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案。以下是一些优秀教学反思的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启示和帮助。
数的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优质21篇)篇一
教学内容:
有关0的运算(教材第1113页的例5、例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再一次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2、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过程与方法。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在合作探究中获得良好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归纳总结中体会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教学准备:
主题图、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先说出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700-(56+32)x9(36060)。
提问:如果算式里有括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列式计算。
(1)84除以6与7的积,商是多少?
(2)45与39的和除以6,商是多少?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出示例5(1)42+6(12-4)。
提问:这一道题应该先算什么?请说出本题的运算顺序。
再出示:(2)42+612-4。
提问:这一道题应该先算什么?请说出本题的运算顺序。
2、比较这两道题的异同点,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3、总结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2)只有加法、减法的运算该怎样计算?
(3)只有乘法、除法的运算该怎样计算?
(4)既有加法、减法又有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该怎样计算?
(5)有括号的运算,又该怎样计算?
(1)出示例6,口算。
(2)小结:有关0的计算。
(3)提问:为什么0不能作除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1题。
先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分析,然后列式解答。
(3)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2题。
先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再口算。
(4)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3题。
先分析题意,再独立解答,集体评议。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四则运算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数的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优质21篇)篇二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尝试练习法、合作学习法。
ppt、小黑板等。
一、直接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师: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新的内容吗?你对混合运算已有了哪些认识?
2、说一说下面各题应先算什么。
(1)180-120÷6(2)15×9÷6(3)168÷(15+6)。
二、自主探究。
1、师:去过商店吗?下面我们一起去一家文具店看看。
出示:(图片)。
钢笔:12元三角尺:2元文具盒:20元。
2、师:能看懂吗?能试着编一道应用题吗?
生思考,指名回答。
3、现在老师要买5支钢笔和10把三角尺,一共要付多少元?怎样解答?请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口答,师板书。师:会计算吗?试一试。
有针对性地指名板演,其余在自己本子上完成。
集体评议。师:你是怎样想的?这样算行吗?
4、师:你能再接着提问吗?该怎样算?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师:对于刚才学习的混合运算,你有什么收获?
5、出示:试一试。
150+120÷6×5。
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评议。师: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小组交流:这些题分别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独立完成计算,指名4人板演。
(3)集体订正,反馈、改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找一找错在哪里,再改正。做完后,同桌交流,集体评议。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出示)。
做完后,交流:你的估计正确吗?能说说为什么吗?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5题。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集体订正。
四、总结质疑。
1、师:本课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想学习什么?
2、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6题和补充的混合运算题。
数的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优质21篇)篇三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1.经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发现过程,体验观察比较,举例论证,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在计算时灵活应用乘法的运算律。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1,乘法交换律。
师:同学们,环境保护对于人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总是要力所能及的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植树就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大家都参加过植树活动吗?看看小明的同学们,正在植树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一共有25组,每个组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1、求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理解题意。
根据已知条件,有25个小组,每组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求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
4或4×25多少人,也就是求25个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25×。
(2)解决问题。
25×4=100(人)或4×25=100(人)。
(3)观察算式,发现定律。
4=4×25。的位置,积不变,因此,可以得出25×。
像这样,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定律。
用字母表示更加直观、方便。
板书:乘法交换律a×b=b×a。
归纳总结1: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b=b×a。用字母表示为:a×。
随堂练习:
小明买了12支圆珠笔,每支2元,小红买了2只钢笔,每支12元,两个人谁花的钱多?
答案:小红12×2=24(元)小刚2×12=24(元)。
答:两人花得钱一样多。
探究新知2:乘法结合律。
情境导入:
问参加植树的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理解题意。
师:要求25组共要浇多少桶水,就是把总的棵数求出再乘以2,或者把每组要浇的桶数求出再乘以25组。
2.解答:
方法一:先求一共种多少棵树,再求种这些树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5)×2。
=125×2。
=250(桶)。
方法二:先求每组浇多少桶水,再求25组一共多少:
即:25×2)(5×。
=25×10。
=250(桶)。
3.发现规律。
2等于10,所以运算简便些,但他们的得数是相同的,因此,可以把两个算式用等后面5×号相连。
5)×2=25×2)可以写成等式(25×(5×。
归纳总结2:三个数相乘,如果后两个数相乘能使计算简便些,就利用括号改变运算顺序,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这个叫乘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定律。
b)×c=a×(b×c)板书:乘法结合律(a×。
活学活用:
每瓶矿泉水2元,每箱矿泉水24瓶,要买5箱矿泉水,一共要花多少钱?
