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是人类思想的瑰宝,它们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和智慧的结晶。经典作品中的场景描写和情感表达给人带来了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国学经典阅读心得大全(21篇)篇一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有幸学过《国学经典》之后令人博雅情趣,开阔视野。读的是中华文化精品,领略的是人类文化精华,重温的是文化精髓,坚定的是中华复兴的信念。虽然里面节选的一些经典名著各篇的经典段落语句,但读过之后有一种想读原文原篇的欲望。
该书中《论语》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荀子》中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务焉。”等等,都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句。有的名著,在学生时代老师已讲解过,由于当时未认真理解记忆,许多知识已忘记得差不多了,但学习《国学经典》之后又让我重温了这些名著名篇,更让我去较深入了解了与之相关的资料。
透过查阅资料,我明白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构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一样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构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告诉我们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好处。它是一部能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国学经典。能够说读《四书》,对我们回顾历史、总结过去、开拓未来无疑大有裨益。
其中,《大学》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科举考试用书之一。书中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到善”阐释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冶国、平天下”等修身养性的八项途径。
而《中庸》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主要阐述“中庸之道”,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我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到达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君子,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孔子》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较为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著名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关于“仁”、“礼”的核心资料。资料涉及如何做人、君子人格的塑造、学习、教育、务政、治国与安邦等多方面的资料。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它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主张和“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发挥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性善论的伦理观,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及推行仁政的事迹,对后世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四书》在《论语阳货第十七》有一段文字,原文为: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直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意思为:孔子说:“仲由!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吗?”子路回答:“没有。”孔子说:“来坐下!我告诉你。喜好仁德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聪明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喜好信实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贼害自我;喜好直率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捣乱闯祸;喜好刚强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狂妄自大。”
那里所谈的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古成语称为“六言六蔽”。仁、智、信、直、勇、刚都是好品德,都是我们就应喜好好而加以修养的。但是,如果不透过学习而明白事理,把握其实质,便很容易偏执一隅,造成危害,从而由“六言”(六种完美的品德)变成“六蔽”。这种事例,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是很多的。就以春秋时期为例,宋国和楚国在弘这个地方开战,楚军正在渡河时,宋军中有将推荐冲锋过去消灭楚军。
可宋襄公为了表示“仁”,说是“不鼓不成列”,要等楚军完全渡过河列好阵以后才开战。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自我也因伤腿而送了命。这是“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典型。此外如著名的“东郭先生与狼”的寓言故事,实际上也是说的“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的道理。东郭先生对狼讲仁慈,讲信用,结果反而害了自我。
这些教训都是十分深刻的。推而广之,“六言六蔽”实际上就是反对教科文,反对本本主义,反对理论脱离实,而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权达变,掌握精髓和实质。这是要我们个性加以注意的。
《大学》中又有一段文字,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谓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之本,此谓之至也。
古时候想要把彰明的天赋从个人推广到天下人,先要治理好自我的国家;要治理好自我的国家,先要整治好自我的家族;要整治好自我的家族,要先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先要端正自我的内心;要端正自我的内心,先要使自我意念真诚;要使自我意念真诚,先要招致自我的良知;要招致自我的良知,先要摒除物欲的蒙蔽而后才能政治自我的家族,整治自我的家族而后才能治理好自我的国家,自我的国家治理好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到平民,都是要把修养自身道德作为根本。一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败坏,却要他整治家族、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那是从来也没有过的。这就叫做知根本,这就叫做良知到来。
在这段文字中提出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在《大学》中还有一段话阐明了这个关点,“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能够齐其家。”
