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模仿范文范本的写作风格和思路,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写作风格,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语言表达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范文范本,供大家学习参考。
精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汇总18篇)篇一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上,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乐于探究和主动参与以及勤于动手,不但要对小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还要对小学生获取知识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从小学生接受的心理和数学学科特性出发,重视小学数学环节的创新[1]。
一、灵活地运用数学教材。
师与生和生与生以及学生与他人之的互动,就是教学,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教育上,让数学教材不但要为我所用,又不能让数学教材限制和约束自己,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小学数学的内容进行调整和增删,使小学生感到生活的到处都有数学,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地激发起来。例如,学习《小数的性质》时,刚上课,教师故意在黑板上写上4.40.400,小学生看到教师不动声色地写上几个数字,就会感到非常好奇,不知道教师要干什么,有什么意图?教师再比较神秘地问学生:“我会提出怎样的问题呢?同学们猜猜看,”学生们好奇心一下被调动起来,思维开放了,有的小学生说,末尾添上0数字大小有什么变化?还有的说,这几个数字之间有什么样的变化?教师这时再问学生,“同学们,谁能让这几个数字变得相等?”这时就会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小学生们开始交流和议论。小学生很快想到在1、10、100的加元、角、分的单位。教师这时可以说:不加单位,也能将这三个数相等,知道老师会有什么方法呢?这也是这堂课老师要讲的主要问题,将这种情境形成一个悬念,致使小学生探究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得以有效地培养[1]。因此,小学数学在教学中,应该灵活地运用教材,让教学教材服务于数学教学,既要对数学教材进行尊重,又不能只局限在教材中。
二、新的数学课堂组织形式的探索。
大课堂的数学教学,对于传统的教师作为主体的讲解比较有利,但是,对于新课程改革后的学生作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却很不利。因此,应该将小组教学模式积极地进行开展。有效地运用小组教学,能够将集体教学的不足进行有效的弥补,将师与生和生与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密切接触的机会进行提供,对于小学生的合作学习非常有利,无论对于促进个体社会化,还是健全人格的培养,都是有效的途径。对于班级和小组以及个人多种学习方式互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探索,对于小组研究和讨论的学习方式重点地加强,将数学大课堂的讲解学习方式尽量削弱。划分小组,通常8个人为一个小组,学生兴趣爱好和性别的相互搭配,都应该照顾到,小组组建起来后,应该相对稳定,过一段时间后,可以适当地调整一下,以便小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既能够增进小学生之间的友谊,又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以培养,从而使教学育人的目的得以实现[3]。
小学生学习的内容,越接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小学生就越喜欢主动且自觉地去接受知识,这是心理学研究曾经证明的。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上,应该有效运用恰当的导语和情境的创设,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起来,情景创设需要选用小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实例,然后导入新的数学课中,在课堂数学教学中,如果恰当地将导语运用,就能够更好地完成数学教学任务,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得以实现。例如,学习2-20这十个数字,教师可以将校园作为生活的实例,引导和帮助学生观察图片,互相交流,使内容数据产生出来,学生对于抽象数就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对于2字,引导小学生发现美丽校园的树上有2只小鸟,由此,学生又会发现周围2字的东西……在数学课上,教师还可以让小学生结合情境,自己来编和列式解题。如此这样,就能够将数学教材中所缺少的生活题,变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小学生也能够积极主动进行探究。
四、小学生在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中学习。
合作探究这个关键的数学课堂环节,需要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共同来创造,是将小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进行培养,致使师生和生生以及师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方式得以实现[4]。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合作交流情境为小学生创设,对小学生进行鼓励,让小学生将自己的见解发表出来。同时,还要与小学生相互交流,合作的目的是将小学生的责任增强,在共同的合作中,让小学生学会去倾听别人、尊重别人和评价别人,以及怎样才能够将自己的观点更好地进行表述;竞争是为了让小学生学会求同存异和取长补短以及统一意见,能够更好地合作。合作交流需要将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将激励合作交流机制建立起来,让小学生大胆地进行质疑和交流。能够达到师导生和生教生以及生强生的效果。
五、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数学教学中,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引导和帮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致使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和自主探索地去对数学进行认识。
【参考文献】。
[4]王秀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16(04):45.
