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应当遵循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欢迎大家参考以下的教学工作计划,相信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会有所帮助。
最热登岳阳楼教案(通用21篇)篇一
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教学。
重点:掌握重要加点字词,背诵课文。
难点:
1.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2.抓住本文骈散结合的写法。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合理停顿,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达到顺畅地背诵全文的目的。.
教学设想:
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文中除了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重要的句子需要翻译理解外,还要学习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因此学习中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的掌握上,难点放在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大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们为官时积极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苏轼、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别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岳阳楼记》。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而范仲淹自己也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鹊起。
(一)研读第1段。教师范读课文,从情感上抓住学生。
1.对照书下注释,理解重要的词句。
词:越明年、谪、守、增、制、属、作文。
句子: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思考与讨论。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古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也是为了自勉勉人。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朗读朗读,然后学生合作解决重要的词句。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词:夫、胜状、晖、备、然则、极、骚人、得无异乎。
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
(l)找出本段概括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明确(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重点句子的赏析。
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气势磅礴。“衔”、“吞”字连用,化静为动,使描写的景物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加强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这一节的写景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从岳阳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宏大开阔的景致描写,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自然引出下文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为结尾的议论作了铺垫。
大声朗读这两段,在熟练的基础上背诵。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板书设计:
范仲淹。
作记的缘由。
属予作文以记之。
洞庭全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最热登岳阳楼教案(通用21篇)篇二
2、品味文章的语言,体味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了解古代政治家的忧国忧民情怀;
品味语言,体味蕴涵文字中的古代政治家的政治抱负和思想情怀。
3课时。
一、导入: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究竟这水、这楼因这文而出名,还是范仲淹这《岳阳楼记》因这水、这楼出名,读完这篇千古传诵的名篇,你也许就不难判断了。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就。人是环境的产物,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阅读完,也许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会有所帮助,请同学们先读一读。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思考:1.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2.范仲淹论政事奋不顾身,力主改革,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他的思想,一个高尚的行为取决于一颗高尚的灵魂、一个崇高的信念。
二、朗读、感受:
1.读准字音:
谪守()朝晖夕阴()迁客骚人()霪雨霏霏()。
潜形()薄雾冥冥()岸芷汀兰()心旷神怡()。
皓月()宠辱偕忘()樯倾楫摧()阴风怒号()。
2.教师范读,学生朗读,体味:作者叙的是重修岳阳楼的缘起及作记的原由,描写的是洞庭湖的胜景及晴景、雨景,抒发的是观景的悲喜感情,议论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学生把握层次并归结大意(略)。
三、细品课文,疏通词义,体味内涵:
1、重点词语点拨:
谪守越明年百废具兴增其旧制作文胜状大观。
一湖涯备极得无异乎迁客骚人。
2、翻译、理解:
1)为什么藤子京被贬官仍能“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为何愿为他作记?
(因他俩都能以百姓利益为重,不是太看重自己的得失)。
2)“洞庭天下水”,如此壮观的美景,作者却寥寥几笔,为什么?
(因为“前人之述备矣”,故不必详述,再者,此文写景是为下文议论、抒情服务的)。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4)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5)迁客骚人汇聚岳阳楼会是怎样的情形,试运用想象描述一下。(不拘一格)。
3.小结:
一、细品3、4段,体味“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怀:
1.导入:
迁客骚人汇聚岳阳楼观赏洞庭景色,心情会否不同呢?清代文学评论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迁客骚人各自的境遇不同,心情当然也各有不同,观赏自然景物的感触自然也不同了。
2.学生各自放声朗读,讨论:(1)这两段写的是实景还是想象中的虚景?为什么?
(虚景。因为一,范仲淹只到过岳阳楼一次,而本两段显然不是描写一次之景;二,“若夫”一词不似实写)。
(2)重点词语点拨:
1).要重点理解的句子。
“则有……者矣”是一长定语句。“者”指代“览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语。第4段末句的结构相同。这两句可分别译为“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谗言,惧怕讥讽,满眼凄凉,感伤到极点而悲痛的心情了。”“……就会产生一种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齐忘记,端着酒杯面对和风,充满喜悦的心情了。”
景--“日光”。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它写的是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跟上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把--动词,持,握。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
2)学生试译,要求在直译的前提下,译成优美的写景片段。(10分钟)(小组交流)。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4)迁客骚人在观赏不同的景色时,感情有如此大的反差?为什么?
