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制定的一种教学活动安排。教师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都有自己的经验和方法,以下是一些成功教学计划的共同特点和亮点。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精选18篇)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吗?哪位同学能背一两首呢?谁能背一背李白的诗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解题,介绍作者。
・・(1)“望”是什么意思?
・・明确:远看。“庐山”是个山名,在江西省北部,临长江,靠近九江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谁去过庐山,或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请一位同学说说他所见过的庐山的景色。
・・(2)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明确:李白。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就是他游庐山时,看到庐山瀑布美丽壮观的景象而写下的。
・・2.朗读诗歌。
・・明确:诗人笔下的`庐山,山峰耸立,紫烟缭绕,瀑布飞悬,景色壮丽。从诗中看,作者选看到香炉峰,后看到飞流的瀑布,诗中重点描写瀑布的壮观景象。
・・3.学生轻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分组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巡视。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精选18篇)篇二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介绍作者。
1、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1、思考并讨论:
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精选18篇)篇三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精选18篇)篇四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
2.认识部首的意义,并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在括号里选择能够和后面的名词相搭配的动词。
4.练习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古诗《竹里馆》。
7.补充图意,再把几幅图连贯起来说一说。
教学时间四课时。
l.审题。
(1)指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题中的这段话。
(2)学生思考并说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说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晨"、"碧"、"澈"、"粼"4个字。("晨"和"碧"要把竖画缩短,写得上紧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横画缩短,把字写紧凑)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的情况,教师及时小结。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作业,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步骤。(先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2.指导。
(1)分别观察最左边的四幅图,说一说这四幅图上分别画了什么。(提醒学生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图意思重在用眼看)
(2)仔细观察第二竖行的4个古文字,再和左边相应的图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古文字是由图形演变而来的)
(3)认读第三竖行中的4个部首,并与左边相应的古文字作比较,有什么发现?(部首是由古文字演变而来的)
(4)联系左边的图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见"作部首的字必定和什么有关?(以"彳"作部首的字与人有关;以"子"作部首的字与小孩、后代有关;以"立"作部首的字与立、直有关;以"见"作部首的字与眼看有关)
3.练习。
(1)根据上面的推测,想想有哪些字属于这个部首。(例"彳":伙、伯、休;"子":孙、孤;"立":站、端;"见":观、览、觉)再口头汇报,并说出理由。
(2)翻开字典,找到检字表中这四个部首的所在页次,再找出若干例字,填写在书上。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填写的字,可以补充。
(2)师生共同评议正误。
(3)比比看谁写得又对又多。再读一读这些字。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精选18篇)篇五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难点:
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
诗人会触景生情,更喜欢借景抒情,让诗词情景交融。李白孤独时看山,山亦孤独;杜甫国破时赏花,花亦落泪;苏轼思亲时望月,月亦有恨。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驻守西北边关时,看见塞外奇景,会引发怎样的感情呢?我们走近范仲淹的《渔家傲》。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在他镇守西北边疆四年期间,对边地的生活和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侧重于写
下片侧重于写
1.上片写了何时何地的景物?哪个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
2.上片里我们都看到了哪些景?“异”在何处?
3.上片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用“我从xxx句中,感受到xxx”来谈一谈
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此词所展现的画面。
《渔家傲·秋思》这首词通过描写边塞的战地风光,写出了边塞将士的艰苦生活,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整首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读来真切感人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为苏、辛豪放词开辟先路。
积累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精选18篇)篇六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1、全面领会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概括诗词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建构其精神生活的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蕴。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导入语设计: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诗歌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诗歌鉴赏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 是否有法可依?今天,我们以《山居秋暝》为例一起作个探讨。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精选18篇)篇七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理念。
1、借助专题网络教学这一前瞻性的教学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同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促进自主性,加强交互性,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活,实现同学语文素养的提升。
2、张扬语文味,充沛凸显网络优势,让同学在研读、品味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让同学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搭建已知与未知沟通、衍化的桥梁,学会合理而有效地处置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同学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在学习中有目的地指导同学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准备。
准备网络课件,与同学进行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一、简言引入:
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美则美在西湖。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精选18篇)篇八
1、学会5个生字,掌握“春晓、眠、觉、闻、啼鸟、知”等词语。
2、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能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4、到郊外或公园去找春天,把看到的大自然的变化,先说说,再用几句话写下来。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齐背《春雨》。
2、揭题,认识诗人。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二、精读古诗,理解体会。
1、范读课文,注意停顿。
2、请幼儿反复读诗,在注意停顿的基础上,注意生字读音。
3、联系挂图,说说个诗句的意思。
第一行:讲春天的晚上人们睡得很熟,很沉,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眠:睡觉晓:天亮)。
第二行:讲醒来以后,听到到处都有鸟的叫声。
(闻:听到啼:鸟叫)。
第三、四行:昨夜又刮风又下雨,不知花被打落多少。
4、问:《春晓》写了怎样的景象?