意为:所谓整治自我的家族在于修养自身品德,是因为人们对于自我所亲爱的人往往会偏爱,人们对于自我所厌恶的人往往会偏恶,人们对于自我所敬畏的人往往会偏敬,人们对于自我所同情的人往往会偏护,人们对于自我所轻视的人往往会偏轻。因此喜欢一个人而明白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而了解他的长处,这样的人天下少有。所以有句俗语这么说:“人们不明白自我孩子的缺点,就不明白自我禾苗的茁壮。”这就是说不修养自身品德,就不能够整治好家族。
文字虽然阐述的是修身齐家之义,但是更深刻提出了人务必克服感情偏私问题。在一个大家庭中,对于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能心存公正而一碗水端平,使长幼亲疏之间、姑嫂妯娌之间同心协力、和和睦睦,是很难办到。所以,要想整治好家庭,务必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无偏见,无好恶,待人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由此可见,“克服感情上的偏私”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作为一名老师,这种品质显得尤为重要,每位老师就应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因为谁的家庭富有、地位高低、孩子模样好坏等作为喜欢或厌恶他的标准,这样才不愧于“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从品读、学习《四书》中明白了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好处,感谢《国学经典》,因为有了它,让我的生活不再单调乏味,让我受到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它真是一碗心灵鸡汤。
国学经典阅读心得大全(21篇)篇二
__年3月9日,我去参加德顺小学教研室开展的《中华颂、国学经典诵读》教师培训活动。听了许老师和王老师的二节国学公开课,使我感受很多,也令我受益匪浅,更让我明白了国学课应如何上。以下是我这次参加听课的一些体会。
许老师和王老师的这二节课是截然不同的。许老师是用多媒体电脑来上,而王老师是不用多媒体电脑上,二位老师上的都非常精彩。
首先是许老师上第一节课,她在这堂课中共教了三首诗歌,许老师把重点放在第一首《敕勒歌》,播放精美的画面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采用分组比赛的方式开展诗歌颂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最吸引我的是许老师一边读也哪句诗的意思,学生看着画面一边读出相对的诗句,这有助于学生的记忆,这个方法值得我学习,我认为这也是教学的一大亮点。
而王老师的课使大家的眼球一亮,令我感到课堂很真实、亲切、自然,使我明白了没有多媒体电脑同样能上好国学课。而更让我钦佩的是王老师的课堂充分体现出人文性,也体现出教师的机智和幽默。王老师尊重学生的选择,能学多少就学多少,她采用了搜签比赛诵读的方法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让我学到很多技巧和方法。比如:有快读,慢读,拍节奏读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方法,它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也很好。总之,此次活动让我明白了国学教学学生能学多少就学多少,能背熟很重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情感,读出诗歌的韵味。
国学经典阅读心得大全(21篇)篇三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中华文化,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阅读国学经典不仅可以让我们领悟人生哲理,培养良好的人生态度,还能够让我们锻炼智力和修养。本文将探讨阅读国学经典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选好国学经典。
阅读国学经典不是简单的看几页或几本书。首先,我们需要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国学经典。可以从《论语》、《道德经》、《周易》等入手。如果想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追溯,也可以选择《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类的国学经典。通过选好国学经典,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阅读,更好地领悟古代智者的思想和智慧。
三、阅读理解。
选择好国学经典后,我们需要用心阅读和理解。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国学经典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其次,我们需要读懂国学经典中的各种意象、警句,通过深思熟虑,领悟其中的道理。另外,我们要注意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例如使用读书笔记,记录思考过程,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只有全面细致地阅读和理解,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国学经典的博大精深,体会到其中的思想和情感。
四、与当代生活结合。
国学经典中蕴含的思想和智慧并非过时和无用的,反而可以给我们当代的生活带来很多启示和帮助。通过阅读国学经典,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世界观。例如,我们可以从《论语》中了解领导者应该如何处事,从《道德经》中领悟到天道和自然法则。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些思想和智慧去应对自己的处境,更好地生活和发展。
五、积极传承。
阅读国学经典并不仅仅是一种个人修养,同时也具有互相传承的意义。我们可以与朋友、家人、同事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通过不同的解读和交流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领悟。此外,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和社交媒体等平台,积极宣传国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帮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
总之,阅读国学经典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形式,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文化,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激发我们的智力和修养。通过阅读和理解国学经典,我们可以更好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世界观,更好地与当代生活结合。最后,我们也应该积极传承国学经典,帮助更多人理解和领悟中华文化的魅力。
国学经典阅读心得大全(21篇)篇四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早心,报得三春晖。
读完这首诗,我有很多感触,或许,大家认为母亲为儿女操劳是应该的,确实,世界上最无私最温暖的莫过于母爱!但是,大家发现了吗?母亲为我们操劳时,皱纹已悄悄爬上了她的脸颊,那乌丝般的黑发以快被那白发慢慢取代,母亲对我们的爱是永远无限的,对我们的恩情我们是永远无法报答的。
母亲,一个神圣的名字;母亲,一个光荣的称呼;当母亲为你精心准备饭菜,为一家人默默奉献的时候,你是不是也会对母亲充满深深的感激之情,当你生病了,是不是母亲第一个把你送到医院,可母亲生病了呢?她是一推再推,一个劲儿的说:“没事没事,一会儿就好了&hllip&hllip”难道真的没事吗?不!母亲只是不想让你担心罢了,她害怕你担心她自己,会影响学习。
当母亲责备你时,你会心中不满吗?会认为她管得太多吗?不!她是在爱你!没有一个母亲愿意责备自己的孩子。
就算是在责备你,但她的心会比你更难受&hllip多关心关心自己的母亲吧!不要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哪怕是帮她洗洗碗也好!