(不具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那么,作者是否赞同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呢?请欣赏文章最后一部分。
一、齐读最后一段,体味作品深刻的思想内蕴。
二、点拨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求心或异为以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是然则微斯归。
三、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设问:
学生讨论、归结: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学生讨论、归结: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的悲喜是和民生疾苦和国家命运相关的。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学生归结:有。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四、朗读全文。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领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以及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特色。
最热登岳阳楼教案(通用21篇)篇三
1、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诗人的爱国情怀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五、〖链接〗
(一)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原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于是就有了这堂课的大变动。
1、课堂教学程序流畅: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朗读诗歌,初步感知——理解诗歌,合作探究——联系同类,拓展深化”三个主要环节,在其中的第二个环节我明显地在其中用了”如何分析诗歌的情感“这一主线的,在研读一课的同时落实一些研读诗歌的方法:抓住意象触摸诗人的感情由浅入深,使学生一步一步深入了解全诗。
2、抓住“反复诵读”的重点:
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主要环节“读准诗歌”:有自由读、单独读、齐读、抓住节奏读。然后,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齐读全诗译文。接着,理解全诗的感情基调之后,配上符合全诗意境的音乐,全班齐读。最后,拓展环节中还是让学生学会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涵,挑自己有触动的诗句自由朗读分析。
在反复诵读,不仅让学生充分接触诗文,还可以让他们感悟诗歌的意境,还可以营造诗韵的气氛。
3、适时介入资料:在了解本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时,我应适当地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诗人陈与义是在“靖康之变”后,流亡到南方,登上岳阳楼,才写下此诗。因此,了解“靖康之变”这个历史事件,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诗人悲己悲国的情感。
4。拓宽诗文的内涵:从陈与义的诗歌中的意象”夕阳“到其他古典诗词中的夕阳,例如:“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由秋天的悲凉景象到其他诗歌的悲秋,从陈与义的登楼的忧国忧民到杜甫登高登楼诗歌的忧国忧民,不停地拓宽,适时地迁移,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掌握一类诗的解读,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当然这堂课有些许的不足,课堂总是缺憾的艺术,比如对于诗歌的朗读的设计总是有些忘却,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这点做得还不是很足,自己已经充分进入了角色,可学生却迟缓了许多。当然最好能够在同仁的指点下找到更好的授课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但愿你们不吝赐教。
最热登岳阳楼教案(通用21篇)篇四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的东面长江的西面,(正因无风)楼阁上的帷幔静止不动,夕阳缓慢地下沉。
登上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徘徊在黄昏时湖山之下。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斑白,望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学习总结二:
最热登岳阳楼教案(通用21篇)篇五
一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霪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先天下之忧百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
“吾谁与归?”(变序句)。
“则有……者矣。”(长定语句)。
“其必曰……乎。”(表示揣测语气的陈述句)。
三了解“对偶”的特点及作用。
四理解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
五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
一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二倡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3课时。
(指导自读)。
一导入新课。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这是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必须认真思考的。
关于岳阳楼和作者,请先看本文的题注。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就。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节引,字句略有改动),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很有帮助,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挂在小黑板):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指定语文学习好的学生读讲。)。
二指导自学。
1。读懂文句: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见“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三课外作业。
1。把小黑板上关于范仲淹的资料抄在练习本上。
2。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教读第1—4段)。
一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根据上一课布置的思考题提问。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在答得完整,目的只在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便有的放矢地教学。)。
