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素养和教学经验,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供大家借鉴。
矛与盾的结合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一
体教结合,是指体育与教育相结合,通过体育活动来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体育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质和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能力素质。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积极探索体教结合的教学设计,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通过这些实践,我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体教结合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活动是学生们在教室之外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的机会。通过体育活动来进行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们享受运动的乐趣,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我的实践中,我曾经设计了一堂关于足球规则的课程,通过在足球场上进行实际比赛,学生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足球的规则和技巧。这样结合实际运动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更加踊跃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其次,体教结合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体教结合的课堂中,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在我的实践中,我设计了一堂有关篮球技巧的课程。在课程中,我先是讲解了篮球的基本动作和技巧,然后组织学生们进行实际的篮球训练。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改进,学生们能够更快地掌握篮球技巧,提高了学习效果。
再次,体教结合的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体育活动中需要学生进行合作和协调,通过团队合作,学生们能够培养出良好的凝聚力和合作意识。在我的实践中,我设计了一堂团队游戏的课程,学生们需要分组进行集体活动,通过共同努力来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相互合作,互相帮助,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并在合作中提高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体教结合的教学设计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体教结合的课堂中,学生们需要主动参与和探索,通过自己动手实践,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我的实践中,我设计了一堂有关乒乓球技巧的课程。我先是给学生们讲解了基本的乒乓球击球技巧,然后将球拍分发给他们,让他们自己进行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们需要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通过自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乒乓球水平。
综上所述,体教结合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团队合作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体教结合的教学方式,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矛与盾的结合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二
1、图文结合,自主赏析,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桂林山水的美,培养自学能力。
2、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认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等方面的资料,用一两个词语表达它们的特点。
3、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提问:“甲天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意图:通过四处景物与桂林山水风光的比较,凸同桂林山水的特点,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自读交流,感情语言,自学字词。
1、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各自感受。
(意图:自我审美,语言表达训练)。
2、结合学生的感受,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问: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指名读,教师相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
(3)齐读,问:漓江的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意图:自主发现,自主赏析)。
3、同样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问: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呢?图文对照,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齐读感悟。
(意图: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理解。)。
4、齐读第四自然段,引导读出陶醉之感。
(意图:美的享受)。
三、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在自主赏析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意图:进一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真名不虚传。)。
四、课堂练习。
1、朗读并听写词语。
漓江、翡翠、竹筏、峰峦、波澜。
2、仿照第二、三段的写法,把句子写具体。
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3、填空:漓江的水有_____、______、_____、三大特点,桂林的山也有_____、______、______、三大特点。
(意图:巩固)。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语句抄在本上。
2、收集有关桂林山水有关资料。
(意图:为背诵课文打基础)。
《桂林山水》文章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教学本篇课文,一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二是让学生通过品味词句,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语文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首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首先对这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通过读为学生展现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水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桂林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接着在学生品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
二、通过品读重点句子,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结合学生的习作水平,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抓住许多典型的句子进行讲解,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看见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让学生知道此句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以及运用对比后的表达效果。还有“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个排比句,把桂林水的特点写得形象具体,这样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习作方法的指导训练,对学生今后的习作有所帮助。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运用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
在学生了解了桂林水的特点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因为第三自然段的结构和第二自然段一样。所以,在学习时,我引导学生按老师指导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自己读书,小组互议,把写桂林山特点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写写体会。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既轻松也很愉快,他们很快就能够说出写山的时候,作者写出了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把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进行对比来写的。
四、紧扣情感,读写结合。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以读代讲,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出语感,使作者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融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品读、男女生分读、配乐读等,将自已的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表达出来。在学生品读时,我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情感,用感悟促进朗读;学生通过朗读已经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这时候,我提问:“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情感在文字中表达出来的呢?”随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方法。又通过仿写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足: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课件的运用与课堂教学没有完全的统一,在第一环节的教学当中,课件的出示有些快,而教师的语速有些慢。在第一课时的结尾处,教师点课件的时机不够好,课件出示稍微有些早。在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时,如果教师课件出示背诵提纲,引导学生背诵课文效果会更好。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清晰地看到了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
矛与盾的结合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三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借助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整理算式。
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你能说一说吗?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用字母表示)
3、猜测:乘法中会有什么运算定律?你能猜一猜是怎样的吗?