精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汇总18篇)篇二
合作学习是顺应当今时代发展出现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不过,理论在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依然会出现各种问题。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合理地应用合作学习呢?笔者依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正确对合作学习进行解读。
合作学习是一种应用于探索性强、对实际应用能力要求高的课堂教学方式。一些教师对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不太熟悉,在实际应用时多流于形式,这样做不但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反而会适得其反,甚至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某一种教学方法时,必须要提前分析其能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不盲目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例如:在“图形的变换”中,教师可以将图形画出来,教学生图形是怎样变幻的,在图形位移的计算上有什么更简单的方法,之后组织学生自己在组内讨论图形能够怎样变换、又是如何计算其变换值的。从而教师能够起引导作用,将合作学习氛围烘托起来。
二、合作学习发挥学生主体性。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教师要注意的是在组建学习小组时,要注意小组的质量,将学生按照不同标准多层次结合,一般以3-6人为最优。顾名思义,合作学习不仅要发挥小组内个人的作用,更要发挥集体的力量,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提高学习的效果。这一阶段的学生的逻辑思维处于具体直观阶段,那些具有抽象性质的知识点对他们而言理解起来一定会有困难。所以,在学生获得到大量的感性材料并还未得出结论之前,教师要及时组织讨论,这样学生通过讨论,可以互相启发,对所得知识点进行概括,并探索出要掌握的结论。例如:在教授“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其在群体讨论中回顾以往的知识,并在其中找到新旧知识点的联系性。这时,有的同学就会发现将平行四边形一边的三角平行到另一侧,就是一个长方形。那么,这样是不是有利于以后同学们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是底乘高呢?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合作学习的效果充分发挥出来,也可以为以后的知识点打下好的基础。
三、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性。
判断孩子的批判意识是否强烈主要在于其能否发现问题并勇于质疑。小学生对教师的权威性是有一定的崇拜心理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老师做出的评价是能够接受的,并及时更改错误。而在合作学习时,是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与批评的。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三听”,一是认真听任何一位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是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培养学生收集重要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要善于思考,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处理信息,接受、反思评价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因数与倍数的过程中,老师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因为2×6=12,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12是6的倍数,12也是2的倍数。问同学这问题的正确性,并指出一位同学举出相似的例子,再让别的同学判断对错,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四、把握合作学习的创新精神。
对于一些没能熟练应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的教师而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缺乏创新精神,只是一味的进行公式的套用,而没有结合实际情况。所以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因此,在实际的课堂当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例如:做些小游戏等,在学习小数乘整数的时候,可以组织小的比赛哪组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方式得出结果则为胜利。这种方式不仅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应用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合作学习倡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仅作出引导及组织作用即可。当然,必须注意的是教师组织合作学习时,要根据学生平时成绩、性格、以及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多层次地进行科学分组,使组内每位同学都能最大地发挥自己的参与性,主体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合作意识。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使只重视学生个体发展的传统教学弊端得到了改变。充分地促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数据的统计”时,因为数据是通过调查得出的结论,所以教师想要学生更好地理解,就要应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去统计同学课余时间喜欢做什么,是玩游戏,还是写字、画画。这样,分工明确,有的同学负责进行统计工作,有的同学负责调查工作,最后再统一根据所得的资料得出结论,共同绘画出表格。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采用综合评定的方式进行考察。在教师将学生多层次分组以后,进行教学并实现小组内的互帮互助,以小组的平均分值作为小组的评定成绩。由此,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达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学习目标,形成团队意识和共赢心态。
六、结束语。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教师不可只进行公式的套用。而应该结合实际,形成趣味课堂效果。运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更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能够在集体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2]刘健娟.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3):126-127.
精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汇总18篇)篇三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笔者深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对其加以正视并解决。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一言堂、满堂灌课堂传统教学模式。
对于目前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来说,大多数教师仍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禁锢,课堂教学主要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走入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的教学误区。这将严重影响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一言堂、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主要来自于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他们教书多年,当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他们能够凭借经验进行有效的处理,然而,缺少对学生思维逻辑的引导和培养,即使巧取捷径解决问题,却不能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新教学理念与实践未能有效结合。
教学理念的滞后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首要因素,因此,更新教学理念成为施行新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虽然,新课程理念提出多年,教师工作者也都进行了相关的学习和培训,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未能真正利用。在农村学校中,新课程理念、素质教育仍然停在口号上,课堂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氛围枯燥、无味,未能将情景教学应用于课堂中,这一系列问题也将制约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以教材为中心的错误教学方针。
教材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指导,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标尺。然而,大部分教师却以教材为中心,认为只要认真完成教材中知识点的讲授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这种教材即法典圣经的错误教学方针既制约着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也影响着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更与新课程理念不相符合。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严峻问题。
(一)更新教学理念实践教学模式。
作为教学工作者,首先,要学习全新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教师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在教学工作中更上一层楼。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在学习教学理念之后,要应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最后,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纽带,将新课程理念应用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创造民主、平等、友爱的课堂氛围,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二)建立以教材为基础延伸教学视野的教学指导方针。
新课程中指出: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它既可以包括以教科书为主体的图书教材,又包括各种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教材等。因此,教师必须准确解读教材,并对教材内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领悟编者意图,并丰富教学视野,最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只有教师准确的理解教材,有效地整合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科学的延伸教材,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教材不仅是进行教学的工具,还应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法宝。
(三)创新教学情境活跃教学氛围。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活泼爱动,加上农村学校的孩子生活体验少,对于许多外界的新鲜事物不了解,基于这一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创新教学情境,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理解知识有重要作用。所谓的创新教学情境,就是构建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的联系,将学生角色引入教学过程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例如,游戏情境教学,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与“3”有关的游戏,也就是从一开始数,凡是3的倍数或者含有3的数字都要以拍手代替,游戏在谁那停止了那名学生就要给大家唱首歌。这样,在游戏中既得到了快乐,也学习了知识,培养了大家灵敏的思维能力,形成了和谐欢快的课堂氛围,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卢梭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种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儿童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同时必须十分谨慎地对儿童接触的事物加以选择,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与合理的教益。因此,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教学更加生活化,让知识与实践更切合,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为学生创造一片自由、和谐的学习条件。总之,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与城市相比,许多条件不足,但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学生的生活优势来创新教学方法,将教学理念有效地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知识与实践的转化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孙凤华工作单位:山东冠县东古城镇民生小学。