二研习新课。
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越明年—课本注解为“到了第二年”(即庆历五年),而据《岳州府志》载《宗谅求记书》,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在庆历六年,所以这句中的“越”还是按它的本来意义作“过”讲为妥,“越明年”就是“过了第二年”,即进入了第三年讲(庆历六年)。
谪——封建社会官吏的降职或远调,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远方,如“发闾左適(同“谪”)戍渔阳九百人”。
属——同“嘱”,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2。思考与讨论。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百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夫——本文中几个“夫”都念(观夫、若夫、嗟夫)前两个“夫”有指示作用,相当于“那”;“嗟夫”,感叹声,亦作“嗟乎”。
然则——顺接连词。注意不要跟转折连词“然而”搞混。“然则”在这句中有承上连下的作用:(既然)洞庭湖是这样(气象万千),它北通巫峡,南到潇湘,降职外调的官吏和忧然失志的诗人大多会合在这里,那么他们看到这景色后产生的感情,能不因景色的变化而不同吗?《教学参考书》把这句中的“然则”译为“然而”,不符合上下句间因果相承的关系,值得商榷。
骚人——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得无异乎——“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但本句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诘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2。思考与讨论。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教读第3、4段,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句子。
“则有……者矣”是一长定语句。“者”指代“览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语。第4段末句的结构相同。这两句可分别译为“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谗言,惧怕讥讽,满眼凄凉,感伤到极点而悲痛的心情了。”“……就会产生一种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齐忘记,端着酒杯面对和风,充满了喜悦的心情了。”
景——形声字,“日”形“京”声。“景”的本是“日光”。
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浮”和“跃”两个动词分别作名词“光”和“金”的定语,构成两个偏正短语。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
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语法结构、修辞方法跟上句相同,不过它写的是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跟上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把——动词,持,握。“把”作介词是后起的用法(把门关上),或用在比较接近口语的诗词中(欲把西湖比西子)。
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
2。思考与讨论。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三布置作业。
完成“朗读·背诵”一、二。
(教读第5段,总结)。
一检查作业。
二研习新课。
教读第5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先天下……乎”——这是一个略带测度语气的肯定句。
注意:“其”在这里是代词,不是表示推测的副词。这一句是作者代古仁人回答。“然则何时而乐耶?”用“……乎”这样测度的语气,显得委婉而得体。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设问:
提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三朗读全文。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领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以及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特色。
四总结性练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阴风怒号()薄()暮冥冥。
浩浩汤汤()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宠辱偕()忘。
嗟夫()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下面译文中有几处译得不正确,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古仁人)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退处民间又为君主担忧,真是进朝做官也担忧,退处民间也担忧。然而他们什么时候才乐呢?他们必定会说“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吧。
4。本文有两种对偶句,一种是两句相对,如“北通巫峡”对“南极潇湘”;一种是本句自对,如“迁客”对“骚人”。试从文章中各找出几组对偶句来,并说明它们是怎样构成对偶的。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附:“总结性练习”参考答案。
1。(略)。
2。有两处译得不正确:(1)“是进亦忧”把“是”译成“真是”不对。“是”是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为“这(真是)……”。(2)“然则”误译为“然而”,应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3。第3、4段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略)。
4。两句相对。
衔远山——吞长江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本句自对:
政通—人和朝晖—夕阴。
迁客—骚人樯倾—楫摧。
虎啸—猿啼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春和—景明。
心旷—神怡岸芷—汀兰。
最热登岳阳楼教案(通用21篇)篇六
知识目标
1、巩固重点词、句翻译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写作意图
能力目标
1、诵读指导
2、中考知识迁移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
2、结合实际领会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旷达的思想情怀
一、导入
二、复习
(一)下面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
1、了解了本文的文常知识以及写作背景
2、疏通全文文意
3、概括段义
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引出下文抒情
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二)知识检验
翻译下列句子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矣
