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不仅仅是一篇样品文章,更是一种可以参考和模仿的写作风格。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有所启发。
粮食安全论文范文(18篇)篇一
中国百姓祖祖辈辈吃大米,对大米的依恋如同乡愁一般,镌刻在我们的基因之中。新鲜优质的大米,在焖煮时就能飘香千米,勾出尘封已久的食欲。待到盛出开饭,晶莹的米粒、满口的香甜,瞬间让食客回到童年记忆之中。大米是母亲的巧手在平淡生活中创造出的花朵,最无论离家多远都能品尝到的温暖。今天,我们把目光投向一个盈满大米香甜的地方——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
朝鲜族地区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水稻之乡”。享有盛名的延边稻米,晶莹剔透,清香扑鼻。和龙市位于朝鲜族自治州南部,土地总面积506861.55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479017.13公顷,占总面积的94.52%。这座美丽富饶的东北小城,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步迈进。
乡村振兴,农民笑容更灿烂。
国家的报告多次提出了对“粮食”的关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还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撑。
近年来,和龙大米声名鹊起,新鲜优质的大米销往更多远方城市。据报道,“和龙大米味道香甜,我们这边人都喜欢吃,另外和龙是我们宁波对口扶贫城市,那里山清水秀东西品质好,所以我们连续两年采购和龙大米给职工搞福利。”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银行去年春节从和龙采购了1050公斤大米,受到员工广泛好评。
和龙市各级政府、基层组织都积极致力于乡村振兴,积极推广本地农产品,让农民增加收入。除了大米,各类农产品的产业化都逐渐走向成熟。在和龙市委、市政府的努力下,辣白菜、大米、野山参、林下灵芝、桑黄等五大主导产业已经开始显现他们的带动作用,给集体经济分红、提供就业岗位、农产品附加值提升贡献力量。
农产品比以前卖得更快、价格更高。农民们在家门口销售本地特产,辣白菜、大米、野山参、林下灵芝、桑黄、林蛙油、松籽……同时为了推动这些优质农产品的销售,和龙拓展销售思路,结合和龙优质旅游资源进行营销,推出共享稻田、乡村旅游观光加农产品采购线路,近年开始在上海、宁波等十个大中城市建立销售网点,推动农产品走高端路线。
同时,各产业发展也创造了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和龙市年轻人选择留在家乡,不再像过去那样抛家舍业、背井离乡。经济收益不断提升,就业形势持续好转,家家团聚不再分离,和龙的农民笑容更灿烂了。
人文建设,民风淳朴有魅力。
韩剧里,观众总能看到韩国民众的餐桌上摆满了辛辣、凉爽的小菜,酸甜的冷面让人胃口大开,烤盘上滋滋冒油的五花肉让人垂涎欲滴,用苏子叶包上咬一口,齿颊留香!
“共享稻田”项目是和龙市近年来大力推广的人文经济建设项目,上文提到的宁波市鄞州银行职工们就参加了和龙的共享稻田项目,每人认领一定面积的水稻田,可以通过视频查看稻米生长情况。参加了“共享稻田”的全国各地人民,在品尝了香甜的和龙大米后,都想去和龙旅游参观。
和龙市光东村、延安村等村还借此发展了民宿旅游。在广袤的田野上,一排排木制小屋,一栋栋画着美丽图案的民宿和小院落,每年都接待大量游客,特别是五一、十一节庆,全国各地大批游客纷至沓来,赏民族歌舞,品朝鲜族美食,看淳朴的自然风光。
有香甜的大米,有鲜亮可爱的朝鲜族服饰,还有淳朴的民风。越来越多对朝鲜族文化感兴趣的“驴友”开启了他们的和龙之旅。
未来可期,贫困县的大逆袭!
现在百花齐放的和龙市,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桑黄产业的兴起是和龙市靠产业致富的一个缩影。
圆葱曾是八家子镇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但是,圆葱附加值低、受市场影响波动大,始终无法让村民彻底摆脱贫困。
五年前,和龙市重新谋划发展路线,大胆提出利用自然条件优势,结合科学技术,种植高端作物。在联系当地一家科技生物公司进行科研考察后,他们惊喜地发现,这里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繁育桑黄。桑黄又称“森林黄金”,市场价可达每公斤六七百元。之后市政府开展东西部对口帮扶协作,和龙市与宁波市鄞州区结成帮扶对子,八家子镇获宁波援建帮扶资金1765万元,给桑黄产业立项再添良机。他们流转南沟村、河南村35公顷土地,种植了71.8万袋桑黄。2019年,八家子镇利用东西协作扶贫资金2400万元,在河南村重新维修冷棚15栋,种植桑黄13.5万袋;南沟村新建120栋冷棚,种植桑黄58.3万袋。
据报道,桑黄产业让全镇771户1337名贫困户脱了贫。依托东西部对口帮扶协作平台,和龙在全市范围内建设了1000余座桑黄大棚,同时,当地还推动桑黄产业向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发展,龙头企业、村集体和村民形成了产业带动、利益联动、效益共享的发展机制,全市不仅有6700多名脱贫户通过产业分红增加收入,还吸纳解决脱贫户就业500多人。
2019年11月18日,和龙市入选“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试点县”。这个贫困县的努力被更多人看到,让更多人动容。
未来五年,和龙继续将发展农业农村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将和龙打造成为“特”“优”现代农业新高地,努力推动辣白菜、大米、野山参、林下灵芝、桑黄五个主导产业,蜂蜜、松籽、油香鸡、林蛙油、冷水鱼五个优势产业发展。和龙市也将启动绿色健康食品产业园建设,在精深加工上寻求突破。围绕五大主导产业,建项目、建基地、建品牌,优化产业布局、优先发展骨干企业,着力打造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确定发展目标和支持措施,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集中发展绿色生态产业,让农民在创业中增收,靠产业致富。
曾经的“贫困县”,现在的排头兵,逆袭还在继续。这座萦绕着米香、孕育着“森林黄金”的东北城市,正吸引着更多人去品尝她的香甜、探索她的奥秘。
粮食安全论文范文(18篇)篇二
听妈妈说我从小就不爱吃饭,但很爱听爸爸妈妈讲故事,在读幼儿园大班时就开始对故事书、绘本感兴趣了。每当和爸爸一起阅读时,他总会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我每次都会问爸爸:“黄金屋在哪里呀?我怎么没看见呢?爸爸你帮我找找吧?”爸爸常说:“当你与这些书成为了朋友自然就能找到黄金屋的。”
记得有一次吃饭时,我又很不情愿地慢慢数着饭粒,妈妈喂我也没有用。爸爸便让我放下碗说:“朵儿,我告诉你一个小秘密,你要不要听?”“好呀!好呀!什么秘密?我要听。”只见爸爸左顾右盼了一下,确定没人之后就把我拉进书房,指着书柜中的书,神秘的说:“看到这些书了吗?那些书只要你读了它们,你就不会挨饿,不饿就不用吃饭了呀。”“真的吗?”我一听到只要看书就可以不吃饭,眼睛立刻亮了起来,立即从柜子里挑了一本《三毛流浪记》坐在书柜下看了起来,时而发出咯,咯,咯的笑声,时而流出同情的眼泪——三毛太可怜了,吃不饱穿不?,时而叫爸爸来给我讲讲看不懂的地方。在阅读时还不停地打着嗝,心想:嗯,真的吃饱了,我不用吃饭了。爸爸见我享受的样子开心的笑了笑,便关上房门留我一个人在房内读书,不知不觉一下午就过去了。只听姐姐在客厅喊:“朵儿,吃饭啦。”我听见后放下手中的书,兴奋且略带炫耀的语气说:“姐姐,我可以不用吃晚饭啦,我已经吃饱了,刚刚看书时不停的打嗝呢”“为什么会这样呢?”姐姐纳闷地问。我也学着爸爸神秘的样子一笑,然后凑近到姐姐耳边低声说:“爸爸说了只要多看书就可以吃饱,吃饱了就不用吃饭了,而且我发现书里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读书比吃饭好玩多了。”姐姐一听,捂着肚子大笑:“哈,哈哈,你中了爸爸的圈套,上当受骗了。看书的确能吃饱,可吃的是精神食粮,而我们一天三餐饭吃的是物质食粮,这两种粮食是不一样的。我一脸好奇地问道:“既然都是粮食,都能吃饱哪还有什么不一样呢?”