仔细看图,展开讨论。
《春晓》写的是百花盛开,小鸟在枝头欢快地鸣叫,风雨过后,地上满是落花的春天清晨的景象。
5、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6、议一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幼儿自由发言、评议、交流。
7、教师小结:这首诗既写了春天的早晨,雨过天晴,小鸟在枝头鸣叫跳跃的欢乐场面,又抒发了作者对昨夜风雨交加,满地落花的惋惜之情。诗中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意境清新、自然,构成了一幅情景交融的春晓图。
布置作业:
查找有关春天的其他古诗,和同桌交流。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精选18篇)篇九
1、初步培养幼儿古诗朗读的兴趣。
2、通过欣赏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美,从而对古诗尝试兴趣。
一幅山水画,音乐。
一、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幼儿谈论自己所看到的景象。
1、事先布置好场地,教师带领幼儿入场。
2、教师以谈话的形式引入主题。
(1)小朋友们,春天的时候你们去山上玩过吗?在山上你看到了什么呢?
(2)大树上住着谁呢?如果你过去抓它,小鸟会扑棱一下飞走吗?
(3)小朋友们玩的地方可真多,有山有水有鸟有花,真漂亮!
二、以郊游的形式带领幼儿去看画。
1、今天老师也带小朋友们去美丽的山上玩一玩,看看山上有些什么?让我们背上背包出发了!
2、带领孩子一边开汽车一边欣赏路上的风景(轻音乐起,欣赏图画作品)。
三、引导幼儿观看图片,并初步讲解诗句的意思。
1、教师与幼儿围在画的周围,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
(1)小朋友看这个地方漂亮吗?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有哪些漂亮的东西?
(2)幼儿讨论后教师小结:好漂亮的小花,春天过去了,可小花还依然开放的很漂亮(春去花还在)。
(3)有一座山,我们走远一些看看山宝宝今天穿了件什么颜色的衣服?
(4)幼儿讨论后教师小结:很漂亮的衣服,有很多颜色(远看山有色);
(6)竖起小耳朵,再听听水宝宝真的发出声音了吗?(近听水无声)。
(7)漂亮的小鸟,和小鸟打个招呼吧:嗨!你好。咦!小鸟怎么不理我们?我们轻轻的走过去摸一摸,奇怪?小鸟怎么不动的?(这是画上的小鸟)哦!原来这是一幅画!
(8)结:难怪小朋友刚才没有听到水的声音,小鸟也没有被吓跑,这是为什么?(因为这是一幅画)在很久很久以前许多读书人喜欢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用简单的好听的话写下来,变成诗让别人朗诵。那么古时候有位叔叔就因为非常喜欢这幅画,所以写了首诗,名字就叫“画”。
四、着音乐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
1、师范读古诗一遍。
3、配乐朗诵古诗。
4、用动作来表演古诗内容。
《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本次活动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点展开描活动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让幼儿先从整体再由远到近观察,知道这是一幅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感受景物的美。在尝试朗诵古诗的时候我也采用了多种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幼儿能在活动中保持兴趣跟着整个活动的流程走,对古诗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精选18篇)篇十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介绍作者。
二、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思考并讨论:
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精选18篇)篇十一
教学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一、吟诗颂春,导入新课。
1.教师深情诵读《春晓》。
2.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万紫千红,鸟语花香,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今天,咱们将继续学习三首描写春天的诗篇。首先学习第一首《江畔独步寻花》。
二、依提纲交流汇报。
1、读题释题,理解“畔”“独步”“寻”的意思。
2、介绍诗人和相关的背景。
3、指名读诗,注意纠正字音。
三、再读知意交流。
1.踊跃发言,小议学法。学习古诗,除了会读,还要用什么方法来学?