3、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不同于上述两种人的心情?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再乐
三、讲授新课
(一)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新课
师:请大家看图片,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请判断这是表现哪段内容的图片?(第二自然段)
师:第一自然段交待了滕子京的政绩和写作缘由从表达方式上属于叙事
师:这一段的内容安排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师:作者的写作思路由第一自然段的叙事转入写景再转入抒情表明由写景转为抒情的句子是(览物之情的无异乎)
(二)再请同学看这幅画面这又是表现哪段内容的图片?(第三自然段)
师:齐读3自然段思考:
1、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悲的气氛;以己悲)
2、第3段写悲景抒悲情,找出体现“悲”景意味的词句;体现悲情意味的句子
3、朗读时语调应表现为?(语调较低沉)
(三)再请同学看这幅画面这又是表现哪段内容的图片?(第四自然段)
师:齐读4自然段思考:
1、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喜的气氛;以物喜)
2、第4段写喜景抒喜情,找出体现“喜”景意味的词句;体现喜情意味的句子
3、朗读时语调应表现为?(语调较高、轻快)
4、以上两个自然段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是相同的,都是写景议论相结合
(四)师:齐读5自然段思考:
1、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们有什么不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指古仁人这里暗指滕子京,从而表示对友人的劝勉之意)
3、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抒情转入议论
四、小结
最热登岳阳楼教案(通用21篇)篇七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三课时。
教学目的:
1、能顺畅地朗读课文。
2、会翻译课文1、2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溢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2、解题。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除干京滴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三、朗读课文,并进行正音。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句子的停顿和生字的读音。
2、正音。
谪守霪雨霏霏薄暮冥冥岸芷汀兰皓月心旷神恰宠辱偕志浩浩汤汤。
3、叫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
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骄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提问:“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怎么停顿。
讨论并归纳:
生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生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生丙: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甲与丙的节奏停顿都没有错,没有读破句,只是粗细的区别。
学生己的节奏停顿明显错误。“刻……诗赋”而不是“刻唐贤”意义不清。“于其上”是介宾短语,不可拆开。节奏错误说明学生己对文意不够理解,应通过多读、多思,琅琅上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四、引导学生弄懂1、2节的大意。
1、全班同学齐读1、2节。
2、生对照书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不懂的提出来讨论。
3、讨论、答疑。
4、学生一人一句翻译课文,师适时点拨。
5、同桌互译。
重点字词提示: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越明年”:到了第二年。“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增其旧制”:制,规模。“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作文,写文章。以,来。之,指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予观夫巴陵郡胜状”:夫,那。胜状,胜景,好景色。“浩浩场汤”: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就是。大观,雄伟景象。“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五、朗读1、2两节,尽量能够背诵。
六、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会翻译课文3—5节。
2、辨别一词多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让学生翻译1、2两节。
二、朗读3—5节。
三、引导学生弄懂3—5节的大意。
1、全班同学齐读3—5节。
2、生对照书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不懂的提出来讨论。
3、讨论、答疑。(注意:文言文翻译中,省略的内容要补上去。)。
4、学生一人一句翻译课文,师适时点拨。
5、同桌互译。
重点字词提示: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霪雨: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连月不开:开,放晴。排空:冲向天空。隐耀:隐没了光辉。耀,光,光辉。潜形:隐藏了形迹。潜,隐没,潜藏。墙倾楫摧:墙,桅杆。楫,船桨。薄暮冥冥:薄,迫近。冥冥,天色昏暗。去国:离开国都。忧谗畏讥:谗,谗言,造谣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至于”“又如”。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天光:天色,湖光。万顷:极言其广。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锦鳞:指美丽的鱼儿。岸芷汀兰:芷,香草。汀,水中的小洲。郁郁:形容香气很浓。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跃金: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璧:圆形的玉。何极:哪有穷尽。宠辱偕忘: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因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无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吗?微,无、没有。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6、再次朗读这篇文章。
四、小结。
1、一词多义和虚词。
国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有时而或长烟一空。
国国家国恒亡或。
国都则有去国怀乡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来属予作文以记之。
以因不以物喜代词他,他们其必曰。