姐姐拉着我的手说:“来,我讲解给你听吧。精神食粮是通过读书,上学受教育来让我们的心灵变得善良,让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有奋斗目标,有追求,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而物质食粮是我们身体成长所需要的,没有物质食粮我们就长不大,身体也就不健康。我们如果想要健康快乐的成长这两种粮食都必须摄入才行,懂吗?”我似懂非懂的点着头,还在想着小三毛的故事,把爸爸骗我的事早已忘在了脑后。便端起一碗饭大口的吃着,可能是因为我看书消耗的精力太多,三两下就把饭吃完了,而且觉得今天的饭菜特别香。
在爸爸的引导下,我慢慢爱上了阅读,并与书交上了朋友,在空闲时常在自己的那个小天地里与我的朋友交谈,享受其中的喜怒哀乐,随着我慢慢长大我的阅读量不断增加也慢慢理解了“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含义。
粮食安全论文范文(18篇)篇三
当前,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粮食安全面临挑战,世界各国应该加快行动,切实减少世界粮食损耗。应对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保障粮食安全,我们要增减双措并举,做到“开源节流”,“开”增产“之源”,“节”减损“之流”。
“开”粮食增产“之源”,提高粮食产量。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虽然近些年,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仓廪充足,粮食安全也经受住了新冠疫情的大考,但面对我国粮食需求将随人口增长而刚性增长,和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的双重挑战,我们必须增强粮食安全意识,通过增高粮食亩产量、强化农业生产科技支撑等方式,“开”粮食增产“之源”,提高粮食产量,做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食为政首,地为粮本”,提高粮食亩产量,不仅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绝不触碰耕地红线这条“高压线”,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15.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统筹规划建成高标准农田,保护好、利用好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也要所有人一起行动起来,不为一己私欲,占用耕地,让耕地“非农化”,也不在耕地上实施任何“非粮”行为,让耕地“非粮化”。
强化农业生产科技支撑,我们要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我们有袁隆平院士研究出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和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要做“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追求者和践行者,将现代化和高科技作为确保粮食安全的支撑,向生产科技要亩产、要收益。
“节”粮食减损“之流”,减少粮食损耗。
现在,粮食减损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并存在于粮食生产、运输、销售等各环节。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粮食减损现象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表现不同,发展中国家损失严重,发达国家浪费严重。对此,我们既要建立本国粮食减损的长效机制,也要以大国担当,推动国际社会建立国际粮食减损合作机制。
建立本国粮食减损的长效机制,要在思想上形成节约粮食意识,在实践中推广粮食减损技术。受资源和环境双重因素的影响,粮食的增产空间是有限的,我们必须树立减少粮食损耗就是节约资源的意识,纠正“自己掏钱,丰俭由我”的错误观念,拒绝“舌尖上的浪费”。推广粮食减损技术,要做到精细播种、精细收获,“颗粒归仓”,适度加工,标准物流,“颗粒少损”,将减损技术贯穿于从播种至消费的全过程。
推动建立国际粮食减损合作机制,要全球携手合作,共享信息、交流技术、培训人员,也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对粮食损失严重的国家和地区,采取提供先进技术支持,加强技术研发合作,援助多余食物等方式助其减少粮食损失;对粮食浪费严重的国家和地区,采取传播节约粮食经验做法,加强沟通交流等方式纠正浪费粮食行为,齐心协力减少全球粮食损失浪费,维护全球粮食安全。
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我们既要端稳自己手中的饭碗,也要帮助他人端牢他们手中的饭碗。“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我们要在全球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保障粮食安全的行动中,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以大国担当推动构建全球共同节粮减损的良好氛围,增强任何风险下世界粮食的安全韧性。
粮食安全论文范文(18篇)篇四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日前,农业农村部宣布,今年我国夏粮丰收已成定局。可谓是在特殊的年份完成了特殊的壮举,为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了来自于田埂上的信心和底气。
田埂上的自信,来自勤劳勇敢的中国农民。“农,天下之大业也。”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率先在农业领域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到小岗村“大包干”打响改革第一枪,再到农村集体经济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率先突围,创下了连续16个夏粮丰收季,养育了世界近1/5人口,等等,这一个个丰功伟绩,都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的中国农民,而今年春耕与疫情“撞期”,再加上倒春寒的不利因素,夏粮仍交上了一份优秀答卷,是广大农民和农业战线工作者辛勤劳作的结果。他们用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继续书写着“中国奇迹”,彰显“中国自信”。
田埂上的自信,来自“金扁担”的“科技范”。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金扁担”持续发力,农业生产从“体力活”变成了“技术活”,大马力收割机、无人植保机、智能插秧机、智能化灌溉等“硬核”农业科技“装备”飞入寻常百姓家,“扬鞭催马送粮忙”的“三夏”大忙时节变成了“只见农机不见人”收获之际,“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也变成了“脚不沾泥、手不碰水,开着机器种田”的新型职业农民。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大大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效益。疫情期间,“金扁担”更是发挥重要作用,北斗卫星导航、人工智能遥控、机械化自动收割等新农机、新技术把粮食生产基础夯得又牢又实。