2×5)(24×。
=2×120。
=240(元)。
答:一共要花240元。
拓展提升。
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商相乘,可以用这个数先和被除数相乘,再除以除数,或用这个数先除以除数,再和被除数相乘。
例:16×8)(128÷。
=16÷8×128。
=2×128。
=256。
举一反三:。
32×4)(112÷。
=32÷4×112。
=8×112。
=896。
数的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优质21篇)篇四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有限个例证明让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根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运算,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本课的教学设计朴实,概括为以下几点:
1、准确定位,提高课堂效率。本班学生对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及减法的性质已熟练掌握,并能正确运用于加、减简便计算,根据这一认知和技能水平,教学中不以复习铺垫旧知来实现知识迁移,而直截了当引放新课的情境,提高了40分钟的课堂效率。
2、实现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教学情境是直接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服务的,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通过童话故事的情境导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小数加减简便算法的探索活动,融入新知识的学习中。
3、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构建数学模型。结合学生原来的生活经验,大胆放手,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在学生独立自行计算,发展学生的个性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从不同的算法中比较、悟出整数加法定律在小数计算中同样适用。通过情境中特设计的两道都能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例题,使学生在有限个例证中证实了初步构建的数学模型,懂得能否凑成整数是判断小数加减算式能不能进行简便计算的依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的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优质21篇)篇五
1、不能用手擦黑板。
2、有基本的教态,课堂内容的安排基本符合数学课的要求。
3、讲课时,要面对所有的学生,用语要简练,声音大一点,指令要明确。
4、数学用语用得不够到位,如:(a+b)c,应该读a+b的和乘以c,不应该是括号a+b乘以c。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1、小数乘法的口算方法要讲清楚。
2、不要在新授课时,把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放在一起讲。
3、学生没有理解使用运算定律的原因,学习很被动。
4、教学要从一般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并要照顾全体学生。
5、运算定律很重要,分配律是难点,问题讲得不透,没有分类讲解。
6、相对于学生的基础而言,讲课的.内容较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避免过于拔高。
7、对于运算定律的主要例题,要让学生知道,并写在黑板的正中间,有课件可以事先准备好,教学生学会看例题。
8、注意结合律的特点是连乘,找特殊数如:5×8,5×4,25×8,25×4,125×8等;分配律要找相同数,“两边都是乘,中间加或减,乘法分配律真好用”。
三、板书的设计。
1、板书过于密集,不够有条理。
2、完整的板书应该有:
正板书:在正中间写课题和例题;
副板书:左上角写旧知识,右上角写新知识中的重难点,左下角和右下角留给学生板演。
四、教学环节的设计。
1、对于学生的错误,要及时纠正。
2、课堂巡视不够,要及时反馈学生的问题。
4、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参与过少,老师讲得太多,缺少学生探索的过程。学生很难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简算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数的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优质21篇)篇六
1.结合小区建房问题,经历自主解决问题、从分步计算到三个数连乘计算的过程。
2.认识连乘算式,会计算简单的三个数连乘的运算式题。
3.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熟练进行计算。
了解算式的意义。
一排楼房的图片、连成算式卡片。
一、情境创设。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身边建起了许多漂亮的楼房,同学们注意到了吗?有一个生活小区计划还要新建8栋楼房呢,我们一起看看楼房示意图好吗?学生读文字叙述并观察楼房示意图。
了解事情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1.有8栋楼房。
2.每栋有五个单元。
3.每个单元可住12户居民。
4.问题:可解决多少户居民的住房问题?
二、自主探索。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做完后想一想每一步的运算要解决什么问题。
你能只列一个综合算式就解决问题吗?列式的方法可能有:(板书)。
(1)12×5=60(户)60×8=480(户)。
(2)8×5=40(户)12×40=480(户)。
(3)12×5×8。
=60×8。
=480(户)。
(4)5×8×12。
=40×12。
=480(户)。
三、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
把你列式的.方法向你小组的同学介绍介绍并说清楚你每一步运算要解决什么问题。小组内交流列式的方法,其他同学补充算法。小结本组方法。
2.全班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向全班同学说一说?小组内选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准备作补充。
3.讨论连乘算式中每步运算的实际意义,认识连乘及运算顺序。板书:连乘算式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计算。
四、巩固练习。
做一做。
1、一只小燕子孵出以后,一天要吃35只害虫,5只小燕子30天要吃多少只害虫?
2、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五、布置作业:教材47页第3、5题。
(1)12×5=60(户)60×8=480(户)。
(2)8×5=40(户)12×40=480(户)。
(3)12×5×8。
=60×8。
=480(户)。
(4)5×8×12。
=40×12。
=480(户)答:可以解决480户居民住房问题。
数的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优质21篇)篇七
教学内容:100以内的连减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掌握连减笔算竖式的写法及能够准确计算100以内连减式题。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正确掌握笔算连减式题。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减式题。
教具准备:主题图、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xkbm。
1、口算下面各题。
18-9-720-5-1016-4-9。
2、笔算下面各题:
277784100。
――――――――――――――――。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口述题意。
2、独立探索,解决问题。
(2)9248。
――――――――。
4822。
(3)列式:44+26=7044加26是什么意思?92减70是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285567164。
――――――――――――――――。
()()()()。
――――――――――――――――。
()()()()。
4、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5、看统计表回答问题。
(1)哪个班订的报刊最少?
