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书中人物、情节、主题等的理解和记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经典读后感,欢迎大家欣赏和参考。
最新红日在线阅读后感(精选15篇)篇一
有些人做事情的效率很高,同样的时间内可以完成更多的事项,实现更好的效果。实际上这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做事的逻辑。那做事应该要有什么样的逻辑呢?这里给大家分享《做事的逻辑》原创读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这个月读的书是《做事的逻辑》,这本书分成六个章节,分别是深度思考、看清自己、高效学习、积极意识、有效策略和拓宽思维。而这本书的价值也很明显,就是教我们如何持续做正确的事。就像我们工作生活中看到的,有些人总会比我们做的好,他们做事的效率更高,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往往能够完成我们认为不能完成的事情。这是为什么呢?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恍然大悟,那就是做事的逻辑是关键,我从中学到了三点:
第一点也是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时间管理的四象限法则,作者把工作按照重要程度分成四个象项。即重要不紧急、重要紧急、不紧急不重要和紧急不重要。生活或者工作中,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在这个象项中找到“坐标”。而根据每个象项的属性和特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重要不紧急的是要事,重要紧急的是急事,不紧急不重要的是闲事,而紧急不重要的是琐事。简而言之,我们多做要事,避免急事,拒绝琐事,少管闲事。
进一步说就是第二象限的“重要不紧急”就是决定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分水岭,如果工作上的事情都是重要不紧急,那就说明事情得到了合理的规划,你的能力在稳步提升,你完成的工作也是有条理的。我们要努力的就是不让自己掉进第一象限的“重要紧急”,因为“紧急”往往是你前期没有规划造成的,以至于最后需要在短期内匆忙完成。
第二点是高效的核心在于精进。我们有时候所谓的忙碌,本质上是在拆东墙补西墙,虽然看起来干得热火朝天,实际上的城墙并没有一点点变高。也就是说,我们在做无用功。实际上,最理想的生活节奏不是忙忙碌碌,而是张弛有度,工作需要的不是填满,而是精进。思考决定了精进的质量,为何精进,如何精进,精进之后应该去哪里,属于自己事业在何方,这些都是我们在高效做事的时候应该思考的问题。
第三点就是培养做事的逻辑的最终目的是持续做做正确的事,这也是整本书的核心主题。这里的“正确”,我认为不仅仅要做正确的事情,同时也要正确地做事。找到正确的方向,再用正确的方法,这便是成功的不二法则。我们在思考怎么做正确的事情的时候,也是在我们的逻辑,培养自己做到正确做事的方向和掌握正确做事的能力。
如果说方向是否正确是客观条件起主导作用,那么方法是否正确就是由我们的主观行动决定。我们身边很多人都是不了解外部环境,同时又不愿意去了解自己和改变自己,过日子糊里糊涂,做足了表面功夫,但是最后却没有了做事的目的,浑浑噩噩消磨每一天,都自己和世界充满了怨气。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做事的逻辑应该是首先认识外部环境,其次是认识自己,然后改变自己,最后才是去考虑是否能改变外部环境。
总体上来看,这本书还是有很高的价值的,能够帮助我们清晰认识自己,做一件事情很容易,但是想要持续做正确的事情并不简单。一个人的进步,不在于他是否有渊博的知识,而在于他是不是有正确做事的思维和在认知上的提升。细细品读这本书,你会发现那些司空见惯的想象和成功人士的所作所为背后,都蕴藏着这样或那样的逻辑,而这些都等着我们去发现。
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最新红日在线阅读后感(精选15篇)篇二
常言道,『开国需要虎征战,治国需要狗护院。』中国古代父系社会和世袭发展的社会方式,开国皇帝必须为自己的后代承袭,王朝的稳定,统治的延续奠定基础,而刘秀对于卓茂的选择,一则是为王朝的稳定而选择人才,二则是表现对于停战之后国家发展的高瞻远瞩的策略。由此可见,刘秀颇有远见,不仅具备征战之才干,谋略之智识,更是具备治国之谋略。乱世须圣贤南征北战于水火之中救众生于危难之间,平定四方,然治世则须知士,以仁心,通达天下。
梁武帝知朝中情况,举例以自己之生活,以苦行僧生活以身作则,生以挫败感。