田埂上的自信,来自国家的支持。“农业根基稳,发展底气足。”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中央提出了“六保”的新任务,而保粮食能源安全处于“六保”中基础性、前提性的地位,同时出台一系列含金量高的“硬”举措,有发放稻谷补贴、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等直接领取的政策“红包”,还有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等政策“优惠券”,这些“拆到手软”的政策“福利”为应对风险和挑战争取了主动,调动并保护农民和地方的积极性,让农民种粮不亏、地方抓粮不难,托举起亿万农民对“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的信心。
谁的“丰收”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今年夏粮再获丰收,犹如风雨同舟共同努力后而收获的信心,璀璨夺目、光辉灿烂。
粮食安全论文范文(18篇)篇五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7月13日,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手编写的最新版《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下称《报告》)报告在罗马发布。报告预测,在全球范围内,由于新冠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2020年饥饿人数至少新增约8300万,甚至可能新增1.32亿。报告说,疫情使全球粮食体系的脆弱性凸显,需要各方共同应对。在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和全球粮食体系脆弱的大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和战略成为日益迫切的重要课题。
随着全社会营养健康意识的提高,尤其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质量的粮食需求量也将呈刚性增长趋势,优质粮供给不足的问题会更加凸显。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应看到我国粮食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显现。从世界范围看,《报告》指出,2019年全球有近6.9亿人遭受饥饿,与2018年相比增加1000万,与5年前相比增加近6000万。其中,亚洲饥饿人数最多,非洲饥饿人数增长最快。具体我国而言,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形势如下:
一是实现粮食供给保障水平大幅提升。2019年全国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3277亿斤,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水平以上,稻谷、小麦自给率超过100%,玉米自给率多年稳定在95%以上。特别是今年在遭遇新冠疫情的情况下,夏粮再获丰收,产量达到2856亿斤,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加24.2亿斤;早稻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470万亩,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态势。粮食连年丰收,为我国应对风险挑战、稳定经济社会大局发挥了“压舱石”“稳定器”作用。2019年人均粮食占有量474.9公斤,连续多年超过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目前,全国小麦、稻谷库存量大体相当于全国居民一年的消费量,谷物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安全水平。
二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改善。我国把扶持粮食生产作为强农惠农政策的重点,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结构持续优化。今年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我国粮食安全有充分保障,要抓好农业生产和重要副食品保供稳价,夯实农业基础。4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11部门单位联合印发《关于2020年度认真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通知》,扎实推进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年度重点工作任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顺利实施。农业补贴主要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农机购置补贴重点向粮食作物倾斜,对小麦、水稻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对玉米、大豆实行生产者补贴,对产粮大县实施奖励政策,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粮食支持政策体系。
三是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日益错综复杂。这次新冠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具体贡献:一是有充足的原粮储备;二是人口集中的大中城市和价格易波动地区建立了能够满足10天至15天的成品粮储备;三是布局建设一批应急加工企业、应急供应网点、应急配送中心和应急储运企业。从国际比较看,这次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国际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而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裕、价格稳定。但是,我国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推进、食品消费升级,粮食需求相当长时间内仍将保持刚性增长,粮食生产供给又面临耕地和水资源硬约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出、国外进口不确定性增加等挑战,未来粮食供需还将长期处于紧平衡。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抗击新冠疫情期间,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例如,“要在严格落实分区分级差异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全力组织春耕生产,确保不误农时,保障夏粮丰收。”“要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保障种粮基本收益,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我国实施粮食安全战略的基本原则如下:
以我为主、立足国内。这是中央立足全局、着眼长远提出的重大战略要求,充分体现了对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必须正确把握这个战略立足点,就是要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十几亿中国人不能靠买饭吃、找饭吃过日子,不能把粮食安全的保障寄托在国际市场上。否则,一有风吹草动,有钱也买不来粮,就要陷入被动。当然,立足国内,并非所有粮食和农产品都要完全自给,还要充分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适当增加农产品进口,但要把握好规模和节奏,防止冲击国内生产,给农民就业增收和国际市场带来大的影响。