4、揭题
2、反馈:你们学懂了什么?
(1)乘法交换律是怎样的?你能说一说吗?
你能用字母表示吗?在哪些地方运用到它?
(2)乘法结合律是怎样的?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吗?
3、提问:你们还在什么困难?
引导学生质疑、解决。
4、比较沟通: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们发现了什么?(交换律:都是两个数相加、相乘,交换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都是三个数相加、相乘,前面两个数相加(乘),也可以把后面两个数相加(乘),和(积)是不变的)
1、口算:练习六第1题
2、针对练习:根据运算定律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3、做一做:第1题,你有什么想法?
4、解决问题:做一做第2题
你们在什么收获?
1、《作业本》
2、102×1398×13
课堂作业本p14
口算训练p15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自学,效果非常好,节时高效。由于这节课的内容和上节课的内容有很多相似之处,采用让学生自学的方法,学生倍感兴趣,他们时而点一点,时而圈一圈,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他们还提出了问题:如果是四个数相乘,能够运用乘法结合律先把中间两个数相乘吗?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了即便是更多的数,也可以把中间两个数先乘。
矛与盾的结合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四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乘法结合律公式的推导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科学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并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一、公开课平常化。
公开课平常化,平时课公开化。公开课总是经过精心准备的,要不然听课的老师也会觉得没有价值。其实不然,不管成功与失败,它都会体现出我们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成功有着值得学习、推广的经验,而失败也会给我们带来学习、反思。特别是我们校级的教研课,最好就是暴露我们学生的学习问题,我们老师教时存在的问题。我就是怀着这样的初衷来上这节课的,无试教、上前没有向学生说明上哪一节内容,没有告诉学生有老师来听课。这样的课较为真实,也最能训练自己的基本功。当然镇级、市级的除外,今天的这节课,我自己觉得成功和失败各占50%,从教学任务的完成来看,可以说是完全失败的,敬请我们听课的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促进我的业务水平的提高。我们平时的课向公开课靠拢,公开课呢则向平时的课靠靠拢,只有这样才会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对于结合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这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我是通过让学生游戏,在游戏中观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进行验证、总结应用这样的一个思路进行的,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思路是符合当今的新理念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但是在验证当中的时间没掌握好,我自己也忘了,这也反映出教师的驾驭课堂、灵活调控的一种教育机智,而且在教学中也有颠三倒四的现象,本来是素材呈现后,让学生发现规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面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它们的积不变。然后提出假设验证,但在教学中到最后才概括出这个规律来。
三、教学理念的设计
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也就是当今最新的教学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独立思考是合作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交流是空的。在教学中有体现,进行猜想验证是,我要求是学生自己先写一个式子,再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最后全班进行交流。在总结出乘法结合律的规律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把这个规律记住,而交流呈现的方式也是多样的,也是在意料之中的,如果不出现,我也会呈现出来,以发挥学生的想象的。
四、两点反思
1、多媒体的运用,与制作。
本节课本来打算在教室进行,想想,这种课件也真是可有可无,只能说是一种电子彩板,不是电子黑板。另外,这次我采用的(powerpoint)进行制作,是第一次上课采用这个软件进行制作课件,花时两节课,效果怎样,有待大家评论。如果平时我们的课如果要用,我觉得我们老师完全有能力可以用这个软件进行简单的课件制作。
2、教学任务的完成与效果。
矛与盾的结合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五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体教结合教学是指通过将体育和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够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在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体教结合教学设计的优势和挑战,以下是我对体教结合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体教结合教学设计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体教结合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历史课时,我设计了一场“历史足迹寻找”的活动,让学生在操场上根据历史事件的线索查找相关标识。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够用实际的操作深入了解历史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明显增加,他们更愿意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其次,体教结合教学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体教结合教学不仅注重学生的身体锻炼,还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设计了一堂语文课,主题是“写作大赛”。在这堂课上,我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运动场上进行辩论,然后根据辩论内容撰写辩论稿。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通过运动锻炼身体,还能够在辩论中培养自己的思辨和表达能力,并且通过写作的方式将自己的观点进行整理和表达。这样一来,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