精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汇总18篇)篇四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究,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在问题中探索,在问题中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知。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巧妙设疑,将“疑”设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例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工程总量可以看作单位“1”,我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列式计算、比较,学生得出,为什么修公路的长度不一样,但最后的结果都是1/5呢?这时出示问题“一条公路,5天修完,每天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通过讨论,学生理解了这条公路的长度是“工作总量”,不管这条公路有多长,都可以把它看作单位“1”,也沟通了“整数工程问题”与“分数工程问题”的联系。
在“圆的周长”这一课中,教材上是安排学生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然后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进行比较。我在设计时,让每个学生测量自己带的不同直径的圆的周长和直径,把数据填在发给小组的一张表上,只填圆的周长与直径,然后全组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研究、发现规律,开始的时候大家只发现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讨论后又发现这个倍数超过3,但不满4,然后又发现不满3.5,最后统一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地3倍多一些。这样做扩大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在合作、讨论、相互表达与倾听中,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争议等激起了彼此的灵感,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在亲历中感悟数学。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吸收课本上的现有结论,而是学生亲身实验和体验的过程。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经历学习活动过程,从而获得各自独特的感悟和体验。现代化的课堂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育技术日益成熟,也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更具有广阔的教学技术的选择空间,因此教师利用多种教育媒体进行直观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还可以活跃学生的创造思维。
如在教轴对称图形时,带学生到大自然中亲自采集、制作各类动、植物标本,课堂教学上通过出示实物标本或图案:美丽的蝴蝶、黄绿色的蜻蜓等,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欣赏对称美,感受对称性,这样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学生的脑海的中就很容易形成。由此可见,学生只有经历学习活动,才能感受到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获得真切、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把课堂和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应是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数学教学应真正地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发现、分析、探究和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应充分利用活动课和课余时间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归纳等过程,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我在教了《圆的面积》后,布置学生观察生活中与圆的面积有关的事物。其中有一个学生提出:“大自然中,为什么花都是圆的而不是三角形或是正方形的?”他带着这个问题查找资料,与同学互相交流,终于揭开了谜底。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三角形、正方形、圆,以圆的面积最大。花是圆形就能接受更多的阳光、雨露,更好的成长。这样,同学们感觉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进而养成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习惯和勇于探究的意识。
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加强学困生的辅导。
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学生听课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的进步。但他们特别认真,每次也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就是质量不高。究其因,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因此,首先从思想上教育学生,学习是经过点滴累计而成,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得出答案;不要怕失败,学习有时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学习才会进步。其次,要给他们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要多肯定、多鼓励,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辅导时要有耐心,心平气和,对不会的知识要多讲几遍,不要怕麻烦,直至弄懂弄会。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让他们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一定能使学生学有所获。
多使用鼓励法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成功的体验可以诱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学生幼小的心灵来说,往往只有看到成功的希望,才会对学习感兴趣。另外,成功的学习体验可以使学生产生由学习成功带来的愉快、惊喜等积极情感,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促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需求与更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时,要把握好尺度,既要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简单的学习目标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不能给学生带来惊喜,从而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目标过难,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厌烦情绪。只有适度的学习目标,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精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汇总18篇)篇五
合作学习是顺应当今时代发展出现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不过,理论在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依然会出现各种问题。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合理地应用合作学习呢?笔者依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正确对合作学习进行解读。
合作学习是一种应用于探索性强、对实际应用能力要求高的课堂教学方式。一些教师对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不太熟悉,在实际应用时多流于形式,这样做不但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反而会适得其反,甚至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某一种教学方法时,必须要提前分析其能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不盲目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例如:在“图形的变换”中,教师可以将图形画出来,教学生图形是怎样变幻的,在图形位移的计算上有什么更简单的方法,之后组织学生自己在组内讨论图形能够怎样变换、又是如何计算其变换值的。从而教师能够起引导作用,将合作学习氛围烘托起来。
二、合作学习发挥学生主体性。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教师要注意的是在组建学习小组时,要注意小组的质量,将学生按照不同标准多层次结合,一般以3-6人为最优。顾名思义,合作学习不仅要发挥小组内个人的作用,更要发挥集体的力量,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提高学习的效果。这一阶段的学生的逻辑思维处于具体直观阶段,那些具有抽象性质的知识点对他们而言理解起来一定会有困难。所以,在学生获得到大量的感性材料并还未得出结论之前,教师要及时组织讨论,这样学生通过讨论,可以互相启发,对所得知识点进行概括,并探索出要掌握的结论。例如:在教授“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其在群体讨论中回顾以往的知识,并在其中找到新旧知识点的联系性。这时,有的同学就会发现将平行四边形一边的三角平行到另一侧,就是一个长方形。那么,这样是不是有利于以后同学们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是底乘高呢?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合作学习的效果充分发挥出来,也可以为以后的知识点打下好的基础。
三、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性。
判断孩子的批判意识是否强烈主要在于其能否发现问题并勇于质疑。小学生对教师的权威性是有一定的崇拜心理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老师做出的评价是能够接受的,并及时更改错误。而在合作学习时,是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与批评的。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三听”,一是认真听任何一位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是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培养学生收集重要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要善于思考,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处理信息,接受、反思评价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因数与倍数的过程中,老师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因为2×6=12,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12是6的倍数,12也是2的倍数。问同学这问题的正确性,并指出一位同学举出相似的例子,再让别的同学判断对错,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四、把握合作学习的创新精神。
对于一些没能熟练应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的教师而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缺乏创新精神,只是一味的进行公式的套用,而没有结合实际情况。所以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因此,在实际的课堂当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例如:做些小游戏等,在学习小数乘整数的时候,可以组织小的比赛哪组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方式得出结果则为胜利。这种方式不仅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应用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合作学习倡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仅作出引导及组织作用即可。当然,必须注意的是教师组织合作学习时,要根据学生平时成绩、性格、以及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多层次地进行科学分组,使组内每位同学都能最大地发挥自己的参与性,主体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合作意识。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使只重视学生个体发展的传统教学弊端得到了改变。充分地促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数据的统计”时,因为数据是通过调查得出的结论,所以教师想要学生更好地理解,就要应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去统计同学课余时间喜欢做什么,是玩游戏,还是写字、画画。这样,分工明确,有的同学负责进行统计工作,有的同学负责调查工作,最后再统一根据所得的资料得出结论,共同绘画出表格。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采用综合评定的方式进行考察。在教师将学生多层次分组以后,进行教学并实现小组内的互帮互助,以小组的平均分值作为小组的评定成绩。由此,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达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学习目标,形成团队意识和共赢心态。
六、结束语。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教师不可只进行公式的套用。而应该结合实际,形成趣味课堂效果。运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更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能够在集体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2]刘健娟.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3):126-127.
