供基本技能与管理方法。该课程具备概念抽象及完整特征,建立于计划、领导、组织及控制几大职能上,其内容具有较广适用性和突出的理论特征。和其他学校学生相比较,高职高专学生大都对理论课程不感兴趣,认为理论空洞无物,根本没有意识到实践需要理论来作指导的道理。还有很多学生希望教师所讲知识能立竿见影,马上就能够应用于实际操作上。
2.普遍性。生活和工作中都需要管理,这种例子在现实之中无处不在。加之如今网络通信发展极大扩展了学生的信息量,学生具备了依据各种新闻及生活实例来评论的条件,经常对各种经济管理提出各自幼稚看法,因此许多学生虽然对管理学课程感兴趣,但是又存在各种偏见。
3.艺术性。管理学虽然是高职高专学校中的一门学科,却也具备明显的艺术性,主要是源自于管理现象自身特征。事实上管理的核心就是管理人,但是人却具备能动性,有他们自己的行为与思想,管理方式不同必然最后结果也不相同。同样,管理环境间的差异也必然影响最终管理结果,许多初学者不能理解这个道理。各种因素必然导致学生感觉该课程原理与方法太枯燥抽象,而操作起来难以琢磨,结果又是那么难以计量,往往感觉学习起来无法下手。
二、高职高专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要对高职高专管理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就必须要从教学现状中探析存在的各种问题,这样改革才具有实际意义。总体来看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教学方法较呆板。目前很多高职高专学校在管理学课程上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沿用“一支粉笔一张黑板”的教法,这种方式教师是教学主角,教学方法呆板不灵活。事实上管理不但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如果仅靠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方式,学生是不可能学好管理学理念及思想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知名学者指出,如果仅凭讲座与管理理念,是不可能提升人们的管理技能的。加之高职学生大都厌倦理论知识,对这种教法本身就具有抵触情绪,要想实现教学目标难度极大。
2.采用案例分析法缺乏科学性。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改革传统教法,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这种教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方法,着重于师生间互动与学生自由的发挥,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某些教师在选择案例上缺乏针对性,没有针对本校实际而选择大型经典案例;某些教师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案例教学,将两者关系割裂开来。这两种情况都阻碍了学生对管理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也影响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师生间的互动性差。在许多学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个典型问题,那就是师生之间缺乏基本互动和交流,整个课堂几乎就是教师作为主体,没有发挥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管理学课程本身综合性就较强,理论上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因实训条件所限,不能为学生提供管理机会,极大影响到教学效果。
三、高职高专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要针对管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具体操作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构建出新的基本原则。管理学课程的构建要遵循“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原则,为高职高专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及应用型人才。所谓“一个中心”,就是要在满足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两个基本点”,一是仿真出真实教学环境,将案例分析、任务驱动、企业家访谈、角色扮演以及网上冲浪等各种教学模式使用于教学体系中,引入社会上热点任务及新闻话题等大家关注问题作为学生思考与争论的焦点,通过这些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管理技能。二是加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职业素质及学习能力,通过管理学课程来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力度,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及团队精神,让学生深刻理解管理学课程,进而养成善于质疑、敢于提问的习惯。还要将各个企业所面临的新问题及解决思路引进教学活动,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增强他们持续学习的能力。
2.依据教材精心组织教学。高职高专院校和其他学校有不同之处,主要是要为实践而打基础,因此,管理学课程必须要树立够用原则,以培养学生管理思维为重点;同时还要依据教材内容与本校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实训、讨论、学生自学以及课外作业有机结合起来,使用启发方式进行教学,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3.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大学生管理思维能力。事实上,合理的案例教学有效推动了管理学课程发展,是管理学课程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现代化创新型人才最有效的途径,因此要对管理学教学进行改进就要重视案例教学。比如为学生讲述企业文化时,可以引用海尔、沃尔玛等各知名企业作为案例;在讲解竞争战略方式教学时,可以重点探析百事可乐、可口可乐等企业间竞争。通过各种案例的探析,学生不但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管理所具备的科学性,也能全面认识管理的艺术性与复杂性。通过案例教学来培养大学生的管理思维,增强他们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值得关注的是,案例教学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仅仅属于引导者,教师必须要掌握好教学的进程,指引学生讨论并思考,最后对案例进行总结和归纳。
4.通过强有力的实训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无论是哪种课程都必须要以实训作为基础条件,只有通过职业技能的训练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目标。自然,管理学课程也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于管理学课程不但要重视案例分析教学,还要采用情境模拟教学、实地考察教学、角色扮演、实训体验、管理游戏以及影像放映等各种方式。构建出培训公司,让大学生分组建立自己的公司,通过模拟公司来实施定位目标顾客、规划公司发展战略、实战推销、分析领导风格的优缺点等多种实训项目。事实上,学生可以多看看企业家及创业者的讲座,从而真实感受到各个企业家的风采与管理精髓。
5.将自学式教学法和问题式教学法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兴趣。自学式教学法以及问题式教学法主要是以某一具体或者某一个方向作为命题导向,让学生讨论与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鼓励他们在探讨中构建新思路,提出新问题及新观点,还要让学生参与集体讨论及汇报学习体会,这样就能够逐步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及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讲述管理的思想时,就要让学生先查询各种资料,之后围绕着哪一类管理思想更为优越实施自主讨论,通过群体的讨论、团队间学习及协作学习等方式,就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与分析管理思想之间的优点与局限性,提升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进而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为了让大学生进一步掌握管理者的能力要求及素质,还应该讨论典范管理者的优点,这样学生不但能够深刻了解与认识一些有效管理者,还能够学习优秀管理者的经验,积极主动地培养个人素质及能力,进而实现他们自身的人生目标。而且通过彼此之间的激烈讨论,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创造性思维,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参与意识以及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高职高专院校要紧密围绕着人才培养进行定位,这是新形势下人才需求发展的趋势。因此,一定要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作为培养原则,理论结合实际,有效提升学生对理论的应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高职高专的管理学课程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促进学生朝着应用型及技能型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邵瑞银.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4).
[2]王颖.《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进探析[j].教育教学研究,(3).
[3]姚国荣,陆林.管理学课堂教学改革调查研究[j].统计教育,(3).
[4]张国平.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与突破技巧[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5).
[5]曾方红,兰继斌,莫降涛.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
2023年文学概论课程论文范文(21篇)篇八
土木工程:是指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总称。
土木工程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土木工程的要素和目的:形成人类活动所需要的,功能良好舒适美观的空间和通道。二、土木工程存在的根本原因:存在的根本原因能够抵御人为或自然的作用力。三、建造土木工程的根本条件:充分发挥所采用材料的作用。四、土木工程最终归属:“快、好、省”地组织人力、财力和物力,把社会所需要的工程设施建造成功,付诸使用。
土木工程活动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内容:技术方面,有勘察、测量、设计、施工、监理、开发等;管理方面,有制定政策和法规、企业经营、项目管理、施工组织、物业管理等。土木工程的基本属性:1社会性2综合性3实践性4技术经济和艺术统一性。
土木工程及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土木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科学:是关于事物的基本原理和事实的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
科学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专门家,包括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
科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解决一个为什么的问题。
技术:是指将科学研究所发现或传统经验所证明的规律转化成为各种生产工艺,作业方法,设备装置的总和。它解决一个如何实现的问题。
技术的主要任务:是利用和改造自然,以其生产某种满足人类需要的产品而服务。
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于联系:区别:概念在上面。联系:科学是基础,应用科学原理可以开发技术;技术的发展,会出现新的现象和问题,人们对它们进行研究,就能进一步发展科学。所以,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而且互相渗透,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工程是指自然科学或各种专门技术应用到生产部门去而形成的各种学科的总称。
工程师:是从事工程活动的技术家。
2023年文学概论课程论文范文(21篇)篇九
(1)教学对象是大一新生。大一学生主要学习的是《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通识教育课程,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就是《工程管理概论》。《工程管理概论》一般安排在大一下学期。作为学生入校后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势必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引导完全外行的学生认识工程、工程管理和工程管理专业,清楚地了解工程管理的专业特点、专业内容,培养其专业兴趣,明确专业学习目的,为今后的大学学习做出合理的安排和考虑,甚至对将来的就业和执业也会形成初步的思考。