亲爱的母亲,用任何词语也形容不了你对她的爱!
国学经典阅读心得大全(21篇)篇五
20xx年9月,重庆市中小学教师开展了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学习分为四个教学视频。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了解一些比较肤浅的知识,经过此次的学习,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曹廷华教授在“国学经典与师德修养”中说到:国学是从明初到晚清这一段时期所提出的虚拟性概念。是相对于“西学”而提出来的。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从古到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国学大师翟鸿曾经说过:“相由心生,改变内在,才能改变面容。一颗阴暗的心拖不起一张灿烂的脸,有爱心必有和气,有和气必有愉色,有愉色必有婉容。”这话对我们教师来说,说得太对了。我们教师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要有信仰,要有追求。对学生付出了爱心,你就会感受到教书育人的乐趣。就会感受到学生对你的爱。鲁迅曾经说过,不读《道德经》就不知道人生的真谛。学习了《国学经典与教育》,我心中不断提醒自己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就像曹教授说的,对学生就要像对待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对他们百般呵护,关心有佳。真正做到“大爱无疆”。
看完熊笃老师所讲的国学经典与教育艺术,使我懂得了“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在教学过程中,不搞题海战术,学习要和丰富的课间活动相结合。劳逸结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之中,就能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的功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人们总是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适与他人的关系。《论语》中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
现在年轻人,漠视礼仪,不尊重长辈老师前辈的都有,直到踏上了社会、工作岗位、吃到了苦头才意识到了“礼”的重要性。校园中有些出口成“脏”的同学是否也该引起重视,把逞一时口快的坏习惯给改改,养成基本的道德素质。国学中有许多的标准就算是在现代看来也还是绝不失色的。
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功利。现代化提高了国人的生活节奏,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带给人们快乐,反而带给人们更大的压力。当人们的心灵面对这烦躁的社会,不知道如何生活了,心中少了那份宁静与自在。当大家只是以物质为基础,而精神上却一片荒芜时,这是很危险的事情。是我们该静下心来,研读下我们圣贤的教诲时候了。读读这些经典的语句就知道,“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关于学习,事业,人生的简单而深刻的道理我们祖先早就归纳在国学中了,而且到现代业一样的适用,不仅现在而且在以后绵长的岁月里也一样适用。如果我们不好好珍惜自己的文化,让这些指导我们人生的哲理从我们身边白白溜走,然后还抱怨生活的不如意,真是怪不了别人。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其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很多方面还是很有见地的,对于学习方法,教育方法以及一些教育规律方面的阐释还是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
国学经典阅读心得大全(21篇)篇六
美丽总令人忧愁,然而还受用。
——沈从文。
有一位学者曾说过:“沈从文的《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
假期我在老师的推荐下,走入《边城》,走入一副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但书中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让我感觉到美丽中夹杂着淡淡的忧愁。
文末,那座在暴风雨中倒下的白塔又重新建造起来了,虽然那场暴风雨中逝去的很多东西已经回不来了,但风雨过后,活着的人还是要继续生活的。
生活不是图画,生活需要流动。
人生只有一次,我们应该活出最美好的自己,为自己的生活谱出一曲最动听的乐曲,莫让美丽总忧愁!