谷物自给,口粮安全。我国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确保粮食安全任务依然艰巨,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粮食生产气可鼓而不可泄,“十六连增”后必须防止出现滑坡。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必须始终坚持抓好粮食生产不动摇,进一步明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优先次序。综合考虑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和资源条件,首先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样定位,绝不是减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决不能将此误读为可以放松国内粮食生产,而是要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
增加产能,重视科技。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粮食问题上不能忘记历史、盲目乐观,不能今天温饱无虞,就忘了昨天饿肚子的滋味;不能粮食连年增产,就看不到今后保障粮食安全的难度和压力。尽管实现了“十六连增”,但我国粮食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看老天脸色,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可控性还不高。提高粮食发展稳定性,最根本的是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此,要保护耕地、完善政策、强化科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设施装备水平,持续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贡献率。
粮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民生物资,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所谓“衣食足,仓廪实,天下安”。不久前,中央提出“六保”任务中,“保粮食能源安全”位列其中,这也是粮食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体现,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清醒的认识。为此,建议如下:
一是健全粮食生产资金支持。坚持完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加大保险对粮食生产支持力度。加快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产粮大县财政奖补力度,推广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让粮食主产区抓粮得实惠。大力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发展,创新“花钱买服务”机制,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是改革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新增补贴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探索主销区与主产区、调出区与调入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努力使主产区种粮不吃亏,让重农抓粮的地方在工作上有积极性。
三是构建粮食安全应急体系。这次疫情期间,一些地方遇到了采购“无处”、捐赠“无门”、通关“无路”、配送“无序”等现象,不少粮食物资无法第一时间运到急需的地方,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应急体系,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常态化、制度化,建立稳定常态化的具有权威性的应对协调体制机制,保障当重大疫情发生时能够快速决策、快速解决粮食应急保供。
五是完善粮油统计信息系统。这次疫情的发生,还警示我们在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储藏运输设施和条件建设上,既要有能力保障粮食多元化供给,更要有相应的应急调控和调运机制,满足市场供给,规避市场波动,稳定粮价,稳定市场,稳定预期。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准备启动应急预案。提升统计上报水平,一旦发现苗头性的突发情况,党和国家可以立即获得第一手资料。
粮食安全论文范文(18篇)篇六
小小餐桌,亦能彰显一个人的品格。
——题记。
对粮食的珍惜始于小时候。我是跟着姥姥姥爷长大的,姥爷出生于河南农村,尽管在外工作几十年,但对种地一直情有独钟。从我记事到现在,姥爷也搬过几次家,但无论搬到哪里,姥爷总能在家的附近找到一点儿可种的地。一年四季,他会变着花样,在地里种上红薯、花生、玉米,还有各种新鲜的蔬菜。因此,姥姥家的餐桌上永远有吃不完的新鲜的好吃的东西。其实那时候只知道享受美味的愉悦,并不知道这些东西的来之不易。
一次,跟着妈妈到地里去给姥爷送水,火红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姥爷挥汗如雨,在太阳下锄着玉米苗。姥爷告诉我:“这些绿油油的小苗长大了,就能长出你最爱吃的玉米了。”看着姥爷满脸的汗水,湿透的后背,我一下子体会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蜜罐中长大的我,那时候就懂得了“我的”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吃饭从来都是把碗里吃得干干净净。从小到大,我在饭桌上听到的都是夸奖;外出聚餐,更会把剩下的饭菜打包,拎着饭菜出门,也遇到过讥讽的眼神,但我不在意。
记得大前年过年的时候,老家来人聚餐,妈妈让亲戚们挨个点菜,最后照例把菜单给我,让我点自己喜欢的菜,我数了数菜单上打过的对勾说:“菜够了,我不用点了。”老家的大姥爷听了我的话,夸赞道:“这孩子,真懂事。”
今年我上了初中,开始了集体生活,在学校吃饭。说实话,吃惯了姥姥做的清淡味美的饭菜,看着食堂菜盆里的油腻,实在有点发怵。第一次去食堂吃饭,我默默地走过打菜的窗口,拿了一个饼子走了。但是开学后的军训,中午在太阳下暴晒,消耗很大,总不吃菜是不行的,况且我不是娇生惯养的孩子,之后我开始试着打一点,嫌油腻我就倒一点米汤涮一涮再吃。尽管饭菜不可口,但我没有浪费过一点。看着泔水桶里倒掉的饭菜馒头,我心里很不舒服。
军训结束,学校就开展“厉行节约”的教育活动。班主任带领我们学习学校下发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倡议书。“拒绝餐桌上的浪费,从我做起”是我们班的口号,作为班长,我觉得更有责任起好带头作用。大家相互鼓励,相互监督,把浪费视为不知感恩的可耻行为,浪费现象明显好转了。
但是毕竟刚刚开始集体生活,有时候饭菜打多了,实在吃不完还会倒掉,我们就约定每次先让打菜师傅给我们少打一点,不够吃再加;吃不了一个馒头,我们就两个人吃一个,虽然麻烦一点,但减少了浪费,我们还是觉得自己为“厉行节约”的号召做出了贡献,很有成就感呢。
餐桌虽小,但它能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彰显一个人的品格;它更关乎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兴衰。量“腹”而行,拒绝舌尖上的浪费,从我做起!