梁武帝之问题,一:治国以身作则是对,但并不意味手下人皆能跟随,其菩萨心肠是善,但其无手段制止恶行,更是大恶。二:心胸狭隘,不能听取谏言,更以可笑手法扼杀了一个力挽狂澜的忠臣之心。
贺琛之问题,提出问题是司其职,但仅以牢骚,针砭时弊,似当代愤青,有实际意义,却无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现代管理中,也颇为忌讳。提出问题,须以配对解决问题之办法,逐渐随时事而修正,方能长久。
司马光之看法,皇帝也为众生,一人成败,应以敞开胸怀,广听纳言,不以一己之观,偏激解决问题。
一:纵观中国历史,似乎不听谏言是每一个昏庸帝王的同病,古有比干犯颜强谏,最终落得剖腹挖心;又有千古谏臣关龙逢痛心疾首,炮烙之刑,唯留孤坟于九曲黄河。
自汉代司马迁:且忠言逆耳利于行。到满清慈禧潜逃,真正明白此言的,又有多少帝王君主,历代奸臣,赵高,李林甫,秦桧,皆为口腹蜜剑,笑里藏刀,留以后人所不齿。当下所言不清,历史自会公判。
二:又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修身是必要条件,然修身未必能齐家治国,仍须良方,才能齐家治国。二者相辅相成。历代明君,皆能听取逆耳忠言,无论是修身,或齐家或治国,作为芸芸众生,皆须尝听忠言,每日自省。
最新红日在线阅读后感(精选15篇)篇三
何为永恒?爱・扬格说永恒是写在苍穹之上的。沧海一粟,时光的长河中,生命成了短暂的存在,生命与永恒之间似乎隔了一道鸿沟。然而人总是不甘于命运的,短暂的生涯中,他们努力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开出一朵朵花,这一朵朵馥郁芬芳的花结出一颗颗种子,风一吹,就是一次生命的播种。而这风就是教育,因着教育,文明得以传承;因着教育,未来有了无限可能性。那在人与永恒之间,教育何为?李政涛教授在《教育与永恒》这本书中提出了自己的思索。
本书中李教授以自问自答式的内心独白和质疑写出了对教育的思考。在作者看来,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育本身是对人类永恒的精神价值的追寻。
品读此书,我有所收获,亦心存困惑。书中提到了有关教育的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教育的作用,李教授说“教育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十字路口,通往不同的方向,铸造不同的人生;但是,教育也有限度,是对人生限度的有限突破,它在个体身上最大的成功,就是最大限度地克服了这个人的人生限度。”关于这点我是赞同的,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多种可能性。作为教师,我们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模板,而是要充分的发掘学生身上潜在的可能性,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发扬个性,发现不一样的自己。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教育的目的不是扼杀孩子们的个性,而是让花开花,让草长叶,让树扎根,每个人都能得其所长。就跟网上流传的一句话一样,如果有的.孩子还没开花,请你不要着急,他可能是一棵正在扎根的参天大树。亦如陶行知所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一生一态,不能一个标准要求死,百花齐放才是春。
同样的亦如李教授所说,教育是有限度的,它会受到时间、空间等诸多方面的局限。那么怎样最大限度的达成好的教育效果?李教授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比如他认为现在学校制定的时间表是对人的肉体的操控,导致肉体丧失了精神和理性,教育时间设计中的“满”和“精细”更是导致了机械化和碎片化的人生。故此他主张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自我教育时间的安排权,分割权,设计权与建筑权还给学生。
关于教学时间设计中的“满”和“精细”,我想每一位老师都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尤其是初登讲台时的我们,每节课备得是满满当当,恨不得把那节课的知识一股脑教给学生,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吸收效果,忘了“过满则亏”这个道理。由此可见教学时间中过于“满”和“精细”,不一定利于学习,还可能适得其反。碎片化和机械化的学习让学生丧失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性,而这都是现在教育状态下存在的一些弊端和不足。