2.观察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再进行交流。)。
4.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交流。
5.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写了什么意思。
四、细读悟情交流。
1.指名朗读,读准节奏,感受节奏美。
2.配乐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3.默读,画出描写了那些景物,哪些描写繁花似锦,哪些描写蝶舞莺啼。
4.投影花景,说说观后的感觉5.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指名读,对比读,齐读。)。
6.刚才是路边看花,现在让我们走进花丛中。你看到了什么?又听了什么?引导读书。
7.这是一个怎样的“留连”?这是一个怎样的“自在”啊?有感情地朗读后两句。(指名读,评读,比赛读,齐读。)。
9.配乐朗读全诗。
五、检测反馈。
1.练习背诵。
2.展示背诵情况。
六、布置作业。
搜集杜甫的诗歌,背诵其中的几首。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精选18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难点。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新课。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1.理解题意。
(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3.多媒体出示后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句诗。
可怜:可爱。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4.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
师指点: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1)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的景色?
(从傍晚到夜幕降临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
(2)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5.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出示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呈现秋景图,播放古典乐)。
四、绘画着色,感受诗文的画面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
3.体会诗人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及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诗句的含义,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宋代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一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2.谁来说了你对苏轼相关情况的了解。
(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写此诗的背景,教师指点、补充)。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标出来。
5.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深入感悟。
1.小组汇报。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想象古诗描绘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教师范读)。
4.两个同学对读,深入体会。
5.小组接龙练习背诵。
四、小结学法。
初读,读准读通;再读,了解大意;三读,理解句意;四读,体会情感;五读,想象情境。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意,领悟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课件出示: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提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出示: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雪梅》。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3)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板书:各有长短)。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让我们来背一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这首诗的作者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雪梅(二)》)。
2.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诗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侧重点,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写不同的事物。而古诗教学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懂得一定的人生哲理。
1.教学效果(思效)。
古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不好把握的,很多古诗学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极难掌握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上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试着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这也是古诗教学的重难点。
古诗中有些语句不好理解,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我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_者迷,旁观者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讨论,懂得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还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也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教学收获(思得)。
(1)古诗词学习以“读”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能够做到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写字环节中若是能够到学生身边单独指导的话会更好。
(2)抓住关键词语加深古诗的理解。比如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等关键词,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比如“可怜”一词的理解;比如“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3)尊重学生的诵读意愿。课上我给足学生时间,放开手脚尽是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达到熟读成诵,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3.不足之处(思失)。
古诗教学说起来简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年级学生的领悟水平。的不足就是课堂局限于三首古诗的学习,没有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古诗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首诗,而应该联系相关资料,拓展大量相关古诗词,横向纵向联系起来体会“处处皆学问”的道理。
4.改进措施(思改)。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后再学习古诗,要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精选18篇)篇十三
《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诗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侧重点,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写不同的事物。而古诗教学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懂得一定的人生哲理。
1.教学效果(思效)。
古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不好把握的,很多古诗学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极难掌握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上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试着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这也是古诗教学的重难点。
古诗中有些语句不好理解,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我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_者迷,旁观者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讨论,懂得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还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也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教学收获(思得)。
(1)古诗词学习以“读”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能够做到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写字环节中若是能够到学生身边单独指导的话会更好。
(2)抓住关键词语加深古诗的理解。比如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等关键词,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比如“可怜”一词的理解;比如“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3)尊重学生的诵读意愿。课上我给足学生时间,放开手脚尽是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达到熟读成诵,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3.不足之处(思失)。
古诗教学说起来简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年级学生的领悟水平。的不足就是课堂局限于三首古诗的学习,没有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古诗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首诗,而应该联系相关资料,拓展大量相关古诗词,横向纵向联系起来体会“处处皆学问”的道理。
4.改进措施(思改)。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后再学习古诗,要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难点。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新课。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1.理解题意。
(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3.多媒体出示后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句诗。
可怜:可爱。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4.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
师指点: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1)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的景色?