然而,在体教结合教学设计中,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和困难。一方面,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跨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例如,当我设计一堂音乐和体育结合的课时,我需要充分了解音乐和体育教育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音乐的同时也能够锻炼身体。另一方面,体教结合教学的过程需要精确掌握节奏和平衡,避免学科之间的冲突。例如,在语数英三科结合的教学设计中,我需要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时间,确保学生既能够学习到语文、数学和英语的知识,又能够进行体育锻炼。
最后,在体教结合教学设计中,教师的角色也需要适当调整。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校的管理者。而在体教结合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当学生的指导者和激励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在我的体教结合教学设计中,我更多地充当学生的引导者,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引导到体育活动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同时也更加热爱学习。
综上所述,体教结合教学设计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然而,在实践中,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教学经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并调整自己的教学角色。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体教结合教学会越来越被重视,并且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矛与盾的结合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六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及联想、想象的写法。
2.通过对比阅读感悟诗歌意象的特点。
评价任务: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体会诗歌简练贴切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山里的水什么话都没有说。但是,柳宗元看完了“凄神寒骨”;于坚看完了“有湿透的话要说”;朱自清看完了“不禁惊诧”。今天也让我们的情感跟随作者去驰骋,去体验“海阔凭我跃,天高任我飞”的舒畅吧!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一)指导语: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并根据课下注释初步自学。
(二)指导学生定向学习。
定向问题:
1.《望庐山瀑布》诗中描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学生在课本上标注,然后口答展示。
教师指导理解: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可看做实写,后面的“挂前川”
“三千尺”“银河落九天”则是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采用夸张的写法,是虚写。
2.根据《站立起来的水》全诗对水的描写,试用下面的句式概括伊路笔下瀑布的个性。
诗中描写了、、____________的瀑布。(请在横线上为瀑布填几个修饰语)。
学生到黑板上展示答案,师生指导评价。
参考提示:诗中描写了惊恐万状的、顽皮任性的、意志坚强的瀑布。
三、合作探究,靠近诗人的肩膀。
同学们,让我们站在诗人的肩边与诗人一起看景、一起写诗。
(一)在《望庐山瀑布》中,你认为“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生”换成“升”好不好?
学生各抒己见,代表性发言。
答:“生”字好。“生”字把烟云从香炉峰上衍生、扩散、缭绕的紫烟写活了,而不是单纯的指烟云从低升高。
(二)对比理解、评古论今。
出示诗歌《湖口望庐山瀑布》。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学生分组讨论,推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参考:二者对比,很易分出高下来。张九龄虽也把庐山瀑布放在日光映照下来表现(日照虹霓似),也用了相当夸张的数量词(万丈红泉落),也写到了云气的紫色(迢迢半紫氛)。但是,对于瀑布写得太纷繁,什么都舍不得省略,意象之间缺乏有机契合。而在李白那里,意象被提炼得相当单纯:日照、香炉、紫烟,不但有表层的因果关系,又有潜在的有机联想。激情四射,但又从容不迫,层次井然。
2.同是写瀑布李白笔下的与伊路笔下的形象有何不同?
学生考虑后,可指名回答。
教师点拨:李白把瀑布的流泻想象为银河倾倒,很浪漫、夸张,描写的很华贵、富丽。而伊路笔下的瀑布是平凡、平民化的,采用拟人写法。
3.鲁迅说过,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三分写,七分改。伊路的《站立起来的水》曾多次修改,参照诗歌末节的一稿、二稿、定稿,结合全诗,说说是怎样一次比一次更好的?(多媒体展示)。
一稿:
山谷里的回声是不是在说。
倒退就不是瀑布。
献身的关头。
瞧,多么庄严。
旁若无人。
像大人似的。
二稿:
但无穷无尽的水其实只是一道水。
互相连接密不可分。
看得出每一份水都非常认真努力。
好像他们知道在共同做着水似的。
知道该怎样做水似的。
定稿:
瀑布更像是。
很多很多的水重叠着站立起来。
很多很多的水的决心意志。
很多很多的水的多姿多彩的生命。
筑成多么巍峨壮丽的丰碑。
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理解和评价,指导学生抓住以下要点:
一稿中,作者为了与整首诗歌孩子的主体感觉取得一致,写得太直白了一点,太不含蓄。二稿似乎更贴近瀑布的特征,但离孩子的感觉又远了点。课文中的虽没有回到孩子的感觉,但毕竟贴近了人,转化为对人的歌颂。
(三)拓展运用,让想象飞起来。
1.对于瀑布的白色你还能用到哪些词语来比喻?