霍金,一名我们耳熟闻详的科学家,但他年轻时就患有绝症,却依旧坚持学习。虽然他行动不便,但是他的黑洞蒸发理论和量子宇宙论不仅在自然科学界引发了巨大反响,也对哲学和宗教也有深远影响。他不能说话,不能直立行走,但他不放弃学习,不自暴自弃,最终有了巨大成就。我们也是一样,不能因为一些小困难而轻易放弃,轻易被打到。人是要一直向前走的,不能因为一些自身原因而停止自己的脚步。时间不等人,生活,也不等人。
像贝多芬,他虽耳朵失聪,但也创造出了《命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等动人心魄的乐曲。
他们的自身虽有缺陷,但他们的生活因此而变得美丽,他们为了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全世界都为他们感到快乐。这为他们的人生添上了一笔浓浓的色彩。
美丽,总是让人忧愁;但有一种美丽,也令人感到快乐……。
国学经典阅读心得大全(21篇)篇七
学习《国学》有以下感悟: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经典阅读心得大全(21篇)篇八
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
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国学经典阅读心得大全(21篇)篇九
近年来,人们热衷于寻找一种让自己更加成熟智慧的方式,这种方式往往是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来实现的。国学经典是对中国几千年来文化、哲学、道德等方面的最好体现,是人们思考、道德素质的一个非常好的启示。在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很多人生的经验和智慧,让自己的思想更加深刻,对生活有更加广阔的视野。
第二段:国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
国学经典是反映中华传统文化和国粹的基本准则。它们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心智内核。国学经典有多样的类型,涵盖了许多领域,例如诗歌、散文、史传、哲学、经典、医学、药学等等。通过阅读这些经典,在人们的思想内部培养了一种醇厚的人文沉淀和哲学精神。人们在生活中不仅需要具备知识的积累,也需要具备高尚的品格修养和宏伟的思想体系,国学经典正是一种年代久远的精神财富,向后人传递着深沉的文化和哲学思想。
阅读国学经典,能够很好的拓宽人们的眼界,增强人们的学识和修养。比如,阅读《论语》能够让人们学习到儒家思想,明白君子之道在这个社会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阅读《大学》对人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种古代的教育理念,可以让我们学会如何得到知识并用现代化的方法提升自我发展。再比如,阅读《庄子》可以让我们学会追求大道理,这是一个可以让我们走出迷茫、找到自我、寻找人生意义的经典之一。
第四段:国学经典对于个人成长的贡献。
阅读国学经典,对于个人的成长也是有很大的贡献的。首先,它可以让人们在精神世界中得到一种修养和熏陶,这可以让人的人格崇高起来,成为一个有良好道德素质的人。同时,在个人的学习道路上,它也可以让人们学到很多知识,并为自己提供更多的思想支撑。在人际交往中,阅读国学经典也可以让人学会如何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更好地去理解和顺应社会,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和睿智。
第五段:结论。
总之,阅读国学经典可以让我们在知识和道德方面得到更全面的提升,用更好的方法去处理自己的生活问题。其中知识是基础,而道德是建立在知识之上的。因此,我们需要在阅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着重抓住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培育和提升,才能在自我成长中达到更好的效果。阅读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学习文化历史,同时也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深化。要认真去学习,从中领悟出属于自己的宝贵财富,用心实际地落实到生活中,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和智慧。
国学经典阅读心得大全(21篇)篇十
我国最著名的国学经典是“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四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为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她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论语》主要讲述记录了孔子的言论和做人的准则与学识的方法;《孟子》主要讲了孟子与其他思想家的争辩和对弟子的言传身教;《大学》主要讲了弘扬光明的品德;《中庸》主要讲了怎样修养人性;《诗经》中主要记载了各种诗词曲乐;《尚书》是一本历史典籍;《礼记》是一本门类杂多的典章制度书籍;《周易》主要讲了古时的八卦之术;《春秋》主要记载了鲁国的编年史。
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不仅仅要学习现代的文学,更应该继续领略和发扬古代的经典文学,使华夏的精髓得以保存。国学经典用记叙语言的方式引导着华夏人民做人处事的方法与历史的传承,让人们学会怎样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不说将“四书五经”、“四大名著”等文学宝典一一记之,但你心中也必须存有一盏指引你向往社会与生活的“明灯”,如果你没有,那你就是一位盲目前进的徒行者。所以无论你性质如何也应该拥有一盏“明灯”。
而“明灯”出现的唯一途径就是——探索国学经典的奥秘与神奇,并发扬它,使它得以保存。
国学经典阅读心得大全(21篇)篇十一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能够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人读出了士不能够不宏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有人读出了朝闻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读论语,更多的则是像看到一个长者坐在一群年轻人中间,同他们畅谈自己的人生感悟,试图让他们懂得:人就应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就应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读过《论语》的人都明白,孔子最看重的东西似乎是礼,如何宴请宾客,如何侍奉国君,所以礼节他都一板一眼、严谨无差,并认为礼乐是治国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在他看来,没有仁爱的根基,礼也是无用的。这点孔子曾反复阐述。尤其是对父母之爱。他谈论孝,人人都说孝就是奉养父母,而他却说如果不能从心底里敬爱父母,这又与饲养犬马有何区别事实上,也只有基于真诚的亲子之爱,才有可能到达真正的孝道。对于任何人来讲,爱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们能够达致幸福快乐的阶梯,不懂爱的人便不会懂得生活。