像这样引人深思的真知灼见,书中还有很多。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与学生共成长。教育之路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路的尽头叫永恒,立于苍穹之上。我们一路行走,一路播撒,心向光明,终有所获。
最新红日在线阅读后感(精选15篇)篇四
今天我看了《资治通鉴》的楚霸王自刎乌江。它讲的是刘邦追击项羽来到固岭,商定与韩信、彭越汇合,可到日期了,韩信和彭越还没来,刘邦很着急,最后将韩信和彭越封王以后,两人立即支援,几面合攻项羽,项羽被打的措手不及,好容易逃到乌江边了,却迟迟不渡河,手拿短兵器与刘邦作战,砍了几百人,自刎而死,刘项两家的争夺也就以刘邦胜利而结束了。
可刘邦为什么会胜利呢?以前是项强刘弱,刘邦为什么会扭转战局呢?我觉得是因为他会听从别人的意见,善于招募人才,比如张良、萧何、韩信等都是他的部下,他还舍得拿钱,当时赏张良就是金百溢,珠二斗,而项羽呢,恰恰相反,他是妇人之道,他看见士兵受伤甚至会流眼泪,可将领有功他又迟迟不肯封赏,所以人们才会默默离开他,刘邦听取张良的意见,给韩信封为大将军,项羽却只是对待他像对待一个小兵一样,从不听他的意见。
刘邦年龄也很大,他取得王位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足足比项羽大了二十四岁,他还有长者的风范、没有杀秦王子婴。
但是刘邦也有不好的地方,他爱破口大骂,萧何去追韩信时他回来就对萧何破口大骂:“那么多好将领你不去追,便去追一个韩信……”直到萧何解释后他才止住。
总之,刘邦是得到王位了,它的优点是大于缺点的,应该留名千史。
相信每个选《资治通鉴》这门课的初衷是对于历史有强烈的好奇心!历史的魅力不单单是因为它悠久,而主要在于它的智、理。《资治通鉴》,一本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书,司马光花了十年的时间编写成功。宋神宗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我们并不能从区区的几堂课或是几段视频出看出它的真谛。我们从中需要学习的太多太多,只能慢慢的去“咀嚼”和“消化”。
这其中的每个故事都让我深有感触,行为过激的伍子胥鞭尸泄愤,一夜愁白头,最佩服的人物之一韩信,非常有名的战术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胯下之辱”韩信一生英勇善战,善于带兵,雄才伟略,能屈能伸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以应巨鹿之战,可见其勇猛决心,终一战成名,这是何等的精神和气魄,这值得我们学习。但他太过自负,优柔寡断,鸿门宴没能击杀刘邦,铸成大败,他的乌江自刎,令我惋惜,暗叹连连。
总之历史中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去深思,不单单只是看!应该学以致用,结合历史中的道理,深析兵家将者!用人之道,如何提升领导力,如何知人善任等等。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共294卷,历时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和刘攽作为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稳定,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可以任意参考。
《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个大帝国怎样慢慢地变成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从代宗的放任开始,到唐德宗的无奈,有宪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唤。即使宰相有像陆贽、李德裕,也只能振作一时,而不能改变历史变迁的常态。
在割据势力强盛时,不得不缓缓而动。唐德宗开始武力削藩,导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后来转变态度,对藩镇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壮志,图强复兴,实施革新。但一遇挫折,这些措施便消失殆尽。所以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为政也是这样,一开始不熟悉情况,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措施才能有所兴。
最新红日在线阅读后感(精选15篇)篇五
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每一章,时时不表现出被这个世界所遗漏的一些重大问题,高人是要有发觉问题的能力,不像有些作者只在乎收入,不在乎功德,他在乎功德,因而有功有德,我愿称他为高人一等,愿陪他一起酣睡寒风中。