2.展开想象,大胆续写几句诗。
水从绝壁上失声叫喊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达标检测。
1.默写《望庐山瀑布》。
2.用自己的话说说“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意思。你认为“生”字比“声”字好在何处?
3.《站立起来的水》中,“水”有哪些个性特点?
4.同是写瀑布李白笔下的与伊路笔下的形象有何不同?
附一:板书设计。
诗两首。
《观庐山瀑布》实虚结合气势宏伟。
“生”:衍生、扩散、缭绕。
《站立起来的水》惊恐万状的、顽皮任性的、意志坚强。
附二:教后记。
本教案设计的亮点之一是多种形式的对比阅读,在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比较容易达成本课教学目标。本课案内容充实,设计层次由浅入深,也使学生探索、接受并不生涩。
在伊路的《站立起来的水》三稿对比理解处理时,学生理解可能较片面,不一定能抓住主题内容,教师可适时点拨,以提高学生认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矛与盾的结合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七
本节教材的例题,都是由主题图引出的。教学时,应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生成连贯的情境,逐步生成后续的问题,使本节课的教学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时,也应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4.在整个环节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虽能较快的体会出这两种加法的运算定律,但在总结、交流加法的结合律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应适当的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记忆加法的运算律,提高学生掌握能力。学生的记忆方法过于单调,教师应在开发学生思维上多下功夫。
矛与盾的结合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八
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与变革,体教结合教学设计在现代教育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体教结合教学是指通过将体育运动与学科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我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体教结合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体教结合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常常面临着枯燥的课本知识和无趣的学习方式。然而,在体教结合教学设计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来实践所学的知识,这无疑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数学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关于测量的体育游戏,让学生在比赛中运用所学知识来测量距离和角度。结果,学生们兴奋地参与其中,并通过游戏理解了数学常识。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因此对数学的学习更加主动和积极。
其次,体教结合教学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运动中通过实践掌握了知识后,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例如,在体育课上,我教授了一节关于运动生理学的知识。在理论讲解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长跑训练,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了心率的变化。之后,我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锻炼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通过运动实践,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再次,体教结合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而其他学科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技能。通过将体育与学科知识相结合,学生能够在不同领域中得到全面的发展。例如,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辩论赛,并使用体育项目来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语文水平,还获得了丰富的体育经验。
此外,体教结合教学设计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体育运动的本质就是锻炼身体、挑战自我和追求进步。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生们能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他们的自信和勇气。同样地,在体教结合教学设计中,我经常运用挑战性的体育项目来鼓励学生超越自我、勇于迎接挑战。当他们成功挑战并突破自己的时候,他们会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综上所述,体教结合教学设计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全面发展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始终坚持体教结合的理念,通过设计有趣的体育活动和结合学科内容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我也不断总结经验,寻找更合适的教学方法和体育项目,以提高教学效果。相信随着体教结合教学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在未来的教育中,体教结合教学设计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功做出更大的贡献。
矛与盾的结合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九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3、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2、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计算器
一、发现问题:
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
三、运用乘法结合律的简算。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2、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矛与盾的结合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十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1、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树多)。
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桂树多)桂林位于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那里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今天我们就去了解桂林的山水。
1、检查预习:词语掌握得怎么样?
2、理解词语:“波澜壮阔”
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同法理解“峰峦雄伟”
3、出示: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教师指导读好“啊”字的变音。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理清楚了课文的结构。(边引领学生小结边板书)。
1、整体把握特点:
过渡: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
2、品读漓江的水。
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具体漓江的水的静、清、绿的?(指名一人读)。
(1)、找依据理解“静”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2)、找依据理解“清”
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说话训练:
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现在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理解“无瑕”的意思。
(4)、把三个特点连起来读,感受排比句的特点。
(5)抓对比。
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这是否浪费笔墨呢?