(从傍晚到夜幕降临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
(2)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5.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出示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呈现秋景图,播放古典乐)。
四、绘画着色,感受诗文的画面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
3.体会诗人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及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诗句的含义,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宋代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一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2.谁来说了你对苏轼相关情况的了解。
(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写此诗的背景,教师指点、补充)。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标出来。
5.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深入感悟。
1.小组汇报。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想象古诗描绘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教师范读)。
4.两个同学对读,深入体会。
5.小组接龙练习背诵。
四、小结学法。
初读,读准读通;再读,了解大意;三读,理解句意;四读,体会情感;五读,想象情境。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意,领悟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课件出示: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提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出示: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雪梅》。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3)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板书:各有长短)。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让我们来背一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这首诗的作者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雪梅(二)》)。
2.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精选18篇)篇十四
1.了解古诗主要内容,有感情的朗诵古诗,感受诗中初夏的美丽。
2.在剪贴游戏中理解、欣赏、学习古诗。
小鱼头饰,用幼儿自画自剪的小鱼及许多莲叶布置成“莲池”的场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盘。
一、模仿小鱼游来游去,情绪愉快地参与游戏。
幼儿扮演小鱼,在音乐声中自由、欢快地游戏。
二、参与情境表演,在游戏中感受并尝试理解古诗中的词句。
1.欣赏“莲池”场景,体验首句:江南可采莲。
欣赏“莲池”的场景,并为幼儿简单介绍江南美景,同时轻柔地朗诵首句“江南可采莲”,请幼儿欣赏。
2.“小鱼们"欣赏“莲池”中的莲叶,感受莲叶茂密的样子,体验第二句:莲叶何田田。
教师用丰富的词汇描述“莲池”中的莲叶,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3.“小鱼”们在莲叶中间游戏,体验第三句:鱼戏莲叶间。
可爱的小鱼们,让我们一起在这碧绿的莲池中游来游去,自在地游戏吧。
三、听指令,做游戏,巩固古诗。
1.幼儿自画自剪小鱼,每人一条。
2.分别出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盘,请小鱼们在方向盘的指示下向四个方向游戏,体验后四句: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四、完整地欣赏、学习古诗。
1.在音乐声中,老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请幼儿欣赏。
2.师幼共同朗诵古诗。
这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领略采莲人内心的欢乐,激发幼儿对江南美景的热爱。活动中“东南西北”的游戏幼儿非常感兴趣,但是幼儿对方向感的初步形成较为生疏,拖慢了游戏的进度,可将这个游戏放在区域中让幼儿多玩玩。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精选18篇)篇十五
教学重点:
a、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a、诗中哲理的理解;
基础知识:
a、作者生平;
b、泰山的有关知识;
c、字音、字形;
教学方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三.总结课文:
1.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
2.布置作业。
三、总结。 。
四、拓展阅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比较一下两首诗的异同,谈谈你对春天的印象。
1.教师简介王安石。
点拨要点:
(1)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2)一、二两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5.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6.自由读诗,注意节奏。
7.指名读,思考:
8.熟读背诵,进一步品味哲理之妙。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借景抒怀,登高顿悟。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精选18篇)篇十六
1、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学习课文中的“葵”“羹”“煎”三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
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 。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诗人。
1、三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板书作者和朝代)。
2、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对其中两位诗人的了解。
三、学习《长歌行》。
3、学习向导:(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学习向导”)。
(1)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5、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7、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8、教师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9、诗中的哪句话,对世人有规劝的含义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1、大家把这首古诗背诵下来,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四、布置作业 :
1、背诵古诗。
2、搜集有关劝诫后人勤奋好学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
长歌行汉乐府民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课时。
1、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
指名背诵《长歌行》。
二、学习《七步诗》。
2、解诗人及创作经过。
(2)请学生介绍这首诗创作的经过。
4、放声朗读这首诗。(自读、互读。)。
5、学习向导:(跟随“学习向导”自学本诗。)。
(1)读一读《七步诗》,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6、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三、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6、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四、拓展创新训练。
2、学生分头准备。
3、进行汇报表演,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思想内涵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
1、背诵古诗。
2、预习《出塞》一首诗。
附:板书设计 。
七步诗。
曹植。
豆和豆秸。
相煎何急。
第三课时。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
一、出示课题,导入 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地名,又称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度阴山——度,指越过。银山,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指导朗读。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七、推荐欣赏:(投影)。
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精选18篇)篇十七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熟读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第1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2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1.初中语文必备古诗。
8.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背。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精选18篇)篇十八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揭题。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设计意图:在教育改革过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忽视了基础教育,我们在困惑、反思的今天,我们才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扎实抓好字、词。所以设计了比较形象的字理识字,并让学生写好字。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也体现了生的自主学习。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3、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