建意各界人士,平常百姓也好,都应低下尊昂的头庐去认认真真的看这个世界在陈旧黑暗的角落里,被历史所拼弃的文化遗产,这一一都关系到今日社会向前的发展及命脉。关系到至高的中华文明。和毫不夸大伪劣教训。我们应该记住,应该宣扬好的,纠正错的观念观点,对自己或他人受意非浅,千万别当作耳边风,别以为不那么重要,这是个问题,关系到一个民族成败的重要话题。
文明和邪恶不可混淆,历史和法律不容侮弄,恰恰是这本书的内容。
历经千心万苦,珍惜一线深情。
最新红日在线阅读后感(精选15篇)篇六
从做教师之日起我就深知一名教师肩上担负的责任,正如李正涛教授在书中所说的那样学校是人类的学习中心和教育中心,学校是终身教育的中转站和加油站,它是师生共生共长的生命场和家园,而学校中的教育主要通过课堂、班级和学校文化活动来完成,这也是学校教育的三驾马车,而我们教师在这三驾马车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不断地创新教育手段、不断地汲取教育理念、不断地读懂各异的学生个体),在每日的备课工作中我们可能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学生,但我们在学情的分析中会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合理的预设,并根据学生后续知识学习上的可持续性我们会找寻他们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以起到融会贯通之用。
任何事物都有善恶、美丑的两面性,我们需要扬长避短,在教育生活中多给孩子美好的教育,感受教育之美,同时也需要给教师美好教育、美好教师的机会,这样才能使美好的教育得以传承和发扬,并积极创新。现如今的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纯文字的教育力量逐渐衰弱,还需要影像来拯救。正如书中所说一部好的影片是一个具有内生力的教育喷泉,前段时间校长在青联社推荐的几部极具教育意义的影片(如《一生只为一事来》、《音乐之声》、《放牛班的春天》等等)就是如此,它能直接触及我们的情感,深入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在观看中领悟教育的真理。
当前教育中有各种减负的呼声和喧哗,但是这样的减负好似跟我们的一线教师无关,很多教师被各种无关教育本身的一些琐碎事务所牵绊,导致老师无法真正静下心来做真正的教育,如果我们能把花在这些形式上的心思或者精力真正用在我们的教育中,教育才能如李政涛教授所说迎来新的希望,甚至新生。
在教育中我还需要不断修炼自我,不断提升自我,不断自我审视,为使教育中的学生能够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没好的教育而不断改变、不断创新。
最新红日在线阅读后感(精选15篇)篇七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变成坏人,是吗?电影《theroad》里,孩子这样问爸爸。
任何时候。爸爸答。
《末日危途》这部电影与好莱坞其它的灾难片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毫无希望。在《彗星撞地球》里,人类靠聪明才智击毁了撞向地球的彗星;在《后天》里,被淹没城市的幸存者最后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在《地心》里,科学家们最终逆转了紊乱的地心磁力但是在《theroad》里,阳光已经消失多年,庄稼和树木不再生长,建筑纷纷腐烂,人类几乎灭绝,剩下的人已经不再是人他们象动物那样四处翻找越来越不可能找到的文明时代的`遗剩食物:一瓶可乐、一盒罐头在不能找到这一切时,他们吃人。
电影里大多数人以行动作出了回答:象其它动物一样,他们瞪着血红的眼睛,被永恒的饥饿驱使,将眼里的世界分为食物与非食物,急迫地向食物扑去,哪怕这个食物有一颗跳动的心脏,跟他们说一样的语言。
但是主角父子的选择不同。他们宁愿饿死也不吃人,甚至碰到垂死的同胞时,孩子坚持:爸爸,给他一瓶罐头吧。
你必须守住内心的火焰,这是父子间的约定。
最新红日在线阅读后感(精选15篇)篇八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随手写下的点滴生活思考。这是他早期的一本书,是他在研究尼采的同时,随手写下的内心的点滴感思。起文笔随性,文字朴实。细细品来,觉得意义深刻。文字奇妙的排列组合竟散发出如此芳香凛冽的人生真谛,正如“哲学家生活在永恒中,诗人生活在瞬时中,他们都不会老”
我偏爱那些用随笔、格言、手记等散文形式写作的哲学家,我喜欢徜徉在哲学的散文天地里。这里较少独断的论证和说教,有更多的质朴和自然,更多的直觉和洞见。这里没有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用不着为了体系的需要而拉长或截短活的感觉和思想。