(2)二班订了多少份儿童报?
(3)三班订了多少份小画报/。
(4)四班的小画报有多少本/小故事有多少本/。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连续减法,我们在计算时可以用第一个数依次分别减去后两个数,也可以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用第一个数一起减。
板书设计:
(1)9248。
――――――――。
4922。
(3)列式:44+26=70。
数的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优质21篇)篇八
教学内容: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
教材的第33页――35页的例1、例2及练习六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借助观察、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生回答,师板书:a+b=b+a(a+b)+c=a+(b+c)。
二、新授。
观察教材第33页的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学生可以复述图中。
的两段说明文字,也可用自己的话进行叙述。)。
根据图中带给我们的信息,可为我们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例1、例2并板书。
板书:(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学习例1。
1)、思考。
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相关的信息?学生通过理解,找出需要得到的信息:(1)共有多少个小组。(2)每组的人数。
2)分析数量关系。
3)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4)汇报。
板书:4×25=100(人)25×4=100(人)。
5)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
4×25和25×4两个算式都是求“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结果怎么样?(相等)既然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号)。
板书:4×25=25×4。
6)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把4和25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7)举例。
你能再举出几个像这样的例子吗?
根据学生的举例板书:
8)归纳总结。
相同点:左边和右边的算式都是两个相同的数相乘,乘的结果都相等。
不同点:左边算式和右边算式的两个因数位置不一样,都交换了。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叙述发现的规律?(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汇总)。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9)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板书:a×b=b×a。
请同学说说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
2、学习例2.
教学过程同上。
三、巩固与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最后进行反馈)。
1、填空。
25×73=()×()a×()=35×()a×b=()×()25×7×4=()×()×7(7×125)×8=7×(()×())。
2、教材35页的做一做,教材37页的第1、3题。
四、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布置。
教材37页的第2、4题。
数的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优质21篇)篇九
(比如自己带了多少钱?东西的单价?准备购买的数量……)
出示挂图:
看挂图:说说看上面告诉我们哪几个信息?
(让学生看图一一说说几样东西的单价)
1、提问题: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来提个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提一步计算的问题。)
老师引导学生解答后,:问:谁能提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呢?
比如: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
2、解决:
请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写在自备本上
交流:(1)3×5=15元,15+20=35元
(2)3×5+20=35元
(3)20+3×5=35元
讲评:(1)说说第一种算法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说说第2个算式先算的是什么?再算的是什么?
(3)再说说第3个算式的计算顺序
3、综合算式:比较这3个算式,它们有什么不同?
指出:第1个算式是一个算式解决一个问题,分两步来完成的,我们把它叫做分步列式。而后面的做法是把上面的两个算式合并在一起写的,我们叫它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在解答时,其实是有它的格式。比如:3×5+20 (边说边板书计算格式,注意说清楚:先算什么,没算的移下来,2个“=”号。
要对齐……)这种等式叫递等式
最后别忘了单位名称和答
4、刚才我们用综合算式解决了一个问题,谁再能提一个可以用综合算式解决的问题呢?
随学生回答老师板书该问题,并请学生用综合算式完成解答
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规范的地方,提醒大家。
可能用有学生提到类似于书上的问题,如买2盒水彩笔,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钱?
请学生解答后,与刚才的算式比一比。
两个算式在计算顺序上,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乘在前一个乘在后,但在计算的时候都是先算乘,再算加或减的)
指出:计算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太讲究“先来后到”,而是更注意“论资排辈”。乘法一遇到加或减,就要充老大,都是轮到它先算。
1、学生完成第1题,老师巡视,注意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2、改错,要求学生能清楚地说问错在哪里?以及如何解决?