凭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其语气词其喜洋洋者矣。
用来所以动心忍性代词他的必先苦其心志。
2、古今异义。
例字古义今义。
增其旧制规模制度。
前人之述备矣详尽准备。
春和景明日光景物。
尝求古仁人之心曾经品尝。
微斯人没有微小。
3、通假字。
具,同“俱”,全,都百废具兴。
属,同“嘱”,嘱咐属予作文以记之。
五、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文意,这节课,我们一齐来深入研究课文。
二、
1、朗诵全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交代了作记的原由。
讨论并归纳:“衔远山……气象万千”。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这一句话,分号前和分号后各是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
空间:湖面的广阔浩淼。
时间:景象变化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4段,提问:这两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归纳:都是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
8、这两节所描写的画面分别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第3节,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第4节,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悲”或“喜”是因为自己的得失。(这表现了他们“以物喜,以己悲”的悲喜观。)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古仁人之心”(悲喜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12、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最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以“古仁人”为学习榜样的决心。
13、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尽管含有“忠君”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4、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四、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五、作业。
最热登岳阳楼教案(通用21篇)篇八
2、诗人的爱国情怀。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五、〖链接〗。
(一)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原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于是就有了这堂课的大变动。
1、课堂教学程序流畅: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朗读诗歌,初步感知——理解诗歌,合作探究——联系同类,拓展深化”三个主要环节,在其中的第二个环节我明显地在其中用了”如何分析诗歌的情感“这一主线的,在研读一课的同时落实一些研读诗歌的方法:抓住意象触摸诗人的感情由浅入深,使学生一步一步深入了解全诗。
2、抓住“反复诵读”的重点:
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主要环节“读准诗歌”:有自由读、单独读、齐读、抓住节奏读。然后,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齐读全诗译文。接着,理解全诗的感情基调之后,配上符合全诗意境的音乐,全班齐读。最后,拓展环节中还是让学生学会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涵,挑自己有触动的诗句自由朗读分析。
在反复诵读,不仅让学生充分接触诗文,还可以让他们感悟诗歌的意境,还可以营造诗韵的气氛。
3、适时介入资料:在了解本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时,我应适当地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诗人陈与义是在“靖康之变”后,流亡到南方,登上岳阳楼,才写下此诗。因此,了解“靖康之变”这个历史事件,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诗人悲己悲国的情感。
4。拓宽诗文的内涵:从陈与义的诗歌中的意象”夕阳“到其他古典诗词中的夕阳,例如:“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由秋天的悲凉景象到其他诗歌的悲秋,从陈与义的登楼的忧国忧民到杜甫登高登楼诗歌的忧国忧民,不停地拓宽,适时地迁移,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掌握一类诗的解读,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当然这堂课有些许的不足,课堂总是缺憾的艺术,比如对于诗歌的朗读的设计总是有些忘却,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这点做得还不是很足,自己已经充分进入了角色,可学生却迟缓了许多。当然最好能够在同仁的指点下找到更好的授课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但愿你们不吝赐教。
最热登岳阳楼教案(通用21篇)篇九
1.有感情地品读并背诵课文。
2.归纳积累文言词语。
3.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4.学习精练、生动的语言。
1.疏通文义,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学习精练、生动的语言。
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岳阳楼上的一副对联: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问:范希文是谁?“后乐先忧”是什么意思?以此引出本课。
二、检查预习。
三、作者和背景简介。
四、朗读课文。
通过师生交流,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全文。
五、默读课文。
参照注释,整体感知课文。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最热登岳阳楼教案(通用21篇)篇十
二、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及节奏。
三、初知意象。
1.明确大意。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
3.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四、缘景明情。
1.首联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诗人身临其境,胸襟自非平常可比。表现了今日得上岳阳楼一偿夙愿的喜悦。)。
2.颔联具体描写了什么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具体描写临楼纵目洞庭湖的壮阔景象。表现出诗人壮阔的情怀和气吞山河的气魄。)。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5.学完这首诗后,你最喜欢哪一联?为什么?
五、拓展提升。
1.杜甫、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理由。
2.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哪一个对你触动更大?为什么?