精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汇总18篇)篇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小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出现的同时,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那么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有以下思考:
一、教学内容设定的有效性。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
1.分析编者意图。
设计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教材特点。
备课时要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在设计相应的练习时,要加强练习题的针对性、有层次性,真正达到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
3.活化例题,教材重组。
教材中有的例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紧,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活化”例题,把例题转换成学生生活实际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即将数学学习内容生活化,便于有效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教材内容,进行有选择的、科学的再创造、再加工。例如:小学四年级笔算除法例3,对于农村学生,学校没有礼堂,我备课时在课件中将“学校礼堂”改成“学校多媒体教室”,这样,将学生陌生的东西变成了学生熟习的事物,学生学起来容易理解,同时,又渗透了“数学知识”生活化的理念。
二、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是指过程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实施过程,让学生“经历……过程,获得……体验”,在数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乃至人的发展等方面实现教学的价值。因此,教学过程各环节都要精心设计,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教学的有效性。
1.复习铺垫内容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和联系性强,因此,复习铺垫的`内容应与本堂课新的教学知识点密切相关,能引起学生知识迁移和联想的内容,才能最大发挥效应。
2.新知识点教学的有效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数学知识生活化。教材的特点是将知识点的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但教学中教师应分清主次,把握教学重点。
3.重难点、关键问题突破的有效性。
教学中,老师要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抓住关键问题进行突破。我们的学生习惯了接受学习,动手动脑的能力相对较差,尤其是几何知识,是学生的一大难点,怎么突破学生的学习难点,老师要对教学的知识点加以分析,找到教学的突破口。
4.巩固内容的有效性。
新一轮教材注重一课一得,在每一个例题后面都安排了“做一做”。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做一做”,在每个新知识点的教学后,利用“做一做”让学生对新知识点进行巩固,而且,教师通过这些练习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针对性地进行补救。同时,教师还应根据知识点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形式多样的练习。通过这些巩固练习,让学生对新知识点多角度进行强化,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5.拓展延伸的有效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知识的生活化,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老师们常常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提出问题,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到课外学习。如何有效设计这些课外延伸的话题呢,老师们要将课外延伸的话题与学习内容紧密结合,又要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一定努力是完全可能完成的任务,否则便是空中楼阁。例如:在教学了“复式条形统计图”后,教材中有一个习题是让学生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事情进行调查,完成统计图,提出一些问题并解答。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了让学生调查本班男女学生运动会上的成绩统计,学生刚开完运动会,还沉浸在运动会的喜悦之中,兴趣浓厚,都能较好地完成了这上任务。
三、学生作业的有效性。
1.作业形式多样化,具有趣味性。
“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皮亚杰语)。作业本来是一种操作,它不仅限于书面作业,它还可以是一项活动,也可以是一件制作。我们的作业设计正应还其本来面目。
(1)设计一些操作、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做到“寓做作业于实践中”。
(2)设计一些制作或者创作,做到“寓做作业于创作中”。
2.作业数量个性化,出现层次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合在一起并以不同的智力来学习的。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作业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参与学习,作业的设计应是个性化的,有选择性、层次感,作业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难易程度及数量各不相同的题目。一般可分为必做题(a类学生完成)、选做题(b类学生完成)、挑战题(c类学生完成)。
精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汇总18篇)篇七
小学生一般都是7—13岁之间的孩子,喜欢游戏、玩耍、娱乐,习惯于形象化、直观化的思维模式.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要用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和方法把单调、抽象的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能够乐于接受,趣在其中,美在其中,乐在其中.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其中大有学问,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深入钻研,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一、问题设计的趣味化。
孔子曰:“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是从问题开始的,是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目的的.有趣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成为学生积极思考的桥梁.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小孩子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总想探个究竟,弄懂其中的`奥妙所在.尤其是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有趣的提问能够勾住学生的魂,让学生如饥似渴地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比如,我在上《比例尺》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谁知道自己的家乡距离首都北京有多远?学生纷纷推断和猜测,但都很不准确.这时我亮出了中国地图,并且说:那就让我们来量一量吧.学生听说在地图上可以量出从家乡到首都北京的距离,都表现得大为惊奇,兴趣盎然.这时我们顺利地进入新课讲解,就能够牢牢地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视为金科玉律,并且牢牢地记在心里,印入脑海.
二、情境设计的生活化。
有用才是真理,有用才是真知.要想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感兴趣,就必须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有用,能够切实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疑难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应用于实践.为此,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的时候,要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公理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之上.比如,我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我们学校要开田径运动会.你们可知道:如何才能够精确地测量出我们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呢?学生相互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用米尺实测是最好的办法.接着我又说:操场跑道将分为内外6圈,怎样才能够又快又精确地测量出各圈跑道的精确长度呢?这下子大家都傻眼了,面面相觑,不知所云.他们其中有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4个边的直线距离容易丈量,而4个圆角处的跑道长度就很难快速丈量出来.这时我就告诉同学们说:我这里有一种最便捷、最快速的丈量和计算方法,大家愿不愿意学呢?这时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效果必然是最理想的.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长期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拼图法、实践操作法、游戏活动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等等.其实,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方式,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效果的方式方法.数学教师要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法,把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最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观察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比如,在教学《2、3、5的倍数的特征》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采用的是拼图法和实践操作法;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采用的是多媒体演示法.教师所拥有的知识的多少与教学能力是不相同的,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实践性的量的积累,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什么样的知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要课前精心预设,而且要观察效果;不仅要进行广泛的实践交流,而且要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以便总结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数学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数学课堂应该是张弛有度的,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够让学生轻松愉快、心情舒畅.
四、施教对象的分层化。
由于每一名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同,智力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优劣来.对于相同的问题和作业,优等生早已算出了答案,还有空闲时间,中等学生还在求解之中,而学困生却显得抓耳挠腮,无可奈何.针对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就要采取差别化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施教.在授课方面,在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和领会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不能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对于优等生,要以放为主,鼓励他们独立学习,多元求解,积极进行高难度的拓展练习.对于中等生,应该半扶半放,在教师点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提高性练习.对于学困生,要以扶为主,在师生讨论、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评价标准也要有区别,尤其是对学困生,要让他们感到有收获,有成就感,以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参与度.