托尔斯泰的伟大在于他那种异乎寻常的质朴和真实。学了《世间最美的坟墓》后,更加觉得他的朴素正是我所向往的,我喜欢这种朴素的感觉。我不喜欢太多的争吵,我喜欢平静的生活,与其浪费时间争吵,倒还不如在争吵的时候腾出时间来寻求真理。
在世界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在人类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谜。展现了人生意义探求的广阔领域,生与死,爱与孤独,自然与生命,真实,美,等等,无不是人与永恒相沟通的形式与体验。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意义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可贵的不在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
从生到死,人的起点和终点都一样,人会遇见不同的路途风景,但人的情绪大多是相似的:快乐与悲伤,程度的不同只在于两者的界限区分不同,就这样形成两种人,乐观者与悲观者。对我们年轻人而言,生与死的两头都很遥远,无法感受生命开始的神圣,也无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惧。我们只是在行走,一路寻找一路走,“生”在脚下延续,“意义”可能在心里,可能在脚印里,始终遍寻不见。但我始终相信,有自我感知,有精神品级,就足够了。
爱是人生最美的梦,爱情一直是不朽的传说。人类想要幸福,把“爱情”当作终极象征的幸福,但世间好多的爱都不幸福,要么是难成眷属的无奈,要么是终成眷属后的厌倦,就如庄子云,“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相濡以沫,却让人厌倦到老;相忘于江湖,却让人怀念到哭。爱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股涓涓细流,时间在走,一切在变。没有什么人什么事会静止不动地等在原地。拥有的时候要懂得珍惜,失去的时候要懂得忘记,再铭记于心的曾经也只是过去,过去在去。回忆始终是时光赠予的最好的礼物,带着这份礼物,可以微笑着往前走。(安慧茹)。
最新红日在线阅读后感(精选15篇)篇九
近期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山居》一书,收获颇多;本书透过学理、生命、大地以及古典的视角对文化一一作了回答,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鲜活生命的动情,既有珍贵遗迹的见证,又有古人情怀的述说,可谓最诚恳最隆重。虽然文化这个课题极大,但也可以依着作者的思路来谈谈自己的见解。
说起文化,首先应该是给文化下一个定义,借余先生的话: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这句话说得非常简洁却又不容易理解,举个例子,我们每逢过春节,漂泊在外的人们总要赶在除夕之夜回去团聚,不远千山万水,总要贴对联,放鞭炮,走亲访友,给晚辈准备红包,这种除夕夜的'团圆,应该算是我们的精神价值取向,一系列的行为算是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时间的“积累”,并且可以有责任通过“引导”而渐渐沉淀成一种“集体人格”,在鲁迅的笔下称作“国民性”,而中华文化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这点在我看来,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的精神价值,认同并且一直践行着,这才让我们没有文化差异和突兀,交流起来才能有家一般的感受和体味,譬如某个企业文化,员工认同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表现相似行为方式。
最新红日在线阅读后感(精选15篇)篇十
都说今生的相爱了为了前世的邂逅,爱情是这世界上最没有道理的东西,他不是天道酬勤,不是你通过辛勤的努力与付出就能得到的百分之百的`回报,它不是数学题,只要演算方式无误就一定能得到正确的方向和出口,求得正解:它需要两个人情投意合,共同努力才能持续下去——却因为任何一方单方面的放弃,就能脆弱到瘫痪到底。
没有人能说得清它是什么,可是,你知道的它在那里,我想那就是前世流经存在的邂逅。
于千万人中邂逅且相爱的人,需要用尽多少力气,才能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总会有那么一个人,让我们想要用尽毕生勇气,花尽毕生的情感去守候。
在寂寞困惑的时候,或许你会希望遇见她,邂逅那段今生今世的爱情,那是多么温暖多么幸福啊!