人活在世上快乐与否,很重要的因素,取决他能否在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孔子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持续自己人格和心灵的独立性。他用一句话为这个原则做了最好阐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告诉人们,与朋友之间,不管相处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强求两人观点完全一样。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就应能够持续内心精神世界的独立,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进而获得真正的友情。当受到他人伤害的时候,他不赞同无原则的以德报怨,因为善待对自己坏的人,实际就是怠慢了真正对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认为就应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也是做人原则性的体现。
我感觉《论语》和其它经典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关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诉人们就应怎样去生活才能够达到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
国学经典阅读心得大全(21篇)篇十二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也有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立场、观点看待国学,是关涉到国学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毋庸讳言,中国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一样也有自身的局限与不足,民主传统缺乏、权利意识淡薄使我们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步履维艰,困难重重。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提倡,人们在讲“同情理解”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对传统文化负面内容的检讨与反省,从这一点讲,提倡批判精神仍有其积极意义。但我们提倡批判,最终目的仍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所以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相辅相成,并不矛盾的。
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政治、文化传统,如“大一统”的政治思维方式,追求统一的民族心理,多民族共同相处之道等等,它们构成了中国国情的一部分,对于这些内容就不能简单地贴上王权的标签了事,而应深入分析其形成的心理机制、社会原因并加以调适、转化、引导,在此基础上走出一条“中国道路”来。
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国学,文化是有阶段性、时代性的,“经济发展的程度大体也决定了文化的发展程度”,而国学、儒学的内容“是上个历史时期的东西,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看,其中固然有可取的养分,但从体系看,更多是阻力。
当前国学的使命就是创造出与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的民主、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这当然需要通过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同时吸取外来先进文化并加以融合、创造之来实现。
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积极弘扬,本身就是建立在对传统的客观分析之上的,包含了对传统负面内容的批判。我们只有首先了解了哪些是传统的积极面,哪些是消极面,然后才能去做正面的弘扬。同样,我们提倡、弘扬正面的价值观,也就是对传统消极内容的批判和否定。
国学经典阅读心得大全(21篇)篇十三
进取性,必须了解学生的熟悉规律,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他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教师要做不失言的智者,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发展思维本事。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品质。正如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本事。
三、学思结合。
孔子一向夸大学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这种见解贴合人的熟悉规律,已初步揭示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夸大学的重要性,反对思而不学。他以自我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这说明学习是思考的基础,离开学习往思考,其结果必然徒劳无得。另一方面,孔子有腔调思考的重要性,反对学而不思。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主张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餍饫终日,无所专心"(《论语阳货》)。孔子的学有方向,先是学德,次是学文。思亦有方向,先是思修身,次是思修行。思与行结合,思与社会生活结合。学,不是漫无边际的学;思,不是漫无边际的思。学有方向,思有目的。如此,才能领悟孔子学思结合的真谛。
四、学以致用。
孔子很夸大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往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往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据《雍也》载,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又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再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说他的学生有的果断,有的通达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孔子培养学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练习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十分留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
五、学而时习。
孔子在《论语》的第一句话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欢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贴合教学规律的。孔子以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往伪存真。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述而》),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往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能够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从已知探未知。故,学而时习之。
让我们一齐为弘扬国学而努力吧!