3、算一算,比一比(第4题)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请几个报得数,注意如果有错的,帮助他检查是否是运算顺序出错了。
第31页第3、5题
数的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优质21篇)篇十
1、熟悉公式的基本组成。
2、掌握公式的创建、修改、复制、删除等方法。
3、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简单函数的应用。
4、掌握相对地址与绝对地址的灵活应用。
5、会灵活运用公式和函数进行财务统计与分析运算。
6、培养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的意识。
采用以"指导——参与"为基本形式的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即教师仅粗线条地讲解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去参与、学习和实践,在遇到问题时能主动思考、大胆尝试和探索。教师起指导和引导的作用。
1、设置问题情景。
教师展示兴趣小组报名统计表,提问:如何迅速准确地计算出每个班级的报名人数和各个兴趣小组的报名总人数。
2、学生探究学习,掌握公式计算方法。
教师讲解单元格地址的概念:列号+行号。
教师请学生在工作表的a1单元格中输入"10x23"。
在b1单元格中输入"=10x23",观察结果有何不同。
学生探究分析结果不同,得出结论:如果在一个单元格中先输入一个等号"=",那么excel会把等号后面输入的式子作为一个"代数式"对待。
提问,除了输入等号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输入代数式。可以在编辑公式栏中输入,或单击"="按钮。
利用单元格进行计算机的优势:
(1)当数字发生变化时,结果不会出错。
(2)可以进行公式的自动复制。
学生实践:利用公式自动填充法计算"兴趣小组报名表"中每个兴趣小组"总人数"。
3、教师讲解函数概念,学生实践练习。
excel中的'函数:excel软件提供一些常用的简单的函数,如求和函数sum(),求最大值函数max(),求平均值函数average()等,教师演示这些函数的用法。
学生利用函数来求"兴趣小组报名表"总人数,观察利用公式与函数计算机总人数,结果是否有区别,编辑公式栏中的区别。
教师解释数据区域:用左上角单元格地址和右下角单元格地址来表示。
4、利用计算"占年级总人数比例"来说明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的区别。
教师演示计算比例的方法,f3/f12,利用"自动填充柄"拖动自动填充序列,出现"%div/0!"错误,请学生观察分析原因。
相对引用:用"填充柄"填充时,相对地址进行自动调整;
绝对引用:自动填充柄填充时,绝对地址保持不变;
绝对地址的用法,在行号,列号之前都加上美元符号。
利用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完成足球积分表。
得分标准为胜3分,平1分,负0分。
数的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优质21篇)篇十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时间的意义,激发珍惜时间的意识,立志养成和时间赛跑、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体验,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自制的关于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的小书签。
一、课前谈话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让大家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下面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谁起来大声地给大家读一读你搜集的名言,并且能把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说说吗?(生汇报)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相信你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今天的学习对“珍惜时间”会有更深入的感触。
师:是呀!太阳落山了,有再升起的时候;小鸟飞走了,有再回来的时候;小树枯萎了,有再绿的时候;花儿凋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然而时间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有人面对时间一片茫然,而有人却要和时间赛跑!两种态度,结果会一样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和时间赛跑》。(板书课题:和时间赛跑)
二、领悟文章
1、带着问题,快速的读一遍课文,之后思考填空:出示思考题:
(1)通过外祖母去世这件事,“我”懂得了_________,长大后要告诉自己的孩子_________。
(2)文中的“我”是一个_________的孩子。
(3)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
2、小组讨论之后汇报。
3、结合着学生的汇报问:爸爸看到“我”为失去外祖母哀痛的样子,对“我”说了什么话?边读边画在书上。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
4、指名读爸爸的话。爸爸想让孩子明白什么?
爸爸的话朴实,深奥。“我”有什么反应呢?指名读。
5、重点理解两句关于时间的谚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体会时间的宝贵)
6、爸爸的话比这些谚语还让人震动,还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爸爸的话是什么呢?再读。
“我”不仅明白了,还非常着急、非常悲伤。想一想
数的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优质21篇)篇十二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5—36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6题。
1、让学生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掌握三步计算的运算顺序。
运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知识的迁移,自主探索规律。
课件。
一、复习铺垫。
说出先算什么,再计算。
学生在纸上直接进行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由学生小结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很多同学都喜欢下棋,本周兴趣小组要开展棋类活动,老师准备购买一些棋具。我们一起去看看老师买棋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出示主题图。这是一道购物的实际问题,遇到这类问题你马上会想到哪些基本数量关系?(课件出示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2、学生看图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1)象棋一副12元,围棋一副15元;
(2)老师要买3副象棋和4副围棋。
3、想一想,怎样才能算出买象棋和围棋一共要付多少钱?