精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汇总18篇)篇八
本文结合两个教学实例,对教师如何合理利用科学课堂教学预设中的意义生成更好地进行教学作了分析.
作者:陈忠秋作者单位:永嘉县瓯北四中,浙江,永嘉,325102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35)分类号:关键词:科学课堂教学生成性教学预设
精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汇总18篇)篇九
那天的数学课上,刘老师说了这的样一句话:“课堂因差错而精彩。”——简短而意味深长。
六年级的上半个学期,我们学习用正比例解应用题。通过书上的.几个例题的学习,我们得出了:正比例图象都是直线上升或下降的。就在我们要解决下一个问题时,范安琳提出了疑问:为什么不可能是上下起伏的折线而一定是直线呢?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便是在为她解答困惑中度过的。争论了一会儿,我也有点儿困惑了。我发现别的同学也略显困惑。老师让范安琳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我们这才明白了她的意思:如果数轴上的数据不按顺序排列,那图象就不会呈直线上升或下降。原来范安琳是忽略了数轴的特点。
这件事不就验证了那句话吗?课堂上因为她的一点错误,而使全班对数轴与正比例有了更深的认识;因此还使我认识到,错误不可怕,重要的是提出来,让大家来共同解决。由此我明白了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要因担心出错而踯躅不前——课堂会因差错而精彩。
精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汇总18篇)篇十
小学数学教学的灵魂是训练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能力。小学生天真,认识事物多靠感性还不够深入,不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掌握他们的认识规律,教会学生简单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把问题的发现、思考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样思考,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较强的逻辑性,而小学生年龄小,他们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有待发展和提高。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让学生借助实物来观察分析,提高注意力,使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如教学“长度认识”时,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物体长,哪些物体短。通过让学生亲自丈量,使其更进一步感知物体的长度知识。教学中,运用灵活的方法变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变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在课改不断发展的今天,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抓好学生的学,还要抓好教师的教,既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作者:赵录敏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段同学校。
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汇总18篇)篇十一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所谓情境教学,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在讲述一项知识之前,先结合课本内容来给学生创设出一个既生动有趣、又贴近生活的情境,从而将学生引入这个情境之中,对情境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和分析。通过创设情境,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它摆脱了传统“填鸭式”教学的枯燥和单调,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讲述“球形”知识之前,可以先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情境:篮球是大家都非常喜爱的一项运动,男生喜欢打篮球,女生喜欢看男生打篮球,那么,你们知道篮球为什么会在地上滚动、它又具有一些什么样的独特性质吗?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并积极进行思考。
数学源于现实,也离不开现实,数学知识的学习最终还是要回归于现实,为现实所服务,同样,学生只有能够将课本中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才算是真正学会了数学。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不能够脱离现实,而开展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实现课本知识与课外应用的结合,实现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双重培养。例如,教师可以在讲述几何图形相关知识之时,带领学生亲自动手用橡皮泥捏出一个个几何图形,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
评价是教学当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一节高效的课堂需要一个科学的.评价模式。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改变过去的说教式评价模式,避免在评价之时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考试成绩,而应当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从而使学生自身也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尤其是对于一些学习成绩不太理想或者学习能力较差的学困生,教师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与关注,从而增强其学习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当然,评价并不是单方面的,它应该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因此,除了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以外,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互相进行评价,从而共同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对小学生而言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而小学数学教师若想构建更加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就必须从做好备课工作、合理设置提问、利用情境教学、开展实践教学以及改变评价模式等方面出发,大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想方设法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高效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
精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汇总18篇)篇十二
摘要:数学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数学能完善人的心智,净化人的灵魂。
如今种种新理念在价值取向上都在追求教育的民主与公平,追求个性的发展和群体的合作,追求“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强调人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文化终身教育。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文化”的数学,要充分展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及其应用的过程,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
而其中“数学的观念、意识和思维方式”是“数学文化”的核心。
1、学习方式的丰富。
传统的数学教学更多地倾向于“系统学习”,不可否认这是一种高效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但面对日益纷繁复杂的知识经济社会,仅有这种学习方式已远远不够。
把学生从大量机械重复练习中解放出来,让儿童在动手、动口、动脑中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已成为必然。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中,一位教师先用现实生活中圆形的物体举例,使学生认识了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
至于怎样画圆,教师不作示范,就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大胆尝试。
教师进一步激励学生进行探索:“如果要建设一个圆形大花坛能用圆规画出来吗?”进而再探索“汽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其他形状?”这种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大胆探索;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2、人格个性的完善。
在中国数学教育界,常常有“数学=逻辑”的观念。
人们把数学看作“一堆绝对真理的总集”,或者是“一种符号的游戏”。
但是数学是门大众文化,从古希腊数学发展至今,其中有着它自己深深的文化渊源。
数学教学就是要挖掘蕴藏在数学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比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中,在课接近尾声时引导学生就“我国人口占全世界的2l%、我国耕地面积占全世界的5%”两条信息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充分调用自己的数学、地理、人文知识,各抒己见。
教师在不经意间升腾起学生的爱国豪情,更激起学生对地球资源的珍视。
一种关注地球未来命运的崇高精神随着百分数的认识得以滋养和生发,这也许正是人文化数学课程的独特魅力。
3、终身教育的建立。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让人学会认识若干条自然规律或一两种技能,而是使人得到全面有效地发展,成为一个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德行等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要培养这样的人才,仅靠传统的专业教育是难以实现的,必须通过加强人文教育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所以终身教育与其说是一种制度,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的追求,是一种理想。
它的基本要义就是使人人成为主动适应来来变化之人。
而要成为主动适应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其关键是学会学习!唯如此,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成为时代精神的领路人。
进入21世纪之后,数学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
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数学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互动。