国学经典阅读心得大全(21篇)篇十四
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
通过学习国学,可以让人明白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教育赞歌——“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
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之功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人们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适与他人的关系。论语中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文档为doc格式。
国学经典阅读心得大全(21篇)篇十五
今天,我把妈妈给我买的《经典阅读》这本书全部都看完了,在这本书里面我看到了许多许多的童话故事,有灰姑娘、有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还有飞上天的鱼……,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明白了很多的道理。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那个“哈哈笑儿童医院”这个故事,因为我们小孩子生病的时候最怕吃药打针了,如果有了哈哈笑儿童医院,那么我们就不怕吃药,更不怕打针了,可以快快乐乐的好起来。
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后,我一定要经常锻炼身体,加强体育锻炼,那么,我就不会那么容易生病了。
我想:“在往后的学习阶段里,我除了学好课堂里的知识外,我还会多看课外书,增长自己的见识,同时还会多做户外运动,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国学经典阅读心得大全(21篇)篇十六
通过学习国学,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一下两点体会:
一、学习国学提高了自身素养。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比如:工作中我要做到认真负责,无怨无悔,踏实务实;凡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够坐的住的人。
很多事情失败的原因,不是行动前没有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要善于从自身找不足,制度切实可行的计划,立足实际,向着眼前的目标奋进。
二、学习国学丰富了我做人的道理。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国学,让我明白对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真实的感受父母养育之恩,有效的培养孩子关爱家庭、孝敬父母。
国学经典阅读心得大全(21篇)篇十七
这个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同享读书乐,经常诵读国学经典《弟子规》,以圣贤之道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妈妈常说,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先有德、再有才的人,学习《弟子规》是奠定德行的根基。
“德有伤,贻亲羞”,孝敬父母就不应该做令父母蒙羞的事情,所以我要牢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凡出言,信为先”,不管大人还是小孩,说话做事都要讲诚信,做一个人人信赖与喜爱的人。
“过能改,归于无”,人无完人,发现自己有过失错误,一定要下决心及时改正过来,不断完善自己。
“朝起早,夜眠迟”,作为一名学生,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以饱满的精神努力学习。
“有余力,则学文”,品德要力行,文化知识也必须要学,要认真学,才能在德智方面不断提升。
熟读《弟子规》,让圣人的教诲贯穿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一名德才兼备的好学生。
国学经典阅读心得大全(21篇)篇十八
初识《国学经典》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经典的份量,它定是我国文学界中的奇葩,并且觉得那是文孺志士的专属区,像我这种肤浅的文学造诣不高之辈怎能领会其中的奥秘。我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在网上查阅起来。