小结: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
(6)集体有感情朗读第二段。练习背诵。
3、自读桂林的山,练习背诵。
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桂林,欣赏这迷人的风光(配乐播放一组桂林山水图片:下面配《桂林山水歌》)。
过渡:百闻不如一见,作者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这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齐读)。
这哪里是流淌在笔尖的文字,这分明是作者一颗灵动的心啊,让我们发自肺腑地由衷赞叹——(齐读)。
2、学习“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一段中哪—句话最能够起到总结的作用呢?
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
(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
3、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
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桂林山水甲天下。)。
资料: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
作者、读者、游客、诗人、中国人、外国人、……。
古今中外的人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4、课文小结:
古语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领略它的文化之美。
这美妙的仙境让我们如痴如醉,难怪历来的文人墨客都愿不吝笔墨地大加赞赏,我们来听听著名诗人贺敬之是怎样称赞桂林山水吧!
桂林山水歌。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欣赏了如此迷人的桂林山水后,我们不由得为它的美景所折服。用“人面桃花相映红,树阴照水爱晴柔。枫叶红于二月花,红妆素裹更妖娆。”来形容桂林山水是再合适不过了。难怪乎,古人云——“桂林山水甲天下”!
矛与盾的结合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十一
1、认知目标: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下列词语:
漓江无瑕翡翠峰峦雄伟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
2、情感目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3、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排比的写作手法。
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分别具体讲述了桂林水的特点和山的特点,理解用对比突出水美山美的写作手法。
对课文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感情的体会。
dvd光盘。
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巧用视频,开课激趣:
1、播放万里长城、颐和园图片,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对美景的向往,从而引入课题。
教师边展示桂林地区图边解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就让我们乘上竹筏小舟,一起驶入那美丽的山水画卷当中吧。
2、(播放桂林山水视频)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视频,让学生用一句话说出画面的内容?(生自由发言3-4个)。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几种学习课文内容的方法中选择你喜欢的,也可以自己创造新方法。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2、小组学习(播放3分钟轻柔舒缓的音乐)。
三、选用视频,品读课文,感悟山水之美。
(一)巧用视频,诵读水之清碧。
1、先让学生感情朗读汇报的课文,再谈谈自己的感受。
2、其他同学谈感受。(此时适时播放桂林的水视频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漓江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播放漓江水特点的句子,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朗读时,让学生参与评价)。
(1)学生朗读,师生评议,教师进行示范。
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老师指导学生齐读。
(3)指导学生诵读。教师提示:表现三种情感,第一种水静是欣慰;第二种水清是惊喜;第三种水绿是赞叹。
4、指导对比写法的运用,突出漓江水别具一格的美。
(播放图片:1、波澜壮阔的大海,
2、水平如镜的西湖,碧绿的漓江水)。
漓江的水有漓江自己的美。漓江的水静、清和绿。
总结板书:说西湖说大海,不是说漓江比它们都好,是各种景物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美,漓江的三个特点,第一个静。(教师板书“静”)第二个什么?(教师板书“清”)第三个什么?在课文表达绿的时候,还用了个什么词?(引导板书“碧”)。
(二)精选图片,品读山之秀奇。
1、学生汇报读书方法,读读汇报的课文。(师出示桂林山的画面,学生逐个朗读。)。
2、学生谈感受。
3、指导朗读课文。(出示课文内容,生读课文)。
课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重点指导:
(1)读桂林的山的奇要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惊叹。
(2)指导“啊”的音变规律。
小结:同学们,由此可见,作者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功夫多深啊!如果我们把这些词语能在今后的写作中活学活用,同样的,就能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4、对比写法,突出桂林山独具特色的美。
泰山、香山与桂林的山进行比较,得出:桂林的山是奇、秀、险。
本环节总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汇报,老师觉得你们真聪明,第一,能运用学过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举一反三的能力强。第二,发言积极,朗读有感情。老师为你们的进步由衷感到高兴!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三)感悟山水组合美。
1、学生汇报课文的最后一段。
学生读课文。(播放山水相依视频)。
让学生谈感受。(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感悟山水相依,谁也离不开谁。)。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
(齐读)“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谈山水相依的桂林给我们的感受。
(播放视频)坐在船上,行驶在漓江里,桂林山水那独具特色的美,真是令人流连忘返。
2、指导朗读,边朗读边谈感受。
1、赞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用了这样一篇文字优美的文章来赞美了桂林,老师用了一首诗来赞美她,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来赞美桂林呢?那请大家开动脑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广告语、对联、诗、歌曲等等,来赞一赞这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吧!
