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阅读一本书或文章后所产生的个人感受和思考。以下是一些读者对名著的深入解读和思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优质生成课程读后感(汇总16篇)篇一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标准的精髓之一。结合学习的新课程标准和语文专业理论知识,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
认识学生的主体性,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同一班级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诸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学效果。现代教育讲究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必然要求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此,教师要学会用“差异策略”来因材施教。“差异策略”是指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和个别差异,从学生不同的阅读水平、兴趣和风格出发来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获得自主、全面发展的教学策略。在对待学生的个体性差异上,要注重三点:一是要在教学中学会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即便是低阶段的小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也存在着个别差异,这就必然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有区别地去施教。二是要在教学中尊重差异。教师要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与特点,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同时要善待差异,根据差异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其特长。三是是要有选择地发展差异,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适当释放学生的自由度,培养学生的自主感。通过自主感的培养,让学生去寻找个人对文本的具体理解,形成自己的解读方式。对发展学生个性有利的,要多提倡、多鼓励,对影响学生发展的要科学引导,尽可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认识学生的主体性,其次应该正确认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语文的课堂应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动他们学会思考。按照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而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满足这一点,教师照本宣科,学生照本考试,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只会让学生停留在表象的感知上,毕竟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与学生的互动。所以,语文教学要必须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己去发现问题、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提出问题,认真听取学生的想法。学生一旦自己主动提出了问题,那么学生已经处于主动学习的位置了。
认识学生的主体性,再次应当正确认识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动接受和主动探索。当然,创造性不是要求必须标新立异、追求新奇,如学生如果能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发现别人没有发现或自己过去没有发现的问题;从人们意料之外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提出不同于他人的问题解决办法;通过新颖而别致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等,这些都是创造性的表现。作为一名教师,要在教学中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如在外部环境上要提供良好的氛围,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真诚地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成功。要把这种亲切、信任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学生。又如在活动组织上,可以通过组织充满情趣、乐趣、活力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
认识学生的主体性,最后应该正确认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学活动,教其实就是为了学,所以应该把学生的学放在主要位置,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目的很明确,是为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其实,就两者关系而言,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否发挥及如何发挥,就是通过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实现的。如果缺乏学生主体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无从谈起。
教育就是从主体出发,通过主体,依靠主体来开发、发展和完善主体的实践过程。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幼稚无邪、天真活泼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中从无知到有知,从消极到积极,从无兴趣到有兴趣,从被动到主动,这当然不是无条件地自然转化,而是需要一定的条件,而这个条件就是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什么,当然不应该仅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安安静静地听讲,教师连珠炮般的提问,学生如流水般地应答,而应该包含两个更深层的涵义,其一就是教导,重在给学生“指明方向,引导上路”,其二就是辅导,针对学生课内外学习中发生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予以辅助、帮助。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两者并不冲突。在教育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即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发展的过程。两者的关系可以通过“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来实现。
教师在教学中作为引导者,学生作为接受主体接受引导而形成自主思考。比如在作为教学主要形式的讲课上,教师不仅要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学生对这些知识产生热情”,不断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质疑、讨论、争辩和探索。只有当教师的角色从“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才能不断推动智力和思维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优质生成课程读后感(汇总16篇)篇二
我很荣幸参加了城镇第三届名师带徒活动,根据本次活动要求每位学员要一个学期研读一本教学专著。其实,我们周围有很多关于英语的教学专著,我没有选择能给我更多新颖想法的教育专刊,而是选择了最最基本的一本书——《英语课程标准》。上次在第二小学听课时,相主任就提到了小学英语教师首先要看的书就是《英语课程标准》,而且必须看透。
经过这一段时间边上课边看课程标准边反思,我慢慢地感觉到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推行下,我们教学还要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英语的学习应特别强调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养成教育。因此,养成教育是贯彻整个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完成小学英语实施任务的基础。可见,小学英语养成教育势在必行,意义重大。以下是加强构建小学英语养成教育建设我的一些观点:
优质生成课程读后感(汇总16篇)篇三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门新科目的学习,首先就要吸引学生的眼球,才能更好地进行下一步。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
1、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应该改变一本正经传经诵道的板正的教学风格,而是微笑着上课,给学生一种亲切、平易近人的表现。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眼里都是神圣的。在英语教学时,教师可以轻轻地拍拍他们的肩膀,帮助他们纠正书写的姿势,这些细微的肢体接触会让学生倍感亲切,才会放下那颗紧张的心情,在和谐愉快气氛中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
2、新颖、趣味性的教法。
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和机械地跟读,反复听写的教学方法不能够打通英语与学生接受知识的通道。教师应该将趣味性的活动或游戏引进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激发他们学习、应用英语的冲动,达到玩中学,学中有收获的效果。
3、激励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小学的评价应以激励学生学习,培养学习自信心为主。因此,在评价学生时,特别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语言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并选择合适的时机和适当的方法妥善处理。现在很多小学生不愿意开口说英语,多数是因为他们没有自信,害怕出错。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在错误中成长的学习理念,帮助他们把“怕出错”的包袱一点点地丢掉。
优质生成课程读后感(汇总16篇)篇四
传统的教材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这种教材观的实质是“教材即知识”。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特点,一方面注意控制教材内容总量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方面适当降低某些知识的难度要求,改变原理性知识偏重思辨和过深、过难的现象。大胆更新了“双基”的概念和内容,删除了陈旧的、用处不大的信息,充实了学生能够接受、适应现代生产与生活的信息。为了更适合美术教学开放,在源于新教材的基础上,北大附中南山分校编写了美术小本教材,作为辅助教材我们感到和学生贴的更近了,适用时果然学生反映强烈,增加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我们将继续完善小本教材,使之更贴近学生。
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既不是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美术教材质量的优劣,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美术教材的编写,应力求向学生提供美术学习的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
新课程新的学生学习观主要体现在要求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是在有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学习;要求学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具体地说,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不是单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比如背诵、练习等,这些行为方式只是载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以及社会化参与进行有机结合。
考试一直是最常用的评价方式,本来考试作为检验、筛选、强化记忆的途径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我们都知道,在以接受知识为教学目标,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应试教育下,一提到考试学生就无名的紧张,这完全和快乐美术背道的.,我们的评价方法改为展示评价,分阶段评价,活动评价三种方法相结合,学生在欣赏中得到提高,在对比中找到不足,这样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体改了审美。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变了,教材功能变了,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变了,与此紧密相连的是评价方式的变革,其注重对学生学习发展过程的评价;评价不是根据成绩来给学生下定义、分类别,而是注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点滴变化,通过评价指引学生更好的发展。注重对学生多方面的评价;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和学习方法的评价。
其实新课改带给我们的远不止上述的新理念,它带来的是一次头脑风暴。这些变革的构想,最后要依赖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贯彻和实现,因此,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树立新的教育观,了解新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与新课程同行,结合小本教材的使用,为学生创建一个陶冶性情、享受美的快乐得新的美术天地。
优质生成课程读后感(汇总16篇)篇五
通过学习,不仅让我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掌握了最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指导着我。《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育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数学学习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同时也是数学思维能力的获得。在我看来,或许思维能力的获得才是数学学习的根本。孩子们面对的是一个纷繁复杂,信息过量的世界。他们在这个环境中生活,就需要吸收与自己有关有用的信息,而抛弃众多的无关信息。这就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知道,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有意义的学习应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新知。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特别对两种推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做了要求。那么,对于推理能力的培养在三年级下册中的《生活中的推理》这一课有了明确的体现。在中段对于学生的要求还不太高,只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合情推理的能力。虽说,在整个教材中只有一篇专门针对推理而设置的课,但,在不同内容的课中都对推理能力有一定的练习或是渗透。比如: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让学生自主探索9+5=?有的孩子会说,我知道10+5=15,那9+5=14,这个孩子就很好地进行了推理,又如,在三年级上册学习完了三位数(中间有0)除以一位数的列竖式计算方法后,放手让学生探索三位数(末尾有0)除以一位数的列竖式的方法。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新标准》的出炉,提醒着老师们要重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
下面谈谈我对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后的几点体会。一是教学内容,多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注意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二是强调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三是内容强调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