详识《国学经典》让我豁然开朗,想想自己的学识只是冰山一角。国学经典风靡文坛,故事流传广及民间,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雅俗共赏。不知多少人对它们肃然起敬。像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治天下,可见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其实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它所传递的是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我们说孔子是圣人,因为在他生活的那片土地上他是一位最具人格魅力的人。曾有这么一种说法,现在姚明代表中国,而在古代代表中国的却是孔子。这说明孔子的影响力深远。像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等句子朗朗上口影响久远。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感受最深的孔夫子好学的精神。如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扪心自问,我是何其肤浅,何其妙小。
国学经典阅读心得大全(21篇)篇十九
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物悭。这句话是中华民族的国学经典。它的意思是:借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及时还给别人,这样别人才会再借给你东西。
明朝的宋濂就是这样的。宋濂从小就喜欢读书,家里很穷,买不起书。他就问别人借,很多富人都不愿把书借给别人。有一年冬天,宋濂借到了一个富人家的书,约好十天内归还。他一到家就开始抄,可天气寒冷,手指都伸不开,墨汁也快结冰了,宋濂还是埋头抄写,终于在第十天晚上抄完了,外面下着大雪,他一头扎进风雪中去还书,富人感动了,同意宋濂随时借他家的书。
国学经典阅读心得大全(21篇)篇二十
随着高考放榜的日子越来越近,即便是高层三令五申不得宣扬各种成绩排名,这依然阻挡不了榜单出来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局面,芸芸学子也依然摆脱不了被高考所左右的命运。然而,高考即便有一万个不是,却始终是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度最为公平的一种选拔制度,可以预见的未来,只有高考改革,不会高考取消,这是共识。
高考最终怎么改,还没有定论,但是有个趋势不可避免,那就是加大语文学科在基础知识中占比,最简单的说法就是减少英语的分值增加到语文上,而前期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中就明确:将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到扩充分数后的语文考试中。
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简而言之,就是“国学”。
高考是指挥棒,我们必须围绕着它转,在宣城这样的教学水平下,纯粹靠高考想上名校非常困难,而自主招生就是另外一条捷径。这几年来,名校都加大了招生名额,清华大学推出的人文科学实验班(经学),报考学生就需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以及《周易》、《诗经》中的一种。其中还有“能用篆书默写540部首,能简单讲解六书”等要求。而武汉大学也提出“申请弘毅学堂国学班的考生将优先录取”的诱人条件。人大自主招生涉及国学专业,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古文基础,研读过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了解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文化追求;参与国学相关竞赛或活动获得省级以上奖项或发表过国学方面的论文”,其中“国学基本知识”占据考分的50%。
我们不是官二代,不是富二代,这个独木桥现在有,以后也还在,重视国学才是不变的不二法宝。
那些藐视或者不屑国学重要性的筒子们,看见这样的题目你是不是内心拔凉拔凉的?没有国学基础,写这样的作文无异于写天书吧?而事实上,加大国学的教育于现实生活工作也确有必要,不可能所有人都是科学家都去搞科研,那些高深的数学和牛逼的英语对一般人并没有多少用处,绝大部分人还是普通人,可是因为没有经过系统的国学教育,我们好多人不能说、不会写,求职经商都吃尽了亏。
也正是这个原因,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版)》中,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由14篇增加到72篇,足足增加了5倍,而且还规定不仅仅是诵读而是要“背诵”。
有些家长认为,不就是背诵蛮,让我家孩子到了高三突击一下,背谁还不会?这些家长真这样想,我也就无语了,好像别人家的孩子到了高三不学习一样!都到了高中阶段,在一个起跑线上,你的孩子忙于突击补“国学”缺口,而人家已经是防微杜渐都复习几遍了,这种认为“国学”可以突击补课是对国学认识的误区之一,“国学”必须长期坚持学。
对“国学”的认识误区之二就是认为“诵读”古文是一种秀,没有实际意义,认为小孩子学“国学”、穿“汉服”是一种表演行为,用农村人的话讲就是“哄得快活”。你真要是这样认为,我觉得你用“农村人”这个词是一种对“农村人”的侮辱。传统文化是一种深植入人的思想深处的根,这种根就像各种祭祀、各种民俗,它本身就需要一种仪式感,在一种程式化的过程中通过语音的重复来不断的强化,最终和自身融为一体,留在基因里。去国外的人都知道,我们这些在学校英语不好的人,到了国外,几个月后,那英语也说的刚刚的,为啥?说的重要性,多说就行。“国学”的学习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反复的诵读,最终隽刻在心,现代记忆理论“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也证明了这一点。