最热登岳阳楼教案(通用21篇)篇十一
一.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指导思想,根据新课标及新教材的要求,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设计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方法,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努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重在于教会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让学生关注写作背景,把握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通过学习积累一些诗歌中常出现的意象,走进诗境,感悟作者情感,从而达到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和情感价值的教育。
三.学情分析:
知识准备:布置给学生关于所要学习篇目的作者,让学生提前搜集作者的相关作品和思想,通过搜集达到学生提前了解的过程,也能很好的为营造轻松、自主的课堂效果做准备。
能力准备:通过了解作家相关作品和思想,让学生在预习所要上的'篇目时能够主动思考,做到触类旁通,在教师教授期间,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难点的能力,达到课堂的实效性。
情感准备: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让学生感悟不同诗人所表现的爱国情怀,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四.学法指导:
1、了解作家作品、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诵,掌握诗歌节奏,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感悟、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
4、教师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味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能力目标: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培养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内涵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由广景--个人--广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式感悟式自主式交流式点拨式讲析式比较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欣赏诗歌,就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因为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要想体味诗歌的魅力,就必须能准确把握诗歌内涵。今天,我们运用学过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之法来欣赏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
二、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1、学生出示自己查阅的作家作品简介,展示自己建立的作家小档案。
2、教师做相关补充。
三、学生整体感知,教师进行方法指导。
1、诵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抓关键字,感知字面意思,口头表述;
3、联意象--学生发挥想像,想像诗歌描述的画面;
4、触摸诗人,知人论世,置身诗境;
四、具体鉴赏。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鉴赏)。
1、首联表面意境简单,其实寓含深意。运用“知人论世”之法,试作分析?
方法:学生感悟,交流讨论(师提示性引导,可联系第三联来结合体会)。
最热登岳阳楼教案(通用21篇)篇十二
2.领会文中警句所表达的思想,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赏析景物描写,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和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学会赏析文言文的一些方法;能形成对文章内容的深入思考。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探究。
最热登岳阳楼教案(通用21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五、〖链接〗。
(一)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五、自由朗读。
1.结合注释疏通句意;。
2.共同讨论质疑解难。
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大,今天终于登上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岳阳城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吴楚两地由洞庭湖东南分割,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漂浮在湖面上。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望着这浩瀚的景象,想到我的亲友连一点消息也没有,而今年迈多病,栖息在这只孤零零的小舟上。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关山以北依然战火不断,凭轩远眺,默思着国难家愁,我终于涕泪交流。
品评名句。
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的理由。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关键字是?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
景色特点:气势磅礴,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这样来描写洞庭湖,有人以为过于夸大,“于事理未当”,像是写大海而不是写湖(见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实则此评未免拘泥。须知诗歌不同于科学论文,是容许使用夸张来充分表现视觉(或听觉)形象,以畅快宣泄作者的意兴与情绪的。
颔联。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宋刘须溪。
“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
——明王嗣奭。
被誉为描写洞庭湖的千古绝唱。能够与之比美的,只有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
颈联。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境况和心境?
“老病”: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两年,身体衰弱不堪——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这样的境况和颔联有什么关系?
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伟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已的痛苦之情。“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
“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
——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凭轩涕泗流”的原因是什么?
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
身世之悲,家国之痛,忧国忧民。
景
洞庭湖的广阔无垠,烟波浩淼与气势磅礴。
衬托。
情
孤独凄苦漂泊,忧国忧民。(博大胸襟(衬托))。
最热登岳阳楼教案(通用21篇)篇十四
《岳阳楼记》是一篇传统名篇,是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它是一篇散文,语言优美形象而富有音乐美,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以"记"为名,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教学本文利于培养学生的励志胸怀,伟大情操。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这篇文章较浅易。他们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并懂得一定的朗读技巧,我教学本文是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分析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我准备用播放四大名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分组讨论,互问互答的方式来解决本文的教学重点,以朗读品味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具体步骤如下:。
1.名楼图片欣赏:用四大名楼导入课题,重点欣赏岳阳楼的胜景.(多媒体播放图片)。
2.名人激情朗读:播放声音图象文件,示范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3.合作讨论:抓重点字词句理解含义,领会文章大意.
4.共同探究:根据个人理解,展开互问互答活动,强化对文章思路的分析.
5.师生归纳小结:教师作总结性归纳,强化文章重难点.
6.延伸拓展: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拓展思维.