粮食安全论文范文(18篇)篇七
保障粮食安全与确保农民增收不是二选一的选择题,二者可以相辅相成、统筹推进。要围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目标,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现代化,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粮食产业提质增效,让粮食产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重视农民利益,让农民种粮有钱赚、不吃亏,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根本动力。在全国夏粮收获稳步推进之际,国务院近日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健全完善粮食收益保障等政策。这些政策的落地实施,将极大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全年稳粮增产目标实现,为扎实稳住经济奠定坚实基础,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_胜利召开。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国粮食生产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库存较为充足,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形势持续转好,夏粮丰收有望,但受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和俄乌冲突的影响,国内粮食安全面临高粮价与高成本并存的严峻挑战。从粮价看,与国际粮价高位波动相比,国内粮价总体保持稳定,但小麦、玉米、大豆、食用油价格均跟涨明显。从成本看,受能源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快速增加,除了土地租金、劳动力价格居高不下,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以及农机作业费用、交通运输费用不断上涨。
高粮价与高成本如影随形,给粮食安全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粮价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受益于粮价上涨,近两年农民种粮收益明显增加,2021年全国亩均种粮收益824元,为近5年来最高水平。种粮收益增加有利于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但粮食生产成本快速上涨,不断蚕食种粮收益,影响农民种粮意愿和积极性。而且,粮食生产成本上涨会进一步倒逼粮价上涨,增加下游企业生产成本,影响物价稳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保障粮食安全与确保农民增收不是二选一的选择题,二者可以相辅相成、统筹推进。今年国家加大粮食生产补贴力度,优化种粮补贴政策,健全种粮农民补贴政策框架,能够确保农民种粮有合理收益。针对农资价格依然高企的问题,今年以来中央财政向实际种粮农民两次发放农资补贴合计300亿元,支持夏收和秋播生产,弥补成本上涨带来的种粮收益下降。积极做好钾肥进口工作。完善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落实好2022年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的政策要求,根据市场形势及时启动收购,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种粮农户在粮食生产经营中往往面临着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双重风险”。为了提高种粮农民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能力,今年国家进一步健全粮食安全风险防范机制,在13个粮食主产区的所有产粮大县全面推广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的基础上,又在内蒙古和黑龙江开展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防止粮食生产出现大起大落。
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要围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目标,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现代化,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粮食产业提质增效,让粮食产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要促进农村公路、农田水利、粮食仓储设施、高标准农田、数字乡村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补齐短板,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实现国家粮食安全长期目标夯实基础。
粮食安全论文范文(18篇)篇八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1996年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白皮书明确表示,中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并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是中国解决粮食供需问题的基本方针。在此方针指导下,我国形成了符合国情的粮食安全观: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基础,粮棉油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保障粮食有效供给是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我国传统粮食安全观注重粮食供给数量,基于此,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农业发展政策,粮食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我国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很好地保障了粮食安全,实现了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
大食物观顺应了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趋势。现阶段,我国已实现从“吃不饱”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居民食物消费需求更加丰富多样。这必然要求食物供给既要装满“米袋子”,又要保障“肉盘子”“菜篮子”“奶箱子”“糖罐子”等,既要保数量,又要保多样、保质量。大食物观正是在此背景下不断形成的。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树立大食物观”,并将其作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的重要内容。
大食物观是党中央粮食安全观念的战略性转变和历史性演进的体现,它拓展了传统的粮食边界,推动传统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转变,不仅关注数量安全而且关注质量安全,使我们从更广的维度把握粮食安全,已成为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粮食安全论文范文(18篇)篇九
小康,对于中国人而言,是盼了很多代,奔了很多年的愿景。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两不愁三保障”成为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指标,这其中最基础的当属“不愁吃”。
“不愁吃”起源于“小康梦”的追求。最早在《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中,就有无数百姓“久困于穷,冀以小康”,仁人志士“四海为忧,思欲小康”。古往今来,人们对吃都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像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吃饭”一直是第一位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填饱人民的肚子是国家面临的难题。从到20连续十七年发布中央一号文件,不断强调“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在追求小康的路上,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老百姓都已迈入“不愁吃”的行列,在迈向“车厘子自由”的路上了。
“不愁吃”得益于“好政策”的扶持。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这些“不愁吃”的关键因素,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而且好的政策才能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今年4月,国际组织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很可能导致全球遭受严重饥饿人口数量在今年底超过2.5亿人。反观我国,国家预计今年我们的米面油、肉蛋奶、果菜鱼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和质量将进一步提升,农业农村部也明确表示中国不会发生粮食危机。新冠肺炎疫情不失为对中国农业的一次大考和检验,事实证明我们扛得住!
“不愁吃”得益于“高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让我们逐渐从“吃不饱”到“不愁吃”再到“随便吃”。,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8.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8%,农民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历史。在面对国外质疑中国人口爆炸式的增长,“未来谁养活中国人”的问题上,袁隆平通过投身水稻研究给出了惊艳答案,我国水稻的世界单产记录已经提高到每亩1149.02公斤。除了粮食,我国蔬菜产量也在飞速增长,从1990年人均蔬菜占有量的170公斤,涨到年的400公斤,中国已成为世界蔬菜种植和消费第一大国。此外,各种农业“黑科技”让我们竖起大拇指,“互联网+农业”的新兴产业模式也让我们足不出户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红利。
“不愁吃”得益于“供应链”的完善。随着交通运输的不断完善,“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典故早已成为过去,人们一走进菜市场和超市就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吃得越来越丰盛。而且,政府健全的保障体系也确保了农产品稳定供给,国家对副产品尤其是鲜活农产品开通了专用的绿色通道,免收过路费。疫情期间,各地也纷纷支援湖北农副产品,不仅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越性,更体现了我国“粮草先行”的强大供应实力。这一次,我们确实重新认识了中国人民丰富的“菜篮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我们保持着连续7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战绩”,而在今年,我国的绝对贫困将被全面消除。一方方不断丰盛的餐桌,不仅上演着我们的生活百味,更折射出从解决温饱到奔向小康的幸福历程!