2、先小组讨论,再全班汇报。
(师作诗)慕名观赏荡轻舟,静水清流碧悠悠。奇峰竞秀拔地险,山水相依画中游。
3、让学生欣赏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播放视频)。
学生谈收获: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1、请把自己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写下来。
2、搜集有关桂林山水的景点图片,办一期桂林山水图片展。
总结语:同学们,桂林既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也有梦幻般神奇的境界。它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它不愧是我国自然风光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国家的骄傲。希望同学们有机会,亲自到桂林山水中细细游览。
桂林山水。
漓江静清绿舟行碧波上。
甲天下。
桂林山奇秀险人在画中游。
原因特点感。
矛与盾的结合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十二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初步体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2、通过乘法结合律公式的推导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科学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结合教学中具体的教学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初步体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一、复习准备,引入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做口算题。
2×550×225×48×12540×25。
根据同学的回答总结出:5和2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十;25和4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一百;125和8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一千。
教师板书:5×225×4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师:同学们,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同学们在干什么?上节课我们根据这副图的信息提出四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解决第三个问题。
板书: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知道哪几个信息?
3、小组合作,列出综合式。
学生做完后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一种思路是先求一共种多少棵树,再求一共浇多少桶水;另一种思路是先求一组浇多少桶水,再求25组一共浇多少桶水。)。
板书:25×5×225×(5×2)。
=125×2=25×10。
=250(桶)=250(桶)。
答:一共要浇250桶水。
4、讨论、比较。
提问:
(1)这两个算式都有道理,而且它们的结果是相同的,说明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是相等关系。)。
板书:25×5×2=25×(5×2)。
(2)等号左边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议论后得出:等式两边算式中的3个因数一样,都是25,5和2;它们的运算符号是一样的,都是乘号。
(3)那它们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它们的运算顺序不一样,左边算式要把前2个数相乘,右边算式因为有小括号,所以要先算后边小括号里面的。
(4)哪个算式计算起来更简便呢?
师概括并启发提问:
这两个算式因数相同,运算顺序不一样,但结果都是相同的,这种现象是不是偶然的呢?
5、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如:
3×6×5=3×(6×5)。
7×4×20=7×(20×4)。
25×8×4=25×(8×4)。
启发提问:
(1)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等式的.因数一样吗?(一样的)。
(2)它们的运算顺序一样吗?(不一样的)。
(3)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议论后明确: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把前两个数先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
(4)三个等式右边的算式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议论后得出:三个等式右边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5)它们每个等式左右两边运算顺序不一样,但它们的积呢?(积是一样的)。
师概括:通过刚才的计算、讨论,看来咱们发现的现象不是偶然的,是有规律性的。
6、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咱们再观察一下,在乘法中,三个数相乘,可以怎么算?还可以怎么算?
学生议论。在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概括并板书: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7、用字母公式表示定律。
启发学生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因数,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板书:(a×b)×c=a×(b×c)。
师概括: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可以改变乘法中的两个因数的位置,今天我们学习乘法结合律可以改变乘法运算当中的运算顺序,它们的积都是不变的。
8、看教科书,讨论小精灵提出的问题。
计算43×25×425×43×4。
先让同学独立计算,然后讨论,明确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0、练一练。
完成35页下面的“做一做”的第二题,请生板演,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六第2题。
2、用简便方法计算。
42×125×825×17×4(25×125)×(8×4)。
矛与盾的结合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十三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初步体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2、通过乘法结合律公式的推导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科学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结合教学中具体的教学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初步体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一、复习准备,引入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做口算题。
2×550×225×48×12540×25。
根据同学的回答总结出:5和2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十;25和4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一百;125和8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一千。
教师板书:5×225×4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师:同学们,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同学们在干什么?上节课我们根据这副图的信息提出四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解决第三个问题。
板书: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知道哪几个信息?