1.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背诵课文。
1.指导学生朗读,提高诵读能力,追求朗读的最高境界——品味意境,读出情感。
2.领会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鉴赏本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深刻理解本文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及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积极意义,激发学生胸怀天下,以利民为己任,以强我中华为宗旨,积极进取,大胆开拓,做一个有胸怀有伟大情操的.人。
通过反复朗读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从而疏通文意,并从写作特点上把握文章的思路。
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领会警句在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领会警句在文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砺志情怀。
最热登岳阳楼教案(通用21篇)篇十五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及课文积累背诵。
教学时数总计3课时。
(第一课时:课文译读)。
一、导入,作者简介。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二、读课文。
1、正音,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
2、学生放声读课文,达到熟读的地步。
三、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结构。
四、再读文章,复习巩固。
(第二课时:深入研究)。
一、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三个部分。
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二、深入理解课文。
明确: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2.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明确:(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明确: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4.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明确: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明确:“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6.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明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明确: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8.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明确:“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9.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明确: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10.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明确: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表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其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第三课时:字词积累和作业)。
最热登岳阳楼教案(通用21篇)篇十六
登岳阳楼是一篇经典的古文,作者通过对登岳阳楼这件事的描写,表达自己的豪迈的感情,下面是登岳阳楼教学实录教案,欢迎查看阅读。
教学步骤。
初备统复备。
一、导语。
二、解题。
1.投影出示课题。
2.投影有关岳阳楼图片。
3.简介背景。
三、诵读欣赏。
1.配乐范读,(投影展现)。
注意划分节奏和语速语调。
2.自由朗读。
(1)结合注释疏通句意。
(2)共同讨论质疑解难。
3.配乐竞读。
学生评议,教师点结。
4.师生品读。
(1).品读意境:(投影)。
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景物有洞庭水、岳阳楼、吴楚大地、天地日月星辰.孤老病、关山、涕泪栏杆。这些景物壮阔而悲凉。
(2)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使人读后仿佛进入战事不断,游子漂泊他乡,老病交加,悲痛欲绝,孤苦无助的境地。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2)品读情感。
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从“无一字”“孤舟”“涕泗流”等词中可看出本诗主要抒发作者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伤。
(3)品味语言(投影)。
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的理由。
5.比较阅读。
试比较《题破山寺后禅院》与《登岳阳楼》同异。
明确:
相同处:
都是五言律诗,都有借景抒情。
不同点:
————主要表达方式不同,前者以写景为主,后者以自叙和抒情为主。
————写景方式不同,前者以写实为主,后者写实与想像想结合。
————景物特点不同,前者着眼于细节描写,后者细节与全景相结合。
————抒发感情不同,前者是物我两忘的愉快心情,后者抒发的忧郁之情。
6.配乐齐读。
四、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歌,掌握了朗读技巧,并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对重点词句做了研读品味,有很大的收获。
1.搜集与《题破山寺后禅院》意境相近的其它田园诗。
2.搜集与《登岳阳楼》意境相近的其它忧国思乡诗。
最热登岳阳楼教案(通用21篇)篇十七
1.明确大意。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
3.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1.首联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诗人身临其境,胸襟自非平常可比。表现了今日得上岳阳楼一偿夙愿的喜悦。)。
2.颔联具体描写了什么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具体描写临楼纵目洞庭湖的壮阔景象。表现出诗人壮阔的情怀和气吞山河的气魄。)。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5.学完这首诗后,你最喜欢哪一联?为什么?
1.杜甫、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理由。
2.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哪一个对你触动更大?为什么?
最热登岳阳楼教案(通用21篇)篇十八
十、教学反思。
1、在一些重点字的理解上师生应多交流,如词中“坼”和“浮”作者通过这两个字到底是为了描绘一幅怎样的图景,教师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感悟,促进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2、在意境和方法的把握上教师的点拨要到位,采用怎样的方式要提醒学生,这样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自我感悟和提升!