粮食安全论文范文(18篇)篇十
多次强调要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这些重要论述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充分彰显了对国家安全基本规律的战略把握,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经济安全保障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推动下,我国粮食等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有保障的,但个别品种依赖进口的局面短期难以扭转,粮食安全基础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
从中长期看,一方面,我国耕地资源有限,人均耕地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粮食生产受水土资源的约束越来越紧,在较高基数上实现持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粮食等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粮食供求总体上仍将是紧平衡状态。
当前,随着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国际粮价大幅波动,要在一个更加动荡的世界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必须稳住农业基本盘,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才能更好应对国际风云变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粮食安全基础。
能源资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能源安全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随着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持续深入推进,煤电油气供应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形成了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给体系。
近年来,全球能源体系发生深刻变革,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乌克兰危机加速全球能源格局调整,能源地缘博弈等风险不断加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仍将刚性增长,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对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战略性矿产资源的需求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能源资源安全稳定供应仍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更好统筹能源资源发展和安全、开发和保护、当前和长远、发展与减排,系统提升能源资源安全和保障水平,才能更好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能源资源持续、可靠和有效供给。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作为一个大国,我们必须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命脉的重点产业领域形成完整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总量达31.4万亿元,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不断巩固,完备的产业体系、强大的动员组织和产业转换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
同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都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仍然存在不少风险挑战。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命脉的重点产业领域形成完整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才能筑牢经济安全基础,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粮食安全论文范文(18篇)篇十一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国家要强大、社会要稳定,就必须始终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让老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而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最重要、最根本的前提就是让老百姓能够吃饱饭、吃好饭。吃饭问题不仅事关人类生存,也历来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农业基础十分薄弱的情况,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努力,依靠自身力量有效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从过去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得到了有力回答。
大食物观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为出发点,让老百姓吃得更好、更健康。大食物观体现在百姓餐桌上,就是在保障口粮的基础上让食物品类更加丰富、结构更加优化、品质更有保障。
遵循人类发展的大历史观。
从生命进化角度看,生物体的运转需要能量,食物的本质就是提供维持生物体运转的能量。从这个意义上说,谷物是食物,蔬菜和肉蛋奶也是食物,甚至微生物、合成物质都可以成为食物。实现食物安全应满足3个条件:一是有充足的供应,能够提供足够能量;二是有丰富的种类和合理的结构,能够满足各类能量需求;三是有合理的食用方式,能够被人体有效转化利用。
从古至今,人类获取食物就是为了获得身体必需的能量,只不过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是不同的,利用和转化食物的水平也是不断变化的,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不断升级的。历史上,面对人口不断增加带来的食物压力,我国形成了以精耕细作为核心、以结构多样和可持续发展为重要特征的农业生产体系,人们注重食物的高效利用,讲究食物的加工、烹饪和进餐安排,保证食物能量的合理摄取。《黄帝内经》就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膳食平衡理念。
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大食物观体现了大历史观视野,反映的是人们对食物获取和利用的新变化。
要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要向森林要食物,发展木本粮油、森林食品;要向草原要食物,推动草原畜牧业集约化发展;要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稳定水产养殖,积极发展远洋渔业,提高渔业发展质量;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既然食物的本质作用是满足人体能量需要,那么从食物的获取、摄入、转化再到利用整个过程,都属于大食物观的范畴。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食物供给,还要关注食物加工,以及食物在人体内的转化和吸收。
粮食安全论文范文(18篇)篇十二
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相互影响,自然界为人类提供所需食物,人类活动又反作用于自然环境。我们既要利用自然,更要保护自然,树立大食物观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过去我们对农业资源的过度和不恰当利用,造成了耕地退化和污染、水资源超采,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严峻挑战,也影响了食品质量与安全。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其一,大食物观强调资源利用的合理性。这意味着要根据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类型、产业基础等资源禀赋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进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
其二,大食物观体现全方位利用国土资源的理念。我国国土资源广阔,资源类型丰富,保障食物安全既要向耕地要粮食,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又要向设施农业要产出,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
其三,大食物观强调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大食物观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更加注重资源节约、更加注重环境友好、更加注重生态保育,从农业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出发,推动粮食生产体系从以高产目标主导向以绿色生态为主转变,依靠绿色技术缓解农业水土资源紧缺、降低农业环境污染压力,实现粮食绿色低碳生产。
其四,大食物观鼓励粮食减损和食物节约。“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保障食物安全,除了开源之外也要注重节流,减少粮食损失和食物浪费也是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视野。
随着生产分工的细化,特别是全球分工的深化,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单独实现绝对的粮食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立足国内资源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不仅没有给国际粮食市场增加负担,而且有效分担了全球粮食供给压力,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大食物观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不断拓展国内资源保障食物供给,这既是对中国人民负责,也是对全世界人民负责。未来,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不会变。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进一步作出贡献。