对国学的认识误区之三:小学生学国学太早,不能理解,不能消化,囫囵吞枣,无所裨益。有这种误区的人,其实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的教育一直强调都是理解与记忆,认为只要理解了你才能明白和记得,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殊不知,这是一条“形而上学”的认知规律。许多人都有一个共识:当我们看见某些风景或者情景的时候会感动,这时候就脱口而出一些著名的诗词和语句,可是你仔细想想,这些脱口而出的诗句都是你少年时候背诵的,而你大学、成人阶段的记忆在哪里呢?想不起来!为什么会这样呢?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十三岁以前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因此国学的学习必须”抓早”、”抓小”、”抓现在”。
还有人认为,“国学”就是背几篇古文,这其实也是对“国学”的认识误区之一。诚然,抓“国学”教育必须首先抓好古文的基本功,但是“国学”不仅仅是这一块,它还包含“书法”、“国画”、“礼仪”等等多个方面,国学熏陶的是人的方方面面,而不仅仅是语言,一个好的国学班就应该是包罗这些方方面面的培训。国学在历史长河中经历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其对民族的塑造性和国民的深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只有从方方面面、完整、系统的去学习国学,才会对人起到长足的作用。这样看来,当前社会上的许多所谓的国学馆大约是挂着“羊头卖狗肉”的货了,关于这一点,宣城华夏国学馆的林老师是最有感触。
我对林老师熟悉,她是专业绘画的科班出身,这些年教的学生也桃李满天下,不乏许多名牌大学,即便如此,为了能教好国学,她还是自费去了国学馆的发源地山东曲阜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国学专业进修,用她的话说,教人的事马虎不得,千万别误人子弟。
我深以为然!
有些培训机构前天还在培训淘宝网商,这一眨眼,今天居然就开始教国学了!更有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一些旅游景点,租一间房屋,买个几十套衣服,唐装和汉服都分不清,居然也敢开设国学课堂,还美其名曰“研学”,真是咄咄怪事啊!我们重视国学,但是家长也得擦亮双眼别被一些乌合之众的草台班子给骗了,损失钱事小,耽误了孩子的一生才是事大。
“国学”的培训自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从娃娃抓起,那么是不是初中高中的学生就没指望了?当然也不是,有考试就有应对,找一间正儿八经的国学馆,从零基础开始,那么,改变的不仅仅是当前的学业成绩,还有你一生的修养和底蕴,而这正是我们这个民族现在欠缺的东西。
现在开始,一切都不晚!
公众号:杉木随笔。
国学经典阅读心得大全(21篇)篇二十一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这本书讲了一个叫尼尔斯的小男孩,他是一个瘦高个儿,鼻子两边长着雀斑,还有一头淡黄色的头发。他不爱读书,特别顽皮捣蛋,让父母操碎了心。粗野顽皮的尼尔斯和小精灵搞了一个恶作剧,小精灵把它变小了,这一切都是他自找的。
尼尔斯家的雄鹅莫顿和大雁一起飞了起来,尼尔斯跳到雄鹅身上,一把抓住它的脖子飞身了蓝天。鸡、鹅、猫、牛都不愿意尼尔斯,因为尼尔斯以前经常欺负它们。雄鹅带他飞走,他十分高兴,甚至忘了他变成小人,牲口欺负他的事情。
在飞行过程中,一直是冤家的雄鹅和尼尔斯,开始了互相帮助。尼尔斯想要开始做好事让小精灵把他变成原样,因此性格也慢慢好转了。危险降临时,尼尔斯没有害怕,不顾自己的安危救下了大雁。淘气的尼尔斯变成了勇敢的尼尔斯。
我想: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友爱,要是只想得到,又不愿意付出,是不会交到好朋友的'。不但人与人要互相关爱,人与自然界的动物们也要和睦相处。故事中大雁阿卡说的一段话令我记忆犹新。她说:“人类把整个大地占为己有了,这是霸道的行为。你们有了一大片土地,那里肥沃而富饶。而我们这些飞禽走兽只是想要荒山和一些偏僻的森林,安安稳稳的过日子。我们这一生时时刻刻都遭受着人类的追捕,连睡个觉都担惊受怕。真希望有一天,人类能有良知,给我们一个安身立命之所。”读了这段话,我感到很羞愧。我认为人类和动物是平等的,人类不能因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而大量的捕杀动物,相反,我们应该和动物成为朋友,为动物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让地球成为一个幸福的大家园。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这本书,不仅把每一个角色描写得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