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时,我先讲了曹冲称象的故事,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又引起了学生的沉思:
可不可以把圆柱体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分析呢?而在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时,我又根据学生的叙述,用多媒体演示了多种切拼方法,在切拼的时侯学生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要把圆柱分得很细小,拼成的图形才越接近于标准的长方体。
在这一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了转化、微分、积分等数学思想方法。
我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这可能在学生以后的人生中是比圆柱体积公式更有用,更有生命价值的知识。
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在《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中指出:数学应该不仅指数学知识,而尤其是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
学生在初中、高中等所接受的数学知识,因毕业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所以,通常是出校门后不到一二年便很快就忘掉了。
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方法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
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对人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数学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数学能完善人的心智,净化人的灵魂。
如今种种新理念在价值取向上都在追求教育的民主与公平,追求个性的发展和群体的合作,追求“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强调人的个性发展。
一句话,强调“完人”的塑造,促进个体的持续发展。
这要求数学成为每个学生都要学、都能学、都爱学、都会学的一种文化。
精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汇总18篇)篇十三
摘要:本文介绍了高校转型的目的与意义,指出转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物理课程定位,针对转型高校大学物理教学现状,构建了基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物理“学--导多元立体化互动”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新媒体;转型高校;大学物理;立体化教学模式;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新媒体以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为代表,其方便快捷、经济省时、宽松自由等特点强烈吸引着大学生群体,当今大学课堂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促进国家经济转型发展,行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高校转型发展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应用型理工科高校中,大学物理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新媒体环境及高校转型背景下,大学物理教学新模式的构建对转型高校达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校转型的目的与意义[1]。
高校转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转型的意义在于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为广大年轻人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国家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
3转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物理课程定位。
从高校转型的目的与意义来看,转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2].
物理学原理是技术的源泉,是多学科交叉、转移和渗透的支撑点[3],对于转型理工科高校而言,大学物理课程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在整个人才培养框架中起着基础性的服务作用。因此,转型高校大学物理的课程定位是基础课,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打好相应的物理基础,课程目标是培养能力、突出应用、提高创新。
4转型高校大学物理教学现状。
从各省公布的转型高校名单中可以看出,转型高校大多为地方本科院校,相较于研究型大学,转型高校学生的理解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与学习的主动性等方面要略差一些,大学物理是一门逻辑性和理论性很强的课程,由于学习内容无法与学生所学专业进行有机结合,因此,使得多数学生认为学习“大学物理没用”,逐渐缺乏学习兴趣与动力而造成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4.1大学物理理论与实验教学脱节。
大学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物质结构和相互作用及其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在当前高校里,大学物理分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门独立的课程。在理论课中,教师往往按照问题的产生、分析、建模、研究四个步骤展开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理论性太强,往往学生普遍反映难学;在实验课中,学生提前预习,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学生通常对所做的实验原理理解不够而缺乏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一般。
这种理论与实验相分离的方式,不利于学生用所学的物理理论来指导实验,也不利于学生用实验来掌握所学的物理知识,难以实现转型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
4.2大学物理学时被压缩而盲目删减教学内容。
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背景下,为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各转型高校逐步增加实践教学课时而压缩理论教学课时,这一点无可厚非,然而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各章节教学内容互有关联,面对教学内容繁多、学时少的问题,教师不得不采用删减教学内容来解决学时不够的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将客观的物理知识结构内化为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过程,盲目删减教学内容,会使得学生前一个物理概念理解不清,而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更让学生感到物理高深莫测。
盲目删减教学内容的做法不仅让物理教学应有的价值难以体现,也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无多大裨益,无法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对物理学知识上的学习需求。
4.3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教师教学模式单一化。
在学校,大学生一般通过课堂、互联网、图书馆及讲座等途径,获取知识与能力。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机交互等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加快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简称mooc,又称慕课)作为一种新型在线教学模式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它具互动性、共享性、同步性、跨地域性等特点,提供了充沛的学习资源、新的`沟通交流方式,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多样性要求,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习惯,而现在的大学物理课堂大都仍是灌输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学生显然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新媒体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此时,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不再是知识的获取,而是如何获取适合自己有效的知识,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分析和评价知识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利用新媒体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精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汇总18篇)篇十四
小学生一般都是7—13岁之间的孩子,喜欢游戏、玩耍、娱乐,习惯于形象化、直观化的思维模式.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要用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和方法把单调、抽象的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能够乐于接受,趣在其中,美在其中,乐在其中.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其中大有学问,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深入钻研,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一、问题设计的趣味化。
孔子曰:“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是从问题开始的,是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目的的.有趣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成为学生积极思考的桥梁.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小孩子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总想探个究竟,弄懂其中的`奥妙所在.尤其是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有趣的提问能够勾住学生的魂,让学生如饥似渴地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比如,我在上《比例尺》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谁知道自己的家乡距离首都北京有多远?学生纷纷推断和猜测,但都很不准确.这时我亮出了中国地图,并且说:那就让我们来量一量吧.学生听说在地图上可以量出从家乡到首都北京的距离,都表现得大为惊奇,兴趣盎然.这时我们顺利地进入新课讲解,就能够牢牢地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视为金科玉律,并且牢牢地记在心里,印入脑海.