3、小组合作,列出综合式。
学生做完后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一种思路是先求一共种多少棵树,再求一共浇多少桶水;另一种思路是先求一组浇多少桶水,再求25组一共浇多少桶水。)。
板书:25×5×225×(5×2)。
=125×2=25×10。
=250(桶)=250(桶)。
答:一共要浇250桶水。
4、讨论、比较。
提问:
(1)这两个算式都有道理,而且它们的结果是相同的,说明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是相等关系。)。
板书:25×5×2=25×(5×2)。
(2)等号左边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议论后得出:等式两边算式中的3个因数一样,都是25,5和2;它们的运算符号是一样的,都是乘号。
(3)那它们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它们的运算顺序不一样,左边算式要把前2个数相乘,右边算式因为有小括号,所以要先算后边小括号里面的。
(4)哪个算式计算起来更简便呢?
师概括并启发提问:
这两个算式因数相同,运算顺序不一样,但结果都是相同的,这种现象是不是偶然的呢?
5、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如:
3×6×5=3×(6×5)。
7×4×20=7×(20×4)。
25×8×4=25×(8×4)。
启发提问:
(1)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等式的因数一样吗?(一样的)。
(2)它们的运算顺序一样吗?(不一样的)。
(3)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议论后明确: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把前两个数先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
(4)三个等式右边的算式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议论后得出:三个等式右边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5)它们每个等式左右两边运算顺序不一样,但它们的积呢?(积是一样的)。
师概括:通过刚才的计算、讨论,看来咱们发现的现象不是偶然的,是有规律性的。
6、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咱们再观察一下,在乘法中,三个数相乘,可以怎么算?还可以怎么算?
学生议论。在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概括并板书: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7、用字母公式表示定律。
启发学生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因数,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板书:(a×b)×c=a×(b×c)。
师概括: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可以改变乘法中的两个因数的位置,今天我们学习乘法结合律可以改变乘法运算当中的运算顺序,它们的积都是不变的。
8、看教科书,讨论小精灵提出的问题。
计算43×25×425×43×4。
先让同学独立计算,然后讨论,明确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0、练一练。
完成35页下面的“做一做”的第二题,请生板演,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六第2题。
2、用简便方法计算。
42×125×825×17×4(25×125)×(8×4)。
文档为doc格式。
矛与盾的结合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十四
加法结合律就要让学生尝试运用这种方法自己去探索规律了。由于加法结合律一个教学难点,教学中安排了三个层次,首先学生在观察等式,初步感知等式特征的基础上模仿写等式,在模仿中逐步明晰特征。第二层次在观察比较中概括特征,通过“由此你想到了些什么”引发学生由三个例子的共同特征联想到是否具有普遍性。从而得到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再通过学生大量的举例,验证猜想,得出规律。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孩子们从思考中获得了快乐,从运用中得到了启示,所以整堂课学生注意力都是高度集中的。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学生思维的浪花又一次激起,有图形表示的,有文字表示的,也有字母表示的,既是对加法交换律的概括与提升,又能发展符号感。
我还注意让学生在交流共享中充实学习材料,比如说:让学生再写这样的算式进一步验证,增强结论的可靠性。注意渗透数学的学习方法,即让学生踏踏实实经历了“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交流合作——得出结论”这一数学知识研究的基本过程。学生自己想,自己说,自己举例,自己得出规律,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自我感觉不是很好,由于我的心理素质的问题,在课堂上一紧张,个别环节不够紧凑,这也是本人的教学机智不够灵活,缺乏经验,还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总结、完善自己。
矛与盾的结合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十五
1、使学生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运用意识。
2、学会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初步培养符号感和归纳、推理的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理解并掌握运算律,并进行运算。
主动探索法。
挂图、卡片。
一、情景导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吗?玩什么?(师生做游戏进入新课)。
2、出示情景图,仔细看图,读懂图中的信息。
(1)同桌间说信息,提加法问题。
(2)展示学习成果(师相机贴出问题卡)。
(3)教师小结进入课题并板书:加法运算律。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解决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
(1)学生自练,展示学习成果。(指两名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同学展示)。
(2)说说自己的发现。(同桌交流,展示)。
(3)师小结并板书28+17=17+28。
(4)让学生举例(自练)展示教师相机板书。
2、讨论交流:
a每组中的两个算式的异同。
b这几组算式是不是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c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用自己的话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
d用字母a、b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师生交流总结并板书)。
ea+b=b+a(说说字母各表示什么?)。
3、练习。
357+218(计算并验算)。
(1)出示问题二“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己练习,师巡视指用不同方法。
计算的同学上台板演)。
(2)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果,师板书:(28+17)+23=28+(17+23)。
交流自己的发现。
(3)出示两组算式,观察并探索其中的规律。
用学习例1的方法总结出加法结合律,说说其中的字母及识字的含义。
四、巩固理解运算律。
卡片出示课后“想想做做”中的练习题(自练,指名说)(同桌交流,展示)。