经验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想的基础。没有亲历的数学活动就谈不上经验。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所以新课程大力提倡“做数学”。不过光“做”也不行,还要善“思”。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对“做数学”的过程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反思自己如何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处境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积累起宝贵的数学经验,才能找到开启数学之门的金钥匙。
《标准》中更加强调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类比、归纳等多种数学思考方法对问题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看来,问题解决在数学课中就有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和使命。当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得建立在掌握了基础的数学知识上。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回顾反思和总结数学思想方法。
优质生成课程读后感(汇总16篇)篇六
一节课的完成离不开学生的配合,同时也是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体现。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头开始,从严训练,一点点强化才能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
1、培养学生看、听的习惯,参与课堂教学。
要求学生能够时刻跟进课堂的进程,眼睛、耳朵听从教师的指令,能够关注教师的一言一行,同时关注同学的问与答,随时做好答问准备。要培养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注意训练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以应用于开火车的游戏,点名游戏,一次跟不上,反复随机抽查,这时学生会在紧张且具有趣味性的游戏中,积极参与,养成看和听的好习惯了。
2、培养大胆说、读英语的习惯,具备连贯表达的能力。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用来交际,都需要说出来的。小学英语应该杜绝只会写的“哑巴英语”,要让学生养成爱说英语的好习惯。课堂上应该多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哪怕是一个单词、一个简单的句子。现在英语课堂,教师很注重英语口语是否地道,会借助点读笔、录音机、多媒体等工具,让学生一遍遍模仿,特别要对口语表达有障碍的学生要耐心指导,这无疑就是培养训练他们读和说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在班级内组织课文诵读比赛、课本剧表演、英文歌曲等活动,调动学生体内爱表现的欲望,增强其连贯表达英语的能力。
3、培养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基于小学英语课时少,教师在安排指导学生书写上的时间就相对很少,也有些教师对学生书写关注不够,导致学生上到五六年级英语单词写得东歪西倒,寥寥草草。有的学生其实是可以写好的,但他们却不重视书写,应付公事。
俗话说的好,字如其人。认认真真写出一手好英语单词、句子,也可以看出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而且《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正确使用大小写字母抄写、书写单词、句子;区分印刷体和手写体;基本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所以,我们要在低年级时就要让学生养成板正书写,一点点地指导他们26个英文字母的正确书写。其实,书写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字母的书写规格、单词的书写、句子的构成都需要在平时教学中认真贯彻的,不能操之过急。同时,我们对待中高年级不仅要求书写质量,还要求书写有速度。
英语在小学开设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养成学习英语的好习惯,才能为他们在各个阶段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广大小学英语教师应该构建好小学英语养成教育,不断尝试各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搭建与英语的学习桥梁(即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符合自己的学习风格(即养成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在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中不断取得进步。
优质生成课程读后感(汇总16篇)篇七
今年暑假我有幸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标》,使我受益匪浅,《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进行了一次系统而大胆地变革。它吸收了现代课程理论的最新成果,通过学习我对《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认识和理解如下: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将语文学科的任务局限于工具性的一面,忽视其他语文素质的培养,社会各界和家长曾对语文教育现状提出尖锐的批评。针对语文教育存在的弊端,此次课程改革,重点进行了语文课程功能的开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二是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的地位,并根据课程的特点,将其贯穿于各阶段的目标中;三是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输。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融合。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审美情趣。比如,在阅读中,要求学生不仅做到文通字顺,而且通过阅读作品,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命运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泼地流个不停。”教师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体验空间和实践课堂,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激发自我写作兴趣,从而写出心中想说的话,心中想写的事。
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会有效结合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切实认清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努力使教学有新意,让语文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注意感情的培养,创设情境,进行情感教学;培养学生广泛的好奇心;通过挖掘审美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避免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课内语文学习要与课外学习,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等等。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方法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持久而强烈,语文教学自然就会轻松起来。
总之,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语文,把语文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读了新课标后,我更加感觉到这种美丽的必要,她是语文学习的领航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带领我的学生们去感受这种美丽!