二、情境设计的生活化。
有用才是真理,有用才是真知.要想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感兴趣,就必须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有用,能够切实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疑难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应用于实践.为此,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的时候,要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公理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之上.比如,我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我们学校要开田径运动会.你们可知道:如何才能够精确地测量出我们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呢?学生相互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用米尺实测是最好的办法.接着我又说:操场跑道将分为内外6圈,怎样才能够又快又精确地测量出各圈跑道的精确长度呢?这下子大家都傻眼了,面面相觑,不知所云.他们其中有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4个边的直线距离容易丈量,而4个圆角处的跑道长度就很难快速丈量出来.这时我就告诉同学们说:我这里有一种最便捷、最快速的丈量和计算方法,大家愿不愿意学呢?这时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效果必然是最理想的.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长期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拼图法、实践操作法、游戏活动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等等.其实,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方式,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效果的方式方法.数学教师要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法,把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最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观察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比如,在教学《2、3、5的倍数的特征》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采用的是拼图法和实践操作法;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采用的是多媒体演示法.教师所拥有的知识的多少与教学能力是不相同的,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实践性的量的积累,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什么样的知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要课前精心预设,而且要观察效果;不仅要进行广泛的实践交流,而且要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以便总结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数学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数学课堂应该是张弛有度的,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够让学生轻松愉快、心情舒畅.
四、施教对象的分层化。
由于每一名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同,智力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优劣来.对于相同的问题和作业,优等生早已算出了答案,还有空闲时间,中等学生还在求解之中,而学困生却显得抓耳挠腮,无可奈何.针对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就要采取差别化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施教.在授课方面,在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和领会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不能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对于优等生,要以放为主,鼓励他们独立学习,多元求解,积极进行高难度的拓展练习.对于中等生,应该半扶半放,在教师点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提高性练习.对于学困生,要以扶为主,在师生讨论、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评价标准也要有区别,尤其是对学困生,要让他们感到有收获,有成就感,以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参与度.
精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汇总18篇)篇十五
立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学---导多元立体化互动”的开放教学模式为基础,使“学生学习主动化、资源整合多元化、课程讲授多样化、学习支持立体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4],目前在美国及我国台湾地区推广的美国伦塞勒工学院的“工作室物理”(studiophysics)其实就是这种教学模式,其特点为:精简的讲授,高技术强化的学习环境,合作性的学习小组,以及师生间的高度互动。如果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进行上述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定能很好地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高校竞争中提高核心竞争力。
5.1分类建立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物理课程体系。
根据学校专业设置特点将学生进行分类,以我校为例可将学生分为机、电、材、汽四大类,建立起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物理课程体系。按照各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需求,适当删减大学物理教学内容,分别设置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目标,注重理论教学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应用技术相结合,实际教学中引入当今科技热点或工程实践案例。这样既能解决学时不够的问题,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与实用性,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做到学以致用。
立体化教学资源的体系结构主要由纸质化教学资源、音像教学资源、教学课件、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和学科专业网站等七个基本要素组成[5].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纸质化教学资源、音像教学资源、教学课件,积极与兄弟院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互通有无,建立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学习借鉴国家级资源共享课,学习其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经验,加强自身网络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和学科专业网站的建设、开发与利用,丰富大学物理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网络平台,建立大学物理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
5.3合理利用新媒体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大学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纷纷出现在国内外一些课程平台上,mooc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短小的视频和内容适合移动学习,互动多、测验多、合作多,能提升学习主动性[6].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比如采用混合式教学、在线课堂与大学课堂结合进行翻转课堂式教学等。这对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5.4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师生互动、实行过程性考核评价。
当前高校大多课程的考核方式仍为卷面考核,依靠卷面考核评价学生的能力高低既不科学,也无法适应转型高校培养应用技术型学生的需求。逐步改革考核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注重过程性评价,比如引入微助教,学生可以用手机在课堂中签到、答题和讨论、出勤率、课堂研讨、虚拟论坛发言、平时作业和小测验等都可以记录下来[7].不仅实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课堂互动交流的热情,使考核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6结语。
新媒体的出现对当前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高校转型发展对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新形势下,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才能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精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汇总18篇)篇十六
分层次教学,培“优”转“差”,和谐发展。
每个学生的智力、身心发展、各人的知识需求都有所不同,就需要教师去“因材施教”。我认为,数学课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关键要在“因材施教”方面下功夫。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知识需求,无论是堂上提问,还是巡堂辅导,都要在培“优”转“差”下功夫,要充分引导学生,使差的学生向好的方向靠拢,好的学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鼓励个性发展,力求使每个学生的素质在课堂上都得到应有的提高。
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讲练结合这种方法有利于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参与中思考、学习,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负担,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青少年,特别是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有一个心理特点不容忽视,就是青少年的注意力集中不能持之以恒,具有间断性。第一次集中注意力持续十几分钟后开始发散。第二次十分钟左右,依次递减。针对学生这个特点,教师应当把握好讲课时间。例如,“平行线的判定”其主要内容是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判定定理,如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得出平行线的判定公理,然后让学生完成与判定公理相适应的练习,这样学生在注意集中时接受了判定公理,在练习中精神得到放松,学生在讲与练交替的过程中,显得精神饱满,不仅能很快掌握知识要点,还能正确地应用知识解题。
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老师传授知识的第一阵地,学生90%的知识是在课堂获得的。同样的课,有的老师上起来轻松愉快,效果好,有的老师整堂讲得沉闷,为什么?无疑是因为前者在和谐师生关系下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她们不单是演讲者,观察者,更是发现者,用心去感受,用眼去观察,用感情点燃学生的智慧,激荡学生的情感波澜。教师带着强烈的感情走进教室,做到入课堂则情满课堂,登讲台则情满讲台,达到开人心智,启人思维的效果。用行动与情感去改变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师生情感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知识,完成了学习任务。