(2)涉及知识面广,概括性强。由于“工程管理”本身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等专业知识,而《工程管理概论》课程主要介绍工程、工程管理和工程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该课程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归纳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各相关知识,课程涵盖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包括工程材料、工程结构、工程施工、工程力学等工程技术知识,包括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等管理职能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包括工程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涉及的经济知识、法律知识、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此外还包括学习方法建议、执业资格认证制度与就业领域等相关知识,综合性很强,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
(3)团队教学模式。正是由于《工程管理概论》课程涉及知识面广、概括性强的特点,同时考虑到计算机技术、工程技术和管理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政策等知识的更新,在《工程管理概论》课程教学中,改变了如其他专业课程中只有一位教师单独授课的教学模式,而是采用由工程管理各主要研究领域的几位专任教师合上该门课程的团队教学模式,即《工程管理概论》课程不同章节按照授课教师的专业特长分别由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授课,让更多专业教师及早介人培养学生。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提前熟悉和了解本专业教师的专业领域和教学风格,而且更重要的是,团队中的各任课教师对自己专业领域有较高的造诣,能够将涉及的专业知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传授给学生,同时通过对讲授知识的'合理安排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后续专业课程的重复。
(4)课时安排少。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工程管理概论》教学总学时只有16学时,时间很短,而内容较多,如何在教学计划中合理安排课程知识结构,并注重前后知识的衔接,是一个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根据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工程管理概论》课程的总学时由以前的32学时减少到16学时,因此教学计划也应做相应的调整。根据《工程管理概论》课程的特点,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以满足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1)导论,包括工程和管理两大内容。其中工程的基本概念包括工程的起源与发展、定义、分类、工程系统结构、工程相关学科专业的结构和工程相关企业和建筑业。管理的基本概念包括管理的起源与发展、定义及基本职能。重点知识是工程的定义、分类和系统结构,管理的基本职能,同时了解工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宜安排2个学时。
(2)工程管理概述,内容包括工程管理的基本概念、工程管理的历史沿革和主要发展趋势、工程管理的行业特点和参与主体、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和建设程序。将“工程管理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古代、近代、现代的工程管理发展放在一起,使学生对工程管理的整个发展及特点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并形成对比,加深认识,同时对将来的专业研究有个初步的思考,激发专业学习兴趣。重点知识是工程管理的定义、内涵、特点,工程管理的职能和主要任务,工程管理的建设程序和生命周期,同时了解并熟悉其他内容。宜安排2个学时。
(3)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内容包括工程管理专业发展沿革、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教学体系与教学安排、主要课程课程设置以及学习方法建议。在讲解这一章的内容时,尤其要注意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比如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工程管理”的专业代码、专业方向和学士授予类型做了相应的调整:专业代码改为120103;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工程造价从工程管理专业中分离出来,这样工程管理专业涉及的专业方向就缩小了;工程管理专业依据各学校的情况可选择授予管理学或者工学学士学位,因此培养目标、教学体系与主要课程应结合新的专业目录以及学校制订的新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讲解。
同时在这一章中还应介绍工程管理“四个平台”体系结构及其构建的必要性,避免下一章各个专业教师分别讲授各平台知识的孤立、零散,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专业课程体系。此外,“学习方法建议”这一部分知识也是必需的,首先学好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注重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各方面知识的融合,同时增强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遵循学习规律,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宜安排2个学时。
(4)工程管理的四大支撑平台,分为技术平台、管理平台、经济平台和法律平台,具体包括技术平台涉及的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工程结构、工程施工等知识;计划、协调、组织、控制和监督等管理职能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工程项目的经济性和适用性;我国工程相关法律体系,如与工程相关的重要法律、重要法规和规章、规范,工程管理体制和制度等。重点知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技术平台、管理平台、经济平台和法律平台体系结构及各自发挥的作用,即必要性。对后续会涉及到的专业课程,如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工程材料等,只强调课程设置的目的和作用,尽量避免知识的重复。宜安排8个学时,每个平台2个学时。
(5)工程管理执业资格认证制度与择业导向,内容包括工程管理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工程管理行业人才的需求、工程管理行业择业导向。重点了解和把握工程管理相关执业资格的类别及资格认证的主要程序,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职位的基本情况和主要要求等。通过了解工程管理的人才需求和执业资质制度,有助于加强学校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和人才要求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把握就业的主动性,以提高将来毕业后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宜安排2个学时。
(1)教学内容的讲解中,首先要注重基本概念的讲解。《工程管理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工程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初步树立专业思想,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建立热爱工程管理专业的感情和对工程管理行业的责任心,为今后积极主动地学好专业课程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打下思想基础。在课程的讲解中,对涉及的专业术语和概念尽量以科普教育的言简意赅的教育方式进行讲解,对概念进行形象化的讲解。其次注重专业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的讲解。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的主要课程以及四大平台涉及的后续专业课程,比如技术平台涉及的工程施工、工程力学、工程结构等专业知识进行介绍时,一般仅限于对其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有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加以介绍,不涉及这些课程的具体内容,注重与这些后续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和衔接,避免内容的不必要的重复。再次就是注重四大平台结构的介绍和融合。
工程管理专业理论及技术体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专业知识体系是由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四个平台的理论及实践知识构筑而成。在教学计划安排中分别由四位专业教师讲解,分别孤立地讲解,必然会造成学生知识的零散和孤立,因此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这一部分知识讲解中,应同时介绍这四大平台结构、四大平台体系在工程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四大平台分别介绍完之后,根据课堂安排,进一步介绍四大平台体系的相互融合关系,使学生了解其相互联系和区别,以加强学生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全面了解和把握。最后是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注重对工程管理未来发展趋势的介绍。专业知识更新迅速,作为专业引导课程,需及时将专业的最新发展状况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清楚地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同时提醒学生通过网络等其他方式进一步了解工程管理的现状发展,探索专业未知领域,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热情。
(2)加强团队教师的交流。由于团队的专业教师中,最少的教师只负责2学时的教学,而最多的也只讲解4学时。各专业教师分别讲授各自部分内容,有可能造成对学生的过程管理和平时成绩的考核不统一或不连贯,也不利于对学生的了解和熟悉,因此应加强团队教师的相互交流。可利用专业教研活动或其他方式,召开《工程管理概论》任课教师交流会,共同交流确定教学计划的安排,相互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管理情况和考核情况,相互了解具体的教学内容。在引用典型案例或身边案例教学时,应分别从不同知识角度加以分析,尽量避免知识的重复。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注意可操作性及先进性。《工程管理概论》教学中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活动,如案例教学、多媒体及网络辅助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既可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实际工程项目,也可以国内外工程管理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教学为切入点,进行案例教学;既可以采用工程录像、幻灯片、图片等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讲授,也可以课后对学生进行总结、辅导和答疑,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网络教学资源,供学生自学,以全面、深入地了解专业知识。
(4)通过给学生布置以“执业规划”或“职业规划”为主题的“小论文”等方式,引导学生尽早对专业学习进行规划。与其他工程技术类专业不同,工程管理的综合性强、专业面宽、知识结构复杂,毕业后可就业领域比较宽泛,同时涉及到造价师、监理师、咨询师、建造师等至少16类执业资格类型。通过让学生完成个人的“执业规划”或“职业规划”,使学生提前制定专业学习计划,并对将来的就业和执业有所思考,做到有目标,有计划,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少走弯路,并能积极主动地学好专业课程,也未将来的就业、择业和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3年文学概论课程论文范文(21篇)篇十
摘要:本文大致的叙述了作者对我国工程管理现状的认知,以及简要的介绍了对工程管理专业的理解。从工程的定义和工程进展过程论述了工程管理的内涵及重要性,指出了正确决策是工程建设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提出了我国工程管理面临的几个重要问题。比较了国内外工程管理专业的差异。并简要的规划了大学四年的计划,以及将来的打算。
关键词:工程管理;工程进程过程;管理决策;差异;。
工程的定义:《大英百科全书》19__年版指出:“工程(engineering)是应用科学原理使自然资源最佳地转化为结构、机械产品、系统和过程以造福人类的专门技术。工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专业之一。古代工程奇迹的例子不胜枚举,最著名的有古埃及的金字塔…。”它是将自然科学的原理应用到工农业生产部门中去而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如土木建筑工程、水利工程、冶金工程、机电工程、化学工程、海洋工程、生物工程等。这些学科是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结合在科学试验及生产实践中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出来的。主要内容:对工程基地的勘测、设计、施工、原材料的选择研究,设备和产品的设计制造,工艺和施工方法的研究等[1]。