五、总结提高。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哪两个运算律?说说自己的收获。
2、教师小结: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率都是加法运算中存在的规律,涉及到的数都是加数。加法交换率涉及到的加数只是交换了位置,和不变;加法结合率涉及到的加数位置不变,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和也不变。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未完成的题目板书。
运算律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矛与盾的结合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十六
小班的幼儿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但也存在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关注。在成长过程中,幼儿逐步体验到了自己与同伴之间的'关系,渐渐学会彼此关心和帮助。本活动通过故事《我们来帮你》让幼儿学会关心、帮助别人,体验帮助别人得到的快乐。
1、幼儿能够理解故事内容。
2、幼儿知道要关心帮助别人。
教学挂图、小动物头饰。
1、导入活动:教师戴鸡妈妈的头饰,讲述:咯咯咯,今天我鸡妈妈可高兴了,因为我要带着我的鸡宝宝回新家去。教师可以做一些鸡的动作,用夸张的语调,吸引幼儿的注意。
2、看图片听故事。
(1)教师出示图片,有表情地讲故事。
(2)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鸡妈妈带着小鸡去哪里?(去他们的新家)。
可是在回家的路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桥被水冲断了)。
鸡妈妈和鸡宝宝又不会游泳,想想他们心里着不着急呢?(非常着急)这时小鸭子说了什么呢?(我背你们过河)。
小乌龟说了什么呢?(我们来帮你)。
大象又说了什么呢?(我来帮你)。
小朋友们想一想,鸡妈妈和鸡宝宝过河了没有呢?(过了)。
教师总结:我们要像小动物一样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3、情景表演。
(1)教师请幼儿戴上小动物头饰分别扮演鸡妈妈、鸡宝宝、小鸭子、小乌龟、大象。
(2)教师讲故事,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表演故事。
(3)教师评价幼儿的表演。
建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说说自己可以怎样帮助别人。
文档为doc格式。
矛与盾的结合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十七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3、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2、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计算器。
一、发现问题:
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2、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矛与盾的结合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十八
教材第33页的主题图,第34—35页的例1(乘法交换律)和例2(乘法结合律)以及练习五中的相关习题。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多媒体。
尝试法、观察比较法。
一、复习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说一说怎样用字母表示。
二、探究新知。
1、主题图引入。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指定多名学生说一说。)。
2、学习例1。
(1)出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启发学生思考: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主题图中哪些相关信息?指定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板书:
4×25=100(人)25×4=100(人)。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有何异同。
(5)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6)观察上面几组等式,从中你能发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吗?(分组讨论交流)。
(7)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学生齐读。)。
(9)拓展:找一找,主题图中哪个问题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
(10)我们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
(11)反馈练习: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的第1题。
3、学习例2。
(1)出示例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启发学生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又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指定学生回答,教师边课件出示: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指定不同算法的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板书:(25×5)×2和25×(5×2)。
(4)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计算顺序不同,但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计算结果也相同,所以能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即:(25×5)×2=25×(5×2)。
(5)哪一种方法计算起来更简便?
(6)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指定学生回答,教师边板书。
(8)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9)用字母怎样表示?(a×b)×c=a×(b×c)。
(10)反馈练习:完成教材第37页的第2题。
(1)出示: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5×37×2125×4×8×25。
(2)思考:怎样计算简便?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定学生上台板演。
(4)集体订正,指定学生说一说各题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反馈练习:教材第35页“做一做”的第2题。
6、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后集体交流。)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三、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四、作业。
《练习册》第14页第1课时的所有习题。
4×25=100(人)25×4=100(人)。
4×25=25×4)a×b=b×a。
(25×5)×225×(5×2)。
=125×2=25×10。
=250(桶)=250(桶)。
(25×5)×2=25×(5×2)。
(a×b)×c=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