4数学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数学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探究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灌输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思想,教师要想办法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学习动力与他们的求知欲是成正比的,只有动力足了,学生才可能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运算速度,掌握运算的技巧和顺序,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设计“5分钟四则运算比赛”环节,用“接力棒”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使每个学生都不敢在数学课堂上出现懈怠的状况。设计的数字不要太大,重点使学生掌握方法,同时还可设置抢答比赛。这样的教学形式既有一定的趣味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掘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这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植入先进的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理论及其数学知识的概念,并且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数量与形体、形状互相结合的思想,从而开拓数形结合的创造性思维。遇到难题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而数形结合思想中的创造性思维更是重中之重,只有不断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创造性思维,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才会提高,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比如在讲三角形的时候,可以联系生活中的自行车架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还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勾股定理中数与形的联系,这明显会让学生理解数学题的意义。在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思想之后,要不断地进行思想巩固,经过学生个人独立的思考以及小学数学教师的反复引导和帮助,才有利于学生积累数学经验,帮助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找出新的解题思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学生在钻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散他们的思维。例如,在学习长度的数学概念时,会涉及“厘米、分米和米”的教学,为了贯彻直观性教学,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长度分别为1米、1分米和1厘米的小木棒分发给学生,让他们直观感受这些长度究竟为多少,学生可以通过实际的触摸来理解厘米、分米和米的差距,对长度建立起一个大致的理解,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一分米的小木棒去与一米的木棒进行比较,看一米能够包含几个分米。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应该多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通过实际操作钻研所学习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精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汇总18篇)篇十七
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成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用数学思维来思考与解决问题,是我们每个一线数学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本文以笔者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为基础,提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些策略与建议。
小学数学课程是提高小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是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小学生课堂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将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反思当下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不断汲取新时代的先进思想和先进教育理念,紧紧围绕现代小学是的生活实际与认知经验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本文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希望教学工作者能有所启发。
有效的教学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当下的学习,也要从长远考虑,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展开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活动,实现真正的人本教育。首先,教师要了解小学生的特点,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纯粹的说教容易使学生产生排斥等负面情绪,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教师可以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符合小学生的喜好,因此学生的积极性会高涨。教师创建教学情境需要注意三个关键点,第一,所创建的教学情境的目的必须清晰明确;第二,情境必须符合小学的特点;第三,教学情境必须与时俱进。盲目的情境创设只会浪费学生的精力,降低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每一节课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来灵活设置情境,教学的问题明确清晰,教学节奏有条不紊,通过这样的形式引发学生积极的参与和思考。此外,时代在进步,教育在进步,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因此,教师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结合学生的喜好、生活经验创设具有时代气息的情境。例如,在苏教版教材《百分数的应用》的教学中,播放《创造101》的表演片段以及选票结果,为学生分析了前十名成员得票数,从百分数的角度来分析了这十名成员的受欢迎度。这一节目是当下备受追捧的综艺节目,通过播放视频的形式来创设教学情境可以瞬间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可以借助该节目鼓励学生为了梦想勇敢拼搏。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将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之情。
教育不只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将知识学以致用,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回归生活,将数学与生活结合,实施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生活是我们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重要场所,教师要找准切入点,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展开教学。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相关的知识时,数学教师不要只是围绕教材内容教学,学生难以迅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让学生寻找身边的三角形并思考为什么三角形会用到这些环境下。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开始积极讨论起来,有的回答:“晾衣架时三角形的、自行车的稳固构造、农村的房梁、起重机的三角形吊臂……”教师又问学生:“为什么这些物品会采取三角形的构造呢?”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因为三角形更加稳固呀!”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结合现实生活展开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内化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来解决实际问题。
21世纪的新型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只有具备了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的能力,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当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的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教学方法的指导,多鼓励、赞赏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与自豪,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和合作学习的热情。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教师尤其要重视预习环节,教师要结合教学的目标为学生安排预习的计划和目标,通过预习来增强学生搜集信息、分析问题等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此外,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团队合作的任务,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中,教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践调查,用拍照的形式记录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为了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之间会进行展开工作安排,进行明确的分工,确定实践活动的时间、地点,最后进行活动的整理和总结。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团队献言献策,还有的学生会回家上网查询相关信息,总之,每个学生都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效果十分令人满意。
导致教学有效性低的因素较多如教学脱离实际、教学未能与时俱进、忽视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展开教学等等。
总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教师都在努力的方向,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教育环境下教学的策略也会有所不同。小学数学教学要正视当下教育存在的问题,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逐个突破,从中总结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1]张从容.小学生数学策略性知识形成过程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6.
[3]杨春云.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研究[j].2015(15):191.
精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题目(汇总18篇)篇十八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第一、结合实际。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而数学同时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可以说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所以,我们所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实际生活、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教学,即数学生活化,那样学生学习数学时就会倍感亲切,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会迅速高涨,学习气氛也自然轻松、活跃。
第二、注重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实践活动是实践性、探索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一类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特点。由此可见,实践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实践活动课”也越来越普遍地出现在我们的教材中,出现在我们的教学中。“实践活动课”是小学数学新教材中的一种新课型。教材增设“实践活动”是课程标准新理念的一个具体体现,也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操作等能力的重要途径。
第三、讲究实用。
伴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我们的教学又迎来了新的阶段。其中,生动的画面、悦耳的声音、优美的文字无不清晰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充分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所以说,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根据实际需要,适当使用一些多媒体技术组织教学,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当然,多媒体课件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着其不足的地方。有时,精美的课件往往使学生过多的关注于其中的优美画面而忽视教学本身。并且,当教学中遇到偶发情况时,课件本身往往缺少应变,显得比较呆板,等等。所以说,媒体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只要对教学有帮助,只要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有帮助,那就是好的媒体。总之一句话:适合自己的'教学媒体就是最好的媒体,实用才是硬道理。
第四、追求实效。
所谓“实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节课乃至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乃至一位老师教学教学水平高与低的惟一指标。不管是应用什么教学方法、采用什么教学手段、利用什么教学媒体,一切都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
所以说,只要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组织教学,数学课就再也不会给人以枯燥乏味的感觉,数学课就一定能低消耗高效能,学生就一定能学得轻松,学得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