工程管理专业培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具备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的专门知识,了解工程建设政策法规,能在工程投资、规划设计、建筑施工、工程监理、工程咨询等单位和金融机构及政府职能部门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基本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工程建设过程所涉及的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等领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2023年文学概论课程论文范文(21篇)篇十一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汽车行业的项目化不断加深,推行教学实践项目化的改革已成为课程的关键。目前许多中职院校的汽车电气设备构造维修课程仍然没有认真落实到实处,许多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提升,鉴于此,如何有效结合实践与理论的教学成为目前需要探讨研究的话题,分析职业院校汽车电气设备课程专业的教学现状,积极探索具体改革措施,为相关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汽车电气设备;构造维修;教育;改革。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是职业院校“汽车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旨在通过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现代汽车的电气设备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具备对汽车的整套电气系统进行初步的认识与学习,根据汽车市场企业和岗位进行典型的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培养,达到能够熟练掌握汽车设备基础构造的要求;进行课堂实际案例分析学习与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故障排除能力、维修能力,解决汽车电气系统故障。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此门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
1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现状。
1.1培养目标不明确。
针对于传统的汽车电气设备构造维修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为重点培养目标,往往忽视了技能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实用性较高的课程特点。与现代化市场以及目前相关企业对于维修人才的的要求和愿望[1],导致了一大批相关汽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不能快速地适应市场的正面需求和其能够快速胜任的岗位。这迫使教育领域相关人员开始注重这一问题。
1.2教学形式固化。
在许多中职院校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在教学时从课程开始至课程结束都照着书念,跟着书读,不顾及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就算是进行多媒体教学,大多数教师也都只是将原来所讲的知识原封不动地搬进电脑,然后再投影到光屏上,从教学形式上来看是作出了改变,但是在教学内容上仍然是没有本质上的变化,在进行实践教学中教师往往只会根据生产的实际设置相关故障问题,学生难以见到实物,最多根据一些实物图片进行讲解和辨识,然后再带领同学进行分析,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导致了学生们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分辨不出知识点,更加不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2],导致了知识的混淆,不能区分主次重要性,更不懂得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到底哪些是理论实践哪些是基本操作。这对于教学资源以及学生个体来说都是一种浪费。
1.3学生主导地位不突出。
在许多院校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都往往根据自己的备课思路以及对课程的理解来进行教学辅导,只根据生产实际设置相应的问题和难点,然后给学生讲解分析,不能够全面地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以及判断能力,教师在整个学习实践过程中没有起到引导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作用。
1.4反馈信息无法测评。
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在理论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度,理解度,能否进行独立操作,都无法进行实时的测评反馈,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单向沟通甚至是零沟通,教学效果势必受到很大的影响[3]。
1.5教学设备缺漏。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方式是教师进行整体课堂演示性教学,在演示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的动作步骤规范正确,对于硬件设施设备完整性也有一定的基本要求,相比教师演示教学之后,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更加重要,如果设备配套数不足,学生将难有操作实践的机会,教师也不能根据学生的现场操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和及时纠正,不能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自然就不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导师自身的指导作用。
1.6教学方法落后。
汽车电气设备指导课程的教师指导形式主要由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部分构成,理论知识教学的教师不注重实践的操作训练,实践指导的老师不注重理论基础的学习掌握,造成了学生课程上理论和实践上的“脱节”,导致了重复教学、缺漏教学等一系列现象的发生,使得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教师整体队伍质量的“断层”也不利于院校高质量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特别对于汽车电气设备维修这类型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2汽车电气设备构造维修实践教学方向。
要优化目前教学相关内容,丰富教学的资源,首先应对相关课题进行合理化的拆分和模块化组合,致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吸收该门课程的难点[4]。教师会根据不同的个体情况来对需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合理化的分解,然后再有计划地针对每个模块进行理论化的学习以及专业化的实践操作训练,在训练中让每个学生明白其操作的缘由,对于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困惑和失误进行专业化的理论讲解,最后使其与实践操作进行有机地结合。
2.1设计教学。
针对于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来说,其专业的就业方向大多集中于汽车的维修、销售或是与其关联性较强的'部门,但在就业之前,该专业的学生应该讲汽车相关构造理论以及原理特性基础掌握牢靠,其次应该具备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懂得灵活排除相关障碍和不同的修理技巧。此外,学生还应了解相关电气设备型号、汽车型号、功能特点以及相关设备的性质和使用方法。将以上情况稳固扎实之后,才可对教学方向进行大体上的分类:种类型号,该模块主要研究分析汽车相关电气设备的型号、种类、特征等[5];原理性特征,该模块是为学生掌握的基础模块,教学主要以机电设备的原理性以及特点进行深刻的讲解和学习,为汽车复杂的故障排除和维修打下基础;汽车电气设备的构造原理、拆装步骤、检修,前面的两块理论学习,最主要的是为了第三模块的实践操作打下基础,最后将实践和理论融会贯通,有机结合,通过教师的实物演示来进一步掌握和理解复杂知识;识图、接线、故障判断,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的必备专业技能,学会用才能懂得如何修[6],对于总体教学的划分和设计,便于学生和进行系统性,模块化的教学,将生难知识进行拆分讲解,也为了是教学效率有效提升,方便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实施,教学的设计是重要的第一步。
2.2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就是指在整门课程的教学之中,找准主次关系,分层教学,使得效率最大化,避免人力物力资源浪费。课程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以实践设备,多媒体教学为主要载体,最后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将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融为一体;将课堂、疑惑、操作贯通,全方位针对于每个学生个体的进展和差异,使得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体化教学的出发点是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指导和培养,这不仅仅只关注于理论和实践的简单结合,更加注意各个教学模块的相互渗透理解,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全方位展开教学培养,严格地遵循教育教学规章制度,将学生的实习充分利用在课堂和校外的实际操作场所,逐步深化学习,把握设计教学理念,设计化教学是一体化教学的基础依据,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一定考虑到本专业的就业岗位需求量,在遵循课堂教学的体系上进行个体化的设计,针对化的改变;要以循序渐进为基本的原则,注意每个教学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要由简到难,由浅至深,从基础到专业,坚决避免“断层”的情况发生。处理好两大教育方式之间的比例,既不能倾斜于理论知识的倾泻,也不能盲目的训练实践操作的熟练准确。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切记满堂念书的情况发生,注重师生互动,信息双向传递,保持课堂气氛的活跃度。
3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实践教学具体措施。
3.1实现协作学习。
协作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主导地位,保持教学信息的双向流动性。而协作教学的组织模式是由于这门课程自身特点而决定的。该课程的教学设计计划中,蓄电池的结构和其工作原理的学习、充电系统的故障排除于维修、汽车空调系统的故障判断和排除,这些环节都有着大量的实践操作,需要学生们去体会领悟到实际情况下汽车相关部件真实反映,再加上一些教学设备,实践教师队伍的缺乏以及学生的自身兴趣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引入“协作学习”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变得越来越有必要,协作学习在主旨上就和传统教学理念有巨大差别,协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日常教学工作的进行是围绕着每个个体学生的实际技能操作情况来进行完成或是调整的,教师会根据每节课学生的具体表现、成绩和技能水平随机分为各个不同的档次,组成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强化了学生的课堂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更提高了教学的整体质量[7],整个教学的目的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分工合作精神为主旨的。
将整门课程的教学分为大体三个部分: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的现场演示教学、技能训练、模拟故障。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老师作为引导者,教学工作始终围绕着个体学生的实际技能表现以及现场反应能力来开展,通过细微的个体教学,通过学生的将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来调整教学进度和目的。
3.3实行理论实践的综合考查模式。
我国教育的传统考查模式总体侧重于理论化的考试,这大大地忽视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理论加实践的综合考查模式,在规章上正式给予实践成绩与理论成绩的对等地位,加大实践技能考查的比重,促使学生们加强对于实践技能操作的重视度,不忘实践技能的训练,在真正意义上使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避免学生在实践过程考核中,滥竽充数,敷衍了事的现象,保证了考核的公平真实性。
4结语。
汽车电气设备的构造与维修在实际的教学课程中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在许多院校中的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效果都很不理想。而在汽车维修的课程学习中,汽车电气故障的实际排修占有很大一部分的比例。因此,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转变学生和教师的传统思想,推进课程建设以及教育领域的创新,来引领和改善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以及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2]李富喜.一体化教学在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检修项目课程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31).
[3]梁洪丹.浅谈技校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电子版(2),2017(6):74.
[4]吴文民,刘言强,李俄收.《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才智,2017(21):66.