需要强调的是,大食物观的重点还是粮食、基础仍是耕地、出路在于科技。“民非谷不食”,尽管居民食物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但粮食仍是居民食物的基础,不仅因为稻谷和小麦是重要的口粮作物,而且人类食用的许多动物性食品也是以谷物为饲料,因此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前提。“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要用“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好耕地。科技创新是落实大食物观的根本出路,不论是提升传统食物供给能力还是创新人造食品,都离不开科技支撑,推动生物技术在农业、食品领域的应用,是平衡人类社会需要和有限自然资源的必要措施,也是践行大食物观的必由之路。
粮食安全论文范文(18篇)篇十三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_以来,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广大农民群众和粮食从业人员辛勤努力,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具体有五大表现:
第一,粮食产量实现高位攀升。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站上1.2万亿斤台阶,自2015年起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2021年创造了历史新高,达到了13657亿斤,比2012年增加1412亿斤。我国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83.5公斤,就是说,即使不考虑进口的补充和充裕的库存,仅人均粮食产量就已超过国际上公认的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
第二,粮食生产基础不断夯实。全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划定了10.58亿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
第三,粮食流通保持高效顺畅。全国标准仓房完好仓容7亿吨,仓储条件总体达到世界较先进水平。积极推动主体多元、渠道多样、优质优价的市场化收购,认真抓好政策性收购,守住“种粮卖得出”底线。粮食储备体系进一步完善,有效发挥了守底线、稳预期、保安全的关键作用。
第四,粮食应急保障更加有力。现有粮食应急加工企业6000家、应急供应网点5.3万个、应急储运企业4199家、应急配送中心3047家,有能力应对各类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
第五,粮食市场运行总体平稳。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国际粮食市场波动较大。与之相比,我国粮食市场供应充足,运行保持总体平稳,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消费需求,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上这五条充分说明,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是好的,做到了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里面主要装中国粮。未来,我们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始终牢牢把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粮食安全论文范文(18篇)篇十四
节约粮食——一个听了不知有多少遍的词语。x国拥有__亿人口,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我国的耕地面积呢仅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百分之七,却养活着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也许有许多人不知道。从古人锄禾日当午,直到现在人们统计的精确数字,无一不表明粮食的来之不易。从播种至收割多少道程序,多少辛苦汗水,多少双饥饿的眼睛在渴望......再回头看看,又有多少不珍惜粮食的人,将热蒸蒸的白米饭倒入到垃圾袋。看到学校里的同学们淡漠的不屑的脸,丝毫不犹豫的动作,不禁有些心寒。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节约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美德,是x国人永远不会弯曲的背脊,是大家坚信的理念。但是现在我们的行为为什么会变质了,节约不再被认为是美德,却被当成小气、抠门的意思。
现在似乎说到节约,大家就会不由想到低碳这个词。而低碳日的成立也是势在必行了,低碳日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在这一天,我们将动员地球村普通居民,通过个体和群体行动,参与创建国家及全球层面解决气候变化等紧迫问题的方案,并在各地展开大规模社区性低碳生活活动的具体构想。全球变暖,对于人类既是挑战,也是创造新时代、新经济、新文化的良机,是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价值创新的动力。
我们需要改正的机会,浪费可耻,从某种意义上说简直是犯罪。凡事贵在坚持,节约要从点滴做起,尤其需要坚持。一天两天可以,一年两年呢?更长的时间呢不仅仅是对粮食,要让节约内化为自觉,成为习惯。我们更不能把眼光拘泥在这短短的一周——所谓的每年的粮食周,其实只要我们愿意每一天都可以是节约粮食日。节约粮食和低碳不仅仅是一种口号,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和所有人的号召与呼吁,我们希望它是一种情结,熔铸在你与我的心中,从而自觉的作到。
马克思说过:节约无异于增产。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也正是基于对x国国情和家底的清醒认识。无论从人均资源量或政府、企业、家庭的财政情况来看,我们手头其实都很紧。在我们这样一个并不富裕的国家,能否在节约的问题上进入到人生更高的境界,事关社会和谐乃至x国社会的未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只有当节约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内心需要的时候,我们才离真正的节约型社会不远了。
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朗朗的读书声透着活力,希望我们可以把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建设节约型社会,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节约资源,健康生活,让我们从珍惜粮食开始做起吧。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如果人人都不珍惜粮食,那我们一天得浪费多少粮食。所以我们要求中学生都书写节约粮食的心得体会,这样可以杜绝粮食浪费的现象出现,x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粮食问题是我国的重大问题,所以节约粮食刻不容缓。
粮食安全论文范文(18篇)篇十五
近年来,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粮食综合生産能力不断增强,取得歷史性的“十六连丰”。目前,秋粮丰收已成定局,今年又将是个丰收年。然而,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産需仍将长期处于紧平衡态势,粮食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粮食各环节浪费不容忽视。要传承勤俭节约优良传统,从粮食收获、仓储、运输、加工、消费等各环节做好节粮减损,让节粮爱粮成为一种新风尚。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不同寻常的丰收,沉甸甸的收获。在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和严重洪涝灾害影响后,我国粮食生産即将实现“十七连丰”。俯瞰祖国大江南北,红橙黄绿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五谷丰登图。
“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生産的粮食,养活了近20%的人口,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进而‘吃得好’的歷史性转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指出。今年以来,中国粮食安全经受住了疫情的大考和检验,14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国将坚定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係。”张务锋表示,中国将推动现代粮食供应链建设,推动粮食産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粮食産购促销体係,加强粮食供应链法律制度保障,扩大粮食国际交流合作,积极维护全球粮食供应链稳定。
节约粮食是美德更是责任。
餐桌上的浪费、粮食储藏、运输、加工环节浪费……一係列浪费带来的粮食损失,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既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为促进节粮减损,近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出《关于创新举措加大力度进一步做好节粮减损工作的通知》,要求推广适用于农户的多型规模储粮新装具,推广应用节粮减损提质增效、现代粮仓建设和物流配套,以及储粮“四合一”升级新技术,加强“智慧粮库”建设,促进节粮减损。
随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蔚然成风,餐饮行业积极开展“光盘行动”,营造“适量用餐、杜绝浪费”的文化氛围。各餐饮企业积极行动起来,把控好採购量,避免食品存储过期、变质等造成浪费;根据餐食烹饪实际情况,严控食用油消耗;合理搭配荤素菜品比例,减少剩菜剩饭,真正实现“光盘行动”等。相关部门也毫不放松,打好监督“组合拳”,坚决向舌尖上的浪费“亮剑”。
“要统筹抓好粮食收获、仓储、运输、加工、消费等各环节减损工作,大力实施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支持节粮减损技术和装备研发应用,优化塬粮散粮物流运输体係;研究探索社会多元储粮新机制,指导帮助农民实施农户科学储粮项目;把粮食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係,发挥好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作用,营造爱粮节粮的浓厚社会氛围。”张务锋説。