优质生成课程读后感(汇总16篇)篇八
《数学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们知道,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有意义的学习应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新知。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合理,灵活。下面谈谈我对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后的几点体会。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
注意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例如:教学《公约数,最大公约数》时,先出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有一间厨房要铺地砖,请你帮忙想一想:要选边长为几分米(整数)的正方形砖,才能铺得既整齐又快同学们通过讨论后,得出:边长1分米,2分米,3分米,6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得最快。这时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既是30的约数,又是24的约数,是24和30的公约数,而6是最大一个,从而引出一些有关的概念,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第一学段"鼓励算法多样化",第二学段"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中学阶段,要积极鼓励一题多解,让学生能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体现了方法的多样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
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例如:教学一些求组合图形面积时,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成绩好的学生可以用各种方法解答,成绩差的学生只要掌握一样方法就可以了。
《数学课程标准》已经颁布,试点已在进行。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应当迅速开展。我们相信:随着学习的深入,理解《数学课程标准》将更深刻,实施《数学课程标准》将更坚决,真正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数学教学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优质生成课程读后感(汇总16篇)篇九
今天,再一次拜读了华南师大刘良华系列专栏“关于教师成长”(一)《成为有课程智慧的教师》,结合三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实践有很多感悟。
在改革教育传统的过程中,总会提出一些教育隐喻或教育口号,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这些教育隐喻或教育口号耳熟能详、容易理解、便于操作,往往使教育工作者津津乐道。要成为有课程智慧的教师,从一下教育口号谈起。
(一)“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
中国曾经有多次教育改革(或教学实验),其中很多教育改革实际上只是“教学改革”,也就是“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的实验是很重要的,但教学方法改革的实验抵达一定程度之后就会遭遇一个障碍:原有的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旧教材成为新教学方法的瓶颈。如果教材错了,教学方法无论如何调整,终归是一种“微调”,甚至会“助纣为虐”。也可以说,如果只改变教学方法而不改变教材,至多只有“正确地做事”的效应,而且很可能是正确地做错误的事。
真实的教学改革总会引起教材改革及相关的课程改革的渴望,有效的`教学改革原本应该是课程改革,应该使教材和教学方法同时发生改变。教材改变意味着首先保证“做正确的事”。显然,“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用“正确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
(二)“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新课程理念认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首先是一个优秀的课程工作者。所谓课程工作者,就是说,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教材的人”,他首先是一个“调整教材”、“补充教材”、“开发教材”的人。优秀的教师一直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不是考教材”而是“考课程标准”。
前几天,北京大兴县教育考察团到泰安考察新课程推进情况。在长城中学座谈交流时,我发现他们非常在乎教材选择问题,他们认为,如果两个地区、两个学校选用的教材不同,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竞争。比如,他选“人教版”我选“北师版”,如果高考偏重“人教版”的话,我们岂不是吃大亏了。其实这就是典型的理念问题,也就是说,新高考“不是考教材”而是“考课程标准”,大可不必为教材的选择而耗费过多的精力。要结合自身实际,根据课程标准用好教材,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整合教材。即保持教材的总量不变,根据教学实际适当调整教学单元的顺序以便更好的因材施教。比如,泰安的数学教学,必修阶段的学习在04、05级是按照必修1-3-5-2-4的顺序学习的,06级根据学习的效果调整成了1-5-4-2-3更加符合泰安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如,现在高一数学必修5——“3、3、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这一节,学习必修5时由于“直线的方程”没有学暂时搁置。学完了必修2第三章“直线与方程”后再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感到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2)补充教材。补充教材实际上使用“加法”的态度对待教材。他并不改变原有教材的内容,只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高考的要求,适当增加相关的内容。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教材互为补充,既能保证教师不至于“照本宣科”又能增加学生应对高考的自信心。比如,立体几何中“二面角”,课本内容较少且没有求二面角的例题(仅在课后习题中出现了2题),而此知识点又是高考的重点,有经验的教师一般要在这里补充例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定义的理解,初步掌握简单的二面角的求法。