(1)小组合作,分析数量关系、尝试列式计算。(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让学生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种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
(2)由组长汇报,板演组内算式,板演后再说说列式的依据。(学生可能会得到以下算式)。
(3)集体订正,理解数量关系。(如果学生没有列出综合算式,则引导学生从数量关系上来列式,12×3是求象棋总价,15×4是求围棋总价,求一共要付多少钱要用加法连起来。象棋总价加围棋总价或围棋总价加象棋总价)。
比较:12×3+15×415×4+12×3和复习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复习题是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这两题是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三、探索算法。
1、根据:12×3+15×415×4+12×3。
思考讨论:这两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尝试:学生独立试做,再指名由学生板演。
(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让学生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种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通过让学生有意识的与分步计算反复对比,明白这也是这道算式的计算顺序。)。
方法一:12×3+15×4方法二:12×3+15×4。
=36+15×4=36+60。
=36+60=96(元)。
=96(元)。
(包括分步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情况,如有运算顺序错误的情况也一并板演)。
(3)比较:两种计算方法,哪一种方法更简单?再利用第二种方法计算15×4+12×3。
通过反复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大胆推导出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
汇报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汇报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第一步脱式两个乘积可以同时计算出来。)。
独立计算,完成课本例题填空。
2、出示“试一试”:150+120÷6×5`。
小组合作,讨论:算式中有哪些运算?在这里除和乘连在一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思考并交流,说运算顺序,并标上运算顺序,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3、小结:今天学的含有加、减、乘、除的三步混合运算的式子应该按什么顺序计算?
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结语: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数的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优质21篇)篇十三
在这次的班班通教学赛课活动中,我选择了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的课文《空城计》。这篇文章堪称三国演义中的经典。也是最能体现诸葛亮才能的名篇之作。对于这篇课文,我们有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讲过,同样的教材,同样的知识。怎样才能上得具有新意?怎样才能把我们的白板教学与课堂紧密结合起来?怎样才能让学生能在教学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课堂中真正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这些问题我反复琢磨、研究,最终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以期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通过实际的教学过程,我有如下的反思与体会:
一、 如何将白板教学熟练地运用于教学之中
白板教学是一门新生的教学方式,它让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更强。但如何熟练地运用好这门工具,还需要我不断的去学习与探究。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白板中的拖动功能、遮挡功能、播放功能等形式展开教学。在教学中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互动,但我认为互动的时间还不够。在运用白板时还有些功还不能准确熟练的掌握,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运用并改进才行。
二、 学生的课堂活动还要加强
在本节课,学生的课堂活动除了对字词的检查之外,其余就是学生对问题的探讨。整个过程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的参与性比较强。但在问题的设计上,我认为并不十分完美。梯度感不是很明显。在教学中,如能加上学生的主动表演可能效果会更好,但这需要老师更多的参与与指导。
三、 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及时评价
初中学生,需要是得到他人的真诚评价,特别是老师的评价他们会更在意,这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在课堂上,我及力的去做到这一点,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对于个别学生的评价还是不够及时,语言不够丰富。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另外,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应采用不同的方式去进行引导,让他们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按自己的意思表达想表达的内容。
总之。通过这节白板公开课的教学,使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应不断学习,力争把白板教学掌握得更好。让其真正能为老师服务,为我们的学生服务。
数的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优质21篇)篇十四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6、47页。
1、结合小区建房问题,经历自主解决问题,从分步计算到三个数连乘计算的过程。
2、认识连乘算式,会计算简单的三个数连乘的运算试题。
3、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
出示课件情景图,通过谈话引出小区新建楼房问题,让学生了解事情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1、让学生根据问题情景计算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2、交流计算过程,重点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预设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出现的情况,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方法。
4、认识连乘算式,讲解计算过程。
5、出示连乘的计算题,对计算方法加以巩固。
1、出示情景题1,让学生自己读题,用自己的方法解决。
2、出示情景题2,让学生试着用综合算式解决。
师生通过简短的谈话引出新建楼房问题,让学生知道今天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明确“一栋楼”的概念,为下面的计算做准备。
交流时要关注学生的计算过程,每一步是在求什么。通过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自己的方法得到认证,同时还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不同想法,让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很多不同的情况。充分考虑这些可能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可以使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
两道连乘的计算题,既是对计算方法的练习,又是为下面自己列连乘算式做准备。
这又是一道联系实际的问题,通过这道题,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以及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这道题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知识内容的升华。这样用分步列式的同学也尝试到了列综合算式的好处,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新知识的用途,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师:同学们,我这有几张城市建筑的图片,咱们先来看看。刚才我们看到这么多的高楼,体现出一个城市雄厚的经济实力。这几年,我们石家庄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到处都是高楼耸立。最近,有家开发商又要新建楼房了,他们打算在一个生活小区里新建楼房,用来解决一些居民的住房问题。他们的设计是这样的(出示课件)。
师:图中这是几栋楼呢?