我想,很多人的很多爱,之所以说不出口,可能是因为不够爱。
最新红日在线阅读后感(精选15篇)篇十一
《山居笔记》是余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间,全身心地用两年多的时间创作成的,共十一篇文章。写作期间,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职务,不再上班;同时写作又与考察联在一起,很多写到的地方一去再去。
在作者的总体计划上,这本《山居笔记》是他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第一阶段的记述是《文化苦旅》,在那本书中,他背负着生命的困惑,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迹和文化现场,然后把自己的惊讶和感动告诉读者。但是等到走完写完,发觉还有不少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需要继续探访。作者将这些问题归为:对于政治功业和文化情结的互相觊觎和生死与共;对于文化灵魂的流放、毁灭和复苏;对于商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狭路相逢和擦肩而过;对于千年科举留给社会历史的功绩和留给群体人格的祸害;对于稀有人格在中华文化中断绝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对于君子和小人这条重要界线的无处不在和难于划分。
《山居笔记》并没有比《文化苦旅》有所进步,它的核心概念在前一本书中已经全部出现了:对文明盛衰的感慨,对尊崇文化的.呼吁,对健全人格的向往。它的写作模式也没有什么变化:先由一件什么事起头,在巧合和偶遇中,发现了一根什么线索,然后“目光遥遥地投向历史的深处”,一篇文化散文诞生了。
最新红日在线阅读后感(精选15篇)篇十二
尤其当珍贵的友谊把文人们凝聚起来之后,“我”的自问变成了“我们”的集体思索。“我们”,既然凭借着文化人格互相吸引,那就必须进一步寻找到合适的行为方式而成为实践着、行动着的文化群落,只有这样,纔能求得灵魂的安定。这是一种回归.
他们脚下的这块土地给了他们那么多无告的陌生,那么多绝望的酸辛,但他们却无意怨恨它,反而用温热的手掌抚摸着它,让它感受文明的热量,使它进入文化的史册。
从宏观来说,流放无论如何也是对文明的一种摧残。部分流放者从伤痕累累的苦痛中挣扎出来,手忙脚乱地创造出了那些文明,并不能给流放本身增色添彩。且不说多数流放者不再有什么文化创造,即便是我们在上文中评价最高的那几位,也无法成为我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流人纔。第一流人纔可以受尽磨难,却不能受到超越基本生理限度和物质限度的最严重侵害。尽管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也受了不少苦,但宁古塔那样的流放方式却永远也出不了《离骚》、《史记》和《红楼梦》。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凭着这种高贵,人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线的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他们为了文化和文明,可以不顾物欲利益,不顾功利得失,义无反顾,一代又一代。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高贵者确实是愚蠢的,而聪明的却是那些卑贱者。
但是,这种愚蠢和聪明的划分本来就属于“术”的范畴而无关乎“道”,也可以说本来就属于高贵的领域之外的存在。
最新红日在线阅读后感(精选15篇)篇十三
余秋雨先生的这部书从《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这本书是在1月出版的,他在这本新版的自序中说他写这本书历时两年有余(从92年——94年),而且牺牲是相当大的,他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十分纯粹地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仅仅十一篇文章却耗费了两年多的时间。这,并不是他的写作效率低,而是那有股坚韧的探求精神,正是他的那种认真态度和永无止境的追求让人心悦诚服。
多年来他通过边走边想,有机地将写作与考察结合在了一起,很多写到的地方,他是一次又一次的拜访求证。曾经就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的一副对联上面的两个字,在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后,只得亲自再次去海南,很多时候,他就是这样不得不一去再去,在追求真理和对文学的无比热爱方面,他是毫不吝啬的,不管时间还是金钱。
对他的文章,他真正做到了“得失寸心知”,是不会在乎他的经济和得失的。按照余先生的话说:“全书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
他还说:“写作这本书的最大困难,不在言论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证之烦,而在于要把深涩嶙峋的思考粹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这等于用手掌碾碎石块,用体温焐化坚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费难言的艰辛,而艰辛的结果却是不能让人感受到艰辛。”
我被他的这种治学精神和严谨的求实作风以及认真的求学态度所折服,我深深地被他的文字和精神打动了。这种境界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穿梭,在东西南北的古老土地上走过。