2023年文学概论课程论文范文(21篇)篇十二
通过毛概论文学习,我充分认识到了毛泽东思想对于文学艺术的重要意义,也成长了不少。在毛概课程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毛泽东思想的本质和核心、文艺复兴及其历史背景,还深入了解了毛泽东时代的文艺思想,以及当时的文艺理论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思想观念和学习方法不断得到更新,也开始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将分享我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学习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意义。
毛泽东思想对于文学艺术的重要性在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要想真正理解文学,就不得不深入认识毛泽东思想,因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桥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也是中国文学的灵魂所在。在毛泽东时代,文学是一种武器,是为人民服务的创造性劳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毛泽东思想是这种文学艺术的精神内核,它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形成了真正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文学。因此,学习毛泽东思想对于我们理解文学、提升文艺创作水平、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第三段:怎样理解毛泽东时代的文艺思想和实践。
毛泽东时代的文艺思想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主张把文学艺术当做为人民服务的创造性劳动。文艺家的责任不仅是要反映人民内心的忧患,也要为人民创造生活想象和求知欲望的体验。在文艺实践中,毛泽东时代的作家、诗人和演员们,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发表自己的政治态度,并通过艺术影响大众。他们剜去了道德泥沼和政治斗争中的羞耻和感情体验,从而创造了一系列充满战斗力和唤醒人民note的文艺作品,如鲁迅的《阿Q正传》、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毛泽东时代的文艺实践,是一次新文化运动,弘扬了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思想,推动了新文化的爆发,并对我国文化艺术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第四段:对自身文学创作的启示。
通过对毛泽东时代文学的学习,我意识到文学艺术不仅是一种商业商品,更重要的是它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对于我自己的文学生涯而言,我现在不仅要看重作品的市场价值,更要对社会负有责任,天生绽放出更多具有真正意义的文学作品。以文学的角度看待社会和个人经历,并借此反映出人民内心的痛苦和为之奋斗的情感是我目前的创作方向。我深刻的认识到,在我的文艺创作中,重新确立为民主性、人民性的文学方向,这种文学方向需要从视角上落实到每一个人物,每一条情线,每一个社会问题上。并且要以批判和反思的态度发展和加深这种文学的现实性和创造性,才能在文学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五段:总结。
在学习毛泽东时代的文学思想和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毛泽东思想对于文学发展的重要性,并认真思考和总结了自己的学习和文学创作的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我们应该将毛泽东时代的文艺精神延续到当时的文艺实践中,通过创新和推进,为我们的文学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我们还应该从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意义,推动中国文学的浓郁发展和全面提升。
2023年文学概论课程论文范文(21篇)篇十三
“毛泽东思想概论与红色文化”是我们大学必修的一门课程,在这门课程中,我选取了“文学”这一主题,进行了论文研究。在此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学的宏大与伟大,更对毛泽东思想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二、阐述毛泽东思想中的文学观。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毛泽东思想中的文学观主要是“为人民服务”、“内容反映生活,形式上从生活中提炼最生动、最具代表性的素材”、“民族的特点和时代的特点相结合”、“理论问题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等。这些观点让我深刻意识到文学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是反映社会、反映人民、反映时代的,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应该是从生活中汲取养分。
三、谈论文学对人民的作用。
众所周知,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影响力,对人民有着相应的作用。首先,文学可以让人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更好地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其次,文学可以满足人民的审美需求,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最后,文学可以帮助人民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历史和精神文化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四、探索文学发展方向和现实意义。
在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学也必须不断地适应和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文学的发展方向和现实意义。一方面,现实题材新颖、生动、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也在变化。文学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和人民的需求,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方式,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发展途径。
五、结语。
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完全贯彻毛泽东思想中的文学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反映生活,深度探讨生活不同方面的问题,从而实践文学的社会责任。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深入理解了文学的重要性和意义,也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观点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在毛泽东思想的引领下,我相信我们的文学会更好地服务人民,更好地反映社会,更好地服务祖国。
2023年文学概论课程论文范文(21篇)篇十四
摘要:随着“互联网+”创新理念的不断实践,我国更深层次地进入了互联网经济时代,以电子商务位代表的新型商业模式逐步完善,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是一种建立在网络虚拟形态下的经济活动,它的绝大多数沟通和操作都依赖计算机完成,两者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关系。本文中针对这一关系展开具体阐述,并探索计算机技术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推动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关系分析;发展趋势。
当前,电子商务已经融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小到日常购物、娱乐、餐饮等消费,大到企业交易、金融项目、投资融资等服务,由于它具有便捷和实惠的优势,符合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经济形态,因此深受商家和消费者的欢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电子商务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即相互促进,也相互制约,是一个很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1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发展的关系概述。
1.1计算机技术是电子商务的发展支撑显而易见的是,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早于电子商务,并且它的研发用意也并非专门为了电子商务应用,而是用以解决复杂的运算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的软件技术、硬件技术等均得到了完善,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电子商务平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计算机产品的商业化格局是从系统软件的广泛推广展开的,但缺乏网络技术,每一个单机只是孤立的“工作站”,只有将大量计算机用网络连接起来才能够形成商业信息的流转,并进一步实现电子商务的模式开发;简单地说,电子商务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构建操作平台、利用网络实现商业信息交流的一种系统结构。
1.2电子商务是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力量。
当电子商务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原有的计算机技术呈现出无法适应的工作状态,而鉴于电子商务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形成倒逼计算机技术进步的力量。例如,在电子商务出现之前,计算机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办公需要,如信息输入、表格打印、网页浏览、邮件发送等,电子商务发展不仅要求网络的安全性,对计算机本身的图像处理能力、反应速度等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3融合与制约并存。
当前,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发展所呈现的融合形态十分明显,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针对电子商务的需要配置相应计算机产品,如搭配作图软件、视频处理软件等。由于电子商务可以极大地减少企业运行成本,计算机技术的落后容易形成电子商务的发展瓶颈,相应的,当电子商务抛弃某一类计算机技术及产品,也必然造成市场淘汰现象,双方的制约关系也十分明显。整体上分析,计算机技术和电子商务之间进行融合是一个大趋势,一方面是由于计算机技术自身的缺陷、不足造成的,包括研发团队和生产企业在内,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提升仅局限于硬件层面,而不是将其置于互联网环境去考虑,忽视了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需求,无法有效地展开信息流转。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技术适应缺陷,一种新技术的适应需要较长的时间,无法快速构建企业、商户所需要的电子商务环境。
2计算机技术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推动策略。
以下笔者以电子商务发展角度来阐述计算机技术的推动策略。
2.1加强电子商务平台的规范建设。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最大的国家,其业务不仅在国内广泛开展,并且深刻影响着传统的国际贸易形式。但是,在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方面并没有一定的标准,过度的依靠计算机技术导致规范性的丧失。目前,国内的电子商务平台主要有两类,其一是以淘宝、京东、国美在线等类型的电商平台,通过号召企业、组织和个人入驻的方式开展电子商务活动,这样一来企业标准也就形成了实际上的行业标准。其二是企业自主开发的电子商务平台,以销售自身主打产品、搭配周边市场产品为主,通常以大宗产品交易为主,如汽车、房地产等,在表现形式上更是五花八门。加快电子商务平台的规范建设要求,可以更好地反映出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并引导计算机技术更好地为电子商务服务。特别是在市场化领域,计算机技术提供的大屏幕轮播、在线监控等系统技术,可以为电子商务平台的快速成长、正常运营提供支持。
2.2提高电子商务平台的安全保障。
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行为是发生在网络虚拟空间的,但资金流动却是实实在在的,随着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的扩大,商家和消费者每天都要面临大量的经济来往,那么资金安全是一个硬性要求。确保电子商务平台安全的.核心条件是计算机技术,包括系统安全、网络安全、软件安全等方面,整个交易过程中要避免账号、密码、交易内容等信息的泄露,否则会造成人民群众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的甚至造成社会经济秩序混乱。例如,大量病毒木马可以在电脑产品上攻击支付系统、交易系统等,造成用户信息泄露、资金被窃取,而计算机技术是一道最有力、最重要的安全屏障。
2.3开拓电子商务平台的业务空间。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从有线形式向无线形式的发展,电子商务平台的业务空间也得到进一步的开拓,如传统电子商务网站的移动终端化改造,通过智能手机浏览、下单、支付,极大地简化了电子商务模式的应用流程。但无线网络与终端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尤其在系统中产品的发布、交易等方面都需要后台管理,传统计算机平台仍是一个无法摆脱的工具。一方面,电子商务的业务开展是基于双向通信展开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是目前通信成本最低的一种形式,并且基于自身的综合性办公能力,可以大幅度缩短交易进行周期,结合实时动态来构建牢固的供应链。另一方面,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国内消费市场、渠道日益多元化,开拓电子商务空间是一个必然趋势。
3结束语。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提出,对我国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创业渠道多、成本低,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已经不存在过高的操作门槛,这给许多传统企业和商家带来了更多机会,同时对于消费者而言也形成了全新的体验。综上所述,计算机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在未来的发展中要一视同仁,忽视任何一方都会带来滞后性。
参考:
[1]黄娟琴,邓小兵.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发展的关系探讨[j].中外企业家,,(14):97.
[2]闫欣敏.关于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发展的关系探讨[j].技术与市场,,(09):310.
[3]秦靖伟.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发展的关系探讨[j].商场现代化,,(25):63.
[4]马青山.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发展的关系探讨[j].数字技术与应用,,(11):201.
2023年文学概论课程论文范文(21篇)篇十五
名a.有大量的隐蔽工程c.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b.施工中未及时进行质量检查d.市、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内c.工程质量的评价方法具有特殊性10.施工生产会受到不可避免的偶然性因素的影响,下列属于偶然性因素的是()。
d.工程质量具有较大的波动性电。
控制的要求提交质量控制点明细表并实施质量控制,这是()的原则要求。c.因施工机械正常磨损而带来产品质量差异a.坚持质量第一b.坚持质量标准11.我国增值税条例规定,从国外进口的设备,其增值税按()计算其应纳税额。
要c.坚持预防为主。
d.坚持科学的职业道德规范a.离岸价b.到岸价3.总包单位依法将建设工程分包时,分包工程发生的质量问题,应()。
b.由总包单位与分包单位承担连带责任。
a.企业定额b.预算定额d.编制监理规划c概算定额d.行业定额6.按照施工过程中实施见证取样的要求,监理机构中负责见证取样工作的人员一般16.设计单位提出的某专业工程变更应由()签发工程变更单。工程建设监理概论试题第1页(共8页)工程建设监理概论试题第2页(共8页)。
a.业主。
b.设计单位。
c.总监理工程师d.专业监理工程师。
e.审核承包单位对原始基准点、基准线和标高的复测结果。
c.认证的依据只能是iso9001。
得分评卷人。
三、案例分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
1.某工程项目的业主与监理签订了施工阶段监理合同,与承包方签订了工程施工合同。
施工合同规定:设备由业主供应,其他建筑材料由承包方采购。
施工过程中,承包方未经监理工程师事先同意,订购了一批钢材,钢材运抵施工现场。
后,监理工程师进行了检验,检验中监理工程师发现承包方未能提交该批材料的产品合格。
证、质量保证书和材质化验单,且这批材料外观质量不好。
业主经与设计单位商定,对主要装饰石料指定了材质、颜色和样品,并向承包方推荐。
厂家,承包方与生产厂家签订了购货合同。厂家将石料按合同采购量送达现场,进场时经。
一、对上述钢材质量问题监理工程师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不
5.石料退货的经济损失应由谁负担?为什么?