像这样的一排楼房,就是一栋。一共要建8栋这样的楼房,每一栋都有5个单元。
师:那么这个小区建成后可以解决多少户居民的住房问题呢?先自己算算,然后四个人一组互相交流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自由发表不同意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有代表性的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第一种情况:
在回答问题时,先有学生回答出用分步算式计算,再有学生回答出用综合算式计算。
生1:12×5=60(户)60×8=480(户)。
生2:8×5=40(个)12×40=480(户)。
生3:12×5×8=480(户)。
师:真不简单,一道题就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12×5×8=480(户)这个算式,是把两个乘法算式合成了一个算式,像这样的算式叫连乘。那你们试着把这个分步算式也改写成连乘算式吧。
第二种情况:
在回答问题时,可能第一个学生就用的综合算式计算,首先表示肯定,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最后,老师再讲解连乘。
生:12×5×8=480(户)。
师:这种方法挺巧妙。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生:(其他同学回答)。
师:刚才第一名同学的方法是把两个乘法算式合成了一个综合算式,这样的算式叫连乘。
第三种情况:
可能在回答问题时,没有学生列出用综合算式计算,这样就等学生们回答完,老师加以引导,列出综合算式。
生:(找2、3名学生回答)。
师:像这样的两个乘法算式,我们可以把它们写成一个综合算式(板书),这样的算式叫做连乘。
师:连乘算式的计算是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板书)。
师:我这还有两道连乘的计算题,你们试着做做。
(用投影展示2名同学的计算结果,说计算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帮助开发商解决了问题,大家表现的都很棒。我这还有一个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一下。(出示课件)。
师:在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做一做吧。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
如果学生列的是分步的算式,要加以肯定;如果有学生列出了连乘的算式,要予以表扬,但不做硬性的要求。
生:能!
师:试着做一做吧!谁来说说你的做法。
生:(找2名同学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讲解)。
说得很好!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出色,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数的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优质21篇)篇十五
作为语文教师,写教学反思是我们每天必做的事情了,只有写教学反思,我们才会发现在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在哪里,然后总结归纳,提出更好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进步。这是我写的是课文《边城》教学反思日志。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中长篇小说,课文节选了有关端午节翠翠巧遇傩送、大佬等人物的场景,语言朴实,韵味无穷。然而在学习过程中我的心头却萦绕了深深的痛。
首先,激趣阅读就没有达到预定效果。自认为是小说所以在设置时给了简介,给了背景介绍,给了作家作品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自读。但课上我发现阅读效果不好。
其次,导学目标不够具体。我们的学生已经是高一的学生了,我认为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已形成,故给了综合鉴赏题(品味语言)。结果在审题上又有学生吃亏。
最后,课上教师导学过程不够灵敏。课上发现问题虽及时停止了继续学习,但未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致此课师生收益都不大,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虽然在第三课时及时调整了学习方法,但该导学课实施过程的缺失却至今让我耿耿于怀,我怀疑自己所做的努力,我怀疑自己的教学理念。可是学生的读书习惯却让我痛上加痛,他们告诉我:老师即使你说得再好,我们也不可能读这样的文字,它离我们太远了。找到了根我才释怀,我知道我依然缺了一样东西:应该平实地带领他们穿行于语文学习中,而不是凭感性。
今天我们师生都有了新的认识和发展,都能心态平和的阅读和学习了。我注重教学过程的每一步实施,学生注重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咬文嚼字已经成为目前我们学习语言的一个法宝。
现在看到学生的时步,我也心慰了。课文《边城》教学反思日志暂时就是这样了,通过这次的教学反思,我相信对于其它课的教学是有所帮助的。
数的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优质21篇)篇十六
1. 必须是原创,抄袭将被判定为“不合格”。
2. 内容和格式必须与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要求相符合。
1. 将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表格从网页上复制到word中 ,在word中进行填写,注意要删除内容说明(蓝色部分)。再上传到网上,为了方便辅导老师批阅大家的作业,请大家将内容全部粘到页面上,不要以单一附件形式上传。 2. 如教学设计与反思中用到图片,上传到编辑器时不能直接粘贴,必须用插入的方式:
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是在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 学情境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选择多种方 法来解答。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在经过前一个环节之后,对有小括号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计算题方法已经明确。在本环节 主要关注学生能否找到单位“1”以及怎样通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计算的方法。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引导学生运用固有的知识进行迁移,来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具 体的计算方法,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现状为教 学基点,教师顺势引导帮助学生梳理思维过程,明晰所学知识,做好知识的建构。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运用多媒体生成 生:乔木林占 1/2,灌木林 占 3
学生自主探索对 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目 尝试计算 的通过比较加深认识, 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设计1.完成教材第 118 页的“做一做。 学生试着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计算过程,重点看运算顺序及书写美观情况。 2.完成教材第 120 页练习二十三的第 1 — 4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 2 — 4 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八.教学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 200 字):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教学情境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选择多 种方法来解答。 连加的知识探索过程比较简单, 学生的思维经过旧知识的迁移, 可以自主探索出结果。 有些问题是有单位“1”的加减混合的运算,学生需要找单位“1”再进行运算。这个环节添加了异分母分 数的连减和带小括号的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和运算,同时引导学生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自我优化。学生在经过前一个环节之后,对有小括号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计 算题方法已经明确。在本环节主要关注学生能否找到单位“1”以及怎样通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计算 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固有的知识进行迁移,来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 会具体的计算方法,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现状 为教学基点,教师顺势引导帮助学生梳理思维过程,明晰所学知识,做好知识的建构。