(3)更新教材。如果教师发现现有的教材绝大部分内容已经过时、落后;或者教材虽好但不适合自己学生的具体实际;或虽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但与高考的要求还有差距等。那么,教师可以考虑用另外的教材替换现有的教材,以便更好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应对高考。更新教材时一般先做“减法”后做“加法”,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教师只有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能成为有课程智慧的教师,才能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实践者、引领者。
优质生成课程读后感(汇总16篇)篇十
女儿小时候经常在我的故事声中入眠一直让我很有幸福感。感觉很长时间没有给女儿讲故事了,想来不是不想讲,而是以前积累的故事讲完了,不学习已经没有什么新东西可以拿出来了。再则女儿认识的字多了,理解能力强了,可以自己看书找乐趣了。不用再缠着我讲故事了,让我有种淡淡的失落感。
不用讲故事了,我试着在书店给女儿找些她喜欢的书。故事情节生动感人,富有哲理,充满力量,催人奋进而有适合小学生口味的书籍。
女儿把学校主编的《智慧课程》给我看,书中以一个个小故事汇编而成。主题“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囊括万千,包罗万象。书中的故事精彩动人,富有阅读乐趣,通过课后的问答互动可以学到很多道理。很多的哲理性的知识将会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积极的意义。我笑着对女儿说,我们抱着大西瓜不知道用来解渴还到处找水喝。
我的同学在三峡大学教书,他说一个月只上了一次课,但为这一次课收集、整理,得准备二十多天。那么编辑一本书呢,得花费编辑者多少心血呀。衷心感谢学校和参与编辑的老师们。您们辛苦了!
每读完一本书都觉得感慨万千,真正要下笔写点东西的时候却难以下笔。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是无时不刻需要更新学习。每次陪着女儿学习时我都在想,其实女儿何尝不是也在陪着我们。等他们再大一些不需要我们陪伴的时候,我是不是会有“不用我讲故事”般的失落呢。
我和女儿差不多天天看这本《智慧课程》,我们经常对一些观点进行讨论并交换观点。通过阅读讨论,我们各取所需,她可能明白了在她思维逻辑下的道理,我也在书中找到了我想要和需要的东西。
这种感觉真奇妙!
优质生成课程读后感(汇总16篇)篇十一
本月阅读了《幼儿园班本课程》之我们心中的美丽城堡这一章,通过阅读让我对幼儿、教师、家长三个不同层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幼儿认为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整体。他们是有差异的,我们提供相同的背景、相同的信息支持和材料的支持,教师提供相同的指导,但是孩子是不一样的。他们各自有各自的想法,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比如有的孩子擅长唱歌,有的孩子擅长画画,还有的孩子擅长运动等等。他们喜欢挑战、需要鼓励、渴望公平,当然也需要规则。他们需要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逐渐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规则。
教师作为幼儿园重要的组成,她们需要有爱心,能够蹲下来与孩子热心的交谈,真实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她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巩固和提高知识经验,在“问题”中不断成长;她们需要不断创新,勇于挑战自己,通过挑战让自己不断成长;他们需要反思自己,在反思中积累经验,发扬优势、弥补不足;她们需要团队,通过三位老师的通力合作,不断提高班级工作的质量,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当然,她们也是需要赞赏的。赞赏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对教师工作的一种鼓励和支持。
作为家园合作的重要组成成员——家长来说,他们也是各异的。正如孩子一样,每位家长也是不同的。他们都关注自己的孩子,不同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关注点也是不一样的,他们有的关注孩子的学习能力,有的关注孩子的交往能力,有的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等等。他们希望和教师沟通,通过沟通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通过沟通寻找自身的弱点,不断的学习。他们也乐于参加各种活动,为幼儿提供各种材料,走进课堂参与幼儿的教学,为孩子们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当然,他们也是渴望平等的,只有平等,家长才能自如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真正的投入、积极的配合,和教师成为真正的朋友。
优质生成课程读后感(汇总16篇)篇十二
一、促进者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提出来的。
传统的教学难免会把教师个人的意志(或是出于学校、领导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身上,为了达成某项既定的目标会毫不犹豫以不择手段的方式来逼迫我们的学生完成任务。即使新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的今日,这种现象仍然存在。这样的师生关系已经不能培养出当今社会急迫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我们陈旧的教育已经远远的跟不上趟了。
那么如何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呢?教师不是上帝,创造不出天才,唯一能做的是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帮组学生发掘自身所蕴藏的无限的潜能,激活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并进取引导他们走向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成功之路,以此促使他们成长为有独特个性和健全人格能够体现自我价值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是要敬小慎微,尽量不把自我个人的意志过多的强加在学生身上。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引导和促进每一个不一样的学生成为他们应当成为的“人才”。