要
答
题
2.某道路工程建设项目,其工程开竣工时间分别为当年的4月1日和9月30日。业主根椐该工程的特点及项目构成情况,将工程分为三个标段。其中,第三标段工程造价为4150万元,第三标段中的预制构件由甲方提供(直接委托构件厂生产)。
1.a监理公司承担了第三标段的监理任务,委托监理合同中约定监理期限为190天,监理酬金为60万元。但实际上,由于非监理方原因导致监理时间延长了25天。经协商,业主同意支付由于时间延长而发生的附加工作报酬。2.为了做好该项目的投资控制工作,监理工程师明确了以下投资控制措施:.(1)编制资金使用计划,确定投资控制目标;(2)进行工程计量;(3)审核工程付款申请,签发付款证书;(4)审核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对主要施工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5)对施工单位报送的工程质量评定资料进行审核和现场检查,并予以签证;(6)审核施工单位现场项目机构的技术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3.第三标段施工单位为c公司,业主与c公司在施工合同中约定:密(1)开工前,业主应向c公司支付合同价25%的预付款,预付款从第三个月开始等额扣还,四个月扣完。封(2)业主根据c公司完成的工程量(经监理工程师签证后)按月支付工程款,保留金额为合同总额的5%,保留金按每月产值的10%扣除,直至扣完为止。(3)监理工程师签发的月付款凭证最低金额为300万元。第三标段各月完成产值如表线2所示。
表1万元内。
产值月份456789。
单位不。
c公司480685560430620580。
构件厂275340180。
[问题]要。
一、由于非监理方原因导致监理时间延长25天而发生的附加工作报酬是多少?(保留。
小数点后两位)。
二、监理工程师明确的投资控制措施中,哪些不属于投资控制措施?答。
三、业主支付给c公司的工程预付款是多少?监理工程师在4、5、6、7、8月底分别给c公司实际签发的付款凭证金额是多少?题工程建设监理概论试题第7页(共8页)工程建设监理概论试题第8页(共8页)。
2023年文学概论课程论文范文(21篇)篇十六
环境学科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其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随养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对环境的不断认识和重视,研究热点也在不断更新。
高校《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是环境科学的基础课,可作为环境科学类专业的基础课,也可作为其它专业的选修课程。《环境科学概论》内容涉及而广,包含t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影响下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同时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原理及方法为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并对人们所关心的人口急剧增加,资源能源过度消耗、生态破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进行了探讨;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通过《环境科学概论》的学习,可拓展知识而,t解和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木理论和知识,为学习和掌握其他学科(如大气、水污染控制工程等)知识奠定基础。作者以教材选取为切入点,针对学生在课堂内外遇到的有关环境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对《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进行分析与探讨,对不断提高《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养重要的实际意义。
1教学目标讨论与教材选取。
1.1教学目标的探讨。
《环境科学概论》是以人类生存环境为主体,一个以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木原理为基础,养重阐述环境、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生态学基础、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探讨人类活动对各种环境要素的影响,特别是对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的影响;介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体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噪声和其他物理污染与控制技术、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等科学知识。
通过《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有关环境的基木概念和基木知识;认识人类耐以生存的环境系统特征、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基木原理;认识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人类活动影响下主要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土壤等方而)的污染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n;掌握环境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t解环境科学的最新发展,从而提高环境意识、增加环境保护知识储备,培养学生评估环境质量和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科学管理环境、保护环境打下坚实基础。
1.2教材选取。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其介绍了环境的基木知识,各专业学生都应该学习掌握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但不同专业的学生的教学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对于环境类专业的学生要求掌握各类环境问题发生、发展、主要的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如《环境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等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环境知识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方法的掌握。对于非环境专业学生主要要求了解身边的环境问题,身边主要的污染物的来源,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材选取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目前《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材种类比较多,不同版木的教材在内容上也各有千秋,因此不同专业学生教学应教材选取应有一定的针对性。目前贵州师范大学《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常用的教材主要有下述两种教材:沈阳工业大学教授曲向荣主编,北京大出版社出版的《环境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培桐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环境概论》。
曲向荣教授主编的《环境学概论》主要阐述环境学的基木理论体系f21,论述人类而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近代环境科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介绍生态学基木原理及其在环境保护、环境管理和生态建设中的应用;了解环境污染状%}il、成因、控制与发展趋势,整体上内容较为系统全而,但缺少土壤环境质量这一部分内容。由北京师范大学刘培桐教授主编的'《环境概论》理论体系较为完整,微观方而的环境污染和宏观方而的人口、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论述清楚,但缺少物理污染控制技术部分如噪声、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等的介绍[3}。相对于这两木教材,曲向荣教授主编的《环境学概论》的内容系统全而,难易程度一般,适合非环境类专业学生。培养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木理论、基木知识、基木方法和基木技能,能够从事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境污染防治等领域的科学研究、规划与设计、工程治理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刘培桐教授主编的《环境概论》讲述环境理论原理方而相对较深,因此更适合环境专业类学生学习,虽然缺乏物理污染控制部分,但可以在后续的课程中得到补充。
2教学方法的讨论。
教学过程主要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
教师为主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在教学手段上,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与常规板书相结合的方式r4,。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一方而,多媒体教学可实现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于一体,将课程的讲授内容形象、直观的展现在学生而前,内容丰富,教学容量大,学生易于接受,有助于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而,多媒体课件呈现信息的速度快,内容多,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掌控课堂教学进度。如果讲课过快,就会造成学生对大量信息的被动接受,导致不理解、疑问增多,甚至对上课产生抵触心理。反之,如果讲课过程过于冗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注意力不易集中。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注意力和兴趣,止确使用多媒体教学是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难题。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探究性学习者,并从学会知识向学会学习转变。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外,讲授过程中应结合案例进行实时教学,不断补充新的环境实例包括每年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近年来新的环境治理技术方法等,增加学生对环境知识的认识,做到从书木到生活中的转换;另外,让学生参与课堂内外的讨论,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将教学融入生活,将生活融入到教学中;同时,将实验、实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加感官认识。
2.1案例分析法。
教材是教学的蓝木,但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书木内容讲解,适时更新环境科学领域新成果、新技术和新发展,讲授过程中结合案例进行实时教学,不断补充新的环境污染、环境治理和环境规划管理方而的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2实习、实验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教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缺乏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课堂上讲得再多,内容再丰富,一旦与生活相结合,学生总是表现出很茫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教学实习、实验将实现生活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可以增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教学实习的目的是让同学们走出校园,了解环境、认识环境和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学习的主动性。课程教学实习的安排,首先要考虑实习内容的综合性,体现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各自的特征;其次要考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因此,教学实习应该安排在理论课程之后,路线的设计需要结合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il以及所处的实际环境。如在实习安排的时候可以优先考虑学校所在地周边己有环保措施,如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厂、污水废水处理厂、周边工厂废气排放处理设备等。在每个实习点,指导老师进行讲解,学生通过看、听、记、问等了解生活垃圾、废水、废气的产生、污染途径、减少污染的方法以及污染物产生对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由此可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将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出实习报告,对实习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加强理解。
除了野外的教学实习外,增加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实验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授予学生知识和技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实验的操作,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实验原理,对污染物在环境中的体现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3考核与评估方式的讨论。
课程成绩评定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多数情a5下,对学生的课程考核主要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大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可以由出勤考核、科技小论文、读书笔记等平时作业组成;考试可以分为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然而,总体上考核形式还是不够多样化。学生对于像科技小论文、读书笔记之类的平时作业往往是应付了事,而要求环境科学的初学者完成小论文,更是有一定的难度,收同来的作业经常发现雷同或是千篇一律,既不能得到很好的考核信息同馈,又增加学生对课程的排斥感。
对《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平时作业应该多样化、简单化和促进学生的自主性。课外留给学生较多时间完成平时作业,让学生独立、主动参与的形式既能体现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升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国庆长假期间,让学生在游玩、同家途中随手拍身边的环境污染图片或小视频,对所拍污染情沉的性质、污染源种类、危害等进行简单的描述,最后以小组形式在课堂进行展示。卷而考核应尽量减少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取而代之的是开放性的内容。尤其是现在热议的关注人体健康的话题,说雾霆的环境效应以及其对人体的危害及危害途径。如今年热议话题柴静的《雾霆,育顶之下》这个片子介绍了雾霆的环境效应,产生原理,对人体危害等多方而知识,通过观看该影片可以是学生对雾霆有充分的认识,那么在学期考核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当地实际分析大气污染问题,谈谈自己对雾霆的认识,以及对其他大气污染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到生活的能力。
4结论。
《环境科学概论》既是专业基础课,又是一门环境知识普及课程,其学习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评估考核方式的思考,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学习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理论学习与实践、与生活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课程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023年文学概论课程论文范文(21篇)篇十七
测绘学是运用系统的方法,集成各种手段来获取和管理空间数据,并作为科学、管理、法律和技术服务的一部分参与空间信息生产和管理的一门应用学科。下面是测绘学概论课程论文,请参考!