数的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优质21篇)篇十七
本节课选自初一数学第三章第四节角的比较与运算,是一节很受学生欢迎的数学课,在轻松、愉快中学到数学知识,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该课以探究式教学理念为指导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探索比较两角大小的方法,通过分组交流合作研究;归纳总结用一副三角尺可画哪些特殊角,通过群体间的交流与反思去领悟数学学习方法,学到数学知识。
本课以学生活动、探究、交流、反思为主线,充分体现了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创造的教学理念。通过线段知识的复习,首先,让学生有相互的知识准备,为学生动起来奠定基础,接着让学生利用手中准备的两个角研究如何比较大小,演示和、差,探究三角板画特殊角,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学习中来,而教师作为设计者,组织者与合作者,按照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轻松互动氛围,变教学过程为以学生为主的探究与思考过程。
整节课,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充分展示了主人的姿态,凡能由学生自行研究解决的问题,能表达的观点,教师决不代替解决和代述,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发展。
以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以真情为创新开道,整节课为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空,教师恰当运用评价手段,熟练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对学生进行心理激励,不断将教师期望关注传递给学生,使它们自信,从而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在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升华自己的创造精神,丰富自身的创造力。
1.知识与技能:
会比较两个角大小。
会画两个角的和、差。
会用三角尺画特殊角。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类比、推断等教学活动,积累数学经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形象思维及动手操作、归纳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组学习,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兴趣。
教学重点:角的比较,画角的.和差。
教学难点:角的和差,几何语言的使用。
教学关键:与线段类比学习。
教学方法:分组合作、观察、演示、探究。
教师准备:三角尺、两根木棍、小黑板、彩粉笔。
学生准备:三角尺一套、自制两个角模型。
一、复习准备。
师:(教师手中拿着两根长短不一的木棍)前面我们学习了线段的比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
生:用刻度尺分别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度,长度长的线段大,长度短的线段小。
师:回答非常准确,这说明线段的大小与其长度的大小是一致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把两条线段的一个端点重合,另一个端点落在同一侧,由另一个端点的位置来判断大小,另一个端点在外侧的线段大。
师:叙述非常准确。看来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掌握非常好,语言表达也十分准确。线段有大小之分,同样角也有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大小比较。
(板书课题3.4.1角的比较)。
数的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优质21篇)篇十八
《烟台的海》是一篇写景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独特景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的美好感情。本文的语言很美,写法上也着鲜明的特色:(一)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文章写“景”也写“人”,“景”与“人”交相晖映。“总——分——总”的结构,又突出了文章的重点。(二)语言凝练,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
我设计的是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主要通过语言文字来感悟烟台的海四季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点。于是这堂课我设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欣赏烟台四季的海的独特景观。2、了解烟台人多彩的生活。3、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一)品词析句教学烟台冬日的海时我主要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从作者是如何来描写的角度去品重点词,析重点句。并通过朗读来感悟冬日海的壮观。这样的设计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品析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语感。
(二)借图促情学生对于四季海的变化会产生疑问,在学生从文本中找答案的基础上,出示地图以及四季不同海景的图片,帮助学生对课文语言理解得更为透彻。
(三)朗读感悟美文欣赏,一是从作者的语言文字中去赏,另外要从朗读中去赏,所以教学时我设计了多种朗读,以情感朗读来体现语言文字的美妙,从而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数的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优质21篇)篇十九
上完这堂课后,总体感觉学生对大数的认识,掌握较好,由于大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对大数的认识和学习。本课让学生认识的数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少,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观察上海各个区的人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和认识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理念再进行教学,可能效果比较好,在教学后,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知识迁移,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在前面所学的100以内数的认识、1000以内数的认识、1000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等知识和经验,都可以在这节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认识所有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了解相邻两个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教学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2、注意建立数感,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现实情境。
数学来源与生活,大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与大数的这种联系,我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了解我国第五次进行人口普查的数据,并且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过的大数,使学生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建立数感。对于数位顺序,数位,数级,计数单位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位数等知识,不把它当成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去独立思考、去和同学合作交流,从而理解这些知识。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计数器),让学生自己制作数位顺序表。