余先生的文章带给我们的都是精彩纷呈的人文、地理、历史、故事……上下求索,展示出人类人文历史的绚丽诗篇,给我们掀开了精神的家园、文化的粮仓。
最新红日在线阅读后感(精选15篇)篇十四
幸福是一壶醇醇的酒,让人品味一口就回味无穷,让人从此奋起步伐,努力去追寻。
可能我一向是书的名字来看待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挺吸引我的,可知,其实从内心出发,或许我不是一个很幸福的人,不然,怎么会看其他人的幸福书来让自己得到幸福呢,可能吧,但是,我一直觉得,我还是蛮幸福的,无论经历过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一直觉得,一条生命,丰富多彩的世界,周围亲切的人,我怎么会感觉不幸福呢。
幸福有七种颜色中的七,其实是泛指,因为世界上,七字真的是很多,一周七天,人生有七种元素,有太多的东西与神秘的七有关,只要你认真寻找,幸福比比皆是。幸福不是一种颜色,也不是七种颜色,甚至也不是一百种颜色??幸福比所有这些的相加还要多,幸福是无限的。
只有真正懂得幸福的人才会去品味幸福,只有会品味幸福的人才能找到幸福,也只有找得到幸福的人才会幸福。幸福也以他自己的各种颜色存在在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里,只是我们有时候很难从万紫千红的生活中,找到自己想要的颜色的幸福。
何必要集齐所有颜色的幸福呢?何必非要追求某种颜色的幸福呢?细细品味自己身边的各色幸福,最后,也许会发现自己品完了所有的幸福——真是一个幸福的人。
幸福,只是一种人生态度。
最新红日在线阅读后感(精选15篇)篇十五
人的一生是梦的旅途,伴侣有一个足矣。然而,读一本书似人的一生,又不然。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我总想霸占每一本好书。一次书荒,我找不到了方向,失落间,看见了这本书,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令我折服。我本就喜欢诗歌,诗歌中的文字唯美,需要思考,也不一定能探知作者的心理。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谓是佳作,就让我领略一下他的一生吧。
徐志摩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他的第一个妻子叫张幼仪,是个比较平凡的女人,他们之间几乎无情感而言。要说爱就只有张幼仪自己吧,她从嫁给徐志摩后,尽心尽力为了这个家。可是在她在生产时,徐志摩去不闻不问。难能可贵的是她没有丝毫怨言,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纂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她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人。
也就是张幼仪在临产期间,徐志摩认识了才女林徽因,徐志摩与她交往甚密,并有谈论婚嫁之意。所以不想再维持这没有爱和自由的婚姻,就与张幼仪离了婚。在英国剑桥的时候,他疯狂地迷恋着这位美丽且才华横溢的女子,他为林微因写了许多诗。但是他们的理智终使他们分开。《偶然》就是一首他们分离时写的,其中写道:“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后来,徐志摩与陆小曼相恋。徐志摩的《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就是写向往与陆小曼自由恋爱。陆小曼出身名门,又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因而养成小姐脾气。所以徐志摩只能不停奔波,为了使妻子心喜,就一味迁就她。陆小曼对家庭观念的淡漠使他难以忍受,陆小曼的大手大脚使他捉襟见肘,他是从狂热的.爱情中“梦醒”了吧.于是很沧桑的写下这首诗的名句“我再不想成仙,蓬莱不是我的分;我只要这地面,情愿安分的做人,——”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不再出去交际。她默默忍受着外界对她的批评和指责。正如她在致志摩挽联中说;“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她怀念志摩,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其中的苦辣酸甜一言难尽。
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了;看着看着,就累了,星光也暗了;听着听着,就醒了,开始埋怨了;回头发现,你不见了,突然我乱了。这是徐志摩的一句话。我读不懂,也许这是只有他才懂他心里的悲伤。我想,没有谁的一生是完美的。徐志摩伤害过的人,原谅他了;他爱过的人,理解他了,这就够了。生活的脚步不管是沉重,还是轻盈,成长,有时比成功更重要。人生,就是一种糊涂,一份模糊。一切不快乐,都和自己的图谋有着密切的联系,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渴望拥有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或者,太过于执着了。
人生在世,没有一种曲折是属于自己的,所以,没必要悲观失望。生活在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是没有悲伤的,没有一个人是不会流泪的。它对每个人而言,只是一个过客,一种磨练,一番考验。不要一味难过,而要振作精神。曲折是难免的,不要丧失信心,坚信苦尽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