探索国际粮食合作新模式。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数据显示,1996年以来,我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实施了20多个多边南南合作项目,向非洲、亚洲、南太平洋、加勒比海等地区的近30个国家和地区派遣近1100人次粮农技术专家和技术员,约佔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项目派出总人数的60%。
我国与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20多份粮食和农业多双边合作协议、60多份进出口粮食检疫议定书,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农业科技交流和经济合作关係,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农业合作工作组,粮食国际合作不断加强。
立足国内,放眼全球,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从粮食生産大国向粮食産业强国迈进,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饥饿问题,继续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共同推进全球粮食事业健康发展。
粮食安全论文范文(18篇)篇十六
“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从未过时,在米粒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个人踏入小学阶段学的第一首诗便是《悯农》,字里行间都在告诉人们不能浪费粮食。从三国时期诸葛亮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唐代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到宋代朱柏庐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再到明代薛瑄的“节俭朴素,人之美德。”……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节俭”二字一以贯之,代代相传,从未过时。
居安思危,在米粒里。上世纪60年代初,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们饿得啃树叶树皮,哪里还有粮食可浪费呢?一粒米就是活下去的希望,怎么能浪费呢?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不愁温饱的情况下很多人渐渐忘却了粮食的珍贵。据央视报道,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作为人口大国,任何个人小事乘以14亿,都是关乎安危的国之大事。“饱时不忘饿时饥”,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对于粮食安全我们更应该始终保持危机意识,仓廪足也应居安思危。
达成共识,在米粒里。节约粮食绝不是一句标语,一句口号,而应该实实在在转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粒米虽小犹不易,莫把辛苦当儿戏。”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除了需要广泛宣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思想观念,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美德外,还应该从法制层面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应不断完善立法,强化监管,扎紧制止餐饮浪费的制度笼子,让人们从“不敢浪费”“不能浪费”,逐步形成“不想浪费”的良好风尚,真正让节约粮食成为一种国民共识。
米粒虽小,却关乎文明,关乎安危,关乎发展。珍重每一粒米,从这一刻开始。
粮食安全论文范文(18篇)篇十七
充裕的粮食储备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优势所在。我国要进一步夯实国家粮食储备家底,守住管好“天下粮仓”,构建违法违规行为“防火墙”,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可靠,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
古话说,“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我国粮食储备充足,是市场供求的“调节器”、救灾应急的“蓄水池”和战略安全的“压舱石”,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涉粮违规案件时有发生,威胁粮食安全。我国要进一步夯实国家粮食储备家底,守住管好“天下粮仓”,综合运用法防、技防、人防等手段,构建违法违规行为“防火墙”,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可靠,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
党的_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储备安全,粮食储备规模不断扩大,布局结构不断优化,库存管理逐步规范,粮食储备能力稳步提升。面对世纪疫情和全球性粮食危机,我国充分发挥储备粮“稳定器”作用,通过实施粮食宏观调控,确保了国内粮食基本供应不脱销、不断档,确保国内市场粮价始终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与国际粮价大起大落、频繁波动形成鲜明对比。
充裕的粮食储备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优势所在。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不确定、难预料的因素增多,疫情、极端天气和地区冲突等突发事件出现的风险较高。党的_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在聚焦粮食安全补短板的同时,更要锻造粮食储备这个长板,树立“大储备”意识,坚持“一盘棋”推进。要加快构建与大国地位相符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优化储备布局结构;加快健全中央和地方、实物和产能、政府和企业储备相结合的储备机制,完善中央和地方储备联动机制,不断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
储备粮数量是否真实、质量是否良好、储备是否安全,一直是社会普遍关切的问题。近年来,粮食和储备部门在每年例行粮食库存检查基础上,探索更加有效的监管手段,开展政策性粮食库存大清查,摸清了“天下粮仓”家底,交出了实实在在的“明白账”,建立了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数据库,为党中央、国务院进行重大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近年来涉粮腐败案件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储粮安全。为进一步强化监管,各级粮食和储备部门积极配合粮食购销领域专项整治,依法打击腐败。2021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牵头开展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各级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认真开展粮食流通“亮剑2021”专项执法行动。重拳打击之下,一批胆大妄为、贪得无厌的粮仓“硕鼠”“蛀虫”“蝇贪”被绳之以法,“人情粮”“关系粮”“空气粮”“转圈粮”“升溢粮”等靠粮吃粮的腐败现象有所减少。不过,要杜绝储备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仍任重道远、丝毫不能放松。
我国储备粮库遍及全国各地,守护好“大国粮仓”,将各种问题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必须高悬监管利剑。除定期检查外,还须运用“飞行检查”“突击检查”“12325热线举报”等创新手段,构建全方位监督检查体系,全面提升监管效能。
运用先进的科技实现储备粮库穿透式监管,能够弥补传统监管手段的不足和短板。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科技快速发展,粮食储备管理从粗放式管理逐步向全程化监控、立体式监管、全社会监督转型,中央和地方储备粮库实现全程即时在线穿透式监管,能够以在线视频随机抽查、跨省份交叉检查等方式随时随地开展检查,真正实现粮食储备安全“看得见摸得着”,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
粮食安全论文范文(18篇)篇十八
一是连年增产基础稳。粮食已经连续18年丰收。2007-2009年,产量是1万亿斤以上,2010-2011年是1.1万亿斤以上,2012-2014年是1.2万亿以上,2015年以来,连续七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就保证了粮食市场的基本供应。
二是库存充足家底厚。目前国家粮食库存充裕,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占总库存的比例超过了70%,小麦库存可以满足1年半的消费需求。企业商品库存增加也比较多,小麦和稻谷商品库存同比增长50%以上。
三是播种面积连年增。落实耕地保护建设的硬措施,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强耕地用途管制,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粮食播种面积扩大。2021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0.7%,连续两年增加。2020年,我国农作物复种指数为1.31,双季复种水平提高,提升耕地利用水平。
四是单产增加潜力大。我国粮食单产与发达农业国家相比还有差距,随着育种技术等农业科技不断进步,粮食单产水平仍有较大的提高潜力。据2019年调查,我国耕地中低产田比例超过2/3。通过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等,我国粮食单产水平提高潜力巨大。
五是政策机制有保障。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正在见效,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随着各地推进政策进一步落地,农业生产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积极性,特别是有利于抗御国内外各种风险变化。现在国际市场都是连在一起的,通过粮食和其他原材料的进出口,国际商品价格会以输入通胀的方式影响到我们的市场,国际上的自然灾害也会对产量、价格、市场产生影响。我们最关键的是要管好国内自己的事,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切实保证粮食安全。