二、研究者是从教学和研究的关系提出来的。
教师要想成为学生好的促进者,自身的素养,尤其是自我专业的素养是要提高的。仅有自我站的高了,才能给低处的人予以正确的指引。做教师就必须时刻给自我充电,不断更新自我,做到与时俱进。研究者就是让自我像一个学生一样对未知的东西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总结,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论成果,从而才能不断推进我们的教学改革,使之我们的教学在研究中不断提升,在提升中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我们的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其实对学生而言这也是一种“身教”。
三、建设者、开发者是从教学与课程关系提出的。
此刻课程体系中增加了校本课程,许多学校都自我编印了校本书籍。很多校本课的资料都很贴合当地的传统和特色,或是贴合学校的实际需求。就我们体育学科来说,创编徒手操、自编舞蹈、武术套路、编写校本书、废旧器材的改造利用,游戏的开发等都能体现出体育教师在对待体育课程的改革中是走在前面的。对我来说这方面是我异常欠缺的,另一个方面是这些好的东西实践和推广的人还太少。当我们真正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时,我们就会对我们的所教学的资料理解更深刻,剖析更全面,给学生带去的也将是更丰富的知识,更严密的逻辑,更贴合实际发展规律的教学。
四、开放的教师是从学校与社区关系而言的。
开放的教师从目前来说应当是很难做到的吧!虽然我们此刻学校体育场地是对外开放的,社会上的群众也都参与进来,可是真正参与的教师却很少,或者说参与的教师能起到的作用很有限。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学校专职的体育教师一般都会是某个社区或俱乐部的教练,他们会组建社区的比赛团队和另一个社区的团队比赛,并构成一个惯例或一个联赛。而我们此刻这样的现象虽然有却很少,规模也很小,参与的年龄很多也是集中在青少年和年轻人这个群体。我们所带出来的运动队也都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赛。在其它的空闲时间内,组织社区间的比赛机会是没有的。也就是说,我们任然把体育教学当成教师的专职职业,只在课堂教授。我们并没有把自我看成是一个开放的人,是社区的一员,也能够参与到社区的活动中来,并能够起到进取的推进作用。
优质生成课程读后感(汇总16篇)篇十三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标准的精髓之一。结合学习的新课程标准和语文专业理论知识,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
认识学生的主体性,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同一班级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诸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学效果。现代教育讲究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必然要求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此,教师要学会用“差异策略”来因材施教。“差异策略”是指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和个别差异,从学生不同的阅读水平、兴趣和风格出发来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获得自主、全面发展的教学策略。在对待学生的个体性差异上,要注重三点:一是要在教学中学会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即便是低阶段的小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也存在着个别差异,这就必然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有区别地去施教。二是要在教学中尊重差异。教师要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与特点,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同时要善待差异,根据差异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其特长。三是是要有选择地发展差异,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适当释放学生的自由度,培养学生的自主感。通过自主感的培养,让学生去寻找个人对文本的具体理解,形成自己的解读方式。对发展学生个性有利的,要多提倡、多鼓励,对影响学生发展的要科学引导,尽可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认识学生的主体性,其次应该正确认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语文的课堂应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动他们学会思考。按照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而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满足这一点,教师照本宣科,学生照本考试,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只会让学生停留在表象的感知上,毕竟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与学生的互动。所以,语文教学要必须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己去发现问题、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提出问题,认真听取学生的想法。学生一旦自己主动提出了问题,那么学生已经处于主动学习的位置了。