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工程的应用。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为外业测量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测量事业的发展,因为地理系统的不断完善,让测量施工工作更加的便利,提高了工作的准确性,科技的不断发展,解决了日常生活的问题,促进了世界的发展。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工程;应用。
一、地理信息系统。
(一)概念。
二、传统测绘和新型测绘地理信息系统。
(一)传统测绘的缺点。
传统的测绘方式,主要是人工操作测绘工具进行测绘,不止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准确性不高,传统的测绘方式容易出现错误。有时在信息采集和分析的过程中,人为的问题很不容易被发现。传统测绘还有些弊端,例如,测绘工具使用复杂,收集测绘数据难度大、专业人员的不足。
(二)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优势表现。
地理信息系统在时间和精准上有所提高,主要在新时期开始应用。在测绘工作中运用地理信息系统为人提供很大的便利,节省了人力,将系统行动规则设置完毕后,只需要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对分析过程与结果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将卫星和监控设备应用其中,应用该设备对所规定的区域进行实时监控,结合环境的变化体现在图纸上,提高了数据的精准度,节省了测绘数据的时间,完善了专业人员不足等问题。
三、地学信息的功能特点。
(一)数据编辑和处理功能。
地学信息系统数据编辑能力体现在对图片的编辑能力,对于图片的编辑主要体现在图像的装饰与编辑、图像与图幅见得拼接、误差的修改和投影变换等,为人们工作提供了便捷。
(二)数据采集和输入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在多个环境都可以采集数据,在工作中可以在多种空间多种环境探测到不同物质的.方向位置和大小和体积关系等。采用的输入方式有键盘、商业数据、数字拷贝等。
(三)数据的存储与管理。
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都是采用空间分区,分层来管理,为了更加合理化,更加便捷查找数据结构主要有矢量数据结构,矢栅一体化数据结构和光栅结构。
(四)空间查询和分析功能。
在地理空间系统中空间的观察,可以看到地球空间图像,其中有图像的相交、图像的相减、图像的合并同时也能看到地球空间的中任意点、线、面在空间中的连接。从而使人们更好的观察空间状态。地球的空间状态,空间中的丛属位置,空间的位置关系。空间系统的分析能力多种多样,人们生活中有远程分析、网络分析、三维模型分析等。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的方式。
四、工程测绘中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分析。
(一)对数据采集的技术分析。
在传统地理信息采集中,数据的收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繁重的工作,耗费人力、物力,也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雷雨天气会影响数据的采集,地势环境也会影响到采集,例如,沼泽、树林、高山会影响到数据的采集。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减小工程测绘的失误,地理信息系统对实体连续储存的对象主要采用栅格、矢量这两种方式。其中栅格存储可以根据单个网格宽度来确定其分辨率,单个网格每个都有行和宽,行和宽的组成存储单位的唯一值。矢量存储主要是靠对不同环境的物体通过几何的状态表现出来。我们通过栅格和矢量对数据进行采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广泛,不仅可以自主应用,也可以配合多种机器来完善我们信息系统的采集,例如我们可以配合雷达激光,摄影机,让我们采集到的数据更加精确,便捷了工作。
(二)数据转换与处理。
地理信息系统的处理主要根据自己的系统获取的数据进行软件分析数据处理,最后将处理过的数据进行编辑,将统计好的数据进行建模,最后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转换出空间数据模型,最后工作人员将系统分析的数据和空间模型加以分析。在不采用gis的情况数据采集繁琐,所以我们应该建立空间模型系统。
(三)数据精细测量。
数据精细系统即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将数据更加精密的改正。工作人员在使用数据精细测量中,其中各个点将自动连接,形成路线。测绘人员将测量数据收集、整理,并加以分析,及时发现错误,修正。减少施工中的误差。gis系统在精细数据测量过程中可以减少操作测量中的失误和误差,误差逐渐缩小,直到接近于零。由于失误的减少使得gis在城市测绘中广泛的运用,利用率和可信度增高。
(四)空间系统分析。
在gis系统中。其核心功能是物体在空间的分析功能,由于各个环节复杂,覆盖多种学科,多种知识所以技术性较高,需要专业人员来操作。其中多种学科主要包括区域科学、经济学、地理学等。空间的分析功能主要是指将获取的远程数据和图形,进行统计整合,最后建立空间模型。空间模型内的图形位置,具体物体与虚拟物体的关联性。地理信息系统模型建立较为复杂,但因为智能化,操作简单,被人们广泛使用,gis在工程中获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为工程测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立体式输出。
gis在城市测绘中应用的重要内容是立体输出。测绘人员统计数据,最后将数据合成,并合理在输出的过程中若发现错异常和错误,必须加人才能及时改正,地理测绘系统中的立体输出正是弥补人手不足这一缺点。减少了工作人员,还能更快地完成工作,获得的数据还很准确所以在数据后期的处理,测绘人员需采取立体输出发。
(六)虚拟现实应急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新型测绘技术,以计算机为基础,模拟的三维空虚立体空间,可以为使用者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上的模拟,可以直接及时的将画面传送给人们观察事物状态。可以将测绘数据进行收集,最后融合在一起,形成三维地图。这种三维空间地图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可以让人们置身其中,我们可以用这种三维地图模拟各种事故现场,大大节约成本号召大家积极参与进来。这种培训降低了投入成本,还可以起到演练作用。也可以模拟水灾,模拟降雨量在城市中的淹没情况,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自动制定疏散系统路线图,模拟人员疏散。这种虚拟的技术合成还可以和多个设备一起共同使用,未达到刚好的效果,例如在模拟室内疏散演练的时候,已将其与室内定位系统集成,模拟室内人员疏散,虚拟场景会自动定位现场信息,便于指定救援方案。
(七)测绘应急数据快速处理技术。
测绘应急数据,获取的原始数据后通过加工处理,制作成易于处理的图鉴,在应急快速制图系统,遥感影像一体化测图系统等专业测绘软件的融合下,与应急数据进行融合,最后形成应急数据快速处理技术。遥感影像一体化测图系统,主要是以摄影测量技术,将画面传输到人们手中,这种系统可以恢复物体的正确位置与大小,配合不同数据,加快信息的处理。遥感影像一体化的测图更加便捷,与快速制图系统的配合测绘应急过程的数据,并且现有的数据结构为基础,从而快速对采集数据进行提取编辑,最后通过快速标记、符号取得应急图鉴。图2测绘应急流程图。
五、结论。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在未来会成为主流发展方向和目标,实现信息的多元化,促进了城市测量的发展。我们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城市测量这条道路上不断发展,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5]李莎.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测绘中的应用[j].低碳世界,2016,11:34-35.