最热登岳阳楼教案(通用21篇)篇十九
文章通过对洞庭湖两种不同景色、不同心情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全文立志高远,气势磅礴,语言优美,不失为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文章描写的雄伟壮阔、气象万千的洞庭景象,曾使古今多少读者为之倾倒;作者昂扬的激情,豁达的胸怀,又曾让古今多少读者振奋砺志!教学中教师要调动所有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观其湖、感其情而通其志,进而弘扬传统文化的瑰宝。
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积累了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但一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仍有畏难情绪,不愿意学习。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从而疏通文意,并从写作特点上把握文章的思路。
3.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中使用多媒体教学。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章大意;。
3.通过问题的交流讨论,体会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领会警句在文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向范仲淹学习,以天下为己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通过反复朗读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从而疏通文意,并从写作特点上把握文章的思路。
难点: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领会警句在文中的作用。
学法:朗读领会法合作讨论法。
首先用江南三大名楼的图片和相关诗句,引发学生的神往之情,激发其了解岳阳楼的愿望。(出示课件,展示江南三大名楼的图片及相关诗句)。
1.抽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明确)。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刻苦好学,1015年中进士。1041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巩固边防。1043年,任参知政事,后被贬官。1052年病逝于赴颍州途中。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本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邗沟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凡官员遇庆典,文职在京四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送一子进国子监读书三年,期满录用。)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贬放邓州(即今河南南阳市辖内之邓州市),就在此时,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想请范仲淹写一篇记,但范仲淹在邓州为官,不能亲赴岳州,于是滕托人捎了一幅岳阳楼的画给范仲淹,范便依此画在远隔千里之外的邓州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雄文。
2.给加点字词注音(出示课件请学生口答)。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我们学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
1.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停顿.语气.感情.让学生初步感知本文的魅力。
3.大屏幕展示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对联和诗赋,师生共同赏析,全面了解岳阳楼的文化背景。
4.播放岳阳楼风光片,进入课文情境。
5.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骈句,强调骈句的读法,举例划分朗读节奏.(出示课件举例)。
例:
三字句:衔/远山,吞/长江。
四字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其它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先天下/之忧/而忧。
6.全体试着朗读课文,教师对个别朗读错误给予纠正.
全班学生齐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1、回顾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2、结合注释,抓重点字词,领会第一段大意。同位为一组,一人翻译,另一名同学倾听、补充或纠正。
3、抽学生说出第一段应该注意的重点字词句,并翻译全段,教师给予补充.
谪守越政通人和具乃属。
4、学生试着背诵第一段。
5、疏通2-4文意。(以下疏通文意的方法采用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一)结合书下注释,默译。
(二)小组民主讨论,互译。
(三)个别疑难句子,共译。
6、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实词:(名词)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
(五)、课堂小结: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对于美文,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对文章整体的感知帮助很大。
最热登岳阳楼教案(通用21篇)篇二十
1、背诵本诗。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能力目标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教学难点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g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五、链接。
(一)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最热登岳阳楼教案(通用21篇)篇二十一
1.积累并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熟背课文。
2.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并领会文中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深刻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资料助读: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彬州(陕西彬县),后迁居平江(江苏吴县)。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年5月20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一、摘录字词(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生疏、多音、易错字)。
二、文学常识(1.作者2.背景3.文体知识)(结合资料助读书上批注)。
三、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流畅)。
四、翻译(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重点词语的解释在文中做出批注。)。
五、文言知识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1.通假字。
百废具兴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一词多义。
极:南极潇湘或:或异二者之为。
此乐何极而或长烟一空。
一:一碧万顷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而或长烟一空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和:政通人和夫:予观夫巴陵胜状。
至若春和景明嗟夫。
3.词类活用。
(1)先天下之忧而忧(2)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3)百废俱兴(4)北通巫峡。
4.古今异义。
5.特殊句式:
6.重点词语解释。
我的疑问:
1.梳理全文结构。概括文每一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书上批注)。
2.课文三、四段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分别表现了迁客骚人怎样的感情?
3.作者与迁客骚人的悲喜观有什么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___。
4.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九百多年前,作者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曾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联系社会生活,谈谈这种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1.文学常识填空:《岳阳楼记》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是_________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记”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于记事、状物,并由事、景物之中自然生发出情理,常采用“卒章显志”的方式。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旷达胸襟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抱负。
2.给加点的字注音。
谪守淫雨心旷神怡忧谗樯倾楫摧。
岸芷汀兰宠辱偕忘薄暮冥冥。
3.指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a.霏霏、冥冥、郁郁、洋洋得意的意思分别是:雨雪繁密的样子、昏暗的样子、颜色翠绿的样子、意气风发的样子。b.“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意思是: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
c.“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意思是: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光荣和耻辱一起忘了。d.第3、4自然段一喜一悲,一明一暗,一阴一睛;都是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
4.“是进亦忧,退亦忧”中具体“进”具指___________,“退”指____________。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