认识学生的主体性,再次应当正确认识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动接受和主动探索。当然,创造性不是要求必须标新立异、追求新奇,如学生如果能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发现别人没有发现或自己过去没有发现的问题;从人们意料之外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提出不同于他人的问题解决办法;通过新颖而别致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等,这些都是创造性的表现。作为一名教师,要在教学中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如在外部环境上要提供良好的氛围,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真诚地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成功。要把这种亲切、信任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学生。又如在活动组织上,可以通过组织充满情趣、乐趣、活力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
认识学生的主体性,最后应该正确认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学活动,教其实就是为了学,所以应该把学生的学放在主要位置,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目的很明确,是为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其实,就两者关系而言,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否发挥及如何发挥,就是通过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实现的。如果缺乏学生主体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无从谈起。
教育就是从主体出发,通过主体,依靠主体来开发、发展和完善主体的实践过程。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幼稚无邪、天真活泼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中从无知到有知,从消极到积极,从无兴趣到有兴趣,从被动到主动,这当然不是无条件地自然转化,而是需要一定的条件,而这个条件就是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什么,当然不应该仅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安安静静地听讲,教师连珠炮般的提问,学生如流水般地应答,而应该包含两个更深层的涵义,其一就是教导,重在给学生“指明方向,引导上路”,其二就是辅导,针对学生课内外学习中发生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予以辅助、帮助。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两者并不冲突。在教育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即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发展的过程。两者的关系可以通过“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来实现。
教师在教学中作为引导者,学生作为接受主体接受引导而形成自主思考。比如在作为教学主要形式的讲课上,教师不仅要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学生对这些知识产生热情”,不断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质疑、讨论、争辩和探索。只有当教师的角色从“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才能不断推动智力和思维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优质生成课程读后感(汇总16篇)篇十四
近来,我和同事们共同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找出了新旧课标的异同,有很多新增内容,主要明确了今后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侧重点,对我们今后怎样教学指明了方向。
新课标中第一学段(1~2年级)中的识字与写字部分中有这样几条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新课标中对小学一二年级的阅读这样要求: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教学中,新增了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新课标还新增了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教学方式又要转变学生学的方式方法,所以我要转变教学理念,跟随时代的脚步,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课下多和学生交流,建立师生之情。在课上,要平等对待学生,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时给予鼓励,给予适时的帮助,总之要关注每个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要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多年的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觉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你要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例如:怎么预习课文,先读课后的生字,再读课文,读课文的要求,因人而异,直至把课文读通顺为止,然后标自然段,画好生字、词语,学生学生生字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记生字。查字典,写好生字的词语,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还有在语文教学中,经常注重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学会学习,并通过讨论、交流,找到答案,再把它写下来。我是一位低年级的语文老师,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时间,让学生尽情阅读,感受语言的乐趣。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按笔顺描红,临写,并了解汉字的书写规律认真书写汉字。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写字作业的练习,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另外,我要给予学生以肯定和鼓励,并定期开展活动进行写字比赛,调动积极性,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鼓励学生课下阅读,如看故事书,读报纸,走上街头读广告等,并让学生交流体会读后心得,只有让学生把所学用到生活中,具有成就感,懂得学知识的重要性,那么,我们的教学才事半功倍。