2023年文学概论课程论文范文(21篇)篇十八
结合《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该课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具体途径,其中主要包括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的经验介绍,以及从教学中发现科研问题的方法,以期为高校教师解决教学与科研矛盾提供思路。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热议,解决环境问题的技术和方法备受关注,涵盖这一领域的《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在环境相关专业的本科教育中越来越被重视[1]。从社会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环境科学概论》列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的基础课程[2]。通过科学选择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环境领域的研究型人才,成了许多高校的重要目标。然而,目前该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内容相对落后,方法有待完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有待深化等问题。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两大基本职能,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并真正落实于日常工作中,对于高校人才培养以及教师个人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3-4]。《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现实环境问题案例更新迅速,因此,如何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全面反映其应有的科学内涵,是该课程教学中应时刻关注的问题[2]。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本人如何通过教学内容寻找科研的思路与素材,以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也是亟需探讨的难题[5-6]。笔者结合数年的教学经验,针对《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与科研的结合途径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1当前教学现状分析。
1.1教学内容落后。
《环境科学概论》教科书内容的更新速度严重落后于环境科学的学科发展步伐[1-2]。近年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激发了科研人员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的热情,产生了大量环境科学领域的新案例、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然而该课程的教科书内容大多仍以传统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许多内容仍是对20世纪发生的环境问题的分析[2,7-8]。可想而知,其中涵盖的知识点十分狭窄,这必然会限制学生的发展,不利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从而制约了《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1.2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大多仍遵循传统的方法,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很少重视对学生科研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2,7-8]。相对于该学科的前沿性来说,学生对课程涉及的具体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法的掌握不足,导致的最严峻的问题是大学毕业生在质量上,尤其是实践创新能力上远远不能满足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要求。这充分暴露了我国高校“照本宣科式”教学培养模式与社会对实践创新型人才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因此,高校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格局,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通过科研的探究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将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科研素材,使二者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9]。
2.1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环境问题不断涌现,如雾霾、电子垃圾、全球变化、食品安全问题等,而且科学技术带动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新技术、新方法的飞速进步,这些在目前的教科书中并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导致《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科研前沿严重脱节。因此,如何将这些科研成果转化到课堂教学是《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所面临的一项挑战。唯有多关注科研动态,才能使教师将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充实到自己的课堂中,进而弥补原有课程知识与最新研究之间的断层。因此,在《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应全面实施科学研究性教学,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新思维。
教师在《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中,首先要紧跟学科发展方向,随时对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例如笔者在讲到土壤农药污染时,给学生补充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pops)的概念,并告诉学生首批被列入《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的12种pops中,有9种为有机氯农药,既强调了有机氯农药的特性,又给学生扩展了pops的相关知识。第二,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将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如笔者在讲到“伦敦烟雾”和“洛杉矶烟雾”时,将其与中国当前重大环境问题“雾霾”进行对比,从它们的成因、影响范围和主要危害几大方面分别进行对比讲解,既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这两大公害事件的实质,又使他们认识了雾霾问题的严重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要将传统知识体系的最新研究成果穿插于教学过程中,以丰富教学内容。如在讲到土壤重金属的电动修复和植物修复时,补充了关于采用重金属活化剂促进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电动修复效率的研究结果,以及用硫代硫化物辅助汞的高效植物修复的最新研究进展,弥补了原有课程知识与最新研究进展之间的断层。另外,要将最新的环境污染案例带到课堂上,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讲到水污染来源时,穿插了5月底至6月初发生在无锡的“太湖水污染事件”,通过介绍了该事件的前因后果,使学生认识了化工污染任意排放的严重后果,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总之,《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要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将科研成果穿插于主线内容中,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实现基础与前沿、传统与现代的衔接,使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同步。
2.2教学中发现科研问题。
实践证明,很多重大科研成果都来自于好问题的引出。一位优秀的大学教师授课时决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加入自己的思考和再认识。教师在《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原有的基本理论理解透彻,然后不断发现、挖掘问题,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或者通过在课堂上与学生讨论问题的.解决途径,从中发现科研素材,进一步将这些素材形成研究课题,由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课题的研究,以此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教师再将研究的成果带入课堂,使教学-科研-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教师要上好课,绝不能局限于课程知识之内,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宽阔的眼界,以拓宽科研工作的思路和领域。首先,在精心备课过程中,教师需阅读大量与课程相关的研究材料,这将促使教师对专业问题的深入思考。例如,笔者在讲到土壤农药污染时,通过精心备课查找资料,发现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促进土壤农药降解的途径,并形成自己的研究课题。其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些实例,在这个过程中,常常给教师带来课题研究的启发。另外,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的一些新奇的想法通过筛选、提炼,也会成为科研的素材。通过这样不断地积累、沉淀,必然会大大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经常反映的问题是学习的知识到底能干什么。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兴趣[10]。笔者在《环境科学概论》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应用型的知识更感兴趣。因此,在该课程教学中除了环境学基础知识外,还增加了阅读最新文献,加强师生互动,分析最新科研案例等内容。同时,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研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并围绕科研实践布置作业和安排考核。例如,在讲到一些难解决的环境问题时,提出具体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的解决途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形成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汇报,教师和班级学生进行点评,教师对每组学生的表现给出平时成绩。通过这种师生互动,十分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3结语。
笔者在对《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通过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找出存在分歧或有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并从中提炼科研课题,不仅能够推动教师的科研工作,亦给学生提供参与科研和进行实践的机会,进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对于具体环境问题的研究,可使教师不断创新。新的研究成果既丰富了教师的授课内容,提升了教学质量,又扩宽了学生的视野,引领学生抢占科研先机并提高科研兴趣。因此,通过《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将教学与科研的内在统一关系真正落实于该课程的教学及相关研究工作中,可促使教学与科研做到事半功倍。
2023年文学概论课程论文范文(21篇)篇十九
摘要:国际贸易的生态化成为目前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形势,也成为生态发展理念愈发受到关注的结果,国际贸易生态化的发展注重经济的协调发展、社会生态的发展、自然的发展、资源的发展。国际贸易生态化就是把国家贸易融进生态学当中,以此令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资源相互间能够更为协调。国际贸易在需求资源方面是无限的,而生态化资源在供给方面却十分有限,国际贸易的发展则是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将生态化与经济化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协调,则在保护生态基础上发展经济,需要发挥国家的主导位置,以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协调与经济之间的发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生态化;全球经济;协调。
一、引言。
国际贸易生态化也被称之为国际贸易绿化,主要目的是把生态学的原则融入到国际贸易的所有活动方面,将环境、社会、人等不同元素融入到整个过程的世界贸易当中。可是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和生态化的发展之间所具有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如何在完成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确保拉动、完成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及全球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已经变成国际贸易发展当中急需处理的问题。
由于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国际贸易与环境相关的问题不断涌现,且变成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于国际贸易体制而言,环保已经变成贸易体系的主要宗旨。世界贸易组织法与有关的法律法规均在贸易的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明确规定,通过不同层面约束国际贸易,令其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前进。并且,也透过协议的形式对环境及资源的研发给予要求,以此保障国际贸易发展中环境保护的效应,从本质上加快生态化的发展。为了降低贸易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从本质上加快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令贸易措施逐步构成,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贸易法的生态化。在环境与贸易发展矛盾恶化的状态下,应当透过相关规定对行为进行约束,这也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形势。
三、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发展中的矛盾。
(一)全球经济发展加大了国家和国家相互间资源的不平等性。
在wto加快全球经济发展当中,需要国际贸易完成全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是因为并未在发展经济当中考量到地区的差异,以此变成一边倒的状况,令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变成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踏板,与全球贸易生态化的目标越来越远。自wto建立以来,在审察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实践中,状态并不乐观,改变了国家与国家相互间资源的平等性。就时机而言,当前体制下全球经济的提高并未妨碍发展中国家及百姓在全球经济迅猛提高的过程中被边缘化,反而加大了比重。发达国家人口只占全球人口的30%,可是耗费资源却是全球每年产出资源的70%。而占世界70%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却仅具有30%的资源。[2]如此明显的差距不禁令人愕然。因此,长期以来大多发展中国家并不信任wto提出的国际经济贸易协调发展规划。显然,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在wto对全球经济发展与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关系的处理方面并不满意,重新创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成为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心愿。
(二)全球经济发展加大了国家之间资本不对等的分配。
因为经济规模、国情乃至增长率的区分,全球各国在人力资源及物质资本方面具有较大差距。这类差距直接转变了国家之间的资源分配,比如在生产力水平过高的国家中,集约化生产体现出他们能够打价格牌,在贸易中具备成本优势。资本流向大多依托于生产力的水平,随着水平的提高,资本则更加雄厚。资本具备逐利性与流动性,而且总朝着生产力水平较高,具备绝对利润优势的方向靠拢。所以,对于全球经济迅猛增长的局势而言,国家相互间的资本分配机制并不对等,资本通常朝着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国家靠拢,而这些国家却都是发达国家,从而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距离更加明显。虽然也存在一些利润诱因导致资本流向生产力较弱的国家,可是这些诱因通常要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权益才可获得,实则违背了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理念。
(三)全球经济增长降低了地球供养生命的力量。
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需要经济活动的执行以环境及资源承受力为条件,也可以说,发展经济需与环境、资源保障相结合。例如,全球所有的国家对于发展经济方面均严格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避免温室效应加剧,损坏臭氧层。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为了缓和本国的环境与资源紧张状况,均透过国际贸易的形势,将环境与资源服务通过进口的形式给予缓和,可是在某种层面来讲,这一方式也加大了各国对进口环境、资源服务方面的依靠,形成反效果。所有国家均希望发展经济,可是又不想担负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工作。当前,全球只有较少国家在环境承载力方面没有达到上限,可以令其他国家进口这一承载能力。在当前的制度中,发达国家为了提高经济,必定会大量进口这一承载能力,如此则会令各国均同时达到极限,这会令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更加严重。并且会令问题逐渐扩大,最终无法掌控,降低地球的供养力。
四、当前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较难协调发展的原因。
(一)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与全球经济发展在短时间目标冲突。
(二)wto对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国际经济发展欠缺协调的对策。
wto在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发展方面并不具备正确的认知,这也使得其在重视程度方面尤为不足,不具备相关的对策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在wto环境中,经济增长和环境相互间的关系被减弱,没有注重生态化的引导效果及作用,也就在某种程度中忽略了生态发展所具备的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内容,加快了经济和生态环境相互间的矛盾。并且,以此为观点制定的wto政策则欠缺科学性及公正性,较易形成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生态化相互间的问题。
(三)发达国家在生态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中建立双重标准。
发达国家在出口贸易中,为了提升本国的经济,并规避经济危机、资源危机等问题,则透过出口形式或在其他国家建厂的方式进行生产,将污染及危机转移至他国,这样的形式对发达国家而言尤为普遍。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为了维护本身的利益,保护经济的发展,则透过贸易壁垒的形式执行。虽然众多绿色壁垒在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乃至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是大多贸易壁垒仅透过生态化的方式,限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五、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协调发展的优化方法。
(一)在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协调优化。
因为在追寻利益方面,国际贸易通常具有急功近利的特征。可是从长期发展而言,要想长期确保利益,则需将经济、环境、社会相协调。在实践当中,国际贸易将愈发注重环境的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也会变成经济发展中的指导思想。由于时间的推动,保护环境远比经济发展更加关键,国际贸易生态化也会变成未来发展的新形势。因此,对于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而言,需要先对各个国家相互间的信息及技术进行积极沟通,将保护生态环境归入国际贸易规划当中,将可持续发展归入法规体系与贸易政策中,创建国际贸易的生态化以及全球经济发展战略协调体系中,提高贸易政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评价,完成国际贸易的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发展协调的战略对策。
(二)依照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发展协调规则执行。
六、结语。
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协调发展成为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形势,如果依旧沿用以往粗放型经济增长形势加快经济发展,只会为环境及资源造成严重的危害,最终也会对各国经济的发展形成阻碍。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协调发展是依照时代发展所需,通过不断努力,实现统一的规范体系,加快各国在生态较好的基础上完成经济增长,以此良好处理目前社会面临的愈发重要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问题,并加快完成全球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协调发展的所需。
参考文献:
[2]石岩,李卫华.论美国国际贸易法院的行政性[j].山东社会科学.,(2):89.