3、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本课的难点是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在教学时,我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讨论、实践、交流获得。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出读法,学得扎实,印象也深刻,这一教学效果比教师直接给出要好得多。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设计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对学生的多种评价:在上课过程中,我时不时给学生积极发言、积极参与的同学奖章,给予他们鼓励,就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在不断总结和表述思维的过程,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另外指名学生模仿老师出题让其他同学回答,由出题的同学给回答问题的同学加分,这是生生间的评价。
需要改进之处:
在备课时,应做到备学生,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我更多得关注老师采用何种手段去教,忽视了学生应该采用什么方式在学的问题,导致课堂气氛,学生放得不够。告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多学习、多探讨、多请教。真正做到用新的课改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做到自如驾驭教材,做好学生求知的引导者、点拨者。放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数的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优质21篇)篇二十
人教版实验教材根据《标准》的理念与目标要求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标准》p21),采取的是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编排方式。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左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象24—82这样乘除在后的类型是第一次出现),并对此前学习过的四则混合运算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概括和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块:
1、与解决问题相结合,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有关0的运算。本单元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教学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其中的问题是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教材创设了热闹的滑雪场情境,由此生出一系列的情境串,引出相应的4个例题。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归纳,主动解决问题。
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3、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教学计划: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出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的运算顺序。借助括号的加入体会解决问题途径的多样性。
2、教学难点:会用括号列综合算式。
1、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情境图,以及教参给学生呈现出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四则运算的顺序。
3、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第一课时同级运算。
第二课时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第三课时含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
第四课时三步计算四则混合运算。
第五课时有关o的运算。
数的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优质21篇)篇二十一
大家好!上完go straight on.一课,我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进行了反思,现在和大家交流一下:
想起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 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没有成长,也就没有教育。”想想我们的英语课堂是不是很多时候仅限于对课文文本的学习?所谓的自主学习也仅限于对课文中的词、句的预习和巩固。学生们大多是为学而学,而非为用而学。当“所学”不能为“所用”服务时,学生们当然提不起兴趣。所以,本课中我尽量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在生活中也能运用所学的英语进行交流,从而感受学习所带来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比如,在课堂中我设计了“争当优秀小导游”这一活动。我发现当学生们看到凤凰湖、法华寺、海滨公园等自己熟悉的景色时,眼睛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急切的想参与、想表达。我还观察到一位平日十分沉默寡言的小女孩,今天也非常兴奋的在组内说着自己的想法。相信,在生活的土壤里学生们一定会学的更快乐、更有效。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又特别喜欢表现。可短短的课堂40分钟,怎么能让每个孩子都得到表现和发挥呢?这时候小组互助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往往不能让人满意。有的小组“你争我夺”抢着发表意见,有的小组“安安静静”谁也不肯说话,有的小组把“讨论会”变成了“茶话会”,看似热热闹闹,谈论的却是教学以外的话题。 所以,本节课的每个小组活动,我都设计了“任务引领”,让学生围绕着“任务”进行活动。而且我还设计了“目标达成评价表”对每一次活动都有评价,通过自评、组评、师评,对学生的活动起到了监督和引导的作用。也让学生清清楚楚的看到自己的任务达成情况。
活动前有“引领”,活动后有“检测”整节课的小组活动做到了“忙”而不乱,“闹”而有序。每个小组都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
有人曾经说过:歌曲于灵魂就像水于我们的身体一样重要。孩子们是天然的音乐爱好者,他们的音乐感与节奏感较强,学一首歌往往比学一段话更容易。所以在本课之初,我利用歌谣引入新课。让学生们跟着熟悉的兔子舞的节奏,配合活泼的动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迅速进入英语学习的情境中。看着孩子们欢快的表演动作,听着他们甜美的童音回荡在教室的上空,我不由自主的问了一句“are you happy?”我相信那句声音响亮,又充满激情的“yes”是他们由衷的心声。也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英语学习的环境中。同时也在无意识中记住了本课的重点单词left ,right和straight。
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大约15分钟左右就会分散精力并对学习内容产生厌倦。所以,在学习turn left.和turn right时,让学生们站起来边转边读。让学生边做,边学,边体验,孩子们学得更快了,记得更牢了,体验的也更深刻了。
在对本课重点 turn left. turn right. go straight on.进行机械操练时,我再次设计了一个小chant。熟悉的音乐,郎朗上口的节奏,孩子们像背儿歌一样,轻松的掌握了这些句子。
在本节课中,我力求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快乐”中求知,在“活动”中学习。虽然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
1.交际活动操练不足
2.作业设计层次不足
在作业环节,我的设计是:画出你家到学校的小地图,并和你的朋友进行交流。从第二天的检查情况来看,很多孩子完成的不是很理想。有的孩子画不出来,有的孩子谈论不出来。是不是我应该设计一定的分层作业,让孩子们“跳一跳”都能“够到桃子”。让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