优质生成课程读后感(汇总16篇)篇十五
本学期在领导的带领下我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四大数学内容。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圆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和解决问题。下面就自己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
1、育人要有新理念,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
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2、教学素材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从现实中取得学习资源,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
3、教学要有新方法。
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还要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
优质生成课程读后感(汇总16篇)篇十六
假期中我读了《新课程教师必读》这本书,起初只是随意翻翻准备拿它消磨时间而已。可是当我渐渐读进去,走到书中的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教育教学故事中时,我真是对这本书爱不释手了。我觉得我应当把它当作一本很重要的书来读,因为他对我们教师来说太重要了。读了它真是使我受益匪浅。
每一个教育故事,教育启示集锦都发人深思。文中的作者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不同事件,而他们都能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解决。而且他们都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例:《让人性的光芒在课堂闪烁》中一文案例的作者朱聪在给学生上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要求学生讲一个“给比拿愉快”的故事。他费尽口舌启发学生:“比如说,你有没有帮助过别人,别人因为你的帮助而感谢你时……”讲堂中一位学生打断了他的话,让老师给他们讲“给比拿愉快”的故事,老师却一时语塞了。致使老师课中不知如何是好,正在这时下课铃声响起。老师及时给了自己一个台阶下。老师说了实话,只准备如何启发大家来说,却没想到自己来准备一个故事,明天我上课时给大家讲。虽然作者的态度是真诚的,但丝毫却没有感觉到刚才过关的庆幸。反而感到一股深深的自责从心底涌起。作者在课后及时反思着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觉得提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根本不是一个难题,但要真正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可能就有点困难了。光靠教师的启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活生生的例子作引导。在课堂中,如果讲关于自己的故事,肯定比讲听说来的、读到的故事更能吸引学生、更能打动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说话的欲望。但自己是没有想到这一点吗?是准备不充分吗?仔细想想这里虽存在着客观问题。那就是自己心底还深深潜伏着“师道尊严”的意识。
是啊,要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一定得放下架子,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课堂上不至于这样。本文作者及时反思了自己的不足,多么令人值得学习呀。确实我们教师曾几何时,两点一线成了我们生活不变的轨迹。早晨上班,晚上回家,路上匆匆而过,无心顾及周围的人和事;在学校里忙忙碌碌,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无暇真正了解学生。晚上回到家中,忙完家务,又要督促孩子写作业,再没有能力和时间去关心邻家的事……就在这忙碌中,我们真的渐渐忽视了生活中的其他事情,渐渐失去了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教师,才会有这样的学生。在学校里,课课都重要、门门皆基础。星期天,各门兴趣班排得满满。孩子们马不停蹄的赶场子,节假日也是这样,他们知识越来越丰富、技能越来越强的同时,他们的创造力却慢慢地枯竭。与人交往不再默契。他们说不出、教师说不出“给比拿更愉快”的故事的原因,不是不说,是没有话可说!因为没有看过,更没亲身体验过。
作者的反思是深刻的,一个小故事的确暴露了我们在当下的教育经验中忽略了很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我想,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反思是发人深思的。我们真的应当醒悟了。我们不能埋怨本文的教师和学生缺乏故事和体验,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因素。我们的教育真应关注生活世界,这不仅仅是个理论话题,它确定有现实意义,当我们去掉教育人为包装,以一颗淡然的心平静地看待像花蕾一样渐次绽放生命活力的孩子们,在生活中体验意义、在生活中感受生命的多姿多彩。
本书中一个个案例无不释然的说明了我们应当多多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多用他们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世界,多用他们的思维去思考他们的所想。这样孩子们的世界将是一个多么绚丽多彩的世界啊!
从本书中我看到了很多作者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他们的教学机智,与学生心灵的沟通,自己的教学反思等等。作为一名教师我想真的应该不断学习新的课程理念了,决不能用灌输的思想去教学生了,决不能再扼杀学生的创造性了,真应当多动动脑筋,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教育再不能培养“标准件”统一模式化的学生了,要了解其个性,以求健康发展。
从教了十三个年头,真的感到还有很多知识需要我去学习,去重新更新观念。为了我们的教育,我真应当审时度势,认真学习新的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