2023年文学概论课程论文范文(21篇)篇二十
环境问题是当前全球各国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因此现阶段我国已经有超过500所中职、高职及高等院校将化工类环境工程专业纳入学校教学体系之中,实验是化工类环境工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想要切实提高化工类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效率,学校必须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主要结合中职院校在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简单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变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
实验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将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应激发起学生的动手实践的兴趣。目前来说大多数学科的实验教学中,教师都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进行操作,实验教学并不具备挑战性,而中职学生正值少年时期,他们具备很强的冒险精神,实际的学习及生活过程中更喜欢一些挑战性较强的活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对于实验教学的兴趣不高,自然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了有效的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教师应创新实验教学的方法,比如实际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不再为学生提供完整详细的实验指导书,正式教学之前提前将实验的题目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搜集学习资料完成实验内容的编写,并自主完成实验目的、意义、实践应用价值等等内容的总结;学生实验中需要的试剂及相关设备不再由教师预先准备好,开放学校的实验室,由学生在实验员的协助之下自己取用需要的试剂及设备。通过类似的方法激发起学生探索的兴趣,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实验设置应于理论教学及生产实践相结合。
实验项目的设置必须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以及生产实践相结合,当前化工类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内容包括废水处理、废气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等部分,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设置实验内容时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循序渐进,第一个层次的实验项目主要用于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中学习的理论基础,第二个层次的实验项目则用于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第三个层次主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课程中,教师应明确要求学生在实验准备工作中必须对实验内容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范围、实验中具体的操作方法、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相关的实验参数进行详细的了解和掌握。
三、实验教学方法应多元化。
目前来说大多数中职院校在开展实验教学时方法都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课堂实验完成实验教学,大多数都是验证性的实验,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教师应积极引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比如通过仿真实验、非课堂实验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课堂实验主要为探究性实验,规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之内完成,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探究的过程,对于学生实验过程中存在的疑问,教师可以予以指导,但不能过多干涉,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目前来说仿真实验的教学方法实际上已经比较广泛的应用于高等院校电子电工等等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但在中职院校化工类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应用相对较少,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计算机机房,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可以清晰的观察到实验的全过程,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
四、教学过程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主要承担引导作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实验教学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实验设计及探究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完成实验,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将其进行分组,由成绩优异、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带领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共同完成实验过程,学生探究实验时教师应做好辅导工作,防止学生实验方案偏离本次试验主题,此外,为了更好的实现实验教学的目的,教师应严格检查学生撰写的实验预习报告,确保学生对于实验的基本原理、总体的流程及实验要点有比较详细的了解,实验的过程中做好全程跟踪工作,保证学生事实求是,不存在造价等不良现象,也可以有效防止因学生操作不当引起不安全事件,威胁学生的人身安全。学生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不符等现象,此时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对实验进行验证,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坚决杜绝敷衍了事等不良现象,帮助养成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这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十分有利。此外,实验报告是检验学生实验成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严格审查,必须保证实验报告内容及结构的完整性、真实性,也有利于学生求真务实学习作风的养成。结束语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有效方法,但当前我国中职院校化工类管径工程实验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结合这些问题简单提出几点建议,仅为当前我国中职院校的部分一线教师提供教学思路。
2023年文学概论课程论文范文(21篇)篇二十一
高等医学院校为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开设了诸如药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方向)等非医学类的医学相关专业。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熟悉相关医学课程及基本理论知识,作为专业基础,基础医学概论正是使医学相关专业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基础医学基本理论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所以它成为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重要必修课程之一。
一、课程性质地位。
基础医学概论是一门概要介绍机体结构组成、功能代谢、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以及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课程,它是一门融会贯通基础医学各学科、廓清基础医学整体脉络的综合性课程。它突破了传统医学课程的内容,以“器官、系统为主线”从正常和异常两个方面重组,融合了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10余门课程的内容,使基础医学知识体系高度融合,课程间的知识相互渗透。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的、简要的、明晰的认识。它是我校医学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考查课程,为这些专业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定的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基础。
二、学时与适用对象。
课程学时总计110学时,其中课堂教学108学时、考核2学时。适用于四年制药学类、管理学类等专业学生。
三、课程目标。
通过对基础医学概论的学习,了解基础医学的发展现状,学会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整体水平,特别是从整体水平理解人体的结构组成、功能代谢、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具有将所学知识按系统进行串联、归纳、总结的综合能力;通过对基础医学概论相关课程的网络学习拓宽知识面,延伸课堂知识,培养自学能力和兴趣,增强自主学习与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为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
四、教材和课程资源的选用。
根据课程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及学时,考虑教材的实用性、系统性和融合性,我们选用了刘利兵主编的《基础医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基本教材。选择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前述相关课程教材和牡丹江医学院校园网中网络教学平台作为参考资料与课程辅助资源。
(一)教学组织。
课程教学由教务处、基础医学院及病理生理学教研室组成的教改小组负责论证审核教学大纲等,由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主任任教学组长负责具体的组织与实施。基本流程包括:成立教学组-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辅导答疑-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总结反馈。课程教学在第二学期进行,一学期内修完。
(二)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考核性质为考查课。考试方式为综合评价学习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课程结束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由出勤和测验构成,测验方式由测验教师决定,占总成绩的20%;课程结束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满分为100分。试题类型及权重为选择题60%、名词解释10%、填空题10%、简答题20%,占总成绩的80%,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七、教学效果与课程评价。
通过校、院二级教学督导组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和课程平时测验、考核等形式,加强课程教学质量监控。我们将课程考核作为基础医学概论课程评价的主要方法,课程结束后进行闭卷、笔试,根据课程命题标准、实施教考分离、设a、b卷,有评分标准和标准答案,客观评价教学效果。以百分制评分,课程最后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80%,学生平时的测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
对成绩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从而对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意义。2012年6月我们对我校2011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学生29人、药学专业本科学生27人,共计56人,进行了关于学生学习动机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6份,回收56份,问卷有效率100%。同时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药学专业的学生课程考核成绩进行分析。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药学专业整体学习态度端正,全体学生对目前班集体学习氛围感到“很满意”或‘‘比较满意”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有75.87%的学生对目前学习氛围感到“很满意”或‘‘比较满意”;药学专业全体学生认为基础医学概论课程‘‘与本专业知识的继续学习帮助很大”或‘‘有一定关联”,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在这一问题上,有51.72%学生认为课程开设与专业相关性大或有相关性。
通过以上成绩分析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同等教学条件下,药学专业基础医学概论成绩优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结合学生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我们发现无论是班级整体学习气氛,学生个体对开设课程与自身专业认知度、课堂实际运行中学生消化理论知识水平,都是与最终的学习成绩效果成正相关的。
基础医学概论这样一门整合性课程,淡化了学科概念,解决了在医学相关专业教学中出现的基础医学课程门数多且时数不足,各门课程的联系和衔接不协调,学生难以接受,教学效果不佳;临床医学教师反映学生医学前期课程不连贯,后续课程难以为继;专业课教师认为医学类课程所占学时太多,影响专业课教学等问题,达到基础医学类课程的良好协调、融合。同时考虑临床医学课程教学需要,为临床医学概论教学奠定了较好基础;减少了教学课程门数及时数,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优化了课程设置,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